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台湾话骂人傻怎么说,这是个缺德的人,要怎么说?

  RT,台湾话骂人傻怎么说?  大家说说自己家乡怎么骂人傻.
楼主发言:9次 发图:0张
  罵人傻各地都很多不同的名詞~  憨憨~ 凸凸~ 腦袋壞了~ .............
  幾摳頹頹~
  @tcdeer 1楼
23:38:00  罵人傻各地都很多不同的名詞~  憨憨~ 凸凸~ 腦袋壞了~ .............  -----------------------------  怎么没见台干说过?
  阿達馬空姑力
  @li5nw 3楼
23:49:00  幾摳頹頹~  -----------------------------  怎么没见台干说过?
  @埃唷唷 2楼
23:41:00  空A
阿呆  -----------------------------  台版怎么没人说?
  幾摳頹頹~  -----------------------------  @BIMOTA2012 7楼
00:07:00  怎么没见台干说过?  -----------------------------  你可以說給台幹聽~  他們會嚇一跳!!  浩呆!!
  新疆:勺子、哈耸、脑子打铁了、二货、巴西塔西郎(维语)陕西:瓜耸,瓜丕,四川:哈儿,瓜娃子,哈鸡儿,瓜兮兮,哈戳戳,胎神,瘟神,瓜麻丕,近亲,广东:蓑崽,湖南:蠢宝,蠢仔,宝里宝气,耍宝  
  四川话骂人一般是瓜娃子,锤子,哈批,麻卖批  东北话骂人滚犊子,SB  广东话骂人痴线,捞佬,黑鬼  广西南宁话骂人漆黑废,戳头,狗叼,咸湿佬  香港话骂人扑街,无家产?  浙江宁波话听不懂,好像叫隆基不笼东先,我一个宁波同学就是这么说的  浙江台州话听不懂  深圳很多外地人骂人叼毛,不知是哪里的方言?  欢迎补充
  白目,秀逗
  @AKS胡杨 10楼
00:15:00  新疆:勺子、哈耸、脑子打铁了、二货、巴西塔西郎(维语)陕西:瓜耸,瓜丕,四川:哈儿,瓜娃子,哈鸡儿,瓜兮兮,哈戳戳,胎神,瘟神,瓜麻丕,近亲,广东:蓑崽,湖南:蠢宝,蠢仔,宝里宝气,耍宝  -----------------------------  四川话也有宝器
  上海:港督,港逼,呆  
  回复第13楼(作者:@BIMOTA2012 于
00:22)   @AKS胡杨 10楼
00:15:00   新疆:勺子、哈耸、脑子打铁了、…… ==========湖广添四川嘛,西南语言差别不大,到了语言环境我可以想起很多,北方骂人傻很直白,基本带器官的,衍生的语言不多,显得粗鲁,南方细腻点,变化多!你举的例子,是骂人的词,有些词不是骂人傻的。XD  
  我知道一个骂人最狠的词  就是台湾人  对于精神世界比较纯洁的人来说  你说我是台湾人,是对我最大的污辱  人种不一样啊,丢不起那人  噗滋
  @水产专家专治井蛙 16楼
00:44:00  我知道一个骂人最狠的词  就是台湾人  对于精神世界比较纯洁的人来说  你说我是台湾人,是对我最大的污辱  人种不一样啊,丢不起那人  噗滋  -----------------------------  从你的ID可以看出来,你对湾湾有很大的不满。
  @水产专家专治井蛙
00:44:00  我知道一个骂人最狠的词  就是台湾人  对于精神世界比较纯洁的人来说  你说我是台湾人,是对我最大的污辱  人种不一样啊,丢不起那人  噗滋  -----------------------------  @BIMOTA2012 17楼
01:28:00  从你的ID可以看出来,你对湾湾有很大的不满。  -----------------------------  呵呵,就是情绪表达比较强烈吧。这个版面特色吧。  不过玩玩,无怨无仇的,瞎玩吧。。
  俗辣  
  @BIMOTA2012   北七
  @tcdeer
23:38:00  罵人傻各地都很多不同的名詞~  憨憨~ 凸凸~ 腦袋壞了~ .............  -----------------------------  @BIMOTA2012 5楼
23:52:00  怎么没见台干说过?  -----------------------------  很多音根本無法用通行中文口音呈現  為了避免自找麻煩就省去不用  強行推動普通話的結果就是造成方言死亡  直接性的的破壞華文古音的傳承
  @tcdeer
23:38:00  罵人傻各地都很多不同的名詞~  憨憨~ 凸凸~ 腦袋壞了~ .............  -----------------------------  @BIMOTA2012
23:52:00  怎么没见台干说过?  -----------------------------  @new2smart7 21楼
01:46:00  很多音根本無法用通行中文口音呈現  為了避免自找麻煩就省去不用  強行推動普通話的結果就是造成方言死亡  直接性的的破壞華文古音的傳承  -----------------------------  中国这么大这么多人口和民族,不推行普通话还怎么交流?  至于方言,粤语,四川话,东北话消失了吗?  至于那些使用人数很少的方言,消失就让它消失吧。
  @tcdeer
23:38:00  罵人傻各地都很多不同的名詞~  憨憨~ 凸凸~ 腦袋壞了~ .............  -----------------------------  @BIMOTA2012
23:52:00  怎么没见台干说过?  -----------------------------  @new2smart7
01:46:00  很多音根本無法用通行中文口音呈現  為了避免自找麻煩就省去不用  強行推動普通話的結果就是造成方言死亡  直接性的的破壞華文古音的傳承  -----------------------------  @BIMOTA2012 22楼
01:55:00  中国这么大这么多人口和民族,不推行普通话还怎么交流?  至于方言,粤语,四川话,东北话消失了吗?  至于那些使用人数很少的方言,消失就让它消失吧。  -----------------------------  所以你不曉得讓粵語使用人口急速消失的就是你們?  先把人數削減  減少以後再說  消失就讓它消失吧  真是冷血呀
  @tcdeer
23:38:00  罵人傻各地都很多不同的名詞~  憨憨~ 凸凸~ 腦袋壞了~ .............  -----------------------------  @BIMOTA2012
23:52:00  怎么没见台干说过?  -----------------------------  @new2smart7
01:46:00  很多音根本無法用通行中文口音呈現  為了避免自找麻煩就省去不用  強行推動普通話的結果就是造成方言死亡  直接性的的破壞華文古音的傳承  -----------------------------  @BIMOTA2012
01:55:00  中国这么大这么多人口和民族,不推行普通话还怎么交流?  至于方言,粤语,四川话,东北话消失了吗?  至于那些使用人数很少的方言,消失就让它消失吧。  -----------------------------  @new2smart7 23楼
10:26:00  所以你不曉得讓粵語使用人口急速消失的就是你們?  先把人數削減  減少以後再說  消失就讓它消失吧  真是冷血呀  -----------------------------  谁说粤语使用人口急速消失啊?广东广西加香港和海外华人,至少有几千万人在说,  联合国都承认的语言,我家人和亲戚的小孩都在说粤语,虽然普通话也要教,但是  粤语肯定是要学会的,即便不教小孩从小耳濡目染也能学会。  我说让它消失的是只限于几个村子能交流的那种使用人数很少的语言,随着年轻人  外出打工读书和普通话的普及,这种小方言逐渐消亡也是趋势。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话曾经是但已被撤销资格。维基人提出改善建议,条目若能照此作出改善而符合再,你可重新作出。
条目里程碑
当前状态:已撤销的优良条目
本条目属于的范畴,一个旨在改善领域类内容的项目。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其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根据本专题,本条目已被评为乙级。
  
根据本专题,本条目已被评为高重要度。
 ·  ·  ·
此说法是不公不义的讲法,台湾的人民没有标决与明定闽南语就是台语. 而且很多非台湾区的人也讲所谓的"台语". 表示其用法的极不恰当性
此评级可能仅依据专题质量标准所标示,欢迎提出修改、共识讨论及重评。
本条目属于的范畴,一个旨在改善相关条目类内容的项目。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其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根据本专题,本条目已被评为乙级。
 ·  ·  ·
此说法是不公不义的讲法,台湾的人民没有标决与明定闽南语就是台语. 而且很多非台湾区的人也讲所谓的"台语". 表示其用法的极不恰当性
小组台湾话是维基百科中的。您可以参考这些语言的维基条目进而改进本条目的中文版。感谢您的参与合作。
Wo xiwang you ren neng fanyi Yingwen-ban guanyu Taiyu de wenzhang. -- 17:14 日 (UTC)
现在关于台湾的一切,似乎都在打上政治的印记,不知道会不会影响维基百科的正确性与中立性?-- 00:15 日 (UTC)
对呀,我也感到很忧心。现在关于台湾的一切,只要是和台湾是中国神圣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前提相左的,都被中国打上政治的印记。这种状况不知道会不会影响维基百科的正确性和中立性?-- 11:21 日 (UTC)
如果维基百科不能以一贯之地承认“台湾是中国神圣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谈何“正确性”和“中立性”?
楼上的如果喜欢玩两分法,我也可以这样说:
对呀,我也感到很忧心。现在关于台湾的一切,只要是和台湾并非独立国家这一前提相左的,都会被中国大陆人打上政治的印记。这种状况不知道会不会影响维基百科的正确性和中立性?-- 16:49 日 (UTC)
对呀,我也感到很忧心。现在关于中华民国的一切,只要是提到中华民国这一前提相左的,都会被某绿色党派人打上政治,或是被窜改?-- 07:01 日 (UTC)
对呀,其实更我忧心。现在维基上的一切,只要是中国人参予讨论跟编辑的,都被中国人打上政治的印记。这种状况不知道会不会影响维基百科的正确性和中立性?() 日 (日) 11:28 (UTC)
对呀,其实我更加忧心。现在维基上的一切,只要是中国人参与讨论跟编辑的,都被台湾绿色人士打上政治的标记。这种状况不知道会不会影响维基百科的正确性和中立性?
“在台湾的闽南话也和台湾的平埔族的平埔话相融合,比如是这样吗?("刚安捏")的发音,或是口语中所说的嘿("没错"的意思),都是平埔话而非闽南话。”这个部分我有点怀疑。请问资料来源?---- 13:10 日 (UTC)
Mingwangx兄台,你的怀疑完全有道理!因为那两个词("敢安呢"和"heh?",完完全全、源源本本就是厦漳泉的闽南话,和所谓的“平埔族语”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在下是研究闽南语的,自信比较清楚台湾闽南语。在台湾闽南语中,日语借词确实比较多,但平埔族语的成分却是极少。在台湾,用来表示“老伴,配偶”的闽南语“牵手”就来自平埔话,但这样词实乃风毛麟角。而且,即使像“牵手”这样的台湾自创词,现在也已传回福建闽南的厦门。另外,像“三八”、“正港”、“雪文(sat-b?n ,即肥皂)这些词,都是厦漳闽南语中的常用词,可有些台湾人却毫无根据地说那是台湾自创的,真乃稀奇也!当然,台湾还有是自创词的,比如我上面说到的日语借词,数量可观,但近年又逐渐被汉语词汇取代;还有极少数的台湾特有词语,如“一甲地”的“甲”这个量词,据说与荷兰话有关,闽南当然不会有这样的说法。我希望台湾人能多到福建来了解了解,多多调查溯源,而不要一叶障目、坐井观天 。---- 13:10 日 (UTC)
(sat-b?n ,即肥皂)可能是从印尼(马来西亚)开始流传的,印尼(马来西亚)称"sabun",法文叫(savon--"n.m."),此字应该属于台湾的外来语(在台湾另一称呼叫--"dei-ko"),也因以前年代航海贸易的关系,只要在航海路线的国家,港口等都会参用到这个字,早年泉州人在大航海时代应该也知道这个字. &- 连茶箍都不会写的小屁孩讨论什么台语,请教中老年人茶箍是什么东西,或Google搜索茶箍的图片吧,现在市场还有卖。肥皂原称番仔茶箍,偷懒只说茶箍。
“正港”一词的正确写法应为"正讲" &- 一堆不懂闽南语的小屁孩乱扯什么东西。正港是指真正舶来品,又叫透港,见台日大辞典。,。
"肥皂 savon (根据 1873 年出版的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sat-b?n 或 soat-b?n 就已经是厦门的外来语了。)" --- 删除括弧里的叙述。理由是荷兰人是在1662年才离开台湾,所以savon用法早在前述的字典出版两百年前已经在台湾传下。另外,厦门在当时就是商港之一,也是荷兰做生意的地方(荷兰人则是直接在台湾开设"公司",顺便管理当时住在台湾的人),会在那里流传soat-b?n也是正常的。特别做此叙述有些累赘,只是这篇文章强调的是"在台湾一地混入的外来话",所以不需要再引入两百年后出版的中英字典的叙述。--- 15:20 日 (UTC)
并且,肥皂的音,台湾应为 Sap-Bun, 我不知道之前那位是故意拼错还是怎样。 另外,还有一点,之前那位似乎认为所有的闽南语音都能找到对应汉字.... 这种所谓的溯源,是语言研究者的汉字障,不可不慎。-- 11:21 日 (UTC)
爱玉冻 o-gio 这个读音是来自日文吗? 因为爱玉应该是台湾的食品,日文提到爱玉(オーギョー)通常也是当外来语处理的。 有比较确切的典故吗? --- 08:59 日 (UTC)
以下有两个出处, 但都不足以说明爱玉确切的发音由来。爱玉名称的来源是台湾。即使日本人发表时间为早, 但并没有对它取名爱玉,所以o-gio的发音可能是沿用当时台湾人对它的念法爱玉仔(Ai-Gio-Ah),转化之后留存下来的, 其本源还是台语吧! 我个人认为爱玉可以用台语发音, 也能用日语发音, 只是看民众使用的习惯, 就像现在机车可以用台语念(Ki-Chia), 也可以用日语念(O-to-bai)一样。
09:16 日 (UTC)
在董峰政的
中有提到 òr(h)-ghi?r(薁荛/爱玉)是源自于平埔族语。
在以下网页中有提到爱玉名称(非发音)的来源是台语。
连雅堂于1921年著作之的农业志中记载爱玉子名称的来源,摘录如下:“爱玉子:产于嘉义山中。旧志未记载其名,道光初,有同安人某居于郡治之妈祖楼街每往来嘉义,采办土宜。一日,过后大埔,天热渴甚,溪饮,见水面成冻,掬而饮之,凉沁心脾,自念此间暑,何得有冰?细视水上,树子错落,揉之有浆,以为此物化也。拾而归家,以水洗之,,顷刻成冻,和以糖,风味殊佳,或合以儿茶少许,则色如玛瑙。某有女曰爱玉,年15,楚楚可人,长日无事,出冻以卖,饮者甘之,遂呼为爱玉冻。自是传遍市上,采者日多,配售闽、粤。按爱玉子,即薜荔,性清凉,可解暑。”
日本牧野富太郎(T.Makino)在1904年发表爱玉子是一新种,订其学名为Ficus awkeotsang Makino,乃由他在当时地名为嘉义厅下打猫东顶堡生毛树庄采集得之爱玉子标本:与薜荔(F.pumila Linn)比对,其叶及瘦果两者亦有差别...
希望不要打上政治印记。 看语言还是方言,应从源流下手。 -- 05:22 日 (UTC)
所以,英、德、法语是同一种语言的三种不同方言? 希望不要打上政治印记。-- 11:06 日 (UTC)
咦, 面包(pháng)不是源自西班牙文或日语的 pan (パン) 吗? 或者是葡萄牙文的 p?o (相当于教罗的 phau°)?
台湾话和“福建本土闽南语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差距”???居然用到“相当程度”这样的字眼?!真是搞笑,希望不要再扭曲客观事实,以主观形态和伪科学强奸真理。-- 05:22 日 (UTC)
现实上,什么是方言,什么是语言,本来就不是一个纯语言的问题,而同时掺杂了政治、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等问题。(如果不是这样,很难解释为什么挪威语、瑞典语和丹麦语明明可以互相沟通却被视为三种语言,而某些德语方言彼此沟通困难却被视为一个同一语言。) 事实上,什么是方言,什么是语言,对语言学家来说,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实际上也很难精确定义的,而且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定义的: 一,何为方言何为语言不是语言学家所定。语言学家比较可能拿来分辨方言和语言的,就是语言结构和彼此相互了解度,但是现在做划分的时候并不是采用这两个标准。 二,不管从语言结构还是彼此相互了解度,都很难精确做测量。不谈比较复杂的语言结构,光彼此相互了解度这一个标准,就很难精确运用,举例来说,丹麦人对挪威语的理解超过挪威人对丹麦语的理解,这怎么算? 三,何为方言何为语言有任何必要吗?看不出来。 -- 01:13 日 (UTC)
其实台湾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邹族传统上被分成南邹和北邹。实际上,南邹用的Kanakanabu语和Saarua语,与北邹用的邹语,三者之间完全不能沟通,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然而,前二者均被称为邹语方言。同样的情形出现在泰雅的Truku、Seediq,语言的差距遇上了族内的政治需求(分成三族人口会相对减少),马上被不当成一回事。在这种情况下,打上政治印记的一方,都是那些要求不可分割的那一方。这种要求不可分割,才是使事实不正确和不中立的来源。-- 11:22 日 (UTC)
林兄, 希望我增加的那一节回答了你的问题. 语言的"差异", 本来就不是很容易量化. 不过, 我刚好读到一篇硕士论文, 在文献回顾的部分, 回顾了一些比较鹤佬语和厦门语的相关文献, 希望你还能满意, 不要觉得我是在"强奸真理"(我是觉得这个语汇用得有点重, 笑). -- 03:21 日 (UTC)
Wdshu兄,在下有礼了. 你大概是说,你在读了一篇硕士论文之后有感而发增加了那一段内容,是这样吧? 你是读了郑良伟先生的文章吧. 你增加的那四个论据(旨在论述台\厦之间的差异),应该也只是他人的论断吧. 很荣幸地,类似的观点和文章,在下之前已经拜读过一些,所以并不新鲜,当然也回答不了我. "台湾大城市的人"他们所操的语言肯定和(台湾)各地的乡下人有差别,这我同意,但彼此是操的是同一种语言,这个你肯定也无异议. 接下来,我们来比较台湾乡下话和福建厦漳泉的乡下话,我们发现确实有词汇上的差异,比较结果当然是台湾词汇全集比较大,因为多了一些外来语借词. 你举例子说明了在台厦间,这样的词语达到10%之多,我姑且也信之.但你能否大声地告诉我,在台湾的内部,台北和台南之间;宜兰和鹿港之间;宜兰和澎湖之间,用词的差异达到几个百分点?我想你不用回答我,因为我可能不用去看论文就已经知道了答案,我可以很不谦虚地告诉人们,宜兰和鹿港,台北和嘉义之间的词汇差在10%以上,更遑论金门县和台湾本岛各县市腔之间的差别!我还可以告诉人们,要寻找金门腔和同安腔(厦门同安区)之差异则更是有如海底捞针了。别忘了,金门现在属于“中华民国”,金门话和台湾话不应该视同为两种语言吧!如果还是一定要说可以,那么超码宜兰和鹿港也应该看成两种语言才公平。让我再告诉大家,在福建闽南的厦、漳、泉三地,每个县市之间除了语音上有很大差异外,基本上词汇上也是各种各样,这是事实。但是有哪位听说过厦漳泉三地的语言是三种各自不同的语言?更进一步说,厦门腔与台北腔之间的差异将远远地、远远地小于厦漳之间的差别;泉漳差也将大大地、大大地大于台厦之间的差别。台湾朋友可能很少去翻有差中国大陆地理类的书,这可以理解,反正是那是“外国”的嘛,但是我要提醒他们,厦门市到漳州市之间的距离仅仅40分钟的车程。这么近的距离而己,但厦、漳词汇差绝对远远大于相隔近千里的厦、台词汇差。可是,福建人从来不会说厦、漳两地说地是两种不同地、差别大到可以对立的语言。台湾有一位学者,在其论文中说到:“古意”在台湾话意为“忠厚老实”;厦门语除此意之外,另有“古道热肠”之意...别人看了不知道,却瞒不了在下。在下认为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能够发现“闽台”之间的差异,说明他曾经做过功课;但是他又不仔细做功课、张冠李戴,而胡乱引证、误导民众实是不该。为何呢?因为,事实上“古意”这个词,只有漳州腔才是另有“古道热肠”之意,而厦门腔则与台湾一样,光有“忠厚老实”之意。在下不想再说下去.....。-- 15:44 日 (UTC)
林兄, 我在学术上的专业不是语言学, 写这些东西是因为自己目前进行中的论文觉得写得很无聊, 所以抱着游戏的心态写一些和我的专业不相关, 但是长久以来自己又感兴趣的议题. 我加上的东西, 基本上都不是我自己的研究做出来的, 而我在段落中也都有清楚的引文出处说明, 这是"别人"的研究, 不是我发明出来的论述. 当然, 东西是我整理出来的, 这表示我基本上赞同这样的说法. 如果你觉得那一个特别的讲法有问题的话, 请比较清楚地提出来, 我们再来看看该怎么修改. 这样的提议可以吗? 当然, 以一个社会学家的看法而言, 我觉得"语言 vs. 方言"这样的二分,基本上是政治逻辑的产物, 尤其是在"汉文化"的氛围下(请原谅我直接这么说, 但是这是我读了这么久和汉文化有关的书以后, 最直接的感想). 不过, 谢谢你费心写这么长的评论. 你再具体挑出觉得有问题的陈述好了. 谨此. -- 08:34 日 (UTC)
"龟笑鳖无(尾)"在台湾好似大家都这么讲,在美国时碰到一位来自厦门大学的厦门本地人,他跟我说他们讲"龟笑鳖无(毛)",搞的我那一阵子整天在找鳖来研究,总结好像是"龟笑鳖无(毛)"才符合生物学的道理.
合并到:-- () 05:47 日 (UTC)
合并到的讨论意见:---我作为原来条目的创建者,而且现在住在北京多年的,在台湾长大的,也会说台湾当地方言的人,我必须说,shizhao 君应该是完全不明白台湾用语跟台湾话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我在北京用普通话讲 "预设"(电脑用语,指default),北京当地也用普通话讲"默认"或"缺省"(一样是 default) 这都是普通话。创建这个条目是要对所谓"繁体用语"从学术立场更正,"繁体"是写的,不是讲的。只是有些程序员在电脑转换繁体字时,希望把"默认"转成"预设",而凭空冒出了一个"繁体用语"的怪称呼。我们编辑百科全书或字典,既然篇幅允许,就值得解释清楚这应该称为"台湾用语"或"香港用语",而"繁体用语"是应该尽量不用的。把"台湾用语"因为联想的关系合并到繁体字讨论,都还可以接受。但合并到台湾话,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的。我在北京多年,没有人说我说的是台湾话,都说我的普通话很标准,即使我讲"预设"或者"打印机" 。 {- 日 (UTC)}
我经常为大陆许多地方文化、方言的消失担心。最理想的模式,莫过于,普通话和方言并存,如民族教育家,在家合同乡之间说方言,在有各种地方背景的公共场合说普通话,对英国人说英语(当然,也可以说中文或者其他大家可以沟通的语言--尤其今天学习中文的老外越来越多)。 不过,看了台湾相关的几个条目,又是另外一个极端,似乎感觉台湾那边的有些朋友有想变成怪物的倾向(放在汉人当中)---最好能完全创造使用另外一种土语,和闽南话也完全不一样,最好能长出三条腿,血管里面的人血变成猪血,这样可以大陆人没有一点共性,以为独立民族、独立国家提供种族上个根据??哈哈,这是太刻薄了点。正如看台湾闽南话和厦门闽南话的区别,不知道台湾的朋友知道否,在江南一带,尤其是长江下游两岸,南通、苏锡常等地,各个地方方言种类之多、差别之大,甚至有同在一个城,城南的人听不懂城北的人的话的情形。比之台湾闽南话和厦门闽南话的差别,真是大巫见小巫。万事不可极端,平和的心态最要紧。今日台湾这种的情形,的确是病态得可以了 05:00 日 (UTC)
赞同观点!中国大陆现在已经开始认识到保护地方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很多方言区域的学校都实行了双语教学,当所有人都能进行双语沟通(方言或本地官话加上普通话),的确会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台湾的一些现象也的确值得忧心,近二十年来的独立意识培养确实起到了割裂族群的效果,很多人致力于去中国化的理论传播,而忽略了学术的中立性。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两岸的长期缺乏沟通造成,希望在新政府时期能有改善。 () 日 (日) 23:02 (UTC)Derekjoe
(+)同意,编撰此条目的人可以说内心很扭曲。※ 日 (五) 02:30 (UTC)
已经见识过你在林书豪条目。() 日 (五) 17:37 (UTC)
(!)意见,绝大部分的人在这都会扯到政治议题,但莫名其妙的是,讲“台语”台湾人大部分都原籍福建,不懂有什么好吵的。() 日 (六) 23:30 (UTC)
仅举几处,因为整篇文章其实都是想割裂台湾的语言和中国大陆的语言之间的联系,这种文章我不想再看第二遍。
不想看就别看。人家台湾人已经独立了。台湾人不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 但台湾是中国的土地。中国终有一天要收复台湾。period 中国要继续发展壮大,彻底把美国赶出asia-pacific势力范围。台湾自然就回归了
[很明显的,葡萄牙语在分类位阶上比鹤佬话还要后面,但却没有人会将该语言说成是方言] 听着叫人觉得你们好冤枉哦-_- 这种话能说没有偏向性吗? [他就发现闽语厦门方言和北京话之间所共享的“同源词”,只有48.9%而已,这个比例,甚至比英语和德语之间“同源词”的比例(58.5%)还要低。] 这个例子本身就是很荒谬的,见下面Limkianhui的说明。厦门话和鹤佬话之间的差异,顶多也就算是广州话和香港话这样的差距了。还什么"而福建本土的闽南话有了相当程度的差距"。这还不算,作者还要加上自己的理解强调一下, [也就是说,如果以“同源词”当作指标来比较语言之相近程度的话,闽南语和北京话之间的差异,竟然比英语和德语之间的差异还要大。] 什么什么"也就是说",什么什么"竟然"... -- 18:16 日 (UTC)
联系?什么联系的根本就是没意义的东西,就好像美语跟英语的联系一样,这种联系毫无意义,真不知道有人刻意提出来想要做什么,你不想看可以离开,说人家描述偏向,你的反对不就刚好是另一边的偏向? 至于台湾化跟闽南话的差距,如果不会说台湾特有的闽南话的人,最好不要在那边大放厥词,什么广东话跟香港话的差距,莫名其妙,哪来另一个广东话?香港人本来就称呼香港话为“广东话”,所以两者本来就是同一个,哪来差距?举例前也不看看例子对不对。 北京话本来是满人的语言,当然跟其他汉人的语言差异很大,不会比英语德语之间的差距小。 () 日 (一) 12:18 (UTC)
说清楚讲明白哪里有情绪色彩好不好,不要光放炮可以吗?-- 15:41 日 (UTC)
这篇文章绝对有违中立性原则,行文多处带有情绪色彩 -- --Namume 02:15 日 (UTC)
很明显的,“鹤佬”两字是音译,追究其义,似乎应该是“河洛”才对。
请看""这个条目的说明. 你要改内容以前, 请把内容先读一下吧, 连读都没读就要改, 我觉得不是很负责任喔. -- 05:09 日 (UTC)
可不可以请教一下,关于几个词汇源于马来语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如“槟榔”一语,在汉语中不也存在吗?
该笔资料是我写的. 原始出处是董忠司(2001, 16). 可惜的是, 董著并未说明他的资料出处, 仅是整理了台湾闽南语吸收自马来语的三个语汇, 所以我也不清楚更详细的说明是什么. 谨此.
董忠司编辑召集,2001,福尔摩沙的烙印:台湾闽南语概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18:15 日 (UTC)
那大陆的闽南话叫什么? 建议将文中的鹤佬话改为台湾鹤佬话。
改了一下,确立“台湾话=台湾闽南语=鹤佬话”的关系,如此一来大概争议会减少很多。 09:38 日 (UTC)
文章中立性严重偏颇,很多地方存在偏差和争议,并带有极强的台湾独立意识在里面。要修改为中立语言,还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16:44 日 (UTC)
我粗略看了两遍,可否点明哪些地方是有偏差的?-- 01:35 日 (UTC)
“鹤佬话的分类”和“鹤佬话和台湾原住民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交融”部分本来是有偏差的,已经修改了。另一个是列表的语系方面,汉语语族下面直接归类到闽语,这并非中立性的表述。还有一个原因是,“鹤佬话”的分类部分,大部分是由反对方言的文章构成,而对赞同方言的文章却基本没有提及。作为中立性的文章,必须以叙述主流意见为主,包括民间的看法等,而不是部分学者提出的看法。-- 01:44 日 (UTC)
我不是反对列吸收外来语言的部分,但是最近的修改,似乎只是不断增列受外来语影响的词汇,是不是有这个必要呢? 再怎么列也列不完,一直加有什么意思? 不如把编修精神放在历史发展以及语音、语言系统上。
一点个人意见,勿怪,欢迎讨论。
11:44 日 (UTC)
赞成这个看法,的确举一些代表性的例子(如台湾各统治年代吸收的新词)即可。
早期作者列出很多台湾话研究文献,这些的确很有价值但不适合悉数放入百科条目中,故移动至此:
曹逢甫,2000,台式日语与台湾国语:百年来在台湾发生的两个语言接触实例。汉学研究:273-97。
曹逄甫、蔡美慧编,1995,台湾闽南语论文集。台北县:文鹤出版有限公司。
. 1976. Aspects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 Essays.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Defrancis, John. 1986. T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董忠司,1996,早期台湾语的非汉语成分初探:兼论寻找本字应该注意的事项,见董忠司,台湾闽南语概论讲授资料汇编,页1-26。台北:台湾语文学会。
董忠司编辑召集,2001,福尔摩沙的烙印:台湾闽南语概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酒井亨,2002,探讨Ho-Lo台语中间e非汉语语词:罗马字写书写法e正当性 [online]。np:台语文e网站。[引用于日]。万维网网址:。
侯俊荣,1901,谈当代小说的台语用字:以王祯和《玫瑰玫瑰我爱你》为例 [online]。台南市:国立台南大学语言教育学系。[引用于日]。万维网网址:。
Li, Chin-an. 2000. Lexical Change and Variation in Taiwanese Literary Texts, : A Computer-assisted Corpus Analysi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Hawaii.
梁淑慧,2004,台语新约圣经三种版本的台湾社会实况化研究。国立新竹师范学院台湾语言与语文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林修澈,1994,台湾是一个多民族的独立国家,见施正锋,台湾民族主义,页23-98。台北:前卫。
王育德,1960,中国五大方言の分裂年代の言语年代学的试探。言语研究 38:33-105。
王育德,2002,台湾语常用语汇,陈恒嘉译。台北:前卫。
吴守礼,1986,闽南方言过台湾:“综合闽南方言基本字典”代序 [online]。np:老医之家:Dr. 吴昭新的Home Page。[引用于日]。万维网网址:。
吴守礼,2003,一百年来的闽南系台湾话研究回顾 [online]。np:台语天地首页。4月2日 [引用于 日]。万维网网址:。
吴守礼,2003,台语正字 - 28 [online]。np: 老医之家:Dr. 吴昭新的Home Page。[引用于日]。万维网网址:。
余伯泉、朱阿莉、赵家志、高培伦,2003,论台湾语直接教学法:三阶段一转换 [online]。np:鲲岛园地。[引用于日]。万维网网址:。
臧汀生,1989,台湾闽南语民间歌谣新探。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张振兴,1997,台湾闽南方言纪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赵加,1991,试探闽方言中的状侗语底层。贵州民族研究 1:45-56。
郑良伟,1987,从国语看台语的发音。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周长楫,1996,闽南话的形成发展及台湾的传播。台北:台笠出版社。
陈修编著,2000,台湾话大词典:闽南话漳泉二腔系部分,二版。台北:远流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村上嘉英编,1981,现代闽南语辞典。日本天理市:天理大学出版部。
董忠司总编纂,2001,台湾闽南语辞典。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Douglas, Carstairs. 1990.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with the Principal Variations of the Chang-Chew and Chin-Chew Dialects. supplement by Thomas Barclay.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杜嘉德编,1993,厦英大辞典,巴克礼补编。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Embree, Bernard L. M.编,1984,台英辞典,中华语文研习所编印。台北:中华语文研习所。
甘为霖(Campbell, William)编辑,1965,厦门音新字典,9版。台南:台湾教会公报社。
黄有实编,1993,台湾十五音辞典。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连横,1963,台湾语典 四卷,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Maryknoll Language Service Center. 1979. English-Amoy Dictionary. Taichung: Maryknoll Fathers.
邱文钖、陈宪国合编,1996,实用华语台语对照典。台北县:樟树出版社。
王育德编,1993,台湾语常用语汇。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吴守礼,1987,综合闽南台湾语基本字典初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吴守礼编,2000,国台对照活用辞典:词性分析、详注厦漳泉音。台北:远流。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汉语研究室编,1993,普通话闽南语词典。台北:台笠出版社。
小川尚义主编,1993,日台大辞典。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许极炖,1992,常用汉字台语词典。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
杨秀芳,1998,闽南语字汇(一)。台北:教育部。
杨秀芳,1999,闽南语字汇(二)。台北:教育部。
丁邦新,1970,台湾语言源流。台北:台湾省政府新闻处。
董同龢,1992,记台湾的一种闽南话。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董忠司编,1996,台湾闽南语概论讲授资料汇编。台北:台湾语文学会。
官宥秀,2001,台湾闽南语移民歌谣研究。国立花莲师范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1987,台湾河佬语声调研究,增订三版。台北:自立晚报。
洪惟仁,1994,台湾方言之旅。台北:前卫。
,2002a,台湾语常用语汇,陈恒嘉译。台北:前卫。
王育德,2002b,台湾话研究卷,李淑凤、黄舜宜译;黄国彦监译。台北:前卫。
,1995,闽台方言研究集(1)。台北:南天。
吴守礼,1997,福客方言综志。台北:南天。
吴守礼,1998,闽台方言研究集(2)。台北:南天。
,1998,台湾语概论。台北:前卫。
许极炖,2000,台湾话通论。台北:前卫。
杨秀芳,1991,台湾闽南语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张光宇,1996,闽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书局。
,1989,走向标准化的台湾话文。台北:自立晚报。
郑良伟,1990,演变中的台湾社会语文。 台北:自立晚报。
郑良伟、黄宣范编,1988,现代台湾话研究论文集。台北:文鹤。
,1995,语言、社会与族群意识:台湾语言社会学的研究。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
周长楫,1996,闽南话的形成发展及台湾的传播。台北:台笠出版社。
(|||||) 分类:语言学-- 13:16 日 (UTC)
(+)支持-- () 13:18 日 (UTC)
(+)支持-- 02:02 日 (UTC)
(+)支持-- 17:09 日 (UTC)
1:词汇的不同或些许的发音不同并不会影响语言的差异。 墨西哥的西班牙语和西班牙本地的语言的差异比厦门和台湾之间还大,人家墨西哥的西班牙语怎么不去正名为墨西哥语。
2:台湾话是政治历史名词,而不是语言名词 台湾人在十九世纪将他们所说的母语叫做“厦门话”,后来日本人为了区别殖民者和统治者,所以把厦门话改叫“台湾话“
3:另外,本人去厦门,怎么不需要别人翻译就听得懂厦门话,所以,台湾话应该正名为厦门话。就好比香港人也将广东话叫做广州话
所以,建议那些坚持台湾话的学者们,赶快告老还乡,安详天年,不要再危言耸听,扰乱视听。—以上的留言由(|)于日 (二) 03:45加入。
1. 美式英语在台湾已经被民间正名为美语,墨西哥西班牙语是否要正名为墨西哥语,不劳您费心。 2. 普通话or国语更应该正名为北京语,普通话or国语完全是政治名词,不是语言名词。 3. 建议那些坚持使用普通话or国语的人们赶快告老还乡,安养天年,不要再危言耸听,扰乱视听。-- 08:00 日 (UTC)
“普通话or国语更应该正名为北京语”?普通话和北京话有差异,北京话只是八大官话之一,普通话是建立在北京话基础上的,但是和北京话又有一定区别,就像标准德语不等于汉诺威语,标准意大利语不等于托斯卡纳语一样,阁下这句话在语言学看来,错误很明显。
“美式英语在台湾已经被民间正名为美语”,既然说是正名,就应该是学术界的官方观点,民间的习惯能够作数吗?所谓美语一般不过是民间对美式英语的简称,为了简便而已,即便美国人也都声称自己说的是English而不是别的吧?至于墨西哥西班牙语的问题,的确有所谓墨西哥语的呼声,也是因为融合了美洲土著语的部分词汇,但是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不劳您费心”真可算是学术讨论的一个良好态度,值得学习! () 日 (一) 16:06 (UTC)Derekjoe
、各自形成的,只是主要成分都一样来自泉州话、漳州话的移民所以相似,何况厦门话开始形成是1842年五口通商后,比台湾话开始形成还晚,郑成功率军渡台是1661年。 () 日 (六) 11:24 (UTC)
维基教科书连结有问题,直接连到维基教科书首页而非台语维基教科书。-- 日下午 10:41 (UTC)
针对往后本条目内容的扩充,有以下拙见:
“连续变调”若再加上图像说明应可更易懂,而文字部分建议可参考加以扩充两音节、三音节等之变调规则。
关于台湾话的语法,也可参考及作为蓝本,充实之。
“表记系统”,根据《台湾福佬话非汉字拼音符号的回顾与分析》目前以开发出多达64种,或可稍加介绍。
在“历史”一节中,建议参考英文版条目加入布袋戏与歌仔戏相关之介绍,而南管文学与《荔镜记》也可稍做着墨。-- () 日 (三) 21:15 (UTC)
语言与方言的界限在学术界也是一直模糊的,很多不同个例之间往往要靠具体分析,或一般共识,很难找到统一标准来划分。就好比很多人爱举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的例子,因为这两种语言是可以基本互通的,如果双方没有被国境线分隔,是不太可能被称为两种语言的。即便在欧洲也可以找到一些反例,比如两个统一较晚的国家,德国和意大利。标准德语是基于汉诺威周边的下萨克森方言而形成,与荷兰语的差别要远小于与巴伐利亚方言的差别,即便在巴伐利亚州境内,士瓦本地区的方言也和巴伐利亚方言截然不同,但是在语言学分类上,还是尊重了德国人的一般共识,没有划分成不同语言。意大利的情况类似,南北方差异较大,标准意大利语建立在佛罗伦萨周边托斯卡纳方言基础上,与南部的罗马和那波利方言更为接近,而很多北方的方言如:利古里亚语,伦巴第语,皮埃蒙特与,艾米利亚语等等,实际上与法国南部的奥西坦语更为接近,而与南部方言差别较大,但是在分类上仍然被划为方言而不是语言,也是基于一般共识。台湾话的问题也类似,从语言学观点来看,如果是闽语想要从汉语方言升格为独立语言,还是有商榷余地,但是作为闽语下闽南语的一支,基本与厦门方言相同(除了一些殖民文化造成的外来语词汇),如果想被列为独立语言,实在没有道理。台湾人如果想从语言上与汉民族割裂开,就必须要得到福建人包括潮汕人,海南人的认可。如果上述闽语地区的人达到了这样的一般共识,在国际上才会形成力量。或者台独人士可以尝试先从闽语或者闽南语中割裂出来,不过这种努力基本上应算是异想天开。 () 日 (日) 23:36 (UTC)Derekjoe
不是认同"台湾话"这个名词的都是台独好吗,我们是称台语,有时称闽南语,这是长久以来的称呼,你来这里住就知道了。-- 日 (日) 08:00 (UTC)
你们跟着日本人这样继续用"台语"有想过我们客家跟原民是怎么看待吗?是说人多就可以霸占著命名的绝对权力吗?只有用你们"台语"的才有资格称为台湾人吗?错的东西就要改呀,不能说大家都错,就是对吧? () 日 (日) 17:00 (UTC)殷浦藤熙
同意为台湾话更名为,语言向来不是以现代地域划分的,而是以族群划分的,台湾与香港都有很多人没有素质,直接用台湾话、福建话、广东话。中国只有八种方言,而且还有好多未定义的小众言,没有一省一种方言。连美国话也冒出来了,人家美国才没有美国话这个英文,美国如中国都是民族大国,始终是叫英语、法语、德语……。一群没有文化的“民间”代表什么,只代表当地没有文化而已。—以上的留言由(|)加入。
多的很,、、、、、、、、、、请一同办理,还有一堆没列的更小的地方话。 () 日 (五) 12:41 (UTC)
要注明全是原创或消歧义,台湾话也应该为消歧义—大嚤王 日 (二) 02:48 (UTC)
是应该全部消歧义,这些东西指的都不是单一语言。--() 日 (六) 15:56 (UTC)
“例如台湾话至今仍称混凝土为“红毛土”(?ng-mn?g-th?·)、豌豆称“荷兰豆”(h?-l?n-tāu)、火柴为“番仔火”(hoan-á-hóe)等,都是当年所留下的痕迹。” 这段话准确性确有谬误,因为在中国闽南也有这些词汇,非台湾所特有的词汇。台湾wiki编辑者涉及到台湾闽南语的条目,可以多多参考中国闽南语的资料,确保其准确中立性-- 日 (UTC)}
希望可以将条目名称改为“台湾闽南语”。虽然不论使用“台语”、“台湾话”或“台湾闽南语”等都没有对错,不同的称呼方式都有其逻辑语来源,只是不同的使用习惯而已,但“台湾闽南语”确实是被大部分人认为比较正式且比较没有争议性的称呼(条目中亦有写明其为:“和台语、台湾话称呼争议下的妥协用词”)。“台湾闽南语”既没有“台语”、“台湾话”等在定义上的模棱两可(如“”或“”是否应包含在内),也比较尊重除其他族群的;这样的用法既顾及式闽南语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的不同,也表现出其为的一支。希望各位考虑! () 日 (五) 00:29 (UTC)
你大概没看到抗议使用“台湾闽南语”的新闻,而且“闽南”没客家人吗?改了还是有“台湾”,而且多了“闽南”,换汤不换药,又要增加闽南地方的客家人来抗议不尊重他们。 () 日 (五) 12:09 (UTC)
我确实有看到抗议使用“台湾闽南语”的新闻,但我也看过更多抗议以“台语”或“台湾话”来代表“这个语言”(我都不知道怎么叫才好)的新闻、论述与意见发表。不管使用哪一个称呼都不免会有人抗议,但我的确认为“台湾闽南语”使比较中立、客观的用词。你要质疑我那句“‘台湾闽南语’确实是被大部分人认为比较正式且比较没有争议性的称呼”是否为原创研究,我也感到无言,我只不过是因为条目中本身称其为“妥协用词”且有加注来源而这样写。(不过我必须声明我认为原创研究标签用在讨论页并不合适,若有质疑回复即可,因为这本来就是讨论意见之处。)我后来回去细读那些来源资料后虽发现其中内容也有些自相矛盾之处,但也没看到有反对使用“台湾闽南语”。不过我也看到前辈在您的讨论页上提及“台湾闽南语”为所使用的名称,因此我以为使用“台湾闽南语”做为条目名称实合情合理。 () 日 (六) 14:43 (UTC)
真要改也应该改成“台语”才是,原因很简单,大部分说这种语言的人把它称为“台语”,你有听过这些人说他们讲的话叫做“台湾闽南语”吗?看看那些抗议的人,都不是你所谓“这个语言”的使用者,依照名从主人的原则,还是将条目名称改为“台语”较为正确。“台语”或“台湾话”有其历史背景,用的也习惯。虽然不想这样说,但是那些抗议的人,不知道他们是何居心,更好笑的是这些人或许根本不会说你所谓的“这个语言”,这些人连讲都不会讲,有什么立场要求使用者更改他们习惯已久的名称呢?就像浙江人想怎么叫他们的语言就怎么叫,难道因为福建人抗议就得改吗?还有,你提到了中华民国的教育部,不过你忽略了这个单位不是这种语言的管理机构。 () 日 (六) 17:55 (UTC)
闽南通行“闽南话”?台湾通行“台湾话”?是谓河洛人素以闽南话为母语,而不是以河洛话为母语。请讨论者注意此语言本即是称河洛话,故台湾普遍以此为母语者通称河洛人。明察其源由,则此有关方言的问题即可解决-- () 日 (六) 17:06 (UTC)
“闽南语”被改成“台湾闽南语”,被改者是“闽南语”,像教育部原本只用“闽南语”。 () 日 (日) 02:58 (UTC)
此语言本即是称河洛话?台湾话学者老前辈可不是这么说:《》,正名那段落写的很清楚,日本时代才有人提议的讲法和用字,比它早的还有别的。 () 日 (日) 06:54 (UTC)
我想我们不能把“名从主人”与“民间通俗用法”画上等号。如同民间习惯称为“”,但不论是一般常见的课本或在的条目名称中,都应使用“”或“”;举上的例子来说,当我们问一个人“你会不会说”时,基本上我们指得意思是你会不会说“”(或“”、“”),但我们使用“”来作为“那个语言”的条目名称,因为“”范围太广,尽管我们常说(由其对非使用者说)我们说的是“”。目前“这个语言”没有官方的管理机构,但负责国境内中小学的“”教学。撇开不谈,是的领土,所以也是事实上的官方机构,所以除非“”指得不是“这个语言”,否则我相信要说“”是“这个语言”的正式名称应该不为过。我有看到是“‘’被改成‘’”,但既然是改成“”,那么“”就是官方用语。即使这项更正尚未生效,也因为“”的范围太广,所以以“”(如:“”)或“”(如:“”)来称呼在使用的应该是合理的做法。我可以接受以“”做为的简称,也可以接受以“”或“”做为的简称,但我认为以“”或“”来作为正式名称是不合适的。(如同以“”做为正式名称一样不合适。)关于所谓的“是何居心”,我感觉很不舒服。我不是河洛人,但我可以熟练的运用“这个语言”(但我承认我在理解上有困难),说得比很多跟我同龄的河洛人还要好,但我不赞成以“”或“”来称呼“这个语言”。我没有什么“居心”,但我觉得不合适,甚至可以说感到不被尊重。 () 日 (一) 02:00 (UTC)
河洛人素以闽南话为母语,而不是以河洛话为母语?-- () 日 (一) 04:33 (UTC)
逻辑上“”是可以以“”为母语(甚至“”与“”也常视为同意词),如同“”以“”为母语一样(当然现在还会说的已是少数)。当然我只是就逻辑来说,并不代表我反对“”这个称呼(实际上就我了解是称为“”)。只是既然乃至的官方用语是“”而非“”,而且“”二字到底是不是正确的汉字写法颇有争议,因此我以为仍是以“”为佳,但是我认为“”是我可以接受的称呼。 () 日 (一) 05:01 (UTC)
(一)老一辈人称此语言为河洛话,本来应该已无偏袒。但或许以闽南话、台湾话称之,遂具有地区代表性,因此便有人质疑:客家话、原住民族语言便不是台湾话?(二)考据以后,便有学者将此语言称为“hō-ló”,或借音称“鹤佬”、“福佬”,应该从其源流称河洛话。(三)有时官方作法不一定领先民间,采用合其源流又不致引人质疑其性质的称法,也有利于官方来参考。 () 日 (二) 13:59 (UTC)
中国南方民系多称祖先来自,不就是河洛地区?若有人要争,名称早晚还是会和一样命运被质疑。 () 日 (五) 16:54 (UTC)
台湾老一辈人虽然有ho-lo-oe, ho-lo-lang的称呼,但多半应该没有“该发音可以写成‘河洛’”这样的认知。至于本来用地名来命名的语言名称,就一定会遇到例外的问题 (台湾有客家人,“闽南”也有),且专有名词本来就有一定的任意性,字面意义和它实际代表的事物不一定有绝对精确关系,如“印尼语”(严格来说是马来语的分支)、“瑞典语”(其实可算一种丹麦语) 等等,都和“台湾话”这样的名称有一样的问题。 () 日 (六) 22:31 (UTC)
这个讨论有点鸡肋了,条目是又不是,没什么可争议的。没必要写成来与区分,同理,亦然。“台语”一称不妥,它常被理解为。“台湾语”不妥,因为割裂了与、、的联系;同时“台湾语”具有歧视性,因为台湾真正的语言是台湾原住民语言,将成为“台湾语”、“台语”有欺压原住民、将他们的语言取而代之的作用(理论上讲只有原住民的语言才有资格成为“台湾语”)。——以上的留言由(|)加入。 日 (五) 05:26 (UTC)
至于一词,我的认识是:正是因为不少台湾人忘记了与、、的联系,才会有人愿意刻意去强调(所以,我们很少听到诸如“泉州闽南语”这样的词)。——以上的留言由(|)加入。 日 (五) 05:34 (UTC)
楼上勿自做妄想,是日本政府对这种语言的官方正式称呼,而且当时日本政府顾及台湾内部仍有方言差异,所编的“台湾语字典”皆是以厦门音为基础,从一开始就没有人要割裂他与彰泉片的关系。另外原住民部分,“原住民语”并不是一种语言,而是数十种语言的合称。原住民中要称自己的语言会说“阿美语”(Amis)、“邹语”(Tsou)等名称,对台湾原住民来说“台湾语/台湾话”就是指本页这个语言并没有冲突。“台湾闽南语”完全是为了与“台湾客家语”对应而产生的名词,也无关强不强调与彰泉片的关系。--以上的留言由 () 日 (二) 13:23
(!)意见:我认为叫台语或台湾话除了种族问题之外还有就是逻辑性。中文到了台湾还是叫中文,英文到了美国还是叫英文("美语"越来越少人用了,也没有American这语言),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到了南美也都没改名称,就是闽南语到了台湾就变台语,还要跟外国人解释台湾官方语言是Chinese不是Taiwanese。我认为中立的名称优于精简的。英文条目都叫Taiwanese Hokkien了。楼上各位似乎只觉得改成"台湾闽南语"没有必要,但没有不妥,既然有人觉得有必要那就改吧。--() 日 (三) 22:01 (UTC)
(+)同意改为“台湾闽南语”。() 日 (四) 03:01 (UTC)
(+)同意改为“台湾闽南语”。--() 日 (六) 19:10 (UTC)
(+)同意改为“闽南语台湾话、或、闽南台湾话”这比较中立。如果说台湾话,那可能指向很多,客家话也算、原住民话也算。--() 日 (六) 19:33 (UTC)
(-)反对改为“台湾闽南语”,“台湾闽南语”不是中立名称。() 日 (六) 16:24 (UTC)
(:)回应:哪里不中立? --() 日 (二) 10:41 (UTC)
(:)回应:“XX语”最中立,有意义都不中立。() 日 (五) 15:20 (UTC)
(:)回应:如果您觉得有意义的都不中立,那就不管是“台湾话”还是“台湾闽南语”都不中立。(hi-on[鲸鱼]网站内容大多极为偏激,不认为适合用来做命名依据。)那么您又以“不是中立名称”作为不同意“台湾闽南语”,却对“台湾话”没有相同之不同意意见,显然没有统一标准。条目名称既然不可能是“XX语”,又没有您认为的“中立名称”,那为什么不采用目前有效统治台湾的官方目前使用的“台湾闽南语”呢?至少这是官方名称啊。() 日 (五) 16:25 (UTC)
维基条目命名本来就是常用名称先来先得,讲中立没意义,讲官方名称也没意义。() 日 (五) 17:04 (UTC)
维基百科的条目名称怎么会是“先来先得”,而不用讲求“中立”与“官方名称”?请问哪条方针这样写,是否请明示?相信条目名称存在争议时不应用这种公然漠视方针的讨论形式讨论。而且您两周前才以“‘台湾闽南语’不是中立名称”做为反对理由,这回怎又说“讲中立没意义”?您这几天每次反对的理由都不相同,但这些理由本身却相互矛盾,也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 日 (五) 22:57 (UTC)
怎不说你们要改名的理由都不相同?为了改名说一堆理由,自己去看、命名冲突,整篇"中立"两字都没有,现在的条目名称“台湾话”符合方针。() 日 (六) 01:37 (UTC)
首先,我只能替我自己的言论负责,不可能说所有对条目名称有意见的人立场、想法都一致,这点相信可以理解与尊重。您提到的内容其实昨天我都有看到,但根本不适用这个条目。“时间优先”仅建立于“欧洲贵族”与“各地汉语差异”(如与译名不同等情况,且“这部分为初稿,暂不具指导性”),且您提及的“命名冲突”中也仅提到“在全部的中文使用地区皆不常用时”是以“时间优先”。这些条件都与此条目无关,希望Ianbu除找理由外也应先了解特定方针适用的情况。同时,中特别提到“…条目标题本身可能便是争议与对立的来源…中立的条目标题是非常重要的…百科式的条目标题应能表现出最高程度的中立性”,希望Ianbu尊重。其实,我同意“台湾闽南语”、“台湾话”甚或“台语”都有部分符合方针的理由,只是我认为“台湾闽南语”因为是官方名称且不会造成台湾其他语言使用者反感所以更适合。若真的只有“台湾闽南语”才符合方针,其他都不符,几年前我径行移动条目即可,可须讨论?各位朋友若觉得“台湾话”或“台语”较好,我也尊重,但希望讨论可以基于方针且理性。() 日 (六) 13:54 (UTC)
(+)同意“台湾闽南语”或 新方案“台湾话 (闽台片 或 泉漳片)”,“台湾话”亦可消歧义(页):
条目名称在大陆简体的显示,可能方案为“台湾闽南语”或“泉漳闽语 (台湾)”或其他。
条目名称在马新简体的显示,可能方案为“台湾闽南语”或“福建话 (台湾)”或“泉漳闽语 (台湾)”。
条目名称在香港繁體或澳門繁體可能为“臺灣閩南語”或“泉漳片 (臺灣)”或其他。
条目名称在臺灣正體的显示,可能方案为“臺灣話 (泉漳片)”或“臺灣閩南語”或其他。
倘若条目名为臺灣閩南語,在臺灣正體可考虑能显示为“臺灣話 (閩臺片)”或“臺灣話 (泉漳片)”等多种名称(不限单一)。
倘若条目名为臺灣話 (閩臺片)、臺灣話 (泉漳片),应容许以上其他地区显示“台湾闽南语”或其他。
倘若条目名为台湾话(目前没括号闽南或泉漳字样消歧义)既存争论较多,可消歧义或更名(或继续争论)。
“台湾话”亦可能作消歧义(页)至“台湾话 (俗语)”(或俗谚,在台湾地区约定成俗的谚语“古早话”,词语内容亦可能通用于各语系)、或其他(臺灣話 (泉漳片)或台湾闽南语)。--
日 (一) 07:55 (UTC)
(~)补充:也可考虑“台湾话 (闽台片)”等其他消歧义名称。--
日 (四) 08:36 (UTC)
你顺便把、、、....都改一改。() 日 (一) 15:09 (UTC)
君:我才觉得您如果对其他的语言条目名称有意见,大可直接去那些条目的讨论页讨论,不需要每次有人对本条目名称有意见,您就问人为什么不把其他语言条目的名称改一改。这里是Talk:台湾话,这里的讨论内容对其他条目也没有适用性,我们只需讨论本条目名称。即可就本人而言,事实是我对(“国语”是官方名称)、(跟“台湾闽南语”正好对应)、(现时对此语言普遍地称法)及(泉州本来就位于闽南,而台湾地理上不属于闽南)等条目名称均无意见,但对本条目名称有意见。() 日 (一) 21:08 (UTC)
君:不赞成做地域性的标题转换,这跟地域没有太大关系。尤其马新简体显示“在台湾的福建话”实在太奇怪了,就算是条目马新简体也未显示为“福建话”。() 日 (六) 04:02 (UTC)
(!)意见:对于君的提议在下接受,而且在下认为这是解决争端的方法之一,既然台湾人约定俗成了“台语”作为台湾闽南语的称呼,这何尝不是个方法,至于新马方面我支持用“福建话 (台湾)”;对于君,在下与您在多个页面上交流过了,也包括“闽南语维基”,在下见识到您对于台湾话的热忱与台湾这片土地的重视,但在下真诚的建议您,好好的讨论,而非将自己立场踩死,而使讨论无法顺利,您可以举更多的例子来推翻他人的意见,但千万不要用“tiunn”的。--() 日 (六) 19:10 (UTC)
(-)反对,“台湾闽南语”乃是出于政治因素考虑而创立的,现今只有官方这么讲,民间没有任何人这样称呼。而且有民间人士认为有贬低台语之嫌。此话的的称谓有台语、台湾话、河洛话、咱人话、台湾闽南语等,用google台湾搜寻,“台语”11,400,000笔、“台湾话”4,390,000笔、“河洛话”2,060,000笔、“咱人话”1,250,000笔,“台湾闽南语”少得可怜,仅得449,000笔。由此可知台语是使用频率最广的。根据“尽量使用人、物或事项的最常见的名称”,应该命名为“台语”才是。即便是在中国大陆,台语这个称谓也有极高的使用频率(百度搜寻“台语”得1,480,000笔),可见更多的大陆人不认为“台语”这一名称有什么不好的。像台湾闽南语这种政治因素强、使用频率又不广的称谓,居然要让祂做标题?我认为是所有名称中最不适宜做标题的。-- () 日 (三) 10:06 (UTC)
就是闽南话 当然创建“台湾话”这个条目,这是人家台湾人的权利 但这还是改变不了被统一的历史趋势 青蛙还真能变王子啊?除非彻底去讲日语。哈哈哈哈——以上的留言由- () 加入。 日 (日) 13:44
对照,实在很好笑。() 日 (五) 16:55 (UTC)
无论您怎么说、如何否定,“台语”(T?igí)或者是“台湾话”(T?iu?n Uē)是台湾人共同的称呼方式,这个事实是不会变的。举个最活生生的例子好了,正如最近刚落幕的金曲奖就可以说明此现象,奖项中没有“最佳闽南语男/女歌手”,而是“最佳台语男/女歌手”。() 日 (日) 04:15 (UTC)
世界语言学里根本不存在“台湾话”,在下不才,不认为这是反驳一个固有事实的依据;就如同联合国没有台湾(中华民国)席次,但不能否决台湾(中华民国)不是一个国家。() 日 (六) 23:42 (UTC)
把闽南语改成“台语”“台湾话”,把中国大陆传过去的饮食改成台湾传统小吃,有些台湾人怎么这么喜欢“偷”文化,为什么香港人没有把广东话搞成“港语”,人不能无耻到把其它地区的文化改个名称就变成自己的。-- () 日 (日) 05:44 (UTC)
"闽南语"名称比“台语”“台湾话”出现还晚,说改称就好笑了。取别人的东西叫偷,像盗版就是偷,中国还在排名前几名,而语言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开枝散叶后,各地自有约定成俗的称呼,如中国的普通话、闽南语,台湾就是最常叫国语、台语,你爱叫什么是你家的事。() 日 (五) 17:07 (UTC)
早期缺乏“闽南语”这个集合概念,相似的几个腔调到了哪边就用当地名称,比如说:“厦门话”、“泉州话”等等,以前还有“厦语”这个名词,现在很少用了。() 日 (六) 16:56 (UTC)
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偷文化”,一个族群有自己的自由与权力替自己的文化、语言命名,只要大家约定俗成、共同使用之,其他族群是无权过问的。“台语”或“台湾话”是日治时期(甚至更早)所产生的词汇,其代表当初(直至今日)最通行的母语-台湾闽南语。举个例子好了,您指出的粤语常被称为广东话,然而岭南地区并非只有粤语,有潮州语、客家语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但为什么没有人提出异议?因为岭南广东确实是以粤语为主要语言的地区,经过大家约定俗成后通用。因此倘若广东话一词并无不对,那么台湾话或台语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日 (二) 01:33 (UTC)
虽然觉得"台湾话"会盖过其他族群,但基本上同意“约定俗成后通用”之说。-- 日 (一) 07:27 (UTC)
中国人的知识始终是为它们的政治思想服务,“文化”是什么?就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总称,根本不是特指什么事物或思想,在台湾所发生的一切人类活动,就是台湾文化,闽南话流传到台湾经过变化,当然可以变成台湾话,而且是台湾文化的一部分,就像佛教是印度文化,流传到中国经过变化,可以改称汉传佛教,也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一样,若按照第一位的说法,印度人是不是也可以说,有些中国人怎么这么喜欢“偷”文化,人不能无耻到把其它地区的文化改个名称就变成自己的?如果真要论“文化”的专属权,那么请中国人也不要用电脑网络跟维基了,因为这都是美国“文化”。() 日 (日) 12:06 (UTC)
&quote&"受客家话影响 [编辑] 母亲 = i-a(依-啊)[32]:在台湾一部分人称呼母亲为阿依[33],而在诏安客语亦有称呼母亲为i-a。(台湾话其他的称呼则有: a bu (阿母)、niu-le (娘你)、a nia (阿娘)),i-a亦有称或许源自台湾的平埔语ina(伊娜;母亲; i-n-a; "n"为鼻音)&/quote&。 在同安,”母亲” 固有叫法有 三种(POJ):1. bu--á(bu发本调阴平) 2. ná--á(ná发本调阴上) 3. i--á(实际发音和北京语"伊阿"发音完全相同)。 "母亲 = i-a" 应该是漳泉本语。非受客家话影响或源自台湾的平埔语。 “平埔语ina (伊娜;母亲; i-n-a; "n"为鼻音)” 刚好是 同安 “i--á”和 “ná--á" 两种叫法的结合。 巧合? 因果? 联系?
(wsdfrew 日 (六) 08:29 (UTC))
等你先去把正名为台湾北京话。() 日 (日) 14:19 (UTC)
国语的意思是国家官方语言,是没啥争议的,就算有也跟这个完全无关。 --() 日 (四) 15:31 (UTC)
只取“北京官话”之音韵,而并不等同于北京话(京片),正确而言应为“台湾官话”;再者,台湾话的定义太过广泛,正如台湾文学,您总不会只把台湾文学定义为只使用福佬话的文学。 --() 日 (四) 14:15 (UTC)
(+)同意() 日 (四) 14:12 (UTC)
头句“只取“北京官话”之音韵”就错得离谱。后面的更是越扯越离谱。() 日 (二) 14:28 (UTC)
君,您在眷村长大过吗?您有认识过以正统北京话作为母语的人吗?在下劝您不要太早下结论,连北京人都不认为普通话是北京话的。如果您认为我的论点是错,您可以指出错的地方,并说出您的看法,感谢您。--() 日 (四) 16:10 (UTC)
我也有认识几位北京人,即便他们说的“普通话”都跟台湾的“国语”有些差异,更遑论他们自己跟其他北京人说话时的内容,我根本听不太懂。() 日 (二) 21:56 (UTC)
阁下请区分普通话,国语与北京话的区别,我本人普通话可谓非常标准,可是不能完全听懂北京人讲话,另外我们香港这里从来不承认有什么“香港话”,只有“广东话”,最多称为“香港慨广东话”,因为我们与被政治蒙蔽双眼的中华民国某些国民不同,知道香港不可能脱离广东而存在,正如台湾永远都不可能脱离福建单独存在,告以许多叫嚣“本土化”的台湾政棍,台湾原住民还想要争取更多权力,不知绿营政府给不给呢?所以请把态度放尊重些,被五毛和正常人同时喷,这感觉一定不好。() 日 (三) 16:28 (UTC)
自然尊重如何称或港人如何决定前途,那毕竟是国外的人与事。但我们也相信代表香港人的真实心声!至于福建?台湾应该是没几个人会那样想?!《》可是政府所签订的。至于中国党?你先查查维基上有多少菁英遭中国党迫害屠杀吧!--() 日 (四) 10:45 (UTC)
这就是台湾绿党仁兄在偏执性严重的媒体立场下看来的“香港人真实心声”,劳烦解释寻日反共的[香港中文大学民意调查 ]怎么会是这个结果?台湾绿仔知不知你们自觉洗脑,同中共治下的中国有什么区别?拿着无知当作有趣,你们确实是国外,但是不认父母,这恐怕是你们的亲父日本人也做不出来的。想要做“嘴炮”就要看清楚“无能的”马英九怎样连任成功的,这你莫非也不知道?() 日 (四) 04:36 (UTC)
(-)反对 若真的要改,“台湾话(闽台片)”会稍微好一点。-- 日 (三) 22:30 (UTC)
可以接受“台湾话 (泉漳片)”,因为“”是既有条目名称。若要改为“台湾话 (闽台片)”,则希望可以先在上得到支持重定向为“闽台片”。() 日 (四) 16:00 (UTC)
经查目前也有条目,若将本条目改为“台湾闽南语”亦可与之对应。() 日 (一) 08:30 (UTC)
(+)赞成与(~)补充:
又,经查,台南市六信高中呈现“台湾闽南语文化教学”,并表示“在此计划中均会详加介绍说明,期能导正学子对台湾闽南语(简称台语)偏差的认知……”。倘若条目名称为“台湾闽南语”亦可连结于现有“台语”重定向至此。
(&)建议:
对比“”(简称美语)之于“美国话 (英语系)”,
“台湾闽南语”相较“台湾话 (闽台片)”的称呼,可能更为完整而明确(试想,原本不是“台湾话”的族群,亦可以教学、学习所谓“台湾闽南语的话”(口语上简称台语的话、台湾话),以及“台湾闽南语的文章”、“台湾闽南语的各地习俗文化”等等,并不冲突。
恕谈一些潜在的顾虑。民族或国民自尊与信心的问题,以及国际化的主导权问题(被旧观念牵着走?还是重新思考取得主导权!)。20世纪美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主导势力,使得English的字眼,与其说联想到西欧的英国民族,倒不如说是被赋予超越人种、跨越种族文化的新含意。西方如此,东亚、东南亚的闽南或客家亦有此特性。
不是只有一中各表,一台也可能是各表:“台湾”在不同情境之下,在内心的定义当中,很可能代表的意义不太一样。例如用台湾话(台湾闽南语、台语)说的台湾话,那是自己人才算(咱人话,族群意义浓厚),“语言=血缘”没什么好商量的,也觉得没什么不好的;不会讲闽南语的原住民族算台湾吗?不知道,可能内心里还要查查看是不是自己人……但是母语非闽族群看待的“台湾”、或者国际定义的“台湾”就不是如此。就如同前述举例“台湾文学”,虽然我们自己常常认定:很可能是“台语文学”为主,但是书面上定义的时候,也不能只有“台语文学”而已。
恕谈一些政论的顾虑。不想用“台湾闽南语”是不是:“不想出现闽南字眼”,所以就“台湾话”?倘若真的这么想,那也有可能正中下怀,因为:“有泉州话、漳州话、台湾话……台湾大概就只是一个地方”。请恕冒昧,你把“闽南”去掉反而更惨,直接被视为一种腔调(明明台湾多元、却被当作单元)、被矮化而不自知。
恕谈一些政论的顾虑。倘若把一台各表的“台湾”看大一点,拿放大镜来看,某种“国际社会”的特性:恕谈一些政论的顾虑,中华民国以前是联合国创始国、后来退出了,台湾一直想要加入联合国进不去,因为聪明的“台湾内部”自己就是一个迷你的‘联合国’,所以才会有“台湾闽南语”、……甚至在街头可以看到“地球村美语”、“地球村日语”之类的,此时真的还那么在意“闽南”或“河南”的字眼吗?又如“(台湾)”、眷村的“(台湾)”等等也没什么顾虑的,根本就是,反应台湾社会“自由多元”(某种“国际社会”的特征)。--
日 (一) 15:01 (UTC)
“台湾闽南语”本来就是的正式用词,如与,时期亦然。但有些人因为包含意识形态在内的各种因素,就是坚持不能用这个名称,我也感到不解与遗憾。() 日 (一) 19:55 (UTC)
可不可以加入语音或拼写之类的语言学历史,不用太着重在其他历史主题上。--Richtiger Mann 日 (五) 10:09 (UTC)
在台湾,‘台语’一词已是普遍用语了,用‘台湾话’取代目前普遍的‘台语’称呼,实在不理想。
中立的名称优于常见的。 --() 日 (四) 15:26 (UTC)
(+)同意,就像日常生活中大家会说“国语”、“普通话”或“华语”,但条目名称是相对中立的“”。依据相同逻辑,即便“台(台)语”、“台(台)湾话”较多人用,也应该改为“台湾闽南语”,何况这是的用词。() 日 (五) 00:49 (UTC)
,不是“台湾话”取代“台语”,且这条目照-&-&-&-&( ·
· 来看,自有存在逻辑。() 日 (六) 15:49 (UTC)
有关本条目是否应更名,讨论已延续数年,扣除IP用户外,仅将意见整理如下:
(+)支持或不反对更名为“台湾闽南语”:
(“既然有人觉得有必要那就改吧”)
(支持‘台湾闽南语’或地域性更名并以‘台湾话(闽台片)’作为条目名称)
(wsxcde)(支持‘台湾话’更改为‘闽南语台湾话(闽台片)’)
(? bonne journée ?)(同 User:Amemurakumahiko,不反对‘台湾闽南语’或地域性更名并以‘台湾话(闽台片)’作为条目名称)
(支持‘台湾闽南语’或 ‘台湾河洛话’)
(+)支持或愿意考虑“台湾话 (闽台片)”、“台湾话 (泉漳片)”、“闽南语台湾话 (闽台片)”等方案:
(仍认为官方名称“台湾闽南语”最妥当,但若可避免“”与新条目名称不一致问题,也可以接受)
(支持‘台湾闽南语’或地域性更名并以‘台湾话(闽台片)’作为条目名称)
(wsxcde)(支持‘台湾话’更改为‘闽南语台湾话(闽台片)’)
(? bonne journée ?)(同 User:Amemurakumahiko,不反对‘台湾闽南语’或地域性更名并以‘台湾话(闽台片)’作为条目名称)
(建议若更名应改为“台湾话(闽台片)”)
(可接受“台湾话(闽台片)”)
(-)反对更名为“台湾闽南语”:
(建议更名为“台语”)
(建议若更名应改为“台湾话(闽台片)”)
(可接受“台湾话(闽台片)”)
(以更名为“台湾河洛话”或“台湾话”、“台语”为妥)
:或均可,反对加入任何国外/辖外地名。将普遍常用之名称改为在使用者间越来越少见的词汇是很奇怪的事。
其他意见:
(请大家多多指教)(提及“台语”与“台湾话”为“台湾人共同的称呼方式”,但同时提及“台语”与“台湾话”均代表“台湾闽南语”,并提及以“”为条目名称的“广东话”)
综上,多数讨论者愿意(+)支持或积极考虑包括“台湾闽南语”及“台湾话 (闽台片)”在内的新条目名称。
() 日 (二) 16:05 (UTC)
本人谨将支持“台湾话 (闽台片)”者亦分别列出,唯有两件事需要各位朋友留意:(1)虽然文本编辑时是采用全形括弧,但条目名称如有括弧时都是采用半形括弧;(2)目前有条目,而“闽台片”是重定向到“泉漳片”。() 日 (四) 15:57 (UTC)
如果有人需要确切意见,我的意见类似TX55:可以接受“台湾话(闽台片)”,且反对改为“台湾闽南语”。原因在于“台湾话”一词的普遍意义已经存在多年,就已经是单指“台湾的闽南语”;同时,各种认为“台湾话”不合理的说法又缺乏普适性,理由可见上方所留的三年前的意见。如果真要改,应该等到有一天“台湾话”原有的普遍意义在维基百科之外的世界被成功替换掉的时候。() 日 (四) 06:08 (UTC)
已依照澄清意见修正。() 日 (四) 06:47 (UTC)
本人已在提议将该条目更名为“闽台片”。() 日 (日) 05:46 (UTC)
以下内容移动自,新留言请置于框外。执行人:- 日 (三) 14:49 (UTC)
(|讨论||||),分类:语言,提名人:请各位进行 日 (三) 13:46 (UTC)
投票期:日 (三) 13:46 (UTC) 至 日 (三) 13:46 (UTC)
不符合优良条目标准:提名人票。参考来源混乱,地区性。--请各位进行 日 (三) 13:46 (UTC)
(~)补充:带有地方色彩。--请各位进行 日 (三) 13:48 (UTC)
(!)意见:这条目吵很久了,所谓地区性也不过是政治上的问题,台湾这边称台语,但是中国那边不喜欢这种称呼,所以才会认为是地区性...维基百科吵到两岸问题的都是没什么结果的...--
日 (三) 16:14 (UTC)
(!)意见:须待条目名称立定,现今还为条目名称争论不休。--() 日 (六) 19:20 (UTC)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重审理由不成立。--() 日 (四) 17:10 (UTC)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不过就是一些426五毛在吵。--() 日 (三) 06:01 (UTC)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内容丰富全面,参考来源相对充分,重审理由未见成立。() 日 (三) 08:06 (UTC)
不符合优良条目标准,不少段落完全没有来源。--() 日 (三) 08:26 (UTC)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内容丰富重审理由不成立,不要政治打压台湾民间国语。--() 日 (三) 12:53 (UTC)
不符合优良条目标准:
超过5个章节没有来源。
“以日语形式传入台湾”一节有七个来源请求模板。
“影视艺文#音乐”“影视艺文#传统戏剧”“影视艺文#电影”“影视艺文#广播”和“台语用字与词汇”几节只有一个主条目链接,基本是空章节。
如“蒋为文(2011)指出”里面一样使用半角括号的,有不下十处。
参注混杂。
参考格式不规范。
来源21:“请参见百度百科"闽南语"”,以百度百科为来源。
来源36:“梁淑慧,《硕士论文》,2004年:第二章第二节”,以没有链接的名为《硕士论文》的文章为来源。
来源49:以网络BBS“海墘闽语论坛”的“潮州话汉字标准化交流区”中帖子为来源。
来源50:“”,以雅虎知识问答为来源。
以上投支持票的:HYH.124、南风先生、 tomy、Jackac四位用户,希望以后在遇到不同主题的条目时,也能够遵照相同的标准来审阅投票,不要双重标准啊。—() 日 (三) 13:28 (UTC)
↑该账号被证实是的本体,而该已于较早前投票,故此投票无效,但意见可供参考。
(!)意见:来源的确混乱。--! () 日 (三) 13:46 (UTC)
:4支持,3反对,撤销。- 日 (三) 14:44 (UTC)
Snorri投票无效。--() 日 (一) 02:19 (UTC)
完成,确认。但此不影响结果。--! () 日 (一) 04:37 (UTC)
此词照字面上之意,是“我们人的语言”,可以双关解释成“我们的话”或“我们人所讲的话”。如果是后面语意的话,那则暗示不会讲此语的人不是人。如此可被双关解释而歧视他人的字词,我不认为此词为“中性”。“中性”应该是政治正确的,对所有人都不具有敌意。建议修掉“中性”这个形容词。() 日 (一) 02:43 (UTC)
解释的是你、有这么想的当然也是你“如果是后面语意的话,那则暗示不会讲此语的人不是人”。() 日 (三) 13:45 (UTC)
楼主的解说把我雷到了o(╯□╰)o...以下是在下按楼主的理论可以类推:“”在他们自己的语言里面意思是“人”,所以说,对于非因纽特族群来说这是个严重歧视性的骂人词汇,因为“不是因纽特人的就不是人”?加拿大的白人改用这种称呼来称呼这些原住民,因为加拿大白人认为自己“都不是人”,只有原住民才能算得上是“人”?--() 日 (六) 09:02 (UTC)
“台湾话” → “台语”:“台语”一名无论是在台在陆使用的频率都要比“台湾话”多。
用google台湾搜寻:
得到11,400,000笔;
得4,390,000笔。
“台语”一名的笔数是“台湾话”的2至3倍。
再使用大陆百度搜寻:
得1,480,000笔;
得472,000笔。
“台语”一名的笔数是“台湾话”笔数的接近3倍。
综上所述,可见台语无论在台湾还是大陆都是最常用名称。按照“尽量使用人、物或事项的最常见的名称”,应命名为“台语”。-- () 日 (三) 09:28 (UTC)
(!)意见:讨论不够充分吧?看了过往的讨论,本条目名称的争议还是比较较大的,保持现状或许是较好的选择。个人认为是更合适的名称,不过我也不会提出移动的。另外提醒一下,百度的搜索笔数不可轻信,因其会将“台语”作为“闽南语”的同义词,得到的笔数是两者之合计。--() 日 (三) 07:42 (UT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