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博士汗蒸房各位觉得好吗?求详细的介绍下

桑博士干蒸房怎么样?_百度知道
桑博士干蒸房怎么样?
桑博士干蒸房怎么样?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其他类似问题
干蒸房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问题补充&&
具体的还要看你要用什么材料做汗蒸房的,做大的话建议做个固定的一般你想做小的话可以买个移动的,桑博士这个品牌的汗蒸房不错,材料不同价格也是不一样的,你具体的可以先了解一下的
热心网友 &4-10 12:53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靶嚎麓砸孜胤抖夯交劫窃鲜方焊和锰茄疽颗衫讯冈恍脊鸥山吐芯幸傺仓钒
热心网友&4-10 13:03
网上团的话很便宜的,如果直接去的话那价格就有点吓人了
微信Grace0924&4-10 13:02
猜你感兴趣
服务声明: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保证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Copyright &
Powered by求教:咱家有上健翔园那个中国音乐学院桑博士幼儿园的么?
帖子550&精华&积分2,368&金钱968 &贡献1,400 &在线时间415 小时&
该帖被浏览& 3,570&次,回复&18&次
求教:咱家有上健翔园那个中国音乐学院桑博士幼儿园的么?
顺便问:健翔桥归哪个社区呀
帖子9,858&精华&积分27,769&金钱22,969 &贡献3,800 &在线时间1963 小时&
看我能帮不
帖子284&精华&积分1,594&金钱1,194 &贡献400 &在线时间191 小时&
回复 1# 闫牛妈妈 的帖子
我家宝在那上.
帖子550&精华&积分2,368&金钱968 &贡献1,400 &在线时间415 小时&
想问问那里怎么样?
咱家有个两岁半的宝宝想去那里。。。
帖子645&精华&积分1,589&金钱1,589 &贡献0 &在线时间650 小时&
我也陷入了继续寻找幼儿园过程中了.也想了解下这个幼儿园
帖子5&精华&积分10&金钱10 &贡献0 &在线时间0 小时&
真心疼爱孩子家长千万别把孩子送到这个幼儿园,她们简直是毁人不倦呀!填鸭式教学,老师凶得不得了。原来刘园长在的时候还好,现在不知怎么整天是那个怀孕的于园长,说人话不办人事。人前背后判若两人。我送孩子时候,亲眼看见有个小朋友哭的不行,家长前脚走老师后脚就不管了,随便那孩子哭去。我当时心里就觉得怎么这样呀!孩子放学回家跟我说老师总是大声说每个小朋友,还说不听话就再也不喜欢他了。这样的话怎能从幼儿老师嘴里说出来,幼儿园的孩子最需要夸奖和鼓励,这不是逼孩子厌学吗?我们孩子每天回家都跟我说不开心,不喜欢桑博士幼儿园。我最后还是尊重孩子的意见给孩子转了。当办转园时那个可恶的于园长百般刁难,拿什么制度说事,摆出要打架的姿态。真是不知道她是怎么当上园长,也不给自己肚子里的孩子积点德。现在孩子快乐多了。提醒想把孩子送到这个幼儿园的家长,千万别这样做,不然自己的宝贝会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jasminezli
帖子481&精华&积分1,378&金钱1,078 &贡献300 &在线时间299 小时&
我的天,看上去还不错,居然这么可怕么?有上的妈妈谈谈经验吧.
帖子2,523&精华&积分5,978&金钱5,828 &贡献150 &在线时间910 小时&
我刚刚还在想,以后是不是给贝贝也考虑这,找个好幼儿园好老师咱就那么难
帖子325&精华&积分864&金钱714 &贡献150 &在线时间376 小时&
这么可怕?!
帖子700&精华&积分2,036&金钱1,586 &贡献450 &在线时间287 小时&
呵呵,我当时去观园的时候一队孩子正排队走过走廊,他们对我这个陌生人齐声问好,这个让我觉得有点不大对头
帖子3,982&精华&积分11,492&金钱9,192 &贡献2,300 &在线时间1126 小时&
我原来还觉得这个幼儿园不错的
但是进不去了,还觉得挺遗憾
爱上单眼皮男生。。。
帖子122&精华&积分542&金钱292 &贡献250 &来自北京&在线时间35 小时&
帖子5&精华&积分10&金钱10 &贡献0 &在线时间0 小时&
并没有夸张的意味,完全是事实,当时我作登记的时候是今年9月1号之前,每月是2300元。到之后的就是3800了。我们等了一个月等到的机会,只有一个名额。我当时兴高采烈的带孩子去了。试园三天期间每天老师都说孩子挺好,可是到该正式入园时却告诉我说孩子不能要!我当时特不明白怎么回事。跟别的家长交流后才知道,她们涨价了,那家长跟我说,她的一个姐们想把孩子转到桑博士,于园长个她的姐们说:要进就3800而且是孩子睡在楼道里。她姐们就把孩子转到小牛津去了。我当时跟园长和老师说了很多好话就是不收,说是孩子跟不上课程进度,试问三岁的孩子要学多少课程?转走不给证明,说是没有正式入园不能给证明,可是入园时的体检证明也不能还给我,要也行把费用结清,我无语了。当时还说让我们去清河的另一家园,去那里继续试,我住在志新桥附近让我去清河,开玩笑!说是去那不用交体检证明,否则就交钱或是让孩子再去抽血,真是龌龊!她们为了不要孩子,说我们孩子这也不好那也跟不上,我真的以为孩子笨的不行了,急死了。现在我们上的新幼儿园,所有的老师都喜欢我们,还说我们什么都跟的上。这前后的差距让我都蒙了,不知如何解释。现在也搞不清楚桑博士这里真正不收我们的原因。难道是因为当时接待我们的是刘园长?我没有其他的意思,只是希望别的宝宝不要受我们宝宝的苦。那的老师都不热情,回大声吼孩子。这可以跟别的园比后自明。
帖子36&精华&积分170&金钱120 &贡献50 &在线时间155 小时&
我们在那儿上的,挺好啊。这次女儿比赛的动作还是老师们帮编的,无条件的,我只是早上送孩子时随便跟陈老师提了一下,SISI班的老师们就天天帮孩子练。我真的很感激她们。
这是我女儿上幼儿园第一月过渡期时我写的博文:
遥遥博客:.cn/caiqiyao
帖子3&精华&积分6&金钱6 &贡献0 &在线时间3 小时&
此幼儿园真不能去
负责人根本不懂学前教育,所谓世界知名的音乐教育模式纯粹是自吹自擂。幼儿园教育理念落后,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教育法。更为可怕的是,在正常教学时间把特长班的教学内容放在里面,孩子最为重要的生活习惯、主动学习的能力完全忽视,真的是毁孩子啊!
帖子3&精华&积分6&金钱6 &贡献0 &在线时间3 小时&
回复 14楼 蔡遥遥 的帖子
是啊,你以为孩子上幼儿园就是唱歌跳舞弹钢琴啊,幼稚
帖子3,982&精华&积分11,492&金钱9,192 &贡献2,300 &在线时间1126 小时&
不是说涨到4800了么?
抢钱呀,与其这样,上个什么私立幼儿园不可以呀
爱上单眼皮男生。。。
帖子580&精华&积分1,620&金钱1,570 &贡献50 &在线时间338 小时&
我就在健翔园住,我的孩子今年不到3岁,进不了这个幼儿园。这个幼儿园反复给我们涨价,去年3800,今年4800了,我们把他们告到教委和发改委,结果桑就是个流氓。
可以网上搜搜,新京报有报道。这个幼儿园我都不敢把孩子送过去!
豆豆兜兜抖抖斗斗
jasminezli
帖子481&精华&积分1,378&金钱1,078 &贡献300 &在线时间299 小时&
曾经还认真考虑过是否上这个幼儿园呢,去看过几次.幸亏最终没有选择
填写显示名:
4到16个字符:中文,英文小写字母,数字或下划线& 社会万象
值班斑竹: AlexRainy
&&论坛声明:本帖由网友上传,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转帖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如相关单位或个人发现问题,请直接与我们联系(传真电话:010-),中介或代理机构勿扰。
【回乡见闻1】博士生返乡笔记:看沧海桑田 看人情冷暖
&于& 11:35 &发表
时间:02-21
春节回到家乡有很多感慨吧?尤其是从大城市回到乡村的这一群体。
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在2月的“我们的城市”论坛上分享了自己春节回乡的观察和感受:返乡的交通不再那么拥挤,故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有失落;相比春节,丧葬是村民共同体呈现力量的难得时刻;青年打工者的婚姻受到物质的压迫,而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我很庆幸我有故乡,可以随时回去,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因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亲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在那里。
我的家乡在湖北的大别山区,L县。我导师王晓明教授在2004年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L县见闻》,写的就是这个地方。王老师以我家乡为对象,揭示了当时农村的破产状况,人的精神的颓败,以及乡村文明的没落。我家所在的那个村子,是一个东西两座大山夹住的狭长谷地。一个村子由十来个“塆子”组成,一个塆子有几十户人家,我家那里叫王家塆。
直到现在,我每到一个地方,凡是碰见两山相夹或两排高大的建筑物相夹,我的第一意识就是,这两座山或两排建筑物,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所以我在外面经常迷路,尤其在城市里。上海7号线有两个靠得比较近的站:“长寿路”和“常熟路”。我好几次下错站,以致现在每到这两个站就紧张,怕弄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在我家乡的方言里,“长寿”和“常熟”是完全一样的读法。人要靠语言来思维,这个事情让我意识到:对有家乡的人来说,是用方言来思维的。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群,群里90%的同学只读到初中就出去打工。经过十七八年的积累,很多同学在城市里有房有车,有的还有了自己的事业。平时在群里,他们交流的最多的是工作问题,车子问题等,言谈中总少不了炫耀。
但有一次,有个同学忽然在群里说,他已经三年没回家过年了,另一个同学紧跟着说,他五年没回家了,接着很多人说起回家的情况。有一个说:不管怎么样,今年过年一定要回一次家!另一个说:如果能在家乡找一个两千块钱的工作,就回去算了。还有一个说:能找个一千块的工作,我这边什么都不要,也愿意回家。
我有一个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已经十年没有回家。有一天他在qq里突然对我说,我的父母是很好的人,因为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去我家玩,我爸妈用腊肉下面给他吃。这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他还记得,其实我知道,这是因为他太想家了。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有位老师主持来沪青年工人的社会调查,最近在访谈工人。有一个打工者说:我真希望邓小平没有搞改革开放,我也愿意日子苦些,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
回家过年,其实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一件事。套用贾平凹的话来说:家乡对我们的影响,就像乌鸡的乌,那是乌到了骨头里面。
回家的交通
十多年前我上本科的时候,从大西北到武汉,坐的是那种编码没有字母只有四个数字的绿皮火车,22小时,通常要晚点两三个小时。西北往武汉的路线,不是人流最多的,但春运那个挤啊,大大超出了今天90后的想象。好在那个时候,学生一般都可以提前集体订票,买得到座位。而站着回家的,几乎全都是农民工。每次上车的时候,无论有票的还是没票的,都一窝蜂往车上挤。
我对过年回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我背着一个包,提着一个包,与同学一起,从第一节车厢狂奔到第十几节车厢,然后被后面的人推着挤上了车。上车后一分钟,车就开动了。我记得火车广播里号召大家发扬风格,让站着的乘客挤一挤。大家真的很友好,四个人的坐位,挤了五六个。火车过道里人贴着人,想蹲下来都没有办法,连厕所里也挤着好几个人。
男乘客还可以想办法,可苦了女乘客。记得有一次我身边坐着一个在西安读书的大学生,他要小便,就脱下外套让我给他挡住身体,想把尿撒在矿泉瓶里,但他很紧张,用了十几分钟才勉强撒出来。我还记得有一次身旁坐着一个从西北打工回家的河南妇女,尽管有位子,但她实在太困,太想睡觉了,就把位子让给别人坐,自己钻到座位底下睡觉去了。
应该要肯定,我们国家这十年间的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铁路线路的增加,尤其是动车和高铁的开通,极大缓解了交通压力。火车站、火车上,起码不会像过去那么拥挤了。
过年回家那种路途的遥远、时间的漫长、竞争的激烈、拥塞以及不安全感,让我对“男儿有志在四方”的观念产生了极大厌倦。所以,本科毕业时,我找工作坚决要回到湖北。后来我就在家乡隔壁的县城一中当老师。自2004年到2011年来上海读研之前,我再也没有遭受春节回家难的痛苦。尽管从隔壁县回家的汽车在过年时依然被塞得满满的,但毕竟只有两个多小时,实在挤不下,还可以花两百多块钱请出租。我在上海读研的这几年,其实也没有遭受回家难的痛苦,因为上海到武汉的高铁和动车很多,普通车也有几趟,买票很方便。
今天各位出行,如果坐火车,不是高铁就是动车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那种速度慢、见站停的普通列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谁在乘坐普通列车?
我想大家肯定一下子就能给出答案:除非没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学生不会坐,城市人不会坐,主要是那些底层的老百姓,比如农民、农民工在坐。
去年暑假和寒假回家,我特意选择坐慢车,16个多小时的硬座。就是要看看是哪些人在坐慢车,看看慢车上还是不是过去那个样子。的确,主要是农民、农民工在坐慢车。对农民工来说,选择坐慢车,比动车起码节约一半的钱,比高铁节约三分之二以上的钱。从深圳到武汉,高铁一等座要八百多,二等座五百多,但慢车硬座不到两百。尤其对于全家在外打工的人,从深圳到武汉,可能要节约一千多元,这对农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
不过,慢车也没有过去那么挤了,因为农民工虽多,但很多都被动车和高铁分流了——既有主动的分流,也有被动的分流,因为价格便宜的慢车越来越少了。
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年12306网站通告的春运期间的加班车,三分之二以上的是非动车高铁。这个安排还是挺人性的,因为说到底,加班车就是为了农民工而加,低价位的车符合他们的需求。
而且,你会发现,普通火车与动车的氛围完全不同。
在动车上,相对比较安静,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相互间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车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流,还有打牌、吃东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质手机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是一种干扰。慢车上的风格是粗犷的,是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
对比动车高铁与普通火车,很容易就能发现这里的阶层差别、生活方式的差别。而且你还能感觉到,底层人的心理,比我们想象的要乐观得多,健康得多。底层的状况虽然普遍很糟糕,但大家还是很听话地活着,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如果在外面活不下去,还有家园可以退守。
开私家车回家过年,在青年打工者中越来越普遍。我待会进一步讲这个事情,因为它的意义大大超出了交通工具本身。
骑摩托车回家的情况,大家可能在新闻里看到了。每年春节,总有摩托大军回家过年。我的一个表哥,每到过年时就让他的儿子坐汽车回家,而自己骑摩托车带老婆回家,路上要两天一夜。另一个表哥也是骑摩托带老婆回家,有一年在途中撞了人,不知是真撞还是被讹诈了,反正被人家扣了一天多,赔了一万多块才放人,半年的收入就这样没有了。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此主题共分:
&于& 11:35 &发表
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失落
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在老一辈那里,这种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但对年轻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比如,我和我的众多表哥,小时候一起上山捉鸟,下河摸鱼,关系好得不得了,但这一二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外打工,我一直在外读书和工作,一年最多在过年时见一次,平均下来每年还没有一次,因为他们不是年年都回家。拜年的时候,大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亲戚家吃饭喝酒聊天,甚至留宿一晚,现在大家都骑着摩托车拜年,去亲戚家匆匆走一遭,放下东西,客套几句,就要离开了。平时的生活啊情感啊什么的,都没有来得及交流。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
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
更让人悲哀的是:农村的日常生活充满着深刻的悲剧。自打工潮于九十年代兴起以来,很多农村人一直在外打工,二十多年来与父母团聚的时间,平均到每一年可能就十来天。很多农村老人倒毙在田间地头,病死在床上,儿女都不在身边。没有来得及为父母养老送终,成为许多人终身的悔恨。
每次回家,看到我身边的老人摇摇欲坠的样子,我就觉得心里难受得很。
如果一个人为了生存,连爱父母爱子女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你怎么可能指望他去爱别人,爱社会,爱自然?你怎么可能指望他能用超出金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价值?所以我想说:现代生活是一种让人心肠变硬的生活。
在农村,还有什么可以将农民动员起来?
自从2006年免收农业税之后,中国农村的基层组织主要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不再与农民的根本利益发生关系,也不再能将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处于“个人自治”的状态。
(1)春节的力量。亲人团聚,过年拜年。过年的力量,亲情的力量,是当下动员中国人最有效的力量。这也是过年最让人感觉温暖的东西。当然,以前过年时的各种集体活动,都已消失殆尽了。
(2)祭祀。中国农村还是保持着过年、过十五给祖宗上坟“送亮”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去祖宗的墓地给祖先点蜡烛,烧纸钱,放鞭炮,与祖先交流。很多已经在城市安家的人,也会赶在大家三十这一天开车回老家给祖宗上坟。许多曾被废弃的祠堂,这些年也逐渐恢复起来了。
(3)葬礼。很多老人没有挨过冬天。过年前后,是老人逝世的高峰时段。丧葬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今天的社会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媒体上动不动就喜欢报道某某地方为举办葬礼大肆挥霍,让大家误以为这是普遍现象。其实恰恰相反。相比古代,今天的丧葬已是在最大程度上简化了。“贵生重死”的观念早已失衡了——大家越来越贵生,对于死,不再有敬重,不再让死者享受哀荣;对于天地,不再有敬畏。
但丧礼,在现实中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去年快过年的时候,本家一个叔叔亡故——本家人和四面八方的亲戚来给他守丧,守丧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像过节一般,交流一年的生活情况、见闻和感想,称赞中央的政策,谴责干部的腐败……深夜里交谈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守丧完毕,大家集体出力,将他抬到山上,让他入土为安。
社会学者经常用“原子化”来形容今天农村的现状,说白了就是,农村原有的那种共同体已经消失了,人与人之间不再像原来那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往,不再像过去那样每到过年时相互串门,集体上街玩等等。为死者守丧和送葬,在农村反而成了村里人团聚和交流的一个契机。这也是我在家乡看到的唯一能够让大家团聚的方式。
妻子?房子?车子
(1)妻子。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农村的男青年来说的。在今天的社会,农村男青年在本地找媳妇越来越难。一来,这是由中国男多女少的现状决定的。而且,农村稍微长得好看点的女孩子,基本都嫁到城里去了,愿意嫁在农村的女孩子越来越少。二来,农村青年讨媳妇,要具备的物质条件很高,现在普遍的一个情况是:彩礼六到八万,房子两套:在老家一栋楼,在县城一套房。这个压力,并不比城市青年讨老婆的压力小。
过年的时候,打工的青年男女都回来了。只要哪一家有适龄女孩子,去她家的媒人可谓络绎不绝。这在乡村已成了一门生意,农村说亲,几乎到了“抢”的地步。如果初步说定一个,男方至少要给媒人五百块,最终结婚时,还要给上千的报酬,有的甚至要给到两三千。
传统的农村婚姻,从相亲到定亲到结婚,要三四年时间,男女双方有一个了解和熟悉的过程。现在却不同,年里看对的,过了年,马上定亲,然后女青年跟着男青年出去打工,等到半年过去,女方怀孕了,立刻奉子成婚。
曾听过一个搞量化统计的学者对农民工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农村孩子结婚越来越迟。但我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因为女孩子难找,男孩子一到二十岁,父母就张罗着给儿子物色对象,物色好对象之后,既怕女孩子变心,又考虑要到城市讨生活的现实情况,就催着孩子赶快结婚。可以想象:在现代社会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中,这样的婚姻会出现多少问题!事实上,农村离婚的情况,也是与日俱增的。
(2)房子。刚才已经说了,现在农村人娶老婆要房子两套:一套在家里,一套在县城。其实县城的那套房,平时都空着,只是过年时回来住,但对年轻人来说,那就是城市生活的一种代表。过年时,有的也会把父母接到县城过年,但父母住不惯,在县城过了大年,初一就赶回来了。在老家的生活是“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而在县城除了那套房,什么都没有。
但是,为了添置这两套房,将来给儿子娶媳妇,很多家庭是举全家之力在外打工。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于& 11:36 &发表
下面给大家看我在去年过年的时候写的一则笔记,涉及到房子和婚姻的问题,但还有其他的含义在其中。
2013年冬天的一则笔记
跟大哥、细哥到二郎庙水库捕鱼。(细哥承包的这座小水库只有三十亩的水面,在海拔八九百米的山上,水很纯净,可直接饮用,鱼放在里面长得非常慢,一年下来甚至还要瘦。每年腊月底或者年初,细哥就要从外面进鱼秧,虽说是鱼秧,其实有三斤多一条——这种鱼是在平原地带的池塘里用饲料喂养的,进价是两块多,但是鱼在纯净水里清洗了一年之后,肉味大大改善,可以卖到五块多一斤。)
一个拉砖的师傅把车停在坝上。我们问他,从山下往山上拉一趟要多少钱。他骂了一句话粗话,然后说:“两百块,划不来!”又说,就是这样的生意,也越来越少了。山里的楼房基本都做完了,没有做的也都在县城里买了房。大哥说:“在县城买房又么样,到时住在那里做什么呢?”司机说:“只要是人,总有个生存的法子。”又来了一个人,是细哥的同学,他的摩托车上带着老婆和还在读初中的儿子。得知他在这山里做了楼房,还在县城买了一套房。细哥问:“你要买那么多房做么事!”他叹了一口气:“没办法!”“做了一栋楼,买了一套房,还叫没办法!明年还去打工吗?”“不去打工,在家里做么事?”而这座水库上头的两个塆子的人家,基本上都在这里做了一栋楼,在县城买了一套房。
其间来了一人,开小车,戴墨镜,手腕上戴着很粗的黄金链子。老远就用粗嗓子喊正在水上下网的细哥,问有鱼没有。细哥正划着独木船,一只手划,一只手下网,笑着答:“你又不买,问着做么事!”同我们说话时,他的墨镜始终没有摘下来,神气得不得了。墨镜又对细哥喊:“别扑了麻雀(翻船)哈,我是秤砣,到水里就沉了,帮不了你。”说完就独自哈哈地笑。他同我们说起晚上要陪开挖机的斗地主。说是挖山种天麻,规模很大,已经买了十五万斤树。从言谈中得知,他平时在县城住。细哥的同学也说,他准备将家里几面山的树都卖了——分田到户后交了几十年的税,没有沾过任何光。后来听细哥讲,墨镜小学没读完,就在外面混,替人讨债,拿斧头砍人,就这样起家的。
一会儿又来了母女三人,带着一个三岁的小孩。她们是来买鱼的。跟墨镜是亲戚。墨镜却不认识那个年纪最小的女孩。“跟以前长得不一样了呀!”墨镜说,“在哪里打工?”她说在温州。“属什么?”“属鸡。(刚满20)” 墨镜说:“还没有说人家吧?我帮你介绍个。”女孩的母亲说:“她回来这几天,已经有好几个人来介绍。”“某某某正为儿子找媳妇急得哼,我把你说到他家。”(说,替人说亲的意思)女孩母亲连忙说:“那怕是不行,她想嫁到县城里。”墨镜说:“他家在县城有套房子。那男孩的娘脾气不好,但你们又不跟她过,你们到县里住,做点小生意。他家也有钱,你叫他们现在拿个四五十万,轻而易举就拿出来了。”墨镜走的时候,表示过两天,要带那男孩上门相亲。
(2013年腊月25)
(3)车子。近些年来,对在外打工五年以上的农村青年来说,对一种东西的渴求,可能比对房子和妻子更为强烈,那就是车子。车子不一定要多么好,五万,八万,二十万,各种档次的都有。老百姓不认识车子的牌子,不知道车子的价位,只知道这些车叫“小车”。不管什么小车,关键是要有!
在农村,房子是一个媒介,车子更是一个媒介——是你在外面混得好,有身份的代表,房子不能移动,车子却可以四处招摇,表示衣锦还乡。很多二代、三代农民工,当下最大的期待就是买一个车子。尤其对那些好些年没回家的人来说,他再次回家,必须要有辆车,否则他怎么证明自己?
春节的县城,到了水泄不通的地步,这些车子绝大部分都是从外面回来的,与此同步的情况是:物价飞涨。
知识的无力感
这十多年来,外界对于农村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农民工身上。众所周知,他们在城市打工的日子很苦,而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往往无人照料。其中酸甜苦辣自不待言。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在农村日子过得较为殷实的,也恰恰是这些有几个成员在外务工的家庭。(仅仅只有一个成员务工,通常不足以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应该说,他们的辛劳和泪水还是得到了适当的回报。
倒是有两类家庭,他们处于最困难的境地,却往往被忽视。一类是孤寡老人。一类是举全家之力,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的家庭。
在第一类家庭中,这些老人的年纪一天比一天大,身体一天比一天衰败,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异常艰难。有人会问:国家不是有低保吗?是的,他们中的确有部分人吃上了低保。在我的家乡,低保的额度是每年八百。但是,绝大部分这样的老人,仍在低保的福利之外。因为他们处在农村的最底层,没有人替他们说话。低保名额通常被身强体壮者拿走。甚至,有些村干部为了堵住所谓“刁民”的嘴,不让他们到镇上或县里反映村里的问题,就把这些人变成低保户,有的甚至全家吃上低保。“有钱人吃低保”,早已成为农村公认的一桩怪事。过年的时候,大家也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家家户户给这些孤寡老人送点东西。
这里所谓第二类家庭,主要是指有孩子在1980年代出生的家庭。这些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一直都在经受教育收费的最高峰,没有哪一坎能够躲过。并且,二十多年来,农村税费多如牛毛,家里一年的收入,不够交税。大人内外应付,心力交瘁。最要命的是,作为满载家庭希望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勉强找到一份饿不死的工作时,又面临结婚、买房等种种压力。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农村的80后大学生,都是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读大学的。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毕业后没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让年迈的父母继续陷入困顿。
最近一个博士师兄请吃饭,他说他现在最害怕的就是回家,感觉很难融入到村子的生活,所以他每年过年他都回去得很迟,来学校很早。为什么呢?因为当你一出现在村子里,村里人其他的不问,就问一个问题:“你现在能拿多高的工资?”所以,他过年回家,基本不出门。这个体验跟我是一样的。你要问我过年在家乡看什么,其实我没看什么,因为一大半时间是呆在家里看书,看电视,写东西。
作为农村大学生,当你回到家乡的时候,你童年那些伙伴都衣锦还乡了,而你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你还能做什么呢?没有人信任你的知识!
说了上面这些,相信大家能够理解,对于我这样漂在外的农村大学生,回家过年既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情,也是一件情怯的事情。
回家究竟看什么?其实真的没有刻意去观察,但是很多事情却不停地往你心里撞,也就有了很多感受。越看,对乡村的未来越迷茫。
(作者系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系作者在2月“我们的城市”论坛上的分享。此文曾在市政厅等刊登)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于& 14:37 &发表
这个博士生写的这篇文章-------非常真实!这就是现在的农村!!!我今年50岁了,供出了1个博士研究生和1个学士,现在孩子们的处境以及家庭的状况都是这个样子!单从经济方面看,假如2个孩子没有读大学而早早的出去打工,家境肯定要比现在好一些。--------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于& 15:43 &发表
难解的情结,尴尬的现实.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于& 16:16 &发表
我观察到的也是差不多,年29回去的,年初四刚回来。问题出在哪里?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于& 17:12 &发表
版主帖子呢?总有一帖适合你,不容易啊,好歹也该出一贴?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于& 17:16 &发表
俺们没多少学问知识的人到哪里都那么回事,差不多。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于& 17:19 &发表
大多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习惯了,早都已经适应了。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于& 17:31 &发表
尽管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具体使命是什么,但每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并在不知觉中完成着自己的使命,这就是所谓冥冥中注定的命运,个体的任何追求都摆脱不了一个时代大环境社会对你的左右,时势造人,作为个人,最好就是认命但不信命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于& 19:22 &发表
这是个没有忘本接地气的博士,这种博士多了,有些问题就会被发现和反映出来,就有解决的机会。中国这几十年社会变化实在太大,很多畸形的问题,逐步反映出来,引起重视,逐步解决。我在广州,有些问题也是很不协调的。可能没有人会相信广州居民有时只能拎水上8、9楼.事实就是这样,自来水公司和市政府签订的合同是保证供水到4楼,4楼以上的水压是自来水公司的恩赐,只要想涨价或者想做某一区域的二次供水工程,就降个两三米水压。市民常常沦为被绑架者。[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于& 19:59 &发表
[qt]引自:[i]11 楼: 说吧_99 关注 于
19:22 发表[/i]这是个没有忘本接地气的博士,这种博士多了,有些问题就会被发现和反映出来,就有解决的机会。中国这几十年社会变化实在太大,很多畸形的问题,逐步反映出来,引起重视,逐步解决。我在广州,有些问题也是很不协调的。可能没有人会相信广州居民有时只能拎水上8、9楼.事实就是这样,自来水公司和市政府签订的合同是保证供水到4楼,4楼以上的水压是自来水公司的恩赐,只要想涨价或者想做某一区域的二次供水工程,就降个两三米水压。市民常常沦为被绑架者。[[/qt]这算啥,早就适应了,装个家用增压泵就是了,价格不贵安装简便,网上小五金店都有卖。[em=http://misc./forum/images/2010/3.gif][/em]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于& 20:00 &发表
水压够了家用增压泵生产出来给谁用?还大学研究博士。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于& 20:04 &发表
水压不够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家家都装增压泵。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于& 20:10 &发表
就像自来水的质量,如果都是高可靠高质量了,谁还会买净水器?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于& 20:14 &发表
本人就是七楼水压不够,由于水压不够热水器根本不启动,难道还能提水供热水器使用吗?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于& 20:17 &发表
七八层都装家用增压泵,这就是大家都出点力,也能多体验体验如何群策群力。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于& 20:18 &发表
就像驴子上山,前面要有人牵着,后面还要有人推着打着。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于& 20:19 &发表
博士还乡,脸上有光;打工赚钱,回家过年;无功而返,人情冷暖;继续奋斗,好景在前。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于& 09:58 &发表
那些组宣戏子呢?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于& 11:21 &发表
大多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习惯了,早都已经适应了。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6762 个阅览者
此主题共分:
(当前可输入字数:50)
&上传单张本地图片 许可格式:jpg, gif, png 许可大小:小于1024K
&&&&更多功能
通过论坛短消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士毕业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