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树菇的做法上新采下的茶一捂发红是为什么?丨

附近的朋友等待您的帮助
包打听手机版~
火速扫描&贴身顾问,随时解答!茶树种植以后要过多少年才能采茶,你知道做1公斤干茶要采多少芽叶吗?
答:茶树自种苗生长至衰老死亡的一生中,可划分为种苗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衰老期等四个时期。种苗期是茶树一生的开始,从种子成熟,经播种发芽,到地上部植株第一次生长停止,全程约8—9个月。幼年期约4—5年,是栽培茶树培养树冠的重要时期,在这四、五年当中的后1—2年,也就是幼年期的后期一般可以采取打顶采摘的方法,开始采茶获得收益。成年期是茶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时期,在营养状况较好的情况下一般可维持20年左右,这是茶树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的时期。衰老期茶树经多次采摘,形成顶层分枝细密的“鸡爪枝”,发芽能力减弱,芽叶瘦小,产量明显下降。
&&&&&&&因此,栽培茶树种植以后一般要经过3—4年才能正式采茶。采茶对种茶的人们来说是获得经济收益,而对茶树来说是一种刺激和损伤,所以对处于采摘期的茶树,必须加强肥培管理,大量补充营养,这样才能维持持续的高产优质。
&&&&&&&采茶是采摘茶树上新发出来的嫩芽叶,嫩芽叶是由芽和叶组成的,采下一个芽带一个叶片的称作“一芽一叶”,一个芽带二个叶片的称作“一芽二叶”,以此类推,有一芽三叶、一芽四叶等。当芽叶逐渐成熟,顶端只剩一个极短小的芽(称驻芽),下面就是叶片了,两个叶片对夹着驻芽的芽叶就称作“对夹叶”。有时不小心采下的是单个叶片,就称单片叶。
&&&&&&&采摘芽叶的大小和老嫩度是根据不同茶类的不同要求而确定的,也就是不同茶类有不同的采摘标准。
&&&&&&&高档名优茶,如龙井茶、碧螺春等都要求采摘细嫩的芽叶作原料。特级、一级的龙井茶一般是采摘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为原料。二、三级可以采摘一芽二、三叶为原料。有些名优茶要求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为原料,如白毫银针、雪水云绿就是如此。因此做一公斤高级名茶少则要采摘6~8万个芽叶,多则要采摘10万个芽叶,可见采制茶叶之艰辛。
&&&&&&&大宗红、绿茶是分级别生产的,一、二级茶一般要求以一芽二、三叶为主,三、四级茶要求以一芽三、四叶和对夹二、三叶为原料,五、六级茶一般都是对夹叶为主,叶子也较粗老。
&&&&&&&乌龙茶的采摘标准与一般红绿茶不一样,不是越嫩越好,太嫩的原料做不出乌龙茶的香味,当然太老的原料香味淡薄也不理想。乌龙茶一般要求“开面采”,也就是要等到新梢长到3—5叶,顶芽停止生长,顶叶有6—7成开面时,采下2—4叶芽梢为原料。
&&&&&&&边销紧压茶的原料多数是以较粗老的晒青和烘炒青为原料,因此采摘标准一般都比较粗老,通过采摘一芽四、五叶或对夹三、四叶,甚至用刀割当年成熟枝梢作原料的。
&&&&&&&我国大部分茶园的采茶作业仍然以手工采摘为主,每当采茶季节,采茶姑娘腰系茶篓满茶园地双手不停的采着,有时还唱着山歌,确实是茶区的一道风景线。有些大型茶场,茶树品种一致,发芽整齐,也有用机器采摘的。机器采茶工效高,但选择性较差,常带有一些单片叶和老叶。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种茶叶树几年可收茶叶_百度知道
种茶叶树几年可收茶叶
提问者采纳
也就是幼年期的后期一般可以采取打顶采摘的方法。采茶对种茶的人们来说是获得经济收益、幼年期、四叶,太嫩的原料做不出乌龙茶的香味,如龙井茶、三叶为原料,发芽能力减弱,一。乌龙茶一般要求“开面采”、三级可以采摘一芽二、五叶或对夹三,多则要采摘10万个芽叶,顶叶有6—7成开面时。因此做一公斤高级名茶少则要采摘6~8万个芽叶,一个芽带二个叶片的称作“一芽二叶”,也就是要等到新梢长到3—5叶,通过采摘一芽四,我是泡茶大人,大量补充营养,有一芽三叶,如白毫银针,全程约8—9个月,在这四。有些大型茶场,茶树品种一致,很高兴为您解答】茶树自种苗生长至衰老死亡的一生中。有些名优茶要求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为原料、四级茶要求以一芽三,必须加强肥培管理、一级的龙井茶一般是采摘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为原料,采下2—4叶芽梢为原料,可划分为种苗期,但选择性较差。特级,经播种发芽。二,芽叶瘦小,当然太老的原料香味淡薄也不理想,发芽整齐。
我国大部分茶园的采茶作业仍然以手工采摘为主,叶子也较粗老。当芽叶逐渐成熟,采茶姑娘腰系茶篓满茶园地双手不停的采着,形成顶层分枝细密的“鸡爪枝”。
因此。有时不小心采下的是单个叶片,到地上部植株第一次生长停止【您好,每当采茶季节,产量明显下降。机器采茶工效高,是栽培茶树培养树冠的重要时期。
采茶是采摘茶树上新发出来的嫩芽叶、雪水云绿就是如此、三叶为主。
边销紧压茶的原料多数是以较粗老的晒青和烘炒青为原料,可见采制茶叶之艰辛、一芽四叶等、六级茶一般都是对夹叶为主,所以对处于采摘期的茶树,也有用机器采摘的。
采摘芽叶的大小和老嫩度是根据不同茶类的不同要求而确定的,栽培茶树种植以后一般要经过3—4年才能正式采茶,确实是茶区的一道风景线,从种子成熟,也就是不同茶类有不同的采摘标准,不是越嫩越好,五,有时还唱着山歌、三叶为原料。衰老期茶树经多次采摘。成年期是茶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时期。
大宗红,以此类推、四叶和对夹二,甚至用刀割当年成熟枝梢作原料的,就称单片叶,而对茶树来说是一种刺激和损伤,开始采茶获得收益,两个叶片对夹着驻芽的芽叶就称作“对夹叶”,因此采摘标准一般都比较粗老,下面就是叶片了。
幼年期约4—5年、绿茶是分级别生产的,顶芽停止生长,顶端只剩一个极短小的芽(称驻芽),这是茶树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的时期。
高档名优茶、五年当中的后1—2年,嫩芽叶是由芽和叶组成的。
乌龙茶的采摘标准与一般红绿茶不一样,在营养状况较好的情况下一般可维持20年左右,三、碧螺春等都要求采摘细嫩的芽叶作原料,这样才能维持持续的高产优质、二级茶一般要求以一芽二,采下一个芽带一个叶片的称作“一芽一叶”,常带有一些单片叶和老叶、成年期和衰老期等四个时期。种苗期是茶树一生的开始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普洱茶价为什么回调?_茶余饭后_福今|福今番顺行|福今茶厂|班章乔木生态茶|福今普洱茶
& 普洱茶价为什么回调?
普洱茶价为什么回调?
本文属转载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海涵!
普洱茶价为什么回调?
湘西自治州保靖县葫芦镇黄金村黄金寨71岁老村民石明发,每天都要到家门前的老茶叶树下走走看看,茶叶树有椅子腿那么粗,到底它有多大年纪了,没有人知道!直到&发现之旅&专家团到来,才知这棵茶树竟有402年的历史了!日前,记者随湖南&发现之旅&专家团来到黄金寨,发现附近的茶园也是古茶园。古茶园将申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活物&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在我省尚是首次。
茶树王一年产茶一斤
&茶圣&陆羽的《茶经》上说茶树&上者生烂石&,石明发家的茶树王正是生于&烂石&中。石明发一家世代为茶人,他家的房子是典型的湘西苗族木屋。屋前用石头砌着高坎地坪,而古茶树王正是依着高坎的石头生长出来。
茶树王有一人多高,顶部树叶翠绿茵茵,顶部以下全为树干,没有树叶,而碗粗的主树干上还拴着大红丝绸,显示出一种王者气派。经过当地文物工作者测量,这棵黄金茶树王树围120厘米,主干围径95厘米,高450厘米,树冠幅度550厘米,经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专家鉴定,黄金茶树王树龄高达402年,年代可追溯至明代崇祯年间。
石明发现在只每年帮忙摘一下黄金茶树王上的茶叶,其余事务都交由儿子石光富打理。石光富说,现在这棵茶树王上的茶叶,一年只采摘一次,每年大概清明左右采摘,一年可产茶叶500克左右,这棵树上的茶叶每500克可卖到1680元。
就在古茶树下,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彭继光用今年从这棵古茶树采下的茶叶泡了一杯茶,茶水绿中透黄,清香悦鼻悠长,彭继光兴奋地说:&一杯黄金茶在手,就如春天在握。&
古茶园有古茶树2000余棵
黄金茶历史悠久,彭继光介绍,《明世宗嘉靖实录》记载,明朝嘉靖十八年(1545年)农历四月,黄金村的百年老茶树叶治愈了湖广贵州都御使陆杰所带官兵的瘴疾后,黄金茶就被列为朝廷贡品。此茶在市场上有&一两黄金一斤茶&的尊贵身价。目前,黄金寨当地村民还保留着与黄金茶有关的习俗,如挡门茶、打茶鼓、祭祀茶树神等等。
通过全面深入调查鉴定发现,黄金寨古茶园历经数百年历史变迁,至今保存有龙颈坳、格者麦、德让拱、库鲁、夯纳乌、团田、冷寨河等七大古茶园及两个古苗寨,古茶园中古茶树主干围径在30cm以上的有2057株,其中明代古茶树718株,清代1339株,面积约148600平方米。而石明发家门前的黄金茶树王,是目前黄金寨古茶园中保存最好、树龄最长的茶树,属于德让拱茶园。
村民说,其实村里还有比402岁茶树更古老的茶树,只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毁了。
湖南首次将&活物&申报国保
湖南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办副主任吴顺东表示,将把黄金寨古茶园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顺东认为,黄金寨古茶园是一道极为壮观的文化景观,作为黄金茶原产地的活见证、活档案、活化石,是中国茶文化宝贵的文化遗产,是茶叶科学研究的基因宝库,为研究茶树的起源和进化、茶树的遗传多样性、茶树种植资源研究、茶文化发展史、农业考古、民族学、地方社会学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保护黄金寨古茶园,是以仍生存的古老植物、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植物作为文物保护对象,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拓展与深入,在湖南省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尚属首次。茶 树 病 害 概述 我国已发现的茶树病害100多种,其中常见的病害 30余种。由于我国种茶历史悠久,茶区面积大,生 态条件差异明显,各地茶树病害种类不尽相同。有 些病害是普遍发生的,如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 等;也有些病害的发生表现一定的区域特点,流行 模式也不一致。茶树病害中,有些是叶部病害,有 些是枝干部病害,还有一些是根部病害,其中以叶 部病害对生
产具有直接的影响。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叶部病害 第二节 枝干部病害 第三节 根部病害 ? ?第一节 叶部病害 茶树是常绿植物,叶部病害种类多,它们对茶 叶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从发病部位看,可分 为嫩芽、嫩叶病害,成叶、老叶病害。因病原 物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这些病害发生在茶树生 长季节的不同时期。高湿度往往是叶部病害流 行的重要条件。叶部病害的控制应采用以农业 防治为主,辅以药剂防治的治理策略。 ? ? ?一、茶饼病 1.分布与危害: 茶饼病是危害性最严重的茶树病害之一。国外以斯里 兰卡、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高山茶园发病严重。全 国各产茶省(区)的局部茶区(一般局限于高山茶区) 有发生,以西南云、贵、川三省茶区发病最重。此病 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对茶叶产量影响极大。若用病 叶制茶,则成茶味苦碎片多。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 ? ?2.症状: 此病危害茶叶的嫩叶和新梢。叶片的任何部位 都可受害,而以叶尖及叶缘发病最多。叶片发 病时,正面初呈淡黄色半透明小点,以后逐渐 扩大成直径为2-10mm的病斑。并在叶片正面 向下凹陷,而在叶背凸起呈饼状,其上生灰白 色粉状物。病斑边缘黑褐色,病、健部分界明 显。发病严重时,病部肿胀,卷曲畸形,新梢 枯死。 3.病原? ?Exobasidium vexams Massee。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外担子 菌目,外担子菌科,外担子菌属的茶饼病菌。 病菌不形成担子果,在叶背病斑突起部分表面所生的白色粉状 物,是病菌的子实层,由无数担子聚集而成。担子圆筒形或棍棒 形,顶端膨大,基部较细、无色、单胞,大小为49-150μm×3.56μm微米,在担子顶端生有2-4个(一般为2个)小梗,每个小梗 上着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为无色单胞,椭圆形或肾脏形,顶端 略圆,基部稍尖,大小为9-16μm×3-6μm,易从担子梗上脱落。 发芽前形成中隔,变成2个细胞,发芽时从各个细胞抽出芽管侵入 寄主。担孢子寿命较短,一般成熟后2-3天或在日光直射下经0.5-1 小时即失去发芽力。在35℃下1小时亦即死亡。此病菌寄生性强, 只能在活的组织中生活,当病组织死亡后,潜伏其内的菌丝体也 随之死亡。 ???4.病害循环: 茶饼病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活的病叶组织中越冬或越夏。次年春 秋季,当平均气温在15―20℃时,相对湿度85%以上时,生长发 育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雨传播到茶树幼嫩的叶片及枝梢上, 在水膜中孢子发芽,侵入组织。菌丝体在寄主细胞间不断扩展,同 时刺激细胞膨大,形成馒头状突起病斑。在叶背产生白粉状的子 实层(担子和担孢子)。成熟的担孢子继续飞散随风雨传播,进行多 次再侵染,病害不断扩大蔓延。 茶饼病的循环周期,各地长短不一。据贵州湄潭茶叶科学研究所 观察春茶期间为15天左右,夏茶期间为12天左右,秋茶期间为1314天左右,全年循环周期可达16次左右。病菌借风雨进行近距离 传播,带病的苗木可作远距离传播,由于病菌的寄生性强,枯死 的病叶和枝干不起传病作用。 5.影响发病的因素:?? ???(1)气候条件:茶饼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它对高温、干燥和强烈光照极其敏 感,因此该病的分布有区域性。一般分布在我国各茶区的高山茶园中,因高山区 气温低而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生长发育。当气温在16―20℃范围内,相对湿度在 85%以上时,最利于病害发生。 在海南,由于夏季气温较高,茶饼病有越夏现象。在一般茶树上不能侵染,但 在沿河、低洼、潮湿和阴蔽的地方温度较低、湿度大,茶饼病可继续发生。 (2)地形:长期保持高湿度的地势,茶饼病易于发生。尤其在多雾的高山茶区 或雾多露重、日照少湿度大的山峦,凹地及阴坡茶园,发病较早且重,常成为发 病中心。 (3)茶园管理:一般管理粗放,杂草从生,施肥不当、采摘、修剪及遮荫等措 施不合理的茶园,则易发病害。因为杂草丛生,引起茶行通风不良,湿度大因而 造成了有利于发病的环境。茶园偏施氮肥或施肥时间不当,可以加重病情。如秋 茶前施肥过多,促进茶树秋梢生长旺盛,枝叶柔嫩,抗病力下降,这样不但当年 发病重,而且也相应地增加了越冬病菌数量,次年病情也可能加重。 (4)品种:茶树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显著差异,一般小叶种比大叶种较抗病。 6.防治方法:? ? ? ? ? ? ? ? ? ???(1)植物检疫:茶饼病主要依靠苗木的调运作远距离传播。因此,要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禁止从病区调运带病苗木。 (2)农业防治: a.除草:勤除茶园杂草,以利通风透光,减少荫蔽程度,以降低湿度。 b.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树势,提高茶树抗病力。 c.分批多次采摘:尽量少留嫩梢、嫩叶,以减少侵染的机会。 4.摘除病叶:彻底摘除病叶和有病的新梢,可以减少再次侵染的菌源。 (3)药剂防治: 加强预测预报:在病害流行期间,如果连续5天每天上午平均日照数少于3小时,或日降雨量 在2.5―5mm以上,应发出预报,进行喷药防治。 目前国内药剂防治上以喷施铜素、汞素和有机硫杀菌剂为主。铜素杀菌剂耐雨水冲刷,因 一般茶饼病的发生期大多为降雨季节,因此铜素杀菌剂的防治效果较好。 a.对历年发病较重的茶园,秋季采茶结束或早春开采前喷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喷0.2―0.5%的硫酸铜也有较好的防效,一般喷后10天即可采茶。 b.海南报道,于11月间喷布0.2%硫酸镍液或硝酸镍液等镍盐对茶饼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它不但具有保护作用,而且还有治疗作有。 c.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疗效也很显著。用多抗霉素100PPm防治茶饼病效果良好一般 5―7天即可采茶。印度报道,用2000PPm的萎锈灵类药剂防治茶饼病也有良好的效果。 二、茶芽枯病 茶芽枯病:?1.分布和为害: 目前仅知分布在我国,最 早的报道是1976年,其它各产茶国未见记载。 我国各茶区中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湖南 等省。茶芽枯病是近十多年来茶树上发生的 一种新病害,加害春芽幼嫩芽叶。发生严重 的茶园,梢发病率达70%,罹病芽梢生长明 显受阻,直接影响产量,可使春茶减产约 30%,而且品质下降,是我国江南和江北茶 区的一种重要病害 2.症状?茶芽枯病仅加害春茶期的幼芽和嫩叶,尤以一芽一叶 至第三叶发生为多。成叶,老叶和枝条不发病。从春 茶萌芽起,幼芽、鳞片、鱼叶均可产生褐色病斑,病 苯萎缩不能伸展,后期呈现黑褐色枯焦。嫩叶被侵染 2―3天后,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褐色或黄褐色病斑, 以后病斑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边缘有一深褐色隆起 浅,有时病斑边缘不明显。后期病斑上散生细小黑褐 色粒点,以叶片正面居多,病叶易破裂并扭曲。 3.病原:? ??Phyllosticta gemmiphliae Chen et Hu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 壳孢科,叶点霉属。 病叶上的小黑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埋生在叶组 织内,球形至扁球形,直径90―234μm×100―245μm,器壁薄, 膜质,暗褐色或褐色,顶端有乳头状突起的孔口,孔口直径为 23.4--46.8μm。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圆形,两端圆,无色单胞,周 围有一层粘液,内有1―2个绿色油球,大小1.63-3.96μm×2.336.52μm,平均2.35×4.57μm。尚未发现病菌的有性世代。 病菌菌丝体的生长最适温度20--27℃,在8--10℃下生长缓慢, 29℃以上菌丝不能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5--27℃,在8-10℃低温下仍可萌芽,29℃以上分生孢子不能萌发。分生孢子萌 发的最适PH为5.40--6.82,PH低于4.5或高于7.5,分生孢子的发 芽力明显下降 4.侵染循环:?茶芽枯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树上病叶 和越冬芽叶上越冬。翌春在有雨水和露水时, 分生孢子随雨水溅泼而传播,单凭风力不能传 播病害。茶芽枯病在3月底―4月初(春茶萌芽 期)开始发生,4月中旬―5月上旬(春茶盛采 期)为发病盛期。5月下旬―6月上旬(夏茶期) 病情发展重,6月中旬以后停止发病。 ? ??5.影响发病的因素: 茶芽枯病的发生和气温关系密切。它在低温高湿 条件下发生严重,属低温高湿型病害。平均气温在 10℃左右,最高气温15℃,开始发病,但发病缓慢。 当旬平均气温在15--20℃,最高气温在20--25℃(浙 江、安徽茶区一般在4月中旬―5月上旬),病情增长 迅速。当旬平均气温超过20℃,最高气温超过25℃, 病情发展缓慢,当最高气温持续超过29℃,即停止发 病。在温度适宜时,降雨天数多,相对湿度大能促进 病害的发展;反之,发病率相对减少。但在高温季节, 即使雨日多,湿度大,病害也不再发展。 除温度因素外,茶叶中的内含成份也是制约病害 发生的一个因素。春茶期间,茶叶嫩梢中氨基酸含量 高,茶多酚含量低,而夏秋茶期相反。研究表明,氨 基酸可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这是茶芽枯病仅限于春 茶期发生的原因之一。 ? ????6.防治方法: (1)利用抗病品种: 茶芽枯病的发生在品种间有很大有差异。在发 病初期,一般发芽早的品种发病率达30%以上,如黄叶早、清明早等; 而发芽迟的品种发病率低,如乐清青茶、鸠等品种。这是一种避病作用。 (2)及时分批采摘: 可以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也就减轻了发病。 所以采取早春萌芽期喷药结合早采、勤采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对茶芽枯 病的收效更为显著。 (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防治茶芽枯病的一个重要措施。采用的 药剂: ①50%托布津800―1000倍液,150克/亩; ②70%甲基托布津 倍液,80--120/亩;③50%多菌灵WP800倍液,150克/亩, 以上防效均75%以上;④40%杀菌灵800X;⑤0.6%石灰丰量式波尔多液, ④⑤防效为50%左右。 喷药日期是防治茶芽枯病成败的关键,春茶萌芽期喷药保护是至关重 要的。一般在春茶萌芽期和发病初期各喷药一次,即可收到良好的防效。 在发生严重的茶园,可在秋茶结束后再喷药一次,全年喷药2―3次,能 阻止病害的流行。 ? 三、茶白星病 ? 1.分布与危害: ? 茶白星病又名白斑病。国外 主要分布日本,印度、斯里兰卡 等国家。此病在日本发生严重, 它与茶炭疽病、网饼病称为日本 茶树三大病害。我国各茶区均有 发生,但多分布在高山茶园、平 地茶园发生较轻。此病主要为害 芽叶,形成大量小型病斑。芽重 减轻,产量降低。采下的茶叶在 运输和加工过程中易发酵变质, 加工后的成茶味苦涩,汤色浑暗, 破碎率较高,饮用后往往肠胃有 不适感,对茶叶的品质影响很大。 茶白星病? ?2.症状: 此病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尤以芽 叶和新叶最多。叶片受害后初先呈 淡褐色湿润状小点,后逐渐扩大成 圆形灰白色小斑,中央凹陷,其上 有小黑点,边缘具褐色略隆起的纹 线,病健交界处明显。病斑直径0.82.0mm,多时可相互愈合成不规则 形大斑。嫩梢及叶柄发病时,病斑 呈暗褐色,后逐渐变为灰白色圆形 病斑。严重时,病部以上组织全部 枯死。 茶白星病? ????3.病原: Phyllosticta theaefolia Hara。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 壳孢科,叶点霉属。病斑上所见到的小黑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球 形或扁球形、暗褐色,直径60―80μm,其顶端有一孔口。分生孢子器内 长有许多分生孢子,孢子椭圆形或卵形、无色、单胞,大小为3-5×23μm,成熟后遇水湿,即从孔口溢出分生孢子角。 菌丝体在2-25℃之间均可生长发育,但以18-25℃为最适宜,28℃以上发 育停止。分生孢子在2-30℃之间都可发芽,以22―25℃为最适宜。相对 湿度大于90%时,分生孢子才能发芽。 日本的茶白星病菌是Elsinoe leucospila Bitancoum Jinkins。属子囊菌亚 门,腔菌纲,多腔菌目,痂囊腔菌科,痂囊腔菌属。其无性阶段为Sphaceloma theae Kurosawa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痂园孢属。 中国和印度则以Phyllosticta theaefolia(叶点霉属)为主,但中国茶叶研 究所的陈宗懋、陈雪芬在浙江也曾分离到前一种病原。 茶白星病? ?4.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落叶组织中越冬, 翌年春季当气温在10℃以上,在有水湿条件下,形成 分生孢子,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源,借风雨传播。在 遇到新梢芽叶时,便可萌芽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或 从叶背茸毛的基部细胞侵入。叶面游离水的存在是实 现侵染的必要条件。据研究,叶面必须有5小时以上 的湿润,病菌孢子才能萌芽侵入。新形成的病斑上产 生的孢子又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茶白星病???? ?5.影响发病的因素: (1)温、湿度:白星病属低温高湿性病害,每年以春秋多雨季 节发生最盛,夏秋高温干旱发病较轻。温度在16-24℃下病斑最多, 当旬平均气温大于25℃时,对发病不利。 (2)海拔高度:茶白星病的发生和茶园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在 海拔200―900米范围内,有海拔愈高,发病愈重的趋势。这是由 于海拔较高的茶园具有适于发病高湿、多雾、气温偏低的生态条 件。 (3)施肥:氮肥施用量和茶白星病的发生程度无明显相关,但 过分贫瘠的土壤上生长的茶树一般发病较重。 (4)品种: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据浙江调查:福丁 大白茶表现抗病(发病率0.8%),清明早和藤茶感病(发病率大 于10%)。 茶白星病????6.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注意培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及时合理采摘, 促进树势健壮,增强抗病力。冬季清除园间病叶,减少越冬菌源, 可减轻次年病害发生。 (2)药剂防治:我国对茶白星病的防治研究中以以下药剂防治效 果较好:50%福美双WP600倍液;50%托布津或70%甲基托布津 WP倍液;50%多菌灵WP1000倍液;65%代森锌 WP600倍液。 茶白星病化学防治的时间至关重要,在发病严重的地区应提倡早 治,在春茶萌芽鱼叶展开期进行第一次喷药,必要时在7-10天后 再喷第二次。 四、茶云纹叶枯病 ??1.分布与危害:分布很广,是我国茶树上最常见的病害之一,苏联、日本、 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越 南、马兰西亚等国均有发生。国内在各产茶省(区)均有 分布,已经报道发生此病的省份有浙江、江苏、江西、福 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 山东、台湾。 茶云纹枯病在树势衰弱和台刈后的茶园发生严重,扦插 苗圃发生也较多。主要为害成叶或老叶,但芽叶,枝梢及 果实均能受害。茶树感病后,生长不良,芽梢瘦弱,致使 茶树末老先衰,产量下降。发病严重时,茶园成片枯褐色, 叶片早期脱落,顶端枝条枯死,幼龄茶树则可整株亡。除 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和山茶等。? ? ?2.症状: 主要加害叶片,但茶树其它部位,如新 梢,枝条和果实也可被感染。成叶和老 叶上的病斑多在叶缘或叶尖发生,初呈 黄褐色,水渍状半圆形或淡绿色的圆形 病斑,逐渐呈散射状扩展。色泽呈暗褐 色或赤褐色,一周后病斑由里向外变灰 白色,组织枯死,边缘黄绿色,形成灰 色、暗褐色和赤褐色相间的不规则斑块, 形似云纹状波纹,故名云纹叶枯病。后 期病斑上产生扁圆形灰黑色的小粒点即 病菌的子实体(孢子堆常呈肉红色,在 病斑上成不规则状或轮状排列。)病斑 背面黄褐色,病斑可蔓及全叶,最后干 枯脱落,从症状初现到落叶历时25-50天。 如嫩叶受害,常由叶尖向下变黑褐色枯 死。枝条上呈灰褐色斑块,也生有黑色 小粒点。果实受害则产生黄褐色圆形病 斑,以后呈灰色,并散生许多黑色小粒 点,病斑部分有时裂开。 ? ????3.病原: 茶云纹叶枯病菌有性时期为Guignardia camelliae (Cooke) Butler。属子囊菌亚门,腔菌纲, 座囊菌科,黑腐菌属。无性时期为Collectotrichum camelliae Massee。属半知菌亚门,腔 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炭疽菌属。 病斑上的黑色小粒点主要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散生在寄主表皮下,成熟时表 皮破裂,涌出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圆形,直径为187-290um,底部薄而平,形成子座, 内有分生孢子梗和刚毛。分生孢子梗短线状,不分支,无色,大小9-19μm×3-3.5μm,顶生 一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圆筒形,两端圆或一端稍细,直或稍弯,单胞,平滑, 无色,内有1-2个油球,大小为10-21μm×3-6μm。萌芽时大多在中间生1分隔,变为双胞。 (厚垣孢子生在菌丝顶端,球形至卵形,外膜淡褐色,有2-3个油球)刚毛针状,基部粗,向 顶端渐细,暗褐色,有1-3个分隔,大小为40-70μm×3-5μm。 有性世代少见,有时也能产生子囊壳。子囊壳散生在病斑的两面,半埋生在寄主组织内, 黑色,球形至扁球形,直径160-200μm,壁膜质,孔口圆0形,直径7-18μm,子囊棍棒形至 卵形,顶端圆,基部有小柄,大小40-66.5μm×9-18μm,内有8个子囊孢子,排列成2行,子 囊孢子纺锤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10-18μm×3-6μm。 病原菌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7-29℃,最高温度为37.5℃。本菌对低温和高温的抵抗力很 强,在-2-4℃低温下30-60天仍可存活,致死高温为50℃,10分钟。云纹叶枯病菌 1.分生孢子盘(剖面)及分生孢子 2.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放大) 3.子囊壳(剖面 ) 4.子囊及子囊孢子 ? ???4.侵染循环: (1)病菌的越冬:茶云纹叶枯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树上病组织 或土表落叶中越冬,成为翌春的初次侵染源。此外,病菌也可在土层 5cm处的落叶中越冬,但病菌在土内落叶中的越冬后存活力决定于病 叶的腐烂程度。在自然条件下,有性世代较少出现,仅在初夏以及秋 季多雨的潮湿条件下在“回枯”的枝梢上出现较多,因此病菌在侵染 循环中以无性世代起主要作用。由此病菌对低温抵抗力强,因此在冬 季没有明显冰冻的我国南方,没有明显的越冬现象。 (2)传播和侵入:病菌越冬后,翌年春季,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 形成分生孢子,由于分生孢子产生于粘质的分生孢子盘中,主要依靠 雨水传播。根据田间孢子捕捉的结果,孢子捕捉量与降雨量呈明显的 正相关。病菌借雨水和露滴在茶树上由上往下传播。孢子不能单凭风 力传播,风雨结合才能促进病害的蔓延。当分生孢子溅落在茶树叶片 或其它组织上时,遇水滴萌芽后长出芽管,并形成附着器,凭借机械 压力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通过伤口侵入,并在细胞间蔓延扩展,形 成新病斑。 (3)潜育期:茶云纹叶枯病病原菌以侵染开始到出现病斑的潜育 期为5-18天,其长短决定于气温的高低;气温高潜育期短,气温低或 昼夜温差大则潜育期长。 ? ????5.影响发病的因素: (1)气候:茶云纹叶枯病是一种高湿高湿型病害,因为高温可以促进病菌的生 长繁殖,潜育期也较短;高湿多雨有利于孢子的产生、萌芽、附着胞的形成以及 病害的传播,但在高温干旱时病害发展很慢。因此,在适温范围内,降雨和高温 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当旬平均气温≥28℃,降雨量&40mm,平均相对湿度过 80%,在有一定菌源数量和感病的寄主植物时,病害往往流行。上述条件可用作 茶云纹叶枯流行预测的指标。 (2)土壤: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壤贫瘠,土层较浅的茶园,由于对茶树 根系的生长发育不利,故发病较重。 (3)品种:茶树品种间的抗病性强弱有明显差异。一般大叶种比小叶种发病重。 中国茶叶研究所的调查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有清明早,瑞安白毛茶、藤茶、梅茶、 梅占、龙井群体种,福鼎白毫、铁观音等品种;高度感病的品种有福建水仙、广 东水仙、云南大叶种、湘波绿、广西大苗山等品种。 (4)栽培管理:茶云纹叶枯病的发生和茶树生长状况密切相关。由于本病的病 原菌是一种兼性腐生菌,凡茶树树势健壮,抗病性强,发病也轻,相反茶树生长 衰弱,抗病性弱,发病也较重。因此,茶园管理粗放,施肥过多或过少,采摘过 度或受到螨类为害,都会影响树势,降低抗病性,发病就重。 ? ? ? ???6.防治方法: (1)利用抗病品种:由于茶树品种间对云纹叶枯病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在发病严重的地 区,进行新茶园种植时,应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这是防治本病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2)注意茶园卫生:对发病严重的茶园,冬季或早春清除枯枝落叶及茶树残留病叶,减少 次年病菌来源。在发病期摘除病叶,可减少病菌再次侵染的机会。 (3)加强茶园管理:合理施肥,勤除杂草,做好茶园排水和抗旱工作,防止茶树早春冻害, 促使茶树健壮抗病。茶园冬耕时,将土表的病叶埋入土中,加强病叶腐烂,也可消灭部分越 冬病菌。 (4)化学防治对茶云纹叶枯病菌有效的杀菌剂有:①25%灭菌丹wp400X.;②75%百菌清 wp800X;③40%百多胶悬剂1000X;④50%多菌灵wp1000X;⑤50%苯菌灵1500X;⑥ 70%甲基托布津1500X,防治效果均有80%以上;⑦0.7%波尔多液对成茶品质有一定影响, 而且铜素的残留量高,须过25天方可采摘,因此只一般在非采摘茶园或幼龄茶园使用。 杀菌剂的喷施时期,在春茶结束后至夏茶开采期前(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行第一次喷药; 幼龄茶园在6月份气温上升时,常出现叶片枯焦现象,此时必须进行喷药保护;7-8月高温干 旱季节,叶片大量干枯,当出现有利于病情发展的气候条件(即旬平均气温&28℃,降雨量 &40mm,相对湿度&80%)时,应立即进行喷药。以后视病情发展趋势,决定是否再进行防 治。全年一般喷药2D3次。 五 茶轮斑病:???五、1.分布和为害: 几乎在所有的产茶国都有茶轮 斑病的发生。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 亚、伊朗、日本、马来西亚、越南、土耳其、老挝等 国已有报道。 茶轮斑病在我国茶区分布普遍。台湾早在1915年 有报道;此外、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 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也有 报道。 茶轮斑病为害成叶和老叶,可引起大量落叶,在高 温高湿季节为害性更大。
? ?2.症状: 茶轮斑病主要加害成叶和老叶,但也可为害芽梢。在 病叶上的初期病斑很小,边缘褐色,和茶云纹叶枯病, 炭疽病等其它叶部病害的初期症状较难区别,以后病 斑逐渐扩大至直径1cm左右或更大,病斑通常圆形或 椭圆形。边缘浅褐色至褐色,中央部灰色,病斑大型。 后期病斑正面可见到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在气候潮湿 的条件下可以形成浓黑色墨汁状的小黑点,小黑点沿 同心轮纹排列。病斑边缘常有褐色隆起线与健全部分 界明显。 ? ? ??3.病原: Pestalotiopsis theae (Sawada) Steyaert.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 黑盘孢目,黑盘孢科,拟盘多毛孢属。 病斑上的浓黑色粒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初埋生于表皮下, 后突破表皮外露。其上丛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丝状、无色、 单胞,顶生一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纺锤形,有4个横隔,形成5 个细胞,横隔处稍为缢缩。中间3个细胞色深,两端两胞无色透明, 孢子顶端有附属毛3根,少数为2D4根,无色,近圆柱形,尖端成 结状膨大。附尾毛很长,25-50μm。基胞小柄直,无色,末端稍 膨大。 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D32℃,温度低于18℃时不形成分生 孢子。孢子萌芽的温幅为25D34℃,最适温为28D32℃。病菌生 长所需的PH为5。 ? ?4.侵染循环: 茶轮斑病是一种弱寄生菌,常侵害生长衰弱的茶树, 管理粗放的茶园和衰老的茶树易于发生。病原菌以菌 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环境适宜 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萌芽后主要从茶 树叶片的伤口处(如采摘,修剪和机采的伤口,害虫 加害的部位)侵入。菌丝体在寄主组织的细胞间隙蔓 延,径1―2周后即可发生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在潮 湿的条件下形成分生孢子盘。每张病叶可形成7×105 个孢子。孢子成熟后由雨水溅滴传播,进行再侵染。 茶轮斑病菌孢子对无伤口的健全叶片一般无致病力。 ????5.影响发病的因素: (1)气候: 茶轮斑病是一种高温高温型病害,因此一般在夏 秋茶季发生较重,春茶期发生少。茶轮斑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属湿 型孢子类型,在高湿条件下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和传播,孢子的附 属毛在有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可协助孢子在水中游动和传播。因 此,在此病在排水不良的茶园,密植茶园和扦插苗圃中由于湿度 较大,发病也较重。另一方面。茶轮斑病的发生和最高气温成明 显正相关。 (2)品种: 不同茶树品种对茶轮斑病菌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 抗病品种有:红誉、金谷绿、红光、云枫、唐红等品种。感病品 种有:云南大叶种、凤凰水仙、湘波绿等大叶品种 (3)栽培管理: 树势衰弱,管理粗放的茶园易于发病。 ? ?? ?6.防治方法: (1)减少茶树伤口: 茶轮斑病菌的侵入主要是从伤口侵入,减少伤口的出现,也就 减少病原菌的侵入能力,减少发的病原菌侵染的机会。在发病严重的地区,采摘或修 剪后要喷药保护。 (2)加强茶园管理: 加强培肥管理,建立良好的排灌系统可以使茶树生长健壮, 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发病。 (3)利用抗病品种:在发病严重的地区,进行新茶园更新时,种植抗病品种?(4)化学防治:在春茶结束后(5月中、下旬)和修剪后,喷 施以下药液:50%多菌灵WP1000倍液;40%百多胶悬剂(百菌清: 多菌灵可2:1)X;50%苯菌灵WP1000X;75%甲基 托布津WP1500X。 喷药后间隔10天左右再喷一次,以控制病情 的发展。 六、茶炭疽病:? ??1.分布与为害: 茶炭疽病仅分布于日本,斯 里兰卡和我国,其它国家末见 报道。此病是日本茶叶生产上 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我国此 病发生普遍,各产茶省均有分 布,在浙江、四川、湖南、云 南、安微等产茶省湿度大的年 份季节中发生严重。 茶炭疽病一般都发生于当年 生的成叶上,嫩叶偶有发生。 春秋季发生较多,发病严重时, 茶树大量落叶,致使势衰弱, 芽叶减少,对夹叶增多,叶片 薄,品质差,产量质量都受到 影响。除这害茶树外,还为害 油茶、山茶等近缘植物。
????2.症状: 茶炭疽病主要发生在茶树成叶上,老叶和嫩叶上也偶有发生。病 斑先从叶缘或叶尖部发生,初期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小圆病斑 常沿叶脉蔓延扩大,并变为褐色或红褐色,后期可变为灰白色。 病斑形状不一,但一般在叶片近叶柄部,成大型红褐色枯斑,病 健部分界明显。病斑正面可散生许多黑色,细小的突起粒点,即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 茶炭疽病的鉴别特征是病斑红褐色,其上的分生孢子盘粒点细 而密呈黑色。而茶云纹叶枯病病斑上的粒点较大,扁平并呈灰黑 色,这是两种病害的主要症状区别。 茶炭疽病病叶质脆,易于破碎,也易于脱落,因此在发病严重 的茶园,可引起大量落叶,嫩茎部一般不会罹病 ? ???3.病原: 病原菌为:Gloeosporium theaeDsinensis Miyake属半知菌亚门, 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盘长孢属)园盘孢属。 病斑中的黑色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孢子盘最初在叶表皮 下形成,成熟后即突破表皮,释放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底部平 而薄,形成子痤。孢子盘直径80D150um,孢子梗由孢子盘底部长 出丝状不分枝,无色,大小为10-20um×1.5-2um。分生孢子纺锤 形或略呈椭园形,单胞,较小,大小3-6μm×2-2.5μm,两端平滑 而细,近两端各有1个小油球。 此菌的发育适温为25D27℃,低于6℃或高于35℃均停止发育, 酸碱度以PH5.2左右为宜。分生孢子萌发以温度数25℃,相对湿度 100%或水滴中为最好。在相对湿度95% 时,即不能发芽。 ? ??4.侵染循环: 茶炭疽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翌春气温上 升到达20℃以上,在有雨的情况下或相对湿度大于80%以上,病斑上形 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是病害的初次侵染源。由于这种真菌的分生孢子 是一种湿型孢子,也就是在分生孢子盘中有一种粘液状物,因此单凭风 力不能传播,必须借助雨滴的反溅作用。风雨结合在一起的传播效率更 高。 茶炭疽病菌不能直接以表皮穿透侵入,而只能从叶背面茸毛基部侵入。 当茶炭疽病菌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到茶树叶片背面时先粘附在茸毛上, 茸毛的分泌物对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 度和水分条件下萌芽,形成侵入丝侵入茸毛,侵入丝沿着茸毛的空腔向 基部蔓延,并进入叶组织内部,在细胞间扩展。茶炭疽病菌一般只能侵 染三叶以下的嫩叶,成叶茸毛壁加厚,管腔被堵塞,炭疽病菌即无法侵 入和实现侵染。病斑的形成一般以侵入的茸毛为中心,向周围扩展。从 孢子在茸毛上附着到叶面出现圆形小病斑一般需8D14天,到形成赤褐色 大形斑块需15―30天。由于炭疽病的潜育期长,因此虽然炭疽病菌多在 嫩叶期侵入,但在成叶期才出现症 ? ?????5.影响发病的因素: 在我国茶炭疽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有两个高峰:一是在5D6月梅 雨期;另一是在秋季多雨条件下。尤其以秋季发最多。 茶炭疽病的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如下4个条件: (1)侵染源: 侵染源提供病原菌的来源。据日本报道,茶炭 疽病每年秋季发病的程度和第二年春、夏季罹病程度有密切关系。 一般秋季发病严重的茶园和年份,第二年春或夏季也发病较重。 (2)降雨: 在影响茶炭疽病发病程度的气候因素中以降雨最 为重要。因为降雨和孢子形式、传播、萌芽有密切关系。因此在 梅雨期多雨和盛夏期过后雨量较多时,茶炭疽病发件。早春由于 气温偏高并常干旱少雨,因此不利于炭疽病的发生。 (3)茶树状况: 氮肥施用较多的茶树,叶片柔嫩,利于发病。 树势衰弱使抗病性降低。此外,品种间存在着明显的抗病差异。 ? ? ? ???6.防治方法: (1)注意田间卫生: 秋冬季将落在土表的病叶埋入土中。摘除树上病叶对减 轻第二年发病有显著作用,可使翌年发病程度减轻型50D60%。 (2)施肥: 增施钾肥,避免偏施氮肥。 (3)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茶树品种对茶炭疽病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大叶种 茶对茶炭疽病菌有强的抗病性。不同品种的抗炭疽病性和叶片茸毛数量,木质化 速度有关。一般叶片茸毛数量少,茸毛短而小,木质化速度快的品种表现抗病。 (4)化学防治: 治疗剂主要有: ①50%苯莱特2000X ; ②25%托布津 1500X ; ③75%百多胶悬剂500X ; ④75%百菌清WP 500-1000X ; ⑤50%多 菌灵WP 800-1000X 。 化学防治的适宜时期应掌握在发病盛期前。在我国,茶炭疽病全年发生有两个 高峰。一是在6月;另一是在9月。由于茶炭疽病的盛发和多雨有密切的关系,因 此可在春茶结束后(在浙江、安微、河南等省一般为5月下旬)至夏茶萌芽期(6 月上)间进行喷药防治。由于上述农药的残效期一般约7-10天,如果遇连续降雨, 应过10天左右再喷药一次。在夏季干旱期结束后至秋茶雨季开始前的喷药防治至 关重要,因为秋季是茶炭疽病在全年中发生最重的时期。在各轮新梢中,又以一 叶期前后喷药的防效最高。 七、茶赤叶斑病:? ?1.分布与为害: 最早是1926年在意大利 Pavia植物园的茶树上发生, 目前已知还分布在印度、日 本、越南和我国。我国各主 要产茶省均有报道,发生普 遍,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引 起大量成叶和老叶枯焦脱落, 致使树势衰弱,影响茶树生 长。 ??2.症状: 茶赤叶斑病主要发生在 成叶和老叶上,发病初 期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形 成淡褐色不规则形病斑, 以后变成赤褐色,故名 茶赤叶斑病。病斑部颜 色比较均匀一致,病斑 边缘有深褐色隆起线, 病部和健部分界明显, 后期病斑上生有许多黑 色稍微突起的细小粒点, 病叶背面黄褐色,较叶 正面色淡。 ???3.病原: Phyllosticta theicola petch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 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叶点霉属。 病斑上的黑色粒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 孢子器在叶片两面均可形成,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彩, 大小75-107μm×67-92μm。器壁由薄壁组织构成, 构成的细胞多角形,大小4-10μm。分生孢子器有孔 口,成乳头状突起,直径7-10μm。孢子器壁内着生 许多孢子梗,无色、单胞、棒形或圆筒形,顶端着生 分孢子。分生孢子广椭园形、单胞、无色,大小811μm×6-7μm,内有1-2个油球。未发现有性世代。 ? ?.侵染循环: 茶赤叶斑病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树上病叶 组织中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分生孢 子,在有雨水的条件下,借雨水的溅泼而传播, 侵染叶片。在高温的气候条件下,不断形成分 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 ?.影响发病的因素: (1)气候: 茶赤叶斑病是一种高温高湿型病害, 在高温度件下发生严重。在浙江、安徽茶区每年5―6 月间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9月上旬病叶脱 落。每年夏季干旱,由于水分亏缺,茶树抗病性降低, 利于发病,病害易流行。 (2)茶园管理:台刈后 新萌发的茶树,枝叶生长密,遇干旱,地下供水不促, 茶树上常出现大量枯焦斑。往往成为梯田茶园,以及 土层浅,根系列发育不良的茶树发病较重 ? ?.防治方法: 夏季抗旱和加强茶树培养,改良土壤物理性能, 增强茶树根系吸水力,是茶赤叶斑病防治关键。 化学防治参考云纹叶枯病,在夏季干旱期前防 治。 八、茶煤病?1.分布及为害症状:全国各产茶区均有发 生。发病初期在叶表面发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 的黑色煤层斑,逐渐扩大,以致覆盖整片叶, 后期在黑色烟煤上产生短刺毛状物,色泽深黑, 煤层厚而疏松,严重时,茶园呈现一片暗黑色, 影响茶树正常的光合作用,使芽叶生长受阻。 茶煤病为害症状 ? ?2.发生时期及流行条件: 全年以第一轮茶和第四轮茶发生较严重,同时与助类 (长绵蚧、角蜡蚧、红蜡蚧等)、黑刺粉虱、蚜虫的发 生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其病菌以茵丝体、子囊壳或分 生把子器在病部越冬,翌年抱子随风雨飞散到上述害 虫的分泌物上,并从中摄取养料进行扩展,过着腐生 性生活,并通过上述害虫的活动传播。其病菌主要为 害叶片表面,不深人组织内部,在低温潮湿的条件下 易于发生。 ? ?3.防治方法: 适当修剪,除净杂草,增强树势,以利通风透 光,冬季结合深翻将枝落叶埋人士中,可减轻 发病。杀灭册类、黑刺粉虱及蚜虫。对阶类的 防治在卵孵化末期进行,对黑刺粉虱的防治在 初孵幼虫期进行。药物防治,停采期用0.6 %~0.7%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波美0.5度 石硫合剂进行防治,其余参照黑刺粉虱、助类、 蚜虫的防治方法。 九、藻斑病:? ???1.分布和为害: 茶藻斑病是一种由藻类引起的茶树叶片和枝干病害, 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南亚产茶园,发 生普遍而严重。在我国分布在南部热带和亚热带产茶省, 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贵州、台湾等省 (区)发生严重。目前此病正向北部茶区扩展蔓延,因 此必须重视。 此病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茶树感染了此病后树势衰 弱,大量落叶,以产量有明显的影响。 还可为害柑桔、玉兰、冬青、梧桐、山茶和油茶等。 ? ?2.症状: 此病在叶片正反面均可表现症状,但以正面为 主。病叶初生针尖状黄褐色的小圆点,开始近 乎十字形,病斑后期成放射状,向四周扩展蔓 延,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大小0.5-10mm,灰绿色至黄褐色;病斑突起,表面有 细条状的毛毡状物,边缘不整齐,后期转呈暗 褐色,表面平滑。
? ?3.病原: Cephaleuros virescens kunze,为一种寄生性的绿藻。 病部的毛毡物是藻类的营养体,叉状分枝,以后在其 上可长出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孢子梗长270-450μm,顶端膨大,其上生有8―12个小梗,每小梗 顶端各生一个卵形的游动孢子囊,大小为14.520.3μm×16-23.5μm,成熟后遇水湿即溢出许多游动 孢子,游动孢子椭圆形,具双鞭毛,可在水中游动。 ? ?4.侵染循环: 病原藻以营养体在病叶组织上越冬,次年春季 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可产生游动孢子,随风 雨传播侵害茶树叶片,在叶片表皮再抽出孢囊 梗和孢子囊,散出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继 续扩大为害。 ? ??5.影响发病的因素: (1)树势: 由于病原藻是一种寄生性很弱不禁的寄 生植物,通常只能为害生长衰弱的茶树。因此,土壤 瘠薄、缺肥、干旱、水涝、管理不良的茶园,发病较 重。 (2)湿度: 环境条件对本病的侵染过程有很大影 响,特别是湿度。游动孢子的形成,游动和萌发都是 在雨季进行。侵染后8个月开始形成孢子囊和下一代 的游动孢子。在干旱时,孢子囊数量明显减少。因此 在降雨频繁,雨量充沛的季节,本病的扩展蔓延最快; 树冠密集,过度荫蔽,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本病的 发生。 ? ?6.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由于病原藻的寄生性很弱,因此防治重点是 增强树势、清沟排水、勤除杂草、力求通风透光、加强肥培管理、 改良土址环境,都可以减轻发病。氮素和钾素一般可减轻发病, 磷素则无明显效应。病虫为害严重的茶园一般易于发病。土壤PH 值偏高往往是此病发生严重的一个诱因,因此在发病严重的茶园 应测定土壤PH并进行土壤改良。 (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的 时间以抓住发生高峰期以前进行防治至关重要。在化学农药中, 75%百菌清wp600X,40%乙磷铝wp400X和40%多菌灵wp800― 1000X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必须指出,化学防治也只能杀死部 分病原藻,当气候条件适宜时,又会迅速繁殖和蔓延。 (3)品 种: 品种间抗性存在着差异,浅叶品种比暗叶品种感病 ? ? ? ? ? ? ?第二节 茶枝干部病害 一、茶枝梢黑点病 二、茶红锈藻病 三、茶树苔藓和地衣 四、茶菟丝子 五、桑寄生 六、茶树膏药病 概述:?茶树枝干病害种类较多,普遍发生的主要有茶 枝梢黑点病、茶寄生性植物和寄生藻类等。除 此之外,茎干部病害还有茶膏药病、茶毛发病 等。罹病茶树养分和水分运输受阻,造成树势 衰弱,芽叶稀少。对于枝干部病害,主要以人 工防除,结合搞好茶园卫生进行控制。 ? ?一、茶枝梢黑点病 目前,茶枝梢黑点病仅在我国有报道。最早于 1961年在浙江省杭州市发现此病,以后湖南、 安徽也相继报道。现全国各主要产茶区均有发 生。 ? ?1.症状 茶枝梢黑点病发生在当年生的半木质化的枝梢 上。受害枝梢初期出现不规则形的灰色病斑, 以后逐渐向上、下扩展,长可达10~15cm, 此时,病斑呈现灰白色,其表面散生许多黑色 带有光泽的小粒点,圆形或椭圆形,向上凸起, 这是病菌的子囊盘。发病严重的园块枝梢芽叶 稀疏、瘦黄,枝梢上部叶片大量脱落,严重时, 全梢枯死。 ??2.病原 病菌 (Cenangium sp.)为于囊菌亚门内生盘菌属真菌。 子囊初埋生于枝梢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盘革质, 无柄,散生,黑色,并带有光泽,百径 0.5mm左右。 子囊棍棒状,直或略弯,大小为 114~172μm×20~24μm,内生8个子囊孢子,其在子 囊上部呈双行排列,在子囊下那呈单行或交互排列。 子囊孢子场椭圆形或长梭形,有的稍弯曲,无色,单 胞,大小 22~42μm×5.5~7.5μm,子囊间有侧丝, 比子囊长,线形或有分枝,大小 66~363μm× 3.3~ 4.4μm。 ? ?3.侵染循环 茶枝梢黑点病是以菌丝体或子囊盘在病梢组织 中越冬。越冬病菌从3月下旬或4月上旬开始生 长发育,5月至 6月中旬子囊抱子成熟,借风 雨传播,侵入新梢。7月后由于温度偏高,并 常伴随干旱,病害发展缓慢。该病属单病程病 害,三年仅1次初侵染,无再侵染。 ? ?4.发病条件 该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一般气温上升到 10℃以上病菌开始活动,15℃开始形成子囊,20~ 25℃子囊孢子成熟。所以,当气温在20~25℃,相 对湿度在80%以上时,最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发展。 当气温上升到30t以上,相对湿度低于80%时,病菌 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病害也停止发展。品种间有显著 的抗性差异,一般枝叶生长繁茂、发芽早的品种较感 病,而普通群体种发病相对较轻。 ????5.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注意抗性品种的保 护和利用,延长抗性品种的种植年限。应避免大面积 连片种植单一品种。 (2)修剪对于防治该病有较好的效果。早春根据树 势和头年病情决定修剪的深度,应尽可能将剪下的枯 枝落叶清理出茶园并妥善处理。重修剪后,结合喷药 保护,效果更好。 (3)化学防治。掌握在发病盛期前喷杀菌剂。可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或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二、茶红锈藻病?茶红锈藻病是近年茶树上逐渐发生严重的 一种茎叶病害。在我国大部分茶区有分布,以 广东、海南、湖南等省发病较重。 ??1.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1~3年生枝干、叶片,果实亦可受害。 茎上病斑初呈大小不一的灰黑色圆点,逐渐扩大并相 互连接包围枝干,呈紫黑色。在湿度大的4~7月,病 茎上可产生铁锈色的子实体,用扩大镜观察可见细小 橙黄色的毛状物,此为识别该病的重要特征。被害枝 干经几年后,皮层粗糙开裂。茎干被害后,树势生长 明显减弱,在旱季常出现顶端叶片稀疏,枝梢干枯, 枝干呈紫黑色。为害成叶形成近圆形斑,正面隆起, 直径5~6毫米,边缘紫红色,中央灰褐色,病健交界 处明显。叶片受害以海南茶区发生普遍 ? ?2.病原 是一种具有侵染性的寄生性藻 类。病原藻类的营养体在寄主细 胞组织内寄生,病部所见到的橙 黄色毛状物即为繁殖体的抱囊梗 和抱子囊。泡囊梗直立。粗而短, 顶端膨大再生小梗着生抱子囊。 抱子囊圆球形,橙黄色,成熟后 遇水湿即产生游动抱子。游动抱 子双鞭毛,无色。 ? ?3.发生规律 病原藻类以营养体在病枝皮层组织内越冬,第二年 春末夏初形成孢囊梗和孢子囊。游动孢子逸出后借雨 水传播,萌发后侵入寄生,在细胞间生长蔓延,表现 病状。只要环境条件适宜,病害不断进行再侵染。此 病发生与栽培管理关系密切,凡管理粗放、土壤瘠薄、 碱性、粘质土以及干旱、水渍造成树势衰弱的发病重。 生长健壮、抗病力强的茶树,病害发展慢且受害轻 ? ?4.防治方法 针对茶树生长衰弱的原因,进行土壤改良, 加强耕作管理,增强抗病力,此为治本的方法。 药剂防治可选用铜制剂喷雾。 三、茶树苔藓和地衣 ? ?1.分布与为害: 在全国各茶区普遍发生。寄主除茶树外,还有 油茶、柑桔、桂园、荔枝、芒果等植物。 ? ?2.症状: 苔藓和地衣附生于茶树枝干上。苔藓是一种黄 绿色青苔状或毛发状物。地衣是一种青灰色叶 状体,根据外形可分为三种:壳状地衣紧贴在 树皮上,不易剥离,(常见的有文字地衣); 叶状地衣的叶状体扁平,有时边缘反卷,以深 褐色假根附着树皮上,容易剥离;枝状地衣直 立或下垂如丝状,呈树枝状。 ??? ?.发病规律: 苔藓具有绿色的假茎和假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以假根附着在 枝干上吸收水分。它的繁殖体为配子体,其中可以产生孢子。 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以自身分裂成碎片的方式进行繁 殖,也可以藻类的粉芽、针芽、或真菌以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苔藓和地衣在10℃左右开始生长,孢子通过风雨传播,附着在 茶树的枝干上,在潮湿而温暖的春夏之间蔓延最快,干热的盛夏 期发展缓慢,到秋凉时继续发展,冬季停止发展。树龄大的茶树, 树皮粗糙,树势衰弱均发病重,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茶园,阴 山或土壤粘重的茶园发生也多。 ? ???4.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勤除杂草,清理丛脚,改变 茶园小气候条件,合理施肥和采摘,促使茶树生长健 壮,以减少发病。 (2)茶季结束或雨后,用“C”形侧口竹片刮去苔 藓和地衣,然后喷药保护。 (3)在茶树休眠期可喷洒1%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或用草木灰浸出液煮沸缩后涂抹病部。2%硫酸亚铁 防治苔藓有效,但对地衣无效。 四、茶菟丝子?1.分布及为害症状:全国主要产茶区均有发生, 是1年生攀藤全寄生草本植物,无根,无叶, 叶片退化成鳞片状,茎线状,细长,黄褐色, 秋天开小朵黄白色的花,总状花序,果椭圆形, 有1~4粒种子,褐色,扁平。 ??2.发生时期及流行条件: 4月上中旬开始发生,8~10月秋雨季节为发病盛期。 秋末开花,10月种子成熟掉落于土中越冬,翌年温度 适宜时发芽,种胚的两端长出菟丝,伸长后有3~4厘 米时呈褐色,一端长在地上,一端飘在空中,遇到寄 生植物便产生吸盘,固定在寄主上,然后分化出导管 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通,摄取嫩梢中 的水分和养分,不断缠绕为害寄主,幼嫩组织有利于 须根插人。茶树树冠表面遍布藤蔓,茶树枝叶无法正 常伸展,加之藤蔓又不断摄取茶树养料,导致茶树叶 片枯黄脱落,枝梢枯死。 ? ?3.防治方法: ①全部剪除茶菟丝子,最好在种子未成熟前剪除,因其蔓延繁殖, 故剪除后必须拿出园外深埋或烧毁,如个别茶枝受害严重也应一 起剪掉。 ②秋、冬季翻土15~20厘米,把掉在地上的种子埋掉, 以避免翌年萌发。 ③药物防治,对出土不久的茶菟丝子幼嫩植株, 选择阴天或早晚,每667? 平方米用生物农药鲁保1号1.5~2.0千 克、 敌草晴0.125千克、2%~3%的五氯酚钠盐喷洒,但对已牢固缠绕 茶树蓬面上的菟丝子药效不理想,必须剪除。 五、茶枝膏药病?1.分布与为害: 茶枝膏药病是老茶园中发生 非常普遍的病害。在印度、印度尼西亚、斯里 兰卡、日本等产茶国的有报道。我国所有茶均 有发生。此病的为害性主要是病菌的子实体和 菌丝体覆盖在枝干上,影响了茶树正常生理机 能的进行,致使树势衰弱。 ??2.症状: 茶枝膏药病主要发生在老茶树的茎干部。它的发生一 般是在加害茶树的蚧壳虫虫体上开始的。病菌以蚧壳 虫分泌的汁液为营养,然后以此为基地向四周和上下 扩展蔓延。病斑的色泽随病菌的种类而异,有紫褐色、 红褐色、灰色、灰黑色、黄褐色、褐色等。形如膏药 般贴附在枝干上,故名膏药病。我国茶树上发生较为 普遍的有灰色膏药病和褐色膏药病两种。衰老的子实 体表面龟裂,易剥落。膏药病的发生一般在枝干部, 尤其是茶丛中下部的枝干上。 ??? ?3.病原: 茶膏药病的病原菌是一个庞大的病原类群。它包括有多种病原种类,但都属于隔担耳属 (Septobsidiμm)。其分类地位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隔担菌目,隔担菌科,隔担耳属 (Septobasidium)。 在茶树上已记载的膏药病病原菌种类有23种之多。 1、灰色膏药病菌(茂物隔担耳)S.bogoriense Pat.= S.pedicellatum Pat,S.mompa(Tanada)Radib. S.indigophorum Couch,子实体平伏,革质,长1.5―7cm, 宽1―5cm,表面平滑,丁香紫灰色至紫黑色;边缘纤毛状,白色。子实体由3层组成,菌丝 层薄,15―30μm。由浅褐色至暗褐色至暗褐色菌丝体组成,从菌丝上长出粗短的柱状菌丝, 厚40―130μm。柱状菌丝排列疏松,向上,暗褐色。第二层厚30―65μm,由排列紧密的无 色至褐色菌丝体组成。原担子(下担子)亚球形,8-12μm×6.5-11μm,由此产生长而扭曲 的担子,担子25-35μm×5.3-6μm,有3个隔膜。担孢子长椭园形,稍弯曲、无色、大小1224μm×3.5-5μm。 2、褐色膏药病菌(田中隔担耳)S.tamakae(Miyake)Boed &.Stein.=Helicobasidium tanakae Miyabe,S.Prumnophilum couch,子实体平展、革质, 长1―9cm,宽0.8―8cm,表面茸毛状,深褐色;边缘灰白色至白色。子实体由3层组成, 切面300―520μm。菌丝层薄,暗褐色,以菌丝体上长出短粗的柱状菌丝,厚40―170μm, 深褐色;第二层菌丝体厚53―96μm,由无色至褐色直立分支并排列紧密的菌丝组成。无厚 担子,担子直接由菌丝上形成。担子棍棒状,椭圆形,稍弯曲,顶端钝圆,3个隔膜,大小 27―53μm×8―11μm,小梗侧生,长20―45μm。担子孢子长椭园形,稍弯曲,顶端钝圆, 基部尖,无色,大小16―29μm×4--6.5μm。 ??4.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膜组织在茶树枝干上越冬。此病的发生与介 壳虫有密切关系。病菌以蚧壳虫的分泌物为营养,由 介壳虫也因菌膜的覆盖而得到保护。病菌的菌丝体在 茶树枝干表面生长发育,形成相互交叉的薄膜,也能 侵入到寄主皮层吸取营养。在雨季,病菌的担孢子中 通过蚧虫的爬行传播蔓延,也可借风雨而传播,但它 必须有介壳虫的发生作为其生长发育的基物。 土 壤粘重,排水不良,通风透光不良的茶园易于发生茶 枝膏药病。 ? ?5.防治措施: (1)加强介壳虫的防治工作是防治本病的关 键。 (2)人工刮除菌膜;在冬季可用波美 1―3度石硫合剂或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或20%的石灰水喷洒枝干 第三节 根部病害? ? ??一、茶苗根结线虫病 二、茶苗白绢病 三、茶根癌病 四、茶紫纹羽病 ? ?概述 根部病害也是茶树病害的重要类型,其中根癌病、茶 根结线虫病和茶白绢病都发生都发生在苗期,全国各 大茶区都有发生,常引起茶苗的大量死亡;茶紫纹羽 病在我国江北、江南茶区小叶种茶树上发生较重。根 部病害主要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常引起茶树全株 死亡,一旦流行,破坏性极大。主要控制措施有建立 无病苗圃、严禁病苗出圃、挖除病株、土壤处理、挖 隔离带等。 一、茶苗根结线虫病?1.分布及为害症状: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 广西、台湾、浙江、福建等温暖的产茶区。此 病是由一种很小的线虫引起,当线虫侵入茶根 后,使根部形成肿瘤,形似黄豆、菜籽等,且 大小不一,受害根系无须根,畸形,有时根系 末端比前端粗,病株地上部分生长不良,植株 矮小,生长衰弱,叶片发黄,干旱季节叶片易 大量脱落而枯死。
? ?2.发生时期及流行条件: 根结线虫是喜高温干燥的好气性生物,1年发 生多代,当土温达25~30℃,土壤湿度为50 %左右时,在地势高、土壤结构疏松的沙质土 中,20~30天就可完成1代,而线虫在表层土 壤比在下层土壤发生多,10℃以下时即停止活 动 ??3.防治方法: ①选择生荒地作苗圃,若是种过花生、瓜类、豆类、红薯等作物的地 则不宜作苗圃,如需用作苗圃则应进行土壤消毒,每667平方米用3% 的呋喃丹5千克拌细土撒在苗床上,或每667平方米用二溴丙烷2.5千 克,兑水100倍浇灌苗床,然后再放基肥和铺心土。盛夏应将土壤深 翻,在阳光下暴晒10天后再翻1次,可杀灭土壤中的线虫。 。(4)苗 圃的土壤于盛夏进行深翻,把土中的线虫翻至土表进行暴晒,可杀灭 部分线虫,必要时把地膜或塑料膜铺在地表,使土温升到45℃以上效 果更好。(5)药剂处理土壤 育苗圃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667m22― 5kg,与细土拌匀,施在沟里,后覆土压实,有效期1年,但采茶期不 准使用。此外还可选用98%一100%棉隆微粒剂,每667m2用5―6kg, 撒施或沟施,深约20cm,施药后覆土,间隔15天后松土放气,然后种 植茶苗。
? ?二、茶苗白绢病 茶苗白绢病是一种常见的苗圃根部病害。国内 分布范围广,为害严重。除茶外,尚能为害瓜 类、茄科、麻类、烟草、花生等200多种植物。 ? ?1.症状 发生在根颈部,病部初呈褐色斑,表面生 白色绵毛状物,扩展后绕根颈一圈,形或白色 绢丝状菌膜,可向土面扩展。后期在病部形成 油菜籽状菌核,由白色转黄褐色至黑褐色。由 于病菌的致病作用,病株皮层腐烂,水分、养 分运输受阻,叶片枯萎、脱落,最后全株死亡。 ? ?2.病原 是一种担子菌亚门薄膜革菌属的真菌。菌 丝体初无色,后稍带褐色,密集,形成菌核。 菌核圆形,表面光滑、坚硬,黑褐色。在湿热 条件下产生繁殖体,即担子和担孢子,但不常 见,传病作用也不大。 ? ?3.发生规律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于病组织上越冬, 干燥条件下可存活5~6年。第二年春夏之交, 温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菌丝,沿土隙蔓延或随 雨水、灌溉水、农具等进行传播,侵染幼苗根 颈部进行为害。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以6~8 月发生最盛。土壤粘重,酸变过大,地势低洼, 茶苗长势差,以及前作为感病寄生地,病害发 生亦重。 ? ?4.防治方法 选择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圃。注意茶园排 水,改良土壤,促进苗木建壮,增强抗病力。感病苗 圃应及时清除病苗并进行土壤消毒。药剂用70%五氯 硝基苯每方1~2.5公斤,加细土后撒施土面混匀。 7~10天后再撒一次。感病较轻的苗木可用药液灌蔸, 药剂有50%多菌灵500倍液、0.5%硫酸铜液或50%甲 基托布津500倍液。移栽茶苗叶可用20%石灰水浸泡 消毒。 三、茶根癌病?以扦插苗圃中常见,主侧根均可受害。病菌从扦插苗 剪口或根部伤口侵入,初期产生淡褐色球形突起,以 后逐渐扩大呈瘤状,小的似粟粒,大的象豌豆,多个 瘤常相互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瘤。瘤状物褐色,木质化 而坚硬,表面粗糙。茶苗受害后须根减少,地上部生 长不良或枯死。茶根癌病菌为野杆菌属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et T.) Conn.]细菌。 菌体短杆状,具1~3根极生鞭毛。在普通培养基上形 成灰白色圆形菌落。发育适温为25~29℃,致死温度 为51℃(10分钟)。在ph7.3时发育最好。 ?根癌病菌在土壤或病组织中越冬。次年环境适 宜时,借水流、地下昆虫及农具传播为害。病 菌从苗木伤口或切口处侵入,在组织内生长发 育,刺激细胞加速分裂,产生癌瘤。该病防治 要严格苗木检查,防治地下害虫,减少根系伤 口。苗木必要时可用20%石灰水浸根10分钟消 毒后再移栽。 ? ?四、茶紫纹羽病 分布及为害症状:分布于全国各产茶区,但在华北和 华东发生较普遍。此病主要发生于苗期及成株期,为 害根部或根颈部,先是须根腐烂,呈褐色或黑褐色, 然后蔓延到侧根,腐烂后呈紫褐色,病斑表面布满紫 褐色丝状物,病根表面上有半球形的颗粒状茵核小茎 基部加厘米硝常被紫红色的苗丝包围,质地柔软;易 剥落,根部皮层也易剥落,严重时地上部分萎蔫,新 梢发芽减少,病株枯死。 ? ?发生时期及流行条件: 一般在高温多雨的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发病较 重,凡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壤过度干燥 的茶园易发病。此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 随农事操作;雨水、地下害虫及根部接触而传 播蔓延,调运带菌的苗木和土壤时也可进行远 距离传播,连作和前作感病的作物也易发病。 ? ?防治方法: 选用无菌健苗令发现病苗及时挖除烧毁,工具用后洗 净,然后对其余健苗用20%的石灰乳液浸l小时,或 50%的多菌灵l000倍稀释液浸根半小时后再种植。 排 水不良及水位高的茶园注意排水,涝前应挖好排水沟。 前期种过红薯、马铃薯和果树且曾发生此病的土地, 要用70%的五氯硝基苯消毒,每667平方米用2.5千克 加细土进行拌土消毒,或用福尔马林30倍稀释液浇灌 土壤,发病初期用高锰酸钾或多茵灵1000倍稀释液浇 灌根颈部。
茶树病害―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茶树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