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别人长处时不要注重实践的例子形式的例子

忆苦思甜——高中数学毛泽军工作室
当前位置:&&
优秀班级管理案例3
上传: 毛泽军 &&&&更新时间: 20:45:02
一粒&子弹&飞来之后
去年冬天,在一次班会上,我正在向全体同学讲话。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听着、思索着。正讲到关键处,突然&骨碌碌&地,一粒&子弹&(粉笔)直冲讲台飞了过来,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严肃的气氛一下子就给冲淡了。
这是谁干的?太不象话了!在这种场合,这样故意捣乱,还有什么可说的?怎样批评都不会过份。可是,一看,出人所料,射出这粒&子弹&的,不是调皮生,而平时各方面表现都较好的学生吴&。
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就事论事,不论犯错误者是谁,反正你违反了纪律,就应该接受批评;二是念其平时表现较好,初犯一次,不足为奇,放放手,过去就算了。
我没这么办。这两条办法我都没用。当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吴&这个反常举动,必有缘故,不了解缘故,乱批一通,无的放矢,不会有积极的效果。
我冷静下来后,只说请他课后到我办公室去一下,班会接着进行下去了。
课后,吴&来到我的办公室,只见他二话不说,就哭了起来。问他为什么,他才抽抽噎噎地说:&家里没有人喜欢我,老师也不喜欢我了。你偏听偏信,只听我父母一面之词,我就是要故意给你捣乱,扫扫你的威信&&&
他这么说,起初我感到莫名其妙。经反复询问,终于弄明白了,这是一个大误会。前几天我们召开家长会,吴&的妈妈拿着一封信,那是她准备寄出去的。吴&看到了,误以为是家长写给老师的&告状信&。之后,他又处处怀疑老师对他有偏见,才产生了这样的对立情绪。
找到了缘由,解除了误会。接着,我又启发他分析了在课堂上违反纪律的性质和后果,向他进行了善意的批评教育。谈话进行得很顺利。
问题解决到这个程度,似乎可以说结束了。但,作为一个班主任,责任心提示我:问题远没彻底解决。一封&告状信&的背后是什么呢?
我反复深入到这个学生的家里了解情况。他父亲是位知识分子,&望子成龙&心切,管教孩子的方法不甚得当。再加上这个学生脾气倔犟,不服气,免不了经常遭到父母的打骂。久而久之,这个学生感到家庭不温暖,对父母产生了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告状信&的误会源于此。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的联系。互相配合,能推动学生不断向上;否则,可能互相抵消。为此,我决定做好吴&的家庭工作,多次深入到吴家,说服家长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为了使更多的家庭都能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我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请一些教育子女得法的家长介绍自己的经验,互相交流心得。我还把有关这方面的经验或教训等印成材料送发给家长们。
不久,吴&的家庭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长改变了教育方法,孩子转变了对父母的感情。吴&还专门找到我,检查了他那天向我发射&子弹&的错误,一场小风波,真正平息了。
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使我加深了一点认识:平时表现好的学生,一旦犯了错误,也要慎重对待。认为好学生偶犯错误,&不足为奇&,可以草草了事,是不对的。认为好学生犯错误&更不应该&,必须严批、严处理,这也不是全面的。我觉得,不论好学生还是差学生,对于他们所犯错误的缘由,都必须弄明白,这是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所必须掌握的原则。对于好学生的偶发性错误,尤其要做到这一点。就象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找到病因,才好对症施治。
③要教育优秀生严于解剖自己
班主任要教育优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使优秀生明白,成绩能鼓励人,同时也会使人骄傲,不注意自己的修养就会落后,后进生经过努力也可以变成优生;教育优生学会有自知之明,严于解剖自己,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成绩,还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更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④对优秀生要因材、因人、因变施教
对虚荣心较强、对挫折承受能力较差的优生,要求班主任既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又要帮助他们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他们的错误、缺点要及时批评,耐心教育;对他们的表扬要恰如其分,决不因偏爱而讲过头话。在表扬的同时,可分析其不足之处,指出应继续努力的方向,正视自己潜在的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前进。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自律和自治。由于优生身上具备大量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因素,有一定的评价和判断能力,故而具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条件。如果能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自律、自治教育,养成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和习惯,其教育工作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2 )要关注&灰色儿童&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把班级里的中等生称之为&灰色学生&。其实,中等生也只是教育者给部分学生的一种称谓,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特长。目前,教育中忽视中等生的做法,实质上是教育的一种疏忽,教师们常常津津乐道的的经验是&抓两头带中间&,这&带中间&就使中等生被许多老师&一带而过&。还每个学生一个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发展的机会,让中等生多表现自己,帮助他们获得各种成功的体验,这是促使中等生向更高目标迈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等生&也需要注视的目光
王茜是新转来的学生。温柔文静,学习成绩中等,头总也抬不起,上课静静地听课,按时完成作业,从不惹事,是那种不引人注目的学生。这就是她留给大家的印象,而且她很快就不再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但我总觉得她有些异样。课堂上,我精心设计的情境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他们积极发言,热烈讨论,课堂上经常高潮迭起,我和同学们一起享受学习,一起体验快乐。但我发现王茜依然安静,依然低着头,我看不到她激动的眼光。我试图通过提问来调动她的积极性,她倒也认真回答,但还是不主动。两个月过去了,王茜依然默默无闻。罢了吧,她既不是学习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后进生;也不是学有余力,需要特别&加餐&的优等生。很快,我也不再留意她了。和许多老师一样,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需要帮助的后进生和学有余力的优等生身上,以保证合格率和优秀率。
期中考试后,王茜的妈妈第一次来到学校。她说,她躲在窗外听了我好几次课了。是吗?我心里一惊。她说,女儿经常眉飞色舞地向她描述,说老师的课上得好,她特别喜欢听。几乎每天晚上,王茜写完作业后,总要在自己房间里给布娃娃们上课。她发现女儿的神态、语气都极像老师。毫不起眼的王茜居然能那样眉飞色舞,被我忽视的王茜居然把我当偶像一样模仿。末了,王茜妈妈说出了孩子小小的心愿:请老师多看看她。
我惊讶,我激动,进而我深感内疚:我的漠视正在慢慢地熄灭她的热情,我居然轻易地忽视了这样用心的学生。曾几何时,老师们在&考试&这根大棒的指挥下,目光一再地偏移,使尽一切办法提升学生考试的合格率和优秀率,所谓的&抓两头,丢中间&就因此而产生了。是啊!不是要看合格率吗?老师就花时间辅导后进生;不是要看优秀率吗?老师就花力气给优等生更多的机会。至于中等生,没必要也没时间、没精力去照顾了。其实,中等生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基础并不差,潜力很大。更关键的是,他们容易转化,受积极因素推动就会变成优等生,受消极因素影响就会变成差生。他们同样需要老师的目光注视,需要平等的机会,他们的热情还可以更充分地燃烧。
我感谢王茜妈妈给我上的这一课。带着内疚,我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尽力给每一个学生应有的关怀。我相信,当我的目光不再偏移时,&王茜&们的眼里一定会发光,笑脸一定会更灿烂。
( 3 )问题生可能是大家谈论得最多的一块了。优秀班主任介绍经验的时候,总要举个转化问题生的例子,以证明其工作的成功,平时班主任们用在问题生教育上的精力,则是非常可观的。有的班主任对我说,他百分之八十的精力都用来对付问题生了,问题生甚至把他备课的时间都挤掉了。有些班主任干脆就把问题生称之为&头痛生&,分班的时候,要是自己班里有两个严重的问题生,那就&没好日子过了&。因为问题生与班风是相互影响的、互动的,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可是班主任往往强调问题生对班风的负面影响,片面抱怨&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而忽视班风对问题生的正面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单向的。但是光承认问题生与班风相互影响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研究一下,在什么情况下,问题生对班风的影响大于班风对问题生的影响,在什么情况下,班风对问题生的影响大于问题生对班风的影响。这个道理并不复杂,谁强势谁就对别人影响大,谁弱势谁就容易受别人影响,这和文化传播的规律差不多。所以,如果一个班班风稳定,班主任能够主导班风,问题生就会受班风较大影响,所谓&火大无湿柴&;反之,如果一个班班风没有形成,或者不稳定,班主任不能主导班风,那么问题生对班风的反作用就会增强,有可能形成&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局面。可见,如果真有一粒老鼠屎坏了你一锅汤,你光抱怨这粒老鼠屎是不行的,恐怕你这锅汤本身也有一些问题。要避免夸大问题生的负面作用。
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既然班风与问题生是相互作用的,我新接一个班,要稳定局面,是从抓班风入手呢,还是从抓问题生入手呢?这个问题对初为人师的年轻班主任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都应该从抓班风、稳定基本群众入手,而不要跟在问题生后面,被他们牵着鼻子走。这期间,如果问题生进行干扰,点他们一下,只要他们不过于放肆,就不要急于和他们&决战&,要适当做点妥协,不要死心眼。抓住基本群众,手里有了&兵力&,以后的仗就好打了。您会发现,当班里基本群众形成跟着班主任走的态势时,问题生一般也就不敢造次了,他们很会&观风声&的。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从问题生切入管理班级呢?一种情况是班主任经验丰富、能力很强,而问题生的势力又不太大,如此班主任可以上来就把问题生控住,一下子把班级稳定下来。但这是比较冒险的,对教师能力要求甚高,一旦拿不下来,&初战失利&,下一步棋就比较难走了。还有一种情况是问题生过于嚣张,邪气太盛,教师妥协他得寸进尺,教师的友好他也不领情,不把他压住,正气起不来,基本群众也拢不过来,那没有办法,只好从问题生开刀。这一般需要学校的支持,在全校点名批评或者给予纪律处分,俗话称这种办法为&杀鸡给猴看&。用此法要注意,打击面一定要小。这种办法火药味太浓,对和谐不利,是不得已而为之,小学很少需要这种办法,中学也尽量少用,只有对重度的问题生,而且是挑战学校纪律权威的特别猖狂的问题生,才可以采用如此策略。现在班主任&杀鸡给猴看&的策略用得太滥了,多数是不必要的。
我国自从解放后建立班主任制度以来,从来没有减少过对问题生的关注,光名称就有&差生,落后生,后进生,学困生,个别生,问题生&等多种。对策则通常是软硬两手&&一手是管卡压,另一手就是哄(比如什么赏识、招安),所谓&恩威并施&。但往往收效甚微。那么要提高转化后进生的成效,前提就是要弄清他们后进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专家通常把后进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1 )不良行为习惯型
有的小说小动,有的爱接老师下茬,马马虎虎,磨磨蹭蹭,站没站样,坐没坐样,没有礼貌,不懂规矩,迟到早退,招三惹四,五分钟热气,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他们一般对老师并没有敌意,只是管不住自己。学习成绩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也没有大问题。但是这种学生会给教师带来无穷的麻烦,很让人头痛。如果说人们对品德型问题生的主要印象是&坏&,对心理型问题生的主要印象是&怪&,那么对行为习惯性问题生的主要印象就是&赖&。这种学生往往知错认错,但是屡教不改。他们有的显得很幼稚,&纯天然&。这种问题生的数量,无论在小学还是中学,都比较多,是问题生的主力。
凡属习惯问题,根子几乎都在家庭。他们的问题主要是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他们的毛病主要是家长惯出来的,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已经形成坏习惯了,很难改正。解决这类问题,除了一般性的班级管理和教育之外,最好能找到其家庭教育具体的&失误点&,让家长自觉调整,帮助孩子进步。为此,教师必须掌握指导家庭教育的专业技术。只会给家长打电话告状是不行的,要学会诊断其家庭教育的问题,而且能给家长&出招&。当然也要给学生&出招&,因为这种学生都并非愿意如此,他们只是太习惯做错事了,意志薄弱。他们往往一副很无助,很无奈的样子。行为习惯型问题生特别需要耐心,因为这种事不可能立竿见影,只能慢慢来。
( 2 )厌学型
这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不学习,不听讲不写作业,一上课就蔫,一下课就来精神,对有关学习的话题过敏,老师同学提起来就烦,家长提起来就急。其精力都用在非学习方面,有的搞体育活动,有的追星,有的追时髦发型服装,有的迷恋网络,他们的成绩,自然都是很差的,但也有的个别学科成绩不错,但总分很低,属于严重偏科。这种学生除了不听讲不写作业之外,其他方面纪律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亦无大问题,其中不少人甚至可以说&只要不谈学习,就是好孩子。&
一般教师对他们的看法只是一个字&&&懒&,认为他们是有潜力的,挺聪明的脑袋瓜,就是不用。其实事情远不是这样简单。其中有些人是过去知识漏洞太多了,基础太差了;有些人是智力类型比较特殊,不适应一般的教学方法;有些则是智商不够;有的是因为早期学习受过严重挫折,灰心了;还有的是从小家长催逼太紧,孩子以不学习来对抗家长;其中只有一部分人确实是因为懒惰,而这懒惰肯定是多年形成的。要对症下药,很需要一番诊断的功夫。有的学生始终厌学,但始终没有变坏,对这种问题生,班主任一般是同情的,而且经验告诉我们,他们长大后,往往有说得过去的前途,不会成为社会不良分子。
( 3 )心理障碍型
主要问题在心理方面。如自闭,自恋,忧郁,退缩,躁动,攻击行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多疑,无法与他人沟通,等等。外向的有纪律问题,内向的不违反纪律。学习成绩多数不好。品德方面并无劣迹,有些问题貌似品德问题,细分析不是。
心理型问题生给人的感觉是&怪&。他们的行为违反常态,不符合一般学生的逻辑,令人费解。心理型问题生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这些问题往往与遗传、家庭教育、童年经历有关。心理型的问题生比品德型问题生比例相对要大一些,但是无论在小学还是中学,都不占问题学生的多数。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老师往往很轻率地判断学生为心理问题生,给学生造成伤害。比如学生上课爱小说小动,教师就随便说他有&多动症&,而且让家长带他上医院,这是很莽撞的。想当初教师没听说过心理治疗这个词的时候,把一切问题都说成是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四人帮&的流毒,一旦学会了几个心理学名词,就满眼都是心理疾病,看谁都像&多动症&。这太缺乏分析了,实际上也还是乱贴标签。
教育心理问题生的时候,教师的角色类似心理医生,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找到他的&情结&,才能解决问题。但不是每个教师都有这种能力的。如果解决不了,应该请教学校心理教师或者去看医生。
( 4 )品德型
主要问题在品德方面。打架骂人,欺负同学,劫钱,小偷小摸,抽烟喝酒,与异性有不正当交往,离家出走,不孝顺父母。多数学习成绩不好,纪律不好。这类学生多是&边缘生&,往往一只脚在学校,另一只脚在社会。他们给教师的突出印象是&坏&。这类学生往往有小群体,而且和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有联系。他们对教师一般有敌意,或者虚与委蛇。学生则害怕他们。这种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往往与社会不良人等相通,他们已经有了反社会的价值观,或者有了这种倾向,只是因为羽毛未丰,所以尚在学校里兴风作浪,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辍学走上社会,进入不良分子甚至犯罪分子的行列。这种学生一般来源于破碎家庭、道德不良家庭、家庭教育严重失误家庭。他们破坏性很大,教育起来很困难。必要时需要给予纪律处分。
教育这种学生的时候,教师既是医生,又是战士。如果这种学生总是挑战学校纪律和教师权威,你就首先要把他打败,然后才谈得到教育。他们往往软硬不吃,对付他们有时需要一点兵法,需要一点谋略,需要某些特殊手段。教育这种学生,最考验教师的社会经验是否丰富,因为这是一些提前畸形社会化的人,教师书生气十足,只能败在他们手下,是会被他们看不起的。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老师动不动就把出毛病的学生看成品德问题,扩大打击面,而对真正的品德型问题生又束手无策,结果只能助长歪风。此类学生一般不适合&招安&,不能轻易安排他们做小干部,否则可能毁坏班风,甚至架空班主任。
几乎每个问题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可以说问题生正是问题家庭的合逻辑的产品,所以解决问题生的问题,躲不开家庭教育指导,这也就是新时期班主任角色必须增加一项&家庭教育指导者&的原因。你不指导家庭教育,问题家庭(这种家庭呈增加趋势,至少到目前为止没看到这种趋势在减缓)就要给你制造问题学生,你诊疗问题生的时候,如果没有家长配合,疗效就会大打折扣。我们都要对问题家庭有所认识。问题家庭形形色色,其&问题&不同,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不同,我们的指导重点也就不同。班主任必须学会因&家&施教。
1 、溺爱型家庭
问题学生的家庭多数是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度关爱,过度保护,有求必应,无微不至。从表面上看,溺爱孩子的家长好像是孩子的奴隶,其实细分析起来,他们首先是自己感情的奴隶。孩子有点事,家长先受不了。孩子还没冷,家长先冷了;孩子还没累,家长先累了;孩子还没哭,家长先落泪了。家长的感情失去控制,先淹没了自己的理智,再去&淹没&孩子。他们中有的人可能以为,我这样爱孩子,将来孩子就会报答我,其实可能正相反,苏霍姆林斯基说:&铁石心肠的人大都生长在那些父母过分溺爱子女,对他们百依百顺,一味迁就,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的&&家庭。&被溺爱的孩子长大一般都不孝顺,所以这种家长往往以溺爱开始,以寒心和愤怒告终。
产生溺爱的具体原因很多。孩子从小体弱,家长觉得他可怜,因而溺爱。孩子在兄弟姐妹中受欺负,也会使家长溺爱他。长期不孕好容易得个孩子的家长容易溺爱。重男轻女的家长得个儿子容易溺爱。本来不受溺爱的孩子忽然得了一场病,病中家长对他照顾备至,病好以后可能把病中的习惯延续下去,形成溺爱。夫妻感情不知,妻子可能把自己的感情全部倾注到孩子身上,形成溺爱。家长生活贫乏,精神世界不充实,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又没有什么娱乐,于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全部世界,也会形成溺爱,这种家长特别离不开孩子。一般说来,溺爱的家长以母亲为多。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不但母亲溺爱,爷爷奶奶姥姥爷溺爱,父亲也有溺爱的趋势。中国的许多严父正在变成慈母,而慈母正在变成孩子的使唤丫头,这是很危险的。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容易任性,自私,怕苦,生存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差,厌学,贪玩。严重溺爱通常会造就行为习惯型和厌学型问题生,如果加上其他因素,也可以造就心理障碍型问题生和品德型问题生。
溺爱孩子的家长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在溺爱,教师要很具体地告诉他,你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要少做,什么话不能说。有些家长是明知道自己溺爱的,他只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对此教师要耐心地引导,最好能给他设计一个有梯度的纠正方案,帮他逐渐转变。
2 、放任型家庭
许多放任孩子的家长并不是不想管孩子,可惜他们已经失控了。我所在学校附近有一个省八建的单位,男职工常常出差在外,家里只剩下母亲教育孩子。这些母亲大部分都对孩子持放任态度,因为他们管不住,有的甚至不敢得罪孩子。老师去家访,只能了解点情况,还不一定真实,很难指望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所以,放任,多是被迫的,不得已的。持这种态度的家长,心情是痛苦的,憋急了,也可能迅速转化为采用强制的办法,试图压服孩子,不能奏效,只好继续放任。作父亲的采取放任态度,一般是由于懒惰,以为孩子有当妈的管就行了,对孩子的事不闻不问。也有些年轻的父亲,只顾自己挣钱或玩乐,缺乏做父亲的责任感。还有些人认为树大自然直,现在不必抓那么紧。高兴了,大抓一阵;不高兴了,撒手不管。缺乏认真的态度和毅力。
还有一种放任是家庭教育方法不一致造成的。父亲要管,母亲不让;母亲要管,爷爷不答应。总因为孩子闹不愉快,天天不省心,没办法,只好由他去了。其中也有的人偷着管孩子,效果当然好不了。持续的放任可能使孩子任性,蛮横,没规矩,散漫,偏科,厌学。这种孩子给人第一印象就是&没家教&。他们首先容易成为不良行为习惯型问题生,其次容易成为厌学型问题生,如果接触不良人员,就可能成为品德型问题生。
放任型的家长,如果他是不得已的,那要帮助他找回权威(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如果是懒惰,那就要提醒他此事的后果&&怕眼前的小麻烦会招来以后的大麻烦,并具体指导他在何处&拉紧缰绳&。
3. 纵容型家庭
纵容比放任还危险。放任只是不管而已,纵容则是袒护孩子的错误。为什么明知有错还要纵容呢?由于家长私心太重。凡属纵容的事,都是家长认为占便宜的事。比如孩子丢了钱,放任的家长可能不闻不问,纵容型的家长则要发火;但若孩子骗了别人的钱来,纵容的家长可就不管了。孩子打架,不问是非。只问我的孩子是否吃亏了。只要是不吃亏的事,做坏事也不制止,这是纵容的主要特点。纵容孩子的家长价值观有问题,他们为谋私利,不惜损害别人。家长自己,由于阅历较多,虽谋私利,但还知道分寸,但孩子却不会掌握火候。孩子接受了家长的价值观,为占便宜,不管不顾,常此下去,势必犯大错误甚至触犯刑律。当出现这种危险时,家长也知道不妙,也加提醒,但他不是帮孩子转变思想,而是教孩子以后怎样更&巧妙&一点,不被别人抓住,这当然是错上加错。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纵容孩子错误的家长往往得一个痛苦的结局。
一味纵容可能使孩子性格出现很大偏差,最容易造就不良行为习惯型问题生和品德型问题生。班主任可以试试促使家长转变价值观,不过一般很难奏效,因为成人的价值观是比较稳定的,那就建议家长少用错误的价值观(比如拜金主义,恃强凌弱)影响孩子。对于家长袒护孩子错误的行为,要予以批评,并指出其后果。孩子惹出事端,要让家长负该负的责任。
4 、管制型家庭
有许多问题生来源于管制型家庭,管制是我国传统家教思路。此法如今节节败退,但仍有不少家长迷恋它,因为家长不熟悉别的方法,而习惯于管卡压。迷信管制的家长不信任自己的孩子,看不到孩子的优点、积极性和自觉性,他们认为孩子天生爱闯祸,天生不会自觉,所以他们以不犯错误为好孩子的标准,以防止孩子犯错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以制定各种禁令为具体方法。一般说来,管卡压只是在孩子小时候有效,上中学以后,渐渐地管也管不住了,卡也卡不死了,压也压不服了,于是管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放任。我们遇到过的一些问题生,当年都曾经是被管得服服帖帖的好学生,突然一落千丈,家长教师震惊之余,百思不得其解。据我们的经验,他们的家庭往往是管制型的。一旦压不住,就&变天&了。
用管制的方法常常能&迅速见效&,这是许多家长喜欢用这种方法的一原因。比如孩子不爱做作业,家长一声令下,孩子无奈,只好每天晚上摆出一副用功的样子,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家长很高兴。但孩子脑子里想什么,家长管得了吗?有的家长也知道孩子可能&出工不出力&,于是进一步规定,每天必须写 50 个字,然后检查。这当然落实多了,但孩子写这 50 多字,心情如何?愿意还是不愿意? 是一边写一边学进去了,还是机械照抄 ?这怎么检查 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所以管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使孩子被动服从,不能使孩子主动进取。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强迫孩子做某种事情,然而迫使他&做个好孩子',这是不可能的。& 也有的家长迷信管制的方法,是把职业习惯迁移到家庭教育中的结果。例如当干部的或军人出身的家长,就可能把单位的管理办法或部队的纪律搬到家庭中来,而忘记了家庭教育是一门独立的科学。
管制型的教育很容易导致孩子逆反。外向性格的孩子,其逆反可能表现为攻击性,内向的则可能走向自闭和自我攻击。另外,过分的管制还可能导致孩子双重人格(两面派),人际交往障碍和无能。管制型家教首先容易造就心理障碍型问题生,其次是厌学型和行为习惯型问题生,还有,&好学生&型问题生也往往出自管制型家庭。
孩子总还是需要管的,问题是这种家长只会管,而且管得太多了。班主任指导这种家长,要做的是两件事:一件是帮他把管孩子的具体项目一条条列出来,和他一起商讨该砍掉哪些项目,另一项是教给家长一些&非管制&的教育方法。
5 、冷漠家庭
冷漠家庭的突出特点是家长对孩子冷漠或忽视。没有对话,没有沟通,甚至很少见面。有的家长只顾自己追求享受,置孩子于不顾,甚至以孩子为累赘,他们当然不会对孩子多有感情。不过这种人是极少的,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另有一种家长,只知道挣钱过日子,以为多给孩子买东西就是爱孩子。他们起早贪黑地干,连和孩子谈话的时间都有限,更不必说感情交流了。这也是一种冷漠。
冷漠还可能是说也不服、压也不服、管也管不住、劝也劝不动、孩子软硬不吃时采用的最后一着:我不理你。到这种程度,说明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已经很不妙了,比经常争吵还要糟糕。心理学家说:&爱的反面是不关心,而不是恨。&这是有道理的。&恨铁不成钢&,实际是爱,若冷漠不关心,那就可能真是不爱孩子了。冷漠有时是极度失望的表现。
冷漠与放任不是一回事。冷漠主要指感情方面,放任主要指行动方面。在行动上放任孩子的家长在感情上不一定对孩子冷漠,感情上冷漠的家长,在行动上不一定放任孩子。孩子对冷漠的反应是什么呢?有的是以冷对冷,有的则是竭力捣乱,闯祸,以吸引家长的注意,哪怕家长骂自己一顿也好,总比不理强,孩子是很难忍受冷漠的。孩子在冷漠的气氛中长大,性格孤僻不热情,或者相反,特别热衷于人际交往,离不开人,缺乏独立性。这种孩子首先容易成为心理障碍型的问题生(如自闭),其次容易成为厌学型和不良行为习惯型问题生(如攻击性,早恋)。
指导冷漠型的家长,如果是原发型的冷漠,应该力劝他改变态度,教他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他们往往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后发的失望型的冷漠,要帮助他们恢复对孩子的信心,树立永不放弃的观念。注意:我们这里讲的冷漠指的是一贯的态度。家长因为某种缘故一时不理睬孩子不算冷漠,不但不算冷漠,有时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6 、无规则家庭
无规则家庭的主要特点是孩子生活无规律,几乎没有人管,上学之外,整天乱跑乱玩,没人知道他都干了些什么。小商贩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带孩子的家庭,家长外出孩子留守的家庭,这种情况较多。家长只是抽时间过问一下孩子的事情,平日不管,见到期末考试分数瞎管一阵。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即使智力不错,也常常不能进入学习状态,他们很散漫,行为有游民色彩。其中有些人会成为不良行为习惯型问题生和厌学生,有的则可能成为品德型问题生,提前到社会上去混。
7 、高期望家庭
问题生的多数都来源于高期望值家庭。高期望值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即所谓&望子成龙&。家长希望孩子有出息,这本来是很正常的,问题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非常主观,完全脱离实际。他们根本不承认人的智力和智力类型天生是有差别的,他们迷信&努力&、&刻苦&,鼓吹只要拼命学习,谁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其实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高期望值的家长,有的是让孩子为家长挣脸面,有的是为了光宗耀祖,有的是为了补偿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理想。他们不分析孩子的特点,不了解孩子的需要,不尊重孩子的感情,一厢情愿地制定一个目标,强迫孩子去落实。这种做法开头可能还算顺利,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要消极怠工,逆反,厌学,或者自卑,自我攻击。问题生中的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型学生,心理障碍型学生,多数都是高期望值家庭造就的。
对高期望的家长,笼统地劝他们降低期望值是不够的,比较好的办法是对孩子进行检测,找到孩子的真正潜能、优势和弱项,帮孩子选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如此才能说服家长。单纯让家长降低期望值,他们不服气,这种家长一般都有很重的虚荣心,特顾脸面。
8 、垂直家庭
所谓垂直家庭,是指孩子极其缺乏同龄人横向交往的家庭。独身子女家庭本来就有垂直性质,孩子的人际关系仅限于垂直向上与长辈联系,有些家长变本加厉,不让孩子与邻居小孩交往,不给孩子与同龄人玩耍的机会,甚至以为家长陪孩子玩,可以减少孩子之间的矛盾,少让自己孩子吃亏。如此下去,这个家庭就成了垂直家庭。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极其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一旦上学,大家就会发现他有点傻,幼稚,不懂事,长不大,行为习惯毛病多,人际交往有障碍。长大以后,或者孤僻,自闭,或者疯狂交友,早恋。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型问题生和心理障碍型问题生,都产生于垂直家庭。
怎样指导垂直家庭呢?如果孩子还在上小学,那比较好办,劝说家长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接触同龄人就行了(比如几个家庭结成小组,建立&模拟多子女家庭&)。当然,这要有梯度,而且要有技巧,不可突然把孩子放到小朋友堆里去,否则孩子会不知所措,大受挫折,以后更不愿去了。对于孤僻自闭的孩子,要更谨慎地引导他接触同龄人(先帮他找一两个朋友),对于疯狂交友的孩子,则需要适当限制,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9 、矛盾家庭
矛盾家庭指的是家长之间存在激烈的冲突,有的是生活上的矛盾,有的是教育上的矛盾。比如夫妻不和,夫妻长期闹离婚,婆媳矛盾,祖辈人与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意见严重分歧等等。这些矛盾搞得家庭火药味十足,鸡犬不宁。即使孩子不支持任何一方,也会情绪低落,经常烦躁不安,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有的孩子加入某个阵营,帮助妈妈反对爸爸,帮助奶奶反对妈妈,或者谁的话对我有利我就听谁的,搅在成人的矛盾里,纵横捭阖,对健康成长更加不利。所以我们说,矛盾家庭有时比单亲家庭对孩子害处更大。单亲家庭有很多孩子还是很优秀健康的,而矛盾家庭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优秀,一般也会留下心理创伤。矛盾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情感危机,厌学,早恋,自闭,两面派,有的则会提前走向社会。矛盾家庭能造就各种类型的问题学生。
班主任诊疗问题生的时候,若遇到矛盾家庭,比较难办,因为我们无权介入人家的家庭矛盾,涉及到隐私,更不能乱打听,然而这种矛盾又确实在影响孩子。怎么办呢?比较妥当的办法是在涉及孩子教育的部分给家长提些建议(比如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要拿孩子当控制对方的武器和与对方太假还价的筹码)。如果家长对教师非常信任,拿家长当朋友,也可以提一点缓和家庭矛盾的建议。还有一个办法是教育孩子,在家长的矛盾中严守中立。告诉孩子,大人的事是他们之间的事,小孩不插嘴,小孩要做的事情是考虑自己的前途。
10 、倾斜家庭
中国的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倾斜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很明显的男性中心(古代没有女教师)。近代至今,男女逐渐平等,很多母亲取得了家庭教育的主导权,有些甚至独揽教育大权,不许父亲过问孩子教育。这成了一种新的倾斜。这种倾斜如今在大城市比较普遍,对教育男孩子特别不利,因为男性有男性的思维方式,父性教育的缺席,容易使男孩角色混乱。现在很多男孩女性化,缺乏阳刚之气,与此有关(与学校女老师比例过大也有关系)。不少问题生,家里都是女重男轻,妻子是女强人(或者妻子父母是强人,妻子因而在家中地位远高于丈夫),当着孩子的面对贬低丈夫,搞得为人父者在孩子心中没有地位和威信。还有的男人搞大男子主义,对妻子无礼,甚至打骂妻子。还有的家庭祖辈人主事,爷爷奶奶经常在孩子面前贬低其父母,经常推翻孩子父母的正确决定。这都属于倾斜家庭,人际关系失去平衡与和谐。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有情感危机和人格障碍,成为心理障碍型问题生和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问题生。
班主任很难把这种家庭倾斜纠正过来,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把家庭倾斜的事实、后果告诉家长,请他们自己去调节。如果孩子已经上中学,那就重点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家庭是不正常的,自觉减少家庭对自己的不利影响。
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偏向(例如重男轻女,例如着力培养某个&有出息&的孩子)也会造成倾斜,也是应该尽量纠正的。
11 、倾斜家族
家庭倾斜如果超出一个家庭,扩大到一个家族,就会形成倾斜家族。一些问题生,家长拼命逼孩子学习,几乎到了失去理智的程度。如有一个学生在一次考试中,作文离题被扣了 8 分。他的母亲竟把他的那篇习作复印了几份,拿给别的老师看,说:&我的孩子从一年级至这次考试前,作文扣分从未超过 3 分。你们帮我看看是不是老师改错了?&家长哪来的这么大的劲头呢?后来才发现,原来孩子有表哥表妹学习成绩很好,给孩子的父母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孩子父母为了在兄弟姐妹中有面子,把劲都使在孩子身上了。家族中这种兄弟姐妹的竞争造成了家族的倾斜,进而形成了家庭教育的倾斜。这么搞会把处于劣势的孩子逼出问题的。很多心理障碍型问题生,不良行为习惯型问题生,甚至辍学生,都是这样造就出来的。班主任遇到这样的家长,应该力劝他们实事求是。教育不是逞强好胜的事情,它是有客观规律的。一个孩子有一个孩子的特点,一个孩子有一个孩子的优势和劣势,家长的任务是扬长避短、因材施教,而不是盲目和亲戚孩子攀比,强迫孩子走别人的路。
12 、特权家庭
特权家庭指的是官员家庭或当地有实力者家庭。如果这类家长头脑不清醒,他们的孩子,容易成为问题生。这道理很简单,特权是腐蚀人的。如果孩子闯了祸家长总能替他&摆平&,使他逃避惩罚;如果因为家长的势力,孩子的老师总是&照顾&他,同学也总是抬举他;如果他无论学成什么样的成绩家长总能帮他去一个好学校;如果他知道家长的存款足够他以后花的;如果他总是穿名牌衣服用名牌手机坐名牌汽车很有派头&&请问这样的孩子好得了吗?我想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他们难免成为只会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或者骄横霸道的&恶少&,或者百无一能依赖家长的&肉虫子&。
班主任遇到这样的家长,绝对不可低三下四,那就失去了教育者的尊严,但也不必故作&不畏权贵&状,平心静气地指出他们做法的错误和危险就是了。我们应该提醒这种家长,当您有某种地位的时候。指望别人不借讨好您的孩子来谋私是不现实的,关键在于您自己要清醒。至于该怎么做,我想他们多数心里其实是明白的;有糊涂的,教师出点具体的主意就是了。如果孩子已经上了中学,也可以直接跟孩子谈,告诉他,家长虽然好心,但是正在害你,你自己最好早点醒过来。
以上我们把问题家庭分成了 12 类,其实很少有家庭是单纯属于某一类的。比如很多溺爱家庭都同时是高期望值家庭,很多矛盾家庭同时是溺爱家庭,很多溺爱家庭同时是管制家庭,甚至很多冷漠家庭同时是溺爱家庭,特权家庭则常常是溺爱、管制、冷漠、高期望值的奇妙混合物。真实的家庭多是复合型的,形形色色,所以班主任在做转化工作时,开药方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对症下药。
五、 在班级管理方面,不少老师都有自己的一些 金点子,我们不妨学习一下
( 1 )&四联单&评语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班主任们逐渐注重评语的鼓励性和过程性,评语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根本上说,这种变化更多地表现为人称和口气的变换,并没有真正触及本质。首先,现在的评语仍然只是班主任的 &一言堂&,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没有发言权;其次,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除教师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对其成长也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同学和家庭的影响,而这些在评语中没有体现。我们知道,评语无论其语言多么富有鼓动性,它都需要激起学生自身的反思和共鸣,才能真正转化成促进学生努力上进的动力。所以,最好的评语应是在教师、家长、同学等综合性评价基础上的学生自主性评语。我开始大胆推行&四联单&式评语。
同学的真心话
老师的评价与希望
孩子,我想对你说(家长的话)
自我反思与总结
( 2 )弹性惩戒单
学年初,我和学生们共同制定班级管理细则,详细规定了各种违纪行为和落后表现应该受到的惩罚。和其他班级管理细则不同,这些违纪行为所对应的惩罚措施并不只有一条,而是有相对并列的多条。如果学生违纪,他可以从相应的惩戒措施中进行选择,并认真执行。例如,某学生上晚自习时和同桌吵闹,扰乱课堂纪律。值日班长根据班规,很快就会开出&惩戒通知单&。
惩戒通知单
(   年  月  日 )
&&同学:今晚自习上课时,你和&&大声吵闹,不仅耽误了自己学习,而且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你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我们的班规第 20 条,为使你进一步认识自己的错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请从以下几条惩戒方式中选择一条,并在班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下认真接受惩戒。
( 1 )说明情况,向大家公开道歉,争取同学们原谅。
( 2 )写一份呼吁同学们认真读书学习的倡议书,张贴宣传。
( 3 )完成一份违纪心理剖析,并在班级中宣读。
( 4 )为同学们唱首歌,活跃一下班级气氛。
( 5 )到操场锻炼,跑步 5 圈,强化认识。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2014年研修专题《高中数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
专题简介:
&&&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先前的移动学习方式和网络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当前学习者的需求。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应运而生,其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吸引学习者的眼球,让学习者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微课程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早掌握微课的制作,并在教学中尽快找到用其辅助教学的使用方法,本研修专题就围绕微课程的制作及用其辅助教学进行探究,希望各位研修教师积极参与探讨,同共完成本期研修专题。
&本期研修专题分三个子专题
子专题一、微课程的认识
子专题二、微课程的制作与设计
子专题三、微课程的教学应用&
请参与本专题研修任务的老师一定要加QQ群:<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ff693&&&&&&&进行交流, 并改群名名片为:&学校+真实名字&,并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以下内容:
研修日志:记录教学过程中得到的感悟、心得,与他人共享。
研修总结:总结您在整个研修活动的学习心得、体会和今后打算。&&&&&
研修资源:上传您找到的或是您创作的精品资源和其他学员进行分享&。
研修微课:上传您创作的微课&。
请各位根据子专题内容进行上传相关的日记、文章,也欢迎在工作室其他栏目提交其他资源,本工作室根据学员上传的同容(总结、心得、资源、微课)评出优秀学员。&
欢迎学员进入江西教师网YY频道: ,听专家讲课。
本人QQ:& E-mail:&& 微博: /u/&&
为增加本专题更加的活跃度,请加入学员积极参与以下网址的论坛讨论
论坛讨论:1.谈一谈您在制作微课中或在使用微课教学法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论坛讨论:2.说一说您在制作微课中遇到的困难,大家来帮忙。
论坛讨论:3.聊一聊用微课程教学法辅助教学可能或已经遇到的麻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习别人的长处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