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用理性与感性和感性去平衡精神和物质生活!

人的感性生活与精神的自我追逐
12-10-09 14:21:00
阅读(56) /
人的感性生活与精神的自我追逐
&&对军训教育的八点理性思考
经济管理学院2011级辅导员&梁燕亮
人对自我生活的体验是感性的,寻求情感满足;人对生活意义的思考是理性的,追求精神提升;人对精神内涵的解读是具体的,注重自我定义;人对精神目标的追逐是抽象的,追寻终极理想。
教育,在此种意义上就是要使人在体验感性生活中思考生活乃至人生的意义,在对精神的具体解读中追逐至高的理想信念。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人们的认识首先来自直观的体验,其次才是知识本身。只是这种直观的体验在马克思那里是客观事物见诸主观意识的能动性反映,在唯心者那里是纯粹意识的神秘活动。对于主体&&具体的个人而言,我们要从感性的生活中抽象出来,并以抽象的逻辑再回到具体的生活中去,这个过程是我们进行任何研究的思路,也是我们反思生活的思维逻辑。
记得自己在军训的一篇小文里写到过:军训就是一次教育,关于信念、关于爱、关于感动;军训就是一次出征,关于理想、关于胜利、关于梦;军训就是一次历练,关于意志、关于品格、关于人性;&&这样的理解包含了置身军训生活之内的感性体验,又体现抽身军训生活之外的理性反思。
回首以往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前路,抽象理念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具体。站在这样一个交叉点上,以军训作为教育活动的视角,试着对其作出新的解读。
一、军训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体,更在于国家
&&& 教育的直接意义是个人的成长,而最终是社会整体的素质提升。军训的意义也不仅停留在个人的经验增长、知识丰富和思考健全等方面,更重要的意义是国家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忧患意识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指向民族的长远发展这一层面的。国家在战争的废墟上艰难地建立起来,经过战争的悲怆,经过改革的阵痛,经过错误的代价,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一步步朝向伟大复兴的方向迈进。而国防是国家的屏障,是和平的保证,国防教育是服务于这一远大的目标的。这一力量的最终基点,是人民,是理论武装起来的人。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因此,使大学生&&国家未来和希望具有国防意识和强健体魄是现实要求,也是未来的历史诉求。
二、军训的过程不是在于灌输规定,而在于感性体验
&& 理论知识的获取,我们直观到的是表现知识本身的文字或符号;感性的生活体验,我们直观到的是自我生活和活生生的现实。前者更系统、更理性,后者更具体、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对于教育活动而言,两者都不可或缺,而对于军训这一特殊的教育活动,感性生活体验就显得更为重要。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人是实践的产物。(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以及人对自我的感受和认识是通过社会生活实现的,人对自我的关系定义也是社会生活达成的。在这里人的社会生活与人的抽闲实践实现同一,因此人在生活中体验到自我。军训也是如此,单纯的灌输可以获得的知识必须要在感性的生活中得到体验才使知识愈加深刻,并实现内化。
三、军训的真谛不仅在于生活,更在于意义追求
&&& 马克思说,精神很倒霉,一开始就受到物质的纠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物质生产决定作用还没有被超越的时代,思想是稀缺品。而在思想成为稀缺品时,我们的生活应该放在思想的视野加以思考。对于军训,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生活艰苦、纪律严明、要求严格、整齐划一以及限制所谓自由等等,或者有此而延伸到意志坚定、集体意识等。而我们的体验也大多停留于此,不再向前迈出半步。但作为具有能动思考的人而言,追求信仰和追求财富创造这两点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伟大的地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日常生活追逐功利;特殊时刻思考意义。日常生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迫使我们离精神逐渐疏远。如黑格尔所说,我们往往纠缠于一些生活琐事,精神被流放到了干枯荒芜之地(黑格尔《美学演讲录》)。特殊时刻我们思考人生意义所在,使我们对人生和周遭世界有了更加澄澈的洞察和理解。如弗洛姆所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探求和表现他的超生存需要的记录,如在绘画、雕刻、音乐与舞蹈等艺术形式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因此,对意义的追求使我们从生活中超脱出来,反之赋予生活以意义。
四、军训的教育诉求不是在于个性固化,而在于感性解放
&&& 如果我们看到军训之于个人的意义,并乐于将军训中个性化的体验转化为自身的固化的东西,那么军训的最终诉求便在这个固化过程中溃败了。军训以纪律要求人,但不是强迫人;以规定限制人,但不是束缚人;以艰难磨练人,但不是折磨人;以伤痛考验人,但不是打击人。它的诉求是让人在生活中体验成长,在环境里理解自我。恰如马克思看共产主义,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变成了人的。眼睛变成了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对象变成了社会的、人的、由人并为了人而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环境决定感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活的融合是我们对幸福体验的前提,也是我们获得感性解放这一感觉的前提。只有军训不再是使我们固化的束缚而成为人自我幸福感受的体验时,人才在军训生活中真正理解了自己和自己多面对的对象&&军训。
五、军训的效果检验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过程
&&& 过程很美好,结果很残酷;过程很残酷,结果很美好。对任何事物而言,使结果产生意义的,是过程而非其他。当然这是互为辩证的两个方面,没有过程自然不会有结果,而结果应该是客观地包含了过程的全部意义的。在这里我们如果颠倒了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会在过程之前便过多的关注结果,使过程包含结果的全部意义。就会使手段成为目的,而目的成为手段。对与军训的成果主要是从整体的面貌和个体的具体提升来考察的,而过程能够给予人的也许远远超过这个客观结果。如在某一比赛中失败乙方所获得的教育意义可能更为深刻、更为持久、更为深远,对于教育而言,收获也就更大。
六、军训的价值追求不仅在于理论,更在于实践
&&&&& 任何时代,当实践出现了困惑的时候,首当其冲遇到否定的是理论。而要改变理论问题,我们必须诉诸实践。马克思指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途径,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的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对立的解决不仅仅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的、生活上的任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军训的出发点是让国防理论见之于实践,并成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而要解决人的国防观念、国家意识以及集体意识的问题,理论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实践,我乐于看到军训被更多的赋予实践教育的意义。在另外一个层面,我们要进行的军训这一教育活动,要更加有效地进行这一活动并实现其全部意义,就不仅要在理论层面上不断推进,更要在实践上不断变革。
七、军训成果的保持不在于原封不动,而在于取其精华
&&&&& 理论是一回事,而现实是另一回事。我们看到某一事物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具有的全部优秀因子,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优秀的。一方面要保持军训生活中形成的良好风气、良好习惯和严明纪律。另一方面军训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特定的教育,在校园生活中要有所区别,有所区分。由此反观于我们的教育方式,在军训的特定环境下,更为严厉的教育方式能够实现更有成效的结果,而在校园生活中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在程度上就要有所克制,在形式上要有所改变。因为环境的不同,受教育者会形成特定的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对外界有着特定的判定,而如果在军训结束之后一味地照搬,则恐怕会适得其反。
八、军训的教育意义实现不仅在个人,更在于整体环境
&&&&& 高等学校最高的品格应该是通过生产思想而生产出有思想的人。军训作为一个特殊环节也被赋予特殊意义。我们要做好这件事情不仅是受教育者个人的事,个人应该对军训有正确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也不仅是教育者的事,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抓住特殊事件的特殊性,抓住个体在特殊时期生活和心理的特殊性,要深刻领会蕴含在军训过程中的教育意义。作为高等学校要特别注重一切围绕学生这个主题、围绕教育这个主题,防止&一切交往,都被溶化在商业交往中,财产、物升格为世界的统治者&的状况肆意蔓延(恩格斯《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要特别注重环境育人的重要性,无论是食宿、医护等任何环节。
&&&&& 谨以此,反思我以教育者的姿态所经历的军训,如果说对军训还有别的思考的话,那就只有留给切实体验的人去说了。
脚印一串串:
& 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
京公网安备64辩论材料生活中理性和感性哪个更重要辩论材料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辩论材料生活中理性和感性哪个更重要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理性的超越与感性的生动――魏晋玄学与自然审美意识关系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2.00
&&¥2.00
&&¥2.00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理性的超越与感性的生动――魏晋玄学与自然审美意识关系论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一方面他将自己感性的生活欲求压缩到如此低微的程度,另一方面他..
“一方面他将自己感性的生活欲求压缩到如此低微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又把理性的精神探索发挥到了如此的淋漓尽致。他从没有出过远门思考范围却横跨宇宙。”材料中的“他”应该是A.苏格拉底B.莎士比亚C.孟德斯鸠D.康德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理性的精神探索发挥到了如此的淋漓尽致”的信息可知复合康德的思想主张,故本题选择D项。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所反映信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一方面他将自己感性的生活欲求压缩到如此低微的程度,另一方面他..”主要考查你对&&启蒙运动的扩展(康德),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启蒙运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启蒙运动的扩展(康德)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启蒙运动
&康德:①代表作:《纯粹理性的判断》②主张:A强调人的重要性,同时坚持人自律B自由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内。
康德的人文主义观点:1、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论述艰深,思辨性极强,形成了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哲学体系。2、就启蒙运动的思想层面来说,他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其经典表述是“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3、他继承和弘扬了法国的启蒙思想,承认“人生而自由”,相信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但他更强调人的思想自由,并且坚持人要自律,道德的作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显然,他在继承了智者学派以来的人的重要性的同时,兼容和发扬了苏格拉底的人的道德哲学,这是他在人文主义方面所作的贡献。
启蒙运动历史影响:①对欧洲: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空前解放人们的思想,冲击欧洲封建专制统治。②对法国:启蒙运动影响下,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了专制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③对世界:启蒙运动波及全世界,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是18世纪德国著名古典哲学家康德撰写的一部认识论巨著。康德是一位有着苏格兰血统的皮匠的儿子,1724年,出生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一个虔诚的教徒家庭,并在这个天光阴暗、单调乏味的滨海小镇度过了他漫长的一生。 康德16~22岁时就读于柯尼斯堡大学,在温文尔雅的学校气氛和平静如水的环境中学习牛顿的物理学和沃尔夫哲学,这使他对生活的态度更加严肃。他完成大学学业并获博士学位后成为母校的一位低级教师。此后他潜心自然科学研究,教学著书,声望日隆,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不同于牛顿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学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轰动。1770年后,他转向哲学研究。浓郁的宗教家庭气氛和严肃的生活态度成为他哲学的重要背景之一,这使他热切地感到有必要巩固基督教信仰的基础。而随着统治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四分五裂和新型现代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出现,更使他迫切地感到需要为人们建立一个最完善的道德法则世界。 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的钻研终于使他于1781年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一巨型哲学著作。在这部最重要的著作中,康德承担了为数学和物理学的严密性和确定性辩护的任务,他高举理性的火炬,猛烈地批判了长期以来弥漫于欧洲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体系,以及桎梏人们思想的封建神学,以至于在这次批判之后,“那种被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说已经被连根拔掉,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了。”1788年,康德发表《实践理性批判》,论证宗教信仰的合理性,证实道德法则的理性的确定性和普遍性。在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详细论述了他的美学理论。 这三部被人们誉为“三大批判”的哲学巨著以尖锐激烈、富于挑战性的言辞在极广阔的领域内提出一系列有独创性的见解,形成了康德“真”“善”“美”的庞大批判哲学思想体系,在德国哲学界引发了一场革命,将自古希腊泰利斯开创的西方哲学推向了辉煌灿烂的高峰。 《纯粹理性批判》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被认为是最难读懂的哲学著作之一。其中译本分别于1957年由三联书店和196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者蓝公武。 “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纯粹理性进行考察。康德为本书冠以这一名称,是为弄清人类认识的来源、范围及其界限。本书分为篇幅很不相称的两部分:“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其中“先验原理论”为全书的关键和主体,同时也是最难阅读的部分。 18世纪的欧洲哲学界,认识论问题占据突出的地位,并形成了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和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两大认识论派别。康德认为认识论问题如不解决,哲学只能在歧路上徘徊。他首先批判了当时欧洲流行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唯理论,指出莱布尼茨认为不需要感觉经验,仅凭人类的理性思维便可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可以达到真理,是“独断”和荒谬的。康德坚决认为人的心灵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莱布尼茨代表的旧形而上学是虚伪的。康德同意休谟的看法,认为人类的认识开始于经验。但他也批评了休谟否认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这实际上是否定科学知识。康德意识到了争论双方都有片面性,在批判双方错误的同时,也指出双方的说法都有一部分是正确的。康德的观点是,人类的认识开始于经验,知识来自于理性。依康德的这一观点,人类知识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人的感官提供的后天感觉经验,这些经验是混乱零散的东西;另一个是人类头脑中先天固有的带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认识能力。人类的认识活动就是用先天的认识能力对感官提供的后天经验进行整理,才能形成科学知识,因此人们头脑中任何一个科学知识都是这两方面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那么,人类是如何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呢?康德指出,人类的理性中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两种“直观形式”,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并且是经验形成的前提条件。康德认为,即使人的感官没有任何实际对象,“时间”和“空间”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中。当人们进行认识活动时,我们体验到的外部世界就是一连串处于“时间”和“空间”形式中的过程,人们运用“先天的”思维形式对这一过程混乱零散的感觉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人们才能获得感性认识。所以只有从人类的立场,才能谈到空间与时间,它们不可能离开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它们属于人类的条件,是人类感知的先天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康德进一步指出,人们通过“时间”与“空间”形式获得的感性认识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感性只能认识直观材料,不能算科学,还必须经过更高一级被称为“知性”的人类思维活动。而“知性”则是运用范畴、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康德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所以必须将两者联合起来,才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他把“知性”自身规定为包括统一性、多数性、必然性、偶然性等12个概念或范畴,“知性”活动把这12个概念或范畴运用到直观形式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中去,使这些材料具有必然联系和因果关系,才能形成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科学知识。与“时间”和“空间”相同的是,“知性”也不从自然界中得出它的规律,而是把自己的规律加于自然界,所以正如康德所说,“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 最后,康德指出,人类通过“知性”获得的科学知识,仅仅是对“现象界”的认识。而“现象界”中的东西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能满足人类的求知欲望。要超出“现象界”的认识,进一步把“知性”的各种知识再加以“综合”“统一”,把它们整理成无条件的、绝对完整的知识,这是人最高级的认识活动能力,叫“理性”。康德认为“理性”企图达到最完整、最高的统一体:灵魂、世界和上帝。康德把这三个统一体称为“理性的理念”,这些理念都是“现象界”之外的,康德把它们称为“自在之物。”康德断言说,“自在之物”是超经验的,不属于人的认识范围,因而不能用“知性的概念”去认识。然而,当“理性”去追求“理念”时,却又必须运用“概念”“范畴”去认识他们,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相矛盾。康德把这一矛盾称为“二律背反”。康德利用形式逻辑的归谬法来论证“二律背反”,即事先肯定命题的反面,然后论断它不可能,以此推翻对立的反命题,来证明正命题是正确的,从而证明理性要求超出“现象界”范畴,去达到最完整、无条件的“自在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至此,康德完成了他的认识论学说体系,并骄傲地声称,他在哲学界中完成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在认识中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理性是无能的,“自在之物”是人的认识根本达不到的,是不可知的。在人的认识所达不到的领域,应当留给宗教信仰。正如康德所说:“我发现必须否定知识,才能给信仰保留地盘。”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欧洲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上的一种哲学方法。一般认为随著笛卡尔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本质上体现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旗帜。同时代相对的另一种哲学方法被称为不列颠经验主义,它认为人类的想法来源于经验,所以知识可能除了数学以外主要来源于经验。
理性与启蒙的含义:“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所谓“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它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同时也强调人的独立自主性,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这里涉及了一个思考什么(人的权利)、怎样思考(科学的方法)的问题。启蒙的行为其实就是引导人们去思考什么和怎样思考。 “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而要驱散现实的黑暗就必须使用理性的阳光。因此,所谓的启蒙完全是针对“中世纪只知道的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而提出的,而“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由此,启蒙思想家用人的思考和判断去剥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去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以此达到资产阶级所号召的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现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说到底是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自由、平等。他们把理性变成了一面反封建的旗帜,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标准,凡是违背理性的,都应予以打倒。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理性时代的到来:(1)背景:&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17-18世纪&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政治上: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 &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也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3)核心:理性主义& (4)内容: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去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实现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5)概况:启蒙运动于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在法国达到高潮。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
首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其次,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牛顿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物质运动的基本法则,科学实验打破了束缚人们头脑的神学说教;在科学的启迪下,一些思想家们相信人的理性,力图发现支配人事和社会的法则。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启迪和思想方法。再次,从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了人文主义。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掀起了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史称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三权分立:亦称三权分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三权分立具体到做法上,即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
天赋人权:自然权利源于拉丁文jusnafural,中文习惯译为天赋人权,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自然权利源自于古希腊哲学的自然法理论。文艺复兴以来,成为西方法律与政治思想的重要议题。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①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②思想主张:&A.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C.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D.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②思想主张:&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③影响: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①代表作:《社会契约论》&③思想主张:A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B.社会契约;C.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中的领袖人物。他一生写出大量的著作,通过科学论文、艺术作品及小册子无情地揭露法国社会的黑暗面。他对天主教会作了大胆的攻击。在他看来天主教是“迷信的恶魔和狂狺的九头蛇”,罗马教皇是“魔鬼一样的骗子”,把天主教专横的教士称为“恶棍”。他认为教会造成了社会的无知和黑暗,号召为科学和进步而奋斗。伏尔泰虽以反对天主教为己任,但他又没有完全摆脱神权思想的影响,仍主张信仰上帝,保留宗教。他有一句名言,即“如果没有上帝,那么也要捏造出一个来”。因为他认为宗教可以维系人心,有助于巩固社会秩序。为了批判当时法国社会,伏尔泰提倡自然权利学说。在他看来,自然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利,他所强调的平等是人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而不是社会生活上的平等。伏尔泰也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赞成实行“开明专制”,认为“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就可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但又希望通过“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受到了伏尔泰的影响,自称是伏尔泰的朋友和庇护者。伏尔泰在他的早期成功剧作《布鲁杜尔》《采儿》中,讽刺了封建专制,颂扬了民主制度。1734年他写了惊世之作《哲学通讯》(或称《英国通讯》),其中斥责了法国的君主专制,颂扬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这本书很快被列为禁书。1764年编辑了文章汇集《哲学辞典》一书,书中涉及的领域不仅有哲学,还有自然科学、历史等,显示了他是一个多才的思想家。他以犀利的笔锋、辛辣的语言,大胆揭露法国社会旧制度的一切弊端,并且向愚昧和无知宣战,这在当时的确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孟德斯鸠:出身于贵族家庭,曾任波尔多法院院长。在对英国等欧洲国家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了洛克学说的基础上,他得出了结论:法国应走英国的道路。1748年他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经过长达27年的辛勤劳动终于问世了。这部书中表达了批判法国旧政权的立场,又充实和发展了洛克分权的思想。他主张实行三权分立,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分开,使其分属三个不同的机构;并强调三个权力互相制约的重要性。分权学说的目的,是使国家机器内部权力均衡,互相制约。它既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又为实现资产阶级争取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提出了可行又可靠的保证,为资产阶级以法制对抗封建专制指出了道路,为资产阶级法学奠定了基础。他的三权分立原则锋芒直指君主专制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进步意义。
卢梭:祖籍法国,出生于瑞士一个钟表工人家庭。幼年的不幸生活遭遇及同下层人民的不断接触,使他成为最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1762年卢梭发表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代表作。卢梭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社会存在着人们共同利益的“公益”,为了维护这种利益,人们都要遵守契约。他主张在社会契约面前,人们遵守同样的制约,享受同样的权利,以此反对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他提倡当统治者撕毁社会契约时,人民有权用暴力推翻暴君。这一主张不仅反对君主专制,而且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理论。他认为立法权应属于人民,人民有能力建立起体现公共利益的法律。他明确提出了“人民主权”说,反对君权神授论。卢梭提出人人享有主权——社会中的最高权力,因而将人权学说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认为在人民主权之上,决不允许再设一个指挥者,官吏、政府、政体都要根据人民的意愿决定,从而名正言顺地阐明了革命权利说,说明了推翻法国封建专制政府、反抗压迫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在法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即将到来的大革命进行了思想动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大致奠定了他的政治学说的观点,直接论述了社会不平等的起源是出自财产的私有制,但他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这表现了他的小资产阶级观点。《社会契约论》是他的学说的核心。 启蒙运动:
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人文精神的概括性表述:人文精神在本专题纵贯了从公元前5世纪到18世纪的西方思想文化史之中。要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通过发展历程的梳理来加以概述。“人文精神”一词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广义来看,是指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狭义来看,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人文精神是从摆脱神的束缚和神学的压制中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思想可以概述为三方面:一是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是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是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主张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的精神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与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的差异:
&1、对待宗教问题。人文主义者反对封建教会,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但不是无神论者,并不反对宗教和上帝,也从未否定过基督教教义,他们的思想、观点及作品往往借助于宗教题材,通过世俗化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智慧,突出以人为中心,突出个性自由,反对以神为中心,大胆地揭穿宗教的神秘色彩,否定岁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而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武器,引导人们通过对世间事物的思考分析去判断是非曲直,完全剥去了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宣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启蒙思想家在对待宗教的问题上,比人文主义者更为彻底,抛开了宗教外衣,更鲜明地高举资产阶级的思想大旗。2、对待封建王权问题。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还不够强大,政治上也很软弱,不可能提出政权方面的要求,主张消灭封建割据,建立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君主应拥有无限权力实行君主立宪,并希望强大王权能成为他们扩大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的坚强后盾,因而积极支持世俗的封建王权;而启蒙思想家进一步提出了天赋人权、公众意志、社会契约与法治等观念,否定神授特权,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甚至还提出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办法,以此捍卫自由、平等、民主等原则的实施,总之,启蒙思想家为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制度作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3、对自由的界定问题。人文主义者为了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提倡个人自由以及反对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反对禁欲主义与来世观念,认为个人主义是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从而过分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极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因而存在着严重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个人自由发展和公众社会意志的矛盾;启蒙思想家把人文主义的人性论提高到理性这个中心,主张人应该依据理性受到法治、公众意志、社会契约等约束,从而在理论上解决了个人自由与社会的关系问题。4、对未来政体的设想问题。人文主义者缺乏对未来政体的较成熟设想;启蒙思想家为将要取消封建制度的新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虽然对未来的政体设计上有所差异,但都主张实行宪政民主、三权分立、人权自由、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启蒙运动概述:
1、背景:①资本主义发展②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③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发展矛盾尖锐④自然科学发展2、概况:①主要内容:理性、民主、平等、科学②性质: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③思想体系:人文主义、进步的社会思想和历史观等几个方面④主要观点:反对专制王权,贵族特权、等级制度和愚昧迷信,提倡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和科学精神。他们力图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这是一种人事和社会的理性,“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⑤核心:反封建⑥发展:兴起: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高峰: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卢梭: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扩展:欧洲大陆:康德——自由与自律3、内容: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17世纪时,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中叶在封建专制的天主教国家法国,出现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很快,启蒙运动从法国传播到德意志和其他国家,涌现了许多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得到扩展。4、影响:第一,从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影响来看,启蒙运动所批判和主张的内容,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第二,启蒙运动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第三,启蒙运动对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影响:启蒙运动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这个运动还直接影响了一些欧洲的封建专制君主如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和她的儿子约瑟夫二世,他们都借助“开明专制”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第四,启蒙思想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鼓舞人民拿起武器,争取独立。
发现相似题
与““一方面他将自己感性的生活欲求压缩到如此低微的程度,另一方面他..”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1345726008122150822651625467621767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性和理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