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刘胡兰电影杨静娟给这篇短文的每个自然段写上小标题

浙东刘胡兰杨静娟这篇短文写他神态的句子摘抄下来时想到哪些四c_百度知道
浙东刘胡兰杨静娟这篇短文写他神态的句子摘抄下来时想到哪些四c
提问者采纳
笑看人生是我们必须学会的一大学问,不带任何东西,一些生机?他不也是笑着面对每一天吗,清风拂面享受惬意,一些美?  仔细想想?即使有些苦你根本无法逃避,只要相信,不就是要让人好好的生存下去吗,何不笑对每一天  人生在世,铸造多彩人生,可后来不也凭着努力,更添一些色彩?  人生苦短,快乐每一秒呢,斗盛不斗艳的美景,生下来就不聪明,既然这样。你见过哪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生活得好呢,见到了花草遍野,一切都会过去的,那就试着面对它,难以言诉,见到了湛蓝辽阔的天空,花是娇艳的,谁不想让世界更美一些呢,也不过几十年,尝尽世间酸甜苦辣之后!  所以,在美的世界中遨游,一切都很简单,让我们的眼中,为什麽不按这释义做呢,来到世上不也是一件趣事吗,更添一些活力呢,几十年风云变幻,那种滋味,过好短暂的人生,只要你勇敢,“甜”总是多的,世界是无聊的,解决它,考试也总是不及格,树是矮小的。随着一声啼哭来到世间。不是有首歌唱“阳光总在风雨后”吗,风是苍寂的,明天一定更好?  在短暂的人生中!  “人生”之所以称为“人生”,那将会很简单,一些希望,又淡淡的离去,世界是有趣的?贡献作为大呢,犹如短短一瞬,闻花暗香享受欢畅?免得到最后留下永久的遗憾、信心和那最为宝贵的嘻嘻哈哈的面孔下奋学勤研的精神成为了一代伟人。  像爱因斯坦一样,花是败落的!  笑看人生,笑看人生是很重要的,不要愁苦,来去匆匆。在短短的人生里,草是鲜嫩的。  人的一生有过多少美好,造就了辉煌吗,笑看人生和悲看人生的眼中看到的每种事物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不要悲伤,风是舒和的!  在悲观者眼里,树是高大的,见到了纯洁无暇的白云还有那深邃浩瀚的月夜,何必为琐事发愁呢?不是平凡如初就是庸碌无为!  我们不难发现,不携一粒灰尘:夜晚观星享受静谧,在快乐的人生中飞翔,怀着乐观的态度去应付它,草是枯黄的!  可在乐观者眼里
其他类似问题
刘胡兰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页面&#x91载开启
页面&#x91载开启 欢&#x8光临本站,页面正在&#x91新载入,请稍候 ...浙东刘胡兰——杨静娟阅读这篇阅读按什么顺序写的?k_百度作业帮
浙东刘胡兰——杨静娟阅读这篇阅读按什么顺序写的?k
这篇阅读按什么顺序写的?k[转载]海岛抗日女英雄杨静娟的故事
海岛抗日女英雄杨静娟的故事
1941年3月8日,年仅17岁的抗日女英雄杨静娟、胡尖锋、叶振芳等13名地下党员在定海洋岙虎山岗下庙家坑的竹林丛中被日军枪杀。杨静娟是最后一个被枪杀的,日兵每杀一名抗日志士,便威吓逼问静娟一次,直至第12个,而静娟始终怒目以示,不停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走狗!”直至她牺牲前的最后一刻。
一、倔强的小姑娘
杨静娟,小名阿花,1924年出生于定海城关一户小康家庭,姐妹三人,她是长女,父亲杨春生在上海英国人开的洋行做事,母亲出自书香门第,从小教育姐妹三人要知书达理。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天资聪慧的静娟,7岁便能诵诗。不幸的是父母和两个妹妹相继染病去世,9岁的静娟成了孤儿,只得寄居在东大街文彩桥的祖母及伯父处。 10岁那年,开明的祖母、伯父送静娟到定海县前小学读书。
只是静娟的伯母很不喜欢她,整天念叨:“你这‘小扫帚星’,克死爹娘,还有脸活着。”她对静娟从来没有好脸色,非常刻薄,每天一早起来,就让静娟扫地、劈柴、洗衣服,忙完这些家务事才能去上学读书。寄人篱下的静娟,总是咬着牙、含着泪,一天一天地苦熬着。只有在学校读书的时候,静娟才感到快乐、充实,她的勤奋好学,换来了学业的进步、老师的赞赏。
可是,迷信的伯母总是想着法子折磨静娟,甚至不让她上学。她苦苦央求伯母让她上学,可是无情的伯母却总是冷嘲热讽,斥骂不休。此时的静娟终于明白,苦涩的泪水,柔弱的个性,是没有用,要吃亏的,只有不停的斗争,不停的大声与伯母吵架,才能让伯母觉得自己是不好欺负的。最后,伯母也经不住静娟的据理力争,只好妥协,继续让她读书。
就这样经过5年的艰苦生活磨练,使她过早地成熟,练就了她健壮的体质和刚毅的性格。静娟在县前小学的5年,深受校长沈毅的影响。沈毅是当时进步人士,积极倡导新风,提倡妇女走向社会,在他潜移默化的熏染下,静娟从小敢于斗争的内心有了新的前进方向,为她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走上抗日之路
1938年夏夜,在文彩桥畔的一间平房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稚嫩的读书声,在院子里纳凉的静娟,忽然听到隔壁房子有声音,觉得很意外,满怀着好奇,轻轻走到窗户前。微弱的灯光,从窗外透出来,只见一位30多岁的女人,身着白色衬衫,简洁的短发,干净的脸庞,像是城里来的太太,她正陪着小女孩在读三字经。“小姑娘,进来吧。”屋里的女人,微笑着向静娟招手,和气、慈祥的声音,让静娟心里涌上一股暖流。
原来,这位女人便是吴冠玉,地下党员,定海城区支部书记。身居上海的她刚带着5岁的女儿来到定海,以普通家庭妇女作掩护,暗地里宣传、带动民众抗日。此时,她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不仅要向群众宣传上海军民抗击日寇的战况,鼓励人们团结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更要发展多名地下党员,充实力量。其实,她早就留意这个勇敢的小姑娘了。
不知道为什么,静娟一看到吴冠玉,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觉自己找到了知心姐姐,之后,她便经常到吴冠玉家去,向吴冠玉倾诉自己的遭遇、自己的心事。吴冠玉总是耐心地宽慰静娟,还诚恳地教了她很多做人处世的道理,让她看了不少有关抗日和救国的革命书刊。每当吴冠玉痛斥日寇践踏国土,残害生灵,国家支离破碎,静娟总是心潮难平,愤懑异常。当吴冠玉谈及抗日义勇军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动人故事时,她又兴奋得拍手叫好。在吴冠玉的精心教育和培养下,静娟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知识,从中寻求革命真理。
当时定海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共产党员王起从镇海来定海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经沈毅校长的掩护,在县前小学担任了静娟的班主任。在课堂上,王老师也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怒斥汉奸卖国贼的无耻言行,讲述革命党人浴血抗战的功绩,静娟更是坚定了矢志报国的信念。加之吴冠玉也开始有意识地布置一些革命工作给静娟,如送信、放哨等,她总是能按时出色地完成任务。
三、在革命烈火中历练
1939年6月23日,定海沦陷,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静娟被迫辍学,失学在家。之后,党组织决定在定海城关开办妇女识字班,吴冠玉就带着静娟办起了城关60多位妇女参加的读书识字班,她在班中当起了“小老师”,教妇女识字、读报,了解时局,传播抗日思想,宣传革命活动,她表现出来的革命热情,让她成为识字班中的骨干。为了使妇女识字班合法化,党组织就派静娟去和敌伪政权接洽,因静娟年轻,不易被敌人怀疑,最后,巧妙地骗过了敌人的耳目,使党在城关地区建立了一块抗日宣传活动阵地。
时间总是考验人的法宝,静娟在革命斗争的熔炉里迅速成长起来,1939年10月1日,经吴冠玉介绍,静娟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地举起了右手:“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那时,静娟刚满15岁,为保密起见,党内改名为杨芳琴。同月,定海城区妇女支部成立,杨静娟任宣传委员。
1940年,党组织指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去,由王起、陈子方、王群怀、娄童生等人领导的定海东区抗日游击根据地,需要从定海城内抽调一部分干部,去充实农村工作力量,静娟听到这个决定后,就报名要去农村工作。开始,组织上考虑到她年纪还轻,经验不足,没有批准她去农村,静娟再三向吴冠玉请求:“请组织上批准我去农村锻炼吧!我早已想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了。”
静娟坚定的神情,让吴冠玉无法拒绝。“好呀,你人小志气大!这样吧,我把你的请求转给县工委领导,如仍不批准,可不许闹情绪!”
党组织终于答应了静娟的请求,将她安排在白泉后岙的一所小学校里以小学教师身份掩护革命工作。当时,中共定海县工委机关设在后岙,静娟的任务就是发动群众抗日,组织农会进行减租减息,掩护县工委机关,必要时还要承担党内交通工作。白天,繁忙的教学工作不能有丝毫大意,繁重的革命工作都得晚上去进行。之后,静娟参加了政工队,在干石览政工队本部进行简短培训后,到紫微墩头组与钱铭岐等一起工作,努力配合钱铭岐加强政工队自身建设,发展队员入党,组织政工队学哲学、学文化,传阅进步书籍。她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吸引和教育了许多进步青年,提高了他们为民族存亡而斗争的觉悟和决心,最终使他们都加入了党组织。
由于钱铭岐调政工队本部任总干事,墩头组由静娟任组长,虽然年纪最轻,但她已是一位经验丰富、沉着老练的宣传员了。静娟利用日军在紫微立足未稳、交通不便等条件,带领队员们晴天深入到村舍、田头,挨家挨户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思想,用简单明了的话语讲解党的抗日救国纲领、统一战线等内容。晚上和雨天,组织进步青年到当地的莲花庵开会学习,教唱革命歌曲,讲八路军、新四军抗日的故事,扩大了党在敌后的影响。
那年,定海正闹灾荒,满目疮痍,敌伪又不断“扫荡”,加之苛捐杂税,民不聊生,静娟就组织农民开展生产自救运动,她带头上山挖“马兰头”,下地找“乌葱”等野菜充饥,与当地群众共渡难关,又号召群众团结起来赶走日本侵略者,重建家园。在静娟和队员们的组织下,墩头的妇女会、农会等群众抗日组织纷纷成立,群众抗日情绪日益高涨。
四、被捕前后的斗争
1941年2月,定海城里发生了政工队员砍伤日军指挥官高桥事件,此事惊动了日军司令部。伪警察局长赵日亮、特高课长毕继承立即出动了所有伪警和特务,封锁各交通要道,疯狂捕杀政工队员。夏建奋、胡尖锋两名政工队员不幸在西门口被抓走,情况十分危急。静娟冷静地分析了敌情,认为敌人很快就会全城大搜捕,她让其他政工队员迅速撤离,而自己毅然决定留在城内配合组织设法营救被捕同志。静娟的频繁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由于叛徒告密,静娟的政工队员身份暴露了。日军司令官中津亲自下密令,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抓住静娟。于是在白泉十字路一带,白天,鬼子、汉奸队十步一岗、二十步一哨,晚上挨家挨户搜查盘问,敌人还派出了大批密探、特务,扮作“小商贩”、“买布客”、“卖大饼油条”、“算命先生”等,四处追捕静娟,还四处张贴告示,有人抓到静娟,赏大洋5000元。有时候,敌人得知静娟在某个屋里开会,特务当即赶来,可屋里早就没人了,原来静娟早在群众的掩护下转移了。
此时的静娟已处于被敌人追捕的危险环境中,很多同志都劝她暂时离开舟山,但静娟仍坚定地说:“这里的群众基础好,我不能脱离群众,离开工作。&”于是,党组织就决定让静娟先离开政工队,到较偏僻的马岙黄鹤庵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在同志们的护送下,静娟巧妙地出了城,几经周折到了黄鹤庵。竹林丛中的黄鹤庵,幽静隐蔽,很适合静娟开展地下工作。
1941年2月23日,夜深人静,静娟正与几位同志在庵里商量着事情,“滴答滴答”,静娟听到窗外下起了小雨,她轻轻推开窗户,突然,不远处传来狗叫声,静娟警觉地向窗户外一看,“不好,有情况。”看来要全部脱险不可能了,危急关头,她当机立断,开了后门猛推两位同志出去,指示他们向竹林逃离,留下自己一个人,她迅速点火把党的文件和农会组织的名单烧毁。“嘭!”房门被踢开,汉奸毕继承带着一群特务冲进庵内,毕继承见眼前站立着的是一位清秀文静的年轻姑娘,随即露出诡秘的笑脸:“杨小姐,今天总算把你找到了,能抓到你真是运气呀,带走!”
静娟被捕后,关押在伪警察局监狱。毕继承和赵日亮轮番审讯,反复逼供、拷打,静娟坚不吐实,只说自己是下乡教书的老师。日军司令官中津等得不耐烦了,大骂饭桶,连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都对付不了,下令亲自审讯,他假惺惺设宴为静娟“压惊”,诱骗静娟说出政工队员、共产党员的名单。此时此刻,静娟清醒地意识到:为党和人民献身的时候来了。她愤怒地说:“中华儿女不食狗食,我什么也不会说的。”中津恼羞成怒,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坐老虎凳、拔指甲、触电、火烫……用尽了酷刑,得到的仍是静娟的痛斥和嘲笑。
  一个17岁的年轻姑娘,如花般绚烂的生命,就这样飘然而去了。每年清明,在烈士陵园左侧杨静娟烈士白玉雕像前,在马岙杨静娟烈士被捕处纪念碑前,无数的群众总会怀着崇敬的心情,为静娟献上一朵洁白的小花或一枝翠绿的松柏,表达深深的哀思,若烈士在天有灵,亦当含笑九泉了!
寻访“东海女英雄”杨静娟
杨静娟是一个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名字。因为是校友,所以在小学时,杨静娟是我记住的唯一一个不是在书本上出现的烈士的名字。那时候,老师总是把杨静娟和刘胡兰相提并论。
  这位年轻的女英雄虽然只走过了短短17个春秋,但是舟山人给予她的荣誉却是独一无二的——“刘胡兰式的东海女英雄”。
  如今,那座矗立在定海烈士陵园中的杨静娟塑像,成了我们回望舟山抗日历史的印记。
陵园中的汉白玉塑像
在定海城北龙峰山下的烈士陵园中,一座汉白玉的杨静娟塑像已矗立20多年了,这是这座陵园中唯一的人物塑像,每逢祭扫,那里便会落满一地的纸花。
塑像中,杨静娟还一脸稚嫩,微笑凝视,一身标准的进步青年的打扮,而姑娘的站姿与身后的岩石却表现了她的刚毅。塑像的完美,足以代表在烽火岁月中舟山进步青年的灵魂和精神。
这是我到过无数次的地方。小时候,学校每年组织祭扫活动,这里是必到的地方。随着时光的流逝,杨静娟对我来说,从大姐姐变成了小妹妹,她永远不朽在1941年的17岁。
据舟山本土作家孙和军的回忆:1986年,原共青团舟山地委发起为杨静娟烈士塑像募捐集资活动,舟山社会各界174760多人纷纷参加了捐款活动,共集资6万元。“那年,我在定海一中念高一。在我一月不到20元的生活费中,我捐了10元。我记不得有多少个日子一直是靠喝碗菜汤下饭的。 ”
舟山人称杨静娟是“刘胡兰式的东海女英雄”,而我的小学老师则更直接地称她为“东海刘胡兰”。舟山人从不吝啬对杨静娟的赞美,可见她在抗日历史中的地位。
杨静娟又名杨芳琴,化名杨阿花,1924年出生在定海城区的一户比较富裕的人家,家中还有两个妹妹。不幸的是,她的父母和妹妹相继染病去世,9岁时,杨静娟就成了孤儿,寄住在伯父家中。
杨静娟10岁时被送到定海县前小学读书。在那里,深受校长沈毅的影响。沈毅当时是进步人士,积极倡导新风,提倡妇女走向社会。
孤儿的生活磨砺和进步思想的冲击,让她形成了刚毅的性格和成熟的思想。1939年6月23日定海沦陷后,年仅15岁的杨静娟就组织城区妇女识字班,通过教群众识字,传播抗日思想,并于当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定海城区妇女支部宣传委员。
随着斗争的深入,杨静娟已然成为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悬赏5000大洋抓捕她。同志们劝她离开舟山,而她坚决不同意,誓要与舟山人民在一起。党组织便把她送到马岙的黄鹤庵,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
黄鹤庵位于马岙三江社区的光三村,如今只剩下一座屋子,已经看不出是个庵院。一位名叫“乐圣平”的女师父还守在那里。
乐圣平当年被黄鹤庵的一位俗姓乐的尼姑收养,便随了乐姓,法号“圣平”。当年,杨静娟17岁,乐圣平8岁,她们是师生。
据乐圣平回忆,当年的黄鹤庵很大,住着一些尼姑,而村里注重教育,黄鹤庵也成了村子里的学校所在地。“在我的记忆中,杨静娟相貌平平,但待人十分和蔼,平时就教学生们识字,但是由于年纪小,很多细节我都已经忘记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当时所有人都不知道杨静娟是搞地下工作的,直到她被抓走。
”乐圣平说。
乐圣平在讲述中提起,杨静娟在被捕前曾留下一本日记本给她的师父,一直由她的师父保管,具体的内容她不知道。可惜的是,这本日记本在后来纷繁复杂的岁月中不知所终了。
若有这本日记,不知道还能解开多少历史谜题呢。
在黄鹤庵后的一片竹林中有一块水泥浇筑的平台,上有一块石碑写着“杨静娟烈士被捕处”。平台上散落着花圈和烟花、鞭炮的残骸,显然当地一些民众已然把杨静娟当作神明来祭拜了。
1941年2月24日,杨静娟就在这里落入敌手。据史料记载,当天下着小雨,杨静娟正在屋子里与两位同志商量事情,这时敌人得到消息已经搜捕到此,杨静娟听到动静,让两位同志从后门先走,自己则留下来处理了重要文件。之后,她没有逃走,而是把自己当作牺牲品,保护了另两位同志。
当时的乐圣平亲历了此事,但她的讲述与史料记载有所不同。乐圣平回忆,日伪为了搜捕杨静娟已经在这里扫荡了几次。当天,日伪已经把黄鹤庵包围。杨静娟并没有坐以待毙,决定和几位同志往山上竹林逃跑。黄鹤庵没有后门,她从尼姑闭关的房子墙角的洞(洞是为了闭关时传递食物和马桶的)钻出后逃跑的。
不幸的是,在逃跑过程中,杨静娟的围巾被山中的荆棘所缠,导致无法脱身,被敌人抓住。
相比之下,乐圣平的说法更贴近人性和当时的情况,不管杨静娟是和同志一起逃跑还是留下来了,都不妨碍这位女性的伟大。我们亦不需要刻意地拔高她的形象,真实的人性反而容易让人动容。也许在当时的情况下,逃跑确实是最理智的选择,也更容易让敌人信服。也许敌人不知道这里还有其他的同志,也许只有她的逃跑,并自己“设计”被捕,才能让狡猾的敌人放下对其他同志的怀疑。
从被捕到就义中的这段历史,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但杨静娟受到了怎样的酷刑和折磨自然可以想象,但这位年仅17岁的小姑娘并没有屈服,也许这就是她能和刘胡兰并论的重要因素吧。
1941年3月8日,在“国际妇女节”的当天,杨静娟在定海洋岙的虎山竹林中洒下了自己的热血。
这片竹林现在依旧茂盛,就在檀东颐景园正门对面的山上。从一处农民房往上,经过一个废弃的厂区,沿着一条几乎干涸的溪流,在竹林中穿行,一直能走到一个写着“舟楫绵世泽”的水泥牌坊,这座牌坊是为了纪念定海籍商业巨擘许廷佐先生的,廷佐小学便是此公所捐助。
看到这座牌坊,你已经路过了杨静娟的就义地点。就在这座牌坊下面十几米处的一片空地上,杨静娟以及另外12位烈士在这里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颇为奇怪的是,这片空地如今仍是当年的样子,没有树木和竹子。
据说,烈士们在遭日寇枪杀后,被扔进事先挖好的土坑里。过后,有死者的亲属扒开土坑收尸,只取走了12具,剩下的一具不知是谁,仍孤零零地躺在这里。
  从烈士陵园的塑像到黄鹤庵的竹林到虎山竹林,这三个与杨静娟有关的地方,一直生长着同一种植物:竹。竹在中国人眼中代表君子,而竹的气节、刚正不阿以及超群脱俗,正是杨静娟最好的写照。
东海刘胡兰——杨静娟
东海前哨有位抗日女英雄名叫杨静娟,她的英雄事迹至今仍在当地群众中传诵。
杨静娟生于1924年,1939年定海沦陷,年仅十六岁的她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奸淫烧杀的滔天罪行后,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国活动。在党的不断培养下,杨静娟同志成为一名英勇的抗日中坚分子,1939年10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杨静娟深入农村开展敌后抗日救亡工作,先后在白泉、紫微等地挨家挨户向群众揭露日军的罪恶行径,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扩大抗日队伍,深受群众爱戴。
1941年初,因形势危急,组织上考虑到杨静娟的安全,决定将她调离定海去宁波工作。杨静娟想定海虽然白色恐怖相当严重,自己的抗日宣传活动已引起了日伪军的注意,可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怎么能临危脱走?抗日形势越严峻,就越需要自己去开展抗日救亡斗争。于是,她毅然决定留在舟山坚持斗争。组织上鉴于她的再三要求和坚定决心,安排她到马岙小学以教书为名在黄鹤庵暂作隐蔽。到马岙后不久,由于坏人告密,日军在1941年2月24日拂晓,悄然包围了十六房林家及黄鹤庵。犬声警觉了正在吃早饭的杨静娟等三位同志,杨静娟发现敌情后,立即打开东南面朝山的边门,催促其他两位同志向山上转移,自己留下来掩护。另二位同志拉住杨静娟要她一起突围,杨静娟清醒地意识到三人同时脱险,为时已晚,在危急关头,她决定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她一边急切地催促同志快走,一边镇定地关上门,转身向穷凶极恶的敌人走去,同志们脱险了,杨静娟却落入敌寇手中。
杨静娟被捕后,被关押在伪警察局监狱。汉奸赵日亮与毕继臣轮番审讯,反复逼供、拷打,静娟坚不吐实,只说自己是下乡教书的。日军驻舟山副司令中津等得不耐烦,大骂赵日亮饭桶,连个十几岁的女孩都对付不了,下令把杨静娟转押到日军司令部监狱,亲自审问,他运用各种卑劣手段想叫杨静娟开口,说出党组织名单。先是假惺惺地摆酒席,并许以优厚条件,花言巧语进行多次诱哄,都遭到杨静娟严词拒绝,“中华儿女不食狗食,我什么也不会告诉你们这群豺狼。”中津见杨静娟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用坐老虎凳、上电刑、烙、烫、拔指甲等酷刑威逼杨静娟招供。杨静娟在日寇的严刑拷打下,咬紧牙关,忍住剧疼,始终未吐一字。
1941年3月8日早晨,气急败坏的敌人将杨静娟等13名抗日志士押至定海城关东郊大洋岙竹林执行枪杀。日军每杀一个同志就威吓逼问杨静娟一次。面对敌人的枪口、刺刀和满地的鲜血,杨静娟眼睁睁看着同志们一个个倒下,虽然心痛万分,可她并没能被吓倒,始终高昂着头颅。最后,绝望的日军端起刺刀向杨静娟连刺数十刀。杨静娟不停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年仅17岁的杨静娟为抗日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被誉为“东海刘胡兰”。
(中共定海区委宣传部供稿)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浙新办[2008]36号网闻热线:2053987 新闻热线:2269999
杨静娟烈士纪念碑前
本网电话: 2039077
中共舟山市定海区委宣传部主管 舟山市定海区新闻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6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胡兰的英雄事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