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水垢怎么去除,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水垢怎么去除卖3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章绘利 | 章绘利个人博客 | 第 2 页
1、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缺的,人也是这样。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教书育人,小阵地,大有可为。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未分类 分类。作者是 。
我们现在有数不清的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困扰着天下父母和莘莘学子,而这一教育制度的由来有多少人知道呢?我们翻开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就能找到答案,那是当时教育拨乱反正后采取的一项措施,针对当时的教育现状,没想到由于种种原因延续至今。许多人对经典要么听信别的解读,要么怀着一种逆反心理加以拒绝,却不知经典之所以叫经典,是因为它们是经历时间长河淘洗后,对人类社会、人生、情感的最高、最生动的描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后面再说它被误读),我们只能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读最有价值的著作,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呢?就是经典!  读经典一定要读原著,否则就会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来看几则“经典”误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我们在什么地方见得最多呢?第一,是图书馆,第二,是全国各个小学的后墙上,按照现在人们的普遍理解,这句话实在是学习励志类的不二明言警句,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多崇高的目标啊,这比什么孔老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都来得有气势多了。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学子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奋发图强追求上进读那些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动力啊,偶像啊,庄子七老八十还能说出这么振奋人心的话,咱年轻的小辈正当青春,怎么能输给他老人家?不狠狠地读书怎么对得起他老人家?但真相说出来,往往会让人哭笑不得,庄子的这句话其实是《养生主》里面的,他是这样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庄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面对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我以本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种永远看不到边的尽头,你当我是SB吗?这样会搞死自己的滴~~~再来看一个。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就是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好一孩子,多伟大的情操啊……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这句话出自《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拍他好了!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本&文转载自本人老舅,个人很喜欢作者笔调的诙谐幽默,点滴间却又见笔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比较喜欢,希望更多的人读到,呵呵&&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未分类 分类。作者是 。
课题:连乘应用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
  2.使学生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应用题的同时能用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用简炼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乘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1)某车间每班有4个组,每组有11人,每班有多少人?
  (2)一辆卡车可以装30袋化肥,每袋重50千克,一辆卡车能装多少化肥?
  2.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
  根据动画演示的内容分别补充问题,再解答.
  (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_______________?
  (2)每箱有12个热水瓶,每个热水瓶卖35元,______________?
  3.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中的应用题都是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它们的数量关系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计算.)
  把动画复习的两道应用题连起来看,让学生把复习中的两道题合并成一道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题目,引出例1.
  教师导入: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光会遇到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还会有这样稍复杂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3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指名读题,并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继续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实物图逐步转化为线段图.
&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么解答这道题?并说出解答的思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汇报讨论的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到:
  方法1:要求一共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箱卖多少元和一共有多少箱.已知共有5箱,未知每箱多少元.因此,要首先求出每箱多少元.已知每个35元,每箱12个,求出每箱卖多少元就是求12个35是多少,用35×12=420(元),再求出5箱一共卖多少元,就是5个420是多少,用420×5=2100(元).
  板书:① 每箱多少元?
  35×12=420(元)
  5箱一共多少元?
  420×5=2100(元)
  方法2: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个卖多少元和一共多少个.已知每个卖11元,未知一共多少个,先要求出一共多少个.每箱有12个,有5箱,求一共多少个就是求5个12是多少,用12×5=60(个),再求一共卖多少元,就是求60个35是多少,用35×60=2100(元).
  板书:② 5箱一共多少个?
  12×5=60(个)
  5箱一共多少元?
  35×60=2100(元)
  (4)教师谈话:像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将这两种解法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学生动笔列式,汇报订正:
  35×12×5  35×(12×5)
  教师提问: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小括号?不加行不行?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因为运算中要先算12×5,就必须加小括号,否则运算顺序就变了,不符合题意.)
  (5)比较、辨析: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明确两种解法的区别是: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思路不同,用的已知条件也不同.联系是:最后都能求出来“5箱一共多少元”.(6)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解题思路的相同点是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不同点是先求什么不一样,先求一箱可以卖多少元,是以每箱多少元作单价;先求一共有多少瓶,是以一瓶多少元作单价.)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不同,结果相同.
  (7)学生思考:我们用了两种方法解这道题,怎样检验呢?
  (可以互相检验,用其中一种方法解答,用另一种方法检验.)
  三、尝试练习.
  学校有3排房子,每排有4个教室,每个教室装6盏灯,一共安装多少盏灯?(用一种方法解答,然后用另一种方法检验.)
  (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独立分析,列分步算式解答.
  (3)订正:说出解题思路,再列式计算.
  解法1:每排安装多少盏灯?
  6×4=24(盏)
  3排安装多少盏灯?
  24×3=72(盏)
  综合算式:6×4×3
  =24×3
  =72(盏)
  答:3排安装72盏灯.
  解法2:一共有多少个教室?
  4×3=12(个)
  一共安装多少盏灯?
  6×12=72(盏)
  综合算式:6×(4×3)
  =6×12
  =72(盏)
  答:3排安装72盏灯.
  (4)检验.师:我们可以从中任选一种方法解答,而另一种方法来检验.从小养成做事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小明的集邮册中,每页贴3行邮票,每行帖5张,3页一共贴多少张邮票?(用两种方法解答)
  2.两个小组割青草,每个小组割3捆,每捆8千克,一共割多少千克的青草?(用两种方法解答)
  五、总结归纳.
  教师提问:(1)这节课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板书:连乘应用题)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2题
  两个运输队运沙子,每队运3车,平均每车重5吨.一共运多少吨沙子?
  练习二十二第3题
  张庄小学新盖9间教室,每间教室有6扇窗子,每扇窗子安8块玻璃,一共要安多少块玻璃?
  板书设计
小小采购员
  活动目的
  通过制定购物计划,进一步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内容
  1.制定购物计划.
  “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要给参加游艺活动的同学买奖品.这个任务分给三年级每班去完成,每班分配200元,想想:买什么?买多少?共需要多少钱,200元够不够?和同学一起议一议.先调查、再制定一个计划表.
  2.比比谁的计划好,这个任务就交给谁.
  3.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购物.
  看看,在超市里,你会遇到那些数学问题?
  活动建议
  1.收集各种文具及小礼品的单价和一个小包装内的数量,做好记录.
&&&&&&& 2.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互相交流.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未分类 分类。作者是 。
教材简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3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4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学情分析:  3年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跟老师配合,课堂参与的热情较高,但由于年龄较小,在解决问题时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能够初步利用学具来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对面积有一定的认识,但概念比较模糊,对面积和周长经常容易出现混淆。学生对面积概念中的“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这样的数学名词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形成正确的表象,并能用这些面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含义,认识3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发展空间概念,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很高兴能和大家共同上这节课,现在我想请两名学生进行一次劳动比赛。比赛规则是这样的:一名同学来擦讲桌,一名同学擦黑板,谁先擦完谁就获胜,你们同意吗?(不同意。)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不公平,桌子的面小,黑板的面大,擦桌子的肯定先擦完。  师:对,老师的规则是太不合理。这位同学说桌子的面小,黑板的面大,其实就是说黑板的表面的面积大,桌子表面的面积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和面积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理解面积意义  1.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并摸一摸我们周围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摸到的都是物体的面,黑板的表面很大,数学书的表面很小。文具盒的表面小,用手摸的时间短,桌子的表面比文具盒的表面大,摸起来时间要长一些;)  师:我们说的面,就是物体最外层的面,就是物体的表面。数学书的表面就是数学书表面的面积,桌面的表面就是桌子表面的面积,黑板的表面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你能像老师这样说说物体的面积吗?  …………  师:像椅子面的大小、桌子面的大小、屏幕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现在你能说出什么是面积吗?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那你能举例来比比两种物体的面积吗?  2.理解封闭图形。  师:同学们,这是数学书的面,如果把它画下来是什么样的?(师课件演示画的过程,不封口。)  师:是这样的吗?(不是。)  师:是什么样的?(要封口。)  师:对,就是要首尾连接,这样的图形叫封闭图形。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长方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封闭图形?(课件出示: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所以面积的定义就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师板书。)  三、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动脑知道了什么是面积,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比赛,大家认真听要求,看看这次合不合理。你们每个小组都有4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请你在不用尺量的情况下,比较出这几张纸的大小,谁用的时间最短,谁就获胜。你们可以借助学具,不会摆的同学可以看看书。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学生上台演示。)  组一汇报:蓝纸最小。  生:蓝纸和其他三张纸比最小,一眼就能看出来。红纸和黄纸大小相差不明显,看不出来,但把它们重合在一起,会发现红色的纸大一些。  绿纸肯定比蓝纸大,但和红纸和黄纸形状不一样,不能重合在一起,借助学具帮忙,先把绿纸和黄纸比,用学具中的正方形摆,黄纸摆了12个正方形,绿纸也摆了12个正方形,说明绿纸和黄纸一样大。  师: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再找一组汇报。)  组三:用蓝纸去测其他3张纸,看每张纸上有几个蓝纸,蓝纸少的纸就小。  师小结:蓝纸和其他三张纸比最小,一眼就能看出来。这种用眼睛就可以看出来的方法,我们称为观察法。(课件)  红纸和黄纸大小相差不明显,看不出来,但把它们两张纸重叠在一起,看谁没被盖住,露出来的那一张的面积就大,我们称为重叠法。  还有一张绿纸,它肯定比蓝纸大,但它的形状与黄纸和红纸又不相同,没有相同长的边,不方便用重叠法。我们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试着摆一摆,第一个小组在绿纸上摆满了小正方形,黄纸上也摆满了小个正方形,数一数小正方形,绿纸上有12个,黄纸上也有12个小正方形,所以黄纸和绿纸一样大。这用通过数小格子来比较面积的方法,我们称为数格子法。  师:第三组的方法最方便,最简单,他们用4张纸中最小的蓝纸做标准,去测量其他3张纸,看每张纸上有几个蓝色纸,然后就能排出4张纸的大小。这个小组在积极探索中发现了新方法。  师:如果在比大小时,绿纸上摆正方形,红纸上摆长方形,可以进行比较吗?(不能。)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大小不一样。)  师:那你们为什么不用圆来比呢?  生:不能用圆形摆,因为摆完后有空隙,测量得不准确。  师:摆学具比大小应注意些什么呢?谁来说说。  生:选用的学具大小要一样,而且我发现用正方形摆最方便。
四、面积单位  1.在比较物体面积的时候,必须要用统一标准的面积单位,用小正方形都用小正方形,用大正方形都用大方形,刚才我们用到每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都是一个面积单位。  为了研究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知道都有什么吗?(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你知道有多大吗?  2.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里面的最小的正方形,这就是1平方厘米,请同学们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每条边各是多少?(学生量并汇报。)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指名学生重复说。  生:我还发现了图钉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开关的按纽大约是1平方厘米,作文本的格子大约是1平方厘米……  师:你还能找出身边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吗?  师:现在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学具量一量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3.你知道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学具。你为什么认为这个图形是1平方分米?  生:因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我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这个正方形的每条边上都有10个1厘米的格子,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所以,我认为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你的推理能力可真强啊!我们就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现在请你用手量出1平方分米有多大。  师:老师手里现在有一本数学书,请你估计一下书表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生可以用学具摆一下。)  4.我们知道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有多大,那1平方米究竟有大呢?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一张1平方米大的纸,它的边长是多少呢?谁来猜一猜。  生:边长是1米,因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我想1平方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1米。  师:对了,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大家对面积的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五、练习应用  师:有一样东西你们看了之后呀,一定会更高兴。(课件出示。)  师:看到它你们高兴吗,这是什么?(奥运火炬。)全中国人都在参与奥运火炬接力活动,你们想参加吗?  师:接下来我们就进行我们班级的火炬传递活动,此次活动的意义不仅仅于传火炬,更重要的是要传递奥运精神。同学们谁想当第一棒火炬手,这样吧,老师把这个机会留给在本节课上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注意听比赛规则:你答对一道题,火炬就会从你手中点燃。你就是第一棒火炬传递手,然后你再找其他同学来回答问题,如果下一位同学也答对了,他就成了第二棒火炬传递手,以此类推,如果问题都答对了,老师就会满足你的一个心愿。(课件出示。)  1.择正确的单位。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一张邮票的面积是4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2.小马虎改错。(略。)  3.比较下面三组图形的面积的大小。(略。)  师:拿着你手里的火炬,你最想到哪去?老师就满足你这个心愿,我们一起走进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场。  六 、知识拓展  课件出示: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总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占地20.4公顷,地上高度69.21米,整个建筑造型呈椭圆形,马鞍形。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总建筑面积65 000~80 000平方米,其中地下部分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5 000平方米。  师:在这些内容中,你找到了哪些和我们今天学习有关的信息。  师:你们找的非常准确,原来面积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希望同学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把祖国建设得更繁荣昌盛。  总评:  本节课教师能够根据新课程理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课伊始教师不仅营造一个和谐、愉悦、宽松的开课氛围,而且能从学生的课堂实际出发,意境合情合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发现知识、探究知识、总结知识的过程之中,让他们成为知识的主人,充分体验到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课堂中学生通过亲手触摸身边的面,深切感知面的特点,从而总结出面积的意义。学生通过利用不同方法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通过实际测量发现常用面积单位。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会在问题情境中愉快地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在体验感悟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实践应用中学习。  课堂中,教师力求给学生提供研究、探讨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学生在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也得到发展和提高。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未分类 分类。作者是 。
提高教师认识,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质量、水平等提法报刊杂志上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一方面说明这些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心、重视;另一方面说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确确实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评价教学质量,不仅要看教学效果,还应看教学效率。例如,第一册教学认识0这个知识点,所需时间如果是15分,结果一位教师花15分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认识了0;另一位教师花20分,学生也认识了0。显然这两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同,学生都认识了0这个知识点,但从教学效率这个角度看,前者好于后者。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不但要注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 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笔者曾在本刊1994年第1期谈了深入钻研教材主要应把握新知的生长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和把握教材的关键处。同年第12期谈了钻研教材,要钻研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顺序、每幅插图和例题习题。近几年,笔者有幸参加省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通过学编教材更体会到编者对教材编写的认真程度和研究深度。例如,讨论小数乘法中的“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时,起先有同志认为最好要加上“被乘数不为0”,后来认为这还不够,要加上“被乘数大于0”,但经反复讨论、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的阶段性和知识的可接受性,决定教材结合实例讲,不加这几个字,有关内容放在教参里说为妥。又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有的教材用这样一段话: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有的教材用这样一段话: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省教编组的同志参照上述教材,经反复认真讨论研究,认为后者的表述比前者好,但是根据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关系:正方体(形)是特殊的长方体(形),从逻辑角度讲,括号中的一句话可以去掉,否则还可以加上“也可能有六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当然这样就显得不必要了。从钻研教材的角度讲,这里可以看出:有条件的教师还应从教材的变动中深刻理解编者的意图,正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这无疑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时的一些细节,如教态、语言、板书、环境等,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这里不说别的,仅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两个方面举两个实例来说明优化教学过程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何等的重要。&&& 一位教师讲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第五册第30、31页口算除法时,选用学生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讲解例1:60÷3=20时,先让学生分一分小棒,从中领悟到:60根小棒每10根1捆,共6捆,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就是20根。根据上述操作过程理解60除以3,可以把60看作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就是20。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结果就是多少个十。教学例2:69÷3时,让学生摆出6捆(每捆10根)、9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3份,边分教师边提示:先把什么平均分成3份,再把什么平均分成3份,合起来是多少?分完后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教师示范。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刚才计算60÷3时先把60根小棒看作6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捆,就是20根。现在计算69÷3,有6捆零9根,也先分整捆的,每份有2捆,再分单根的,每份有3根,这样每一份里都有2捆和3根,就是23根。最后说明69÷3的口算过程,先把69分成6个十和9个一,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9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3个一,把2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23,就是所&&&&&&&&&&&&& 求的商。这样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给儿童建立表象和激发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对法则的理解。学生包括中差生掌握口算方法的效果相当好。另一位教师怕麻烦,没有让学生操作,仅通过讲解说明口算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当堂虽也知道了口算方法,但大多不理解算理,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激发出来,课堂教学效率明显不高。&&& 优化教学手段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位教师上简单的统计中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义务教材第十册第1、2页)例1: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电视屏幕上有声有图地出现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快感,教学效率高,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形成教学模式,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教学模式简言之,就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建构的(或选择的)在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由一整套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的结构方式。它具有科学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等功能,它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库。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探索和构建科学规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保证。正如有些专家所言,如果一个教师能够掌握七、八个教学模式,那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疑是大有益处的。如果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掌握小学数学分课型、分内容、分年段等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大大提高。&&& 江阴市实验小学徐健湖同志在建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的研讨活动中,运用几何概念教学的模式:定向→观察→概括→回归,教学面积的意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定向,就是要增强目标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先出示长方形镜框,问:求镜框一周的长是求什么?单位用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设问:要给镜框配多大的玻璃是求什么?你们知道吗?由此揭示课题,使学生目标明确,跃跃欲试,急待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观察,就是为概念的形成提供足够的表象支持。教师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等方法认识物体、物体表面、平面图形,感知面积的空间意义,再比较物体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感性例证,形成丰富的表象,接着扩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异,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未分类 分类。作者是 。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猜一猜
23(出现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其中树上还剩的5个桃不出现。)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两种情况:①如果树上的桃采完了,那么原来是23个;
②如果树上的桃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24,25,26……但不可能少于23个。
比较:(如果树上有剩余)树上原来所有的桃和采下的、剩下的比,谁多谁少?为什么?(树上原来的桃总比采下的或者剩下的要多。)
[设计意图:先出示图的一部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猜一猜树上原来的桃的个数,为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作了铺垫。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谈话:那么我们走近去瞧一瞧,看一看,数一数。
(1)课件演示:猴妈妈采下23个桃,出示已知信息“已经采了23个桃”(齐读并板书:采下的)
(2)(出示情境图中还剩的5个桃)提问:小猴没有采完桃子,树上还剩几个桃?(数一数并板书:剩下的)
(3)题目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板书: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提问:原来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4)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该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讨论交流。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COLOR: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 mso-bidi-font-size: 10.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未分类 分类。作者是 。
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总结出0乘以任何一个数仍为零 ,
通过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出乘数中间有
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数学思维得到培养和激发,让他们体
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草稿本,课本。
设计意图:
&&&&&&&& &&本节课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学生已有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经验,
&&&&&&&&&& 对于0乘任何数仍为0也有初步了解,因此这节课只局限课本知识
&&&&&&&&& &,学生会觉得简单和单调,在本节课的设计上,一方面让学生掌握
&&&&&&&&&&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身
&& &&&&&&&&临其境,很容易就判断出:乘数中间有0 的乘法,积中间有0的可
&&&&&& &&&&能性。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是四位数的可能性。在练习设计上分层次提高,
&&&&&&&&&& 第一题巩固学生的计算方法,第二题提高一点要求,找出错的原因,并改正
&&&&&&&&&& ,第三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最后一题的脑经急转弯,对学生的思维能得到
&&&&&&&&&& 激发和培养。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让生自主探索出0乘任何数仍为0的
&&&&&&& 1:课件出示情景图:
&&&&&&&&&& 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 出示问题: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你能用加法解决吗?
&&&&&&& 生回答:0十0十0=0,你能将这道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 0Ⅹ3=0,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 预设: 可能有,表示3个0相加,所以为0。第二可能,0乘任何数仍为0,
&&&&&&& 如出现第二种情况,可以追问这句话是怎么得出来的?
&&&&&&& 2,出示想想:0Ⅹ7=&&&&&&&&&& 0Ⅹ8=&&&&&&
&&&&& 让学生说说你怎么算出来的?引导生利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像这样的算式
&&&&& 你还能说一些吗?学生回答,师问:你说完吗?对于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 谁来总结?
&&&&& 生总结:0乘任何数仍为0.
4,出示口算题:
0Ⅹ2=&&& 0Ⅹ6=&&&& 0Ⅹ9=
0+2=&&&&& 0+6=&&&&& 0+8=
让生观察这些题可以分成几部分?你可以总结哪两句话?
二:自主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 1:出示情景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如果 老师想知道这个看台有几
&&&&&&& 排,每排有多少个座位?
&&&&& 出示问题:这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你会解答吗?生独立解决。点名回
&&&&& 答:6Ⅹ17=102 ( 个& ),让生说说为什么给出“同样的”这三个字?
&&&& 2:出示问题2:4个这样的看台有多少个座位?先估一估,
&&&&&&& 生估计有400多个,师问:那具体有多少个你能摆竖式计算吗?
&&&&&&& 生独立解决,然后和同桌交流:积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
&&&&&&& 师生交流:积的十位上写0,因为0乘任何数仍为0。
&&&&&&& 102Ⅹ4=408 ( 个& ),请两位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 3,试一试:
&&&&&&&&&&&&&&&&& 108Ⅹ4=&&&&&&& 的竖式计算。
&&&&&&&&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汇报。
&&&&&&&& 师提出疑问:这两题同样中间有0,为什么积的中间不都是0呢?
&&&&&&&& 师生交流:在个位需要向十位进位时,积中间不为0,当不需要进位时
&&&&&&&& 积的十位是0。
5,我是小法官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积中间一定是0.&&& (&&& )
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错的
师问:为什么?你能举个反例来推翻它吗?
生回答,师问:这句话如何修改,就正确的?生答:将一定改成
&&&&&&& 三:练习巩固,提高层次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生独立解决,找三名学生上来板演。
全班订正,要求:你能用几位数乘几位数来介绍这三道算式吗?&
出示判断题:三位数乘一位数,积一定是四位数。(&& )。
生思考,并找一个反例推翻它。
要求:如何修改这句话,就是正确的,生答:将一定改成可能。
2,想想做做第二题
要求:先找出错在哪里,然后改正。
生独立解决,全班汇报。
要求:谁来和大家说说在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我们该注意什么?
&&&&&&&&&&& 3:想想做做第三题
&&&&&&&&&&&&&& 生独立思考解决。可能的方法:一:将每个数看成200,因此一共大约有
&&&&&&&&&&&&&& 800书。二:将205拿4个给196,从202里拿2个给198,平均一下,每& 个书架有200本书,所以一共有800本书。
&&&&&&&&&&& 4:脑经急转弯
&&&&&&&&&&&&&& 师提醒:要想积中间不为0,会出现什么情况?生答,个位得向十位进位。
&&&&&&&&&&&&&&&&&&&&&&&&&&&&&&
&&&&&&&&&&&&&&&&&&&&&& 要想积中间为0,会出现什么情况?生答:个位不需要向十位近
&&&&&&&&&&&&&&&&&&&&&& 位。
&&&&&&&&&&& 四:全课总结
&&&&&&&&&&&&&&& 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谁来和大家说说在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我们该注意什么?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未分类 分类。作者是 。
别一成不变的看待孩子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人类的未来。爱护、尊重与信赖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品德,教师真实的爱将引导学生智力、情感和个性顺利的成长。
&&&&& 教师也曾是一名学生,在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是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宽容和爱。
&&&&&&前几天,有个朋友和我说,他遇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跟他实习的老师今天在他的班级上了一节课,出人意料的是那些他平时认为学习差的学生,表现很活跃,并且每次回答问题后都要回头看他一下,从未看过他们那样投入,他的话让我想起我借班上课的情形,这个班有几个“问题人物”,我早有耳闻,几个任课老师都对他们失去了信心,但是那次借班上课却很成功,特别是那几个“问题人物”表现很积极,遵守课堂纪律,脸上充满阳光和自信。这两个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学困生”和“问题人物”表现得和平时差别太大,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认为新的老师对他们不了解,在新老师眼里没有差生和优等生的区别,没有光环和成见,在新老师眼里一切都是平等的。
&&&&& 这两个案例让我感触很深,学生也在研究老师的心理,老师对他的种种行为会让他采取一系列的消极方法来应对。同时,学生是多么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同和表扬啊!多么渴望老师的爱呀!而我们有些老师却每天都在伤害那些幼小的心灵,遇到问题只会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处理,时间久了,这些孩子的心里没有阳光,对于你的课以及你这个人都有抵触和恐惧的心理!这样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
&& 孩子每天都在变化,教师应作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观察他们的细微变化。积极的方面,我们要注意肯定,多加赞许,表扬和鼓励,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更要及时的合理利用这些积极变化,“教也者,长善而求失也!”;消极的方面,要对他们进行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引导他们自己去克服那些消极因素。我们的教师要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阳光、自信,让他们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 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我们的教师好多都不能有效的教育学生,往往是因为不能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只看到学生的优点,而放松了对他的要求,或只看到学生的缺点,以致简单粗暴的对待他,对他总是抱有成见,只注意他的过去,而不重视他的发展和现时的表现!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能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未分类 分类。作者是 。
本节课的环节一:复习旧知识,帮助学生知识迁移。出示由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学生将其正面,侧面和上面的视图画出来,全班汇报时,师问:你们在画的时候,会想哪两个问题,生回忆并说:每个面由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这几个小正方形是怎样摆放的?
环节二:新授知识过程:活动1,利用教学光盘,出示教学例题,让学生观察,再数一数,然后想象自己有4个小正方体,把例题的三个不同的物体摆出来。目的是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活动2,摸一摸。让一些学生上台在屏幕上分别把这三个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摸一摸,再组织学生同桌合作交流:任选一个物体去说一说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由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是怎样摆的?
环节三:画一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前面两个环节的辅助,学生对画视图这个环节完成的不错。全班汇报,教师板书。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去发现这三个不同的物体从同一个角度去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环节四:摆一摆。教师给出视图,学生想象,然后用教师准备好的小正方体摆一摆,这一环节学生能动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
不足之处:1,这节课的操作性强,但条件有限,只有老师准备好的4个小正方体,有些操作活动只能靠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在总结发现时,其实学生的语言通俗了点,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由于我想要精确的数学用语,时间浪费了点,当时应该稍微引导下就好了。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未分类 分类。作者是 。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
在重点方面:先利用教学光盘,让学生直观感受物体运动的两种现象,在直观感知的支撑下,学生通过分类,概括,能够简单的描述这两种运动现象的概念。在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这两种运动现象和用身体的运动来演示,
确定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方向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关键是怎么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即数格子,我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和判断,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充分让学生上台在屏幕上数,学生知道找对应点,但说法是开始点和结束点,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结束点的位置找的不对,数点而非数格子。但会数的同学还是多数的,双方通过争辩,会很自然的突破重点。
不足之处:也许是学生提前预习过,在感受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这个环节时间少了点,不饱满,
本节课的难点是画平移后的图形,学生在经历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这个过程后,他们其实已初步感知到图形的平移,也就是图形上点的平移。因此在画之前,我就问了一句:你准备怎样画?就有学生说:我们可以先把平移后的点即对应点找出来,再连线。全班汇报交流画法时,都是这种方法。于是我追问了一句:确定对应点除了数格子外,还有其它的方法吗?让我惊喜的是:有学生是通过两条线的交点来确定,还有是根据图形平移后的大小和形状不变的知识,找到一个点的对应点,另一个点的对应点,就以原图形两点之间的格数来确定。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未分类 分类。作者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热水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