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人听不到歌声看到这么美的慈济手语歌曲

您现在的位置:
第二届首都高校手语歌大赛半决赛在我校举办
第二届首都高校手语歌大赛半决赛在我校举办
来源: 团委 | 发布日期: | 阅读次数:次
&&& 日下午2点30分,第二届首都高校手语歌大赛半决赛在北京体育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成功举办。金秋十月,大家相聚在北京体育大学,共同见证双手展现的动人语言,魅力音符。
&&& 本次比赛由北京市红十字会主办,北京林业大学红十字会主承办,北京体育大学红十字会合作承办。此次大赛的评委有北京市手语研究协会特聘顾问、资深手语教师刘春达,中央电视台手语翻译、中国手语资深教师李荣,星原手语角负责人长今。参加此次半决赛的学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以及北京体育大学。
&&& 首先由主持人向大家介绍比赛规则,之后,伴着动感的旋律,具有北体特色的武术表演(表演者:武术学院外联部)为本次大赛拉开了序幕。
&&& 第一轮是手语歌表演,八所高校用其独特的方式演绎手语歌曲,精彩纷呈。北方工业大学表演的《明天,你好》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表演的《追梦赤子心》燃起我们勇往直前的斗志;清华大学表演的《北京东路的日子》让我们回忆起备战高考时紧张而快乐的心情;北京大学表演的《那些年》让那些青涩的恋爱重现眼前;北京体育大学表演的《不再见》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中国人民大学的《继续给十五岁的自己》让我们感慨时光飞逝。此外还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表演的《知足》、北京工业大学表演的《一直很安静》让我们在动人的旋律中享受优美的视觉盛宴。
&&& 第一轮表演结束后,北京体育大学双截棍协会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双截棍表演,赢得台下阵阵掌声。之后,由主持人向大家宣布第一轮比赛成绩。清华大学名列第一,北京体育大学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并列第二,北京大学位居第三。
&&& 第二轮比赛是表演手语故事。北方工业大学的《明天,你好》讲述了一个聋哑人的内心独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聋哑人的坚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拥有,就是开始失去》讲述了男孩与女孩之间的既矛盾又温馨的爱情;清华大学的《你的倒影好美》讲述了一个羞涩男孩向女孩勇敢表达自己心意的故事;中国公安大学的《你不知道的事》让我们了解了公安大学别样的警色青春;北京工业大学讲述的是&聋哑&男孩和&聋哑&女孩的爱情故事,他们因为手语相遇相知相恋;北京大学的《我想大声告诉你》讲述了聋哑父母对女儿的浓浓爱意;北京体育大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爱与被爱的时光;中国人民大学的《小马过河》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亲自尝试。各高校别具心裁的表演感动了在场的观众,受到评委老师一致好评。
&&& 两轮比赛结束后,刘春达老师用娴熟的手语对八所高校的表现做了简短的点评,同时表达了对大家的感谢。
&&&&最后,由主持人向大家揭晓本场比赛的获奖名单,北京大学以178.34分的最高成绩荣获一等奖,清华大学荣获二等奖,北京体育大学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荣获三等奖。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获得优秀奖。在此恭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成功晋级决赛。
&&&&本次手语比赛决赛将在本月16日于北京林业大学举行,让我们一同期待决赛中更精彩的表现,同时预祝我校红十字会在决赛中取得好成绩。
&&&&&&&&&&&&&&&&&&&&&&&&&&&&&&&&&&&&&&&&&&&&&&&&&&&&&&&&&&&&&&&&&&&&
(文/祝豫川、卞孜瑜&&图/王英洁)手语怎么做你现在在哪里歌名
别小看我手语怎么做?谢谢_百度知道
别小看我手语怎么做?谢谢
提问者采纳
可做“不”,五指并拢,摇摆手。小 |
一手拇指捏小指指尖。
一手伸食、中指,从眼部向前微伸一下。
一手食指指自己。 (我手上的图片格式不对,没法上传,如果需要,可以留下邮箱喈饣寸枷诟磺呆委当莲,我发给你)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手语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游戏的手语怎么做_百度知道
游戏的手语怎么做
,游戏的手语怎么做,
提问者采纳
这个是中国手语电子版 &nbsp,rar& wealth=&0& /&,你查一下就可以&file fsid=&060& link=&/share/link,shareid=&uk=& name=&自制
中国手语_12,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最感人的手语女生鲁元珍!(图解)
人大女生鲁元珍演手语版《稻香》走红网络
“堪比当年小虎队用手语演绎歌曲‘爱’”,一位网友这样评价目前网上炙手可热的一段视频《超阳光可爱的小美女手语版稻香》。视频中,一个女生用舞蹈般的手语演绎了周杰伦的歌曲《稻香》。青春灿烂的笑容,优美的手语,这段视频横扫了几乎所有视频网站和门户视频频道。
  表演手语的鲁元珍可能从未想到要成为网络红人,这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的大三女生,是人大手语社元老,为了教学弟学妹手语歌,表演了《稻香》并拍了视频。11月16日凌晨2点12分59秒,她的好朋友郭逸婧将手语版《稻香》传到自己的播客上,自娱自乐了一下,然后关电脑,熄灯,睡觉。
  在网络推手和精心营销充斥的网络里,这段堪称毛坯的视频意外走红。这段视频上了某网站播客首页,保持了至少两天,还一度排在第一名。郭逸婧以前只有900多的点击率短短两天蹿升20倍。名为“人大女生手语版稻香”的帖子成了中国人民大学天地人大BBS的“今日十大热门话题”。在优酷、土豆、六间房、酷六乃至大洋彼岸谷歌旗下的youtube等视频网站,这段视频的点播居高不下。
  网友们不但喜欢看这段视频,而且对表演视频的人也多有留心。鲁元珍在校内网的网页也爆了,一年没有更新过的页面,突然冒出来好几页的留言,每天都有一批人在校内申请加她为好友。“后来留言太多了,都回不过来了。”
  “当偶像的感觉很奇怪!”鲁元珍提到别人说自己是偶像时,掩面大笑。这个高高瘦瘦的女生笑起来眼睛弯弯,她最开心的是因为这个视频很多人发邮件给她,表示要学习手语。
  “在我们身边还存在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永远不会有音乐的旋律,一个只能用双手来说话的世界。”鲁元珍在校内网的博客上写道。
  “我们多么希望这两个世界之间的隔膜有一天能够消失,一定有能够超越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一定有能超越语言的爱。”
近日,一段由人大女生演绎的手语版《稻香》在网络走红。有网友评价堪比当年小虎队用手语演绎歌曲“爱”。
我猜我猜我猜猜——鲁元珍手语连连看,你能读懂哪些?
人大手语MM:稻香打得很high [腾讯](图)
时间: 08-12-05
17:07:09&&沉默的世界不寂寞沟通从手到心
“多少人能够承受沉默,多少人愿意走进无声,多少人能读懂寂静世界里的故事,多少人能用双手创造另一片天空”
  我们真的不应该做点什么吗?在我们身边还存在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永远不会有音乐的旋律,一个只能用双手来说话的世界。我们多么希望这两个世界之间的隔膜有一天能够消失,不同的人群能够真正融合在同一个社会中,我想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下去。——节自鲁元珍校内博客
  “人大女生手语版《稻香》”在各大视频网站很火,鲁元珍也享受了一把做明星的感觉。甚至外校的学生还专门跑过来找她学手语版《稻香》。这个21岁的天津小女孩,性格开朗。从小父母援藏,二十多年来,她与爷爷奶奶一块生活,每年只有很少的时间与父母团聚。但大学生活让小女孩的内心充满了阳光。她说她很喜欢手语,每次打起手势,往往能陶醉在曼妙的手语表达之中。
对话人物:鲁元珍 对话者:claire
鲁元珍手语版QQ
“当时闹着玩嘛,我就随便表现了一下,打得比较high吧。”
Claire:《稻香》是怎么传到网上去的?
鲁元珍:传过两次。先是我们鸿雁志愿者的一个师姐,她把很多手语歌上传到优酷,我的《稻香》一开始就是她传的。还是和之前的那些视频一样。后来我的另一个舍友觉得《稻香》特别好,就上传到自己的播客,点击量很高。然后不知道怎么就被推荐到播客首页了,网友的关注度很高。反正是意想不到的一件事情。
Claire:你是怎么知道那个视频很火的?
鲁元珍:好像我同学是星期六晚上传的吧,然后我星期天晚上收到我另个同学的短信,说你上首页了。一开始我还不知道什么东西上了首页。后来告诉我是手语,然后我觉得可能是同学给传的,还是不太相信。因为以前他们也传过很多。当时已经断网了,我也没法核实。当时也不太在意吧,然后第二天我打开校内,发现有很多很多很多留言。我就知道应该是真的了。
Claire:当时什么感觉?
鲁元珍:一夜成名的感觉。(笑)好的方面呢,就是这样可以更好地宣传手语,让更多的人知道手语的魅力吧,然后有更多人来关注聋哑人的世界。但是最近也有好多陌生人给我打电话发短信,都不知道他们是谁。
Claire:你想过有那么多人点击嘛?
鲁元珍:没想到那个视频有那么多人来点,然后校内上也好多人来踩,留言,要求加好友什么的。现在还好,前两天特别多。基本上我都加了吧,到校内上来找我的,一定都是手语爱好者。加了他们,让他们更多了解手语,还有我们平时举办的活动啊什么的。
Claire:这件事给你生活带来什么变化了吗?
鲁元珍:没有什么变化吧,就是被关注度高了,给我留言的人多了。有很多想学手语的人会来找我。
Claire:《稻香》这首歌练了多久?
鲁元珍:一天多吧。那次是鸿雁组织的手语角的第一个活动。让我们每个人都上去表演一首歌。然后当时我不知道表演什么,就让另一个同学教我一首歌。《稻香》就是她编的,她那天有事去不了手语角,于是就教给我。是周四教的,周五我练了一天。周六就上去表演了。
其实手语编歌也很快的,我们听新歌,一会儿就编好了。就是词儿和动作对应上,然后把它编得好看点。
Claire:视频里有出错嘛?
鲁元珍:没有。但是第二句,我打得超快。其实就是我把歌词忘了,所以我就打得特别快,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给带过去了。大家可能以为歌词就那么快,其实不是。是我忘记了。不过大家没看出来,所以没关系,呵呵。
Claire:那个谢幕的动作呢?
鲁元珍:我当时打得比较high,所以用两只手。我当时随便打的,就是闹着玩嘛。底下也没有人。是我们上手语课之前,因为课上要给大家秀,所以课前他们先给我检查一遍,顺便给录下来。也没有想到会放到网上被这么多人点击了看。所以当时就随便表现了一下。
Claire:接下来还想秀嘛?还有什么歌,可以预告下。
鲁元珍:打得好看的就秀,打得不好看就不秀。(笑)后来还打过梁静茹的《三寸日光》也上传到优酷了。
“我试过塞住耳朵体验听不到的感觉,周围一片寂静,其实蛮害怕的”
Claire: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手语?
鲁元珍:我上大学以前都没有接触过手语。就是大学以后接触了手语社团,才开始学手语。我大一的时候加入社团挺多的,五六个吧。开始还没有报手语社。是我的一个舍友加入了,然后告诉我说第二节课开始教手语歌,我还记得好像是《一生有你》,是第一首接触到的手语歌。
然后她回宿舍之后就教我们手语,字母ABCD的打法。当时就觉得特别好看。然后第二节课我就开始跟着一起去。然后就在那里蹭了好多节课,一直没加入。我当时误以为错过了开学招新,就不能再加入社团了。但是觉得手语特别好看,就特别喜欢,非常想加入。
Claire:对手语有兴趣就是觉得特别好看?
鲁元珍:对,一开始的初衷就是这样子的。然后也觉得手语歌是一种不一样的形式嘛,来表现一首歌,也觉得非常好。到后来才慢慢接触到手语是聋人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然后才开始接触和聋人有关的一些知识之类的。
Claire:你学了多久?视频里看你打得特别流畅。鲁元珍:我学了两年,大一开始,到现在大三。
Claire:那像你们平时听歌,听到什么歌就能打出来了是吧?
鲁元珍:也不是啊。很多时候歌词里面的词手语里没有,得自己想啊。或者有的词你不会的话,就要查辞典啊,《中国手语》。
Claire:你打手语的时候,一般是不说话的?
鲁元珍:说话也行,一般是要加口形的。因为有的手势会有演义,所以不加口形的话可能看不懂。一般不出声吧,你跟聋人说话出声也没用呀。
Claire:那是种什么感觉?无声的?
鲁元珍:是另一种表达方式吧。我之前在上课的时候听说过,我们应该把耳朵塞上,自己去体验一下听不到的感觉,这样更有利于理解聋人的无声世界。然后我也试过,周围一片寂静,什么都听不见。那种感觉还是蛮害怕,蛮恐慌的。
Claire:手语在生活里还有其它帮助嘛?
鲁元珍:有啊,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打手语歌嘛。调节心情还是蛮好的。比如说,社团里面两个人,都会手语。要是想说点什么,又不想让别人知道的话,那就会用手语来交流。再比如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呢。一个坐这边,一个坐那边,无聊了,也会用手语来聊两句。再比如隔着玻璃,听不到外面说什么的时候,也会用手语交流。嗯,这些就是日常生活中手语的妙用。
但其实在手语社学多了也会觉得学手语是个蛮枯燥的事情。可能一开始会觉得手语很好看,但是学一种语言,有大量要记的东西,就会觉得枯燥。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我们手语社坚持下来的人不是很多。
“有声和无声世界的沟通,只有靠我们更多的人学习手语。”
Claire:你们社团主要活动就是教手语歌?
鲁元珍:教手语。手语歌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学手语不能只从学手语歌来学。从一开始的学字母、日常对话,比如你好、谢谢之类的。一般都从最基础的开始学,然后是涉及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我们的教材是每一个方面都是一章节,然后一章一章往后学。
手语歌只是帮助大家学手语,记忆的一种辅助手段。有时候还会美化一些动作,为了打起来更漂亮。这样就不会太标准。所以只学手语歌的话,就不行了。
其实之前我的圈子里也没有学手语的,基本上都是跟手语挨不上一点关系。就是一开始在社团喜欢上的。至于说学手语可以和聋哑人沟通,这些都是后来慢慢才有的想法。然后就一直做下来了吧。其实我们社团每年招新都会招很多,200多人吧,但能一直坚持的就很少了。
Claire:那你应该算元老了吧?
鲁元珍:(笑)应该算是了吧。我们社团的创始人,那个师姐今年也才大四。是很年轻的社团。我大二的时候教课,教大一的。现在大三了,退到后台工作,指导大二教大一的。我们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往下传。
Claire:你学打手语歌之外,跟聋哑人有接触吗?
鲁元珍:有的时候会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比如去聋人康复中心,和那些小孩子一起玩,了解了解。有一次还和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联谊,他们都是聋人。一起去公园玩。基本上就是类似这样。可以多一点用手语的机会。再一个就是我们的手语社有聋人老师,所以也蛮多跟他们交流的机会。
Claire:你跟聋人交流什么感觉?
鲁元珍:他们现在很多人经过练习,说话也还是能听清楚的,虽然跟健听人还是有点不太一样。但还是习惯用手语交流偏多,如果用手语他们觉得我们看不懂的话,就会加上声音。所以跟他们交流的时候,他们会一边打一边说。
其实我们学的手语跟他们平时习惯用的手语是不太一样的。聋人有他们在自己圈里习惯的手语,叫自然手语。我们一般学的偶是比较标准的中国手语。其实聋人们不太喜欢标准的中国手语。很多聋人都反映手语新闻是看不懂的。
我加过一个QQ群,里面很多聋人,他们都这么说。太正规了,脱离了他们的习惯了,所以看不懂。所以他们希望看新闻的时候加上字幕会好些。
其实像中国比较大嘛,各地手语差别很大。像南方手语和北方手语,很多都不一样的,就跟地方方言似的。我的聋人老师也说过,其实有国际手语的,很多国家的聋人都会。但是中国的手语跟他们很不一样。
Claire:你接触的聋人朋友们喜欢手语歌嘛?
鲁元珍:喜欢手语歌的还是健听人居多。就像我当初加入手语社团,就是因为觉得很好看啊。因为对我们健全人来说,这是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比较立体,整个感觉会比较好。因为我们听得见,但聋人听不见,所以我也不知道他们听手语歌什么感觉。
比如我们社团活动的时候,表演手语歌,通常都是新生被吸引,死死盯着看。像我们的聋人老师,他们就不会太感兴趣。不过他们自己也编一些手语歌来教我们,比如最近的《画心》,视频也上传了。可能他们也知道这种形式比较吸引我们吧。
Claire:那们手语社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呢?
鲁元珍:社团是公益的,最终的目的当然是和聋人沟通。因为手语是聋人和我们健听人沟通的桥梁。所以我们学习他们的语言,才能体会更多的聋人文化,才能跟他们交流。不然的话这两拨人就无法沟通。要想沟通,就只能靠我们更多的人学会手语。
“我觉得在大学的时候最开心,性格比以前开朗了很多。”
Claire:除了手语,你有别的兴趣爱好吗?
鲁元珍:我比较喜欢文学和音乐。以前学过古筝。但是报班学费好贵,所以学了一阵子之后就买了古筝,回家自己练了。也就是自己找喜欢的曲子练着玩儿。
Claire:你的手指很漂亮啊,很适合玩乐器。
鲁元珍:我对乐器是很感兴趣啊,但一直没什么时间学。我报过笛箫社呢。可能是买的那个萧质量太差了吧,有的音老吹不响。难道是我技术太差了?(笑)
Claire:你还很喜欢文学?平时自己写东西嘛?
鲁元珍:嗯,很喜欢。写啊都是写着玩的。我写诗啊,不过写得不好,也没什么时间写。
Claire:写博客发到网上嘛?
鲁元珍:不发。写在本子里,或者自己电脑上。等到以后我不忙了,再好好写吧。
Claire:平时上网多嘛?都干嘛?
鲁元珍:每天都开电脑,养成习惯了。也不干什么,就看一下校内。新闻什么的偶尔看看吧,也不是很关注。
Claire:那平时还玩些什么?
鲁元珍:看电影吧,好看的就行。唱歌,我们手语社的一群人去唱歌的话,就两个麦嘛,两个人在那儿唱,然后其它人就打手语歌,也挺好玩的。还有玩杀人,我很喜欢玩杀人。当杀手的时候我们还用手语交流呢。
Claire:聊聊你的学业吧。
鲁元珍:我高中是学理科的。现在这个专业课程还是蛮重的,我现在还有作业没做完呢,一会儿回去做2个小时,明天早上起来再做1个小时,10点赶去交作业。我们要学数学分析啊,比高数还难。
Claire:那你现在大三了,打算过是出国,考研还是找工作?
鲁元珍:考研吧。人大的人文氛围很好,我很喜欢。虽然我是理科生,但我不喜欢理科,喜欢文科。我觉得我当时报错志愿了,更想读文科类的,可以多读点书吧。想考中文系的文字学专业吧。
Claire:看你校内上的一篇日志,你父母在西藏?
鲁元珍:对,我爸妈在西藏工作。我在天津是跟爷爷奶奶生活的。
Claire:这种现象持续了多久?
鲁元珍:从我出生到现在。当时差点就把我户口也转过去了,但是觉得这边的教育好,所以就没过去。我从小都是在天津上的学。
Claire:开家长会的时候都是爷爷奶奶去?
鲁元珍:都是奶奶去。所以大家都认识我奶奶。我同学们都知道我父母在西藏。以前也没有觉得特别不好。就是觉得跟别人不一样吧,也挺好。(笑)不过有的时候觉得自己性格不是太好吧。上大学之后开朗了很多。
Claire:会有不理解嘛?一直和父母分开?
鲁元珍: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嘛,我妈把我一生下来,他们就回西藏那边了。等慢慢懂事了之后,就觉得爷爷奶奶就是父母了。后来也会想想吧,当然也会觉得如果父母在身边那有多好。现在我爸快退休了,他快过来了。
Claire:你觉得最幸福的是什么?
鲁元珍:还是觉得我在大学的时候最开心。高中的时候可能也是因为考试,跟同学交往也比较少吧。然后中学的时候多多少少也会有点叛逆吧,有时候放学回家会跟奶奶吵架。跟爸妈讲电话的时候也不会聊得特别开心。
/shockwave/download/index.cgi?P1_Prod_Version=ShockwaveFlash'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500
height=390&
超阳光可爱的小美女手语版《稻香》
人大女生(我想娶你做牛夫人)^^
文章提交者:十一点的太阳 加帖在
有志者事竟成,祝兄弟玉成美事~
[灌水]哇~~~~~~~~~~~~~~~!
某某(小荷1120)加帖在猫眼看人
文章提交者:东门吹牛 加帖在
一秒钟暂停一下,还是没练会
我好想哭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一切都好用手语怎么做_百度知道
一切都好用手语怎么做
提问者采纳
一&&&&&一手身出食指,其余四指弯曲。&&切&&&&&左手平伸,手背向上不动,右手侧立,靠近左手指尖处作切菜动作。&&都&&&&&双手五指微曲,自上向下作弧形移动,表示“全部”、“完全”。&&好&&&&&一手握拳,向上伸出拇指。&一般情况打“都好”就行&,表示全部都好。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手语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5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
长春组织16位聋哑人唱《东方红》 震撼全场(图)
08:10:21 & & &
舞蹈《傲雪》
精彩高清图推荐:长春组织16位聋哑人唱《东方红》 震撼全场
原标题:16位聋哑人唱响《东方红》&&&&城市晚报讯昨日是第55个“国际聋人节”,省暨长春市聋协庆祝第55届国际聋人节活动在长春大学举行。千余名聋人朋友齐聚一堂,在无声的世界里,用精彩的艺术表演展现他们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声世界里华美舞动  昨日9时许,舞蹈《傲雪》拉开了庆祝第55届国际聋人节活动的大幕。舞蹈演员们身着白色舞裙,手持白色圆扇,时而跳跃、时而旋转……整齐划一的优美舞姿,在天籁般音乐的映衬下,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在舞蹈的后半部分,背景音乐顿时变得激昂而高亢,舞蹈演员的舞裙瞬间变成了粉红色,圆扇也幻化成红色的舞扇,将整个舞蹈推向了高潮。  记者在现场看到,舞台的四角各站有一名手语指挥,他们不停地做着手语、打着节拍,原来舞台上的所有演员都是聋人。舞蹈《傲雪》表演结束后,唯一一位听力较好、看口型能做简单语言交流的演员刘禹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说,整个舞蹈共有20名舞蹈演员和4名手语指挥组成,她们全部是长春大学特教学院的听力障碍学生,舞蹈历经一年半排练而成。刘禹含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也是整个舞蹈的负责人,她说,四名手语指挥也是听障学生,只是相对较好,她们要用心感受音乐的节奏,听了上百遍才能慢慢熟悉旋律。  聋哑人的歌声震撼全场  “东方红,太阳升……”舞台上走来了16位聋哑老人,他们是来自长春市南关区残联聋哑人合唱团的成员。在指挥的指引下,他们用尽力量发声,虽然他们听不到歌声,却将激情嘹亮的《东方红》唱响,给全场观众以震撼,掌声持续了数十秒。  据长春市南关区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合唱团中最年长的成员77岁,最小的也50多岁了,大部分人是先天性的聋哑。“他们发声时间过长身体就会受不了,唱一会就会咳,但他们一直坚持。”该负责人说,在练习唱歌期间,这些聋哑老人都非常刻苦,付出了比常人多数十倍的努力,但是能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演唱,他们感到非常幸福和自豪。  随后,聋人还表演了小品《济公》、歌伴舞《北京的金山上》、手语歌《阳光总在风雨后》等十余个节目,台下观众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观众张平由衷地赞叹到,聋人朋友们虽然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他们在绘画、设计、摄影、舞蹈等领域,都展示出了特殊的艺术才华。  加大聋人康复等扶持力度  “手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而爱却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为进一步加快我省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推动我省聋人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社会各界对于聋人群体的关注和重视,活动上,长春市残联与长春市交通局、长春市人社局、长春市民政局等多部门达成了共建单位,著名书法家尹太保先生向共建单位赠送了亲自书写的牌匾。  省残联副理事长王艳秋表示,我省现有听力残疾人42.8万人,占全省残疾人总人口的22.42%。近年来,我省残疾人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积极落实各项扶残助残政策,在聋人工作领域上也有创新和发展,积极营造无障碍的社会环境。我省将继续采取有关措施,加大对聋人在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他们与健康人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记者姜永鑫 报道/摄)
聋哑人唱《东方红》?
支持jpg,gif,png格式,您已经添加了0个。聋人世界 - 聋人成长实录——林勉君 - 爱聋手语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聋人世界 - 聋人成长实录——林勉君
&本文选自《聋人文化概论》
&你听到爽朗笑声,我看见微笑脸庞,
&你听到匆匆脚步,我看到袅袅身姿
&你听到欢愉问候,我看到伸手友善。
你听到警报长鸣,我看到灯光闪闪
&你听到歌声飘扬,我看到双手舞动
&你听到风声呼啸,我感到和风习习。
&你听到雀鸟叽喳,我看牠优雅飞翔,
&你的世界是声音律动,我的世界是静音无限。
许芮玻?凯思琳〈独特的我们〉
(How We Are by Kathleen B. Schreiber)
     & & & & & & & & & & & & & 文心节译
   聋人,在这有声的世界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失去听力及开口说话的能力,自然也就无法正常的与外界交流,因此在生活、学习、就业等各方面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由于交流的障碍,听人也就很难理解聋人的困境,更不用说进入聋人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本章的主题是&聋人世界&主要在探索并了解聋人的内心世界;第一段 &无声的童年&及第二段 &艰辛的成长历程& ,笔者邀请到一些聋人朋友来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对于聋人来说,读了这些真实的故事,应该会产生一些共鸣;对于听人来说,这些故事感人肺腑、让人落泪,并且能帮助听人更深的了解聋人在无声的世界里所经历的酸甜苦辣。
一、无声童年
  新生命的诞生总是会给一个家庭带来无比的喜悦与希望,然而,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带有残疾、无法像普通孩子一样正常发展时,那种痛苦与绝望,若非亲身经历则难以体会。大部分的聋孩子,在孤单痛苦中成长,家里有一个残疾的孩子,是全家人要共同承担的一个重担,因此这样的苦难并非属于个人,而是全家人要一起去面对的。中国浙江的一位聋人青年 -- 卢苇如此描述着他的童年生活&我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幸福的年代。但天有不测风云,小时候的一场大病差点夺去我的生命,虽然最终,死神伸出的手在大家的关怀下缩了回去,但因为大夫的误诊,打针所造成的药物中毒导致我失去了听觉,刚学会喊&爸爸,妈妈&的我渐渐地也因没有听觉的感应失去了说话的能力。父母为了治好我的耳聋四处奔波了许多年,但现实是残酷的,我还是失去了听觉,跌落到无声的深渊。世人异样的眼光和闪躲的身影让我渐渐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一样。我怕被人们讥笑,不敢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只能趴在窗台上看着小伙伴们蹦蹦跳跳。我觉得自己好像忽然变成了被折断翅膀的小鸟,跌跌撞撞,四处碰壁。因为没有小朋友一起玩,我常常躲在家里与玩具为伴,有时也会调皮的用蜡笔在家里的墙上乱画,仿佛这样便能宣泄孤独的情绪。我也常常梦见自己变成快乐的小白鸽在蔚蓝天空中快乐地飞翔&&这便是我灰色的童年。&(卢苇,2005)。
   大部分的聋人和卢苇有着相同的经历,在医院被确诊是耳聋后,父母亲忍着痛苦和眼泪,带着孩子到处求医。在尝试了各种方法,历经各种痛苦却还是得不到医治时,全家人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跌入谷底。当父母亲发现孩子的耳聋无法得到医治时,就会开始想尽办法让孩子接受听能训练及口语培训,在听力有障碍的情况下苦练说话,对聋儿来说又是另一种折磨。以下有三位聋人青年与我们分享他们的童年故事。
   王晨(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从小成绩优异,在哈尔滨聋哑学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王晨到吉林市高级聋人中学完成了高中教育;在2005年考取了长春大学动漫专业。王晨的童年生活非常平淡,然而在平淡中仍然有着真实的感动。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犹如五颜六色的花,什么色儿都有。而我的童年,是模糊的。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听妈妈说,我三岁那年突发高烧,数天不退。在那个医疗资源有限的年代,一支&庆大霉素&治退了我的高烧,却从此夺走了我的听力。父母四处求医未果,也就理智地接受了我耳聋的现实。我不知道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小时候我甚至认为声音是有颜色的:海浪的声音是蔚蓝色的,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是翠绿色的,妈妈的笑声是温暖的粉红色,而为我哭泣的声音是黑色的&&失去听力后,我对周围事物的意识开始逐渐模糊,没了方向感,脑子每天昏昏沉沉的记不了多少事物。我的家族有重男轻女的观念,亲属们见我妈妈生的是女儿,又是聋子,便觉得我将来是个累赘,都劝妈妈趁早把我卖到山里去。庆幸的是父母没有抛弃我,开始严厉地教我开口说话和辩读唇语,认识身边的事物。6岁那年,家里通过关系将我送到普通学校念书,由于妈妈对我的启蒙早,所以开始的时候我在普校的成绩还不错。回忆起上学的那段日子我就心酸,普校老师讲得快,我又一时不能完全消化,妈妈就等我放学的时候叫住小朋友们逐个问:&老师今天都讲什么了?&然后一一记下,回家吃完晚饭,妈妈便辅导我到深夜,连老师随口教的儿歌都不放过也要教会我。我那个时候特别喜欢画画,觉得画画才是我释放自己内心的时刻,在课间和放学后我经常自己一个人画,跟小朋友基本不交流,总是画到妈妈和姥姥非得劝我半天才肯收拾书包回家。后来小学上到二年级就不上了,据人介绍进了聋哑学校。那时候是我第一次接触手语。母亲支持我画画,四处为我打听名师,而很多老师一开始也不是很愿意接受什么都听不见的我。
   我的童年,经历了求学的艰辛,成长的不易,体会了母亲对我无限的付出。我一直相信:上帝为我关上一扇门,也会给我打开另一扇门。人生没有完美的,完美的人生要靠自己后天努力去实现。因此,我知足自己的生命如此充实&&&
   卢苇以灰色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而&模糊&两个字则是王晨童年的写照。虽然由于失聪,王晨失去了方向,无法像一般的孩子正常的学习,然而王晨的母亲将自己的聋哑女儿送到普通小学后,她那种连儿歌都要教会女儿的执著,实在令人可敬可佩(一个成功的聋人背后,总会有一位伟大的父亲或母亲)。从王晨的故事里我们也看到一个聋孩子在普通学校里的学习是何等的艰苦,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声音,需要朋友的帮忙才能掌握上课的内容,在无法正常与孩子们交流的情况下,王晨每天独自一人沉浸在画画的世界里。大部分的聋孩子是喜欢画画的,因为失去了听力,聋人善于以视觉学习,画画不但可以帮助聋人通过色彩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也能以清晰的图像来表达他们的心灵世界。王晨以不同的颜色来描述海浪的声音、风得声音及妈妈得笑声&就像是盲人用心灵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的色彩,聋人却用心灵的耳朵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俞淼渊是江苏无锡人,目前就读于北京联合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他和王晨有着类似的经历,同样是在普通小学读了两年之后转学到聋哑学校。淼渊在叙述自己的童年生活时说到,自己的诞生带给俞家无比的喜悦,淼渊的父母希望淼渊长大后知识渊博,像大海一样深邃而宽广,所以给她起了平常人想不到、又难读的名字 - 淼渊。父母宝贝女儿,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女儿培养成材。然而万万没有想到,在她一岁时,因发烧打了几针庆大霉素而造成耳聋&&
   &由于在我出生时,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所以我的失聪带给父母亲的打击也就格外的大。但是他们没有因此放弃,父母亲花光所有的钱,带我四处问医寻药,希望我的耳聋能有治好的一天,哪怕是一丝希望,他们都不会放弃。我跟着父母从长春到沈阳,再到合肥、杭州等全国各地接受治疗。幼年的我,尝到的最痛苦的事就是针炙。针灸有着连一般的大人都无法接受的痛苦,而我从幼儿期就开始忍受这种痛苦。每根针刺到我的耳边,一针一针刺痛了我,但我并没有哭,默默的忍受了。我父母不忍心看到我这么痛苦,常默默地为我流泪。然而,即使奔波了全国各地,我的耳聋始终不见好转。为了让我听到声音,我父母花了所有的积蓄,为我买了昂贵的助听器,从此我依靠助听器来听声音。可是尽管戴了助听器,我还是听不懂别人说话的内容,只听到高高低低的声音。
   四年以来,我始终不会说话,没有叫过&爸爸&、&妈妈&。到了我读幼儿园的年龄了,四岁的我被父母送到幼儿语言康复班中心去,遇到了我的第一个老师&&刘彤云老师。刘老师教我说话,当时的我好奇地看着刘老师,不懂老师在干什么,嘴里一个字都不肯说。刘老师用我的手摸摸她的喉咙,摸摸她的舌头,我生平第一次触摸到她喉咙里发出声音的震动,但我还是没有说出一个字。但老师和父母还是没有放弃希望,每天不断教我说话。终于有一天,我说出了一个字,虽然说得很含糊,但我父母和老师感到意外的惊喜。后来,我学会了说话,虽然发出的声音含糊不清,但是我至少懂得怎么说话。渐渐地,我能说话了,不但能和家人、老师说话,还能和正常人交流。只要慢慢地说,口形清楚,我就能看得懂。
& & 小学一二年级我是在普通小学接受教育的,直到三年级才转到聋哑学校。那时我看到一群小朋友和我一样是听不见的,而且让我感到意外的是,里面有好几个都是我在幼儿园认识的同学!这下好了,我可以有伴了。但让我不敢相信的是,他们手在比划着,说话交流靠的是打手势,但是我想我会说话啊,我不是哑巴,我会说话,我不会打手势!我不要,我不要成为聋哑人啊!毕竟现实是残酷的,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从此我的人生就印上了&聋哑人&的痕迹,想抹掉永远抹不了。
   记得在我三年级时,我常被人取笑。有一次我到外婆家和我的表妹玩,我表妹突然很生气的和邻居家的孩子吵架,当时我楞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后来才知道是因为那个孩子骂我是哑巴。从此我开始自卑起来,瞧不起自己,怨老天爷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为什么让我和别人不一样呢?我被排斥到不同的世界,孤零零地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还有我的幼儿园同学,他们和我都是属于一个孤独的、无声的世界。&
   从普校进入聋校后,俞渊淼和王晨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法接受自己是聋人。王晨说:&从普校进入聋校后,我被眼前一群比手划脚的聋人给吓坏了,后来经过老师的引导才知道自己和他们一样,听不见才用手代替说话。&王晨说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无数次因为打手势而被街上的群众和邻居嘲笑,因此内心感到痛苦而不愿意出门。
   在聋人文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身份认同&,也就是身为一个聋人是否能够接受自己是聋人。在不同类型的身份认同中王晨与淼渊都是非常典型的&听人中心身份认同& (注一)-- 无法接纳自己是聋人,渴望自己能说话,能变成听人。然而聋人无法接受自己的有听力障碍的事实,往往觉得打手语就比说话低人一等,那是家长、学校体制及社会的偏见所造成的,如果聋人不能接纳自己是聋人,却又无法成为听人,那么他的人生是痛苦的,是绝望的。丹麦的聋教育家 Wendy Lewis从针对10位聋生作了10年的双语聋教育(注二)实验项目之后,在她的报告中指出&聋童获得自我认定的一种途径是周围环境对他们的态度,一种作为聋人受到他人尊重的态度:&我们是聋人,那没什么!我们不应该成为听人儿童的低级复制品。而是有自主性的聋人,能够发掘自己的能力和机会,自己照顾自己,并且积极地与他人交往。这种自我意识在与其他成年聋人的交往中以及了解聋人文化的过程中得到加强。&(Lewis,2005)
(注一)聋人的自我身份认同主要与其本身对失聪的观点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听人中心的身份认同& 倾向于认同听人文化;只喜欢和听人来往并不愿意认同聋人。
(注二)双语聋教育就是以两种语言进行的聋教育:一种是聋人手语,一种是主流社会语言(主要是书面语)
   明道也是在普通小学读到二年级后转到聋校的案例,但是不像王晨和淼渊那么幸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他是江苏无锡人(男),自幼失去父母亲,在姐姐的抚养下长大,走过艰苦的岁月,明道在2008年顺利完成高中学业,聪明的明道虽然因为家境困难而无法上大学,但他仍然抱着理想,一边打工,一边自学。
   &我从小失聪,连我爸爸妈妈也不知道我失聪的原因,他们怀疑我因药物中毒致聋。从此爸爸妈妈日夜期待我开口说话,可是我怎么也发不出一个音来。爸爸愁得几天几夜难以入眠,妈妈哭得满脸泪水,于是爸爸背着我到处求医,但结果令爸爸感到失望。没有办法治好我的耳聋,爸爸妈妈感到很内疚。我常看见父母那劳累的身影和无助的眼神,这也让我感到无限的忧伤。
   童年时代,小朋友们常常嘲笑我:&哑巴,哑巴......&这嘲笑的声音仿佛一根针刺透了我的心(虽然聋人听不见声音,但从那些孩子的表情及口型,聋孩子就知道那是嘲笑的声音),让我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没有倾诉的对象,只能伤心的自言自语,在我无声而又孤单的童年里,受过多少的欺负,受过多少的嘲笑。但自从爸爸妈妈买了好多的玩具房子给我,我就有了玩具为伴。我非常喜欢做房子,在做房子的时候感觉很开心,我梦想着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师,只为了脑海里经常浮现的一幅美丽的王国图画,那是一个幼小的聋童对美好世界的憧憬和渴望。
   到了就学的年龄,爸爸想把我送到一个健听的学校,然而妈妈担心我在学校听不到任何声音,无法正常地学习,便要将我送到一个特殊教育学校念书。这件事引起父母强烈地争吵与不和。爸爸不理会妈妈的顾虑和反对带我到健听的学校报了名。在念一年级的时候我就遇到许多的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声音。爸爸愁烦担忧,同时又因为过度操劳而致病,不久他就病重离开了人世。妈妈将我转学到一个特殊教育学校念书,之后我在无声的世界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虽然在无声的环境中学习,但我学到不少东西,由于学校非常重视口语,所以教我边学读唇语边打手指拼音,但学读唇语对我来说极其的困难,然而在老师细心关照下,让我看到了无穷的希望,有了勇气做真正的自己,并且建立一种信念:&只要有信心,什么困难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顺应!&
   几乎每一个聋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因&哑巴&这个词而受过伤,因为&哑巴&这个用词所带有的歧视与偏见,对每一个聋人来说都是对自身缺陷最敏感的提醒与嘲讽。虽然听不见声音,被同龄的小朋友嘲笑&哑巴&的时候,聋人就会有一种被拒绝的感受,并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无尽的伤害,这也是造成聋人与听人之间隔阂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语言的障碍使聋人与听人无法正常的交流,但情感的沟通不一定要有言语的交流,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张微笑的面孔,都能使聋人感受到温暖与鼓励。聋人需要听人学习手语进入聋人的世界与他们交流,和他们做朋友,然而聋人更需要的是听人的尊重与接纳。
   从以上的陈述中我们看到聋童自幼失聪所经历的忧伤与痛苦,但是在字里行间我们也看到他们的坚强与乐观。童年的生活应该是无忧无虑并充满欢乐的,然而聋人的童年却是为了治病忍受着疼痛与煎熬,因着无法交流而被同龄的孩子排挤甚至嘲笑,因为失聪而在孤单中成长。然而苦难总是会磨练一个人使其变得更刚强,卢苇在他的博客里如此表达:&我想,既然失去听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那么大的困惑与不便, 我们应该用自信与坚强的心态去面对现实. 虽然人生要经历许多的苦难,一旦勇敢地走过来,就是生命的强者!我始终坚信上帝对每一个人是公平的,他给我们关了一扇窗,却给我们打开另一扇门。我们失去了听力不算什么,用我们的双手,去舞一个自己的世界吧! &(卢苇,2007)聋人需要的是自我的认同与接纳,当聋人不再以病理或残疾的角度来看待自己,而以语言和文化的角度来接纳自己的时候,便能走出自卑,建立自信。
二、艰辛的成长历程
   走过灰色的童年,在成长的历程中聋人所面对的苦难可能更为深重。奥立佛&窿克斯(Oliver Sacks)陈述:聋人的处境和经历的种种苦难是非常的独特,但很少有人能深切体认失聪者痛苦绝望的心境。大部分的人认为失聪者的痛苦远不如失明者,极少能深切体认失聪者痛苦绝望的心境(2004)。十九世纪伟大的教育家海伦凯勒天生又聋又盲,走过那宁静又黑暗的漫长岁月之后,海轮凯勒如此表达她的心境:&听不见是比看不见还要痛苦的& 她解释道,&看不见是与事物隔绝,听不见却是与人隔绝,与人隔绝乃是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与悲哀。&Sacks也说明:&身为一个人,一辈子有语言障碍将带来种种的磨难,因为唯有透过语言,才能完全的融入人类的文化内涵、自由无碍地与他人沟通,吸取与分享讯息。少了语言这项主要的沟通工具,仿佛和外界隔了一层屏障,内在的欲望和天赋也会受到阻扰&(2004)。
   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的聋人教师陈少毅在他的著作《从聋到龙》一书中如此描述着他失聪后的感受:&我从14岁耳聋,从健全人的有声世界落入聋人的无声世界。这个跨度实在太大了,犹如从平川大道一下子跌到了深渊低谷,不能不时时刻刻面对双耳失聪带来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又如同一个跌下列车的旅客,尽管不顾一切的奔跑追赶,仍然被社会远远抛在后面(2009)。
   陈少毅在中学时失聪,耳聋后的他感叹失去听力前后的生活的落差之大。更多天生或从小失聪的孩子,他们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他们能够沟通的范围有限,认知能力的不足和心智的不成熟使他们很难理解外部世界的物质现象与情感表达,加之没有正确的、与之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引导和教育,聋童连正常的身心健康发展都难以维持,更不用说更高层次的追求了。而爱的缺乏,比如父母亲悉心的照料,朋友的尊重与关怀等,可能成为聋童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最大的限制因素。
   聋人所面对之最主要的问题是交流的障碍,在拉丁文中人的定义就是&意见的交换与思想的交流&,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能够用语言来交换意见并达到思想的交流。聋人失去听力以后,自然也就无法顺利的学习说话,无法与人正常的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互动。而这种交流的障碍,直接导致聋人在人生中将面临求学的坎坷及就业的困难。
(一)交流的障碍
   据统计大约有11%到30%的聋儿是出于遗传,然而生于聋人家庭的聋儿却只占10%(Paadden and Humphries, 1988),可见大部分的聋儿是出生在一个听人的家庭里,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势必面对沟通的问题。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应该是极其自然与亲密的,然而一个聋孩子却因语言的障碍,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法与父母自如的交流,只能依靠比手划脚或大声吼叫来含糊的传达意思和表达情绪。一家人围着餐桌共进晚餐时,聋人无法听到家人们在餐桌上的对话内容,更无法参与交流。当谈到趣事,家人们开始发出笑声时,聋人根本无从了解谈笑的原因,只能一个人蒙在那里,其心中被压抑的感受,难以疏解。除了难以和父母沟通交流,大部分的聋孩子从小被强制学习说话,对于父母亲来说,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喊一声&爸爸&或&妈妈&,这是为人父母正常的心理,但对一个聋孩子来说,失去听力却要苦练说话何尝是一件容易的事?台湾的一位聋朋友如此叙述着聋人家庭里的听人至上主义:&爸妈不懂我的心。我们家六个兄弟姐妹,其中三位是听障,我的父母是听人,小时候我们就被父母亲送到口语中心学说话,我的父母禁止我们使用手语,如果我们用手语会被父母亲打手,我们很快把手放到身后去,虽然我会简单的手语,但我不喜欢用手语&&&(林旭,2005)另一种极端的现象就是父母亲放弃与聋孩子交流,特别是没有文化或文化不高的家长,生下聋孩子以后,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完全的放弃与放任,孩子缺少了与父母的交流,在人格形成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也就无从受教,这也是一些聋人在长大成人以后,出现品格偏差的原因所在。
    交流的障碍是聋人一生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因为交流的障碍,聋人在求学、就业及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要面对相当的挑战。北京联合大学及长春大学的几位聋生,分别对自己所经历之由交流障碍所造成的困难作了深刻的描述。
   凡洁(女),湖北荆州人,凡洁的父亲希望她凡而不华、洁而不炫,因此给她取名叫凡洁。凡洁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就读于荆州市特殊教育学校,高中毕业以后,凡洁考上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就聋人在交流问题,凡洁从家庭及生活方面非常生动细腻作了以下的描述:
  &在很多子女的心中,父母的爱,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可是我不是这样的,因为我跟别人是不一样的,我听不见。我的听力虽然是三级,却不能听得清对方的声音,造成我和别人的交流障碍,包括我的父母。
   我们一家四口是很美满的。我总是主动跟家人沟通,而且我很渴望自己能用语言和家人一起交流。试着用言语交流时,因为我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我的声音一时大,一时小,发音一时清晰,一时含糊,所以我的家人有时候不能耐心听我说话,但大多数时候他们耐心倾听我说话,除了听,他们还要看我的唇形。后来我渐渐也摸索出与家人沟通的模式:如果我要说简单的话,我就开口说话跟家人沟通;如果我要说的一段复杂的话,我就用笔和纸来写字和他们交流。
   在生活方面交流的障碍,对我来说,很无奈,对父母来说也是如此。每次和家人交流的时候,我都会着急,也觉得很累,因为我盼望家人能够看懂我的语言,渴望自己能像听人一样的说话,轻松和别人交流,但家人总是要很费劲才能看懂我的意思。记得有一次,我和父母一起去文具店,我想说买个橡皮,可是我该怎么表达呢?这令我紧张,而且我的发音很模糊,可是一定要用语言来沟通,这才是正常人。我便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了几遍,他们好像还看不懂我的意思,我很着急,又不能说得很清楚。后来父母终于明白我要买的是什么了,他们立刻用唇形说:橡&&皮?我松了口气笑了,点点头:是的!我就跟他们说一遍:橡&&皮。我又告诉父母,我还要买文具盒。他们仍然说着:文&&具&&盒。我也点点头。
   对一般人来说,橡皮和文具盒,它们的发音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可是对我来说,开口说话虽不能说是多么成功的一件事,却是一个勇敢的表现,因为这就像是从一个熟悉的世界走向另一个陌生的世界一样,跨越这些障碍令我尴尬惧怕了一段时间。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时间里,我一定能突破我和父母之间交流的障碍,一定能突破!&
   对一个听力正常的孩子来说,说出&橡皮& &文具盒& 是一件极其简单无比的事,然而对一个听力有障碍的孩子却成为极其费力的事。在凡洁开口说出&橡皮&和&文具盒&的时候,她感觉自己似乎是从一个熟悉的世界走向另一个陌生的世界。在凡洁这一段交流障碍的描述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聋孩子的挣扎、努力及信念。虽然是那么的吃力,凡洁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她一定能突破!
   河南郑州的爱乐与凡洁一样,面对交流的障碍有着说不出的痛苦,然而不同的是 凡洁为了突破与父母亲的交流障碍付出极大的代价,不断地练习说话,而爱乐的父母亲却从原本强逼女儿说话,转变愿意学习手语来和失聪的女儿交流。在爱乐叙述自己所面对之交流障碍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一位父亲从无法接纳自己的女儿成为聋儿到接受事实并试着学习手语走进无声的世界。
   & &双耳失聪的我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听妈妈说,我三岁的时候发烧为了退烧打了一剂针就失聪了。当时这个消息对爸妈来说犹如晴天霹雳,爸妈不死心,带我到处去治疗,天南地北到处奔波。后来因为在这方面耗费了太多的精力和财力,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负担而不得不放弃治疗。爸妈每天让我练习说话,我都不愿练,有时还和爸妈闹。一次次爸气得把我打出了一块块淤青,我心里留下了阴影,以至于后来每次爸一动手我就怕得发抖,可以说是我的童年是在害怕中度过的,但我最后却在成长中开始理解爸的苦心。
   由于有障碍交流,我无法跟爸妈表达我的心情,每天和爸妈相处时,我都会有一种恐惧感。后来爸妈为了跟我沟通方便亲自翻看手语书学习手语,也教我学手语,所以说,在千万的聋孩子中我又是幸运的。我妹妹也会手语,每次有客人和亲戚来我家都通过我妹妹的翻译来和我交流。我开始觉得手语也算是一门语言,对于听力有障碍的人来说,它是主要而且是最实际的交流工具。每次家人不在,健听人想要和我交流时特别不方便,都是用纸上来交流,虽然他们嘴上都没说烦,但是我心里感觉多多少少肯定有的,所以我尽力长话短说。我实际体会到聋人和健全人交流上有许多不便。
   后来我慢慢长大了,才知道聋人在有声世界是一个弱势群体,但是我觉得健全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再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虽然上天让我们聋了,但是我们的视觉更敏锐,视角更不同,我一直在心里坚信我们聋人是好样的!&
   在千万聋人的父母亲当中,愿意学习手语的父母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聋儿家长,期盼自己的孩子说话,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打手语,更不用说父母愿意学习手语来走进聋人的世界。中国留美优秀聋人青年周婷婷从小学习说话,她的口语能力和读唇能力很强,在中国求学时她认为自己不需要学习手语,后来进入美国的聋人大学之后,她的想法改变了,她认为聋人是需要手语的。她在博客里写了一篇《关于聋孩子们的听人父母》的文章,鼓励聋儿的父母学习手语,和自己的孩子更好的沟通。在这一篇文章的最后一段婷婷如此陈述&所以,我觉得,作为聋人,也是应该学会手语的。多一门语言,就多了一个世界,也多了一个信息的渠道,又未尝不可?国内很多听人父母,为什么不能学学国外的听人父母,在努力教孩子说话的同时,也教会他们打手语呢?而且自己也能多学一门语言 - - 手语,和孩子能好的沟通呢!换个角度看一看,这世界上的路,其实有多种,真的!&(周婷婷,2007)
   就像凡洁在前面描述,聋人以口语进行交流只能达到简单的、肤浅的话题,一些深一层的交流及内心深处的思绪,还是只能用手语来表达。因此听人父母或听人朋友要进入聋人世界,最基本就是要学习聋人的语言&&手语,只有手语才能带领听人进入聋人的内心深处,毫无障碍的与聋人进行交流。
   寂茕(女)湖北武汉人,2006年毕业于武汉第二聋哑学校,同年考上了北京联合大学艺术专业,陈依就聋人在每天生活当中实际面对的交流问题分享了她的经验&
   我记得有一次,上公共汽车时,我投了钱,接着去找座位坐,开始我觉得有点不对劲,好像别人都在看我,我一抬头,果然,真的有人在看我,他说什么我听不懂,他指着司机,我回头看司机,司机一脸难看,我尴尬地过去找司机,想问问怎么了,司机指着投钱箱,我说已经投了,他看不懂我说什么,我会说一点点的话,但是我发音不准,我急了,他说请投钱,我说我已经投过钱了,他愣住了,没说什么,他就继续开车,我回到自己的座位,别人还在看着我,我觉得我的自尊心也受到伤害,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餐厅里,我通常用手机写短信给服务员看,写我要吃的菜名。不过,我觉得真的有点不方便,比如我看见桌子上有脏的,没有擦干净,我想喊服务员,但是我发音不准,怕说错了会招来很多人的嘲笑,我只好过去找服务员,带她回来,指着桌子上的脏东西,她一看就知道,马上擦,如果我会说话就好了,可以喊服务员来擦。
   在逛街时,我看中很漂亮的衣服,我问老板,多少钱?他摇摇头,我只好再说一遍,多少钱,他还是摇头,我只好拿出手机写&多少钱&,给他看,他一看,他说30元,唉,真的很不方便!
   科技的发达确实给聋人带来了不少的方便,我们很难想象在没有手机的时代,聋人所面对的交流障碍是多么的严重 !寂茕在用手机短信与听人交流的同时,仍然感觉到会有很多的不便。聋人与听人交流的障碍需要聋人朋友们付出极大的努力,同时需要听人朋友们付出耐心与爱心。唯有尊重与理解能架起聋人与听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爱的力量才能使聋人与听人面对交流的障碍仍能和谐共处。
(二)求学的坎坷
   在十六世纪之前,聋教育的历史是一片空白,世界最早的聋人教育是在西班牙的修道院开始的。1545年,西班牙的一个贵族家庭将两位聋儿送到修道院请求一位神职人员佩德&庞塞&德&利昂(Pedro Ponce de Leon)教育他们的两个聋儿,庞塞&德&利昂动了慈心,并在修道院里开创了聋教育事业,开始了聋教育的历史(Schein & Stewart,2005)。随后,全世界第一所正规的聋校在1755年,于法国的巴黎建立,这所学校的创办人是一位关心贫困者的神父--阿贝& 查尔斯& 米歇尔& 德& 莱佩(Abbe Charles Michel de lEpee)。莱佩神父不但设立了全世界第一所公立的聋校,他还选择了以手语来教导聋童。虽然莱佩神父本身对手语并不熟练,在当时法国聋人的协助下,发展出一套法语式手语(Manual French),法语式手语的出现,打破了有史以来手语一直与语言文字隔绝的状态。其实在聋人接受教育之前所打的手势还称不上是一种语言,那只是为了交流和沟通,以比手划脚的方式来传达简单的思想,
   聋校的建立及手语的发展为黑暗中的聋人群体带来的一线曙光,然而聋人求学的历程是崎岖坎坷的,因为聋人的障碍是语言的障碍、交流的障碍及沟通的障碍,如何藉着教育来突破解决语言障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自聋教育开创以来,一直所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口手之争。莱佩神父创办聋校时对聋童使用手语教育并大力支持与倡导手语教学方式,但是自十七世纪,德国与英国以其强大的口语教育方案为根据,认为教育聋童应以口语为主要的沟通工具。莱佩神父曾以信函方式与德国著名的聋教育家海尼克(Samuel Heinecke)长期的辩论口语与手语在聋教育上的角色,虽然手语派与口语派的倡导者在聋教育的理念及方法上争论不休,但一直未能争论出一个确切的结果(Schein & Stewart,2005)。一直到1880年,手语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惊涛骇浪。这年,在米兰召开的国际聋教育会议,在德国及英国等主张口语教学模式的国家主导之下,通过了如下的方案:&本次会议咸认聋人在学习语言时,口语教学法远比手语教学法更能获得完全的知识,因此,在教导聋童时,应该采用口语教学法。除此之外,由于口语与手语在并用时,对读唇及说话的学习会有不良的影响,因此应采用完全的口语教学方式。& 会后,口语教学模式就成为全球聋教育的主流,连主张手语教学的法国及美国也受到波及,使得手语教学开始势微。自此以后,聋童在学校里打手语受到严格禁止。(赵玉平,1999)。
   谈到聋教育的问题,不只涉及到口语和手语的争辩问题,现在许多国家针对特殊教育的政策趋向回归主流(注三)。以美国为例,在1950年,几乎85%的聋儿就读于聋哑学校。但是到1988年,这个数字降低到40-50%之间。到2002年时, 此数字下降的更厉害,只有27%的全聋和有残余听力的聋儿就读特殊学校或中心。余下的儿童就读于公立学校的主流项目,他们与健听儿童一起接受教育(Padden & Humphries,2005)。自台湾聋特殊教育走向回归主流以后,以台北启聪学校(台北聋校)为例,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生人数曾经高达600多人,2008年统计结果,台北启聪学校学生人数缩减至269人 (林勉君,2009)。
注三:回归主流就是让残疾的孩子进入普通学校与一般的孩子平等的接受教育。
   回归主流的特殊教育思潮似乎是为残疾的孩子追求平等,然而对一个特殊的聋孩子而言,在普通学校里与一般的孩子一起求学时需要面对许多的挑战,例如学习上无法听清老师讲课的声音,无法向老师提出疑问并与同学讨论问题;人际交往上难以克服不能听不会说的自卑感,无法参与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与同龄人产生疏离感和孤独感。和健听学生在一起时,聋生会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这种精神压力可能会让聋生偏离对自我身份的正确认同与肯定,进而严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辽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博士班导师张宁生教授在其聋学生李颖的博士论文序言中提到:&我去李颖的英语课堂看过课,老师面对一班听人学生,一会儿说英语,一会儿用汉语讲解。我堵上耳朵,只看授课教师嘴动,分不清在讲英语还是汉语。要一个全无听力的学生来上这种课,意味着什么?&(张宁生,2009)当然,这种回归主流的特殊教育自然有其可行性,但其究竟是利多还是弊多,尚需聋教育者的谨慎权衡和时间的反复验证。
   爱飞是山东烟台人,出生不到12个月突发高烧打链霉素而致聋,虽然周围的人都劝爱飞的父母将爱飞送到聋哑学校,但是爱飞的父母毅然决然将儿子送进了普通学校。然而一个听力有障碍的孩子在普通学校里所面对的是交流的障碍及因受歧视而带来的伤害,以下是爱飞艰苦的求学历程:
   &虽然我是一个失聪的孩子,从小爸爸妈妈就把我送到普通学校与听力正常的孩子一起学习。我的小学生活经历了许多的痛苦、挫折与伤害。耳朵听不清老师的讲课内容,我需要费极大的力气去看老师的口型,但仍然无法完全理解讲课内容,因此我的成绩时好时坏,常常令父母亲担忧。除了学习的障碍,班上的同学常常笑我是聋哑人,说我是傻瓜,还骗我违反纪律而害我被惩罚。甚至老师有时还说我是扫把星,伤害了我幼小的心灵。到了初中,我的成绩一直都不是很好,父母亲担心我上高中过不了高考英语关,于是让我去报考中专。上了中专之后,没有父母陪在身边,只有依靠自己的信念和自学克服各种难以言说的困难,花费了比别人更多的精力:上课用心看老师的口型,不懂得地方下课后向老师追问,努力查字典,借同学的笔记抄录后,努力地去背熟&&如此我的成绩慢慢的好转,并顺利考上了大专,成绩保持优秀,曾获学校奖学金和国家励志金。明年即将毕业,我开始要面对现实的社会和自己的将来,我会继续努力,我要感谢给予我无限爱的父母和所有关爱我的人。&
   爱飞在接受采访时,不愿意去回顾自己那一段在普通学校里的求学历程,因为其中藏有许多的伤害与眼泪。在成长的过程中爱飞没交到几个知心朋友,这是特殊孩子在回归主流教育体制下的悲哀与无奈。爱飞从未认同自己是一个聋人,至今他也不会打手语,但是在听人群体里成长的爱飞,对听人群体也无法产生归属感。到底是听人还是聋人?爱飞是一个很典型的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混淆和矛盾的个例。
   曲洪波(男)也是山东烟台人,在12岁失聪后,父母带着洪波四处求医,当时根本顾不上考虑学习问题,一心想要把病治好,因此也就耽误了学习的时机,后来只好在家自学。父母带洪波到上海求医的那段时间里,在治疗的同时,亲戚还为他找了一位老师无偿地教他学习中国画、书法。在亲戚家一住就是两年,一边治病一边学画,病没有治好,绘画爱好却培养出来了,也算是无心植柳了吧。
   &我的童年生活在有声和多彩的世界,充满了快乐和美好的记忆。12岁时,因高烧注射链霉素致使双耳失聪,从此生活一下子跌入无声的世界。
   那时,我在读小学四年级,突然而至的灾难使我无法完成学业,只好退学在家。我的父母万分着急,他们怎么也无法接受可爱的儿子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呼唤的现实。父母用微薄的收入和坚定的意志为我治病,带着我四处求医,奔跑在各大医院,到处打听秘方、偏方,只要有一点希望就不言放弃。我们求医的足迹几乎踏遍齐鲁大地,每一次失望而归,我都感觉愧对父母,他们为我付出太多太多,而父母总是鼓励我坚强、勇敢地面对现实。多少年过去了,童年的记忆渐渐退却,唯独对父母伟大的爱永不敢忘。感恩父母,正是有了父母的爱,才使我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一步一步坚定地迈到现在。
   和同龄人不同的是,我从来没有踏入过中学的校门,人生历程上,初中、高中是一个空白。我依靠自学,步履维艰完成中学学业。在自学过程中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花费了比别人更多的精力。我信奉知识改变命运,我虽然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但没有抱怨命运,而是更加刻苦努力。15岁时我参加工作,我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人生价值,回报给予我无限爱的父母和所有关爱我的人。&
   有时,在成长过程中失聪的聋人比从小失聪的聋人面对更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们是从有声的世界跌进了无声的世界,他们知道活在听人的世界是什么滋味,可是却再也回不去了。走进聋人的世界他们感到陌生与不适,手语对他们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语言。很多时候中途失聪的聋人对听人世界与聋人世界都无法产生归属感,因此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洪波在十五岁参加工作后,到烟台聋校辅导聋生画国画。1987年,长春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为聋人开设专业的高等学府,洪波于1988年报考长春大学美术专业,当时全国只召30名学生,洪波是山东省8位考生中唯一被录取的一位。曲洪波于1991年顺利完成长春大学的学业,并于同一年进入青岛市中心聋校,成为青岛聋校唯一的聋人教师。
   陈彬的故事是大部分的聋孩子在聋校求学历程的写照。陈彬于2008年从无锡聋哑学校高中毕业。他的手语表达能力很强,有时也会试着开口说话,但无法用口语清楚地表达。陈彬认为小时候花费了好多时间训练口语,但他认为至终聋人能毫无障碍、运用自如来交流的语言还是手语。
   &进小学之前,父母担心我口齿不清,无法与人正常的交谈,因此将我送到一个聋儿语言训练班。当时老师一遍一遍的教我学说话,可我只是目瞪口呆地望着老师,几个月下来没有一点进展。老师想了很久,想出用一个形象的办法让我明白一个发音,她做了一只鹅顶在头上,又做出摇摇摆摆的模样。我乐了,就模仿老师那样做动作,老师赶紧在黑板上写下拼音字母&e&,还拿着我的手摸老师的喉咙,教我&e&的发音。我&看&老师发音时就想起老师刚才摇摇摆摆和磨磨蹭蹭的动作,我便发出&e&的声音。老师听到我第一次发声,一下子兴奋地把我抱了起来。
   后来进了聋哑学校上学,虽然是聋哑学校,在小学阶段,学校非常注重口语训练。在我上语言训练班练习口语的时候,为了能更好的发出清楚的声音,老师将一个小木板放在我的舌头下面,练习前后上下自由的移动舌头,这真让我有些受不了。到了中午要吃饭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已经学会了前后上下自由的移动舌头,可是班里只有我一个人不会,老师就不准我吃午饭,让我继续练习,练得我喉咙好疼,还想呕吐,最后终于学会了。练习发声真是非常的痛苦,练不好还要挨饿。回想小学时练习口语的过程,真是有苦难言!&
   陈彬回顾在聋校训练口语的过程,感慨万千,虽然大部分的聋校注重口语,但口语成功的聋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聋人还是需要手语,陈彬感慨,如果从小在学校里老师能用手语传授知识,聋生一定能学到能丰富的知识。从陈彬的描述里发现聋人学说话是靠视觉与触觉,而不是靠听觉。手语作为视觉语言,能使聋生有效的接受知识、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陈彬表示希望更多的聋校能注重手语,并以聋人最容易理解的语言来教育聋生,他说:&这不只是我的期望,也是大部分聋人朋友的期望。&
(三)就业的困难
   就业是关乎人的生存,成年后的聋人所面对的最为严峻的考验就是如何突破交流的障碍,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吹来了暖风,但在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也扬起了令人担忧的沙,其中就包括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日益活跃,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突出,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对残疾人就业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热心不够,一些企业和单位对残疾人有歧视,更多的企业与单位不了解残疾人能干什么,对残疾人就业工作不理解不支持。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企业经营运作有了很大变化,现在的福利企业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社会福利企业,国家的税收优惠流失,对残疾人的就业实际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以残疾人名义兴办的福利企业将残疾人拒之门外,各地政府都关心残疾人工作,但工作规范性没有形成。企业转制没有调整好必要的劳动关系,应受特别关注的弱势群体难逃下岗厄运&&残疾人就业调控力相对较弱,机制创新浮于表面。& (观点来自&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种种原因,使得残疾人就业竞争力明显处于劣势。
   自1987年长春大学开始了聋人高等教育以来,至今全国已经有十多所大学为聋人开设了专业,在越来越多的聋生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今天,听障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又成为聋人就业的新课题。就聋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河南省的中州大学做出了以下的研究分析。
   2004年中州大学就郑州地区(年)盲、聋毕业生的就业及生存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时,49位的盲大学毕业生及50位的聋大学毕业生参与了这一项研究项目;在研究结果中发现参与此项研究计划的盲生就业比率达到100%,而聋毕业生的就业比率只达到了20%。而且盲大学毕业生后找到的工作专业对口的比率是100%,聋毕业生专业对口的比率只有15%。在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中,为盲人所设置的专业有推拿按摩、钢琴调律及音乐专业都比较适合盲人的特点,而且盲人语言与大众语言相通,交流起来没有问题,从事按摩服务等行业既解决了盲人的就业问题和生活出路,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的需求。目前我国聋人高等教育为聋人设置的专业虽然比盲人耀光(主要是以艺术及计算机专业为主)而且聋人四肢健全、头脑灵活,但是由于语言交流的困难,很难适应并融入社会大家庭,谈到就业也就是难上加难。由于聋人就业问题无法解决,甚至使部分的聋人走上犯罪之路,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孟繁玲,2005)
   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孟繁玲院长在2008年,就河南省聋人大毕业生就业现况作了调查及相关问题的分析。这一项研究的研究对象是54名聋人大学毕业生及151名中州大学在校聋人大学生。研究方法是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这205位聋人大学毕业生及聋人大学生。在其研究结果中有46.3% 的已毕业大学生及45.1% 在校大学生认为:毕业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是因为自己是残疾人。其次就是学历水平低、交际能力差及所学专业不好等因素。在这项研究的受访者中,已经就业者有90%是在企业工作,其中占65%是在私人企业工作,这样的工作收入水平较低,工作稳定性差,因此,他们选择工作时57% 是考虑工作前景和不受歧视。(孟繁玲,2008)
   聋人就业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无法交流、沟通困难& ;晨曦、陈钢和张旭东很深刻的描述了自己的就业经历,其中有辛酸、有失望,但同时表达了他们在困境中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及那一份追求梦想的执着。
   晨曦(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她在2009年刚从长春大学毕业,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聋人青年。晨曦就聋人的就业问题,分享了她的经验,同时呼吁听人接纳聋人,并希望聋人能得到社会的关注。
    &今年刚毕业,就多次看到新闻播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话题,更何况我一个残疾人呢,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随着电子信息的普及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讲究效率。聋人就业由于沟通不便影响效率,根本不被单位看好。
   记得大二的时候利用假期去北京万豪国际动漫公司兼职,参加《福娃奥运漫游记》的长篇动画创作,工作量超负荷,每天都在赶画稿,加动画这一活儿平均每天就要画近百张都不夸张,我是最晚下班也是活最多的员工,结果月工资却低于健全人一倍之多。细问主管原因,人家冷冰冰的说:&知足吧你!交流那么费劲,就这工资,不要就没有!&乍听起这话,如同心头刺,难受了一段时间,我反复思考:仅由于失聪,聋人的劳动力就那么廉价吗?
   毕业后,深受社会就业现状的影响,我觉得就业不如创业,国家也恰好下发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文件。但在东北,政策却得不到落实。于是带着倔强的梦想来到深圳,跟朋友共创未来。很多校友大学毕业后找我诉苦,工作难找,而找到的工作守不住。当时世界金融危机风暴刮起,很多福利企业倒闭,裁员,残疾人纷纷下岗。感叹!聋人就业难,守业更难!!
   聋人是个特殊的群体, 我们渴望走进社会融入听人的生活,然而聋人更是需要社会的关注,希望听人走进我们接纳我们,让我们也为祖国的建设添一块砖,出一份力。聋人不是无能的,聋人的双手也能创造出无数个奇迹!因为,&除了听,我们什么都能做!&
   过去很多人误以为聋人除了无法听和不能说,连带的智力也有问题,在英文里&deaf and dumb& 这个词汇就带有这样的意味。陈少毅老师在他的著作《从聋到龙》里陈述:&聋人是一个有机智而行动自如的群体,本可以事事当先不落人后。然而,目前聋人群体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实在不尽人意,并不是聋人缺乏聪明才智,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充分的教育和指导,缺乏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是的,如果有了完善的语言体系及教育体系,相信就能培养出更多卓越的聋人。以全世界唯一的聋人大学加劳德特大学为例,自1864年创立以来,教育并培育了数以万计优秀的聋人,那是因为美国手语已经有了完善的体系,也是因为得到了政府与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加劳德特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都是由听人担任校长,直到1989年一场轰动华府的学运后,选出了第一位聋人校长&&欧 文&金&乔丹(Irving King Jordan)。&以聋为荣&、 &除了不能听,我们什么都能做&成为当时学运的响亮口号。在近150年聋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美国已经在各行各业培育出了聋人佼佼者,其中有教授、律师、医生、工程师、企业家、会计师、艺术家等,充分证实了&聋人除了不能听,什么都能做!&
   聋人也渴望成为祖国建设的贡献者,许多聋人是有才华、有潜能的,然而这些才华及潜能需要去挖掘、需要去培养。一种无差别、无偏见的人才选择观对聋人来说尤其重要,而这种选择观的养成,需要整个社会就业机制和道德信念的调节与关注。
   陈钢(男)是另一位敢于梦想并追求卓越的聋人青年,他出生在湖北省洪湖市,三岁时由于高烧,打了一针青霉素导致听神经受损,父母亲为了让陈钢学习说话,把他送入一家语言康复中心展开了听能及语言训练。在母亲严格的训练下,陈钢在口语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因此也有可能在普通小学完成小学教育。但是到了中学,由于课程繁多,内容也趋向复杂化,他只好转学到武汉第二聋人高级中学继续其初高中阶段的学习。在2006年,陈钢考取了河南省中州大学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2009年毕业后和其他的聋哑大学生一样,陈钢也面临了就业困难的挑战。
   &面对高等教育,聋人和听人一样有着对各种专业的喜好,我们也想和听人一样按照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医学、法学、经济等,但由于中国聋教育尚未发展成熟,所以在我考上大学选择专业时只能放弃自己喜欢的聋教育和IT网络专业,最后选择自己不喜欢的美术艺术设计专业。其实聋人是很有才华的,但是聋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非常狭窄,而且聋人的才华在社会上也很难有展现的机会。大三毕业后开始面临就业抉择,我拿着几十张简历投到各家单位,等着通知。一个月过去了,又过了一个月,没等来一个消息,没办法,只好亲自到各个工作单位跑来跑去,面试的面试,求情的求情,沟通的沟通,每家单位的答案都是如出一辙,&简历我先收下,明天等通知吧。&&很抱歉,我这里不招你这样特殊的人。&&这份工作需要沟通。&慢慢地开始心灰意冷,我在想可能是因为沟通不便,或者专业技术学不精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又过了一段时间,为了我以后的生活,只好来到当地残联机关报到,申请工作,大部分单位都是工厂打工的,适合没读过书的人工作,但总不能让自己挨饿吧。后来残联也没有什么消息,我只好做了份兼职工作,维持生活。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我会坚持地走下去,带着信心,不放弃自己的梦想,相信必能创造自己美好的明天。&
   陈钢有一个梦,就是希望将来能投入聋人教育事业,这个梦想,在他读高中时就开始萌芽。陈钢认为大部分的聋人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不尽了解,他很希望能有机会专门学习&聋人语言及文化&,并能帮助更多的聋生了解自己的语言及文化,使聋人认识到自己是谁,能有清楚的身份认同,并得到自信来开创自己的未来!
   张旭东(男)江苏常州人,是在听人世界成长的聋人,三岁时因病打针至聋,从幼儿园到初中,都在普通学校就读。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张旭东因为听力及语言的障碍,学习非常吃力,跟不上学习进度。然而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在爷爷严格的指导之下,他的语文能力大有进步,到了初中,旭东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并在这位老师的培育之下,张旭东在全校的国庆征文中得了二等奖。虽然在口语及汉语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然而单因为耳聋,旭东在初中毕业后,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困难。
  &我从普校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上学,而是走上了找工作的漫长曲折的道路。
  收到的第一份通知是到一个纺织厂去面试。那天有很多人去面试,队排得长长的一眼望不到尽头。全是听人,叽叽喳喳的,就我一个人默不作响地跟在后面,心情特别凄凉,因为我此时基本已预料到我的结局。排了一个上午,结果轮到我的时候,一看到我是聋人,挥挥手就把我轰出来了,既没有问我有哪些特长(实际上即使问也白问),也没有跟我解释以后怎么做。就这样糊里糊涂进去,再糊里糊涂出来。后来,再经过几次面试,不论是菜市场还是修车厂甚至街道糊纸盒的小厂,都是以被轰出来而告终。再后来,托人说情,安排参加了教育局的面试,正好聋人学校需要一个食堂工作人员,面试的人看我机灵,又掌握一手流利的汉语书面语(后来我进了聋校才知道,聋人掌握流利的汉语书面语是很稀罕的),就叫我先进来试试再说。进了学校,与领导见了面,觉得让我去食堂太可惜了,就叫我去做木工。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只有一个念头,好好干。
  就这样,居然干到现在,虽然现在我已不是木工了,我也从那段不堪回首的灰色的阴影里走了出来。如果要我总结,我会下这样的结论:首先,作为聋人,要在社会上立足,掌握丰厚的知识和技能远比学会听和说更重要;其次,残疾对社会来说只是一个比例很小的&局部现象&,但对残疾人及他的家庭来说却是全部,而这样的残疾人问题却完全由残疾人自己承担了,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再次,聋不是我们的选择,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活该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我们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活得更轻松更精彩&&正是那些社会价值观的残疾而使得身体有障碍的人残疾!&
   张旭东是很幸运的聋人,他不但有机会进入聋校当木工,后来还成为了学校的体育老师,又在校领导的提拔下,从体育老师成为常州聋校的双语老师。他在2003年,参加了在辽宁师范大学举行的爱德全国聋人教师培训班,并于2004年成为在江苏省启动的、为期五年的中挪SIGAM双语聋教育实验项目的核心成员,在2005年春天出访了挪威,进行双语学术层面和技术层面的交流。从张旭东老师的人生经历中我们看到,只要给聋人机会,他们就能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三、你必须聋了才能明白
   以上十二位聋人朋友的成长实录让我们看到了聋人朋友们艰辛的成长历程,聋人朋友从小因失聪而到处就医;为了挽回口语的能力而不惜代价的苦练口语;面对交流的障碍、就业的困难以及生活上各样的挑战,他们需要比一般人更坚强、更勇敢的面对这一切。 《你必须聋了才能明白》是由美国加劳德特大学新闻专业的聋人教授威尔德&马德森(Willard J. Madsen )所写的诗,这首诗不但描述着聋人的内心世界,也清楚表达了手语在聋人的世界里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你必须聋了才能明白&听&手讲话是什么滋味?你必须聋了才能明白。一个小孩心里是什么滋味?在学校教室里看到老师不停地说话却不知所云当她来到你身边她希望你知道她说的是什么话?你必须聋了才能明白或许教师认为说话使你聪明你一定首先学习怎么开口说话因此 啊喔呃 用手捂住脸一小时又一小时,无奈无尽直到发出一个模糊相似的声音你必须聋了才能明白好奇心是什么样?渴望拥有知识发自内心的渴望,燃烧起来你问兄弟姐妹或朋友他们知道答案却说&没事&你必须聋了才能明白站在角落是什么滋味?你没有做错什么事你只是使用双手与同学悄悄地交流你头脑中灵光一现的念头你必须聋了才能明白被大声呵斥是什么滋味?当别人认为大声喊叫能让你听见或者误解一个朋友的词他企图解释一个笑话你仍不明白他的意思你必须聋了才能明白被人取笑是什么滋味?当你试图重复地再说一遍为了确认你已经明白的话你发现一些词看错了你想哭诉:&朋友,帮帮我吧&你必须聋了才能明白必须依靠别人接听朋友的电话是什么滋味?给一个公司打电话发现你的话语没有传达清楚你必须聋了才能明白聋和孤独是什么滋味?在听人云集的公司里与人相处,你只能猜测没人给你提供帮助你力图捕捉每个词和歌你必须聋了才能明白在生活的道路上遇到开口的陌生人---说话速度特别快你不明白就看着对方的脸因为是初次上场,你就竞争失利是什么滋味?你必须聋了才能明白理解一些敏捷的手指描绘的情景是什么滋味?使你展露笑容和感觉安宁舞动的双手创造语词使你本身成为那语言的一部分你必须聋了才能明白&听&手讲话是什么滋味?是的,你必须聋了才能明白&
(聋人在线,听障论坛,斜风 翻译2007)
   马德森教授在这一首诗里描述手语使聋人&展露笑容和感觉安宁&。作者一再的强调除非我们变成聋人,听人是很难了解聋人的处境及感受。主张口语教育的父母、老师及制订特殊教育政策者都是听人,要求聋生学习发音、开口说话也都是为了聋孩子们能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但听人很难了解并体会失去听力、被迫苦练发音的滋味如何? 经过长久的练习,开口说话时却只能发出模糊相似的声音,那种感受又是如何? 在聋人的世界里,聋人需要用手语自如的交流,用手语倾诉彼此的心声,聋人离不开手语,手语才是聋人的自然语言。
   手语也是一种奇妙的语言,虽然各国的手语都不同,但是手语却能将各国的聋人连接在一起。当聋人看到其他的聋人打手语时,虽然互不相识,也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亲切感。原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系主任林宝贵教授在台湾的一本手语教材的编辑要旨及使用说明中提及:&如果能透过教育,使所有的聋人变得不聋不哑,能听能说,与常人打成一片,则手语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听障所造成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障碍,无论当事人如何聪明、优秀及努力,都无法完全复原。林宝贵教授呼吁听人学习手语,走进聋人的群体,她阐释:&要一个聋人学会口语,能听能说,并不容易,但是一个聋人学会手语,几乎是不教而会,就像候鸟千里返家乡,自然又平常;至于要听人学会手语,方便和聋人沟通,能学多少,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透过手语的学习而加深听人对聋人的认同感。&(2003)获得理想的世界的因素是一样的,那就是手语与共享聋人知识,或者像Veditz所认为的&手语是他们的思想,灵魂,他们的感受、期望以及需求。&(2005)
& & 纵观聋人朋友的成长 -- 从童年到青年,从求学到就业,交流的障碍始终阻碍着他们的发展。解决语言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手语是聋人的自然语言,聋人的发展离不开手语,这是毋庸质疑的事实。因此,要促进聋人朋友的发展,要达到听人和聋人的顺利沟通,实现聋健的有效融合、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应该重视手语的重要地位。手语也是聋人文化的核心内容。手语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聋人文化和聋人群体的发展。相信通过让聋人接受双语教育并且鼓励听人学习手语、培养手语翻译员并建立完善的手语翻译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聋人朋友的处境,减少聋健在交流上的障碍,也让听人更多的理解聋人,了解聋人文化,促进聋人朋友与主流社会的融合,从而达到促进聋人群体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我们期望看到这么一天:每个聋人朋友都能自然的在公众场合用手语交流再也不怕看到听人异样的眼神;听人理解聋人的文化,不再因沟通不良而产生隔阂;每位家长教师都不再以口语能力来苛责聋孩子们,聋儿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聋人可以在喜欢的行业里工作,不必再因为沟通障碍而被拒之门外。整个社会是一个融合发展的,相互理解的和谐统一体。
参考书目:
1. Sacks. 看见声音. 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韩文正译
2. 李颖. 双语策略的效果研究.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任媛媛&韩梅译
3. 陈少毅. 从聋到龙.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4. Padden, Humphries. INSIDE DEAF CULTURE. Americ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5. Padden, Humphries. DEAF IN AMERICA, Americ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6. 沈玉琳, 吴安安, 褚朝禹. 双语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7. Parasnis, Culture and Language Diversity and the Deaf Experience, Americ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8. 张宁生. 手语翻译概论.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9. 林旭. 寂静之外. 台湾:左岸文化,2005
10. Lewis, Bilingual Teaching of Deaf Children in Denmark,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吴安安&刘润楠译
11. .Marschark. Educating Deaf Students of All Ages: From Early Invention to Life-Long Learning, 台湾:供学出版社,2004,邢敏华译
12 Lane,Hoffmeister,Bahan. A Journey into the Deaf World, San Diego:California, Dawn Sign Press, 1996
13 伊藤正雄&竹村 茂. 世界手语入门.台湾: 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萧京凌译
14 赵玉平.台湾手语语言学概论. 现代经典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4
15卢苇. 无声的童年.,.cn/s/blog_475caf9c.html&
16 &周婷婷.关于聋孩子们的听人父母.
.cn/s/blog_4abbtk.html
17 刘晓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shehuiqita/12343.html
18 聋人在线 听障论坛
斜风译/simple/index.php?t63843.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语歌曲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