平度信息港有没有针对智力不好孩子的培训班?费用是多少?

发布日期:日
来源:平度市情网
  第一节&& 居民生活  一、农民生活  旧县志记:从清光绪至宣统37年间,有14年是大旱岁饥,大雨降雹,大风损稼,陨霜杀麦,??伤稼,大疫。广大农民深受封建制度盘剥,复遭饥荒,生活艰难竭蹶。《重修平度州志》载:“耕九余三之义守之未固,下中之户不能豫防饥荒,或致重困。”故丰年中等农户尚得温饱,贫苦农民则终年食不饱肚,如遇荒年暴月,苦不堪言,甚者流离失所,卖儿鬻女。民国时期,水旱匪患频仍。仅年,有9年遭旱、涝、虫、疫灾害。《续平度县志》载:“瘠地贫户,则仅红薯以为生。”“一有凶年,嗷嗷者偏中泽矣。”抗日战争时期,战祸弥漫,日伪军抢粮逼款,农民饥寒交迫,甚者逃荒乞食,家破人亡。建国后,政府领导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生产不断发展,生活不断提高。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实施,农民收入迅速增加,人民丰衣足食,许多高档的衣料、家具等生活用品已进入农民家庭。  几个年份全县农民年均收入情况表
    说明:1985年的口粮数,系农民年收入的粮食,除上缴国家和集体,人均实得数。  年全县农民住房建造统计表    
建造面积(平方米)
4051134      县城居民解放前主要从事农业,兼营小商业、小手工业。居民生活相差悬殊,少数豪绅富商,生活奢侈。小手工业者、小商小贩,本小利微,丰收之年,尚可温饱,遇到歉年,生意萧条,赔本负债,叫苦不迭。1945年县城解放,1946年土地改革,贫苦居民分得了土地,生活有了保证。建国后,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显著提高。1956年,工商业者和手工业者过渡为国营或集体企业职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队企业不断发展,特别是队办第三产业企业增多。80年代,县城居民以农为主,并种蔬菜,兼营其他行业,收入倍增。1985年底,城关镇有个体工商业者552户,750人,居民人均年收入828元。  几个年份全县主要消费品购买量统计表    
    二、职工生活  清末,县内职工除私营工商业的工人、店员外,主要是小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多数亦农亦工,生活水平与农民无大差别。《续平度县志》载:“若工若商则农业之辅耳。”“自食其力而已。”其时,商品、产品受农业制约,一般年景尚可艰难维生,灾年则苦不堪言。民国时期,“诸业凋敝,民生日蹙”,职工生活逐年下降,渐次过着凄凉日子。抗日战争时期,战祸连年,交通闭塞,许多人破产改行。建国后,工商业迅速发展,职工人数逐年增多(至1984年,全县有固定职工28427人,其中全民职工18404人,集体职工10023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1979年以后,连续几次调整工资,职工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几个年份全县职工年均工资统计表  
       第二节&&& 人口控制  &&&一、婚姻家庭   & 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15岁及以上人口854090人。户均人口,明朝约5人,清朝约6人,民国初年约5人,民国末年及建国后均约4人。20世纪80年代,家庭趋向小型化,传统的多代同堂的大家庭越来越少。  几个主要年份全县(州)家庭户均人口统计表  
明洪武(1368年~1398年)
明万历(1573年~1620年)
清同治元年(1862年)
清光绪元年(1875年)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
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
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
4.25  二、计划生育&   平度县计划生育工作始于1957年。1971年后,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计划生育专设机构,积极宣传计划生育,广造社会舆论,采取放环、结扎、流(引)产、药具避孕等节育措施,对已有两个和两个以上孩子的育龄夫妇,多实行结扎手术(女性结扎多于男性)。做结扎、流(引)产手术者,公社、大队给予适当的营养补助费。农业人口的节育手术费、并发症治疗费,均由国家负担。自1982年,计划生育贯彻“三为主”(即思想教育为主、经常工作为主、避孕为主)的工作方针,对结扎、流(引)产手术,一般不再集中进行,随发现随做手术。  &三、优生优育  节制生育初期,仅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无具体要求。1974年后,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1979年秋起,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对独生子女,14周岁以内,每月由国家和集体发给5元左右的保健费。对不执行计划生育,经教育无效者,实行经济处罚,征收超生费。1982年8月开始,对一孩有严重病残,再婚夫妇一方只有一个孩子另一方未生育过的和农村中确有实际困难的,经县批准,可照顾生二胎。1985年5月,平度县始行“间隔式”生育试点工作。即在农村只有一个女孩的,其母年满30周岁,经县批准可以再生一个。同时,落实优育措施,每年对儿童进行各种预防接种,并积极发展幼儿园教育。1985年,县直机关、厂矿普遍建起幼儿园(组),农村1200个村庄办起幼儿园(班),入园率达91%。   第三节&&& 民政  &一、社会福利   清代,平度城建有“养济院”,置城隍庙右侧。雍正十三年(1735年),知州陈端将“养济院”移于西关桥北,建草房15间,内栖孤贫45人。同期还建有“普济堂”、“育婴堂”。“普济堂”设置于南门里,由知州陈端捐置瓦房34间,义田737亩,生息银1521两,收养孤贫106人。“育婴堂”设置城北。中华民国初期,“养济院”继续收容孤贫老民。“普济堂”因年久失修,孤贫散居,口粮等如旧。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广泛开展社会救济。除开展减租减息、“借粮”运动,解决贫雇农民的生活困难外,政府还不断发放救济粮款和赈贷,接济社会灾民。建国后,根据1950年召开的全国救济工作会议精神,县政府把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至1953年,平度、蓼兰两县共发放救济粮264万斤。年发放救灾款463.3万元,社会救济款1122.1万元。年,农村统销口粮37163万斤。对鳏寡孤独,从1956年开始实行“五保”(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1958年全县办敬老院102处,入院老人939人。没有建立敬老院的大队,“五保”老人的一切费用由大队负担。1962年全县大部分敬老院自行解散,“五保户”分别落实到各生产队。一般规定是:吃、穿、住、用稍高于本队一般社员水平,年口粮不低于500斤。1984年全县共有“五保户”3370户,4182人,其中有222户270人入敬老院生活。全县“五保”老人的口粮,年均在500斤以上,每月零花钱5元,经济收入高的村,月零花钱10~12元。  &&二、支援前线  &1938年在中共平度县工委领导下,爱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踊跃参加地方抗日武装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纵队所属的五旅、五支队和西海独立团、南海独立团等抗日部队。在大泽山根据地和平北解放区,广大农民抬担架、运军粮、破公路、割电线、埋地雷、送情报,配合抗日部队打击日本侵略军。1940年平度县供给胶东八路军五旅、五支队军粮586666斤。1945年9月,在解放平度城战役中,民兵、民工、妇女、教师、儿童上万人参加了支前慰问活动。年,平度人民全力以赴支援解放战争。青壮年参军参战,妇女做军鞋磨军粮,儿童团站岗放哨。1947年有12840名青壮年参军上前线,上万名民工支援三合山战役(也称胶河战役)。1948年平度组成10万民夫,按照大队、营、连编制,抽调县、区干部带领,奔赴鲁南、苏北支援淮海战役,仅平东、平南两县,即出担架1100副,大车100辆,小车970辆,挑子450副。平南担架队因出色完成任务,受到胶东南海区支前司令部的嘉奖,授予“模范担架队”称号。1950年到1953年,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平东、平度两县,有1848名青年参军,捐献飞机大炮款20万元。  &三、优待抚恤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干部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农忙时节帮助烈军属、残废军人耕种收割,平日组织专人帮助无劳力的烈军属挑水、磨面。逢年过节干部、群众敲锣打鼓,给烈军属挂光荣灯、送光荣匾、挂光荣牌、送面送肉等。妇救会帮助人手少的烈军属包饺子、蒸馒头、做针线活。儿童团为烈军属扫院子、打水。对生活困难的烈、军、工属,还按时发放救济粮款。解放战争时期,烈军属除按规定得到抚恤外,各区、村政府还组织群众给烈军属修房屋,协助贷款,发动募捐救济等。土改时,烈军属分好地,无劳力的烈军属,由村中代耕。1946年8月,平西县政府专门召开各区民政助理与优抚干部会议,讨论研究优抚工作,全县有1300户烈军属,上半年分到土地2500亩,政府全年发优抚粮15万斤,为烈军属修理房屋1000余间。  &建国初期,对烈军属和二等以上伤残军人的土地仍然实行代耕。从1953年开始,由于实行农业互助合作,烈军属的土地实行包耕包产,固定负责。政府按时发放贷款和救济粮款,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1955年始,平度县政府对孤老烈属和烈士遗孤实行了定期定量补助,每人每月2~4元。1956年,对有困难的烈属和复员军人,经区、村同意,也享受2~4元的补助。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对烈军属和二等以上在乡革命伤残军人,普遍实行优待劳动日的办法,参加夏秋两季预分和年终决分,保证他们不低于一般群众的生活水平。同年全县受优待的烈军属和革命伤残军人人,优待劳动日总数608695个,折款486965元。1981年,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优待形式逐步改以优待现金为主,根据各村收入,每人每年一般在150~300元之间。同时政府继续定期发放补助款,年,平度共发烈军属定期补助款和临时补助款2025.7万元。平度县共有伤残军人2717名,大部分是1948年和1949年复员回乡的,其中安排在县、乡两级工作的有401人,县政府除对伤残军人家属按上级规定给予政治、物质待遇外,对伤残军人本人分别按照国家规定的抚恤标准发给抚恤金。年生活困难时期,县人委决定对特等、一等伤残军人,口腔、胃肠负伤的二、三等伤残军人,退伍在乡的老红军及有慢性病的复员军人,在粮食、油类上给予照顾。1963年1月,对三等伤残军人每人发给临时补助款20元。1965年7月起对三等甲级伤残军人每年补助30元,三等乙级伤残军人每年补助20元。1979年将在乡的特等伤残军人转为非农业户口,1984年11月,又将其家属和16岁以下的子女转为非农业户口。  附:烈士陵园   1957年秋,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县城西北4公里处的万家疃村东建立平度县烈士陵园,总面积525亩。1958年4月竣工后,将各个战争时期牺牲散葬于平度各地的革命烈士遗骸2909具,集中到烈士陵园安葬。日,革命烈士纪念塔奠基,1971年建成。塔高20米,四面宽度均为5米。正面和背面分别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和“死难烈士万岁”十三个大字。在塔后石碑上镌刻有2600余字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序”。革命烈士纪念堂位于陵园中心,分正堂和东、西两厅,1967年建成。正堂壁上悬挂着国家领导人对革命烈士题词,中央放置烈士名录台,台内陈列着山东省平度县革命烈士名录。台两侧并放着用汉白玉做成的10块烈士名录牌,东厅陈列有12名著名烈士遗像、生平事迹及部分遗物,西侧展出了平度县党的建设和武装斗争的历史。年编纂了“平度县革命烈士英名录”。截止1984年底,全县共有革命烈士5020名,计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1名,抗日战争时期1374名,解放战争时期3030名,抗美援朝时期417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8名。   &四、婚姻登记   清代,男女双方订婚时交换庚贴,也叫“下媒柬”,被认为是合法的婚约。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虽有婚姻登记规定,但在平度并无推行。1950年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男20岁,女18岁为法定的结婚年龄。男女双方结婚时进行婚姻登记是一项重要内容。年,申请结婚、离婚、复婚的男女双方,持所在单位介绍信到区公所办理手续。1955年6月后,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的规定,结婚的男女双方,各持本单位介绍信和申请书到区、乡政府登记站,填写结婚申请书,再到派出所盖章(证明年龄),经审核(一般是民政助理或文书)符合婚姻法规定,便发给结婚证书,男女各持一张。结婚证由县民政局统一印制,一经登记领证,就被法律确认为夫妻关系。1981年新婚姻法规定,男22岁,女20岁为法定结婚年龄。   &五、殡葬改革   平度县的丧葬习俗,长期沿用土葬。建国后,移风易俗,丧葬礼仪从简。1958年前后,许多村庄平旧坟、建公墓。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发出通知、通告,要求破旧俗,立新风,彻底改革旧的丧葬习俗。同年,开始在城西万家疃村东筹建平度县火化场,1970年建成,占地28.8亩,建有火化车间、殡仪厅、骨灰堂,当年即开始火化。由于旧的传统丧葬习俗影响,开始推行时,群众对火化基本不接受。1973年平度县革命委员会再次向全县发出通知,彻底废除土葬,实行火化。县民政局也组织宣传车到全县29处公社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是年全县火化尸体3854具。年,火化场两次扩建,新建了火化车间。1979年11月在平度城东25公里处的云山公社又建成平度第二火化场,占地15亩,于1980年10月开始运行。   第四节&&& 习俗  &&一、生活习俗  & 饮食平度人素以谷类为主食。建国前,富裕人家吃馒头、面条、包子、饺子;一般人家吃饼子、地瓜、瓜干;穷苦人家则半年糠菜半年粮,终年不得温饱。富人吃白菜、韭菜、大葱、黄瓜、芹菜、芫荽,加佐料讲口味。穷人吃萝卜、胡萝卜、菠菜,以菜代粮。富人食有茶酒、鱼肉,穷人终年难得一尝。穷富皆嗜吸烟,官绅富商吸水烟,穷人吸旱烟。民国时期,官场上及富人开始吸纸烟。建国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80年代,城乡人民逐渐以细粮为主。饭食菜肴花样日多,除传统的饭菜外,面食增加了馄饨、糖包、油饼、花卷、面叶、脂包、锅贴等。蔬菜增加了西红柿、甜椒、圆葱、莴苣等。肉类增加红肠、香肠、包肚、烧鸡、扒鸡、烧肉、五香肉及各类鱼肉罐头。做菜讲究煎、炒、烹、炸,菜肴讲营养重口味,讲究刀口、火口、盐口。佐料增加了味精、虾油、辣椒油等。节日或婚丧待客,烟酒糖茶必备,又新兴八盘、十二盘、十六盘甚至二十四盘。  服饰清朝官吏和有“功名”的人,皆按规定的服式穿着。官员办公、会客或参加典礼着官服,平时穿便衣。官绅女子节日、庆吊或外出,穿右襟上衣,系长裙。平时居家一般不系裙。豪门富户,男子多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礼帽,脚穿黑布呢鞋。女子亦穿右襟褂、系长裙,穿肥裤、花鞋;戴钗簪、手镯、戒指、耳环。未嫁者梳辫,已婚者挽髻。一般人家男女皆穿粗布短衣。穷苦人家,冬无棉、夏无单,衣不蔽体。辛亥革命后,清官服逐渐废除,富家男子冬穿长袍、夏穿长衫。女子或穿长裙,或穿旗袍。一般人家,做件细布新衣,专供节日、探亲穿。穷人仍穿粗布裤褂,褴褛不堪。建国后,穿着日趋时髦。男子多身穿制服,头戴解放帽、工人帽,脚穿布鞋、胶鞋或皮鞋。男女皆内衬线衣、绒衣或毛衣。80年代,受大城市服饰式样的影响,花色由灰、蓝、黄改为多色多样;款式由中山服、国防服、列宁服逐渐改兴西服。青年一代竞穿时装,男青年多穿青年服、西服、皮卡克、面包服;女青年多穿青果领上衣、飞燕上衣、连衣裙、百褶裙、风雪衣、西服、西服裙、羽绒面包服等。时髦女子已戴上耳环、戒指。所用布料起初是棉布,后来逐渐改用化纤织品、毛料、呢绒。农村青年也穿时装,戴手表,穿皮鞋,竞向城市看齐。往往是群起而效之,颇有一时一兴之风。  二、礼仪习俗  礼节清朝行跪拜礼,先作一揖,后双膝着地,头腰前屈,接近地面,屈一次为一叩。下官见上司,百姓见官员,群众祭神,祀祖或庆吊时行之。通常行一叩四叩;吊唁祭奠行九叩或二十四叩。亲友路遇抱拳拱手致意。宦门妇女见客,双手并拢,放于右腰,稍屈右腿微下,上身略弯,名为“万福”。民国时期,废除跪拜礼,但民间春节、祭奠、庆吊仍行此礼。建国后,盛行鞠躬、握手礼。社会交际一般礼仪:迎送客人,客至,请客人先行,主人随后;客去,主人送至门外,点头、握手或招手告别。客乘汽车,要为客人打开车门。客骑自行车,要代客推车至门外。待客,客人进屋,请坐上首(桌左),主陪于下首(桌右),主人为客倒茶要双手,客要双手端杯或以手扶杯边,表示谢意。如留餐,主人要为客人敬酒、让菜、劝饭。与人讲话要冠以“请”字,接受别人帮助要道声“谢谢”。路遇亲友,一般都点头、招手或问候。长辈、师长、上级、长者递给东西,要双手去接,以示尊敬。  &婚嫁旧时,官僚豪绅,婚嫁之日,张灯结彩,客堂悬挂“贺幛”,陈列“银盾”等贺品。除官轿、花轿各一乘之外,鼓乐手两棚,候客三、二人,佩带红绸,俗称“夹毡”、“管家”。有的女方也贴喜联、悬灯结彩。男女筵席,一般大件酒席有翅头、参头之分。30年代,城乡富人举行婚礼,大摆酒席之风很盛,有10大碗、16大碗等。至于男婚女嫁遵父母之命,贫富习俗相同,都是女到男家,男求婚于女,由媒人提亲。一般要门当户对,属相相合,岁数相当,两方父母同意,方择吉日订婚。订婚叫“下媒柬”,由男方备柬贴两张,先填一张,写明男的年龄、生辰,送女方;女方照样填好另一张,送还男方。“下媒柬”男方要送“订亲礼”(即彩礼),富的有金银首饰、绸缎衣料、银元钱财。一般人家送布料,称送“衣裳面”。穷人以言为定,无礼相送。结婚,男方曰“娶媳妇”,女方曰“出门子”。结婚男方先下“婚贴”,写明迎娶、开脸时间和梳妆、上下轿方向。吉日,新郎家挂红结彩,事先备“官轿”、“花轿”各一乘。新郎披红插花,鼓乐伴随,旗、锣、伞、扇开道,去女家迎亲。新娘身穿蟒袍,腰围玉带,乘“花轿”由傧相陪送,随“官轿”同回男家。新娘进家“拜天地”、“入洞房”、“坐时辰”后,男家设酒席宴请贺喜亲友。晚上,新郎新娘同饮“合婚酒”;闹房后,新娘通宵不眠,称“坐富”;油灯彻夜不熄,称“长命灯”。第二日新郎新娘同到女家认亲,第三日回男家,第六日由新娘的父兄或弟侄到男家探亲,第九日女方接新娘回家,名曰“叫二、还三、住九”。订婚后,如女方年龄小,家贫无法生活,可到男方家寄养,叫“童养媳”。男到女家落户的,叫“养老女婿”。妻亡夫则续娶,夫亡妻重守节,改嫁者人多非议。建国后,青年男女婚姻自主。县城机关厂矿的男女青年,一般在学习工作中,建立感情,自由恋爱。农村多由他人介绍,经熟悉了解,父母同意,自主订婚。结婚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婚期多定于节日期间。结婚,新娘或步行,或坐自行车,或乘拖拉机、汽车,由傧相陪送到男家。机关干部、工人、现役军人有的旅行结婚。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提倡男到女家落户,叫“女娶男”。80年代,男女订婚结婚的衣物、家具较讲究,高档物品日多。请客送礼之风较盛,农村兴起了“相亲”、“验家”之风。  &丧葬平度县的旧风俗,先辈去世,棺木收殓,葬入祖茔坟地。葬礼随贫富而定。富家,人未死先备好“寿衣”、“寿棺”、“寿坟”。豪门巨富,其丧葬更为铺张。未死之前,在祖茔或另找坟地建墓,有的墓穴建数年之久,并雇人看守。“寿衣”、“寿棺”相当讲究。在殡葬之日,高扎灵棚以及席棚、布棚、大门、辕门,悬挂祭幛、挽联、哀灯。雇用僧道诵经,鼓乐手奏哀乐;并有主楼、旌楼、狮子、高跷、抬阁、方相(俗称大人)等仪仗节目。还有路祭、对祭、坟地等棚。其最主要的需聘请点主、祠土者各1人,赞礼生4人,拜路祭者三、二人。而点主、祠土2人,需状元、翰林、进士、举人等担任,赞礼生一般是庠生(秀才)担任,拜对祭、路祭者需拔贡廪生担任。要举行起灵、路祭、对祭、回灵(返虞)等礼仪。之后,无翰林、进士,即求其次,而用举人、拔贡点主、祠土,赞礼生则庠生、学堂生一般文化人都可。此外,亲友吊唁,酒席较多。一般当日殡出,也有三、二日者,以吊唁者多少而定。贫困之家,人死只能买薄棺材或破席卷。一般的礼仪,人死后,当日入殓,将死者牌位送往土地庙,家中设灵堂,摆祭品,子女亲属着孝服守在死者遗体之旁,烧香叩头。一日三次男跣足,女披发,哭着去土地庙送浆水及烧香纸“告庙”。二日晚,扎纸马、纸车、纸童男童女连同亲友赠送的香纸一并在土地庙前火化,叫“送盘川”。停灵期间,富者雇吹手作哀乐。葬日上午亲朋到灵前“吊孝”,下午发葬,8人抬灵柩,富人16人抬丧舆(内放灵柩),亲友穿孝衣,子女“披麻戴孝”,手拖“孝棒”,哀哭送葬。棺木入土后,“孝子孝孙”由主丧人带领沿路谢孝,表示对亲友的谢意。葬后第二天,子女为死者“圆坟”。从死亡第一天起,每七天子女上坟祭扫一次,曰“烧七”,共7次(少数地方烧10次)。百日祭扫称“烧百日”。此后每年于死者去世之日,祭扫一次,称“烧周年”,至烧完3周年为止(部分地方烧9周年)。建国后,政府提倡丧葬从简。拆除土地庙,旧的丧葬礼仪大部分废除。先辈去世,子女亲属臂缠黑纱,扶灵柩去坟地埋葬。70年代实行火化,农村有的将骨灰盒送骨灰堂,有的将骨灰盒按土葬仪式埋葬,依然“烧七”、“烧周年”。机关厂矿的干部职工对死者的悼念,多是臂缠黑纱,送花圈,开追悼会。  三、节日习俗&   春节&& 阴历年为民间最隆重的节日。节前择日扫舍。除夕上午,家家门贴春联,喜迎佳节。下午,各家挂“祖影”,设香案烛台,摆好年供。傍晚,男子去祖茔“招请”,长者在家中焚香烧纸,迎祖先过年。入夜,全家共享美酒佳肴,“团坐守岁”。半夜后,点燃香烛,鸣放鞭炮,吃饺子,庆春节,俗曰“接年”或“过年”。初一早晨,老少衣着更新,举行年拜,长辈分压岁钱。初三凌晨再次烧香纸,放鞭炮送祖先回归,称“送神”。初三开始,走亲拜友,互相祝贺。建国后,旧风俗逐渐废除,兴起为烈军属、离退休老干部、“五保户”祝贺佳节的新风。  元宵节&&& 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县城乡镇白天“狮子、高跷、龙灯、旱船”,锣鼓喧天。晚上家家祀先祖,燃面灯,观灯花,以占五谷丰歉,曰“灯花卜”。户户吃元宵,挂彩灯,男女老少沿街观赏品评,名曰“观灯”。城乡又户户做面灯,傍晚送祖茔点燃,意为祖先照明。入夜儿童燃放鞭炮和“滴滴金”,青年放“起火”、“二踢脚”、“花鞭”、“焰火”……大街小巷,欢声笑语至半夜。建国后,焰火更盛,县城举办灯谜会、灯展,花灯多姿多彩,四方观众络绎不绝。  二月二&&& 俗曰二月二龙抬头,传统习惯一天不动针,意思怕“刺伤龙眼”。农家早晨用草木灰画囤梯、打灰囤、撒五谷,预兆粮食满仓。节日炒“面棋”、“地瓜棋”、“蜜豆”吃,相传小孩吃了不牙痛。  寒食&&& 清明前一天(有的连同清明日共两天),据传为纪念介之推偕母隐于绵山被大火烧死,故一天不动烟火,名为寒食。此日(或清明日),群众历来要在日出前做好早饭——“胡秫米”,以示纪念。  & 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人们祭扫祖坟。妇女蒸面燕,以示燕来;男子插松枝,示感春意。妇女、儿童荡秋千,文人墨士郊外“踏青”。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于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陵墓。  端午&&& 五月初五日,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传统习惯吃粽子,在门窗上插艾子。儿童手腕、脚脖系五色彩线,叫“长命缕”;妇女带香荷包,以示驱蛇蝎之毒。  六月一&&& 俗称过“小年”,家家吃饺子。  六月六&&& 人们多吃包子。有“六月六,看谷秀”之农谚,意思看作物长势,可预知年景丰歉。清代、民国时期,富豪人家多于此日晒衣服,读书之人多于此日晒书。  七月七&&& 七月初七日夜,古代神话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此日家家烙面饼,其形状有莲蓬、花篓、狮子、鱼……各种各样,名曰“巧饼”。生绿豆芽,名曰“巧芽”。晚上小女于庭院中在织女像前摆瓜果、“巧饼”、“巧芽”,祷告“乞巧”。   七月二十二&&& 此日为财神会。建国前富家、商户挂财神像,祭财神,吃酒庆贺,求发财。民家有的不过此节。  八月十五&&& 俗称中秋节。此日家家吃月饼,吃西瓜、葡萄、苹果、梨等水果。全家欢聚,美酒佳肴,赏月圆。人们又多以月饼敬长辈,赠亲友。  十月一&&& 群众上坟祭祖。旧社会长工此日下工。  腊八&&& 十二月初八日,古时举行腊祭,亦称腊日,十二月亦名腊月。佛家于这天纪念释迦牟尼,以粥供奉。传到民间,此日人们吃米、豆、枣合煮的米饭,称“腊八粥”,食之求避灾祛病。  辞灶&&& 腊月二十三日晚,各户买糖、烧香纸、煮饺子祭灶神(纸印制的灶码),名曰辞灶。求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四、称谓习俗  旧时称谓繁琐,现已不用。主要有以下几类:同族,远房在称谓前加“族”字,如“族伯(叔)”、“族兄(弟)”、“族侄”、“族孙”等;近房对长辈(或兄)加“家”字,如“家祖父(母)”、“家伯(叔)”、“家兄”。称父母为“家父(严)”、“家母(慈)”;去世后改“家”为“先”字。丧父者自称“孤子”,丧母者自称“哀子”,父母双亡则称“孤哀子”。对弟或晚辈加“舍”字,如“舍弟”、“舍侄”。称儿子为“犬子”或“小犬”。称妻子为“内人”、“贱内”、“拙荆”,农村称“家里”。亲戚,至亲有的书面与口头称谓相同,如舅父、舅母、姑夫、姑母。有的不同,如书面称外祖父、外祖母,口头叫姥爷、姥娘。对远亲,书面皆带“姻”字,长辈称“姻伯(叔)”,同辈称“姻兄(弟)”,晚辈称“姻侄”、“姻孙”。岳父称女婿为“贤婿”,自称“眷生”;女婿称岳父为“泰山”,自称“门婿”或“子婿”。亲友,其亲属在称谓前加“令”字,如称亲友的父母为“令尊”、“令堂”,兄弟为“令兄”、“令弟”,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爱”,妻子为“令正”。世谊同辈称“仁兄”,自称“世弟”。对长辈称“世伯(叔)”。学生称老师“师长”,自称“门生”。老师称学生“贤契”。社会上对年长者男称“先生”,女称“太太”,年老者加“老”字。建国后,凡亲友关系皆按行辈称呼。今盛行称岳父母为爹娘爸妈,对无亲故的老人称“大爷”、“大娘”,一般称“同志”。干部职工子女对父母的同事朋友,男的称“伯叔”,女的称“大姨”。青年工人对年长者称“师傅”。   第五&&& 节宗教  & 一、佛教道教   &&平度释、道两教,历史悠久,庙宇颇多,但素无著称的寺院道观。清朝比较有名的庙宇,全县有智藏寺、天宫神寺、云台观、圆明寺、文庙、城隍庙、千佛阁、崇德宫等近30座。规模稍宏大,有宫殿楼阁者,多建于城镇、山林区域,小庙散建于乡村。清末,平度道教胜于佛教,佛寺极少,道庙遍布全县,村村有土地庙、关帝庙,大村则多有三官庙、菩萨庙等。香火较盛,住有僧道的,全县245座。辛亥革命以后,多以庙产、寺庙创办学校。北伐之后,提倡拉庙,部分为机关学校借用,部分因失修破败倒塌,部分因战乱焚毁。故散居全县寺、庙、庵、观的僧道尼姑,已先后还俗,留居破庙败寺者,人数不多。建国后,西关准提庵和城里小后寺有尼姑3人,平日无佛事活动。1968年前后相继病亡。由此释、道两教住庙者在全县绝迹。尚残留的迷信活动,仍有少数农妇在庙堂废墟,祈福消灾。春节,部分农家于庭院中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神位”,伏祈保佑四时吉庆。  二、天主教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宁公乡(今马戈庄乡)古庄村,孝廉于溥泽进京会试,在玄武门教堂,受洗奉教而归。后马家疃马?、马珍兄弟受其影响信奉之。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法国人郎司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法国人德志修司铎传教平度,设教堂于马家疃。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法国司铎德志修、孟国桢、季明德建马家疃新教堂。当时,法国主教罗汉光、总司铎爱天理于马家疃主持教务,德、孟、季司铎助之,教徒达300余人。1912年,相继有法国人董总铎、路司铎、白司铎、雷司铎和华人滕肇明司铎等住马家疃传教。至1935年,先后在马家疃、八王埠、袁家、冷格庄、周家庄、李家埠子、白埠、陈家屯、明村、古庄、马戈庄、小韩家、曲家村、烟村、曹家、七里河、双庙、大白、河岔、柳村、八里庄、窝铺、高戈庄、披家营、刘湾庄、乔家、朱家井、周戈庄、湾头、水石埠、沙沟、史哥庄、套子、水磨涧、连格庄、九里夼、高家、陶家铺、宅科、北城子、长乐、刘家寨、黄家疃设教堂43处,发展教徒4320人。  三、基督教  该教在平度分两派, 一曰长老会, 一曰浸信会。 长老会始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捻军之后,宋戈庄袁克仁在烟台遇美国人讲耶稣,信奉之。嗣后,美国人库尔德等来平度传教,发展很快,至1935年,在鲁家丘、宋格庄、兰底、姜格庄、郭家店等村建教堂11处,有男女教徒778人(此派后称中华基督教会)。浸信会平度信此教最早者,为东关姜姓,西关赵姓,俱侨居登州(蓬莱),在彼处受浸。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美国人慕[拉第]女士由登来平,寓居西关往返城西沙岭传教。光绪十五年(1889年)9月,美国人浦其维牧师由黄县来平,同姜质文发展沙岭村段公邦、段侯邦、元从先等男女6人,在村边湾中受洗入教,成立沙岭基督教浸信会。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美国人谢万禧、张义集夫妇寄居南关官姓宅传教。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蓝戴礼来平,居西关“施医助教”。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平度新教徒,同沙岭迁来的教徒共9人,成立平度城基督教浸信会。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蓝回国,美国人娄约翰来平接办医院,尔后美牧师阿雅各、欧温雅、崔怡美等43人,中国牧师李寿亭、李永忠等15人传教于平度。至1936年,在沙岭、平度城等地设教会34处,发展教徒6700余人。日本侵略军侵占平度后,美、英传教士被逐出境,教会大楼被没收,各地教堂或被焚毁,或做了据点,教会不敢公开活动。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1952年,坚持宗教“自治、自传、自信”的方针,基督教成为合法的宗教团体之一。教会活动公开,受国家法律保护。   第六节&&&& 方言  &一、概况&   &平度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胶辽官话,具有胶辽官话中胶东半岛和潍坊地区两方言的过渡特点,情况比较复杂。平度方言拥有相当数量的特有词语,例如:“埝儿”(地方)、“疃儿”(村子)、“景儿”(事情、门道)、“胡秫”(高粱)、“瓜唧”(咸菜)、“?”(睡)、“稳”(安放)、“抱”(禽孵蛋、畜产仔)、“狗臊”(吝啬)、“冷大景的”(忽然)等。除去保存古汉语的一些词语外,还吸收了当前通行的普通话词语,前者如“将媳妇”(娶媳妇)、“夜来”(昨天)、“杌子”(一种方凳)等,后者如“帅”(英俊、潇洒、好)。平度方言还有相当数量的同义词,例如“打、曼、捞”,都表示“从”的意思;用于表程度深的副词有“挺、杠、老”及“悲、死、?、焦、冰、喷、甘、巴、通、崩、囊、烘、乌”等等。这些都使平度方言词汇具有十分丰富的特色。平度方言显著的语法特点如:形容词程度深浅的表示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分成五个不同的等级,甚至可以加重并延长程度副词的读音来表示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如“挺好”,加重并延长“挺”的读音后,“挺好”的程度比原先又有了加强。有正反义对立的形容词,表程度深浅时还存在一种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没是深”和“没深浅儿”(或“没浅下儿”)等。此外,平度方言的比较句式“我不高起他”,是非问句式“是不去”、“是没吃”等,虽然在山东东部方言中较为通行,但从汉语方言的整体来看,却是十分有特色的。  二、词汇&   本词汇收入的主要是平度方言中较有特点的常用词语,各条的内容顺序为:词条、释义。对意义相同的词条,说得多的在前,其余附在后面括号中并在其前加“同”字。  &  天时地理、方位  日头儿&&&& 太阳  月明&&&&&& 月亮&&&&&&&&&   扫帚星&&&& 慧星  勺子星&&&& 北斗星&&&&&&&   跑星&&&&&& 流星&&&   火烧云&&&& 彩霞&&&&&&&   早上&&&&&& 早晨  黑价&&&&&& 夜里  头晌(儿)&&& 上午  晌午头儿&&&&& 中午  头年&&&&&& 去年  夜来&&&&&& 昨天  晌歪天儿&&&& 中午偏后  过晌&&&&&& 下午  晚后日&&&& 大后天  下晚儿&&&& 晚上&   大寒食&&&& 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 清明节  末火日&&&& 清明节的后一天  早来&&&&&& 从前  小年儿&&&& 农历六月初一   当中央儿&&&& 正中  腚后儿&&&& 身后或以后(短时间)  年除日&&&& 除夕  上首&&&&&& 最尊重的坐位  下首&&&&&& 末坐  &   亲属称谓、代词  妈妈&&&&&& 祖母  媳子&&&& 儿媳妇  闺女&&&& 女儿或泛指姑娘  爹(同大、大大)&&& 父亲&&&&&&&   娘&&&&&& 母亲  老嬷儿嬷儿& 通称老年妇女  大爷(同大大)& 伯父  大娘&&&&& 伯母  小小儿&&& 小男孩  小厮&&&& 稍大的男孩儿  小嫚儿(同嫚姑子)&& 女孩  婶儿婶儿(同婶子)&&& 婶母  家里(同老婆、媳妇)&&& 妻子  外头(同汉子)&&&& 丈夫  光棍儿&&&& 单身汉  孝妇&&&&&& 新寡妇  后老婆&&&& 填房  轧伙儿&&&& 姘头  跟脚子&&&& 随母改嫁的孩子  背生子&&&& 父亲死后出生的孩子  老生子儿&&&& 老来子  恁&&& 你或你们  俺&&& 我或我们  咱&&& 我或我们  景儿& 事情,奥秘,门道等  身体、疾病、医疗  页来盖&& 前额&&&&&&&&   吞子&&&& 嗓子  脖梗儿&& 脖子  馋儿&&&& 舌头(小孩用语)  夹肢窝&& 腋窝  槌&&&&&& 拳头  指甲盖儿&&& 指甲  肋齿骨&&& 肋骨  布脐眼&&& 肚脐  腚&&&&&&& 屁股  膊罗盖&&& 膝盖  干腿子&&& 小腿  不愉作(同不舒索)&& 身体不适  冻着了&& 感冒&&&&&   胀胞&&& 肚子发胀  沥心(同烧心)& 胃部烧灼的感觉  疙瘩&&&& 绳结;皮肤上突出的肿块或腮腺炎  埨墩&&&& 被蚊子、跳蚤等叮咬后所起小肿块   细病&&&& 肺结核、肝炎、妇女病等  抖擞&&&& 发抖或抖搂  心口疼&&&&& 胃疼&&&&&&&&&   齁儿齁儿&&& 哮喘  蹲肚子&&&& 拉痢疾等病里急后重的症状  发皮寒&&&& 疟疾  不行了&&&& 病危  左来点儿(同左巴来子)&& 左撇子  扎固&&&&& 修理或诊疗  下针&&&&& 针灸   潮巴(同膘子、痴厮)& 傻瓜、痴呆人  长疙渣儿&&&& 结痂  马篷腰&&&&& 驼背   锅腰子&&&&& 驼背较严重  打勾斗儿&&&& 打嗝儿  生活交往、红白事  打哈下&&&& 打哈欠&&&&&&&&   睏&&&&&&&& 睡  打鼾睡&&&& 打呼噜  坐席&&&&&& 赴宴  打仗&&&&&& 吵嘴,打架   闯门子&&&& 串门  噘&&&&&&&& 骂(人)  啦呱儿&&&& 闲谈  繁繁&&&&&& 数落  &倒下&&&& 躺下  &花白&&&& 指责,数落  &掫&&&&&& 拉,掀   &起来&&&& 起床   &刺打&&&& 讽刺,挖苦  卧&&&&&& 使之弯曲  &饥困&&&& 饿   &盘缠[着]腿儿& 盘腿而坐  &摁&&&&&& 按  蹲固&&&& 蹲  &团弄&&&& 揉弄使成球形  &歪?&&&& 半卧半坐  搓约&&&& 搓揉或借称受委屈   &撕巴&&&& 撕  舒&&&&&& 伸  &抻勾&&&& 伸长(脖子)  &背搭手儿&&& 倒背手  提留(同斤留)&& 提  锅腰儿&&&& 弯腰  含&&&&&&& 拿  &撂&&&&&& 扔(距离近)或掷(距离较远)  &&&& ?&& 投,扔  挖叉&&&& 挠,挖  卡巴&&&& 卡  ?揣&&&& 挠&&&&&&&&   挠骚&&&& 挠  &胡弄&&&& 骗人或敷衍  心惊&&&& 犯疑   &舔腚&&&& 拍马屁  &谝弄&&& 夸耀,显示  扣瞅&&& 扣,挖  &气不愤儿&&&& 抱不平  &鲁逛&&&& 骗人  挂挂&&&& 挂念  &叨念&&&& 念叨或絮絮叨叨  招&&&&&& 扶   &巴眼儿望眼儿&&&& 盼望(程度重)  插巴&&&& 给人亏吃  &稳&&&&&& 放,搁  &溜达&&&& 散步  &摩索&&&& 抚摸&&   &划拉&&&& 聚拢&&&&   装点&&&& 假装,不真实  &捏巴&&&& 捏  薅&&&&&&&&& 拔  捋&&&&&&&&& 拔   记事中儿&&& 记忆力  除&&&&&&&&& 铲除  看人儿&&&&& 相亲  下媒柬儿&&& 旧称定亲  添箱&&&&&& 亲友送给新娘的礼物礼金  做媳妇&&&&& 出嫁  看喜&&&&&&& 给新郎送钱  将&&&&&&&&& 娶(媳妇)  殡殡&&&&&&& 出殡   茔盘&&&&&&& 坟地  老茔盘&&&&& 祖茔  码拉(同估摸)&&& 估算   &  房舍用品  正屋&&&&&&& 正房  厢屋&&&&&&& 厢房  炕旮旯&&&&& 炕下地面  墙旮儿&&&&& 墙角   伏台&&&&&&& 直立房顶的烟囱  照壁&&&&&&& 影壁  街门&&&&&&& 临街的大门  正间门&&&&& 正房的大门  门掩后儿&&& 开门后与墙形成的夹角处&   仰棚&&&&&&& 天棚  风匣&&&&&&& 风箱  燎壶&&&&&&& 用于烧水的壶&&&&   筲&&&&&&&&& 水桶  担杖&&&&&&& 两头带钩的扁担   脚踏车&&&&& 自行车  豆枕&&&&&&& 枕头  铜盆&&&&&&& 脸盆  胰子&&&&&&& 肥皂  拄棒&&&&&&& 拐杖  电棒儿&&&&& 手电筒&   戏匣子&&&&& 收音机  杌子&&&&&&& 方凳   手戳儿&&&&& 私人图章&&&&&&&   戳子&&&&&&& 公章  糨&&&&&&&&& 浆糊&&&&&&&&&   轻铁&&&&&&& 铝  生疏&&&&&&& 锈  哗啦儿&&&&& 成链的环  窝 儿(同埝儿、场儿)&&& 地方   门转心&&&&&&&&&&&&& 户枢  降擦子&&&&&&&&&&&&& 台阶  懒老婆&&&&&&&&&&&&& 陀螺  圈&&&&&&&&&&&&&&&&& 厕所&&&&&&&   脚踪儿&&&&&&&&&&&&& 脚印  天井&&&&&&&&&&&&&&& 院子  墼&&&&&&&&&&&&&&&&& 坯  服饰饮食  大氅&&&&&&&&&&&&& 大衣&&&&&&&&&   手巴掌儿&&&&&&&&& 手套  遮子&&&&&&&&&&&&& 尿布  布袋儿&&&&&&&&&&& 衣兜  呱哒板&&&&&&&&&&& 木屐   围脖儿&&&&&&&&&&& 围巾  蒲窝子&&&&&&&& 一种蒲草编成的厚草鞋  小豆腐儿&&&&& 豆面和剁细的蔬菜合制的糊状食品  细粉&&&&&&&&&&& 粉条&&&&&&&&&   清酱&&&&&&&&&&& 酱油  卷子&&&&&&&&&&& 扁形馒头&&&&   鸡子儿&&&&&&&&& 鸡蛋  面汤&&&&&&&&&&& 面条  饽饽&&&&&&&&&&& 圆形馒头  生油&&&&&&&&&&& 花生油  大油(同荤油)& 猪油  气馏&&&&&&&&&&& 窝头  枇杷梗&&&&&&&&& 一种点心&&&&   大果子(同麻糖)&&& 油条  反背果子&&& 油炸甜味面食&&   粘粥&&&&&&& 粗粮面食制成的流质食品  农工学商  坷垃&&&&&&&&&&& 土块&&&&&&&&&   营生儿&&&&&&&&& 活儿,事情   阿萨&&&&&&&&&&& 喂牲口的碎草&&   固根&&&&&&&&& 地瓜等块茎植物的根部  薄带&&&&&&&&& 玉米、高粱等植物的根部&&&&   遮眼儿&&&&&&& 牲口的捂眼罩&   先生&&&&&&&&& 旧称教师、医生、算卦人等  戏子&&&&&&&&& 旧称演员&&&&&&&   耍玩艺儿的&&& 旧称杂技演员  大戏&&&&&&&&&&& 旧称京剧&   裁坊&&&&&&&&&&& 裁缝  锢露子&&&&&&&&& 锔匠  大师傅&&&&&&&&& 炊事员&   坊子(同馆子)& 旧称饭店、旅馆&&&&&&&&&&&&&&   学屋&&&&&&&&&&& 学校  动物& 植物  鸭巴子(同扁嘴)& 鸭子&&&&&&&&&&&   叫驴&&&&&&&&&&&& 公驴  草驴&&&&&&&&&&&& 母驴  黑瞎子&&&&&&&&&& 熊&   臊皮子(同臊水狼子)&& 黄鼠狼  角猪&&&&&&&&&&& 公猪  貔狐子&&&&&&&&& 狐狸  鸦鹊&&&&&&&&&&& 喜鹊  老哇&&&&&&&&&&& 乌鸦  马虎&&&&&&&&&&& 狼  鹁鸽&&&&&&&&&&& 鸽子  捣打木子&&&&&&& 啄木鸟  迷虫子&&&&&&&&& 蚜虫  鳖蝠&&&&&&&&&&& 蝙蝠  屎气螂&&&&&&&&& 蜣螂  猫儿头&&&&&&&&& 猫头鹰  臭大姐&&&&&&&&& 臭椿象&&&&&   水鬼儿&&&&&&&&& 孑孓  蛤蟆哥当子&&&&& 蝌蚪   胡秫&&&&&&&&&&& 高粱  长(生)果儿&& 花生  长虫&&&&&&&&&& 蛇  蝎虎儿&&&&&&&& 壁虎&&&&&&&&   萝贝&&&&&&&&&& 萝卜  曲蟮&&&&&&&&&& 蚯蚓&&&&&&&&&   脚木胶&&&&&&&& 蜗牛  酸楂&&&&&&&&&& 山楂  转脸葵&&&&&&&& 向日葵  蚂蚱&&&&&&&&&& 蝗虫  莲花&&&&&&&&&& 荷花  刀螂&&&&&&&&&& 螳螂&&&&&&&&&   促[土]织儿织儿&&& 蟋蟀  马扎菜&&&&&&& 马齿苋&&&&&&   截留&&&&&&&&& 蝉  截留猴&&&&&&& 蝉的幼虫  菠菠丁&&&&&&& 蒲公英&&&&&&   虼蚤&&&&&&&& 跳蚤&&&&&&   &抱&&&&&&&&& 禽孵雏,畜生子  性质状态、副词  板正儿&&&&&&& 整洁&&&&&&&&   狗臊&&&&&&&&& 小气  孬(同赖)&& 不好,差&&&&&&&&&   拉撒(同派赖)&& 脏乱,不整洁&&   大手&&&&&&&&&& 不吝啬&&&&&&&&&&&   害淡&&&&&&&&&& 害羞  听说&&&&&&&& (孩子)听话&&   嚼牙(同嚼浸、嚼撩)& 不听话,不听使唤&&&&&&&&&&&   窝囊&&&&&&&&&&& 很脏&&&&&&&&&&&   宽拓&&&&&&&&&&& 宽绰&&&&&&&&&&&   杂麻&&&&&&&&&&& 质差   窄巴&&&&&&&&&&& 窄小&   团团&&&&&&&&&&& 圆,多指球状&&&   鲁笨&&&&&&&&&&& 智力差&&&&&&&&&   挺托&&&&&&&&&&& 结实&   精神&&&&&&&&&& 外表活跃有生气或精明  棒实&&&&&&&&&& (身体)结实&&&&&&&   整壮&&&&&&&&&& 不零碎  鬼挤挤的&&&&&&& 贬称心眼多&&   零儿八碎&&&&&&& 支离破碎  光棍&&&&&&&&&&& 精明,办事利索  冷清&&&&&&&&&&&& (天气)冷&&&&&   仔细&&&&&&&&&&& 吝啬  没点儿点儿&&&&& 很小一点儿&&&&&   不多藏赶儿&&&&& 一小会儿  没是藏赶&&&&&&& 很长一会儿  了了儿&&&&&&&&& 少&&   泼皮&&&&&&&&&&& 泼辣、顽皮、能干&   野巴&&&&&&&&&&& 粗野&&&&&&&&&&   翘棱&&&&&&&&&&& 东西不平&&&&&   反背着&&&&&&&&& 反着  武浪&&&&&&&&&&& 行为放纵不端  热盆儿&&&&&&&&& 对某事感兴趣  斜棱&&&&&&&&&&&& 斜&&&   如贴&&&&&&&&&&& 完美,妥当  鼓拽&&&&&&&&&&& 象鸭子走路的样子  艮&&&&&&&&&& 食物坚韧不脆,物品受潮或人粘糊  使&&&&&&&&&&&&&& 累人&   旺醒&&&&&&&&&& 没病没灾(多指小孩)  才价麻儿&&&&&& 刚才&&&&&&   恣&&&&&&&&&&&& 舒服  俏撑&&&&&&&&&& 潇洒利索(多用于形容中年以下妇女)  冷大景的&&&&&& 忽然&&&&&&   召价&&&&&&&&&& 经常  刮静&&&&&&&&&& 整洁利索(多用于形容中年以上妇女)   管价&&&&&&&&& 总是&&&&&&&&&&&&&&   屎蛋&&&&&&&&& 无赖&&&&&&&&&   一共拢总&&&&& 统统  赶急&&&&&&&&& 马上  差没点儿&&&&& 差一点儿  龙够&&&&&&&&& 有空儿&&&   没是&&&&&&&&& 很&&&&&&&   归其&&&&&&&&& 原来&&&&   其必&&&&&&&& 可能,一定  老鼻子&&&&&& 非常&&   哧儿哧儿地&& 悄悄地  单住更地&&&& 特意   爽&&&&&&&&&& 赶快  白&&&&&&&&&& 别,不要&&&   赶价&&&&&&&& 愈来愈  介词、数量词、助词  打&&&&&&&&&& 从、沿、顺着  叫&&&&&&&&&& 被、让  使&&&&&&&&&& 用   喷子&&&&&&&& 同一时期内的一批  合&&&&&&&&&& 表倍数  行&&&&&&&&&& 层  一盼子&&&&&& 一会儿  遭儿&&&&&&&& 次  &  &&& 三、词组  形容词程度表示法平度方言形容词的程度表示法丰富多彩,常用的方法有:用程度副词“挺”、“杠”、“老”等表示不同的程度,例如:  &&& 原级&&&&&& 较高级&&&&&& 再高级&&&&&&& 最高级  &&& 高&&&&&&&& 挺高&&&&&&&& 杠高&&&&&&&&& 老高&&   &&& 远&&&&&&&& 挺远&&&&&&&& 杠远&&&&&&&&& 老远  &&& 宽&&&&&&&& 挺宽&&&&&&&& 杠宽&&&&&&&&& 老宽  &&& 粗&&&&&&&& 挺粗&&&&&&&& 杠粗&&&&&&&&& 老粗  &&& 深&&&&&&&& 挺深&&&&&&&& 杠深&&&&&&&&& 老深  &&& 矮&&&&&&&& 挺矮&&&&&&&& 杠矮&&&&&&&&& 老矮  &&& 窄&&&&&&&& 挺窄&&&&&&&& 杠窄&&&&&&&&& 老窄(少用)  &&& 浅&&&&&&&& 挺浅&&&&&&&& 杠浅&&&&&&&&& 老浅(少用)  &&& 香&&&&&&&& 挺香&&&&&&&& 杠香&&&&&&&&& 老香(少用)  &&& 甜&&&&&&&& 挺甜&&&&&&&& 杠甜&&&&&&&&& 老甜  &&& 咸&&&&&&&& 挺咸&&&&&&&& 杠咸&&&&&&&&& 老咸  &&& 冷&&&&&&&& 挺冷&&&&&&&& 杠冷&&&&&&&&& 老冷(少用)  &&& 热&&&&&&&& 挺热&&&&&&&& 杠热&&&&&&&&& 老热  &&& 硬&&&&&&&& 挺硬&&&&&&&& 杠硬&&&&&&&&& 老硬  &&& 软&&&&&&&& 挺软&&&&&&&& 杠软&&&&&&&&& 老软(少用)  &&& “挺”、“杠”、“老”所分别表示的程度级别,并不绝对,如果分别加重并延长其读音,则都可表示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例如加重并延长“挺”的读音,便可表示再高一级。此外,表示消极义的形容词“矮、窄、浅、软”等,一般不用“老”修饰。与度量衡单位有关的形容词,其程度表示法有 “没是A”与“没AB儿”等相对的格式。例如:  &&& 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  &&& 没是高&&&&&&&&& 没高矮儿&&&& 没矮下儿  &&& 没是远&&&&&&&&& 没远下儿&&&& 没距远儿&&&&& 没近下儿  &&& 没是宽&&&&&&&&& 没宽下儿&&&& 没窄下儿  &&& 没是粗&&&&&&&&& 没粗细儿&&&& 没细丝儿  &&& 没是深&&&&&&&&& 没深浅儿&&&& 没浅下儿  &&& 没是长&&&&&&&&& 没长短儿&&&& 没短下儿  &&& 没是大&&&&&&&&& 没大点儿&&&& 没点儿点儿  &&& 没是多&&&&&&&&& 没多点儿&&&& 没点儿点儿  &&& 上述格式均可重迭,例如:“没是高没是高”、“没高矮儿没高矮儿”、“没矮下儿没矮下儿”等。重迭后表示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 与人的嗅觉、味觉、肤觉、色觉等方面有关的形容词,还常可用“喷”、“甘”、“悲”、“?”等修饰,组成“AB儿B儿的”、“BA”、“BABA的”等格式,和“挺A”式一起,分别表示不同的程度级别。例如:  原级&&&&& 比较级&&&&& 较高级&& 高一级&&&&& 最高级  香&&&&& 香喷儿喷儿的&& 挺香&&&& 喷香&&&&& 喷香喷香的  甜&&&&& 甜甘儿甘儿的&& 挺甜&&&& 甘甜&&&&& 甘甜甘甜的  苦&&&&& 苦涩儿涩儿的&& 挺苦&&&& 悲苦&&&&& 悲苦悲苦的  辣&&&&& 辣蒿儿蒿儿的&& 挺辣&&&& 死辣&&&&& 死辣死辣的  咸&&&&& 咸沾儿沾儿的&& 挺咸&&&& 齁咸&&&&& 齁咸齁咸的  酸&&&&& 酸溜儿溜儿的&& 挺酸&&&& 焦酸&&&&& 焦酸焦酸的  凉&&&&& 凉丝儿丝儿的&& 挺凉&&&& 冰凉&&&&& 冰凉冰凉的  热&&&&& 热乎儿乎儿的&& 挺热&&& 放滚热&&&& 放滚热放滚热的  黑&&&&& 黑乎儿乎儿的&& 挺黑&&&& 乌黑&&&&& 乌黑乌黑的  白&&&&& 白沫儿沫儿的&& 挺白&&&& 雪白&&&&& 雪白雪白的  红&&&&& 红扑儿扑儿的&& 挺红&&&& 通红&&&&& 通红通红的  硬&&&&& 硬乎儿乎儿的&& 挺硬&&&& 钢硬&&&&& 钢硬钢硬的  涩&&&&& 涩巴儿巴儿的&& 挺涩&&&& 巴涩&&&&& 巴涩巴涩的  &&& 有的修饰成分“B”不限于一个,如:“悲苦”可以换成“巴苦”,“死辣”可以换成“?辣”,“放滚热”可以换成“放古热”,“乌黑”可以换成“烘黑”等。  介词省略处所补语普通话处所补语多用介词词组表示,例如“放在桌子上”,“跑到院子里”等。平度方言常省略了其中的介词,处所补语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后面,这时的动词说得比较重,比较长。例如:  把饭端(到)桌子上&&&&&&& 书放(到、在)哪来?  把它扔(到、在)天井来&&& (书)放(到、在)桌子上  助词“了”的省略平度方言助词“了”的用法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但句中的时态助词“了”常可通过重读并延长前面动词的读音而加以省略。例如:  吃(了)饭了&&&&& 照(了)一张像&&&& 看(了)电影就回去了&&&&& 炒(了)吃了&&&& 去(了)一趟&&&&&& 半辈子才出(了)两趟门&&&&&& 领(了)走了&&&& 笑掉(了)大牙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倒(了)油瓶也不扶&&&&& 得(了)理儿就不让人&&&&& 生就(了)的骨头长就(了)的肉  &四、句  &比较句&& 平度方言除了具有普通话中几种常用的比较句式外,还有两种较为特殊的句式。  &在比较语后加“起”字的比较句,例如:  日子一天好起一天。(肯定比较)  麦子不贵起苞米。(否定比较)  他长得(是)高起你(吗)?(疑问比较)  &带“跟”或“赶”字的比较句,例如:  他跟〔赶〕上我胖了。(肯定比较)  他跟〔赶〕不上我胖。(否定比较)  他跟〔赶〕上我胖了?(疑问比较)  是非疑问句&&& 平度方言除使用“中不中”、“去了没有”等疑问句式外,还另有“是不A”、“是还没A”等表是非疑问。前者问“是不是”,后者问“有没有”。例如:  “是不A”式:(这苹果)是不酸?(天)是不黑?  “是还没A”式:(饭)是还没吃?(他)是还没走?  附:  谚语(五条)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眼经不如手经,手经不如常掇弄。  三日不念口生,三天不动手生。  枣芽儿发,种棉花。  东虹雾露西虹雨,南虹出来摸鲇鱼,北虹出来喝粘粥。  歇后语(五条)  西北风刮棘子——连风(讽)带刺儿。  孙女儿穿着妈妈(指奶奶)的鞋——没改老样子。  黑瞎子叫门——熊到家了。  屎气螂打哈欠——干张臭口。  马虎啃天——没地方下口。  谜语(三条)  从南来个拽呀拽,不脱裤子就下海。——扁嘴(鸭)  里面光,外面涩,给你块小谜儿猜到黑儿。——顶针儿  屋檐里头一窝猴儿,听见吃饭点搭头儿。——牙  儿歌(四首)  疤疤眼儿,来赶集,买了个萝贝当了个梨,咬一口癙辣的,回去换个带把儿的。  小白鸡儿,上草垛,伸腿儿,不暖和,俺娘不给我说老婆。  &扯大锯,割大槐,一扯扯到姥娘家大门外。姥娘在家来捞干饭,舅母在家来煎鲅鱼,撑个小孩儿个老大驴。  小棒儿棒儿,赶南庄儿,买菠菜,馇咸汤,喝一口,喷喷香,不喝不喝又舀上,撑个小肚儿乱逛荡,逛荡逛荡乱逛荡。  故事(一则)  &唐朝一开头那几年,李世民成天价领着兵马东战西杀。一天,走到咱县北边的大青山根儿下,看到上东走的道儿弯弯曲溜儿的,黑价很不好走,就下命令住下。这时候儿正碰上天旱,多日没下雨,兵马用水又多,把四下的井都使干了,还不够使的。李世民怎么想也想不出办法来,晚上,他瞅着有月明的时候儿,带着护兵骑着马走上山头。  &走了一气儿,他自己也觉着渴的呛不了。一下子就火儿了,捞出弓和箭,嘴里念道:“切莫误我!”“嗖”的一箭,朝山陡坡儿射去。那些护兵上前一看,箭射进石头好几寸。拔出箭来,随着一股儿清水哗哗淌出来,顺着山涧淌成一条小河。大伙儿看到都跪下磕头,欢喜的治不了。这时候李世民骑的那匹马挣开了缰绳跑到涧来咕咚咕咚猛喝。李世民哈哈大笑,骑上马围着山猛跑,使老劲儿连射好几十箭,每箭都哗哗流出水来啦,流到一起,成了大泽。  到了后来,人们把大青山改名儿叫大泽山,李世民战马喝水的那条山涧,叫饮马涧。现如今,那条涧里的水还常年淌,杠甜来。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 主办
航天四创软件技术公司提供门户网站管理平台
建议使用分辨率 IE6.0以
上版本浏览器 IE6.0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度信息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