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误了年华年华收益率是什么意思思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鸳鸯冢》张火丁(曲谱/剧本)
《鸳鸯冢》剧本
王五姐:花衫
谢招郎:小生
王大娘:贴旦
杨四郎:末
张道士:丑
谢大姐:花旦
谢安人:老旦
王道平:末
张妈妈:彩旦
谢招郎有事前往东村,寄寓在王道平家里,与王道平妹王五姐两相爱慕,私订了婚姻。谢招郎回家后不敢明告母亲,恳求姐姐代说。谢大姐未加注意,把事情拖延下去。王
五姐久候不得音信,恹恹成病,托人寄信,又被谢母察知,把谢招郎锁禁楼中。谢招郎夜间坠楼奔往王家,王五姐已病不能起,见了谢招郎,一痛而亡,谢招郎也殉情而死。死后
合葬一处,人称鸳鸯冢。
《鸳鸯冢》一剧,取材于清人《蝶归楼传奇》。这个剧本是程砚秋先生在1923年编演的。
根据《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整理
【第一场】
(谢招郎上。)
谢招郎 (引子) 莺老春残,为春愁,倦倚屏山。
(念) 寒素书灯午夜光,小楼天地一身藏。闭门不管花如海,辜负三春正艳阳。
小生谢招郎,太原人也。幼年不幸,父亲亡故,只有母亲在堂,抚养成人。同胞一位姐姐,嫁与杨四郎为妻,我姐丈在东村,做一小买卖,店房窄小,姐姐回转家来,侍奉
母亲,倒也不甚寂寞,但是小生年已长成,尚未婚配,将来我的亲事,不知应在何方,思想起来,好不愁闷人也!
(南梆子) 为婚姻每日里胡思乱想,
辜负了少年人大好时光。
未曾见美佳人空劳盼望,
但不知何日里得遂心肠。
(谢大姐上。)
谢大姐 (西皮摇板) 我夫君做买卖东村而往,
撇下了少年人独守空房。
(白) 兄弟,我来了!
谢招郎 (白) 姐姐来了,请坐。
谢大姐 (白) 坐下讲话。
谢招郎 (白) 到此何事?
谢大姐(白)兄弟,你姐夫在东村做买卖,半载有余,没有银钱拿回来使用,兄弟你替我走一趟,问他要点银钱回来,也好度日,兄弟你料无推辞的了?
谢招郎 (白) 那东村地方离此二十余里,兄弟是不惯走路的,我不能去。
谢大姐 (白) 你不愿意去,你姐夫又没有银钱拿回来,难道说叫我张着嘴喝西北风不成,得啦好兄弟,劳你驾你去走一趟就结了。
谢招郎 (白) 兄弟懒得出门,我不能去。
(谢大姐背供。)
谢大姐 (白) 他再三不肯去,怎么好哪?有了!待我骗哄与他。
兄弟你既是不肯去,也没法子,你替我写封信给他,我一个人捎去就是了。
谢招郎 (白) 如此甚好,待我写来!
(谢招郎执笔。)
谢招郎 (白) 请问姐姐,这信上要怎样写法?
谢大姐 (白) 你写的是家中无钱度日,叫他赶紧拿点钱回来!
谢招郎 (白) 是。
(谢招郎写信。)
谢大姐 (白) 还有一句要紧的话。
谢招郎 (白) 是什么要紧的话?
谢大姐 (白) 前日东村有人来,传你姐夫的口信,说姐夫替兄弟说的亲事,年纪相当,母亲十分欢喜,便应允了他就是啦。
谢招郎 (白) 这婚姻之事,小弟怎么一些儿也不晓得?
谢大姐 (白) 你是年轻的人,母亲怕你害羞,不告诉你说,兄弟你大喜了,可聘了媳妇了!
谢招郎 (白) 婚姻之事,如何草草的办成。万万使不得!
谢大姐 (白) 怎么使不得?母亲已经答应了。
谢招郎 (白) 待我去东村,与姐夫说明,叫他不要草草成事才好。
谢大姐 (白) 兄弟你要亲自到东村去吗?
谢招郎 (白) 兄弟即刻就去,姐姐好生伺候母亲,兄弟此去三两天就回来,就此去也。
(西皮摇板) 我急忙去东村趱程而往,
等见了杨姐丈再做商量。
(谢招郎下。谢大姐笑。)
谢大姐 (白) 你瞧我兄弟被我三言两语,急急忙忙就出门去了,等他回来,便知分晓。
(谢大姐关门,下。)
【第二场】
(王道平上。)
王道平 (念) 寒门辛苦求生计,只为经商要别离。
卑人王道平,山西太原人,在这东村居住。娶妻吴氏,妹子凤车,排行第五,今年一十六岁。卑人卖布为生,意欲前往河南贸易,不免将娘子、贤妹唤将出来,嘱咐一番便
娘子、贤妹哪里!
(王大娘,五姐同上。)
王大娘 (念) 生来弱质在寒门,
王五姐 (念) 裙布荆钗也绝尘。
王道平 (白) 娘子!
王大娘 (白) 相公!
王道平 (白) 贤妹!
王五姐 (白) 兄长!
王道平 (白) 请坐。
王大娘 (白) 唤我们出来,有什么事情?
王道平 (白) 卑人意欲前往河南贸易,家中之事,全仗你们照管。
王大娘 (白) 相公此去,必定生意兴隆,家中之事,不必挂心。
王道平 (白) 但愿如此。
王五姐 (白) 兄长几时起程?
王道平 (白) 今日就要起程,娘子、贤妹小心看管门户,卑人就此去也!
(西皮摇板) 我此去河南路途遥远,
&&&&&&&&&&&&&
待到进财源才返家门。
(王道平下。)
王大娘 (西皮摇板) 但愿我儿夫早早回转,
王五姐 (西皮摇板) 此一去天保佑广进财源。
王大娘 (白) 我说妹妹,你哥哥是走啦,你不觉得闷得慌吗?
王五姐 (白) 倒也不甚寂寞。
王大娘 (白) 今日乃是庙会,你去看会去,我给你收拾茶饭去!
(王大娘下。)
王五姐 (白) 待我登楼去者。
(西皮摇板) 寒门女正青春光阴似箭,
每日里孤单单小立花田。
遥望着小楼前垂杨似线,
(王五姐上楼。)
王五姐 (西皮摇板) 又只见大街前鼓乐喧天。
(四游人同上。)
游人甲 (白) 请了!
众游人 (同白) 请了。
游人甲 (白) 今乃本村庙会之期,大家前去看会!
众游人 (同白) 请。
(四青袍、四小鬼、四抬夫抬城隍同上,过场,拜香婆上,四游人、众人同下。谢招郎上。)
谢招郎 (西皮摇板) 来到了东村前大街走遍,
(谢招郎看王五姐。王五姐看谢招郎,谢招郎、王五姐对注目,王五姐掩窗门,下。)
谢招郎 (白) 呀!
(西皮摇板) 霎时间遇见了美貌婵娟!
哎呀且住!适才看见楼上那个女子,十分美貌,我总算不负此行了。看她有些面善,好象在哪里见过。——不是的,这东村地方我是初次来到,哪有见过这个女子之理,待
我见过杨姐丈再做计较。哎呀!但不知我姐丈住在何处?待我借问一声。
列位请了!
行人 (内白) 请了。
谢招郎 (白) 借问一声,杨四郎住在何处?
行人 (内白) 就在前面第三门便是。
谢招郎 (白) 有劳了!
(西皮摇板) 问定了东南方路程不远,
等见了杨姐丈再说根源。
(白) 来此已是第三门,里面可有杨四郎么?
(杨四郎上。)
杨四郎 (念) 将近黄昏时,何人叩柴扉?
谢招郎 (白) 啊姐丈!
杨四郎 (白) 原来贤弟到了,请坐。
谢招郎 (白) 告坐。
杨四郎 (白) 贤弟可好?
谢招郎 (白) 兄弟好。
杨四郎 (白) 岳母及令姐可好?
谢招郎 (白) 都还平安。
杨四郎 (白) 贤弟到此何事?
谢招郎 (白) 有书信一封,请看!
杨四郎 (白) 待我看来。
(杨四郎看信。)
杨四郎(白)原来如此,天色已晚,贤弟且在此住下,只是店中地方窄小,吵闹不安,明日与贤弟寻一个清静地方,宽住数日,再行回去。
谢招郎 (白) 有劳费心。
杨四郎 (白) 贤弟请!
谢招郎 (白) 姐丈请!
(谢招郎、杨四郎同下。)
【第三场】
(王大娘、王五姐同上。)
王大娘 (西皮摇板) 闲无事姑嫂们穿针引线,
王五姐 (西皮摇板) 也不过消烦闷且送流年。
王大娘 (西皮摇板) 我儿夫去经商久不回转,
王五姐 (西皮摇板) 我这里与嫂嫂共坐堂前。
(杨四郎、谢招郎同上。)
杨四郎 (西皮摇板) 难得小居留住客,
谢招郎 (西皮摇板) 多感高亲太厚情。
杨四郎 (白) 贤弟昨晚委屈了!你我同到前面,寻一间清静房屋,贤弟你且暂住数日。
谢招郎 (白) 多谢姐丈。前面有一座南楼,倒还清静,姐丈前去问他一声!
杨四郎 (白) 如此甚好,你我前去!
(谢招郎、杨四郎同走圆场。谢招郎指。)
谢招郎 (白) 就是这一家。
杨四郎 (白) 原来是王道平家中。
啊,大嫂开门来!
王大娘 (白) 啊,有人叫门,我瞧瞧去!
(王大娘开门。)
王大娘 (白) 啊杨掌柜,有什么事情呀?
(谢招郎惊。)
谢招郎 (白) 果然是女子声音——怎么不是她呀?
杨四郎 (白) 这谢招郎是卑人内弟,远来相访,小店地方窄小,难以居住,意欲借住尊府,小住数日,房金么是照例送上来的。
(王五姐出门见谢招郎。)
王五姐 (白) 原来就是昨天经过的那个书生呀!
(王五姐进门。)
王大娘 (白) 不是,我们当家的不在家,出入不便,你到别处去租吧!
杨四郎 (白) 我这内弟尚在年幼,暂住数日,便要回去,大嫂方便方便罢!
王大娘 (白) 别处房多啦,你到别处去租罢!
杨四郎 (白) 啊贤弟!她们不租,我们到别处租罢!
谢招郎 (白) 原来如此,待我下礼求她。
(谢招郎作揖。)
谢招郎 (白) 大嫂有礼!
王大娘 (白) 还礼!还礼!
谢招郎 (白) 小生到此,别处无有相当地方居住,还求大嫂方便方便吧!
王大娘 (白) 你没听见我同杨掌柜的话吗?我们家里没有男人,怎么好留外人哪!
谢招郎 (白) 大嫂方便方便吧!
王五姐 (白) 嫂嫂请进来,有话与你言讲!
(王大娘进门。)
王大娘 (白) 姑娘,什么事情呀!
杨四郎 (白) 贤弟休得在此麻烦,到别家问去。
谢招郎 (白) 听她们商议商议再讲!
王五姐 (白) 我看那人小小年纪,是个斯文的样儿,这座南楼,也是无人居住,借与他暂住数日,也是无妨,嫂嫂你通融些吧!
王大娘 (白) 咳!我不是怕你不方便吗!你既然愿意,我又何必不答应呀!
(王大娘出门。)
王大娘 (白) 相公,我们租给你啦!
谢招郎 (白) 多谢大嫂。
杨四郎 (白) 如此,待卑人回去,叫人把铺盖送来。贤弟在此宽住数日,房金饭钱,待我一并酬谢。
谢招郎 (白) 姐丈费心!
杨四郎 (白) 我去了,再会再会!
(杨四郎下。)
王大娘 (白) 杨掌柜,我们不送了。
相公请进!
(王大娘、谢招郎同进门。)
王大娘 (白) 请坐。
谢招郎 (白) 这位大姐是大嫂何人?
王大娘 (白) 这是我妹妹。
谢招郎 (白) 待小生见礼!
(谢招郎作揖。)
王大娘 (白) 妹妹见个礼,回头好说话。
王五姐 (白) 还礼!
(王五姐拜,笑,暗下。)
谢招郎 (白) 请问大嫂,府上还有何人?
王大娘 (白) 就是我们姑嫂二人,我们当家的出外贸易去了。
谢招郎 (白) 几时才能回来?
王大娘 (白) 倒没有说几时能回来,相公请上楼吧!
谢招郎 (白) 大嫂先行。
(谢招郎、王大娘同上楼,王五姐携茶盘随上。)
王大娘 (白) 这地方没人住,你看这土。
谢招郎 (白) 大嫂太客气,小生实在不安!
王五姐 (白) 相公请吃茶!
谢招郎 (白) 劳动大姐。
(谢招郎饮茶,呆看,洒茶。)
王大娘 (白) 你留点神!
谢招郎 (白) 小生到此借居,多蒙大姐周全,十分感激!
王五姐 (同白) (您)(相公)太客气(啦)(了)!
谢招郎 (白) 令兄不在家中么?
王五姐 (白) 往河南贸易去了。
谢招郎 (白) 几时才能回来?
王五姐 (白) 我兄长出门,已数月有余,还不知几时回来呢!
王大娘 (白) 方才我不是告诉您啦吗?
谢招郎 (白) 不敢动问,大姐青春多少?
王五姐 (白) 一十六岁了。
王大娘 (白) 对啦,我妹妹十六,我三十二啦。
谢招郎 (白) 大姐一十六岁,比小生还小一岁哪!
(谢招郎笑。)
王大娘 (白) 您这儿坐着,我们要下楼去了!
谢招郎 (白) 大嫂请便。
王五姐 (白) 相公请歇息吧!
(王大娘、王五姐同下楼,王五姐回望,谢招郎看。)
王大娘 (白) 妹妹你瞧什么?跟我来!
(王大娘、王五姐同下。)
谢招郎 (白) 想不到天从人愿,能够在那美人家中借住。今日若不是她曲意周全,那借房之事,是不能成功的了。正是:
(念) 世上岂无知己感,一生难得美人怜。
(谢招郎下。)
【第四场】
(王五姐上。)
王五姐 (四平调) 女儿家婚姻事羞人答答,
难得个俊才郎来到我家,
倘若是把机缘轻轻放下,
又恐怕负青春误了年华。
(谢招郎上。)
谢招郎 (念) 今生难了相思债,一寸柔肠一寸灰。
王五姐 (白) 哎呀呀!他自言自语,是不曾睡下。待我叩门。
谢招郎 (白) 是哪个?
王五姐 (白) 是我呀。
谢招郎 (白) 啊大姐还不曾睡么?
王五姐 (白) 我不曾睡。相公可要吃茶?
谢招郎 (白) 小生不渴。
王五姐 (白) 不渴!
谢招郎 (白) 大姐既然到此,请上楼来,细谈如何?
(王五姐上楼。)
王五姐 (白) 相公请坐。
谢招郎 (白) 大姐请坐。啊大姐,小生到此数日,多蒙大姐照应周全,感激不尽。
王五姐 (白) 相公到此,十分简慢,望相公海涵。
谢招郎 (白) 大姐说哪里话来,小生在此十分舒适,但是不久就要回去了!
王五姐 (白) 相公多住几日何妨?
谢招郎 (白) 小生甚愿多住几日,但是家中老母无人侍奉!
王五姐 (白) 相公府上还有何人?
谢招郎 (白) 只有老母在堂。啊大姐,我还未曾授室;我看大姐也是寂寞得很呀!
王五姐 (白) 家中人少,只有嫂嫂陪伴。
谢招郎 (白) 可惜小生福薄,不能陪伴大姐!
王五姐 (白) 此话怎讲?
谢招郎 (白) 小生不久就要回去,但是承大姐的厚情,舍不得大姐。
王五姐 (白) 相公就要回去么?
谢招郎 (白) 家中老母挂怀,不能在此久留。唉!小生心中有多少言语,是说不出来的。
王五姐 (白) 相公请讲何妨?
谢招郎 (白) 说出来怪不好意思的。
王五姐 (白) 此地并无外人,相公但讲无妨?
谢招郎 (白) 小生平日的心愿,要遇着知心的人儿,方能与他说出。
王五姐 (白) 那知心的人,今在何处?
谢招郎 (白) 那知心的人么……
王五姐 (白) 在哪里?
谢招郎 (白) 近在目前,只是羞口难开,还是说不出来的。
(王五姐暗笑。)
王五姐 (白) 如此,我替你害羞,你与我说出来吧!
谢招郎 (白) 哎!小生也顾不得许多,大姐你就是我的知心人了!
王五姐 (白) 哦!只怕未必吧?
谢招郎 (白) 只要大姐允许,我便是大姐的……
王五姐 (白) 什么?
谢招郎 (白) 知心人了。
(谢招郎笑。)
王五姐 (白) 知心人便怎么样?
谢招郎 (白) 大姐若是允许我做个知心人,总要想个法儿,永久住在一处。
王五姐 (白) 这——恐怕是无法可想的吧!
谢招郎 (白) 大姐呀!
(二簧摇板) 多蒙你见面时深情错爱,
可算得慧心人青眼怜才。
我便要在灯前将身下拜,
(谢招郎跪。)
谢招郎 (二簧摇板) 拼将我百年身长傍妆台。
王五姐 (白) 相公请起!
谢招郎 (白) 大姐不允亲事,我是不起来的。
王五姐 (白) 呀!
(二簧摇板) 只见那少年人低头下拜,
想必是美姻缘早已安排。
我与他表深情盟山誓海,
(王五姐跪。)
王五姐 (二簧摇板) 但愿得百年人两意和谐。
(谢招郎、王五姐同起。)
王五姐 (白) 相公,我二人虽然定婚,相公回去,禀知堂上,礼请冰人,前来说亲,方是正理。
谢招郎 (白) 大姐之言是也。但是我母亲家法甚严,我回家之后,见机而行便了。
王五姐 (白) 奴的终身,既是许配君子,断无反悔之理,相公若不勉力而行,误了奴的终身,恐怕奴的性命就要断送在相公之手了哇。
(王五姐哭。)
谢招郎 (白) 大姐不必伤心,小生若负了大姐,好叫我死无葬身之地!
(谢招郎跪。)
王五姐 (白) 相公言重了。我在此说话,时间已久,恐怕嫂嫂知道,我要下楼去了!
(谢招郎拉王五姐。)
谢招郎 (白) 大姐天已不早,就在此安歇何妨!
(王五姐摔袖。)
王五姐 (白) 这是万万使不得的。我与你私下订婚,已是从权之事,若是苟且成亲,更有何颜面立于人世?相公要自重才好。
谢招郎 (白) 多承大教,小生十分惭愧!
王五姐 (白) 相公早些歇息,奴回房去了。
谢招郎 (白) 大姐仔细行走!
(王五姐持烛下楼,谢招郎立楼口望,王五姐回望,点首一笑,下。谢招郎笑。)
谢招郎 (白) 想不到今晚会面,那婚约就成就了,只是今宵孤零,更是难过。正是:
(念) 汉水有缘逢解佩,画屏无语待牵牛。
(谢招郎笑,下。)
【第五场】
(杨四郎上。)
杨四郎 (念) 商人只是轻离别,常抱故衾独自眠。
(白) 卑人杨子虚,昨日多方设法,借来纹银数两,要交与谢贤弟带回家去。谢贤弟到此数日,也该回去了,我不免打发他回去便了!
(杨四郎行。)
杨四郎 (白) 来此已是,待我叩门。
(王大娘上。)
王大娘 (念) 忽听门外唤,不知是何人。
(王大娘开门。)
王大娘 (白) 哦,杨掌柜的来了!
杨四郎 (白) 大嫂,舍亲在尊府叨扰数日,特来拜谢。
王大娘 (白) 岂敢,令亲在此,十分怠慢,望祈原谅。
杨四郎 (白) 岂敢,舍亲也该回转家去,房饭金在此,请大嫂收下!
王大娘 (白) 住这么几天,算不了什么,房饭钱我们不要,你拿着吧!
杨四郎 (白) 哪有不收之理,大嫂请收下!
王大娘 (白) 你瞧,我们不要,你死气白咧叫我们要;要吧,显着我们老娘们透着爱财,不能收!
杨四郎 (白) 敢莫嫌轻?
王大娘 (白) 您要这么说,我们可不能不收啦,谢谢您。
杨四郎 (白) 不成敬意。我内弟可曾起来?
王大娘 (白) 你等着,我给您瞧瞧去。
(王大娘向楼上。)
王大娘 (白) 谢相公起来了吗?
(谢招郎上。)
谢招郎 (白) 大嫂何事?
王大娘 (白) 杨掌柜的来啦!
(谢招郎下楼。)
杨四郎 (白) 愚兄来了。
谢招郎 (白) 姐丈来得真早呀!
杨四郎 (白) 愚兄多方设法,借来银两,贤弟带回家中,交与令姐使用。
(王五姐暗上,望,谢招郎回头见王五姐,王五姐向谢招郎摆手。)
谢招郎 (白) 小弟身上有些不爽,过几天再回去把!
杨四郎 (白) 贤弟从不出门,岳母是盼望得紧,还是今日回去的好!
王大娘 (白) 既是老太太盼望的紧,你就赶紧回去吧!
(谢招郎再向五姐,王五姐再摇手。)
谢招郎 (白) 小弟实在身体不爽,稍迟两日,好了回去就是。
(杨四郎见王五姐点头。)
王五姐 (白) 啊!你莫非在此恋着什么?
(谢招郎怒。)
谢招郎 (白) 说过我身体不爽,你还苦苦的逼我,我恋着什么来?你既这样说,我立刻回去就是了!
杨四郎 (白) 这便才是。
(杨四郎对王大娘,谢招郎对王五姐。)
谢招郎 (同白) (大嫂)(大姐),(我内弟在此)(小生在尊府),多有叨扰,(大嫂费心)(小生去也)!
(王大娘对杨四郎,王五姐对谢招郎。)
王五姐 (同白) (哪儿的话;杨掌柜,有工夫您到这儿说话来,您走我不送了)(相公珍重)!
(王大娘客气,王五姐安慰。王大娘撞王五姐,杨四郎撞谢招郎。)
杨四郎 (同白) (妹妹,人都走了)(愚兄不远送了)!
(王大娘笑。)
王大娘 (白) 你还发什么呆,跟我来!
(王五姐掩泪,下,王大娘关门,下。杨四郎、谢招郎同下。)
【第六场】
(秋桂、谢大姐、谢安人同上。)
谢安人 (西皮摇板) 叹中年遭不幸夫君早丧,
撇下了双男女苦度时光。
虽然是小姣生年华已长,
但不知何日里才得名扬。
老身吴氏,作配谢门,夫君是个饱学秀才,不幸亡故。留下一子,名唤招郎,今年一十七岁,倒也聪明伶俐。前日去到东村,已经三日,还未回来,好叫老身放心不下!
谢大姐 (白) 母亲不要挂心,兄弟去到东村,一定是他姐夫留他多住几日,不久定要回来的。
(谢招郎上。)
谢招郎 (西皮摇板) 离了东村回家往,
见了母亲问安康。
(谢招郎入门。)
谢招郎 (白) 母亲,孩儿拜揖!
谢安人 (白) 儿啊,你回来了?
谢招郎 (白) 回来了!杨姐丈问母亲安康。
谢大姐 (白) 兄弟你回来了?
谢招郎 (白) 回来了!这有纹银五两在此,姐姐放下。
谢大姐 (白) 兄弟你辛苦了!
谢招郎 (白) 自家姐弟,何言辛苦二字。
啊,母亲……
(谢招郎欲语。谢安人未曾觉察。)
谢安人 (白) 我儿一路劳乏,暂且回房安歇,明日须要用心攻书,力图上进才好。
谢招郎 (白) 孩儿遵命。
谢安人 (白) 正是:
(念) 少年努力攻书卷,好接书香慰母心。
(谢安人下,秋桂随下。)
谢招郎 (白) 姐姐慢走!请这里来。
谢大姐 (白) 什么事呀?
谢招郎 (白) 我临行之时,你的言语,可还记得?
谢大姐 (白) 哟,我说什么来着?
谢招郎 (白) 是你言道:我姐丈替我说的亲事,年纪相当,我到了那里,才知是你诳哄于我!
谢大姐 (白) 我不诳你,你不肯去呀!
谢招郎 (白) 哼!如今,我自己找到一家……
谢大姐 (白) 你自己找着什么了!
谢招郎 (白)
这——唉,对你说了,料无妨事。小弟在东村住在王五姐家中,我二人已然定下婚约,方才正要禀告母亲,不想母亲提起读书之事,一时难于出口,还求姐姐设法成全才好
谢大姐 (白) 好哇,你放着书不念,竟想媳妇哇!这女子是怎样人家呀?
谢招郎 (白) 家世也好,人才也好,好好好!
谢大姐(白)这么说,倒是不错!可是母亲她老人家的脾气,你也知道;你刚刚回来,可先别说;等我慢慢的给你探探口风,才好试着步说。
谢招郎 (白) 晓得!多谢姐姐。
谢大姐 (白) 交给我啦!
(谢大姐下。)
谢招郎 (白) 哎呀,听姐姐之言,此事倒也有望!我好放心也!
(西皮摇板) 我与那王五姐盟山誓海,
这件事倒教我常挂心怀。
听姐姐叮咛话还须等待,
但愿得早日里得配裙钗。
(谢招郎下。)
【第七场】
(王大娘上。)
王大娘 (西皮摇板) 陪伴着小姑娘孤灯对影,
每日里心烦闷所为何情?
(白) 我王吴氏。适才陪伴我妹妹,这几天见她茶也不思,饭也不想,不知道是什么原故?有啦,我瞧瞧她去。正是:
(念) 少年姣女多心事,多愁多病实可怜!
(王大娘下。)
【第八场】
(王五姐上。)
王五姐 (念) 谢郎别后无音信,好叫奴家挂在心。
我王凤车。自谢郎别后,心中好不难过。谢郎回到家中,不知他堂上意思如何?好叫我放心不下!我想谢郎,也不象个薄幸之人,但是他母亲家法甚严,这婚姻之事,不知
可能成就,倘若一时中变,奴的性命,也就保不住了。思想起来,好不愁闷人也!
(二簧慢板) 对镜容光惊瘦减,
万恨千愁上眉尖;
盟山誓海防中变,
薄命红颜只怨天;
盼尽音书如断线,
兰闺独坐日如年!
才郎若是心肠变,
(王五姐心疼。)
王五姐 (二簧散板) 孤身弱女有谁怜!
(王五姐心疼。)
王五姐 (白) 哎哟……
(王五姐伏案。王大娘上。)
王大娘 (念) 可怜红粉女,终日为情伤。
(王大娘惊。)
王大娘 (白) 哎呀姑娘!你这是怎么了?
王五姐 (白) 我心疼得很。
王大娘 (白) 心口疼?没这病根啊!
王五姐 (白) 妹妹也不知道为了何事?就会心疼起来。
王大娘 (白) 不要紧,我去请个大夫,吃点药就好啦。
王五姐 (白) 我这病么,不是吃药可以治好的。
王大娘 (白) 有病不吃药,那可怎么好哇,姑娘你莫非有什么心事吧?你要有心事,你哥哥不在家,嫂子我也可以替你做主啊!
王五姐 (白) 妹妹的心事么……
王大娘 (白) 姑娘有什么心事啊?
王五姐 (白) 唉,嫂嫂呀!
(王五姐哭。)
王大娘 (白) 妹妹有话只管说,别哭哇!
王五姐 (二簧散板) 都只为知心人难得见面,
只恐怕薄命人要入黄泉!
王大娘 (白) 姑娘说知心人难得见面,那知心人可是谁呀?
(王大娘想。)
王大娘 (白) 啊!我想起来啦,前些日子,不是有个谢招郎吗,借住咱们南楼,姑娘与他情投意合,想必这知心人就是他吧?
王五姐 (白) 正是。
王大娘 (白) 不要紧,待我找一个会写字的,替你写一封信,叫他来一趟就结啦!
王五姐 (白) 只怕他不能前来;
王大娘 (白) 他不能不来,何必这么着急,我搀你到后面歇一会去!
王五姐 (白) 有劳嫂嫂!
(王大娘搀王五姐同下。)
【第九场】
(张道士上。)
张道士 (念) 手拿法器穿道袍,本无道法会降妖。骗得铜钱三两吊,来与夫人把钱捎。
下官,东村道纪司正堂张轱辘是也。为何叫做张轱辘?只因西村大户人家出了妖怪,请我前去捉妖,正在画符念咒,谁想怪风一阵,吓得我骨软筋稣,一轱辘就滚到楼下去
了。因此合村人等,替我起个官名,叫做张轱辘。多蒙地方老爷,修了一本,奏明圣上,封我为东村道纪司正堂。这且不言,下官为官清正,万民爱戴,有酒有肉,常来孝敬于我
。昨日李四妈妈改嫁王八官人,剩下来的酒肉,带了回家,慢慢的享用,不免传与家下人等,整备上来。
左右,去请夫人出堂!
(张妈妈托盘上。)
张妈妈 (念) 嫁个丈夫是老道,终朝每日瞎胡闹。
(白) 张轱辘你嚷什么?
张道士 (白) 下官的官印,也是你们妇道人家叫得的么?
张妈妈 (白) 什么东西,不害臊!下官下官的,不要脸。
张道士 (白) 将酒摆上,我与夫人痛饮。
张妈妈 (白) 喝着。
张道士 (西皮摇板) 举起了金盅酒心中欢畅,
好一似金殿上痛饮琼浆。
你是个美佳人多娇模样,
陪伴我少年人美貌才郎。
(王大娘上。)
王大娘 (念) 只为姑娘病,来请写信人。
(白) 到啦,张伯伯在家吗?
张妈妈 (白) 谁呀?
王大娘 (白) 张大妈你好哇?
张道士 (白) 原来是王大娘!
王大娘 (白) 王大娘!我可不会《锯大缸》。
张道士 (白) 哟!还会这么一出?
张妈妈 (白) 大妹妹请坐。
张道士 (白) 王大娘到此何事?
王大娘 (白) 你知道我妹妹呀!
张道士 (白) 啊!
王大娘 (白) 病啦!
张道士 (白) 不用说,是让妖怪迷着啦!
王大娘 (白) 不是,有几句话、求您给写封信。
张道士 (白) 不是捉妖,我可不是轻易请得动的。
王大娘 (白) 我老远来的,你就去趟得啦!
张妈妈 (白) 真个的。大妹妹老远来了,你就去趟吧!
王大娘 (白) 我们家中没人,您就去趟得啦!
张道士 (白) 不能去,我懒得很。
张妈妈 (白) 怎么喳?你不去,王大娘老远来了,找你去写几个字,你就拿糖!你去不去?
(张妈妈揪张道士耳。)
张道士 (白) 我去,我去,放手。
王大娘 (白) 这么大岁数,老找这个!
张道士 (白) 你净给我找事。
王大娘 (白) 我先回去,你可快去。
张妈妈 (白) 大娘你先回去,他随后就到。
(王大娘下。)
张妈妈 (白) 你还不赶快去吗?
张道士 (白) 给我叫车去。
张妈妈 (白) 车还没糊哪!
张道士 (白) 我怎么着哪!
张妈妈 (白) 你腿着。
张道士 (白) 干脆我走着。
(张道士下。)
张妈妈 (白) 这块骨头。
(张妈妈下。)
【第十场】
(谢招郎上。)
谢招郎 (念) 少年难立志,订下苦姻缘。
我谢招郎。自从回转家来,也曾对姐姐说明,姐姐答应代我向母亲说知,只是两月以来,并无消息,那王五姐一定十分埋怨于我。只是我的难处,王五姐也未必知道,思前
想后,这段姻缘,恐怕难成就也。
(二簧原板) 都只为美佳人想成美眷,
怎奈是我姐姐未对娘言。
只落得苦相思难以见面,
怕只怕变做了苦恼姻缘。
(白) 唉!这相思怎生是了呀!
(秋桂上。)
秋桂 (白) 咳!
(念) 相公心事苦,终日皱眉头。
(白)我秋桂,只因大相公独居楼上,每日咳声叹气的,想必有什么心事把,我去给他开开心,解解闷,想必他一定很高兴的,待我上楼去。
嗐,大相公我来啦!
谢招郎 (白) 你前来做甚?
秋桂 (白) 大相公,你终日咳声叹气的,想必是有什么心事把!
谢招郎 (白) 我的心事,你哪里会知道。
秋桂 (白) 待我猜一猜吧!
谢招郎 (白) 不要在此搅扰。
秋桂 (白) 你瞧,我好心问你,你不告诉我!老太太要瞧见你发愁,可又要说你!
谢招郎 (白) 这与你什么相干?还不下去!
(谢招郎推秋桂。)
秋桂 (白) 喝,好心没好报!
有了!他不说,我听他说些什么?
谢招郎 (白) 我正在这里思量,又被这蠢丫头前来打搅,讨厌得很!
哎呀大姐,我正在这里想你,你一定是在那里埋怨于我了!哎呀大姐呀,大姐!
秋桂 (白) 如何?我刚走,又直叫我不是!
(秋桂上楼。)
秋桂 (白) 相公我还在这儿伺候您哪!
谢招郎 (白) 又来打搅,还不快些下去!
秋桂 (白) 你在这儿直叫“大姐”、“大姐”的,我才进来,怎么又叫我快滚下去?这不是有意拿我们开心吗?
谢招郎 (白) 哪有这许多话说,你就与我下去罢!
(谢招郎推秋桂下楼。)
谢招郎 (白) 岂有此理!
(谢招郎关门,下。)
秋桂 (白) 他这脾气可改多啦!得便我可得告诉老太太去,别让他闷出病来!正是:
(念) 不愁吃来不愁穿,终日发愁为哪般?
(秋桂下。)
【第十一场】
(王大娘扶王五姐上。)
王五姐 (二簧散板) 这几日病容颜十分消瘦,
恨只恨负心郎不肯回头!
累得我薄命人一心等候,
终日里痛伤心两泪交流。
(王五姐哭。)
王大娘 (白) 姑娘不必如此,我已请了张伯伯前来,烦他写一封信寄与谢郎,叫他快来。见了面,你的病就好了。
王五姐 (白) 这书信前去,只怕也是无用的了。
王大娘 (白) 他见了书信一定会来的,姑娘心宽着点把!
王五姐 (白) 嫂嫂,我意欲移到南楼居住,也好在那里养病。
王大娘 (白) 我说妹妹,你病到这样,干什么要上楼去住啊,还是住在楼下方便呀!
王五姐 (白) 不妨。这南楼清静得很,正好养病,倘若是要死的时候,我的孤魂,也是离不开这南楼的了啊!
(王五姐哭。)
王大娘 (白) 妹妹别伤心,我搀你上楼就是了!
(胡琴反调哭皇天牌,楼上设床帐。王大娘扶王五姐上楼,王五姐无力上楼,喘息。)
王大娘 (白) 姑娘你在床上歇会,我看看张伯伯来了没有。
王五姐 (白) 有劳嫂嫂。
(王五姐躺下。)
王大娘 (白) 我下楼去了!
(王大娘放帐,下楼。)
王大娘 (白) 张伯伯这时候怎么还不来呀!
(王大娘下。张道士上。)
张道士 (念) 奉了夫人命,来做写信人。
(白) 开门来!
(王大娘上。)
王大娘 (白) 谁呀!
张道士 (白) 王大娘我来啦!
王大娘 (白) 张伯伯您怎么这时候才来呀?
张道士 (白) 你哪知道,走在半道儿,车坏啦!
王大娘 (白) 这倒巧得很。
张道士 (白) 你妹妹在哪里?
王大娘 (白) 我妹妹在楼上哪!您跟我来。张伯伯我告诉您说,我妹妹病的很重,您说话小着点声,可别嚷嚷。
张道士 (白) 你放心把,我这么大岁数,没有那么大气力儿啦。
(王大娘、张道士同上楼。)
张道士 (白) 哎呀,哎……
王大娘 (白) 哟,怎么啦?
张道士 (白) 你在这儿哪,我非拘着你不成!
王大娘 (白) 你要拘谁呀?
张道士 (白) 这楼上有个催命鬼,凶得很,凶得很!
(张道士画符念咒。)
张道士 (白) 天灵灵地灵灵,奉太上老君之命,急急如律令敕。
王大娘 (白) 不是告诉你小着点声吗?怎么倒嚷起来啦!
张道士 (白) 不要紧,那催命鬼已经拿住了!
王大娘 (白) 咳,我们是请您写信来啦!谁叫你捉妖呀!
张道士 (白) 不是捉妖?
王大娘 (白) 谁说捉妖啦!
张道士 (白) 我全闹拧啦!得啦!哪儿去写呀!
王大娘 (白) 就在这儿写。
张道士 (白) 就在这儿写!没有笔砚。
王大娘 (白) 我给您拿去,你瞧这还是我们当家的笔哪,都没有尖啦!
张道士 (白) 不要紧,能画道儿就得。
王大娘 (白) 我给你砚墨。
张道士 (白) 不用,我这儿有自来水。
(张道士吐口沫。)
王大娘 (白) 这脏劲啊!
张道士 (白) 你不说写什么!你们家的事情,我知道吗?
王大娘 (白) 真个的,我们家的事情,您哪儿知道哪!您等一等,我问一问去。
张道士 (白) 问谁?
王大娘 (白) 问我妹妹去。
张道士 (白) 问去!
(王大娘掀帐。)
王大娘 (白) 姑娘,张伯伯来了,问你那信上都写什么?
王五姐 (白) 只问他灯前发誓,说过什么话来!
王大娘 (白) 问来啦!
张道士 (白) 写什么?
王大娘 (白) 你写:“只问他灯前发誓,说过什么话来!”
张道士 (白) 这没头没脑的,就这么写吗?
王大娘 (白) 您就照这样儿写就结啦,管他头脑哪!
(张道士写。)
张道士 (白) “只问你灯前发誓,说过什么话来”。
还写什么?
王大娘 (白) 等我问问去!
张道士 (白) 快去、快去!
(王大娘掀帐。)
王大娘 (白) 姑娘还写什么?
王五姐 (白) 为何两月有余,杳无音信?
(张道士写。)
张道士 (白) “为何两月有余,杳无音信”。还写什么?
王大娘 (白) 我再问问去。
张道士 (白) 我说你真是有两条敷余腿怎么着?
王大娘 (白) 少说废话。
姑娘还写什么?
王五姐 (白) 他若是不来呀,今生今世不能见面了!
王大娘 (白) 你怎说这样话呀,我就不爱听这个,怪丧气的。
张道士 (白) 问来了没有?
王大娘 (白) 你写:“他若是不来呀,今生今世就不能见面了!”
(张道士写。)
张道士 (白) “你若是不来呀,今生今世不能见面了”。这不像话呀!
王大娘 (白) 本来我们老娘们不会写信,要会写信,请您干嘛呀!
张道士 (白) 这么办,我再给添上两句。
王大娘 (白) 对啦,您再给添上两句。
(张道士写。)
张道士 (白) “你若是不来,好似石沉大海,若要相见,请到泉台”。
王大娘 (白) 更不吉祥啦!
张道士 (白) 快去问问去,有什么话没有啦!
(张道士睡。)
王大娘 (白) 姑娘还有什么话没有啦!
(王五姐摇头。)
王大娘 (白) 没有了,我给你放下帐子歇歇吧!
(王五姐暗下。)
王大娘 (白) 啊,他会睡着啦!
张伯伯醒醒。
(张道士惊醒。)
张道士 (白) 哎呀!催命鬼又来啦,天灵灵地灵灵,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
王大娘 (白) 这回我可不管啦!
张道士 (白) 我不要僵在这儿吗,还有什么事情没有?
王大娘 (白) 没有什么事啦!
张道士 (白) 你早说,我回去睡觉去了。
(张道士下楼。)
王大娘 (白) 张伯伯回来回来。
张道士 (白) 什么事?下来说。
王大娘 (白) 您上来!
(张道士上楼。)
王大娘 (白) 张伯伯这封信倒是给谁呀!
张道士 (白) 爱给谁给谁!
王大娘 (白) 您倒是写上地名、上下款啊!
张道士 (白) 你不说我怎么写呀!
王大娘 (白) 您写:“西村谢招郎开拆”。——这是上款。
张道士 (白) 哦哦!“西村谢招郎开拆”。
王大娘 (白) 下款写我。
张道士 (白) 写你。
王大娘 (白) 不好不好,写我妹妹吧!
张道士 (白) 写你妹妹。
(张道士写,止。)
王大娘 (白) 不好!
张道士 (白) 写谁好?
王大娘 (白) 你写“东村南楼上人封寄”。
(张道士写。)
张道士 (白) “东村南楼上人封寄”。
王大娘 (白) 好,还是不好!
张道士 (白) 哦,这封信,我可明白啦!八成是你丈夫不在家,你有了情人了罢!
王大娘 (白) 别胡说!这是我妹妹的。
张道士 (白) 啊!你妹妹的!那也是你拉的纤呀!
王大娘 (白) 怎么着!你这么大岁数,说话要谨慎点。
张道士 (白) 恕我嘴冷,打嘴打嘴。
(张道士下楼。)
王大娘 (白) 张伯伯别走,您上来。
张道士 (白) 你下来!
王大娘 (白) 您上来罢!
(张道士上楼。)
王大娘 (白) 张伯伯这封信真个的,谁给送去呀!
张道士 (白) 我知道谁送去!
王大娘 (白) 您不是坐车来的吗?就派您的车夫送去就得啦!
张道士 (白) 坏啦!他一急得暴病死啦!
王大娘 (白) 这巧劲的!张伯伯您瞧我们家里头没人,我妹妹离不开我,劳您驾,您辛苦一趟吧。
张道士 (白) 咳!他家真是没人,我真得去一趟。我说王大娘,去一趟倒是不难,得请请我。
王大娘 (白) 请您什么?
张道士 (白) 二斤高高的白干。
王大娘 (白) 好吧,我一会就买去。
张道士 (白) 我可走啦!
王大娘 (白) 您走啦,不送啦。你想着快点送去。
(张道士出门,王大娘关门,张道士敲门。)
张道士 (白) 王大娘,王大娘,开门来!
王大娘 (白) 噢!你怎么还不走哇?
张道士 (白) 别忘了二斤酒。
(张道士笑,下。)
王大娘 (白) 这贫劲的。
(王大娘关门,下。)
【第十二场】
(谢大姐、秋桂、谢安人同上。)
谢安人 (念) 姣儿懒去攻书卷,好叫老身挂在心。
(白) 自从那日我儿招郎从东村回来之后,每日愁眉不展,懒读诗书,不知是何缘故?不免将他唤了出来,问个明白。
秋桂 (白) 有。
谢安人 (白) 去请你大相公来。
秋桂 (白) 我不去!
谢安人 (白) 因何不去?
秋桂 您还提哪!昨天我给他送茶去,听他自言自语的,叫什么“大姐”、“大姐”的,八成他是有什么病吧?
谢安人 (白) 哪有此事,快去。
秋桂 (白) 大相公,老安人唤你哪!
(谢招郎上。)
谢招郎 (念) 闻听母亲唤,不知为何情。
(白) 母亲,儿拜揖。
谢安人 (白) 坐下。我看你两月有余,总是愁眉不展,却是为了何事?
谢招郎 (白) 孩儿专心攻书,并无别事。
谢安人 (白) 你说专心攻书,为何终日愁闷?
谢招郎 (白) 这个……连孩儿也不知道!
秋桂 (白) 我秋桂倒知道了。
谢安人 (白) 你知道什么?
秋桂(白)昨天晚上,大相公一个人自言自语的,直叫“大姐”“大姐”的,我问他叫谁哪!他不告诉我。安人您想,半夜三更的,叫大姐干什么?
(谢安人怒。)
谢安人 (白) 小奴才还不与我实说。
谢招郎 (白) 母亲不要听这蠢丫头胡言乱道,孩儿没叫什么!
谢安人 (白) 你这奴才不长进得很呀!
(张道士上。)
张道士 (念) 来到西村上,权作寄书人。
(白) 门上有人么?
秋桂 (白) 是哪个?
张道士 (白) 这里有个谢招郎吗?
秋桂 (白) 有的。问他做什么?
张道士 (白) 有东村给他带来的书信,交他本人。
(秋桂接信。张道士下。)
秋桂 (白) 有一件好东西,你看看。
谢招郎 (白) 是什么?
秋桂 (白) 是一封书信。
谢招郎 (白) 拿来我看。
(念) “西村谢招郎开拆、东村南楼上人封寄”。
(谢招郎急藏信。)
谢安人 (白) 是何人的书信?
谢招郎 (白) 是一个学里的朋友,约会做文章的。
谢安人 (白) 你还有什么做文章的朋友!拿来我看。
(谢招郎着急。)
谢安人 (白) 快拿上来!
(谢招郎无奈,呈信。)
谢安人 (念) “东村南楼上人封寄”!
(白) 这是何人?
(谢安人拆信看。)
谢安人 (白) 这是一封情书呀!啊哈!
(谢安人掷信。)
谢安人 (白)
你这畜生,小小年纪,就作出这不法之事,还不与我跪下!畜生呀畜生,想不到你一十七岁的孩童就如此大胆,在外面做此丑事!老身这下半世,是无有指望的了!
(谢安人哭。)
谢招郎 (白) 母亲息怒,孩儿罪该万死。
谢安人 (白) 畜生呀!
(二簧散板) 你爹尊遭不幸中年命丧,
留下你年幼儿要继书香。
想不到不孝儿轻狂浮荡,
(谢安人打。)
谢安人 (二簧散板) 好叫我年迈人心内悲伤。
(白) 畜生!我养了你这不孝之子,有何面目去见你那亡故的父亲于地下,不如活活的把你打死,也省得败坏了谢家的门风呀!
(二簧散板) 小畜生学下流已成绝望,
又谁知不从心拆散良缘。
到如今薄命人死期不远,
眼睁睁红粉女要入黄泉。
可叹我亲兄长不能见面,嫂嫂呀!
只落得泉台上去度流年。
(王大娘掩泪。)
王大娘 (白) 姑娘保重要紧,休要多说话了!姑娘躺下来歇一歇罢!
(王大娘扶王五姐卧。谢招郎踉跄上,到门前;碰门响,昏跌。)
王大娘 (白) 门外扑通一声,甚是响亮,这是什么原故?待我看来。
(王大娘下楼。)
王大娘 (白) 谁呀?
(王大娘开门,见谢招郎。)
王大娘 (白) 哎哟,门外躺下一人,是哪里来的?待我拿灯照照去。
(王大娘照。)
王大娘 (白) 这不是谢招郎吗?为何躺在门首?啊是了!想必是连夜赶来,身体劳乏,故而倒在地上。
(王大娘搀谢招郎。)
王大娘 (白) 谢相公醒来!
(谢招郎开目。)
谢招郎 (白) 你可是王大娘?
王大娘 (白) 正是。谢相公为何这般模样?
谢招郎(白)大娘有所不知,只因接到到大姐的书信,知道她病体沉重,连夜赶来,到了门首,走不动了,故而躺在地上。大嫂!五姐的病怎么样了?
王大娘 (白) 还算有点良心,连夜赶来!
啊!谢相公,我姑娘恐怕不中用了,你害得她好苦哇!
谢招郎 (白) 她、她、她现在哪里?
王大娘 (白) 现在楼上。
(谢招郎急。)
谢招郎 (白) 大嫂快领我看去!
王大娘 (白) 随我来!
(王大娘引谢招郎上楼。)
王大娘 (白) 姑娘,谢相公来了!
(王五姐不应。)
王大娘 (白) 姑娘,那谢招郎来了。
王五姐 (白) 不要哄我,那谢郎他是不能来的。
谢招郎 (白) 大姐,小生在此。
(王五姐举目见谢招郎,注视,哭不出声,晕绝。)
王大娘 (白) 姑娘醒来,姑娘醒来!
(王五姐哭出声。)
王五姐 (白) 他当真来了么?
王大娘 (白) 站在面前的,不就是谢相公吗?
(王五姐望,点头。)
王五姐 (白) 嫂嫂叫他进前一步。
谢招郎 (白) 小生特来看望大姐。
(王五姐叹气。)
王大娘 (白) 谢相公与姑娘谈谈心,相烦照料姑娘,我去去就来!
(王大娘下。)
王五姐 (白) 我嫂嫂她去了么?
谢招郎 (白) 大嫂下楼去了!
王五姐 (白) 谢郎,相烦把我扶起来,坐着好说话。
(谢招郎扶王五姐。)
谢招郎 (白) 大姐看仔细些。
(王五姐坐,喘息。)
王五姐 (白) 谢郎坐下讲话。
(王五姐拉谢招郎坐床沿。)
王五姐 (白) 谢郎你把我害到这步田地,你问心怎么样了?
谢招郎 (白) 非是小生负心,只因家母十分严厉,不敢向她开口,转求我家姐姐,不想她迟迟未讲,因此耽误。小生知罪了!
王五姐 (白) 你为何音信全无,是何道理?
谢招郎 (白) 小生意欲寻一机会,与母亲说知,总是无有机会,蹉跎至此。
王五姐 (白) 你今晚如何能够到此?
谢招郎 (白) 大姐有书信到来,被我母亲看见,重打一顿,锁禁楼中,大姐你来看,我身上的伤痕,你就明白了呀!
(谢招郎哽咽。)
王五姐 (白) 啊你为我挨了打么?
(王五姐执手细看,哭,不放手。)
王五姐 (白) 如此说来,是你为我受了苦了!
谢招郎 (白) 挨了打还不算苦,我母亲把我锁禁楼中,不许出门一步,要我与大姐断绝往来,这才算苦呢!
王五姐 (白) 你既是锁禁楼中,如何能够出来?
谢招郎 (白) 是我万分着急,无计可想,只得用带子接续起来,从楼窗坠下,连夜前来,才能与大姐见这一面呀!
王五姐 (白)
郎君如此真情,是奴错怪你了,你既是不能自己做主,我这病么?已到了这步田地,也不愿以垂危之身,侍奉郎君,今晚相会,便是永诀,郎君前程万里,自己保重就是了
(王五姐欲死。)
谢招郎 (白)
小生与大姐虽然未成夫妻之礼,已是盟山誓海,天地神明,实鉴此心,生既不能同衾共枕,死了之后,必要葬在一处。大姐若是不能得生,小生也要跟随大姐,到了黄泉之
下,做一对永久夫妻!
(王五姐死。)
谢招郎 (白) 啊大姐,哎呀!
(谢招郎气逆。)
谢招郎 (白) 大姐你等我一等,我与你一路去吧!
(谢招郎碰死。王大娘上。)
王大娘 (白) 这就好啦!那谢招郎与姑娘见了面,我妹妹的病就许好了,待我瞧瞧去。
(王大娘上楼,见谢招郎。)
王大娘 (白) 哎哟谢相公怎么死在我们这里了!
(王大娘看王五姐。)
王大娘 (白) 哎哟!我妹妹也死啦!咳,妹妹呀!
(王大娘哭。张妈妈、张道士同上。)
张妈妈 (白) 王五姐病了好些日子,不知道好了没有?咱们瞧瞧去。
张道士 (白) 走着。
(张妈妈、张道士同走圆场,同进门,同上楼。)
王大娘 (白) 张妈妈,你来得正好,我妹妹死啦!谢相公也死在这儿啦!
(王大娘哭。)
张妈妈 (白) 先把尸首搭下去!
张道士 (白)
好一对痴情男女,死的真是可怜!依我之见,将他二人,同埋在一处,做一个大大土坟,叫作“鸳鸯冢”,也好与世界上有情人做个榜样,你们说好不好?
王大娘 (白) 妹妹!
(王大娘哭。)
张妈妈 (同白) 得啦!得啦!别哭啦!
(王大娘、张道士、张妈妈同下。)
--------------------------------------------------------------------------------
转载:新艳秋授艺&张火丁拜师
【博主按:我曾于2006年11月在长安大戏院现场观看了张火丁的《鸳鸯冢》,真的很棒。此戏程大师早年演过,后因体型原因就未再出演。其他程派艺术家的版本我也没有见过,所以特别感谢火丁的复排,让程迷们在多年后又再睹此戏真容。当时拿到节目单,上面写着新艳秋老师亲授。心中就很好奇,新老师是如何手把手教的呢?时间过得真快,今年9月是新老师仙逝2周年的日子,也是她老人家的百岁诞辰。前几天在一处偶得一张日出版的台湾申报,上面整版刊登了一篇署名陶抒华女士撰写的文章。大标题就是“新艳秋授艺张火丁拜师”,副标题为“尊师从道在张火丁身上找到了”,现转载于此,以示怀念。】
&&&&&&&&&&
(左起:作者陶抒华女士、新老师、张火丁)
今年六月,中国京剧院的程派青年演员张火丁来南京向新艳秋学习程派剧目《鸳鸯冢》,一个是耄耋之年传技艺,一个是不远千里访名师,从而引起我走访的兴趣。
新艳秋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京剧程派老艺术家半个世纪前就已蜚声艺坛,红极一时,被誉为“坤伶首席”。她不是程砚秋入室弟子,因程先生不收女徒,酷爱程派艺术的她便在台下偷学,个中艰辛不言而喻。经过刻苦磨练,她居然把程派学得很地道,以致程先生看了戏后竟也表示认可。一些老观众对她的舞台艺术无不交口称赞,乃至久难以忘怀。据传说当年有些观众为了一睹其名下芳容,不惜重金在她下榻的旅馆租客房,专等她每晚去剧场时的短暂露面。旅馆房价大大提高,而且按距离新艳秋住房的远近来定价。。旅馆爆满,若想在她所住的旅馆租到房间,必须买通茶房、账房才行。至于剧场内的演出盛况则更可想而知。
五十年代她开始在江苏执教,直到七十多岁才完成最后一批学生的教学任务,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上她做了专场演出。七十八岁时应邀赴香港献艺,现已八十六岁高龄。她人老敬业精神不老,近几年虽体质渐差,但有时仍应邀出席票界活动,唱上一段,仍韵味十足。她的参与对弘扬京剧和程派艺术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这次张火丁来南京学戏,她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一口便答应了。
张火丁是程派名家赵荣琛的关门弟子,颇得乃师真传,是程派后起之秀。她比新艳秋整整小六十岁。我与新老师是同事,但对张火丁却素昧平生,知之甚少。那日初见张火丁便给了我一个好印象。她,修长的身材,上着布格子衬衫,下穿米色布裤,短发,眉头一颗大痣,清秀的面庞上不施脂粉,显得朴实大方。经新老师介绍后,她热情地为我让座,接着便一见如故的交谈起来。她很坦率的自我介绍说:“我八九年从天津戏校毕业,先在战友京剧团,后到了中国京剧院,九三年拜赵荣琛为师。赵老师生前常说新老师的人品、艺品都是一流的。这次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向新老师学习的。”
那日初访,正好《鸳鸯冢》的唱念已全部教完,听张火丁说:“这出戏新老师已四十多年没演过了,现在居然能一点一点地回忆出来真不简单。”实际上,年事已高的新老师不仅要苦苦回忆去了近半个世纪的一字一腔,一招一式,而且要克服因年老体弱带来的困难。她为教学说做的付出要比常人更多,但她仍然一丝不苟。那天给张火丁说第一场身段时,她详细交待如何出场、进门、站什么位置等等,对某些细节的处理她还特别仔细的传授,比如上楼的动作新老师这样说:“这儿步先要存着腿走,然后慢慢地立直,人逐渐升高,看上去才像上楼。”表演艺术上的精与粗往往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上。新老师体力不佳,说了一段戏便气喘吁吁,她腿脚已不灵,坚持在张火丁的搀扶下利用客房内的一小块空隙把舞台调度的轮廓走出来,真可谓呕心沥血,不予遗力。为了传授程派艺术,耄耋之年仍似春蚕吐丝不断,又像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谈到学习感受时张火丁说:“赵荣琛老师是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新老师更是如此。从艺术上来说,两位老师都有很深的造诣,但也各有特点。我觉得新老师的东西(指身段)特别圆、美、自然,每个身段摆出来就像雕塑一样。”这可不假,但我为她们留影时也发现这位老艺术家虽皱纹满面,背部微躬,四肢关节已不再灵活,但摆出来的每一个造型都像一尊古代仕女的雕像,给人以特殊的柔美之感,毫无矫揉造作,谁能看出这是年近九旬的老者。芳华正茂时的艺术魅力也就不难想象了。
张火丁与新艳秋年龄相差一个花甲,然而敬业精神却一样。她说:“我平时什么爱好都没有,只有爱这个(京剧),而我就恰恰干了自己所爱的工作。”正值青春年华的她,面对着生活中的诸多诱惑而不为所动,在这流行歌曲泛滥的年代迷上了京剧,从此百折不挠,执着的追求,五次投考天津戏校未被录取后毅然自费入戏校学习那已被一般年轻人冷落了的京剧艺术,她诚诚恳恳兢兢业业,在取得一定成绩后仍不自满,不止步,继续如饥似渴的充实和提高自己。尽管她演出任务很忙,这次仍挤出时间,不远千里来南京访名师,继承那久未上演的程派剧目。
张火丁一个人要在短时间内拿下一出两个小时左右的大戏,所付出的努力是可想而知的。那天学第一场身段时,只见她边学、边问、边录音、边笔录、边看老师示范,还要边照顾老师,。由于年事已高,新老师只能以口述为主,学习难度较大。谁知新老师仅说了一遍,张火丁便已全然领会,并且毫无差错的把一段戏的课“还”了出来,这不得不令人佩服她的悟性和记性。新老师背后也夸这个学生聪明,一说就领会,她喜欢这个往里钻研、又很听话,学东西规规矩矩的学生。平时不爱多话的新老师简单几句就道出了对这位晚来的学生的厚爱。
张火丁没有辜负新老师心血和厚爱,她除了刻苦学习外,对新老师的生活和精神方面都关怀备至,颇尽孝道。她听新老师说家里说戏环境不行,便将她们祖孙俩接到宾馆,同吃同住,悉心照料。那天新老师说戏感到疲乏不适,张火丁急忙让新老师服药,扶她上床躺下,轻轻地盖上被子……。更令人感动的是张火丁对新老师目前境况的同情、焦虑和担心。那种关切真是情同母女,哪像刚相处短短几天的师生。多好的学生!多善良的姑娘!
张火丁要赶回北京参加演出,仅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便匆匆学完了《鸳鸯冢》全剧。临走前为了给新老师买一件实用而又不会被他人拿走的纪念品,她煞费苦心、考虑再三,结果买了一个助听器为新老师解决听力上的障碍,新老师为此很高兴。离开南京的那天上午,她在百忙中陪新老师去理了发,新老师显得年轻多了!精神多了!
张火丁人要走,心却放不下。分手前一再叮嘱新老师的孙女,她说她以后要常来南京探望新老师,她还说:“打算年底上演《鸳鸯冢》,到时候新老师如果身体状况允许的话,我一定要接她去北京看戏。”然后又满怀深情地对新老师说:“您千万要保重身体,把身体养养好,年底好去北京。”
十多天的师生情谊给予耄耋之年的新艳秋增添了欢乐。尽管教学上花了心血,但她的气色和精神却明显好转了,这不能不归功于张火丁。听说赵荣琛临终前,张火丁天天守在老师病床旁,竭尽孝道。子女才能做到的,她这个学生做到了,不少子女往往做不到的,她也做到了。在她认为:没有老师的辛勤教导,就没有我的今天,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
尊敬师长,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遗憾的是如今已在一些年轻人的心里淡化了。而它却在张火丁这位年轻演员身上闪着光,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我们祝福新老师的艺术在张火丁身上开花结果!祝新艳秋与张火丁师生情谊万古长青!我们更庆幸程派艺术又多了一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接班人!
---------------------------------------------------------------------------------------
公演《鸳鸯冢》
  张火丁在《锁麟囊》、《白蛇传》、《春闺梦》等戏中都是以大青衣出现在舞台上。她出演的程派传统戏《鸳鸯冢》却一改往昔装扮,她身着裙袄扮上了小家碧玉。从大家闺秀到小家碧玉,张火丁实现了角色的转变,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饰演小家碧玉亦精彩
张火丁在艺术上善于挑战自我。日,她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的程派传统戏《鸳鸯冢》就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鸳鸯冢》取材于清代《蝶归楼传奇》,剧本是程砚秋大师于1923年编排的。故事讲的是太原少年谢招郎代姊赴杨四郎家取钱,寄寓王道平家,得识其妹王五姐,两相爱慕,私订婚约。谢招郎返家后不敢明告其母,恳求姊代陈,姊却因事遗忘。王五姐在家中久候无讯,深受相思之苦,忧郁成病。其嫂觅人代信,又被谢母查觉,责子私订婚姻,将其锁禁楼中。谢招郎夜间缒楼,奔至王家,五姐已病入膏肓,与招郎诀别而亡,招郎亦殉情而死。两人死后合葬一处,称之为“鸳鸯冢”。这是一出封建伦理扼杀爱情的悲剧,已有20多年未在舞台上和观众见面了。
  张火丁很喜欢《鸳鸯冢》这出戏。1988年她在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学习时,特地专程赴南京向程派名家新艳秋学习这出戏,时年近九旬的新艳秋向张火丁传授了这出戏。由于张火丁这些年一直在创演新戏,未能出演《鸳鸯冢》。2006年,张火丁艺术工作室决定复排这出戏。在复排前,张火丁和导演孙元意共同对剧本进行了修改,特邀宋小川、李崇善、金立水、唐禾香加盟演出。
  应当说出演这样一出戏对于张火丁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一出不折不扣的小花旦戏,不仅在扮相上略去了青衣中最动人的褶子、水袖,而且换上裙袄,手拿绢帕,扮演十几岁的怀春少女。原剧本的王五姐设定年龄为16岁左右,后来改成19岁左右,但难度依然不小,因为眼神和动作与过去迥然不同。由大青衣到小花旦,其表演程式有着根本的不同,这对于张火丁来说,不能不说又是一个挑战。
  日19点30分,由张火丁出演的《鸳鸯冢》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这出阔别舞台20余年的程派传统戏引起广大戏迷的兴趣,剧场内座无虚席,戏迷们怀着好奇的心情,要看张火丁是如何塑造王五姐这个小花旦的。当张火丁扮演的王五姐迈着款款的步履亮相时,人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从形象到装扮,从气质到表演,她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王五姐。
  “女儿家婚姻事羞人答答,难得过俊才郎来到我家。倘若是把机缘轻轻放下,我又恐怕负青春误了年华。只见那少年人低头下拜,想必是美姻缘自有安排。我与他表深情盟山誓海,但愿得百年人两相和谐。”这是王五姐与谢招郎私订终身时的一段唱腔。在这段唱腔中,张火丁唱出了王五姐的矛盾心理以及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唱腔委婉圆润,若断若续,韵味浓浓,很好地展示了王五姐此时的内心世界。
  活脱脱的小花旦
王五姐在与谢招郎私订终身后,一直期待美好姻缘的尽快到来。但由于阴差阳错,王五姐却始终未能得到情郎的音讯。为此,她度日如年,茶饭不思,形容憔悴,苦闷不已。“对镜容光惊瘦减,万情千愁上眉尖。盟山誓海防中变,薄命红颜只怨天,盼尽音书如断线,兰闺独坐日如年,才郎若是把心肠变,孤身弱女有谁怜。”在这段唱腔中,张火丁把王五姐迟迟得不到谢招郎的音讯,那种愁绪和悲苦表演得十分到位。此时王五姐情绪极度消沉,内心充满绝望。张火丁在演唱这段唱腔时,在力度的把握上尤其准确,唱出了病恹恹的王五姐悲苦无助的内心世界。
  染上相思之苦的王五姐终于一病不起,在行将离世前,她唱出了一曲令人心灵为之震颤的唱腔:“为痴情闪得我柔肠百转,因此上终日里病体缠绵……到如今薄命人死期不远,眼睁睁红粉女要入黄泉……”这是王五姐在行将离世时的一段内心独白,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张火丁在演唱这段唱腔时,情动深处,用缠绵悱恻的演唱凸显了王五姐的心灵悲歌,让人听之柔肠寸断、潸然泪下。演出结束后,剧场内掌声四起,经久不息。
  在《鸳鸯冢》这出戏中,张火丁成功地实现了由大青衣到小花旦的蜕变。观众在张火丁身上再也找不到青衣的“影子”,她是一个活脱脱的小花旦。从中不难看出,张火丁艺术底蕴之深厚,表演技巧之高超,对角色拿捏之准确。更难能可贵的是,自始至终,张火丁都能准确地把握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演出了人物的神韵,说明张火丁的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在观看了张火丁演出的《鸳鸯冢》之后,感受最深的就是张火丁对角色的出色驾驭能力。张火丁是以演唱大青衣为主,但她对某些角色也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像活泼可爱、激情四溢的道姑陈妙常,形象丑陋、一脸悲苦相的祥林嫂,病体缠绵、柔肠百转的王五姐,坚贞不屈、大义凛?的女英雄江姐,甚至她还在武打戏《八蜡庙》里成功反串武生黄天霸。从这些角色中不难看出张火丁出众的艺术天赋和不凡的艺术功力。()
------------------------------------------------------------------------
 张火丁泪洒排练场
  尽管是排练,张火丁却非常投入,扶着桌子唱得凄凄婉婉,动情时真的流下了泪,举手投足间舞出一个女子悲凉的心情。这次她一改过去穿褶子舞水袖的扮相,第一次在台上穿着裙袄展示起小家碧玉的风采。《鸳鸯冢》取材于清人《蝶归楼传奇》,这个剧本是程砚秋1923年编演的,已经有20多年没人再演。故事讲的是谢招郎寄寓在王道平家里,与王道平之妹王五姐两相爱慕,私订了婚姻。谢招郎回家后不敢明告母亲,恳求姐姐代其言明。谢大姐未加注意,把事情拖延下去。王五姐久候不得音信,恹恹成病,托人寄信,又被谢母察知,把谢招郎锁禁楼中。谢招郎夜间从楼窗爬出奔往王家,王五姐已病不能起,见了谢招郎,一痛而亡,谢招郎也殉情而死。死后合葬一处,人称鸳鸯冢。
  此次复排由张火丁和导演孙元意共同修改剧本,前半场还专门为张火丁添加了一大段南梆子。该剧特邀请宋小川、李崇善、寇春华、金立水、唐禾香加盟参加演出。首演时由张火丁之兄张火千和蔡景超演《武文华》开场,这也是一出绝迹舞台多年的武生戏,特邀武丑大师张春华为艺术顾问,由任凤坡担任复排导演。
------------------------------------------------------------------------------------
《鸳鸯冢》取自《蝶归楼传奇》。罗瘿公编剧,是程砚秋先生代表作之一。此剧唱腔颇为动听,为程腔精品。明时谢招郎寄寓在王道平家,与王道平妹王五姐相爱私订了订婚。招郎回家后不敢告知母亲,请姐姐代陈。大姐未加注意,把事情拖延。王五姐不得消息而成疾,托人传书被谢母知,谢母责子并将其锁禁楼中。谢招郎夜间坠楼奔往王家,王五姐已病不能起,见了谢招郎,一痛而亡,谢招郎也殉情而死。死后合葬一处,人称鸳鸯冢。
张火丁演出重新整理改编的冷门剧目《鸳鸯塚》,从名伶新艳秋先生那里学得此剧。《鸳鸯冢》“投宿”、“送茶相会”两场以做念为主,极有特点。与后半部不同具有喜剧气氛。俏皮诙谐与后面的悲痛自怜相互调和,以平衡调节观众的整体感受。由于张火丁演出的班底和配角不够饱满,加上本身戏份并不太重,迫使她整出戏重点只能落在“对镜容光”的二黄慢板和病重“为痴情闪得我柔肠百转”的反二黄上。
当然,张火丁也使出浑身解数全力以赴,使对镜容光这场戏成了全剧最强音。而散板也具绕梁之势。张火丁穿袄裙的“出场”、“上楼”、“下楼”也有看点。初遇谢招郎后姑嫂的下场,程式、技艺、尺寸俱都到位,赏心悦目。王吟秋演出版本里是两个人水乳交融的爱情对舞,很遗憾张火丁舞似乎少了些,也有套用其他剧目水袖之嫌。如果能让爱情悲剧和合冢的主题更突出就很贴切。但张火丁可怜可爱的气质和《鸳鸯冢》是相配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华收益率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