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Tom Schilling我的奋斗电影等等电影?

我们的父辈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我们的父辈
五个挚友及他们之间重逢的约定。五个年轻人在他们青春时代即将结束时加入了战争,他们完全不知道,战争究竟对他们,对世界有什么样的影响。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前几天:五位童年时代的朋友在柏林相约,相互告别。对纳粹有着坚定信仰的德国国防军军官威尔汉姆(Volker Bruch饰演),成为了一名士兵;但对抱有怀疑的威廉的兄弟弗里德汉姆(Tom Schilling饰演),对纳粹嗤之以鼻;渴望成为电影明星,热爱生活的格丽塔(Katharina Schüttler饰演);对纳粹同样抱着坚定信仰,励志成为护士服务人民和元首的夏洛特(Miriam Stein饰演);还有曾试图说服父母,最终在投入集中营途中脱逃加入游击队的犹太人维克托(Ludwig Trepte饰演)。当命运将他们拆散之前,五个年轻人度过了最后几小时的平静时光。故事发生在年间。由于战争爆发,五个好友被迫离开家乡,被迫离开彼此,三个去了东线,两个留在了柏林。这场战争带来的不光有牺牲,还有终生难忘的痛苦回忆。他们中有些人的加入是出于某种目的,而其他人却痛苦地挣扎于良心道德与国家责任之间。导&&&&演菲利普·卡德巴赫 Philip Kadelbach编&&&&剧Stefan Kolditz类&&&&型战争/剧情主&&&&演Volker Bruch,Tom Schilling,Katharina Schüttler,Miriam Stein,Ludwig Trepte播&&&&出其他制作公司UFA语&&&&言德语首播日期 周日
VolkerBruch ....Wilhelm Winter (3 episodes,2013)
汤姆·希林 TomSchilling ....Friedhelm Winter (3episodes, 2013)
卡塔琳娜·舒特勒Katharina Schüttler ....Greta (3 episodes, 2013)
米莉安·斯坦恩 MiriamStein ....Charlotte (3 episodes, 2013)
路德韦希·特莱皮特Ludwig Trepte ....Viktor Goldstein (3episodes, 2013)
马克·瓦斯奇科 MarkWaschke ....Dorn (3 episodes, 2013)
亨丽埃特·李赫特-罗赫 Henriette Richter-R?hl ....Hildegard (3 episodes, 2013)
G?tz Schubert ....Dr. Jahn (3 episodes, 2013)
Hildegard Schroedter ....Oberschwester (3 episodes, 2013)
克里斯蒂安妮·保罗Christiane Paul ....Lilja (2 episodes,2013)
西尔维斯特·格洛斯Sylvester Groth ....Hiemer (2 episodes,2013)
艾琳娜·莱辛 AlinaLevshin ....Alina (2 episodes, 2013)
Lukas Gregorowicz ....Jerzy (2 episodes, 2013)
马克西姆·梅米特 MaximMehmet ....Hauptmann Feigl (2 episodes,2013)
Adam Markiewicz ....Stanislawski (2 episodes, 2013)
Johanna Gastdorf ....Friedhelms Mutter (2 episodes, 2013)
Peter Kremer ....Vater Winter (2 episodes, 2013)
Trystan Wyn Puetter ....Bertok (2 episodes, 2013)
David Zimmerschied ....Schneider (2 episodes, 2013)
乔尔·巴斯曼 JoelBasman ....Bartel (2 episodes, 2013)
Anne Diemer ....Dorns Frau (2 episodes, 2013)
Karina Plachetka ....Erika (2 episodes, 2013)
Judith Engel ....Frau Schulze (2 episodes, 2013)
Michael Ihnow ....Francizek (2 episodes, 2013)
制作公司:
teamWorx Produktion für Kino und Fernsehen GmbH [德国]
发行公司:
Alive Vertrieb und Marketing (2013) (Germany) (DVD)
Music Box Films (2013) (USA) (all media)
Zweites Deutsches Fernsehen (ZDF) [] (2013) (Germany) (TV)
特技制作公司:
CinePostproduction[1]本剧是根据主人公威尔汉姆的进行拍摄,为了尽量保证剧集的真实性,令参加的老兵和他们的子孙后代信服,编剧Stefan Kolditz多年来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很多战争幸存者。
德国《》对本剧的评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来的苦难,比20世纪里所发生的任何事件都要深重。该剧通过生动的当代电影语言叙述了那段历史,绝对值得观看。
该剧共有三集,每集90分钟,于德国当地时间3月17、18、20日20:15播出。[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少年希特勒 /Mein Kampf . 高清BT种子下载
少年希特勒/Mein Kampf.
少年希特勒Mein Kampf又名:标签:地区:年份:导演:编剧:主演:imdb:
下载地址:扫盲:一般来说影片容量越大画质越清晰;1080p的画质绝对比720p清晰外挂字幕请上
猜您还喜欢以下影视:那些年陪伴过我的德国电影(二)
岁月流逝,所有的地方和面孔都模糊了,有些人已死去,
而我站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一个安宁的夜晚,终于明白了,
我更怀念的是鸟鸣中的寂静,而非那些注定消逝的事物。
&&&&&&&&&&&&&&&&&&&&&&&&&&&&&&&&&&&&&&&&&&&&&&&&&&&&&&&&&&&
我是从哪部电影迷上德国的呢?其实不是电影,是一首歌——《夏天最后一朵玫瑰》,这是联邦德国曾经的电影〈英俊少年〉的插曲。好笑的是这首歌原是一首爱尔兰歌谣,并非正宗的德国歌曲,但这对我并不矛盾,就像特洛伊战争因女人而开始,之后就不关女人事了一样。我只是要了一个与德国电影有关的起因,后来,后来就是我自己的事情了。
&& 《刺杀希特勒》、《
》、《浪潮》、《第九日》、《窃听风暴》、《忧郁的星期天》、《帝国的毁灭》、《黑皮书》、《伪钞制造者》、《斯大林格勒战役》、《希望与反抗
Sophie Scholl
》、《无处为家》、《茜茜公主三部曲》、《好男不当兵》、《红男爵》、《角斗英雄》、《女伯爵》、《罗森斯塔塞街的女人们》、《死亡终点站》、《百万大逃亡
Flucht》、《柏林的女人》、《意志的胜利》、《极地重生》这些我看过的德国电影或德国与之合拍的电影,基本上都能想起一二(这真是个奇迹,我可是常忘记重要的事情的人),所以趁现在还有印象记下一点碎碎念,供以后回味时自误自乐!
《刺杀希特勒》:这是德国2004年拍的电影,原名《Stauffenberg》,讲述的是1944年的7.20刺杀希特勒事件。其实我倒觉得像是史陶芬伯格为何要行刺杀之举的纪录片。几点观感:
1、帅哥多(我说的帅哥并非指只有脸蛋的,事实上德国人以靠容貌出人头地为耻),无论老的、少的,真是一个帅字了得,即俊朗又精气神十足,站在那里就是一幅油画,生动、立体。
2、站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电影里很多德军将领在政变中对于“站队”多采用观望或摇摆不定来处理。因为一旦分不清楚形势,站错了队,盖世太保就来了。事实是他们都没得选,战争年代,形势瞬息万变,今天的强者也许明天就孤立无援,今天的叛乱者也许明天就成为正统。更多的时候,大家只能看到当下,而看不到长远,很难预见,所以说站队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3、一个团队中没有不重要的成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扮演主角,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影响全局,关键时刻握有军队的人他的站队决定一方的成败。历史往往由胜利者书写,我们很难去了解所谓的真相,个人只能忠诚于自己的信仰。电影中所有被抓的参与者在枪决前都强调自己对信仰的忠诚,坚信自己坚信的,坚持自己坚持的,不管有多少众叛亲离和误解冷眼,老子都不在乎!可惜了我的副官帅哥,人家可是眼神坚定,义无反顾的就义的。
&& 《 Napola
》:初看这部电影我是冲着Tom
Schilling和纳粹精英学校相关历史去的,最后这部据说是德国青年导演拍的电影触动了我,求同灭异真可怕。电影的副标Elite
fuer den Fuehrer,中译“培养元首的精英”,我看译为极权的帮凶和捍卫者更贴切。
几点观感:
1、Siegfried难堪教官无尽的心理压迫与凌辱,在一次训练中扑身抱住同伴失手掉落训练坑里的炸弹,血肉溅满其他同学惊悚的身体。他的死由于保护了整个小组的生命受到了嘉奖并成为其他学员为组织“献身”的楷模,实际却是他无路可走后最终的归宿。在最后的一瞬间,我们在他的眼里看到的是终于可以结束这一切的渴望。够讽刺吧!
2、Albrecht以一个软弱的形象出现,与做纳粹军官的父亲和魁梧的Friedrich形成鲜明对比,他难以成为父亲希望的儿子--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是如此.而他的灵魂,始终有爱,无论是对亲情,对友情,还是对敌人。这种人在极权和专制制度里如果不蜕变,往往成为最早消逝的一群,但若他蜕变就会变成最可怕的一群。
3、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后决定改造教育制度,宣扬国家民族主义思想,根除魏玛时代的颓废文化,纳粹教师联盟的领导人汉斯&舍姆宣称:“谁控制了青少年,谁就控制了将来”,所以后来Napola全称为Nationalpolitische
Lehranstalt(民族政治教育学院)适时出现就不稀奇了。顺便说一下,历史上的Napola并非电影所表现的,电影里没有真正表现出Napola的精髓,很可能是南辕北辙,英国作家曾对Napola的教育下过如此评价:‘为高智商、身体健康、富有想象力和抱负的少年们量身定制,对德国男孩们来说入选纳波拉是一个梦,进入纳波拉的幸运儿中多数后来加入德国军队。’
4、“当你攻击的时候,要忘记人性,这样才能发挥你的全部潜能。”这是剧中的一句台词,只所以记住它,是因为我们常被这样诱导着失去人性变成禽兽。
《浪潮》:德文Die
Welle,是别人推荐我看的,到底是谁,我想不起来了,瞧我的记性。电影中这个故事的原型来自美国,1967年,在美国的一所高中里,教师Ron
Jones大胆地进行了一场实验:他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起因是学生无法理解法西斯主义是什么,老师决定让他们亲身体会法西斯主义……“很快,事态的发展就失去了控制”,多年后,一位当时的学生回忆道。
几点观感:
1、看这部电影时我想起一本书《极权主义的起源》,这其实是一部演示极权主义起源的实验,事实上,极权主义运动曾被称为“光天化日之下建立的秘密会社”,君不见,剧中不可一世的黑帮见到“浪潮”成员都会落荒而逃。回溯历史,每一次极权主义的兴起都伴随着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自称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活跃其中,他们以教育群众、改造人性为名,为全能的权力出谋划策,制造出了千奇百怪的人间地狱。
2、哈耶克曾说过:“所有通往地狱之路,原先都是准备到天堂去的。”回看人类历史,人总是错把地狱当天堂,最终万劫不复。一个沉闷无望的社会,最容易推崇急剧的变革和行动主义,行动压倒言论和思想,是群众运动的基本特征。用《乌合之众》的话来说,“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剧中极权组织提供了“平等”的幻象,这点是非常有致命诱惑的,因为大众看不清这个“平等”的幻象是为了建立新的秩序或等级。
3、“德国近年来每况愈下,我们是全球化的输家,但政府却告诉我们,努力干活才是摆脱危机的唯一办法。那些政治家根本就是经济动物的傀儡。失业率必须下降,我们还是出口大国,但实际上,穷者愈穷,富者愈富。恐怖活动是现今最大的威胁,而恐怖活动正是我们自己,通过散布不公正而一手造成的,当我们把自己的星球一步步推向毁灭的时候,那些富人却在一旁摩拳擦掌,建造空间站,还想从高处来欣赏这一切。”像电影中这类煽动性的演讲是不是好熟悉,“浪潮”通过教师赖纳的口告诉我们知识可以成为权力的伪饰,启蒙可以成为操纵的借口,极权主义没有在历史中消亡,他就在讲台上发号施令,只是你们还没有发现而已。为什么极权主义无法消失,那是因为人类渴求同质化,脆弱让我们渴求归属感。极权主义在高空不屑道“不是我不愿离开,而是你们渴望拥抱我”!
《第九日》:由于母亲去世,卢森堡籍的牧师亨利·克莱默尔被允许从集中营回家9天,盖世太保授意他通过教会说服当地的武装力量放弃抵抗,成功就可以离开达绍集中营,不成功就回达绍继续待着。之所以选择看这部,是因为它是根据一位卢森堡天主教牧师的日记改编的,我一向喜欢真实,对假大空没兴趣,所以不会漏掉这部啦;更重要一点,这部电影宗教色彩浓厚,有一段时间我对圣经和宗教历史翻了不少,很欣赏一些经典的宗教电影。
几点观感:
1、德军冲锋队长布哈德,一个曾经也是神学院毕业的人,对克莱默尔说:“犹大的背叛正是上帝的旨意。而正是因为犹大的背叛,才成全了上帝的正名。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没有犹大,没有背叛与出卖,就没有上帝和十字架,也成全不了上帝之耀,从而成全不了基督教。”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新观点,很多人讨论过它的漏洞,这里就不谈了。当我第二遍看这段时,我简直太佩服布哈德了,他的攻心战是如此可怕,在让克莱默尔领略了盖世太保的“胡萝卜和狼牙棒”后,这一招无非是想从心里彻底击垮克莱默尔。一个曾经是神学院出身、曾任祭坛副主祭的冲锋队长用犹大背叛主是荣耀主的新论断来诱导一个刚从地狱回来的牧师,用你自己的信仰来混淆你自己的判断力,这招够狠。布哈德之所以会这样评价犹大,目的在于让克莱默尔接受他的观点,成为另一个“犹大”,完成纳粹想要他完成的任务。
2、布哈德的任务是什么呢?他的领导在电影开头时授意他让得到假释的克莱默尔运用自己和家族的一切影响力劝服卢森堡红衣主教接受纳粹的“新宗教政策”,从而在欧洲树立起一面合作的旗帜。(这段可以参考第三帝国与罗马教廷那段历史及纳粹的新宗教政策)如果此任务成功,布哈德可以继续待在后方,若失败就去东线吧!所以说布哈德是有压力的,1942年的东线战场谁都知道是什么状况。在电影中当克莱默尔见到了红衣主教,却没有拿到纳粹想要的签名时,布哈德为了自保转而逼迫克莱默尔以个人名义发表公告,表态拥护纳粹的“新宗教政策”并公开批评红衣主教,在经历了内心的痛苦挣扎之后,克莱默尔交给布哈德一张空白的信笺,坦然回到达绍集中营,而这位精干老练的冲锋队长布哈德就只有上东线去跟苏联人一起啃冰雪了,不是拼命的屠杀就是被屠杀,两样没有本质区别。东线战场是魔鬼待的地方,那里没有游戏规则,没有人道,只有残暴和更残暴,就像约阿希姆.派普说的一样,若你不冷酷无情你根本生存不下去,苏联人怎么做的,我们就是怎么做的,那里没有正义可言,只有杀戮。
3、选择是多么的难!无论你是尊贵的红衣主教还是虔诚的牧师。克莱默尔在选择做犹大还是不做之间有过深刻的挣扎,集中营的经历让他面临艰难的抉择,在觐见红衣主教的时候,他坦然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无数次问过良知、祈求过主,都没有答案”。集中营里,的确没有上帝,祈祷无济于事,甚至在集中营里没有水喝的日子里,他找到了一个滴水的出水管,依靠那里的滴水挽救了自己的生命,但却没有把这水与难友们分享,结果导致一个难友死亡。不是不想救,是集中营让多数人最终回归动物的本能。可是挣扎不只小牧师有,红衣主教的抉择更难,在密室里红衣主教艰难的说道“如果我在这份声明上签字,那些被关在集中营和即将被关到集中营里的犹太神职人员和波兰神职人员,甚至是东方战场上被俘的苏联神职人员都会被名正言顺地屠杀掉,亨利,你知道是多少吗?被堂而皇之地杀掉,你了解那个数字吗?如果我不签,你可能会死在集中营,也会有更多的神职人员死在里面。你让我怎么办?亨利,我能怎么办?一起祷告吧!”我记得克莱默尔一个人走出去,站在白雪覆盖的街面上看着一个小女孩,随后他走过去给了小女孩一块巧克力,抬头时眼神空洞却释然,但我知道他仍然没有放弃信仰。电影结尾克莱默尔回到了集中营,他把偷带进来的一根香肠切成等份的一个个小片,与难友们安静的分享时,他的耶稣式的牺牲得以最终完成。
4、《新约·马太福音》中说:卖耶稣的犹大看见耶稣已经定了罪,就后悔,把那三十块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的。”他们说:那与我们有什么相干?你自己承当吧。”
犹大就把那银钱丢在殿里,出去吊死了。祭司长拾起银钱来说:“这是血钱,不可放在库里。”他们商议,就用那银钱买了窑户的一块田,为要埋葬外乡人。所以那块田直到今日还叫做“血田”。
《窃听风暴》:这部电影是我曾经待过的企划部门的一个同事介绍我看的,他是谁,我怎么记不得了!讲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东德秘密特工监听的故事,又译《别人的生活》。前苏联影响到的地方就总会有类似克格勃的情报部门,难怪克格勃的名声在苏联解体前或解体后都够臭,真不冤枉。记得普京好像当克格勃时大多数时间就是在东德,苏联解体后失业投靠老师才得以从政的,看来克格勃是个很有潜力的行当!说到东德,我好像记得高中时代看三毛的书,三毛提到她曾经在去东德玩时,在火车检查站还是边哨站什么的邂逅了一个英俊有涵养的东德军警,迷得不行,坚持要留下来,还是那个军警有理智强行将她送上了去西德的火车。想想女人头脑发热太疯狂了!
几点观感:
1、电影中的特工Hauptmann应该属于这个机构——史塔西(德语:Ministerium f&r
Staatssicherheit,MfS),全称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安全机构,成立于日,总部设在东柏林。史塔西被认作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情报和秘密警察机构之一,在其存在期间,有60万人为史塔西服务,与纳粹德国时期为盖世太保服务的人数相当。“党的剑与盾”是史塔西的座右铭,史塔西积极支持、实施党的决定,集秘密警察、情报侦察、甚至犯罪起诉和审判准备功能于一身,在民主德国(东德)生活中,没有一块空间是史塔西不能间接、或者在“政治操作下的合作”形式中直接参与的。史塔西的标语是“我们无处不在”(WIR
&UBERALL)。至1989年,民主德国(东德)有约600万人被建立过秘密档案,超过东德总人口的1/3,德国联邦国家安全档案委员会(BStU)保存的史塔西档案,书写材料长达112公里,转作胶片的材料有47公里,图片和幻灯片多达140万张,影像资料16.9万份,碎片材料1.55万袋。这是一个秘密警察无处不在的国家,它甚至做的比它的老师克格勃都好,但是极权体制的问题在于,看上去铁板一块,实际上它可以瞬间崩溃,问题永远出现在内部,不是它监视的人毁掉它,而是它自己。就像当听到斯大林逝世的消息后,他的同僚和左右手比他的敌人更舒畅一样,这就是极权主义和独裁制的宿命。
2、康德说,自由源自道德,那是一种发自人类心灵底部不必依赖于外部必然性的自我律令。无论外在的必然性要如何压迫他,都不会绝对扼杀这种人对自己的律令。这正是人的尊严和价值之所在。说的多美,直抵心灵,但是事实是怎样的呢?电影终究还是电影,现实远比电影残酷,听说《窃听风暴》在拍摄期间曾经想去“史塔西”原来的监狱内拍摄,但是原史塔西监狱纪念馆的负责人却拒绝了导演的要求,理由是:据他所知,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史塔西的官员保护过他所监视的人。很残酷吧,没有一个义人。但是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悲观,就像蒋经国曾经对他的下属说,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他说这句话时是准备开放党禁、报禁,而他的“国策顾问”沈昌焕对蒋经国说:“这样做,国民党将来可能失去政权的!”蒋经国难道不清楚吗?该来的挡也挡不住,该走的强留也没用。世界没我们想得那么美好,也没我们想得那么糟糕。
3、影片结尾当Georg Dreyman在街头,看到行走在人行道上的Hauptmann Gerd
Wiesler时,他本可以上前喊住他的,但是却没有。就像哈代所言,呼唤者与被呼唤者很少能互相答应。
4、影片结尾柏林墙倒塌,东西德统一,看上去皆大欢喜,事实却永远不是如此。正如影片中那位前东德文化部长所说,新的局面又怎样?没有意识形态信仰,没有标准可反抗?人们之间的芥蒂在最初的狂喜后将会面临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巨大的胜利后通常伴随着不得不改变的苦涩感,表面是统一了但是思想文化上却永远不行。就像一位德国教育家与杨恒均闲聊时无不悲观的说,“若要东西德真正达到统一,只有等到受东德教育体制改造的那代人全部自然死亡见了上帝才行。”所以说在历史洪流面前,渺小的人类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面对着改变、融合而随波逐流着。
《忧郁的星期天》:只所以还记得它,是因为它是我最早看过的一部德国电影,人对于自己最早接触的一切都会铭记许久。英译Gloomy
,这部电影看完后,我听了一下午这首同名曲,那时我才刚毕业,天啊,当时听得我想自杀,后来就不敢听了。因为音乐美是美,但是给人的感觉太压抑了。
故事情节记不清了,好像是两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的故事,可惜时代不好,是纳粹清除犹太人的时期,当然有个纳粹军官汉斯会搅进来,因为两位男人中有人是犹太人,而女主角又过于美丽。
到现在只记得一两个情节,女主角为了营救她的犹太男人被迫与纳粹军官汉斯发生关系,但后者仍骗了她,从即将开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火车上拉下了科学家身份的犹太人,而女主角的犹太男人就在科学家的身边,看到这一幕无奈的笑了。汉斯的算盘是战后这位犹太科学家可以证明自己是无罪的,我一直是在救犹太人,可以免除自己在战争中所犯的罪行。只有他自己和女主角知道他有罪无罪,所以50年后,女主角终于毒死了他。
《帝国的毁灭》:原名Der Untergang
,这部电影很著名,据说是根据希特勒的最后12天改编而成的,不过我后来看了许多第三帝国的资料和回忆录,感觉基本属实,确实符合德国人的一贯做法。该片影评铺天盖地,我都不记得看了多少。那时我还好年轻,22岁不到,当时觉得这名字译得不好,应该取个震撼的,若是我就译为《众神的黄昏》,多贴切!
&几点观感:
1、师哥多,没有哪一部德国电影像这一部一样可以揽括德国当今影坛的众帅哥。老的,少的,青壮年的一应俱全,像我一样喜欢制服帅哥的人有福了,帅哥们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了这部剧以后你会觉得好莱坞的那些小白脸也好意思称帅哥?发现两个真理:一是原来光头也可以如此帅气逼人。二是营养学一定得学好,活到99就靠它了。
2、树倒猢孙散。影片开头,地堡里的所有权贵都在劝希特勒撤离,理由冠冕堂皇,“你是我们的元首,你的安全很重要。”还是军需部长斯佩尔厉害,一锤定音,“大幕落下之时您应该在台上,我的元首!”党卫军、国防军、人民冲锋队有福了,效忠的对象还没跑,接着战斗吧!可苦了军政界的大佬们,想跑路只有走地下路线了。所以爱娃的妹夫和希姆莱就只有自己行动了,戈林更绝,来都不来,直接发电通告自己取代希特勒。我想若是海德里希还活着,这里就没有他仨什么事了。
3、少年、青年最易洗脑,所以战斗到最后甚至开枪自杀;而阅尽沧桑的老将们和医生们都恪尽职守,德国人的这点不得不让人佩服。地堡的众权势者在希特勒死后出逃,路上还有军医在尽心尽力的救助伤兵,战斗间隙中军官为自己勇敢的士兵庄重肃穆的颁发军功章,神情一丝不苟。战败又怎样?对于一个勇敢又磊落的军人来说,死亡不可避免,但我的荣誉和忠诚不可夺去,你可以打败我,但永远无法征服。这些细节让我想起《兄弟连》最后一集里,战败的德国军人步伐整齐的通过勃兰堡门,军纪次序严明,头颅高昂,旁边观摩的美国军官说了句,“你看他们像是战败了吗?”最经典的是要属得到美军军官允许后那位德军上校对自己士兵的讲话,让人钦佩不已。
4、又见Ulrich
Matthes,这次他演戈培尔,貌如鹰隼,当负责防卫政府区的蒙克向他谏言停止使用人民冲锋队,因为他们即没有好的武器又没有经过训练,如同送给苏联人的活靶子时,戈培尔冷酷无情的回敬道:“我们从来没有强迫人民,是他们选择了我们。现在,该是他们为自己的选择献身的时候了。”如果超然于历史之外看历史,历史上没有正义,因为谁都不是无辜的。正如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中写到:“虽然很多人是有罪的,却没有人是清白的。”你自己就是你自己的掘墓人,就算你不是杀人者,你也是协助者,至少你的沉默助长了杀人者的气焰。原党卫队三级宪兵队中队长埃.克恩迈尔诚恳的说“我们当年,哪怕只是在心底里,表示过不同意吗?没有,一千个没有。我们为权利梦所陶醉:统治世界。它冲昏了我们的头脑。我们都曾犯罪,即使我们没有杀过一个人。”杀君马者道旁儿,说得就是这个理。所以说年轻并不是你的借口,甚至到了结局时刻你会感觉“在浩瀚的历史中,我们都是小虫子,不过是只萤火虫。”(丘吉尔语)
5、说说这个人Albert Speer
,一个有名的建筑师,第三帝国的军需部长,他战后出狱写过一本书《第三帝国内幕》,客观性和真实性只有他自己知道,用一句话概括:所有的传记都不过是自我辩护。
Albert Speer
出身富有的中产阶级,父亲是高级建筑师,母亲美貌。自已也是颇有天份的建筑师,与希特勒相遇是在柏林大学工程科技系的一次演讲上。回头审视那个年代,无数那样的年轻人,刚毕业就成为失业大军中之一,挫折,不满,寻求社会问题的解答。而当时的德国政治不是极左就是极右,1931年,正是纳粹党调整,隐藏其激进策略,吸引无数中产阶级的时候。然而
Speer本来是个政治观念极其淡漠的人,纯为希特勒个人魅力所打动,对那次演讲的内容他记得的还不如希特勒的激情与表现多。纽伦堡审判时,Speer说,如果希特勒有朋友的话,我就是那一位。Speer
先是为纳粹党设计单独建筑物,后来到负责重新定位全德国的城市改造,Speer在那些新古典式的宏伟建筑风格中与希特勒分享同一个罗马梦,记得电影开头两人讨论的千年帝国首都日耳曼尼亚时的情形吧。后期Speer因为工程人员的特质,慢慢被希特勒委以军工业,当上军需部长。他恐怕是纳粹党内真正“干活的人”。另外Speer是政府内第一个敢于公开反抗希特勒的人,纵使如此,希特勒也没有因此恨他。柏林陷落前,他在复杂的心情中,去见了准备自杀的希特勒最后一面。希特勒说,Speer,很高兴见到你来,而Speer希望他能早日采取行动,自已便可以不必在生前背叛这个他崇敬了半生的人,但事实却难遂人愿。纽伦堡审判时,为他作传的Gitta
回忆,Albert
Speer是一班受审者中,异常年轻的,一对睿智的眼睛,与头发同样是黑色的,嵌在英俊的面孔上。既没有焦虑,也没激动,而是全神贯注地听着漫长的审判发言。俄国人想要Speer的命,因为战争后期事实上是他在主持战争机器运转,而盟军却只给了他二十年监禁,所以说我们一直是在各种博弈或利益均衡得失计算中活下来。最后顺便说一句,他的儿子也是如今世界上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
《黑皮书》:这是三国合拍,德国参与的一部电影。选择看是因为里面有演德版《刺杀希特勒》的男主角,内容记不太多,无非是地下组织秘密反抗纳粹,有几个片断至今清晰。
1、艾丽丝向律师借钱,律师给了她几叠钞票让她在借条上签字。艾丽丝看都没看就签了,律师提醒她做事要谨慎些。艾丽丝说不用了我信任您。年老的律师诚恳的说了一句“你不能相信任何人,那个人们互相信任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是否影射了后面害她的叛徒来自组织内部?
2、战后艾丽丝穿行在胜利者的游行队伍中,目睹疯狂的人们肆意凌辱亲敌的女人(这段可以查阅当时资料,有史可依),疯狂的大众不知道的是正邪不是那样容易区分的。同样诡异的是门茨未经审判就被莫名其妙地处死,而真正出卖抵抗组织的汉斯却被当成战争英雄。现实中汉斯这种人多数时候会是赢家,因为他从内部出卖同志,行动相当慎密,若不到最后,根本没人知道。
3、电影结尾时艾丽丝抽搐着颤抖着哭叫:“这何时才是个头?”事实是这个世界没有尽头。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由利益决定,只因利益改变时,你还能相信谁呢?战争会结束,但是和平并非你所希望的,盟军的统治下,阴谋家们仍然活得滋润,反抗组织的战士们不比纳粹仁慈多少。想起《跨国银行》中的一个镜头,两个银行寡头在中东秘会,谈得内容我都记不得了,只记得散场时一个问另一个,我凭什么相信你?事实上我非常厌恶你。另一个回答“我对你也有同感。我们俩在同一利益链中,简单点就是一条绳上的两只蚂蚱,你看着办吧!”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我们想摆脱他,最终我们都深陷其中,总是渴望有个世界的尽头让我们可以逃出去,其实它不存在。就算有,也只是另一个换了名字的罗马。(圣同人文中有一问是“罗马的尽头是什么?”答“是另一个罗马。”)
《伪钞制造者》:这部电影我是07年看的,德奥合拍的。我是个对情节记忆不好的人,现在回想好像是这样的故事:一群才华横溢的犹太人,特别是在绘画印刷等方面充满天赋,所以这群人,被纳粹集中在一起,制造伪钞。当然你可以不合作,那么等待你的不是脑后一枪就是进毒气室,或者劳动致死。当然这群人不会这么干,面前的两条路太清楚不过了“要么制造伪钞,过着集中营里“上等人”的生活,要么去集中营,被折磨致死。”换句话说,就是要么卑微地活着,要么不那么壮烈地死去。强大的现实面前大家都是卑微者,需要活着,能做的事情,只有等待,所以还是专心制作伪钞吧。
几点观感:
1、一个人有手艺是很重要的,关键时刻可以救你的命。这可比读几本破书声称自己懂政治靠谱多了。孰不知铁木真的草原帝国横扫亚欧大陆时,屠杀前一般都会进行甄别,留下有手艺会经商的,所以说手艺很重要啊,起码可以给你拖延或等待的时间。
2、有能力的都跑了,或自己玩失踪了。有技术的换个老板接着干,其余的就承担战争责任吧!战争的恶果总得有人来扛吧。其余的记不太清了,因为我只看了一遍。
《斯大林格勒战役》:注意,这可不是前苏联版的歌功颂德片,这是1993年德国拍的反战片。我一开始不知道它的存在,多年前当我还在南方漂泊的时候下载了一首德国音乐《Stalin》,我震撼于它雄浑、大器、低沉而悲悯的力度,向音乐论坛的网友求证出处,有人回复我这首音乐是德版《
Stalingrad 》的片尾曲。所以我就有幸观赏了,因为喜欢,看过三五遍,所以至今了然于胸。
该片中“德意志老男孩”Thomas Kretschmann当年可是多么英姿勃发,干净明亮啊。因为比较喜欢Thomas
Kretschmann,后来看了许多他演的电影,他看起来天生一副温温顺顺的乖面孔,使你觉得他本应一帆风顺,事实刚好相反。生于1962年的东德,注定他必须有耐力和勇气与生活和环境做抗争,否则只有成为大环境的牺牲品。奥运会国家选手的经历,19岁独自一人跨越柏林墙,从共产主义的东德逃往资本主义的西德,逃亡路途中的艰辛困窘,让他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好莱坞的明星。但命运的神秘莫测让一切都有可能,已经25岁的他开始了演艺生涯,饱经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很难经历的忧患沧桑,他也熬了挺多年,才有如今这般温吞水的名气。人们对他可能有印象,但能准确拼出他名字的不多,并不如日中天,却也非籍籍无名。这一切也正切合他那张面孔,不漂亮得过分,但眉眼温存,令人舒服。说了些题外话,现在来说说这部影片。
1、如果你是个军事迷,这部不因错过;如果你喜欢研究东线战场,这部不因错过;如果你反战,这部更不因错过。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苏双方投入兵力超过数百万人的大厮杀,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役之首。在人类的互相残杀中能够活下来,除了能够说句“很高兴还活着”,其余的一切都是虚无。战争之所以被称为人类之殇,就是因为除了一些野心家与投机者外,大多数平民与士兵都挣扎在痛苦与绝望的边缘上,看着德国官兵在白色的风雪大地上拖着一辆沉重的大炮步履蹒跚;看着曾经英勇的德军中尉说冬天的好处就是一切都没有感觉;看着宪兵上校对士兵吼叫“你若不开枪我就放你到他的位置”;看着德国伤兵们追逐着最后一架从斯大林格勒起飞回国的飞机,你除了绝望还是绝望。此刻世界与魔鬼同行,上帝已将你们遗忘。
2、没有明星,没有特技,没有华丽的剪辑,双方士兵的眼神都是清澈中透着傻傻的英雄气,而这种还原真实的坚持却让人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令人窒息的残酷杀戮。真实的战争是这样的,不管你俄国人、德国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意大利人或是捷克人,活下来的人是幸运的,但是大多数人是注定要死去的,战争中每个人都是一出悲剧。
&& 《希望与反抗
Sophie Scholl 》:在影片《帝国的毁灭》的最末,白发苍苍的Traudl
Junge在采访中说道:“当我在纽伦堡审判知道有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这一最震撼我的事实,但我看不出与我的过去有任何关联。我没有罪,也不知道那些事。直到有一天我经过树立的
Sophie Scholl
纪念碑,看到她是和我同年出生,在我开始当希特勒秘书那年,她被处决了。这时我才发现,年轻并不是借口。”
Sophie Scholl
纪念碑,在我的脑海里它是与白玫瑰组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我很早就记得这是个反抗希特勒政权的非暴力组织,其它就不知道了。为什么Traudl
Junge会提起它?而且对她的触动是如此大。在Wikipedia中搜索Sophie
Scholl,得到如下信息:白玫瑰反抗运动成员,与其兄Hans
Scholl在日散发第六份传单时,遭到盖世太保逮捕,2月22日受审宣判死刑,数小时后被送上断头台。2006年德国电影《帝国大审判》(Sophie
Scholl-Die letzten
Tage),拍摄索菲·朔尔被捕、审判及处死前的故事,获得2006年德国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柏林影展(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评审团大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之后就顺其自然地选择观看了。
圣经上说“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你要除掉邪僻的口,弃绝乖谬的嘴。你的眼目要向前正看,你的眼睛当向前直观。要修平你脚下的路,坚定你一切的道,不可偏向左右,要使你的脚离开邪恶。”(箴言4:23-27)在第四次审讯中Sophie
Scholl说道:“法律是会变的。而良知不会。”当法官说“为什么你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的想法且甘愿冒险呢?” “因为我有良知。”
Sophie Scholl回答。极权统治和权力中是不需要良知的,这一点只有事后才会认识到。当1968年出生的导演Marc
Rothemund说:“当年,包括我祖父母在内的成千上万的德国人,面对纳粹暴行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我希望对这种现象进行剖析。”这就是当时的现实,而
Sophie Scholl被处死也会是必然,纵使日后Sophie
Scholl行刑的地方,会换上那些审判她的法官,也无法改变Sophie Scholl在沉默的大众面前被摧毁。
《无处为家》:这是我看得最早的一部以非洲为背景的德国电影,所以我记忆深刻。1938年,德国的政治空气越来越紧张,一种暴雨将至的恐慌感笼罩在犹太人的心头。犹太律师沃尔特先行前往肯尼亚开发农场,并决定举家迁往非洲避难。在他的催促下,妻子洁塔带着5岁的女儿蕾吉娜告别家乡,踏上了陌生的非洲大陆。而不愿同行的众多亲人后来的结局就不言而喻了。非洲也并非他们的避难天堂,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学起,这还不算,夫妻感情也因诸多客观变化而日渐疏远,生活就在这样的窝窝囊囊中展开。但这还不够,当英法同德国开战后,这一家三口却因拥有德国国籍而遭到英国殖民者逮捕。世界够荒谬吧!你在德国是犹太人,应该待到集中营里;在英属殖民地,你最重要的身份是德国人,至于犹太身份问题,那是日后胜利后清算战败者抬出来的罪状,现在它无关紧要。一家三口被隔离关押,忍受种种污辱,但日子还要过下去,所以一家人只有团结一致抵御苦难,最终夫妻尽释前嫌,赢来胜利。
时间太长,许多情节都模糊了,只有两个片断记忆犹新:一是当战争结束后,丈夫决定要回德国从事司法工作,在国家重建中尽自己的职责,但妻子悲愤战争中亲人的遭遇强烈反对这个决定,丈夫只有单独离开,当他才出发没多久,就发现一大群蝗虫来袭,他立刻掉头,赶忙冲进农地里帮着驱赶蝗虫。妻子站在农地里绝望地赶着蝗虫群时,一抬头却看到本该已经离去的丈夫在另一头拼命挥打,这种共患难的感动让她不愿割舍夫妻间的感情,按丈夫的意愿一家人一起踏上了回国之路。二是当一家人乘坐在火车上时,一个当地的非洲女人在窗外对着妻子兜售香蕉,妻子说:“我没钱,我穷得像一只猴子。”结果这个非洲女人递了一只香蕉给妻子,开口说道,“那我就给猴子一只香蕉吧。”然后两人都笑开了,那一刻如此美好,超载种族和世间的一切苦难。最后顺便说一下,这部电影很值得一看,它镜头下的非洲是一个真实的非洲不是带有深厚殖民色彩的非洲。最欣赏影片中由律师丈夫说的一句话:“回德国是因为我相信人类还有希望,这也许是理想主义,但没有这个,人类就完了。
《茜茜公主三部曲》:这部电影不用说了,估计大多数女孩子都看过,我从初中一直看到大学,为此还买过一整套DVD,后来史实资料看多了,发现这只不过是王子与公主幸福生活的成人童话,就不在看了。偶尔会怀念剧中美丽优雅的服装和罗密.施奈德清澈的眼神,更爱巴伐利亚宁静而美丽的自然风光。
好男不当兵剧照
《好男不当兵》:这是我看过的唯一的一部德国喜剧片,让我在08年炎热的夏夜连续不停地笑了几个小时,代价就是第二天上班如同梦游。经典台词,体检医生出来后告诉两位逃兵役的帅哥,“现在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你们不用服兵役了,坏消息是你们两个都怀孕了”。
《红男爵》:原名《 Der Rote Baron
》,这是与英国合作的影片。喜欢空战的空战迷不要错过这部,红男爵的名声就让你动心不已。曼弗雷德·阿尔布雷希特·冯·里希特霍芬(Manfred
Albrecht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日-日)生于贵族家庭,一战德国飞行员,被称为王牌中的王牌,外号红男爵。他同时也是战斗机联队指挥官和一战期间击落最多敌机的战斗机王牌,共击落80架敌机。
其实我对一战的空军是不了解的,看这部片不过是想看一下一战的空战电影而已,所以就选了它。一战是什么?抛开教科书式的说词,一战只不过是几个相互之间联姻多次,甚至有近亲繁衍嫌疑的欧洲皇室亲戚们之间为了彼此的利益和领地划分纷争,堂而皇之地拿着无数人的生命作豪赌的疯狂。
我不懂战争,也不喜欢它,毕竟在和平时代谈它不太合实宜,也太承重。这部电影很美,有种油画的感觉,空战飞行员也是在演绎一段逝去的骑士之风和绅士般的战争,只能缅怀不会重现。
我看红男爵时,其实我并不是真正要看他,因为那时我正在看另一位空战英雄的资料,只不过时空不一样。他出现在二战,唯一共同点就是都是贵族出生,都是德国人,都服役空军。祖辈曾在沙俄和普鲁士都拥有封地和名号,出生于哥本哈根,在瑞士长大,回国加入空军,身上流淌有俄国血统的古老家族的德国贵族——海因里希·亚历山大·路德维希·彼得·祖·萨彦·维特根施泰因。他应该熟悉这位让敌友双方都敬佩的红男爵,当他在夜幕笼罩的高空执行任务时,他是否会想起这位前辈,是否也能想起那句名言——我们在瓦尔哈拉再见吧!
电影内容已忘记大半,唯一留存心底的是那个有着明亮眼眸的德国小贵族曼弗雷德,拿着猎枪,骑着自己的小马,随心所欲地在自家的猎场中打猎。当一加飞机掠过头顶,年幼的曼弗雷德骑马追逐,在洒满阳光的草地上,马背上的他平伸双臂渴望天空的怀抱,像极了一只雏鹰。那嘴角一抹笑容定格在湛蓝的时空里,一瞬间,却是永恒的微笑。一瞬即永恒!
《角斗英雄》:这是一部商业片。为什么说它是商业片呢?因为它让我看过之后竟然对内容毫无头绪,更晕的是我都不知道在表达什么。只记得字幕显示公元83年,这个年头可是弗拉维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Titus
Domitianus搞得乌烟瘴气的时候,编点故事放在这里也是说得过去的,你总不能把这种故事放在紧随其后来到的吉本号称最适合人类生存的黄金时代——五贤帝时代吧。应该说是一部比较不成功的商业片,除了角斗竞技就是爱情噱头。若它拍成《角斗士》那种滥觞的大场面商业片也还能争得多点票房,显然这方面,美国人就强点,死马当作活马医,硬是把一本烂剧本拍成了奥斯卡获奖片。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毕竟钱是个好东西吗!
&& 《女伯爵》:英译《The
Countess》,与法国的合拍电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一位著名的法国女导演Julie
Delpy自编自导自演,取材16世纪末17世纪初真实故事而改编的电影。
历史上的原型为伊丽莎白.巴托里,出生于匈牙利著名的巴托里家族,是一个保卫匈牙利不受土耳其人侵略的知名家族,但她同时也是历史上杀人数量最多的女性连环杀手,被冠名为“血腥伯爵夫人”。本片是真实事件与传说的结合,讲述寡居的女伯爵在年华渐渐老去、百般寂寞之时,在一次宫廷舞会上,邂逅了英俊多情的贵族青年伊斯特凡,两人共坠爱河,却遭到了伊斯特凡父亲的坚决反对,最后情人伊斯特凡离她而去。女伯爵备感失落,向女巫求助驻颜之法,以挽回爱情。传说中,处女的鲜血有驻颜奇效,为了保持自己的美丽,伊丽莎白秘密地谋杀了650名处女,用她们的血来沐浴,最后受到惩罚的故事。够老套吧,一个为了爱情和永葆青春发狂的处于统治地位的女人,而她的敌人躲在暗处静候她的自取灭亡,最后以审判者和正义者的姿态出现,名正言顺地夺走她拥有的财富和地位,尽情诋毁她,让她在子女和世人面前无法翻身。
捷克与斯洛伐克版的女伯爵
“女人是感性动物,感情就是女人的全部;女为悦已者容”这些都是说女人的,当女伯爵为爱情逐渐迷失时曾有一位政治老手提点过她,“一切事物一旦被征服便已毁灭”,但这句话女伯爵置若罔闻,所以结局不可避免。若你是一个普通女子这些并不会有性命之忧更不会弄得家破人亡;若你是一个身处政治旋涡中心的政治利益代言人,又同时身为女子,你就应该明白这些倘若处理不当不加以克制它迟早会让你灰飞烟灭。古今中外多少政治场的名女人用经验和实例警醒后来者在专制体制下男人的角斗场里就要像男人一样行事,并且弃绝情爱。但做到者实在太少,甚至史上大权在握的吕稚、武则天、冯太后、伊莎贝拉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叶卡捷琳娜女皇都不曾完全做到,那出现几个为爱情和青春发狂的才貌双全的名女人也就理所当然了。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可怜的被男权社会成功束缚在责任和阶级里发了疯的女人,在丈夫死后,他们家族庞大的财富地位和政治影响力让她在政治上更加成为攻击目标。一个失去强大男人保护的美丽而充满才情的女贵族,最后在寂寞孤独里沉沦,为抓住爱踏入地狱,直到欠她钱的国王最终毁掉她后顺利抹掉欠债不还的不良记录。一位拥有绝世容貌女贵族的悲歌,正如另一版台词所言,“我所爱的,全都不在我身边停留。”
《罗森斯塔塞街的女人们》:原名《Rosenstra&e》,也译《玫瑰围墙》。我们民族有个俗语——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远的不说,近得就说文革十年吧,多少夫妻在阶级斗争大形势下互相揭发,甚至父子反目,上演人伦惨剧。事后又有多少人在回忆录中毫无反思的写道自己在文革大形势中是受害者,是迫不得已,丝毫没有反醒的意思。难怪有评论家指出文革再来一次这些人也是这样,他们从来都是眼睛看在别人身上,邪恶者永远是他人,自己永远是无辜的,是被裹胁者,从来不会反醒自己,永远都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方站着。这种特定历史时期趋利的反映不只中国人,纳粹时期的德国人也一样。这部电影反映了1943年发生在柏林“罗森斯塔塞”的历史事件,纳粹的犹太人处理政策出台后,在现实面前许多非犹太裔的丈夫抛弃自己的犹太裔妻子,非犹太裔妻子抛弃自己的犹太裔丈夫,他们应该清楚这等同于提前宣判自己配偶的死刑。世界是如此之冷漠,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仍有许多德国女人为了营救自己的犹太裔丈夫坚持抗争,与丈夫共患难,后来营救丈夫成功。这部电影就是拍摄德国妻子是如何在强大的极权政府面前救出自己的丈夫的故事。
“罗森斯塔塞”是一条街名,这条街上有一幢大楼成为纳粹德国关押即将送往集中营的数百名德国女人犹太丈夫的地方,因此“罗森斯塔斯”在柏林成为犹太人关押所的代名词。1943年柏林的冬天积雪铺满道路,寒夜凉意刺骨,站在罗森斯塔塞街上等待自己丈夫的女人们,勇敢团结的与纳粹军警发生了激烈的对峙,最终迫使纳粹当局释放了他们的丈夫。
最让人感动的场面是当几百名德国女人站在寒夜中的罗森斯塔塞街上大声呼唤丈夫的名字,绝望与不屈中对纳粹军警大喊“把丈夫还给我!把丈夫还给我!”,那感人之深的夫妻患难与共之情,让人觉得人类还是有希望的。
说点题外话,前段时间读翻译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的巫宁坤先生的《一滴泪》时,其中有一段记忆深刻,文革结束后有一天晚上巫先生的夫人李怡楷与他回忆往事,感慨的说,“如果你不回国,现在在美国以你的才华可是有一番作为的,文革让你的事业毁掉了,你后悔过吗?”“如果不回来,我怎么能遇到你呢!”巫先生回答。怡楷笑了,“我说正事。”“我也是认真的。如果没有你,我怎么能活过文革,所以我不后悔回来。”巫先生诚肯的说道。巫宁坤与李政道是同窗之谊,在1951年巫宁坤选择回国时,李政道选择了留在美国,从此两人各自天涯,境遇相差千万里。在文革中,巫宁坤在反右开始就首当其冲,受难直到文革结束,这场浩劫中其夫人李怡楷一直不离不弃,顶住组织和各方压力不与丈夫划清界线,一直在各方奔走为丈夫赢得生存时间,一边扛起一家重担,一边往返家与监狱不断为丈夫送食物让其保存体力增加信心,平时还要应付同事的刁难,旁人的非议,如此贤妻,夫复何求!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从内部开始倾轧。
《死亡终点站》:这部电影讲的是一辆开往集中营的火车上关押的犹太人为求生所做的一切。除了一步一步靠近的死亡一切都是虚妄,毕竟还有希望,还有两人逃脱。这部因为下载的质量差,是跳跃看的,所以基本属于模糊不清。也就没什么印象了。德国人的务实严谨,精密理智,的确值得称赏。但一旦德国人的这种优点用在了现代性的大屠杀和铁权政治中又是相当残酷的,带有毁灭性。这部电影唯一的收获就是让我认识了一本书《现代性与大屠杀》。
&& 《百万大逃亡 Die
Flucht》、《柏林的女人》:这两部电影讲述的故事主旨不一样,我只所以容易把它们记在一起,是因为这两部里面都还原了苏联士兵在战争中及战争后大规模强奸战败国妇女的暴行。这些资料在苏联解体后如同卡廷事件(又称“卡廷森林大屠杀”)一般被陆续公布于众,真实性已不被怀疑。
&&&《百万大逃亡
Flucht》中还涉及到二战中德法两国劳工换战俘的政策,以前看的历史书中有提到,具体如何我也没有完全见到,对于电影这个背景资料可以解释男主角法国劳工为什么会存在德国后方农场里。德国人的对法律执行的一丝不苟真让我无话可说。已经战败了,就差几天就要宣布投降了,法官们仍旧不依不饶地对几个声称掉队的逃兵按司法程序进行审判并执行死刑。对他们的坚持和认真你能说什么。至于苏联士兵在东普鲁士强奸见到的德国女人这已经是众所周知了。后面说吧!
《柏林的女人》:这部电影根据德国女记者Marta Hillers
()同名日记体作品改编的,这本日记记录的时间是1945年4月至6月,该日记1959年在德国首次出版,2003年被用德语及英语再版。故事真实而残酷,在除了自杀外就是别无选择地被一群苏联人强奸还是委身一个苏联军官以求幸存这两种选择中,女主角选择了后者。你可以责难她为什么不像有些德国妇女那样选择跳河自杀来避免凌辱。但是你要明白,求生是人的本能,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有自杀的勇气的。还有一个问题你可以不想,只是你处境不同,但不能自我遗忘。如果你是一个高傲的淑女小姐,那么你选择自杀避免被侮辱可能后世还会对你进行缅怀,就像一些史书不惜措辞惋惜感慨君士坦丁堡陷落于土耳其人之手后,让大批受过良好教育出生高贵的淑女不是自杀就是毁于征服者之手一样。如果你是一个有幼儿娇女,丈夫和父亲都上了前线,生死未卜,音讯全无,家里全靠你一人的母亲加妻子的身份,你怎么办?作为一个母亲,你这时的责任比妻子更重,是痛快的自杀来保全自己对丈夫的忠贞还是放下一切担当起一个母亲的责任?所以母亲的身份有时让女人比男人放下的更彻底,更决绝。当看到苏军占领柏林前,前方传来苏军在占领军大规模强奸妇女的消息,许多妇女或母亲牵着女儿跑到有河的地方自杀,河面上女人的尸体一望无际这段文字时,若你身临其境你还能怎样!高傲的死固然可敬,但若都死光了呢?德川家康传记里有一段让我记忆深刻:当他在被丰臣秀吉逼入绝境,眼看败局已定,被杀或消灭看来只是时间问题时,他对他的嫡妻说,如果我死了你怎么办?“我绝不苟且偷生,定随夫君一起赴黄泉”。妻子回答。德川家康后面说的话我记不太清楚但大意如此:“你不能死,你要顽强的活下去。如此你也死了,谁为我复仇?谁为我德川家族保存实力?我死,那是一个主公和武士的职责所在,没有选择。你不能死,就是做妓女也要活着,只有活着才有报仇的希望,只有活着才能更好的保护德川家族的幼子们为我们复仇。所以我恳求你答应我的托付。”一代征夷大将军,当时日本的枭雄,后来的幕府将军竟然要求自己的嫡妻只要能存活做妓女也在所不惜,这足以震晕我这样一个刚出校门的女生。在世界面前我是如此之幼稚无识。当然他最后反败为胜了,他的妻子也不用受战败者家属的污辱了。但这种思想在二战后的日本得以大规模体现出来,翻看日本一些政要和商界精英的传记,你会时不时被跳入眼帘的这些讲述习惯:“战后日本物资相当匮乏,父亲战死了,家里只有奶奶、母亲和我们这些孩子,为了生存下去,奶奶去给占领日本的美军士兵擦皮鞋,母亲在招待美军的招待所里当女招待(其实和妓女没什么两样,说法好听点而已),我有今天的成就一切应归功于母亲和奶奶当年的牺牲,我会铭记在心”大多谈到这段历史时就会有大同小异地这种讲述,让我感觉难道全日本的女性都受了德川家康的教导?所以说,死其实很容易,难的是肩负责任的活着。无论如何,尽力保存生命,一个人对生命本身的回报就是在废墟中仍能顽强挺立。
很小的时候在一本历史刊物中看到过一篇名人报道提到过一个信息:一位德国前总理的妻子在二战苏军占领德国时与自己的母亲一同被苏军强奸,那时她才10岁,她的丈夫那位德国前总理说起这件事对她的伤害在很久以后都无法走出。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苏军在占领区的暴行,震撼可想而知。现在结合本片用资料说说苏军在占领区对妇女的暴行。
柏林的历史学家桑德斯和焦尔根据多方调查得出一组谨慎的数字:10万柏林妇女被苏军强奸,其中40%的人被多次强奸,近1万人被强奸致死。在战后划归波兰的原东部地区,被强奸者达200万,其中24万致死。这里还尚未包括西普鲁士地区、苏台德地区、东、南欧的德意志族居住地区和奥地利地区的受害人数。军事历史学家比弗出版的《柏林:1945年沦陷》,是根据俄罗斯档案中一些未经公开的材料,德国、美国、法国和瑞典的战争档案,以及受害人的忆述而写成的。他在书中指出,在差不多三年多时间里,苏联红军攻打柏林,估计共有200万名妇女被奸,其中有些更是被人轮奸。单在柏林,就有13万妇女遇害,其中有一万人因不堪打击自杀。朱维毅所著《寻访二战德国兵》里面有老人的回忆摘要:1944我们的丈夫、父亲、兄弟全在前线。第一夜,我们在阁楼一夜未眠,听到城里到处都是枪声。天亮后大家才敢回到自己的家。俄国士兵到处寻找年轻的女人,只要抓住一个,立刻拖到空房子里,接着就轮奸。那时我24岁,每天提心吊胆的。一天晚上,俄国人闯进我家抓走了我和表妹。他们用枪逼着我们进入一幢空房。那里已经站着一些年轻的女人。接着,集体强奸开始了,这些野兽扑向我们,一次又一次,持续了整整一个夜晚,直到天开始发亮时才离去。当我们拖着软弱的身子回到家里时,母亲居然非常高兴,因为她看见我们还活着。当时有很多女人被强奸后就被击毙了。我们小城中有很多人上吊自杀,我们常常要去剪断绳索,埋葬她们…… 阿诺特·尼登楚博士战时在罗塞尔的一家医院里工作,他以一个内科医生的身份见证了苏军的强奸狂潮。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俄国人攻占东普鲁士时,我作为约瑟夫医院的主治医师留在了罗塞尔。日,罗塞尔市在经过很微弱的抵抗后被苏军占领,随即开始了占领者在城内的大规模殴打、焚烧、强奸和杀人。第一天就有六十个居民被杀,其中多数是拒绝被强奸的妇女、试图保护妇女和儿童的男子。强奸很快成为失控的风潮。在15岁到50岁之间的妇女中能逃避被奸淫厄运的只有10%左右。俄国人对他们的施暴对象几乎不加选择,被强奸者包括80岁的老人、10岁的小孩、临产孕妇和产妇。晚上,俄国人从门、窗或屋顶进入平民家庭,一家一家地搜寻女人,有时甚至在白天就扑向她们。他们大多带枪,经常把手枪塞进女人的嘴里逼迫她们就范。而且常常是几个人按住一个女人,然后轮换着实施奸淫,结束时把受害者杀掉灭口。有两个我认识的妇女就是这样被杀的。俄国人还常常一边强奸一边殴打受害人。我相信,只有很少的俄国人没有参与这些可怕的罪行。在这方面,军官和士兵很少有差别。被强暴者发生性病的情况越来越多,特别是年纪小的受害者。治疗的医药奇缺,药房都被俄国人抢空了。医院里每天要做25例以上的性病处理。很多女孩开始尝试和一个施暴者把性关系固定下来借以保护自己。苏联军队在征服纳粹德国的过程中大量地使用了“解放”这个词,而战后的德国人则习惯把纳粹德国灭亡的时刻称作“零点”,意指德国新的历史由此开始。让德国民众接受被俄国人“解放”的观念是很困难的。至少对于无数德国妇女来说,俄国人的到来无异于天塌地陷般的灾难。”以上是一些回忆录、军事书籍和历史资料中叙述的,网上像这类纪实电影好像还有几部,有意了解的话可以瞧瞧。记得曾经看过一本描述柏林被英法美苏划分的记载,当英美都进入柏林后,苏军的抢劫和强奸行为有所收敛,毕竟在英美面前斯大林不想太丢脸,当发现苏联士兵有公然的抢劫和强奸行径时,军官再也不睁只眼闭只眼了,而是把犯事的苏联士兵枪毙后用卡车直接拖走。瞧,为了脸面,执行力可以多有效率。毕竟在盟军面前丢不起人吗!
战争把人变成了魔鬼,电影中饰演苏联军官的男人说道,军队中的大多数人,在德国人来到苏联之前,并不知道德国是什么地方。德国人在东线的暴行最终让胜利者还给了他们的妻子、母亲和女儿。谁是施暴者?谁又是受害者?好像两者皆是。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很深刻:当客厅中妇女们陪伴苏军官兵在寻欢作乐的时候,厨房里,两位德国男人正在探讨战后德国经济、政治恢复的问题,他们并且对于苏联在欧洲的野心也进行了一番衡量!瞧,德国人的理性够强大吧!去年看齐邦媛女士的回忆录式作品《巨流河》,里面有一章名为“柏林的苦兔儿”记载如下“5月2日盟军进(柏林)城之日,幸存的百姓躲进地下室,被抢先进占的俄国兵拖出来刺死、强暴,接着进城的英国军车在路边捡拾小孩,带他们去吃饭,美军在旁警戒……画面清晰详细,不忍看也得看。这是德国人自己摄制的记录,留给后世子孙看的。”德国人即使是战败了,生灵涂炭了也是清醒的、理智的,他们为什么这样?他要让自己明白形势大局,谁可以以后结盟合作,谁日后仍可能敌对。分清可耻的敌人和可敬的敌人。时代潮流里的和解不是真心实意的和解,只是利益和形势使然。老揪着过去的历史不放,那根本无趣,等待自己强大起来,自然会返还一个强大的铁拳。别告诉我各国之间可以真心和解,那是一个理想不是现实,两千年前的希腊先贤曾经告诫过我们:“你以为你可以放下成见反思过错,其实那只不过是你又一次对你的偏见进行了重新排列组合而已”!
《意志的胜利》:》:原名Triumph des
Willens,其声名赫赫丝毫不逊色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它是1935年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的宣传性纪录片。影片记述了1934年纳粹党在纽伦堡召开的全国党代会,此次党代会共有逾70万纳粹支持者出席。希特勒委托莱尼·里芬斯塔尔制作了这部宣传片,意在渲染德国已重返世界大国行列,希特勒成为了国家的真正领袖并将为德国带来荣耀。里芬斯塔尔因本片在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获奖,二战后《意志的胜利》经过了长时间的禁播,最终于2004年重新发行了DVD并得到公映。她在该片中使用的一些技法,例如移动摄影、使用长焦镜头制造扭曲视角、航拍以及音乐和影片的结合技巧使这部影片在电影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对之后的纪录片和影视作品产生了长久的影响。莱尼·里芬斯塔尔因为此片毁誉参半,被人长久的口诛笔伐,可谓成也它,败也它。
其实它的某些片断,你若细心对照欧美的一些二战电影或纪录片,你就会发现它似曾相识,这是我第一次看它的感受。看完这部70年前拍的,二战后臭名昭著地宣传纪录片,心中只感慨一切不过是昨日辉煌,今日云烟,终不过尘归尘,土归土。那些发迹的、当时名不见经传、声名煊赫的、阳光灿烂的、老成持重的,无论是国防军、宪兵队、空军、党卫军,还是挤身高位的第三帝国的显要政客,最终在这场盛大的宴会里都可谓是雄赳赳,气昂昂地、华丽丽地走过场。在一个冬季寒冷的雪夜,一个人宅在出租屋里,仔细辨认那些身影:希特勒、戈林、戈培儿、邓尼茨、希姆莱、海德里希、斯佩尔、伦德斯泰德、曼施坦因、古德里安、迪特里希、派普……,一个个最终在后来的战争里死的死,逃得逃,监禁的监禁,当替罪羊的当替罪羊,真是一个都不能少。不过倘若时光定格在盛宴之时,还是为他们齐奏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吧!
&&&“美与非美、罪与非罪,当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时候,到底应该如何去定义和评价?从有毒的荆棘中生长出来的花朵,有没有权利具备独立的香气和色彩?对于它,可不可以单纯地从美学的角度来加以欣赏和阐述。或者说,那永远是一枝带罪的玫瑰?”在《里芬施塔尔回忆录》中作者向世人发出疑问?谁能解答?还是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非政治化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是不可能分开的。
《极地重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后来查阅主人公原形为德国军官克列门斯·弗雷尔(),
由于害怕克格勃的追踪而一直隐姓埋名。电影讲述了二战结束时一位在东线战场服役的国防军军官被苏联军事法庭宣判25年劳改,送往极寒之地西伯利亚监禁,为了回家,他独自穿越14000公里的“死亡之地”,最终与妻女团圆,实现承诺。抛开战争的背景,这其实是一个人与自己与自然与劣势环境斗争,在少数好心人的帮助和上帝眷顾下最后成功的故事。我喜欢这样的故事,这正契合我欣赏的一种人生境界:天道酬勤,自助者天助。不得不说这是我看过的所有影片中最喜欢的两部之一,另一部是1959年美国拍的《宾虚》。等待我的宝宝成为少年后,我会认真地向他推荐这两部经典电影,若他允许,我愿意与他一同观看,分享心得。
白令海峡西岸的迪尼夫角监狱寸草不生,寒冷刺骨,周边没有围墙和栅栏,因为不需要。试图逃脱只会使自己陷入北极圈内的茫茫雪野,不是冻死就是饿死。留下等待刑满释放也不行,因为你迟早会铅中毒而死。所有犯人不能私藏任何物品、信件,否则就被脱光衣服站在暴风雪中活活冻死。能够活下来的就被视为有劳动能力,被押往煤矿去挖煤。伤害、死亡天天都在发生。医生在这里的主要任务是签发死亡证明书。够狠吧,这就是为什么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9万德军战俘最终从苏联回来的只有6000人的原因。一些德国和日本多年后获释的战俘都在自己的回忆录或书中提到过苏联人对战俘的严酷是导致战俘大批死亡的主因,若你感兴趣这点,除了这部,还可以看韩国人拍的《登陆之日
마이 웨이 》英译 《My Way
》,里面也有所着墨。当然看书面史料比看电影好,若你有耐心的话。苏联人的行径固然可恨但是若你看到纳粹在东线是怎么对待苏联人的,日本人在中国是怎样残害民众和战俘的,你就会觉得苏联人并没什么错,不过是以暴制暴,以恶惩恶,说得难听点就是一条恶狼撕扯另一条落败的恶狼,对于饿死或惨死战祸里的芸芸众生来说这算是伸张正义的另类途径。
 “你离家不远了,只差一万公里。”这是科利基文斯遇到的猎人兼淘金者西蒙对他调侃的一句话。在这里一万里的确还值得欣慰,毕竟比待在迪尼夫角监狱在强力劳作下等死好上千万倍,毕竟脚下还有选择性的路可走,苏联缉查队在他强大的毅力下,在他对生命和家的强烈归属感之下,并非不可战胜。不得不说科利基文斯信念和耐力固然强悍,但是若没有德国医生的前期准备,没有雅库茨克土著在冰天雪地里救他并送他雪橇犬,没有中亚的那个卖馕妇女掰的半个馕,没有波兰裔犹太人以德报怨帮他造的护照,没有残酷又冷漠的苏联上尉施哥夫在国境线上因敬重强者侧身让路,科利基文斯是无法真正走出辽阔而强悍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的。在个人的努力和无数好心人的帮助下科利基文斯终于回家了,见到妻女以及未曾谋面的儿子,这是上帝对一个敬畏生命信念坚定的人最好的恩赐。再次证明这个世界虽然矛盾重重,但并非没有和解和沟通之路。
片中两个情景让我永不能忘:一是终日走在冰雪荒原上的科利基文斯筋疲力尽,几乎已不相信他能走出西伯利亚。除了漫天大雪,一望无际地白色,他什么也看不到。然而,奇迹最终会出现,风雪中一棵绿色的小树在摆动,狂喜的科利基文斯奔过去紧紧地拥抱着它,如同拥抱者带来福音的召唤天使,激动地大喊道,“是一棵树,你是一棵树。我快要成功了!”绝望的情绪瞬间逃之夭夭,而重拾的信心万丈光芒。二是当科利基文斯走上苏伊边境大桥,走过高高在上巨大的斯大林头像后,对面突然射来一道刺眼的强光,科利基文斯条件反射性的用胳膊无力地躲避了几下,透过强光,他见到了这辈子最不想见到的人――苏联上尉施哥夫。科利基文斯习惯性地向后、向旁边两侧看了看,都无逃跑的可能,此刻只能向前,哪怕那是万劫不复。梦浮桥在圣同人文里以撒加的口吻告诉我们如果命运让你无处可逃,无处可藏,那就是你拼上所有的力量和勇气迎头痛击命运的时刻。所以科利基文斯别无选择却又脚步坚定的向前移动,等待那注定的一刻。若“死亡”不可避免,但它绝对可以战胜。奇迹再一次出现了,施哥夫无声地转向一侧,为科利基文斯让开了道路。科利基文斯不敢相信地看着施哥夫,他摒住呼吸,迟疑地迈出脚步,经过施哥夫的面前,继续走向伊朗边境。就在这一刻施哥夫轻声说了一句,“胜利属于我。”&
这是一个真正的军人对一个毅力超群的军人的对话。纵然阵营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但是这是一个强者对另一个强者的敬重,一个英雄浪漫主义者对另一个英雄浪漫主义者的回应。苏联军队里那些令人垢病的毛病固然让人非议,但是这不是全部,仍然有许多让人敬重的东西在里面,真正的强者不是靠吹捧和宣传渲染的,是靠实力和包容宽恕的雅量争取来的。我可以逮捕你我有这个权利但是我没用。这一行径多么像西方世界曾经膜拜的罗马文化里经典的一句:“凯撒拥有杀伐的权力,但他选择不用”,看来东罗马帝国的公主下嫁当时处于蛮荒野蛮的莫斯科公国君主真是利在千秋啊!
最后八卦一下:叔叔来伊朗接科利基文斯,先不是大喜过望继而拥抱痛哭,而是很德国的寒暄几句,立马拿出相册让科利基文斯辨识其中的亲人和拍摄的地点及年月,待核对无误后方才相认。无语吧,这就是德国式的久别重逢版,所以说德国男人公认的做丈夫不错,做情人就免了吧!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奋斗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