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寻荒径一冲泥,谷口墙东路不上还,万里河山别样红小说人落落,雄壮兵甲雨凄凄.

预览(按enter键查看全诗)
手机访问:
词牌名大全
年代:宋 作者: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以上为随机展示
查询到标题含有"华下"的古诗词一共19+首!
日炙旱云裂,迸为千道血。天地沸一镬,竟自烹妖孽。尧汤遇灾数,灾数...
孙皓泥头入洛阳,后庭夺目万红妆。铜驼北去还西徙,不怨荀冯怨杜张。...
绿杨城郭雨凄凄,过尽千轮与万蹄。送我独游三蜀路,羡君新上九霄梯。...
巨灵掌上月,玉女盆中泉。柱史息车看,孤云心浩然。...
从戎依远地,无日见家山。地近风沙处,城当甸服间。阻河通渭水,曲苑...
北渚牵吟兴,西溪爽共游。指期乘禁马,无暇狎沙鸥。纵目怀青岛,澄心...
结茅幽寂近禅林,霁景烟光著柳阴。千嶂华山云外秀,万重乡思望中深。...
正是花时节,思君寝复兴。市沽终不醉,春梦亦无凭。岳面悬青雨,河心...
莲花峰翠湿凝秋,旧业园林在下头。好束诗书且归去,而今不爱事风流。...
重寻荒径一冲泥,谷口墙东路不迷。万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雨凄凄。...
千岩层出乱云飞,失我平生洞府期。夜据征鞍不交睫,举头弹指睡希夷。...
忘怀物外且如愚,何事劳精据槁梧。以马喻马即非马,数舆无舆方得舆。...
昨日汴水头,共饯东去人。暴风吹黄沙,对面不相亲。归来乘大马,误掷...
曹溪大士出现世,谁其侍者道人利。雷轰电激槌拂间,涓滴无遗水传器。...
昔辞莲幕去,三十四炎凉。旧物三峰雪,新悲一镊霜。云低秦野阔,木落...
正是花时节,思君寝复兴。市沽终不醉,春梦亦无凭。岳面悬清雨,河心...
敲门者谁子,二豪姜与郑。扬袖入长揖,掀髯略常敬。于时月当阶,籁声...
光穿两脚间彤霞,声急城头集暮鸦。且与凤雏桑下坐,共烹龙焙雨前茶。...
淅淅北风起,萧萧木叶稀。寒花愁更发,鸿雁独南飞。秋老商山里,天长...顾亭林传——第三章——第八节
晚年卜居华阴
其实选择在华阴落脚,是亭林许多年以前就有的想法,只是因为山东章邱的田产没有安置好,以及济南逆诗案的影响,迟迟没有定下来。早在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亭林就西行至山西、陕西,一是了解民风,二为考察地理,三为联络同志。当他进入华阴县境以后,就为华阴的重要战略地位所吸引,后来他在《与三侄书》中谈起华阴的地理位置时说:
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翎之便。
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特殊战略位置,对亭林而言再合适不过了。同时,他又在那里结识了傅山、李因笃、王宏撰等人,通过于他们的交流相处之后,亭林觉得“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与他省不同。”他在诗里曾说过:“窃闻关西士,自昔多风尚”,这给他落脚关中一带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此外,让亭林觉得可以接受的东西是那里的食物,他说当地的特产“黄精松花,山中所产,沙苑蒺藜,止隔一水,终日服饵,便可不肉不茗。”在他看来,这种食物胜过山珍海味。
促成亭林落脚关中是
“三藩之乱”发生后,吴三桂的军队攻下了长沙,派遣部将王屏藩到陕西活动,陕西提督王辅臣举兵响应,西北为之震动。亭林在这样的形势下决定移居西北,《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一诗记载了他的旅途行色:
重寻荒径一冲泥,谷口墙东路不迷。
万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雨凄凄。
松阴旧翠长浮院,菊蕊初黄欲照畦。
自笑漂萍垂老客,独骑羸马上关西。
亭林第二次入关,王山史迎至潼关,他就小居在潜村王家明善堂内,后来王山史又为他建造了几间屋子,名为“顾庐”。
另外亭林还自置水田四五十亩以供晨夕。在这两年中,亭林广交关中名儒,同时继续从事《日知录》等的写作。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那年亭林六十七岁。在他的倡导下,他与王山史等人共同创建“朱子祠”。他在《与李中孚书》中谈及此事:“华令迟君谋为朱子祠堂,卜于云台观之右,捐俸百金,弟亦以四十金佐之。七月四日买地,十日开工,中秋后即百堵皆作。”到第二年正月全面完工。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十一月,亭林元配夫人太仓王氏卒于昆山,他令嗣子顾衍生设位祭奠,自己则临风而泣,写下了《悼亡》诗五首。这一下使他想起应该为嗣母王氏建一个祠堂。为此,亭林写信给外甥徐乾学、徐文元两人希望他们小辈能关心此事。
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三兄弟是亭林五妹的儿子,徐家与顾家是世交,而且也是邻居,关系非同一般。亭林五妹顾氏出身名门,知书达理,对子女教育非常严格。徐氏三兄弟从小还得到了亭林的亲自指点,所以舅甥之间关系密切。后来三兄弟陆续登科出仕,其中徐文元中状元,徐乾学和徐秉义都中了探花,人称“同胞三鼎甲”。亭林在山东济南下狱时,得到了徐文元的暗中帮助,后来又有徐乾学的资助。在亭林的指点下,徐文元主持撰写了《明史稿》二十二卷,徐秉义完成了三卷,为《明史》的完成打下了良好基础。
后来,徐乾学多次去信要迎接亭林南归故里,表示愿意为他新筑别居,而且为其买田养老,但是亭林多回拒了。有人问亭林为啥不回老家,他说:“衰疾渐侵,行须扶杖,南归尚未可期。久居秦晋,日用不过君平百钱,皆取办囊橐,未尝求人。过江而南,费须五倍,舟车所历,来往六千,求人则丧己,不求则不达,以此徘徊未果。”虽然有年事已高,费用太高等原因,不想求人也是亭林实际的心态。当然他真正的决心是:
昔岁孤生,飘摇风雨,今兹亲串,崛起云霄,思归尼父之辕,恐近伯鸾之灶。且天仍梦梦,世尚滔滔,犹吾大夫,未见君子,徘徊渭川,以毕余年足矣。
不久,王山史到南方游历,亭林为避开地方官府的干扰,也离开了华阴去了山西曲沃,一开始住在卫蒿的绛山书院,后因城中噪杂,又移居曲沃县城西南三里外的东韩村韩宣家的宜园。那时亭林的身体状况一度不太好。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农历正月初八,北国早已是一片银装素裹,清晨亭林准备去拜访当地的县令和官绅,仆人牵来马匹,他刚要跨上马,突然脚下一打滑,从马鞍上失足坠落到地上。众人忙扶亭林回房休息,但是这一摔,他旧病复发,日夜呕泻不止,第二天上午,这位伟人带着无限的遗憾,在山西曲沃东韩村宜园与世长辞。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济南市泉城路17号
鲁ICP备号电话:9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里河山烟火人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