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pdf说橱窗里面的故事

经教育部批准,同济大学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等单位合作,将于―2日举办“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国际学术会议,诚邀海内外学者与会。1、时间:日报到,―2日开会……
小说里人物的背景是知青身份,我写的是这代知青的当代群像和他们的当代命运……
日下午,各国驻市作家来到上海作协大厅,与上海作家进行座谈交流。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0
新媒介与新写作 作者创作论坛速记
&&& 主题:新媒介与新写作――《萌芽》作者创作论坛
&&& 时间:日
&&& 地点:上海
&&& 赵长天:我们开始这次青创会的第一场讨论――《萌芽》作者创作论坛。我们请了新媒介与新创作,这个名字很难概括大家的讨论,挂一个名字而已。大家讨论的时候不一定局限这个题目。
&&& 《萌芽》作者创作的论坛是这次相对更年轻一些创作者的论坛。大家习惯称作80后、90后的创作者,我觉得讲50后、60后当然是为了称呼方便的说法。& 但是80年代出生的人跟以前确实有非常大的区别。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像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整个社会氛围、环境的变化,整个世界的全球化,网络产生以后使得信息的交流,这些都是使80年代以后和以前的社会发生了非常不一样,这样的不一样肯定在文学中间表现出来。今天的讨论就是想请一些比较年轻的创作者们大家来谈谈自己对于文学的一种理解,因为文学本身是个人化的东西,大家可以谈自己不同的想法,我们请一部分朋友做了一些准备,都是有感而发。我们还请了两位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一位从出版家的角度,一位从评论人的角度,大家谈一下。我想对个人今后的创作都有好处。第一位发言是小饭。
&&& 各位老师大家好,各位读者朋友大家好!
&&& 我最近看到新闻说阅读器已经被研究出来了,被推广和开发出来,类似像手帕一样可以折叠,很轻薄,用来输入电子书,就像看电视,看笔记本。但是我看到更薄的,是软的材质。它替代了现在大部分市场上的浏览的东西。我看过朋友们用的东西,我看纸质媒体习惯了,像手帕的东西90后会习惯的。但是他们的习惯代表未来的一种趋势。你不必在床头固定的地方看书了,随时带着的阅读器,我们看完一本书对另外一本书感兴趣。
&&& 阅读器看书的好处基本上有两个,比世界上的书更小,放在口袋里比较方便。如果没有电脑怎么办,我想了一下这个坏处不够致命,在不久的将来到处都是充电器,便利店也会提供这种服务。
&&& 我相信在科技发达的阅读器看上很长时间也可以的。我的主题是阅读需要什么样的作者,我谈是关于内容的。一个阅读器需要什么作者,需要看读者。跟读者的交流是作家看重的,曾经听过作为一个读者最幸福最开心的事情,我感觉做读者就像做评委,看一看就好了,好与不好,合格怎么样。如果作为作家要给出理由,他们不同的判断,是要说出不同的理由来的。而读者不需要给出理由,所以很幸福。
&&& 幸福的读者在这个年代越来越挑剔,相比任何一个时代更挑剔。让读者满意现在是比较难的,仅仅是为自己写作的人。商业写作成为这个年代大部分作家的目的,一开始不能接受现实,现在随着年轻的增长,接受了。甚至觉得这件事情天经地义,原因是读者属于作家的衣食父母,去网上看看读者论坛就知道了。最为重要的读者很多,读者现在需要的作者,阅读器所需要的作者在内容上有这么几个要求,叙述节奏要快,文字要简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有幽默感。不需要景物描述,写景没人爱看,看图片不如直接看摄影。文字的效果是读者动用一些想象力,除非你写得很好,有幽默感,有能令人发笑感。幽默感不是天生培养的,我举个例子,韩寒那些网络作家幽默感只有5,很多作家达到这个值,他们追求幽默的道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 而且网民的幽默,他们通过累计和约定而俗传输快,很厉害,我更常看一些网络论坛,里面有很多连载的。我本来想去搜几个比较好笑的帖子,我尝试了一下,我搜的效果很一般。我推荐大家去网上看,比如快讯网有很多冷笑话,很多笑话是读起来好笑。总之我觉得网民的幽默感太好,就像一个严酷的社会大家都会学会讲黑话。我认为中国最好的人都在搞文学翻译,而是影视的字幕专业。他们很有幽默感。
&&& 我举一两个例子,比如在电影《泰坦尼克号》里面,又比如一个人去了星巴克翻译成星星鸭子克,这很幽默。我把一个贴吧变成一个论坛,网民说话很有内涵。诸如此类的话很多。
&&& 我觉得将来的作者需要在网上学习幽默网民的东西,比如很短的语句,很有内涵的内容。这是将来阅读器时代作者需要的。我的发言讲完了。
&&& 赵长天:下面亲张怡微发言,她的题目――写作中的城市元素。
&&& 各位老师好,对于我们这代的作者来说,身处上海,常常感觉到很小的格局,基于上海城市特性有关,也跟我们身处的时代有关,我以前的印象交往的形式很单一,似乎在某一个时代结点渐渐有了网络,有了笔记本电脑,生活的形式和媒介都有很大的变更,尤其是数码影像的介入。网络的文字发布平台越来越多,使写作成为一个非常容易的事情。
&&& 写作的确是很容易的事情,网络推动了文学的普及,同时削弱了文学的神圣性。现在是大众写作无人阅读,现在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对于专业写作者说也是非常大的伤害。我发现现在散文没有了,虽然现在人人都在写博客,但是短小速成成为文学的变异化的神秘标准。在《萌芽》中出现的作品也是这样的,最好的作品也是对生活最好的感慨和优美的流水帐。我们小时候学的写散文是形散神不散,现在没有说自己的散文章里面有神。这也是使散文走上非常消极状态的一个原因。
&&& 写散文的作者不是基于文学价值本身为标准的,可能是和文学没有关系的东西。这直接对写作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但是现在青年写作的状态是非常散漫的,稍微有一点情怀很难得的。小朋友经常说我喝了咖啡心情不好。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表达。
&&& 我之所以提到技术的发展和散文的问题,我所思考的关于小说写作城市元素呈现的直接的表现形式,因为我们经历过技术落后和技术成长的时期,前者其实是对于文学是文学土壤,就像三线城市没有接触过大明星,人们可以也容易从文字打发时间;其次散文的也象征着文学的缺失,这不是语文的缺失,语文是准确的表达,不是文学性。一个优秀的高考作文,也可以体现自己的文学是好的。你写出来文章的排版和布局对于成绩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这种中学的语文教育所训练需要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一种好的思想观点和情感的要求。其实准确也是很难的,因为现在很多人没有办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像有的人爱得死去活来,但是说不出来。
&&& 好的一个散文的价值不在于传情,而在于一个诗性的追求和锤炼,这不是今天我要说的主旨。对于文字的一种轻易和草率,对于散文和小说没有明显的界限,好像天空星空有逻辑就是一个好的写作,我觉得好也说不上,这种写法比较轻松,对于阅读困难使得我越来越会写,但是不会讲小品。重复的散文、小说显得很随便的原因。
&&& 现在可以看到很多的小说,家庭杂志、报纸上都有小说,大多数是城市的事情,城市的男女,这种城市性是极为逻辑化的。这种小说可以随时替代,除了人名和地名,其它可以替换的。就像城市的高楼大厦差不多,肯不出差异。你永远无法超越电视和时尚大片。我觉得真正的城市性是一种伦理,是特定城市的一种性情。
&&& 我是上海人,我一直和其他的作者相比我的写作资源很贫乏,我所成长的这个地方建了又拆,拆了又建。我觉得乡的概念不会消失,有些作者也写不熟悉的东西。就像托尔斯泰写农民,他也不了解,是特定时代与人的关照。我昨天看了一个小说是《我的男人》,故事很简单,讲了一个养父女之间的事情。但是我很喜欢里面的一点,他们都是孤儿,父母兄弟都死了,好不容易有一个乡长的人很不合理的性关系,这个小女孩把乡长删掉了。小说里面有很多的渲染,没办法感受大的世界人的如履薄冰的生存。这种小的格局从哪个地方到哪个地点没有关系,它一开始搞伦理就消解掉了。
&& 普通的婚姻连和单恋反是正常的不得了的事情,问题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些事情,从外婆级的,到很小的小朋友。真正写的是什么东西,这些人坐到一起吃饭,生活已经无奈到这种地步,大家还是选择继续活下去,继续撑下去,这是我更加感兴趣的部分。也就是说城市特有的伦理和生命感觉。生命感觉是没办法机械生产的,没有办法机械生产和复制的东西才是接近心灵的东西。
&&& 主持人:我觉得挺有意思,从她作为一个写小说的眼里,对当代城市的感受,以及阅读人家的小说的感觉我觉得很有意思。下面请苏德发言,题目《场景与想象》。
&&& 我没有准备发言稿,我想讲的,原本12月份开一个会,当时韩国的代表团会讲一个题目,叫文学与恋爱我们中国好像要讲贫富和欲望。我最喜欢的是场所的想象。我查了场所这个词是非占有性的,跟人有关的,包括上海。上海可以认作大场所,或者现在开会的地方也是场所,场所有复杂的性在,有一些使用和活动,还有一些尺度,还有男性和女性对于场所的使用也是在的。
&&& 我从20岁不到开始写小说的,当时对于写小说没有很好的概念,我只是看到了一个场景,只是看到一个事情,最后给它一个结果。基本上是现在的形式。现在网络非常多,比如你换一个场所去居住,比如你到国外去生活,但是有网络在家里你不会感觉到你在国外,还是在上海。但是走到外面,一旦有公共空间在了,你会立刻感觉到你身在这个地方不一样的,作为一个写作的人对于场所有很敏感的东西在,有自己的想象力在。
&&& 首先从自己出发,你自己在一个场所里面,你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你是作为一个观察者,基本上处于观察者的角色是看其他的人,其他的人和你之间有一个交流,包括眼神、言语、动作,都会和其他人有交流。还有这个地方和你的关系,还有气场。现在在开会,气场比较严肃的,如果几个朋友聊天气场比较轻松的。气场是在这个环境、背景决定的,还有这个场所里面的故事。我们现在处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其实有很多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有很多故事可以写的,甚至现在一些声音,一些动作,一些光线的环境,全都可以写的,还有痕迹。有人经过的痕迹、话经过的痕迹。我处在一个环境,我会抓一些细节的东西。
&&& 我觉得场所的搭建,对于写作者来说,这可以带给读者。大部分来自于你的经验,来自于你的记忆,还有来自于对环境的感知,还有对当下场所的假设性,很多小说并不是真实的,但是前提有一定的假设在里面,做这些的工作。
&&& 我最近这段时间有其它的事情,小说也停了一下,我之前写的小说其实和爱情有关的,用一些科学的,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坐标系里来完成。作为一个坐标系也是一个场所,大的地方、小的地方。还有电影,我看一个场所,比如《巴黎我爱你》,还有一直想拍《上海我爱你》,可以形成一个小片断。我现在完全从个人的角度,我觉得场所的想象是每个写作者都会考虑过的。我相信你只要写小说都会有一些场所在里面的,还有想要写小说的人,当你身处在场所可以注意你和这个场所的。
&&& 主持人:谢谢苏德的发言。她讲的比较技术性的想法。下面是徐敏霞。
&&& 各位下午好!
&&& 其实我谈的东西没有这个题目这么宏观,我谈得比较微观的,仅仅从杂志的角度谈谈新媒体对杂志产生的影响,以及《萌芽》现在作者的主体是什么状态,向大家汇报一下。
&&& 首先谈谈新媒体这些事,大家都知道现在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扩张,给大家的书写和阅读都带来了新的革命。我还没有读大学的时候,我所有的稿都是誊抄的,我现在面临一个状况,不面对电脑屏幕很难写出完整的句子。我接受到90后的来稿中,聊天符号出现在文本中。当我们采用传统的语言方式,需要成段的文字表达内心的变化反映的时候,90后用一个遄帧
&&& 我这个稿子是用电脑打下来的,我发现这个逡丫媪似渌遄郑丫旁谒压返牡谝晃弧O衷谀昵崛说男醋髑飨蛴谕枷蠡那魇疲幌裨1999年发的小说活得像电影一样,当时我在小说里面看到一个符号,我看到这个图象很有共鸣,我看到这个符号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作者使用频繁起来,可能通篇都是符号,但是也有生动性,不至于看不懂。
&&& 《萌芽》一直抱积极乐观的态度,我们面对的读者都是青少年,除了挑战别无他法。《萌芽》1995年改版以来,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和新媒体的磨合,积极吸纳网络作家。《萌芽》没有保持中立的态度,比如红极一时的《安妮宝贝》也在《萌芽》登过。后来还在追随它的脚步。还有网络符号和文字并存有一种朝气的味道。让人感到亲切,而不是轻佻。当时没有被文坛收容的时候,《萌芽》这种尝试也是实验性的。
&&& 我们书写的形式改变了,刚才小饭提到电子阅读器已经出来了。我觉得读者注意力能不能长时间集中,像我代人可以长时间看一篇长篇小说,这种可能有物理的刺激,让我们难以对文字产生集中的注意力。而且这个时代可能更渴望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信息,所以刚才几个发言的同学都提到现在文学写作大家自觉不自觉偏向文字的简洁。很多年过去了,曾经《萌芽》的老读者偶尔拿起今年的《萌芽》难免有陌生感。一个是我们现在作者的原因;另一个是编辑把握的原因。我们倾向于选取一些不要太设置阅读障碍的,或者和原来所谓的纯文学和严肃文学有一些变异的作品。大家可能会提到这些文字很轻。但是从阅读习惯我们在无意识往这个方向改变。现在的读者习惯于快速浏览,耐心在普通的读者缺失。如果故事太缓慢很容易让读者放弃,毕竟读者不是专业的评论家,不可能进行文本细读和文本分析。
&&& 站在一个杂志的立场,我们对新媒体的看法,当我们的读者、编者对文字的简洁,至少找到适应当下读者比较习惯的事情,或者对杂志选稿的比例进行调整。现在还有手机下手的诞生也是新鲜事物。它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如果我们也要介入这个行业中,在内容上如何有节奏抓住读者,对创作者和编辑又是新挑战。如果介入这个领域,编辑的任务将更加被强调。
&&& 现在《萌芽》很重要的领地是网络。也这跟新媒体有关。最早的时候郭敬明的《梦里花落之多少》都是在《萌芽》火起来了。具体到每一篇作品,论坛的交流方式是对传统读者的一种颠覆,更开放,更具包容度,已经超过双向的交流方式。作者可以第一时间参与交流中,使编辑闭门造车的状况有点改变,不再做鸵鸟。
&&& 去年有一个作者我们对他进行一个专访,在网上登出过,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对这个事情是非我不去评论,这件事情跟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成长机会。编辑介于中间,更多是保护作者。我们对作者鼓励为主,现在通过网络可以更直接读者对自己更全面的评价。挑剔的读者认清自己消费者之后,是毫不留情的。告诉读者哪些看法可以忽略不计。
&&& 同时编辑的联系方式也在改变,现在使用邮件、QQ。除了传统的来稿,我也会看在网上知名作者的博客。通过他们的联系方式进行约稿,据说《萌芽》论坛也潜伏着我们的竞争对手,所以说市场经济是没有校验的战争。当然网络对于一个作品到达读者手中,通过一个计算机就可以了,而且你愿意可以和数以千计的人分享。这对传统的媒介是致命的。人们可以随时得到精神食粮。如果某期杂志登出好的文章,可以在网上找到电子文本。可以其目录传播,杂志的编者对这个也很难控制,一是技术上的宏观;二是这本身不是件坏事情。电子阅读引爆大脑革命,未来的读者习惯走马观花,耐心很差,钟爱简短的形式,但是他们时不时欣赏书籍带的长度和享受。关键是我们采取怎样的策略,使不同的内容承载一些策略。
&&& 从我们编辑小说这个角度,比较微观谈谈新作者写作的一种潮流。在过去很多年中,我们多次文坛是什么坛,以及80后的创作是不是创作。参加过一个研讨会,有一个评论家谈出一个狡猾的观点。到今天《萌芽》的读者已经普通90化了,在新的作者中90后也比较普通了,而对于80后和90后,因为发表平台不再高高在上,是否成为文学对他们抱无所谓的态度。
&&& 我和张小含(音)聊天,她就是她自己。小说写得比较轻的话题,可能《萌芽》发表的文章和校园文章很多,但是年轻这一代人普通的状况,在成长前他们刻意被保护的,而且和前辈的生活不同。所以是比较小的切入点,他们也比较自信。大家看过张小含(音)的文章,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星球,她善于自嘲。但是很直接,不伪装,很清高,积极享受,积极体验。而且这种轻质的小说在日本很多。我觉得与大家身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 我们的人气作者都善于写校园的政治,在读者中很热捧。我们通过与电台联办和中学生联办的节目就知道了,这也是校园中很重要的。过去的作者不善于写。这类题材实际上在欧美和日本的青春剧有反映,《萌芽》我们是一本文学杂志,要偏于读者接受。非文学的作者正在壮大,通过《萌芽》论坛我们可以看到专业的编辑人对她们进行编辑。一些情节写着写着会流泪,多少人有这样多的写作。我们抱着多元的看法写稿件的。
&&& 以上写的都是本人写作,但是灵感的写作方式和传统一脉相承。他们想象力可能在退化,写无可写,而信息时代让我们未知的东西越来越少。穿越类作品和过去的文章也不一样,对人和社会进行另类的思考。新一带的写作者从挖掘人的深度转到挖掘人的一种广度。以一种逻辑的真实加大巨大的信息量,在读者眼前呼啸而过。给我们打开了窗户。
&&& 比如我们有一个作者是物理学博士,虽然他以科学的态度创作着,感受之外你被普及了科学知识,我认为这类写作会日益被重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读者都很贪婪的,他们可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未来受过高等教育的读者越来越多。就像过去我们被挖掘光度衬映一样。
&&& 我谈得比较散,我刚主要的时候现在新媒体和新写作,新媒体是硬盘,新写作就是我们在写微博。
&&& 主持人:更多从《萌芽》编辑的角度谈的一些看法,很丰富。下面发言的陶磊是《萌芽》的老作者。这几年也发表了新作,非常受《萌芽》作者的欢迎。题目――《我猜青年可以创作什么》。
&&& 大家好!
&&& 我今天说的题目好像讨论一些技术问题,实际上我不会讨论任何技术问题。当然具体的场所的问题给我很大的启发,但是我不擅长这方面,青年可以创作什么,重点不是创作上面,我会探讨人体的方面。也不是指一个题材,究竟每个人写什么样的题材和每个人的情况有关,和个人的趣味和知识面,进行任何的探讨都没有价值的。我说青年可以创作什么是一个整体的话题,更加关注一个态度。
&&& 我想给大家反向个场景,我在坐一个地铁,大家知道在上海地铁坐上座位不一样的,在我们旁边有5个人拿出手即,还有看PSP的。我拿了一本书,另外5个人拿了电子的东西。当时的场景是5个半人受到电子的诱惑,有一个人受到传统的文字诱惑。
&&& 实际上我们今天传统的纸张上面的小说、文学也好,面临很大的竞争与挑战。有统计数字说,现在每人接受信息是2万条,我们过去的皇帝有后宫佳丽有几千人。有两万条信息吸引受众注意也需要出各种新招。包括用直白易懂的形式,用一些缩写的符号代替。我们通过逻辑的推理我们知道像图象、声音调动感官的,文字需要时间处理的信息,占据更多的范围,因为他们可以让受众用比较小的方式接受这个指标。同样的道理简单直白的信息比带有艺术性的文字占据更大的份额。于是它处于先天劣势的地位,当大家习惯以后,人不可避免习惯快速处理信息。这样对于比较长时间处理的信息来说,人们的接受能力降低,对接受的兴趣也一起降低。
&&& 我想通过刚才几位的发言,所达成一种共识,在座的每一位,现代的人都可以理解的,能不能证实是另一回事。尽管形式非常严峻,但是没有必要悲观,但是没有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长盛不衰。对于语言艺术或者简单范围更加小的艺术也是这样子。以前大家习惯于读诗歌,现在诗歌朗读成了小说,而小说还在。尽管我们今天也认识到我们现在出现一种新的小说,而且这种小说已经颠覆了传统。那种纯粹只是阅读文字的人。新的受众他们究竟什么是小说的定义,现在被出现新的小说定义了。他们把传统的小说已经独占了。可能是这样的状态,但是我们没有必要悲观,这样的新小说不能称作为小说,就像任何一种艺术发展形式,传统的海派清口得到了改良,可能不是正宗的东西,但是人们也还接受了。小说也是一样,也不会消亡。
&&& 我自己是写小说的人,也有一种信仰。但只有信仰就相信小说不会消亡。有一些人到我们公司面试,其中有一个刚刚从复旦毕业。为什么?因为他大专不是中文,后来他找工作,他还是放不下自己的梦,后来他面临怎么样被社会所接受。我跟他聊了三个小时。他们可不可以用?我说不可以用。因为他书呆子我也是书呆子。表面上他为了自己求职过程碰壁,实际上他真正迷盲是自己,他究竟需不需要承认,以及他需要被谁承认的话题。
&&& 我想今天有点可笑,纯文学的领域中,有一种趋势正在产生,这个趋势产生在各个趋势中。我称为文学体系和社会体系。在现实中真正有能力在逐渐减少,这种整体的滑坡,可以称为称职的研究者缺乏信心,缺乏信心的表现是在极短的研究内。
&&& 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则任何一种高端的研究,我知道任何领域高端研究都是必要的。但是以从事高端研究为借口,至少会造成两种恶果。会形成很多的滥竽充数。我不是否定任何的创作,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愿意所谓的纯文学。为了向高端研究者提供试验文本,我们不写其它的东西,这两种恶果和我刚才提到一模一样的。
&&& 我们时代的作者和批评者都会感到孤立无援。批评者你们写的东西是歪门邪道,不值得我们来看。没有看到对方的真正原因就是没有看对方。他们做得不够好,他们没有配让别人正眼看的成绩。你不做得相对,这样一种态度,把这个步子迈得非常大。习惯于快速处理信息的大众可以消费的。
&&& 看小说成为和打游戏一样的纯娱乐。艺术容得下所有的价值观,我也不想探讨对于小说的创新行动,具体做的一些创新,是不是正的。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大家的内容。我不想去探讨,如果建立自己的金科玉律。我从比较功利的角度,从青年创作的角度提出一个观点,文字类快速消费品就像机器制造一样,非常快的制造出来,但是极难被记得。我们知道古代的瓷器可以知道工匠是谁,但是机器制造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 同时也不能升级,一旦你的手艺超过了,就被负淘汰了。我们看到数匠心工程,这是我们走的阳光大道我认为是不谨慎的。没有说青年究竟可以创作什么?我想提个名字,作为最后我说的地方,是史蒂文?精,我想多半是纯文学。我们正在此时此刻开会的时期,肯定有一些人在键盘上打字的人。
&&& 我向用一段话传达不为人知的,他将其成为我们神话史,那是1968年的事情,从那以后我在条路上奔波,喝水依旧甘甜。这个答案并不是明晰的,非常广阔。
&&& 主持人:下面发言的是金国栋,现在还在上大三。题目――《对文学的敬畏心》。
&&& 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
&&& 今天被邀请到这里发言我很享受。因为在座的听众有很大的气场。我讲演的题目――《对文字的敬畏》。接到《萌芽》通知书的时候,高考很近,大学离我很远。但是因为《萌芽》通知信的时候,在我落魄的时候,给了我自欺欺人的资格。作为理科生我觉得报考上戏,那年新概念我拿了二等奖,我有一个朋友拿了一等奖没考上戏。我与身边的朋友去交流,发现大家有类似的体会,我们在写字的时候在文字里面加一点密度,我们这一代人生命多么没有厚度,我们去敬仰鲁迅和老舍,我们爱追随,并希望成为或者超越韩寒、郭敬明,他们身上的光芒吸引着我们。
&&& 我前几天看到巴金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人们经常通过不同的道理接近文学,但是很少人因为想去做作家提笔的。我们现在市场上没有很大的作为,我们写东西不是有满腔的爱恨情愁要发泄,而是有别样的目标。我们尊崇的是市场,我们对文字的敬畏心慢慢萎缩掉。如果你生下来就是一个盲人,没手没脚,或者你很穷,写字著书离你很远,读书人比妓女的地位还低,在社会的哪个阶层都可以写东西的,所以我们要感恩。
&&& 如果写作还要让大学一样交很多的学费又有很多人过不了桥。我觉得写作是部公共汽车想上就上。拿起笔太容易了,我以前有段时间写东西的时候,总在开始写两句谢谢,有些东西不要那么形式主义。所以伟大的作家都有敏感的心,心的敏感提高了,才装得写作敬畏心。我们整天上活着没意思,死了算了。
&&& 原来一个生命的离去换回我们对生命的敬畏,生命很脆弱,文字比生命脆弱,你很久不写东西了,或者很久不写好东西了。写作就像深爱你的人,重新投怀送抱了。我们现在年轻人素质还是不错的,会尊重别人。我开始说了领导、老师好。其实尊重别人不难,因为这些尊重说穿了类似逢场做戏。目中无自己,也就没有文字了,更不要说敬畏了。
&&& 其实我们应该把自己当成自己的读者。我读高中的时候,在校刊上发情书很好。我对文字没有说过我爱你,它不需要我们的敬畏,它是淡淡的,即使它不要,这是我们给不给的说法。我们感谢了,我们敬畏了,然后我们也就老了。以前写东西仅仅是我的兴趣,那时候还没有博客,也不知道有比赛。但慢慢它不止是我的兴趣了。我知道以后还是要靠写东西谋生,后来写作是别人给你一个选题,但是想拿钱还是想做,这是很公平的。我想纯粹的爱也是一种敬畏吧。
&&& 主持人:现在我们进入90后,他的题目――《90后在想什么》。
&&& 魏天一:
&&& 前面我听了几位的发言,我是非主流的。几乎没有牵扯到写作方面的东西。它是关于价值观的东西,可以让我们知道为什么现在很多作品很受欢迎,但是在评论家里面一文不值。我们院子里很多女孩子喜欢跳皮筋,我也喜欢和女孩子玩。我是1990年出生的,我很多年没有看过小女孩玩跳皮筋了。现在我们价值观也变了,我在大学的老师看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很有意思,文革后期,当时男生和女生不能说话的。也有胆大的男生给女生写纸条,比如送给对方一个橡皮,女生立刻明白。30多年以后的今天中学生谈情说爱已经合法化,现在女生穿着校服去医院做流产手术的。
&&& 另外是辛酸的,中国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期,城市的人在喝可口可乐,但是到城市打工的人带回去的礼物是可口可乐。中央台六一节做得一个采访,北京的小男孩说要播音飞机,西北的小女孩说想要白球鞋。
&&& 而现在我最厌恶的两个东西,一个是高等数学和战争。我的家乡是陕西,陕西除了盛开黄金,还有另外一个农民。台湾一个节目请了一个农民。还有一句歌词黄土高坡。上学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状况,农民的学生比我们快乐。大多数泪流满面的都是我们城市的孩子。我有时候会想很多农村的孩子条件远远不如城市的孩子,我们把自己压迫到扭曲,变成90后脑残的。
&&& 现在都趋向两个极端,也是关键点就是物质水平。人类世界和外在的世界有联系的,很多我们精神需要大于外在世界的攻击。每个人在内心世界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人的欲望有暂时的满足,但没有永恒的满足。如果给西北的小女孩一个白球鞋他很开心,给北京的小男孩一个播音飞机他也会很高兴,但是白球鞋我们我们给得了,但是播音飞机我们给不起。既然活着能享福,在我们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外在世界和精神世界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韩寒出现了,郭敬明出现了给了我们信心。而他们的作品受到广大中学生的追捧。一方觉得不可理喻,而现在的孩子喝得好,吃得好。这是充满爆炸性信息的时代,同时也是复杂的时代。同样我们的价值观一样,在我们中学面对压力时我们有韩寒、郭敬明。我们价值观变了多少次,我想买一个房子,这时一个浮躁的时代,有一大堆浮躁的人。他们有了拜金主义,因为有钱可以解决房的问题,有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有钱可以改变物质的时间,尽可能与我们的精神世界强匹配。我们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 主持人:下面我们请张晓晗发言。题目――《我们为什么写作》。
&&& 大家好!
&&& 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因为我觉得写作在我身上是挺奇怪的现象,我从小到大特别没有常性,又很浮躁的人。我这个人从一开始说话就话很多的人。我妈妈说无法用文字表达的事情,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如果一个人一直做同样的事,一定有特别的目的,就像我们做阅读理解的中心思想。为了这篇发言稿,我坚持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套用一句很流行的话,说我是文学小青年,好像不是的。我没有看过很多深奥的书和电影,所以我也许多什么值得显摆的东西,现在小学生都是曹雪芹说。想想是为了抨击社会现状也不是的,我在这个社会生活挺好的,吃得饱,穿的暖。写作对于我来说并非坚持终身,都说现在年轻人的文学观念越来越商业化,我想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的问题,这真是大势所趋。不是文学的东西不能赚钱,你说一个作者饥寒交迫,你给他一个馒头让他写什么就写什么。
&&& 我记得大学面试的时候,前面一个姑娘说她追求纯文学。我接着问后面的朋友什么是纯文学。他说,艺术就是纯文学。所以每个时代的文字都具有每个时代的使命,大家都知道。如果没有这种使命性所有的审查机制不了。我一个朋友说过做事无非追求两点,要么有利,要么有趣。有利我不至于饿死,有趣的是它还至让我们饿死。写作环境很自由,所以产生一批当时看里很先锋的写手。我小学四年级接触到网络小说,那时候觉得不可思议,作文可以这样写。迷恋网络小说有一段时间,长大之后我发现自己是非主流的。我怕没有看过四大名著搞不上高中,好好活到现在也没有觉得自己少块肉。我这种没文化也不想参加开心辞典。活着活我发现没必要写什么标榜自己。因为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我这样的,一种不是我这样的。李寻欢现在是书商,安妮宝贝也不写作了。现在写作变成一种平民化,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我写东西不一定写出所以然,写作的呐喊意义没有动荡年代那么强了,这并不能说世界没有问题,世界的问题依然很多,并且层出不穷。
&&& 但是鉴于中国敏感话题比较多,也不能说很多。更多像我这种胸无大志,热爱祖国的人娱乐一下大众也就够了。我写作最终不是为了取悦某一方法,歌颂什么,抨击什么,我从小随便采花,从来不同情别人,只求干同身受,它不好也不坏,就像千秋万代一样,就好比我有一笔钱存进银行,过了50年还是一笔钱。如果我把它买成一栋子,这里承载了我的生活,有的回忆,变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这和和选择用笔记录生活是一样的。90后的生活状况,只要经历过的人,点点头就是我的生活,我便很欣慰了,我的写作也体现出了它的价值。
&&& 我没有考虑过文字的意义,也没有尝试过写很远的生活和年代,可能作为写编剧的不行的。写到蔡康永说的一段话,我为什么对电视很有戒心,是因为电视让你以为你听过那首歌了,我只想记录下真实的东西,真实的东西才有力量。一个时代你根本不知道它能活多久,只能趁它还在折腾的时候变成我们回忆的一部分。不要管那些水管,你真的流进一个风景,你才是一条河。我不担心创作的局限性,因为到了那个年龄生活会给经历。选择一种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再勇敢的坚持下去。
&&& 主持人:下面我们请著名的出版人李晓东(音)谈谈对年轻人写作。
&&& 不好意思,我因为也是从编辑的角度聊聊自己的感受。我自己个人感觉,因为从事编辑这个职业,相对来说这方面的信息量比较多一些,我在自己的工作中慢慢发现很多人开始写东西,我的一些译者,或者专栏作者,突然之间不约而同的,可能从去年开始写中篇或者长篇的长度。很多人会给我聊构思。我觉得对于编辑去年像是小说创作的元年。
&&& 出现很多很好的苗头,而且这个苗头跟以前网络上的那种原创不一样,我觉得这些人不管构思,从他们的文体风格,从他们个人的素养,本来就是很优秀的译者,接受过很多西方的作品,我觉得这次对我来说,跟着一个大形式有一个很好的很成熟的土壤要出来了。这跟我工作中接受到一些国外的代理人情况也是一样的。这一批作者中我发现大家也有一些,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叫ETR,他写的东西很实业。这几年类型小说开始很自觉进入写作者的创作意识中,而且一开始从读者的角度。这一点从《萌芽》杂志也可以看出来,今年《萌芽》两个作者我都很喜欢。一个是鬼马星(音)的,一个是王若虚(音)的。我一方面也在做引进文学的工作,我感觉到中国的文学创作刚刚起一个苗头,正在跟西方的作家趋同。在美国、欧洲也是这样的,包括搞文艺批评的,文艺创作的。他们是比较少数的,他们坚持一些文学操守。但是西方更多的,更大的市场是类型化的写作,有些人只是单纯写一个很好看的故事,这方面发现中国和国外已经差不多了。包括作家的一个状态。其实国外有一些职业的作家,但是很少,已经是排行榜单了。大部分作家有一份职业,其实从生活状态也是差不多的。
&&& 现在《萌芽》,80后、70后的写作中国处在很好的状态,我觉得作为中国有一个更好的状态,国外一直看中国,从今年以来我有不少国外的朋友跑到中国来,有些不会说中文,他们跑到中国买书。大家对中国的市场很看重。包括我们一些很成熟的作家,我去欧洲,在法国建立一个出版社,整个欧洲都在找好看的小说。
&&& 我觉得就像今年是世博会,其实全世界都在找上海题材的小说,他们希望能够看到中国作家写的很大的构架的东西。中国写作者如果在写作的时候有比较世界的纬度,我觉得更好。这是我在读稿子的时候,这边不够成熟的地方。国外有很多成熟的作品,我们可以在图书上市之前可以读到读者的原稿,读者不停写阅读报告。中国的作品大家写得非常好,很有特色,但是缺少基准度。
&&& 我从编辑的角度说,我提出有一个世界的纬度,当然这个纬度一方面由本土性构成的,我们看法国的小说,他们都是试验的,比如我买一个版权是培雷克(音)的。同时我会看到西班牙,西班牙写的小说最好看的。这跟西班牙的生活是有关系,他们在欧洲我认为最懒的国家,最喜欢生活的。他们中午休息四五个小时,我觉得西班牙的故事最好看的。美国是好莱坞的,我最近在班一个北欧的故事,它有北欧非常华丽的色彩。你购买这些书的版权的时候有自己强烈的本土性。我觉得现在中国写的东西许多很强烈,虽然大家因为关注中国,在找中国小说。我跟国外的文学家聊的时候,他们说找不到很中国的东西。创作要有一定的本土性。
&&& 二是朴实性。不类型化的写作,我们都读到启迪心灵的作品,表达出人的愿望和思想。从这一点来说,国内的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姿态过于内向,关注的东西比较小,主题上比较狭窄,视觉上不够宽阔的。我觉得一个作家要置身事外反思时代,可能会好一些,这对类型文学也是一样的,或者有一些知识储备的东西。
&&& 我和一些老师在聊的时候,中国没有学院派的作家,包括波尔科思(音)很哲学的。或者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在追求背景和学院派的不多。
&&& 这是我之前简单的一些思考,因为早晨来的时候,我才知道今天的主题是新媒体与新写作。我觉得我也有自己的看法,我是用阅读器的人。是不是所谓新媒介与新写作是否存在,要看知识储备,反思能力很重要的。新媒介之所以重视,对于创作的前端,一个创作者要准确,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信息库。可能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库。我自己个人认为新媒介可能对于我们出版的后端来说,不管一个图书的发行,图书的营销或者电子书。我觉得从后端来说,它也是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它对于写作者其实用笔和用电脑一样的。
&&& 谢谢!
&&& 主持人:最后请一直关注青年写作的杨扬谈谈对青年写作的想法。
&&& 谢谢大家!
&&& 赵老师前两天让我们参加这个会,前两天刚从美国回来,时差没有倒过来,今天听了之后,我觉得挺感慨的。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2000多万人,大家都忙着。你们到街上走走感觉闹哄哄的。今天大家坐在这里就个人的表述,个人的意见,这在城市中是一个奇观,在我们城市当中,一般不大会认真谈这个问题,哪怕我们在大学里面教书一般也不太会。实际上从我们的写作来说,大部分的写作还是一种业余写作,要么是学生,为了文学写作的兴趣大家在一起。
&&& 我觉得没有什么太大的功利性的。从作协提供这样的平台交流,我觉得很有意思。刚才听了大家的讲话,如果要抓一个关键词我觉得两个关键词给我感觉特别强烈,一个所谓的变化;很多朋友都在讲现在有什么变化,现在跟以往有什么变化。我们进入到现在的社会和后现代的社会是理所当然的时期。包括阅读器这个东西,好像都是外来的东西,我的感觉恰恰不一样的。我到了美国以后,跟中国的对比,我觉得上海太现代了。从衣着、谈吐、想象的方式,我的感觉至少跑在美国之前。我2005年在美国的时候,可能我去的地方也不一样,到了哈佛。2005年在哈佛的时候我们老师讲,你们要找现代化,现代化不在美国,现代化在上海。你们可以看看手机,我看美国人用的手机简直想扔掉。我们随便从口袋里中国产的手机比美国人精致。你们中国竟然生产出这么漂亮的手机,而且这种手机,我自己混得比较少,我的学生不断在换。这个感觉比较明显,科技的东西不断生产,但是人的谈吐变化不大。
&&& 现在在美国想得到的地方,现在基本上保留着。我去看张爱玲住的地方,再看林语堂住的地方。这些地方都在,整个的变化,包括地铁,地铁还是100多年前的地铁。你们跑到纽约的地铁可能也有这个感受,都是屎尿的味道。我感觉上海的地铁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完全是现代化的,现在变化现代化并不是完全的变。变是我们这里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想象的方式。包括阅读也是这样的,美国的电脑技术这么发达,阅读机应该非常普及,大家有机会去看地铁里面,包括机场里面,基本上拿的都是纸质的书,包括电梯里面也是纸质的,看阅读器很少。上海地铁可以看到很多阅读器。现代化的节奏中国比美国要多,包括楼宇的建设。有一点我们跟他们不一样,他们现代化的东西,有一种经典,一旦新了以后不太变的。我们现在经常变,上海的70年代、80年代造的房子拆掉。很多人把城市生活理解成为重新书写的过程。这样的方式大概是中国特有的,特别是像上海这样的城市表现比较充分的。
&&& 但是这样一种现代化的方式,它不是精致的,经典的。包括我们今天开会的场所,多少年过去了,我们还是可以接受。但是新的别墅造得确实很好看,但是若干年会不会作为完整的形式保留下来,对于我至少没有信心的。我听了大家讲了这么多变化,变化是不是好,这是一个问题。能不能不变,或者变得少一点,因为文学是没有方向的,文学就是一种写人生的常态,至于什么文学个人有个人的看法。有些人认为鲁迅的好,有人讲张爱玲的好,了解人的变迁文学是最好的表现形式。
&&& 到今天还有这么多人热爱写作,美国这么发达,但是文字的地位还是没法取代。我感觉文学具有永恒的魅力,这跟文字的艺术有关,就像我们看书法艺术有关。大家都在讲文学要变化,文学要适应时代变化,我在想文学有没有永恒的东西,或者跟以往相通的。这里面涉及到对于写作者来说有一个储备的问题,我要写作,或者我要把这种情感表达储存下来,需要动用什么样的一种资源。现在很多人写作的能力越来越差,文字的能力越来越差。这和我们所接触到,动用写作的资源大概有关系。我去年的感受特别深,去年到延安学习,很无聊的,晚上出去看看延安有什么东西,就有一个剧院,跟我们的大剧院一样的,但没有演出。实在没办法我就跑到延安大学。运气非常好,那天正好是延安大学成立70周年,我就进去了。我把延安干部学院的证一晃,所以以为我是大首长,马上说你进去,给我很好的座位。
&&& 延安大学70周年校庆很隆重的,李鹏都写了贺电。路遥(音)写了我是爱文学的。在那边相对说信息比较少的,连录像都比较少的地方,人对于文字的感受大概相对来说比较纯粹得多。我到延安大学的书店也看了,录像、光盘很少,但是很多文学的书倒是不少,因为有这样一批人对于文字特别感兴趣,相对来说信息比较少,对于文字的磨炼比较多。文字的时代跟我们现代图象的时代比较大的差别。我总是在想现代很多人讲文学死亡,文字作为表达的文学上的地位,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一直传承下来。所以它有永恒的东西,这种永恒的东西表现在写作者身上,到底是什么东西。大家讲得比较多的是变,我讲有没有不变的东西。
&&& 另外,很多人都讲差异,我觉得差异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差异有时候没有我们想象这么大,所以我们包括人员之间的沟通,很多人觉得好像比以前机会少得多。我觉得人的沟通的欲望还是存在的。这里面需要对人所谓的沟通也好,交流也好,他们之间很多细节的环节需要有一种重新认识。在一个农耕社会里面,在一个乡土社会里面,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相对来说比较直接。但是在一个工业化时代,特别是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能跟以前的方式不一样了。这里面涉及到很多人讲的城市生活。在城市里面人的沟通的生活方式和乡镇里面沟通方式不一样的,这样的环境下,在城市生活日益普及的情况下,我们文学作为一种沟通桥梁的表达方式今天会发生什么变化。一直到现在为止也没有非常经常的文学典范来告诉我们。我们只知道张爱玲,张爱玲是一个城市人,很多人说张爱玲不一样,说到底是一种城市趣味。很多人写的是乡土经验上所形成的一种审美方式。
&&& 以前交流的细节是不注意的,前两天我也在讲,比如像卡夫卡(音),我说卡夫卡就是一个城市作家。它是轻度忧郁症患者,一天到晚都在做梦,感觉生活很压抑,压抑的人希望有一个释放的渠道,他经常用文字。所以文学成为他释放的渠道,不断的写作。后来我也在想,卡夫卡是一个农民,或者是一个农村工作的人。我想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在农村里面人跟自然里面,天人合一直接性比较多,不会忧郁,压抑感相对来说比较弱。这里面很多的感受和感觉需要通过我们自己,特别是文学写作者对于写作慢慢的成熟,形成一个文学样子。
&&& 我改新概念作文,感受特别强烈,因为这个年龄的人很多都是青春期的人,以前像韩寒作文里面都是写中学生情感的变化,所以那个时候觉得写一点中学生恋爱已经了不得了。这几年我看了新概念作文里面有很大的变化,不是中学生恋爱问题。比如多的中学生都是写同性恋的。这已经不是以前的谈谈恋爱了,这个变化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细节,这个细节要充实到文学作品里面去,这也是不是很神秘的东西。
&&& 说到底文学批评跟创作也一样,都是不断对这个时代的很多东西重新思考,重新捕捉,跟写作实际上并作的。我记得莫言讲过街巷两个铁轨一样同时并存,但永远不可以交叉在一起。我听了大家的讲话以后,好像有一点感触,因为很多都是要变化的,要强调差异。我觉得差异没有想象那么大,变化当中也有不变的东西。
&&& 另外,从写作的角度来说,今天的写作一方面确实非常容易的,因为发表的门槛越来越低,有这么多出版的机构,有这么多发表的空间。另一方面垃圾也确实越来越多,要在这么多发表的园地当中引入注目难度非常大的。这里面有很多的技巧,这方面的东西包括出版、宣传,包括你自己的写作跟写作方式。这里面有一系列的东西。
&&& 谢谢大家!
&&& 主持人: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法再讨论了。刚才杨扬其实对我们今天的会议做了很好的总结。真正有什么作用,对写作也没什么作用。我觉得真正有作用的,文学很重要,但是文协又很边缘。这么多人在关心文学,还在写着文学作品,我们大家互相之间鼓励,把这个事情能够继续做下去,做得更好。作家协会开这个会也是这个意思,谢谢大家坚持到最后,散会。
选稿:峻岭 &来源:上海作协 &作者:陈贤迪 供稿 & &&&&&&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2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