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江苏卷江苏卷《有什么是不朽》

12、2014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12、2014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的点睛之笔。
&&A.&用心&&&&&别树一帜&&&&&浑成&&&&&&&&B.&匠心&&&&&别树一帜&&&&&饱满
&&C.&匠心&&&&&别有洞天&&&&&浑成&&&&&&&&D.&用心&&&&&别有洞天&&&&&饱满
2.&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
&&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C.&④①③②⑤&&&&&D.&④②⑤①③
5.&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
&&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
&&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D.&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且求中以益己&&&&&&&&&&&&&益:充实&&&&&&&
&&B.&吾子无以韩责我&&&&&&&&&&&&&责:指责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攻:加固&&&
&&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爱:吝啬
7.&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答案】&(1)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2)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9.&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4&分)&
【答案】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日月忽其不淹兮,&&&&&&&&▲&&&&&&&&&(屈原《离骚》)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杜牧《阿房宫赋》)
(4)想当年:金戈铁马,&&&&&&▲&&&&&&&(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6)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7)&&&&&&&▲&&&&&&&&,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8)水至清则无鱼,&&&&&&&&▲&&&&&&&&&(《汉书·东方朔传》)&
【答案】11.&(1)定乎内外之分&&(2)春与秋其代序&&(3)不霁何虹&
(4)气吞万里如虎&&&(5)白露为霜&&&&&(6)无案牍之劳形(7)往者不可谏&&&(8)人至察则无徒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
⑧“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
【答案】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font STYLE="font-size: 16" COLOR="#.&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
【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明代王世贞家有弇山园,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参差,匾额上书“乾坤一草亭”。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广袤无垠、神秘无比的乾坤?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浩荡乾坤一浮鸥”。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
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运思。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王维不是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吗?&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里还会有穷尽时!
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这个“&个”就是乾坤中之一“&个”,一点。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
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有删改)
16.&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6&分)
【答案】&“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答案】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
18.&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6&分)&
【答案】&“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度,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语文&#8545;(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21.&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9650;&&&&(限填城市名)(1分)
22.&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分)&
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宋史》
23.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徐庶之母大骂徐庶不识刘备之伪,“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骂完自缢而死,其行动具有鲜明的拥曹反刘的倾向
B.&茅盾《子夜》主要描写光怪陆离、大开大阖的都市生活场景,仅第四章写到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所以此章游离了整部小说
C.&《边城》由今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写起,回溯之前的两个端午节,因而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捉鸭子的狂欢气氛
D.&《哈姆莱特》采用多线索布局,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条线索安排得繁简得当、缓急有序,全剧气势跌宕起伏
E.&泰戈尔《飞鸟集》歌颂了自然、生命与爱情,诗句如格言般短小精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隽永的哲理性,语言清新,意象美妙
2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6分)
(2)鲁迅《故乡》的结尾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接着,“我”又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两个想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了作家什么样的心态?&(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超凡入圣”了。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就大大“脱俗”了。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家。前有梁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
26.&请简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4&分)
27.&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5&分)
28.&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6&分)&
语文&#8545;(附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20.&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
21.&洛阳&&&&&&&&22.&C&&&&&&&23.&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1)“葬花魂”的依据:小说中有黛玉葬花的重要情节;表达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葬诗魂”的依据:小说中多有黛玉吟诗的情节;表达对诗意消亡的哀悼
(2)关系:后者否定前者&&&心态:自己感到虚无、迷茫、寂寞,但不愿将它们传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6.&愚能胜智,弱能胜强
27.&“不讲”是指:正面表达见解,不是小说主要目的&&“讲”是指:随着情节推进,金庸小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某些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
28.&作者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持保留态度;对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成就,是肯定的;对他以佛学史学入小说,丰富思想文化内涵,是推许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014年高考报道_考试频道_新浪网
高考志愿通
帮你报志愿
高考大讲堂
各地高考试卷及参考答案汇总
各地作文题目汇总
2014年高考闭幕,全国各地高考成绩查询时间也陆续公布。为方便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新浪高考频道特别搜集整理了2014年高考各地成绩公布时间及查分方式以供参考。
6月7日上午,当高考语文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三原县北城中学考点28考场的几名女生却哭了起来,一名男生气愤地将拳头砸在了教室的墙壁上。考场里的时钟距离考试结束还有近半个小时,但实际上,考试时间已经结束了。
09:00-11:30
15:00-17:00
09:00-11:30
15:00-17:00
09:00-11:30 15:00-17:00 部分地区单科
九芝堂为考生加油
高考专家团
专题内重要新闻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2014年高考江苏卷作文简析--免费语文教学资料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您的位置: >> >> >>
<font color=#cc年高考江苏卷作文简析
作者:liaoyouli1968&&加入日期:14-06-20
十、2014年高考江苏卷作文简析
黑龙江省绥化一中廖有利
19.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材料性质:社会生活类(关注生活和哲理)
材料内容(关键词):青春,不朽,青年人,天真,自欺欺人,长存不朽,信念。
材料特点:江苏的考题,学生看到后会感到一丝欣喜,因为此题正迎合了他们的生活实际和阶段特点。材料的开放性不大,写作内容的范围大致就是“青春”了。但容易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
审题立意:这则作文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是讲与其它任何事物相比,“青春才是不朽”的观点;第二句是否定青年人“青春不会老”的观点,说“青春不老”是天真的,是自欺欺人的,但青年人却常抱有这样的一种信念。所以,从立意上看,无外乎这么几方面的观点:1.盛赞“青春不朽”“青春永恒”;2.慨叹“生命短暂”“青春不再来”,批评年轻人不懂得珍惜青春;3.谈“青春短暂与青春不朽”的辩证关系,告诫年轻人珍惜青春;4.还可以反弹琵琶,盛赞年轻人所具有的这种“天真的”“自欺欺人的”的信念,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态才是年轻人应该具有的特质。
立意开头示例(一)
&&&&&&&&&&&&&&&&&&&&& 一经典当,永无再赎
有人这样来描绘青春,说:青春像一杯茶,苦涩中带着一丝清甜;青春像一本书,有读不完的故事与哲理;青春像一首歌,歌唱着欢乐与悲伤。也有人这样描绘青春,说:青春是用酣畅的笔墨和美好的想象勾勒的画卷――活色生香;青春是用自然的灵动和人间的和睦编写的序曲――雅俗共赏;青春是用怡人的茶香和无忧的闲适渲染的诗歌――淋漓酣畅。但我却更信奉这样一句话:无论青春多么美好,但它一经典当,便永无再赎。
立意开头示例(二):
青春是不朽的。但有人却奉劝我们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他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我感谢这些睿智的老者对我们善意的提醒,但却要说,天真和怀抱不朽的信念,这正是青春的特质。我认为青春不是用时间和岁月来衡量的,而应该是用心态来衡量的,人之所以老去,不仅仅是他经历的岁月多,而是他失去了天真的情感和怀抱的不朽信念。青春所以不朽,就是因为拥有青春的人永怀天真和永抱不朽的信念。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浙ICP备号&各地高考真题
高考作文我来学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
题目及写作要求
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
历年作文回顾: &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
历年作文回顾: &
作文材料:老王生病,医院全心全力治疗,老板帮忙支付医药费,老王痊愈后回工地赶工...【】
历年作文回顾: &
作文材料:老王生病,医院全心全力治疗,老板帮忙支付医药费...【】
历年作文回顾: &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
历年作文回顾: &
有一个很穷的地方,很多人干了两年都走了,但是有一个人留在那里担任村支书,干了八年...【】
历年作文回顾: &
材料作文: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
历年作文回顾: &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历年作文回顾: &
大作文:课内外学习探究。有些人在学习中认为探究是一种乐趣,有些人认为探究是一种...【】
历年作文回顾: &
2014年福建高考语文科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提到空谷...【】
历年作文回顾: &
一群人上山游玩,在山下的时候,碰到山上旅行团下来,问山上风景,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
历年作文回顾: &
材料作文,其中一些关键词:照片,记忆,数码,网络,详细看上图。这题,你有啥思路...【】
历年作文回顾: &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历年作文回顾: &
北京的作文分两个:一篇给材料作文,写《北京的规矩》,如进人家做客应该遵循哪些规矩等...【】
历年作文回顾: &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签下租房合同...【】
历年作文回顾: &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
历年作文回顾: &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
历年作文回顾: &
据小道消息,2014年山东高考命题作文为:教育的思辨。此消息未经证实,仅供参考...【】
历年作文回顾: &
今年江苏作文有着三点明显的变化:一是从关注生活走向关注自然...【】
历年作文回顾: &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历年作文回顾: &
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
历年作文回顾: &
2014年高考已落下帷幕,盘点各地高考满分作文及作文内容……
高考零分作文是考生们热议的话题,下面盘点各地高考零分作文……
历年高考作文
第一时间发布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
2014年高考真题
京公网安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4年江苏卷高考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