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院士现任教的两院院士数量

取消部门推荐成院士评选改革焦点-中国青年报
03版:教育科学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 & 往期回顾 & && &&&
两院院士谈院士制度:如何看,怎么改(下)
取消部门推荐成院士评选改革焦点
本报记者 原春琳 张国
中国青年报
&& “院士”的问题谁有调查权
&&&&因贪腐落马的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震动了官场,同时给学术界出了一道难题。东窗事发之前,他两次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尽管没能如愿,但根据法庭上的供述,他受贿的钱财不仅用于日常消费、包养情人等开支,还曾用来为自己包装学问、参选院士。
&&&&这个案件令很多院士十分气愤——它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学界最高荣誉真的能够花钱去买吗?张曙光究竟花了多少钱、给了谁?
&&&&“张曙光的事情,很多院士生气,我也生气。”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院士对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不同场合多次谈起此事,希望此案能查清楚。
&&&&日,针对张曙光的说法,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迅速发表了一份声明,表示在张曙光2007年、2009年两次参选院士过程中,未收到“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中科院还强调,“在此次有关方面的司法调查中”,如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法行为,将严格按照院士章程撤销其院士称号,绝不姑息。
&&&&中科院的立场很清楚:希望司法调查能够核实张曙光“花钱参评院士”的说法。
&&&&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院士说,张曙光参选时,有过一些关于他学术问题的举报信,不止是他,一些院士候选人参选后,告状信也跟着来了,这些信可能反映了真问题,也可能是诬陷信,不能因为一封信就取消一个人的参选资格,但问题是,到底谁来调查核实更具权威?司法部门可以去调查案件,采取各种手段鉴别,但科学院作为一个研究机构,并没有这样的权力。如果让当事人所在的单位调查,又难以使人信服。
&&&&他认为,修改和完善院士制度时,应好好考虑这个难题。他还提醒,处理此类事情,要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要被舆论“绑架”而轻率得出结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与张曙光同在铁路系统,他并不避讳对张曙光参选院士的反对。他向记者表示,他曾一再向原铁道部领导反映,不要再推荐张曙光参评院士,否则会“丢铁道部的人”。曾任铁道部部长的工程院院士傅志寰也反对张曙光评院士。
&&&&张曙光后来“避开”工程院,参选科学院院士。王梦恕至少对十几位科学院院士反映过张曙光的问题,“拉了不少反对票”。
&&&&如果没有这些反对票,也许张曙光已经成为院士。
&&&&要不要取消部门推荐资格
&&&&在张曙光参选中,原铁道部的力挺起了巨大作用。我国的院士没有“申报”,而是推选产生,候选人面前有两条路,要么是院士推荐,要么走部门推荐。几位院士可联合推荐一位候选人。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以及解放军四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科协等也可作为归口初选部门,推荐院士候选人。
&&&&顾秉林院士认为,现在应该进行院士推荐制度的改革。“到现在,‘院士’陷入太多的利益纠缠。”他说,一些部委参与,掺杂了许多其他因素。院士主要是学术荣誉,最有推荐权的应是学术界。理论上来说,同行院士推荐最为合适。但其中一个问题是,国外选院士主要看学术水平,我国不仅看学术,还要看道德、看学风。学术之外的东西,推荐人未必清楚,要靠单位去了解。
&&&&因此,顾秉林认为,院士推荐应是最重要的评选方式,但是怎么与部门沟通、协调,需要研究。
&&&&他还建议,针对那些多年来推荐的候选人当选率较低的部门,可考虑取消其推荐资格。
&&&&周其凤院士也认为,院士推荐的渠道相对来说没有问题,现在出问题的,可能是在行业、部门、省份的推荐中。“是不是可以只有院士推荐?这是可以考虑的。”
&&&&王梦恕院士对此却持迥异观点。他认为,“最好不要院士推荐”。原因是,院士推荐可能带来近亲繁殖,一些人会倾向于推荐本单位的候选人。在他看来,虽然各地、各部委推荐候选人也有问题,但是跟院士推荐不同,起码过程中还要组织几次讨论。
&&&&他的建议是,候选人可由各个学会推荐,再到中国科协来竞争。这些学会相对“比较超脱”。
&&&&去年,农工党中央的政协提案中,建议取消归口初选部门与省市推荐方式,完全由各学会负责推荐院士候选人。
&&&&2013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科学院和工程院分别征求过意见。王梦恕给他所在的工程院提交了一份书面意见,建议取消工程管理学部——在工程院各个学部中,该学部最为人诟病的是,一些院士同时是官员。2000年工程管理学部设立时,就有不少院士担心它变成“官员和企业家的俱乐部”。
&&&&他还主张,工程院评选院士时,专业设置要合理,不要“太杂、太俗”。比如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的谢剑平院士,出自烟草专业,当选之后争议不断。谢剑平的老师、已故的朱尊权院士,也是烟草生产与加工技术专家。此外,工程院还有“调料院士”。
&&&&王梦恕对记者说,据他所知,谢剑平院士的工作很扎实、品德也很好,“烟草院士”引起争议,背后是学部专业设置的问题。应在国家更为重要的学科领域遴选院士,而现在的学科太多、太杂。
&&&&“我自己的感觉,总体来说院士制度是个好制度,包括遴选过程是好的。”周其凤指出,除了客观的学术、道德等标准之外,院士评选难免有人的因素起作用。比如,一位院士与候选人有很大的矛盾,就可能会极力反对,但这不是制度的问题,任何制度都无法去除人为因素。
&&&&他以自己所在的化学学部举例说,投票时除了考虑学术水准和贡献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学科的平衡,化学的分支很多,大家会考虑不能让院士都集中在一个分支。“平衡”只是开会时主持人会提醒大家,适当考虑这个问题,但是怎么投票,仍是院士自己的权力。
&&&&曾宣布放弃参评院士的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也公开表示,评选中科院院士的体系,“大体上是比较公正的”。
&&&&“见了院士要尊重点”
&&&&在院士评选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做过大量探索,评选办法不断修订和完善,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1992年通过,此后每两年修订一次,迄今已改了10次。
&&&&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用这句话来形容院士评选并无不当。2010年举行的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在做工作报告中坦言,院士增选工作受到的干扰有所增加,如候选人或其所在单位“助选”、“拉票”行为以及“集成、包装”现象等。
&&&&在次年的增选中,中国工程院给候选人发了一封公开信,重申要杜绝助选、拉票等干扰院士评审和选举的不正当活动。工程院院士闻玉梅、庄辉、曾溢滔、秦伯益发现,在公开信发出后,“助选”人员仍不放弃活动,甚至以主管部门的身份向院士“推荐”,继续拉票。4位忍无可忍的院士联名写了一篇短文,题为《我们的心声》。
&&&&他们指出,在某种程度上院士成为某些单位的“学术资源”,或是某些单位领导的“业绩”。有些单位不惜出资“公关”、“包装”。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李永丹参加过“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他呼吁让院士“走下神坛”。他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初院士数量很少,项目评审也少,90年代中期,科技经费多了,论证会也多了起来,往往要请几位院士出来,把他们“抬得高高的”,院士在资源分配中起到重要作用。
&&&&“到了新世纪,各个单位就都明白了,原来院士多,有这么多好处,于是各单位在推举院士上,也都热心了起来。科技界的少数擅钻营的人,也看明白了门道,院士增选成了‘小华山论剑’。”
&&&&李永丹参加过一个学术活动,组织者在排主席台上的座次时,要请院士坐主席台,问哪一位外宾是院士。恰有一位是一个小国家的工程院院士,就被安排坐在了主席台上,而另一位外宾,是国际上一个大的学术领域的主席,却没有被请上台。开幕式上还强调,台上坐的,都是学术地位崇高的院士和政治地位崇高的领导。
&&&&他注意到,那位没坐主席台的国际联合会主席,到中国的次数越来越少。
&&&&这几年,一些跟李永丹同龄的学者当了院士。有一次,他与一位老朋友、新院士开了几句玩笑。过后,另一朋友提醒他——永丹,你以后见了院士要尊重点。
&&&&公关可能起到反作用
&&&&“有些院士年老了、糊涂了还去管事,这个显然不好,我们是坚决反对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袁亚湘对记者说。
&&&&袁亚湘也希望破除对院士的盲目崇拜。“你要淡化‘院士’,比如你采访我,你可以介绍我科技工作者的身份,但是不要动不动就说是‘院士’。”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别说是我们普通的院士,连白春礼这样的科学院院长,都经常被报成‘白春礼院士’。‘院士’最好不要出现在媒体。”袁亚湘说,国外媒体报道会说某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不会写院士等头衔。在国外开学术会议,谁也不会强调你是不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而是会介绍你是哪所大学教授,不会加个“院士尾巴”。
&&&&他记得,1996年自己还是个年轻学者,去参加香山科学会议,自己的名字就插在很多院士中间,比如北大的张恭庆院士、中科院的杨乐院士等,没人在意这种事情。但是现在不管去哪里开会,一般都先把院士放在前面,可见风气的变化。
&&&&他认为,有些地方政府或部门有意把院士的牌子“抬”了起来,&把本单位几个人当了院士当成政绩,花了很多功夫去做工作。要管住的是那些给“院士”称号附加太多利益、把院士捧得过高的人。
&&&&“我们这些人,对‘跑院士’的人不齿,见都不见。评新院士时还是非常严格的。反过来说,院士评选上没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袁亚湘说。
&&&&“公关不见得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可能会打负分。”周其凤告诉记者,公关很多时候会给人们留下不好的印象。
&&&&对于院士制度改革,袁亚湘表示,院士们左右不了外界因素,从自身来讲,改革就是要把国内最优秀的、各个学科有影响力的、学问上的确有突破性成果的人选进这个圈子。他觉得,个别院士、个别院士候选人的问题,不能扩大到整个制度上的问题。“你不能因为张曙光的事情来否定整个院士制度。这个逻辑是非常荒唐的。而且他还没选上院士。”
&&&&另一方面,袁亚湘强调,一个人能否当选院士有很多影响因素,很多优秀的人才完全具有院士水平,却与这个称号失之交臂。这跟诺贝尔奖总有“遗珠”一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袁亚湘强调,更应尽量淡化“院士”这个头衔。“当前的问题,还是需要大家回归自然,淡化院士。”
&&& 相关报道&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2011年两院院士增选 北大当选总人数居全国高校之首
北京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2011年两院院士增选 北大当选总人数居全国高校之首
日期: &&信息来源: 人事部
日前,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相继公布了201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2011年中国工程院共增选院士54名、中国科学院共增选院士51名。北大5名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总人数居全国高校之首,也是北大近10年以来两院院士增选工作中当选院士人数最多的一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自然科学技术领域、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也是北大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志。2011年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自今年1月份正式启动以来,校领导对此工作非常重视,要求校人事部和相关院系高度重视,充分准备,切实做好推荐和各项服务工作。
11月上旬,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分别召开院士会议,评议并选举2011年两院新当选院士。最终,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高文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北大5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数学科学学院鄂维南教授当选为数理学部院士,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忠范教授、严纯华教授当选为化学部院士,生命科学学院朱玉贤教授当选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梅宏教授当选为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
从左至右分别是:梅宏院士、严纯华院士、朱玉贤院士、鄂维南院士、刘忠范院士
截至目前,北大已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6人。
编辑:拉丁
&#160;&#160;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  | 加入收藏 |  |  | 
投稿地址 E-mail:xinwenzx@ 新闻热线:010-
北京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 技术支持:湖南籍两院院士
杨树达   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张孝骞   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余嘉锡   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          湖南常德人
  金岳霖   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周鲠生   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黄伯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南县人
  杨 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浏阳人
  曹 镛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陈文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浏阳人
  贺福初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澧县人
  张友尚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邓起东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双峰人
  王众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平江人
  赵 熙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浏阳人
  傅依备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岳阳人
  欧阳平凯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湘潭人
  欧进萍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宁远人
  刘昌孝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永兴人
  谢和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双峰人
  钟志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湘阴人
  张信威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娄底人
  赵淳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衡山人
  李述汤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邵东人
  曾益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涟源人
  周宏灏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李国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邵阳人
  黄祖洽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丁夏畦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桃江人
  王梓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永州人
  丑纪范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艾国祥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益阳人
  田奇隽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张家界人
  汤飞凡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醴陵人
  刘大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华容人
  刘昌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汩罗人
  刘敦桢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新宁人
  刘新垣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衡东人
  吕振羽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邵阳人
  向 达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溆浦人
  朱作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澧县人
  李星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郴州人
  沈志云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沈其震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沈绪榜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临澧人
  苏纪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攸县人
  杨弘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李 达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永州人
  李 钧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邵阳人
  李 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邵东人
  李文采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永顺人
  李惕碚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攸县人
  张孝骞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陈庆云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湘乡人
  陈希孺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望成人
  陈星旦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湘乡人
  陈能宽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慈利人
  陈耀祖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金岳霖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周 扬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益阳人
  周光召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周其凤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浏阳人
  孟少农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桃源人
  愈汝勤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唐守正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邵东人
  唐稚松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黄宏嘉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临澧人
  黄松龄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华容人
  黄润乾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衡山人
  萧 健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萧纪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凤凰人
  曹建猷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曾昭抡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双峰人
  谢义炳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新田人
  傅家谟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沅江人
  雷天觉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浏阳人
  廖山涛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衡山人
  翦伯赞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桃源人
  黎念之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湘潭人
  黎锦熙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湘潭人
  戴元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常德人
  魏 曦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岳阳人
  魏荣爵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隆回人
  文伏波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桃江人
  方智远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衡阳人
  龙驭球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安化人
  刘 筠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双峰人
  刘大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祁东人
  刘更另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桃源人
  刘经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刘耕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双峰人
  朱之悌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朱建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沈志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李国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邵阳人
  何继善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浏阳人
  张履谦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范云六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周后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衡阳人
  钟训正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武冈人
  俞大光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姚绍福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桃源人
  夏家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桃江人
  曾广商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曾士迈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湘潭人
  曾苏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双峰人
  彭司勋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保靖人
  彭先觉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湘潭人
  蒋洪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长沙人
  谭靖夷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衡阳人
  潘自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益阳人
  黎 鳌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浏阳人
  黎介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浏阳人
  黎磊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浏阳人
艾国祥(1938-)
太阳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益阳人,长沙明德中学毕业。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历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研究员、研究员。1973年加入共产党。是怀柔太阳观测站首席科学家、国家航天航空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天文学会第十专业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太阳物理学及仪器的研究,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成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太阳磁场望远镜”和太阳多通道望远镜,分别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夏家辉(1937-)
遗传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益阳人。1961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历任湖南医学院(后改名湖南医科大学)副教授、教授、遗传研究室主任等职。1986年加入共产党。是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人类和医学遗传学研究,引进人类染色体G显常和高分辨显常技术,并作出重大改革。在研究中发现世界上未曾报道的异常染色体24体类型39例。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并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何继善(1934-)
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浏阳人。1960年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毕业。历任中南矿冶学院(后改名中南工业大学,现改名中南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省科协主席等职。1981年加入共产党。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长期致力于应用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系统的教学和研究,创立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双频激电法,应用于寻找矿产和地下水资源,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项成果分别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国家发明奖、1988年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1993年李四光地质科技奖。主编有《金属矿电法勘探》等。
丑纪范(1934-)
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沙人。早年就读于长沙长郡中学,1956年北京大学物理气象专业毕业后到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工作。1971年后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主任、教授。1980年加入共产党。1990年后任北京气象学院教授、院长。长期从事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其有关的大气和海洋动力学的教学和研究,揭示出大气方程算子的特性和向外源的非线性适应理论及其描述的自由度的缩减方法。著有《长期数值天气预报》、《气候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及其预测理论》等。
  朱建士(1936-)
流体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人。早年就读于长沙长郡中学,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历任二机部九院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副总工程师。是北京理工大学力学工程系兼职教授。长期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以及爆轰理论、爆炸力学的基础性研究。参与计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内爆过程,参与研究原子弹中与中子源有关的流体力学过程。主持完成的“核武器的一种新原理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人工热核微聚变增强装置”获国家发明奖。合作出版有《理论爆轰物理》等。
  陈希孺(1934-)
数理统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沙望城人。中学就读于长沙长郡中学和省立长沙一中。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历任数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院教授。年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到加拿大、美国访问。是中国数学学会理事、中国数学学会概率统计学会理事长。研究涉及大样本理论、线性模型、非参数统计、回归分析与Bares统计学。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著有《数理统计理论》、《线性模型参数估计的理论》、《非参数统计》、《近代回归分析》等。
  俞汝勤(1935-)
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沙人。毕业于长沙雅礼中学。1953年入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化学系学习,1959年毕业。回国后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62年调湖南大学,历任化工系教授、校长等职。1984年加入共产党,是中国化学学会理事。《化学传感器》主编。专长于有机分析试剂和化学计量学研究,所主持的“氟离子选择性电极研究”和“有机试剂用于电化学及催化动力分析研究”,分别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著有《现代分析化学与信息理论基础》、《化学计量学导论》等。
  绍福(1932-)
航天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桃源人,1951年来长沙,入湖南大学电机系。1954年赴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1960年回国,历任国防部总体设计部副主任,航天部三院院长、航天工业总公司三院科技委主任等职,加入共产党。长期从事飞航式导弹研制工作,曾担任多种型号导弹设计宗设计师。参与的“某型空舰导弹研制”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的“某型反舰导弹研制”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范云六(1930-)
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人。早年就读于长沙福湘女中,1952年武汉大学毕业。后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学习,196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分子生物学室从事研究工作。1982年回国后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室中心主任等职。是中国微生物学会分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球形芽孢杆菌BS-10生物灭蚊剂的研制及其开发应用”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著有《基因无性繁殖》等。
  陈庆云(1929-)
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湘乡人。中学就读于长沙长郡中学和省立长沙一中。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56年赴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学习,1960年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氟化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有机化学》副主编。长期从事有机氟化学研究,领导并参加的“新型铬雾抑制剂”和“有机氟化学和自由基化学研究”分别获1982年国家发明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氟化学中单电子转移反应研究”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沈志云(1929-)
机车车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人。1952年唐山工学院机械系毕业,留校任教。1954年加入共产党。1957年赴苏联留学,1961年获列宁格勒铁道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机车车辆研究所所长、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是国家教委交通运输学科组组长。长期致力于车辆系统动力等及控制的教学及研究。1983年发表“非线性轮轨蠕滑力计算理论”,被誉为“沈氏理论”,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通导向货车转向架,使轮缘磨损减小到接近零的程度。1993年获詹天佑成就奖。
  刘筠(1929-)
鱼类生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武冈人,1953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生物系。历任湖南师范学院(后改名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副院长、生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82年加入共产党。是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的生殖生理的教学和研究,先后进行长江流域家鱼、甲鱼的人工繁殖研究和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80年代后期,运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成功培育出三倍体鲫鱼(湘云鲫)和三倍体鲤鱼(湘云鲤),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成果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著有《中国池塘养殖学》、《中国养殖鱼类繁殖生理学》等。
  周光召(1929-)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沙宁乡人,周凤九之子。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次年加入共产党。195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57年赴苏联,任莫斯科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1961年回国,历任二机部九院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是11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共十二届至十五届中央委员。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方面的研究。1960年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参加领导了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
  丁夏畦(1928-)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益阳人,1944年毕业于长沙明德中学。1951年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历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是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应用数学学报》主编,致力于编微分方程和函数空间研究,在“等熵气流整体解”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解决了非线性双曲性型守恒律研究中的核心。有关函数空间及其应用的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还有多项成果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著有《可微函数与编微分方程》等。
  陈耀祖(1927-)
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沙人。曾就读湖南大学,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任教。1953年加人共产党,1955年调兰州大学任教授等,后任浙江大学、西北大学名誉教授。是应用有机化学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学会常务理事。专长于有机化学分析,创立反应质谱立体化学分析法。主持的“有机化合物微量系统鉴定法及有机官能团的定量分析研究”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另有多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教育科技进步奖。著有《半微量有机分析》、《近代有机定量分析》等。
  文伏波(1925-) 水利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益阳人,早年就读于长沙长郡中学。
1949年加入共产党,同年于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工程系毕业,后长期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葛洲坝工程指挥部设计团参谋长、长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参与设计荆江分洪工程,组织领导葛洲坝水利枢纽的设计,负责编制《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多次获国家优质工程设计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水利部科技进步奖。
  唐稚松(1925-)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沙人。中学就读于长沙明德中学和省立一中。1952年清华大学哲学系逻辑专业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数学教研室讲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是国际信息加工协会成员。长期从事数理逻辑、自动机理论、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等方面的研究。曾证明计算机转移命令的许多结构性性质,得出转移命令可用循环代替的结论。80年代初开始从事时序逻辑语言及其基础软件研究,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黄祖洽(1924-)
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字季绳。长沙人。1950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同年加入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是中国核物理学位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物理学报》主编。长期从事原子核、反应堆和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研究,对中国核武器的设计定型作出了重要贡献。主持的“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研究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与人合著有《核反应动力学基础》、《输运理论》等,出版有《黄祖洽文集》。
  陈能宽(1923-)
金属物理、工程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慈利人,毕业于长沙雅礼中学。1946年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毕业后,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获物理冶金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室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64年加入共产党。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进行爆轰物理、炸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1982年,“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5年、1987年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
  谭靖夷(1921-)
水电施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衡阳人,1941年毕业于省立长沙一中。1946年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历任福建古田水力发电工程处工程师、湖南柘溪水电工程局总工程师、水电部第八工程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2年加入共产党。是长江三峡工程专题论证及设计审查专家组专家。长期从事水电施工,从1956年至1989年先后主持建成大中型水电站和水库大坝8座。解决“在岩溶峡谷地区建设水电站”的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多次获国家优质工程奖。主编有《乌江渡工程施工技术》等。
  张履谦(1926-)
电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人。1948年加入共产党。1951年清华大学毕业,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研究室主任,七机部卫星地面测控工程总设计师、研究员,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员会常委等职。是中国宇航学会、电子学会理事。长期从事雷达、电子对抗、空间测控技术和应用卫星等方面的研究。提出的“远程相控阵雷达空馈方案”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奖。主持研制成功的精密制导雷达和试验通讯卫星地面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特等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著有《雷达》、《宽带参量放大器的设计与应用》等。
  俞大光(1921-)
电工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人。1944年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毕业,留校任教。1953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主任、副教授。1956年加入共产党。1962年后任二机部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等职。是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于电工基本理论研究。1962年后主要领导和组织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和核战斗部的方案评审、试验定型等。主持完成的“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参与主持的“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主编有《电工基础》、《电路及磁路》等。
  萧纪美(1920-)
金属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凤凰人,1940年毕业于长沙明德中学。1943年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毕业。1948年留学美国,1950年获密苏里大学冶金学博士学位。1957年回国,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兼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冶金部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1985年加入共产党。主要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脱溶沉淀、晶间腐蚀、断裂科学、氢损伤等研究。著有《铬锰碳氢奥氏体不锈耐热的研究》、《高速钢的金属》、《合金能量学》等
  萧健()
宇宙线、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沙人。毕业于长沙雅礼中学。1944年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7年赴美留学,1950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实验物理部副主任。是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民进中央委员。主要从事基本粒子物理实验方面的研究。负责研制了中国科学考察卫星用的第一台宇宙线探测仪器,并提出了相应的观测研究课题,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廖山涛(1920-)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衡山人,中学就读于长沙明德中学和省立长沙一中。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曾在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数学所任教。195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普林斯顿研究院等机构从事数学研究。195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专长于代数拓朴和微分动力系统研究,提出“典范方程组”和“阻碍集”两大基本理论。“微分动力系统”和“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球上周期变换与动力系统的定性理论”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著有《微分动力系统的定性理论》等。
  黎介寿(1924-)
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浏阳人,黎鳌之弟。1949年国立中正医学院毕业,任南京中央医院外科住院医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外科住院医师、南京军区总医院外一科主任医师、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等职。1979年加入共产党。是解放军医学会外科专业学会主任。长期从事临床外科学研究和实践,主持的“新法治疗肠外瘘”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解放军科技进步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主编有《肠外瘘》、《外科学》等。
  黎鳌(1917-)
烧伤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别名升旭。长沙浏阳人。1941年上海医学院毕业,曾任南昌中正医学院外科副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七军医大学外科教授,第三军医大学烧伤科中心主任、副校长等职。1980年加入共产党。是“中国工程院首批资深院士”之一、中国创伤学会主任委员。为国内烧创伤防治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主持的“烧伤研究”、“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水肿性质及发病机理研究”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主编有《烧伤治疗学》等。
  李星学(1917-)
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郴县人,毕业于长沙雅礼中学。1942年重庆大学地质系毕业后,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古植物室主任,兼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是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科学顾问,为中国首批“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之一。长期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以研究古植物学及非海生物地层学见长,10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科院重大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1996年获国际古植物学会最高奖“沙尼国际古植物学协会奖章”。著有《华北月门沟群植物化石》、《中国地质时期植物群》等。
  曹建猷()
电气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沙人。1940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在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学习,1950年获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历任唐山铁道学院教授、电机系主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副校长等职。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高教学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铁道电气化教学和开发研究,首创国内铁路电气化专业,是国内电气化铁道采用25千伏单相工频交流制的主要决策者和论证者。1977年后主要从事计算机算法和理论的教学和研究。编著有《电力铁道供电系统》、《电机学》等教材。
  孟少农()
汽车设计制造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名应基,字少农。湖南桃源人,湖南省立长沙一中毕业。1935年入清华大学,1937年转长沙临时大学,1940年西南联大机械工程系毕业。1943年留学美国,获麻省理工学院汽车专业硕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创设汽车专业。1947年加入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副厂长、一机部汽车总工程师、第二汽车制造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等职。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汽车学会副理事长,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创始人之一。50年代末期主持设计、制造“东风”、“红旗”轿车。1978年主持对“东风”五吨车的质量公关,创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著有《汽车设计方法》等。
  李薰()
金属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湖南邵东人,早年就读于长沙长郡中学,1932年入湖南大学矿冶系学习。1937年留学英国雪菲尔德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1945年发现钢中氢脆的科学奥秘,震动英国,被科学界公认为这一领域的创始人,获白郎敦奖章。1951年回国,积极筹建金属研究所。60年代初,组织科技人员发展国防建设所需的尖端材料,为“两弹一星”提供了关键材料。1971年又解决了航空工业中材料质量的关键。历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61年加入共产党,为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著有《冷加工对钢性能的影响》等。
  雷天觉(1913-)
机械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沙浏阳人。1935年北京大学工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昆明中央机械厂工程师。1942年赴美国学习精密加工。1947年回国,任上海中央机械公司工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兼自动化研究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长期从事精密计量、精密加工、机械设计、静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全国政协常委,1998年国务院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著有《三座标自动编程语言》、《高速圆弧齿轮》、《弹性流体静压齿轮》等。
  其震()
医学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沙人,沈荩侄孙。长沙长郡中学毕业。先后就读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1927年留学日本,获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31年回国,在天津开诊所,创办《医学知识杂志》。1937年参加新四军,负责筹建新四军军医处。1941年加入共产党并赴延安。历任新四军军医处处长、卫生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大连医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57834;戎啊V&#57958;小斗&#9335;嚷邸贰&#8560;段夜&#58127;&#58115;&#58112;静莞怕邸返取?br&
  魏曦()
医学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湖南岳阳人,年就读于长沙雅礼中学和湘雅医学院。1933年获上海医学院博士学位。193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1939年回国。历任上海医学院教授、大连医学院教授兼系主任。1982年加入共产党,是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回归热螺旋体、支原体研究,是中国人畜共患病和微生态学学科奠基人。30年代培养出斑疹伤寒立克次疫苗,获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奖励;50年代提出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的概念并率先开发生态制剂,促进了“微生态学”学科的发展。主编有《钩端螺旋体病学》等。
  田奇(王+隽)()
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土家族。字秀瑜。湖南南永定人,早年就读于长沙明德中学。1923年北京大学地址系毕业。1927年回长沙,历任湖南省地质调查所技师、技正、主任、所长,兼任湖南大学矿冶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南地质调查所所长、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副司长兼总工程师等职。早年致力于中国南方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海相地质和化石研究,对湖南泥盆系及其头足类化石的研究尤为深入系统。50年代以来,组织并参与中南及全国重点地区地质矿产勘查,参与制订数十种矿产勘探规范。著有《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
  曾昭抡()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字隽奇,号叔伟。长沙府湘乡人,早年就读于长沙雅礼大学预科。1920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26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化学系教授、主任。1932年参与发起和创建中国化学会,多次当选会长。1946年后曾任联合国原子能管理委员会中国代表,在美国原子能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主任,教育部、高教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是民盟中央常委。早期从事无机化合物制备、有机化合物元素分析等研究。晚年从事元素有机化学方面研究。编著有《元素有机化学通论》等。
  张孝骞()
医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号慎斋。长沙人。1921年长沙湘雅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两次赴美留学,先后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斯坦福大学。1933年回国,先后任湘雅医学院内科学教授、教务主任、院长及湘雅医学院院长、湘雅护校校长。1948年任协和医院内科教授兼主任,先后建立消化、心肾、传染病、血液、呼吸等专业组,是中国胃肠病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常委。1958年加入共产党。是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消化系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
  汤飞凡()
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沙府醴陵人。1921年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后赴北京协和医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研究细菌学。1929年回国,任上海医学院教授等。抗日战争中参加红十字会救护工作,1943年研制中国首批五万单位的青霉素。抗日战争胜利后,赴北平重建中央防疫处,昼夜赶制疫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等职。1955年成功分离出砂眼病毒,世界医学界称之为“汤氏病毒”。1958年因不堪无辜受辱非正常死亡。1981年第二十五届国际眼科大会追授金质砂眼奖章。次年,国家亦追授科学发明二等奖。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院院士籍贯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