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师我想问,白兔嘴,耳,脚掉毛有什么治疗失眠的国医大师?

﹏列维坦的喜欢 | LOFTER(乐乎)
LOFTER for ipad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列维坦 的喜欢
大兔子图鉴
小兔子图鉴
一帆兔子&英杰兔子
XX未满级日常小队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userId:907244,blogListLength:17};我总结了下:应该有这么几个盈利模式,当然有些特殊性质公众号可能盈利模式还可以做延伸:&br&&br&&p&&strong&1 软文广告:&/strong&&/p&&p&在微信公众号中植入软文收费,这里推荐两个第三方的针对微信公众号的软文广告平台:微播易和传播易.&/p&&p&盈利模式:&/p&&p&网上有份参考报价,10万用户的订阅号,单个图文中提及一次1000元,推荐.一次3000元,转发文章6000元&/p&&p&特点:&/p&&p&A 订阅用户数要多 B 操作简单:直接发送消息给订阅者即可.&/p&&p&&strong&2 活动收益:&/strong&&/p&&p&盈利模式:&/p&&p&A 替第三方发起活动通知收费,跟软文一样性质&/p&&p&B 自己组织活动,收取报名费&/p&&p&C 自己组织活动,从活动消费中获得提成&/p&&p&特点:&/p&&p&A 要求相对低&/p&&p&B 收益高&/p&&p&&strong&3 微店收益等&/strong&&/p&&p&盈利模式:&/p&&p&A 自己开店&/p&&p&B 自己盈利&/p&&p&特点:&/p&&p&A 对订阅人数要求不高&/p&&p&B 对店主要求较高&/p&&p&C 转化率高&/p&&p&D 收益高&/p&&p&&strong&4 流量广告&/strong&&/p&&p&盈利模式:&/p&&p&CPC广告&/p&&p&特征:&/p&&p&A 要求一定用户数,如腾讯广点通要求5万粉丝量&/p&&p&B 操作简单,省事&/p&&p&&strong&5 vip用户收费&/strong&&/p&&p&盈利模式:通过提供高质量差异化服务,对VIP用户进行收费。比如婚恋、专业知识的推送或问答&/p&&p&&strong&6 行业招聘&/strong&&/p&&p&盈利模式:帮助行业企业客户发布招聘信息,向企业客户收取一定的费用,如鬼脚七的七招聘.&/p&&p&&strong&7 在线教育培训&/strong&&/p&&p&盈利模式:为粉丝提供在线教育培训,收费可参考传统在线教育网站,如YY教育,优米网等&/p&&p&以笔者运营的公众号“91运营网”(公众号:yunying-91)为例,本号主要定位是分享互联网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干货,用户群为产品经理,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从业者等业内人士,结合本号用户群特点,盈利模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p&&p&A 给互联网行业相关公司推送软文广告&/p&&p&B 帮互联网公司发布活动信息收取信息&/p&&p&C 自己组织活动,收取一定报名费用&/p&&p&D 插入腾讯广点通赚取广告费&/p&&p&E 开网店卖资料或其他相关物品&/p&&p&F 开通VIP服务,服务粉丝,收取一定年费等&/p&&p&G 帮助互联网公司发布招聘信息,收取一定费用&/p&&p&H 互联网行业在线教育培训&/p&&p&想想看吧,根据你的订阅号的行业特性,自己去挖掘一些潜在的盈利模式,可以跟我一样把这些盈利模式可行性列出来,但是无论怎么样你都要走好前面几步,做好内容,真正打动你的粉丝,积累粉丝量,盈利模式就水到渠成了.&/p&
我总结了下:应该有这么几个盈利模式,当然有些特殊性质公众号可能盈利模式还可以做延伸:1 软文广告:在微信公众号中植入软文收费,这里推荐两个第三方的针对微信公众号的软文广告平台:微播易和传播易.盈利模式:网上有份参考报价,10万用户的订阅号,单个图…
目前第一名的答案,销售的最高境界是快速得到客户的信任。我有不同的想法。&br&&br&快速得到信任是通向最高境界的必经途径,(客户不信任你说啥都白搭)但是这本身不是最高境界。&br&&br&产品不同,可能最高境界是不一样的。我是做地产的,住宅和商业招商都做过。从地产的角度来说说我所知道的高境界吧。&br&&br&对自用的产品(客户自住),&strong&我们销售的不是产品,是梦想。&/strong&带领客户去看房子,普通的销售就会说花园是赠送的,多大多大,多合算。高境界就会加一句,您夏天在花园里泡壶茶,和孩子看星星,多美好。小房型普通的销售最多就会说总价低,高境界就会加上去,你们省下的钱每年可以和老公去一次欧洲,再说房子小好打扫,您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娱乐陪伴家人,哪怕老公生气了他也跑不远啊。总之,&strong&不是描述产品,而是让客户代入使用或者和产品联系的状态,将客户的正面的,美好的想象力发挥出来。&/strong&&br&&br&对经营性的产品(客户投资或者租写字楼之类的),&strong&我们销售的不是产品,是计划和解决方案。&/strong&前面拿了住宅做例子,这个就说写字楼吧。客户租你这边,一般的销售/招商会和你说电梯几部,层高多少,使用率怎么样之类的,我们租金多么有竞争力之类的。而高境界就会仔细甄别你的要求,甚至照顾到你未来的发展,你的企业服务器是不是需要后备电源接入?预计三年后你的办公面积需求会增长一倍,我怎么帮你规划满足需要?你需要多少座位多少会议室,我帮你摆一下?您的主要客户都在这个区域,您搬去那里,房租省了,效率降低和便宜的房租,我帮您算算?你的企业搬过来报税我可以在政府部门帮你走手续等等。&strong&我们不是卖产品,而是和客户一起,站在他的角度,帮他规划现在和未来。&/strong&&br&&br&这里只讲了销售,其实,在前期的定位,策略,市场,形象,推广等等更重要。就像作战,两军对垒,大破敌军,冲阵斩将是很过瘾,但是真正的高手,是会利用甚至创造态势,让敌人在自己计划的时机,场合,用我们规划的方式和我们接战,基本等于自动过来接受屠宰,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一点血光都见不着。不知不觉中,对手已经无路可走。&br&比如说苹果手机,咱见过从乔帮主到苹果店员,吐沫横飞的推销自己的东西,说服你在诺基亚和他们之间做出选择么?实际上你是被潜移默化的突然发现,有一天,你除了换他们家的手机,似乎已经别无选择。&br&&br&其实,我自己目前在做一个项目,就在布这个局,非常的过瘾。(请不要问我细节,布局的时候不方便说)。不敢说自己是高境界选手,也在不断的摸索学习。&br&&br&总结一下,&b&低段位的销售,卖的是现实&/b&(产品,性能,价格,服务等),不是说着不重要,这是基础。&b&而高段位的销售,卖的是未来&/b&(代入感,双赢解决方案,尊贵感,心理暗示,规划,梦想实现等)。&br&&br&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与君共勉。&br&&br&12月11日更新的分割线~~~~~~~~~~~~~~~~~~~~~~~~~~~~~~~~~~~~~~~~~~~~~~~~~~&br&&br&评论说销售是忽悠是洗脑的,我不敢苟同。我们人生其实就是充满了销售。&br&&br&小时候你和爸爸说我会很乖的,你要不先买个冰淇淋给我吃吧,算不算?&br&读书了你和同桌说考试让我看一眼,我把我妹妹的QQ号告诉你,算不算?&br&工作了你和房东说我这么本分爱清洁有固定工作,你房租减一点吧,算不算?&br&恋爱了你向女票和丈母娘拍胸脯,虽然我现在买房子还要凑首付加贷款,但是相信我,您女儿跟我一定将来会过好日子会幸福,算不算?&br&猎头找你跳槽,你去新公司和对方CEO侃侃而谈,老纸写得一手无bug好程序,算不算?&br&等你做了爹,教育调皮儿子好好学习,将来会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变形金刚想买多少就买多少,算不算?&br&&br&你看,你不也在销售着梦想和未来么?你觉得这是洗脑还是忽悠?
目前第一名的答案,销售的最高境界是快速得到客户的信任。我有不同的想法。快速得到信任是通向最高境界的必经途径,(客户不信任你说啥都白搭)但是这本身不是最高境界。产品不同,可能最高境界是不一样的。我是做地产的,住宅和商业招商都做过。从地产的角…
上市公司可以从股市涨跌中获益,但是这种获益方式跟通常意义上的“炒股”是很大区别的,而是基于“市值管理”的概念——市值管理这个概念在这里是实在的。&br&&br&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中,股价高的时候,要增发,包括发股进行收购等等;在股价低的时候,可以回购。但不管是增发,还是回购,都要履行比较严格的程序,目前在国内都要上股东会,条件更严格的需要证监会审核,在国外,根据上市规则和公司章程不同有的上董事会就可以了。&br&&br&股价高的时候增发本质是利用较低的股权融资成本进行融资;股价低的时候回购相当于把公司可用的融资额度低成本腾出来(这里的表述是不严格的)。&br&&br&这里的增发和卖股票在操作上本质是不同的,增发是发行了股本,不是公司持有库存股卖出;回购了股票是要注销的,不是买入持有而等着增值。&br&&br&上市公司为了交易目的来买卖自己的股票是做不到的;通过二级市场操纵股价更是违法的——见东方电子。
上市公司可以从股市涨跌中获益,但是这种获益方式跟通常意义上的“炒股”是很大区别的,而是基于“市值管理”的概念——市值管理这个概念在这里是实在的。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中,股价高的时候,要增发,包括发股进行收购等等;在股价低的时候,可以回购。但…
更新张5yr的数据。。&br&&br&&img src=&/00afaff73573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00afaff73573_r.jpg&&&br&----以下是原答案----&br&&br&我觉得这个问题我要答一答,因为现在的前几名们的答案可能会误导不少新手。&br&&br&(
这个答案不会特别长 )&br&&br&首先说一下我怎么答这个题,在这个有数据就能任性的时代,我想用简单粗暴的办法:&br&&br&&b&我洗出了曾经在沪深两市存在过的近3800只股票的37万多条月度数据,分别按 3个月 6个月 1年 1.5 年 2年 3年 回测出了所有的买股票,等N个月的可能的情况,并进行了一点分析。&/b&&br&&br&为了保持答案的严谨性,我先说一下我的回测过程,和回测时设的的一些必要的假设,结果贴在最后,只想看结果的同学可以往后拉找分割线。&br&&br&&b&一、数据说明&/b&&br&&br&我使用的是锐思数据库(不是广告,学校买的其他数据库我都不会用....)里面的月度股票综合数据(4.10),他们家计算的月度收益率是按月末作起点的,考虑到我们持有期较长,这一点应该不会有太大影响,有时间我找点日收益数据算算。(日收益的话,数据量瞬间变成37*30=超过1000万条了...估计我的小mac也跑不了了)&br&&br&&br&&img src=&/4de0ebddbd2ecf77c26c7e30a50afb68_b.jpg& data-rawwidth=&730& data-rawheight=&3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0& data-original=&/4de0ebddbd2ecf77c26c7e30a50afb68_r.jpg&&&br& 我下载了指数和个股收益,个股财务比率(之后做了PE/PS啥的分析) 这三个数据:&br&&br&&img src=&/8df922c500a51cd0cf80b45a1bf81e2a_b.jpg& data-rawwidth=&544& data-rawheight=&4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4& data-original=&/8df922c500a51cd0cf80b45a1bf81e2a_r.jpg&&&br&&br&&b&二、回测过程&/b&&br&&br&&br&我从股票上市开始的第一个月按不同的时间长度(3个月 6个月 1年 1.5 年 2年 3年)开始滚动,计算出持有不同的时间长度(3个月 6个月 1年 1.5 年 2年 3年)的&b&所有可能的情况的收益。&/b&&br&&br&&br&&img src=&/56bdd955de6de2e84f6ae87_b.jpg& data-rawwidth=&1062& data-rawheight=&5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2& data-original=&/56bdd955de6de2e84f6ae87_r.jpg&&&br&&br&图中monsum3 代表 按3个月为周期滚动,图中所有的收益率已经年化,方便比较。(这种年化比较的缺陷:&a href=&/caoliu/& class=&internal&&写给新手的投资笔记:谈谈年化收益率 - Finance学习笔记 - 知乎专栏&/a&)&br&&br&一共做出314692种情况:&br&&br&&img src=&/3a1e4eb26c018b9e3502_b.jpg& data-rawwidth=&815& data-rawheight=&4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5& data-original=&/3a1e4eb26c018b9e3502_r.jpg&&&br&&br&锐思的数据只到
,不过我们选用了24年的数据,这个影响应该不大。&br&&br&&b&三、结果说明&/b&&br&&br&&br&我把以上处理出来的31万种情况分不同的持有时间进行了概率分布的统计,结果如下:&br&&br&&br&因为不想贴太多图,这里只贴上3m 1yr 2yr 3yr的:&br&&br&&img src=&/4c122dca26a16f78ccc0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4c122dca26a16f78ccc0_r.jpg&&&br&&img src=&/3bc81bd090dc90b67b7c54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3bc81bd090dc90b67b7c54_r.jpg&&&br&&img src=&/f4a449feff1a67ca5fec8fb1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f4a449feff1a67ca5fec8fb1_r.jpg&&&br&&img src=&/47da9cb527aea6b023ebf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47da9cb527aea6b023ebfb_r.jpg&&&br&可以直观的看出,&b&买股票不会亏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以上无论哪种情况,无论你打算持有仨月或者3年,都大约有40%-50%的几率收益小于0(亏钱)&/b&。(懒得都算了,拿1yr 举例,大概有54.885% 的几率会亏钱)&br&&br&但你的投资的方差也随着投资期限的拉长而显著下降了:3m 策略大概方差是0.61 ,3yr策略的方差就变成了0.06。&br&&br&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策略收益的均值都是正的,年化数据分别是12.6% 7.5% 5.26% 4.59%。&br&&br&不过即使收益均值为正,也一样有40%-50%的几率亏钱啊&br&&br&有同学说,那我分散投资呢?&br&&br&这样的话,我不得不说,同学你太机智了!&br&&br&我选用了从上证指数到上证红利到申万燃气中信转债甚至还有少量如标普这种国外的指数,一共24万多条数据,也做了一次类似的分析。&br&&br&&img src=&/24288eec978efb4c8d829_b.jpg& data-rawwidth=&779& data-rawheight=&4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9& data-original=&/24288eec978efb4c8d829_r.jpg&&&br&&br&就放一张1yr的图好了:&br&&br&&img src=&/45a97e78fb467cb7b6166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45a97e78fb467cb7b6166_r.jpg&&&br&直观的就能看出效果好很多,实际上也是:&br&&br&同样是1yr,股票策略的均值是7.52% 而指数的均值居然有 8.3%之多,方差也从0.24 显著降低到了 0.16 ,别看只是百分之零点几的下降。你亏钱的概率就从54.8857% 显著降低了近8个百分点到 46.9962%....&br&&br&&b&四、一点吐槽&/b&&br&&br&&br&这问题下面大多数拿自己的案例举例的都没有参考价值,比如我随便举个例:&br&&br&(以下时间均为卖出时间,持有时间为1年)&br&&img src=&/ed733ffabd9b1a755a220_b.jpg& data-rawwidth=&316& data-rawheight=&65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6&&&br&&br&&br&任何在这个时点买到这个股票的,都能举例说长期持有赚钱。(好几十倍呢)&br&&br&那再来个例子呢?&br&&br&&img src=&/ab28bdd0a6f71c_b.jpg& data-rawwidth=&292& data-rawheight=&4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2&&&br&这些持有一年亏掉自己身家八九十的,肯定言之凿凿的告诉你,亏钱是肯定的。&br&&br&&b&五、其它&/b&&br&&br&1.楼上有说拿PE PS 啥选股的,考虑破产风险选股的,这些我也做出数据来了(破产风险用的是altman的z值),没赞我就犹豫犹豫要不要花时间分析,赞多了我就分析分析放上来。。。&br&&br&2.我也考虑过偷偷懒,找找文献好了,结果就找出一篇:&br&&br&&i&长期股票投资的风险与收益分析
陈利群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i&&br&&br&&p&里面没啥数据,不过讲的还算有道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一下。&/p&&br&&p&3.这次我用的办法毕竟简单粗暴了点,一定有很多没考虑到的地方,还请大牛们指正,我随时准备重写代码重跑数据。&/p&&br&&p&4.源代码和原始数据啥的,赞多了我也可以考虑放上来。。&/p&&br&&p&5.其实几天前就想答答这个题了,但前阵子实在太忙了,这两天终于闲了下来,前天装了一天SAS9.3,昨天洗了一天的data,今天又分析了一下午,晚上10点多终于把结果做出来了,最后的代码只有短短的几行,真是泪流满面....&/p&&br&&p&6.这种程度的分析确实粗糙了点,但是回答题主的问题足够了啊。觉得楼主的分析太简单,楼主是个不学无术的SB的,您自己去找数据,洗数据,滚动分析,debug试试。&/p&&br&&p&7.我也没说不能买股票啊,我算出的期望收益都是正的,只是把big picture给新手们看看,帮助新手认清一点事实。&/p&&br&&br&8.喊着要5yr 10yr数据的,点个赞呗,跑数据debug不轻松的。&br&&br&&p&&b&六、评论区的问题&/b&&/p&&br&&p&&b&1.月度数据合理吗?&/b&&/p&&p&楼主的意思是,他不想看盘,就想等,我想了下,等了一年之后,1个月之内的高价出的机会和这一年中的波幅比实在有限,刚好家穷人丑,小MBA运算能力太弱,就偷懒用了month data &br&&/p&&br&&p&&b&2.要考虑通胀吗?&/b&&/p&&p&中国的通胀指标五花八门,且咱国家通胀是结构型的,单纯扣掉没意义,给出收益率了自己掂量呗&br&&/p&&br&&p&&b&3.价格复权?&/b&&/p&&p&我用的不是锐思的价格,而是锐思算的总收益率,我查了下他们的数据字典,您说的问题应该没有&/p&&br&&p&&b&4.3yr太短涵盖不了牛熊周期?&/b&&/p&&p&这不算问题,要几yr,也就改个参数的事,只是看题主那意思,拿3yr都算长的,要说拿300yr都能赚,没意义啊。覆盖不了牛熊周期?拿3-mon的数据也是沿着股价爬了一圈的,怎么覆盖不了。&/p&&br&&p&&b&5.允许视情况提前卖或继续持有的,并不是提前确定持有固定时间,效果会好很多?&/b&&/p&&p&&b&分析没有考虑到提前卖出的情况,事实上长期持有的卖出指标不是“时长”而是“价格”?&/b&&br&&/p&&p&总有很多人认为自己能跑赢市场,这也没什么错的或者奇怪的,所有人都认为他们比80%的人漂亮,比90%的人开车开的更好呢,可能吗?时间长度我从3m做到3yr,假设你的目标持有长度在3m和3yr之间,那我的分析就涵盖了你所有提前卖出或者静候时机卖出的情况。&br&&/p&&b&&br&6.你分析了半天,我只想看个结论?&/b&&br&分散投资简单有效,小白别买股票,非要买就买指数吧(交易费用还低)&br&&br&&br&&b&7.我不懂概率论,为啥收益期望为正还有接近50%的几率亏钱?&/b&&br&google或百度搜正态分布累积概率密度。&br&&br&&p&-----&/p&
更新张5yr的数据。。----以下是原答案----我觉得这个问题我要答一答,因为现在的前几名们的答案可能会误导不少新手。( 这个答案不会特别长 )首先说一下我怎么答这个题,在这个有数据就能任性的时代,我想用简单粗暴的办法:我洗出了曾经在沪深两市…
&p&看到这个问题心下忽有所感,动笔织下我在知乎的首个答案吧。&/p&&br&&p&做记者时接触过大部分VC圈的行业大佬,外围式地对这个行业及其从业者有所观察。现在职业转型后加入了一家被业内评价为“顶级美元VC”的机构,有幸和一群国内顶级投资人一起工作,近距离地了解到他们工作风格和节奏,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我也就野史八卦式、碎片型地叙述下目前为止观察到的关于“性格”的特点吧。管中窥豹一下(希望几个老板表看到。。。)&/p&&ul&&li&&b&勤奋。&/b&&br&&/li&&/ul&&p&这个放在第一位,是因为真的真的,勤奋这点对我的“文化冲击”真的是太大了,这种冲击也在于,世界上比我聪明的人,的确都比我勤奋好多。(之前我觉得自己放在路人里还算自制力可以的吧。。)&/p&&p&在最开始谈面试的时候,我和老大谈到,这份工作最吸引我的是,可以和这个行业最聪明的一群人一起工作。老大微笑颔首不语。&/p&&p&进来之后知道原因了,艾玛,我是选择了和这个行业最最勤奋的人一起工作。&/p&&p&他们的时间安排都非常紧凑,几乎周一和周五才能看到大部队,平时都飞来飞去的,创业者在哪里,他们就在哪里。&/p&&p&先说一个业内知名工作狂的例子,童士豪吧。Hans的时间是真正以小时来记的,他是我目前为止见过的对时间掌握最精确的人,也真正会善用时间的。他跨越中国和美国市场,所以几乎没有时差。我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无论他在中国还是美国,我都会深夜收到他的工作邮件。和他的工作电话经常在早上八点钟之前,或者晚上九点钟之后,他的助理经常要动脑筋地从他已经过载的行程表里挤出一个slot来应对突发需要。&/p&&p&上次在北京遇到哪上班的校友,他是Hans 斯坦福大学的校友,一见到我就说Hans是著名的工作狂,一天只睡三个小时,经常开会到大半夜,在酒店游个泳睡两三个小时,睡一会然后再开晨会。&/p&&p&深夜工作的情况在过去几个星期已经出现了好多次,我已经见怪不怪了,比我我们有次晚上十点多在酒店开完会,参会的人都已经眼皮有如上了万能胶打算回去休息了,Hans和Jenny两个人又继续精神抖擞地进入到下一个和创业者的会议中。&/p&&p&其实这个行业大多数顶尖投资人都是这样的,我还有好几次遇到的情况是,Jenny(李宏玮)是业内最顶尖的女性投资人(知道这个行业男女比例就知道这是件多不容易的事),她经常晚上三点多才从北京飞回来,第二天就要面对清晨的会议,而且还精神抖擞的。&/p&&br&&p&昨天是周五,晚上七点多她和我们最后几个人一起离开办公室时,我真的好奇地问Jenny有什么精力管理的绝招,她的回答是,“没有,这(勤奋品质)是进入这个行业必须的。”&/p&&p&“但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勤奋啊?”&/p&&blockquote&“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No1啊。”&/blockquote&&p&有次回家和曾经是超级学霸的投资经理聊天,他说最多一次他一天连聊9个人,到最后信息过载到觉得脑子都要瘫痪了。&/p&&p&我同意前面的答案,当下早期投资的领域竞争的确越来越激烈,资金的增多对优秀项目的争夺日益激烈,再加上BAT的加入,大家都在前移做早期,并找到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但另一方面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战略,所有的战略,计划,都是由具体的人执行出来的,你必须能够投入足够多的时间。我所在的机构在中国和硅谷都在投资,老大的感觉都是,中国是个无论创业还是投资比美国残酷得多的社会,这个行业的顶尖投资人都可以深夜十一二点出来和创业者见面,在美国是不可能的事情。&/p&&br&&p&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大概先需要扪心自问一下,如果这个行业最顶级的投资人一天只睡3个小时,投身工作是一种常年的生活方式,我能够做得到吗?&/p&&ul&&li&&b&工作热情&/b&&br&&/li&&/ul&&p&承接上个话题,我觉得是工作热情的原因。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投入工作,背后最大的原因,大概只能说是真爱了。创业和投资行业是最容易遇到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两个行业,今天不跑题说说投资圈吧。&/p&&br&&p&说说Jenny(李宏玮)吧,好多熟悉的朋友私下里和我说她是她们的女神,在一个满是男性和狼性的环境中做到业内顶尖,秘诀在哪里?我觉得吧,悟性和勤奋缺一不可,Jenny从来不施粉黛,穿最舒适的鞋子,常见是黑衬衫加一身黑,大背包里随行装备都有,穿最舒适的鞋子可以最快走最远的路,时刻准备着一副要赶飞机的样子。这个行业最顶尖的女投资人(一个两个不超过三个吧)都是一副风风火火不化妆的样子,我做记者时接触过的另一位顶级女投资人据说也日常没时间不化妆(上镜除外)。&/p&&br&&p&新人想加入风险投资行业,也许第一步应该问自己,你对这份工作有热情吗?这份工作热情足以支撑你数十年如一日地高节奏工作吗?&/p&&br&&p&每个人热情的点可能都不太一样。在一个行业做到很长做到高手的地步,一个人也许会找到自己使命感一样的东西,“仓禀足而知礼仪”,Jenny有次就说,她的使命感是帮助初创阶段发展,在做投资的过程中,她有各种专业能力,懂技术能看产品能做管理能帮公司上市,但她对于早期投资就是这么充满热情,她不会退休,如果退休了就用自己的钱去投资。&/p&&br&&p&题外话,上述另外那位顶尖的女投资人也说,自己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工作只是因为自己充满热情。&/p&&p&生为女生,我欣赏商业世界里的成功女性。最近大家喜欢形容格力女王董明珠“桃花过处、寸草不生”,我想说几乎所有的成功的职业女性都是如此,而且,商业社会里做得最好的女性,都有点雌雄同体的气质。&/p&&br&&p&当记者时和一位美女前同事一起去采访Jenny,出来后我这位公认是大美女的前同事说,像Jenny这样的女性才应该是女生成长的目标,年轻时花精力投入在自我成长上,到某个阶段,专业的力量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这是“美丽”红利随着时间衰退的人所不具备的。真正出于对工作的热爱,你才会吧别人对镜贴花红和搜集鞋子的时间用在工作和自我提升之上。&/p&&br&&p&说得有点远,我是想说一个有点鸡汤的结论,努力工作的前提是热爱,热情是每天早上一睁眼想到工作就充满愉悦的感觉。&/p&&ul&&li&&b&狼性&/b&&br&&/li&&/ul&&p&要有狼性。狼怎么解释?反正不是只任人宰割的羊吧。&/p&&p&哎,我是多想说这个行业大家都温良恭俭让进退有方啊,其实不是。早期投资就是个竞争激烈的地儿,早期创业也是。这就意味着,从业者要有抗压性,而且有进攻性。&/p&&p&我对狼性的理解是:你要适应竞争激烈的环境,我有的朋友聪明又专业,但就喜欢“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平静日子,那就选择不要进入。一份工作总要让自己感觉舒适吧。&/p&&p&还要有开启应对竞争模式的能力,这个各家做法不同,具体就不细说了。&/p&&p&反正,一只专业的shark可能会更适应这个商业世界。这个不涉及善不善良或好人坏人的问题,很多人可以选择二者兼而有之,你可以选择善良,但要有应对复杂的能力。会争的人才是赢家。&/p&&ul&&li&&b&接地气,不端着&/b&&br&&/li&&/ul&&p&很重要吧,投tmt的三个老大都不是国内出生长大,都有海外背景,但中文都很好,和国内ceo发邮件微信沟通都说中文。来了之后我说话喜欢夹杂散装英文的老兵被矫正了好多好多。&/p&&p&人很好,几个人都是性格和善、没有架子出了名的。&/p&&p&这个行业的着装也很轻松,相较于传统金融行业来说。套装不是日常必须,商务休闲比较多,不要给创业者太大压力&/p&&p&Hans和绩勋平时都是牛仔裤轻装上阵,背着大包行走江湖,和创业者见面不端着,稍正式场合换个衬衫。&/p&&p&现在大家都看好投资大众市场和屌丝用户,身为精英可以精英主义,但要能接地气,拥有与屌丝用户及了解屌丝用户的创业者亲和的能力非常重要。&/p&&ul&&li&&b&聪明&/b&&br&&/li&&/ul&&p&不展开说了,反正背景优秀的学霸到处都是。&/p&&ul&&li&&b&简单,直接,抓重点&/b&&br&&/li&&/ul&&p&回到上一个话题,这是我最近在训练自己的能力。这个行业的人,尤其是老大们都非常忙,拥有短时间内直抵问题核心的能力非常重要。&/p&&p&这是个综合的能力,简约都是背后做了大量复杂的功课的。苹果简约美么,背后花了多大功夫做到这个样子。&/p&&p&看早期的公司,需要牵扯的琐碎细节非常多,非常需要一个能够深入细节的能力。但另一方面来讲,又不能让自己在细节的沼泽地中深陷下去。话说到几个老大,都是能够深入细节,但也可以抽身而出,提炼重点、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让噪音信息淹没核心关键的。&/p&&ul&&li&&b&未来感&/b&&/li&&/ul&&p&风险投资这份职业有点像商业领域的哲学家和赌徒,看趋势,看未来,然后倾力压上,all in。&/p&&p&和绩勋聊天时,我有时候觉得和他的时间感不太一样,大家都在说carpe diem活在当下,但有经验的投资人已经把他们思维的时间表拨快了三到五年,活在未来,想的也是未来。&/p&&p&他们所有的体系都建立在这一点上,细一点来说,他们不介意投资现在流血的机构和企业,愿意帮助他们,看好的是未来的巨大成长。&/p&&p&了解这一点,对同他们沟通非常有帮助。进入这个行业,我觉得最大的适应的地方在于拨快自己的时钟,多数人活在当下,但做投资要活在未来之中。&/p&&br&&ul&&li&&b&善于体系化&/b&&br&&/li&&/ul&&p&在还没进来之前和绩勋面试聊工作,他说,你要培养自己的框架,并把它体系化。&/p&&p&他没具体说怎么做,但我觉得这是我迄今为止得到的最受用的职业建议,对于一个把自己职业发展定位于向专业而非管理发展的人来说。&/p&&p&顶级的投资人都有自己的体系,比如绩勋和Hans习惯于从趋势判断一个行业,再深入到具体公司上,Jenny的技术背景使得她习惯于从产品角度入手,研究它是不是一个让用户有感觉的产品。&/p&&p&在一个行业磨练十多年,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不同的风格,我相信每个顶级投资人道都是不同的。这个体系,就是“道”。&/p&&p&太多人喜欢在“术”上去挑刺,我和你不同,我的一定比你好。但其实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世界不同,到达终点的路线不同。&/p&&p&重要的是,您是否能通过刻意训练培养自己成为一个提炼出体系的人,最后它会成为你解读世界的武器。&/p&&p&就像日本禅修大师铃木俊隆说的,通透一件事,你会了解所有的事。&/p&&br&&ul&&li&&b&专业,抓细节&/b&&br&&/li&&/ul&&p&专业人士都是非常深入细节的人,工作中我发篇东西出去会大改10次以上。&/p&&p&任何专业都体现在具体的细节里,比如前段时间小米发布会,Hans和Jenny一起去得,他们都是非常熟悉雷军的朋友,Hans对雷军的评价是,他是一个非常谨慎细致的人,你不用担心有什么你考虑到的事情他没有考虑到。基于我对Hans细节较真程度的了解,我对雷军总孜孜不倦解读那块锅皮是如何被打磨出来的的解读就充满了敬意。&/p&&p&专业人士的术也在于,别人都觉得差不多可以或太枯燥的时候,你还能继续深入下去,完美地打磨下去。哪怕它是块最便宜的钢板。&/p&&br&&ul&&li&&b&善于合作&/b&&/li&&/ul&你可以是只狼,但不能是只孤独的狼。我所见过的顶级投资人,都是非常善于让别人完成工作的人。&br&当然每个人的方法不一样,具体无论在动员创业者还是在动员我这样的内部打杂员工上,都非常厉害。&br&&br&觉得自己太话痨了,the end。
看到这个问题心下忽有所感,动笔织下我在知乎的首个答案吧。做记者时接触过大部分VC圈的行业大佬,外围式地对这个行业及其从业者有所观察。现在职业转型后加入了一家被业内评价为“顶级美元VC”的机构,有幸和一群国内顶级投资人一起工作,近距离地了解到他…
讲大道理,人们总是不信,我举举例子。&br&&br&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所谓A股的罪恶与丑陋,数据全部是公开可查的。&br&&br&&b&记忆最深刻的是07年的杭萧钢构(600477),不知道现在的股民还记得多少这个A股市场的”神话“。&/b&&br&&br&我们来看看这个走势:&br&&img src=&/d28f470dd423_b.jpg& data-rawwidth=&515& data-rawheight=&4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5& data-original=&/d28f470dd423_r.jpg&&没记错的话,07年连续十几个涨停,3块钱涨到30块,为什么?&br&&br&公司公开声明:杭萧钢构在安哥拉项目合同的总金额折合人民币313.4亿元。313.4亿的合同对于一个小盘股而言无疑是天一般的利好,而且项目将持续好几期。那杭萧钢构将是一个市盈率被严重低估的企业,上涨是必然,这是价值回归,因为杭萧钢构2005年度经审计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只有15.16亿元。&br&&br&&b&但是,到头来,这是一个充斥庄家坐庄,内部交易等各种肮脏手段的故事。&/b&&br&&br&罗高峰、陈玉兴、王向东三个人操纵了整个流程,获利4037万元,细节网上太多,上交所也正式做出了回复。&br&&br&上交所通报:&br&&a href=&.cn/aboutus/regulatory/case/c/222.s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cn/aboutus/regu&/span&&span class=&invisible&&latory/case/c/222.s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a href=&/Transshipment/Finance/hxggaks_zzqcjm/hxggaks_zzqcjm.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杭萧钢构案开审 做庄全程解密&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cn/stock/s/.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杭萧钢构股价前途未卜&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最后迎来的就是合同履行不足4%,股票停牌,股民集体诉讼。&br&&br&一个上市公司充斥着赤裸裸的内幕交易和信息披露严重违规。&br&&br&&b&其二,国有企业圈钱的典型代表:中石油。&/b&&br&&br&&b&中石油是中金公司和媒体合作导演的一出圈钱大戏。&/b&&br&&br&中石油我是打过新股的,还有幸中了一点,我记得没错的话,是17块左右,第一天就涨到了48。&br&&br&可是你看看后来中石油的表现,一泻千里,不知道套牢了多少股民,尤其是不久就破发。在破发这方面,中石油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弄潮儿,排头兵。&br&&img src=&/e0efb2a489ae5ebe244f1_b.jpg& data-rawwidth=&511&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1& data-original=&/e0efb2a489ae5ebe244f1_r.jpg&&&br&&br&&b&可是你自己分析一下,就知道,破发其实是正常的。&/b&&br&&br&中石油在登录A股之前,在H股早就上市了,发行之前,H股的价格是10块人民币左右,但是为什么到了我们A股发型就要17?股票的估值主要有两大块,公司净资产和市盈率。&br&&br&&b&同一个公司,&/b&&b&净&/b&&b&资产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市场市盈率相差1倍吗?难道中石油一夜之间盈利能力提升了两倍吗?更不要说可笑的48块钱了。那么为什么当时IPO定价如此之高?中金公司扮演了什么角色?这是不是赤裸裸的圈钱?我想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b&&br&&br&可是当时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抢着买呢?&br&&br&经历过的都知道,当时的媒体把中石油都快吹为神话了。中金公司作为幕后推手,利用自己的资源,影响媒体,又正当大牛市,很多散户往往缺乏分析能力和独立判断,投机心理严重,所以才会出现48块钱的盛况。&br&&br&&b&结局呢?机构抛售,散户买单。&/b&&br&&br&正是因为这是一个投机的市场,所以各种不合理也可找到一个解释的理由,最后投机的散户全部&b&因为坚信A股的投机属性而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b&&br&&br&&b&A股无法价值投资,投机更无规律可循,请问散户凭什么赚钱?运气还是实力?&/b&&br&&br&&b&其三,就发生在最近的獐子岛事件。&/b&&br&&br&獐子岛是天灾还是骗局?&br&&br&上市公司獐子岛宣布,因公司海洋牧场发生了自然灾害,进行了巨额计提存货减值,导致该公司巨亏8.12亿元,同比下滑1388.60%。这一亏损金额,相当于计提后獐子岛净资产的一半。&br&&br&原因是:自然灾害,灾害主要原因为北黄海冷水团低温及变温、北黄海冷水团和辽南沿岸流锋面影响、营养盐变化等综合因素。&br&&br&但是你仔细看看獐子岛的财务处理,你就明白对于如此巨大的事件,处理的十分草率,不得不怀疑真假。&br&&br&知乎上的讨论还比较靠谱:&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獐子岛事件」是财务造假吗?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 金融&/a&&br&&br&&b&到此,其实故事到此已经终结了,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连基本可信的财务报表都无法提供给投资者,这样的股市和运营制度,令人唏嘘。&/b&&b&上市公司作为public company,要上市,最起码的就是要做到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治理,可我们的獐子岛呢?作为监视的独立董事在哪里?谨慎的财务处理原则又在哪里?&/b&&br&&br&请问,面对这样的公司,没有内部消息的你如何投资?&br&&br&而且,我们不禁要反问,为什么中国最有潜力的明星公司很多都愿意不远万里地去NASDAQ上市?答案自在人心。&br&&br&&b&说到这里,我的意思并不是说A股就是一团糟,根本不能赚钱,A股里当然有能火中取栗的高手,赚的盆满钵满的回家。但是有几个散户能有这样的分析能力和心理素质?&/b&&br&&br&公司财务,公司治理,金融市场原理是分析最基础的必要知识,至少要能看懂年报吧。而关于技术分析的是掌握也是必须的,股票的诸多技术指标你至少要能知道是什么意思,如何计算得出,很多形态论的类似玄学诸如江恩理论等等也是需要知道的。而且,你需要有一定的行业背景,对一个行业有深入的研究,看得懂行业趋势,再加上对整个国家基本面的大致掌握。&br&&br&除此之外,还需要你浸淫A股一段时间,熟悉其中的各种规则,听得懂官方的各种通告,练就良好的心态,比如说做到合理止损,捂得住股。&br&&br&除此之外,你还要看天吃饭,没行情,你再牛也是次要的。。。&br&&br&做到上述的所有,请问能有几人?&br&&br&有这个精力,还不如好好精进精进自己的业务,干好本行来的实在。&br&&br&&b&所以,我们自己可以炒股,但是最好不要推荐朋友炒股,名人劝散户不要盲目入市,在我看来,确实是为数不多的业界良心。&/b&&br&&br&现在的金融早已经不是一百多年前大小摩开疆扩土,驰骋沙场,孤胆英雄的时代了,现在的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度之高,分工之细,早就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这个行业聚集了世界上可以说最聪明的脑袋,最勤奋又最有资源的人,散户何德何能能跑赢市场?&br&&br&成熟的市场本来就应该是机构做为主导的理性市场,虽然依然会出现《非理性繁荣》中描述的各种问题,行为金融学也已经是未来趋势,但是有效市场依然是市场的基石。即便是在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散户跑赢机构都不是易事,何况A股?&br&&br&------------------------------------------------------萌萌哒分割线------------------------------------------------------------------&br&写在最后:&br&说些个人愚见,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投资最重要的就是量力而行。&br&&br&这种量力而行并不仅仅是资金面上说去的行为,更是关于时间,关于精力,关于短时间内的自己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的量力而行。名人们说的散户,不是知乎上行业背景写着金融,证券的“精英”们,他们在公共区间对话的是那些昨天晚上还在跳广场舞而今天就要去证券公司开户的大妈。&br&&br&对于任何公共区间的讨论或者说对投资而言,和演绎科学最重要的不同就是“概率思维”。任何观点,行为强调的并不是个案的适用,而是数学期望上的统一。&br&&br&最后分享点私货,很有启发性的两本投资类图书:&br&&br&David F. Swensen《Unconventional Success: A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Personal Investment》&br&&br&David F. Swensen《Pioneering Portfolio Management: An Un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Institutional Investment》&br&&br&但是,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更容易学习和借鉴的反而是GPFG的投资模式。
讲大道理,人们总是不信,我举举例子。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所谓A股的罪恶与丑陋,数据全部是公开可查的。记忆最深刻的是07年的杭萧钢构(600477),不知道现在的股民还记得多少这个A股市场的”神话“。我们来看看这个走势:没记错的话,07年连续十几个涨停,…
&p&大量干货预警!鉴于题主对这个领域感兴趣,我默认题主为初入博士项目的小鲜肉,或者是对会计研究感兴趣,想转行的有志青年。特推荐几本书籍(国内均有影印版)如下:&/p&&p&1.会计类&/p&&p&《&a href=&/Financial-Reporting-An-Accounting-Revolution-Beaver-William-H/dp//ref=sr_1_1?ie=UTF8&qid=&sr=8-1&keywords=financial+reporting+beave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inancial Reporting: An Accounting Revolution (3rd Edition)/William H. Beaver-图书&i class=&icon-external&&&/i&&/a&》&/p&&p&《&a href=&/%E4%B8%89%E5%8F%8B%E4%BC%9A%E8%AE%A1%E5%90%8D%E8%91%97%E8%AF%91%E4%B8%9B-%E5%AE%9E%E8%AF%81%E4%BC%9A%E8%AE%A1%E7%90%86%E8%AE%BA-%E7%BD%97%E6%96%AF%E2%80%A2L-%E7%93%A6%E8%8C%A8/dp/B0098GC6BI/ref=sr_1_1?ie=UTF8&qid=&sr=8-1&keywords=positive+accounting+theor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实证会计理论, Ross L.Watts, Jerold L.Zimmerman&i class=&icon-external&&&/i&&/a&》&/p&&p&《&a href=&/%E4%BC%9A%E8%AE%A1%E9%AB%98%E7%AD%89%E9%99%A2%E6%A0%A1%E5%8F%8C%E8%AF%AD%E6%95%99%E5%AD%A6%E9%80%82%E7%94%A8%E6%95%99%E6%9D%90-%E8%B4%A2%E5%8A%A1%E4%BC%9A%E8%AE%A1%E7%90%86%E8%AE%BA-%E5%A8%81%E5%BB%89%E2%80%A2R%E2%80%A2%E6%96%AF%E7%A7%91%E7%89%B9/dp/B00623RAV6/ref=sr_1_3?ie=UTF8&qid=&sr=8-3&keywords=positive+accounting+theor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财务会计理论(第5版) 威廉oRo斯科特&i class=&icon-external&&&/i&&/a&》&/p&&p&2.公司财务类&/p&&p&《&a href=&/The-Theory-of-Corporate-Finance-Tirole-Jean/dp//ref=sr_1_1?ie=UTF8&qid=&sr=8-1&keywords=The+Theory+of+Corporate+Financ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Theory of Corporate Finance/Jean Tirole-图书&i class=&icon-external&&&/i&&/a&》&/p&&p&------------------------------&/p&&p&赞同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题主说实践研究不是很多,如果这里的实践理解为做账实务,那么发国际A的大牛们确实很少去关注这一部分;如果这里的实践性是指经验研究(empirical research),那么国际大牛们乐衷于此。由于大牛实在太多,为了简化答案,我想用领域来划分大牛,并在不同研究领域下罗列国外和国内著名学者。&/p&&p&另外,没有在这份列表里的不代表就不是大牛。&/p&&p&再另外,现在国内会计领域的一般评价标准是,在Accouting Review、Journal of Accouting& Economics 、Journal of Accouting Research、Contemporary Accouting Research上一篇发表即被界定为牛人。&/p&&p&-------------分割线-------------&/p&&p&在进入主题之前,先把会计研究的范围界定一下。按照国内会计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通常分为财务会计、审计、公司财务、成本与管理会计四大类。&/p&&p&从1494年意大利传教士Luca Pacioli第一次系统性描述复式记账以来,会计研究的发展,以1968年两篇重磅文章的粗线,粗略划分为两个阶段--1968年之前,是规范性研究为主导的时代;1968年之后,是实证研究(positive research)为主导的时代。&/p&&p&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规范性研究以思辨性方法为主,讨论什么样的会计处理方法是最优的为目的;实证研究则包括经验研究(也称作档案数据的大样本数据研究)、分析式研究、实验研究、实地考察、案例研究,实证研究大大拓宽了会计研究的范围。由于当前主流为实证研究,因此规范性研究时代的著名学者,本答案不再涉及。&/p&&p&需要说明的是,金融学和会计学在两个领域有重合--公司财务领域、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领域。一个不太严格的区分是,金融学研究侧重于资产定价等问题,会计学研究侧重于信息不对称下的代理问题。在公司财务领域,很多问题会涉及财务会计,常有‘金融与会计不分家’,‘大金融、小会计’的说法,但公司财务又属于金融学研究的一个子领域,因此金融学研究和会计学研究在公司财务(金融学称之为公司金融)上有重合;在资本市场领域,由于金融学关注资产定价,而信息是资产定价的一个重要因素,会计信息是市场信息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金融学研究和会计学研究在资本市场领域也存在重合。&/p&&p&上述会计学专业四大类通常到的分析框架是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p&&p&-----财务会计研究分割线-----&/p&&p&在进入具体领域之前,先把前面说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个人及其两篇开创性论文说一下。我们知道,任何市场上的任何资产都有交易价格和交易量两个重要指标,这两篇划时代的文章就是从会计信息对价格和交易量的影响来展开的,第一篇是Ball和Brown(1968)《&a href=&http://www.jstor.org/stable/2490232?seq=1#page_scan_tab_content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JSTOR: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 6, No. 2 (Autumn, 1968), pp. 159-178》&i class=&icon-external&&&/i&&/a&&/p&&p&,证明了会计利润与价格正相关,第一次用数据证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第二篇是Beaver(1968)《&a href=&http://www.jstor.org/stable/249007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JSTOR: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 6 (1968), pp. 67-92》&i class=&icon-external&&&/i&&/a&,证明了会计利润与交易量正相关。&/p&&p&进入具体领域之前,再明确一个长期混淆的历史轴,1960年代之前,研究关注点在会计处理上,可以理解为如何更好地做账,称为“受托责任观”;1960年代之后,最初一段时间流星决策有用的信息观(又称作历史成本观,利润表观),后来(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逐渐被决策有用的计量观(现值模式、资产负债表观)所取代。这里的计量不是计量经济学的econometrics,而是会计学的measurement。其中,W Beaver所称会计革命就是指1960年代从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的信息观的这一转变。&/p&&p&总论(主要参考Scott):财务会计研究的理论框架就是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的解决有赖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由此产生了决策有用的信息观和计量观;与管理者的雇佣合同、与投资者的投资契约中存在道德风险问题,需要会计信息,由此产生了有效契约观和机会主义观。为了协调会计相关的公共利益问题,产生了会计管制(即会计准则等)。&/p&&p&下面开始具体总结财务会计领域的牛人。&/p&&p&1.价值相关性:财务报告信息是否为市场投资者所使用,是否有信息价值。R &b&Ball、&/b&P &b&Brown、&/b&WH &b&Beaver&/b& 、Collins、Easton、Holthausen、Landsman、Kothari、Watts&/p&&p&2.基本面分析与估值:Lev、Ohlson、Ou、Penman&/p&&p&3..证券分析师相关:Dechow、Sloan&/p&&p&4.盈余管理:Dechow、Defond、Dichev、Jones、Kothari、Skinner、Watts、Zimmerman&/p&&p&5.信息披露:Core、Dye、Verrecchia、Healy、 Palepu&/p&&p&6.投资异象:Bernard、Lee(李勉勤,有中文名字,但不会讲中文,华人)、Thomas、Sloan&/p&&p&7.稳健性:Basu&/p&&p&8.实证会计理论:Watts、Zimmerman&/p&&p&9.国内:王立彦、蔡春、岳衡、吴联生(1970年代出生的大牛,武汉大学博士,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是能在该杂志发文的会计学科领域仅有一位)、陈晓、姜国华、陈信元、吴溪、吴世农、陈汉文等,香港的Wong(黄德尊)、李志文。&/p&&p&---------审计分割线--------&/p&&p&1.审计师选择与更换:Blouin、Fortin、Menon、Williams&/p&&p&2.审计客户选择:Landsman&/p&&p&3.审计收费:Krishnan、Kim、Simunic&/p&&p&4.审计质量:Francis、Hope、Mansi、Miller、Myers、&/p&&p&5.多个领域:DeFond、Lennox&/p&&p&6.国内:吴世农、伍利娜、吴联生&/p&&p&-------公司财务分割线-----&/p&&p&
会计学专业的公司财务研究,主要有筹资、投资、营运资本管理、股利政策、公司治理、并购与重组等子领域。 &/p&&p&1.资本结构、融资理论、股利政策:Baker、Benartzi、Fama(没错,就是2013年得诺奖的那个EMH理论创立者)、Frank、French、Loughran、Miller、Michaely、Modigliani、Opler、Thaler、Wurgler&/p&&p&2.投资相关:Richardson、Weisbach、&/p&&p&3.管理层薪酬、公司治理:Djankov、Gibbons、Holmstrom、Jensen、La Porta、Lazear、Lopez-de-Silanes、Mansi、Murphy、Reeb、Rosen、Shleifer、Stiglitz、Vishny。其中,La 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Vishny常被缩写为LLSV。&/p&&p&4.公司多元化:Rajan、Zingales&/p&&p&5.并购与重组:Kracaw、Kini、Mian、Malmendier、Tate&/p&&p&6.终极大牛:Jean Tirole(没错,就是2014年获得诺奖的那个;他是Laffont的学生,而Laffont是Arrow的学生。没错,就是那个经济学中Arrow不可能定理的Arrow),Tirole用信息经济学和激励理论把公司财务的相关内容梳理了一遍。&/p&&p&6.国内:金李、陈冬华、陈信元、吴世农、陈汉文、吴联生,香港的郎咸平(Larry Lang)、李志文、黄德尊&/p&&p&-------管理会计分割线-------&/p&&p&管理会计主要集中在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公司治理与高管薪酬、成本问题等。&/p&&p&1.平衡计分卡:Banker、Kaplan、Lipe、Norton、Salterio、Tayler&/p&&p&2.业绩评价:Albuquerque、Bouwens、Gibbs、Ittner、Larcker、Murphy、Matsumura、Potter、Van De Stede&/p&&p&3.激励:Campbell&/p&&p&4.公司治理与高管薪酬:Albuquerque、Matsumura/O'Brien,其他与公司财务重合度很高。&/p&&p&5.成本相关,包括成本粘性、费用粘性等:Banker、Chen&/p&&p&6.国内:潘飞、胡玉明、陈磊、谢德仁、于增彪、陈冬华、陈信元、方军雄、罗炜等。&/p&&p&-------补充规范研究时代的国内著名人物---------&/p&&p&郭道扬、葛家澍、娄尔行、毛伯林、裘宗舜、王松年、吴水澎、阎达五、杨纪琬、杨时展、杨宗昌、易庭源、于玉林、余绪缨&/p&&p&-------关于国内会计领域第一篇实证研究的补充----&/p&&p&赵宇龙(1998)、陈晓等(1998)是国内最早开始用中国数据、套用西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经验研究。由于当时只有规范性研究,这两篇文章可以说开创了国内会计经验研究的先河,尽管今天看来,这两篇文章也存在一定问题。所以,”写得好不如生得巧“。&/p&&p&----------关于分析式研究方法的补充----------&/p&&p&鉴于国内很多人会使用分析式研究这个词,但网络上相关资料较少,这里粗浅介绍一下这个词的意思。其实,一点就通。分析式研究的英文名字叫analytical study(或research),是指用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或数学的方法,去推导和证明某一结果,对某一现象的存在做理论说明的方法。说白了,如经济学的模型构建和推导、数学的定理构建和证明,都是分析式研究。&/p&&p&---------关于实证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p&&p&《&a href=&/%E4%B8%89%E5%8F%8B%E4%BC%9A%E8%AE%A1%E5%90%8D%E8%91%97%E8%AF%91%E4%B8%9B-%E5%AE%9E%E8%AF%81%E4%BC%9A%E8%AE%A1%E7%90%86%E8%AE%BA-%E7%BD%97%E6%96%AF%E2%80%A2L-%E7%93%A6%E8%8C%A8/dp/B0098GC6BI/ref=sr_1_1?ie=UTF8&qid=&sr=8-1&keywords=positive+accounting+theor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实证会计理论, Ross L.Watts, Jerold L.Zimmerman&i class=&icon-external&&&/i&&/a&》的粗线及其影响力,使得“实证会计理论(positive accouting theory)”一词往往专指Watts和Zimmerman(1986)在上述专著里所提出的薪酬契约假说、债务契约假说、社会压力成本假说(political cost)三大假说,这三大假说构成了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的重要理论基础。实证会计则是更为宽泛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与“会计界实证研究”等同的概念。所以,一般说来,实证会计理论则专指Watts和Zimmerman(1986)三个假说;实证研究、实证会计往往指研究方法。具有一般意义的且被验证了的假说变成了理论;而验证假说是否成立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则构成了研究方法。&/p&&p&--------以后想起来什么再补充吧,打字好累-------------&/p&
大量干货预警!鉴于题主对这个领域感兴趣,我默认题主为初入博士项目的小鲜肉,或者是对会计研究感兴趣,想转行的有志青年。特推荐几本书籍(国内均有影印版)如下:1.会计类《
&p&名校 MBA,甚至是所谓最最 top 的Stanford, 哈佛(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算上沃顿),他们的申请也没那么神秘或者高不可攀。&/p&&br&&p&MBA 跟其他的研究生院相比,可以说是对智力要求最低的。这一点从 GMAT 上也可以看出来。GMAT
比起同样是研究生考试的 LSAT, GRE要简单的多。甚至比本科的
SAT 还要简单。比起医学院、法学院,各种博士项目,甚至大多数硕士项目来说,MBA是最不“学霸”的一群人。当然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都是做生意的人,还谈什么学霸、考试、GPA呢?&/p&&br&&p&MBA 的招生,一般的学校都是动辄每年数百人。Stanford 算是人数少的,每年也接近400人。哈佛、沃顿更是八九百人之多。相比之下,Stanford 的全球闻名的,规模也不小的
CS 博士所有在读也才200人左右(见 &a href=&http://www-cs.stanford.edu/content/phd-student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h.D Students&i class=&icon-external&&&/i&&/a&
)。考虑到博士生随随便便就是读5-7年,Stanford 一年招收的CS 博士可能只有40人。当然MBA
和CS博士所招收人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如果仅仅做一个数字上的比较的话,也能够看出,其实MBA
基本还是一个面向大众的教育,而博士的遴选才是真正苛刻。换言之,我觉得能够进入 Stanford 读博士的,多少已经有点逼近天才的逼格。而MBA么,中人资质就足矣了。(而且笔者就是曾经申请
Stanford CS 博士,遭拒;之后申请MBA而顺利录取的现实例子。)&/p&&br&&p&而且,说实话,会去读MBA 的人也多是取向比较保守,甚至在商业上未必最牛的那批人。原因很简单:真的做的无比出色,或者明确自己在事业上想要什么的人,可能也不会花两年时间去读一个学位,而是直接甩开干了(小扎、盖茨、老乔)。这里不排除例外情况,MBA中,特别是西岸那所,当然不乏能人。但总体来说,特别是除了西岸那所之外的MBA,是个相对保守的群体。&/p&&br&&p&所以对于申请MBA来说,完全不必超凡绝伦,就是把从大学到工作这几年分内的事情做好,足矣。以我自己经历,加上看过的不胜枚举的所谓名校MBA的校友,申请名校MBA所需要的硬指标大致如下。是那种,“虽难亦能”,以中人之资,加以努力和汗水,可以达到的。如果能够达到这些硬指标,基本上即便是如斯哈(Stanford,
Harvard)的商学院也十拿九稳了。如果没有达到,那么你多少在其他方面有些迥异之处。那就是不是这篇短文可以覆盖的了,也不是能够等闲复制的了。&/p&&blockquote&&p&- 本科,常青藤(但不包括Brown 和 Cornell)或等同的学校。包括MIT,Stanford,Chicago,CalTech, top 5文理学院。去年Stanford 录取的大陆护照MBA中,好像只有1/5 是国内本科毕业的;&/p&&br&&p&- 本科GPA,如果是 grade inflation 比较严重的学校(Harvard?)3.8起;学术要求比较严格的如
Swarthmore, Chicago, 3.5 也可;&/p&&br&&p&- 工作,咨询则 Mck, BCG, Bain(我在那两年,BCG出来申Stanford 几乎没有不进的);投行则高盛、摩根斯坦利;其他如PEVC者,你不需要读MBA吧?&/p&&br&&p&- GMAT,750可矣;&/p&&br&&p&- TOEFL,因为你本科毕业于美国大学,所以不用考托福。&/p&&/blockquote&&p&如上。你的essay 文字通顺,符合英语思维,无重大失误。你基本就top 那几家MBA 随便挑了。&/p&
名校 MBA,甚至是所谓最最 top 的Stanford, 哈佛(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算上沃顿),他们的申请也没那么神秘或者高不可攀。MBA 跟其他的研究生院相比,可以说是对智力要求最低的。这一点从 GMAT 上也可以看出来。GMAT
比起同样是研究生考试的 LSAT, GRE要简单的…
&p&(以下内容绝对不客观不中立,前方火力全开,有躺枪危险者请速速逃离战区!)&br&&br&Too young too naive啊。&br&&br&现在这帮90后搞什么互联网创业的,天使投资人基本都指望公司过A、B轮之后撤资套一笔钱,小股东等着融资的时候有人能收了他们的股份变现,创始人都指望着公司被收购或者多融几轮钱在手上出去吹牛逼,因此国内互联网创业圈子出现了一个世界奇观:投资人帮助创业者一起吹牛逼指望着能忽悠一个冤大头进场接盘。能拖到上市的几率比北京连续三次打雷击中同一个人概率还低。&br&&br&为什么有人觉得成功率低?一来大部分90后都没什么资本,对于公司运作和市场都没什么认识,失败在情理之中;二来他们很多人包括投资人在内压根就没想把公司做成,很多人都想着套一笔钱然后走人。现在一些90后小屁孩动不动上来就谈情怀、谈改变世界,梦想是好的,老罗谈情怀是营销策略,你一个要资本没资本要经验没经验要人脉没人脉的小孩连产品都没影上来就敢谈情怀?&br&大部分公司都是先活下来,再做大做强,然后才开始吹情怀、吹改变世界,乔帮主落魄到NeXT的时候说他要改变世界了?扎克伯格在Harvard的宿舍里面就知道facebook值2000亿?当初他以为才值多少来着?乖,揉揉脸,醒醒吧。最看不惯的就是一帮学校里面的小孩搞个创业大赛,玩个过家家就以为自己是扎克伯格第二了。商业世界那是要真刀真枪拼出来的,成功的创业不光需要头脑和能力更重要的是顺势而为,历史有时候就需要那一个棋子正好有一个棋子符合要求而已,你连棋子的资格都没有就敢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扎克伯格做Facebook的时候你知道他编程多长时间了?Whatsapp创始人创业的时候你知道他之前的经历么?把你扔到乔布斯那个年代你知道计算机是什么东西,你能做出来么?&br&&br&公司存在的两个目的,一是存活,二是发展。能创业成功的绝大部分都是踏踏实实不矫情的实干家,绝对不是带有浪漫情怀的梦想家。就我见到的,成功的创业团队大部分都是很专业化的、成熟的团队,就是团队里面有一些(不是全部,你们这帮小学生怎么不认真看呢)多年工作经验的技术、销售的行业老兵。中关村这两年最成功的一个项目恰恰不是互联网,是电源管理系统(BMS),几个月前还只有几个人,现在已经有一整栋楼了,敢问90后这帮搞互联网创业的小朋友们谁能达到这种程度?这是扎扎实实hardcore技术,硬指标摆在那里(这个项目创始人是三个技术出身的海归,细节不便多说)。成功的创业者,一定要让公司有一个踏实稳定的盈利模式,而不是靠运气。靠变现那一点原始股来赚钱,今年运气好有钱明年运气差了点就没钱,这能叫财务自由?&br&&br&这年头,一个破(小)公(作)司(坊)做了个粗糙的APP连盈利还遥遥无期动不动就被VC吹成了市值过亿,忽悠谁呢?这不是泡沫是什么?本来IT行业发展得挺健康的,这帮VC开始乱估值,让互联网创业圈子里面吹牛逼成了一种常态。他们就等着泡沫破之前找个接盘侠接手然后自己拿着钱装成是成功人士回到母校给学弟学妹们灌灌鸡汤、给知乎的小学生们吹吹牛逼。&br&&br&我突然想起来一个段子:&br&有只黄鼠狼在鸡国的山崖上立了一块牌子“如果没有经历过奋不顾身的一跃,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一只老鹰?”&br&然后这只黄鼠狼天天就在山下等着烤摔死的鸡。&br&&br&鸡汤有毒,入坑请谨慎。&br&&br&**************************************************************************************************&br&&br&火力全开这么久,肯定有无数人躺枪。&/p&&p&老衲已经说过了,本回答绝对不客观不中立,结果评论区里碎了一地的玻璃心,你们何必跟老衲争对错?&/p&&p&&br&貌似我还没有正面回答过题主问题,那就是90后创业成功率到底低不低?&br&下面有人回答说事实上各个年龄段创业成功率都很低,其实这是不对的。&br&事实上,总体来看,大家创业成功率不但不低,&b&反而很高&/b&。&br&绝大部分创业成功的人,都不是为了炫酷地改变世界,或者像某些人一样去作死,他们只是&i&&b&&u&顺势而为&/u&&/b&&/i&。那些起早贪黑闷声发大财,40岁之后开上奔驰宝马的小老板就是典型。&br&&br&一个修车学徒跟着师傅学了几年出来单干,修车铺子搞得有声有色的,这算不算创业?&br&一个在华为干了N多年的销售出来代理华为的产品做下线,一年有个不到100W的进账,这算不算创业?&br&一个小学文化做小本生意起家的小老板在东莞开了家代工厂,摸爬滚打几年资产过亿了,这算不算创业?&br&&br&世界上绝大部分成功的创业压根不是为了改变世界、亮瞎众人钛合金眼,只是&b&产业正常的拓展和更迭&/b&。一个人在一个行业扎扎实实干几年,人脉、资金、渠道什么都有了,出来单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凭借你的积淀可以迅速站住脚,这就叫做“顺势而为”。马云难道是20多岁一出来干电商就成为中国首富?呵呵,这中间他走了多少弯路,积淀了多少资本,偶遇了多少不能说名字的人的孙子、儿子们,评论里的小学生怎么就看不到呢?&/p&&br&&p&互联网创业圈子里顺势而为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雷军的小米还有滴滴打车都是很好的范例。&/p&&p&雷军没有前几十年积累的资本的话,小米能有今天?很多人都以为小米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互联网思维,但实际上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产业链的控制,小米要做的绝对不是互联网公司,这点都想不明白的话千万别去创业!&/p&&p&滴滴往前推5年还能有今天的规模么?能活2年就真不错了。&br&&/p&&p&前段时间比较火的Captime的创始人也是在深圳稳稳扎了十年才能撬得动生产和供应链。消费电子、智能硬件拼的不是技术壁垒,而是对生产和供应链的控制力。&/p&&p&&br&至于90后到底创业成功率高不高,现在下定论为时尚早,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没有顺势而为的资格。&/p&&br&&p&贫道先去搬会砖,等会开启玻璃心粉碎机,有严重心里承受能力玻璃化的人请速速撤离。&/p&&br&&p&*********************************玻璃心粉碎机分割线***************************************&/p&&br&&p&现在互联网圈子里我最不爱听的话是:“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p&&p&呵呵,猪就算能飞一会,等风停了就变成了死猪;能飞得高的也肯定不是猪,苍鹰能飞上云霄也不是因为有风口在地上吹,就算没有风口它也能飞得起来。&/p&&br&&p&不知道哪只黄鼠狼在牌子上写了这话,一群人都在一窝蜂跳下去找风口,找不到风口就在地上装个鼓风机,没有鼓风机的趴在地上干吹也要把猪吹起来。你看我家楼下卖煎饼的大叔弄了个微信支付也说自己是互联网思维,这年头卖煎饼也算是互联网创业了,搞不好也是个风口呢。&/p&&br&&p&你以为遍地是风口,其实遍地都是鼓风机。&/p&&br&&p&**************************************最后一击**********************************************&/p&&br&&p&最后一击来点实实在在的干货吧。&/p&&br&&p&评论区里有人说我是在嘲讽超课的余佳文,本人不关注36氪和科技新闻已久,对于他的情况也不是很熟悉,以上描述的只是普遍情况,不针对个别人。看到各种人上来给我举例子谁谁谁多大就做成了,别人做成了,90后也都可以!我只能呵呵了,说某些人too young too naive一点都木有错。&/p&&br&&p&媒体不是风口,媒体只是鼓风机,让大家误以为这个是个风口。你们看到这帮创业者们站在台前风光无限,你们一个个就误以为他们才是这场盛宴的主角。余佳文被媒体推到风口浪尖也不过是被资本当枪使。最近的各种投资、并购,其背后的逻辑远没有这么简单,说白了不过是大佬们用来站位、提高股本来圈钱罢了。&/p&&br&&p&昨晚的新闻联播还不错,其中报道的一个创业团队,核心技术人员和股东都闪人了,资方现在就等着有人进场接盘呢,结果被当成创业成功的典范了。咦,实际情况怎么跟新闻联播说(chui)的貌似不太一样呢?哎。&/p&&br&&p&所以啊,当鼓风机把一个什么人物吹到台前,这个信号绝对不是这家公司做得很好,绝大部分情况是大佬们找人接盘罢了。&/p&&br&&p&互联网行业现金流最强大的,从来都不是台面上的。&/p&&br&&p&有人私信我,非要跟我争论小米是不是互联网思维的问题。我就不继续和各位探讨这个问题了。&/p&&br&&p&最后一个问题:到底谁是黄鼠狼?&/p&&br&&p&全文完。&/p&
(以下内容绝对不客观不中立,前方火力全开,有躺枪危险者请速速逃离战区!)Too young too naive啊。现在这帮90后搞什么互联网创业的,天使投资人基本都指望公司过A、B轮之后撤资套一笔钱,小股东等着融资的时候有人能收了他们的股份变现,创始人都指望着…
&p&感谢题主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议题很感兴趣,因为我博士研究的方向就是宏观经济学和货币政策,因此对这个问题比较了解。公众对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具体概念往往并不十分了解,从定义上讲通货膨胀是指社会商品价格水平整体上升,而通货紧缩则相反。依据定义,通胀会令财富的实际价值缩水,通缩则可以增加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这样听上去,通缩应当比通胀好,但实际上真是这样的吗?可以负责任地说,当今主流学术界和政策界的共识是,通货紧缩的破坏力远远大于温和的通货膨胀。&/p&&br&&p&一、恶性通胀&/p&&br&&p&在讨论通胀与通缩对经济的具体影响之前,我想先讲一点背景知识。首先,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货币现象,个别商品价格的浮动主要受市场供需影响,在此并不讨论。经济学中有名的货币数量理论指出,价格指数由经济产出,名义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决定。因此,当一国经济出现持续的通货膨胀,可以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央行的货币供给持续高速增长。&/p&&br&&p&在本世纪初之前,各国流通的货币多是贵金属货币(如银元、金币)或与贵金属挂钩的银行券(金本位时代的货币),央行的货币发行取决于贵金属的储量和开采速度,因此高通胀的情况相对较少。自从各国央行开始发行法币(fiat money),货币发行渐渐与贵金属脱钩,一方面为央行实施弹性的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导致一些国家难以消除的高通胀。在一些央行不独立,财政存在严重赤字的国家,依靠央行发行货币弥补财政赤字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了持续的高通胀。这样的高通胀扭曲了价格调节供需的效果,亦对国民财富造成掠夺,肯定是不好的。各国公众之所以对通货膨胀十分警惕,也是受这样的印象影响。但必须强调的是,当今大多数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并不存在如上的恶性通胀。&/p&&br&&p&二、温和通胀&/p&&br&&p&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伴随着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各国相继推进了独立央行和金融自由化等系列改革。如上的恶性通胀问题虽然还存在于部分欠发达国家(如津巴布韦),但大多数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只存在温和通胀,即年通胀率低于5%。通胀的破坏性在于扭曲价格信号,使市场供需调节失灵,但如果通胀率较低且比较稳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往往可以预期到未来的通胀水平,进而合理地制定计划。比如基于费雪等式,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如果通胀率基本稳定在2%上下,储户便可以预期储蓄的实际回报是名义回报减去2%。如果实际利率太低,储户就不会储蓄,而是拿钱去消费或者投资。雇主和雇员在签订劳工合同时,往往也将通货膨胀的预期列入计算的范畴。因此不难看出,温和而稳定的通胀其实不会实质上影响我们的生活。&/p&&br&&p&温和通胀的害处不大,甚至有一些好处。首先,基于费雪等式,央行可以具有更大的政策空间。如果均衡状态下的真实利率是2%,通胀率是2%,那名义利率就是4%。而一旦经济面临衰退,央行就拥有了4%的下调空间,最低可以下调到零利率,亦即当今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的政策利率。如果平均通胀率为0%,即不存在通胀,那央行的政策空间就只有2%。如此说来,甚至可以认为稍高的温和通胀率可以更好地维持经济稳定。这些不是个人妄言,乃是笔者今年夏天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担任实习生时,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Blanchard)在实习生培训时提到的观点。&/p&&br&&p&三、通缩的危害&/p&&br&&p&说到通缩的危害,可以先看几个触目惊心的例子。中国上一轮通缩还是十多年以前,知乎上的很多用户(包括我本人在内)那时都还小,因此并没有深刻的印象。当时中国出现了长达数年的通货紧缩与总需求不足,所幸没有对经济造成太大的打击。我们的邻国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伴随着泡沫经济破灭,日本陷入了长达二十年的经济萧条和通货紧缩(或者基本是零通胀)。最近的例子是欧美,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随即推出零利率政策和定量宽松,希望利用货币政策拉动经济,但都败在通货紧缩之下。&/p&&br&&p&通缩的害处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可以说有两点:其一,极大地限制了央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能力。依据上文中提到的费雪等式,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因此想要降低实际利率拉动经济,央行只需要调低名义利率就可以了。但当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和通缩时,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就困难得多。因为名义利率的下限是0%,因此通货紧缩可以造成央行触及零点,但实际利率依然过高的状况,亦即“流动性陷阱”。欧美和日本当下都存在这一问题,因此各国政策界和学术界近来一直在讨论如何拉高通胀,让央行重获新生。我国上一轮通缩虽然也面临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但央行尚未降息至零点,说明并没有出现流动性陷阱,不过亦是闻者足戒了。&/p&&br&&p&通缩第二大的危害是加重债务人的实际负担。绝大多数合约采用名义货币签约,也就是约定相关金额,不考虑物价水平。因为通缩相对于通胀来说,发生的次数少得多,因此大多数债务人签约时不会过多考虑通缩的风险。一旦出现通缩,借贷方的实际偿付负担会加重,而企业和高净值家户的杠杆率一般比较高,因此通缩肯定会抑制消费和投资,进而造成宏观经济下滑。&/p&&br&&p&四、总结&/p&&br&&p&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通缩的实际危害是远大于温和通胀的。公众对于通胀的恐惧多半来源于恶性通胀国家的经济危机以及通缩带来的实际购买力增加的错觉。其实,恶性通胀往往并不是经济危机的元凶,深层的经济问题才是根本原因,恶性通胀只是表象罢了。而温和通胀的危害更是不值一提。相比之下,通货紧缩可以直接造成经济衰退,同时极大限制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其危害不容小觑。当宏观经济衰退时,个人获得的些许额外购买力恐怕不足以弥补失业和减薪的损失。对经济和个体而言,通缩都更为可怕。&/p&&br&&p&想要具体了解货币经济学的一些问题,还可以参看我的其他回答,比如这篇:&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货币按照本质分为债务货币和非债务货币。对应的例子是美元和黄金。那我我想问人民币属于哪一类。? - 张博扬的回答&/a&&/p&&p&---------------------------------------------------------------------------------------------------------------------------------&/p&&p&&strong&延伸阅读(已更新):&/strong&&/p&&br&&p&没想到一篇拙文得到不少知乎网友关注,在下十分惭愧。在评论区各位的指教本人一一领受,不过篇幅有限,想必不能顾全每人的意见。下面补充几个比较重要的角度和观点,本人写作颇有点天马行空,每每受人诟病,还望海涵。&/p&&br&&p&(1)浅显议通缩&/p&&br&&p&有人觉得这篇文章还是有点掉书袋,一来不够切题,二来不够浅显。其实通缩的害处说简单也简单,如果所有人都知道明天商品价格会下降,那你今天还会去买东西或者投资吗?可能会,一些需求弹性比较小的商品肯定还是会买,比如日用品、今天的晚饭等等。但是对于一些价格高昂的耐用商品,或许消费者就要仔细盘算一下到底是立即享受还是坐等降价。其实,这就是原文中提到的真实利率。即便银行的存款利率是零(比如日本),如果物价持续下滑,消费者还是会持币待购。如果消费者认为通缩会长期存在,那经济总需求就会长期低于均衡水平,也就是漫长的衰退了。&/p&&br&&p&(2)经济危机与通缩&/p&&br&&p&货紧缩导致总需求不足,因此一方面经济产量低于均衡水平,另一方面价格水平不断下跌。美国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也伴随着严重的通货紧缩,大萧条的第一阶段是股市泡沫崩溃和大量银行遭遇挤兑带来的金融危机,但当时美联储缺乏现代研究工具和货币理论,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带来的通货紧缩严重增加了残存的企业和家户承担的实际债务,进一步压垮了消费和投资需求。&/p&&br&&p&有一位网友提问指出,如果价格不存在粘性,货币政策就完全不会影响实体经济,这是八十年代真实商业周期理论的说法,但当时美国只存在通胀不存在通缩的问题。如果细细想来,真实商业周期理论假设(1)价格弹性(2)金融市场可以完全分散个体风险。但名义利率下限为零实际上使证券的回报存在角解,完全金融市场的假设就不成立了。或许在通缩和流动性陷阱的时期,RBC的假设就失效了。可以从这方面考虑一下。&/p&&br&&p&(3)通胀与通缩的政策应对&/p&&br&&p&有一位网友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就是通胀与通缩的政策应对,上文中基本没有涉及这一角度,我想在此稍微拓展一下。通缩之所以可怕,在于学术界和政策界都缺乏足够的理解,相应的政策工具比较少。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面对通胀,而美国在七十年代也深受通胀之苦,学术界对于控制通胀早有深入的研究。在高通胀向温和通胀的转型期,政府一般通过制度设计向公众传递严控通胀的信号,通用的方式包括减少财政赤字、中央银行独立、币制改革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还采用与美元挂钩,通过币值挂钩美元约束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十分有效,可以在很短的周期内遏制住恶性通货膨胀。&/p&&br&&p&相比而言,通缩的政策应对就困难的多,一般仰赖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配合。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将名义利率下调至零点,以期改变公众对于真实利率和未来通胀率的预期。这次危机还检验了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应用,比如定量宽松(QE),即央行大量购入有价债券,向市场注入资金。财政政策包括大量推行减税和政府投资计划以增加总需求,这类政策最早的倡导者是凯恩斯。但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表现看来,这两类政策在应对通缩方面都不是很有效。&/p&&br&&p&(4)央行通过印钞反通缩可行吗?&/p&&br&&p&有些网友质疑,为什么央行不直接发钱制造通胀。我个人在本科阶段也提出过类似的问题,还向教授们请教过。因为按照典型的宏观经济学模型,这样“粗暴”的政策干预应当可以直接创造通胀。但现实操作层面,有两点问题:(1)如果央行给每个人发钱,大家肯定会把钱用掉,这是因为财富效应,即手上的财富变多了。央行实际操作时,并不是印钞送钱,而是和实体经济交易。交易对手要不然拿有价证券和央行换钱,要不然通过回购协议临时借钱,因此不存在财富效应。(2)央行注入货币的行为,总是要通过金融中介,而不是直接传输到公众的钱包里。金融中介到实体经济这一环节是我们所说的货币政策传导阶段,这一链条在本次金融危机后基本是断裂了,美国货币乘数持续下降就是这一问题的鲜明写照。尽管美联储不断向金融体系注入资金,但这部分钱并没有流转起来。&/p&&br&&p&(5)通胀、通缩与中国&/p&&br&&p&最后谈一点跟中国有关的。大家看通胀率主要关注CPI,不过基于CPI又会有各种解读。有人认为CPI是低估了通胀率,这十年来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上升速度肯定远超CPI,但这部分是因为我们享受的生活品质比以前也有大幅提高。我出生在北京,这二十年来北京的消费水平虽然大幅提高,但不得不说商品和服务的品质也在提升,这部分价格的上涨并不是货币政策的产物,不属于通胀。&/p&&br&&p&至于中国有没有通缩,我不知道,但是价格水平下行的风险是显著的。前段时间听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处负责人的一个报告,还跟他讨论了一下,虽然各方对于中国经济的前景颇有分歧,但经济下行的趋势无疑是共识。外需不足(欧洲和日本经济疲软,美国尚在恢复中)和内需不济(反腐和李克强经济限制了政府需求,楼市下跌限制了地产行业的需求)下,通缩的风险肯定是上升了。也因此,央行近日宣布降息,可以说也是未雨绸缪。&/p&
感谢题主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议题很感兴趣,因为我博士研究的方向就是宏观经济学和货币政策,因此对这个问题比较了解。公众对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具体概念往往并不十分了解,从定义上讲通货膨胀是指社会商品价格水平整体上升,而通货紧缩则相反…
1240 人关注
607 人关注
223 个回答
149 人关注
2649 人关注
147 个回答
2172 人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白兔的嘴巴像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