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句话贱到你心里什么国什么德什么兴什么

您的位置: >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特点和经验
  三、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特点和经验
  长期以来,虽然我们也很重视道德教育,但是我们的道德教育没有深入人心。其实这并不是道德教育本身不得力,而是我们长期所从事的道德教育没有很好地汲取古人的经验,所以才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我们看一看古人是怎么样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哪些特点可以供我们借鉴。我们把它概括为八个方面:
  第一,目标明确。
  《礼记&学记》提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善良的方面不断地增长,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的教育、品德的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和核心的位置。现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不是秉持了这样一个理念呢?我们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成绩从九十分提高到一百分更重要,还是让他培养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更重要呢?很多人都会说,当然是培养起他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更重要。但是,现在有哪一个家长在节假日的时候,送孩子去学习《弟子规》,培养孩子的德行了呢?大部分家长都是送孩子去学奥数,学英语,学围棋,学钢琴,学唱歌跳舞。这些都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家长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要长善救失。
  再看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往往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这个学校优劣的标准。结果这些孩子们品德好不好不重要,他能不能考中状元、考到满分,反而成为关注点。如果我们的学校起到了长善救失的作用,我们想一想,应该是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好,还是小学生的道德修养高呢?当然是大学生。但是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学的是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当然这些都是很必要的;但是到了大学的时候,只要能整理好自己的床铺、考试不作弊、不偷别人的自行车,已经不错了。这说明我们的德行没有随着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变得越来越好。现在有很多的高校,还把一些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给开除了。你看学校教育的目的本是长善救失,结果把学生给开除了,把他推向了社会,这个孩子怎么会不走向歧路呢?
  前不久,北大有位教授发表了一个演讲,他说,现在大学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什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呢?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有一次我到怀柔去讲课,正好遇到一位老师也一同去那儿讲课。在吃饭的时候我们交流,他说,现在的孩子德行怎么样不要紧,只要考中状元,就受人尊敬;只要能赚钱,就受人尊敬。他说他的儿子在某某名牌大学、某某特别好的学院学习。他们这个学院因为特别有名,这个高校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学校,所以汇聚的是来自全国各省的状元。这位学生他有一位同学,连续三年参加高考,考的都是状元。大家就奇怪了,既然考中状元,为什么还需要高考三次呢?因为高考有奖励制度,如果你是省状元,政府会奖励你十万块钱的奖金,结果这个学生第一年高考是个状元,拿了十万元的奖金,很开心。上了几天学就退学回去了,第二年接着参加高考,结果一不小心又考了一个状元,又拿到了十万块钱的奖金。他觉得这个钱很好赚,一个状元就可以拿十万块钱,结果他上了几天学又退学了,第三年接着参加高考,还是考中了状元。你说这个人聪明不聪明呢?如果不聪明,不可能三次高考全都是状元。上了大学之后,每到高考的时候就找不到他了。为什么呢?他被各个高中请去讲如何成为高考状元了。大家都很羡慕他,一个高考就赚了三十万;这还不算,从此以后,给自己找了一个稳定的工作,可以给大家传经送宝,教大家怎么样成为高考状元。对这样的行为,大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还很羡慕。他自己更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自己很聪明。这就叫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个还算不错的,他没有做危害国家社会的事情。我们想一想,毒奶粉、毒饺子等等的食品安全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呢?还不都是那些有知识、有技能而没有德行的人做出来的吗?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才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
  现在有人把人才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有才有德是正品。这是我们社会所亟需的。第二个层次,有德无才是次品。这个人有德行,能力不够,我们培养他一下,这个人还可以用,他不至于对我们的单位、对我们的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第三个层次,有才无德是毒品,他会对我们的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你看这个毒奶粉,不就是这样的人做出来的吗?他知道把三聚氰胺放在奶粉里是什么效果,一般的人没有这个知识,也就不会这样去做。现在的高科技犯罪,还不是那些有知识而没有德行的人做出来的吗?所以科技越是发展,越需要人的德行不断地提升,否则高科技往往成为毁害人类社会的工具。就像刀子一样,可以用来切菜、做饭,也可以用来杀人,这是一样的道理。关键在于谁来用、怎样用。最后一个层次,当然这样的人可能比较少,叫无德无才是废品。
  现在有些学校把培养什么作为人才了呢?都把培养&毒品&作为人才了。
  第二,次序合理。
  长善救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不能够不讲次序。《大学》有一句话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先后的次序,如果把这个次序颠倒了,结果会完全不同。所以教育的次序,一定依照《三字经》上所说的,&首孝悌,次见闻&。也就是说,首先要培养起这个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对老师谦恭有礼的态度,然后才教导他知识和技能,这样这个孩子才不会学得越多越傲慢,学得越多越不把父母老师放在眼里。
  蔡礼旭老师在《细讲〈弟子规〉》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女孩英语学得很好,背了很多的单词,她的母亲很高兴,带着她去拜见她的姥姥,见了姥姥之后就说:&你看我这个孩子记忆力很好、特别聪明,背了很多的单词,不信你考考她。&姥姥说:&你告诉我,书本怎么说呀?&这个小女孩说:&Book。&&书桌怎么说呀?&&Desk。&问了她很多,都对答如流。确实学得不错。突然之间,这个小女孩反问了,说:&姥姥,伞怎么说?&姥姥从来没有学过英语,自然回答不出来。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女孩当着很多人的面,怎么样讽刺她的姥姥呢?她说:&姥姥、姥姥,你可真是个白痴。&
  现在孩子对长辈、父母、老师没有礼貌的现象,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原因就在于,我们往往把教育的次序搞颠倒了。所以很多的大学生上大学之前,还知道孝敬父母,结果上了大学之后,自己的学问提高了,回到家里对父母就不客气了,还厌恶父母、瞧不起父母。这就是教育的次序颠倒所导致的。
  道德教育也是有先后次序的。《孝经》有这样一段对话:&仲尼居,曾子侍。&孔老夫子平日闲居,他的弟子曾子在旁边侍坐。为什么孔子给曾子讲《孝经》呢?因为曾子侍奉父母非常地孝敬,他的孝可以说做到了极致。他有两个很著名的典故。
  有一次曾子上山去打柴,家里来了客人,他的母亲看到客人走了很远的路,很辛苦地来拜访曾子,曾子却不在家,她不想让这个客人白跑一趟。怎么办?她就想通知曾子家里来了客人。在情急之下,她就把自己的手指咬破了。曾子的心中时时念着母亲,母亲手指一破,他心上就有感应,心疼了一下,马上就知道自己的母亲在家里有事。他就赶快回到家里,一看,原来是家里来了客人。
  看了曾子的故事,我们要反求诸己。现在我们的父母如果有了事,就是把手指咬掉了,我们能感受到吗?为什么感受不到?因为我们心中没有父母。我们心中充满了自私自利,要挣更多的钱,要去求哪一个官位,要和哪一个生意合作伙伴谈判,等等,心里想的都是这些。所以,心中没有父母,父母即使把手指头咬掉了,我们也没有感应。
  另一个例子也特别典型。曾子有一次和父亲在田地里耘苗,本来应该把草锄掉,但是他不小心把苗锄掉了。他父亲一看,很生气,拿着锄头就打了他一下。这下打得很重,当时把曾子打昏在地。曾子醒来之后,为了让父亲安心,不让父亲感到内疚,就援琴而歌,开始弹琴唱歌。意思是说我没事,您没把我打坏。
  孔老夫子听了这件事之后,对他的弟子说,你们去告诉曾子,从此以后他不再是我的学生了。这话传到了曾子的耳朵里,曾子觉得奇怪。他说:&我侍奉父亲这样孝顺,为什么老师还不要我这个学生了呢?&曾子对老师很恭敬,虽然老师说不要他了,但是他仍然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请教。孔老夫子对他说:&如果你的父亲在盛怒之下,一失手把你打死了,结果怎么样?别人看了之后就会指责他,多狠心呀,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都打死了,真是太没有仁爱之心了。这样你就会陷父亲于不义,所以你这样的行为并不是孝。&曾子问,&我应该怎么做呢?&孔老夫子教导他:&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就是说,如果以后你的父亲拿着锄头这样很重的东西打你,你赶快跑;如果拿着像小柳条这样很轻的东西打你,那你就可以接受。
  曾子是一个孝子,所以,孔老夫子才把《孝经》讲给他。
  有一天,孔老夫子在家闲居,曾子在旁边侍坐,孔老夫子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古圣先王有一种至高之德,切要之道,使天下和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可以使社会和谐、世界安定;人民相处相亲相爱,很和谐;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上下之间没有怨言。你知道这个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子避席曰&,从&避席&两个字就可以看到,曾子对老师的这一份恭敬心。本来他是在那儿侍坐着,一听老师问话,就不能再坐着不动了,赶紧站起身来,很恭敬地回答说:&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我曾参不够聪敏、很愚钝,怎么能够知道这么至高的德行、切要之道呢?这个回答可以理解为曾子很谦虚,当然对于这样的至德要道他不明白,可能也并非是谦虚。孔老夫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老夫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是教育所产生的根源。
  我们说曾子不是谦虚也不为过,因为在现代有很多居高位的领导者,一谈到以孝治天下,他们都会觉得太简单了,觉得&孝&怎么能够使社会和谐呢?说要去给领导者讲孝道,他们都提出反对意见,甚至有很多专家学者、知识分子还批评说,古代的人是愚忠愚孝。这一段对话告诉我们,道德教育应该从哪里做起?就是提起人的孝心。所以《孝经》又说了这样一句话:&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而去爱别人,这是和德行的本质相背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而尊敬别的人,这也是和礼的本质相背离的。
  为什么是相背离的?孩子上学之后对老师很恭敬、言听计从,但是回到家里对父母爱搭不理,什么原因?老师掌管着他的成绩,掌管着他的前程,老师写一封推荐信,他去找工作更容易。但是父母却一天比一天衰老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父母都是自己的累赘了。很多人对老板很恭敬、对领导很恭敬,但是对父母却很冷漠。比如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事发生:我们的领导说,你今天有没有时间,我们去见一个客人,一起吃个饭吧。我们会怎么样?兴高采烈,受宠若惊,跟着领导去吃饭了。但是母亲说,你有没有时间呀,我们家都缺这个少那个了,明天要一起去超市买。我们怎么回答的?我们说,你快去和你们那些老太太一起去买吧,我还要忙这个、忙那个,有很多的事情要处理。
  从我们对领导和对父母的态度之中,能够看出,其实对领导的恭敬是假的。因为真的东西是不变的,你对这个人恭敬,你对所有的人也都恭敬,这个心才叫真心。可是你对老师很恭敬,对一般的社会大众就不是那么恭敬了,就很傲慢了。说明我们对老师的恭敬也同样是假的,是妄心所产生的。所以我们从孝敬父母之中,最能够找回自己的真心。
  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因为人生在世,对自己最大的恩德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一个人连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记在心上、想着去报答的话,那么这个人一生就有一个重要的处世原则不能树立,那就是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世原则。如果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世原则不能树立,取而代之,就会以利害的原则来取舍。这件事对我有利,我就会全力以赴;这个人对我有好处、经常给我送礼,我就会对他很恭敬。那个人总是有求于我,我就对他不客气。这样的人往往会做出忘恩负义、见利忘义的事情来。
  中国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因为孝子对领导的恭敬是真诚的,他有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心。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确实不值得信任。中国古人非常有智慧,他看这个下属可不可用,首先看他是不是一个孝子;看这个朋友可不可交,首先观察他对父母及兄弟的态度。&管仲论相&这个故事,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史记》记载,管仲生病了,齐桓公来探望他,向他请教:&仲父,一旦您过世了,请谁接替你的位子,来做宰相呢?&管仲很聪明,他知道齐桓公心目中已经有人选了。他就问:&主公,您看选谁比较合适呢?&齐桓公说了:&易牙这个人怎么样?易牙对我可好了。有一次我们在谈话,他问我,您有什么好吃的没有吃过的?我说,天下的山珍海味我都尝遍了,只有婴儿的肉没有吃过。结果没想到,易牙回到家里,把刚刚出生没几天的孩子杀掉了,用他的肉做了一盘菜来呈献给我。你看他对我的好胜过了对自己的儿子,这个人是不是可以相信了呢?&管仲说:&主公,易牙这个人居然可以&杀子奉君王&。一个人最爱的无非就是自己的儿女了,但是他居然把自己的孩子烹杀了来侍奉于你,他一定别有所图,这不符合人情。所以对这个人一定要小心,不能够用。&
  齐桓公听了之后说:&易牙不行,竖刁应该可以了吧。竖刁这个人对我可好了,他为了陪我玩,随时能出入宫里,居然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太监。你看他对我是不是很好啊?他爱我超过了爱自己的身体。&管仲听了之后说:&主公,一个人最关心的无非是自己的身体了,但是竖刁这个人居然可以&自残以求荣&,为了求得您的恩宠,不惜残害了自己的身体,这个人也一定是见利忘义之人,这个人也不能够用。&
  齐桓公听了之后说:&他们俩都不行,开方总可以了吧?开方本来是魏国的公子,他来到了我们齐国,一住就是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之中,从来没有回家探望过他的父母,即使他的父母过世,他都没有回去探望一下,你看他爱我超过了爱他的父母,这个人是不是可以用了呢?&管仲听了之后就说:&开方这个人,为了求得一个禄位,不惜和父母决裂,这个人一定是忘恩负义之人,这个人可不能够用。你想人生在世最大的父母之恩都不能够报答,他又怎么能够报答您的恩情呢?&管仲过世后,齐桓公没有听从管仲的劝导,他重用了这几个人。自己死了之后,连收尸的人都没有。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让我们增长见闻,而是让我们来反省自己,我们自己是不是就是易牙、竖刁、开方呢?很多人听了就说,怎么可能啊?我们再怎么残忍,也不会把自己的孩子给杀了,给我们的领导炒一盘菜呀。我们确实没有这样做,但是当我们的领导说,喂,你今天不要回家吃晚饭了,我们去见一个客户应酬一下吧。结果我们就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陪着领导去吃饭了。现在社会上有一句口号,呼吁:&爸爸回家吃晚饭!&你看我们连和孩子一起吃晚饭的时间都没有了,又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关心他的学业、关心他的成长、关心他的德行呢?所以没有人关心孩子的教育,到他十七八岁的时候走上了违法乱纪的道路、锒铛入狱,虽然我们没有杀了孩子的身命,但是我们忽视了孩子的教育,断送了孩子的慧命。我们确实是在&杀子奉君王&啊!
  我们再看一看自己是不是竖刁呢?很多人说,怎么可能呢?我们再怎么样,也不会把自己身体残害去侍奉君主、去侍奉领导啊。确实没有这样做,但是我们都知道,现在生意场合风气都不是很好,首先,要喝酒。你看这个酒,大家都知道它对身体不好,但是为了讨对方高兴,因为你把这个酒一喝,对方一拍桌子,说,你这个人够哥们义气,就把这个字给签了。你为了拿这一笔合同,为了自己存款折上数字的增长,明明知道喝酒对身体有害,你还是要去喝酒。不光喝酒,还吸烟,烟不仅仅是让吸烟的人受害,周围的人跟着被动吸烟、被动受害。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不就是为了在朋友、同学聚会的时候,可以很虚荣地说,你看,我的别墅有多豪华,我的车子有多气派!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们是不是竖刁&自残以求荣&呢?
  再看一看,自己是不是开方呢?有很多的朋友上了大学,一看自己的同学都是名门望族,不是有钱,就是有势,再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出生在农村,自己的父母是农民。他的父母千里迢迢从农村赶到学校来探望他,他和朋友介绍的时候却不好意思,说这是我们邻居家的老伯。还有的孩子到国外去求学,这一下可更好了,把西方不好的观念全都学到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好久也不回国探望父母。父母太想念儿女了,就万里迢迢去到国外探望儿女。住了几个月之后,却收到儿女给他的一个账单,说你在这儿住了多少天,要交多少房费、交多少水费、交多少电费。像这样的儿女,没有恩义,更谈不上孝敬父母了。甚至有的人到了国外,一去不复返,再也没有回国探望一下培养他成才的父母。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国外那一份很高的薪水。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开方&绝亲以干禄&?所以这些东西不是说别人,都是在让我们自己去反省,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无量无边啊。儿女不孝敬父母,确实是连禽兽都不如。
  现在我们社会出现了很多现象,其实都是和没有孝心有关。比如说很多大学生接受了别人的资助,连一封感谢信都没有,连一句感恩的话也不写。很多专家、学者写了长篇大论探讨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现在的人已经不知道报父母恩了。连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够记在心上、想着去报答,对于陌生人的资助、对于政府的关怀,又怎么可能记在心上,想着去报答呢?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我们从小到大上了很多课,但是却很少有教我们如何孝敬父母的课。所以我们有必要把这堂课给大家补上。
  有一篇文章,题目叫《母亲》,写得很好,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妈妈,虽然孩子已经成年,但是我依然能够感受到你哺育我时,那乳汁里饱含着的温暖。当我毕业的喜讯传来,您骄傲地笑着,您知道您期盼的世界,已经开始五彩渲染。
  母爱无边,在生命中承袭绵绵,无穷的力量,支撑着不朽的关怀,让爱走向生生不息的永远。妈妈,虽然鱼肚白早现天边,我的耳旁依然回响着,在雷鸣的轰响中,您深夜轻轻的脚步点点。好想为您递上一支拐杖,支撑起您曾经硬朗似铁的腰杆。所有的豪情岁月,航行在你承诺的永远。好想摘一朵鲜花,插在您白发苍苍的鬓边,在满是岁月的沟壑里,为您种下永远的春天。您依旧温柔的声音,哪怕是喋喋不休的叮嘱,也是在我神情未定的时刻,延续着千年不绝的训言。当我很久没有听到您的唠叨,偶尔有一天,我发现,我在重复您的教诲。我才知道,我在将爱的信息承传。好想为您点上一盏明灯,照亮您曾经秋水的眼帘,让所有记忆的诗集,在您的眼眸里,历历再现。
  下面是有人总结的&母亲一生的八大谎言&,看了之后确实让人非常感动。
  &儿时家里很穷,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孩子们吃鱼的时候,母亲不吃,又用筷子把鱼夹到孩子的碗里。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有个冬天,孩子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弓着身子在油灯下糊火柴盒。孩子说,母亲,睡了吧,明早您还要上班呢。母亲笑笑说,孩子,快睡吧,我不困。高考结束的铃声响了,母亲迎上去递过一杯用罐头瓶泡好的浓茶,叮嘱孩子喝了。望着母亲干裂的嘴唇和满头的汗珠,男孩儿将手中的罐头瓶反递过去请母亲喝。母亲说,孩子,快喝吧,我不渴。父亲病逝之后,母亲又当爹、又当娘,苦不堪言。然而母亲多年来却始终不嫁。别人再劝,母亲也断然不听。母亲说,我不爱。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常常寄钱回来补贴母亲,母亲坚决不要,并将钱退了回去。母亲说,我有钱。孩子长大了,有了一份好工作,孩子想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却被老人回绝了。母亲说,我不习惯。晚年,母亲患了重病,住进了医院。孩子千里迢迢赶回来时,术后的母亲已是奄奄一息了。望着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孩子悲痛欲绝、潸然泪下。母亲却说,孩子,不哭,我不疼。&
  我们看了这八大谎言,就能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母亲对我们的付出,无私无求、没有条件,但是我们回报父母的,又是什么呢?
  &百善孝为先&,中国人有一句俗话,说&诸事不顺因不孝&,很多人可能很不理解这一句话,说:&中国人太奇怪了,人做事顺不顺利和孝不孝敬父母都能够拉上关系。&为什么人孝不孝敬父母和做事顺不顺利有关系呢?因为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出自《周易》)也就是说和你志气相投的人自然会感召到一起成为朋友,如果你不孝敬父母,你是以利害之心和人交往,见利忘义,忘恩负义,那么你感召的朋友也一定是和你有同样志趣的人。我们可以从社会生活中观察得出来,比如说一个人喜欢打麻将,他很多朋友都是打麻将的;有人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卡拉OK,他很多朋友都是唱歌、跳舞,唱卡拉OK的;还有人喜欢喝酒,他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喜欢喝酒的人。同样的道理,我们喜欢学习传统文化,我们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喜欢学习传统文化的人,这就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结果这个人不孝敬父母,经常是以利害之心与人交往,那么他所感召的朋友全都是以利害之心、功利之心和他交往,这样的人做事怎么可能顺利呢?
  古人说&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如果我们彼此是以利益相交往的话,利益没有了,交情也就疏远了,就像现在很多人做生意的时候是朋友,但是生意做完了,朋友的关系也就结束了。&以势交者,势倾而绝&,如果我们是以权势和人交往,我们是领导,逢年过节都有人拿着礼物来看我们,但是一旦我从领导位置上下来了,退休了,就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再没有人来看我们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领导位置上的时候,没有拿自己的领导位置去帮助、关心别人,反而拿着自己的权势处处卡别人,让别人给自己送礼,结果一旦自己的权力不在了,自然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这叫&以势交者,势倾则交绝&。
  后面还说&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男的喜欢女的美色,女的喜欢男的英俊,这是以色相来交往,结果一旦有一天这个女子年华不再了,青春不复存在,脸上长了很多的皱纹,成了老太婆了,那么这一份爱也就终止了,这个就叫&华落而爱渝&。那到底应该怎么做呢?&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就是我们彼此是以道义、恩义、情义来交往的,这样的交往才经得起考验,不会因为你的荣华富贵的丢失就结束了。我们现在人都感叹没有天长地久的友谊,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和人交往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不是以恩义、道义来交往的。
  &诸事不顺因不孝&,我们从儿女教育方面看得最为清楚,现在很多的家长说起儿女的时候都是这样说:&我们的孩子就是不知道孝敬父母,处处是小公主、小皇帝,自我为中心,从来不会考虑到父母。&这些都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做父母的没有身体力行给儿女做一个孝亲的榜样,让他们来学习。我们回想一下,逢年过节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有孩子,有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做父母的首先给谁夹菜呢?假期要带家人去旅游,我们带着孩子、父母,最终是去了父母喜欢去的地方,还是去了孩子喜欢去的地方呢?有的人带着他的父母和孩子到了游乐场,那是孩子最喜欢去的地方。但是那里的游戏都是非常地刺激,音乐都非常地浮躁,把老人震得心脏病都要发作了,他也体会不到,只要看到孩子很开心,他就心满意足。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没有处处做好孝亲的榜样,让孩子去学习。那么,他们又能从哪里学到孝道呢?
  在一个《弟子规》班上,有一个孩子学了一段《弟子规》之后上台来分享,他说了一段话发人深省,他说:&我在学了《弟子规》之后才知道为人要孝敬父母。&我们听了觉得很奇怪。虽然我们经常说:&你不知道为人要孝敬父母吗?&但是我们想一想,现在的孩子从哪里能学到孝敬父母呢?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都是大家庭,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孩子从他父母对待长辈的态度上就学到了孝敬父母,到学校,老师又教他要孝敬父母,所以他从小就知道为人要孝敬父母,现在的孩子呢?现在都是三口之家,也不和父母住在一起了,偶尔带着孩子回父母家一趟,只是在家里大吃大喝一通,留下了很多的碗筷让父母去收拾,所以这个孩子从哪里能学到孝敬父母呢?反而是父母处处关心他,处处照顾他,处处考虑到他的需要。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现在的人,他有了儿,他就成了儿;有了孙儿,他就成了孙儿。&这怎么能够把孩子教育好呢?有了孩子,你是做父亲的、做母亲的,但是你没有走到做父母的道上,反而颠倒了,成了儿子,那么这个小公主、小皇帝,怎么会不出现呢?所以儿女教育不好,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自己没有真心地去孝敬自己的父母。
  另一个孩子走上台来了,说了一段话,更加地让人感到意外。他说:&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我每一天所想到的就是如何去谋害父母。&他的母亲坐在下面听得眼泪唰唰地流,为什么呢?因为平时她一脸骄傲,逢人就说:&你看我这个儿子特别地聪明,奥数全国拿名次,不仅如此,还多才多艺,会弹钢琴,钢琴都是国家第几级。&说起来呢,如果你没有见过这个孩子,你不知道他有多优秀。没有想到,一个在父母心中这样出色的孩子,却说出了这样一段让人伤心的话。这些例子确实告诉我们&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所以儿女教育不好,原因也是自己没有孝敬父母。
  有一位老人经常被儿子打,被儿子骂。儿子打他,他就对打,儿子骂他,他就回骂。天长日久,他实在忍受不了内心的痛苦,有人就带他见了一位很有学问的老人家,问他应该怎么办。这位老人家就问他:&我问你一件事,你必须如实地回答我,这样我才能帮得上忙。&这位老人就同意了:&我一定诚实回答你。&这位有德行的老人就问:&你在年轻的时候,是怎么对待你的父母的呢?&这一问,这个老人很惭愧地说:&我对待我的父母和现在我的儿女对待我是一模一样的。&这位有德行的老人家就这样说:&现在儿女对你不孝敬,又打你又骂你,就是因为你当初不孝敬父母所感召的果报。从今以后你儿子再打你,你就任他打,再骂你,你就任他骂,不要再跟他对打,对骂了。&老人还挺听话的,从那以后,他儿子再打他,他不仅不反手回打,反而还觉得很惭愧。儿子打了两次,就打不下去了,就问:&以前我打你,你就跟我对打;我骂你,你就跟我对骂,可是为什么现在我打你,你也不还手,我骂你,你也不还口了呢?&这个老人就说:&我去请教了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告诉我,今天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待遇,就是因为我年轻的时候,不孝敬父母所导致的,因为我对待父母就像你对待我一样,我应该承受自己的恶行所感召的恶果,所以我不好意思再跟你对打对骂了。&这个儿子也很聪明,听了父亲的这一席话,突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扑通一声,跪在了父亲的面前,向他忏悔,从此以后对父母的态度就变了。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观察到:一个人即使事业很成功,有钱有势,但是他不孝敬父母,这份事业就很难维持长久,一定会败落下去,所谓&诸事不顺因不孝&,因为我们没有从孝敬父母这里培养起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
  《群书治要&吕氏春秋》给我们讲了一个典故:楚国有一个很善于相面的人,看了几千个人的面相都没有错过。楚庄王听到了,很好奇,就向他请教说:&我听说你能看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结果这个人就回答说:&我并不是会给人看相,我只不过是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如果我观察的是布衣百姓,他所结交的朋友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尊长,做事非常地谨慎,而且畏惧法令,这样的人,他的家庭一定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他的身心会一天比一天安宁,这就是吉祥的人;如果观察的这个人是侍奉君主的大臣,他所结交的朋友都是诚实守信的,好德行,喜欢做善事,他侍奉君主会侍奉得一天比一天好,他的官位会逐渐提升,这就是吉祥的臣子;如果我观察的是君主,他朝廷中都是贤良之臣,他的左右都是忠实的,可以犯颜直谏的人,他的国家会一天比一天安宁,他君主的威严会一天比一天尊贵,天下的人对他会一天比一天心悦诚服,这就是吉祥的君主。所以我并不是能给人看相,我只不过是会观察人所结交的朋友而已。&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道理。
  如果我们身边的人,都能够教导我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们自然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成为一个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人。
  《群书治要&孔子家语》上也记载着一个典故:鲁国的君主来向孔子请教说:&我听说向东方扩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这件事可不可信呢?&就像现在很多老板找个风水先生给自己看一看,说:&办公桌应该朝哪个方向摆,屋子的门应该朝哪个方向开,风水应该怎么样布置。&那么孔老夫子怎么回答呢?他说:&我听说,天下有五种不吉祥的事,&夫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损人利己,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其实,损人根本利益不到自己,虽然暂时得到了一点蝇头小利,但从长远上看他输掉的会更多。这样的人没有眼光,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这就会给自身招致不祥。&
  &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父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关爱孩子,照顾孩子上,把老年人放在一边不去关心,这个就叫&弃老而取幼&,那么这个家庭败相已露。有人把父母和儿女之间的关系比作大树:果实是孩子,树干是孩子的父母,树根是孩子的祖父母,意思是说,你希望这个果实长得硕果累累,应该把水浇在哪里、养分施在哪里呢?当然应该把水浇在根上,把养分施在根上,去关爱自己的父母。但是现在的人却恰恰相反,把所有的水浇在果实上,所有的养分直接施在了果实上,结果果实吸收不了,反而都腐烂了,这就是子女教育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看历史,凡是富贵能够承传三代以上的家族,那一定是孝悌传家。比如我们曾经到山西参观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我们去看了之后非常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在乔家大院,即使是亭子上,写的也全都是《论语》中的教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房屋门两边的对联,也全都是伦理道德的教诲,所以他们能够传承久远,成为有名的晋商,确实是凭借诗书起家,孝悌传家。
  &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也&,我们不任用贤能的人,所任用的、提拔的全是不肖之徒、不贤德的人,这是国家的不吉祥。
  &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老年人不教导年轻人,并不是老年人不愿意教导,而是年轻人不虚心向老年人请教,把老年人的经验都当成了耳旁风,所以年老有经验的人不教导了;&幼者不学&,年轻人越来越傲慢,自以为是,也不会向老年人虚心请教了,这是风俗的不吉祥。
  &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有这样一种志向,&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贡献自己的才智,但是为什么这些圣贤人很多都隐居起来了呢?因为圣贤人不被尊重,最后怎么样呢?不得已,他去&退而独善其身&,圣贤人都隐居起来,不出来做官了,出来做官的都是愚钝的、没有智慧的人,这些人掌握了国家的权力,结果怎么样呢?这是天下的不吉祥。这就是告诉我们&弃老而取幼&是给家庭带来不吉祥的重要原因,所以&诸事不顺因不孝&。
  《弟子规》上有一句话,&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件事情看似很小,但是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能培养起一个人的恭敬心和感恩之心,为什么呢?因为你看爷爷、奶奶、父母忙了一天,又是收拾屋子,又是洗衣服,又是做饭,吃饭的时候,他们还没有先动筷子,我们做晚辈的,对这家庭的贡献、付出最少,我们有什么资格先动筷子呢?有人说:我们家就不一样,我们家就是孩子先吃。等你老了,孩子长大了,你躺在病床上,你希望他来照顾你,他会怎么样呢?他会说:对不起,你从来没有教过我。所以这一件事看似很小,但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关乎一个孩子知恩报恩,饮水思源意识的培养。我们做学问的读书人,很少去做体力劳动,所以确实不知恩,也不会感恩。前几天,我们到厨房端菜,发现这个厨房里很热,里边的人汗流浃背地在炒菜,结果我们只感到饭菜很香,丝毫没有感受炒菜人的辛苦,所以曾国藩说:&习劳知感恩。&他虽然做到四省的总督,但是仍然要求他家的孩子自己的家事自己做。从做家事的过程中,才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知恩报恩的心才能够生起来。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特点:次序合理。
  第三,规范概括。
  我们概括一下,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几千年来都是用这些核心价值观来教导人民的,而且把核心价值观概括得非常地准确、合理,也非常符合人的天性。
  首先我们看一看五伦关系,孟子总结了前人教育百姓的经验,把社会上最基本的伦理关系概括为五个方面: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第一伦是&父子有亲&。我们来看父子之间的关系。父母爱儿女,儿女爱父母,他们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情,那么怎么样把这种天然的亲情保持一生,顺着&亲&的方向去发展呢?圣人观察发现:只有做到了父慈子孝,父子有亲的亲情才能够维系一生,才不至于出现儿子从日本留学回来还在机场就把母亲捅了很多刀这样的事情。当然我们对&慈&要作正确的理解,现在很多父母认为怎么样做是对孩子的慈爱呢?就是满足孩子的欲望,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他买,想要到哪里去玩,就带着他去哪里玩。中国人有一句话说,&由奢返俭难&,一旦孩子的欲望打开,欲是深渊,它是没有止境的,结果怎么样呢?就是骄奢淫逸,就很难返回到那种勤俭的生活方式了。对孩子慈就是要让他有责任感,有承受挫折的能力,所以你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严格要求他也依然是对他的慈爱。
  在我小的时候,我母亲教导我们非常地严厉。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哥哥做了一件错事,结果被我母亲知道了,拿着皮带把他打得身上青一道,紫一道的,晚上睡觉都不能躺着睡,只能趴着睡。当然,我母亲打他的时候自己也很心痛,为了让他记住这一个教训,确实没有手下留情。后来我哥哥长大了,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就谈起了这件事,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如果不是我母亲当时那么严厉地教导我,我今天还不会这个样子呢!&所以你看,他对父母的教训没有怀恨在心,反而还是一片感恩之心,这就很难得啊!
  现在的孩子就没有这样的态度了,父母稍微对他态度严厉一点都忍受不了,更何况打他、骂他呢?正是因为我母亲这样严厉地教导,所以我哥在以后的事业发展中很少走弯路。他大学毕业之后,就在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做工程部的部长。工程部部长是大家眼中很有油水的职位,很多工程部部长做几年之后都发达了,但是也有人因此就进了监狱。我哥坐得四平八稳,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他做事奉公守法,诚实守信,很多人都愿意把事交给他去打理。这就告诉我们,父母对儿女的慈爱不应该是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欲望;纠正孩子的错误,让他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够承受挫折,这才是真正地对他负责任,这是&父子有亲&。
  下面一伦叫&君臣有义&,就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他们应该以义相处。&义者,宜也&,义和适宜的&宜&是相通的。换句话说,做领导者的要像个领导者的样子,做被领导者的要像个被领导者的样子。那么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领导者对下属要有仁爱之心,&仁&从人从二,也就是说两个人相处,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对方。在《群书治要》中也说过:一个人不知道如何侍奉别人,他就不知道如何领导别人,为什么呢?因为你不知道被领导者的辛苦,你不能够对他有仁爱之心,不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所以&君仁&就是你能够处处关心体贴下属,不因为自己是领导者就对下属呼来唤去,甚至不把他当人看,还有控制的念头。那么作为下属应该怎么样回馈领导者的关爱呢?&君仁臣忠&,&忠&在古代解释为&尽己之位&,也就是竭尽全力地完成领导者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一丝不苟,这就是尽到了忠心。
  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称为一体,而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冲突的呢?说实在的,我们中国人非常地好学,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究竟要学什么呢?如果我们一不谨慎,可能走错了路,走了很多冤枉路,学了很多不是最好的方法,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比如说有一队企业家,要去学企业管理。他们坐上了飞机,从北京飞到了美国,到了通用公司,向他们学管理。结果通用公司的人说:&我们这一套管理方法都是从日本的丰田公司学来的,你们不如直接到丰田公司去学习,学得更加彻底。&于是这些中国人又坐飞机,从美国飞到了日本,他们下了飞机来到丰田公司的大门口,还没有进门就看到了门口赫然写着几个他们都认识的大字,写的是什么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靠什么管理呢?靠的是《论语》。
  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的日本金融之王涩泽荣一,他是&一手执《论语》,一手执算盘&开创了日本儒家式的企业经营之风。《论语》就是指儒家式的管理哲学,算盘就是指当时最新的科技。在日本,凡是稍有成就的企业家,可以说无不是熟读《论语》。松下幸之助为什么成为&经营之神&呢?他就是把这种&君仁臣忠&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中。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将曹彬百战百胜,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爱士兵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特别能够体会到士兵的需要。有一次他的一个手下犯了过失,按军规要重打二十大板,结果曹彬就对属下说:&二十大板先不要打,等明年开春的时候再打他。&属下们都很奇怪,说:&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开春才打呢?&曹彬就说:&因为他刚刚结婚,如果这时候我就打他二十军棍,他的母亲就会认为这个媳妇是扫把星,因为刚刚娶她过门,我的儿子就挨了二十军棍。那么她可能一生都不会幸福,所以先不要打他,等明年的时候再打。&所以你看曹彬,他处罚手下都知道其家庭状况,而且他有仁爱之心,考虑到了手下妻子一生的幸福,所以这个手下即使挨了惩罚,他对将军仍然是感恩戴德。为什么他能够百战不殆呢?就是因为他有这样一种爱兵如子的心。
  松下幸之助把这种君仁臣忠的理念学到了。有一次松下集团下属的一个厂长,因为有事没来上班,恰巧这时候工厂着火烧了大片的厂房,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松下幸之助知道这件事之后很冷静,他没有去追究责任、兴师问罪,而是马上去调查原因:这个厂长为什么没有来上班?结果一调查才发现,原来厂长的母亲得了重病住进了医院。厂长是一个孝子,要去照顾自己的母亲,不得已才没有来上班。正好在这个时候发生了火灾。知道这个原因之后,松下幸之助是怎么做的呢?他马上就去买了礼物,带着礼物亲自到医院探望厂长的母亲。并且安慰他说:&你的母亲已经得了重病,住进了医院,我却没有关心到,这件事,我也有责任。你现在就全心全力地把你的母亲照顾好,工厂的事等你母亲出院之后再说,你不用担心。&结果他母亲康复了,厂长又回到了企业。松下幸之助对厂长并没有惩办,或者是罚款等等。他知道这位厂长平时都是负责尽职,这一次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才没有来上班,因为对他恩德最大的人得了病。松下幸之助懂得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所以只是给厂长调了一个工作,仍然是委以重任。
  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的领导者以这样关爱的心、相信的心、期望的心来对待我们,我们将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回馈领导者的信任呢?我想任何一个正常的人,一定是不遗余力地把领导者交给我们的工作做好、让他放心。君仁臣忠的理念使松下幸之助成为&经营之神&。
  现在也有很多人都在看稻盛和夫的书,他写了很多书都非常地畅销。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的时候说:&其实我所运用的全都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方法。&他是怎么做的呢?他看到《孟子》上有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把它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民为贵&,谁最重要呢?当然是员工最重要,所以他的企业盈利之后,首先想到回馈员工;&社稷次之&,然后用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君为轻&,最后才想到领导者。那我们想一想,领导者抱持这样一种理念他的员工怎么会不感恩戴德呢?
  《孟子》有这样一句话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领导者把被领导者当成是自己的手足一样,加以关爱,那被领导者就会加倍努力工作以回报领导者。相反,&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就是这个领导者把员工雇佣来了,把他当牛做马地来使唤,对他的人格一点都不尊重。结果下了班之后,员工在超市里遇到了老板都是一低头,装没看见就过去了。而更有甚者,&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领导者把员工雇佣来了,但是连他的起码生命安全都不能够保障,员工说起老板的时候,都说:&我们那个老板呀,简直就是个吸血鬼,甚至连吸血鬼都不如!&说起来痛恨得像仇敌一样,所以,为什么员工对领导,对老板,有不同的态度呢?原因很简单,就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态度所决定的,所以稻盛和夫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时间拯救了濒临破产的日航,并且创办了两个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把孟子的理念都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了。
  《史记》也记载着三种不同层次的管理。子产治理郑国的时候,法律非常严格,监督机制非常严密,制度设计非常合理,老百姓想欺骗他都做不到,他达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西门豹治邺县的时候,他的法律非常严苛,老百姓一触犯法律就给以严惩,最后把老百姓吓得战战兢兢,没有人敢触犯法律了,所以他达到的是&不敢欺&的境界。但是孔子的弟子子贱治理单父邑,把孔老夫子教导的仁爱忠恕的理念完全运用到管理之中,最后老百姓不忍心欺骗他,他达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我们看一看究竟哪一个层次的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呢?我们的企业和政府管理又在追求哪一个层次呢?
  《群书治要》也记载着孔子的一个弟子叫巫马期,他想看一看子贱治理单父邑到底治理得有多好,所以他就趁着夜色去微服私访。结果他来到了单父邑看到一个老人家把鱼捕起来之后,看了一看,又把它给放回到河里去了。巫马期觉得很奇怪,走上前去问他:&我看您捕鱼,捕到了一些鱼,为什么您又把它给放回到河里去了呢?&老人家就回答他说:&因为我们的长官子贱不喜欢人们捕还在成长中的小鱼,我刚才所捕到的恰恰是那些还在成长中的小鱼,所以我又把它给放回河里了。&巫马期听了之后非常地感慨,回来就向孔子报告说:&子贱治理单父能够达到即使是没有人监督,也能够像严刑峻法就在身边一样,不知道他靠什么办法达到这一程度的。&孔子就说:&子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精诚之心会传到远方去。&那我想他一定是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了管理之中。&他以至诚恭敬的心对待自己遇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结果远方老百姓都被他感化了。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让人们,&不忍欺&的管理实际上是最节省成本、时间、精力的管理,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君仁臣忠&。
  第三伦叫&夫妇有别&。这个&别&字并不是身份和地位上的差别,而是职责上有分工。一家之中,有两个重要的职责,第一是要创造经济收入,使家人衣食无忧。这一职责,主要由男子来承担的,特别是在传统农业社会,创造经济收入更是由男子来承担的。此外,还有一项更重要的职责就是教育儿女。中国人有一句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是无后为大呢?比如说一个家里有了七八个儿女,但是这些儿女都是败家子、啃老族,他们不仅不能够把你良好的家业家风承传下去,还做出很多祸国殃民的事,这样的儿女与其有还不如没有,这才是真正的&无后为大&,所以中国古人把儿女教育这件事看得无比重要。
  这样重要的职责当然不能推给老人,因为隔代教育都有一种溺爱的倾向。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都特别地喜欢,所以就过分溺爱,满足他们的所有欲望。
  也不能够把职责推给保姆,古希腊有一位哲人说:&如果你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保姆来照管,结果你将得到两个保姆。&也就是说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向保姆学习,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最后自己也变成了&小保姆&。
  当然,也不能够像某些现代人一样把教育责任推给电视节目。现在很多孩子都有多动症,有的甚至有一定暴力倾向。原因何在呢?就是我们的电视、电影很多都是以杀人多、打人多作为英雄的标志,特别是现在的游戏更是以杀人、打人的数量作为晋级的标准。1999年我到英国留学的时候,看到英国海边有很多游乐场,他们的游戏全都是枪战、杀人,结果你杀的人越多,打的人越多,你晋级过关就越顺利。当时我看了就觉得很难过,为什么呢?因为我观察到:平时喜欢玩这些游戏的孩子都有一种暴力的倾向。没有想到我回国之后发现,我们的游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几年时间孩子的成长环境变化得如此之快,所以现在的孩子不好教,因为电视、网络、游戏很多时候在误导。
  也不能把教育责任交给&小课桌&,而必须由母亲亲自来承担这份责任。这就要求做丈夫的要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保证家庭的稳定,这样妻子才能够有德行,才能够言传身教,把儿女教导好,相夫教子。我们看看古人的恩义、道义、情义是怎么表现的呢?中国人有一句俗话说:&糟糠之妻不下堂。&这也是汉代的一个典故。汉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在守寡,弟弟很关心她,就问她说:&你看在群臣之中你喜欢谁,我去帮你说媒。&湖阳公主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她说得很委婉:&我看宋弘又有德行,又有修养,又有学问,是其他人比不上的。&皇帝就明白了,他的姐姐喜欢上宋弘了。这件事却不是很好办,因为宋弘是已经有家室的人了。但是皇帝还不甘心,为了给他的姐姐说媒,特意把宋弘请了过来。皇帝对宋弘说:&我听说一个人有了钱之后就要换朋友;有了官衔地位之后就要换妻室。&宋弘听到这儿马上就说:&皇帝呀,我听说的和你听说的不一样,我听说&贫贱之交不可忘&,在贫贱的时候所结交的朋友,即使以后飞黄腾达了也不能够把他忘记。&这句话一说,就把皇帝的正气提起来了。皇帝从小也是读圣贤书,所以他就说:&对呀,贫贱之交不可忘。&宋弘又接着说:&&糟糠之妻不下堂&,和我们同甘共苦过的夫人又没有过错,怎么能够无缘无故地把她给休掉呢?&这句话说了出来,皇帝知道劝不下去了,就对湖阳公主说:&事难办矣。&事情很难办,因为宋弘是有恩义、有情义、有道义的人。
  实际上,在历史上这样的事数不胜数,但遗憾的是,电影、电视剧没有把这些感人的故事搬上银幕。
  在宋代,有一个读书人叫刘庭式,早年就和邻居家的女子订了口头婚约也没有下过聘书,没举行过订婚的仪式,就去上太学,五年之后考中了进士。他衣锦还乡才发现这个女子双目失明,成了盲女。这个女子家的人就说:&我们家的孩子已经双目失明了,怎么能做你的正配夫人呢?更何况你现在又是衣锦还乡。&从这句话里我们发现古人做事处处为对方着想,不是说看对方衣锦还乡了,我一定要把女儿嫁给他,反而想到不要给人家添麻烦。结果刘庭式就说:&我已经答应了这门婚事,我不能够违背自己的良心,不能够违背自己的承诺。&所以他还是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把这个女子娶进了门。这个女子被娶进门之后,她非常感念刘庭式的这份恩情,所以她给刘庭式生了两个儿子,而且把这两个儿子都教育得很好。后来刘庭式到高密去做通守,就是太守苏轼的副手。做通守期间,他的妻子得病过世了。刘庭式很伤心,痛哭流涕。苏轼就劝导他说:&我听说人是因为看到美色才生起情爱,因为情爱才会有悲伤的感觉,而你的妻子,她双目失明,又不是一个美人,你为什么还要哭得这么伤心呢?&结果刘庭式说:&我所痛苦的只是因为我丧失了自己的妻子,我并没有想到她是一个盲人。我所痛哭的是因为我丧失了一个曾经和我同甘共苦的妻子。如果说人是因为美色才生起情爱,因为情爱才有哀痛的感受,那你看大街上有很多的妓女,每一天都挥着袖子来勾引你、挑逗你,她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你的妻子了吗?&他话说完,苏轼非常感佩刘庭式的德行。他的两个儿子后来也都读书考中了进士,非常显达。这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是刘庭式的德行感动了他的妻子,所以他的妻子被娶进门之后尽心尽力地相夫教子,把这两个孩子也培养成才。中国历史上,做男人的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做妻子的就会心甘情愿地相夫教子。所以妻子和丈夫是一体的,这就是讲的&夫义妇德&。
  下一伦叫&长幼有序&,兄弟姐妹的出生有一个自然的顺序,这个顺序既然不能够颠倒,就应该给予尊重。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帮助弟弟妹妹。&友&字在古代就写作两只手互相搀扶的样子,言外之意,就是你的弟弟、妹妹有了困难,做兄长的给予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要讲什么条件,弟弟、妹妹就会对兄长生起恭敬之心,所以中国古人特别重视兄弟姐妹之间的情义,把它称为手足之情,骨肉之情。
  古人曾经写过一首诗,我们可以从诗里深刻地体会到兄弟姐妹之间的深情厚意。诗是这样写的:&同气连枝各自荣,些许言语莫伤情。&一家的兄弟姐妹就像一棵大树从同一个根上长出的不同枝杈,那是同气连枝,长大之后各自都有发展,各自荣。&些许言语莫伤情&,兄弟姐妹千万不要因为言语上的不能忍让伤害了骨肉之情。&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兄弟姐妹之间只要守住一个&忍&字便可以相安无事,千万不要因为芝麻大的小事就起了争端,甚至吵上法庭。&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上了年纪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逢年过节兄弟姐妹团聚在一起,突然发现哥哥姐姐的头上多了几根白头发,脸上多了皱纹,确实是&一回相见一回老&,我们还有多长时间能够守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呵护呢?&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我们成家立业了,很多人都有了自己的儿女,他们之间也成为兄弟姐妹,如果我们这一代,做到了兄友弟恭,下一代也能从我们身上学会和睦相处。所以我们看了这一首诗就知道,古人对待兄弟姐妹确实是深情厚意,想方设法地去照顾彼此,甚至自己吃不饱、穿不暖都要去帮助弟弟妹妹。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在求学过程中,也经常受到哥哥姐姐的帮助。我上大学的时候,家境不是很好,母亲一个人的退休工资要供我们两个孩子同时上大学。我哥哥大学毕业以后,我的学费、生活费等全都是哥哥给的。每一次送我到车站的时候,哥哥都是看着我走很远,他才回去。后来我到英国上学的时候,虽然有奖学金,但是路费什么的自己也没有积蓄。我哥知道了我有困难,他就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全部给了我,让我安心地去求学。所以我每每想到这些的时候,就想如果自己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报答哥哥的这份恩情。姐姐也是如此。我们小的时候,是在县城里出生的,但是到了初三的时候就要到市里去上学,从县城里到城市,要找一个好学校很不容易,我姐就想方设法地给我找了一个比较好的学校。进这个学校要通过考试才行,正好考试那天下雨了,她骑自行车带着我,冒着雨,顶着风,当时我就想:&哎!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够回报姐姐这份恩情的话,那我一定想方设法地去回报。&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处处受到哥哥姐姐的关心,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兄弟姐妹的深情厚意,这就是&兄友弟恭&。
  《弟子规》上有两句话,用来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合适,一句说:&言语忍,忿自泯,&另一句说:&财物轻,怨何生。&如果我们在言语上稍微忍让一下,少说一句,愤愤不平的心自然就泯灭了;如果我们更看重的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深情厚意,把财产看得淡一点、轻一点,怨恨又怎么可能产生呢?又何必非要把同胞兄弟送上法庭呢?这都是没有好的教育的结果。
  最后一伦叫&朋友有信&,&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在一个学校向一个老师一起求学的人叫朋,这些同学之中又有志同道合的人,这就叫友。所以朋友关系实际上是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人平等交往的时候,必须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信&是一个&亻&加一个&言&字。什么叫信呢?&人言为信&,人讲话必须守信用,否则那都不是人所说的话了。孔老夫子特别强调了&信&字,他说:&人言而无信,就像车子缺少关键的环节。&古代使用的是马车、牛车,用现在的话比喻就是车缺少发动机。一个人言而无信,说话、做事别人都不信任,那么他在社会上就寸步难行。
  这五种伦理关系可以说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必须遵守的人伦大道,只有这五种伦理关系和谐了,社会的人际关系才是井然有序的,这就是五伦关系。
  还有五常,&常&就是恒常不变,古人把五种恒常不变的德性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我们古人说&大道至简&,真正深刻道理的表现形式往往很简单,只用五个字就把一个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给概括了。还有四维,也就是《管子》中说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就像一座房子有四个大柱子一样,如果这四个大柱子缺少了,国家就会灭亡。八德在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朱熹概括的,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另一种是孙中山先生概括的,叫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我们把重复的去掉,总结了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我们想一想,如果把这十二个字落实在生活之中了,还有哪些社会问题是不能够解决的呢?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我们只要把孝道落实,开启孩子的孝心,这些问题就解决了。社会出现了很多食品安全问题,企业家要是拥有诚信品质,这些问题就不见了。现在的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官员贪污的数额越来越多,官员要是有廉耻心,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没有哪一个问题是超出这十二个字之外的,换言之,只要把这十二个字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社会问题都能够得以解决,而且古人概括得非常精练,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第三个特点:规范概括。
中国·河南·郑州
弟子规文化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时流传有一句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