嶰爪连花为lol绿爪是什么装备不绿

中国第一历史名茶
 一、岕茶之源&
& &“茶之为类不一,岕茶为最”。清代冒辟疆著的《芥茶汇钞》里的这句首语道出了岕茶在中国名茶中的至高地位。文中所讲的岕茶就是长兴的罗岕茶。  “岕”通“嶰”地名,意为介于两山峰之间的空旷地。普通话读“jie”“介”音。宜兴、长兴比邻皖南都有带“岕”地名,当地人有二种发音,一念“岕”为“ka”“卡”音,另是“ko” “跨”。&熊明遇《罗岕茶疏(论)》中说道:“两山之夹曰“岕”,若止云“岕茶”,则山尽“岕”也。“岕”以“罗”名者,是产茶处。”因此罗岕茶乃是岕茶之源。  &&在明末清初,如按当时米价折算,一斤罗岕茶,相当于大米两到三石左右。于此可见,罗岕茶价在当年已居天价。但随着时间之推移,不知怎的,百年来罗岕茶濒临绝迹。
 二、岕茶之史&
  那么,岕茶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名茶”呢?&  中国自汉代到清末,论述茶叶的茶书典藉只有四十多部,而其中论述岕茶的书就有6部。最早的距今四百多年了,中国十大名茶,除了龙井在清末有一部专著外,其余还都没有。
  明清著述岕茶的就有:
 (一)明:许次纡《茶疏 岕中制法》 1597年&岕之茶不炒,甑中蒸熟,然後烘焙。緣其摘遲,枝葉微老,炒亦不能使軟,徒枯碎耳。亦有一種極細炒岕,乃採之他山炒焙,以欺好奇者。彼中甚愛惜茶,決不忍乘嫩摘採,以傷樹本。余意他山所說,亦稍遲採之,待其長大,如岕中之法蒸之,似無不可。但未試嘗,不敢漫作。(二) 熊明遇《罗岕茶疏(论)》 1608年&罗岕茶人尝卢、蔡诸贤嗜茶之癖,间一与好事者致东南名产而次第之,指必罗岕云。茶人每于杜鹃鸣后,遣小吏微行山间购之,不以官檄致。即或采时晴雨未若,或产地阴阳位辨,甘露、肉芝,艰于一遘,亦往往得佳品。茶人舌根多为名根所役,时于松风竹雨,暑昼清宵,呼童汲水吹炉,依依觉鸿渐之致不远。至为邑六年,而得洞山者之产,脱尽凡茶之气。偶泛舟苕上,偕安吉陈刺史啜之。刺史故称鉴赏,不觉击节曰:“半世清游,当以今日为第一碗。名冠天下,不虚也。”茶人因念不及遇君谟辈一品题,而吴中豪贵人与所购又仅其,茶人得为知己,因缘深矣。旦暮行以瓜期代,必不能为梁溪水递,爰授之,永以为好,它时雨后花明,夏前莺老,展之几上,庶几乎神游明月之峡,清风两腋生也。因之为歌,歌曰:“瑞草魁标,幽芳王郎王干,质浆,名为‘罗岕’;问其乡,阳羡之阳。”
&&&今人多以阳羡即罗岕,岕有茶不上百年,山不数陇,似于阳羡有名之时未合。按志乘,唐、宋、元贡顾渚茶,颇郑重,毗陵、吴兴二刺史亲为开园。考唐诗,有“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之句,陆龟蒙茶园亦在焉。意者顾渚即古所谓阳羡产茶处耶?今人谓义兴为阳羡,顾渚、罗岕俱在义兴南,只隔一岭二山,东西相距八十里而遥。
&&&&凡茶,以初出雨前细者佳。惟罗岕立夏开园,吴中所贵,梗粗叶厚,微有肃箬之气。还是夏前六七日,如雀舌者佳,最不易得。每岁只宜廉取,多则土人必淆杂为赢,无复真者。
两山之夹曰“岕”,若止云“岕茶”,则山尽“岕”也。“岕”以“罗”名者,是产茶处。山之夕阳胜于朝阳,庙后山西向,故称佳;总不如洞山南向,受阳气特专,称“仙品”;然只数十亩而已。凡茶产平地,受土气多,故其质浊。产于高山岩石,浑是风露清虚之气,故为可尚。茶之香重、色重、味重者,俱非上品。松罗香重,六安味苦,而香与松罗同。天池亦有草莱气,龙井如之。至云雾则色重而味浓矣。尝啜虎丘,色白而香似婴儿肉,真精绝;然产不数亩,无由,即谓之虎丘无茶也。
&&&&蔡君谟谓“黄金碾畔飞,白玉瓯中碧涛起”二句,当改“绿”为“玉”,改“碧”为“素”,以色贵白也。然白亦不难,泉清瓶净,叶少水浣,旋烹旋啜,其色自白。然真味抑郁,徒为目食耳。若取青绿,则天池、松罗及岕之最下者,虽冬月,色亦如玉。至冬则嫩绿,味甘色淡,韵清气醇,嗅之亦有虎丘婴儿之致。而芝芬浮荡,则虎丘所无也。有以“木兰坠露、秋菊落英”比之者。木兰仰萼,安得坠露?,安得落英?莫若“李青莲梨,花”一语,则色味都在其中矣。
&&&凡烹茶,水之功居大,择水则惠泉称尚。如长邑之金沙泉,唐宋涌处今亦,其下流为紫花濑,有致,不能久停。东有光竹潭妙甚,甘冽如惠泉,而淡亚之。然惠泉自梁溪纤挽而来,必逾数日,比光竹潭之新汲者,亦难辨淄、渑矣。无泉则用天水,以布盛秋雨、梅雨,淀而封诸瓮中,愈久愈妙。秋雨冽而白,梅雨白而醇。雪水五谷之精也,然旋煮,色不能白,久淀亦有莹然。若用井水,灵芝亦浊醪矣。养水须置石于瓮底,不惟可以久贮,白石清泉,悠然见水帘瀑布,会心亦不在远。
藏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收藏时先用青箬,以竹丝编之,置罂四周。焙茶俟冷,贮箬中。以生炭火煅过,烈日中爆之,令灭,置茶中,糊封罂口,覆以新砖,置高爽近人处。,切忌发覆。须于晴明皎洁,取出少许,别贮小瓶,仍行封置如故。空缺处,即以箬叶满之,方为可久。或夏至后一焙,秋分后一焙,亦可。
&&&凡煮茶,银瓶最佳,而无之致。宜以磁罐煨水,而以滇锡为注。活火煎汤,候其三沸,如坡翁云:“蟹眼已过生,飕飕欲作松风声”,是火候也。取茶叶细者,用熟汤微浣,粗者再浣,置,俟其香发,以汤冲入注中方妙。冬月茶气内伏,须于半日前浣过,以听时取。亦有以时壶代锡注者,虽雅朴,而茶味稍醇,损风致。
&&&岕有秋茶,取过秋茶,明年无茶,土人禁之。韵清味薄,旋烹,了无意趣。置磁瓶中旬日,其臭味始发。枫落梧凋,月白露冷之后,杯中郁然,一种先春风味,亦奇快也。诸茶惟岕茶轻清,能受众香,先以时花宿锡注中,良久随浣,茶入熟汤,气韵所触,滴滴如花上露也。梅兰第一,茉莉、玉兰此之,木樨则浊矣。梨花、藕花、豆花,随意错置,都自幽然。
原载清·顺治《长兴县志》,岛主转录自《熊明遇〈罗岕茶疏〉点校》(.《陆羽茶文化研究》总第16期.陆羽茶文化研究会,2006年3月)
附:顺治《长兴县志》“罗岕”:
罗岕去县治西北五十里,在互通山西,岕有仙洞二,曰明洞、曰暗洞;有龙池二,曰东池、曰西池;土地庙后产茶最佳,吴人珍重之。  (三)周高起《洞山岕茶系》 1644年&周高起(?~1645),字伯高,江阴(今属江苏)人。他博闻强记,早岁补诸生,列名第一。`康熙《》称,“乙酉(1645)闰六月,城变突作,避地由里山。值大兵勒重,箧中惟图书翰墨。无以勒者,肆加箠掠,高起抗声诃之,遂遇害”。周高起除《洞山岕茶系》,还有《》传世。
《洞山岕茶系》,是继熊明遇《罗岕茶记》、冯可宾《岕茶笺》之后,又一部关于太湖西部岕茶的地区性茶叶专著。岕茶在明初废止团饼 改贡芽茶以后,不趋炒青大流,独保用甑蒸煞青工艺愈传名声愈振。也因为这样,熊明遇写的第一本有关岕茶的书,不用他名,专以“罗岕”作记。罗岕在长兴境内,如果说第一本岕茶专著《罗岕茶记》是一本主要记述长兴岕茶的地方茶书的话,那么,洞山位于宜兴一侧,在《罗岕茶记》后所撰的《洞山岕茶系》,则是洞山岕茶名声超越罗岕以后,用洞山之名,专门以著述宜兴岕茶为主的另一本地方性茶著。这一点,明末清初乃至清朝中期文献中的不少记载,都能说明。本文撰写的年代,按《阳羡茗壶系》题记中所推算,大致是明末崇祯十三年以后。
唐李栖筠守常州日。山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遂置茶舍于罨画溪。去湖父一里所,岁供万两。许有谷诗云:“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是也。其山名茶山,亦曰贡山,东临罨画溪。时,山中涌出金沙泉,杜牧诗所谓“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泉嫩黄金涌,芽香紫璧裁”者是也。山在均山乡,县东南三十五里。又茗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永丰乡。皇甫曾有《送陆羽南山采茶诗》:“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磬一声。”见时贡茶在茗山矣。又唐天宝中,稠锡禅师名清晏,卓锡南岳,涧上泉忽迸石窟间,字曰。师曰,宜瀹吾乡桐庐茶。爰有白蛇衔种庵侧之异。南岳产茶,不绝修贡。迨今方春采茶,清明日,县令躬享白蛇于卓锡泉亭,隆厥典也。后来檄取,山农苦之。故袁高有“茶未吐,使者牒已频”之句。题南岳寺壁云:“古木阴森梵帝家,寒泉一勺试新茶。官符星火催,却使山僧怨白蛇。”卢仝《茶歌》亦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又云:“安知百万亿苍生。命坠颠紧受辛苦。”可见贡茶之苦,民亦自古然矣。至岕茶之尚于高流,虽近数十年中事。而厥产伊始,则自卢仝隐居洞山,种于阴岭,遂有茗岭之目。相传古有汉王者,栖迟茗岭之阳,课童艺茶。踵卢仝幽致,阳山所产,香味倍胜茗岭。所以老庙后一带,茶犹唐株也。贡山茶今已绝种。
罗岕去宜兴而南逾八九十里,浙直分界,只一山冈,冈南即长兴山。两峰相阻,介就者,人呼为岕。履其地,始知古人制字有意,今字书岕字,但注云山名耳。云有八十八处。前横大涧,水泉,茶根,沃山土之,故洞山为诸芥之最。自西九溯张渚而人,取道茗岭,甚险恶。县西南八十里。自东九溯湖父而入,取道缠岭,稍夷才通车骑。
老庙后,庙祀山之土神者,瑞草丛郁,殆比茶星肿*矣。地不二三亩,苕溪姚象先与婿朱奇生分有之。茶皆古本,每年产不廿斤。色淡黄不绿,叶筋淡白而厚,制成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漾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第二品 皆洞顶芥也。
新庙后、棋盘顶、纱帽顶、手巾条、姚八房,及吴江周氏地,产茶亦不能多。香幽色白,味冷隽,与老庙不甚别,啜之差觉其薄耳。总之品岕至此,清如孤竹,和如柳下,并入圣矣。今人以色浓香烈为岕茶,真耳食而眯其似也。
庙后涨沙、头、姚洞、罗洞、王洞、范洞、白石。
&第四品 皆平洞本岕也。
下涨沙、梧桐洞、余洞、石场、丫头岕、留青岕、黄龙、炭灶、龙池。
不入品外山
长潮、青口,省庄、顾渚、茅山岕。
即南岳茶也。天子所尝,不敢置品。县官修贡,期以清明日,入山肃祭,乃始开园采。制祖松罗、虎丘,而色香丰美。自是天家清供,名曰片茶,初亦如岕茶制,万历丙辰,僧稠荫游松罗,乃仿制为片。
岕茶采焙,定以立夏后三日,阴雨又需之。世人妄云“雨前真岕”,抑亦未知茶事矣。茶园既开,入山卖草枝者,日不下二三百石,山民收制乱真。好事家躬往,予租采焙,几视惟谨,多被潜易真茶去。人地相京,高价分买,家不能二三斤。近有采嫩叶,除,抽细筋炒之,亦曰片茶;不去筋尖,炒而复焙,燥如叶状,曰摊茶,并难多得。又有俟茶市将阑,采取剩叶制之者,名修山,香味足而色差老。若今四方所货芥片,多是南岳片子,署为骗茶可矣。茶人,率以长潮等茶,本岕亦不可得。噫!安得起陆龟蒙于九京,与之赓茶人诗也。陆诗云:“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雨后采芳去,云间幽路危。惟应,得共此人知。”茶人皆有市心,令予徒仰真茶已。故予烦闷时,每诵姚合《乞茶诗》一过:“嫩绿微黄碧涧春,采时闻道断。不降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
岕茶德全,策勋惟归洗控。沸汤泼叶即起,洗鬲敛其出液,候汤可下指,即下洗鬲沙沫。复起,并指控干,闭之茶藏候投。盖他茶欲按时分投,惟岕既经洗控,神理绵绵,止须上投耳。倾汤满壶,后下叶子,曰上投,宜夏日;倾汤及半,下叶满汤,曰中投,宜春秋:叶着壶底,以汤浮之,曰下投,宜冬日初春。
1 许有谷:明宜兴许氏文人。
2 皇甫曾:祖籍安定,玄宗天宝十一载进士,有“大历才子”之称。
3 卓锡:意指僧人在某地停留下来。
4 九:宜兴有东九、西九,是位于今宜城的两大水荡。
5 茅山岕:此茅山,非江苏句容、金坛之茅山,而是长兴西北的茅山。
6 九京:此处“京”也通作“原”,泛指坟墓。  (四)冯可宾《岕茶笺》 1642年&& 环长兴境,产茶者曰白罗懈、曰岩、曰乌瞻、曰青东、曰顾渚、曰筱浦,不可指数,独罗懈最胜。环懈境十里而遥,为懈者亦不可指数。懈而曰芥,两山之介也。罗氏居之,在小秦王庙后,所以称庙后罗岕也。洞山之芥,南面阳光,朝旭夕晖,云*雾*,所以味也。
  雨前则精神未足,夏后则梗叶大粗。然茶以细嫩为妙,须当交夏时,看风日晴和,月露初收,亲自监采人篮。如烈日之下,又防篮内郁蒸,须伞盖至舍,速倾净匾薄摊,细拣枯枝病叶、蛸丝青牛之类,一一剔去,方为精洁也。
  蒸茶须看叶之老嫩,定蒸之迟速,以皮梗碎而色带赤为度,若太熟则失鲜。其锅内汤须频换新水,盖熟汤能夺茶味也。
  茶焙每年一修,修时杂以湿土便有土气。先将干柴隔宿熏烧,令焙内外干透,先用粗茶人焙,次日,然后以上品焙之。焙上之帘,又不可用新竹,恐惹。又须匀摊,不可厚薄如焙中。用炭有烟者,急剔去,又宜轻摇大扇,使火气旋转,竹帘上下更换,若火太烈恐糊焦气,太缓色泽不佳,不易帘,又恐干湿不匀。须要看到茶叶梗骨处俱已干透,方可并作一帘或两帘,置在焙中最高处,过一夜,仍将焙中炭,火留数茎于灰烬中,微烘之,至明早可收藏矣。
  新净磁坛周回用干箬叶密砌,将茶渐渐装进摇实,不可用手措。上箬数层,又以火炙干炭铺坛口扎固。又以火炼候冷新方砖压坛口上。如潮湿,宜藏高楼,炎热则置凉处。阴雨不宜开坛。近有以夹口锡器”贮茶者,更燥更密。盖磁坛犹有微罅透风,不如锡者坚固也。
  茶虽均出于序岕名,有如兰花香而味甘,过霉历秋,开坛烹之,其香愈烈,味若新沃。以汤色尚白者,真洞山也。若他懈,初时亦有香味,至秋,香气索然,便觉与真品相去天壤。又一种有香而味涩者,又一种色淡黄而微香者,又一种色青而毫无香味者,又一种极细嫩而香浊味苦者,皆非道地。品茶者辨色闻香,更时察味,百不失一矣。
  先以上品泉水涤烹器,务鲜务洁。次以热水涤茶叶,水不可太滚,滚则一涤无余味矣。以竹箸夹茶于涤器中,反复涤荡,去尘土、黄叶、老梗净,以手搦干,置涤器内盖定,少刻开视,色青香烈,急取沸水泼之。夏则先贮水而后人茶,冬则先贮茶而后入水。
  锡山惠泉、武林虎跑泉上矣。顾渚金沙泉、德清半月泉、长兴光竹潭皆可。
  茶壶窑器为上,锡次之。茶杯汝、官、哥、定,如未可多得,则适意者为佳耳。
  或问茶壶毕竟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的见得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施于他茶亦无不可。
  无事&佳客&吟咏&挥翰&倘佯睡起清供
  精舍&会心赏鉴&文僮
  不如法恶具主客冠裳荤有杂陈壁间案头多恶趣 (五)周庆叔《岕茶别论》&&失传& (六)清:冒辟疆《岕茶汇钞》 1683年&一、作者简介
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巢,江苏如皋人。冒襄幼有俊才,负时誉。史可法荐为监军,后又特用司李,皆不就。明亡后无意用世,性喜客,所居有朴巢、水绘园、深翠山房诸胜,擅池沼亭馆之景,四方名士,招致无虚日。晚年结匿峰庐,以图书自娱。有《水绘园诗文集》、《朴巢诗文集》及《影梅庵忆语》等传世。
&&&《》大半取材于冯可宾《岕茶笺》,还钞于和熊明遇《罗岕茶记》。刊本有本,张潮撰序和跋;有冒氏小品四种本,光绪乙酉(1885)刊;有冒氏丛书本,光绪己亥(1899)刊。
  本书以冒氏小品四种本为底本,参校他本。
  茶之为类不一,岕茶为最,岕之为类亦不一,庙后为佳。其采撷之宜,之政,巢民已详之矣,予复何言,然有所不可解者,不在今之茶,而在古之茶也。古人屑茶为末,蒸而范之成饼,已失其本来之味矣。至其烹也,又复点之以盐,亦何鄙俗乃尔耶。夫茶之妙在香,苟制而为饼,其香定不复存。茶妙在淡,点之以盐,是且与淡相反。吾不知玉川之所歌、鸿渐之所嗜,其妙果安在也。善茗饮者,每度卒不过三四瓯,徐徐啜之,妙尽其妙。玉川子于俄顷之间,顿倾七碗,此其鲸吞虹吸之状,与壮夫饮酒,夫复。陆氏《茶经》所载,与今人异者,不一而足。使陆羽当时茶已如今世之制,吾知其沉酣于此中者,当更加十百于前矣。昔人谓饮茶为,元魏人至以为耻甚,且谓不堪与酪作奴,苟得罗介饮之,有不自悔其言之谬耶。吾香三天子都,有抹山茶,茶生石
间,非人力所能培植,味淡香清,采之甚难,不可多得。惜巢民已殁,不能与之共赏也。心斋张潮[1]撰.环长兴境,产茶者曰罗嶰,曰白岩、曰乌瞻、曰青东、曰顾渚、曰筱浦,不可指数,独罗嶰最胜。环嶰境十里而遥,为嶰者亦不可指数。嶰而曰岕,两山之介也。罗氏居之,在小秦王庙后,所以称庙后罗岕也。洞山之岕,南面阳光,朝旭夕晔,雾浡,所以味迥别也[2]。
  产茶处,山之夕阳胜于朝阳。庙后山西向,故称佳。总不如洞山南向,受阳气独专,足称仙品[3]。
  茶产平地,受土气多,故其质浊。岕茗产于高山,泽是风露清虚之气,故为可尚。茶以初出雨前者佳,惟罗岕立夏开园,吴中所贵,梗粗叶厚,有萧箬之气。还是夏前六七日,如雀舌者佳,最不易得。
  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州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胜。近日所尚者,惟长兴之罗岕,疑即古之顾渚紫笋也。介于山中谓之岕,罗隐隐此故名罗。然岕故有数处,今惟洞山最佳。姚伯道云:明月之峡,厥有佳茗,是上乘品。要之,采之以时,制之尽法,无不佳者。其韵致清远,滋味甘香,清肺除烦,足称仙品。若在顾渚,亦有佳者,人但以水口茶名之,全与岕别矣[4]。
  岕中之人,非夏前不摘。初试摘者,谓之开园。采自正夏,谓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须待时,此又不当以太迟病之。往日无有秋摘,近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不嫌少薄也[5]。
  岕茶不炒,甑中蒸熟,然后烘焙。缘其摘迟,枝叶微老,炒不能软,徒枯碎耳。亦有一种细炒岕,乃他山炒焙,以欺好奇。岕中惜茶,决不忍嫰采,以伤树本。余意他山摘茶,亦当如岕,迟摘老蒸,似无不可。但未试尝,不敢漫作[6]。
  岕茶,雨前精神未足,夏后则梗页太粗。然以细嫰为妙,须当交夏时。时看风日晴和,月露初收,亲自监采入篮。如烈日之下,又防篮内郁蒸,须伞盖至舍,速倾净匾薄摊,细拣枯枝病叶、蛸丝青牛之类,一一剔去,方为精洁也[7]。
  蒸茶,须看叶之老嫩,定蒸之迟速,以皮梗碎而色带赤为度,若太熟则失鲜。起其锅内汤频换新水,盖熟汤能夺茶味也[8]。
  茶虽均出于岕,有如兰花香而味甘,过霉历秋,开坛烹之,其香愈烈,味若新沃,以汤色尚白者,其洞山也。他嶰初时亦香,秋则索然,与真品相去霄。又有香而味涩,色淡黄而微香者,有色青而毫无香味,极细嫩而香浊味苦者皆非道地。品茶者辨色闻香,更时察味,百不失矣[9]。
  茶色贵白,白亦不难。泉清瓶洁,叶少水洗,旋烹旋啜,其色自白。然真味抑郁,徒为目食耳。
  若取青绿,天池、松萝及下岕,虽冬月,色亦如,何足称妙。莫若真洞山自谷雨后五日者,以汤薄浣,贮壶良久,其色如玉,冬犹嫩绿,味甘色淡,韵清气醇,如作婴儿肉香,而芝芬浮荡,则虎丘所无也[10]。
  烹时先以上品泉水涤烹器,务鲜务洁。次以热水涤茶叶,水太滚恐一涤味损,以竹箸夹茶于涤器中,反复涤荡,去尘土、黄叶、老梗尽,以手搦干,置涤器内盖定,少刻开视,色青香洌,急以沸水泼之。夏先贮水入茶,冬先贮茶入水[11]。
  茶花味浊无香,香凝叶内。
  洞山茶之下者,香清叶嫩,着水香消。
  棋盘顶、乌纱顶、雄鹅头、茗岭,皆产茶地,诸地有老柯嫩柯,惟老庙后无二,梗叶丛密,香不外散,称为上品也。
  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壶,任独斟饮,方得茶趣。何也,壶小香不涣散,味不耽
迟。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恰有一时,太早未足,稍缓已过。个中之秒,清心自饮,化而裁之,存乎其人[12]。
  忆四十七年前,有吴人者,熟于阳羡茶山,每桐初露白之际,为余入岕,携来十余种,其最精妙不过斤许数两,味老香淡,具芝兰金石之性。十五年以为恒。后宛
姬从吴门归,余则必需半塘顾子兼,必金平叔,茶香双妙,更入精微。然顾、金茶香之供,每岁必先虞山,吾邑陇西之倩姬与余共宛姬,而后他及[13]。
  金沙于象明携岕茶来,绝妙。金沙之于精鉴赏,甲于江南,而岕山之棋盘顶,久归于家,每岁其尊人必躬往采制。今夏携来庙后、棋顶、涨沙、本山诸种,各有差等,然道地之极,真极妙,二十年所无。又辨水候火,与手自洗,烹之细洁,使茶之色香性情,从文人之奇好,一一淋漓而出。诚如丹丘羽人所谓,饮茶生羽翼者,真衰年称心乐事也。
  又有吴门七十四老人朱汝奎,携茶过访,茶与象明颇同,多花香一种。汝奎之嗜茶自幼,如世人之结斋于胎,年十四入岕迄今,春夏不渝者百二十番,夺食色以好之。有子孙为名诸生,老不受其养,谓不嗜茶,为不似阿翁。每竦骨入山,卧游虎虺,负笼入肆,啸傲瓯香,晨夕涤瓷洗叶,啜弄无休,指爪齿颊与语言激扬赞颂之津津,恒有喜神妙气,与茶相长养,真也。
  吾乡既富,复饶泉水,以泉烹茶,其味大胜,计可与罗岕敌者,唯松萝耳。予曾以诗民云:君为罗岕传神,我代松萝叫屈;同此一样清芬,忍令独向。迄今思之殊深,我以之感也。心斋居士题。
[1]&张潮,字山来,一字心斋,安徽?县人。约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前后在世。以岁贡生官翰林孔目。张潮辑录各家文集中类于传奇之文字,为《虞初新志》二十卷,又辑有《昭代丛书》一百五十卷、《檀几丛书》五十卷。张潮工于词,有《花影词》传世。
[2]&此“环长兴境”一节,录冯可宾《岕茶笺·序》。
[3]&此节论茶山之夕阳朝阳,以及后两节论茶产平地高山,茶以初出雨前者佳,钞录熊
明遇《罗岕茶记》。
[4]&“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一节,钞录许次纾《茶疏·产茶》。
[5]&此岕茶“开园”、“秋摘”一节,钞录许次纾《茶疏·产茶》。
[6]&此节中“不炒”、“摘迟”,钞录许次纾《茶疏·岕中制法》。
[7]&此节岕茶采摘“须当交夏时”,钞录冯可宾《岕茶笺·论采茶》。
[8]&“蒸茶”一节,钞录冯可宾《岕茶笺·论蒸茶》。
[9]&此节罗岕洞山与他嶰之辨别,钞录冯可宾《岕茶笺·辨真赝》。
[10]&“茶色贵白”一节,钞录熊遇明《罗岕茶记》。
[11]&此涤器、洗茶一节,钞录冯可宾《岕茶笺·论烹茶》。
[12]&“茶壶以小为贵”一节,钞录冯可宾《岕茶笺·论茶具》。
[13]&冒襄此则茶事,在《影梅庵忆语》中亦有记述:“姬能饮,自入吾门,见余量不胜
焦叶,遂罢饮……而嗜茶与余同性,又同嗜界(岕)片,每岁半塘顾子兼择最精者缄寄
,具有片甲蝉翼之异。”  中国历代名茶,唯有岕茶是有人专门为其作传的。作为明清时的茶中极品,岕茶才有中国第一历史名茶的尊崇地位!
 三、岕茶之本&
  芥茶有什么主要特点呢?我们就从色,香,味,形上来看,都有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绿茶是不尽相同的。
  色白 茶色贵白。古人在评定好茶的第一标准就是白,只有是精晶者,也就精品的茶,不仅外观是白的,而且在冲泡了后,投叶放的多,放少,放长,汤色都要是白的。这样的茶,不仅香气好,味道也足。
  古人评判色白的标准说明了什么,那就是色白了,说明茶质鲜嫩,焙制茶的火候恰到好处。只有这样的茶,滋味才味觉甘鲜,香气扑鼻。
  据《洞山岕茶系》岕茶描述,一品岕茶为叶脉淡白而厚,汤色柔白如玉露,二品岕茶为“香幽色白味冷隽。”
  乳香:据《岕茶汇钞》中对香气描述“作婴儿肉香,芝芬浮荡。”
  岕茶不仅有花香,更有奇妙的婴儿体香。
  而且这样的香气,不会随着时间放久了之后而消失,而是越来越烈。尤其是过了霉雨到了秋天,它的香气更是如刚刚焙出来的新茶一样。
  金石性:就是说岕茶的味了,岕茶产于山间,浑是冈露清虚之气,非草非木,稍具金石气,这就是说,岕茶不仅有其它茶的好滋味,更带有一种灵气,品尝岕茶的灵气,是需要人心清的时候品饮才可体会到的,因为这种灵气,又若又无,化而载之,所以说,能不能品出灵气,存乎其人,就在于品尝的人了。
  品饮岕茶,不仅能益生气,育和气、增活气,也能清洗世人的“土胃热肠”,于养生也不无脾益。
  鲜活:岕茶在形上的主要体现就是鲜活。据《岕茶汇钞》中对鲜活描述:贮壶良久,其色如玉,犹嫩绿。
  冲泡的岕茶,不仅叶底鲜活,久不变色,栩栩如生,更保持了茶汤的原汁原味与新鲜。
  一杯鲜活,生机盎然的岕茶,展现在眼前时,那生机勃勃的景象,能够让眼睛特别舒服,让心灵为之舒展。拥有鲜活,就是得到健康,看到鲜活,就是看到希望。
  岕茶可以在常温下保鲜了,无需再到冰箱冷藏都可以做到不再变色。
  四、岕茶之制&
  岕茶盛行于明万历年间,失传于清雍正年间。
  如此的奇茶为什么会失传了呢?主要就是因为岕茶的工艺过于复杂了。岕茶最主要的制作工序就是焙茶,做时极为讲究工与时。
  好茶是焙出来的。
  我们现在的制茶,从杀青到干燥,前后二小时就可以做出成品,焙茶也就一二十分钟。而岕茶的制作前后要历时近三十个小时。那么岕茶是怎么焙的呢?
  清冒辟疆《岕茶汇钞》中有详细的岕茶制作工艺。
  “焙数则首面干而香减,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就是说焙茶不能干,干了香气就减了,更不能断火,失焙了茶叶的味道就不纯正了,不光焙好就完工,而是焙好之后,要复焙,复焙要明火,而且是通宵进行,前后要近三十多个小时。
  正因为这样,一是焙茶的人工成本高,二是技术含量高。特别是第二点,焙茶是制好芥茶的关键,火候,温度,程度,时机这些过程纯人力,由制茶人的经验来操作,所以最后也就失传了。
  岕茶,先为“吴中所贵”,成为明清二朝时贡茶,被誉为茶中极品。
  这旷世仙品有着怎样的风神仙骨,作为生于茗岭山下的,一直对美誉灿若繁星的岕茶充满期冀,偶得古籍:清 冒襄的《岕茶汇钞》,以尊重历史,按古籍的记载,从采摘、制作到蒸作,不断摸索、实践,参阅大量古典茶学文献,前后历时三年试制,于08年秋制出了明《洞山岕茶系》所描述的第一品、第二品及贡品岕茶。在遵循古法的同时,加以现代工艺,做到了岕茶与众不同的鲜活嫩白,让清新活力的生机之感在手中展现,那美妙的鲜活意境,使人看着清爽,喝着舒服。
 五、岕茶之能&
  “饮岕茶益智长寿。”摘农业考古2007第5期 楼明初著。
  岕茶制作奇巧,因茶特别鲜活、翠绿,最多的保留茶叶中的叶绿素、茶多酚、蛋白质、氨基酸等,通过对茶树体内、POD、CAT和SOD等氧化酶的活性测定,在抗逆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医学研究发现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抗肿瘤、抗辐射,防治心血管疾病,抑菌及抗病毒作用。而作为绿色植物中一种独特而主要的营养物质的叶绿素,除了抗辐射,强健肌肉外,还有造血作用,提供维生素,消炎解毒之功效。
  现代科学测定指标如下:
  水浸生物含量——(42.5+1.7)%
  蛋白质含量——(15.1+2.1)%
  水溶性糖含量——(8.2+0.2)%
  多酚含量——(16.6+1.3)%
  氨基酸含量——(10.7+0.4)%
  —— (1.8+0.1)%
六、岕茶之赞 &
  “茶之为类不一,岕茶为最。”摘 清·冒辟疆《岕茶汇钞》首语。
  “闽之清源,武夷,吴郡之天池虎丘,武林之龙井,新安之松萝,匡庐之云雾,其名虽大噪,不能与岕茶相较也。”摘 明·沈周题岕茶《岕茶别论》。& & 明代唐伯虎,在阳羡品岕茶,兴之所致,作《咏阳羡岕茶》,诗云:“千金良夜万金花,占尽东风有几家。门里主人能好事,手中杯酒不须赊。罩层层翠,紫竹支持叠叠霞。新乐调成蝴蝶曲,低檐将散蜜。清明争插西河柳,谷雨初来罗岕茶。二美四难俱备足,晨鸡欢笑到昏鸦。”&& & 明代祝枝山,品岕茶,忆唐代卢仝在罗岕洞山课童艺茶的典故,作《和竹茶炉诗》四首。《中国茶诗》载第二首云:“尝遍江南七品泉,浙游复汲玉。潇洒夜雨来窗外,岕谷秋云起座前。翰苑曾消司马渴,书斋每消老韶眠。卢仝素识茶中趣,此趣多应识未全。”& & 明代文征明,曾和诗唐代皮日休、陆龟蒙在顾渚的《茶事十吟》。在一次友人聚会中,以惠山泉烹白岘茶,作诗《邵二徒以惠山泉饷白岘茶,适吴宗伯宁庵寄阳羡茶亦至白岘,烹以饮客命诗》云:“谏议印封阳羡茗,卫公惠山泉。百年佳话人兼胜,一笑风檐手自煎。闲兴未夸禅榻畔,月明还到酒樽前。品尝只合王公贵,惭愧清风被玉川。”& & 明代徐渭,诗吟茗岭,岭南罗岕,岭北宜兴。《中国茶诗》载《茗岭篇》云:“知君元嗜茗,欲傍茗岭家。入涧遥尝水,先春试摘芽。方屏午梦转,小香赊。独啜无人伴,寒梅一树花。& & 明代天门学派首领、京中重臣钟惺,作《七月十五日试岕茶徐元叹寄到二首》,其一云:“江南秋岕日,此地试春茶。致远良非易,怀新若有加。咄嗟人器换,惊怪色香差。所赖微禁老,经时保静嘉。& & 长兴明代文人臧懋循送岕茶给“吴兴四子”的茅维。茅维作《友人饷岕茶歌》云:“乍倾色若无,稍贮味逾迥。七碗清风飕,一啜胸滓冷。何用金沙水,自陋建阳饼。世以方虎丘,品置岂平等。不愿溪,愿得岕一顷。”&& & 明代长兴文人徐中行,官至江西布政使,送岕茶给浙江按察副使。明代冯梦祯在《快雪堂漫录》中记录道:“李于鳞为吾浙按察副使,徐子与(中行)以岕茶最精者饷之。比看子与于昭庆寺问及,则已赏皂役矣。盖岕茶叶大梗多,于鳞北人不相遇宜也,纪之以发一笑。”&& & 《和茅孝若试岕茶歌》云:“评者往往为吴兴,请卢淡穆有幽致。去年春尽客来泠,茅君遗我岕一器。更寄新篇赋岕歌,蝇头小书三百字。为言明月峡中生,洞山庙后皆其次。”& & 明时在宜兴为官的熊飞有长篇诗歌《座怀苏亭,焚北铸炉,以陈壶徐壶烹洞山岕片歌》中说到“闲煮惠泉烧柏子,梧风习习引轻裾。吁嗟!洞山岕片不多得,任教茗战难相克”。
七、岕茶之典&
  茶叶因沸水才能释放出深蕴的清香,人生只有经过多重的历练,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
  一个屡试不第的王秀才迢迢来到南岳寺,慕名寻到老僧释然,沮丧地对老僧释然说:“像我这样屡屡失意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静听着这位秀才的叹息和絮叨,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途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稍顷,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然后用温水沏了,微微一笑说:“施主,请用些茶。” 秀才俯首看看杯子,只见杯子里微微地袅出几缕水汽,那些茶叶静静地浮着。不解地询问释然说:“贵寺怎么用温水冲茶?释然微笑不语,只是示意秀才说:“施主请用茶吧。”秀才只好端起杯子,轻轻呷了两口。释然说:“请问施主,这茶可香?”秀才又呷了两口,细细品了又品,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茶香也没有呀。”释然笑笑说:“这是一品岕茶,怎么会没有茶香?”秀才听说是一品岕茶,又忙端起杯子吹开浮着的茶叶呷两口又再三细细品味:“真的没有一丝茶香。”老僧释然微微一笑,吩咐小和尚说:“再去膳房烧一壶沸水送过来。”
  稍顷,便提来一壶壶嘴吱吱吐着浓浓白气的沸水进来,
  释然起身,取茶用沸水重泡,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随着茶叶的沉浮,一丝细微的清香便从杯子里溢出来。闻着那清清的茶香,秀才禁不住欲去端那杯子,释然微微一笑说:“施主稍候。”说着便提起水壶朝杯子里又注了一缕沸水。秀才再俯首看杯子,见那些茶叶上上下下沉沉浮浮得更嘈杂了。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地升腾出杯子,在禅房里轻轻地弥漫着。那绿绿的一杯茶水,沁得满屋津津生香。释然笑着问道:“施主可知道同是第一品岕茶,却为什么茶味迥异吗?”秀才思忖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用水不同吧。”释然笑笑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用温水沏的茶,茶叶就轻轻地浮在水上,没有沉浮,茶叶怎么会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冲沏了一次又一次,茶叶沉了又浮,浮了又沉,沉沉浮浮,茶叶就释出了它春雨的清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平平静静生活,就像温水沏的淡茶平地悬浮着,弥漫不出他们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栉风沐雨饱经沧桑的人,坎坷和磨砺一次又一次袭击他们,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酽茶,他们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沉沉浮浮,于是像沸水一次次冲沏的茶一样溢出了他们生命的脉脉清香。是的,浮生若茶。而命运的价值,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磨砺和忍耐,才能留下我们一脉脉人生的幽香。
  王秀才下山,潜心苦读。后得进士及第,为官一方,廉洁自律,因性耿直,于官场不融恰,有生退意。
  多年后,又上南岳寺,寻到老僧,郁郁对老僧释然说:“上次承蒙教诲,了有小成,可感现世态炎凉,自己无所适从,为何进退皆不如意呢?”老僧如前般定做,只是吩咐小和尚说:“官人远来,烧水上好茶。”
  稍许,水沸,释然抓茶叶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微微笑之:“请用茶。”官人问之:“此还是一品岕茶否?”“非也,此乃斗品贡茶,天家清贡之物,本庙监制,稍有余。”官人肃然起敬,徐徐咽下,口舌生津,香余满口,仔细审视碗底,茶芽细嫩,汤色柔和淡雅,如冰类玉。
  三水毕,“好茶,果然是好茶,和以往喝的茶味绝不一样。”释然笑道:“味觉如何?”“此茶清淡,似甘醇,似有物,似无牵,让人似觉身清欲飞。” “再泡一巡如何。“释然吩咐小和尚,“施主再品。”生再饮,哪种轻洌的甘甜仍然绵长不绝,释然说道:“官人可觉滋味不同?”生若有所思,说:“岕茶色白,味淡、香美。初入口,过一下,觉得甘甜入喉,静入心脾,过一下,清新的感觉直透骨髓。淡的味道,从来没感觉到与今日的不同。”释然微微一笑,说道:“淡者,道也。”
  人淡若茶,饮茶至淡处方可悟茶之道,友交往,亲近之人交往,淡浓自有分说。香淡、味淡、色淡、人淡、心淡,然至淡处,犹有甘淡在口,此中况味,非精于道者可语也。
  岁月如梭,且从容。
 八、岕茶之复
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包括有关政府部门也开始尝试复现罗岕茶。也有人宣称岕茶试制成功,然实无无古藉描述之韵,惜之惜之。素水兰香——罗岕茶探旨及复现
发布日期:& & & & 作者:;吴蕴;马瑞& & & & 机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中文关键词:罗岕茶;湖州;复现中文摘要:产于湖州长兴的罗岕茶在明中后期盛极一时,可惜失传。2008年湖州社科联对罗岕茶立项研究,从探究罗岕茶的历史本原着手,在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实现罗岕茶的复制与重现。
&&&&&&&&湖州在茶业的地位由来已久。回溯历史,湖州地域不单孕育了《茶经》,并且名茶辈出,长兴顾渚的紫笋茶在唐朝就列为皇家贡茶,明中后期又有长兴罗岕茶独占鳌头。本研究在广泛纵览史实文献及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地域历史文化积淀,致力于本土经济兴盛及文化复兴,选择湖州业已失传的茶业鼎盛期代表之一的罗岕茶作为研究对象,从探究罗岕茶的历史本原着手,在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实现罗岕茶的复制与重现。
&&&&&&&&1&罗岕茶复制的研究价值&罗岕茶的探旨及复制至少具备以下价值:
&&&&&&&&1.1&功德无量——重现久已失传的历史名茶罗岕茶产于湖州长兴县,崛起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在明中后期已经成为一枝独秀的江南名茶,当时声望远在紫笋茶之上,可惜失传。上个世纪80年代长兴县农业局曾经试图重现罗岕茶,可惜功亏,未能如愿。2005年有位意大利茶叶研究者,耳闻“明代罗岕茶擅贵吴中”,怀着深厚兴趣,只身一人来长兴考察。因在长兴所见只有现代炒青,他悻然离去。续而在意大利组织的“中国问茶之旅”路线图上删去了湖州长兴。究其原因,恐怕是现代炒青工艺过于大众化,不足以承载地域丰厚的茶文化积淀。是以,重现古法制作的蒸青岕茶势在必行,功在千秋。
&&&&&&&&1.2&活色生香——重温明朝旧世的素水兰香茶文化与蚕桑和湖笔文化共同建构了湖州地域文化之魂。茶原不过是求渴之用,历代文人骚客于用茶中赋予了生活态度寄情了生活方式久而久构成了独特茶文化,其元神在于茶。本研究从“茶为人用”的角度入手,复现罗岕茶实物,以活色生香的饮茶体验重温古代文人与茶的交流物语,让现代人超越喧嚣红尘,借助茶的精灵气来内观外顾,沟通历史与自然,体现人文情怀的精髓正宗。以后现代的视野看来,茶文化的传承即是对茶的共同体验的传承。
&&&&&&&&1.3&锦上添花——以品牌行销带动传统茶业茶人往往将湖州誉为“茶文化的祖庭”,然而观当下茶市,湖州长兴历史名茶式微。营销学家研究表明:比如服装行业,捍卫巴黎、米兰作为时装之都地位的高级成衣品牌本身并不带来商业利润,但是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全面带动了该国服装行业的占有率,间接创造巨额利润,繁荣国民经济。以此类推,如果借助罗岕茶复制,培育并壮大成为独特文化卖点的名茶品牌,有助于活跃湖州地区茶业,造福地方。
&&&&&&&&1.4&文化建市——以茶事、丝绸和湖笔书画重振辉煌在现当代,湖州的影响力日益衰败。虽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熟地,但是知名度日下,在国内为人所知甚微。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的经济转型期,文化建市无疑是湖州地域经济创新型发展的最好出路。湖州有足够的历史文化积淀,传承、应用得当则足以重振湖州昔世盛名。但记:不积圭步,无以行千里!罗岕茶探旨及复制是千里之行一小步。
&&&&&&&&2&罗岕茶探旨与复制
&&&&&&&&2.1&罗岕茶探旨湖州长兴罗岕茶,蜚声海外,声名鹊起于明中后期,然而失传已久。除了太平天国运动等战乱因素外,罗岕茶的蜚声特质也促成失传。罗岕茶特质有四:一为采摘时令;二为制作工艺;三为素水兰香;四为产地集中产量小。许次纾《茶疏》云“岕茶非夏后不摘。初试摘者,谓之开园。采自正夏,谓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须待时,此又不当以太迟病之。”然而,一般茶叶采摘均以谷雨前后为宜。《茶疏》亦云“岕之茶不妙,甑中蒸熟,然后烘焙,缘其摘迟,枝叶微老,炒也不能软,徒枯碎耳。”即便明时,制茶方法有不少已采用炒青,何况现代古老的蒸青工艺基本失传,只用炒青工艺。《茶疏》复云“近时制法,旋摘旋焙,色香俱全,尤蕴真味”,茶擅洁象,以素水兰香形容岕茶出水姿色毫不为过。终明朝以来,堪称色白之茶惟虎丘与罗岕而矣。据《长兴县志》记载所有上品真岕的全部产量,总计不过五、六十斤。
&&&&&&&&2.2&罗岕茶复制罗岕茶的复制主要依据是古代文献,史载所涉文献总计21种,最主要的是熊明遇《岕山茶记》、冯可宾《岕茶笺》、周高起《岕茶系》和《长兴县志》。复制实证研究分为五个步骤:
&&&&&&&&2.2.1&寻源——定位罗岕茶原产地岕(kǎ)是长兴方言,意为山谷、山坳。长兴许多地名以岕命名,比如白岘乡罗岕村。当地老人还知道罗岕历史上胜产罗岕名茶。根据《县志》记载:“罗岕在县西北五十里。”古人测地采用“画方计里”方法,在一县境之内,累积误差还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可与现代地图比较,罗岕村距长兴县城27公里,方向西北,与文献相当。确定古罗岕茶产地为罗岕村后,再根据古籍寻找“老庙”。明代茶书,但凡提及岕茶的,往往都以“庙后”茶为最上。如周高起在《岕茶系》中说“第一品在老庙后”,“庙祀山之土神者”,据此可以推断为土地庙。实地考察发现,罗岕村中尚存有土地庙,该庙同时担当“柳宿”庙职责,柳宿在罗岕民俗中是茶神,据此,老庙初定为罗岕村的土地庙。本研究继续对庙后山坡测向的结果为正西,与熊明遇《岕山茶记》中记述“庙后山西向”完全吻合。
&&&&&&&&2.2.2&采摘——非夏后不摘据古书记载,罗岕茶采摘时间较晚,若按《岕茶笺》中和理论:“雨前精神未足,夏后则梗叶太粗……须当交夏时”,应该在立夏前后。许次纾在《茶疏》中认为“岕茶非夏后不摘。初试摘者,谓之开园。采自正夏,谓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须待时,此又不当以太迟病之。”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现代气候条件逐渐变暖的差异,本研究采用了分时采样法,取样上兼顾芽与叶的选择。
&&&&&&&&2.2.3&手工蒸青——蒸时与叶相的比较研究蒸清和烘焙是罗岕茶复制的关键技术。从冯可宾《岕茶笺》中《论蒸茶》章“视叶之老嫩定蒸之迟速”的论述可知古人依据定时来控蒸茶。实践中,蒸青与烘焙技术的变通和采摘时令及采摘叶形互为结果,本研究分时采样,蒸青时间设定由短至长涵盖全面的蒸清时间组,将五组茶形按每份15克分别等分7份,依次蒸焙,四采时与五叶形为罗岕茶复制提供了精致细化的比较研究。
&&&&&&&&2.2.4&储藏——去其形取其神茶的保存问题即“藏茶”被视为制茶的延伸。冯可宾在《岕茶笺》中《论藏茶》章详细介绍罗岕茶的保存:“新净磁坛,周回用干箬叶密砌,将茶渐渐装进摇实,不可用手措;上覆干箬数层,又以火炙干炭铺坛口挚固;又以火炼候冷新方砖压坛口上。如潮湿宜藏高楼,炎热则置凉处。阴雨不宜开坛。近有以夹口锡器贮茶者,更燥更密,盖磁坛犹有微罅透风,不如锡者坚固也。”这种藏茶法符合茶六要:避湿、避光、闭气、避免高温、避免异味沾染。当代镀铝包装袋抽真空低温冷藏保存也是。本研究应用古今两种藏茶法分别储存了相同质量的茶,做为对比研究。经历5月到8月后拆封冲泡发现:镀铝包装袋抽真空低温冷藏保存的茶,无论在干茶色泽还是茶汤的色、香、味保留上都胜于古法。
&&&&&&&&3&罗岕茶的验证&本研究通过对罗岕茶复制的价值探讨、文献研究和复制实证后,着手罗岕茶验证。本研究基于史实做复制探究,因此以文献作为考核罗岕茶复制的评判标准。首先是成茶外形,根据熊明遇《岕山茶记》中对罗岕茶的描述为“吴中所贵,梗粗叶大”,本研究所复制的手工蒸清罗岕茶粗枝大叶,具备该形象特征。其次是汤色,这是罗岕茶的独特表征。熊明遇《岕山茶记》有“贮壶良久,其色如玉”;张岱《陶庵梦忆〈闵老子茶〉》也有“灯下视茶色,与素瓯无别”的记载。本研究所复制罗岕茶完全能达到色淡如水的特征。取多量茶叶入壶沸水冲泡,观得茶色透明,近乎白水,略显温润,呈白玉质感,而且这种状态可以保持。最后是口感,所复制罗岕茶幽香缥缈如兰品。周高起《岕茶系》中恰恰有:“今人以色浓香烈为岕茶,真耳食而眯其似也。”这说明昔日罗岕茶的口味,本就是淡的。得品罗岕茶者都认为茶色如白水,口味轻淡,甘香留颊,缥缈不散。综上所述,本研究基本完成了罗岕茶的探旨与复制。今后的研究将主要围绕罗岕茶的应用研究:如何在忠于罗岕茶原型的基础上融入当代元素,开发出稳定成型的制作标准?如何结合现代的品牌营销策略,籍着深厚文化积淀,打造出罗岕茶的奢侈品牌?如何运用罗岕茶的奢侈品牌效应,带动顾渚紫笋茶重现辉煌,打造湖州茶事盛况?新闻:失传百年岕茶重现宜兴
已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专利
11:29&&来源:人民网&  近日,中国茶叶学会的专家认定宜兴市龙背山森林茶场研制的岕茶,无论是颜色、形状还是品质,都与失传已久的岕茶一致。这意味着已经失传200多年的岕茶在宜兴研制成功了。
  据多部茶叶古籍记载,岕茶的主要产区在宜兴,特征是色白、味香,其色为白中蕴翠,翠中蕴白,泡在杯中朵朵鲜活,香味扑鼻,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岕茶制作工艺特殊,一年四季自然存放都不会变质,富含叶绿素和茶多酚。制作其他茶叶,通常从第一道工艺到茶叶烘干,只要几个小时就能完成,而制作岕茶,仅焙茶就要30多个小时,火候、温度、时机等稍有一点掌握不好就会导致质量下降。由于制作成本高,工艺复杂等因素,岕茶在200多年前失传。
  为把失传的岕茶“找”回来,宜兴市龙背山森林茶场场长赵永灵3年前开始按照茶叶古籍记载,摸索岕茶制作工艺,并于去年秋季获得成功。今年春茶上市,赵永灵带领技术人员适量制作岕茶,投放市场后一炮打响,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业内人士认为,岕茶研制成功,丰富了我国的茶叶种类,能进一步提高宜兴茶叶的美誉度。目前,该茶场已向国家有关部门为岕茶申请了专利。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28:58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ol绿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