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央视春晚节目单《留守的娃》朗颂视屏表

我的更多文章
同时转发到微博  日前,由扬州市民刘兴隆作词的歌曲《留守的娃》,在网络间声名鹊起。  同时,“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2007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那个农民工子女的朗诵节目《心里话》,让许多人流下了同情的眼泪。关于农民工子女问题的讨论话题也突然多了起来,热了起来,相关的文艺创作也方兴未艾。  本报昨天采访了《留守的娃》的作者刘兴隆、中国首部农民工子女生命备忘录小说《草根儿》作者曹保印和著名文艺评论家、南京大学张光芒教授,试图为当下的留守儿童这一命题从文艺的角度进行剖析。  扬州职工创作歌曲关注“留守的娃”  天真的时代黯淡的年华,   留守的娃好孤单好害怕,   天上的星星眨呀眨,   我想与你说说话,   我好想爸爸好想妈妈,   他们打工远走天涯,   可别忘了留守的娃……  日前,这首题为《留守的娃》的歌曲于网络声名鹊起,在一家网站上仅仅10天的点击率就已将近10万点击率。  《留守的娃》作词者是刘兴隆,扬州市邗江区疾控中心职工,谱曲者为中国作曲家协会会员、福建泉州区网络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杨铭。  昨日,接受江南时报采访时,该歌曲的作者刘兴隆也坦言:“和我的期待一样,《留守的娃》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共鸣。”  刘兴隆同时告诉记者:“这首《留守的娃》,就是受央视春晚外来工子弟诗歌朗诵的感染,一气呵成的。歌词前面部分表达重复、单调、漫长和孤独的留守生活:时间在变、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唯有不变的是父母长年不回家,小鸟和星星也就成了留守娃的一种寄托。”  “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的人,都曾有很孤独、很无助的感觉,这是别人所替代不了的。很多春节期间还在外打工的父母不能与孩子团聚,有的匆匆回来却又匆匆离去,孩子跟父母的团聚,竟变得如此奢侈,而这已是当今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我自己所能做的,就是以此来呼吁在外打工的父母,呼吁社会,来关注这些留守的娃。”刘兴隆掩饰不住自己的情感。  这些均成了刘兴隆创作《留守的娃》的灵感和源泉。  文学源自生活。记者获悉,早在2006年初,扬州市妇联公布的一份《关于江苏扬州市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就对扬州留守儿童现状表示出了深深的担忧:根据粗略统计,扬州全市约有19万留守学生,平均留守率(即留守学生占全体学生的百分比)达43.8%,部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乡镇甚至高达78%。  本报记者日前采访时了解到,河南的大学生想拍“留守娃的故事”,他们在网上发现了这首原创歌曲,主动与刘兴隆取得了联系,提出要将这首歌作为电影主题曲。近日,连云港电视台也表示要做留守娃的MTV和数字电影。  这首出自扬州市民笔下的歌,让另一位扬州市民心潮澎湃,他就是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关怀“留守儿童”》调研的民革邗江支部主委颜良甫,他的设想是:让扬州的城里孩子和留守孩子一起吟唱这首《留守的娃》。  记者获悉,颜良甫正在积极策划组织邗江实验学校的学生排练并演唱这首歌:“我们现在针对留守儿童、困难群体子女等设立一些专门的学校,其实事实上是人为地把留守孩子和普通孩子分割开了。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措施,促进城里孩子跟留守孩子的融合,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在没有战争、没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我国有这么多情感缺失的留守娃,这绝不是一件小事,但愿此歌能引起多人共鸣,引起社会的关注。”刘兴隆说。  不能忽视大大小小的蚂蚱  其实,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这两年来,相关题材的文艺作品屡见不鲜。  最新消息表明,今年6月初,重庆邮电大学通讯与信息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主动与团遂宁市委联系,针对留守学生开展“志愿e夏”的活动。经团遂宁市委推荐,他们选择了留守学生占全镇学生总人数近60%的射洪县潼射镇。他们将在当地生活7天时间,为孩子们建设爱心书屋、拍摄DV等,并将通过网络传输给留守学生在外打工的父母。  再向前溯,2006年底,中国首部反映农民工子女生命历程的长篇小说《草根儿:中国首部农民工子女生命备忘录小说》出版,甫一问世,便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记者发现,全书以20多万字的篇幅,通过农村孩子张草根(小名叫蚂蚱)随父母一起到城里打工所遇到的悲苦曲折的感人故事,反映了转型期间中国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二元矛盾。  当时有评论指出,《草根儿》采用冷静的写实手法,描述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艰辛生活历程,它既是在吁求社会给予农民工子女公平的待遇,更是在向每一个人发问:同样是中国的国民,农民工及其子女何以如此遭受命运的折磨?面对他们,我们该想些什么,又该做些什么?不但少年儿童读者需要认真阅读这本书,成人读者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们,更应通过阅读这本书,问自己也问自己的孩子:大大小小的蚂蚱们,和我们有什么两样?对类似蚂蚱的农民工子女,我们是该无视他们、忽视他们,还是该热爱他们、帮助他们?  值得关注的是《草根儿》的作者曹保印,为《新京报》评论部资深编辑、评论员。  昨天晚上,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曹保印称:“从2004年8月11日起,新京报与中国青基会、北京青基会共同推出‘希望工程――寻找京城失学的农民工子女’公益活动,北京1000名符合资助条件的失学农民工子女每人每学年将获得600元人民币的助学金。当年,搜狐网也参与了报道,并且制作了‘寻找京城失学民工子女’的专题报道。这个时候,距离我到新京报工作,只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其中赢赢和他妹妹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由此,我下决心利用工作之余,创作一部关于农民工子女生命故事的小说。创作时间历时一年半,全部是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每天写作几百字,一点点积累出来的。”  记者问及为何该书取名“草根儿”时,曹保印解释说:“草是有生命力的,而草之根,是生命力的源泉。只要草根儿存在,草早晚有一天,会蓬勃成长。同时,草根儿,也是平民的象征,而农民工及其子女,是典型的平民、老百姓。我们的责任,就是守护好草根儿,给它们以养分,使它们能健康成长,笑对人生风雨。”  同时,曹保印也坦言自己的创作动机:“首先,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命运,利用文学艺术这种形式,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呼吁社会对这一问题高度关注,呼唤社会的责任与公众的爱心。第二,关注当今少年儿童的阅读趣味。郑渊洁、杨红缨、曹文轩等,都是非常成功的童书作家,我阅读过他们的不少作品。但是,坦率地讲,他们的故事,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不够。而孩子们,需要了解这些。”  “底层叙事”应走进对象的精神世界  昨天晚上,本报就相关现象专访了著名文艺批评家、南京大学中文系张光芒教授。  “你所说的这些文艺现象,应该称之为‘底层叙事’比较合适一些。可以说,当下不管是民间,还是主流,还是官方,都以同情为情感基点在关注着个群体。”张光芒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这些文艺作品表达出来的底层情怀,与和谐社会的要求也存在相同之处”。  张教授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一领域的创作中来,“前几年大家是关注‘三农’问题,到后来随着农民工问题的浮出水面,实际上是‘四农’问题了,深入探讨的话,就是留守儿童的问题了。”  对于社会上有关“留守文学”的说法,张教授坚持采取“底层叙事”的说法,他反问道:“‘留守’不太合适,因为如果这样定位的话,有些农民工把孩子带到城里上学的怎么称呼?另外有些出国留学的人把孩子留在家里也可以叫做留守呀?”  张教授认为这些文艺作品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展现他们更为本真的生存现状,呼吁他们应该享受到受教育权,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便利,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现象,它的前景如何?“可以想象,关注度会越来越高,主题也会逐步深化,因为仅仅从表面上关注是远远不够的。”  据张教授分析:“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一般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关注物质的贫困,一个是关注精神上的匮乏,而后者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体现社会的精神关爱,一种是体现对这一群体自身精神觉醒的追问,特别对是他们的公民意识、社会参与意识的教育和启发。”“因为这样是为了避免问题的扩大化,特别是不要把这一群体的身份扩大化,防止出现社会的阶层对立,或者群体性对抗。”张光芒教授忧虑地说。  尽管如此,张教授仍然清醒地提醒说:“这样讲,绝不是说可以无原则地认为底层就是好的,就是对的,如果这样也是作者缺乏个性化的理解和探索。写作者在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上,要尽可能地客观,甚至有必要的时候需带有批判的色彩,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入‘关注――探索――挖掘’这一主题。”  “总之,就是不能把这一群体简单化,更为重要的是要呼吁他们的精神平等,而不仅仅是物质的平等。”张教授打了个比方:“今年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个节目叫做《心里话》,里面说‘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虽然作者出发点是好的,反映的也是社会现实,但是这首诗歌是有缺陷的。”  “主要体现在对农民工精神的伤害,属于自然流露出来的伤害。他的意思就是作为农民工的子女,我的父母不能和别人比,为什么不能比,难道别人的父母是公务员,我就低人一等?实际上这剥夺了留守儿童精神上的平等权利和‘自我’意识,客观上造成了心理伤害。”张教授如是评价道。
【】【】【】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背影.留守的娃(刘兴隆)
(作者简介:刘兴隆,男,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扬州音乐家协会会员。作品“留守的娃”2008年曾上中国教育台和央视少儿春晚”,爱好诗歌和散文,作品多次发表和获奖。)
(“背影”征文)&&&&&&&&&&&&&&&&
&&&&&&&&&&&&&&&&&&&&&&&
------留守的娃 (刘兴隆)
童年,我有一段抹不去的记忆,留守的生活让我终生难忘。
一个烟雨蒙蒙的季节,爸爸妈妈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打工,我将要离开家、离开扬州随奶奶去生活。
离开家乡,离开我熟悉的环境,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陌生,我说什么也不愿独自留下。油灯下,爸爸垂着头在默默地喝酒,妈妈和奶奶则红着双眼,向我叙说着什么,可我一句也听不进去,除了哭还是哭。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我渐渐地睡去,晶莹的泪珠就悬挂在脸庞……
清晨,狗的叫声将我从睡梦中唤醒,睁开眼,爸爸不见了、妈妈不见了,前晚收拾好的行囊也不见了,枕边多了一只平时我爱吃而又吃不上的红苹果。“他们走了!”我一个激灵跳了起来,一掌将苹果扇出好远,一边哭喊着、呼叫着、一边光着脚丫就追了出去。
公路边,奶奶一把拉住我,将我紧紧地揽在怀中,我挣扎着、哭闹着怎么也摆脱不了她的那一双大手,泪眼矇眬中,一辆大卡车绝尘而去,车上隐约传来爸妈哽咽的呼唤……也许不忍再看骨肉分离的情景,爸爸抚着妈妈转过身去,他们渐渐地远去、远去,背影虽然模糊,但却又非常地清晰,因为,这一刻都已铭记在我的脑海之中。&
捡起那滚落的苹果,用双手紧紧地捧起,这只红彤彤的苹果是爸妈临行前给我悄悄留下的,我说什么也舍不得吃,我深知,只要一张嘴,它就再也没有了!苹果是“平安、吉祥”的象征,只有过年,我才会得到一只又大又红的苹果,不过,从来就没有像现在的这般大、这般红。它是我所见到的苹果中,最大的也是最艳丽的一只,它是爸爸和妈妈留给我的爱,留给我的思念,它是一种期盼,一种希望……
苹果渐渐地溃烂,还散发出一股淡淡的、就像爸爸瓶中残存的酒香。于是,我就将它埋在了窗外的牵牛花旁,每天给它浇水、施肥,希望它能早日生根发芽,并结出许许多多的红苹果来,因为,我想要给归来的爸爸妈妈一个意外惊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苹果终究未能生长出小树苗,但我仍用心去呵护着。时间在变,季节在变,一切都在变,惟有不变的就是爸爸和妈妈长年不回家,为此,我有感而发,含泪写下了一首《留守的娃》:
看夕阳西下,
一年四季悄悄地在变化,
墙边的牵牛花慢慢地往上爬。
天真的时代黯淡的年华,
留守的娃好孤独好害怕,
天上的星星眨呀眨,
我想与你说说话,
我好想爸爸好想妈妈,
他们打工远走天涯,
可别忘了留守的娃。
看夕阳西下,
一年四季悄悄地在变化,
归来的燕子又栖息在竹篱笆。
爸爸呀爸爸妈妈呀妈妈,
为什么你们还是不回家,
梁上的燕子叫喳喳,
它想陪我说说话,
冬去春来冰雪融化,
请别忘回这一个家,
家中还有留守的娃。
一首亲情歌,两行辛酸泪,”它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除了在网络走红外,还被许多媒体和大型晚会采用,每当唱起这一首歌,我就会泪如泉涌、感慨万千,脑海中就会闪现爸爸和妈妈的背影。亲爱的爸爸,亲爱的妈妈,请你们不要再将我留下,我真的好想、好想和你们一起唱着这一首歌回家。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文汇西路 邮编:225009
联系电话:邮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留守的娃》流行网络
   扬州新闻网讯 近日,扬州市民刘兴隆作词的一曲《留守的娃》,经网友谱曲后,已在网上广为流传,更有扬城市民积极行动,打算组织在校学生排练,让城乡孩子在长江岸边共同吟唱这首《留守的娃》。
  “留守的娃”唱出心里歌
  天上的星星、归来的燕子、墙角的牵牛花、窗外的竹篱笆……简单的话语里,词作者道出了留守孩子
孤独单调的儿时记忆和日思夜想的深深期盼。
  作者刘兴隆告诉记者,这首《留守的娃》,就是受央视春晚外来工子弟诗歌朗诵的感染,一气呵成的。歌词前面部分表达重复、单调、漫长和孤独的留守生活:时间在变、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唯有不变的是父母长年不回家,小鸟和星星也就成了留守娃的一种寄托。
  刘兴隆说,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的人,都曾有很孤独、很无助的感觉,这是别人所替代不了的。很多春节期间还在外打工的父母不能与孩子团聚,有的匆匆回来却又匆匆离去,孩子跟父母的团聚,竟变得如此奢侈,而这已是当今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我自己所能做的,就是以此来呼吁在外打工的父母,呼吁社会,来关注这些留守的娃。”
  扬州有19万留守娃
  其实早在2006年初,扬州市妇联公布的一份《关于江苏扬州市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就对扬州留守儿童现状表示出了深深的担忧:根据粗略统计,扬州全市约有19万留守学生,平均留守率(即留守学生占全体学生的百分比)达43.8%,部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乡镇甚至高达78%。同在2006年,民革扬州市邗江支部进行了一次历时半年的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并形成了一份名为《整合社会力量,关怀“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这就是陈先岩递交全国两会建议案的初稿。
  在议案一开头,陈先岩就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目前在我国的农村,有2000万的留守儿童,这个数字约占我们城乡学校学生比例的3%-5%……这些儿童中50%表现是好的,另有40%表现一般,还有10%的儿童,由于监护不到位,最后都会成为麻烦少年。
  《留守的娃》引起网友关注
  一组诗歌朗诵、一份民生议案、一首原创歌曲,几个互不相干的元素因为一个共同的主体——留守儿童。歌词《留守的娃》在网上一经发布,就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福建泉州鲤城区网络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闽台歌谣》音乐杂志编委杨铭(网名羊羊)立即联系词作者,并为其谱了曲,同时还在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发布。一曲《留守的娃》,感动了天南地北的网友。
  这首出自扬州市民笔下的歌,让另一位扬州市民心潮澎湃,他就是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关怀“留守儿童”》调研的民革邗江支部主委颜良甫,他的设想是:让扬州的城里孩子和留守孩子一起吟唱这首《留守的娃》。“在没有战争、没有自然灾害的条件下,有这么多的孩子离开父母,绝对不是小事。”
  促进城里孩子跟留守娃融合
  目前,颜良甫正在积极策划组织邗江实验学校的学生排练并演唱这首歌。
  采访中,颜良甫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现在针对留守儿童、困难群体子女等设立一些专门的学校,其实事实上是人为地把留守孩子和普通孩子分割开了。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措施,促进城里孩子跟留守孩子的融合,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责任编辑: 1
扬州网新闻热线: 4&扬州网广告热线: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扬州网”或“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时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扬州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
新闻热线:4
广告热线:9
.cn All Rights Reserved连云港市网上家长学校--扬州市民作词 歌曲《留守的娃》流行网络
当前位置:首页 & 特殊关爱 & 留守儿童 & 扬州市民作词 歌曲《留守的娃》流行网络
扬州市民作词 歌曲《留守的娃》流行网络
作者: 提供人:马志亚 阅读:963 评论:4 时间: 9:31:32
&&扬州市民作词 歌曲《留守的娃》流行网络&&&  今日扬州网消息:近日,扬州市民刘兴隆作词的一曲《留守的娃》,经网友谱曲后,已在网上广为流传,更有扬城市民积极行动,打算组织在校学生排练,让城乡孩子在长江岸边共同吟唱这首《留守的娃》。   “留守的娃”唱出心里歌   天上的星星、归来的燕子、墙角的牵牛花、窗外的竹篱笆……简单的话语里,词作者道出了留守孩子孤独单调的儿时记忆和日思夜想的深深期盼。   作者刘兴隆告诉记者,这首《留守的娃》,就是受央视春晚外来工子弟诗歌朗诵的感染,一气呵成的。歌词前面部分表达重复、单调、漫长和孤独的留守生活:时间在变、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唯有不变的是父母长年不回家,小鸟和星星也就成了留守娃的一种寄托。   刘兴隆说,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的人,都曾有很孤独、很无助的感觉,这是别人所替代不了的。很多春节期间还在外打工的父母不能与孩子团聚,有的匆匆回来却又匆匆离去,孩子跟父母的团聚,竟变得如此奢侈,而这已是当今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我自己所能做的,就是以此来呼吁在外打工的父母,呼吁社会,来关注这些留守的娃。”   扬州有19万留守娃   其实早在2006年初,扬州市妇联公布的一份《关于江苏扬州市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就对扬州留守儿童现状表示出了深深的担忧:根据粗略统计,扬州全市约有19万留守学生,平均留守率(即留守学生占全体学生的百分比)达43.8%,部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乡镇甚至高达78%。同在2006年,民革扬州市邗江支部进行了一次历时半年的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并形成了一份名为《整合社会力量,关怀“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这就是陈先岩递交全国两会建议案的初稿。   在议案一开头,陈先岩就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目前在我国的农村,有2000万的留守儿童,这个数字约占我们城乡学校学生比例的3%-5%……这些儿童中50%表现是好的,另有40%表现一般,还有10%的儿童,由于监护不到位,最后都会成为麻烦少年。   《留守的娃》引起网友关注   一组诗歌朗诵、一份民生议案、一首原创歌曲,几个互不相干的元素因为一个共同的主体――留守儿童。歌词《留守的娃》在网上一经发布,就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福建泉州鲤城区网络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闽台歌谣》音乐杂志编委杨铭(网名羊羊)立即联系词作者,并为其谱了曲,同时还在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发布。一曲《留守的娃》,感动了天南地北的网友。   这首出自扬州市民笔下的歌,让另一位扬州市民心潮澎湃,他就是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关怀“留守儿童”》调研的民革邗江支部主委颜良甫,他的设想是:让扬州的城里孩子和留守孩子一起吟唱这首《留守的娃》。“在没有战争、没有自然灾害的条件下,有这么多的孩子离开父母,绝对不是小事。”   促进城里孩子跟留守娃融合   目前,颜良甫正在积极策划组织邗江实验学校的学生排练并演唱这首歌。   采访中,颜良甫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现在针对留守儿童、困难群体子女等设立一些专门的学校,其实事实上是人为地把留守孩子和普通孩子分割开了。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措施,促进城里孩子跟留守孩子的融合,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留守的娃》& 附(歌词)   刘兴隆 词   看潮起,看潮落,   看夕阳西下,   一年四季悄悄地在变化,   墙边的牵牛花慢慢爬上了架。   天真的时代暗淡的年华,   留守的娃好孤单好害怕,   天上的星星眨呀眨,   我想与你说说话,   我好想爸爸好想妈妈,   他们打工远走天涯,   可别忘了留守的娃。      看潮起,看潮落,   看夕阳西下,   一年四季悄悄地在变化,   归来的燕子又栖息在竹篱笆。   爸爸呀爸爸妈妈呀妈妈,   为什么你们还是不回家,   梁上的燕子叫喳喳,   它想陪我说说话,   冬去春来冰雪融化,   请别忘回这一个家,   家中还有留守的娃。 [出处:扬州晚报]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
 相关评论
【】 21:15:50
你好我是刘兴隆,谢谢你们关注留守的娃,这首歌可能要拍mgv和数字电影
【】 10:32:08
能将歌发上来听听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央视春晚直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