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宋陵广场舞公园大门上面是什么鸟?

“我是小小广州通”网上知识竞赛题库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我是小小广州通”网上知识竞赛题库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金砂公园旅游(图)_大门_途牛
跟团游自助游邮轮景点门票自驾游酒店
共3张,1组图片
您可能感兴趣的美景&&共7张
今天(星期六)
东南风小于3级
始发站-到达站
汕头 —武昌
武昌 —汕头
预订常见问题
付款和发票
签署旅游合同
旅游预订优惠政策
24小时客户服务电话(免长途费):
途牛呼叫中心位于南京来电将统一显示为 025-舜帝陵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舜帝陵
舜帝陵位于的鸣条岗西端,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舜帝大道、舜帝广场、舜帝公园、舜帝陵庙四大部分。陵冢启于禹时,陵庙始建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舜帝陵占地1778亩,分为景区和陵区。古柏广场以北为陵区。陵区坐北向南,分为外城、陵园、皇城三部分。山门以南为外城,自南向北依次为石牌坊、重华桥、娥皇桥、女英桥、护城河、古柏广场、舜歌南风坐像、生死相依的一组千年古柏、柏林。进入山门,即为陵园。行甬道,磬声清脆,倍感神秘而庄重。舜帝陵冢高9尺,呈四方形,每边长约4丈,陵上有数千年五指神柏,元代献殿、清代享厅排于前,关公祠、敤首祠列于左右。另有舜帝陵位于的九嶷山,舜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从外入内有玉带桥,、、山门、干门、、、、左右厢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宫墙环绕;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地理位置、湖南宁远气候类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开放时间08:00—18:00景点级别国家4A级
运城舜帝陵位于中国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北十公里处的鸣条岗
运城舜帝陵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九嶷山舜帝陵位于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嶷山
湖南舜帝陵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运城市区北行15公里,在蜿蜒百里的西端,坐落着全国闻名的舜陵。对此,许多文人墨客曾著文褒赞。明人相宗皋写道:“观庙之形胜,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涛绕于后;南对条山,鹾海之盐花献于前。右缠黄河玉带,妫油厘降之风犹存;左拱瑶台,耕稼之迹如故。[1]”
其地理环境可谓形胜壮美。,姓姚,名重华,因其祖先曾封于虞(今永济市),故史称虞舜。舜是传说中我国后期部落联盟领袖。传说舜年幼丧母,经常受后母虐待和父亲的棒打。但他却以孝悌而闻名天下。后受四岳推举,命他摄政,并将其女、婚配与。舜举贤任能,举荐“”、“”著称的等十六人辅佐尧帝,除去、、颧兜、等恶人,使天下大治。尧死后,舜即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特别是命禹治平水患,使民安居乐业。故受万民拥戴。死后葬于。
舜帝陵庙始建于唐二十六年(738),后毁于元末战火中。明初(1506),乡人重建。但在明三十四年(1555)的大地震中又遭毁坏。明三十一年(1603),县令吴愈再次重建。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的大地震中又为瓦砾,仅存正殿。次年,在乡人王步洲等倡导下,重建舜庙[2]。舜帝广场
舜帝广场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占地面积为30000平方米。广场的前方摆放着两尊青石大象,,取意当年舜耕历山的时候是大象帮他耕地,小鸟帮他播种。同时大象也是世界舜帝后裔宗亲联谊会的会标,象征着万象更新,如意吉祥。广场中央是一个巨大的花坛,花坛中央是太极八卦音乐喷泉。花坛周围是十二幅虞舜盛世浮雕图,记载着舜帝的生平功绩。
广场的四周耸立着约十米高的十二根青石龙柱,这十二根龙柱代表舜曾把天下分为十二个州,寓意着天下归舜,祥和统一。这十二根龙柱是盐湖区十二位热爱家乡、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捐资竖立的,他们的善行义举也将同舜帝陵庙万古流芳。
正前方有道彩虹门,相传舜帝的母亲握登,
外出遇见彩虹感应而怀孕生下舜帝。所以传说舜帝就是彩虹的化身,因此在舜帝陵景区大门的上方特设一道七彩长虹。
进了彩虹门,就是舜帝公园,约占地1300多亩。中间为神道,长约1000米。神道西边有一片桃林,称做桃坞,寓意着舜的出生地姚墟村桃林。神道两旁是景区的花卉区,
雷泽湖(2张)
分为白花洲、湖山点、松梅苑等九个区。区内风光秀丽,鸟语花香,浓荫滴翠,景色宜人。舜帝陵庙
舜帝陵庙始建于唐二十六年(738),后毁于元末战火中。明初(1506),乡人重建。但在明三十四年(1555)的大地震中又遭毁坏。明三十一年(1603),县令吴愈再次重建。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的大地震中又为瓦砾,仅存正殿。次年,在乡人王步洲等倡导下,重建舜庙[2]。
舜帝陵庙占地四百亩,是景区的主要建筑。分为南外城、陵园、皇城三部分。舜帝陵庙神道两旁保存有五株树龄在4000年以上的古柏,且每一棵活柏怀里都抱着一棵死柏,甚为奇特,被称为“夫妻柏”或“连理柏”,东边一株树干形似龙爪,树根形似龙椅,相传当年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休憩,故这棵树又称为龙柏。而舜帝陵上也有一株树形奇特的古柏,已有2000余年历史,五个主枝形似虬龙,民间称为“五子登科”。陵前有两块石碑,上碑刻“有虞帝舜陵”,下碑刻“舜帝陵”[2]。
舜帝抚琴像
舜手抚五弦琴吟“南风歌”雕像
舜帝抚琴像
,为花岗岩材质,高五点一八米,整个雕像具有山的气势与宏伟,反映了华夏子孙对虞舜圣帝的尊崇爱戴,对虞舜文化的高山仰止。在雕像两侧有两根华表。华表最早缘于尧帝时代的诽谤木,设于交通要道之处,要广大人民群众在上面书写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到了汉代,发展为道路标志,明清时发展成为建筑装饰。在这里设立华表,是帝王皇权的象征。
外城,也叫神道入口,为半圆形的“古柏广场”,
是大型的祭祀活动的地方。神道两侧原来巨柏夹道,古树参天,可惜后来由于修庙没有资金,当地的老百姓便采取砍伐树林,换取银两的方法来修庙,因此,这里的柏树便被砍伐不少,如今只能看到这两组千年古柏了。相传这两组柏树是大禹亲手为舜帝所植,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并且它们均为“活柏抱死柏”。当地的老百姓看到它们这样相互依偎着,就像一对夫妻一样对爱情忠贞不渝,于是便给它们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夫妻柏”。明代的《安邑县志》称它们为“连理柏”。这组柏树下用来支撑卧柏的砖砌方柱上镶嵌有一块石碑,是清光绪二十六年杨包村的杜居实所写,碑文的题目为“鸣条古柏录存”。碑文记载了舜帝陵内古柏的沧桑。碑文说,原来舜帝陵内古柏林立,数十围粗的大柏树就有五十余棵,而夹道的夫妻柏还不在内。这些柏树“肃深古茂,几千年物”,在此“护帝陵,表圣迹”。但自明代到清代间,为筹款修庙,砍树买钱达五次,再加上以后的天灾人祸,对柏树损害更深。到了光绪二十六年,庙内的古柏,五十余围的还有五棵,四十余围的有八棵,二三十围的有十棵。后栽一、二百年的柏树都不算。碑文的作者呼吁后人要保护柏树,切不可乱砍乱伐!在碑文中间还记载了一个故事:同治年间,杜居士同老师山东巡抚闫敬铭夏天游贺村,遇一柏树约四十围。“围”是计量单位,指两只手的拇指与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当时闫敬铭说这棵柏树是秦汉时栽种的,很少见呀!杜居士反驳说远不如鸣条岗上的柏树古老呢,况且这里只有一棵,而鸣条岗上的柏树有十几棵,都有五十围粗,远远望去,很像龙形。闫敬铭认为杜居士说的夸张了,就不相信。到了光绪年间,闫敬铭奉圣旨北上,路过这里祭拜舜帝,见到了古柏,才感慨地对随从说,杜居士以前说的确实是真的。
沿神道即可前去拜谒舜帝陵。明朝诗人相宗皋曾写到:鸣条蜿蜒界平川,舜帝神祠不计年。数庙宫连楸树碧,一围冢接暮云连。从这首古诗中可以领略到当年舜帝陵的规模和气势。
相传舜陵建于大禹时,而庙则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从古柏到山门共设有四十九级台阶,四十九级台阶喻意着舜帝继尧位之后在位四十九年,《》上这样记载“舜帝四十九年居于鸣条,五十年帝陟”。
陵庙山门是拜谒舜帝陵庙的第一道大门,一座两层建筑。是在原址上重新恢复的仿清建筑。山门匾额上的“舜帝陵庙”四个大字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所书。
山门对联:
“此是鸣条岗,春露秋霜怀复旦;
谩言苍梧驾,尧天舜日睹重华。
”联意是:这里是鸣条岗,对祖先的岁时祭祀,人们从白天到黑夜时时都在怀念着舜帝。湖南的苍梧山上舜帝驾崩的说法是错的,太平盛世,人们都来鸣条岗瞻仰舜帝重华。
“山悬丽日日照纵横八万里;
门纳德风风行上下五千年
”联意是:高山上悬挂着明亮的太阳,这太阳照耀着神州纵横八万里江山;大门内珍藏着人类道德之风范,此风范盛行了上下五千年。
步入山门可以登楼览胜景,击鼓报平安。门上楼阁是舜帝陵的最高处,南可尽览景区全景,遥望、,将陵园、皇城尽收眼底,远眺涑水孤峰,北可迎南来熏风,擂平安鼓,报平安福。
陵园南北长200米,东西宽200米,占地60余亩。行百余步,进陵庙大门,在中轴线上座落着甬道、
月台、献殿、亭厅以及舜帝陵冢。东西对称的古建筑为关公祠和敤首祠。月台建在1.12米的台基之上,月台栏板两边雕刻了一百幅中国古代孝子的故事,称为《百孝图》。月台是每年祭祀舜帝的活动场所。月台中央放置的铜香炉长4.2米,象征着四千两百多年来中华儿女永远怀念舜帝,高112厘米象征舜帝高寿112岁。[2]
月台之后的建筑是献殿,建于元代。穿过献殿便是享厅,享厅为清代建筑。牌匾的内容为“陟方之所”,
是雍正元年安邑知县车敏来所提,意思是舜帝升天的地方。穿过享厅,便见到砖砌的方形墓冢,陵高3米,周围51米。陵前嵌有邢其任书写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石碣1块。陵冢上槐相交翠,郁郁葱葱。
绕陵北行约三十米,即是皇城
,又名离乐城。进拱形城门,内以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寝宫为中轴线,东西两侧配以廊房及钟、鼓二楼,构造布局严谨,左右对称。主建筑正殿,建造于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面阔五间,进深五椽。殿内泥塑的舜帝坐像,头戴冕旒,身着衮服,神态庄严,栩栩如生。
正殿之后,原建寝宫三楹,内塑娥皇、女英像,昔已毁于战火。陵庙东南,旧时曾建大云寺,为守陵僧侣居住,亦称“守陵寺”,于解放初拆毁。舜帝故事
舜被孔子称为“大孝”、“纯孝”。传说舜姓姚,名重华,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便又娶了一位妻子,后娘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父亲和后娘十分疼爱象,却对舜极为不好,但舜却非常孝敬父亲和后娘,并且关心弟弟象。舜不仅自己孝敬父母,关心兄弟,而且言传身教,提出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之教”。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说舜名
重华,晋代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华”,字都君。但说舜是“之人”,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人。唐代即今山西,治所在今。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舜生于,迁于,卒于,东夷之人也。&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今地不详,一说即今境内的中条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旧说即山东济阴境内的古)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今地不详)制作家用器物,还到负夏(今地不详)做过小本生意,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三年(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
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尧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还有“四凶族”,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彰,但尧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中称为舜“受终于文祖”。又传说是舜代替尧摄行天子之政,虽有天子之权,而无天子之号。与此二说差异甚大的一个传说是,舜将尧囚禁起来,还不让其子丹朱与他见而,舜自己做了天子,类似于后代的宫廷政变,篡权夺位。
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可见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舜把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坏人受到惩处,天下人心悦诚服。
按照所载传说,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据唐代《毛诗正义》引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蒲坂在唐代是,即今山西。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但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山西运城
山西舜帝陵位于运城市的鸣条岗西端,陵冢始建于夏禹,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后毁于元末战火。明万历年间重建,清顺治十年,康熙三十五年,雍正六年,乾隆八年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基本保持了原有布局[3]。
舜帝陵坐北朝南,面积2.7万平方米,由外城、陵园、皇城三部分组成。庙内砖砌方形墓冢即帝陵,高3米,周长51米,正面立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刑其任书“有虞帝舜陵”石碑。陵前嵌“有虞氏陵”石碣一方。享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前后檐敞朗,西山墙嵌“鸣条舜陵者略”石碑4通。后部为皇城,中轴线上布列戏台、献殿、正殿,两厢为配殿、钟鼓楼,主从有序,布局严谨,自北魏至明清1400多年间,历代帝王、官绅、乡庶市民祭祀活动从中未断。庙内现存明、清、民国时期重修碑刻7通[3]。
舜帝陵庙1985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1]。
湖南宁远的舜帝陵位于九嶷山,始建于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比运城鸣条岗舜陵晚建28年。2006年5月古舜帝陵遗址与舜帝陵已“捆绑”成功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景区和陵庙区两部分[4]。
2000年9月,永州市人民政府组织全市社会各界公祭舜帝陵。这是一次世纪祭典,来自中央国家机关、省直各单位、全省各市州有关部门、永州各县代表,以及海内外舜裔宗亲,一共6万余人,参加了祭典活动。祭祀活动期间,中央党校牵头,在九嶷山举办了“全国以德治国方略与舜文化研讨会”。从此以后,由政府组织的祭祀活动一年一度,形成制度。民间自发的祭祀活动更是常年不断[5]。运城方面
—《史记·舜本纪》载: 舜,之人也。舜耕,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1]
《谷梁传·杨士勋疏》云:“者,天下之中州,自唐(尧)虞(舜)及夏(禹)殷皆都焉,则冀州是天子之常居。冀州包含今山西省全境,尧都平阳(临汾),舜都蒲坂(永济),禹都安邑(夏县)都在山西境内。
唐·李泰《括地志··》:县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坛。
孟子的《离娄下》里说:“舜生于,迁于,卒于。”“诸冯”是指现在垣曲县历山镇的诸冯村[6],“负夏”指垣曲县同善镇。舜曾耕于历山,而历山就在垣曲县境内。“卒”是升天的意思,“鸣条”是指这里的“鸣条岗”。“古负夏”的土城墙,早已湮没。至今能看到的是修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的北城门额上镶嵌著“帝舜故里”石匾。还有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重修南城墙门洞上镌有“古负夏”的石匾[6]。据考察“鸣条岗”的地形特别像一条龙尾高摆龙头低俯的祥龙,而舜帝陵正好在龙头的位置上,符合古人的风水学[2]
晋太康年间在河南汲县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魏襄王墓中的《》记载:“舜帝四十九年,帝居于,五十年帝陟。”是说舜帝在他执政四十九年后居住鸣条,五十年后逝世。这就吻合了舜六十二岁继尧位,一百一十岁让位,一百一十二岁升天的数字。另有运城舜帝陵”从古柏到山门共设有四十九级台阶,四十九级台阶喻意着舜帝继尧位之后在位四十九年[2]
清代《安邑县志》上有这样一段诗赋来描述舜帝陵庙的地理位置:“观庙之形盛,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涛绕于后,南对,鹾海之盐花献于前;右缠黄河玉带,妫汭厘降之风犹存;左拱香山瑶台,历山耕稼之迹如故;内外古柏,郁郁乎如拱如揖;左右侍臣,蔼蔼呼都俞而吁。非古帝先圣谁敢轻葬其哉?”这段话的意思是:看陵庙的地理形势,座北朝南,头枕着万荣境内的孤山,涑水河从它的身后绕过。脚蹬中条山,百里盐池在他脚下献瑞。起伏蜿蜒的鸣条,起香山,过瑶台,舜耕历山时的情形还闪现在我们眼前。黄河的晋陕峡谷,跃龙门,穿禹门,妫汭故地民风还是那样淳朴。庙内外古柏、殿内的侍臣对他都是那样恭敬。不是圣君明君谁敢轻易葬在此处呢?由此可见这里确实是舜帝所葬之处[2]。
2004年,山西芮城县出土了一批玉器、石器和陶器,后经证实,这些文物与舜先祖虞幕至舜年代相合,由此证明,黄河流域特别是晋南应该是舜的主要活动区域。舜帝卒葬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鸣条岗的舜帝陵更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
第一,在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前,大禹、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望祭祀九疑山舜帝陵。《大清一统志》载:“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九疑而祭舜。”大禹与舜帝是同时代的人,如果他不知道舜帝崩葬于九疑山,决不会“望九疑而祭舜”。《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前106)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帝于九疑。”而司马迁撰写史记开始于太初元年(前104)。此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每逢国家大事,都派遣大臣到九嶷山祭祀舜帝陵。而到目前为止,无论国史还地方志,还没有发现哪位帝王到其他地方祭祀舜帝陵的记载。
第二,有诸多文献典籍记载舜葬九嶷。《礼记·檀弓上》载:“舜葬于苍梧之野。”《山海经·海内南经》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迓并。”描写自己溯湘江南行,到九疑向舜帝诉说自己的遭遇,受到九疑山诸神的热情欢迎。从《礼记》、《山海经》以及屈原的作品看,早在司马迁之前,舜葬九嶷已经成为当时共识。
第三,从考古发现看,可以更加确证舜葬九嶷。1972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地图,所绘主区域为潇水中上游地区,即今永州市南部六县的范围。地图上清楚地画着九条柱状物,柱后有建筑物,旁注“帝舜”二字。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关于确证舜葬九疑的实物资料。这两幅帛书地图是于公元前168年随墓主人埋入地下的,比司马迁出生时间要早至少33年!年,湖南考古研究所在九疑山玉琯岩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发现了秦汉至宋元时期的舜帝陵庙,与马王堆帛书地图标注的地点完全一致。位于永州宁远县九嶷山的古舜帝陵庙是现在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的三皇五帝遗址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地图
。据《九疑山志》记载,最早的舜庙建于,地点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第二座舜庙建于秦代,旧址在玉琯岩旁,2000年该遗址被发现,01年被公布为县级保护单位,02年经省文物考古所勘探试掘,确定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叠压文化层最深处约3米。遗址南北狭长,五进,九开间,完全符合古代帝陵“九五之尊”的体制。舜帝庙是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由玉琯岩搬迁而来,位于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
如今的舜庙为上世纪90年代重建,共斥资近三千万元,于99年落成。新建成的舜庙占地600余亩,坐南朝北,庄严肃穆,这是国内唯一的舜帝陵墓。陵庙为仿清式,两重院落,四进建筑,由神道、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和陵山(舜源峰)组成。
舜帝陵从1995年抢修重新开放以来,一直是海内外游客、朝拜祭祖的“圣地”,并被列为全省教育基地。又名“重华岩”,位于九疑山风景名胜区舜源峰西南一公里。“重华”是舜帝的名字。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曾游此岩,因而得名。每当雨过天睛,阳光覆照,岩壁上闪射出紫色的霞光,所以后人称之为。紫霞岩分内岩和外岩两部分。外岩雄伟壮观,内岩幽深敞阔。岩洞游程1556米。洞内各种钟乳石似人似花,象鸟象兽,岩内有一条“九曲银河”蜿蜒盘旋,将此景观串连一体;自唐代以来,岩内就留有元结、沈绅、蒋之奇、寇准、宋之问、李少白、何大斌等名人骚客的石刻墨迹,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游九疑山时曾在此岩“炊粥就碗”三天四夜。 舜源峰猴山位居“九疑山”之首,乃华夏始祖舜帝的崩葬之地。峰上野猴成群,花果遍地,奇树、怪石、亭阁相映成趣,巧夺天工,加上珍稀动、植物众多,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不仅是天然的“珍稀动、植物宝库”和“森林氧吧”,还有中国“第二花果山”之美誉。庙前广场东侧,有手书“九嶷山舜帝陵”汉白玉碑一块,北边是长长的神道,两旁并立石人石兽,神道尽头建三桥,横跨九嶷河。对面有山峰矗立,秀丽端庄,丰腴俊美,与舜源峰遥望,相传为娥皇峰。西北不远,又有一峰,清秀挺拔,亭亭玉立,这就是女英峰了,两旁还有小山,叫美女峰和梳子峰,据说是女英的侍女。娥皇女英两峰并峙,脉脉含情,似与舜源峰相偎依,不禁使人想起二妃的凄美的传说。有诗道:“云际两峰立,相传是二妃。山山朝帝寝,树树带春晖。有泪洒斑竹,无人尚举衣。依稀松柏里,还见彩鸾飞。”
进了午门,左右有钟楼,东西设厢房。迎面就是拜殿,陈列了九疑山模型和一套仿古铜在内,三面墙上有刻书,古文隶体,介绍舜帝生平及业绩。
拜殿之后是陵庙的主建筑——正殿,气势宏伟,庄严肃穆。殿前东北有“抚瑶颂”碑一块,高约3米,为明万历四年(1576)立。大殿四周,古木参天,据《九疑山志》载,庙旁原有香杉十五株,入夜,其稍常见亮光,称“天灯”,可惜杉树皆已老死。今距舜陵15里的将军庙,仍有香杉四株,
枝干粗大,须三人合抱。香杉为九嶷三宝之一,虽形与一般杉树无异,但其皮色较深,针叶较细,木质也较普通杉木坚韧,扣之作铜铁之声,去皮,则有芳香如檀,故名香杉。邑人李郃有《咏舜庙古杉》一首:“总负亿年质,高临千仞峰。贞心欺晚桂,劲节掩寒松。任彼风飚折,挺然霜雪冲。茎凌霄汉表,根蟠龙窟中。仙客频栖舞,良工何渺逢。枝头连理翠,拥护圣神宫。”郃(808—873),字子玄,号西贞,下灌人,唐太和二年(828)举贤良方正,擢进士第一,为湖广首位状元。现仅在大殿西北存古柏一棵,虽历经千年风雨,仍苍翠满枝,被尊为神树,枝上挂满祈福绸带。
正殿内有舜帝铜像一尊,只见他正襟危坐,右手持剑,气宇轩昂。铜像背后为万山朝舜图画,其景在下灌东南,灌溪仙境景区内,极目远眺,但见山势逶迤,如屏如障,绵延数十里,且山山皆向九嶷,故有“天下万山朝九嶷”之说。背面有“二妃图”,图中娥皇女英抚竹而泣,竹枝尽斑,左右书屈原《湘君》诗:“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为隶体。正殿四周的护栏上,刻着九疑风光、舜帝传说和历代名人与九疑的故事,都有文字说明,简单扼要。
出了正殿,拾级而上,就到了寝殿,为一敞开式建筑,紧邻舜源峰,正中为“帝舜有虞氏之陵”碑,相传是汉徐俭所立。祭舜,历代皆有之,明洪武年间,定下了三年一大祭,一年一小祭的规矩,沿用至今。大祭由朝廷派钦差或大臣,亲奉诏书来舜庙祭奠,小祭则由当地县令和地方生员陪同完成。寝殿下方,左右设碑廊,陈列从到的祭碑32块,其中何绍基的“谕祭文”,被誉为书苑珍品。日,永州6万多干部群众和来自中央、省直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美国、泰国、和、香港地区的舜裔宗亲代表在舜陵隆重集会,公祭舜帝,规模空前。山中海拔最高的是舜源峰。这座山与舜帝的传说渊源很深。 传说舜帝到南方巡狩,走到九嶷山时不幸驾崩,他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听闻噩耗一路哭泣来到这里,她们的泪水洒落在竹上,于是湖南就有了斑竹,这种竹子也被称为湘妃竹。九嶷山一带的人感念舜帝为百姓做了很多事,于是在山下为他修陵筑庙。 除了美丽的神话传说和舜陵、舜庙外,九嶷山有挺拔雄伟的山峰、郁郁葱葱的林海、千奇百怪的溶洞及汩汩流淌的溪泉。
舜陵后的舜源峰,现已开辟为。山峰海拔600米,因属舜葬之所,历来就为封禁之地,所以古木参天,怪石嶙峋。山上林木覆盖率98.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4.8万,是纯天然的氧吧。舜源峰为九嶷九峰之首,位居中央,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楼、石城、朱明、箫韶如众星拱月,环而护之。其峰南北走向,三峰并立,山势雄奇,北边为悬崖绝壁,上有千年石枞一株,干大数围。石枞也为九嶷三宝之一,与一般枞树相似,只因其多长在峰巅石崖之上,故名石枞。其性耐寒耐旱,主干笔直,皮色深红,木质坚硬,了又有五叶、七叶、九叶之分。据旧志载,九嶷九峰之巅皆生石枞,如今只有舜源、娥皇、石楼、桂林四峰有之,他处均无。有人曾试将山上生长的石枞移至别处种植,终不见有存活者。舜源主峰上猕猴成群,常与游人相戏,别具情趣,登顶四望,九疑山光水色尽收眼底,使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开放时间:08:00—18:00
取票地点:景区售票处
特惠政策:身高1.2米以下儿童、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免票,60—69岁之间老年人持老年证可至景区购优惠票。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陵地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