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极必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科学佐证

科网群英烩No.0411邸利会 科学新闻 地震预报 真相 神话 伪科学
已有 1673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科学网,博客,媒体,科学新闻,打假,伪科学,地震预报,真相,邸利会,色球,色空间
科网群英烩
让水滴洒向为科学网灌水勤奋笔耕的人们 && 科网群英烩粉墨登场
关键词: 科学网,博客,媒体,科学新闻,打假,伪科学,地震,预报,真相,邸利会,色球,色空间
水滴洒向为科学网灌水
勤奋笔耕的人们
&& 科网群英 烩 粉墨登场 &&
学者邸利会 发表于 21:16:46:1 │ 浏览:828 &&& & && &
您的姓名:* 您的邮件:朋友邮件:*&推荐理由:&
预报何来?
&预报&何来?&&&&&& &根据那些伪科学鼓吹者的多年表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应该解散&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这两个组织,中国地震局应当公布这些人历年的预报记录,让公众认清他们的水平&
&&&&&&& 这些在学术上存在明显问题的论文为什么能&堂而皇之&地通过评审而刊登?为什么主流的科学家大多没有站出来澄清事实?为什么这些问题专家中甚至包括了一些院士?就这一系列问题,特邀评论人、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夏新宇发表了观点。
科学新闻:这些文章为什么能发表在正式的刊物上?
夏新宇: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刊物本身级别就很低,比如《内陆地震》和《灾害学》分别由 新疆地震局和陕西省地震局主办,很多省份的地震局都有自己主办的这类刊物;《地球物理学进展》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该所主办两份地球物理刊 物,这是低档的一份(高档的是《地球物理学报》,1948年创办);《自然灾害学报》是地震局工程力学所主办的。这些刊物的级别,不能和《地震学报》、 《地球物理学报》相比,更不要说国际刊物了。想一想屡次有正式刊物刊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批判相对论&的文章,所以上述刊物登出那类伪科学的预测文章,不足为奇。它反映的是刊物水平低、审稿人员水平低或者存在关系稿。
这几篇文章中,只有郭增建的《我国天灾预测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登在比较正规的《地球物理学报》上,但又是级别不高的增刊。查一下这期增刊的目录,其实就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各个专业进展的总结。由于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隶属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因此这篇总结各种灾害预测术的文章也被收入其中。不过在整本期刊的40篇总结文章当中,这篇和另一篇灾害预测的文章名列倒数两名,说明地球物理学界的主流学者也知道这些预测文章的成色。
科学新闻:为什么主流的科学家对翁文波和伪科学不敢评论,要求匿名?
夏新宇: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很多研究人员可能比较自重,不想降低身份去和搞伪科学的人进行什么&辩论&。因为真的辩论起来,同行会认为是&多事&、&不务正业&,外行可能会认为是&学术争论&,反而抬高了那些搞伪科学者的地位。二是因人际关系,怕伤面子。比如翁文波,毕竟曾经是石油部门的领导,下属和学生现在还有很多。三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些搞伪科学的人能量很大、时间很多,而且能 走上层路线,跟他们纠缠起来,会影响自己正常的工作。
科学新闻:作为某某专家声称能预报地震,在一般的情况下,对公众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夏新宇:这个后果要比声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推翻了相对论危害更大。因为地震预报不像学术色彩更浓的数理化这样的学科,它和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并不很高,经过长期的误导宣传,很多人误以为现阶段地震可以预报。再 加上这些人以什么&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专家的身份出面,公众会认为这是权威结论,以致于对防震抗震麻痹大意。
相比之下,在美国和日本,政府和公众都清楚地震不能预报,所以非常注重平时的防范意识和准备工作,各种预报不成气候。另外,那些所谓专家的预报依据都夹杂了大量伪科学的东西,涉及到地质、气象、物理等各个方面,这些东西会进一步损害公众素养 (因为大部分人只会听结论,不会花时间精力去辨别)。更不用说他们的预报曾经导致过地震恐慌。
为了预防这些后果,相关的科研机构和人员应该负起责任来。根据那些伪科学鼓吹者的多年表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应该解散&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这两个组织,中国地震局应当公布这些人历年的预报记录,让公众认清他们的水平。而一旦有人不恰当地吹嘘能够预报地震,专业人员应该及时出面澄清。相比之下,国外的专业人员很负责任。比如2008年美国航空航天局有人宣称地震预报取得突破,今年意大利拉奎拉地震之后有人宣称事先进行了预报,美、德等国的地震学家都出来进行了澄清。
科学新闻:为什么在以前是专家,现在退休了却做出不符合科学规范、近似民科的事情,尤其有的人还是院士?
夏新宇: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在退休之前就已经开始从事这些伪科学。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这些人本来就缺乏科学训练,尤其是缺乏起码的逻辑思维和统计常识,所以把一些自然现象与地震胡乱联系起来,不懂得统计检验。
二是这些人不具备足够的科学知识,尤其是地质学知识。预报地震离不开地质学的基础,而地质学是一门实践和经验很强的学科。当初组建地震局的时候,很多不懂地质的人也被吸收进来,发明了一些违背地质学知识的预报方法,比如1974年石油物探工 程师张铁铮发明了&磁暴二倍法&,他认为地震是&高磁性&岩浆大规模流动造成的。对于这种说法,后来的郭增建(物理专业出身)等人还在维护。又比如地震预报吹嘘得很响、动辄说自己需要经费的任振球,是纺织工学院肄业生,他发明的&三星一线法&违背地质、气象、物理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观测结果。而另外一些人 即使是地质专业或者地球物理专业毕业,由于他们毕业时间太早,对近几十年来地质学积累的新材料、发展的新理论相当无知,所以他们的预报方法充满了臆想。&&&&&& 后记:由于持地震可以预测的&非主流科学家&们中不少人已退休在家,但至少以前是以科学建制内的职业科学家的身份从事研究;遑论他们一系列的主张是由发表在正式学术刊物的论文作为支撑的,这提示我们如果不重新对这些论文进行同行间的&再评价&的话,在科学证据的角度是不够坚实的。&&&&&&& 但遗憾的是,记者的努力却&困难重重&。在我接触的采访对象中,他们几乎一致的表达了同样的意见,即这些论文&不靠谱&,但不少科学家却希望能匿名发表。试想一下,如果大多数的意见都是匿名的话,会给读者怎样的感觉?现编乱造疑惑说话没底气?&&&&&&& 所幸的是,在记者的劝说下,并将以上问题发给夏老师后,他最终决定&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让笔者不禁心生敬意。如果读者愿意,还可继续关注夏老师对&非主流&的其他精彩评述。
本文引用地址: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当前推荐数:0& &&
记录总数:1 总页数:1 当前页:1
学者邸利会 发表于 21:21:51:2 │ 浏览:797 &&& & && &
您的姓名:* 您的邮件:朋友邮件:*&推荐理由:&
地震预报,谁来评价?
地震&预报&学术评价&
学术评议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对于地震预报这一问题,接受本刊邀请的诸多科学家都表示&非常有压力&。
但既然是发表在正式学术刊物上的文章,至少就应该接受同行的检验。如果连这点都不存在的话,所谓的科学的公正性又如何体现?本刊选出了22篇支撑&地震预测术&的研究论文(其中一部分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论文),如参考资料所列。以下所载是对这些论文的评议意见。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姚振兴:
对于几篇文章(7、15、17、20),我认为,地震预测的问题到现在也没有解决,通过气象能达到预测的目的,基本上是不行的。但是,我经常见他们报到地震 局。地震预报要有完整的三要素,他们基本都是马后炮的做法,不可能真正预测准确,他们预测的位置和时间都相差很多。对于我来说,不相信他们作的这些事情。 他们声称预测了唐山地震等,都是似是而非的,实际并不是他们预测了什么。震级相差一个级别,破坏程度要差一个数量级,精确预测是很难的。依靠月亮等天体的 引力的一些东西作为预报依据也基本不可能,因为月亮是对整个地球的,并非对应地球的某个点发生作用。地震预测到目前还是没有解决的难题。
天气预报会通过测量、方程计算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来,但地震到底要测量哪些量都不清楚,对于一些前兆和地震到底是什么关系也不清楚,无法预测。天气因 素,如旱涝和地震的关系基本不大。对于他们的论证逻辑,我不太欣赏,因为地震毕竟是一个物理过程和地质过程,而他们的东西太玄乎。对于他们提到的东方科 学,我认为所有科学都是一样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志峰:
已经读过这些文章(15、17、18、21),这个仅仅是通过现象提出的假说吧。就统计上而言,灾害少,地震也少,缺乏大样本量的统计。目前整个地震的预测都没有过关,而造成地震的真正的原因不是很清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倪四道:
已 看过这些文章(1、11、13、14),地震预测问题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固体潮伴随的应力变化而触发地震的研究一直有争议,正反观点都有,目 前没有确定的结论。固体潮触发地震的结论具有统计学的基础,但是固体潮与地震发生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似乎只比50%大了一些。基于前震的地震预测是地震学 界认可的指标,但是前震有广义及狭义两种。狭义的前震(离主震非常近的、机制类似的前震)对于地震预测效果较好。其它的地震预测指标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无法发表意见。地震不能预报这个断言,我不认可。科学的发展,会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地震孕震过程。当我们理解了孕震过程后,我们才能知道地震是否能预报。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李国平:
这组文章(15、17、18、20)论文格式还算较规范,但比较单薄,不够系统、详实。对天文、地质构造、地震带方面的论证比较好,起码有一些定量的分析, 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可信度;但对与气象灾害的关系、物理机理则分析得很不够,推测、牵强的成分很重,有一些关于气象学中天气系统和大气环流系统的论述不够严谨、专业。
建 议根据地震&&气象系统现有观测资料开展一些客观、定量的统计研究,还要分析系统在空间尺度上的关系(如龙卷风是中小尺度,西太副高是行星尺度),并且对 于提出的地震&&气象灾害之间的关联以及预测,进行全面客观的检验、评分,不能只讲预测成功的例子;应给出一段时间内,应用某种方法得出的完整的预测准确 率(包括空报、漏报)。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
冯向东、魏东平的&地震活动性与日月引潮力相关性统计分析&,该文对天体对地球的作用,以及统计分析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考虑地震本身的 情况,因此,虽然样本量很大,但结论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国内外一些研究都采用类似方法,却得到地震活动性与日月引潮力无关的结论。建议参考 Cochran等人的方法对地震进行分类及量化分析。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笼统将所有东西放在一起,是得不到有用的结果的。
李勇的&太阳系天体位置、固体潮与地震预测&存在如下问题:太阳系中各天体对地球的作用是通过固体潮的作用反映出来的,月亮和太阳作用占的比例非常大。
因此,天体的作用最好是通过固体潮来表征,而不是用位置,后者突出了其它天体的作用。另一个问题是即使是北京一个较小区域,地震类型也有差别,也应分别考虑。最后是天体作用是个外因,对地震发生时间有一定作用,但与发生多大地震本质上没有多大关系。
任振球等人的&大地震临震预测的研究进展&是将很多东西放在了一起。首先,天体(包括月亮)对地震的作用有很多研究成果,对预测发震时间是有用的,但地震是 否在这个时间发生取决于地震所在地区的介质是否已接近破裂,仅有这个因素是无法作地震预测的,最简单的,每个月均有一次最大、最小值。而地震接近发生时, 震源区会出现一定异常,包括地应力突跳、地电和地磁异常、卫星红外异常、重力高频脉冲等在一些地震前能够观测到,也是目前地震预测使用的方法。
现在主要问题是每次地震前表现形式并不一样,即不是一一对应。地震前有一些慢破裂现象,目前已有所观测,但有待深入研究。这可能是产生上述前兆现象的原因,但是否可产生传播距离很远的次声波异常,并没有公认,但也不要否认。
不过,利用虎皮鹦鹉跳跃次数报地震就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不可否认,某些动物可能对一些频段的波比较敏感,但动物本身一些其它行为的排除是很难的。上述的一些仪器观测在实际工作中也在做,但综合起来达到40%的成功率是不可能的。
参考资料:
1.任振球,李均之,曾小苹:《大地震临震预测的研究进展》,地学前缘,2001年第2期。
2.任振球:《突发性特大自然灾害触发因子的发现及其物理研究方案》,中国工程科学,2004年第12期。
3.任振球:《走中西两种文化优势融合道路争取实现地震预报的突破性进展》,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第5期。
4.任振球:《用天地耦合方法预测重大自然灾害》,科学决策,2008年第4期。
5.任振球,孙丽娟:《从科学观反思汶川特大地震的深层次教训》,前沿科学,2009年第1期。
6.龙小霞,延军平,孙虎,王祖正:《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灾害学,2006年第3期。
7.徐道一,王明太,耿庆国,汪纬林:《翁文波院士的信息预测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及其意义》,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第4期。
8.杨杰,李爱群:《之质疑》,东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9.高伟,许绍燮,刘蒲雄,彭克银:《地震与太阳、月亮位置的关系(一)&&强震孕育区广义前震序列的某些时间特征》,地震学报,1996年第1期。
10.高伟,许绍燮,刘蒲雄,彭克银:《地震与太阳、月亮位置的关系(二)&&强震孕育区广义前震序列的某些时间特征》,地震学报,1996年第3期。
11.E. S. Cochran, J. E. Vidale, S. Tanaka;朱大庆、邹本良译:《地球潮汐能够触发浅源逆冲断层地震》,世界地震译丛,2006年第2期。
12.冯向东、魏东平:《地震活动性与日月引潮力相关性统计分析》,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第5期。
13.李勇:《太阳系天体位置、固体潮与地震预测》,中国科学G辑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05年第3期。
14.郭增建、韩延本、吴瑾冰、郭安宁:《固体潮与矿井坍塌事故》,内陆地震,2004年第4期。
15.郭增建、荣代潞:《从地气耦合讨论某些天灾预测问题》,自然灾害学报,1996年4期。
16.郭增建:《地球系统科学提出前我国科学界的某些思维》,灾害学,2005年第1期。
17.郭增建,郭安红,张颖:《孟加拉特大风暴潮与滇缅地区大震的关系》,灾害学,2007年第3期。
18.郭增建:《我国天灾预测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地球物理学报,1997年第40卷增刊。
19.郭增建:《穴位论与地球物理灾害链》,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第4期。
20.郭增建、秦保燕、郭安宁:《灾害互斥链研究》,灾害学,2006年第3期。
21.高建国、王涌泉、郭增建等:《印尼苏门答腊三次大地震与中国珠江洪水关系的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第4期。
22.门可佩、高建国:《重大灾害链及其防御》,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第1期。
本文引用地址: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当前推荐数:0& &&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 21:29:20]&&&
冯向东、魏东平的&地震活动性与日月引潮力相关性统计分析&,该文对天体对地球的作用,以及统计分析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考虑地震本身的 情况,因此,虽然样本量很大,但结论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国内外一些研究都采用类似方法,却得到地震活动性与日月引潮力无关的结论。建议参考 Cochran等人的方法对地震进行分类及量化分析。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笼统将所有东西放在一起,是得不到有用的结果的。---------------------将本人与我学生的这篇论文,放在这里进行评价,还是值得商榷的,不知道是那位&高人&选中了我们的这篇文章。严格来讲,我们的这篇文章是关于地震活动性方面的一个统计研究,没有谈论多少与地震预测有关的内容。
记录总数:2 总页数:1 当前页:1
学者邸利会 发表于 21:48:20:4 │ 浏览:1015 &&& & && &
您的姓名:* 您的邮件:朋友邮件:*&推荐理由:&
翁文波和他的天灾预测委员会
翁文波和他的&天灾预测委员会&&
与主流科学家不同的一点是:天灾委员会委员们更愿意强调他们使用的是东方的思维方法,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
在主流的地震学界,&汶川地震几乎是不可预报的&,&目前无法、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恐怕都难以实现短临预报&的结论已成共识。然而,秉承预测传统的&非主流科学家&并不承认这样的结论。
&我们的观点很明确,地震能预测。&在汶川地震一年之后,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的李均之教授在接受《科学新闻》专访时说,&我们用实际的预测结果说话。&与李均之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退休研究员任振球、中国地震局兰州 地震研究所退休研究员郭增建等一批&交叉学科的科学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翁文波的后28年
提到&天灾预测委员会&,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创始人翁文波院士()。如果把他的科研生涯平分开来,正好是两个28年。前28年,翁文波从事石油勘探研究,成绩斐然。后28年,翁文波从事地震等的预测工作,被他的传记作者称为&预测学宗师&。
翁文波放弃原来的石油勘探转向地震预测研究源于日的邢台大地震。当年4 月27日下午,他和李四光被周恩来总理请进中南海西花厅,周总理希望他们对地震形成和发展趋势找出规律,做出预报。日河间6.3级地震 后,翁文波又受周恩来单独召见,周总理对他说:&石油已放光彩,地震方面也要放光彩。&
但翁文波引起普通大众的关注却是由于汶川地震后被&重新发现&的一篇论文。这篇以陕西师 范大学研究生龙小霞为第一作者、于2006年在《灾害学》杂志上发表的&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一文被人翻了出来,用来指责地震局的&无能&、&瞒报&。而在这篇文章中,用的就是翁文波预测理论中的&可公度法&。
可公度性源于天文学,表示自然界事物之间的一种秩序,支持者称其是自然现象周期性的一种客观外在反映。
翁文波的预测学涉及多种学科,并声称在基础理论方面有诸多重大突破。可是当记者手捧翁文波所著的《预测学》一书的数理基础部分拿给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何祚庥院士和李淼研究员作&鉴定&时,他们却给出了与翁文波本人看法完全相反的结论。
&感觉就是把东西堆砌在一起,相互之间没有关联,逻辑之间也没有连续性。&李淼说,&讲的都是已知的事实,没什么新东西。语言的表述上也自创了很多名词,并不是物理专业的语言。&
何祚庥则直接向记者表示,早就知道有这本书,但&说白了就是没什么道理的。&&翁文波说地震能预测,从哲学上就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是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是信息总要反应到人脑里面才行,现在地球内部精确的信息不知道,怎么预测?&
当记者提到许多对翁文波评价的研究人员要求匿名时,何祚庥说,&翁文波是那个特殊时代树立起来的典型,别人不敢说,我不怕!&李淼则对这种现象表示理解:&我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还能说一些话,要是换了我(成为这个圈子里的人),恐怕也是有顾虑的。&
在&预测学&的信奉者看来,利用可公度法做出的预测是真实可信的。然而,李均之尽管也说&翁文波的可公度法还是不错的&,但同时也表示如果&不和他的临震手段结合&,其&计算误差可以到60天甚至更高&。
据他进一步披露:日美国加州南部发生的7.4级地震,就是他帮了翁文波的大忙。据李均之所说,1992年的3月份,洛杉矶发生6.4级地震,翁文波就认为是自己预先报的那一次,而李均之则认为&基本不是你报的那个&。过几天,又在旧金山以东发生7.2级地震,翁文波连通知美国的电稿都起好了,李均之却仍然认为&你的地震还没来呢&。果然,到了6月28日,真正的那一个地震来了,震级、地点都差不多。&要不是我帮忙,早早通知美国人说(加州南部7.4级的地震)是他报的那个(地震)的话,就前功尽弃了。&李均之说。
&天灾预测委员会&群像
日,在北京科学会堂101会议室,翁文波宣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 测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成立,并由他担任这个专业委员会主任。同时确立&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任务即是向有关单位提供预测意见,尤其强调&我们和其 他的减灾组织不同,在于&突出预测&&。
时至今日,翁文波建议的每年两次的学术会议依然在&秘密&举行。一是每年春季的天灾预测 研讨会,一是秋末冬初的天灾预测总结及学术讨论会。同时还出版两项&成果&:一为年度天灾预测报告(内部文件,称为&黄皮书&);一为年度天灾预测研究总结(公开发行,称为&蓝皮书&)。
自从该委员会成立后,迄今为止,发展出了&名目繁多&预测方法。据粗略统计,较著名的有 &磁暴法&、&旱震关系法&及其他各种&气候法&、&气象法&、&星相法&(包括&月相法&、&三星一线法&、&行星位置法&等,或称&引潮力法&)、& 远距离动物异常法&、&远距离无线电设备法&、&磁偏角法&(含&磁偏角二倍法&、&磁偏角月相二倍法&等)、&远距离地应力法&、&遥感法&等方法。
尽管任振球和李均之均明确向《科学新闻》表示&论文越来越难发&,而&科研经费也越来越难以筹集&,但该委员会的委员累年下来也发表了相当多的学术论文。可惜的是,这些论文却很少能得到主流科学家的认同。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夏新宇甚至指出:&他们的这些论文基本就可以作为判定这些刊物有多差的标尺了。&
与主流科学家不同的另外一点是,天灾委员会的委员们更愿意强调他们使用的不尽是西方的思 维方法,而是东方的思维方法,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用登载于《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6月特刊上的中国地震局退休副研究员黄相宁的话说,&主流科学家用的是从西方学来的地球物理方法。&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里的人用的都不是地球物理方法,而是从中华文化中吸取的精华,走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路。&
在黄相宁列举的&天灾预测委员会&的人物中,张建国作预测所依据的理论是易经;缪安存, 一位江苏溧阳地震台的退休人员,用的是自己创立的一种&耦合型系统近踪法&;宋松,山东省平原县职业中学的退休教师,用自创的&震因似雷因原理、七式、云形还原震法&;沈明军是兰州热力供应站退休职工,用自己设计的仪器来测量,并创立&地震是地壳层的疲劳脆断&理论。黄相宁同时说&委员会里也不乏像郭增 建、耿庆国、李均之这类科学家&。
而郭增建在《穴位论与地球物理灾害链》的文章中表示:&受我国古人穴位论和经络学术的启发,我们对地震、洪水进行了遥联预测讨论。&
但同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姚振兴则表示:&他们的东西太玄乎。&
参考文献:
灾害学, 2006年第3期, 86-89后记:巧遇何祚庥&&&&&&&&& 翁文波院士是地震界的老前辈,被他的传记作家宣扬为&预测学宗师&。可奇怪的是,记者在此次地震预测问题采访的过程中,凡是问地震学家&如何评价&翁文波&和他的《预测学》时,得到的几乎总是含糊其辞的答案。一面是&噤若寒蝉&,另一面确是&高调称赞&,实在让人费解。记者不禁问道:难道是因为书里面涉及的哲学、物理、数学、信息等学科,把他们吓住了?到底应该由谁来评价翁文波和他的地震预测研究?&&&&&& 由于《预测学》一书前面的&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对本书依据的哲学、物理、数学、信息等的介绍,记者想到不如请搞理论物理的专家来评一下。本来约好了李淼老师,他临时有事,我没在理论所找到他,却在所门口巧遇何祚庥院士。&&&&&&& 记者问:您是否听说过翁文波和《预测学》?他说,不仅听说过,还在会上批评过。记者请求可否就物理学部分写一正式的&鉴定&意见。他说,写就不必了,要是采访我的话,可以说几句话。结果就有了他快人快语的那几句话。采访完毕,他跨上小自行车,迅速地就离去了。记者惊讶的发现,他那么老了,没想到身手还那么敏捷。
本文引用地址: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当前推荐数:0& &&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 11:02:12]&ip:222.213.187.*&&
愿逝去的灵魂安息!神奇的大自然,看看你的孩子们吧!他们正调皮的斗嘴,说着一些在你看来幼稚可笑的话。而你,正安详地看着他们,脸上,露出慈祥的微笑....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一样的爱着他们!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 10:52:38]&ip:222.213.187.*&&
我觉得何祚庥院士也缺乏大师的风范。总让人感觉他好像就是真理的化身,中国的顶尖科学家就是如此,可见我们现阶段的学术氛围是什么状态。何祚庥院士认真地读过非主流学派的研究论文吗?认真的了解过他们以及他们的研究吗吗?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 10:44:06]&ip:222.213.187.*&&
少点争论,多点务实的研究。不管是伪科学还是真科学,在实践中总会被检验,伪者自伪,真者自真。地震预测本身就是一门正在发展和有待挖掘的科学,就像&地心说&时期的布鲁诺提出&日心说&的观点一样,也许那时也存在主流与非主流吧,最终是实践检验了一切!事实证明,在科学上如果缺乏开放、缺乏包容的思想,缺乏对自然、对科学应有的敬畏,缺乏严谨、理性的科学态度,总认为自己现在掌握的就一定是真理,总被&非此即彼&的思维惯性所左右,我们又怎么去发展和创新?争论&可预报&或&不可预报&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不如我们都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做一些实事吧。
记录总数:4 总页数:1 当前页:1
学者邸利会 发表于 21:51:16:0 │ 浏览:888 &&& & && &
您的姓名:* 您的邮件:朋友邮件:*&推荐理由:&
孙士鋐:曾经的首席预报员
孙士鋐:曾经的首席预报员&
&地震目前只能靠观测,很难、很难去做实验&&这就是我更注重东方思维的原因&
2008年10月,搞了多年地震预报的孙士鋐,在60岁时退休了。
汶川地震之后,他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的身份,耐心地接受各个媒体的采访,解答关于地震预报的种种问题。
而他在地震信息网上关于气压、大雨、台风、太阳活动与地震关系的文章,在科学界内外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文中提到的&大气压力对地震具有触发作用&,&在某些条件下,大雨可能引发地震&等观点,更为不少人士所诟病。
过去几年中,孙士鋐的职责之一是负责接收整理来自社会的地震预报卡,与&非主流&地震预报者保持着密切联系。
退休后的孙士鋐被台网中心返聘,但他已经远离地震预报一线,目前主要从事软科学研究。
日,在接受《科学新闻》专访时,孙士鋐将原来名片上的&首席预报员&头衔用笔轻轻划去。
&这是误解&
科学新闻:在去年的地震信息网上,登载了您的观点,包括&大气压力对地震具有触发作用&,&在某些条件下,大雨可能引发地震&等。这给公众造成了一种印象,似乎您认为根据气象可以预测地震。
孙士鋐:这是误解。但也许我们预报的思路需要改变,要发展新的观测方法。这需要比较长的过程。目前这几大手段能不能起到作用,还需要检验。
科学新闻:那您觉得气象和地震有关系吗?
孙士鋐:有时候某个地区干旱很厉害,就有不少人给我打电话,问干旱和地震是不是有关系。我说,如果你现在掌握的是干旱,地震没有影子,那我不知道。你要是说,地震正在孕育,会不会造成干旱,那我可以回答一下。
科学新闻:但有些研究气象的人士说,气象和地震应该没有关系。
孙士鋐:凭什么说没有关系,要说出理由。如果他没有研究(就这样说),那也是糊弄人,这 和现在没有能力去说明地震能不能预报,都谈不出根据是一样的。我个人认为,大地震正在孕育的时候,会引起干旱。地震孕育也会造成压力异常、台风路径改变, 这个是客观事实,但怎么解释,不清楚。那么大的地震,肯定是很大的能量,没有影响不可能。
科学新闻:如何去证明地震孕育会造成干旱、台风,方法是什么?是统计?
孙士鋐:这个是很难统计的。你是把所有的台风作为样本,还是把所有的地震作为样本?地震快要发生的时候,正好有台风?这中间有很多偶然因素,只有很少的样本。统计得不出结果。
科学新闻:那怎么确认地震孕育会造成干旱、台风呢?
孙士鋐:你来看汶川地震和缅甸台风的关系,台风的路径为什么会发生改变?显然,在这个时段里面,最大的事件是大地震。这就提出一个疑问,会不会是大地震的孕育导致了台风路径的改变?
当然,引起台风路径改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显然,别的原因都提不出来,或者别的(说法)解释起来比这个更加困难,那么我觉得这个是可能的。比如,1976年唐山地震的时候,也引起了台风路径的改变。
科学新闻:您作进一步的研究了吗?
孙士鋐:没有。就是提出来了这个疑问。
科学新闻:那更别说根据这个预测地震了?
孙士鋐:是。现在地震的机理不清楚,是解释不了的。事实摆在那个地方,你不能肯定它,但也不能否定它。
科学新闻:有人一直用统计的方法,试图证明气象和地震的关联,您怎么看?
孙士鋐:概率统计,我是不相信的。在没有别的办法的情况下,可以试试。他做了,你就看这里边能不能参考,能提炼出什么信息,有什么启示。但他的结论是不能相信的。任何百分数都没有意义。在物理机制上,要说得清楚,太勉强的话不行。
科学新闻:作为参考?这样会不会让人感觉,他们的结论已经在科学上得到论证了?
孙士鋐: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样子是不科学的。
科学新闻:还有一些人声称,用干旱、大雨、台风、气压异常能预测地震。
孙士鋐:这些只能作为参考,用这个来预测不行。我认为这个地区本身是在孕育地震,这些信息量佐证了这个地方有问题,对于发震时间的判定有一定意义。当地震越来越逼近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在早期,应该不会引起这样的异常。
&他们过分自信了&
科学新闻:对于天灾预测委员会的耿庆国、任振球等人使用的方法和理论,您怎么看?
孙士鋐:耿庆国和任振球他们精神很可嘉,但都过分自信了。在地震预报界,不能太自信,尤其是不能对某一些方法的使用太过自信。作地震预报要考虑得更全面,更多地注重宏观的分析,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清楚。
科学新闻:您是说事实上很多情况下逻辑关系都不太清楚?
孙士鋐:对。目前就是这么个状态。
科学新闻:有人说在中国的地震预报领域,主流用的是西方思维,非主流用的是东方思维。
孙士鋐:在我看来,研究方法上大同小异,谈不上你说的这个,倒是有一个在位不在位的区别,相当于执政党和在野党。对同样的现象,处理的方式方法会有不同。不在位的人往往很快作出决定,不怎么承担责任,更倾向自由发挥。在位的人要作决策,更关注怎么承担责任。
科学新闻:自由地发挥或许容易对公众造成误导?
孙士鋐:对。另一面,在位的如果能够像研究一样取&纯粹客观&的立场,可能会做得更好一点。有时候有责任在身,可能做起来会不尽如人意。
科学新闻:有人用所谓&东方思维&,如易经、穴位等研究地震预报,您怎么看?
孙士鋐:这些挺玄的。我想最原始的东方思维,比如注重联系、辩证是可以的。但后来掺杂了许多迷信。
科学新闻:您怎么处理不断给你汇报上来的地震预报卡?
孙士鋐: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异常和经验,要站在哲学的高度,搞清楚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作 出综合判定。有许多业余的地震爱好者经常和我说,这个方法、那个方法,他比较有把握,希望我们关注,给中央打招呼。有很多我都能明确否定掉。搞预报要从总 体上考虑,把握好大的形势背景。这次汶川地震没有报出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形势判定失误。
科学新闻:有人说远在深圳的动物或许也能感知汶川的地震。还有,怎么判定形势?
孙士鋐:从这次看,江苏好像有一例。这次汶川地震的动物宏观异常范围可能很大,不像我们 以前总结出来是在震中周围,这个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检验。我们主要应该考虑是不是大范围出现宏观异常,对于局部的要慎重。这里边很复杂。对于个人来说,随便 说一下好像没问题。作为职能部门,要根据某些宏观异常作出决策,风险太大了。
地震预报是建立在观测基础上的,而观测本身由于对象的复杂性,你所观察到的可能是客观事 实,也可能并不是事实。从1966年算起,我们搞了40多年的观测工作,究竟要观测什么,需要很好的研究。搞好未来观测方面的规划,捕捉到真正的客观事 实,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目前难度很大,因为地震是在地球内部深处孕育的,怎么对深处进行观测是个问题。
&经验积累很重要&
科学新闻:您做了30多年的地震预报工作,感觉现在和过去有什么变化?
孙士鋐:有一个变化:老的科学家,比如陈运泰、陈颙都在台站上呆过。现在40多岁的研究人员都没在台站呆过,缺乏锻炼。而台站的工作人员又不搞预报,停留在观测、记录、报送数据的工作上,没有研究能力,素质普遍较低。
现在学科分得很细,监测与预报脱节。搞监测的不搞预报,搞预报的不搞监测检测。这样有可能导致地震预报水平的下降。我觉得这个状态应该改变,地震预报需要更有综合素质的人来搞。
科学新闻:学科细分会不会是专业性的要求呢?
孙士鋐:搞地震分为两个层面,研究和预报。专业性的研究应该放到研究所里面去,面向社会的预报机构,更应该强调综合。
科学新闻:在地震预报的方法上,近年来有何变化?
孙士鋐:就我个人而言,经过长时间的锻炼,经验积累是很丰富的。但现在,新的一批人比较缺乏经验积累。他们学的都是老一代写的书,但这些书都是个人的经验积累,普适性很成问题。不同类型的地震差异很大,这些书只能是参考性地应用,照搬肯定不行。
如果是我,会从更宏观的角度来预报地震,而不是着眼于某个局部的经验。另外,我们应该学方法,而不是内容。地震上有很多的判据和指标,不能轻易拿来应用。
科学新闻:您刚才提到地震预报经验的积累很重要,但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能仅仅靠观测,是否还要靠逻辑推理和实验检验?
孙士鋐:我个人认为,地震目前只能靠观测。因为它不像其他的物理现象,地震很难、很难去 做实验。大地震孕育时间很长,是否有重复性都说不清楚。有人说,唐山地震是不是1679年平谷地震的重复?我说,差了160公里呢。现在我们做高温高压实 验,结果和实际情况还是相差太远。这就是我为什么比较倾向于东方思维的原因,它更注重变量之间的联系,更注重观测。
科学新闻:那么,地震预报的主流方法是不是已经穷途末路了?您有什么思考?
孙士鋐:那倒也不是。我一年来从事软科学的项目研究,一直忙,没时间思考。但这次汶川地震是不可能报出来的,前兆信息太少。&&&&&& (贺涛老师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引用地址: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当前推荐数:0& &&
记录总数:0 总页数:0 当前页:1
学者邸利会 发表于 21:56:00:5 │ 浏览:964 &&& & && &
您的姓名:* 您的邮件:朋友邮件:*&推荐理由:&
地震&预测术&真相
地震&预测术&真相&
&老专家们&凭着充满谬误的见解,执著地认为&破坏性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任振球近年发表的涉及地震预报的文章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对自己的&三星一线法&的介绍,以及对各种&非主流&预报方法的全面归纳总结。
&三星一线法&
按照任振球的介绍,&三星一线&能够造成地球引力异常、进而导致自然灾害,所以可以根据星体位置提前预报灾害。所谓&三星&,第一个是地球,第二个是太阳或月亮,第三个是7颗大行星、8颗一等亮星或者3颗&宇宙最强射电源& 中的一个。
显然,这种方法的谬误就在于发明者无视不同星体引潮力大小的区别。地球的引潮力几乎全部 来自月亮和太阳,它们导致了地球的海洋潮汐以及固体潮。引潮力和星体的质量成正比,而和星体到地球的距离的立方成反比。由于日地距离远大于月地距离,太阳 的质量虽然远大于月亮,但是对地球的引潮力只相当于月亮的45%。而其他星体由于距离地球太远,因此作用微不足道,例如金星的作用只相当于月球的 0.0052%。至于远方恒星的引潮力,根本没有考虑的意义。比如任振球提到的&角宿一&这个恒星,质量最多相当于太阳的11倍,而到地球的距离是日地距 离的1700万倍(大约270光年),所以它对地球的引潮力只相当于太阳的4.5万亿亿分之一。这个比例还小于一桶水和整个太平洋相比。
任振球或许明白他提出的机理违背物理学原理,但是他认为万有引力定律和广义相对论需要修 改,来适应他的说法。他屡次提到1997年漠河日全食的时候重力发生变化的例子(发表于《物理评论》即Physical Review D 2000年第62卷041101页),声称&三星一线&的时候可以造成&引力放大&。但是,日食期间重力仪测出的当地重力变化只有正常值的一亿分之一,更 何况这个结果到底是不是真的反映了重力变化,尚有争议。比如《物理评论》2002页的文章认为,这只是由于日食期间空气运动造成的测 量误差。无论如何,这种现象远没有到&挑战相对论&的地步,更无法应用于遥远恒星对地球的作用。此外,任振球在《中国工程学报》和《前沿科学》上两次引用 这篇文章的原图,但是两次都把 &一亿分之一&这个倍数丢掉了,或许是粗心大意、不明所以,或许是故意蒙混。总之,这个观测和任振球的&三星一线法&风马牛不相及。
这种没有机理依据的方法用来预报地震,当然不会符合统计检验。按照任振球的介绍,&三星 一线法&的第三颗星,可以从19个天体中选取一个。这样,它们每年和月亮、地球成一线的次数大概是38次,和太阳、地球成一线的次数大概也是38次。这样 频繁的组合,在每次自然灾害之后回头来找&三星一线&,不是一件难事,所以那些&预报&的例子,不能说明&三星一线&和&地震&之间存在统计关系。
由于&三星一线法&和地震之间既没有机理联系、也没有统计关系,所以不可能用来预报地 震。任振球屡次宣称的采用&三星一线法&预报地震的两个例子,一次是日伽师地震,一次是日日本东京湾外新岛地震,可以断 定都是采用&小震报大震&方法做出的,而所谓&三星一线法&只是包装。原因是这两次地震都发生于群震之中;他们发出预报的时间,恰恰是一段平静期过后的一 次小震之后。群震过程中,平静之后的一次小震,对下次大震有比较强的指示意义(震中就在当地,不必费力猜测,发震时间只需要往后推上一到几天,震级往上推 测两三级)。
&总结&反映了&非主流&全貌
任振球认为主流的地球物理方法是&还原论&,不可能解决临震预报。这个结论算是歪打正着,因为现在地震确实不能准确预报。当然,这只是虚晃一枪,其真实目的还是推荐各种&非主流&地震预报方法,就是那些机理无依据、统计不相关的方法(&地震预测术&)。
在两篇总结文章中,任振球如实地列出了各种手段的&劣势&;很多方法的劣势是&不能预报 震中&。但实际上,除了&小震报大震&之外,&不能预报震中&是这些方法的通病。原因很简单,那些&异常&现象与地震没有机理关系,&异常&出现的次数远 远大于观测点附近地震的次数。为了不让虚报率太高、太难看,于是&预报家&们就&认领&几百乃至几千公里之外的地震。所以这类方法从概率角度看全是笑料, 因为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18次、6级以上地震150多次,所以,每次出现那些所谓的&异常&之后,很容易在事后找到远方的地震。
比如,李均之在北京的&虎皮鹦鹉跳跃异常&,可以将新疆、日本的地震认作他预报的地震, 也可以把外地19天后发生的地震认作他预报的地震。至于任振球自称&三星一线法&的地点精度可以达到经纬度1.5度&2度的范围,这个数字来自1997年 伽师地震预报,详情我们已经提到了,他实际是把&以震报震&包装成&三星一线法&。
任振球坦承这些手段的&劣势&,也戳穿了以往某些关于地震预报的流言。比如,&磁暴法& 不能确定震中,所以去年汶川地震之后,流言所谓&耿庆国根据&强磁暴组合&预报出汶川地震三要素&,根本无从谈起。实际上,耿庆国等人成年累月地&预测& 阿坝地区将要发生地震,其依据是,阿坝地区本来就是地震多发区,而不是靠什么&磁暴&。当然,耿庆国预报的范围虽然很大(包括&兰州以南到甘青川交界&、 &红原周围150公里&),却并没有覆盖汶川地震的震中。此外,任振球承认耿庆国的&气象五要素均出现极值&&尚未实用&,这也等于否定掉了流言所谓耿庆 国用这种方法预报出某些地震的说法。原因无非在于耿庆国的虚报次数太多。
任振球的论文经常以&经费支持&来扣题,道出了这些&非主流&预测者的最大心声。比如地 震局曾经资助钱复业等人的&异常潮汐力谐振地电预报法&(HRT法),建了四个台站。由于这种方法虚报太多,所以出现异常之后,只好把几千公里之外的印尼 地震也认作自己预报的地震。汶川地震之后,尽管震中并不在他们宣称事先画出的距离观测站&600公里到800公里&的环带,但是他们依然认为预测成功,并 且开始走上层路线、向地震局施压,要求&提供资金和管理体制支持&继续布网。另外一个成功获得地震局支持的项目则是孙威的&砂层应力仪&,汶川地震之前已 经在部分省份布网。这种手段曾经远距离&预测&过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但是对距离近得多的汶川地震却毫无反应。
任振球的这份总结,反映了&非主流&专家预报手段的全貌,这些&老专家们&就是凭着这些 充满谬误的见解,执著地认为&破坏性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不停地向地震局施压要求财力物力支持,甚至把地震预报问题政治化。这实在是件既可笑又可悲的事 情。而中国地震局对这些伪科学手段不但在资金上支持,而且在名分上扶助(设立所谓&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任振球、耿庆国、李均之等人均名列其中), 一方面浪费钱财,另一方面破坏公众科学素养、麻痹防震抗震意识。有关的研究人员和决策部门应当尽早意识和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作者夏新宇早年从事地质学研究,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 院高级工程师,2006年获得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工业化学博士学位,现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工程系催化科学与应用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2008年汶 川地震发生后曾发表一系列文章批驳&地震预测术&)&&&&&&& 后记:感谢夏新宇老师耐心认真的回答,这本来是对任振球先生几篇论文的评论,但已然&自成一体&,故特别摘出,作为评论。
本文引用地址: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当前推荐数:0& &&
[4] 标题:全盘西化、假洋鬼子的典型
发表评论人:&[ 5:50:26]&ip:60.247.1.*&&
一篇想加现代科学迷信的檄文!
[3] 标题:胡扯吧你就!!
发表评论人:&[ 17:09:51]&ip:219.239.98.*&&
估计邸&砖家&擅长的就是诋毁别人吧?!!想想汶川地震受难的那些同胞吧,问问自己的良心安宁吗?这些执着的老专家,兢兢业业,碍您什么事了这样诋毁人家,说句不好听的,你缺德!!!!
[2] 标题:天文
发表评论人:&[ 17:00:41]&ip:222.88.236.*&&
尚待研究,得出结论 为时尚早
[1] 标题:地震受天文因素影响
发表评论人:&[ 8:02:05]&&&
不过现在的影响机理还不很清楚。靠引潮力解释,的确勉强了些。
记录总数:5 总页数:1 当前页:1
学者邸利会 发表于 21:58:41:1 │ 浏览:801 &&& & && &
您的姓名:* 您的邮件:朋友邮件:*&推荐理由:&
任振球:我不是地震业余爱好者
任振球:我不是地震业余爱好者 &&&&&& &所有突发性灾害我都研究过。我找出的触发条件是天文,这和古代的认识是一致的,中国古代把很多原因都归结为天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最后都要归结为天的。&&
任振球,对于关心地震预报的民众来说,恐怕不是一个太过陌生的名字。今年75岁,腿脚多有不便的任振球1997年从气象局退休在家后并没有&安享晚年&,而是靠着退休金继续发展他独创的&天地耦合&灾害预测方法。
用他的话说:&我原是天灾预测委员会的副主任,后来退了。现在国家不支持,主流科学家反对,内部矛盾也不少,我省了这乱七八糟的事,好全力以赴搞研究。&
任振球1956年在高级党校学习哲学,1968年开始注意研究朔望和大暴雨、台风的关系,唐山地震以后进一步意识到朔望和地震的关联,直到如今的&天地耦合&。
但任振球的努力并没有得到承认,在一项建议&&在首都圈设立实验点以检验奥运会期间可能到来的大地震&&失败后,地震局在给他的函件中说:&我们并不接受地震业余爱好者的建议。&
日,一直&忍辱负重&的任振球在家中接受了《科学新闻》记者的专访,在长达3个多小时的访谈中,任振球进一步向我们吐露了他的所思所想。
有关汶川地震预测
科学新闻:请简单介绍下您的研究。
任振球:20世纪70年代,我发现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的共同触发因子:无论是特大暴雨、 台风突变、大地震临震,它们都是在内部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由&三星一线&(黄道面的大行星或一等亮星,分别与月亮对地球成直线&&视赤经相等或相差 180&)发生时刻的引潮力共振异常叠加的触发。1982年,我发表了一个引力瞬时局部放大的假设。我原想这一辈子是解释不了了。结果前几年,我在凤凰卫 视和方舟子辩论,航天二院的老研究员万金华对我的工作很感兴趣。后来他做了个研究,很可能是理论物理上的重大发现。
万金华用牛顿的万有引力、等效效应、广义相对论、量子理论,分别进行严格推导都得到了同样的公式。我说你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四大基本物理力有可能通过这个公式统一起来了。
万金华在研究《易经》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大问题。现在的《易经》版本都被后人改掉了。本来 3000年前周文王演易经的时候,已经知道整个自然界是双螺旋结构了。譬如卦象,阴爻阳爻两组,第一组阳爻打头,第二组阴爻打头,后来的人把位相弄错了, 实际上一拧就是个麻花,双螺旋嘛,麻花斜切就是个太极图。整个自然界光是圆周运动只能恢复到原来,没有发生发展,只有椭圆运动,双螺旋的,才能发生发展, 整个宇宙都是双螺旋结构。所以这种认识比DNA早3000年。
科学新闻:还是回到地震上来吧。您在1998年春节时,预报北京地区无地震也算一次成功预报,这是怎么回事?
任振球:1998年,北京理工大学有个老教授预测春节期间北京将有7.3级地震。当时市 长在内部作了部署,医院都做准备了,武警部队也不放假。结果泄密了,引起北京部分地区市民的恐慌。新华社的总编让我和李均之表示个意见。我说我和李均之合 作这么多年,我们所掌握的临震手段,全部没有出现异常,因此我们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说,北京春节期间不会有6级以上地震。他们说&你们这么一说啊,中央领导 可以放心了&。
科学新闻:这也算一个预报成功的例子?
任振球:这个当然很重要。你不说,当时人心惶惶。
科学新闻:在汶川地震前后,您都做了哪些工作?
任振球:日地球日,在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会上我说,除了气象灾害以外,今年可能还有很大的地震,但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不好说。
汶川地震后,我分析发现汶川地震完全可以报出来三要素。后来我问李均之,他说5月2日、 4日,次声波、小鸟都出来了,我也不能怨他啊。不过,实际上我是倾向于考虑奥运会的问题。后来我们预测奥运会期间不会有地震,负责和中央联系的部门给我们 送了人民大会堂出的月饼,表示感谢。我有时候采取这样的办法,直接把预测送到机关门口,警卫不让进,我说是地震,他马上就送进去了。
有几个研究易经的,说北京奥运会期间会有地震,而且震级7级以上。2008年年初,已经 有人告诉我了。我的态度既信又不信。我用的引潮力共振分析,发现从8月17号到19号会有地震。但我的方法只能是短临预报,还有好几个月呢,当时我非常苦 恼。我想了一个办法,只能是最高领导层做好预警的方案。通过几个渠道,将报告送到中央高层了,但我一再说,我们这个反映的是短期的触发条件,几个月的不能 报。
科学新闻:汶川地震以后,您最担心的是什么?
任振球:我最担心的是可以让方舟子到中央2台上去讲&你相信地震可预报本身就是伪科学&。后来,我们主张能报地震的人都被封杀,我说这种做法是严重错误。
合作者和反对者
科学新闻:谈一下哪些人支持过您?
任振球:2000年的一次香山会议上,叶叔华(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述彭(中国遥感地学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很支持我的研究。但现在地震研究领域的院士,包括科技大学的,不要说报地震,连地震研究都不搞,搞的只是空空洞洞的理论。
马宗晋,是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原副主任,后来分配到地质所当所长了。有一次我们正好在一起吃饭,我劝他,你到新的岗位应该注意下这些毛病。哪知道后来他去了以后,把原来研究地震预报的人也不让他们搞了,搞什么地球动力学去了,空空洞洞的。
科学新闻:不赞成您的人也不少?
任振球:我们有一年参加欧盟的地球物理年会,本来想和欧盟的地震学家合作申请一个大项 目,他们的项目是几百万欧元的。后来一了解,欧盟也是如此,日本也是如此,都听美国的。凡是研究地震预报的,一律不给钱,因为说是白研究,研究了半天也不 能预报。可是没有预报两个字的,都给大钱、大项目。
我搞这么多年,气象搞得最多,可是没有一个领导、院士来支持我的工作。地震局聘我当顾问,年底才给500块钱。
科学新闻:伽师地震是怎么回事?
任振球:1997年伽师地震实际上是我和李均之两个人报的,黄相宁没参加,到外地去了。 我起草的预报意见,把李均之放前面,李均之非要把我放前面,最后就把黄相宁放在了前面,结果好像就成了他预报对的了。这么漂亮的工作,一辈子都报不了几个 的。当时一个美籍华人捐给黄相宁100多万美元,弄了十几台仪器,到菲律宾去做,结果他一个手段都不行,还弄得双方关系很紧张。
科学新闻:谈谈您和李均之的合作?
任振球:地震局的专家问,你和李均之合作这么多年,他那个小鸟跳怎么样?我说,别的临震手段都具备,就小鸟没有跳,100%否定有地震。因为我们和李均之有个共识,我的手段和他所掌握的手段要全部满足以后,才可以考虑是不是给地震局报地震。我和他合作预报得最多。
科学新闻:那鸟得病什么的,很有可能跳得快或者慢?
任振球:这个是有多年的严格数据的,每天24小时都要记录的。而且必须是虎皮鹦鹉,别的鸟不行,要是地震了,它就比平常跳得高很多。
科学新闻:这是针对中国的地震吗?
任振球:不,伽师地震跳了,日本神户地震也跳了,千里以外都有这个效应。比如这次汶川地震,它大概5月2日就开始跳了,4日跳的次数特别多。
有关&同行&的水平
科学新闻:您能说一下,还有哪些临震预测手段?
任振球:我研究的是触发条件,有李均之等人可靠的临震信号出来了,他们告诉我,最后三要素,是我用我的天文方法定的。触发条件起不起作用,要通过内因。内因具备以后,一到两个月耦合,所以叫天地耦合。内因就是指临震前可靠的地震信号。李均之 收集次声波,全球的7级以上,京区5级以上,命中比例是很高的,一般要到90%。还有地应力突跳,其他地方都测不到这个突跳,他是在特定的地区,特定的深 度,土层就可以,并不需要到岩石层就可以测。
就在他们北工大的校园里测,只有那个地方可以测到地应力突跳,别的地方还测不到,原因不太清楚。
实际上,可靠的临震信号还有,比如孙威搞的一个地应力仪,精度很高。后来中科院物理所一 个老教授知道国际上有一种软物质,精度很高。孙威和他合作,已经把它用到地震预测上了,科学院给了几千万元。结果今年中科院一个副院长把他的钱给收了,因 为方舟子说它是伪科学。所以咱们这些领导都听方舟子的,方舟子说不要,他们就不给了。
孙威气得不得了。其实记录地应力的软物质也很简单,就是挖个大坑,先铺一层软的沙子,完了把那个仪器坐在沙子上,精度就达到纳米量级,实际上很简单。他还有一个重力仪,研究固体潮的,精度很高。
科学新闻:您罗列的都是2000年之前的地震预报检验,2000年之后有没有一些新的预报?
任振球:后来李均之想用自己的手段来做临震三要素。他碰到一些,出来了以后,不告诉我。我要问他,他才说,一般就不主动说了。
我做了一些融合的工作。你想这些都是很不容易搞出来的,是一辈子的精华。天灾预测委员会 主持会议的人,总是突出自己,别人的工作不提。主任郭增健是老好人,耿庆国就比较自私,他报了两次大的,一个都没中。去年奥运会以后,他报在北京西边有7 级的地震,直接报到中央了,也没有同我和李均之商量。
再以前,他老报辽宁的西部有8级地震,连报了几年,结果也没发生。后来我对他说,旱震预测是好的,但有时候物极必反啊。太旱了,时间太长了,地震恐怕也就没有了。我给他说个例子,清朝光绪三年大旱,很严重的,在那个地方,也没地震,不一定是旱了就有地震,不一定的。
汶川地震,他连年报那个地区有地震,去年也报了,大概是第4年了,但是报得多了以后,人家就老是听&狼来了&,结果没来。真的狼来了,就没了准备。
&科学观出了问题&
科学新闻:您觉得目前的地震预测,问题出在哪里?
任振球:现在这些院士都不学天文,他们认为现代的气象学、地震学、地质学都和天文没有关系,问题出在科学观上。我们这一代,从小学到大学,学的都是西方那一套。今年不是纪念&五四&吗,&五四&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批判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把传统文化都当成封建迷信了,这是很大的一个失误。实际上,我们这两年开会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老子的道德经,还有易经,里头的科学问题是很深的,好 多问题到现在都研究不清。实际上我用的是整体思维。
西方的科学观是还原论,这样必然是短临地震不可预报,因为它最后都归结为物理、化学了。 我就下了点功夫,结合了地震、气象,我还研究过火山呢,包括瓦斯爆炸我都分析过,所有突发性灾害我都研究过。我找出的触发条件是天文,这和古代的认识是一 致的,中国古代把很多原因都归结为天文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最后都要归结为天的。&&&&&& (贺涛老师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引用地址: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记录总数:1 总页数:1 当前页:1
学者邸利会 发表于 22:02:27:3 │ 浏览:1117 &&& & && &
您的姓名:* 您的邮件:朋友邮件:*&推荐理由:&
李均之的地震预报鸟
李均之的地震预报鸟&
此文章已被作者删除
本文引用地址: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当前推荐数:0& &&
[2] 标题:历史是现实的预演,现实是历史的克隆
发表评论人:&[ 8:12:50]&ip:124.115.171.*&&
看看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和《神医喜来乐》就知道当下这些能干事儿的人们的窘境了!历史是现实的预演,现实是历史的克隆。看到现在科技界、学术界的这些沽名钓誉,不干正事的政客、老爷、学霸、伪专家们的嘴脸,让我想到:400年来,若大的中国为什么总是落后;总叫人欺侮;亡国;北洋水师的下场...。
[1] 标题:有趣!
发表评论人:&[ 8:05:10]&&&
到是有可能。有没有统计学的对照数据,证明这是有效的?
记录总数:3 总页数:1 当前页:1
本文引用地址:&此文来自科学网陈辉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评论 ( 个评论)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极必反 盛极必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