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材招聘考试专用教材那些省份可以通用

所有问题分类您好,请,&
热门搜索:
您好,请,&
加载中,请稍候...
& 2015版四川教师招聘考试用书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教材+试卷)2本套
折&&&&&&扣: 4折
作  者: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编委会
出 版 社: 成都时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5月第1版
开  本: 16
ISBN 号: 978-7-
上架时间:
购买数量:
&&商品总价:
&  目前,四川省招教考试的竞争呈愈演愈烈之势,受到了四川省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日,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委托有关部门和专家制订了《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以下简作《大纲》)。旨在进一步做好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工作,积极探索提升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笔试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并更好地契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教育公共基础笔试》作为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试的主要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大纲》的规定,准备参加年四川省招教考试的考生,在复习《教育公共基础笔试》这一科目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考试内容与命题规律
  自日起,四川省中小学校招聘教师不再使用原通用的《综合知识》公共科目笔试,而统一改为《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科目。这一科目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该部分是教师招聘考试的常考内容,主要涉及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教师与学生、课程、课堂教学、学校德育、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等知识点;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根据大纲的提示,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该部分也是教师招聘考试的常考内容,主要涉及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与学习理论、学习迁移、记忆和遗忘、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个别差异与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点,理论知识较多;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多记多练,熟练掌握各知识点。
  第三部分:教育法学。四川该部分内容的比重较其他省份要大,考的知识点也更多,涉及实践操作的部分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主要知识点有法与教育法、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制过程、教育法律责任、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教育法律救济等;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该部分内容不多,但容易出案例分析题;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不但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关注社会上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热点事件。
  二、备考策略
  1.研究考试大纲和教师招聘简章。教师招聘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多,内容丰富,考生要想在短时间内掌握所有知识点,难度较大。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招聘简章和考试大纲,明确考试内容和形式,这样可以为复习确定方向,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2.多做练习,选好复习材料。考生在有了明确的复习方向后,就应努力将行动付诸实践,在认真复习各个知识点的同时,多做练习,随时检验复习效果,提高应试能力。这时,考生最好选用一本质量较高的复习资料,因为单纯靠自己整理出一份完整详细的复习内容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程,这对于复习时间本来就有限的考生来说,效率会太低,得不偿失。一本好的复习资料不但要覆盖《大纲》中所提到的知识点,而且对知识的梳理要简要清晰,对重点的把握要得当,对题型的设置要科学。
  3.关注教育热点,聚焦最新教育政策。随着考试与教育实践的联系日益紧密,考生在备考时一定要关注有关教育方面的热点信息,聚焦最新的教育政策。这样既能帮助考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扩大考生的知识面,又能为考生提供实践材料,而这些材料在考试中可能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限于时间、实践、水平,本书难免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欢迎广大考生和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使我们不断改进。
  答疑网站:
  E-mail:
  2014年5月
本套餐包括以下几用书:(点击即可进入单本描述)
  第二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
  (一)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了“生物起源说”,他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非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繁衍下去。生物起源说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因而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在原始社会,儿童通过观察成年人采集、狩猎、编织等活动,不断模仿成年人干活,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习得了各种生存技能。心理学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学起源说否认教育的社会性的观点之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年长一代为了延续种族的生产、生活,有目的地把生产技能、技巧以及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就是在这种经验传递中产生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就要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表达意义和情感的语言产生了,人类的大脑、四肢进一步发展,活动能力和协调性不断增强,所以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教育。教育起源于劳动,依赖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真题链接
  “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地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A. 神话起源说B. 生物起源说
  C. 心理起源说D. 劳动起源说
  【答案】 B
  【专家详解】 题干所述属于生物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二)教育的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主要靠打猎、采集和纺织来维持基本的生活,所有的生产资料归全体成员所有,基本没有剩余产品。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是源于群体青年成员适应集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现实需要。具体来说,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特点。
  (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所有成员都平等地接受教育,教育的内容只因年龄、性别和劳动分工不同而有所差别。
  (2)原始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传递生产经验,帮助年轻一代适应社会生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公共生活的规范、艺术和宗教教育。
  (3)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的,没有特定的教育场所和专职教育人员,教育的手段仅限于言传身教,主要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形式。
  2.古代教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即学校。根据古籍记载,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在夏朝时期就出现了以“庠”“序”“校”为名称的早期学校,周朝出现了“学”、“瞽宗”等学校名称。奴隶社会的教育是“学在官府”“政教合一”,被奴隶主掌握在自己手中,教育的目的也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合格的人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时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汉朝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和选士制度。我国封建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盛行,使得教育、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到了宋代,儒家思想被精缩至“四书”和“五经”,其中《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被定为“四书”,并被视为考试的基本教材。明代八股文被定为考试的固定格式,到了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在西方,奴隶社会也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即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重视对军人和武士的培养,教育的内容也是为了培养武士而设立的体育训练。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教育的内容包括哲学、政治、文学、体操、艺术等学科,其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本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后代。
  欧洲的封建教育以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最为流行。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内容为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为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这种教育也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并且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阶级性。
  古代教育的特点表现为:强烈的等级性、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刻板性、思想统治的道统性、教育过程的专制性以及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性。
  总体来讲,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掌控,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2)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是一种封闭的教育。
  (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的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
  (4)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学方法刻板,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
  真题链接
  1.(判断题)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答案】 √
  【专家详解】
本题是对古代学校教育特点的考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是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统治阶级学习的是“治人之术”而不事稼穑,劳动人民又无权入学,学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都与生产劳动没有关系。
  2.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六艺”是指()。
  A. 算数、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B. 礼、乐、射、辞、书、数
  C. 文法、修辞、辩证法、书数、射御、音乐
  D. 礼、乐、射、御、书、数
  【答案】 D
  【专家详解】 “六艺”是我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3.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两大部分。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生产工人。一方面,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也为劳动人民提供了入学的机会。
  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无产阶级是社会的领导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由劳动人民掌握,教育不再具有阶级性,教育成为促进全体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工具。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传播人类文明长期积淀下来的科学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身心素质。社会主义学校所培养的主要是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的来说,现代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现代的学校教育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学校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逐步改变了教育被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的局面,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3)教学内容方面,自然科学知识大大增加。学校教育越来越科学化和现代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广泛推广,基础教育逐步普及。
  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狂潮。义务教育向中等教育延伸,各国考虑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大力投资和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也得到高速发展。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终身化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终身教育思想兴起于欧洲,最早是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来的。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入职后的教育要统一起来,“活到老,学到老”,教育应该贯彻于人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的内涵就是指教育的民主化,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的民众;基本含义就是教育对象要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应该向所有人开放,特别是适龄儿童和青年应该受到基本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的自由化、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组织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不仅包括教育起点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机会的均等,而且包括教育结果机会的均等。此外,教育的自主权要进一步扩大,课程设置更科学化,从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可能性。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多元化主要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多元化以及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发展趋势。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就要求人们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包括机器设备、计算机技术、培养手段等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促进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科学化,从而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
  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
  从起源于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达到高潮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到两次世界大战对教育的影响;从战后各国教育的恢复和重建,到60年代以后席卷全球的教育改革浪潮;从80年代世界各国新一轮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到90年代人们对教育改革运动的反思和对21世纪教育的期望,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
  (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初)
  20世纪前叶教育改革的主题是教育怎样满足工业化和民主化的要求。
  1.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1)西欧的教育革新运动被称为“新教育运动”
  代表人物:比利时的德克乐利和意大利的蒙台梭利。
  主张:提倡以“生活教育”“尊重个性”“自发学习”“社会性”教育为主导的教育纲领。
  (2)美国教育革新运动则被称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代表主张有: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鹏的文纳特卡计划以及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3)改革的主要思想
  反对过分灌输知识、反对传统的学校课程、反对固定不变的学校生活和呆板的组织形式、反对学校在精神上对学生的压抑,其意义在于它逐步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对儿童、知识、教学、课程等的认识,而相应地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念,影响了这一时期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
  2.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杜威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反映了教育要适应社会工业化、民主化和科学发展等新变化的要求。
  杜威的观点:“教育即生活”“学习即社会”“从做中学”。其旨在解决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离、教育与儿童生活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三个弊端。
  3.此时期教育改革状况
  (1)延长普及教育年限
  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各国进一步延长了普及教育的年限,推动了教育民主化的发展。
  英国普及教育年限到1918年延长到9年。美国多数州在20世纪前半期已把义务教育的年限先后延长至9年或9年以上。
  (2)发展初等教育
  学校数量增多,布局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除了读、写、算课程外,大量增加自然科学的教学,自然常识、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等被列入了正式课程。
  (3)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由于工业化的需求,各国通过了在普及初等教育后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法令。1919年德、法两国通过了法令,要求对受义务教育后至18岁的青少年实施义务职业教育。
  (4)改革中等教育
  为使中等教育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各国积极改革中等教育的课程,加强自然学科、实用学科,注重实用传统学科和现代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生物学、天文学、气象学、自然地理等已作为独立学科出现在美国中学的课表中。
  (5)此时的中国教育
  以科举取士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冲击。中国近代化在对传统教育的改造与扬弃、对西方教育经验的吸收与接纳中艰难地推进。以科举制度为核心,以私塾、官学和书院为基本形式的传统封建教育体制分崩离析,代之而起的近代新学制的改革在实践中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接受近代新式教育的对象。
  真题链接
  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是()。
  A. 杜威B. 冯特
  C. 奥苏贝尔D. 克伯屈
  【答案】 A
  【专家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改革发展历程的了解。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是杜威。因此本题选A。
  (二)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
  这次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二战后,世界各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技术上,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现代化,从而形成了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术工作者的更大需求,强烈刺激了教育的增长。
  1.教育投资大幅度增加,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1)推行“教育先行”,当时出现的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视为一种教育投资活动,指出教育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力功能,并在理论上确认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意义。这一理论很快被西方各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接受,成为它们扩张教育、加速国民经济增长政策的理论基础。
  (2)教育投资的增加带来了教育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增长,最主要的表现是在校学生人数激增。
  2.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1)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重在改革教学内容中的陈旧部分,增加大量的科学知识,同时还特别注重天才教育及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扩充,以应付经济发展和高科技竞争的紧急需要。
  (2)美国在这一时期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3)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的变革,收音机、录音机、电视、电影、幻灯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始在工业化国家的各级学校运用。
  (三)面向新世纪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
  1.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
  2.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1)西方国家把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和劳动力素质下降与教育质量问题联系起来,表现出对教育质量问题的担忧,从而把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2)由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含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3.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1)为培养人的合理素质架构调整改革课程结构
  注重科学教育课程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体育、艺术课程之间的平衡,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的特点。
  (2)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增删调整课程内容
  世界各国新增的内容:与新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新工具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等。
  (3)强调基础学科的教学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确定了英语、数学、科学、地理和历史五门基础课程。我国中小学教育也一贯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4.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道德教育的复兴,各国将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给予高度重视。
  5.重视提高师资水平
  世界各国达成共识: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1)提高教师的聘用标准,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2)改善教师待遇。
  (3)改革教师培训制度。
  (4)发挥优秀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 ★★
  (一)全民教育
  全民教育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一项行动。其目的在于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的教育需求。这个计划开始于1990年的世界教育大会。当时来自世界上155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的代表人共同签署了协议,致力于“在本世纪结束时,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并且减少成人文盲率”。
  (二)教育民主化
  1.定义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2.内容
  (1)加强地方分权、地方自治权、学校自主权。
  (2)家长、居民、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社会各部门参与教育管理,任何一个利益代表都不占优势。
  (3)参与项目扩大,包括经费、课程、教学法、人事、决策等。
  (4)工商界、科技界、政界、新闻界、文艺界、法学界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重大教育决策及科研决策。
  3.思想精髓
  参与、自治的思想。推动教育的民主化,既是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一项中心课题,也是各国教育改革的一项固有目标,已成为许多国家主要的教育政策。
  (三)教育信息化
  1.含义:教育培养适应于信息化社会的人才;教育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与科研。
  2.表现:信息教育课程列入正式课程;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利:对人的发展和教育工作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提高教育的直观性。
  4.弊:导致人际关系疏远。
  (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规模、布局、比例、结构要合理;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需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施以不同的教育,才能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社会中的激烈竞争也需要培养有个性、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克服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划一性、僵化和封闭性,树立尊重个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需要。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是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以普通中小学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集中研究中小学教育中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
  (二)教育学的基本问题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教育和人发展的关系。简单地说,社会—教育—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就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习相远”),所以他非常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其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周礼”上(“克己复礼为仁”),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的教育传统,其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教,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对于知识的理解,墨子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其中,说知是指依靠类推与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道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它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言简意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尤其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为突出,比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
  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
  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为:女子应该享受与男子同样的教育;早期教育应该得到重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灵魂转向”;提倡“寓学习于游戏”。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里,其中教育思想极为丰富,卢梭曾盛赞《理想国》是“最好的一部教育著作”。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但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他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其教育观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二)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随着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出现,教育学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文艺复兴期间,很多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都很重视教育问题,他们反对封建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
  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写出了《大教学论》,该书1632年得以出版。以此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其代表作: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教育的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天赋予人的自然本性是同样的,人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说人与自然遵循同样的法则,教育可从自然法则中找到教育法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最后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口号,拓展了教育的知识范围,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理想。夸美纽斯主张应该让一切人掌握一切科学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为此,他编写了很多教材,其中《世界图解》是一本运用直观性原则编写的教科书,书中对每一事物都用图来说明,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在欧洲流行200余年。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假如能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性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自然;因此,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而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地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德国哲学家康德深受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他的哲学里探究道德本质,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价值。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发展,人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深受卢梭和康徳思想的影响,并且以他博大的胸怀和仁爱精神进行了多次产生世界影响的教育试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近代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洛克又主张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就都会很快走上正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洛克轻视国民教育,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士的培养,故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
  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四段教学法”。他的学生后来又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他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教育目的就在教育过程之中,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教育的步骤,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在做中学,不断地改造自己的经验;教育理论应该排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各种看似矛盾的二元论(比如工作与游戏、劳动与闲暇、普通科目与职业科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有机地统一起来。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三)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资产阶级的教育家们由于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局限,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还不能给予十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作了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被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其后,苏联一批教育家在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事业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其代表性的著作有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等。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它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而由当时的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则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这本书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所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版)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著作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四) 近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适应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要求,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断兴起,教育科学的研究日益深入,充实了教育学的内容,形成了大批现代教育理论,其中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等人所提出的教学理论,被视为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布卢姆等教育家也为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所著《教育过程》中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这些主张在各国的教学改革中普遍受到重视。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通过长期的教学改革实验,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结合,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推动了苏联20世纪60年代的教学改革。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倡导“范例教学”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并通过对范例的接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他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和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苏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他的观点引入我国后,对我国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教学理论主要由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评价理论和掌握学习教学策略三部分组成。他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
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70年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该书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对现代和当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真题链接
  1.春秋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教育问题上,墨家不同于儒家的主张是()。
  A. 重视道德教育B. 重视文史教育
  C. 轻视礼乐教育D. 轻视科技教育
  【答案】 C
  【专家详解】 墨家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对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科学技术的传习。
  2.在中国古代,为后来中国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的著作有()。
  A. 《史记》B. 《论语》
  C. 《学记》D. 《墨子》
  E. 《战国策》
  【答案】 BC
  【专家详解】 在中国古代,为后来中国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的著作为《学记》和《论语》。《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
  3.下列教育家中,属于实用主义代表的是()。
  A. 赫尔巴特B. 杜威
  C. 梅伊曼D. 斯宾塞
  【答案】 B
  【专家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育家重要教育思想的理解。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教育目的就在教育过程之中,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教育的步骤,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
  4.教育史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两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凯洛夫和赫尔巴特B. 杜威和赫尔巴特
  C. 赫尔巴特和杜威D. 夸美纽斯和杜威
  【答案】 C
  【专家详解】
本题是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两个学派教育代表人物的考查。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他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教育目的就在教育过程之中,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教育的步骤,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三、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
  (一)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首先,重视和加强教育学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是时代向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提出的历史任务。
  其次,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学习教育学,才能认识教育的本质规律、研究教育学,才能对运动中的教育现象作出科学的分析。
  再次,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是学习和掌握其他教育科学知识的基础。教育学是教育科学诸学科的基础学科,它所反映的是教育现象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它对教育这一矛盾运动中的基本规律作出了科学的概括与总结。
  最后,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有助于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不但可以给予实践工作者以一些教育的基本问题、概念和理论,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思考教育问题、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
  (二)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方法
  1.历史法
  历史法,就是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了解教育的某一问题,探求教育发展
  的规律,总结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经验,都需要运用历史法去进行研究。
  历史法的操作步骤是:(1)搜集史料,包括文字和非文字的资料;(2)鉴别史料;(3)对史料进行分析。
  2.调查法
  教育调查就是通过有关材料,间接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它对于制订教育规划,检查教育质量,总结教育经验,都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在运用调查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事先确定好调查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拟出调查提纲,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经常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的过程,通过观察可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直接认识,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
  (2)谈话法(口头访问)
  谈话是教育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的问题,通过与教师、学生、学校领导或学生家长等人的谈话,了解研究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历史情况,以及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3)问卷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将所研究的问题编制成问卷或调查表的形式,发给被调查者填写。利用问卷法时,要注意的是所提的问题必须十分明确,以使被询问者一看便知道所问的是什么,不致于发生误解;且所提问题的数目不宜过多。
  3.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情境、控制一定条件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来探索所设想的某种教育制度、内容、方法或形式的效果,检验其科学的价值。要想建立新的教育理论,探索出尚未被认识的教育规律,改革教育上的某些措施,不经过实验,是缺少科学证明的。
  4.统计法
  统计法包括对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一系列过程。另外,统计图表的制作,统计图的绘制,各种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和相关系数的计算,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差异性的显著检验等所运用的方法,在研究教育问题时,可根据需要有选择地采用。
  5.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其基本特征是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其基本过程包括计划、实施、反思三个环节。
  案例精析
  2002年,河北省永年县一名学生答高考数学试卷时,在卷面上偷偷画了一个人头,并在旁边写着“看,这个丑陋的人就是我的数学老师”。因此其数学分数被阅卷老师扣掉了30分,并得到了阅卷委员的一致同意。
  2000年,美国迈阿密的一个中学生阿瑟答完数学试卷后,在卷子上画了个肥胖的数学教师的画像。数学老师批完卷子之后,用红色的铅笔把画像上那肥胖的身躯改成肌肉发达的样子,然后写上“这样看上去更美一些”。过了几天,阿瑟送给数学老师一些关于如何减肥与锻炼的简报。
  试从教育与文化的价值取向的角度对以上两个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评析】
(1)这两个故事,情节相似,但结果却完全不同。从表面上看,这是老师对学生行为容忍程度的问题,但深层次却隐含着传统价值观、教育观和思维方式对人们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的巨大制约。
  (2)中国历来具有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是无上的,而学生只应无原则地服从,自然难以容忍学生的“越轨行为”;在思想教育方面,教师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教师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由于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我国的很多学生具有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质是现今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
  (3)美国人崇尚民主,在学校中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故更容易把学生的“恶作剧”理解为“幽默”。两种文化背景,两种处理方式,所收到的教育效果自然是迥异的。
  (4)我们在实施教育改革时,不仅要考虑传统文化可能带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而且要采取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减少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从而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用户咨询(共4条咨询)
总计 4 个记录,共 1 页。
用户评论(共4条评论)
总计 4 个记录,共 1 页。
售后服务电话:
客服中心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资格证教材哪个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