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表格中所示的一组数字反应了某种规律………麻烦大神f1解答并告诉我原因。

有没有什么自然科学理论瞬间击中你以至于改变了你的价值观?
345 个回答
整个自然科学的理念……1、科学界是世界上唯一以“亵渎”自己的“神”为最大乐趣的人群,这与世界其他人群,尤其是宗教人士,恰成鲜明对比为了勾引更多人来“渎神”,他们甚至为此设置了巨额奖金(比如著名的诺贝尔奖),以财富和名利奖励那些打前人的脸打的最狠的家伙。经典的“渎神”案例:泊松亮斑面对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学生菲涅尔提出的波动说,牛顿的死忠,泊松教授就提出了“泊松亮斑”来打菲涅尔的脸——按照菲涅尔的理论,条件合适时,光线照到不透明圆盘上,圆盘的影子中心可能出现一个亮点,就好象凸透镜一样,这实在是匪夷所思的——所以泊松把话说的非常非常难听,搞得菲涅尔无地自容。菲涅尔打算放弃。但他的朋友鼓励他:“反正已经丢人了,干脆把实验做出来,死的更明白些吧”——结果,亮点出现了。泊松脸一下子就肿的像个面包……我不知道泊松后来是怎么厚着脸皮出门见人的。但我知道,在那之后,科学界就把那个亮斑叫“泊松亮斑”……却不顾这个称呼对泊松本人来说,是多么尖刻刺耳……这个亮斑就这样,同时打肿了泊松和牛顿的脸……这实在是喜大普奔的一件事……上帝不掷骰子实验证实,爱因斯坦这句话说错了。上帝不光掷骰子,还把骰子扔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虽然贵为掌控时空的大神(这要在其他宗教里,真得封圣甚至封神了),但他还是被我们抓住这句话,反复吊打至今仍乐此不疲。薛定谔的猫天国的薛定谔一定对这只比他名气还要大的猫感情复杂,因为我们总是握着猫爪挠他的脸……因为,真的有量子纠缠(叠加态),实验室里的量子计算机虽然离实用还有十万八千里,但的的确确是利用量子纠缠原理工作的。而薛定谔放出这只猫,为的就是挖苦“既死又活”的叠加态。现在,这只猫成了挖苦他自己的工具……大神薛定谔掌控了万物的根本,但无法掌控我们那正握着猫爪子挠他脸的手……题外话:话说日本还真有座庙,供奉着爱因斯坦、法拉第等大神……总之,有让“祖师爷”难堪、有 打“神”的脸的机会,对科学爱好者这个奇葩团体来说,不仅不是什么“神难日”,反而因为昭示了新的科学突破就在眼前,才是最令人激动的、最值得期盼的 “宗教节日”。这种“我们的神又被亵渎了”的幸福感,外人,尤其是宗教信徒,肯定无法理解。2、为了保证每个人都可以被人幸福的打脸,科学不允许说含糊话经常有人说科学能“解释”什么什么……我们才不关心科学能不能解释什么什么。解释能吃么?科学不关心解释,只关心“预言”。比如说,光的反射和折射,牛顿用微粒说解释,预言很成功;后来用波动说解释,预言更成功。举例来说,镜子,牛顿解释成微粒的反弹,嗯,理所当然的,入射角等于出射角。然后,菲涅尔提出波动说,以波来解释镜子,入射角等于出射角就成了“干涉”原理的推论。相对应的,如果在镜子上涂上细密的、间距刚好合适的黑色条纹,就可以改变“干涉”规律,使得光线入射角和出射角不相等。这个牛顿就没法解释了。两个解释大相径庭,但都能准确“预言”光的折射和反射。只是后者还能预言出“”这样的奇特实体。那么,你们说,实践中,是解释重要,还是预言重要?再比如说,牛顿说物体有惯性,才不是为了解释为什么车子跑快了为什么那么难停下来,这没意义。惯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预言“车子一旦跑快了,就不可能立即停下来”、可以预言“一辆轿车,时速100公里,以多大的力刹车,跑多远才能停下来”——差一丝一毫都不行。类似的,这个理论还可以预言行星的轨道等等……但是且慢,为什么水星每100年它的轨道进动,都会比牛顿你的预言差大约43角秒?(巴掌大的量角器,上面的一度的刻度大约有一个毫米那么宽;1角秒是它的1/3600。不妨找个量角器看看这才差了多大点吧……)爱因斯坦:我知道我知道,我能解释!——滚。能解释的理论多了去了。给个他们都做不出的预言让我们看看!爱因斯坦:(俩食指在脑门上叮咚叮咚的转啊转……哦,串了,那是一休……)我知道了,下次日全食的时候,你们看看紧贴太阳边缘的星星,它应该比正常的位置偏1.7角秒!爱丁顿:我去看我去看!能替亲爱的爱因斯坦跑腿实在是太幸福了!就这样,爱因斯坦的预言被证实了,他的(广义)相对论才被我们承认……为什么科学这么重视预言呢?因为我们要做事啊。如果一个理论在做事之前不能告诉我怎么做才能成功或者怎么做肯定行不通,那要它何用呢?当神敬啊?就好象相对论一样,幸亏有它的预言,不然GPS就悲剧了:总之,科学只重预言,因为不能预言的理论没法指导我们做事;而且,没有可验证预言的人如果封了神,我们也不可能有机会打到他脸;而我们,都是打脸狂人……嗯,“只重预言”有一个等价的说法,因为过于文绉绉了,很多人听不懂,这个说法就是“有可证伪性”:其实你拐个弯想想就明白了,不给预言,自然就没法验证预言是否成功,自然就没有“可证伪性”;而一旦给了预言,自然就可以想法验证预言是否成功,这自然就是“有可证伪性”。那么,用“要有预言”不就行了,为什么要用“可证伪性”这样诘屈聱牙的词呢?因为,预言可以打马虎眼啊。比如,我们见多了那种模棱两可、事先怎么追问都“天机不可泄露”事后说的头头是道的所谓“预言”。这种垃圾怎么可以接受?再如,一个只有特定的“奇人”才能掌握的“预言方法”,里面能藏多少猫腻呢?怎么可能杜绝串通作弊呢?所以,“可证伪性”所代表的精确要求是:1、预言方法任何有科学基础的人都能掌握,只能一个人掌握的宁可扔掉也不能接受,因为很可能是作弊;2、任何人在学会预言方法之后,都可以在随便哪个自己爱待的地方,无需任何额外提示就能完成验证过程。3、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错误的,很震撼?那就对了。科学不过是盲人摸象而已。每多摸到一点,知道的东西就会多一点。但大象太大、大象的肉体组织可以无限分割,里面有无限丰富的细节……所以,今天我们的认识,一定都不是真理。我们甚至根本不知道真理长什么样子。4、所有科学理论都有正确的地方接上节:虽然只是盲人摸象,但摸过象的盲人,总是比没摸过象的盲人,对大象了解的更多一点、更真一点,对吧?大象像绳索?那是尾巴。但,在了解尾巴之前,我们至少可以确认,大象显然一定是有一个像绳索一样的器官的,不然我们怎么可能摸到?将来,不管把大象画成啥样、也不管能把尾巴详细解析到什么程度,但,外形像绳子的器官绝对会一直在画中存在——若不存在,那这幅画肯定错了。很多人,把科学错误理解成“成王败寇”,甚至“时髦的流行品”——就好象今天你们洋鬼子用洋枪洋炮压了我们一头;说不定将来风水轮流转,我们靠五行八卦、黑狗血月经布还真就把洋枪洋炮给破了。很可惜,这是妄想。既然科学理论是被一群打脸狂魔组团打出来的东西;那么科学理论在提出时,已经不知打了多少人的脸,结了多大的仇,没有“拉着别人手一起摸摸尾巴”的过程(即有可证伪性的理论被科学共同体验证通过的过程),怎么可能让脸上还挂着红彤彤5个指头印的对手忍下这口气?既然大家都摸到了尾巴,那么以后无论如何画象,画上的大象就一定要有类似尾巴的东西——不管它被叫做什么。类似的,科学理论不可能被“推翻”,只会被“修正”,从而能够适应更多的场合、得到更高的预言精度;换句话说,将来的理论必然能够兼容之前的成功理论;否则,既然之前的理论那么成功,那么只要随便设计个之前的理论能精确预言而新理论不能的实验,就可以当场把新理论打成猪头。——换句话说,科学理论对世界的解释(即原因描述)常常是错的,但它的预言却总是对的,至多是有一些不精确而已。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大气压发现之前,人们用“自然害怕真空”来解释虹吸现象;而大气压发现之后,自然就再也“不怕”真空了,但只要在大气层底部,虹吸作用仍然精确依照“自然害怕真空”理论的预言出现,只是“大气压”理论的预言更精确、适应场景更为广泛而已。所以说解释不值钱,预言值钱;能被推翻的是解释,而不是经过无数实践验证过的预言。比如,现在我们绝大部分时候还在用牛顿力学、只有涉及高能高速时才用相对论修正,因为低速场合,牛顿力学已经足够精确了——嗯,就好象前面提到的,水星进动,不用相对论修正,每100年才只差大约43角秒一样。——高速指的是与光相匹配的速度;高能指的是核能。几万吨TNT这样的“小”场面,还真用不着请出相对论来镇场子。5、牛顿力学、相对论都不是科学,科学是被金钱和荣誉奖励出来的、旺盛的打脸欲如前所述,既然所有科学理论都是错误的,只是所有科学理论都有正确的地方——那么,肯定有错的相对论什么的,怎么能代表科学呢?从某个角度看……科学不是个……生产不同版本“理论”的“软件公司”吗?的确是。就好象牛顿力学是物理v1.0,而相对论+量子力学是物理v2.0,将来的弦论能做出更精确预言时,就是物理v3.0……而且,科学理论和软件还真像,版本越高,理论就越精确、越普适……不仅如此,最老版本的理论只是不够精确、功能不够强大,但不需要“特殊服务”的话,它们照样能用……这简直和软件性质一模一样!物理v1.0本理论下可用于机械原理,上可用于行星轨道。世间万物的运动规律尽在其中。本理论仅剩最后两个小小的bug:
1、我们暂时没找到以太存在的证据
2、我们暂时没有办法解释黑体辐射当前开发团队主程,开尔文勋爵表示:这两个bug只是两朵小小的乌云罢了,将在物理v1.1版修正。届时,物理v1.0将是统治整个宇宙的唯一真理,这是无可置疑的。物理v2.0在本版本发布之前,我们先要说:开尔文勋爵,你错了,哇哈哈哈哈(开尔文:嗯?哦。别打扰我,我正在练习徒手画圆……你看,我画的越来越好了……)本版本引入了相对论修正和量子力学修正,这个翻天覆地的改进完美解决了开尔文勋爵的两朵“小小”的乌云,并把牛顿力学彻底打烂,哇哈哈哈哈……哦?牛顿呢?牛顿?让我们看看你的脸……当然,这个修正在低速、低能级的宏观领域,和物理v1.0版几乎完全一致,只是在小数点后几十位之后,和牛顿力学只有一丁丁点的差异,不足以打牛顿的脸(我们可不傻,在这个领域肯定打不了牛顿的脸,只能打自己的脸,嘿嘿);但在高速、高能领域以及微观领域,牛顿,牛顿,别躲着,让大家看看你的脸!(开尔文:你们看不见我,你们看不见我,我画圈圈,我画圈圈……脸上是泪……是汗,还是雨……有点凉,哪怕其中有泪,这么凉也一定是雨……房间里怎么会有雨?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开尔文大神,你在墙角掏个洞想干什么?当然,理论没有bug是不可能的。本版本当然也还有很多问题。比如相对论和量子论老是有点合不来;另外,对于微观粒子的某些行为,还存在一些分歧……好吧,争议……噢!噢!喔!下手轻点,爱因斯坦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扯扯胡子就行了,别打脸!爱因斯坦:别拦着我!我还很能打!你们听着,上帝,不扔骰子!不!绝不扔骰子!薛定谔:顶楼上!你们这些想入非非的家伙!没什么叠加态,没什么塌缩!这都是胡扯!如果原子核能同时既衰变又不衰变,那我弄个装置,放只猫进去,衰变了就杀猫,不衰变就不杀猫,那是不是这只猫就既被杀有不被杀?你们还敢扯爱因斯坦胡子?!小心我的猫在你们脸上挠出胡子!物理v3.0(beta)嗯,没错,这还是个beta版……其实还没到beta测试的阶段;因为弦论还没起步就被打成了膜论……4大基本力也只是有了能够统一的契机,但……我们还是有太多困难……不行,这个版本根本没法好好运行,很多东西可能根本就是错的……所以不能透露太多。现在提前召开记者招待会呢,是因为我们打到爱因斯坦的脸了!还有薛定谔,让那只猫挠你自己吧!哈哈……要说这事……哈哈……不行,让我先笑会儿,太好笑了……(扭头,隐隐听到耳光声……)好吧,事情的起源是,有位聪明的小伙子,是爱因斯坦的死忠粉,他叫贝尔——贝尔,出来!领你的耳~~光~~~~~当年爱因斯坦不是提出了EPR佯谬吗,大家打的不可开交,也没争出所以然来。后来,贝尔就想出了一个基于概率的不等式,这个不等式给出了一种通过实验证实爱因斯坦/薛定谔他们是正确的途径——很可惜,贝尔没有重复菲涅尔的幸运;或者说,贝尔和菲涅尔一样幸运……这个不等式,本来想证明爱因斯坦是对的,但实验的结果偏偏证明了,爱因斯坦是错的!喜大普奔!喜大普奔!不仅如此,我们的实验还显示,上帝不仅掷骰子,还把骰子扔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爱因斯坦呢?哇哈哈哈……还有,量子计算已经在实验室成功了N次,以不同的方式……(隐隐有声音传来:快,快逮住那只猫!就薛定谔那只……)(薛定谔:我溜……才不傻站这里挨猫爪子呢……我又不傻……你们看不到我看不到我……猫咪啊,给力点,别让他们……纳尼?已经抓住了?不,不要!我不喜欢红颜色的胡子T.T)薛定谔(灵机一动):等等,等等!我说等等!!!挠我脸可以,先解释下为何微观粒子能处于叠加态,却从来没有既死又活的叠加态猫!众人(垂头丧气):这就是物理v3.0不能进入beta测试的原因……哦……那个……之一……那么,科学这家软件公司,和其它公司有什么不同呢?科学等于一套机制。这套机制鼓励人们去打前人的脸,并通过打脸不断加深对世界的精确认识。为了有序的打脸,科学有很多要求。比如,必须给出预言(可证伪性),不能好高骛远的瞎扯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再比如,两个理论有冲突时,就必须以实验的形式决斗直到争出胜负,绝不能打马虎眼——就好象菲涅尔说光是波,泊松就提出泊松亮斑,经过实验之后,菲涅尔就赢得了决斗(泊松:咱能少提两句我的名字的那个……亮斑吗?);可惜,好景不长,光电效应这场决斗又证明了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喂,你们,脸紫的和茄子一样的泊松,还有蹲一边偷笑的菲涅尔,你们都错了。哪怕是神,也会犯错。挑神的错更有成就感,名声更响亮,奖金也更多。每个人都想打别人脸(打好了,名利那是滚滚而来),每个人都不想被别人打脸(但打下也没什么损失,又不真疼)……正是这种有序的打脸机制、以及鼓励打脸的意识形态,使得科学成了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最可靠最高产的软件……哦不,理论公司。同时,这种意识形态,也使得科学界成了地球上唯一以渎神为乐的奇葩群体。理所当然的,被这种意识形态“调教”出的人,即便成了“神”,也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甚至会热衷于打自己的脸、还会希望后来人能打自己的脸:否则,这个宇宙,就太简陋、乏味了。相比之下,其他“公司”,要么好高骛远,喜欢说些不着边际、毫无意义的话;要么食古不化,把公司领导(神,其实是古时候的智者)敬若神明,不敢改易一字一句,哪怕那些话早已和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结果,即便真曾有真知灼见,也埋没在一片歌颂之中了。等科学造出了洋枪洋炮,他们只好黑狗血、月经布、敬神灵、喝符水,最后……还是被枪炮成片成片的屠杀掉了。至于科学制造出的千里传音神器(广播/手机)、飞行神器(飞机/火箭)等等等等,他们就是在例会上放开了吹牛,都从来没敢想过。经常有人问,科学是不是一种宗教?那些食古不化、只是偶然“信”了科学的家伙,我不敢打包票。或许他们的信法和宗教信徒并无二致。但对那些真正理解了科学的精义的人……你觉得,真的可以把这种以渎自己信奉的神为最大乐趣、最高追求,却从不谈虚无缥缈的天堂地狱神罚神赐、甚至拒绝承认“终极真理”的“奇葩”们看成“信徒”?
那必须是熵增理论啊!自然界的一切变化总是自发地从低熵状态转变为高熵状态。(理科水的一笔这种描述大家将就着看吧≥﹏≤)我说为毛破坏总比建设容易!我说为毛混乱总比守序简单!我说为毛收拾好的屋子慢慢就变乱了!感觉这就是宇宙的终极定理啊!
量子力学对人类思想有许多深远的影响。其中一条可以概括为【没有记录就没有历史。】或者【我们可以改变未被记录的历史。】这脱胎于选择延迟效应。位置或轨迹都只是人类的概念。氢原子电子轨道半径是多长?No! 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大自然本身是没有轨道的,有的只是一片弥散的电子云,那是概率波的分布。只有当我们去测量电子的位置时,像云一样的概率波才会坍缩到某个位置,只有测量完成的那一刻电子才会显示出粒子的属性和位置的属性。先念一遍哥本哈根学派传世名言,【先有自然才有人类,但是先有人类才有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工具。也正因为大自然本身是不带位置或者轨迹这种(人类发明的)自然科学里的概念,所以延迟选择效应才可能且应该存在。我们可以在光即将到达B点时放上半镀银镜来证明光子同时经过了1,2两条轨迹产生了干涉现象。当我们不放半镀银镜时,光子则只会随机经过某一条轨迹。这里就产生了经典概念里难以想象的选择延迟效应,我们竟然可以自己在光子到达目的后再告诉光子它究竟走了哪条路。光子不是已经走过那条路了么?所以我们改变了过去么?不,我们没有改变过去,大自然本身没有路(轨迹),也从没有过去的路(轨迹的记录),所以我们能延迟选择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自然科学里用来描述自然的概念(这些概念/观测值在量子力学里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算符)。所以,如果过去未被记录,我们理解的历史就是只存在于人类的头脑中的历史。我们理解的历史和某个系统真正的过去并不是一码事。讲的理论一点,我们在用一个未曾作用于系统的某个观测算符(在这个实验里是位置算符x)所对应的观测值来理解(曲解)这个系统的过去。那个假设的观测值就是我们的概念而已。学过量子力学的都知道,讨论没有观测的观测值就是耍流氓。对某个自然系统来说,人类就是在以耍流氓的方式理解它的历史。所以才说,我们可以改变的只是我们对于过去的理解。这是选择延迟真正的含义。而大自然永远都在按它自己订下的规律演化,并不理会我们怎么去理解它。--------------------------------------------------------------------------------------------------------延迟选择实验详细介绍:惠勒是1979年在纪念诞辰100周年讨论会上正式提出延迟选择实验的,该实验源自爱因斯坦曾提出的分光实验(与有同样的物理意义)。实验是按如下方式进行的:从一光源发出一,让其通过一半镀银镜,光子被与的概率各为50%。之后,在反射或透射后光子的行进路径上分别各放置一反射镜A和B,使两条路径反射后在C处汇合。而C处则放有两探测器,分别可以观察A路径或B路径是否有光子。此时只有一个探测器能够测得光子,即能确定光子走的是哪一路径(A→C或B→C)。而如果在两个探测器前再放置一个半镀银镜,可以使光子自我。如适当调整光程差,可使得在某一方向(A或B)上干涉光相消,此方向上的探测器将无法收到信号,另一方向上的探测器则必定会接收到信号。按量子力学理论,这说明光子同时经过了两条路径。事实上,我们可以在光子已经通过A或B后再决定是否放置第二块半镀银镜(此即实验名称“延迟选择”的由来)。如不放置,则根据前一种情况,光子只通过一条路径;如放置,则根据后一种情况,光子通过两条路径。也就是说,观察者现在的行为可以决定过去发生的事,而这一结论是与传统实在观相违背的。来自维基百科:
十多岁时看一部纪录片,说太阳四十亿年后毁灭地球,我听成四十一年后,天天盘算着的毁灭前我该玩什么,大限将至怎么去自杀。我觉得我学习不好、人生观不正主要赖那个纪录片。---------------------------------太阳cctv解说员的分割线------------------------------------------
看到很多同学回复说也听错了,幼小的心灵受到史无前例残酷的打击,我就安心了,我还以为就我从小孤独的接受如此天大的悲惨命运。
当然,点背不能怨社会,这不是我该自我堕落上技校的借口。怎么说呢,虽然上了技校定点分配到事业单位,好死不死的还能糊口,但我真的很想过另外可能的生活。
不说了,现在知道就算天塌了也不能放弃努力的道理,何况还有40亿年才塌。
谢腰~(多图长答案预警)6年以来对于药学、生物的研究逐渐改变了我对生命的看法,一直想写一些东西来阐述它,借着这个机会,我把这些感想总结起来编成了一个小故事,算是我的一个小感慨吧,希望大家喜欢,文章欢迎转载,但请署名===========================这是一条生命线===============================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献给所有和我一样深爱着这个世界的人一切要从生命的起源说起(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有很多,我只举一个我觉得有道理的)有一位叫做米勒·乌瑞(Miller-Urey)的来自UCSD的科学家模拟了地球的早期状态(原文:Hill HG, Nuth JA (2003). "The catalytic potential of cosmic dust: implications for prebiotic chemistry in the solar nebula and other protoplanetary systems".Astrobiology3 (2): 291–304.),在一个反应装置里面加入了二氧化碳,硫化氢,氮气等物质,并且模拟了加热,海洋,闪电等条件,最终检测到了氨基酸的产生.(下面这个是他的反应装置图)也就是说地球早期会有一些有机分子的存在,这些分子大部分没什么用,只是一个偶然的结果,一个分子拥有了利用其他资源复制自身的催化能力,我们称之为,复制者(Replicator)在那个没有生命的混沌之初,这个复制者没有任何的阻碍,它开始大量占据资源(懂一些生物学知识的同学可以类比朊病毒),但因为我们最初的复制者是如此简陋,以至于在那个没有生命的混沌之初,这个复制者没有任何的阻碍,它开始大量占据资源(懂一些生物学知识的同学可以类比朊病毒),但因为我们最初的复制者是如此简陋,以至于它并不能很好的复制出原本的自己,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东西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废品,但其中的某一支,成为了更好的复制者,可能有着更高的催化效率,或者更低的出错概率,以及更长的碳链更复杂的结构~但复制者面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随着自身结构的增大,其本身复制出错的几率也越来越高,以至于到了某个级别之后达到了一个奇怪的平衡,太多的残次品导致复制的效率十分低下直到有一群复制者合成出了核糖核苷酸,它们把这些东西与自己的结构结合在一起,发现这些东西用来存储信息十分稳定,于是,复制者们将自己的功能分成两块,一块活跃但不稳定的负责功能性,一块稳定但不活跃的负责遗传性,前者演变成了蛋白质,后者演变成了RNA功能的分化允许了复制者们超越结构规模的限制,达到了更复杂的程度,它们合成了磷脂双分子层,合成了多糖外壁,甚至开发出了如何利用太阳的能量来为己所用,于是细胞生物诞生了功能的分化允许了复制者们超越结构规模的限制,达到了更复杂的程度,它们合成了磷脂双分子层,合成了多糖外壁,甚至开发出了如何利用太阳的能量来为己所用,于是细胞生物诞生了(原始的蓝藻cyanobacteria,这不是虫子……)(原始的蓝藻cyanobacteria,这不是虫子……)有一部分的复制者们选择了面向太阳春暖花开,有一部分复制者们选择了吃掉别的物种来延续自己,这就是动物与植物最开始的起源但RNA依旧是易出错的存储介质,因此原核生物也有着遗传物质长度的限制,直到后来,复制者们发现了更稳定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苷酸,也就是DNA,这些复制者们专门给遗传序列放在一个细胞器里保护起来,于是,真核生物诞生了(左图为DNA双螺旋结构,右图为真核的酵母菌)(左图为DNA双螺旋结构,右图为真核的酵母菌)这次革新大幅度的提升了遗传物质长度的界限,复制者们演变出了千奇百怪的形态与功能,地球从此繁荣了起来,动物,植物都有了极具特色的样子,生生不息的演化着直到有一天,一个会直立行走的物种渐渐获得了无上的智慧,用着他们的双手改变了整个地球的环境——人类出现在了这个世界上但是,请不要忘了这一切是从何开始的从一个分子开始,我们,也只不过是复制者罢了生命本身毫无意义,它们不过是在挣扎着生存下去而已……——故事讲完了,不知道这个生命的故事有没有唤醒你们最根本、最原初的记忆呢,复制者们?以上
宇宙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大......
非欧几何.在非欧几何中,三角形内角和并不等于180度.在黎曼非欧几何中,不存在平行线.在罗氏非欧几何中,平行线可以相交.我们在小学初中时接触到的欧式几何的基本公理是这样的:1、任意两个点可以通过一条直线连接。2、任意线段能无限延长成一条直线。3、给定任意线段,可以以其一个端点作为圆心,该线段作为半径作一个圆。4、所有直角都全等。5、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并且在同一边的内角之和小于两个直角和,则这两条直线在这一边必定相交。当然第五条的意思也可以这样表述: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但如果把第五条公理改动一下:过直线外一点,至少可以做两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保留前四条公理,仅改变这一条,便可推理演绎出非欧几何。这一过程看似反直觉,但却毫不违反逻辑。这时才意识到,为何初中时课本总是在重复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公理。这就是逻辑的力量,那些看起来很无趣的东西,往往是最难以辨清对错的。我们的数学体系也就是架构在一个个无法分辨对错的基础上的。正如「1+1=2」,我们把它用作公理,却始终无法证明。(这一点居然被人喷了...1+1=2作为整个数学体系里最基本定义,也是人类根据物质世界的表征进行的最符合其认知方式的定义,已经无法再向上找到1+1=2的定义依据。所以它无法证明,自然也不需要去证明。)明白了这点,也就深刻明白了「从一个错误的假设开始,能够推导出任何可能的结论」这一逻辑学上的名句。但是非欧几何的假设并不是错误的,浩瀚宇宙,总有一个高维度空间适用于它。也许在那个空间的智慧生命眼里,我们的黎曼几何才是世界的常态,而我们的欧式几何只不过是他们之中的数学家们的思维游戏,并无多大实际作用。不过后来,非欧几何的理论还真被用在了相对论上。人类如此渺小,以至于用亿万年去探索宇宙的常态却仍不得成功。它是各种维度混沌复现,许多超越人类认知水平的东西仍隐藏在黑夜之后;但它也是秩序的象征,人们能够在混沌中寻求秩序,用数字的视野将它捕捉。混沌与秩序,也许就是宇宙常态的本源。在探索欲的支使之下,我们能够仰望星辰大海,因为那是我们的总要踏上的征途…
楞次定律“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的物理学版本。科学角度解释各种拖延症和各种上瘾。
前面有人提到熵增理论,这个我也也深有感触啊。系统会自发的从有序到混乱的转变。
但我高中时候学到的时候就在想,生命其实是一个逆向的过程,我们吸收外界的能量,维持自身的有序状态,这不是一个非常神圣的事情吗!
想想看,整个无机世界都在向混乱发展,而我们则运用自己的智慧,逆天而行,组建起社会,发明各种器械,把混乱的元素制成有序的物品,这是向整个无序宇宙的挑战行为!生命的意义就在这里!!居然有人点赞了,那就继续说一说吧,其实价值观这些随着人的成长而改变,我以前就是想着要成为科学家啊什么的,每次看历史上那些牛逼天才的故事就觉得真是向往,这些人太厉害了。有了雄心壮志,看到的,想到的,那都是积极向上的,比如我上面说的生命的意义,有段时间是真把这当自己价值观的(多么宏大o(≧v≦)o~)。不过当我大学开始真正迷茫人生道路的时候,以前说的那些高大上的理想也就不复存在了,每天也就浑浑噩噩的。这个时候再接触熵增理论,想法也就随之改变,开始关注自己的渺小:系统的熵增是自发的,那为什么会出现生命这样的熵减存在呢?原因就是封闭性出了问题,地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持续接收着太阳的能量输入,生命的维系全靠对太阳来说微不足道的施舍,就是这么的无情,我们仍然是受熵增理论束缚着,对于大范围的系统(比如太阳系),我们也就是一个微小的扰动罢了。再说另外一个有些意思的事吧,利用信息也可以达到自发熵减(可能专业术语有些问题)。麦克斯韦曾经假设了一个“小妖精”的场景,叫“麦克斯韦妖”(百度有详细介绍),就是A,B两个封闭容器,有一个小洞相连,这个小妖精就在洞口控制一个门的开关,当分子从A通过小洞到B时,妖精就让它过,而分子想从B到A时,妖精就关闭门,一段时间后,分子都跑到B里去了,系统就熵减了,由于开关门的能量忽略不计,这可以认为是违背了熵增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但实质上,妖精想要分辨分子到底是从A到B还是B到A是要事先得到信息的,这一过程是一种消耗能量的过程,所以熵增定律并没推翻,而是得出了新的一种理解:信息也是能量!这就脑洞大开了,能量变为信息,信息变为能量,我们产生了如此庞大量的信息,其实都是一些能量,想想以后要是能炸一炸原子弹,用释放的能量来做数学题,这多好,每天啥也不用干,就生产原子弹,有问题不会就炸一个,一个不行炸两个,多方便,考试就比谁生产原子弹的速度快吧●▽●
自然界的尺度超出我们任何人的理解和想象。如果把人的大小定义为1的尺度(米),那么往大了看,我们生活的地球的尺度是10的7次方(以下简写为10^7)(万公里),太阳的尺度是10^9(百万公里),太阳系的尺度(按最外圈行星轨道算好了)是10^14(百天文单位),而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的尺度是10^22(十万光年),银河系所在的室女座超星系团的尺度是10^26(亿光年),宇宙的年龄现在估计是138亿年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大小只有138亿光年,因为它一直在膨胀,甚至有时膨胀速度超过光速,目前我们观测到最远的星系(红移大概是z=10)距离我们的距离是315亿光年也就是10^28的量级,哈勃太空望远镜团队认为人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边界大概是900亿光年也就是10^29的量级,然后剩下的,我们视界之外(光传播的最远距离)的宇宙有多大?没有人知道,也没人会知道。往小了看呢?组成人体的细胞尺度是10^-6(微米),细胞核内DNA的尺度是10^-8,组成一般物质分子的直径尺度是10^-9(纳米),组成分子的原子直径尺度是10^-10(?),组成原子的原子核直径尺度是10^-15量级,而目前人们认知的最小尺度为亚原子尺度,我们不清楚组成原子核的夸克还有没有内部结构,在模型里看成点粒子(会有一些问题),严谨说是夸克在原子核中非常之小(当年卢瑟福散射实验原子核也被看成点粒子因为实验证明其比原子尺度小很多很多)。我们很小,也很大。说小是因为,人类足迹蔓延的最远距离(月球)不过距离我们10^8的量级(数十万公里),人类的历史往大了说也不过数百万年,比起浩瀚的宇宙,从空间上看甚至连尘埃都不是,从时间上看比一眨眼还短很多。人的一生不过短短数十载,即使利用工具,所行距离一生不过数百万公里(我想大部分人的车开到10万公里已经很极限了),而且除了有限的几个宇航员之外大多人还都仅限于地球上。我们所认为自己经历的再多,所行再多,比起宇宙的时空尺度那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大海中大概有10^25“粟”量级的水)。而我们也不知道人类在宇宙中是否孤独,起码在我们认知的范围内并没有见到外星人。想到这个,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很宝贵的,我们更加应该豁达面对人生,而不是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无限的琐碎之中。所知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小概率多么不易,方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枉费自己的生命,而很多当时看起来很重要的东西,比如金钱地位名声圈子,也许大多人在弥留之际想想不过如是。说大是因为,人们用了如此小的大脑,利用工具,竟然知道和探测到了我上面所提到的一切,而且未来的人类认知的增长更是无法想象。人的思维如此之广博,使用外界工具如此之广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如此之巨大,也远远超出了我们自己所在的尺度。而现在人类甚至有能力毁灭我们所生存的地方。虽然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是无穷尽的,但人类已经创造的文明、科技、艺术等等,对自我的理解,对自然的理解,对人与自然的理解,细细想来,都让我们自己都惊叹不已。我们身处历史之中,自己又在创造人类历史的进程之中。所以在生存之外,我们应该尊重和感谢那些为了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真正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等等,他们不仅大大提高了如此小尺度的人的能力,而且使得人类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通过教育、继承、发展、书籍还有现在的网络等等一代代传承。我们更要坚定反对那些反智者、破坏者、篡改者(与ZZ或其它什么立场左右什么主义都没任何关系),无论他们之前所谓的地位有多高,因为他们为了私利权力利益而站在了人类文明的对立面(是的我就是特指某人,Mao粉来咬我啊),阻碍了人们变得“更大”的能力,而当人类认知进一步拓展时,这些历史都得重新改写。人,或高或低,都需要以历史责任感面对我们所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和社会。在宇宙中亦小亦大,我们即是如此。人生只有一次,在外在的物质上看来微不足道,在内在的思维上看来又自由无羁。明白这点,就要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敢于自由思考人生和世界。不被世间的“浮云”所牵绊,不被所谓的“主义”而束缚。
考微机之前,一只哈士奇不滚去看书却跑来胡扯,所以微机真心危机了。——————————————————————————————————————————三观破碎第十名:边际递减效应边际递减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第一次摸到边际递减效应,是高中学勒夏特列原理。当时的辅导书上还特别提到,勒夏特列原理不仅仅针对化学,在任何平衡体系中均有效。如果你是国王,宣布减税百分之五,民众喜悦度上升5点,然后你宣布减税百分之十,很可能民众喜悦度就只上升了7点。换句话说,投入越多,效率越低,这叫边际递减。有时候会想,也许当投入高到某一个程度的时候,继续投入的效率就接近零了。到了这个时候,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不会再有进步。可是如果当我不再有进步的时候,目标还没完成该怎么办?一想到世界上有那么多注定完成不了的事情,还得硬着头皮往下做,总觉得淡淡的忧伤。再一想我终究不知道我最终能否完成手边的事情,忧伤浓了那么一瞬,又觉得庆幸。三观破碎第九名:光速限制。光速限制:任何有静质量的物体,都无法达到或超越光速。牛顿叔叔告诉我们,只要给物体两倍的推力,物体就能获得两倍的加速度。投入(力)与产出(加速度)永远成正比。老师也是这么教我的,用两倍的努力,也就能换来两倍的成果。长久以来我都有一种感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规律,总在某些方面是共通的。然后爱因斯坦冷冷一笑,大笔一挥就告诉了我这个结论。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越光速,加速度和力不成正比。这个结论如何推导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告诉我,在运动学里,存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它挡住了我们继续加速向前的脚步。这样的透明玻璃,仅仅存在于运动学里吗?我理解那些民科对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执念,我有时也希望他们是对的。情感和理智是两回事,就像那工作日讲解达尔文,周末再向上帝忏悔的可怜生物老师。三观破碎第八名: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长久以来,地球人致力于用观测和计算描述我们所处的世界。他们不断的改进观测手段,造出越来越大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尝试看到最远的天空和原子核里最深邃的秘密。他们相信:也许有一天,当掌握了宇宙间所有的规律,并且弄清楚宇宙间所有东西的状态,然后就可以构建一个模型来计算任何一个时间断面的状况。当人类拥有了对过去与未来无所不知的能力,那么跟神明之间也就没什么差别了。现在海森堡告诉我,上面这段话的第二点:掌握所有东西的状态是不可能的。哪怕是一个电子,你都永远无法同时确定它的动量和位置。我们对自然界观测上被上帝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死线。事实上这不是地球人手段不够测不准,而是它本身就是不确定的。第一次读不确定性原理的时候,我想起一个神话:颛顼绝地天通,从此无人能够登天。三观破碎第七名:混沌理论。混沌理论:非线性系统具有的多样性和多尺度性。既然没有办法对整个宇宙做到对未来与过去无所不知,那么当我们缩小范围,只去预言已经明确的规律和已经测出状态的东西构成的系统会如何?比如,我就预测三个物体的的运动轨迹,已知三个物体的初动量和质量,用牛顿定律求解。够简单了吧?这个问题叫三体问题,答案是无解。因为它就是非常典型的混沌系统,虽然混沌作为确定性随机事件在本质上说因为规律确定而确定,但表现上却是无法消除的随机。在确定的理论描述下的一个系统,却表现出不可重复不可预测的特性。混沌系统是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固有特性,而宇宙中,所有东西都是非线性的,地球人用的最多的“线性”不过是一种对非线性的近似。这张图来自网络。描述的是混沌电路。如果继续画下去,图线会把图纸整个涂出一大块墨斑。这张图来自网络。描述的是混沌电路。如果继续画下去,图线会把图纸整个涂出一大块墨斑。你以为上帝只是通过堵死了人类彻底观测宇宙万物来阻止人类成为整个宇宙的神明的路吗?图样图森破。他用混沌系统让我们预言一个很简单的实际系统都不可能。对了,混沌现象无所不在,它的另一个名字叫“蝴蝶效应”。也许你一个方才喷嚏,导致了三百年后人类的灭亡。科学帮助人类解析世界。可是,世界真的是可以被解析的吗?三观破碎第六名:罗素悖论。罗素悖论:我不是我。一个理发师宣称,他给镇上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也只给这些人刮脸。然后他就疯了。如果他给自己刮脸,那么他就不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这个集合,不属于这个集合的人,理发师不能给他刮脸,所以他不能给自己刮脸。但是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又属于这个“不给自己刮脸的人”的集合,理发师应该给自己刮脸。理发师这个元素属于全集“镇上的人”,“镇上的人”分为两个互补集合“给自己刮脸的人”和“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可是“理发师”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这不是一个理发师的强迫症,这是整个人类的数学危机。罗素悖论表示康托尔的集合论是自相矛盾的,在几乎所有的数学都建立在集合论上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悲剧。不知道这个悖论刚出来的时候,数学家们是什么心情。也许是一觉醒来发现1+1不等于2的感觉,也许是辛苦建好一栋房子之后发现地基其实是不存在的感觉。反正愚蠢的地球人当场就开始给数学打补丁了。好在地球数学是人类自己建立的东西,修修补补的,加一些限制,比如不让这个理发师这么说,就好了吧。但是罗素悖论的幽魂还在数学体系里飘荡着——我们的数学,真的那么靠谱吗?三观破碎第五名: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第一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一阶谓词逻辑与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第二不完备性定理:如果系统S含有初等数论,当S无矛盾时,它的无矛盾性不可能在S内证明。20世纪20年代,数学家希尔伯特有个宏伟计划。这些地球人打算建立一组公理体系,使一切数学命题原则上都可由此经过有限步推定真伪,这叫做公理体系的完备性;希尔伯特还要求公理体系保持“独立性”(即所有公理都是互相独立的,使公理系统尽可能的简洁)和“无矛盾性”(即相容性,不能从公理系统导出自相矛盾的东西)。哥德尔一脚踢翻了这一切——数学上,真的东西不一定是可以证明的。是的,他是真的,但他永远无法被证明。我想我们可以开始信仰了。上帝也可能是真的,但我们永远也无法证明。三观破碎第四名:量子论。能量不连续:热辐射中能量一份一份的释放,每份(能量子)为普朗克常数与辐射频率的乘积。经典物理学,是以经典力学、经典电磁场理论和经典统计力学为三大支柱的经典物理体系。从伽利略时代开始,人类逐渐建立起来的完备体系,它是那么的成功,以至于当时的人都认为,以后的物理学将无事可做,只要把数据测量的更精确一些就好了。当时的人还不知道我上面说过的测不准原理。经典物理学有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是连续的。以热辐射为例,你可以发出一份值为无穷小量的能量。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数值都是可以的,因为能量连续。能量连续,看起来不证自明的东西。毕竟过去,玻尔兹曼等人已经基于这个开创了热力学。但在解释黑体辐射的问题上,经典物理学麻烦大了。基于能量连续而导出的瑞利公式在长波段和实验符合的差不多,短波段完全扯淡。维恩也导出一个公式,嗯,短波段还不错,长波段也抓瞎。黑体辐射这个问题,在长波段和短波段必须使用完全不一样的公式,两个公式对于另外一半的预测都是不正确的。说好的物理学的和谐美死哪去了!一个叫普朗克的老头子最终解释了黑体辐射的问题,因为他做出了能量不连续的假设。但是黑体问题描述和谐了,但是大自然不和谐了。原本连续的世界中蕴含的和谐很快的被撕得粉碎。世界是破碎、分立、不连续的。普朗克花了很多年在怀疑自己的理论。而由量子论开始的量子力学,简直就是人类三观的渊薮。如果你第一次听量子力学的内容却又不觉得匪夷所思,那么你一定是没听懂。三观破碎第三名:观察者效应。观察者效应:“观测”这种行为对被观测对象造成一定影响的效应。你一定知道螳螂交配过程中,雌螳螂会把雄性吃掉。并且认为这是螳螂的习性。事实上,这就是观察者效应——你观测到的,并不是事实,而是被你观测影响过的表现。你以为观察者效应只在动物身上出现么?当你以很高的频率观测一个粒子的衰变行为,却不知道你的观测使得这个粒子长时间不衰变。对于薛定谔的那只猫来说,你的观测决定了他的生死,你不观测,它便处于生与死的叠加态。那么,我们已经观测甚至检验过的东西,有多少没有被观察者效应影响过?更进一步的说,我们认知的世界,是真实的吗?有没有被其他的,不仅仅是观测者的东西干扰过?我无法想象一个无法描述的东西,拿着装着我们宇宙的培养皿冷笑不止的样子。三观破碎第二名:费米悖论。费米悖论:“他们都在哪儿呢?”理论上讲,人类能用100万年的时间飞往银河系各个星球,那么,外星人只要比人类早进化100万年,现在就应该来到地球了。可是,他们在哪呢。对于费米悖论,有很多的解释。比如黑暗森林解释,地球殊异假说等等。每每仰望星空都会想起这个问题。璀璨的星河空旷且透明,却像一个巨大的筛子,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够穿越它。我们,似乎也没有理由认为我们能够做到。三观破碎第一名:热力学三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不可能凭空产生或凭空消灭,永远守恒。 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劳修斯表述):为热量可以自发地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但不可能自发地从温度低的物体传递到温度高的物体。 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T=0)不可达到。愚蠢的地球人曾有一个很美丽的梦想:永动机。人类首先尝试了违反第一定律的第一类永动机,然后又尝试了违反第二定律的永动机。这场寻找无限能源的战争中,上帝用第一定律告诉我们,我们不可能获胜,找到让能量无中生有的办法。然后用第二定律告诉我们,我们也没法打平手,毫不损耗的循环使用仅有的能量。所以宇宙的未来,在许久之前,就被研究热力学的人意识到了。只要宇宙是封闭系统,那么一定是其他的所有能量都最终变成无法再被利用的内能。当内能如此的平均以至于再也没有温差的时候,宇宙就死了。所有的星星都已经熄灭,热量耗散在凄凉萧疏的无尽黑暗中。所有的文明都将消亡,所有的长矛都已折断。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最后一个问题》,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看到结尾的时候,从不相信神明存在的我,竟然泪流满面。———————————————————————————————————————————补充两个初稿没有列进去的。1.德布罗意波。长久以来,人们认为波动和实物粒子是两种不相容的东西。后来对于光研究发现,光既是一种波,也具有粒子的特性。于是就叫做波粒二象性。后来,一个叫德布罗意的博士生开了个脑洞,提出了德布罗意假说。他认为,不仅仅是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任何实物粒子,比如电子中子质子,都有波的性质。后来的电子衍射实验,证明了他是对的。电子作为一种粒子,居然有衍射。任何一个物体你都可以看成是波,它的波长等于普朗克常数除以它的动量。高中的时候,我实在是没法理解那些出考题的。总叫我计算一个飞奔的胖子的德布罗意波波长是什么心态。2.真空衰变理论很复杂。我觉得我就算写出来,也没什么人看得懂。所以还是讲一群鱼的故事。有一群鱼生活在大海里 ,幸福的生活了好久好久。但是在这群鱼里,有一条科学家鱼,仔细的研究了他们生活的环境发现,他们大海里的“水”并不是水,而是液体炸药。也许不知道哪一天,这群鱼生活的环境,就炸了。真空衰变也差不多,大意是说,我们认为的真空并不是稳态的。它可能只是一种长时间不衰变的亚稳态而已。可是亚稳态终究是亚稳态,也许某一天,某个地方的真空就衰变了,变成能量更低的真空。高能级的真空中出现一个衰变了的低能级真空,就像液体炸药里出现了一个火星。衰变迅速扩散,释放巨大的能量,摧毁泡壁上的一切。唯一庆幸的是,真空衰变的扩散速度是光速。当我们进入光锥,发现真空衰变的那一刻,也就是毁灭的那一刻。———————————————————————————————————————————小哈表示,很喜欢神话和宗教,但我不是任何信徒。我质疑一切。与其说会跌入“信仰”,不如说跌入虚无主义。而且科学和神学,在本源上的有相似的地方。神学中你不能质疑神明,科学你不能质疑公设。神学质疑神明会有真主的冲锋枪,质疑公设会被当成神经病。科学神学在这个角度上来说是一丘之貉,只不过神学解决不了技术问题,科学可以罢了。政治老师:“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相互联系的……”小哈:“老师,如何排除宇宙中存在着一种不与其他任何物质发生任何联系,也无法观测发现的东西这种可能?”政治老师:“去把我上一句话抄五十遍。”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数是美的,和谐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自然数表示出来……”希帕索斯:“老师,我验证过了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无法用自然数或者自然数的比表示!”毕达哥拉斯:“嗯哼?”希帕索斯卒。小哈:“老师,为什么物理规律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均匀的。”物理老师:“(和蔼)什么意思?”小哈:“为什么会重复实验会得到一样的结果?明明时间和空间发生了变化啊。”物理老师:“(和蔼)怎么可能呐?”小哈:“一个生活在云母里的智慧生命测出来的介电常数跟一个生活在水里的智慧生命测出来的介电常数肯定是不一样的。人类凭什么认为在地球上测出的物理规律在整个宇宙中都适用呐?”物理老师:“(和蔼)来,去把这六套卷子发了,周末作业,周一讲。”从人类开始爬科技树开始,就相信规律是真实存在并且永恒不变的,规律一定是自洽并且富有美感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被观测被计算被预言的。可是,真的如此嘛?所以毕达哥拉斯学派才要追杀所有泄漏无理数秘密的人,因为他们破坏了宇宙规律的美。后来我们妥协了,否定了万物皆数体现了这种美。所以爱因斯坦才要说“上帝不掷骰子”。因为量子力学破坏了规律的确定性,一个充满了概率与不确定的宇宙是不美的。所以霍金才要说“谁敢跟我提起薛定谔那只该死的猫,我就去拿枪”。不知道他拿枪是解决那只猫还是解决薛定谔。我理解霍金、爱因斯坦和毕达哥拉斯。在科学前沿开拓是需要宗教般的执着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心志不坚定的人爬不了科技树。最后来张照片。高能预警!最后来张照片。高能预警!又一次看物理看的心理阴暗,问邻桌:咱们朝这堆人扔个手雷吧,物理书能薄一半!又一次看物理看的心理阴暗,问邻桌:咱们朝这堆人扔个手雷吧,物理书能薄一半!邻桌看了我一分钟:“我不觉得托勒密《天文学大成》比《天体物理学》简单,另外你确定你不会多一门课叫《神学概论》?”Orz!———————————————————————————————————————————除修改错别字和病句以外的最后一次更新。之前一直觉得缺了什么东西,思来想去想不出来。多谢 的批评,现在我知道了。我想,我被点了几百个反对,大概就是因为没说这句话吧。我想,我被点了几百个反对,大概就是因为没说这句话吧。不要试图从数学和物理学中引出自己的三观。科学只能解决已知的东西,并且在解决未知的时候不断修正自己。从中提炼出来的东西,用《周易》的话说,叫“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曾经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时候,也有人从中提炼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出来。现在已经是过街老鼠了。文科占内存,理科烧芯片,本来就不能随便引申。知易行难。
相对论,从此我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关心自己参考系之外的事情。
首先请原谅很多的回答刚好碰到了我的专业知识,然后请原谅我的强迫症。(我是来纠错的)1,事实是:光速不变原理是广义相对论的axiom而不是结论。光速不变的现象在早前的实验中就有所证明。(;为了测量地球相对于以太的速度,但只得到了零结果;)。2, “三观破碎第七名:混沌理论” 的回答中提到“这个问题叫三体问题,答案是无解”。事实是:只有特殊条件下的一些特解是存在的。(平面限制性三体问题,拉格朗日点)3
“三观破碎第四名:量子论”中
“一个叫普朗克的老头子最终解释了黑体辐射的问题”。事实是:1900年左右提出的理论,而planck生于1858年,40多岁算不上老人家。4
"三观破碎第八名: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中”掌握所有东西的状态是不可能的“,这句话中的”所有“二字拯救了这句话。因为单就一个电子而言,了解它的状态并不在于了解位置与动量。在量子力学里,力学量完全集完整的描述客体的量子态,了解了客体的量子态就是了解了他的状态。
首先,警告所有人,你已经被“知乎”污染了!大多数人的答案也给我带来过同样的震撼,并改变了我的“世界观”,然而改变了我的“价值观”、甚至影响了我择偶标准的自然科学理论,是发展心理学里面关于“污染认知”的发展,也有人称为“恶心心理学”。坐在别人做得很热的座位、马桶时,你是否有跟别人的屁股接触的感觉?在超市买东西时,你是否喜欢伸手拿放在里头的货物,而不是最外面的那个?用水杯、吸管、作业本等物品和男神女神间接接触时,是否让你兴奋不已?这都是脑海里”污染“的概念在作祟。————————————(不回答问题感受不到知乎真正的威力。谢谢评论区里为答主指出的各种问题,下面于日更新)—————————— 这是夜壶在马来西亚的用法…… 这是夜壶在马来西亚的用法……你会不会觉得他们做的饭菜都沾上“屎”了呢? 马来西亚人并不知道这个容器是用来装“排泄物”,因此很开心地装厨具,很漂亮不是吗?而中国人知道这一点,就会觉得很恶心。想象一下,你去别人家吃饭,人家厨房里安装有一个现代式的抽水马桶作为洗碗槽,这家人就用这个东西来淘米洗菜,摁一下就自动洗,特别方便。你还愿不愿意留下来吃饭呢?是不是有种恶心的感觉呢?理性会告诉你,抽水马桶也可以很干净。但是感性上,我们会本能地感到恶心。这种感性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看一下:(先纠正一下,心理学也是有自然科学属性的。 )参与者三名,3岁、7岁和16岁的三个孩子。在参与者面前倒一杯橙汁,往里面放一只蟑螂,邀请参与者喝。 把蟑螂捞走,再邀请参与者喝掉。 结果是: 3岁的孩子:毫不犹豫喝掉了泡着蟑螂的果汁。7岁的孩子:要确认蟑螂被捞走,才开心地把饮料喝了。 16岁的孩子:和大多数成年人一样,打死不喝! 因为是回忆的,年龄可能不那么确切,但大致代表了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幼年期:“脏”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蟑螂和大便都是无害的”玩具“。 学龄前:已经有“脏”的概念,但还没有形成“污染”的概念,“橙汁”和”蟑螂“是分开的。学龄后:已经形成“污染”的概念,被“蟑螂”触碰过的“橙汁”就不再是”橙汁“了。对了,忘了还要纠正大家一个认知:蟑螂是比人类还干净得多的生物。不赘述。 可以看到,“污染”的概念是后天慢慢发展培养起来的。紧接着,实验者给16岁的被试一只崭新的马桶,刚刚出厂,在被试面前开封,往里面倒一整瓶橙汁,请被试品尝。很自然地,被试拒绝饮用。我想大部分成年人也是不敢喝的,因为大家觉得这个橙汁被“排泄物”的概念污染了,哪怕这个过程本质上和倒在马克杯里一样。 如果说蟑螂是否污染了饮料这个问题有争议,新马桶和一个相同材料的杯子,可以看成是等价的。当时,我的感触是:污染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文化环境影响,因此往往超出了生存所必需的警觉。进一步讲,我们所厌恶的东西,不是理所应当被消灭的。“污染”的认知机制是有利于健康生存的,但是这个认知机制是感性而非理性的。认真分析的话,很多事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讨厌。这个理论真心是将我的底线下拉了好几个层次,慢慢出现了一下“见仁见智”的行为:可以吃朋友吃剩的饭、喝剩的水(陌生人的还做不到),乃至共用内裤(得洗过才行)。地铁上不会躲避全身大汗的环卫工人,或者满身尘土的建筑工人。去餐馆吃饭不会自己再清洗一遍碗筷(广东的习俗)。经常席地而坐。和洁癖舍友矛盾多多……这些个人习惯的差异,就受到“污染”认知差异的影响。最影响我价值观的一点是:不知不觉中,“处女情结”从我的择偶标准中消失了。以前,我总觉得“非处”很脏,好像那一条开满鲜花的小径爬过一条小蛇,马上就变成破败不堪的垃圾堆。那时候,我看到别人鼓励婚前性行为就咬牙切齿,恨不得所有的“非处”女子都是悲剧结尾。“不再纯洁”、“被玷污了”、”妓女很脏“,在我们的文化概念中,非处女似乎也是以“污染”的概念来形容的。但事实上不同文化对“处女”的看法完全不同,反而觉得“处女”才是“污染物”,称之为“处女禁忌”。澳洲某些原始部落中就请丈夫的朋友、姑娘的父亲、或者专业人士来完成这一工作;某些爱斯基摩人则由巫师帮助新娘弄破处女膜。印度的不少地区,新娘用木制的“神象生殖器”破除童贞。请不要高喊”请联系我“,你要知道,如果你也在同样的文化中成长,做这份工作的感觉无异于通下水道,甚至挖坟惹鬼、替人挡灾。你会宁愿用工具而不是”自我牺牲“。我没有异国的文化认知,只是受到这个理论影响,而不认为性交会造成“污染”或“终身污染”:难道用别人的牙刷刷过的牙齿,就再也刷不干净了吗?刷过别人的牙刷才脏呢!“处女情结”,只是残酷进化中野蛮生长的、而且在我们的文化中被放纵的一种自私的情绪。当然,我也尊重所有有“处女情结”的人士,因为我也希望我是我另一半完整的唯一。只是如果不能如愿,也没什么好纠结的。不应用自己的偏见污染别人的思想,尊重彼此认知的差异,各自为自己选择的人生负责。此外,还有正向的,“爱屋及乌”式的污染:玛丽莲的私人物品展,有鸡汤文讲过:“闻一下鞋子要付100美元。”遥想当年上讲台领作业本,“顺手”帮女神领了转交给她,享受那种“间接亲密”,现在想想真是可爱~————————以下是个人的臆测————————“污染”的概念有利于人类规避看不到的危险,如被理解为“邪气”的病毒、细菌之类。但在社会中,滥用“污染”的逻辑,就成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某品牌口香糖受到某不知名人物的污染被迫下架。比如“诛九族”“诛十族”“右派”,和该死的人接触过的人全部该死。比如“对青少年不良影响超过预期”,被不良艺人演过的电影也是不良电影。比如“看过小时代的人”,都会感染”拜金“、”脑残“等属性。(PS:答主没看过)需要注意:污染不是扣帽子,污染是扣帽子所用的逻辑。两个东西只要接触了,就可以把两个事物独立的属性强行相关。正因为有这样的逻辑,才有“划清界限”的举动存在。最后,别忘了。见此文者,即被“知乎”所污染!哪怕你反对知乎的一切,那你也是和知乎接触过的。
我爸血型O,我妈A,我AB,一直感觉一家三口三种血型挺nb的直到学了高中生物
绝对是泰勒公式西方人典型的线性思维,由特殊到一般的绝佳案例。懂了这个公式可以明白很多道理:比如,再困难的事情都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细小的事情分步去完成。
透明计算,今年的自一。
「费马定理的最小时间原理」。我最早从一篇名为《你一生的故事》(作者是特德o蒋)的科幻短篇小说里了解到「活在未来(live in the future)」这个概念,这篇小说以「费马定理的最小时间原理」为理论背景,讲述了与人类对事件进行因果性解释的特点完全不同的一个种族。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时,感觉太好了。
给正在交配的老鼠喂奶酪,雌鼠会吃,雄鼠就不会。
我先来说个我自己的答案吧,抛砖引玉——量子力学里的:粒子的某些特性无法确定,直至观测外力迫使它们选择。就是薛定谔的猫。当时真的觉得“被击中”了!从此以后,对于很多人事,再也不去主动探寻和挖掘所谓“真相”。自此世界清净,生活美好。
来知乎,参与讨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神 f2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