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室的旖旎风光花园的主人?她在哪里?

每颗悲伤的心都穿戴着小丑的服饰
   梅索思兄弟的《灰色花园》是纪录片史上的不朽名篇。主人公是一对母女,她们生活在一幢海滨别墅里,相依为命。这宅子叫“灰色花园”,曾经美轮美奂,但年久失修,已经成了垃圾堆,花园长满杂草,房子里到处是破报纸和脏盘子。母亲79岁,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由女儿照料。女儿小艾迪,56岁,浮肿的脸,满身赘肉,穿着古怪的紧身衣。小艾迪的形象非常糟糕,她却十分自恋,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年龄和相貌,行为举止还像个怀春的少女。她不停在镜头前搔首弄姿,唱着走调的歌、跳着蹩脚的舞,就是一个老年版的芙蓉姐姐。不过,随着镜头的推进,从母女平日琐碎的争吵里,真相慢慢呈现出来了。这个小艾迪,举止乖张异常,惹人厌烦,其实是可怜的受害者。而她的母亲,外表平和安静,却用冷血的自私,扼杀了自己女儿一生的幸福。小艾迪有过一次出外闯荡的经历,但母亲把她叫了回来,从此她再也逃不出这个家。母亲有过丈夫和情夫,也有家庭和子女,而她却一无所有,无事业、无爱情、无子女。几十年的光阴白白流淌,小艾迪变成了老人,但她没有长大,也不愿长大。她固执地活在破碎的回忆里,尽管每个片段早就模糊不清,成了自我安慰的幻想。
   这真是一个心酸的故事。两母女还是肯尼迪家族的旁系亲属,家道中落,豪宅深院变成了残垣断瓦。最让人唏嘘的是小艾迪,翻看旧照片,她曾经美丽又优雅,堪称绝代佳人,很难想象她就是眼前这个丑陋的疯婆子。尽管这部纪录片透露了,悲剧背后不仅有命运的安排,还有一位母亲的无情操纵,但很多讲述都是只言片语,很难拼成一部完整的传记。我一直很想知道,小艾迪到底遇见了什么,她怎么了,最后没能摆脱母亲的控制。这个在家中迷路的小女孩,误入一间神秘的黑屋子,等再走出来,已成了面目狰狞的巫婆。
   Michael Sucsy肯定和我有相同的想法,他被梅索思兄弟的纪录震撼了,被这对母女的故事吸引住了。他编导了这部剧情版的《灰色花园》,试图更完整地呈现她们的恩怨纠葛。影片中,决定小艾迪一生的那个事件被重组了出来。小艾迪成长在破碎的家庭,父亲抛妻弃女,母亲结了新欢。小艾迪自小有明星梦,成年后生父应她的要求,把她接去纽约。母亲试图阻止,但失败了。小艾迪独立生活,偶遇著名的电影制作人,她的美貌和活泼的性格,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电影试镜机会。这时她也有了追求者,一个已婚的富商。可是母亲被情夫抛弃了,就想方设法把小艾迪召回身旁。她打电话给前夫,以小艾迪与已婚男人交往为由,让他重新将小艾迪送回家里。有一次小艾迪离家出走,去找那个已婚男人,但对方冷冷地说,他们之间只有性关系。小艾迪深受打击,母亲趁机诱导她回家,远离都市。脆弱的小艾迪答应了,并放弃了第二天的电影试镜。更糟糕的是,极度焦虑下,小艾迪突然脱发,似乎预示着青春开始凋零。她愈发害怕走出家门,除了母亲,生活里也再没有别人。她的成长被抑制,她的未来被禁锢,稚嫩的心灵被一点点地啃噬,只剩了残渣。
   可是失败得如此彻底,又怎能甘心。小艾迪建立起心理防御工事,这就是她唯一的城堡。没有人爱,她就加倍地夸耀自己。没有人欣赏,她就不顾一切独自表演。不被伤害的最好办法,就是拒绝现实世界,沉浸在自己的幻想王国。她容不得别人嘲弄,也不愿接受怜悯,当别人的幸福刺痛了她,她就用胡言乱语回击。影片里有一幕,她们最显赫的亲戚杰奎琳o肯尼迪来访,想帮助她们重建家园。小艾迪看见这位名利双全的女人,有一头浓密的秀发,而自己却秃顶了,她一下子抓狂起来。她说:如果不是杰克o肯尼迪的哥哥小乔o肯尼迪死于战场,我就会和他结婚,美国总统就不会是杰克而是小乔,我才是第一夫人,而不是你。其实这是谎言,小艾迪见过小乔o肯尼迪,没有和他约会过,更不可能谈婚论嫁。但是她用这种方式保卫自己的尊严,以此忘却生活里种种缺失。尚未尝试,就已惨败。一个被夺走希望的女人,只能靠疯癫撑下去。
   不过,Michael Sucsy的版本有太多不合理的虚构,实在不配与梅索思兄弟的相提并论。影片末尾,甚至出现母亲和女儿的和解场面。小艾迪指责母亲将自己栓在屋子里一辈子,母亲则反唇相讥,说你要真的想走,没人栓得住你。小艾迪悲伤地冲出房门,母亲满脸愧疚,怔住了。后来母亲拿出自己珍藏的首饰,两人相拥而泣。这是大团圆结局,出于美好的愿望,或者商业制作的要求。但这毕竟是伪造,绝不可能发生。在梅索思兄弟的镜头下,两母女争吵不休,她们根本没有情感,只是彼此依赖着。小艾迪表面上凶悍,不停控诉母亲的干涉,破坏自己的选择,毁了自己的人生。但母亲才是主人,她发号施令,女儿纵有不满,也一定服从。这是习惯性的,两个人长久相对的结果。母亲其实也承认,自己害怕孤独,不愿女儿离开自己。她这么说的时候,脸上毫无歉疚,只有理所当然。在很多生活细节上,也能看出这位母亲是如何“训练”小艾迪的。她不仅阻止女儿和男人接触,还时常摧毁她的信心,嘲笑她长得丑、没才华,不会有男人喜欢。这是一种心理操控术,让小艾迪自惭形秽,不敢踏出家门半步。某种程度上,小艾迪的过度自恋,也是她心理崩溃的产物。她极度自卑,只能靠夸大自身魅力来获取内心的平衡。
   这部剧情片还有一处让我很不满意,片中的梅索思兄弟被矮化了,好像他们拍摄纪录片是为了猎奇。实际上,那部经典《灰色花园》最令我感动的是导演的视角,他们不是看热闹的猎奇者,也不是冰冷的旁观者,而是投入了真实情感的见证人。当梅索思兄弟知道这个悲剧背后的真相时,就毫不吝惜地把同情全给了小艾迪。最能说明导演态度的是,母亲老艾迪两次在镜头前坦白,自己对女儿很严厉,不惜暴力对待,是因为听从了牧师的劝告——同样的话,两次都被保留在电影里。这是极其重要的证据,证明小艾迪从小缺少母爱,母亲不仅忽视她的需要,还对她施加了暴力。事实上,也正是梅索思兄弟的理解,才让小艾迪在摄影机前变得自由自在,她神经兮兮地,却散发出奇异的神采。她甚至向其中一位导演示爱,那一幕让人感动,也令人酸楚。但我相信,小艾迪这样做,不完全是因为寂寞,而是想为自己受到尊重而做出回应。
   现在回想起来,梅索思兄弟的《灰色花园》应该是我最钟爱的记录影片。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记得初次观看时的感觉。那就像一次溺水经历,先堕入震惊的漩涡,随即苦涩的水花扑打而来,呛得人胸口憋闷、眼泪直流。当时芙蓉姐姐的新闻到处爆炒,我总忍不住将小艾迪的形象和她的叠加在一起。她们应该是同一种人,但是身处不同的国度,一个文明,一个野蛮。梅索思兄弟让人们看见小艾迪的艰辛,以便安慰她,而不是嘲弄她。但在我们的媒体里,芙蓉姐姐没有灵魂,她只有一具S型的躯壳,供观众们发出刺耳的哄笑。我还记得,那时我处在人生的低谷,经历了太多的挫败。我辗转于数个行业,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想施展才能,却不知道有何过人之处。我遇见过好的机会,都被莫名错过。甚至,我已经抓住了一个,但意志软弱,又让我退缩回去。我常常感觉,有一只手总在阻挡着我,它不来自别人,就是我自己的。从小艾迪和芙蓉姐姐身上,我看见的就是自己:当毫无胜利可言,就把失败当成一切。在我的心里蜷缩着一个小女孩,她怕光,她怕镜子,她怕走出来,她怕屋外的世界,她怕人们投来的目光。
  
即便这个小女孩终于走出来又如何,她已经被时光雕刻成另外的模样,一个老丑的疯妇。就像我,叶子风,穿戴着小丑的服饰,出现在这里。这个文字世界,已经是我最后的居所,是我的梦碎得不能再碎的地方。我不知道还能去哪里。我渴望死前被人注意。就像一个老丑的疯妇,我穿戴着小丑的服饰,既然无力哭,但愿有人笑。
  终极剧透啊.........还好我看过~~~
  Robbie Williams
  毁人的父母 其实比我们意识到的要多很多吧
  感同身受.愿事事如愿.愿小丑不再是小丑
即便这个小女孩终于走出来又如何,她已经被时光雕刻成另外的模样,一个老丑的疯妇。
  
  -------------------------------------------------------------------------------------
  
  王小波,杨小凯他们不都是,这有什么关系!他们走出来的时候不更糟!
  不,在我眼里,叶子风是才华横溢,傲视一切的孤独者!
  
  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一日之内连续读了这篇文章多遍,尤其是最后两段,感叹良久啊。楼主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我的人生也走到差路口了,无论如何选择我都要坚持下去,绝对不让任何机会再从我手边溜走。世界上尸位素餐的人那么多,我仅仅只是需要一个能够发挥我特长的职位罢了,要求不高。
  
  谢谢叶子风的文章,关键时刻激励了我一把,哈。
  有一种直至心肺的痛。。。
  有一种直至心肺的痛···
  
  
  曲折的牵引,不可避免
  其实这部电影的视角和立意已经和那部纪录片大相径庭了。
  纪录片中母亲是反面的,她无情地操纵小艾迪的命运。
  在这个电影中,母亲实际上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行径来束缚小艾迪,而小艾迪的悲剧命运完全是由自己造成的。正如文中所言,在经历挫败之后,她脆弱、虚荣、活在自己臆造的世界里。
  而片尾母子的对话也许只是导演想告诉观众,不要永远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景况凄凉,也许应该问问自己,自己可曾笃定地坚持过自己的理想,自己可曾坚强勇敢,在失败之后可曾果敢地重新站起来。
  而失败后躲起来,内心却假装强大,只是因为有别人在纵容你罢了,难道我们不是因为脆弱才变得不堪一击吗?
  这部电影应该和纪录片分开来开,或者说这部电影没有遵循纪录片的原意。
  他所要表达的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而导演也许更相信母爱。
  欣赏楼主~
  冲标题来的
  在我们的身边有那么多的悲剧,竟然都是以爱的名义在勒索~
  丧失青春是场漫长的告别,直至死亡阴影笼罩四野,一对母女或许才能平等的看待对方。
  我还记得,那时我处在人生的低谷,经历了太多的挫败。我辗转于数个行业,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想施展才能,却不知道有何过人之处。我遇见过好的机会,都被莫名错过。甚至,我已经抓住了一个,但意志软弱,又让我退缩回去。我常常感觉,有一只手总在阻挡着我,它不来自别人,就是我自己的。
  芙蓉一段文青了
  
  没看过旧版 新版的话更人性一些吧
  人生很短,但也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走出来,心中有爱可以到达天堂。
  岂独伤心是小青!
  在我的心里蜷缩着一个小女孩,她怕光,她怕镜子,她怕走出来,她怕屋外的世界,她怕人们投来的目光。
  这句话贴切形容了我现在的状态
  我们都读过我们的《二十四孝》。子女服从父母,臣民服从君王。这么多年来,孝道文化主宰着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在孝的名分下,产生过多少灭绝人性的事,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真正的孝应该是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然后与父母建立一个爱的关系。没有人告诉我们身为父母应该传递人性的光辉给孩子,应该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我们这个社会要的就是绝对服从领导的孩子,因为一个长大的孩子让我们身为父母的人害怕。
  
  在今天,那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将孩子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的父母还少吗?
  应该说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少吧?
  我没有读过《二十四孝》。但读过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那时代先知先觉的父母便已“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这些灰色的例子,只是少数的。
  
    回绮梦旖旎:
    首先恭喜你有一个好父亲。“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仅就这一点,就不是很多人能做到的。一个好的父母,不仅仅要爱子女,还需要教会孩子接受社会规则,将人性的光芒传递给他们。
    就我个人的经验,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的人并不容易。我们不要忘了,多少白领仅仅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妈妈;还有我们的那些起早贪黑的孩子,带着厚厚的眼镜,背着沉重的书包,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父辈要么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要么就是没有享受到科举制度好处的人,无论是受益者或者未受益者,都希望他们的下一代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通过严格的国家考试,进入大学进一步学习。
    “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首先我们要是一个性格坚强的人,敢于接受向死而生的人生;其次要明白自己的欲望在哪里。 否则,仅仅是一句空话而已。
    
    我真切地希望,这些灰色的例子,只是少数。
  
回moi:
  
你所说的这个现实问题可就很大了,不仅仅是父母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社会和制度的问题了。
  
生存竞争太激烈,反映到孩子一代身上就是学习的竞争。生存竞争,工作就业,教育制度.......问题太多,岂完全是父母之过啊?
  
金钱决定自由,顽强的意志能使个人人格完整,可是,绝大多数人是贫民;能够注重形成独立完整人格在我国的教育中(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中)都是做得很不够的。
  
绝大多数的父母,看着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戴着厚厚的眼睛,心里都是疼的。这不仅仅需要父母有胆略藐视教育程度和文凭去解放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改革教育制度,要解决社会就业人的生存这些根本问题啊。
  
话说回来,我们讨论的这些父母,和楼主文章中的自私残忍的父母绝不是一类的了吧?
  
  回绮梦旖旎:
  《灰色花园》我没有看过,所以不敢妄加评论。因为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和事,用不同的眼光去看他们,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人曾经说过:事件本身并不具有伤害性,对事件的解读才具有伤害性。
      
  我倒是听说过另外一个故事:有一个女人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她的母亲,母女俩相依为命。当她70岁时,她那90岁的母亲遇见了她青梅竹马的恋人,于是就跟那个男人私奔了。这个70岁的女人经受不住这个打击,很快就离开了人世。讲故事的人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个女人是他小时候的邻居。当然这是一个悲剧故事,而且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去评论究竟谁对谁错。
  但是永远呆在母亲的身边也是我们无意识的一个幻想。
  亲情永远代替不了爱情
  爱情总是那么靠不住
  于是
人生就那么孤独
彷徨......
  人生的痛苦是没有爱
  再美好的爱情也经受不住时间的打磨,亲情永远是亲情,爱情有朝一日也会转变成亲情。。。
  这个文
  对叶老有了新的认识
  愿你幸福哈
  有一只手总在阻挡着我,它不来自别人,就是我自己的。从小艾迪和芙蓉姐姐身上,我看见的就是自己:当毫无胜利可言,就把失败当成一切。在我的心里蜷缩着一个小女孩,她怕光,她怕镜子,她怕走出来,她怕屋外的世界,她怕人们投来的目光。
  我也就是那样的一个蜷缩的小女孩......
  第一次看到叶子风深沉的文风啊
  再读叶子风的这个文章,尤其自述很让人动容。叶子风,你是孤独而内心强悍的。总有那么些人,尤其在意自己,在意自己的生活,这些人尤其值得敬重。
  和楼主有一样的经历,也是溺水,也是人生的低谷,也是喜欢文字,却无所适从,天大地大,却无一隅属于我,只能蜗居在自己消极阴霾的文字里,苟言残喘。
  首先,我承认我是看了你的评论后再去看这部电影的(对于这种文艺片我是不在意剧透的),所以看完后特意回来道一声谢~
  
  然后,斗胆提一些不敢苟同之处,我个人觉得,影片中的点睛之笔正是老艾迪的那句话:“没有人能把任何人拴在任何地方”,这句话固然道出了母亲的冷酷,但其实这也正是对母女生活的真实评价。当然,毫无疑问,老艾迪确实是一个极不称职的母亲,她认为女儿就应该是她的所有物,而且她操纵、主导了小艾迪最初的不幸。但回过头来看小艾迪,在她受到这一次的打击后,精神迅速崩溃,她也明白了(或者说错误地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目前她能依靠的只有她的母亲。所以她一边发自内心的憎恨母亲,又习惯性地视母亲为生活支柱。
  
  先声明一下,我没看过那部著名的纪录片,虽然我也很反感本片结尾处出现的莫名其妙不着边际的大团圆“升华”处理,但我给这部影片打四星,首先为了母女二位演员的华丽演技(尤其是母亲,艾美奖名至实归),还有为了影片除结尾部分外的细致和深刻:从头再仔细看影片,你会发现:小艾迪从来没有真正独立过,虽然她无比真诚地渴望独立,但她根本就没明白过独立的真正含义——她依赖着父亲(她可从来没有真正“独立”生活过哦,她充其量只是“独自”生活而已)、离婚的男人、自己心中一厢情愿的梦想,当一个个被依赖物先后离她而去时(父亲把她送回家,而后去世;男人只是把她当玩物;由于脱发而导致梦想破碎),她别无选择地抓住了“母亲”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因此,小艾迪失败人生的最主要原因,其实是她性格中依赖、脆弱的本质,这就是为何母亲说“没有人能把任何人拴在任何地方”——你不离开我是因为你不想离开我,仅此而已——而这种畸形的心态和人格,肯定是一个长期形成过程,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当然,我承认,形成这种性格的根本原因还应该归功于母亲的长期调教吧。
  
  我猜以LZ的博学,应该知道一种叫“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病,说的就是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其实这对母女就是这种病态的极典型写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父亲死后,家人来与母女商量可否卖掉花园,小艾迪在一旁高兴雀跃,被母亲否决后又十分伤心绝望;但自从她脱发后,她就再也没有想过要离开了——或者说,她明白“离开”只能是“想想”而已了,只是她自己从来不愿承认这点。因此,在政府派来的卫生人员前来搜查时,她拼命抗拒,甚至做出了母亲的保护者的姿态。还有,杰奎琳o肯尼迪来访那里,我也和LZ持不同意见:小艾迪的抓狂不仅出于对杰奎琳成功的妒忌,还有一种很隐秘的对于“母亲喜爱杰奎琳”的妒忌在里面——这全部出于自己维护自尊的心理需要。因为她容不得母亲喜爱、或依赖(求助?这里很难说清老艾迪对杰奎琳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除自己外的任何人。这个故事的悲剧意味到这里其实就很明显了:她发自内心地喜爱着她发自内心憎恨着的生活;而且,她最终成为了使她变成这样的人。正所谓受暴者终成施暴者。只是非常遗憾,导演没有勇气把这份黑暗坚持到底,结尾不伦不类的妥协毁了这部片子。。
  
  “小艾迪到底遇见了什么,她怎么了,最后没能摆脱母亲的控制”——答案其实很简单:小艾迪的家就是那间黑屋子,她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也会死于斯。她的不幸,是从她被母亲生下来那刻就注定的。无法摆脱,无人能解救。而她的母亲又是为何成为了这个样子的呢?电影中没有给出答案。好在,不幸中的万幸是,小艾迪没有再结婚生子,这份悲哀的锁链不会再轮回下去。。
  我不知道要说什么,但是实在想在这里留个脚印,为最后两段。
  难过的时候,觉得我自己根本就是那个小女孩,我不知道该拿她怎么办,能拿她怎么办,软硬兼施,屡战屡败,愈加无力,不敢想她的以后。
  非常喜欢这个评论
  “她甚至向其中一位导演示爱,那一幕让人感动,也令人酸楚。但我相信,小艾迪这样做,不完全是因为寂寞,而是想为自己受到尊重而做出回应。”
  “当时芙蓉姐姐的新闻到处爆炒,我总忍不住将小艾迪的形象和她的叠加在一起。她们应该是同一种人,但是身处不同的国度,一个文明,一个野蛮。”
  +1
  LZ写得很好,因为有自己的切身感受。但对于电影本身的评价,我更赞同“五色全味”的。
  让观众去全面体味老艾迪的残忍,到不如让大家明白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重要性来得更有建设性一些。
  另外,我还想说,梅索思兄弟的纪录片是把关注重点放在小艾迪的悲惨命运上了,但如果有人去拍了老艾迪是怎么沦落到控制女儿一辈子这个地步的,那也许会有另一番味道。其实,借用五色全味结尾的一句话(但我把它反过来说了)“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也许导演是在某种程度上肯定这份母爱的,尽管十分自私,十分残酷。
    
    ===================
   14:49:51 五色全味  
  其实这部电影的视角和立意已经和那部纪录片大相径庭了。
  纪录片中母亲是反面的,她无情地操纵小艾迪的命运。
  在这个电影中,母亲实际上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行径来束缚小艾迪,而小艾迪的悲剧命运完全是由自己造成的。正如文中所言,在经历挫败之后,她脆弱、虚荣、活在自己臆造的世界里。
  而片尾母子的对话也许只是导演想告诉观众,不要永远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景况凄凉,也许应该问问自己,自己可曾笃定地坚持过自己的理想,自己可曾坚强勇敢,在失败之后可曾果敢地重新站起来。
  而失败后躲起来,内心却假装强大,只是因为有别人在纵容你罢了,难道我们不是因为脆弱才变得不堪一击吗?
  这部电影应该和纪录片分开来开,或者说这部电影没有遵循纪录片的原意。
  他所要表达的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而导演也许更相信母爱。
  非常喜欢楼上moi的这句话:“有人曾经说过:事件本身并不具有伤害性,对事件的解读才具有伤害性。”
  
  纪录片也是有角度的,不可能做到完全中立地去展现整个事件的全貌,以及周边所有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而且纪录片本身拍摄的目的也是想输出拍摄者的某种立场或者价值观。那些拍摄者不感兴趣的部分可能就被忽略了。但也许这部分别人会有兴趣,会形成新的立场……
  写得好啊,太伤感了
  越来越喜欢叶疯子了。希望将来的某一天,我也能拥有你的洞察力。
  走了芙蓉姐姐,来了罗玉凤。看看她的标准吧:“清华北大毕业硕士有车有房有钱有势国际视野。。。。。。”失败者们被践踏千百万遍之后还要装扮成小丑乞求成功者的垂怜。
  看过新版,没看过旧版,求个下载链接~
  处在人生的低谷,经历了太多的挫败。我辗转于数个行业,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想施展才能,却不知道有何过人之处。我遇见过好的机会,都被莫名错过。甚至,我已经抓住了一个,但意志软弱,又让我退缩回去。我常常感觉,有一只手总在阻挡着我,它不来自别人,就是我自己的。从小艾迪和芙蓉姐姐身上,我看见的就是自己:当毫无胜利可言,就把失败当成一切。在我的心里蜷缩着一个小女孩,她怕光,她怕镜子,她怕走出来,她怕屋外的世界,她怕人们投来的目光。
  ————————————————————————————————和楼主惊人的一致……我蜷缩着 找不到出口
  我也是没有看过老版的,求个链接~
  说起来这个故事早就有一个更老的版本,在1942年的《Now, Voyager》里面,Bette Davis和Gladys Cooper的母女关系就像灰色花园一样,富有而强势的母亲,长相平平的女儿,母亲不断打击她,不准她社交,不准她相亲,其实是想拴住她陪自己养老。那部电影里面要不是有心理医生来“搭救”女儿的话,其结果就和灰色花园一样,即便母亲早死,女儿也早已丧失了独自面对外界的勇气和生命力。
  理解lz,最后一段很让人心疼
  几年前看过这篇评论,再看仍然……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
  评论的太好,想看那部纪录片!
  楼上有人说小摩尔没明白独立,所以无法独立。自己软弱才最终被母亲控制。
  没错,这是主因,可是我们知道,很多人之所以能独立自强,是身边有一个人支撑她的人。他们如果从婴儿时期就学会独立,那么我没什么好说。很多东西,很多人和事加起来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性格的。
  母亲对小摩尔来说难道应该充当这个角色?
  如果小摩尔在人生重大转变那一刻,有一个人一直鼓励她,支持她。难道她还会逃回去?
  当别人的幸福刺痛了她,她就用胡言乱语回击。
  
  這一段我嚇壞了,想說這個人怎麼回事。滷煮真的是有很深的體悟才寫出這篇影評。
  紀錄片我是沒看過,但電影還不錯。起碼有溫馨的成分。
  令人战栗的评论,句句打入我的心里。很想知道楼主境况如何,希望我能早日走出这座灰色花园
剧情 / 喜剧 / 音乐
迈克尔·苏克西
德鲁·巴里摩尔 / 杰西卡·兰格 / 珍妮·特里普里霍恩 / 丹尼尔·鲍德温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日期:人踩着滑板十分羡慕,无心的说过自己也想要一只滑板。一句脱口而出的话让爸爸记在了心里。滑板不是很沉,我们家在二楼。楼梯并不算高,但搬下货物要用很多力气,小小的一只滑板,也足以使人感到沉重。眼泪顺着脸颊滴落在地上,吧嗒,吧嗒&&
感动归家了。
在遥远的光年之外,一座空空的花园开始发芽。这个花园的主人,心已经开始完整了,因为她学会了感动。...这个花园的主人的相关内容日期:花园的安全措施 宝宝出外活动、晒太阳时要去院子里或社区的花园里游戏,那么带宝宝去花园玩时也应该注意一些细节的安全。 1、不要让宝宝靠近游泳池或水池,否则一定要有大人看护。...日期:幼儿--游戏的主人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自身能力和经验的表现,相对于现实生活中处处受到成人的保护和牵制而言,游戏是幼儿独立驾驭的世界,在游戏中,幼儿只是为好玩而玩,他们有权决定在游戏玩什么、怎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日期:护肤:这个季节就用粉底滋润肌肤 “滋润”是冬天皮肤的最爱,滋润乳液、滋润眼霜、滋润面膜,现在还要加上滋润粉底。可不要小看滋润粉底,喜欢化妆的人都离不开滋润粉底,无论是干...日期:还给主人就没事了 有一年古尔邦节,阿凡提没钱买羊杀牲。那天,他做完聚礼从清真寺回来途中,看 见路边有一只山羊在吃草,于是他偷偷地把它牵回家宰掉准备过节。 邻居知道了此事对阿凡提说:“阿凡提,到世界末日审判你的时候,你对小山羊的 事怎么交待?” “我矢口否...日期:我要这个玩具 戴尼是个爱玩具的孩子,一天和爸爸逛商场,看到一个很漂亮又很贵的玩具车,非吵着要买,可是爸爸却说这车太小,要给他买个大的。戴尼很听话,在过马路的时候,他看到十字路口的红灯下,停着一辆双层巴士,他兴奋的跑过去抓着车头喊到:“爸爸,我要这个玩具?日期:[安徒生] 园丁和他的贵族主人 离京城十四五里地的地方,有一幢古老的房子。它的墙壁很厚,并有塔楼和尖尖的山形 墙。每年夏天,有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搬到这里来?U馐撬?撬?械牟?抵凶詈煤妥钇?恋囊淮狈孔印4油獗砩峡矗??孟袷...日期:[安徒生] 天国花园 从前有一位国王的儿子,谁也没有他那么多美丽的书: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在这些书 本里他都读得到,而且也可以在一些美丽的插图中看得见。他可以知道每个民族和每个国 家。不过天国花园在什么地方,书上却一字也没有提到。而他最想知道的正是这件事情。
&最新内容- - - - - - - - - - - - &&热点推荐
精品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语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学学习-  -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旖旎妖娆的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