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初中同学华胥初中09届初中毕业生自我评价王丹

韜園博客文字、书法、中国印、图片等,如转贴请先打招呼并注明出处。QQ:信箱:王韬乙未年2015年书法篆刻润格书法:每平尺一千五百元&篆刻:每方六千元起
国内 (20篇)
国外 (0篇)
我的书法篆刻启蒙恩师&王丹先生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王朔说他是中国最伟大的行吟诗人我最尊崇的中国创意艺术大师曾经合作过的著名词作家天下赵州生活禅锦州铁路一中高中同学录
书画僧荣宝出版社李逸之
(657)(11)(8)(15)(114)(51)(65)(87)(9)(5)(11)(3)(29)(18)
书印同法 诗画禅心
——王丹书、画、印解读
王丹是注定要被写入历史的艺术家。
王丹于书、画、印一道都成名甚早,且成绩斐然。资料显示,他创造了辽宁书法界若干个第一。17岁就成为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在协会里年纪最小;21岁又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仍然是最小的会员;1985年王丹深造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成为辽宁第一个科班的书法家;1988年,25岁的王丹获全国“神龙”书法大赛全能金奖之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王丹金石书画展”,取得巨大成功,是中国美术馆迄今为止举办个展的作者中年纪最小的;31岁当选为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又是最小的;2010年全票当选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时候,是全国最年轻的省级书法家协会主席;王丹成为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东北地区唯一的理事;王丹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老的陶印艺术,杨仁恺鉴为:“乃我国篆刻又一划时代之发展”。被冯其庸赞为:“中国陶印第一人”。
先说王丹制陶印。
王丹钟爱陶印,我想与他敦厚朴实的性格有关。钢刀在陶泥上肆意地游走,那一根根苍茫遒劲的线条似乎更能彰显北方人的性格。王丹从而迷恋上了陶印,他依托这古老的陶泥创造出了属于自己个性鲜明的印风。王丹的审美其实是传统的。他从钟鼎铭文、砖瓦石刻中汲取营养,使其在陶印中得以衍生。这样,每方印都有它独特的接续,如若不见也出自其手的精妙的印纽与边饰,会误认为是千年前的物件,气息上与古印一脉相承。
王丹兄的白文印单刀直入,圆起圆收,时常运用界格划分字组,忽左忽右、长短不拘,天真烂漫。朱文印则时见方笔,并带有些许装饰性,篆刻的设计性与机动性使其展露出风格中的别趣多姿。方寸之中,王丹对方圆、正侧、疏密、粗细、字形甚至印边的形状不做任何限制,它们就这样自然而然地生发着,没有一点矫饰的痕迹。字间揖让错落有致,朴素生动。搭与接、连与断交互,脉络气息就这样在字里字外流转贯通,来来去去。王丹兄将这些古老的文字适当改造,让每方印在当下又都有王丹在那一刻的念想,那一点点味道。陶印成就了王丹,王丹光大了陶印。
王丹虽以“中国陶印第一人”名扬海内外,但其对书法的探索求变却从未停歇。印外求印,印从书出,这也是书、印求索的正道。
书法自金石学兴起以来,书家大都走的是碑帖结合的路子。而碑帖结合的路子有很多,无论是已经站定自己位子的如赵之谦、沈增植、谢无量、于右任他们,还是正当下的群雄逐鹿,风云变幻,均各有取舍。
王丹学书之初从李世伟、沈延毅两位先生研习北碑,打下坚实基础,融于意识之中。其书以碑为骨,以帖益趣。碑学帖学区别无非两点:一是参与直接成字的群体不同。帖的创作主体是文人,他们的书写是承接累积下来的,是成熟的、雅化的。而碑则会涉及到刻工的误读问题,虽然生动稚拙,但运用过度难免鄙俗习气之伤。因此,深谙此理的王丹结字多以经典帖学为基,偶见碑影打趣,用帖的微妙精熟适宜地冲淡碑的奇异乖张。二是成字工具不同。笔与纸的触摸、刀与石的碰撞,导致点画质感的差异。无论是源自骨子里的北碑情节,还是虎溪窑里的那份注定,王丹对于凿刻的味道的那份钟情,使其行笔最大程度地减弱起讫的外形,只保留最基本的能让笔蓄势的动作,而这也是运笔的本质。直如以刀入石,方折感中带着些许圆劲,迟涩而坚韧。这些是王丹基于篆刻感悟之上对于书法的观照,也是王丹与古与今的不同。
“书画同源”为世人常道,但多把“书画同源”视为工具、材料和技术层面的同源。其实“书画同源”应该是艺术思想和艺术审美上的同源。不是会写两笔字的人都能画好画。无论是材料的运用和技法的表现,书和画都有大大的不同。但如果把书和画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下考量,则是相通的。字好画也不会俗,这一点在审美上是统一的。所谓人如其画,字如其人。
王丹画画除了具备扎实的美学基础外,亦受过名人指点。早年问学陆俨少,得其亲授,亦能乱真。王丹的山水画于陆之外别开生面。所作浓墨淡彩,信笔横扫,丘壑在胸。画中人物皆为高士,或拄杖、或闲立、或清吟、或野钓,举止洒脱,超凡脱俗,处处禅机。布景更是平中见奇,没有崇山峻岭,大江大河,多为清泉溪流,茅亭孤舟,疏林野鹤,意境清幽,不入时流。王丹确有造境的本领。不但是在画里,辽西锦州郊外,老虎沟里由他亲手构建的虎溪窑,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嫣然成为多少印人心目中的圣地。
有人记述道:“绿树掩映的院落里,矗立着王丹的虎溪窑。天很蓝,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味道,烟囱里飘出缕缕炊烟。看着炉膛里红红的火苗,听着木材燃烧的噼啪声,将自己的陶印一个个扔进火炉中,那一刻,王丹感受到了远古烧陶人的平和与宁静,也摸到了人生的谜底和玄机。”这样的画面多么令人陶醉。我们已经不分画里画外,他建造的虎溪窑和他的山水画都注入了他的写意精神,都是我们的梦里家园。
王丹写梅亦是陆老亲自点拨。所作梅花图,风韵疏朗,遒劲多姿,朵朵素瓣,水墨写出,清雅可人。王冕有诗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寥寥数笔,孤枝独傲,可鉴风骨。画梅贵不在多,失之于繁难于简,所谓“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王丹画梅不求繁茂,多以清冷胜出,或以素瓣淡染胭脂,加以竹石相伴,可谓三友同清。予以行书长跋,更是书画同辉,相得益彰,品读再三,真耐人寻味。历代擅写梅花者多书画兼优,无论金冬心、吴昌硕,亦或齐白石、潘天寿,莫不如此。王丹能于此道有所得,亦在情理之中了。
当今艺坛,能书、擅画、会刻者为数不少,但如王丹书、画、印皆精,并达到如此艺术水准者怕是屈指可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骄子,我们有理由相信王丹这位年轻的“老艺术家”在未来漫长的艺术实践中会创造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来报答养育他的土地和人民。
其实,你们爱说啥就说啥吧。
…………………………
普及点知识:
快到端午节了,有不少朋友又要在互祝"端午节快乐!错了!
各位亲: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
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
所以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说,要扫扫肓了,不是所有节日都给互祝快乐,如淸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李见心,1968年11月生于抚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参加21届青春诗会,多次获得全国诗赛大奖,全国十佳诗人奖等。出版过诗集《初吻献给谁》《比火焰更高》《李见心诗歌》《五瓣丁香》《重新羞涩》,长篇小说《心灵捕手》《有字天书》。现供职于锦州市文联。
我的师尊易斋王丹先生!
王丹,男,汉族,祖籍辽宁朝阳,1963年5月生于锦州。
读中学时从李世伟学书法、篆刻。
书习北碑,篆法秦、汉。
16岁时作品入选 “东北一省 展览“。
1985年入中国美术学院进修书法、篆刻。
多作行书、豪健壮浪,有沉雄之气。
作品入选全国第二、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开封“国际改书大展“并收入作品集。
“”“”“”“”“”
19681711312291410006072619661976
51719714157
19671014“”1965434197132810661816
(19661969)19701971
,1935821324“”“”“”“”“”“”“”“”“”“”“”“”“”“”“”“”“”“”“”,,
央视春晚,福字写错了
大全!大全!
名家放大书法作品大全(3009部)
(资料引自网络)
文字版:1922部
文字版合集:&
图贴版:979部
图贴版合集:&
深刻思考!
  江弱水教授近影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港台图书一直是大陆出版界、读书界的一大热点,尤其是近些年来,受大陆读者追捧的港台作者更是层出不穷。以其地利之便,不少港台作者具有独到的传承、视野、思想,往往能为大陆读者提供别具风格的汉语写作。但潮流滚滚,不免泥沙俱下。最近,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江弱水接连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对台湾作家蒋勋的几本图书进行了文本细读式批评,指陈其中许多错误。对于港台图书到底应该抱持什么样的“拿来”态度?
台湾瞎吹大陆乱捧成“大师”
羊城晚报:您怎么会发现蒋勋的作品中存在的问题的?蒋勋的作品中存在多处硬伤,但这样的书却在读者中很受欢迎,您认为原因何在?
江弱水:名字听多了,书又印多了,免不了买一本回来看看,一看大吃一惊,所以不辞劳累,写了系列文章,为这样的文字消毒,结果我知道,我伤了蒋勋大师很多粉丝的心。至于蒋勋硬伤累累的演讲在读者中广受欢迎,原因我想引用我在台湾大学里的朋友的来信解释一下吧:“蒋勋的东西一向如此,他在台湾的主力读者是不太读书的,偏偏他们很担心自己跟不上,就喜欢去听听蒋勋演讲,教学生买他的书,这样就懂得美了,懂得艺术了。台湾瞎吹大陆乱捧,蒋勋就这样成了美学大师。他是被营销出来的,也许富而好礼的社会正需要这样的人。有了蒋勋,证明了国人心中对美和艺术有多向往,纵然那是被歪曲颠倒过的。”
羊城晚报:像蒋勋这样的例子在风行于大陆的港台作品中是个别现象还是有一定的普遍性?就您的阅读所见,还有哪些港台作家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江弱水:不多,也不少,按比例跟大陆比也差不多吧。南怀瑾不也受到很多质疑么,多少荒腔走板的地方啊。还有龙应台。我看龙应台的《大江大海》,看到她说要跳到铁轨上,俯身去听一听从遥远的过去传来的声音,矫情得让人掷书长叹。台湾的文化很成熟,但里面却有不少滥情的因素,动不动就好感动耶。他们东西做得好,可是太爱惜那个好,把这个好放大到了不得了,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自我遮蔽。就像我写过一本《陆客台湾》,里面有一篇,讲到以永康街为代表的好与自以为好。永康街是好,但是太恋物,太自恋。我说得很拗口:“当恋物者恋着自己的所恋甚至恋着自己的恋的时候,恋物的文化便成为自恋的文化。”令人不胜低徊,于是自身也有意低徊而不能自已。蔽于自身的立场和视野,不去理会别人的历史现实形成的感受,一种让人讨厌的优等生腔调。但是话说回来,龙应台也没蒋勋那么多硬伤。那就叫她“软伤”吧。
有什么样的受众就有什么样的卖家
羊城晚报:也有观点认为,蒋勋的作品本身就不是学术书,就不该以学术书的规范来要求,您认为呢?
江弱水:普及读物怎么能犯常识性错误呢?说蒋勋的作品是启蒙读物,我不同意,他自己还蒙查查呢!古语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怎么可能?非学术著作在基本知识的对与错上并没有豁免权。请蒋勋用饱满的错误把大家忽悠到美的历程上,然后你自己摸索一条正路,我们需要这样的不择手段吗?先污染,后治理,是不是?
羊城晚报:港台作家的作品在大陆流行是否与近两年港台地区与内地交流日益增多,大众对“港台”持一定的陌生化想象有关?
江弱水:既然交流日益增多,对港台的陌生化想象就愈发减少。台湾的文学30年来滋养了大陆的无数作者,香港的电影30年来愉悦了大陆的海量观众,所以我不认为我们对港台还存在多少神秘感。
羊城晚报:抛开作品本身内容不看,近两年来港台作品在内地受到热捧,是否也与媒体或整个出版界的热炒有关?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江弱水:包装,营销,我对粗糙的精神产品的这一类炒作方式不耐也无奈。有什么样的受众,就有什么样的卖家,你可以这样归咎于读者。但是,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了,供给创造需求,这又得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我们出版界的职责。
仍须提倡鲁迅的“拿来主义”
羊城晚报:您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比如相同时期、相同领域、相同体裁)进行比较,港台学者、作家是否优于大陆学者、作家?
江弱水:我没有资格评判。但总体印象是有的。1949年后,前30年流行的作家,港台比大陆优秀得多;后30年流行的作家,各有各精彩。你说的港台许多作家我看过不少,也良莠不齐。蒋勋不说了,蔡澜好在哪里?陶杰的专栏文章切肤甚至入骨,但是内地出版社能给他不加删汰地出版么?不可能的。
羊城晚报:无论是纯文学作品、史学论著还是综合性作品,港台作家受到的禁锢较少,相较之下大陆的作家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多,这是否造成大陆读者认为港台作品优于大陆作家的原因?
江弱水:我不认为存在多少外在的限制,特别是对纯文学作家。自律或者内心的禁锢是另一回事。港台学者的史学论著热卖,主要是因为他们看历史的角度不一样吧。我们读港台作家,大抵上都是想了解对同样一个对象,用另外一种视角会怎么看。比如齐邦媛的《巨流河》,提供给我们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叙述,真令人感慨万千。
羊城晚报:您认为,在大陆出版界引入港台作品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读者在选择港台作品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江弱水:港台自有连城璧,争奈我们识碔砆。碔砆像玉,其实是石头。这就要求我们在拿来的时候,像鲁迅先生说的,“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读者如果珠玉满前,他选择石头的机会就小得多。
共同学习!
孙过庭书谱集字千字文
(草书+朗读+释文)
我们是谁?&&&
多伦多唐人街“中华门”磕磕绊绊总算完工了。其实早就该有这个门了,不要说旧金山,连蒙特利尔的唐人街都有个门楼。没有门的唐人街,就象一个人不穿内裤,一览无余,有碍观瞻。
本文的重点不说门,我们来说说“中华”。何为中华?中国和华夏的简称?那何为中国?何为华夏?为什么称华人、唐人、汉人?这些问题看似一目了然,其实很多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北京大规模建皇城,始于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受封燕王,就蕃北平。当时太子朱标、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都早死,按说该轮到朱棣接班,可朱元璋死的时候,却把皇位传给了皇孙朱允汶,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削藩,朱棣不服,发动靖难,夺了侄儿的皇位,把首都移到了北平,大兴土木。今天的故宫,即始建于此。北京有一座中华门,建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古代帝王坐北朝南,南为尊,有南面称王之说。中华门是皇城的正南门,所以享有“国门”地位。当然,它也不是一开始就叫中华门,明朝时称大明门,清朝时称大清门,中华民国成立,才改称中华门。改名的时候,本想把大清门石匾翻个个,在背面刻上中华门,拆下来一看,背面竟是“大明门”三个字。看来投机取巧的事,我们玩不过老祖宗。
可惜的是,1952扩建天安门广场,中华门被拆掉了,其原址就在现在的毛泽东纪念堂上。
从这个门名的更替上我们能看出什么端倪?那就是,虽然我们自称中国,外国人也叫我们China,但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前,我们自己还是叫唐宋元明清,从来没用“中国”做过国名。所以,“中国”只是一个地域和文化概念。这个词,商代时还没有,当时称“中土”、“中商”,称周围少数民族为“方”。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朝,《尚书/周书/梓材》有“皇天既付中国民”的句子,意思是,老天既然把中国之民交付于你。
不管是中商、中土,还是中国,都是指商朝和周朝自己统治的区域,一付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派头。
中国古代种族歧视蛮严重的,从字上就能看出来。周朝时称四方之少数民族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夷在甲骨金文里是一支运动着的箭,现在变体成了“大弓”;戎是兵器,有戈有剑;狄从偏旁就能看出是动物;蛮更是猪狗不如,只能是微生物--小虫子。当时笔者的老家楚地,就称荆蛮,被中原文化摒弃在外。当然还有闽、蜀等,都是虫子一族。比我们还南的“越”字虽然没虫,但也有戊,也是兵器。所以,凡是非我族类的,要么是兵器,要么是动物,以示野蛮,只识弯弓射小鸟。
有些词比较隐晦,比如说“胡”。为什么我们把西北一带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胡”呢?胡是动物吗?
胡不是动物,但它是动物身上的一个部分。
说文解字曰:胡,牛颔垂也。也就是牛下巴那儿垂下来的那块肉。从字形也能看出来,那个口,就是垂下来的部分,右边用“月”字表示垂下来的是肉而不是Breast。
如果把西北的胡人细分,北方的叫狄,西方的为“番”。这个番,上面是个兽爪,下面那个田可以看成是爪子踩出来的图形,番的本义就是兽足。因为兽足是后面踩前面的,循环往复,所以有轮番之意。
我们的古人地理知识缺乏,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四周都是海,四海之内,都是我中央帝国。中国虽不是国名,但谁能以中国自居,就代表着正统。南北朝时期,南朝是汉人的政权,北朝是少数民族政权,但因为北朝地处中原,所以以中国自居,称南朝为“夷”。南朝不服,说我们是汉人政权,是华夏正统,尔乃夷狄,何敢以中国自居。北朝也不买帐,说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连你们的老祖宗都是我们“夷人”,你还自诩什么“华夏正统”?
金人灭了北宋,也自称中国。当然,被赶到江南的南宋,也称自己为中国,很象现在的国民党政权,虽然被赶到了台湾,还是以正统中国自居。
“中国”之名最早出现在外交文献上,是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明明签的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却偏要阿Q一把,显示自己是堂堂中央帝国。其实,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就是China,他哪里知道这两个字背后的猫腻。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简称“中国”。至此,“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
&&&&中华民族最早的称呼,应该是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意思是说,楚失中国,完全是析公造成的。析公曾是楚国的大夫,楚国不会用人,人家跑到晋国,帮晋国从楚国手里夺回了霸主地位。当时还有很多楚国能人,在楚国得不到任用,到了晋国就大放异彩,所以有句成语叫“楚材晋用”,其出处就是《左传》这一章,原话为“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夏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用它来指代中华民族,好理解,当时管仲就提出一个词叫“诸夏”。据《左传》记载,闵公元年,狄人伐邢国,管仲对齐桓公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意思是说,戎狄很厉害,不容易压服,中原各国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这一点不可丢弃。于是,齐国出兵赶跑了戎狄。以后只要戎狄兴兵攻打中原国家,齐国都要联合各诸侯国出兵相救。当然这些军事行动都没有征求过周天子的意见,就像美国打伊拉克,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就组成联合国军打过去了,美其名曰反恐。齐国当初也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名义,叫“尊王攘夷”,说是尊王,其实是通过攘夷,来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那华呢?杜预在给《左传》作注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这个解释有点信口开河,可信度不大。不过,“华、夏一也”这句话,我倒是碰到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我有个大学同学叫陈华英,据她讲,她出生在夏天,本取名为“夏英”,第一天写名字时,老在“夏”中间多写一横,被老师罚写一页,第二天照错不误。上学第一天学“毛主席万岁”,第二天学“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天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语文老师说无锡话,吴语中“华”、“夏”同音,都读第三声wu。她机灵一动,就把名字中的“夏”改成“华”。
有个朋友跟我讲过一种理论,说“模糊的才是正宗的”。他说你看中国人说英语,很慢,很清晰;而英美人说英语,则很快很模糊。普通话很清晰,因为那是清朝“外国人”入关后说的“中国话”,真正的中国方言,都很模糊。中国文字的古音,都让普通话给糟蹋了,现在只能到各地方言中去寻找。朱熹有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的“渠”,是“它”的意思,指半亩方塘。渠为什么是它?你要会说广东话,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广东话里,它他她都是渠的音。
华的本意是“花”,甲骨文的“華”,就是画的一棵树,上面开满了花。那一大竖,就是树干,剩下的,横的是枝,竖的是花。晋代之前,没有“花”这个字。那时候说花,都用华。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华而不实”,“春华秋实”等。这里的华,都是花的意思,也发花的音。华而不实,就是只开花不结果;春华秋实,就是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如果要细分的话,树上的花叫“华”,草上的花叫“荣”,《尔雅》的解释为:“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不开花就结果,叫秀。所以取名的时候,秀应该是男孩名,如竹林七贤的向秀,水浒里的拼命三郎石秀,都是爷们。这个“秀”字,是古人从稻子里悟出来的,上面一个“禾”,下面一个“乃”,禾苗灌浆了,有奶了,这时候就挺起来了,所以有“木秀于林”这层意思。等到真结稻子了,就垂下去了,挺不起来了。这个垂字,本身就是个“禾”,再画几片耷拉下来的叶子。什么叫英呢?尔雅的解释很清楚,只开花不结果,很多草本植物都是“华而不实”的。
由花的本意而衍生出“华美“之意,但这和中国人为什么称“华”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关于这一点,史学界也没个准确说法。笔者认为,中国称“华”,应该和华胥氏有关。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华胥氏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司马迁被割了卵,稀里糊涂就把黄帝当成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当然他也没什么根据,无非是根据神话传说。其实在各种神话中,比黄帝还早的有的是,大略排一排也应该是这个顺序: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因此,华胥氏才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是华夏之根。当然,我这么说也没什么根据,无非是根据神话传说。
中华门建在唐人街,我们接下来说“唐人”。
清代王渔洋在《池北偶谈/卷二十一/谈异二/汉人唐人秦人条》中说:昔予在礼部,见四译进贡之使,或谓中国为汉人,或曰唐人。谓唐人者,如荷兰、暹罗诸国。盖自唐始通中国,故相沿云尔。马永卿引《西域传》言“秦人,我丐若马”。注:谓中国人为秦人。各以通中国时为称,古今不易也。
按王渔洋的说法,外国人称中国人为汉人唐人还是秦人,主要是看他们什么朝代和中国建立关系的。匈奴人在秦朝时就和内地有交往,所以汉朝建立以后,匈奴人还跑到边境大喊:“秦人,我给你们马。”让汉武帝很伤心,决心大打出手,扬我大汉雄风。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大帝国,外国人称中国为China,表示中国的词根为Sin(o),印度史诗中称中国为支那,佛典中称中国为震旦,均来自秦(Chin)的音译,再在后面加个元音,如法语叫Chine,汉学叫Sinology,中美叫Sino-American。
至于瓷器也叫China,却和“秦”没什么关系了。景德镇出瓷器,但这个镇在宋代之前并不叫景德镇,它有一个名字叫昌南,在昌江之南而得名。其实南昌得名,也是因为它在昌江之南。景德镇制造陶瓷始于汉代,景德是宋真宗的一个年号,当时这里的瓷器底部都印有“景德年间制”这样的字号,所以后来这里就叫景德镇了。瓷器叫China,应该是“昌南”的译音。
汉的原意为银河,古诗十九首里有“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句子,就是写牛郎织女的。我的老家有一条河叫汉水,其实就是说这条河象天上的银河一样。秦时三十六郡,其中就有汉中郡。何为汉中?汉水之中也。后来项羽为他手下的打手们封王,自己封为楚王,刘邦被封为汉中王,简称汉王,楚汉相争,刘邦胜出,他的朝代就为汉。汉代很牛,“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所以中国人爱称自己为汉人。
汉人一开始只是指“汉朝之人”,就象唐朝人称唐人,宋朝人称宋人一样,并非中华民族之代称。中国人都称汉人,又要说到南北朝,特别是北朝的北魏。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一开始并不入中国的正史,如匈奴啊,大月氏啊等。但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却得到了史学家的承认,所以二十四史里有《南史》和《北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朝特别是北魏的汉化。北魏孝文帝拓拔宏的汉化很彻底,首先是迁都,把都城从大同迁到洛阳;然后是禁穿胡服,改穿汉服;再然后是禁讲鲜卑话,一律讲正音(中原汉语);最后连名字都改成了汉姓,他自己的拓跋改为元,所以他的汉名叫元宏。其它的如拔拔改为长孙,独孤改为刘,尉迟改为尉等等。北魏为了以中华民族正统自居,不惜全面汉化。这时候,“汉人”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称了。
当然,拓拔宏死了之后,汉化也执行的不那么彻底。唐太宗有一个宰相叫长孙无忌,这个是从拔拔氏改过来了,但还有一个尉迟敬德,不也没改姓尉吗!唐高祖李渊的老婆独孤氏,不也没改姓刘吗!
唐高祖李渊曾任隋朝的太原市市长(太原留守),封唐国公,他篡权以后,就改国号为唐。唐朝也很牛啊,所以连海外的中国人都爱称自己为唐人。《明史/真腊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番人杀唐人罪死;唐人杀番人则罚金,无金则鬻身赎罪。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
真腊就是柬埔寨,不过柬埔寨这个名,是明朝万历年间才改过来的。从这段记载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虽然已是明朝,但海外诸国还是称当地的华人为唐人。当时的华侨可比我们牛多了,当地人杀人,是要抵命的;而唐人杀了人,只需要罚钱,没钱就卖身赎罪。为什么华人的地位那么高啊?因为祖国强大啊!
不过虽然国家强大,中国人还是爱往国外跑。据《明史/真腊传》记载,明成祖的时候,中国有一个官方代表团出访真腊,有三名随员一下飞机就没影了。真腊国王慌了,这可怎么办啊?怎么向大明皇帝交代啊?万般无奈之下,找了三个真腊人充数。明成祖还算讲理,没有问人家的罪,说中国人自己跑的,没你什么过错啊。你这几个人在我这里语言不通,风土不习,吾焉用之?于是给路费,打发他们回国了。
那个代表团长真是笨啊,你不会把大家的护照收起来集中保管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毕业生登记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