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音适合唱什么歌歌典中有港湾两个字

歌词里带有海风两个字的歌?_百度知道
歌词里带有海风两个字的歌?
这个问题对我们很重要,拜托大家给我答案,一个朋友急需!急需……谢谢
跟海风并肩&#47fir飞儿乐团有首歌 neverland中有一句“我坚持不退&#47,很好听;i will never be afraid”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范逸臣 情书一直到双手像枯树一样斑驳 这些字才想起了当时的温柔 一直到邮差走遍千万个门口 这些信才想起了流浪的理由 一封封情书穿越缓慢的时空 代替我来不及说的含情默默 我相信离开终究会有始有终 有一天我将能为你描写彩虹 一直到海角吞没船尾的脸孔 这港湾才扬起那咸咸的海风一直到时间终於一去不回头 这些信才回到我爱人的手中 一封封情书穿越缓慢的时空 代替我等了好久的十指相拥 我知道回去不一定一路顺风 只希望有天好好梳你的白头 只希望有天好好梳你的白头
《东方之珠》
歌词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大家对呵呵这两个字是不是都有特殊的感情_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6,678贴子:
大家对呵呵这两个字是不是都有特殊的感情收藏
1楼 12:30&|来自
只有母猪在护犊的时候才会发的声音
2楼 12:33&|来自
3楼 12:34&|来自
登录百度帐号
内&&容: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你所不知道的“元灵隐史”7
  &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你所不知道的“元灵隐史”7(收尾篇)彩虹按:“这么多年过去了,追根朔源,一切都是从95年6月份收到那三本书开始。当时初二要结束了,开始用功学习,寄120块钱订了套教学习方法书,但我订购的书并没有来,而是过了一个多月后,我收到了从另外一个地址(陕西西安)寄来的一个包裹,里面有三本书:一本记载着古老的如同传说一样的故事;一本基本上是用半文言方式写的经文——《元灵心经》,还有一本是一些术数(法术)的起源和相关说明。第一本书的故事,绝大部分都能看懂;第二本的经文全然是似懂非懂的感觉,只觉得好玩;第三本的术数,学着做过几次,但根本没专门练过,这三本书里的内容,以后会具体说到。”——作者:mumuhuang(木木黄)40.《学》部分篇章译补【第二讲:自然而作,举步不疾行,闻声无惊恐】我做事的时候,总是能够顺应自然之理,走路的时候不会太快,听到什么突然传来的声音也不会感到惊慌害怕,内心一直非常的闲定安宁,是什么原因呢?气灵相感,而化生万物,这些过程,都是在无声无息中生成、生发、成长。这种静,就像癸水一样,它可以生化万物,当水变得非常清静的时候,万物变化生长的过程和本来的样子才会再现出来。所以要想看到事物本来的样子,当不为诸般表象所迷,需要“笃静易明心,安神生慧意,如一可易体,我无化元灵。”笃静是指诚实而又平心静气地去做事,不要总是惦记我这样做的得失,更不要耐不住性子或是过多的要求这样做的所得,那样反而会生出许多烦恼和妄念来,它们就像落到你心灵镜子上的尘埃一样,让你迷失和看不清自己,如果想明心,不是要人去不停地擦拭镜面,而是诚实平静地面对世事,不老想着偷机钻营,过多计算利害得失地去做事。所谓慧者,知大道而易行也,“笃静可明心”是为知大道之理,言行“如一”,是为“易行”。三者相互关联。(彩虹注:其余参考【系列6·释“闭目、松手、行走”】,内容同。)能不能像婴儿一样,坐在那儿时,双肩自然下垂放松,不要高抬;能不能像幼儿一样,双手会自然地合放到腹部;能不能像幼童一样,只顾自己在那儿忙乎,因为专心而忘了周围的人和事。走路的时候,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一阴一阳,交还往复,人体得生,故行走的时候,步子迈得不要过高,可以走得稍缓慢些,抬脚的时候吸气,落脚的时候呼出来,这样配合起来缓步而行,步子的大小随着身体,怎样自在便怎样来,时间长了自会心底坦荡神安心静(自然要心安,还需言行如一作为基础的)。坐着的时候,看到眼前的器物,把它当成与自己是一体的,自己便是他,他便是自己,双肩自然轻垂,眉毛间要自然地舒展开来,让自己放轻松,你当时在想什么,要想什么事,或是只是想着自己与眼前的器物或某人是一体的,抱定这个念头,不要扔下去想别的,心会慢慢安静下来,心神装诸事,不如一时守虚而得明。卧着或要睡觉前,神意心念要守着自己,所有的意念都要归结到一处,还归到卧着的自己身上来,两只手相向着置于腹部近前,身形自在弯曲,调整自己的呼吸,使它变得柔和起来,这时只余下一个念头,让心神归还自身的念头,每吸一下气,感觉周围自己的神思离自己身体更近一些,最后全都吸附在自己身上,安然睡去,心神都会感到很安宁,睡觉时,也如同他人打坐练功一般,心神身体都能得到滋养(具体操作方法在易行院会讲)。人们看到上面的那几处章句,可明心生慧,以至可以得有易体,在你深信不疑的同时,还需要按照所说的坚持去做,才会自然得来,三五年左右,自然会生出诸多感知之变化。【第六讲:余得山川之气数,同生灵之境遇】第六讲共三节,知学院建院的宗旨有三“民得其智、而言和美,德行以张”,这三节,是从小的具体的方面,分别来讲,第一节所讲内容与“智慧”有关,第二节以“和美”相关,第三节是讲“德行”。(彩虹注:其余参考【系列6·第六讲偏解】,内容同。)41.《学》上篇·前十八讲8-18【第八讲:余生而有之,犹如昨夜花开】【本义】:余生而有之,犹如昨夜花开,应期而至,应期而隐,知本而为,世事繁囿,然得自在,何以故?余生之地,每遇春至,山花嫣然、浅草相映、烂若繁星,连绵山间,数月不败,然花不越季,草不越冬,此为应期。知期而至,此谓逢时,知期而隐,此谓之得养,养者,和美之纲也,山川花草者,皆知逢时得养,和美之道,人不明焉。山者,逢高必静,人则燥矣,不燥不足以显其位;水者,遇低必就,人则让矣,不让不足以得其方,花者,得果则退,人则进矣,不进不足以据其功;草者,近冬则隐,人则显矣,不显不足以得其利。万物生灵,相生以长,互为师长,偿余幼时,稍有闲暇、无不以山水花草相亲近,远观日月,近亲花草,数十年如一日,怡然而得自在,至今不殆。世间生灵,日月为母,气灵为父,水土为精血,是有得成,是有离失,此谓之本,本者,根也。若要知其得成离失,自得期山川万灵为师,是以知万物生长收藏之理,是以明得成离失之由。然今之世人,皆以势位功利为母、以假名巧取为父、以贪妄为气血、执念为精神。忘本而为,为而又为,不知何为!世事繁乱者,世人忘本而行,弃师而为,一己独尊,然细水难长,独木不支,忘本弃师,道混界乱,终为溃也。然花开有期,妄极归一。斗转星移,有物初成,而生大道,大道相化,民得智者,智者丧,而言仁义,仁义失,而言道德,道德丧,复归其根,水土相化,民得其智,而言和美,德行以张,大道盛,民意失,而言制化……料想五千年多前,法藏不肯传法于世,至渭水,告轩辕氏曰“礼盛而没知,仪重则路塞”, “余当回故地。”文真亦言“余今日所见情状者,族中智者,利其位而以言惑众,行有余而虚其表,是为有私妄;肉脯丝物,藏为已用,贪而不止;百日之外,知有地则伺以相侵,是为执也。贪、执、妄皆盛于世,文真可隐,法自藏也。”三千年前,文真“言其将归,姬昌、姬旦请求其传之法度。其人道,饥饿之人,饭不可以饱腹,贪害其命也。奴隶之人,理不可多知,求生以妄言也。二人叹其智将不泽民众,其人道,世知八方八节之变,则可明利害,足矣!余著书而私藏,贪妄不消,其法不出。”知本而为,效师而行,诸事皆简,不相拘泥,是得自在。何为效师而行:逢高则静,遇低则就,得果则退,近冬则隐。【学习作业】:1.从市场或户外,选一自己喜欢的花草,用心来养。2.试着做一回老师,向其它新同学从某一方面或引申着讲解第八讲的内容。3.什么是和美?【第九讲:余清明下种,生而不发则没,发而不实则折】[本义]:余清明下种,生而不发则没,发而不实则折,实而不损则蔓,尔有和美,不施,民不感其德也;另有言,生而不化则枯,化而不潜则萎,潜而不用则散,用而不虚则积,虚而不实则妄,实而不虚则不张。尔有圣德,不行,民不知其存也,何以故?生而不发者,意先而行不至是有,水土不德者是有;发而不实者,树无本则不立者是有,独木不惧大旱地者是有;实而不损者,蔓长而果稀者是有,蔓长而力不及者是有。生而不化者,不化无以得其生,化而不潜者,不潜无以得其势。然潜而不用者,失其机也,用而不虚者,得其积也。虚而不实者,必自得其纠妄,实而不虚,一己之德也。然志为虚,体为实,人心易虚,得实行以践之,故曰言行如一。民不果腹,赤膊以搏虎也,言,无所失,唯有得也。实其腹,亲其族,虽有乱世,民自相安,虽有路遗,民笑而弃之。言,余今所得者,不及余所失也。地脉之道,一曰和,二曰善,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一曰争,二曰余,损不足以补有余。李耳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人以人为大,地脉从之,假名巧取,失之和美。夏人皆知糜鹿之贵,则糜鹿难寻焉,世人皆虚言大道,则大道不存焉,此皆为虚实也,德为虚,行为实,虚实自生而无有妄者,德行以张。(彩虹注:文中“徐”均作“余”处理,特说明。)[学习作业]:1.通过自己的行动,完成某件事,一件可能将来成为他人美好回忆的一部分。2.结合本节内容,自由谈,可长可短,不限。3.此前和现在学习有不明白的方面,在论坛向同学和老师提出。[偏解直译]:我清明的时候种下种子,有的在土里没有长出来,有的长出来了,但折断了,其它的长得很好,却因为忘记了掐掉藤蔓,任其生长,看起来一直长势很好,却没有结下大的果实。我有好的办法,和美的言行,却没有在种种子这件事上施行,这些植物种子是肯定感受不到的。另外,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和事,如果只知以一种状态存在,不知顺应自然规律调整革新自己的话,会像得不到营养的草一样干枯掉。如果调整革新后还没有积聚自己的能量,便立即冒出来,会像下午新发芽的种子一样,被太阳的余热晒得萎缩掉。然而一直潜伏在地下,则会失去发展的新机会,也会失去以前的支持者。如果积聚好了能量,顺势而出,则很容易积微成著,获得新的机会。一个人只是高谈阔论,讲谈大道理,却不踏实认真的去做事,自会产生很多乱言乱行乱思的行为,为他人所疑,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每天忙着做事,只忙自己的事。那么,你有圣人那样的品德,却没有为他人做什么事,对其他人来说,你的存在与否,都是一样的。生而不发的情况,有两个主要的可能,一是种子的心里已经准备好要长出来了,行动却没有跟上,另一个原因是,水土气候的影响,发而不实的情况;另一则是像一棵树没有根一样,他没有生存的根基,是生活不下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有根基,却没有任何依靠,因为他一无所有,所以像这样的树,不像其它树一样害怕大旱来临。实而不损的情况,也有两种,一是很多植物,藤蔓长得太长了,没有被掐过,就像一个人一辈子都在顺境中成长一样,这样的植物是结不出大的蔬果的,另一种情况是,蔓太长了,营养就不容易供应得上。那些生而不化的事物,不革新就无法得到新的生命和活力,化而不潜者,不潜就无法积聚自己的力量,但是韬光养晦太久了,而不适时展示自身的意志的行动,容易会失去好的机会,容易失散掉生存的基础。那些积极有所作为的人,是因前期的能量和努力积聚得好,虚张声势,还没有准备好便出头露面,容易自乱阵脚,自若过错。那些只顾自己埋头做事,对他人不管不顾的人,只是一己之德。人的意志、理想是虚的,身体是实的,人的心念也容易空想,所以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加以实现,实言践行,所以要大家言行如一,是要将虚和实结合在一起,像种子一样,生而发之。一个人长期吃不饱饭,什么也没有,他会敢赤手空拳的去和老虎搏斗。他说,反正我现在什么也没有了,快饿死了,打老虎失败了,也不过是死的下场,要是千分之一的可能性打赢了,我还能吃到老虎肉呢。对一个人来说,当他可赖以生存的资本为零的时候,对他来说,怎么样都是赚的。所以,对于人民来说,首先要满足他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当他有工作可做,有吃的,有喝的,有穿的,有存款,有房子的时候,这些都是他的生活资本,他的生活资本越大,他就越珍惜他所拥有的这些资本,也会很少有人想着要去偷盗、诈骗、抢劫或是扰乱社会秩序。因为他有自己的生活成本,如果他所得到的东西,比他失去的还要少,他是不会去做这样的事。这是“实其腹”,与他相近重要的,是“亲其族”, 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和谐的邻里同事关事,与身边的大多数人交往较为融洽。一方面,他很少会去做不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恶性事件,另一方面,他一想到自己做了这些事,便会失去亲人、朋友、同事或其它人的信任与关爱,得不偿失,也不会去做。所以,将来即便是有乱世,有社会危机,民众间也会相互稳定,平稳安全的渡过,不会出现大的灾难,人心人性的灾难,这是比任何灾难都更富有伤害力的。路上看到有丢失的东西,大家也很少会据为已有。并且会说,我现在得到它,还不如我失去的多呢。”这也是为什么要倡导言行如一,民开智慧;倡导和美与德行的原因之一。地脉的原则,一是和,二是善,简单来说,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心的倾向,一是争持,二是积余,简单点来说,是损不足而补有余,李耳说,人道要遵循地脉,地脉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是要自然。但是世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人是最大的,希望自己能凌架于地脉之上,变换各种名义,假借各种名义巧取豪夺,这样的环境不得到改变,就无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和善的并存发展。夏朝末年的人,都知道糜鹿很贵重,于是很多年后就很难再看到真正的糜鹿了,当大家都虚言假义地谈论大道谈论道理的时候,则它已经往往不存在了。这都是虚实度用的原因,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愿望和心思,是容易产生的,是虚的,需要实际的行动来加以彰显,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想做件对他人有益的事,却从来都不去做,那则算不了什么的。虚实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虚的心念和实际的行动结合起来,言行如一,德行才能够真正的得到彰显。【第十讲:余知得失无常,皆应心观】[本义]:余知得失无常,皆应心观,心定则意泰。胜物则穷,自胜则强,强而不夺,万物从焉,何以故?胜人者天,胜物者力,人不乏力,而乏俭,纵行穷物尽力,此谓之暴。暴雨不终朝,疾风不过午,天道无穷而物力有尽焉,人不知恭让以得俭,示力以为之强,夫强者,穷途积弱之兆也。强者喜大,大者喜广,不祥之兆也,唯人自以强大,万物积弱,其死也不久焉。夫水者积弱,绕山而行,恭其生而得其溪流焉;汇于江海,知其大而为之让也,是故万物因其俭德而存,水亦存焉。是故,积弱者,必胜坚强;恭让者,自生俭德;俭德者,广大自成,虽有急难,渡之无患。人喜胜物,然喜胜物者,必不自胜,胜物则穷,自胜则强。自胜者,是有三德而不弃,一曰俭,取用有度,恭让而行,不穷物力;二曰善:强而不夺,胜而不武;三曰和:万物和而共生,谐以得长。夫世人者,凡有胜物,皆喜之,不知其途将穷尽焉,人非不知,为之不慧(知道而易行者,慧也)也,余复念:人恒无疾,则易遗身健之行,疾不致病,则难知养体之德,山川无震,则不应和美之道。[学习作业]:1.与你认为适当的人,共同分享你们的某段经历,可以是通过言谈或体现,或许可以叫叙叙旧,叙叙以前或小时候类似的生活与经历。2.做一件谦让他人的事,不在大小,自己心里明白就好。3.一周内,做事与做决定,消费及收益,均需持取用有度的原则,不可穷物力而为。4.做完上述三个作业的同学,在知学院网站发贴,想说什么说什么。[偏解]:我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世,所有的得失,都是没法确定的,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人认为是得,有人认为是失。然而,当你内心清静安宁后,不会再被得失这两个字拘束,变得安然自在起来。当你把一些事,要做到顶点,做到穷尽的时候,像走路一样,到了尽头,到了最高点,只能是穷尽和落下,人的欲望可以是无休止的,穷尽一切可能与物力,也不会最终满足。所以最应解决的问题不是穷尽物力地去满足自己,而是战胜自己的贪妄之心,让自己的精神变得相应的强大起来,当你强大的时候,却不会以此为资本穷奢极欲地来为自己争夺利益,虽说处在这样的位置上,万物却会跟从你,不会产生过多的损害。自然规律,是永远比人更为强盛的,但我们却很难感觉到他们的存在,能够战胜他物的,总是强大有力的一方,人不缺少这种强大的力量,而是缺少对自我行为的放纵和约束,穷奢极欲地利用物力,不顾一切的开发各种新技术,不顾破环各种生灵、包括地球的生存环境,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心和妄念,这种肆意践踏,轻视生命、残害自然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暴。然而,晚上下的暴雨,早上时会停止,狂风午后便会停歇,他们都看起来很强大残暴,却无法战胜自然规律。这个世界上的生物,换了一代又一代,人死了又出生,都有自己的尽头,只有自然之道却仍然默默无闻的依旧运行着。人不知道对世间的万物生灵,对自然之道恭敬退让地对待,以收敛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却反而不断的要向大自然和其它生灵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强大。凡是一样事物发展到很强大的时候,便是他走到尽头,开始积聚弱势和损害力量的兆头。强者喜大,之后又会想着将这种强大展示得更广更充分些,穷兵黩武地做事,这些都是要遇到困境的兆头,现在人一直在鼓吹和欣喜自己的强大,可以战胜万物和自然,却不知道,当自身独自强大,万物都受到损害,都积弱的时候,自己也离穷途末路不远了。那些水,都绕着山走,是恭敬自己得到了大山上流下的小溪,汇集到自己这儿,自己才得以到达江海,知大山自然之恩的表现,所以见了山,会知礼地退让。所以这个世界上的万般生灵,得以生存下来的,是因没有因为自己不受约束地自我放纵,而影响其它生灵的生长,所以自己也留存了下来。水也是一样的。所以,能够知道自己弱势的人,并且能够处理好自己弱势的生灵,总会战胜那些看似坚固强大的生灵,恭让的人,自然会具备俭得,有俭得的事物,它的强大是自然而然得来的,即便是有危机和灾难,也会因为自身的俭德,不会生出祸患来。人喜欢掌控和利用他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然喜欢战胜他物来得到自我强大的成就感的人,必定是那些战胜不了自己的人。当人占胜所有的它物后,自己也便走到了尽头。要解决这个问题,是要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贪心和妄念。能战胜自己的人,有三种德行是不会丢掉的,一是收俭之心,取用有度,恭让而行,不穷物力,二是善行,不因为自身的强大,强剥他物的正当利息,不要通过极端的手段去赢得自身的强大发展;三是,促进诸般生灵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地球,花草树林,飞禽走兽,都是生灵,不要因为自身的发展,残害、影响、破害他们的生存环境。世上的人们,只要是自己能胜过他物,能掌控和利用自然、生灵环境,为自己图享受和利益,便会觉得很高兴,却不知道这种发展越快,自己便越容易开始走向穷途末路。这些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而是人的贪恋让他们明知会自取灭亡,却还是会忍不住,继续放纵自己的行为,所以说,知道而易行才是真智慧。我又在讲以前讲过的话:“人恒无疾,则易遗身健之行,疾不致病,则难知养体之德,山川无震,则不应和美之道。”【第十一讲余知来去之理,行和美之德】[本义]:余知来去之理,行和美之德,然每遇聚散离合,是有困顿烦忧,何以故?悉如我闻,世间诸物,犹如花冠,聚少散多;又如花开,转眼已失芳华。余行千里,欲观故地花开,适其地,其花渐显凋零之态矣,余不知喜悲矣,喜之尚存,悲之渐没。世间诸态,唯喜悲忧哀无常也。喜之欲得,欲而不得,则生忧怨,怨有不消,是聚为恨矣;悲而欲弃,弃而不舍,则生忧患,患之良久,是生恶行矣;忧其得来,恐其离失,则生惊妄,妄有不消,是疾为病矣;哀之易逝,思而无有,则生哀惧,惧而不为,是生新哀矣。世人上山,以达顶为快,至顶则下,上下其途十之八九矣,临顶仅占其一也,故人生之途,唯喜悲忧哀无常矣,而悲忧哀皆胜于喜也,喜悲忧哀,皆为常情世态,不为疾,不足为弃。何为疾,忧人身心之不安者、困人心神之难解者,若以常情世态为疾,无疾自生也。何谓通达,达则至也,不达可通,亦为至也,何为圆通,无为一理之困扰,无为诸理之困扰,观常情世态,皆为自在,非常情世态自在,心自在也。是故,余不念要去常情世态,而无困顿烦忧,余犹念世多喜悲忧哀,而使其复增。世间之事,唯心定清静以贵,清静有一要义,观世间常态,而不自扰。得喜悲忧哀,不以为怪。水洼之地,必生丰草,三步之内,必有生灵。阳弱则不生,日盛则地燥,故当消让其盛,以利众灵物焉。七情之盛,必生执念,执念盛,喜悲忧哀亦盛矣,故修心正行,非要离散诸念,双目不视常情世态,而在消其贪、痴、妄矣。地有水火,以消让万灵之势,灵有贪妄,以茶毒自身之成。此为地脉之机,不可彻废。余取和美、消执念,自损其贪,以消其苦,自让其位,以减其厄。是故,诸般生灵,唯人之爱恨无常,非人之无常,贪妄巧利使其狂也。余行千里,惟与人相交而惶惶然,人识万物以为用,唯遗自然。【第十二讲:余常不知所言,无所欲言】[本义]:余常不知所言,无所欲言,凡有所言,即生其妄,凡有所妄,即生即消,余欣然而心安,何以故?余院中有一兔,教众人观其目而度其意,凡有所言,非兔之本意,皆为自身之心境也。圣人之书,圣人阅之,无相无字;贤人读之,谨而行之;达人观之,警而示之。好利之人言有利、好辩之人得其辩,妄念之人断其意,不善之人言其邪,心障之人言其魔。圣人无意,自显诸形,何以故?蝶不知有寒冬、蚊难达高空,自身所限也。世人解圣人之意,非圣人之本义,己意自显也。是故一语出,他意有会,意会易生其妄,是为常,可即生即消之妄,不相理会,意得自在。言者,心之声也,心者,情之境、神之舍也,心有声而得发者,言自在也。言之道,莫以新知为贵也,新则不识,知而不明,是为贱也,贱卑之物,天下人弃而不用。好辩者得其辩、妄念者曲其意、不善者得其邪、心障者言其魔。是故圣人身怀异宝,则素衣蔽行,不自彰其贵,不求证于物,潜而作,无失自在。言无纠,则心性坦达,自得自在。故言道,言自在,非自在也,和美之基不可弃也,善德之行不可失也。此皆非自在,因非自在,故得诸般自在。人行五步,必以十步相度,兔宿一处,必以三窟以备,是故身之自在,在于积徐,积余不足,行有困焉,积徐有过,行之累焉。故言积余之道,在于守中,守中之道,在于损益。余不患人不知积徐也,唯患人不舍损益也。是故,若得诸般自在,意必归清静,言出则行践,易行于守中,无有障碍,不知自在,然得自在,欣然而心安。【第十三讲:余欲去言之妄,如消寒冬之冰焉】[本义]:余欲去言之妄,如消寒冬之冰焉,冰之所成,皆因天时地脉水位之化,久积乃成。余有七字,可消冰化水,此七字为何:不急不弃不求大。妄言者,犹如寒冬深山冰柱,利剑不足以削其存者,时势造也。又如江面冰封,非一日之寒也。故千里冰封,不改船行,一船得过,则万船皆然。余虽力微,然勤而行之,不贪一日之功,不求一时之急,自有所得。世人弃诚,唯余不弃焉,世人舍信,唯余不舍焉,世人皆知妄之过,然用之不辍,余独辍之。余不弃诚,为人师之,十人不弃。十人不弃,为人师之,百人不弃,则世人皆不弃诚,皆不舍信,言行如一,德行以张。余知暗夜执火独行之孤也,然一火照十方,余不弃,万般生灵,皆将不弃也。为事者,喜大成之功。然成事者,必当实心用事,积微成著也。言为心之声,修心者先修言,以得诸般自在。修言之成,如决堰塞之水,须择其低易而为之;又如每日饮食,当勤而行之,不贪一日之功,不求一食而饱终身;如暗夜前行,不弃火种,自得光明。【第十四讲:余知善守者失察,善攻者不久】[本义]:余知善守者失察,善攻者不久。攻守者,一体而二形,欲得其利,必假名以示其正也,何以故?名者,自命也,自名者,言众以知其隙也;假名者,惑众以得其利也,故假名者,以名而掩其实。君子之名,盛而又盛,天下人皆亲之,余避之,小人之名,弃而又弃,天下人皆恶之,冠余身,余笑而纳之。君子小人,一体而二形,惑世愚民之言也。贵其名附其利,盗贼生,假名巧利,名存而实亡焉。贵其行贱其名,民智开,欺世之伪不久焉。然世间生灵,未言他人行之过,先冠其恶名以彰焉;欲立一己之论,必先假名谤他物之谬也,污行浊迹,皆假清名正义以行焉。众人非莫知名实不符焉,然勤而用之,得其利者乐推而不厌,以守其利焉,攻其利者承蒙而不言,以分其利焉。道德丧,则名盛。名之盛,虚妄盛,民不知何以为信,是贵其实,是贵其行,弃名而不用。道隐无名,万物莫不从焉,天下王候,莫不假名以示其正焉,何为正焉?一曰清,二曰静。善守者失察,善攻者不久。圣人弃名而无以为利,天下自得清静,天下自正。是故,心有偏私,言必有其妄也,言他人之过,唯不冠他人以恶名,以得和美;一体二形,执名论理,理必有其执也,重其实而弃其名,以得其知;贵己之言行,贱他人之冠名,实心做事,不为其扰,德行自彰也。【第十五讲:余知天下万物,莫不生之于水土】[本义]:余知天下万物,莫不生之于水土,故水势不可堵,地脉不可违,何以故?水如民之言,常处低微之地,滋化诸灵,流于四方,不与万物相难也。故有高山,水仰而环之,是有洼谷,水注而平之,是有娇山,水绕而穿,是有田地,水舍而注之。此四者,皆为其至清至柔至弱之本性也。至清至善至柔至弱之物,易为众灵轻而下视之,假而利欺之,巧而取夺之,截而断引之。水可至柔弱清善,亦可至坚强。水之强,一曰聚,二曰势,此二者得成,纵有万土之基,冲而毁之,纵有铜墙铁壁,淹而埋之。水之聚,堵之果,不堵不足以成其聚,堤坝之功,在其疏而堵也。土之厚,山之高,终有其尽也,唯水之不竭也,故堵不过甲子,终有一溃。唯其势更强也。水之聚,当察而疏之,生灵之意,当顺而导之,民众之言,当宣之使言,无有聚其大,堵而截之,甚于水焉。水之势,非水之势,堤防之势也。土如民之行,常处低微之方,生养诸物,偏安一隅,演诸财为民用也。日有全食,不禁土之运;国有饥荒,不夺种苗,以求土有所演、民有所用、生有所养焉。普天之下,莫非水土之疆也,水塞不疏,土无所演,则山崩川竭焉。禹开九道,非移土之功,予种庶稻,令万民生养之功也;禹疏九川,非治水之功,乃疏万民之怨矣。礼盛而没知,仪重则路塞,大威之下,言论不通。礼有不善,祸乱之根,仪有不实,积怨之途,大威不舍,水必荡之。【第十六讲:余知草木之荣,必借之于水土】[本义]:余知草木之荣,必借之于水土,法于阳,和于阴,风过而得化;草木之枯,必失之于地脉,起于根,现于叶,风过而生变,何以故?草木之荣,下得水土,上应八风,得水土而逆八风者,谓之早夭;应八风而失水土者,谓之无寿。阳之道,在于法而制之;阴之道,在于消而和之,阴阳得宜,风过而得化,此谓之成。草木之枯,是有地脉不善,失之于水土也。此非水土风候之过,草木之枯,必先自损其根,损之又损方现于叶。余不知何以为救。天道自然,地脉从善,不死不足以得其生。【第十七讲:余知世间疾病,凡知源起,自得其治】[本义]:余知世间疾病,凡知源起,自得其治,故医之无术,以症施治,医之善治,必察其自起,择其药而施药之不当。则疾可致病。何以故?药之不当者有三:一曰不察病因;二曰滥施药攻;三曰未因时施治。凡欲诊病者,必先问患者饮食起居,此为身安之所;后言其喜怒乐苦,此为心宁之房,再察其变故之因。故,欲治当世者,必知民身心之忧,知病之缘起,示之以良方,安民之身,宁(宁者,积聚也,“育”这是古代“宁”字的写法,意为让人有房子住,用饭吃,才能积聚人心)民之意。人无疾,则其体亦不存焉,故疾不致病,可自生自消者,不以药相攻,是为之消,是为养体;人之疾,源于身心,药之攻,多可治身无以疗心焉,滥施之无度,药性日微,其病愈重,是以无治焉。用药之道,一曰和,二曰养,治世亦然.《韩非子,喻老》中有言,扁鹊见蔡桓公,曾有言:疾在胰理,汤熨可用焉;病在肌肤,针石可医焉;病留肠胃,火齐可医;病入骨髓,无药可治焉。医之善治,在于不拘于病之体,因时择药而示之以方焉,病在肌肤,诊病者不可示以易体之方,病之不治,诊病者可如扁鹊:“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第十八讲:余知伤病之人,子欲生之,反促死之】[本义]:余知伤病之人,子欲生之,反促死之,疾以致病,子欲讳之,必促张之,故屋梁将倾,子欲扶之,反促崩之;纸衣腐食,子欲兴之,必促弃之,何以故?伤病之人,养重于生焉,求生而不知养,其死也不久焉;君之讳病,则世间无疾有生,非天下无疾,皆以“小恙”相称也,病入骨髓,亦为“偶感风寒”,君之将死,世间无良方可医焉。疾得以致病者,子之讳也,子欲讳之,必促张之,自欲自欺,必被世人相欺也。屋梁将倾,其势使然,非人力所使然,子欲扶之,不若让之。不强生不恶死,知势而不违,以留其位以离其害,顺德而为,以泽他物。此为和美之德行焉。纸衣者,假名而借势之物也,点之即破,无有长久;腐食者,昔可食今为庙堂“牺牲”之物也,观之高贵,无以为食。纸衣者,复用则为破矣,腐食者,复食则为死矣。民智为开,则纸衣腐食皆为弃也。是故欲生者,先得德行之养,欲养者,是有言行不欺,欲生者,不违自然之势,欲久者,不兴纸衣腐食。不惧民得智慧,不违和美之德,言行如一,不背养体之行,遇死而得其生。附1:网友读“知”有感【君童石木】老师传“知”。谈物位无极,说“人有知见障,人有执守碍”,讲“人心如舍”,论智,论慧。讲了文真求问龙马氏的故事。但最后却言“思解空谈终为虚,眼前诸象皆为幻,无知无识无所见,无障无碍无一言。”“知”的大体字意,我在老师和学友的指导下能理解大概,其中的内涵还要细心体会。我看了“知”,想一个问题。老师办学传“知”的初衷。在开学致辞中老师讲知学院使命和任务,——“民得其智,而言和美,德行以张”。又说“知学院的每位合格的学生,都应成为这个灯塔的奠基人和守护者,让智慧、和美、德行在世间广为普施,知言易行,明心易体,不为诸般心境烦恼所苦,减免诸般身体伤痛,得来自在性情,尽享现世之乐。”老师传“知”在大是要“民得其智,而言和美,德行以张”。在小要使每一个学员“得来自在性情,尽享现世之乐。”就我而言;跟“三本书”的帖子已有八个多月了。从中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可以说受益非浅。现在我天天都要跟贴。渐渐地发现,在看贴,想贴,回贴中有一种气息吸引和围绕着我,时时能感觉到一些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性情越来越愉快。无论是在家庭、工厂、社会。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平静对待。这或许就是“得来自在性情”吧。说我跟贴以来的收获,是想说明老师的所讲所述是以前我从没有见过的新理论、新知识。而“知”是必修课。我感悟,老师传“知”就是叫我们把此前固定的知见先忘掉,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并且从实际行动上做到。所以“知”中说了心舍之门,说无知无识无所见,无障无碍无一言。但在“学”中“吾生而有之,不知有道”,要“有劳而作,自然而行,言行如一,无有困顿之苦”,在作业又强调“1. 半月内,不与人空谈大道、修行、不与人主动提及上述内容,遇人相谈,不多相言”,就是叫我们忘记以前的种种,不谈已经接受和习惯的理论。在行动上又要求“自己身边只要有需要自己必须完成的事,就去主动把它做完,不要拖着”。一体二相,“知”中传无,为阴。“学”中教实,为阳。一体二相被老师应用到了教学上,可谓创举!网友:看到这,已是2009年了。顺着楼主的新年祝福,我也一表。首先,要谢谢木木写出此贴,让我得遇。很多新知,很契合我的心性,那种平和与无妄,是我所喜欢的。我不喜多言,之前的回贴,多是看贴回帖而善意帮顶,并表达谢意。对于言行如一,其实不难,求真务实,去做就好。就像木木说的:做了,就到了,也像六六说的:是66,不是67,也像nike说的:just do it。看到木木在2009的第一天的对大家的祝福,我也写这些,谢谢木木,谢谢你们!答:谢谢各位辛苦看贴和回贴。再过十余天,二期知学院便开始报名,欢迎参观。网友:“性者,质也,指人的身体” 这个说法不妥吧,难道“明心见性”就是见到身体?身体天天见啊答:前面有个限定词,你忽略掉了,只截出其中的一点来,原文内容当时是讲“性命”的“性”。网友:怎么报名第二期的知学院?不好意思,这个帖子太长而且文言文看的太慢,所以没全看,最近有直译就好多了。不过在前两页我提过问题楼主也回答过的,也算是老观众了。答:可站内短信,以获得群号。网友:我想问…三本书出版社是哪?难道是古书自印?何况术书通常用书古体,文言类似多,楼主初中遍全能读通,语文学的非一般啊~~~寄书人邮过来有地址的吧?大家冒似光顾着听书内容忽略了正常的逻辑…楼主说不上…那这就是个「故事」吧…笑之。楼主 :感谢顶贴支持,凡回复顶贴,都应当谢的,方便更多人看到。这也是我所希望的,也希望更多人顶贴,帮助更多的人看到。无论回贴中的赞与损,有一处是相同的,都会使贴子让更多的人看到。所以此前说,世有善因恶果,亦有恶因善果,凡是善果,便好。网友:觉得楼主的文章挺有辩证关系的,那么我想问一下,根据你的文章来看,我觉得世界是唯心的,因为你说了龙马式可以改变星象,包括两位尊者可以控制自然,你觉得我的观点正确吗?答:唯心与唯物,是人造出来的区分事物与现象的一个概念,我不大懂。但所有的概念,都是用来区别认识现象与事物的手段和方法,而非本源,就象我们穿的鞋子,本是为脚定做的,不能因位某位有权势的名人穿过小号的鞋,便认为小号的鞋才是标准,大家裹坏了脚,也要想办法穿进去。想起和知学院学生的聊天记录,一并发出来吧:雁渡 11:30:33& 每多一个概念,就多一层认知上的障碍,我不知道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029 11:31:08& 唉,是啊,钻进去了。所有的物质都是能量,但所有的能量并非物质。024 11:31:26& 就是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017 11:31:32& 等我们更上一个阶层就好了。062 11:31:37& 比如黑洞。雁渡 11:32:04& 我不知道科学和迷信的区别时,我能把事物的本来样子看清楚说清楚,当我按他们的标准去划分时,总是把事物的本来样子分解成若干个,科学处几个,迷信处几个,结果哪个都不是事物本来的样子。029 11:32:46& 不必区分,本来怎么样,就怎么样说吧。062 11:33:06& 方法是对的,得道的都这么说,古今中外。划分层次,就有二分性。雁渡 11:34:19& 概念和名字,都是用以区分事物不同方面的,不宜拿概念和名字,来界定整体的事物。065 11:34:57& 谢谢老师,我再揣摩下原这章。黄保余 11:34:59& 所以我不知道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雁渡 11:38:02& 就像一个人,我看到的只是人,而不是好人或坏人,不宜拿好人或坏人这个名头和概念,来对人进行分类的。024 11:39:05& 讲的真好。020 11:39:40& 也就是说意识和物质没有绝对之分。狂乱的眼:建议伏魔刀等人,看看我昨天看过的一个帖子:和满:把人民解放事业进行到底还有紫微星明网友写的 我从远古归来和满讲的史前文明和周商文明,还有九兵兵法都很有意思的。紫微星明写的就更加雷人了,希望你们也去批评批评。楼主 :最近有些忙,一直没能来,谢谢各位顶贴。天涯有好友功能,我自己不习惯用,有事站内短信便好,不必先加为站内好友。感谢大家,这周起恢复更新,通常一周两篇左右.时间不定,谢谢。41.谈知学院的学习【用心比悟性重要& 常道比捷径更妙】来知学院学习,最基本的,是学会更好地生活,更有智慧地生活,有两处是需要强调的:首先,用心比悟性重要。前段时间要同学们把老网站上的贴子转过来,贴子里就提了一句,我示范着转一几篇。然后其它同学来转,所有的同学在转贴子时,前面写自己的学号,后面注名第几次的作业,甚至有的同学连原文发出的时间也一并在题目中标明了。非常便于同学和自己找。这次转贴,没有一位同学转错地方,写错格式,错了也不要紧,但没有错,自己直接解决了问题,这是用心。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有“用心”两个字便能做好,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问题,有“用心”两个字便可解决。初来知学院,将知学院办公室的所有公告和贴子都看一遍,那么后面学习的问题,就基本上明白了,如若还不明白,不是你悟性的问题,而是你“用心”不够的原因,找到原贴,仔细查看。来众知院学习,是要大家静下心来用心做事,不要找理由无需找借口,不要拖延不必急躁,这些,不是要你的悟性,而是用心。在知学院办公室公布的贴子中说过,有同学问我问题,凡是我做答了的,不管是说不知道,还是一个字也没有,都是对问题的回答。用心的同学,知道学院办公室有这个提示,一看,用心一想,就知道答案了。不用心的同学,只知道不停的发问,却不知道问题我已回答了。最多的时候,出于礼节,我曾向一位同学连续发过四五句我的同一个回答。以后知学院会有更多的老师,学习过程过,无非“用心”二字,用心体会,用心听,用心看。来了知学院,若是天涯的贴子还没看完,可算用心?来了知学院,知学院办公室的所有文件没有看全?可算用心,来了知学院,同学和老师的贴子没有看全,可算用心?众知院一班的同学这周毕业,从内心讲,到一班的同学是很满意的,也为后来的同学做了很好的榜样,用心写做业,用心看贴,用心学习。前段时间有位同学一说话,便受老师批评,处处受挫。后来我讲,你去用心看看《知学院开院致辞》。知学院所有置顶的各位文章,须用心来看,很多问题的答案自然会有的。在知学院,用心比悟性更重要,什么是悟性?一个人由自身体会所能产生深刻感悟。不用心去做事,不用心去听去看,体会从何而来。感悟会有,是空的虚的。所以,离开了“用心”,谈“悟性”多高,如海市蜃楼一般,只是增加些虚幻,如无源之水一般,唯有干涸之实。真悟性高的人,必然是用心做事用心体会用心去看去做的人,一个用心做事用心体会用心去看用心去听的人,时间长了,必将是在某一方面悟性很高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要大家言行如一,实心做事的原因之一。有人问我诸般问题,有些问题,你问小学生,他明白,问中学生,他也明白,问普通路人,也明白。偏偏就有人被迷惑住了,有人说,日,人类会灭亡,有人说,他是宇宙的的统领,统领万物。偏偏就有人来问我,说这是不是真的?这样的问题还是不要问我的好些,还是问你的那颗偏执的心。这个世间99%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常理去认知、判断和了解的。有的人,什么都学,什么都记得,就是忘记了世间最基本的常理,被自己一颗偏执的心迷住了眼睛。什么是偏执的心?自己发现某一天了解或明白了某一个道理,见到了某一新奇的现象。乐此不彼地进行了解。此后,偏将身边的一切人和事,都往他自己所懂得的这一小点“道理”和“现象”上牵扯,拐出好多个弯来,只要符合这一说法或现象的,都是事实,其它的则相反。在这种偏执之心的导引下,早已忘记一切最基本的常理,所以有人问我问题,我有时说,你自己先想一下,再问我。意思是你连最基本的常识都忘记了,都不知道,还能清楚什么呢?或是告诉他,你先想一想,想完后还不知道答案,再来问我。有的人学习,只知道学,不知道习,连最起码的思维逻辑能力都放弃了,一有问题便问。这样的学习,不学也罢。如若学习让一个人变得失去了最基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还是不必再学了吧。这些问题,并没出在知学院一班的同学身上,但讲出来,留给后面的人看,留给后面的人明白。来知学院学习,还有一个是要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问题自己先试着去用心解决,解决不了再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所以要讲的第二个问题便是,常道比捷径更妙,99%以上的人和事物,是否合基本认知规律的,能分清楚真假虚实,如果分不清,被蒙蔽了,那更多的是,你被自己那颗好名好利好占偏宜和自我欺骗的心蒙蔽了。如若有1%的事无法用常理去理解,那再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寻求非常规的答案。这世间,什么是大道,众人都走得通走得顺的道,便是大道,什么是捷径?只适合你个人到达特定地方的小径便是,若要走得平稳,还是事事不要往捷径上想,迷路的人,绝大多数是因为想找一条捷径而已。附2:杂谈治病【mumuhuang】不怎么会治病的医生,多关注的是病情的症状,根据症状去下药,善于治病的医生,多关注的是病的起因,根据起因去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病是为了解除病情,但也有用药不当的情况,主要是存在三个方面的情况。我们说想要做一个了解情况的医生,因为人的病,是从身心和突发事件三方面来的,身,我们指的是一个人的饮食起居,你吃什么,住什么,有多忙多累等;身方面,是否有压力是否快乐是否容易生气,还有就是突发事件引起的病情的最终出现。这是治病,然而,我们说从自身到家庭到社会到一个国家,你如果能找到困扰自己的根本问题所在,那么,你就会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如果你能找出家庭问题的所在,那么你就能找到解决家庭问题的方案;如果你能找到这个社会的根本问题之所在,那么你就能给整个社会开出一个“药方”。我们说,谁能准确定义目前社会的问题所在,谁就能找到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药方”。要找到这个问题所在,要向善于治病的医生学习。人看能看到的,往往是病的症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是医生做的事,也永远解决不了问题。人的身体,要想从来一点小病都不得,这样的身体是很难存在下去的,只要一点小疾并不会成为病,可以自生自消,就不需用药去管治他。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首先是不会对疾病过分敏感的人,一个健康的社会首先不会是对“不稳定”过分敏感的社会,做出过度反应的社会,动不动要对一切“小疾病”坚决杜绝的社会,等于滥用药物,会导致药效的下降甚至不治。前几年听说有件真实的事,有位学生怕大学食堂吃饭不卫生,每天饭后都要吃维生素C片,以提高到病菌的抵抗力,结果有一天还是感冒了,吃了很多药都不管用,医生解释说,身体抵抗力太强,各种药物都不管用,以致无救。如果一个人只是身上的某处肌肤上有伤,作为医生,是不宜去建议这个人做截肢或换肢手术的,然而,如果一个人已经无法挽救了,作为医生,也是应当实情以告并且放弃治疗的。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适用的。楼主 :去年西行,回来后写西行九记,有些地方没有去完,写了一半,没有后文,今年十月初独身前往昆仑山,有所新得,当于冬至日前后,分享最主要的事情。43.昆仑归来之独白【这是个“人神”共居的时代,每当这个时代到来,都意味着众灵如若要回归,必须重建自己的家园】你离开了你的家园,找不到回去的路,你迷失在人世间。孩子,失去家园的不只是你自己,即便是修行千年的高灵,也同样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流落在人世间的每个角落,这是近三千年来的又一次众灵失去家园。你们会陆陆续续地来到人世间,又陆续地离开,也许还没等你来到这世间时,你的家园已不复存在。这是个人“神”共居的时代,而每当这个时代的到来,都意味着众灵如若要回归,必须重建自己的家园。十月份,我西行前往昆仑,归来后,等待冬至日,将助众生重建家园……沉寂了好几个月,这期间,去了日月山。日月山离青海湖只有二三十公里,距离现在8900多年的时候,羌海的水平面要比现在高出一百多米,直抵日月山下,青海湖也并不是湖,在人们的心目中,它是海,真正在大海。很多人是想了解山海经的,可知山海经中,所指的海,是哪座海?日月山,现在叫阿妈索日格,意为大家的阿妈,是因九千年前,百智出昆仑时,主族首先到达的地方,后来分为三支后(加上在当地居住的一支,共四支),仍有一小支在这里居住,虽然人数极少,但一直坚守昆仑近土,希冀能重回家园。距今8900年时,其中最大的一支,顺南山(而下)一直抵达西安近郊的终南山,其子孙为伏羲、法藏、文真、轩辕之伏羌一族,另一支顺岷山东南行,抵达北川,为神农、炎帝、大禹之岷羌一族;余一支,西南而行,经西藏、抵达云贵之地,为蚩尤、三苗之西羌一族。《西行九记之二》中曾讲过,终南山中,文真念旧族之谊,在蚩尤过淳物时,念昆仑之族,三分而四处,散与天地间,曾私授其法,可行云调雨,明节谨时,并告知下山之后,可自令耕种,不以无食为忧,可不以神农氏为王。文真本为成全昆仑旧族之意,没想又惹下诸般因果,千年不得化解。后引起轩辕枉法之事,人神分离,众灵失去人间家园。周朝之时,歧山生化,众灵重现于世,李耳、乔答摩之后,众灵各占山为王,摇旗于世。今者,斗转星移,气灵有变,众灵皆失家园,流落人间,泯然于众。我将以我所知,告万灵于通途,重建家园,以得新土。我一直在等待这个冬至,如同我一直在远离这个冬至。我很少与人主动交往,很少想起别人,很少问候别人,很少挂念别人。在让父母、朋友、同学、亲友统统失望之后。有一天,他们中的一个人突然发现,我连自己,也是遗忘了的。经常会忘记吃饭,一直到半夜才想起中午饭还没有吃,经常会忘记增加衣服,去年一直穿着夏天单裤,有天发现冷,要增加裤子时发现,已经到了农历十一月的深冬季节。很多朋友会觉得我对所有的人都是冷淡和远离的,不关心,不问候,少接触。也许将来有一天,更多的人会发现,我所远离和冷淡的,不只是身边的人,还有我自己……也许我的父母生下我,是件很失望的事,有人牵挂着我,也会是件很失望的事,如果我是另外一个人,看我如此对待自己,也会极度失望,我是个对所有的都很少挂念的人,包括自己的这个身体。我的生命并不属于自己,我的生活也并不属于自己,我只是去做一些事情,然后离开。我愿意把我所有的记忆都打包,密封在一个盒子里。数千年后,另一个人打开,仍可以看到,六千年前的爱情,三千年前的故事。如同千年的老酒,味还在,但不知是酿给谁,醉了谁。我这一世,原意是抹去一切痕迹,来与不来如同一般,这是最为理想的。然到了后来,还是写下了三本书《知》、《学》、《西行九记》,其中这三本书,一部分没有写完,已经太多了的。这个世界上,我们生育了很多孩子,也为每一代的孩子建立家园,希望有苦难来临时,他们还能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还能有个温暖心灵的地方。而每当房子破旧得不能容纳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灵的时候,他们开始争吵和打斗,流血。这个世界,本没有那么多威胁孩子们生存的狂风暴雨的。如果有,那定是他们内心的贪、执、妄,万般烦恼利害,皆应贪、执、妄而生。我眼前所见到的,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在游荡,他们的身体在奔波,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名字,他们遭遇着身体的病痛与困顿,内心的困苦与烦恼,却找不到停歇的地方。农历09年正月初六,知学院正式开学。在世间建知学院,是要盖这样一座房子,房子要盖得起来,靠的不是我,而是知学院的学生和世人,在知学院的开院致辞中曾讲到“鱼失其渊则归海,大寒过后有阳春,不要在物质暗夜中放弃心灵的火种,那将是生灵获得自我救助和方向的最后希望。要相信每一个生灵,都潜藏着一个心灵的明灯,它用和美做灯油,德行做引线,智慧做灯花,言行如一做灯基。而知学院,则是要汇集这些心灵的明灯,点燃她、守护她、聚集她,让她变成一个灯塔,为更多的生灵提供指引。能让知学院变成灯塔的,是知学院的每一位学生,每多一个合格的知学院学生,这个灯塔将会更高一些,更亮一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她,在迷路和无助时,得到她的指引和帮助。”我们在世间建知学院,建这样一座房子,写下三本书,安排好一些事,已是可以了的。此次十月份前往昆仑,在日月山下,羌海(青海湖)边,想起九千年前的百智出昆仑、想起羌族的三分四地、想起蚩尤过淳物、想起三苗之乱、想起轩辕枉法、想起歧山生化、想起法门气灵、想起天水之问——几千年来,诸多生灵,如同世人所说的仙人菩萨,均生生死死轮轮回回数辈,很多高灵,其实早已沦为曾通世人或飞禽花木,数世不得明心见性,与众人一起参拜自己的塑像,并且大喊该菩萨显灵等,殊不知“显灵”的是飞禽走兽的灵,自己的灵还是呼呼大睡。近百年来,诸般灵物,皆先后失去家园,入于人世,元灵泯灭于贪、执、妄之中。我将以第二本书中的《元灵心经》为基,公布三篇经文于众灵,以助众灵重建家园,以得新土。然经文易得,其行难改,智积于有,而解于执、没于贪,道生于无,而丧于形;慧明于心,而迷于执,没于妄。众灵唯有遵照三篇经文前的序言引导:言行如一、知言易行,奉行和美,是有智慧,方可得成。在此之前,先将《知》中灵篇的第四节刊出,先了解元灵。44.《知》灵篇·第四节【元&灵】有物位无极,其态为清,其意为静,其位为极,是为一体,又言太极。其态为清者,为体为形为阳为气,其意为静者,为相为象为阴为灵。故清静者,为万物之本,为太极之形意,为万物之一体,物清意静,是为生化之始,意静极而生动,物有清而知浊。物因有体,而其方不定,方不定,是位移,方位之变,则生气灵(数)。元者,物之本源也,元灵者,生灵之初始也,就像有个人,失去了知觉时,他无法感知到外界的事物,也无法对外界的事物做出反应,当他要恢复知觉时,先恢复的是意识,先是“意动”然后才开始引导身体对外界做出反应。灵(信息)决定万物的特性,如同人类的染色体和基因一般,都是可以通过灵(信息、数字)来进行传递和表示的,元灵,指的便是一个人出生时,所携带的先天决定他特性的一些灵(信息)。人出生之时,元灵便入驻心舍,此后便称之为元神。元神极为喜纯好静,所有人在世间的种种活动却恰好相反,一元生二体,元神本身并无阴阳之区分,元神存在于人体之中时,寂静不动且无法感知到自己,当人的行为完全为执念所掌控时,它也无法控制人的行为。执念者,执着之念想力,它是由贪、痴、妄三本体在人的身体和大脑中形成的可以控制人行为的意识体。元神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与灵力,可以创造有极物的灵力和能量,龙马氏当初摸顶于众族人二百一十人具,皆是用其元神,为众族人创造灵力和能量之举;同时,他借元神之力,可进出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并在自灭之前调星遣月,调和阴阳,布施天道,盖借元神之能量与灵力。元神之能量与灵力,常人所能接触到者,不过九牛一毛。而宇宙间,唯有“喜和好顺”、“有来有去”、龙马氏三位,方可借元神之力,控制宇宙间任何物体的运动,穿越时空,无所不能。元神之能量与灵力,犹如人类所发现的核聚变功效,但铀浓缩的纯度工艺不同,效用也大不相同。龙马氏为其母怀孕270余日时遭遇携高灵雷电所击,受之于万般灵气,1000余日时,能闻听百兽万禽之语,可知千草万木之寒暖。实为机缘造化,非像常人修行便可得者。人若要激发出元神的能量与灵力,当修身正性,消其贪、痴、妄之三本体,以求弱化执念,调用元神的灵力来掌控人的本体。青年及成年之人,大多执念过盛,元神埋矣;老年之人,大多神混志乱,灵散没(不是“没有”的没)诶,难寻元神。小儿大多神清志空,执念不足控其心性,故为调用元神内能量与灵力之时节。然,为世之人,切记凡事有得有失,消乱失之苦者,唯有去其滥得之念也。(彩虹注:道德经言,“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此同理也。)诸般修行,求清虚、净杂念、致虚极,守静笃,淡以入定,大多为获得元神的能量与灵力。《元灵心经》为修持元灵(神)之法,全篇共千余字,主讲如何修持自己的元灵(神)。修者,当戒贪弱念;消痴疗心;去妄存慧,唯有如此,方可成就大道。什么是修行,简单来说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这里有首藏头心法,送给有缘之人,希望你能看到更多,得到更多:修者为心正者为行自当心始己身了无行为途表为所无为地祖法藏曾将修行之心法灵传于李耳、乔答摩二位门人,然二位门人机缘各有不同。得道之法途亦有不同,虽同为修持之法,乔答摩重“修”,李耳重“持”,修持之说,由此而来。乔答摩重“修”,主张以戒、定、慧之途,修心明性,不执著本性之外的东西以求明心见性,以成大道。李耳重“持”,主张以精、气、神为基,持精修神,精气神并存而炼,以清静无为自然之法,还归大道。精气神中,因常人无法对“神”进行把持,后有李耳的晚学之辈,大讲炼丹之法,大多是想通过金丹跟本神相合,用以烘托出元神。人的元神之中,蕴藏着三个最为基本的信息,犹如飞机的黑匣子,这三个问题用最简单通俗的话来概括就是:“我是谁?我最初从哪里来?我终将往哪里去?”当元灵存驻于人体之中时,我们将其称为元神,它虽位于心中,但平时非阴非阳,无静无动, 无知无觉。只有当人执念弱化,它才会被激活,不同程度发出它的能量与灵力。须知,宇宙有万般声色,众生却只闻识其中三四,故世间有声,犬可闻而人不知;世间有色,阴可见而阳不知。有耳目者,犹如海上行舟,水下有而无视,耳边有蝇语而不闻。为何?宇宙有气灵,气有气路,灵有灵场,路不相接,场不相连,如何可通。我们说,宇宙有大小虚实,它们自身产生和发出能量信息,它产生的能量往往是它自身的磁场,我们将它发出并有可能影响其它大小宇宙的能量,也称做气;将它发出的可能影响到其它大小宇宙的信息,称做灵。而每个大小宇宙发出的灵与气传送形式和存在状态是各不相同的,每个大小宇宙相对来说都是气灵的发出者,同样也是一个接收者,它只接收和传送形式及存在状态(在一定范围内)与自身气灵相同或相近的能量与信息,而对其它能量或信息就算穿体而过,也无所知,无所觉。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声音人听不到,其它动物却能听得到;有些东西一部分人能看到,另一部分人却看不到;还有为什么能接打手机,为什么会有千里传音术等等。气有气路,灵有灵场,二者占其一,便可相接或相连。看了上面的,会更好地理解元神是被如何激活的,当人完全放松,或是沉思、半睡半醒、闭目养神之时,已弱化了执念对人大脑的控制。大脑可以比较自由地开始按它的本性来活动。我们说过,宇宙有大有小,人的大脑也是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宇宙,这时因为没有了执念的干扰,人脑气灵(不能完全等同于我们通常说的灵气,如果能分清,称做灵气也可以)的状态开始相较平时发生了改变,大脑的气灵间也会产生相互作用,使得这种改变较之平常更为突出,并经由精、气、神三媒,通达心舍。而就是这一改变了平时状态的气灵,能感知到人的元神存在,并因此而不同程度地激活人的元神,使元神开始活动,发出它自身的能量与灵力。元灵携带大小宇宙信息在人出生之时入驻心舍,故它的灵动,会在一定范围内被各大小宇宙间的其它元灵所感知到。这也是为什么有一部分修持者在入定后,会碰上有人与自己说话,或是对方要让自己拜它为师或是种种情况。但很多人认为是自己元神出窍了,其实是一种误会和夸大。虽然元神与外界的通路被打开了,但宇宙有万般声色,众生却只闻识其中三四,因它只接收传送形式和存在状态(在一定范围内)与自身气灵相同或相近的能量和信息,而对其它能量或信息就算穿体而过,也无所知,无所觉。所以这时的元灵,也只能接收宇宙间与自身气灵相近的信息与能量,对更高层次的气灵,它是无法感知的,修行的层级,亦由此展现,犹如人之登楼,不更上一层,难穷风景。大道相传,有圣人名师指引者,为千载难逢之机缘,龙马氏得道者,有万年不遇之雷电气灵相助,天尊伏羲得道者,有龙马氏布天象显异形相点化,地祖法藏得道者,有龙马氏灵传以助,轩辕氏、李耳、乔达摩昔日得成者,有地祖法藏灵传点化。然,名师常见,明师不常现也,能得遇龙马氏、伏羲氏、法藏、文真、李耳、乔答摩指引者,为数千年不遇之机缘,龙马氏72万日后,方等来大门人伏羲氏,法藏6000年后,方得传法于轩辕氏,9000年后方灵传大道于李耳、乔达摩。间隔每每有二三千年之久,且均符合一个共同的条件,就是第一本书上所说的【大道丧,圣贤出,万象舞道,有大伪,人不知其伪,奉之为常。不以其母为母,不知其父为父。】之时,而它的作用,便是【世混界乱,大道后显,修约治民,养德疗心。】。大道轮回,总有生灭,同时它也表明了大道失丧的原因:“大道盛,有危象,民意不显,其德难彰,泄洪反复,鱼肉百姓,大道失丧。”对于平常修持之人来说,若元神被激活之时,闻听有灵(信息)传来,愿指引你如何修行,且获得诸般异能时,切莫以为由此便遇上了神灵明师相助,即可得成大道。此景可为自身幻化而来,也可为他物幻化而来,皆非本相,皆为虚妄。有人于修行之时,言说遇到了乔答摩、遇到了李耳,于此境界时,你愿意看到谁,心里想着什么,便可看到,并非真为乔答摩或李耳。也有他物投其所好,幻化而出,也是有的。故神魔并无分别,执念可使其转化也,执念有三:贪、痴、妄,有此三念者,虽近大道却入左路,神即为魔,凡放下执念者,虽入旁门,亦可得正道也,魔即为神。众修持之人,本为不易,然心底终有执念未尽者,元神初通气灵之时,所遇灵物,十有八九为旁门左道之灵师也,大多修持之人,得其异能而欣然自得,终远大道。好在诸般异能大多可治病助人,使平常众生对大道心生向往,此为功德一件。有修持较深之人,可达平乐清静之地,乐享安和祥瑞之境,可近大道名师也,然此时元灵通达宇宙众气灵之时,可为众神魔所感,知其存在,有缘之神魔自会前来找寻,以受师徒之礼。每达一层境界,选择愈是艰难。修持者所能听闻的景象愈是增多,所受到的考验也愈大。稍有失误,便前功尽弃,难得大道。正如前面所讲的【心定情空,自然生津,津自生神,神生日久,身气自盛,盛而生欲,欲乱其心,其心不定,魔自生。为道日久,魔自日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终为溃也】。而到了第四层境界时,无神亦无神相引接,元灵可不生不灭、往来古今、己身了无,为所无为。此为虚空无为之极乐境地,贪、痴之念均消,若稍有妄念,则其心不定,魔自生,为道日久,魔自日甚,如同通灵尊者般,难得大道。若始终其心虚空,清静无为,则妄念全消,得成大道。初道得成者,可知异灵;微道得成者,可遇灵师;小道得成者,可见神灵;中道得成者,李、乔可通;大道得成者,得见龙马。修持境地有五,每层要旨各有不同,初道者,弱其执念;微道者,消贪弱痴;小道者,灭贪消痴弱妄;中道者,灭痴消妄;大道者,无妄无为。是故,要知学院的学生,不空谈大道,实心做事,有劳而作,言行如一,以消贪、弱执、去妄,前面的根基打好了,后面都会极为顺畅的,前面根基不稳定,走得越远,越容易前功尽弃。地祖法藏作《元灵心经》时,料及此法传世,弟子门人奉为经典,必将世代求解,穿凿附会,著述繁多,难以明辨。遂隐传于世,且为隔代相传,伺机而现,并非师徒世代相传。地祖法藏最早曾灵传《元灵心经》与伏羲,时值龙马氏自灭元灵72万日后。扶风、岐岭后人所居地周边,暴雨连绵,水势泛滥,大多被洪水所掩。伏羲与女祸率众族人逃难至麦积山上一洞内,地祖法藏受龙马氏之命,始作元灵心法,为伏羲修持元神,并尽引领之责。伏羲晚地祖法藏数3000年之久,且伏羲寿有始终,而地祖法藏却无始无终,然,伏羲为龙马氏之大门人,较法藏、文真二位尊者为先,出常人之意料。法无大小,简而能通,易可得道。《元灵心经》与诸法无异,况,修持之五境界、要义区别均已道出,有修持之人可自行鉴别修为。道之所传,非人众多便为兴,非宗多便为盛。今日示其要旨者,明道理义,以彰其行。元灵可修可持,修持之行达小道者,其肉身灭后,元灵会有活动,并放出气灵,这也是该元灵易生易灭之时,因元灵寂静不动之时,在一定条件下既不会感受到其它灵的存在,也很难被其它气灵所感知到,该元灵是不会被其它气灵所损伤的。但就在修持至小道境地的人肉身灭后,元灵有灵动发生,在一定范围内会被其它同层次及更高层次的气灵感知到。如果没有其它气灵的保护,元灵发出的灵力会不同程度上的产生相互作用而消散,或是为其它高灵所收取,掠为已有。如有先师或其它气灵有效保护,入主无阴元阳之元灵之舍,可继续修持,以求中道。修持至中道之人,其内身灭后,元灵亦有灵动发生,但元灵随之可自归此前已修有所成之无极之舍,继续修持。元灵入住无极之舍之时,亦可继续修持,也可在机缘得成之时,入世修行。(彩虹注:详情参照前文所述)楼主 :祝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彩虹注:4年前之今日也!下面将在此基础上公布《元灵心经》三篇,全文接近尾声。)(未完待续)第七部分目录40.《学》部分篇章直解补译41.《学》上篇·前十八讲8-1842.谈知学院的学习43.昆仑归来之独白44.《知》灵篇·第四节45.《元灵心经》三篇附:诗文杂谈及网友感悟插叙10:——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茫茫人海中是什么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