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哲学的认识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哲学依据

彭智敏:长江经济带如何提升在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学坛新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国共产党新闻
彭智敏:长江经济带如何提升在经济版图中的地位
人民网-人民论坛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的地位非常重要,早在“七五”计划中国家就把长江经济带列为与沿海并列的两条国家一级开发轴线之一。然而,近30年来,尽管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但与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飞速发展相比,两者的差距拉大了,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下降了。当前,长江经济带虽然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妥善解决,长江经济带才能早日腾飞。
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长江自西向东流入东海,干流总长6300公里,其中目前的干流通航里程约3000公里。在呈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江经济带范围之内,中上游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下游的部分地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还比较缺乏,铁路、公路和通信网络的密度较低,甚至平原、低丘部分县市至今没有通高速公路和铁路。
区域、产业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均衡、内部差异大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特征,一业独大、一城独大的现象非常普遍。从整个长江经济带范围看,上海市的国际大都市地位突出,2013年人均GDP达到74515.81元,而最低的贵州省仅为22862.04元,只有上海的30%。同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实力最强的江苏省GDP达到59161.75亿元,而贵州省为8006.79亿元,两者相差7倍。从一个省市内部看,省会城市和部分发达城市现代化程度高,而广大乡镇则依然以农业生产为主,二、三产业水平很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还有数千万贫困人口。
对外开放条件与水平不高。由于地理的和历史的原因,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对外开放条件不如沿海,在引进外资、对外贸易额、与世界的经济技术交流和人员往来等方面,与长三角相比差距非常大。
以建设长江黄金水道为突破口,合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综合交通网络
开发利用好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首要任务。但目前长江航道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下游岸线资源基本开发殆尽,中游航道不畅、能力不高,上游大部分地区航道等级低甚至还不能通航,大部分二三级支流航运萎缩等。长江水运建设的重点,就是要围绕这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阻碍统一连续航运网络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首先,从国家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要重视沿江通道建设,优先推进水运发展,通过优先推进水运发展来支撑流域开放开发。以长江口、长江中游航道为重点,加快长江深水航道治理;以湘江、汉江、赣江为重点,加强重点支流航道建设;以三个航运中心为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化的港口,以及依托港口的物流园区和加工业园区;加快实现水运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其次,要继续加强以客运专线、高速公路为骨干的现代化立体交通建设,实现客运零距离、货运无缝对接。要通过建设翻坝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与三峡船闸一道构建综合翻坝运输体系,彻底解决三峡瓶颈问题。第三,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打破利益保护,制定整个经济带综合运输规划,统一调度运力,统一使用资源。
要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为引爆点,将其建设成为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
长江中游城市群以长江中游,包括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核心,外加鄂湘赣三省沿长江、环洞庭湖、环鄱阳湖的若干城市,是一个已具雏形的跨省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城市集群。要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长江中游三省都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一直以来在稳定全国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地区要在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合作与联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加强产业融合,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内各地应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出发,优劣互补,实现强强联合,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全国重要影响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工程装备、农副产品加工、有色金属开采与冶炼基地。
以“四江三湖”为重点,共同加强河流湖泊的治理。长江中游都是水资源丰富省份,区域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共同面临长江防洪大堤加固、水资源综合利用、农村安全饮水、湖泊治理等任务。四省要加强协作,以“四江三湖”(长江、汉江、湘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洪湖)为重点,在加强长江防洪大堤加固、水资源综合利用、水污染综合治理、湖泊治理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加强河流湖泊的治理。要特别重视丹江口库区和汉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长江经济带要干支结合,实现流域的协调发展,提升其整体实力
目前,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干流沿线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交通运输条件也较好,而一些支流尤其是远离干流的山区、库区则要差很多。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树立“流域一盘棋”的思想,更加重视支流及广大腹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如疏浚淤塞河道、提高航道等级,建成多个区域性航道网,让节能、节地的水运通达流域的广大地区,从而充分发挥全流域黄金水道的作用。还有,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淹没损失严重,移民搬迁安居致富的任务繁重,未来发展受到严格限制。对这个为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流域,建议国家在建设长江支撑带过程中,作为开发的重点和试点。支持汉江核心城市打造包括铁水公空管在内的全国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支持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其新型工业化步伐,支持其生态环境保护、低碳城市建设等。
(作者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陈文科 :《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01月。
点击查看更多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政治试题Word版含答案,衡水市冀州..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政治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宏观经济政策应具备“灵活性“的哲学依据?”_百度知道
”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宏观经济政策应具备“灵活性“的哲学依据?”
我有更好的答案
希望能帮到你,为了使经济政策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不起到反作用因为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纯属个人观点,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时在传达或者执行的时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以调控经济为目的具有一定得灵活性,不能一成不变,所以,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以客观的市场实际为依据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挥主观能动性,按规律办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
普遍性与特殊性............
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其他类似问题
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用哲学知识说明《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制定理由?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用哲学知识说明《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制定理由?
用哲学知识说明《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制定理由?
局部与整体,长三角的发展有利整个中国的发展.抓主要矛盾,长三角的发展就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发展的观点,长三角必须不断变革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实践和认识,科学正确的指导意见,有利于促进长三角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杨凤华&&日08:37&&
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3年,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0.0∶43.9∶46.1,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与全国总体情况相比,2013年长江经济带所覆盖的贵州、云南、重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和上海等9省2市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8.9∶48.4∶42.7。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虽然长江经济带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占比方面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同时,当前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总体上落后于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新型城镇化是重要载体和平台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时期,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道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力争在加快实现“由外转内”的科学发展中,稳步完成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其中的新型工业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根基,信息化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而新型城镇化则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后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协调和融合作用,能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引领服务业提速增质,释放长江经济带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消费潜力,促进产业在长江经济带有序转移,消化过剩产能,安置剩余劳动力就业等。
有利于消费带动投资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的建立健全,不仅有助于推动区域内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而且有助于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由消费和投资组成的内需的扩大及其引发的乘数效应,既可为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也可广泛拓展区域就业和发展新空间。这有利于协调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矛盾,即产业高端发展、“机器代替工人”、消化过剩产能导致的剩余劳动力安置问题。
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
新型城镇化的持久动力是产业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根据城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城镇化进程中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而且有助于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依托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驱动城镇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的协调统一,以及随之带来的城镇经济实力的提升,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能力。
有利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
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愿景是区域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优化,不仅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而且有助于通过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大幅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自我发展能力。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实现的城市群之间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城市群内交通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以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助于促进长江沿岸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推动形成长江经济带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商学院)
(责编:赵晶)
项目动态由李晓峰担任首席专家的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开题…
申报资料下载
管理资料下载
结项资料下载
数据库查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自然观的哲学依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