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所怎样进行助学金申请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植物线虫实验室-Powered by PageAdmin CMS
&&&&&&&&& 小麦孢囊线虫病(Heterodera avenae)近10年来危害逐年加重, 随着小麦跨区联合收割,小麦孢囊线虫病迅速传播扩散蔓延,严重影响我国小麦生产,威胁我国粮食和经济安全;成为小麦生产上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00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牵头申请并获得了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作物孢囊线虫病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执行期5年(年);项目首席专家为彭德良研究员,参加单位28个,参加人员80名。
中国植物线虫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 &&ICP备案号:Powered by
Free VersionCopyright (C) 2010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地址:中国海南省儋州市宝岛新村& 邮编:571737& 电话:7& 传真:1解分子密码 让稻花更香――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万建民
文章来源:& & &&&作者:&&&&&&&&点击数:
次&&&&&发布时间:&&&&&【字体:
【简介】 万建民,男,1960 年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专家。1982 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专业,1985 年获该校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1995 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1999 年回国,被教育部聘为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并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农学院院长。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所长。2004 年起兼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2008 年起兼任农业部科技委生物技术组副组长、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技术责任人、农业部水稻生产指导专家组组长、国家发改委生物技术产业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际Harvest Plus 挑战计划中国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超级稻专项和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重大课题,组织和协调全国南方粳稻的分子育种工作,在国内较早提出和从事作物分子设计育种,构建了水稻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在水稻产量、品质及抗性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并精细定位水稻重要新基因25 个,克隆基因12 个,创制优异种质16 份,培育新品种8 个,其中宁粳1 号累计推广2 000 多万亩,获新品种权15 项、发明专利17 项。发表论文100 多篇,出版专著3 部。其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 项,二等奖3 项,&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2010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授予全国及江苏省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部及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2006 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2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他倾注心力,在充满奥妙的水稻分子世界里遨游,为水稻基因和品种家族增添新成员。他砥砺开拓,在攻克水稻高产、优质、抗病上全力出击,为赶超国际和造福国民而不懈奋斗。
  分子很微小,但却构成了人间万物,也决定着世间万物的纷繁与枯荣。当200年前,分子被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后,无数的科学家便开始了在神奇的分子世界中寻觅着它的奥妙,找寻和开启着一个个可以让人类生活因此而变得绚烂和丰硕的密码。而在中国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领域,正活跃着一位颇有建树的科学家,他就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万建民。
学海行舟 倾心水稻育种事业
  1960 年万建民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农村的贫困,农业的落后和农民的艰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1978 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1982 年毕业后师从水稻遗传育种专家朱立宏先生,继续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稻田。
  1990 年万建民留学日本千叶大学,两年后到日本京都大学攻读农学博士学位。1995 年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又在京都大学做一年博士后,从1996 年起任职于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研究中心。
在日本留学和工作期间,他时刻关注祖国的发展,多次自费或应邀回国到华中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中国、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多所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在介绍国际上水稻研究的新进展、新技术的同时,他还积极为国内引进国际合作研究与开发资金,先后促成了日本烟草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杂交水稻育种合作研究项目、日本东棉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的优质稻米开发项目、日本石丸公司与苏州市农业局合作的农产品国际市场开发项目等。此外,他还多次积极组织中国留学生支持&希望工程&和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等活动。
  在受聘担任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期间,他曾主持&日本农林水产省21 世纪水稻研究计划&中的&水稻耐直播性状遗传分析&等项目,参加该计划中的&水稻耐储藏特性的遗传和育种研究&课题;主持&日本农林水产省水稻基因组计划&中&水稻广亲和基因定位&与&水稻广亲和基因S5n 的克隆&两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当1999 年4 月万建民被教育部聘为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后,他毅然放弃了日本优厚的工作条件,带着一批宝贵的水稻遗传研究资料回到了祖国。
  作为南京农业大学首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他清楚地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相对于整个国家的水稻分子遗传育种事业而言是十分微小的,而造就一批批、一代代的优秀人才,才是事业永续发展的根本。怀着这样一个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心迹,他迅速地启动了育人工程和水稻遗传育种工作。
  他一手紧抓实验室的建设,另一手紧抓新品种选育与引种的关键&&育种基地的筹建。从基地的选址到系统管理,他每每都要亲自作出详细的规划。没过多久,就在南京土桥建起了占地200 多亩的水稻育种基地,在海南陵水建立了水稻南繁基地,从而保障了水稻种质资源鉴定、新品种选育、栽培示范等科研工作的展开。为了使育种和实验材料在从播种直至整个生长期田间管理都能准确无误地按试验要求操作到位,从2000 年至今的每个夏季,万建民都会脚穿水靴、头戴草帽、顶着炎炎烈日,穿梭于田间地头,一边做着必要的指导,一边和大家一起运秧、排秧、栽秧,从晨曦破晓一直忙到夕阳落下。伴着华灯初上,他又走进实验室,在灯光的映衬下,修改起学生们的研究工作报告,直到深夜。
2003 年7 月,万建民走上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所长岗位。尽管主持一个刚刚整合成立的新研究所,已经让他百事缠身、异常繁忙,但他更笃信&科研比天大&。很快就在作科所建立起了他的研究团队,稍有空闲就会走进实验室,去看看试验的进展,点拨指导年轻科研人员和学生。10 年来,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他都会风尘仆仆地赶到南京农业大学,在实验室或水稻育种的秧田里,察看育种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科研。他就是这样北京、南京双城往返,两地奔波。
他曾先后主持过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超级稻专项和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重大课题,组织和协调全国南方粳稻的分子育种与推广工作。他带领团队建立了相关研究体系,并在水稻产量、品质及抗性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相继发表具有影响的论文,同时,在国内较早提出和实践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的概念,构建了水稻分子育种技术体系,促进和推动了中国作物分子育种的发展。
砥砺开拓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作为水稻分子遗传育种专家,万建民在广泛收集水稻种质资源的同时,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开阔的思维方法,认真观察、选择和挖掘形成水稻高产、优质的关键基因,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的最前沿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1993 年以来,他带领研究生相继发现了9 个籼粳交雌配子不育位点和3 个雄配子不育位点,并在相应不育位点上均发现了广亲和基因,从而解决了严重影响籼粳杂种存在半不育和超亲晚熟、生育期超亲迟熟等问题,使籼粳杂种优势得以在生产上利用。该成果获2000 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
早在1991 年,万建民就开始了水稻稳定半不育突变体的筛选,获得了稳定的天然突变水稻花粉半不育材料w207-2,并进行了更深入的基因精细定位研究发现:w207-2半不育是由于OsKinesin-1 基因(pss1)中一个单碱基的突变导致其编码的驱动蛋白中与微管结合相关的一个关键氨基酸的改变,最终造成部分花粉染色体缺失而产生的。这一成果为研究亚种间杂交引起的半不育分子机制提供了借鉴。
他还指导研究生通过设置长、短日照和高、低温4 种环境, 分析了来自我国各稻区的83 份粳稻和51 份籼稻主栽品种的抽穗期感光性、感温性及其基本营养生长性,并利用一套抽穗期近等基因系,对这134 份品种抽穗期基因型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我国各稻区或各种类型水稻抽穗期主基因的基因型分布特点。同时还发现了光钝感基因Dth8,进而提出在籼粳亲本选配中利用光钝感基因、感光性基因型相同、感光性基因型非互补的分子设计育种方法,设计目标基因型和最佳育种方案,从中获得了熟期理想的籼粳交新组合。
  水稻的分蘖是决定水稻株型并影响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因子,是植物发育生物学中植物株型建成的一个热点课题,也是高产水稻育种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过去十几年,他的课题组的秦瑞珍研究员等通过花粉培养研究,构建了水稻的一系列突变体材料,其中MONOCULM 1(MOC1)编码一个植物特有的GRAS 转录因子,是水稻分蘖的主控因子。万建民指导研究生通过对多分蘖突变体TE 以及少分蘖突变体moc1-5 的遗传分析,发现和揭示了被称作APC/C 的蛋白酶参与调控植物株型建成的新功能,为塑造理想株型奠定了基础。
他指导其团队利用分子标记和辅助选择的方法,培育出广适强优恢复系W107,使培育的籼粳交新组合结实率稳定在85% 以上,组配的协优107 和Ⅱ优107 分别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2006 年协优107 在云南省永胜县亩产达1 287 公斤,刷新了世界水稻亩产最高纪录。而利用籼粳育性位点等位基因定点置换的方法,创制了与籼型亲和力强的粳型不育系509S,在与籼稻配制杂交组合后,选育出&南农优102&新品种,在2010 年和2011 年南方晚籼杂交稻区试中排名第一,现该不育系已供给11 家育种单位利用。这些研究,为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材料和技术基础。
  稻米胚乳中积累着大量的储藏蛋白,占籽粒干重的8%&10%,其中谷蛋白占70%&80%,醇溶蛋白占18%&20%,而任何对谷蛋白含量和组成的改变都会引起稻米品质的变化。例如,提高水稻谷蛋白含量并降低其醇溶蛋白含量将使稻米的营养价值增加,但谷蛋白增加却对肾脏病和糖尿病患者不利。对此,万建民强烈地认识到,深入研究水稻储藏蛋白合成与积累的分子机制,对培育满足不同人群蛋白含量需求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他指导研究生大规模地鉴定和筛选国内外种质资源的突变体材料,从14 000 多份材料中,筛选获得了包含3 种类型的17 份蛋白突变体,并发现其中的8 份低谷蛋白突变体,可以作为培育适合肾脏病人和糖尿病人食用的低谷蛋白水稻品种。另7 份谷蛋白前体增加突变体,则可用以克隆谷蛋白转运、沉积途径中的关键基因。而2 份球蛋白缺失突变体,则有助于培育可溶性蛋白含量更低的水稻品种。
万建民(右)在试验田工作
万建民与其团队经过对一个谷蛋白前体巨增、相应谷蛋白成熟亚基减少的水稻谷蛋白天然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并图位克隆了突变基因后发现,利用这些突变体及其基因标记可为低谷蛋白水稻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和分子育种的基础。
  他带领团队利用与水稻产量、品质等性状形成的关键基因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或功能标记,构建出品质改良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并培育出宁粳1 号、2 号、3号、4 号、5 号和中稻1 号等优质粳稻新品种。这些品种经国家、省级审定,已在南方粳稻区大面积应用。而利用低谷蛋白基因lgc-1 培育出的适合肾脏病人食用的新品种W3660 和W1721,以及利用Lox-3 育成耐贮藏新品种W017,均获植物新品种权,对优质高产粳稻育种获得了重要突破。
&&&&&&&&& 协同攻关 抗击条纹叶枯病
  1999 年万建民从日本留学回到母校任教不久,在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基地的试验田里发现了发病的水稻,他敏锐地判断为水稻条纹叶枯病,并且认为这是至关我国水稻生产的天大的事,不容小觑,刻不容缓。为了得到最终的科学认定,他旋即邀请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专家进行鉴定,其结果证实了他的最初判断。于是他们即刻到苏北进行大范围调研,调研结果让他们倍感问题的严峻。
  由于当时大面积应用的品种均不具有抗性,加之冬季气温持续偏高,病毒传播介体灰飞虱发生量大以及耕作制度多样化等综合原因,导致该病害成为南方粳稻区历史上罕见的重大暴发性病害。2004 年仅江苏省发病面积就达2 300 多万亩,其中绝收7.8万亩,稻谷减收25 亿公斤。然而由于当时尚没有可以有效防治该病害的农药,人们对这一病害的防治可谓束手无策。
  在充分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他会同范永坚和周益军研究员立刻向江苏省农林厅作了汇报,并在2000 年由江苏省农林厅、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苏省农科院联合向省政府提出水稻条纹叶枯病危害的严重性和加强联合攻关的报告。省主管领导立即作出批示,增列经费。2001 年设立了&江苏省重大暴发性病害水稻条纹叶枯病控制技术研究与推广&重大研究项目计划,万建民受命担任该计划的水稻育种首席执行专家,负责水稻育种攻关。
  这是一次全局性和整体性的多学科、多部门的科技攻关大协作,也是长线作战和短期突破相结合的成功之举。面对紧迫的形势,先是由江苏省种子管理站组织对现有主栽水稻品种进行了抗性筛选,筛选出可用的现有品种,以解燃眉之急。而为了长远解决这一问题,万建民组织全省主要育种单位的众多育种专家同心协力进行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品种的选育工作。在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以及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财政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完成国家&863&项目、&948&项目、跨越计划、科技支撑计划以及江苏省科技厅高技术项目、省三项工程项目等课题。在这个过程中,他带领团队摸索出了条纹叶枯病抗性鉴定方法,建立了规模化抗病鉴定技术体系,对10 977 份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筛选出高抗种质212 份;并从高抗种质中挖掘抗条纹叶枯病基因QTL 24 个,占国内外已报道的71%;精细定位主效抗病基因Stv-bi;创建了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水稻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抗条纹叶枯病优质新种质16 份。他所领衔的协作攻关组打破了以往水稻品种选育各单位各自为政的做法,通过种质、基因、技术和信息的共享,构建了南方粳稻品种选育与应用的综合平台展开联合攻关。各协作单位根据不同生态区的育种目标,利用常规育种与现代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自主创新形成的抗病新种质、规模化抗病鉴定技术,在短短的几年间,快速选育出适应不同生态区的早中晚熟系列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新品种10 个,并迅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同时,该项目还研制了新品种栽培的定量化实用指标,制定栽培技术规程13 个。2007 年至2009 年新品种推广8 314 万亩,2009 年推广面积占南方粳稻区种植面积的78%,累计推广13 634 万亩。
  万建民作为&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项目研究第一完成人,2010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了南方粳稻区受条纹叶枯病流行危害的难题,极大地促进了水稻生产的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所建立的一系列水稻抗病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平台,也为我国水稻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学养行德 建设过硬科研团队
  1999 年5 月,回到南京农业大学的万建民,再次站上三尺讲台,承担起作物育种学、高级遗传学、作物遗传改良原理与方法和作物学进展等本科生及硕士、博士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将长期积淀的深厚的作物育种理论知识和盘传授给同学们。在他的课堂上,那些深涩而枯燥的理论被他讲得浅显易懂,趣味横生。时至今日,许多聆听过他授课的学生们依然对往日课堂上的情景记忆犹新,也从中受益颇丰。
  即便是担任了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所长后,他仍然承担着作物遗传育种学的教学任务。经常为学生们作学术报告,向他们讲授国内外作物遗传育种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进展,带领他们进入水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水稻育种基地,讲解水稻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水稻育种原理、方法以及实验室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增加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对作物遗传育种的学习兴趣。
  在科研中,万建民推崇操行、学问和素质,他在自我践行的同时,把这种做人做事的&三要求&传授给年轻人。他说,操行就是要有献身和协作精神,不仅要&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且还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放弃节假日,常年来往于北京与南京,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子夜时分。即便是春节,只要一过初三,他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办公室,也会行走在海南岛的南繁基地。他经常说&理论研究要有创新,技术探索要有突破,研究结果要真实可靠&,在工作中一定要&全力以赴、实事求是&。他不仅严格要求研究生掌握熟练的试验操作技能,更注重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意识、勤于思考和单独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研所每周五下午的学术研讨会,博士生每两周的学术论坛,他都会准时参加。他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求自己和研究生。他提出科研人员要具备&说、写、组织能力、循序渐进&四要素。每次研讨会他都要求自己和研究生一样,必须在30分钟内讲完,而且要讲清楚,会前必须要演练多次,不要大致想一想就上场,要准备到每一句话。写就是要把论文、报告和信件写清楚,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还要触类旁通。他要求博士生参与课题申请书的撰写,懂得在有限的申请书内既要抓住重点,写清楚重要的关键点,又要能说服人。从课题酝酿、撰写、打印和呈交,整个过程都要清楚熟悉。组织能力和循序渐进就是要求研究生参与导师的各项课题,从小事做起,增强自身的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为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时刻与国外同行保持密切的合作,开阔科研人员的视野和学识,万建民还经常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多年来,他先后邀请或促成日本、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数十名知名学者、教授来到中国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其中有的专家甚至自愿来到中国进行合作研究,并长期无偿协助研究生培养工作。为紧跟国际研究前沿和加强国际交流,每年他都会应邀到国外的知名学府访问、考察和协商合作,并多次前往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出席国际水稻遗传学大会。
30 年,能够执著而专致于一项自己钟情的事业,并将其纵贯人生,乐在其中,对万建民来说,无疑是一件个人的幸事;而30 年遨游于水稻的分子世界,在解码与编码中,让祖国的万亩稻田花香四溢,葱郁茁壮,硕果丰实,这亦是件莫大的国之幸事!
● 中国农业科学院供稿 ●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
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中国农科院植保所2009年青年学术论坛隆重召开
文章来源:植保所& & &&&作者:admin&&&&&&&&点击数:
次&&&&&发布时间:&&&&&【字体:
  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党委青年工作委员会举办的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2009年青年学术论坛”于2009 年9月28 日在植保所报告厅成功召开,来自全所9个研究室的从事科研工作青年代表共计66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主管青年工作的党委委员郑永权副所长以及协管青年工作的党委委员蒋红云、张东升同志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郑永权代表所领导班子致开幕词,他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利用这样的机会锻炼和提高自己,通过学术交流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全国政协委员、“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彭于发研究员应邀作了关于“如何做一名科学家”的专题报告,从理想、设想、想象、回想四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切身体会给青年学者阐述了成长为一名科学家应提升的几大能力要素。15名青年学者做了专题报告,分别针对各学科专业的具体科学问题、研究背景、课题组研究方向等内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研讨。论坛还评选出优秀专题报告并进行了表彰。  所长出席了下午的闭幕式上并做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首先肯定了这次会议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要求青年学者要着眼于未来,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做出准确定位;二是要求青年学者要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强调科学研究成果要为三农服务。  本次学术论坛展示了我所青年学者近年来在植物保护各学科中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体现了我所青年工作者整体水平。学术论坛的召开为植保所青年工作者搭建了学习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增强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激发了青年植保工作者的自主创新意识,促进了多学科多领域学术联合的意愿,这对于我所的科研发展、青年研究队伍的建设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青年学术论坛隆重开幕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彭于发研究员做特邀报告
对获奖专题报告进行表彰
所长在闭幕式上讲话
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
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农科院植保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