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暮春》是哪个声乐套曲里的歌曲

亚马逊意外错误报歉,由于程序执行时,遇到意外错误,您刚刚操作没有执行成功,请稍后重试。或将此错误报告给我们的客服中心:推荐您,确认您的操作无误后,再继续其他操作。您可以通过亚马逊,获得更多的帮助。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演唱的研究.pdf4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武汉音乐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演唱研究
姓名:汤敏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音乐学
指导教师:周振锡;秦丹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汤敏军《舒伯特声乐套曲 冬之旅 演唱研究》
“艺术歌曲”是欧洲音乐史上一种别具一格的绽放独特光彩的声乐体裁。弗
朗兹?舒伯特是德奥艺术歌曲创作的杰出代表,声乐套曲《冬之旅》是舒伯特艺
术歌曲的重要之作。要想完美再现作品的音乐形象,需要演唱者与诗人、作曲家
在作品的思想感情上,融为一体。
本文尝试从艺术歌曲的概念、属性、题材与体裁、表演形式等几个方面对其
进行阐述,对作品与诗人、作曲家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使演唱者对艺术歌曲和
《冬之旅》有更为全面的理解。本文从歌剧与艺术歌曲不同的演唱特征、德奥艺
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声乐套曲《冬之旅》的演唱提示与艺术处理、著名歌唱家对
《冬之旅》的诠释及其版本对比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作品的学习与演唱研究。
通过本文的分析与研究,以期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学习与演唱实践提供一些
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声乐套曲、《冬之旅》、版本、演唱风格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汤敏军《舒伯特声乐套曲 冬之旅 演口昌研究》
TheLiederisa
kindofvocalinthe
music.Franz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
舒伯特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始者,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是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始者。“在西方音乐史上,舒伯特的名字是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分不开的”。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600余首艺术歌曲和三部声乐套曲,以及歌剧、清唱剧、交响诗、序曲、弦乐四重奏等大量作品,显示了他卓越超群的艺术创作能力,因此被后人誉为“歌曲之王”。
  舒伯特生活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封建王朝黑暗统治的时期。“他的一生都用音乐艺术来反抗这种统治,采用轻蔑漠然的乐观主义去斗争,在作品中除去对黑暗统治势力的描写,同时还表现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作为进步资产知识分子,舒伯特只能用幻想的题材和形象去暗喻社会现状,来表达对自由民主的向往。他的歌曲所反映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心活动,反映了梅特涅执政时期知识分子苦闷压抑和渴望摆脱压迫的心情”。而《美丽的磨坊姑娘》这部声乐套曲就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 《美丽的磨坊姑姑》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1823年写作的。是根据奥地利诗人威廉.缪勒的同名组诗谱写而成的。描写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阳光灿烂的春天,青年磨工沿着小溪开始流浪。他满怀愉快、希望的心情,去寻找幸福。小溪唱着嘹亮的歌声,把他引向一座白杨树围绕着的磨坊。磨工停留下来,留在这座磨坊里工作。磨坊主有一个美丽的女儿,青年磨工热烈地爱了了她,他对小溪倾诉自己内心的秘密;他幻想自己长上了千万只手臂,把所有的水车都转动起来,好让姑娘注意自己,他在树皮上刻下了姑娘的名字,并在姑娘的窗前种上了美丽的鲜花,来表达自己的爱情。然而,从森林中来了一个猎人,这不速之客夺得了姑娘的爱情。失恋的磨工悲痛欲绝,最后跳进了小溪的怀抱里,让自己那痛苦的灵魂在碧绿的波浪中安息。
《美丽的磨坊姑娘》套曲由二十首歌曲组成,除了第一首和最后一首外,都是磨工的自述,套曲就像是一部第一人称的中篇抒情音乐小说。套曲的音乐刻画了三个形象:青年磨工(实际上是舒伯特本人的写照),他的音乐形象在每一首第一人称的歌曲中;小溪,作为陪伴着青年磨工的亲密伙伴,它的音乐形象主要是通过钢琴伴奏模仿小溪里面轻柔,急促的流水声来表现;猎人,青年磨工的情敌,主要用钢琴伴奏模仿猎人的号角声和马蹄声来表现这个人物。
这20首歌曲合在一起构成一部具有戏剧性的统一的音乐作品。有开端、有故事、有情节的突变、有结局,有一位抒情男主人公——四处漂泊的磨工。故事描述的是一场悲剧结局的单恋,其中心碎的男主角遭喜欢猎人的少女抛弃,最后投身于磨坊的水流中。曲中共分两个阶段,由第一首的"漂泊"到第十三首的"绿色的丝带"为止,表达出年轻磨坊小工的思想和感情,充满着欢愉、快乐和希望,是属于第一阶段;第十四首"猎人"到第二十首"小溪的催眠曲"是一种怀疑、嫉妒以至失恋、哀愁和绝望为第二阶段。其中以描写故事中主角精神上承受的痛苦和忧郁的三首歌曲最为出色,分别是"妒火与傲气"、"可爱的色彩"、"磨坊小工与小溪"。
1.流浪& 2.向何方&
3.止步& 4.感谢小溪&.5
憩息& 6.疑虑& 7.焦急&
8.早安& 9.磨工的花& 10.泪雨
11.属于我& 12.暂停&
13.绿丝带& 14.猎人&
15.嫉妒与矜持& 16.可爱的颜色&
17.可恨的颜色& 18.凋零的花19.磨工与小溪&
20.小溪的摇篮曲&   
 &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开场以第一首《流浪》引出,揭示出青年磨工刚刚踏上生活之路时的心境。歌曲使用了欢快明朗的大调和活泼、跳动的节奏,生动的刻画出青年磨工开始流浪时无忧无虑的心情。歌曲纯朴自然,采用三度的跳进,使整个歌曲轻盈灵巧而富于情趣。第二首《向何方》表现了青年磨工不知该往哪里去的心理状态。在旋律上持续第一首歌曲的特点,旋律依然轻巧活泼,表现了磨工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时候的音乐犹如流水般波动起伏,起到了渲染全曲的效果。在第三首《止步》中,作者巧妙的运用快速上下滚动的乐句和休止符出现所造成断断续续的旋律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刻画人物心理。《感谢小溪》是磨工对磨坊女产生爱慕而陷入想像的心理描写,歌曲的速度由前几首的明朗欢快逐渐变为缓慢,这时候的音乐有自言自语的感觉。在间奏后歌曲转为小调,表现出磨工对爱情产生疑虑。《憩息》描写了青年磨工对自己渴望的爱情深信不疑。由于青年磨工始终都没有得到磨坊女的回应,于是出现了《疑虑》。这首曲子用了四二拍和四三拍,整个歌曲缓慢,柔和。大小调的转换将磨工心中的焦虑和不安表现的淋漓尽致。《焦急》再次采用明快的富于民间色彩的大调式。使用大量的附点使歌曲充满活跃的气氛。《早安》采用了“问答式”的音乐句法,它倾向于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题材,旋律始终围绕诗歌的语言形式并保持了诗歌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属于我》使用了分节歌的手法,整首歌曲简单明了,犹如情感的表白。伴奏部分的轻巧而欢快,以及重复的歌词和音乐材料叙述了磨工无法抑制的快乐,构成了爱情的喜悦气氛。
皮尔斯演唱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选曲
  《暂停》是整部作品的一个转折。歌曲整体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忧郁,悲观的情绪。《绿丝带》采用了明朗的大调式,略带忧郁的歌声没有任何的装饰,只有朴实的音乐仿佛在轻轻叹息。当磨工失去生活的希望后又来到了溪水旁,向它诉说自己的不幸,并决心为爱情牺牲,投入溪流之怀抱中。《猎人》中重复使用的音乐材料突出了德国民歌的特点,舒伯特用朴实的民间风格阐述了复杂的内心情感。《嫉妒和矜持》采用了浪漫主义时期常用的创作手法——通谱歌。《可爱的颜色》中表现出的是哀歌般的悲伤情绪,歌曲采用了黑色调性(B小调),用持续音的处理方法来强调抑郁的感情。《可恨的颜色》表达的是心中的愤怒,歌曲采用了大调式。《凋零的花》中音乐材料的反复出现,揭示了青年磨工痛苦的心理状态。歌曲表现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情绪。在《磨工与小溪》中,年轻磨工用死来解脱内心痛苦的结果出现了,他投入了奔腾的溪流中。歌曲以对话形式出现,旋律中的升G和降B以及音程的跳进都表现出磨工悲痛欲绝的心情,音乐也显得十分悲痛和暗淡无光。在套曲的最后一首小溪的《摇篮曲》中充满静静的悲伤和忧郁的感情。歌曲采用民歌音乐形式和大调以及简单的曲调线条,创造出宁静和安抚的意境。最后的两首歌曲是对青年磨工的爱情悲剧所做出的总结。
  舒伯特把自己的思想、生活的痛苦和甘甜都融入了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他说:“我的作品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我对生活的理解和我生活的苦难”。可以看出艺术歌曲是作曲家借此表达内心感情的有力方式:而音乐与诗歌交融,是诗歌的内涵与作曲家的内心情感的融合,并通过完整的艺术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
  “舒伯特的歌曲既是浪漫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最主要的是因为它对未来既抱有极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却又清醒地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阴暗与矛盾,真实的表现了那个特定的时代知识分子富于典型性的内心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
&Fritz Wunderlich,
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少女》20首声乐套曲
伊恩博斯崔吉1964年出生于伦敦,是位英国男高音歌手。早在一九九六年他就已经在《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中凭着同一份歌曲集录音赢得英国留声机大奖,这足以证明其演唱水平。伊恩博斯崔吉,从开始就充满自信地演唱着。其作品有2005年发行的《诺维考沃歌曲集》和《美丽的磨坊少女》(与内田光子合作)。
美丽的磨坊女姑娘&男高音
伊恩博斯崔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所在的位置:
论舒伯特歌曲创作中的艺术魅力
舒伯特的音乐创作体裁广泛,涉及交响乐、歌剧、管弦乐、室内乐、钢琴音乐和艺术歌曲,其中艺术歌曲数量众多,旋律优美,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尤其是这些歌曲创作在旋律风格、曲式结构以及歌词取材上的丰富多样、钢琴伴奏手法上的新颖而独特,以及音乐形式上呈现出的强烈浪漫色彩而展现出古典时期前所未有的独特艺术魅力,为舒伯特奠定了浪漫派创作大师的地位
[责任编辑:
  摘 要:舒伯特的音乐创作体裁广泛,涉及交响乐、歌剧、管弦乐、室内乐、钢琴音乐和艺术歌曲,其中艺术歌曲数量众多,旋律优美,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尤其是这些歌曲创作在旋律风格、曲式结构以及歌词取材上的丰富多样、钢琴伴奏手法上的新颖而独特,以及音乐形式上呈现出的强烈浪漫色彩而展现出古典时期前所未有的独特艺术魅力,为舒伯特奠定了浪漫派创作大师的地位。
  关键词:浪漫色彩; 旋律风格; 曲式结构; 歌词; 钢琴伴奏
  弗朗兹·彼得·舒伯特( Franz Peter Schubert) ,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歌曲之王”。在他短短 31 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创作了 600 多首艺术歌曲,这些歌曲旋律极具个性,内容广泛而丰富,是西方音乐史上难得的珍品,充分体现了舒伯特的浪漫创作手法,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性。舒伯特于 1797 年 1 月 31 日出生在一个大家庭里,他从小跟随哥哥学习钢琴,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很早便展示出非凡的音乐天赋。11 岁时,舒伯特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1813 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1814 年 10 月舒伯特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这首歌曲的诞生,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 1815 年一年,舒伯特就创作了 144 首歌曲,其中包括《野玫瑰》《流浪者》《致音乐》《魔王》等,1816 年,他离开家乡到维也纳,成为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自由艺术家”,专心从事作曲。这一时期,舒伯特继续着一系列的创作,写出了著名的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鳟鱼》。同时,他经历了生命中真正的爱情,曾经为他爱慕的姑娘写过不少歌曲,其中著名的 C 大调《圣母颂》是其中最为人称道的。然而,由于姑娘家人的反对,舒伯特不得不结束了这段恋情,也从此开始了他短暂生命中孤独的感情生活。1822 年,舒伯特的身体出现不适,但他对歌曲创作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1827 年他开始创作声乐套曲《冬之旅》,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以及钢琴与人声的和谐奏鸣。1828 年,他拖着病体创作了艺术歌曲集《天鹅之歌》,并于 3 月 26日在维也纳举行了个人作品发表会,同年 11 月,舒伯特离开了人世。按照他的意愿,人们把他安葬在贝多芬的墓旁,并在墓碑上留下这样的语句: “死亡把丰富的宝藏和美丽的希望埋葬在这里”。有人说,从舒伯特的交响乐、室内乐和钢琴奏鸣曲来看,他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是古典主义的传承者。然而,他的艺术歌曲所具有的音乐风格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为艺术歌曲所注入的新鲜元素,使得这种音乐体裁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音乐创作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
  1. 作品流露出忧郁的浪漫主义情感体验
  浪漫主义的审美观往往看重艺术的个性,这一点也正是舒伯特之所长,他感情细腻,富于诗意,个性敏感而内省,善于捕捉和表达内心深处稍纵即逝的灵感和瞬间变化的情绪。[1]( P227)纵观舒伯特的一生,作为一个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他幻想有保障的物质生活和温馨的家,并渴望在艺术上得到社会的认可,然而,现实的逆境和疾病的困扰窒息着他,他一生都没有像往常那些著名的作曲家一样受到贵族的庇 护,而 是 与 一 群 贫 穷 的 艺 术 家 们 相 依 为命,[2]( P160)一直生活在城市的阴霾之中。贫困、疾病、作品演出及出版的逆境等痛苦不断袭扰着他,社会的黑暗和沉闷始终窒息着他,他以一颗漂泊不定的灵魂,在繁华拥挤而又孤独寂寞的空间以音乐倾吐着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或诗意、或甜美、或梦幻,但却始终笼罩着忧郁的色彩。舒伯特说过: “我的音乐是我的才能和悲惨境地的产物。世人最喜爱的正是我以最大的痛苦写成的音乐。”的确,舒伯特将自己内心的郁闷、愤懑、希望和虔诚的寄托统统融进了他的歌曲创作之中,也因此有人称舒伯特为城市的游吟诗人和流浪者。流淌在舒伯特音乐中的这种隐隐的忧郁,从他早期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即初见倪端。在歌曲《死神与少女》中不时逼近的死神动机,便是不安于悲剧的代表; 声乐套曲《冬之旅》从“晚安”的旅程开始,有过“菩提树”和“春梦”的甜蜜回忆,有过“孤独”和“邮车”的希望与失望,也有“白头”和“乌鸦”的绝望,最后的“老艺人”仿佛传来舒伯特沉重的脚步,从中我们不难体味其中那难以抹去的忧伤之情。
  2. 大量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舒伯特的个人经历与思想性格,造就了他在继承古典艺术风格的同时,以独特的艺术个性开辟了新的浪漫主义时期。他的音乐创作逐渐突破古典主义严整的形式和理性的表现,音乐的表露更为开放,色调的运用更为多变,和声变化更为丰富,和声织体更为灵活,调式运用也更加自由。浪漫时期的和声效果则强调意外、灵活、新颖的效果,舒伯特在强调和声的新颖性上具有极强的敏锐力。他大胆地将副三和弦连续进行,或将和声半音化,或广泛采用副属等离调和弦,将不同调的音或和弦彼此混用,不协和和弦或变化音突然出现,造成音色的细微变化乃至情绪的骤然变化,音乐大段地进行在不安定的情绪中,加剧音乐的矛盾性和戏剧性效果。这也成为舒伯特音乐风格的一大特点,使他成为浪漫派音乐的领路人。如歌曲《迷娘》采用叙事曲体裁,表现一对恋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舒伯特在歌曲中运用了不同的调式和声及节奏,全曲调性及和声都不稳定,主和弦始终没有出现,但音乐材料和力度不断变化,时而狂热,时而幻想,刻画了浪漫主义真实生动的音乐形象。
  和声织体的运用也十分重要,不同的织体将描绘出不同的音乐性格、迥异的音乐形象。可以说,和声织体与和声功能密不可分。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例子应属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伴奏部分,以《魔王》为例,连续出现的右手三连音和弦及左手上行旋律以及多次使用导七和弦和属九和弦,营造出不谐和的和声音响及功能进行,刻画了夜幕中一位疾驰在马背上的父亲,此刻他的心情慌乱却坚定不移地向前,以求得孩子的获救,而不时出现的另一动机织体时而为分解和弦,时而为柱式和弦,代表了魔王诡异变化的形象。在这首艺术歌曲中,运用导七和弦的紧张度,结合演奏力度的要求,同时音乐织体起伏不断,充分表现出叙事者激动的语调。转调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使得主调与副调之间形成稳定与不稳定的对比关系,这种关系在对取得调的色彩对比上、旋律发展上、曲式结构上都有着重要意义。舒伯特笔下的调性变化更加频繁,常常从一个调直接转至其属或下属调,或从大调直接转至小调,或者各种三度调性的对比,形成调式调性上的鲜明对比,和声上丰满多变的效果,这也成为浪漫时期音乐风格的一个明显特征。如歌曲《菩提树》中从 E 大调向 E 小调的同名大小调转调,营造出温暖幸福与黑暗阴郁转瞬间的强烈对比。
  二、旋律风格、歌词取材及曲式结构丰富多样
  舒伯特在风格从来都不是模仿者。[2]( P32)他的艺术歌曲的创作在选材上极为广泛,在诗歌选取的广度上、音乐情感探索的深度上、歌曲的长度和艺术风格上以及歌曲创作的复杂性上,都成为这一体裁的楷模,为后世作曲家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1. 旋律风格多样
  舒伯特艺术歌曲风格多样,每一首歌曲都具有鲜明的旋律。[3]( P160)这些旋律来自他天才的旋律灵感,有的线条绵长,气息深厚,娓娓道来; 有的欢快跳跃,短促明朗,有如稍纵即逝的精灵。朴素的民歌风格: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从优秀的民歌、传统的古典音乐中汲取了许多创作养料和灵感,与民间文艺、民间音乐以及风俗性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奥地利、德意志、匈牙利等地的民间音乐。歌曲《野玫瑰》就采用了德国民间音调,用一个曲调来重复唱几段歌词,简单朴素,旋律极易上口,富有歌唱性,一度被人们误以为是一首流传广泛的德国民间歌曲。甜美或忧郁的浪漫风格: 对于旋律大师来讲,这似乎是信手拈来的事情,歌曲《摇篮曲》是他 19岁时以克劳蒂乌斯的诗谱写而成。歌曲主题结构非常简洁,节奏平稳而有规律,具有天使般优美纯洁的旋律,充满了温馨、静谧的气氛。歌曲中的附点节奏,突出了“摇”的感觉; 装饰音的运用,也使歌曲增添了柔美的韵味。描写了宁静的夜晚,母亲轻轻地拍着孩子,哼唱着摇篮曲,银色的月光透过窗子照在了母子的身上,安静而祥和。而忧郁的浪漫风格,在舒伯特的大量作品中都留有痕迹,这与作曲家天生敏感而细腻的内心不无关系,如歌曲《流浪者之歌》刻画了一个在黑暗的社会中四处流浪、永远找不到安宁和幸福的人,把这个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描写得楚楚动人,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整个作品充满了忧郁暗淡的情怀。
  紧张冲突的戏剧风格: 如《纺车旁的格丽卿》,格丽卿是歌德名著《浮士德》中一个从纯情少女发展为杀害兄弟和亲生儿子的悲剧性人物。[4]( P296)歌德在《浮士德》中为这个角色安排了三首名诗,歌曲《纺车旁的格丽卿》引用了第二首表现格丽卿内心变化的同名诗作,用钢琴来表现纺车飞速旋转制造出微妙、紧张的气氛,配合绝妙的旋律将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及人物内心细微的变化充分地展现了出来。神圣虔诚和温柔优美的风格: 如《圣母颂》,舒伯特的这首《圣母颂》是他于 1825 年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叙事长诗《湖边夫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而成。歌曲抒发了叙事诗主人公———少女艾伦祈求圣母饶恕其父罪行的纯真感情。歌曲采用分节歌形式,曲调柔美委婉、纯净朴实,音乐表情细腻丰满,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前奏采用六连音的分解和弦造成感情上的起伏波动,曲中巧妙运用的临时变化音、装饰音和三连音使得旋律舒展动人,真挚委婉。第八小节的旋律高潮之后,音乐逐渐平静,开始呼唤圣母的名字,并在宁静中结束全曲。由于这首歌的独特艺术魅力,后人将其改编成器乐演奏曲目并深受人们喜爱。
  2. 与诗词紧密的联系并题材广泛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与诗歌有着紧密联系,许多歌曲都是在他读到优美感人的诗歌之后,有感而发、即兴创作的音乐作品。如《野玫瑰》就是在他偶然读到歌德的诗《野玫瑰》后触发了灵感。展现在舒伯特眼前的是那盛开的野玫瑰,他似乎闻到了那浓郁芬芳的花香,看到了顽皮孩子的身影,一段清新而动人的旋律,在他的笔下流淌开来,成就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野玫瑰》。舒伯特的众多的艺术歌曲中,选自诗歌的题材涉及世俗生活、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各个方面,其中选自歌德的诗有 67 首,席勒的诗 41 首,海涅的诗6 首,既有莎士比亚、克鲁普施托克、施莱格尔、克尔纳等著名诗人的诗歌,也有无名诗人的诗词,如《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的歌词均出自缪勒,同时,还采用他自己朋友迈尔霍菲尔和硕贝尔的诗作来谱曲,可以说,诗歌激发了舒伯特音乐灵感,诗歌成就了舒伯特的艺术歌曲。
  3. 曲式结构多变
  舒伯特的歌曲曲式结构灵活,变化多样,形式丰富,通常采用分节歌、变化分节歌、通体歌和三段体四种类型。分节歌是传统的德国艺术歌曲的常用形式,也是奥地利民歌的普遍形式,即几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如《野玫瑰》在相同旋律的反复演唱中,用音色变化来表现鲁莽的男孩与娇小的玫瑰的对话。变化分节歌形式,即大体上与多节形式相同,唯有中间一段或几段有变化,或在结尾部分有增删,舒伯特常在发展或变化了的部分中把旋律做调性变化。如《晚安 》和《你是我的安宁》的中段就做了大小调的调性变化。
  三段体形式指歌曲的首、尾段落的旋律相同或稍有变化,中段则在调性、调式、和声及织体上做对比性的处理,如《她的肖像》和《海滨》等,歌曲中的起、承、转、合的关系,给人以情感发展的逻辑性和匀称谐和的整体感。通体歌是与以上三种工整匀称的曲式完全不同的创作方式,它紧随歌词内容从头至尾一贯到底的形式,不拘形式、自由发展,一气呵成,这是舒伯特最常用的一种形式。他依据歌词情绪的激动和变化,用改变调性、和声、钢琴织体及速度等因素,使音乐获得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音乐效果,如最典型的《魔王》和《菩提树》。
  三、钢琴伴奏新颖而独特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诗歌、声乐旋律、钢琴伴奏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钢琴伴奏改变了以往在声乐作品中的从属地位,它除了为歌唱者伴奏外,还担负着强调诗词内在含义、表现诗词外部场景、体现诗词内容、塑造形象的任务,甚至有时起到连接旋律、与歌唱者共同完成旋律的任务,与人声合二为一,成为艺术歌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立演奏的重要意义。
  1. 衬托旋律,突出主题
  钢琴伴奏的主要任务是衬托歌曲旋律的发
  展,为演唱营造氛围,烘托气氛。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部分时常出现演唱的旋律,一般采用同步发展或模仿重复手法,这种伴奏手法可以突出歌曲主旋律,强化音乐主题,明晰音乐线条。如歌曲《暮春》中前奏以和谐的六度音程为依托,与中声部的律动紧密结合,左右手的三对二节奏型,造成自由、飘逸的节奏感,营造出弥漫着丝丝温暖的春天景象。再如《致音乐》的伴奏中,由左手担任旋律声部,在右手柱式和弦的连续进行中,低音区低声吟唱的旋律,仿佛一位理智的老人在幽暗的灯光下梳理着对音乐的热爱,这种感情炙热但却理智。
  2. 参与音乐色彩的展现和音乐形象的描述
  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已不再只是以前那种简单的辅助衬托,而是根据音乐作品内容为表现音乐形象、挖掘诗词内涵的需要来创作。如《纺车旁的玛格丽特》的钢琴伴奏,模仿了纺车轮子的转动,同时又表现了主人公思念恋人时的起伏心情。《魔王》中自始至终的三连音伴奏,体现了马儿嘚嘚的奔跑和父亲急切的心情,也烘托了恐怖而紧张的故事情节。在声乐套曲《冬之旅》的创作中,舒伯特运用各种音型、节奏、调性变化来营造作品表达内容,展现音乐色彩,刻画音乐形象。第三首《冻泪》中,钢琴部分采用了很多的变化音来增加作品的暗淡色彩,刻画磨坊工人痛苦无助的心情; 第八首《回顾》中,主题段和再现段伴奏的节奏和旋律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通过转调改变了和声色彩,表明了磨坊工人渴望回到旧情人的怀抱,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流露出了一丝希望和憧憬。
  3. 对心理刻画和内在情感的暗示
  在舒伯特艺术歌曲中,钢琴的前奏、间奏、尾奏极大地参与到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与补充的塑造中。如《冬之旅》第十八首《风暴的早晨》,前奏、间奏、尾奏的连续三连音、连音、跳音的交替,形象地描绘了风雨交加的情形; 第二十一首《旅店》中钢琴伴奏在前奏与尾奏中,都运用了缓慢而沉重的和弦来表现流浪者那疲乏、沉重的步履,仿佛他拖着沉重的脚步来到墓园,又拖着更沉重的脚步离开的样子。织体与音型的造型功能也对情感表现与心理刻画起到重要的作用。舒伯特钢琴伴奏声部的音型设计上极富特色,在揭示整部作品的内在情感和心理刻画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鳟鱼》的钢琴伴奏,主题部与再现部以跳跃的节奏和带有经过音的分解和弦音型,既描写了鳟鱼在水里上下跳跃、自由翻滚的外在风景,又刻画了人物的愉快心情; 而中段逐渐紧张的伴奏织体描写了人与鱼的搏斗场面,体现了人物内心的紧张情绪。
  《冬之旅》最后一首《老艺人》的钢琴声部在音型和织体上是最为简洁,但也最富艺术效果: 几个木然的空五度音程与三度进行的旋律的交替,在人声进入之后,仍然以引子作为伴奏,人声演唱时钢琴是空五度音程,这种持续低音全曲当中共出现了 61次。人声停滞时,钢琴以三度旋律进行,巧妙地描写了老艺人的形象,并深刻地揭示出老艺人内心的痛苦与悲伤。
  舒伯特对艺术歌曲的创作,为这种音乐形式开启了一扇五光十色的大门。他的众多歌曲作品,为西方音乐史增添了璀璨的光芒,在他的歌曲作品中流露出的迷人的艺术魅力,为后世作曲家所向往,也值得音乐学习者不断地研究。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 西方音乐通史[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 [德]恩斯特·希尔马. 舒伯特[M]. 王剑南译.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 蔡良玉,梁茂春. 世界艺术史 音乐卷[M]. 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3.
  [4] [美]马克·伊万·邦兹. 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M]. 周映辰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舒伯特艺术歌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