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水长了有没有伸缩缝长度

第四章 水景工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第四章 水景工程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7.39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尾矿库设施设计规范&GB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 15:10:22 阅读:<font color="#FF次
Design code for tailings facilities
尾矿设施设计规范
引用标准名录........................................................................................ 66
附:条文说明........................................................................................ 68
&TOC \o "1-3" \h \z \u 1
List of Reference Standards...................................................................... 66
Attachment:Provisions Explanation......................................................... 68
1.0.1& 为统一尾矿设施设计的原则和技术要求,使其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达到安全、合理贮存尾矿和保护环境及节能节水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金属和非金属矿山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尾矿设施及氧化铝厂湿式堆存的赤泥堆场设计。对于具有特殊性质的尾矿,如核工业有放射性物质尾矿、采用特殊处置方式的尾矿及电厂灰渣等处理设施设计,不适用本规范。
1.0.3& 选矿厂必须有完善的尾矿设施,严禁任意排放尾矿。
1.0.4& 尾矿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符合企业的总体规划,尾矿库的服务年限与选矿厂的生产年限相适应;当采用多库分期建设方案合理时,应制定分期建库规划,确保后期库的竣工投产时间比前期库的闭库时间提前0.5年~1年,维持矿山持续生产。每期尾矿库的服务年限,小型选矿厂不少于5年;大中型选矿厂不少于10年;当采用多厂一库合理时,应制定合建库的运行规划。
2& 在满足生产要求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荒地和贫瘠土地,尽量不占、少占和缓占农田,充分考虑造地还田和尾矿库闭库后复垦;
3& 对有现实利用价值的尾矿考虑综合利用的可行性;
4& 宜采用安全可靠、符合国情、经济合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5& 尾矿水充分回收利用;外排水水质标准应满足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6& 供电的负荷等级与选矿厂一致。
1.0.5& 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有专供厂矿安全生产管理使用的要点说明及有关的图纸,作为尾矿设施生产运行的主要依据。内容应包括:
1& 尾矿库设计总坝高、总库容、等别;尾矿库总平面图、纵剖面图和库容曲线图;
2& 尾矿库放矿方式及要求、尾矿坝堆积方式及要求、堆积坡比控制、坝坡覆土植被及排水要求、浸润线控制标准;尾矿坝横剖面图;
3& 尾矿库不同运行期防洪标准和最小调洪高度;最小安全超高及最小干滩长度的控制参数;
4& 尾矿库排水设施的运行及封堵要求;
5& 尾矿工艺参数:尾矿量及颗粒组成、矿浆浓度及流量等;
6& 尾矿浓缩、输送、回水系统图;尾矿输送临界流速控制要求;
7& 尾矿设施监测系统设置及运行要求;
8& 其他应说明的内容和附图。
1.0.6& 尾矿设施设计视其工程规模、设计阶段、项目组成和重要性等因素应具有下列相应的基础资料:
1& 选矿工艺资料(主要指尾矿颗粒组成、尾矿重量浓度、排出口标高等);
2& 尾矿量和尾矿的物理、化学性质资料;
3& 尾矿浆的沉降和浓缩试验资料;
4& 尾矿水水质分析和水处理试验资料;
5& 尾矿水力输送试验或流变学试验资料;
6& 尾矿土力学试验资料;
7& 尾矿堆坝试验及渗流试验资料;
8& 气象及水文资料;
9& 尾矿库库区、坝址、排水构筑物沿线、筑坝材料场地和尾矿输送管槽线路等的地形图、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含地震有关参数)资料;
10& 矿区及周边地区的区域地形图、区域地质图、矿权矿点分布图等;
11& 尾矿库上、下游居民区、重要工业设施及工农业经济调查资料;
12& 尾矿库占用土地、房屋和其他设施拆迁及管道穿越铁路、公路、通航河流等的协议文件;
13& 尾矿及尾矿水的危害性属类等环保资料;
14 &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要求。
1.0.7& 尾矿设施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尾矿库&
tailings pond
用以贮存金属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出尾矿的场所。
2.0.2& 全库容 whole storage capacity
某坝顶标高时,坝顶标高平面以下、库底面以上所围成的空间的容积(不含非尾矿构筑的坝体体积)。
2.0.3& 有效库容 effective storage capacity
某坝顶标高时,沉积滩面以下,库底以上用于贮存尾矿(含悬浮状尾矿浆体)的空间容积。
2.0.4& 调洪库容 flood regulation storage
某坝顶标高时,正常水位以上,设计洪水位以下可蓄积洪水的容积。
2.0.5& 总库容 total storage capacity
设计最终坝顶标高时的全库容。
2.0.6 &尾矿坝 tailings dam
拦挡尾矿和水的尾矿库外围构筑物。通常指初期坝和尾矿堆积坝的总体。
2.0.7& 初期坝 starter dam
用土、石材料等筑成的,作为尾矿堆积坝的排渗或支撑体的坝。
2.0.8& 尾矿堆积坝 embankment
生产过程中用尾矿堆积而成的坝。
2.0.9& 上游式尾矿筑坝法 upstream embankment method
在初期坝上游方向堆积尾矿的筑坝方式。其特点是堆积坝坝顶轴线逐级向初期坝上游方向推移。
2.0.10& 中线式尾矿筑坝法 centerline embankment
在初期坝轴线处用旋流器分离粗尾砂筑坝方式。其特点是堆积坝坝顶轴线始终不变。
2.0.11& 下游式尾矿筑坝法 downstream embankment
在初期坝下游方向用旋流器分离粗尾砂筑坝方式。其特点是堆积坝坝顶轴线逐级向初期坝下游方向推移。
2.0.12& 浸润线 phreatic line
在坝体横剖面上稳定渗流的顶面线称浸润线。
2.0.13& 临界浸润线 criticaled position of the
phreatic line
是指坝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能满足本规范最低要求时的浸润线。
2.0.14& 控制浸润线 controled position of the
phreatic line
既满足临界浸润线要求又满足尾矿堆积坝下游坡最小埋深浸润线要求的坝体最高浸润线。
2.0.15正常生产水位nonmal production&level
在用尾矿库内能满足生产回水和排放要求的水位。
2.0.16 沉积滩 deposited
水力冲积尾矿形成的沉积体表层,按库内集水区水面划分为水上和水下两部分,通常将水上部分称为干滩。
2.0.17滩顶 beach crest
沉积滩面与子坝外坡面的交线。
2.0.18 干滩长度 beach
库内水边线至滩顶的水平距离。
2.0.19 安全超高 free
尾矿堆积坝:滩顶标高与设计洪水位的高差;
挡水坝和一次性筑坝尾矿坝:设计洪水位加最大波浪爬高和最大风壅水面高度之和与坝顶标高的高差,地震区的安全超高还应加地震沉降和地震壅浪高度。
2.0.20 调洪高度& flood regulation height
是指正常泄洪起始水位与设计洪水位的高差。
2.0.21 尾矿坝高tailings
dam height
对上游式筑坝则为堆积坝坝顶与初期坝坝轴线处原地面的高差;对中线式、下游式筑坝为坝顶与坝轴线处原地面的高差。
2.0.22 总坝高 total dam
设计最终堆积标高时的坝高。
2.0.23 堆坝高度或堆积高度 embankment height or accumulation height
上游式尾矿坝为尾矿堆积坝坝顶与初期坝坝顶的高差;中线式和下游式尾矿坝为尾矿堆积坝坝顶与坝顶轴线处的原地面标高的高差。
2.0.24 尾矿库挡水坝 water
dam of tailings pond
长期或较长期挡水的坝体,常指不用尾矿堆坝的主坝及副坝。
2.0.25 库长Length of tailings pond
由滩顶(对初期坝为坝轴线)起,沿垂直坝轴线方向至尾矿库最远水边线的距离,对于多面堆坝的尾矿库则为各处堆坝坝顶至库内排水口的距离。
2.0.26 一次建坝one-step
constructed dam
指全部用除尾矿以外的筑坝材料一次或分期建造的尾矿坝。
3& 尾 矿 库
3.1& 选& 址&
3.1.1& 尾矿库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1&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
2& 国家法律禁止的矿产开采区域。
3.1.2 &尾矿库选址应经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综合考虑确定,并遵守下列原则:
1& 不宜位于大型工矿企业、大型水源地、重要铁路和公路、水产基地和大型居民区上游;
2& 不宜位于居民集中区主导风向的上风侧;
3& 不占或少占农田,不迁或少迁居民;
4& 不宜位于有开采价值的矿床上面;
5 &汇水面积小,有足够的库容;
6& 上游式湿排尾矿库有足够的初、终期库长;
7& 筑坝工程量小,生产管理方便;
8 &应避开地质构造复杂、不良地质现象严重区域;
9& 尾矿输送距离短,能自流或扬程小。
3.1.3& 在同一沟谷内建设两座或两座以上尾矿库时,后建库设计时应充分论证各尾矿库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3.1.4 &对废弃的露天采坑及凹地储存尾矿的,应进行安全性专项论证;对露天采坑下部有采矿活动的,不宜储存尾矿。
3.2& 库& 容
3.2.1& 所需的尾矿库有效库容按3.2.1-1式确定。尾矿库内的尾矿平均堆积干密度应根据试验或类似尾矿库的实测资料确定;当缺少资料时,尾矿颗粒密度ρg为2.7t/m3的水力冲积尾矿可按表3.2.1选定:其他密度的尾矿,应将表中的数值乘以校正系数β。β值可按3.2.1-2式确定。
&&&&&&&&&&&&&&&&&&&&&&&&&&&&&&&&&&&&&&&&&&&&&&&&&(3.2.1-1)
&&&&&&&&&&&&&&&&&&&&&&&&&&&&&&&&&&&&&&&&&&&&&&&&&(3.2.1-2)
式中: V——所需尾矿库的有效库容(m3);
W——尾矿库设计年限内需贮存的尾矿量(t);
γd——尾矿库内的尾矿平均堆积干密度(t/m3)。
表3.2.1& 尾矿平均堆积干密度
尾粉质黏土
1.45~1.55
1.40~1.50
1.35~1.45
1.30~1.40
1.20~1.30
1.10~1.20
1.05~1.10
注:原尾矿系指选矿厂排出未经自然或机械分级的尾矿。
3.2.2& 尾矿库的有效库容和调洪库容应按尾矿不同坡度的沉积滩面和库底地形分别计算确定。
尾矿沉积滩面的坡度it可按尾矿物理性质、尾矿库地形及放矿条件类似的其它尾矿库实测资料或由试验确定。当缺少该资料时,可按附录B计算。计算有效库容时可取较大值(1.0 it~1.2it),计算调洪库容时可取较小值(0.8 it~1.0it)。
3.3& 尾矿库等别和构筑物级别
3.3.1& 尾矿库等别应根据尾矿库的最终全库容及最终坝高按表3.3.1确定。尾矿库各使用期的设计等别应根据该期的全库容和坝高分别按表3.3.1确定。当两者的等差为一等时,以高者为准;当等差大于一等时,按高者降一等。
对于露天废弃采坑及凹地储存尾矿的,周边未建尾矿坝时,不定等别;建尾矿坝时,根据坝高及其对应的库容确定库的等别。
除一等库外,尾矿库失事将使下游重要城镇、工矿企业、铁路干线或高速公路等遭受严重灾害者,经充分论证后,其设计等别可提高一等。
表3.3.1& 尾矿库各使用期的设计等别
全库容V(10000m3)
10000≤V<50000
1000≤V<10000
100≤V<1000
100≤H<200
60≤H<100
3.3.2& 尾矿库构筑物的级别根据尾矿库的等别及其重要性按表3.3.2确定。
&表3.3.2& 尾矿库构筑物的级别& &&&&&&&&&&&&&&&&&&&&&&
尾矿库等别
构筑物的级别
主要构筑物
次要构筑物
临时构筑物
注:主要构筑物指尾矿坝、排水构筑物等失事后将造成下游灾害的构筑物;次要构筑物指除主要构筑物外的永久性构筑物;临时构筑物指施工期临时使用的构筑物。
3.4& 监测设施
3.4.1& 尾矿库应根据其设计等别、尾矿坝筑坝方式、尾矿及尾矿水污染物性质、地形地质条件及地理环境等因素,设置必要的安全和环保监测设施。三等及三等以上尾矿库应设置人工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的安全监测设施。
3.4.2& 监测仪器、设施的选择,应在可靠、耐久、经济、适用前提下,力求技术先进。
3.4.3& 安全监测项目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湿排尾矿库应监测库水位、滩顶标高、干滩长度、浸润线深度、坝体坡度和位移;
2& 四等及四等以上湿排尾矿库还应监测降雨量;三等及三等以上湿排尾矿库必要时还应监测孔隙水压力、渗透水量及其水质;
3.4.4& 安全监测设施应按下列原则进行布置:
1& 能全面反映尾矿库的运行状态;
2& 尾矿坝位移监测点的布置应延伸到坝脚以外的一定范围;
3& 坝肩及基岩断层带、坝内埋管处宜加设监测设施。
3.4.5& 环保监测项目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入库尾矿量及成分监测、外排尾矿水量及成分监测;
2& 尾矿库地下水及周边水体的水质监测。
3.4.6& 环保监测设施布置应满足反映尾矿库的运行状况的要求。
3.5& 辅助设施
3.5.1尾矿库的辅助设施是根据筑坝工程量、排水构筑物型式和操作要求以及库区与厂区的距离等因素而配备筑坝机械、工作船、工程车、交通道路、值班室、应急器材库、通讯和照明等设施。必要时可设置宿舍和库区简易气象水文观测点。
3.5.2尾矿库值班室和宿舍宜避开坝体下游。
4& 尾 矿 坝
4.1& 一般规定
4.1.1& 坝址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尾矿坝坝址的选择应以筑(堆)坝工程量小,形成的库容大和避免不良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为原则,并结合筑坝材料来源、施工条件、尾矿澄清距离及排水构筑物的布置等因素经综合论证确定。
4.1.2& 初期坝坝型选择满足下列要求:
1& 初期坝宜采用当地材料构筑。
2& 上游式尾矿库的初期坝宜采用透水坝型;中线式、下游式尾矿库的初期坝坝型根据需要确定。
3& 一次建坝的尾矿坝可分期建设,第一期坝应符合初期坝的有关规定,后期筑坝高度应始终大于尾矿堆积高度的要求。
4& 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尾矿库可采用不透水坝型。
4.1.3& 初期坝坝高的确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1 &至少可贮存选矿厂投产后半年以上的尾矿量;
2 &能使尾矿水得以澄清;
3& 当尾矿堆积坝沉积滩顶与初期坝顶齐平时,满足相应等别尾矿库防洪标准要求;
4 &如投产初期需利用尾矿库调蓄生产供水时,能贮存所需的调蓄水量;
5& 在冰冻地区能满足冰下排矿的要求;
6& 新建上游式尾矿坝初期坝高与总坝高之比值宜采用1/8 ~1/4。
4.1.4& 尾矿坝必须满足渗流控制和静、动力稳定要求。
4.1.5& 遇有下列情况时,尾矿坝坝基应进行专门研究处理:
1& 易产生尾矿渗漏的砂砾石地基;
2& 易液化土、软黏土和湿陷性黄土地基;
3& 岩溶发育地基;
4& 涌泉、矿山井洞。
4.1.6& 尾矿堆积坝筑坝方式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对于国家规定的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7度以下的地区宜采用上游式筑坝;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9度的地区宜采用下游式或中线式筑坝,如采用上游式筑坝应采取可靠的抗震措施。
2& 上游式尾矿筑坝,尾矿颗粒较粗者可采用直接冲积法筑坝;尾矿颗粒较细者宜采用分级冲积法筑坝。
3& 下游式或中线式尾矿筑坝分级后用于筑坝的d≥0.074mm的尾矿颗粒含量不宜少于75%,d≤0.02mm的尾矿颗粒含量不宜大于10%,否则应进行筑坝试验。筑坝上升速度应满足沉积滩面上升速度的要求。
4 &上游式堆坝的尾矿浓度超过35%(不含干堆尾矿)时,不宜采用冲积法直接筑坝,否则应进行尾矿堆坝试验研究。
5& 对于湿式尾矿库,当全尾矿颗粒极细(d&0.074mm含量大于85%或d&0.005mm含量大于15%),宜采用一次建坝,并可分期建设,否则应进行尾矿堆坝试验研究。
4.1.7& 上游式尾矿筑坝,中、粗尾矿可采用直接冲积筑坝法,尾矿颗粒较细时宜采用分级冲积筑坝法。每期子坝宜采用尾矿堆筑,也可采用废石、砂石堆筑。
4.1.8& 尾矿库的挡水坝应按水库坝的规范设计。防洪标准按照本规范采用。
4.2& 沉积滩的最小安全超高和最小干滩长度
4.2.1& 上游式尾矿堆积坝沉积滩顶与设计洪水位的高差不应小于表4.2.1的最小安全超高值。同时,滩顶至设计洪水位水边线的距离不应小于表4.2.1的最小干滩长度值。
表4.2.1 上游式尾矿堆积坝的最小安全超高与最小干滩长度
最小安全超高(m)
最小干滩长度(m)
注:①3级及3级以下的尾矿坝经渗流稳定论证安全时,表内最小干滩长度最多可减少30%。
&&& ②地震区的最小干滩长度还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的有关规定。
4.2.2& 下游式和中线式尾矿坝坝顶外缘至设计洪水位时水边线的距离不宜小于表4.2.2的最小干滩长度;同时,坝顶与设计洪水位的高差不应小于表4.2.1的最小安全超高值。
表4.2.2 下游式和中线式尾矿坝的最小干滩长度
最小干滩长度(m)
注:地震区的最小干滩长度还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的有关规定。
4.2.3& 尾矿库挡水坝坝顶与设计洪水位的高差不应小于表4.2.1的最小安全超高值、最大风壅水面高度和最大波浪爬高三者之和。风壅水面高度和最大波浪爬高可按现行行业标准《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推荐的方法计算。
4.2.4& 地震区(地震水平加速度不小于0.05g,相当于地震烈度不小于6度)的尾矿库挡水坝坝顶(滩顶)与设计洪水位的高差不应小于表4.2.1的最小安全超高值与地震沉降、地震壅浪高度、最大风壅水面高度及最大波浪爬高之和。地震壅浪高度按《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的有关规定确定。
4.3& 渗流控制要求及控制措施
4.3.1& 尾矿坝设计应进行渗流计算,一级及二级尾矿坝还应视地形条件作专门渗流模拟试验,以确定坝体浸润线、渗流量和逸出坡降。
1& 新建尾矿坝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可不进行坝体渗流计算;
2& 扩建或加高的尾矿坝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坝体渗流计算;
3& 初步设计阶段应对坝体进行渗流计算。
4.3.2& 尾矿坝浸润线的确定还应考虑放矿、雨水和地震等影响因素。
4.3.3& 尾矿堆积坝下游坡浸润线的最小埋深在满足坝坡抗滑稳定的条件下,还应满足表4.3.3要求。
表4.3.3& 尾矿堆积坝下游坡浸润线的最小埋深
堆积坝高度H(m)
150&H≥100
浸润线最小埋深(m)
注:任意高度堆积坝的浸润线最小埋深可用插入法确定。
4.3.4& 对于尾矿堆积坝,设计时可用拟合法确定各使用期及各运行条件下的临界浸润线,并结合表4.3.3的要求确定控制浸润线,以此作为设置浸润线监测设施和安全运行管理的依据。
4.3.5& 尾矿坝的渗流控制措施必须确保浸润线低于控制浸润线。
4.3.6& 降低浸润线的措施应结合坝的级别、坝体稳定计算和抗震构造等要求综合分析确定,宜采取下列措施:
1& 尾矿库建设阶段在尾矿堆积坝坝基范围内设置排渗褥垫(碎石或土工排水网垫)、排渗管(或盲沟)及排渗井等型式的水平和垂直排渗系统;
2& 尾矿坝运行中随坝体升高适时设置排渗管(或盲沟、席垫)、垂直塑料排水板或排渗井等型式的排渗系统;
3& 尾矿坝运行中当实测浸润线高于控制浸润线时,可在坝坡或沉积滩上增设排渗管、辐射排渗井等排渗设施;
4& 降低库内水位。
4.4& 稳定计算
4.4.1& 尾矿坝的稳定性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尾矿库初期坝与堆积坝的抗滑稳定性应根据坝体材料及坝基的物理力学性质,考虑各种荷载组合,经计算确定。计算方法应采用简化毕肖普法或瑞典圆弧法,地震荷载按拟静力法计算。稳定计算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新建尾矿坝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可不进行坝体稳定计算;
2)扩建或加高的尾矿坝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坝体稳定计算;
3)初步设计阶段应对坝体进行稳定计算;
4)三等及三等以下的尾矿库在尾矿坝堆至1/2~2/3最终设计总坝高时,一等及二等尾矿库在尾矿坝堆至1/3~1/2最终设计总坝高时,应对坝体进行全面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对于某些尾矿性质特殊,投产后选矿规模或工艺流程发生重大改变,尾矿性质或放矿方式与初步设计相差较大时,可不受堆高的限制,根据需要进行全面勘察。
根据勘察结果,由设计单位对尾矿坝做全面论证,以验证最终坝体的稳定性和确定后期的处理措施。
5)尾矿库挡水坝应根据相关规范进行稳定计算。
2& 尾矿坝稳定计算的荷载分下列五类,可根据不同运行工况按表4.4.1-1进行组合。
表4.4.1-1& 尾矿坝稳定计算的荷载组合
& 荷载类别
有效应力法
有效应力法
有效应力法
1运行期正常库水位时的稳定渗透压力;
2坝体自重;
3坝体及坝基中的孔隙水压力;
4设计洪水位时有可能形成的稳定渗透压力;
5地震荷载。
3& 坝坡抗滑稳定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4.4.1-2规定的数值。
表4.4.1-2& 坝坡抗滑稳定的最小安全系数
&&&& 坝的级别
简化毕肖普法
瑞典圆弧法
4& 尾矿坝坝体材料及坝基的抗剪强度指标类别,应视强度计算方法与土类的不同,按表4.4.1-3给出的试验方法取得。
表4.4.1-3& 尾矿坝坝体材料及坝基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试验方法
强度计算方法
试验方法及代号
固结不排水剪
一、坝体材料
1含水量及密度与原状一致;
2浸润线以下和水下应预先饱和;
3试验应力与坝体实际应力一致。
二、坝基土用原状土
固结快剪(CQ)
固结不排水剪(CU)
固结快剪(CQ)
固结不排水剪(CU)
固结排水剪(CD)
饱和度小于80%
不排水剪测孔压
(___ UU)
饱和度大于80%
固结不排水剪测孔压(___ CU)
注:①无黏性土-指黏粒含量小于5%的尾矿或坝基土。少黏性土-指黏粒含量小于15%的尾矿及坝基土。
②软弱尾黏土类黏性土采用固结快剪指标时,应根据其固结程度确定;当采用十字板抗剪强度指标时,应考虑土体固结后强度的增长。
5& 新建尾矿库尾矿坝的稳定计算断面应根据颗粒粗细程度和尾矿的固结度进行概化分区。各区尾矿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可参考类似尾矿坝的勘察资料或按附录C确定。
6& 扩建、改建及中期论证的尾矿库的尾矿坝稳定计算断面应根据勘察资料进行概化分区。
7& 三级及三级以下的尾矿坝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中的地震基本烈度作为地震设计烈度,当尾矿坝溃决产生严重次生灾害时,尾矿坝的地震设防标准应提高一档。一级和二级尾矿坝的地震设计烈度应按批准的场地危险性分析结果确定。考虑地震荷载时,按现行行业标准《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 203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8& 除一级和二级尾矿坝外,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应按表4.4.1-4采用。
表4.4.1-4 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a
水平加速度a
0.10 g、0.15g
0.20g、0.30g
4.4.2& 尾矿坝动应力抗震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对于一级及二级尾矿坝的抗滑稳定性,除了要按拟静力法计算外,还应进行专门的动力抗震计算。即要求在动有限元基础上进行地震液化分析、地震稳定分析和地震永久变形分析。
2& 位于设计烈度为7度地区的三级尾矿坝和设计烈度为7度及7度以上地区的四级和五级尾矿坝,地震液化可采用简化计算分析法;三级尾矿坝根据地震液化分析结果不利时,还应进行动力抗震计算。
3& 位于设计烈度为9度地区的各级尾矿坝,或位于8度地区的三级及三级以上的尾矿坝,抗震稳定分析除采用拟静力法外,尚应采用时程法进行分析,以综合判断坝体抗震安全。
4& 采用时程法计算分析时宜符合下列要求:
1)按材料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计算地震前的初始剪应力状态;
2)采用室内动力试验测定材料的动力变形特性和抗液化强度;
3)采用等效线形或非线性时程分析法求解地震应力和加速度反应;
4)根据地震作用效应计算可能滑动面的抗滑稳定性,并计算由地震引起的坝体永久变形。
5)至少应选取2条~3条类似场地和地震地质环境的实测地震加速度记录和一条拟合人工地震加速度时程;
6)人工地震加速度时程的目标谱应为场地的反应谱;
7)地震加速度时程的峰值应为场地设计基本加速度值;
8)合成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持续时间可按表4.4.2取值。
表4.4.2& 合成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持续时间
潜在震源震级
持续时间(s)
4.5& 构造要求
4.5.1& 当无行车要求时,初期坝坝顶最小宽度宜符合表4.5.1规定的数值;当有行车要求时,坝顶宽度及路面构造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的规定。
表4.5.1& 初期坝坝顶最小宽度
坝顶最小宽度(m)
4.5.2& 下游式、中线式尾矿筑坝坝顶宽度按本规范第4.6.10条的规定确定。
4.5.3& 透水堆石坝堆石体上游坡坡比不宜陡于1﹕1.6;土坝上游坡坡比可略陡于下游坡。初期坝下游坡坡比在初定时可按表4.5.3确定。
表4.5.3& 初期坝下游坡坡比
土坝下游坡坡比
透水堆石坝下游坡坡比
非岩基(软基除外)
1﹕1.75~1﹕2.0
1﹕1.6~1﹕1.75
1﹕1.75~1﹕2.0
1﹕2.0~1﹕2.5
1﹕2.5~1﹕3.0
4.5.4& 透水初期坝上游坡面采用土工布组合反滤层时,宜设置嵌固平台,高差宜为10m~15m,其宽度不宜小于1.5m。土工布嵌入坝基及坝肩的深度不应小于0.5m,并需要填塞密实。
4.5.5& 上游式尾矿坝的初期坝下游坡面应沿标高每隔10m~15m设一条马道,其宽度不宜小于1.5m。尾矿堆积坝有行车要求时,也应沿下游坡面每隔10m~15m高设一条马道,其宽度不宜小于5m。
4.5.6& 尾矿坝下游坡与两岸山坡结合处的山坡上应设置坝肩截水沟,并宜在初期坝设置踏步,踏步宽度不宜小于1.0 m。
4.5.7& 上游式尾矿坝的堆积下游坡面上,结合排渗设施每隔5m~10m高差设置排水沟。
4.5.8& 初期坝上游坡面应有防止初期放矿直接冲刷初期坝的措施。
4.5.9 &尾矿堆积坝下游坡与两岸山坡结合处应设置截水沟。
4.5.10 尾矿堆积坝下游坡面维护宜采用以下措施:
1& 采用碎石、废石或山坡土覆盖坡面;
2 &坡面植草或灌木类植物;
3 &坡面修筑人字沟或网状排水沟;
4& 每500m坝长,设踏步一道。
4.6& 中线式及下游式尾矿坝的堆筑
4.6.1& 中线式和下游式尾矿筑坝宜采用水力旋流器分级后的粗尾砂堆筑。粗尾砂中颗粒d≥0.074mm的含量不宜少于75%, d≤0.02mm的不宜大于10%,否则应进行筑坝试验。
4.6.2& 中线式及下游式尾矿坝均应设置初期坝和滤水拦砂坝,滤水拦砂坝可设多座,在初期坝与拦砂坝之间的坝基范围内设排渗设施。
4.6.3 &中线式、下游式尾矿坝和滤水拦砂坝之间的洪水应通过滤水拦砂坝渗出坝外,也可在滤水拦砂坝前设置排洪设施,排洪标准宜按照50年一遇设防。
4.6.4& 初期坝坝高除满足本规范第4.1.3条的有关要求外,还应满足下游粗粒尾矿与上游剩余尾矿平衡升高速度的要求。
4.6.5& 滤水拦砂坝坝高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4.6.6& 坝基排渗设施的型式可以采用褥垫、盲沟(管)或其他型式,其断面尺寸应满足排出渗水的要求。
4.6.7& 对尾矿库全部运行期内的粗尾矿堆坝量与库内堆存量应按高度进行平衡计算,坝顶上升速度应满足库内沉积滩面的上升速度和防洪安全的需要,并由此确定各阶段需要的粗砂产率。所选设备和分级工艺的最终成品粗砂的产率不宜少于各堆坝阶段需要的最大粗砂产率的1.2倍。
4.6.8& 当采用旋流器底流尾矿直接充填筑坝时,可调整底流尾矿的排放浓度以调整下游充填坝坡和密实度,但不应小于不分选浓度。
4.6.9& 尾矿坝的下游坝坡应经稳定计算确定,在初步估算时,下游坝坡比不宜陡于1:3。
4.6.10& 尾矿坝坝顶宽度应满足分级设备和管道安装及交通的需要,不宜小于20m。最终下游坝坡应设置维护平台和排水设施,维护平台的宽度不宜小于3m。
4.6.11& 尾矿分级设备宜采用水力旋流器,分级设备的选型、工作压力和设备参数宜根据设计确定的沉砂粒度、产率和浓度要求由设备厂商提供并经试验复核。
4.6.12& 根据需要设置一定备用量的分级设备。
5& 尾矿干式堆存
5.1& 一般规定
5.1.1& 对于水资源缺乏、尾矿库纵深不能满足湿式堆存要求或有其他特殊要求,并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尾矿干式堆存。
5.1.2& 尾矿干式堆存应将选矿厂排出尾矿经脱水处理,满足干式运输、堆积及碾压要求的,方可进行堆存。
5.1.3& 干式堆存尾矿库平时库区表面不应积存雨水,汛期降雨时库区积存的雨水须及时排出库外,排空时间不超过72h。
5.1.4& 排入库内的尾矿应按设计及时整平、碾压堆存。
5.1.5 &干式堆存尾矿库禁止干、湿尾矿混排。
5.2& 干式尾矿脱水设备的选择
5.2.1& 尾矿脱水可经比较采用先浓缩后脱水或直接脱水工艺。当全尾矿颗粒较粗时,宜采用高频振动筛筛出符合堆存的尾矿直接送至库内堆存,筛余部分再浓缩、脱水。浓缩设备选择见本规范第10章的规定。
5.2.3& 脱水设备的种类、规格和数量应根据选矿厂尾矿的产量、性质、运输及地形条件等因素确定,以能力大、数量少为宜,应有备用。
5.2.4& 脱水设备应通过试验确定其选型合理性。脱水设备通常选用板框压滤机和陶瓷过滤机或其他设备。
1& 板框压滤机规格和台数应通过试验确定。
2& 陶瓷过滤机规格和台数的选择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考虑陶瓷过滤板在生产中脱水能力衰减的影响。
5.2.5& 严寒地区脱水系统应采取防冻措施或者加盖厂房并采暖。
5.3& 干式尾矿排放及堆坝方式
5.3.1 &干式尾矿排放方式有库尾、库前、库中及周边排矿方式,在库下游设回水澄清池。
1 库尾排矿:由库区尾部(上游)向库区前部(下游)排放的方式。排矿时自上而下,按设计要求设置台阶并碾压,台阶高度不宜超过15米,平台始终保持1%~2%的坡度坡向拦挡坝方向。
2 库前排矿:类似上游法筑坝,排矿自拦挡坝前向库尾推进,边堆放边碾压并修整边坡。
3 库中排矿:排矿自库区中部向库尾和库前推进,边堆放边碾压,设计最终堆高时一次修整堆积坝外坡。
4 周边排矿:排矿自库周向库中间推进,始终保持库周高、库中低,边堆放边碾压并修整边坡。
5.3.2堆积坝最终外坡面每5m~10m高设一道平台,平台上修建永久性纵、横向排水沟。
5.4 &干式尾矿的运输、平整和压实
5.4.1& 干式尾矿常用运输方式有胶带机运输和汽车运输,运距较短的宜采用胶带机运输,运距较长的宜采用汽车运输。
5.4.2& 进入库内的尾矿可采用移动胶带机、装载机和推土机倒运、推平,采用碾压机械碾压,碾压参数应通过试验确定。影响堆积坝体稳定性的区域要分层碾压加高,压实度不低于0.92~0.96(根据堆积高度选用)。在不影响堆积坝体稳定的区域可适当降低碾压标准或不进行碾压。
5.4.3& 对于库尾排矿的尾矿库,要逐层碾压到不小于设计坝高持力区需要的宽度。
5.5& 干式堆存尾矿坝坡稳定计算要点
5.5.1& 干式堆存尾矿坝边坡稳定性须满足表4.4.1-2的规定。库尾排矿方式的尾矿坝可不考虑洪水运行的工况。
5.5.2& 尾矿堆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应按碾压取样试验或参考类似工程实测资料确定。
5.6& 干式堆存尾矿库的排洪设计
当设计的尾矿最终堆积高度超过60m时,还应增设中间截洪沟;当上游汇水面积较大并有合适地形时,应专设拦洪坝排洪系统。
5.6.2& 对于库前排矿的尾矿库,库前须建初期坝。库内排洪系统除了不需考虑澄清水距离外,均按湿式堆存尾矿库设计。
5.6.3& 库尾排矿的干式尾矿库,排洪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库前应建拦挡坝,形成的库容应满足储存一次洪水冲刷挟带的泥沙量,该量通常由现场调查或参照附录D公式估算确定;其高度与总坝高之比宜为1/8~1/4,并不小于5 m。
2& 应在拦挡坝前设排水井、管或其他排水设施,及时排出坝前积水,坝前排水口应高于泥沙淤积标高0.5m~1.0m以上,并应及时清理坝前淤积的尾矿。
3& 当库区面积较大时,应在尾矿堆积区设临时排水沟,排入两侧截洪沟。在尾矿堆积体最终的下游坡面设永久性纵横向截排水沟。
5.7& 干式堆存尾矿库的其它技术要求
5.7.1& 当库内有泉水或常年流水时,应设盲沟(管)或其他设施将水排出库外。
5.7.2库内尾矿堆积区可采取洒水喷淋等防尘措施,坝坡应进行覆土、植被绿化。
5.8& 压滤(过滤)厂房位置的确定&
5.8.1除有特殊要求外,压滤(过滤)厂房宜布置尾矿库附近,便于干式尾矿的输送和排放。
5.8.2对于库尾排矿方式,压滤(过滤)厂房位置宜布置在库区中部偏上位置,略高于尾矿最终堆积标高。
6& 尾矿库排洪
6.1& 一般规定
6.1.1& 尾矿库各使用期的防洪标准应根据该使用期库的等别、库容、坝高、使用年限及对下游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因素,按表6.1.1确定。
&&&&&&&& 表6.1.1& 尾矿库防洪标准&&&&&&&&&&&&&&&&&&&&&
使用期等别
洪水重现期
1000~5000
注: PMF为可能最大洪水。
当确定的尾矿库等别的库容或坝高偏于该等下限,尾矿库使用年限较短或失事后对下游不会造成严重危害者可取下限;反之应取上限。对于高堆坝或下游有重要居民点的,防洪标准可提高一等。尾矿库失事后对下游环境造成极其严重危害的尾矿库,其防洪标准应予以提高,必要时可按可能最大洪水进行设计。
对于露天废弃采坑及凹地储存尾矿的,周边未建尾矿坝时,防洪按百年一遇的洪水设计;建尾矿坝时,根据坝高及其对应的库容确定库的等别及防洪标准。
6.1.2& 尾矿库必须设置可靠的排洪设施,满足在设计洪水条件下防洪安全和正常生产的要求。
6.1.3& 尾矿库的排洪方式及布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洪水总量、调洪能力、尾矿性质、回水方式及水质要求、操作条件与使用年限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1 上游式尾矿库宜采用排水井(或斜槽)—排水管(或隧洞)排洪系统;
2& 一次建坝的尾矿库在地形条件许可时,可采用溢洪道排洪,同时宜以排水井(或斜槽)控制库内运行水位;
3& 当上游汇水面积较大,库内调洪难以满足要求时,可采用上游设拦洪坝截洪和库内另设排洪系统的联合排洪系统。拦洪坝以上的库外排洪系统不宜与库内排洪系统合并;当与库内排洪系统合并时,必须进行论证,合并后的排水管(或隧洞)宜采用无压流控制。若采用压力流控制时应进行可靠性技术论证,必要时应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确定;
4& 三等及三等以上尾矿库(库尾排矿的干式尾矿库除外)不得采用截洪沟排洪;
5& 当尾矿库周边地形、地质条件适合时,四等及五等尾矿库经论证可设截洪沟截洪分流。
6.1.4& 排洪构筑物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在工程地质条件不良或需要填方的地段。无法避开时,应进行地基处理设计。排洪构筑物不得直接坐落在尾矿沉积滩上。
6.1.5& 地下排洪构筑物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基础应置于有足够承载力的基岩上。对于非岩基的地下排洪构筑物应采取可靠的工程措施。
6.1.6& 钢筋混凝土排洪构筑物的结构设计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进行;排水隧洞设计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279及现行行业标准《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DL5077进行。
6.1.7& 尾矿库应设置防止泥石流、滑坡、树木杂物等影响泄洪能力的工程措施。
6.2& 水文、水力及调洪计算
6.2.1& 尾矿库洪水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根据各省水文图集或有关部门建议的特小汇水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当采用全国通用的公式时,应采用当地的水文参数。有条件时应结合现场洪水调查予以验证。对于三等及三等以上尾矿库宜取两种以上方法计算,原则上以各省水文图册推荐的计算公式为准或选取大值。
2 &库内水面面积不超过流域面积的10%,可按全面积陆面汇流计算。否则,水面和陆面面积的汇流应分别计算。
6.2.2& 设计洪水的降雨历时应采用24h计算,经论证也可采用短历时计算。
6.2.3& 计算调洪库容时,按本规范第 3.2.2条的规定执行。
6.2.4& 尾矿库排洪构筑物型式及尺寸应根据水力计算和调洪计算确定,满足设计流态和防洪安全要求。对特别复杂的排洪系统,宜进行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6.2.5& 排洪构筑物的设计最大流速不应大于构筑物材料的容许流速。
6.2.6& 调洪计算应采用水量平衡法按公式 6.2.6计算。
&&&&&&&& (6.2.6)
式中:QS、QZ——时段始、终尾矿库的来洪流量,m3/s;
qS、qZ——时段始、终尾矿库的泄洪流量,m3/s;
VS、VZ——时段始、终尾矿库的蓄洪量,m3;
Δt——该时段的时间,h。&
6.2.7& 尾矿库的一次洪水排出时间应小于72h。
6.2.8 &尾矿库不得采用机械排洪。
6.3& 排洪构筑物
6.3.1& 进水构筑物的型式应根据排水量大小、尾矿库的地形条件和是否兼作回水设施等因素确定。当排水量较大时,宜采用框架式排水井;排水量较小时,宜采用窗口式排水井或斜槽;排水井内径不宜小于1.5m。
6.3.2& 排水井井底应设置消力坑。排水管或隧洞变坡、转弯和出口处,应视具体情况采取消能防冲措施。
6.3.3& 排水管或斜槽的净高不宜小于1.2m。
6.3.4& 排水隧洞的净高不应小于1.8m,净宽不应小于1.5m,最小设计坡度不宜小于0.003。
6.3.5& 沟埋式和平埋式排水管,两侧回填土应夯实,顶部应松填,其厚度不应小于0.5m;上埋式排水管管顶的垂直荷载应根据上覆尾砂厚度考虑附加系数。
6.3.6& 排水管应根据气温和地基条件确定伸缩缝和沉降缝的分缝长度。建在岩基上的排水管宜每隔10m~20m设一条伸缩缝,在岩性变化或断层处应设沉降缝;建在非岩基上的排水管宜每隔4m~8m设一条沉降缝。接缝处应采用密闭型橡胶(或塑料)止水带,止水带厚度应满足内、外工作水压的要求,当尾矿渗水不会污染下游环境时,无压管亦可采用反滤接头。接缝处均应设套管。建在季节性冻土区的排水管管基应设在冻土深度以下。
6.3.7& 排水管施工完成后,宜在管外壁涂刷沥青防护。
6.3.8& 隧洞岩石条件较好且在允许流速范围内,可考虑喷锚支护或不衬砌。
6.3.9& 设计排洪系统时,应考虑终止使用时在井座上部、井座和支洞进口或支洞内进行封堵的措施,封堵体宜采用刚性结构,封堵设计按《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279进行。严禁在井顶进行封堵。
排洪系统进行封堵时,应同时考虑封堵段下游的永久性结构安全和封堵段上游库内水压力对尾矿堆积坝渗透稳定安全和相邻排水建筑物安全的影响。
7& 尾矿库闭库
7.0.1& 对已达到设计最终堆积标高并不再继续加高扩容或由于各种原因未达到设计最终堆积标高而提前停止使用的尾矿库应进行闭库设计,维持尾矿库长期安全稳定。
7.0.2& 闭库设计应在充分掌握停用尾矿库存在的不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环保要求的各种隐患和风险基础上进行。
7.0.3& 闭库设计应对各种隐患做出可行的整治措施设计。设计重点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坝体(包括初期坝、堆积坝和副坝)整治;
2& 尾矿库排洪系统整治;
3& 周边环境整治;
4& 完善监测设施;
5& 闭库后管理的要求。
7.0.4& 尾矿坝整治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对坝体稳定性不足的,应采取加固坝体、降低浸润线等措施,使坝体稳定性满足本规范要求;
2& 整治坝体的塌陷、裂缝、冲沟;
3& 完善坝面排水沟和土石覆盖或植被绿化、坝肩截水沟、观测设施等。
7.0.5& 排洪系统整治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尾矿库闭库后的防洪能力应满足本规范防洪标准的要求,当防洪能力不足时,应采取增大调洪库容或增建排洪系统等措施;必要时,可增设永久溢洪道;
2& 当原排洪设施结构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或受损严重时,应进行加固处理;必要时,可新建永久性排洪设施,同时将原排洪设施进行封堵。
8& 尾矿回采
8.0.1& 尾矿回采如果用于再选,必须进行资源地质勘察,在确认尾矿具有回采再选价值的基础上,并应具备回采再选后的尾矿贮存场地后,方可进行尾矿的回采再选。不允许在同一座尾矿库内同时进行尾矿的回采和排放。
8.0.2 &尾矿回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回采方式技术合理、安全可靠;
2& 在回采全过程中保证尾矿库安全、环保设施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8.0.3 &尾矿的回采宜采用均衡地由库内向库周、自上而下分层控制的开采方式。上游式湿排尾矿库不允许采用由堆积坝向库内推进的回采方式。
8.0.4& 回采过程中尾矿库的等别仍按本规范第3.3.1条尾矿库的全库容和坝高确定。回采过程中尾矿库的防洪标准按本规范第6.1.1条确定,沉积滩的最小安全超高和最小干滩长度仍按本规范第4.2节确定。
8.0.5 &回采过程中尾矿堆积坝的稳定性必须满足本规范第4.2节要求,库内回采内坡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可根据具体情况参照本规范表4.4.1-2规定的数值采用。
8.0.6 &尾矿回采全过程必须有可靠的排洪设施,保证尾矿库防洪安全,尾矿库的一次洪水排出时间不应超过72h。
距尾矿库内排水井、排水斜槽、排水涵管等设施15米范围内的尾矿,不得采用挖掘机械回采,可进行人工干采、水枪回采或湿式回采,并对原排洪系统采取保护、防止淤堵措施。
8.0.7& 尾矿回采设计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尾矿回采的规模、总量;
2& 尾矿回采的规划及顺序,包括回采工艺、输送方式、设备配置、回采后排出尾矿的处置,以及原有设施的利用、保护等;
3& 回采期间尾矿坝及库内回采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安全措施;
4& 回采期间尾矿库防洪标准、调洪演算及防洪安全措施;
5& 回采期间尾矿库的监测设施;
6& 回采结束后尾矿库的治理与复垦规划等。
9& 尾矿库回水
9.0.1 &尾矿库回水率应与选矿厂厂区回水同时考虑,尾矿澄清水应尽量回收利用。尾矿库回水率应满足国家有关规定。
9.0.2& 尾矿库回水水量,应根据尾矿库回水设计保证率条件下、计算入库水量、回水量、水面蒸发量、渗透损失水量等,通过水量平衡计算确定。回水设计保证率应与新水水源设计保证率相同;考虑雨水回用时,降雨量的设计保证率与尾矿库回水设计保证率一致;水面蒸发量设计频率应与尾矿库回水设计保证率相对应。渗透损失水量可按表9.0.2估算。对于特殊工程地质情况的尾矿库,则需分别计算坝体、坝基、库底和沿岸的渗透损失水量。
表9.0.2 尾矿库渗透损失水量
水文地质条件
渗透损失水层厚度(m)
渗透较小(不透水地层)
0.04~0.08
渗透较大(不含水的透水地层)
0.08~0.16
9.0.3& 尾矿库回水设计应充分利用库中水的位能以节约能源。有条件时应采用静压回水方式。对于尾矿坝较高,回水率和回水均衡性要求较高以及水面结冰期较短的尾矿库,宜采用库内缆车式或囤船式回水泵站回水。
9.0.4 &回水泵站的设计宜留有富裕能力,以便增加回水量。
9.0.5& 尾矿库内回水取水点距尾矿沉积滩水边线的距离,在尾矿库全部使用期间均应满足不小于尾矿澄清距离的要求。尾矿澄清距离可参照类似尾矿库实测数据或通过计算确定。
9.0.6& 尾矿库回水水池的容积,对于中、小型选矿厂不宜少于4h~6h回水供水量,大型选矿厂不宜少于1h~3h回水供水量。
10& 尾矿浓缩
10.0.1& 经技术经济比较需实行厂区回水或提高尾矿输送浓度时,应对尾矿进行浓缩处理。对干式排放尾矿,可对尾矿先进行浓缩处理再脱水。
10.0.2& 尾矿浓缩设计应满足溢流回水悬浮物含量 (选矿工艺或采矿工艺水质要求)、尾矿输送浓度要求和浓密机允许固体负荷量要求,对干式排放尾矿,还应满足过滤脱水工艺的要求。
10.0.3& 浓密机的种类、规格和数量应根据选矿厂尾矿产量、性质、给矿浓度和排矿浓度及地形条件等因素确定,以直径大、数量少为宜,可不设备用。当矿山规模有发展潜力时,可预留场地。
10.0.4& 浓密机所需面积,应根据溢流水悬浮物含量、排矿浓度和浓密机允许固体负荷量要求,对有代表性矿样进行静态沉降试验或动态沉降试验确定,并参照类似尾矿浓缩的实际运行资料或经计算确定。计算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 &按单位面积处理量,采用公式(10.0.4-1、10.0.4-2)计算:
&&&&&&&&&&&&&&&&&&&&&&&&&&&&&&&&&&&&&&&&&&&&&&(10.0.4-1)
&&&&&&&&&&&&&&&&&&&&&&&&&&&&&&&&&&&(10.0.4-2)
式中:——浓密机面积(m2);
——给入浓密机的固体量,(t/d);
——单位面积处理量,[(t/d)/m2],可根据工业性试验、静态沉降试验或动态沉降试验选取;若无试验数据,可参照类似选矿厂的实际生产指标选取。
——浓密机直径,(m)。
2& 按溢流中最大颗粒的沉降速度,采用公式(10.0.4-3、10.0.4-4)计算:
&&&&&&&&&&&&&&&&&&&&&& (10.0.4-3)
&&&&&&&&&&&&&&&&&&&&& (10.0.4-4)
浓密机上升水流流速按(10.0.4-5)式计算,要满足<要求:
&&&&&&&&&&&&&&&&&&&&&&&&&&& (10.0.4-5)
式中:——浓缩前尾矿浆体中水重与固体重之比(水固比);
——浓缩后尾矿浆体水固比;
——矿量波动系数,=1.05~1.20;
&——浓密机有效面积系数,=0.85~0.95;
——溢流中最大颗粒的自由沉降速度,(mm/s),可由试验取得,无试验数据可按(10.0.4-4)式计算;
——水密度,(t/m3);
——尾矿密度,(t/m3);
——溢流中允许的最大尾矿颗粒直径,(mm),尾矿;
——浓密机溢流量,(m3/s);
——浓密机上升水流流速,(mm/s)。
10.0.5& 浓密机的布置应结合选矿厂及尾矿设施总体考虑,做到布置紧凑,管槽线路短,工程量小,管理方便。有厂区回水要求的尾矿浓缩系统应设在选矿厂区,对于尾矿干排的浓缩系统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型浓密机特别是地处寒冷地区浓密机宜采用半地下布置。
10.0.6& 在有可能出现冰冻的地区,露天设置的周边传动浓密机应采用齿轮传动。严寒地区浓密机应采取防冻措施或者加盖厂房并设采暖设施。
10.0.7 &浓密机给矿管(槽)应安装在桁架上,并留有人行通道,通道宽度不应小于0.8m,并设置安全防护措施。给矿口前应设置拦污格栅,栅条净距宜采用15mm~25mm。
10.0.8 &浓密机周边溢流槽和排水口的断面应通过水力计算确定,但槽宽不应小于0.2m。
10.0.9& 溢流堰形式可采用薄壁堰、三角堰、宽顶堰和淹没孔口,但应满足均匀出水要求。当浓密机直径较大或地基条件较差时,不宜采用宽顶堰,宜采用可调式薄壁堰或三角堰。当矿浆中含有泡沫或漂浮物时,在溢流堰前应设置挡板,必要时采取喷水消泡或者药剂消泡措施。
10.0.10& 浓密机底部排矿口不应少于2个,其上应设置双阀门。浓密机底部锥底应装设清堵水管,其水压不应小于300kPa。排矿管穿过机壁处应设置柔性防水(如填料式)穿墙套管。
10.0.11& 底部通廊的净空高度不宜低于2.2m,人行道宽度不宜小于0.7m。通廊内应设有排水边沟,地坪的纵、横方向应有不小于0.01的坡度。通廊内应有安全照明和通风要求。当自然通风无法满足时,应设置机械通风。
10.0.12 &普通浓密机应装设过载报警、提升耙齿的限位开关及必要的保护装置。必要时还应考虑计量、检测仪表。高效浓密机和深锥膏体浓密机应根据设备要求配置自身循环的剪切泵、扭矩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自动提耙机构、絮凝层高度监测、底流浓度控制和底流泵的变频控制等自动监控设施。
10.0.13& 浓密机操作、检修的部位应设有安全、照明设施。
10.0.14& 高效浓密机和深锥膏体浓密机应设有絮凝剂制备和添加设施。絮凝剂的种类和添加量应根据尾矿浆pH值及物料性质通过试验确定。絮凝剂添加处可两点或多点分散添加,也可一点集中添加,具体采用分散添加或集中添加应根据试验确定。
11& 尾矿输送
11.1& 一般规定
11.1.1& 湿式尾矿水力输送可根据地形条件采用无压自流、静压自流和加压输送等方式,也可以采用几种形式联合的输送方式。干式尾矿宜采用胶带或汽车运输。
11.1.2& 尾矿输送管槽线路的选择和设计,应综合考虑并符合下列原则:
1& 符合企业及线路通过地区的总体布置要求;
2& 尽量自流或局部自流输送;
3& 不占或少占农田;
4& 线路短,土石方及构筑物工程量小;
5& 减少及减小平面与纵断面上的转角,避免形成V形管段;
6& 尽量避免穿过居民住宅区、铁路及公路;
7& 避开不良工程地质地段和洪水淹没区。不得通过陷(崩)落区、爆破危险区和废石堆放区等;&&
8& 邻近道路、水源和电源,便于施工及维修。
11.1.3 &尾矿管槽的输送能力应与选矿厂排出尾矿量相适应。当选矿厂各期尾矿量变化较大、设置一条工作管道技术经济不合理时,可分期敷设两条或多条工作管道。
11.1.4 &对大中型选矿厂尾矿输送重量浓度不宜低于35%,具体采用何种浓度,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11.1.5 &无压自流输送管槽可不设备用。静压自流输送和加压输送管道宜采用耐磨管材及管件,对磨蚀性较大的管道宜考虑备用。
11.1.6& 输送管线最低处宜设置事故放矿阀及事故池。
11.1.7 &寒冷地区的输送管槽经热工计算矿浆有可能冻结时,应采取防冻措施。
11.2& 水力计算
11.2.1& 尾矿浆体输送距离5km~10km应做小型静态试验;对重大工程,输送距离大于10km的长距离尾矿输送及特殊浆体 (如颗粒粗、密度大、浓度高及有添加剂)的输送除进行小型静态试验外,还应进行半工业性环管试验。尾矿浆体输送试验项目见本规范附录E。
11.2.2 尾矿浆体流变参数应通过试验测定。在没有测定数据时可按照有关的经验公式计算出可供参考的流变参数。
11.2.3 &选矿厂排出的尾矿浆体正常流量按(11.2.3-1、11.2.3-2) 式计算。
&&&&&&&&&&&&&&&&& (11.2.3-1)
&&&&&&&&&&&&&&&&&&&&&&&&&&&&&&&&&&&&&&&&&&&(11.2.3-2)
式中: —— 尾矿浆体正常流量(m3/s);
&&&&&&——& 尾矿固体重量(t/d);
——& 尾矿颗粒密度(t/m3);
——& 水密度(t/m3);
——& 尾矿浆体中水重与固体重之比(水固比);
&—— &尾矿浆体重量浓度(以小数计);
11.2.4& 尾矿浆体输送通常不设大型流量调节装置,输送流量在正常流量基础上考虑一定的波动范围。选矿厂工艺提供不出确切数据时,波动范围可取±10%,即上限流量Qmax 等于1.1
Qk,下限流量Qmin等于0.9 Qk。
11.2.5& 尾矿浆体输送应确定输送的临界流速和摩阻损失,可按相应的试验或按浆体性质,按照有关的经验公式计算确定。设计时应根据可靠的试验资料、经验数据、计算结果及类似系统运行资料,经综合分析后确定。
11.2.6& 尾矿浆体管道输送水力计算中,应按Qmax及Qmin分别进行校核计算其临界管径Dmax及Dmin,并据此选用适当的标准管径D。
1& 计算摩阻损失时,流量与管径的取值应按最不利情况考虑:
1) 当D<Dmin时,流量取Qmax,管径取D;
2) 当D>Dmax时,流量取Qmin,管径取Dmin;
3) 当Dmin<D<Dmax时,应取Qmin和Dmin及Qmax和D分别计算,取其中大者。
2& 尾矿浆体明槽输送水力计算中,计算过流断面时的流量取Qmax,计算摩阻损失时流量取Qmin。
3& 管道输送与明槽输送设计摩阻损失,其安全系数应取1.1~1.2。
11.2.7& 尾矿输送自流管道的最大设计充满度可按表11.2.7确定。
表11.2.7&& 尾矿输送自流管道的最大设计充满度
管径(mm)
最大设计充满度
11.2.8& 尾矿输送明槽的断面可采用矩形、梯形或U形,槽底最小宽度0.2m。自流槽的水面超高宜采用0.2m~0.4m,断面大、流速大者取大值,反之取小值。转角处或坡度由大变小处的超高可根据经验或计算适当加大。
11.2.9& 尾矿浆体自流明槽输送、静压自流管道输送和加压管道输送最大设计流速不宜超过临界流速的1.3倍,最小流速不宜小于1.0 m/s。
11.3& 管槽敷设
11.3.1& 尾矿管道可明设、半埋设或地下埋设。对长距离浆体管道应优先采用地下埋设方式,尾矿自流槽宜明设。管槽明设对交通或环境有影响时,管槽可暗设在地沟或通廊内,对自流槽可加设盖板。对于管道通过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坡度大的山体时宜采用隧洞或管桥。
11.3.2& 自流槽的平面转角不宜大于60°,并应做成曲线,曲线半径不应小于槽宽的5倍。当转角大于60°,或虽不大于60°,但受地形限制不能按要求做成曲线时,可采用转角井,有落差时可采用跌水井。
管道转角使用的弯头不宜大于45°,当转角角度较小时,可利用接头偏转调整。
11.3.3现场冷弯弯管的最小弯管半径对等于或小于300mm的管道不应小于管道外径的18倍;对于管径为350mm的管道不应小于管道外径的21倍;对于管径为400mm的管道不应小于管道外径的24倍;对于管径为450mm的管道不应小于管道外径的27倍;对等于或大于管径为500mm的管道不应小于管道外径的30倍,应说明弯管两端宜有2m左右的直管段。
11.3.4& 自流槽与管道连接时,宜设连接井。
11.3.5& 管槽路基面的宽度,应根据管槽断面大小,管槽外壁之间和外壁至路缘的距离以及人行道或简易车道的宽度等因素决定。其中管槽外壁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0.4m,外壁至路缘的距离不应小于0.3m,人行道宽0.6 m~0.8m。
11.3.6& 管槽路基的排水,应根据地形和工程地质条件设一侧或两侧排水沟。路基面应有2%的横向坡度坡向排水沟。排水沟的纵向坡度与路基纵坡相同。
11.3.7& 管槽路堑的边坡坡比,可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或按表11.3.7确定。
表11.3.7&&&& 管槽路堑的边坡坡比&&&&&&&&&&&&&&&&&
边坡高度(m)
1:1~1:1.5
黄土及类黄土
1:0.3~1:1.25
碎石(角砾)和乱石(圆砾)土
1:0.5~1:1
1:1~1:1.5
强风化岩石
1:0.35~1:1.25
中等风化岩石
1:0.2~1:1
微风化岩石
直立~1:0.75
当有地下水时,边坡应通过稳定验算确定并设置排水设施。
11.3.8& 管槽路堤的边坡坡比,可根据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路堤高度确定。对于中等密实的岩土,可按表11.3.8确定。
表11.3.8&&& 管槽路堤的边坡坡比&&
边坡高度(m)
1:1.5~1:1.75
砾石土、粗砂、中砂
碎石土、卵石土
易风化的石块
不易风化的石块
路堤受水浸淹部分的边坡坡度,应采用1:2,必要时应采取边坡加固和防护措施。
11.3.9& 管线跨越或穿越公路及铁路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取得相关部门的同意并符合其相关技术规范的规定;
2& 穿越时,应首先考虑利用已有桥涵敷设。当不能利用上述构筑物时,应设专用的涵管或套管;
3& 与铁路或公路宜垂直交叉。
11.3.10 &输送管槽与河流交叉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取得相关部门的同意并符合其相关技术规范的规定。
2& 与河流宜垂直交叉。
3& 跨越河流时,应考虑利用已有的桥梁。
11.3.11& 敷设尾矿输送管槽的暗沟,应根据管槽设置深度与检修要求的不同,设计成可通行的或不可通行的。可通行的暗沟,走道宽度不应小于0.6m,净高不应小于1.8m。当与其它地下设施相交时,局部高度可以降低至1.2m。暗沟沟壁同管壁之间以及管壁与管壁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0.3m。对于较长的可通行暗沟,应采取通风措施。
11.3.12& 敷设尾矿输送管槽的隧道,隧道断面除应满足施工最小断面外,还应满足走道宽度不应小于0.6m、净高不应小于1.8m,隧道洞壁与管壁之间以及管壁与管壁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0.3m。
11.3.13& 当地形坡度过大时,对自流槽的设计,应采取沿陡坡人工加糙消能、单级或多级跌水等局部消能措施;对压力管道的设计,应采取沿陡坡缩小管径增加沿程阻力消能、单级孔板或多级孔板组成的调节环管等局部消能措施。
11.3.14& 尾矿管道在停泵时不需排空者,其敷设坡度不应大于尾矿颗粒在管内的下滑坡度;需排空者,敷设坡度不宜小于矿浆计算水力坡降,对于敷设坡度无法达到计算水力坡降的管道,应考虑对管道进行冲洗。
11.3.15& 尾矿输送管道V形管段的管径,不应大于临界管径。最低处宜设置放矿阀及事故池。放矿阀的操作根据需要可采用人工或自动控制。
11.3.16& 对于线路较长、断面较大的尾矿输送管槽,应结合尾矿泵站和尾矿库(坝)的施工及检修,统一考虑修建简易车道。
11.3.17& 坝顶放矿支管的间距宜采用8m~15m。同时放矿的支管断面面积之和应为主管的1.5倍~2.0倍。初期放矿时,应将放矿支管延至上游坝趾处。较长的尾矿坝应用矿浆阀将主管分成几段,以便分段分区放矿。
11.4 管槽材料及附属装置
11.4.1 &尾矿管道工作压力在1.6MPa以上的管道、V形管段及架空管和有特殊要求的局部管道宜采用耐磨蚀高强度钢管或钢管内衬耐磨蚀材料的复合管道;对于管道工作压力在1.6MPa以内的管道,还可采用满足压力要求的高密度聚乙烯管道、超高密度聚乙烯管道、尼龙管道等。坝上放矿管宜采用钢管或塑料管,自流槽可采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等,架空渡槽也可采用钢结构。
11.4.2& 尾矿管槽应设计磨耗层或衬板。自流槽可用混凝土原槽壁外预留磨耗层、水泥砂浆磨耗层或耐磨衬板等;压力管道可预留磨耗壁厚或加衬其他耐磨材料。
11.4.3& 钢管可采用焊接、法兰或拆装方便的快速接头连接。塑料管可采用热熔连接或法兰连接。
11.4.4& 明设在路基和管桥上的尾矿管道应放置在枕垫上。枕垫可用混凝土预制,净高不应小于0.2m。间距视管道材质、壁厚及管径大小确定:钢管可取3m~5m;其他塑料管宜为1 m左右。
11.4.5& 管道经过陡坡、高度较大的上、下坡段或水平转角处,根据气温、管材、矿浆特性、工作压力及管道敷设情况进行推力计算,设置必要的固定镇、支墩。
11.4.6& 明设管道伸缩节设置的数量及地点,应视当地温差、管道布置情况、接口连接方式和强度等因素经计算确定。采用快速管接头或其它措施能补偿伸缩量时可不设伸缩节。两平行管道上相邻伸缩节的位置应错开布置。两个固定点间须设置伸缩节。
11.4.7& 尾矿管道及泵站内的阀门应选用耐磨性能好的矿浆专用阀门,不应采用清水阀门。
11.4.8 &尾矿管道明显隆起点应设置排气装置。
11.4.9& 钢管及钢制管件的外表面应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
11.4.10& 输送管槽起点附近或适当位置可根据需要设置取样、计量装置和拦污格栅。栅条净距为15mm~25mm,栅条间隙的总面积不宜小于管槽过水断面的1.5倍~2.0倍。
12& 尾矿泵站
12.1& 一般规定
12.1.1& 尾矿浆体泵应优先选用国家推荐的系列产品,当具有多种泵型可供选择时,应综合分析泵性能参数、机组造价、工程投资和运行检修等因素,择优确定,条件相同时宜选用离心式矿浆泵。对同一系统宜选用同一种类型的泵。
12.1.2& 尾矿输送泵站的数量应根据不同工况的水力计算结果和可选用的泵型,经技术经济论证确定。在设备允许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泵站数量。
12.1.3 &输送泵宜设置变频调速装置。
12.1.4& 泵站位置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设计成地上式,应尽量避免过大的挖方;
2& 设在稳定的地基上;
3& 泵站的地坪应高出洪水重现期为50年一遇的洪水位0.5m以上。特殊情况下,可考虑其它防洪措施;
4& 有适当的交通条件;
5& 当需设置多级泵站时,中间泵站的位置应按泵的允许使用压力并结合泵站处的地形、地质情况及交通、供水、供电等条件进行确定;最后一级泵站的位置宜考虑不致引起终端余压过大,当无法避免时,亦应尽可能减少产生加速流的管段长度和加速流强度,便于简化消能措施。
12.2& 矿浆池及清水池
12.2.1& 每台(组)泵宜设独立的矿浆池。矿浆池容积,对于离心式矿浆泵,可采用1min~3min的扬送矿浆量;对于容积式泵,可采用10min扬送矿浆量;对于长距离管道输送的首站可采用不小于8h的扬送矿浆量,并设搅拌设施。兼作调节或事故池的其容积应适当加大。
12.2.2& 矿浆池池底应有1:1~1:3的坡比倾向吸入管口,针对高浓度矿浆及大容量矿浆池应设置电动搅拌装置。
12.2.3& 矿浆池可设于室外,并应设有上下用的斜梯、池内爬梯及栏杆维护的操作平台。
12.2.4& 矿浆池应设溢流管,其泄流能力应按最大矿浆流量确定。溢流矿浆应引入事故池。
12.2.5 &需加水冲洗调节的尾矿输送系统,给水管应接至第一座泵站的各个矿浆池,其控制阀门应设在便于操作的地方。阀门宜采用自动控制。在寒冷地区,室外给水管道应采取防冻措施。
12.2.6& 矿浆泵吸入管穿越矿浆池池壁处,应设置柔性防水套管。
12.2.7& 矿浆池前均应设置拦污格栅。对容积式泵,在矿浆池和搅拌槽进口处应设置安全筛,孔径2mm~3mm。
12.2.8 &对于水隔泵,必须设置独立的清水池及补水管,清水池容积按10min扬送矿浆量考虑,补水管流量按单位时间内扬送矿浆量的5%~10%考虑;清水池可设置在室内或室外,每台(组)泵宜单独用一格清水池。如清水池为两格以上时,可在清水池总高度H的(3/4~4/5)处设置溢流洞口。
12.3& 设备选择与配置
12.3.1& 尾矿浆体泵选型应满足尾矿浆体设计流量、设计扬程和选矿厂流量扬程波动的要求。在正常流量扬程时,离心式矿浆泵应在高效区运行,在最高和最低流量扬程时应能保证泵安全、稳定运行。
12.3.2& 尾矿浆体泵扬程应大于尾矿浆体输送所需的总扬程。尾矿浆体输送所需的总扬程按(12.3.2-1)式计算:
&&&&&&&& (12.3.2-1)
离心式矿浆泵的总扬程按(12.3.2-2、12.3.2-3)式计算:
&&&&&&&&&&&&&&&&
(12.3.2-2)
&&&&&&&&&&&&&&&&&&&&&& (12.3.2-3)
容积式矿浆泵(隔膜泵、柱塞泵、活塞泵、水隔离泵)的总扬程按(12.3.2-4)式计算:
&&&&&&&&&&&&&&&&&&&&&&&&&&&&&&&&&&&&&(12.3.2-4)
式中:&—— 尾矿浆体输送总扬程(kPa);
—— 扬送尾矿浆体的几何高度(m);
&—— 矿浆密度(t/m3);
&——水密度(t/m3);
&——管道长度(m);
&—— 管道沿程摩阻损失(mH2O/m);
&—— 管道局部摩阻损失(kPa),可按管道沿程摩阻损失压力的5%~10%计;
&—— 泵站内管道零件摩阻损失(kPa),可计算确定或每座泵站取20kPa~ 30kPa;
&—— 终端剩余扬程kPa,每个排出口可取20kPa~ 30kPa;坝上放矿宜大于100 kPa;
——矿浆泵输送尾矿浆体时的总扬程(kPa);
——矿浆泵扬送清水时扬程(kPa);
——矿浆泵输送尾矿浆体的扬程降低率,可根据12.3.2-3式确定;
——矿浆泵磨蚀后扬程折减率,在0.85~0.98间选取,对于磨蚀性较大,口径≤100mm的小型敞开式泵宜取小值,对于磨蚀性较小,口径200mm或200mm以上的大型、封闭式泵可取大值;
——尾矿浆体重量浓度;
——泵的额定压力(kPa);
——泵的压力储备系数,隔膜泵、柱塞泵、活塞泵和水隔离泵取0.75~0.95,对停电时不需排空的尾矿浆体管道宜取小值。
12.3.3& 离心式矿浆泵配用的电机其功率按(12.3.3-1)式计算:
&&&&&&&&&&&&&&
(12.3.3-1)
容积式矿浆泵配用的电机其功率按(11.3.3-2)式计算:
&&&&&&&&&&&&&&&&&
(11.3.3-2)
&式中:——泵所需电机功率(kW);
——电机功率储备系数&取1.2,取1.1;
——泵输送尾矿浆体的计算流量(m3/s);
——机组的传动效率,联轴器传动取1.0,三角皮带传动取0.95~0.96,齿轮传动取0.97~0.98;
——泵扬送清水时效率;泵容积效率,按制造厂提供的数值采用或取0.85~0.90;
——泵容积效率,按制造厂提供的数值采用或取0.85~0.90;
&—机械总效率,可取0.94。
12.3.4& 矿浆泵的备用数量应根据尾矿的磨蚀性,选用矿浆泵的类型、材质、泵站的工作条件以及检修水平等因素,按表12.3.4。
表12.3.4&&&&&&& 矿浆泵的备用数量
工作台(组)数
备用台(组)数
离心式矿浆泵
隔膜泵、柱塞泵、
对磨损严重或其它条件不利者取大值,反之取小值。
当用矿浆泵冲洗管道时,备用泵的台数应满足冲洗要求。
12.3.5& 离心式矿浆泵需要水封水时,其水量、水质与水压应按设备要求而定。当无具体资料时,水量可按矿浆流量的1%~2%计算,水质满足水中悬浮物含量应小于或等于300mg/l要求,水压在矿浆泵进口处的压力必须比矿浆泵工作压力大50 kPa~ 200kPa。水封水泵应设有备用。
12.3.6& 泵站内的排水应排往附近的事故池,不得任意排放。
12.3.7& 采用离心式矿浆泵多段扬送矿浆时,泵站与泵站之间宜采用矿浆池衔接,也可远距离直接串联。在同一泵站内近距离直接串联时,其总扬程应在泵体强度允许范围之内。
12.3.8& 离心式矿浆泵在生产中需要随时改变转数以改变泵的扬程、流量时,可采用变频调速和调速电机等措施。容积式矿浆泵串联运行时,每台泵均应设相同的调速装置,以保证容积式矿浆泵同步运行。
12.3.9& 当离心式矿浆泵采用三角皮带或联轴器传动时,应设置安全罩。
12.3.10& 隔膜泵、柱塞泵和活塞泵缓冲装置宜采用高压充气方式。泵站内应设专用的充气装置,并需备用。充气压力应大于泵工作压力300kPa ~500kPa,容量可采用(0.4~1.0)m3/min。在缓冲装置上应设安全超压保护装置。
12.3.11& 泵站内设置柱塞泵、水隔离泵时应安设给水系统,给水水量、水压和水质要求由制造厂提供。
12.3.12& 尾矿泵站的起重设备按表12.3.12。
表12.3.12&&&&& 尾矿泵站的起重设备
泵或电机的重量(t)
起重设备名称
手动或电动固定单轨吊车
电动固定单轨或手动桥式吊车
电动桥式吊车
泵的重量对于离心式泵按整体计算,对于隔膜泵、柱塞泵、活塞泵、水隔离泵按最大部件计算。
矿浆泵磨蚀较严重,检修较频繁,工作泵在三台(组)以上或为地下式泵站时,起重设备水平应取高者。
12.3.13& 泵站内矿浆管上操作较频繁的阀门,直径小于DN250mm时,宜采用手动或液压矿浆阀;直径等于或大于DN250mm时,宜采用电动、气动或液压矿浆阀。
12.3.14& 矿浆泵的配置应设计成压入式,对容积式矿浆泵给矿压力不宜小于300 kPa,对水隔离泵给矿压力不宜小于150 kPa。
12.3.15& 泵站内的矿浆管道应采用钢管。在矿浆泵的进出口管段上的适当位置应设置快速管接头或伸缩接头。
12.3.16& 泵站内矿浆泵、管道及阀门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布置成一台(组)泵配置一条输送管道的“单打一”系统;
2& 阀门的设置地点应考虑操作及检修方便。当阀门高出地面1.2m以上时,应设置操作平台;
3& 管道布置应力求线路短,阀门少,转角小,转点少并避免直交和死角过长;
4& 管道应设置在地面或平台上,管壁与地面、墙壁间的净距不应小于0.3m。管道有碍通行时,应设跨越管道的走台;
5& 管道的最低段应设亊故池;
6 &管道不得在电气设备上方通过;
7& 管道及阀门应设置必要的支撑。
12.4& 泵站配置
12.4.1& 泵站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泵机组基础之间、机组伸出基础部分之间以及机组伸出基础部分与墙壁之间的通道宽度应按表12.4.1-1确定;
表12.4.1-1&& 泵站内通道宽度
泵类别及工作条件
基础间通道宽度(m)
主泵机组伸出基础部分之间的通道宽度(m)
主泵机组伸出基础与墙之间、辅助设备之间及其周围的净宽度(m)
离心式矿浆泵
水隔离泥浆泵、隔膜泵、活塞泵、柱塞泵
2& 配电盘前的通道宽度不应小于2m,在通道的个别地点如有建筑物凸出部分时,其宽度可减为1.5m;
3& 高压开关柜应与机器间隔开;
4& 泵站应设检修场地,其面积参考表12.4.1-2确定;
表12.4.1-2&& 检修场地面积
检修场地面积(m2)
离心式矿浆泵
水隔离泥浆泵、活塞泵、柱塞泵、水冲洗泵等
5 &泵站平面尺寸应符合建筑模数的要求。
12.4.2& 泵站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按起吊物底部与跨越物顶部之间的净空距离不应小于0.5m的条件确定地上式泵站机器间的有效高度,离心矿浆泵站净高度不应小于3.2m、对于水隔离泥浆泵站净高度不应小于8.0m、对隔膜泵站等净高度不应小于6.0m;
2& 地下式泵站地面以上部分的高度应根据设备装卸的要求而定,但不应小于3m。
12.4.3& 水隔离泥浆泵站的给料泵和高压水泵及隔膜泵的给料泵等设备宜设隔墙与主泵隔开或设在单独的偏跨内。偏跨的净高度不应小于4.5m。
12.4.4& 泵站应设置单独的中控室、值班房、备品备料库房等,位置宜布置在偏跨内。配电室的地面宜高出主厂房0.15 m~0.3m。当泵站距厂区及工人居住区较远时,应有适当的生活设施。
12.4.5& 泵站大门的宽度应按汽车运载最大设备或部件直接进入的要求确定。矿浆池、清水池设于室外,尚应设置便门。
12.4.6& 泵站内应设置地沟,其宽度不应小于0.3m,地沟以坡度不小于0.01倾向事故池。室内地坪面倾向地沟的坡度不宜小于0.01。
12.4.7& 泵站应设置事故贮浆池及事故贮浆池清除泵。
12.4.8& 泵站范围内宜设有安全围护设施。
12.5& 供电通讯及其他
12.5.1& 矿浆池应设液面指示器,其指示部分应设于室内便于观察的位置。在最高、最低液面应警报,并在最低液面时自动停泵。
12.5.2 &泵站内应设有检修电源和联系电话。
12.5.3& 泵站内、外及矿浆池上应设照明,必要时尚应设检修照明。
12.5.4& 泵站内可根据需要,设置流量、压力及浓度等检测仪表。
12.5.5& 泵站内应设有管道冲洗水、稀释水和地坪冲洗水系统。
12.5.6& 泵站内应根据需要考虑采暖与通风。
13& 尾矿设施的环保措施
13.1& 一般规定
13.1.1& 尾矿设施环境污染控制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以及国家、行业、地方其它相关环保标准的要求。
13.1.2& 湿排尾矿库是选矿废水的净化设施之一,应有足够的水面长度,满足澄清距离的要求,充分利用尾矿库的沉淀、氧化和吸附等自净功能。
13.1.3& 尾矿库的澄清水应返回选矿、采矿工艺使用,提高尾矿水重复利用率。外排时应根据其水质性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7、《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5、《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6、《镁﹑钛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8、《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等及地方相关环保标准的相应要求,如不符合应另行设计尾矿水处理系统,使之达标。
13.1.4& 尾矿库宜实行清污分流,减少尾矿库污水量。
13.1.5& 尾矿库的扬尘等大气污染应符合现行相关的国家标准中“无组织排放”的相关要求。
13.1.6& 尾矿设施的环保措施应与尾矿设施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验收。
13.1.7 &尾矿设施的环保措施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规的规定。
13.2& 尾矿库的环保防渗设计
13.2.1& 应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对尾矿的性质进行鉴别,确定其性质后,并综合考虑尾矿库区地下水的功能要求(其水质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的有关规定评定),对尾矿库采取相应的环保防渗措施。环保防渗措施可分期实施。
13.2.2& 尾矿按环保要求分类。按照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的有关规定,凡未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并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判定为不具有危险特性的尾矿,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其它属于危险废物。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尾矿又分成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两类。
13.2.3& 按尾矿库堆存物,将尾矿库划分为Ⅰ类库和Ⅱ类库:
堆存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尾矿库为Ⅰ类库;
堆存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尾矿库为Ⅱ类库。
13.2.4& Ⅰ类库禁止属于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尾矿混入,否则应按Ⅱ类库的环保防渗要求进行设计。
13.2.5& Ⅱ类库必须符合环保防渗要求,防止其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同时还应防止地下水进入尾矿库。
13.2.6& Ⅱ类库的环保防渗要求为库的底部和周边应具有一层可靠防渗系统,其防渗性能相当于一层饱和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7cm/s且厚度不小于1.5m的黏土层的防渗性能。防渗层的材料可以是黏土等天然材料,也可以是土工膜、复合土工膜等土工合成材料及钠基膨润土防渗毯(GCL)等复合防渗材料。防渗层的结构可以是单层压实天然黏土或改性黏土,也可以是土工膜与压实黏土或GCL等的组合结构。不论防渗层的材料和结构如何,均应满足上述环保防渗要求中的防渗等效原则。
13.2.7& Ⅱ类库采用的防渗材料材质、类型及厚度的选择应按材料上水头大小、尾矿性质及材料上堆积荷载和铺设条件等确定。土工膜的厚度不应小于1.5mm,且满足设计要求的物理力学性能、水力性能和耐久性能,并按现行国家标准《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290的相关规定进行防渗结构设计。
13.2.8 &为监控Ⅱ类库尾矿水对地下水的污染,尾矿库的周边至少应设置三口地下水质监控井。一口沿地下水流向设在库上游,作为对照井(本底井);第二口沿地下水流向设在库下游,作为污染监视监测井;第三口井设在最可能受到扩散影响的库周边,作为污染扩散监测井。
当水文地质资料表明地下水含水层埋藏较深,经论证认定地下水不会被污染时,可以不设地下水水质监测井。
13.2.9& 防渗系统施工完成后、尾矿堆存之前,必须对防渗系统进行渗漏检测,查出漏洞并对漏洞进行修补。
13.2.10 &当地下水水位较高并对防渗系统产生危害时,必须设置地下水收集导排系统,要求地下水收集导排系统顶部距防渗系统底部不应小于1.0m。
13.2.11& 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适宜时,Ⅱ类库也可采用垂直防渗系统,其防渗效果应符合本规范13.2.6条的环保防渗要求中的防渗等效原则。
13.2.12 &属于危险废物的尾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及其它危险废物相关的规定进行安全处置。
13.3& 尾矿设施的其他环保措施
13.3.1& 尾矿库堆积坝外坡面应随着尾矿堆积坝的加高,用碎石土覆面或种植草皮、灌木;沉积干滩应采取洒水喷淋等防止粉尘污染的措施。
13.3.2& 尾矿泵站和尾矿输送管V形管段最低点的附近应设事故池(库)。事故池应及时清理。
13.3.3& 尾矿设施的环保措施包含水土保持及土地复垦。
13.3.4 &为保护库区下游水环境,在库区地形地质条件允许情况下,尾矿库可设置周边截水沟以实现清污分流。截水沟过流断面设计标准宜根据尾矿环保分类确定:Ⅰ类一般工业固废可按多年平均24小时暴雨标准设置;Ⅱ类一般工业固废可按十年一遇暴雨标准设置;危险废物可按百年一遇暴雨标准设置。
13.3.5应在有渗水的尾矿坝下游设渗水收集设施,将不达标的渗水收集、回用或处理。
附录A& 原尾矿定名表
&表A&& 原尾矿定名表
判 别 标 准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25%~50%
1、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2、塑性指数应由相应于76g圆锥仪沉入土中深度为10mm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得。
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
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
粒径大于0.074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85%
粒径大于0.074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
粒径大于0.074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不大于10
尾粉质黏土
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
塑性指数大于17
附录B& 尾矿沉积滩平均坡度确定方法
B.0.1& 任意滩长的平均坡度可按附下式计算:
i1=i100(100/L)0.3&&&&&&&&&&&&&&&&&&&&&&& &(B.0.1)
式中 :i1——计算滩长的平均坡度;
&L——计算滩长(m);
i100——为百米滩长的平均坡度,可由附表B.0.1查得。
表B.0.1& 百米滩长的平均坡度i100
放矿流量(L/s)
i100& (%)
当放矿浓度为p (%)
附录C& 坝体尾矿平均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表C&&& 坝体尾矿平均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平均粒径dp(mm)
有效粒径d10& (mm)
不均匀系数d60/d10
天然容重γ (g/cm3)
内摩檫角φ (o)
凝聚力C& (kPa)
压缩系数α1-2(1/kPa)
渗透系数k (cm/s)
3.75×10-4
1.25×10-4
注:①表中指标均系从坝体取样试验所得的平均值;
②C、φ值为直剪(固结快剪)强度指标。
附录D& 拦挡坝最大一次洪水冲刷泥沙量估算公式
D.0.1& 尾矿库拦挡坝最大一次洪水冲刷的泥沙量可按公式(D.0.1)估算。
WCH=1000HPaF
P &&&&&&&&&&&&&&&&&&&&&&(D.0.1)
式中: WCH ——最大一次冲沙量 (m3);
HP —— 频率20~50年一遇最大24小时的降雨量(mm);
a ——尾矿细度系数(见表D.0.1-1);
&F——终期尾矿堆积区面积km2;
P——尾矿库等别系数(见表D.0.1-2)。
& 表D.0.1-1& 尾矿细度系数 a值表
粒度小于0.074mm的尾矿含量(%)
表D.0.1-2&&& 尾矿库等别系数P值表
尾矿库等别
附录E& 尾矿浆体输送试验项目
表E& 尾矿浆体输送试验项目表
总酸度、总碱度、CO32-、HCO3-、S2-,Ca2+,Mg2+,SO42-,Ce-,K+,Na+,DO,pH
比重,粒径及分布,硬度,化学成分
沉降,极限浓度,流变参数,pH
临界流速,阻力损失,最佳浓度,最佳管径等
停车启动流速,极限坡度
确定管道年腐蚀率
注:①表A中1,2,3项需矿样少,试验规模小,称试验室小型静态试验;
②表A中4,5,6项需矿样多,试验规模大,称半工业环管试验。
本规范用词说明
1& 为便于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1&&&&&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GB 5019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
《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5
《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6
《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7
《镁、钛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8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
10&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 5085
11&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 50290
12&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
13& 《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
14&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
15&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
16&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SL 274
17&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 5073
18&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
19&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 191
20& 《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 279
21& 《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DL 5077
河北汇正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01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 ALL RIGHTS RESRVED通讯地址:石家庄裕华西路42号金立方大厦20楼 &联系电话:8 冀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跌水与陡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