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宏波鬼子来了漏大图中马大三该不该死

当前位置: >
> 《鬼子来了》马大三和花屋小三郎人物分析
《鬼子来了》马大三和花屋小三郎人物分析
更新时间:
编辑:影评小组
来源:网络&投稿
  姜文饰演的马大三可以说是电影里的头号角色,他是个农民,可怜可笑可指责,更可悲。他暗地里和寡妇私通,伤风败俗;他又很精明,成功地“我”交代给自己的任务转嫁为全村的任务;他目光短浅又愚蠢透底,惦记着几车粮食,招致屠村之祸。   你可以觉得以马大三等一干挂甲台的村民愚昧无知毫无闪光点很不喜欢他们,我不会不同意,因为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时处日本侵华战争期、地处沦陷区,每日村里都有日军小分队常态巡逻,抢鸡抢鸭收白面,还恶语相向,他们的生活如此艰难甚至低贱不堪,按理说他们应该仇恨日本鬼子,有日俘和汉奸交到马大三手中他应该是目眦欲裂、想要生吞活剥俩人,然后积极支持配合党的行动。但是全片中马大三想的都是怎么扔掉这两个烫手的山芋,毫无革命觉悟和革命斗志。说他是鲁迅笔下具有“劣根性”的人一点都不委屈他。   然而同样不能否认的是,他身上还有一些原始的淳朴与善良,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不杀那两个日俘。有人会说,他不杀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因为懦弱、胆小、恐惧日军。的确,,这些因素不见得没影响,但请注意当村民们以为他杀了人后一个个对其疏离冷漠,连平日相好的都如此,原因呢?因为村民们世代相传的价值观认为――杀人会生鬼胎!这是懦弱吗?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中国底层民众对生命最本真的尊重。挂甲台一干村民们,他们的眼界从来没有超出过挂甲台以外的地方,他们没有直接目睹日军的暴行、没有体验过国恨家仇。这是一群一辈子都生活在挂甲台的农民,他们眼中的日军,不过是一群天天来巡逻检查、征收粮食物资的上头而已,这样的日军跟以前的皇帝、政府没有多大差别,面对这样的“敌人”,他们无法做出杀人灭口的行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鬼子一而再再而三无法下手的马大三,最后却拿起菜刀冲入俘虏营砍杀数名日本人。因为在目睹日军屠村恶行之后,这时的日军已然不再是原先他们认知中的日军,他们是恶鬼再现,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马大三不再忍辱偷生,不再害怕生鬼胎,在最后“抗战胜利”的关头,硬是搭上自己的性命砍杀日本鬼子。   我认为姜文是目前中国最牛B的电影导演,在电影里不轻看每个人物,不会将自己置于道德制高点来指责别人,更不会引导当下的人们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当年的人们。如果不是在抗战北京下,马大三这样的人们只不过是一群可怜可笑的内陆农民,很多人都会同情他们的处境。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哲学用张爱玲的话来说就是“身边的事比世界大事要紧,因为图画远近大小的比例,窗台上的瓶花比窗外的群众场面大。”   影片的开场镜头就是马大三在炕上偷情的场景,这是个非常具有象征性的镜头,概括了这一群农民的生存哲学――这是一群只关心自己生活、没有国家观念的人。虽时处非常时期,然而这群内陆农民心里没有中华民族,没有抗敌救国,他们的心里只有挂甲台那巴掌大的地方,只关心自己炕上那点事。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马大三看到日本俘虏的第一反应是惊吓、愁闷,觉得摊上了不该摊的烂事,最后甚至干出了和日军做交易的愚蠢决定,为自己招来灭顶之灾。而与农民相反,日本军人甚至寻常百姓,则过于有国家观念了,为国为天皇可以不要命、忘记自我,但这就是高尚的吗?高尚从来不是能推广普及的品质,硬要普及,只会造成人性的变态。花屋小三郎这些日本农民、小市民,只是另一群可怜人而已。   每个人灵魂深处都有猥琐、卑劣的部分,不善的外界环境会滋养这丑陋,让人面目可憎。挂甲台村民封闭、愚昧,他们自私、毫无原则的忍受,为自己招致了死亡的命运,让整个中华民族丧失了尊严,而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愚昧和自私?天性自然是有一部分,但在姜文看来,没有关怀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要负更大的责任。   平日里虽常有“军民鱼水情”的糖衣宣传,但真相如何,明眼人自有定夺。“我”从影片推断应该是共产党组织的敌后游击队,“我”用枪指着马大三让其在年三十前收管俘虏并代为审讯,但他不仅失约了,而且其组织上根本没有人愿意好好听他们说这茬事并接手。如果说用枪指着马大三的行为还可以原谅,因为以这群的农民的精明,你好好跟他说话他未必愿意帮忙,但是后面组织的行为就不是无可指责的了,同样是群众出身,小队长们真的不知道收纳两个日俘对无知无能的农民有多大风险吗?再看看国民党方面,在美国大兵的护卫下,日本投降后他们开着汽车飞扬跋扈,见识了马大三的暴行后,他们不听讼不审判,直接斩首示众,而且偏偏让屠村的那群混蛋掌刀。国军在这里关心的是和共军争夺权力,于是他们讨好日俘,而这群可怜的农民就成了杀鸡儆猴、借花献佛的牺牲对象,在上层看来,反正他们是群没骨气、不懂大局的败类。   面对这样的政府、国家,再回来看屠村前村民们对日军的不抵抗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要抵抗?反正反抗不反抗都一样,上头照样欺负咱,或许千百年的历史深深告诉了农民们,国家就是那群官,他们走马似的上任、下台、再上任,国家的存在只是要求政治态度的战队、征粮、收税,特殊时刻再征个壮丁打仗修城什么的,国家不关心他们粮食有没有,吃穿住行好不好,日子温不温暖。这样的情况下,村民和国家实际上是种独立、对立的关系,所以这些村民根本不欢迎什么国军共军,也就不怎么热心赶走小日本子了。如果说挂甲台村民日军屠戮是由他们的无知、愚昧造就的话,那么马大三的悲剧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如果说前面的屠村是咎由自取的话,那么马大三的死亡却不能不让人动容。如果前面我们还能批判马大三等自私、毫无家国大义,那么最后我们终于看到,为什么他们心里没有大家只有小家――国家的心里也从来没有他们。如果说影片开始的镜头象征着挂甲台农民封闭、自私的生存理念的话,那么影片最后,马大三刑场上仰天长啸最终难逃死亡命运的画面,则暗示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悲惨命运――没有出路,没有关怀,这是一群永远被遗忘、被利用的人们。   电影从马大三偷情开始,以马大三被斩结束,收尾呼应。前后人物境遇、内心差别巨大,但不变的是,自始至终,马大三都没有走出挂甲台,他的心内从来都没有装进“国”,然而谁又能指责他呢?虽只为自己的家、自己的村子,马大三在惨痛的现实面前终究还是反抗了,只是结果来得这么悲壮。马大三最后的仰天长啸,正是那一群人被抛弃被遗忘被伤害的情感宣泄。   立体的人物都是具有多样性的,但一个人物如果只停留在行动的多样性而不挖掘背后的动机,不管是毫无保留地认同角色还是毫无保留地痛恨角色都是肤浅而危险的,因为这会让我们止于被煽动的情绪而忘记思考。姜文靠近大师的地方就在于思考和关注人物背后的历史、环境等因素对人物心灵和命运的影响。从马大三身上我们看到了内陆农民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学,那么从花屋小三郎身上,我们看到则是外界压力是如何异化人的精神世界。 【丢豆网】  刚被俘的时候,三郎还表现出“凛然气节”、不屈的武士精神,甚至要撞墙寻死,这处的形象和中国人认知中嚣张、狂妄、令人生厌的日本鬼子一模一样,符合日本鬼子在我们心目中的天生恶魔形象。然而厉害的姜文,让恶魔也剥下了自己的面皮。随着事态的发展,我们看到嚣张的背后只不过是一介凡夫俗子,用翻译官的话来说就是“装啊!想死撞木头干啥?咋不撞石头呢?石头有尖!妈了个八!”这张面具在经历了半年的心理恐惧后,终于在冰冷的刀刃架上脖子的时候完全掉落,原来嚣张的俘虏突然变成了一个小丑,以可笑的姿态无比配合村民的审判,不仅对马大三两口子感激涕零,还主动提出把自己送回队伍后以粮相赠的建议。他的建议里有恐惧,有复活的恩义之心,但没有我们认知里设想的谎言与毒算,在极端境遇里,他只是跟随着自己的本能与原初道德在行动。换在常态社会,这或许是个皆大欢喜的解决方案,可是他们都忘了计算“战争”与“军队”这一重要变量。在日军的威压下,没有个人,只有大日本、天皇,求生本能怎能和军国荣誉相提并论呢?于是归队之后,迎接他的不是温暖的怀抱和嘱咐,二十全体的谩骂指责和拳脚相加。他的思想又被“扳正”了,再一次泯灭自己拾回“荣耀”。于是他愤恨村民,冷着脸处决马大三。影片中,花屋小三郎的人物内心变化比马大三更加完整、细致,不光是由无情―有情―再无情的变化历程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且从一老一新日本鬼子到村子寻鸡吃的段子里,我们也看到了他由日本村庄的农民演变成影片开始那副嚣张面孔的生命变化。   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思考和对人物的关怀,让姜文的作品超越了国内外诸多导演、作者。在《鬼子来了》里,没有对中国人们所受苦难的无节制渲染,没有对社会底层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自以为是的讽刺,没有对国共两党之争的流连,也没有对日本军队恶魔式的漫描。正是放下了一切大冲突、大手笔,只把镜头对准那一群底层人物,姜文才让每一个人物都血肉丰满,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关注他们的生存境况,探究到人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体制印记。在这部电影里,我们无法简单地指责任何一个人,包括马大三,包括花屋小三郎,包括为日本卖命的翻译官。比起浮躁地批评他人,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反思:是什么酿成了那样的惨祸、扭曲了良善的本性。扪心自问,换了你我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们真的能坚守本心吗?
热门电视剧热门日志推荐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杀人问题——点评《鬼子来了》(二)
相关影评:
&告博友:如果没有仔细看《鬼子来了》,你将不明白我博文深意。《鬼子来了》确实是中国电影的巅峰之作(难逃封杀),它对中国文化做了深刻的剖析。我对《鬼子来了》的评点,实际上是对当前文化的分析。直接批评当下社会现象的博文,固然容易得到喝彩,但只是愤青之作,只能伤及皮毛,不能触及骨髓。鲁迅提醒我们——打鬼要打出原形。我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大约要写几篇博文,整体阅读,再仔细看电影,你将受益匪浅……&
&&&&&&&&&&&&&&&(三)杀人问题&
&电影进入到正常的叙述,“杀人问题”成为马大三及挂甲台村闹心的事情。&
&“我”把花屋小三郎和董汉臣送到马大三家里,把小日本和日均翻译活生生地交还成为挂甲台村全村的事情。虽然花屋小三郎在五舅姥爷的审判中求死,但是村民可不能让他死啊,因为“我”说过如果不能把两个人在年三十完整的交出来,就要让马大三——死!&
&“我”——抗日力量的代表,对百姓不是宣传所说的那种温情,而是处处恐吓(这可能是禁影的一个原因吧,原剧本作者尤凤伟和改编姜文应该得来华北被日本控制时期抗日真相的更真实的材料)。很容易想象,“我”一旦执政,必定采取暴力威慑。自古以来,政权控制者是以恐吓为基础进行执政的,然后在上面装点上一些美丽的“谎言”。&
&为了不让两个人死,马大三忙得昏了头,给受伤的花屋小三郎包扎伤口,把家里的棉被给两个人用、自己冻得哆嗦,向八大婶子求情赊来白面给鬼子做饺子,两个日本兵到家里来抓鸡可吓坏了忙坏了马大三……&
&大年三十过了,期限到了,日本鬼子身体恢复了,“我”却没有来。&
&村里居然存在议事决。五舅姥爷举行讨论会,躺在床上的七爷一样主张把两人扼杀然后埋掉,村民把七爷当成傻子,——从故事的结果看,七爷的主张才是正确的,如果杀掉埋掉,村里人就不会遭到灭顶之灾!&
&讨论的结果,杀掉了事:这时防范的是在村子前敲着鼓、吹着号、给孩子分糖的日军兵仪仗队,防范的是村子前面的碉楼和河里巡视的军舰。如果让日本军人知道村庄里关押着日本兵和日本翻译,村民可有好果子吃!&
&挂甲台村的村名给人一种“向善”的感觉,放下屠刀,忘记恩怨,善待一切。挂甲台村的村民是善良的人,认为杀人是极其残酷的事情,被杀者即使万恶不赦,杀人者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样的文化,是专制政治着意培养出来的愚弄民众的糟粕;这样文化教养下的民众,只拥有忧虑、怨恨而缺少愤怒、行动!因此鲁迅的小说多次刻画了那种无聊的看客,在观看杀头中得到快乐,发泄心中存在却难以行动的愤怒!国人的血脉,就这样被剔除了血性,给人以“怯弱如羊”的感觉。&
&除了瘫在床上的七爷有杀人的冲动外,所有的人都缺乏向罪大恶极者砍一刀的勇气!很痛心的一幕出现了——那些人情愿把自己的头砍下来,他们纷纷把头放在砧板上让马大三去砍,也不愿意自己去砍日本鬼子的头!虚伪的“仁”,在这个镜头中被撕裂个粉粹!&
&五舅姥爷不得已采取抽签一发,五舅姥爷本打算自己也参与抽签,马大三认为五舅姥爷年龄大,又是村里的文化人,可以免除砍头的职责。马大三抽到了表示要砍的黑豆子,几个村民主动提出愿意帮助挖洞,帮助抬人。&
&村民不想看到马大三杀人的场景,把装着两个人的麻袋丢在土坑边,一溜烟跑了,“残酷”的事情留给马大三。马大三确实不想“无辜”地杀人,但又要履行承诺,然后悄悄地把两个人搬运到遗弃的城墙垛,悄悄地给他们送食物。&
&导致国民不敢屠杀压迫自己的“敌人”的,是迷信思想。小鱼儿不愿马大三杀“鬼子”,因为她肚子里怀了马大三的孩子,马大三杀人,她就怀“鬼胎”。八大婶子不让她的儿子杀人,也是因为杀人者要遭到报应。千百年来,这样的思想让国民沉默地忍受凌辱,因为害怕杀人要遭报应!从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来看,杀人者总没有好下场,杀人者都是李逵、武松、孙二娘这样的恶人。&
&村民不敢动手,马大三受村民之托,背着两袋粮食到城里找杀手。曾经杀害清朝朝廷明令要杀的革命者的刽子手一刀刘,给推荐了出来。当年杀革命者不眨眼的一刀刘,在“敌人”面前也小不了手,因为一刀刘杀人是遵照“体制”要求的,从来没有过为正义杀人,为平民杀人!&
&村民逐渐失去了“杀人”的权力,接受了花屋小三郎提议的“以人质换粮食”的“化干戈为玉帛”的建议,把手中的“杀人权”完全交给了日本军。当日本兵和赶着六车粮食的村民走在会挂甲台村的路上,音乐欢畅,给人幸福。电影随后撕碎了国人“善良”的梦想,以“杀光”村民了结!&
&在杀人问题上,日本可没有那么纠结,一切遵循上级的安排,一切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起初,花屋小三郎求死,大骂审判自己的五舅姥爷,大骂给自己送食物的马大三,认为天皇的士兵居然被几个农民羞辱,不如一死了之;&
&花屋小三郎被困半年,求生的欲望滋长,提出给村民两车粮食换自己的命;&
&回到队伍中的花屋小三郎被长官和士兵毒打,他们认为花屋小三郎应该自杀,因为他让皇军蒙羞;&
&农民在欢庆会上的表现,让队伍长官很生气,他丝毫看不起这些没有斗志、没有骨气的挂甲台村民,他认为这样的“畜牲”只有消灭掉,他果断让新兵以五舅姥爷为“练习对象”提升杀人的勇气和技术;&
&花屋小三郎要剖腹自杀,被长官阻止,因为天皇下了命令,战争结束了,不需要自杀;&
&当接管的国军要求日本兵杀马大三的时候,花屋小三郎没有一丝的犹豫,他们拿起日军军刀,按照日本仪式,果断行动,让马大三临时终于明白了一些东西……&
&其实,国人的战斗精神体现在七爷身上,他躺在病床上听到外面村民和日军联欢,气氛地要自杀,然后拖着残损的身体冲向敌人。七爷,属于“挂甲”的异类,他是一个清醒的“傻子”。——七爷,是个不能轻视的角色!&
&其实,马大三身上具有战斗的激情和勇气,只不过被束缚起来。&
&当村子消失,当村民全部被杀,当村落文明消失的时候,马大三拿起斧头冲进日军俘虏羁押地,要杀花屋小三郎。&
&但是国军不允许了,新的秩序和文明不允许马大三杀人。国军首领“义正辞严”地驳斥,把马大三排除在“中国人”之外,把马大三排除在“人”之外,还有创意地提出让日本人来执行死刑!&
&国军杀汉奸,也是可笑的。在日军深入内部的时候,国军不见了。现在靠着美国和苏联,国军“胜利”了,国军可以“耀武扬威”——这就是董汉臣临死时不哭反笑的原因,也是《鬼子来了》具有强烈讽刺的一笔!&
&自古到今,杀“万恶的统治者”总是很难,上面总能找出各种理由否认“杀人”的合理性。最近,李启铭和药家鑫就是鲜活的例子。贪污、制恶的官员,也是难以被“杀”掉的,符合上述原则,因为“统治者”不觉站在统治者的一方说话。&
&自古到今,杀“平民”是很简单的。当这个平民威胁到自己秩序的时候,很轻松地找到堂而皇之的理由,杀掉。这也就是当下,中国死刑人数不敢公开的原因。&
&《鬼子来了》在“杀人问题”上,研究深入,引人思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鬼子来了》马大三知不道的事儿
  一年又一年,又到了回望感喟的时节,2014年的年底,等着远方的圣诞贺卡,也在等待圣诞老人驾着驯鹿雪橇送来的礼物。即将上映的“贺岁大片”姜文的《一步之遥》是我最期待的电影大礼,隐隐听闻它的各种预告花絮,便有倾耳戴目的兴奋之情暗藏于心了。
  
  不过,《一步之遥》全球首映礼、媒体看片会、记者会的临时取消,的确让姜文的新电影与观众之间生出了另一个一步之遥了,就姜文的片子,这“节外生枝”是似曾相识的。对片方来说损失的除了上千万的首映礼制作费,包括令人咋舌的每天30万的场馆租赁费;困扰至深的或许还是钱没能解决好的地方,比如左右着电影人热情与信心的遥控器,那机器要伺候不好,不好使就是不好使。虽然有制片人信心满满的承诺,努力投入到删改的进程中,保证《一步之遥》在12月18日如期上映。
  
  但这颗定心丸是降低了功效的,也是令人忐忑的,即便顺利放映但在片方与观者的心里又必然留有不痛快的遗憾。什么东西都有它的完整性,电影故事若被无影手多次蹂躏致残,缺胳膊少腿了,似阉割式的乱砍乱伐,比禁影宣告的毙死结果,强不到哪去。当然,总不能断桥绝人路,若考虑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忍下“吊桶在你井里,由你作主”的现实,使影片顺利上映赚回辛苦费,这又是天经地义的。
  
  事实上,我是想要回顾十四年前的老电影《鬼子来了》,无端地绕到《一步之遥》,与姜文有关系之外,硬扯到一起的缘由在于某些片子因缘际会所呈现的相似命运,《鬼子来了》纯爱国片,在国内的待遇算是倒霉中的倒霉,“黑户”的身份就是最好的证明。随便搜索便可了然,在国内被禁映被封杀,国外被日本右翼势力威胁,走国际电影节曲线救国,还要承受不堪重负的各种压力。但坚信“能量守恒”就对了,姜文凭借《鬼子来了》戴冠戛纳评委会大奖,有了国际认证的导演实名,也算是上帝为他做了一个漂亮的反击动作。
  
  所谓天朝民间卧虎藏龙,这真不是虚的。十五年的长度,开民智的工程苟延残喘着,但是会看电影的人的确是越来越多了。对《鬼子来了》的评论,沉重的,诙谐的,扯皮的,深刻的,脑残的,激进的,反对的,膜拜的等等不一而足,公众的感悟简直是五花八门,百花齐放。关键在于这些评论的质量上,各个都有看点,一两个不俗之处都是小意思。
  
  一部电影能够为观众提供如此宽泛的解读空间,仅此一点,它的现实意义与存在价值便脱颖而出了,而且不是空洞虚妄的。在我看来,《鬼子来了》的额外贡献是它有“酒”的功能。看电影,如醉酒,欢乐地浅酌,亢奋地豪饮,醉醺醺地掏心掏肺,放肆地问天问地,不能借酒浇愁,还要酒阑人散,好似一场解不开的梦。理智与情感的较量则是一种混沌,能让自以为明白的人进入混沌状态,又能让处于混沌中的人分外清醒。
  
  网上转载的有关姜文谈《鬼子来了》的访谈录,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与他个人的解读相映成趣的恰好是网络上的各路民间影评人及电影爱好者们的感悟。姜文一贯地用最平庸的的语言把他与他的电影拉进最简单最白痴的艺术之列,他极端的“幼稚”“偏执”“平凡”,他的“无意义”,他的“知不道”,他所谓的“扯淡”,是使人玩味的,他若是深沉的,也只有以肤浅的形式做衬托,才是行得通的。看电影就是图个能意淫的快乐,所以我觉得他只说废话,把最大的快乐留给观众了,戏外也继续着他戏内的冷幽默,仍是特立独行的。
  
  《鬼子来了》电影改编自尤凤伟的小说《生存》,保留了人物、故事背景,但另辟了一个主题,服务于该主体的厚此薄彼,使电影呈现了彻头彻尾的新面貌,原著里突出的战争、饥荒退居为剧情发展下去的条件,“杀”成了立意的新据点。战争世界,非人化的“食人”游戏成为生存下去的唯一社会共同行为,人性的黑暗面便被一层层地剥离了出来,从筑建秦始皇长城的千万血肉之躯,到听命于慈禧并杀掉八大臣的刘一刀,再到挂甲台的村民,甚至包括未来。刘一刀是明明白白地说了,“被杀之人之后代天天上供,年年上供,代代上供,已经是第五代了。”
  
  说来,姜文拍这部抗日爱国战争片必然是有所寓意的。一个重新设定的人物“我”,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我”,他的神秘,他的权力,他的性情,他所隐含的一切其实就是这部电影找寻的故事线索。不过,在小说《生存》里,那个“我”是有具体对象的,是个抗日游击侦查队队长。电影里也影射过一个叫“五队长”的人物,但做了否定。如此一来,“我”的神秘便成了一个需要破解的“谜”。我读张远山的那篇“我是谁,电影《鬼子来了》的寓意核心”,也读出了乐趣。
  
  回来继续说电影,剧情是这样的,1945年日本投降前,中国是个血雨腥风的世界,在某个长城根脚下,寓于出一个纯朴懵懂的“和平村”——挂甲台,这名字缘自一位卸甲归隐的戎马大将军。挂甲台招致飞来的横祸时,姜文饰演的普通村民马大三与守寡的鱼儿正在造人,是福是祸,这一天成了极不寻常的一天。总之应了五舅姥爷的话,“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祸,便是接下来3个小时要演的故事,一句话总结,半年后,就在日本宣布投降的时候,挂甲台被血洗,村民被屠杀,村落烧成灰烬,挂甲台从地球上消失。而所谓“福”,则是关系到繁衍生息民族兴亡的“福”,那一天马大三跟鱼儿造人成功,因此,马家有了后,挂甲台留了后。这两个犹如生死的极端拧成一股线存在着。事实上,在迫近灭顶之灾前,故事剧情一直是以欢快的铁蹄行进着,在日本海军军歌《军舰进行曲》的伴奏中,配上姜文这种“努力型的天才”及其他演职人员出神入化的表演,悲剧里的喜剧“粉墨登场”。
  
  甩开与战争有关的杂念,最自然的人还真是最幽默的喜剧大师,《鬼子来了》用台词抖包袱的同时,编剧们对他们所要塑造的人物的人性是接纳并尊重的。正因为如此,《鬼子来了》的前半段能给观众带去那么多的“欢乐”。
  
  挂甲台的村民或许是愚钝的,是自私自利的,是民智未开的“乌合之众”。他们被洗脑被奴役的脑袋里只有“你说什么就是什么”的认知,再“远大”的决策便要交给老天,靠抽签,靠认命来判断。所以把他们变成这种人类的“神秘物种”才是罪大恶极的,但挂甲台的村民们绝不是电影所要讨伐批判的,反而是要同情的,甚至到最后都在为他们哭泣,牺牲品这一永恒的角色是值得可怜。这在音乐隐士刘星的配乐曲《虚怀若谷》里得到认证,只要静下心来听,悲从中来,你的泪会自然滴落。
  
  是的。泪滴落着。可是泪流尽了,因为无泪可流,又痛苦的无法发泄,人便会愤怒。后来,《鬼子来了》对可怜的民众是愤怒的。当日本投降后,镇广场上又恢复起一派安宁一派和谐的场景时,电影是愤怒的。与日本投降兵做商品交易的老百姓,拿抗日战争说书赚钱的投机者,驻足在电话机前把玩战争缴获物的小孩子,吴大维饰演的高少校那一串串的妙语连珠。挨打的人生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最初的起始点。
  
  而这一桥段又是对“人性”最深刻的表现。生灵涂炭,但不误繁衍生息,挂甲台的驴子要与日本兵的战马交欢,日本的军妓问马大三需不需要”老婆“。到具体的人事态度上,看日本兵与美国大兵的对话,看中国老百姓与日本兵的对话,看国军对待美国人、日本人,中国人的方式,这就是个烘烤人性的大熔炉。
  
  巴尔扎克在《高老头》里写道,“在战场上为了不被人杀而不得不杀人,为了不受人骗而不得不骗人,把感情与良心统统丢开,戴上假面具,冷酷无情地玩弄人,神不知鬼不觉地去猎取富贵。”这位资深的讽刺大师从不喜欢说白开水一样的话。姜文的电影就像巴老爷的文学作品,是用台词呼吸的,这成了姜文的个人风格。《鬼子来了》几乎把这种风格表现到了极致。如果有时间有闲情,下载《鬼子来了》的所有台词,精读一番,会有意想不到到的收获。说起“台词”,这又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
  
  接下来我说人物的设定。整部电影看下来,重点对待的角色,我全部记住了,他们生时的模样,死时状态,我都记得。没有正式姓名的“愚民”,都是数字辈的,马大三,五舅姥爷、二脖子、疯七爷、八婶子等等,这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战争片中,最令我觉得不可思议的。在战争的沼泽地里想要生存下来,人与人的关系上也必然是残缺的,《鬼子来了》设计得相当果断干净,这一点又是另一个令我称奇的。在镜头前晃动的人物都是“孤家寡人”,守寡的鱼儿,没了亲爹的小碌碡,没了儿子的七爷,孤儿寡母的二脖子跟他娘。。。。。。这样的生存状态怎么可能正常?只能寄望于一些理想化的东西,希望非正常里有个正常的。
  
  如是,那位被很多影迷奉为“真正的英雄”的七爷,他就要出现。没错,这位不疯魔不成活的老爷子是神一样的存在,他泄露的天机“一手一个,掐死俩,刨坑埋”,若被有着七情六欲的挂甲台凡胎村民领会了,挂甲台的命运就不在姜文的手里了。不过,因此,七爷有了最轰轰烈烈的谢幕,爬出炕,爬出院子,拿着筒子枪放出了挂甲台唯一一颗子弹,至于马大三用扫把当枪使,就当成个大笑话吧。但马大三继承了七爷的遗志,“王八操”三个字是他们怒向敌人的共同态度。再说回来,七爷用最后一口气,死死掐住了一个日本兵的脖子兑现了他的那句话“我掐巴死你这个王八操的”,断手,烧死,死的最有仪式感。
  
  然而,死的最惨的是鱼儿的大儿子小碌碡,学会日本兵花屋小三郎教他的那句“日本人关在长城里”,一边嘟囔着,一边迎向野野村时,小孩子在他认知的“安全庇护处”里被砍杀,给他糖果的是野野村,举刀要他性命的也是野野村。酒冢拿小碌碡嘲骂野野村时的对白是使人迷糊的。他这样说,“混得很熟哇!你都成了这个支那崽子的大婶啦!”画外音:你们长年厮守在一起。。。。。。
  
  当然,死的最华丽丽的自然是马大三。因为他的死是有法可依的,不是“冤死”,是“公审大会”,罪名是“扰乱治安,营造恐怖”。解决他的刽子手不是国军士兵,是马大三好吃好喝养了半年多的日本兵花屋小三郎。送他归西的法子不是枪决,是尊重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砍头。总之,广场上来围观的,人山人海,充分显现出马大三超高的人气。黑白画面里唯一的彩色“红”给了他,唯一的笑给了他,几次眨眼的特写也给了他,头落地时镜头还在给他,这就是华丽丽的意义。与之相对的寒酸的死去,这一命运是扣在翻译官董汉臣身上的,汉奸罪,妥妥的投机苟活罪,罪不可赦。
  
  “杀”与“死”的主题就这样存在于《鬼子来了》的电影灵魂里。“我”是谁,这个问题一直悬在头顶,这个问题或许会腐烂到底,然后不了了之。因为,知道的不会说,想说的根本不知道,能说的绝对不会说,说了的可能不会有再说的机会所以又不敢说,就是这么回事了。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两边都是朴实的农民,因为荒谬的信仰,放弃了福,自己惹了祸。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两边都是朴实的农民,因为荒谬的信仰,放弃了福,自己惹了祸。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两边都是朴实的农民,因为荒谬的信仰,放弃了福,自己惹了祸。
  又见麦兜,周末祝福已快递给你~~~
又见麦兜,周末祝福已快递给你~~~
又见麦兜,周末祝福已快递给你~~~
  你也好丫!晚上公选课,抱着手机看的这个电影。下周开始又是考试周辣T T
你也好丫!晚上公选课,抱着手机看的这个电影。下周开始又是考试周辣T T
你也好丫!晚上公选课,抱着手机看的这个电影。下周开始又是考试周辣T T
  没荒废课时,选了有深度的电影,下周考试加油哈~~~
没荒废课时,选了有深度的电影,下周考试加油哈~~~
没荒废课时,选了有深度的电影,下周考试加油哈~~~
  哈哈哈,您晚安~
哈哈哈,您晚安~
哈哈哈,您晚安~
  晚安:)
喜剧 / 剧情 / 战争
姜文 / 香川照之 / 袁丁 / 姜鸿波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大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