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叫我九万姐方三村子叫彭燕

现在位置:我的更多文章
同时转发到微博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4届高三第二学期5月月考试题语文
文字介绍,需要完整内容请下载!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2014届高三第二期5月月考试题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
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谨按
《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
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
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
别互赠花草。《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
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
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一
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
等共41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
赋诗,纵酒狂欢。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
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
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
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湖广通志·襄阳府
》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
》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
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发现最早的
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
道。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
”写修禊之时,习家池风景无限。“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则写禊饮者的神态和曲水流
觞的场景。
记载比较详尽的一次习家池修禊是清道光五年(1866),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
,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是日,习家池松簧交翠
,桃柳夹岸,泉涌石洑,潺湲邅回,七十多位嘉宾、耆旧、士人、幕僚列坐池滨。曲水
流觞,大家各赋诗一首。可惜这些诗今日未能目见。从周凯其它诗中我们约略可见,“盈
盈水一泓,清浅鉴毛发”“胜事不可追,兰亭久消歇”“烹泉坐池上,默默问残碣”,便勾勒
出当时的情景。这次修禊,成为襄阳历史上传为美谈的盛事。
孟浩然诗曰:“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襄阳,胜迹如林,修禊之事为何独情于习
家池?习家池亦称高阳池,乃东汉初襄阳侯习郁所修建,为中国私家园林鼻祖。此处藏
气聚风,名士辈出,为文人骚客垂青偏爱。高僧曾在此“弥天”,孟浩然有涧南居;李太
白且醉池上亭,杜工部清思汉水上;李商隐曾共山翁把酒时,皮日休十宿高阳忘却回;
白居易赋诗借良驹,欧阳修《醉翁亭记》续新词。习家池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最好的山水环
境。他们的逸志闲情,往往在乐山爱水中,托酒而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
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习家池有“醉酒诗千篇”美誉也。
习家池修禊,在乎山、在乎水、在乎酒、在乎意境矣!
1.下列对修禊习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诗经》及相关资料来看,修禊是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成后来带有节日性质的
B.到了两汉时期,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完全消除,祭祀只是
象征性的。
C.兰亭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为此作
《兰亭集序》,字如蛟龙之舞,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D.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举行的三次“红桥修禊”活动影响巨大甚至波及全国,由
名士主持,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
2.下列对襄阳习家池的修禊情况的介绍不当的一项是(  )
A.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很有可能源于东汉,也可以说是从习家池修建起来便渐渐开
始有了修禊习俗。
B.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是文献记载比较具体的
一次修禊活动。
C.唐代孟浩然的《襄阳公宅饮》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了习家池修禊习
俗的文献,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D.襄阳习家池举办的修禊活动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比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祀典》“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就是记载习家池修禊仪式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禊活动产生后形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直到明清都还是保留了洁身、饮酒作诗
、游春踏青等高雅趣事的习俗。
B.到了宋代,修禊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喜好随意增减,原本作为节日余兴的活动成
为主要内容,人们常常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C.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和兰亭修禊一样也仅仅
是一次文人名士集会,此外没有其他的缘由。
D.襄阳习家池为历代文人骚客垂青偏爱是因为这里风景美,并且修禊习俗活动的
举办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性情的平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子昂别传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人也。奇杰过人,姿状岳立,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年
十七八未知书。尝从博徒入乡,慨然立志。因谢绝门客,专精坟典。数年之间,经史
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初为诗,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
为文宗矣。
年二十一始东入咸京,以进士对策高第。曾献书阙下,时皇上以太后居摄,览其书而
壮之,召见问状。子昂貌寝寡援,然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际,甚慷慨焉。乃敕曰:梓州
人陈子昂,地籍英灵,文称伟晔,拜麟台正字。上数召问政事,言多切直。
属契丹以营州叛,建安郡王攸宜亲总戎律,台阁英妙,皆署在军麾。时敕子昂参谋帷
幕。军次渔阳,前军王孝杰等相次陷没。三军震,子昂进谏,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
建安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子昂体弱多疾,激于忠义,尝欲奋身以答
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
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
及军罢以父老表乞罢职归侍,天子之,听带官取给而归。遂于射洪西山构茅宇数十
间,种树采药以为养。恨国史芜杂,乃自汉孝武之后以迄于唐为后史记,纲纪粗立,笔
丁府君忧其中废。子昂性至孝,哀号柴毁,气息不逮。属本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
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子昂荒惧使家人纳钱二十万,而简意未已。数舆与曳就吏
,子昂素羸疾,又哀毁,杖不能起,外迫苛政,于是遂绝。年四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进士对策高第  
B.览其书而壮之
壮:认为……壮美,赞赏
C.激于忠义
D.哀号柴毁
毁:因悲哀过度而损害健康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子昂“奇杰过人”的一组是(3分)
①至年十七八未知书    
 ②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
③以进士对策高第      
④地籍英灵,文称伟晔
⑤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  
⑥天子之,听带官取给而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子昂曾经跟着赌博的人进入地方校,感情激昂地树立志向。于是辞去了门客
,专心研究古代典籍。
B.陈子昂状貌丑陋短小,但是说起王道霸业这些远大的谋略,君臣关系,非常激昂
,从而赢得皇上的重视。
C.陈子昂第二次进谏的时候武攸宜没有亲自接见他,而是让军曹来听他的意见,陈
子昂知道意见不合,就闭口不言了。
D.陈子昂怨恨国史杂乱,就从汉孝武皇帝之后到唐代为止写作为《后史记》,只粗略
地确立了提纲就因父亲去世而中止了。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建安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5分)
(2)及军罢以父老表乞罢职归侍,天子之,听带官取给而归。(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菩萨蛮o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o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
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8.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6分
9.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
理由。(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空缺部分。(每空1分)
(1)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荀子《劝》)
(3)鹏之徙于南冥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乙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
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
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
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
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
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
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
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
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
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
,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
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
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
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
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
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
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
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
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
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
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
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
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
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
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
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
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
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
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
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
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
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
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
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
里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
外出打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C.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
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D.老木不愿意和儿子媳妇一起出门是因为舍不下那几间土屋,舍不下地里用汗水浸
泡的庄稼,表现了老木对家园的眷恋。
E.老木以为杮子树后升起的若隐若现、淡淡的白烟是炊烟,结果不是,这引发了老
木对李家嫂子丧事的感叹,引起了老木对自己身后事的担忧。
(2)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6分)
(3)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6分)
(4)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
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你是怎样认为
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散尽千金济英才
——追忆邵逸夫先生
1月7日中午,站在写有“逸夫楼”三个字的大楼前,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晨阳
希望校校长乐平海心中感慨万千:“多亏了邵逸夫先生捐建的教楼,经受住了芦山强
烈地震的考验。”这一天,著名的爱国人士、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香
港逝世,享年107岁。
“逸夫楼”见证慈善一生
  虽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邵逸夫的长相与生平,但或多或少都听过或见过“逸夫小”
、“逸夫楼”等由他捐助的设施,这些见证了邵逸夫慈善为怀的一生。
  苏州大姜礼尚教授曾与邵逸夫先生有一面之缘。时任苏州大校长的姜礼尚教授
回忆说,1992年自己随受捐赠校代表团前往香港参加捐赠仪式,和邵逸夫有了一面之
缘。“邵逸夫先生虽然做了这么多慈善,也有很高的社会威望,但为人十分低调。”姜礼
尚说,但邵逸夫先生的亲和力很强,在晚宴上主动与代表团代表们合影。
  邵逸夫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支持内地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据教育部消息,自
1985年以来,邵逸夫先生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
设教育教设施,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元港币,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为我国教育事
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邵逸夫奖”媲美诺贝尔奖
  邵逸夫先生长期支持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教育研发展,也关注人类进步,创举
之一是设立了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该奖项成立于2002年,设有天文
、生命与医以及数三大奖项,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足以媲美诺贝尔奖
。一年一度的“邵逸夫奖”自2004年起已颁奖10次。有人拿了“邵逸夫奖”之后就拿了诺贝
尔奖。南开大数研究所原所长陈省身先生于2004获得首届“邵逸夫数奖”。1990年
,中国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与高校合办艺员培训中心
  上世纪90年代初,邵逸夫先生向当时的国家教委提出,希望在内地选择一所大创
办电视演员艺训班,吸收内地人才,进行培训后进入香港无线电视(VB)工作两年。这
一设想得到国家教委的支持,最终将合作点定在了邵逸夫先生曾经捐赠过的华南理工大
  据参与该项合作的鄢秋萍老师回忆,艺员培训中心面向内地招生,由香港无线电视
提供资金支持,在华南理工大校内授课,双方邀请艺术专家对员进行授课与培训,
经过培训的艺术人才以及电视技术人员可以进入VB工作。一直到1996年共举办了近10期
培训班,培养出邵兵等一大批演艺人才。
逸夫先生一路走好
  邵逸夫逝世的消息传到邵先生在故乡浙江多次捐助过的浙江大,许多师生和校友
纷纷用微博、微信等方式表示哀悼和敬意。浙江大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韦
路说:“邵逸夫的名字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向邵老致敬!”
  淮阴师范院宣传部部长朱延华翻出了一份20年前的校报,上面在显眼的位置刊登
了一则消息——《我校“逸夫图书馆”落成》,编辑是朱延华。朱延华说:“‘逸夫图书馆’建成
,从校长到生精神都为之一振,这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东南大宣传部副部长李小男表示,斯人已逝,福泽后人,东南大师生将永远感
念这位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慈善家。
  沈阳航空航天大经济管理院院长吴景泰教授说:“2007年,我亲自参与了逸夫基
金投资我校300万元港币的项目,沈航师生会永远铭记这个名字。”
  同济大档案馆馆长朱大章说:“近20年来,‘逸夫楼’一直是同济利用率最高的建筑
之一。”友“啖月忽律”说:“我在‘逸夫楼’里扯过皮,拿过奖,看过毕业典礼,读过书
。愿老人家走好!”
  “我们会永远感谢邵先生捐资助教的千秋功业,勤勉求是,严谨治,为国为民,前
行不辍。”浙江大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顾玉林说。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传记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主标题“散尽千金济英才”突出主题,副标题“追忆邵逸
夫先生”补充传主,两者结合,塑造了捐资助的邵逸夫先生的伟大形象。
B.文章开头,“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晨阳希望校校长乐平海心中感慨万千”
这段文字既引出下文对邵逸夫先生的介绍,有统领了全文,点出主题。
C.邵逸夫先生长期支持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教育研发展,关注人类进步,创立
了“邵逸夫基金”和“邵逸夫奖”,迄今捐款金额达到了47.5亿元。
D.邵逸夫逝世的消息传到邵逸夫故乡的浙江大,许多师生和校友纷纷用微博、微
信等方式表示哀悼和敬意,这是因为邵逸夫先生曾多次捐助过这所大。
E.本文叙述了较多人物对邵逸夫先生的评价,这是对传主的侧面描写,突出了人物形
象,凸显了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邵逸夫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6分)
(3)文章中的四个小标题有怎样的作用?试结合文章的内容,做简要分析。(6分)
(4)古有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豪迈,今有邵逸夫先生“散尽千金济英才”的慈悲
为怀。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就“千金散尽”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几年前,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
,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B.据美国“自由灯塔”报道,在2月12日
,据美国“自由灯塔”报道,在2月12日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前数小时,两架俄罗斯图-
95战略轰炸机挂载核弹,抵近美太平洋关岛基地飞行。此新闻已被证实纯属不刊之论。
C.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人们往往会抱怨,抱怨习压力,抱怨生活烦恼,抱
怨环境喧闹……抱怨在我们的世界里蔚然成风,然而生活并不会因抱怨而变好。
D.专家指出:肥胖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瘦身;乱服减
肥药,虽然也可能减轻体重,但副作用很大,会使身材苗而不秀,有害健康。
1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李雪芮在赛前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凭借顽强的拼搏,力克多名强敌,最终摘得羽
毛球女子单打金牌,实现了重庆健儿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B.没有多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交叉的检测预报技术发展,就难以从一般性的
天气预报基础上真正做到对气象的预报预警和有效防御。
C.在作者眼中,这些民办教师是国家基层教育重任的承担者,采用“天行者”的书名
表明了作者对这群乐天苦行的民间英雄充分的虔敬之意。
D.重庆市将不断加大投入,在农村、校、社区和其他公共场所大力建设书屋和借
阅点,目的是为了改善普通社会阶层的阅读环境。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瓷上青花与画中水墨一样,都是至雅至精、至美至极的艺术形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淡到极致
,也浓到极致。青花以它的这种独特瓷韵,自蒙元以后,始终是中国瓷器的主流。
①或明朗宁静,或曲折幽深
②具有无法言说的韵味
③画以墨为韵,瓷以青为贵
④或如蓝天白云,或如荷塘月色
⑤一如水墨在宣纸上铺展
⑥青花在瓷胎上的色性
A.②⑥⑤③④①
B.③⑥①④⑤②
C.②③④①⑥⑤
D.③⑥⑤②①④
16. 新闻标题,是指在新闻正文内容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一
般来说,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准确鲜明,言简意赅,生动活泼。
请从下面两条新闻标题中任选一条作简要点评。(5分)
别了,“不列颠尼亚”
反对“盛宴”,提倡“光盘”
17. 仿照下面的例句,以“晚会”“旅行”为话题,另写两句话。
要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6分)
例句:那次春游,第一个迎接我们的是报春的花儿,她们伸着长臂,张开笑脸,欣喜
地望着我们。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
是借助它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不过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欲。
—— 史铁生《务虚笔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且文体特征鲜明),自拟标题;不
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完全消除”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2自然段明确说“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
(据原文第5自然段“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可知“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
并不客观,且开篇引述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是为了说明“修禊”传统的起源和祭祀有
关,并不是襄阳习家池的修禊记录)
(第6自然段表述的很清楚“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
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这次活动还有庆祝灌溉工程完工之目的)
4.(3分)A(策:策问。从汉代起,皇帝为选拔人才举行考试,事先把问题写在竹简上
,叫策。应考的人按策上的问题陈述自己的见解,叫对策)
5.(3分)D(①此为缺点;③“高第”的意思是考中;⑥表现皇上对他的待,不能体现“奇
6.(3分)C(是把陈子昂降为军曹)
7.(10分)
(1)建安郡王(武攸宜)当时正在寻求英勇战斗的人,因为陈子昂平素是文士,拒绝他
的意见不肯采纳。(斗士、素、谢各1分,大意2分)
(2)等到军事行动结束以后因父亲年老上表请求辞官回家侍奉,天子待他,让他保留
官职领取俸禄回家(罢、乞、听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陈子昂字伯玉,是梓州射洪县人。杰出超过一般人,形貌卓立不群,起初凭着有钱人
家的子弟而行侠仗义恣逞意气。到了十七八岁都没有读书。曾经跟着赌博的人进入地方
校,感情激昂地树立志向。于是辞去了门客,专心研究古代典籍。几年之内,儒家经
典、史书、百家之的各种书籍没有不看完的。尤其擅长写文章,极有司马相如和终军
的风度。开始写诗,幽州人王适看到后吃惊地说:这个人一定会成为文章为世人所师法
的人物啊!
二十一岁的时候才向东进入京城长安,凭借对策考中进士。曾经向皇帝上书,当时皇
上(武则天)是以太后的身份摄政,看了他的奏书而赞赏他,召见他询问情况。陈子昂
状貌丑陋短小人缘不好,但是说起王道霸业这些远大的谋略,君臣关系,非常激昂。就
下诏书说:梓州人陈子昂,山川献上英俊才士,文才可称光芒四射。就授予他麟台正字
之职。皇上多次召见他询问国家政事,他的话很多都很恳切率直。
属国契丹凭借营州反叛,建安郡王武攸宜亲自主持军务,朝廷里的才俊,都参与到武
攸宜麾下。当时皇上下诏让陈子昂到武攸宜的幕府担任参谋。军队驻扎在渔阳,前军王
孝杰等相继阵亡。全军震惊恐慌,陈子昂进谏,请求分出部下一万人让自己率领作为前
锋。建安郡王武攸宜当时正在寻求英勇战斗的人,因为陈子昂平素是文士,拒绝他的意
见不肯采纳。陈子昂身体孱弱经常生病,但是被忠义所激励,曾经想奋力作战来报答国
士之遇。自己认为身为近侍的官职,又参与军中谋划,不可以看到危难却爱惜生命苟且
容于世上。过了几天又进谏,语言非常切直尽理。武攸宜又拒绝了他,就改任他作为军
曹。陈子昂知道武攸宜与自己意见不合,就闭口不言担任下级官吏,只是兼任掌书记罢
等到军事行动结束以后因父亲年老上表请求辞官回家侍奉,天子待他,让他保留官
职领取俸禄回家。于是在射洪县的西山建造了几十间茅屋,靠种树采药作为供养。怨恨
国史杂乱,就从汉孝武皇帝之后到唐代为止写作为《后史记》,提纲粗略地确立了,写作
还没有终了,因父亲去世而中止了。陈子昂性格极为孝顺,悲伤地呼号痛哭瘦损如柴,
上气不接下气。陈子昂老家所属县的县令段简贪婪残暴狠毒,听说陈子昂家里富有,就
附会法律条文将要陷害他。陈子昂惊慌害怕让家里人交了二十万缗钱,然而段简心里还
不满足。多次用车载着他去受审,陈子昂平常就羸弱多病,又因父亲去世而哀伤损坏了
身体,拄着手杖都不能起床,外面又被苛政所逼迫,于是死去了。时年四十二岁。
(6分)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
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
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
家难归的飘零之感。(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各占3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
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5分)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
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
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可,分析未扣住
“夜闻鸟鸣”的不给分)
10、(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1.(1)B3分,E2分,D1
分(A第2段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从小说开头“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可以看出,
“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直往西山里坠”是把暮年的老木比喻为西坠的太阳,
形象生动。C“写出老木人缘好“不对,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年村里人丁兴旺,邻里关
系融洽。D还有对埋在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的不舍)
(2)①“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连接着老木的童年往事和现在的生活。②“渐渐消散的
炊烟”表明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已渐渐离开了世世代代生存的
故土,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③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
者对朝代变迁的感叹。
(3)①老态龙钟;②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
③都表现出了忠诚,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
(4)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①城镇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离开村庄、土地并不代表着对
美好情感的舍弃。②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寻求更好的发展。③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勇于改
变生活,创造美好的明天。
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①乡村自然的风光和乡村朴素的生活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消失
。②老木惁留恋的乡村淳朴融洽的邻里关系随着人们离开村庄而逐渐消失。③老木对家园
的难舍,对土地的眷恋,对老伴的念念不忘,这些珍贵的情感将要和这村庄的炊烟一样
,渐渐消散,渐渐被人遗忘。
(表明观点2分,理由言之有理可得6分)
12.(1)AE(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B项表述不准确,其作用
仅仅在于引出对传主邵逸夫的介绍,而非“统领了全文,点出主题”。C项和原文不符,“
赠款金额近47.5亿元港币”而非“捐款金额达到了47.5亿元”。D项说法不够准确,原因解
释错误,表示哀悼和敬意的原因有很多,邵逸夫先生的捐助只是其中之一)
(2)①邵逸夫先生是一位支持内地、香港教育的爱国人士。他通过“邵逸夫基金”捐资办
,建设施。还和内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2分)②邵先生是一位低调的实业家。他在
日常生活中十分有亲和力。(2分)③邵先生是一位有千秋之功的慈善家。他为国为民,
慈悲为怀,关注人类,创设“邵逸夫奖”。(2分)
(3)①四个小标题形成行文线索,统筹全文的材料,突出“捐资助英才”的主题。(2分)
②四个小标题在材料的安排上形成了递进关系,从捐资助教育、助研到助英才培养,再
到人们对他的感念追思,逐步拓展,使传主的形象越老越立体丰满。(2分)
③四个小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强,加深读者的印象。(2分)
(4)示例一:我认为“千金”无须散尽。(2分)①“千金散去”须有资本。李白为诗仙,邵
先生是著名实业家,他们有运作千金的魄力,而我们芸芸众生不能也不必。(2分)②“千
金”并未散去。邵逸夫先生“散尽千金”实为回馈社会,是为了祖国乃至人类的教育事业,
我们应该向他致敬。(2分)③即有千金也应节俭,节俭是美德,浪费为可耻。(2分)
我认为“千金散尽”可矣。(2分)①“千金散尽”为大义。邵逸夫先生捐资百亿巨资,为教
育研的千秋大业做出了贡献,是一位伟大的慈善家。(2分)②“千金散去”显性情。诗
人李白在散尽资财,沽酒赋诗时,排忧解愁,得洒脱之本真。(2分)③“千金散尽”是态
度。生活中,既要注重节俭,更要豪爽大方,不能做金钱的奴隶,千金要为我所用,为
我服务。(2分)
示例:①标题简短,但意味隽永。既说明末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也象征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句子的倒装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突出了中国人民对
香港结束殖民统治的愉快心情。
②标题观点鲜明,运用对偶、双关的修辞手法,语言既简洁又生动。它告诫人们,不要铺
张浪费,不要讲排场、爱面子、吃盛宴,要珍惜食物,要吃光盘子里的食物,不要剩饭
剩菜,以“盛宴”为耻,以“光盘”为荣。
17. 答案示例:
那次晚会,第一个迎接我们的
夏夜的星星,他们露出脑袋,睁着眼睛,高兴地看着我们。那次旅行,第一个迎接我们
的是池塘的荷叶,她们抖动绿裙,亮出舞姿,惊喜地欢迎我们。
山西省2015届高三第三次四校联考语文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 临汾一中康杰中
一、现代文阅读:共4题共3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创造经典首先离不开对传统经典的
第I卷(阅读部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4题共3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经典阅读有全然
一、现代文阅读:共4题共3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汉族,内外“共生”的典范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
一、积累与运用(35分)[来源:__]
年度高三第二次大练习
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来源:]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书写:(2分)请你在右边
方格内抄写下面这首诗。
注意:不能抄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万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