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2017浙江高考选考科目的分数一样,录取的时候会着重看2017浙江高考选考科目的科目还是学业水平成绩?

  中国的高考制度,一向牵动着亿万家长和学子的心,教育部也多次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多是围绕科目的设置来的。集中考试,集中录取,分数为王的原则一直没有变过。有人抨击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不合理,但是也表示这样统一按分数标准录取,虽然有地域性的不公平,但是基本做到了“公平”,让寒门学子,让父辈社会资源不丰富的学生也有了和“官二代”、“富二代”公平的同场竞技一次的机会。  现在,有声音说,要“招考分离”,效仿国外,高校有自主录取权,考试成绩仅仅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评价体系更为多元;而且,考试也不是固定考几门,而是各高校提前发布,学生选择。那么。这样一来,到底是让高考更加科学了呢???还是“多元评价”中可以认为操控的东西太多,比如评价标准中看中“班干部、校干部经历“或者”竞赛“,等等等等,这些东西其实无疑是父母社会资源更好的”官富二代更容易获得,那么,是不是会更加造成阶级固化,穷人的孩子想要凭自己的努力上名校是不是更加困难了呢???  大家怎么看?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考改革引发关注,专家表示——  “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透露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重磅消息。对于改革,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昨日表示,广东会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来稳步推进改革,而“高考不分文理”,广东早在2000年实行高考“3+X”时就已经尝试。  昨日,新快报记者连线多位专家、中学老师、学生等,从不同视角来解读这些影响重大的教育改革决定。  焦点  1  不设重点班更利于孩子成长  ●《决定》指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  实际上,取消重点学校重点班,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早在2006年9月正式施行的《义务教育法》即已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同时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学校还是会以不同名目对学生进行分班,如“实验班”、“火箭班”、“加强班”等。  家长陈先生接受采访时对“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表示赞同。他说,孩子在上初二,成绩一般,在校并不受关注,“学校不能以成绩来区分学生,成绩不好的孩子,更需要优秀的老师来教育。”陈先生还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一个班,好学生也可以带动(成绩)不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我的孩子,喜欢和表哥玩,因为表哥比他大,各方面都很优秀。”  让好学生带动其他学生一起学习,对于家长的期盼,中学老师侯老师认为,高中学习更多讲究学生的自主性,完全不分重点班,可以预见,为了照顾成绩弱一点的学生,整个班的教学进度都会慢一点。  在不分重点班的前提下,侯老师反对不分重点学校,她认为可以通过重点与非重点的调节,让不同学校招收不同层次的学生,“但学生进校后,严禁再分重点班,学生水平相当,也利于教学。”  焦点  2  高考改革必须招生考试分离  ●《决定》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华师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所所长张敏强教授指出,《决定》中想法、措施、思路都有,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政府放不放权。“考试制度的改革近年来讨论得还是比较少的,此次《决定》在宏观制度上做出了要求,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考试由独立的考试机构来组织。”  张敏强认为,高考不分文理科,从人的成长来说是有价值的,可以推广。但教育部门必须把招生自主权下放给学校,那学生在高考时可以根据学校的招生要求,选考相应科目。但目前而言,学校完全没有招生自主权,甚至连选择学生的权利都没有,所以,高考改革的关键不在科目的小改革上,而在于考试与招生制度的分离上。  与之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专家熊丙奇。他指出,《决定》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是对三年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下简称《纲要》)所确定的高考改革思路的进一步重申。略微不同的是,《决定》提到了“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并明确“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熊丙奇表示,高考改革必须以考试招生分离为核心,如果不推进考试招生分离,而只是在考试科目、考试形式上做改革调整,将很难打破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切实缓解社会的考试焦虑。  相比专家的淡定,有学生很忐忑。广州一中的高一学生小雅自称是“典型文科生”,她坦言,这两天一直在关注关于高考改革的相关新闻,“按照惯例,高二就文理分班,我已经想好选文科。希望广东高考这几年不会受影响。”  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高考未来怎样改,接下来要等教育部的统一部署。至于不分文理科,其实广东早在2000年实行“3+X”方案时就已经尝试过了。  焦点  3  一年多考须配套多次录取  ●《决定》指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据了解,我国过去20年的高考改革,一直在高考科目上做文章,从7门到6门,再到3+X,可应试教育的局面未有改观,原因在于高校在录取时还是按单一的分数从高低结合志愿投档录取,录取中每分必究。  熊丙奇表示,推进一年多次考,应对应多次录取才有成效,否则,多次考选择最好的一次成绩计入总分进行排序录取,还是为一次集中录取服务,非但不能减轻学生负担,反可能增加学生的负担。他认为,推进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只需把目前已经尝试的90所高校自主招生与集中录取脱钩,将自主招生移到统一高考之后,并把统一高考的功能从目前的选拔转为评价即可。  “在统一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大学可自主提出申请成绩要求,达到申请成绩要求的考生可自主申请若干所高校,大学独立进行录取,每个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熊丙奇说,这样的考试、招生方式,就做到了考试招生相对分离、落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同时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如果操作成熟,就可以进一步在此基础上改革考试、实行一年多次考,最终形成多次考试、多次选择、多次录取,建立起全新的多元评价体系。  针对外语一年多考,来自越秀区某示范性高中班主任陈老师认为,对外语这样的改革方向与国外(美国雅思、托福考试)的英语等级考试相似,而相比国外成熟的考试体系,国内外语考试成绩由谁认定是一个问题,“须由权威部门认定。”
  高考改革:美国大学录取制度在中国可行吗?(全文)   11:09:49 来源: 中国教育在线 有0人参与分享到  编者按:高考(微博)改革方案正式推出,争议批判声随即再起。任何问题有争议都是正常的,但一些批判长期以来误导媒体和社会舆论,对高考改革形成牵制与压力。因此,对这些言论有必要进行分析和辨识,以便择其善者而从之。  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出台了,距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的公布已经过去近4年。方案历经3年的调研、讨论、斟酌,甚至是艰难的平衡与妥协。但是方案在受到肯定的同时,也招致一些质疑和批判。而我发现,在这些质疑批判中,有的缺乏理性的分析,有的则是习惯批评以博关注度,真正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很少。  梳理近期的这些批判,无非两点:第一,改革不够“彻底”,衡量人尺子的科学性仍然不足,应该抛弃分数这个核心,更多元一些;基于这个思路,主张考录分离,考试社会化,并加强大学的自主权,学习美国,改为申请制,给高校充分放权,让他们多元录取。  第二,方案在公平性上有问题,甚至直接提出,应该实行全国统考,统一录取。  在所有质疑争论里面,第一个是核心,也是我们高考制度的不足所在,更是长期以来对高考制度批判的主流声音。事实上,高考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长期被这些声音所绑架,在一些问题上,无法实事求是,难以在关键的地方切入。从这个角度来说,更有必要分析这些说法的科学性与现实性。  美国大学录取不把成绩作为第一标准吗  美国的大学招生是申请制,但对于多数人来说,成绩仍然是第一位的,只是对于名校来说,光有好的成绩还不够(因为这些成绩更接近于水平测试,是一个相对的等级评价),还需要你有其他过人之处,需要特色与特质。  首先,我想澄清一下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美国等西方大学不怎么看成绩,更强调综合素质。这个说法,肯定是不真实的,或者说被曲解了。我们很多专家实际并不了解美国大学录取制度的本质,只是听到那么一两句,就如盲人摸象般按自己的理解,肆意发挥,误国误民。  因为教育理念的不一样,在西方的教育中,的确会更强调人的成长,强调知识之外的东西。而这些,他们也渗透到了教学过程与课程中,渗透到了日常的评价中,比如关于团队精神,比如社会贡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折算为分数了。比如IB课程中,有ACTION,SERVICE,直接就列为必修科目,就如我们很多中学里普遍开设的社会实践。  出国留学(微博)方案评估系统 (稍后将反馈给您留学方案)  *姓 名
年级   *目的国
雅思  托福   *为必填项
  但在具体的大学录取上,则绝非所谓专家们所说,反而是成绩第一,成绩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说其他。  英联邦高校在录取中对分数的要求与依赖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你在Alevel考试中,有全A的成绩,上英国名校几乎可以100%确定了。因此在留学(微博)中介中有“英国是流水线,美国是技术工”的说法,就是因为英国大学录取的尺子比较刚性。  美国与英国不同,光成绩好不行,但分数仍然是核心与基础,在此基础之上,需要结合你其他方面的特色特质,即我们简单理解的所谓社会实践课程。  这个分数首先是你高中4年的分数(GPA),以及高考(微博)分数(SAT或ACT)。比如斯坦福大学最近4年录取学生中,平均GPA都在3.9甚至4.0分以上(满分是4.0),前10名大学,大致如此。但到了排在30名以后的学校,分数就明显下降,比如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GPA的平均分数就只有3.6~3.7了。对于看分数,他们与我们的区别是,美国学校看的是一个大致水平段,比如GPA的3.9,4.0,而不是我们过于精准的判断:往往是多一分能上清华,少一分就上不了。显然,在分数的评判方面,美国的这种模糊评价,更为科学。  “美国高考”SAT或ACT(高中生的一种学历水平测试)也是一个重要成绩指标,一般名校都要求很高,比如SAT的成绩需要2000分以上(满分2400),前15名的学校,平均SAT基本达到了2250分。GPA结合SAT分数,也容易形成一个成绩的相互印证链条,往往可以排除很多偶然因素。  一般来讲,如果你的成绩差不多,比如GPA3.9,SAT2200,上排名在30~100的学校就基本没有问题了。但对于希望上著名大学的学生来说,尤其是前15名、前20名的大学来说,仅有成绩就不够了,这时候,所谓综合素质,课外活动就尤为重要了。用通俗的话来说,这时候,前10名的大学就“不看成绩”,更看重课外活动了。  出国留学方案评估系统 (稍后将反馈给您留学方案)  *姓 名
年级   *目的国
雅思  托福   *为必填项
  为什么?背后道理很简单,因为申请前10名大学的学生成绩都非常优秀,GPA3.9或者4.0,SAT恨不得接近满分,已经无法从成绩中筛选谁优秀了,这时,就需要比拼谁更有特色、特质了。而这些特色与特质,无非还是从他们所崇尚的理念中选择。比如一篇优秀的专业论文,一个特别的发明,一个重要的体育竞赛成绩,或是组织了一支队伍,长年到农村支教扶贫等等。这些不一定伟大,但能彰显你的重要特质,同时也能从一个侧面印证你是不是他们所希望的学生。因此,当你在某方面非常突出的时候,学校会适当降低分数标准,而不会坚持较高的分数标准。比如运动成绩突出,而这些,并非在美国独有,我们国家自从1983年起就有保送生制度,现在还有类似高水平运动员政策。  因此,看你的特色与特质的前提,是你的成绩已经足够优秀,而非不看成绩,恰恰是看完成绩之后再看这些,因为这是选优秀人才,而非选品质高尚的人。  与之配套的还有很多,美国大学理事会还推出了大学先修课程AP,给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提供学习大学课程的可能。因此,很多希望上名校的中学生,需要提供有竞争力的AP课程的成绩,比如5分。一般来讲,4分以下的AP成绩,对于优秀学校,没有太大吸引力。  也正因为此,在美国,众多高中学生为了能上名校,在高中阶段学习到后半夜,是家常便饭。而在众多私立中学,成绩也必然成为学校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在“美国是素质教育,美国学校主要看综合素质”的错误论调引导下,中国的众多家长与学生已经被严重误导。实际情况是,即使在教育事业发达、教育理念先进的美国,要追求优秀的学业,也从来不是快乐的事!  美国大学的录取方式在中国行得通吗  美国的大学申请制度、多元评价,是基于诚信文化的产物,是基于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社会管理模式下的招生制度。  先不说美国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多元(实际上分数还是基础),关键是,这种录取改革思路的前提,就是那些尺子,或者说,那些“元”必须是真实的。  出国留学(微博)方案评估系统 (稍后将反馈给您留学方案)  *姓 名
年级   *目的国
雅思  托福   *为必填项
  中国的情况呢?  从原则上讲,我们的高考(微博)从来就不是“唯分数”录取的,很早就有多元录取的实践。1983年起,我国为弥补只看文化课分数录取的不足,就推出了保送生制度,后来不断丰富,陆续推出各种加分政策,比如上世纪80年代,省级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均可以获得加分,其本质就是走多元录取之路,只不过为配合我们的录取方式,把这些“元”——分数之外的东西量化为分数,加权到文化课分数中,以调整干扰惟分数的不合理、不科学的一面。  出发点是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保送生制度,各种特长加分政策,因为一些权钱交易、人情交易,出现了作假问题、舞弊问题,社会舆论一片喊打,纷纷要求取消。教育部也曾被迫短暂取消保送生制度。  比如当初省级三好学生有保送资格,于是一些省份的省级三好学生泛滥。大学录取中不得不规定省级三好学生的比例,只要那些在省级三好学生中前3%的。  再比如对少数民族的保护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换算为加分,于是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身份作假事件。在重庆,2011年高考文科状元被证实少数民族身份作假,被北大取消录取资格。2010年的四川,多达几十项加分项目,但竟然有93%的考生是因为少数民族身份而获得加分。也是这一年,浙江的考生,竟然有70%多的考生加分是因为三模三电。  同样,二级运动员可以获得加分,各级体育部门在二级运动员的审核上出现很多舞弊,冒出了很多“伪”二级运动员。今年河南、辽宁高考录取暴露出二级运动员作假的丑闻,就是明证。2013年清华大学公开向四川考生告知:四川二级运动员加分我们不予考虑,请填报志愿时谨慎考虑。当媒体批判清华大学歧视四川考生时,清华大学招办负责人于涵理直气壮地公开回应:我们还没有遇到一个四川二级运动员在我们这里检测过关的。清华大学的回应让媒体与社会舆论尴尬地收场。  至今,我看到的各种网上的调查,对于保送生与加分政策,持否定意见的比例都高达80%以上,为什么?这些年高考录取改革中,减少保送生,减少加分是唯一取得绝大多数共识的措施与方向,又为什么?  出国留学(微博)方案评估系统 (稍后将反馈给您留学方案)  *姓 名
年级   *目的国
雅思  托福   *为必填项
  我们不仅仅是诚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而是作假成本太低。这是中国的现实情况。一些国家的社会治理制度,是建立在个人信用基础、自律基础之上的。在这些国家,最有效力的是个人签名,不是公章。但我们的现实是什么?  当孩子的高考(微博)成为家长的头等大事时,各种手段、舞弊便疯狂地渗透进来,单靠教育部门是不可能完成这个阻击工作的。  国外大学录取制度也遇到了中国缺乏诚信文化的挑战  我至今仍然记得去年湖北高考一个考点,数百名考生与家长在考试结束后围攻监考老师,原因只是监考老师太严了,没收了很多舞弊的工具。最后监考老师在当地警察的保护下才得以脱身。自己舞弊还如此嚣张,这已经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没有了基本的是非,只有私利、私欲。  去年韩国曾在托福考试中抓获5名中国的舞弊考生,其中有一名博士生。去韩国考的原因很简单,韩国托福考场监考没有国内严。  事实上,美国人的大学录取制度也遇到了一些中国留学(微博)生申请的挑战,假材料、假成绩单,让英美大学头疼不已,甚至业界流传一本如何识别中国学生作假的“红宝书”。今年年初,新西兰宣布查实299名中国学生在申请学校时作假,另有1000多人被调查。  试想,如果我们真的大规模推广美国模式,强调多元,强调看推荐信,看其他佐证其能力的材料,结果会是什么?很可能会重蹈加分与保送生的覆辙。很多人的成绩单都非常漂亮,每一个的材料都是光鲜的,获奖证书无数,推荐信充满溢美之词,让学校无从辨别真假。更有甚者,有作假能力的,大多会是非工薪阶层,有钱权交易的资本。作为高考基石的公平,就有可能被彻底摧毁。  目前的高考有其不足,比如衡量标准的科学性。但高考的改革,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文化,否则,这些措施带来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也更具破坏性。  更重要的是,许多理论上可行,但不可操作或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措施,更有迷惑性,更有影响力,危害就更为巨大。因此,那些有社会影响力的专家与大V,更需要谨言,不能只是为博名而去骂、去批判。你是专家,更需要对社会负责,否则,与蛊惑造谣的本质区别并不大了。  出国留学方案评估系统 (稍后将反馈给您留学方案)  *姓 名
年级   *目的国
雅思  托福   *为必填项
  什么是高考改革上最大的实事求是  加强考试的区分度是高考(微博)改革最现实的一个方向,也是在高考改革上实事求是。  鉴于诚信缺失的现实国情,采取多元选拔学生而不危及教育公平这个社会基本准则几乎不可能做到,拿分数作为衡量和选拔学生的标准也就不可避免。如果这个前提是成立的,那么,让高考回归选拔性考试的本质,加大考试的区分度,可能是高考改革最现实的一个办法,也是在现有高考改革方案的框架下,最可能实现的办法。  我认为现在高考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考试本身的问题,即,选拔性考试变成了水平考试,缺乏有效的区分度。  高考作为一个选拔性考试,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考试选拔人,而不是高中毕业的水平考试,不是美国的SAT,是不能比也不应该这样要求的。但最近20余年间,社会舆论与很多专家完全混淆了这两种考试的性质,对高考试题的批判不绝于耳,动辄就批判高考试题超纲,动辄就扣上偏题、怪题、难题的帽子,动辄就把考试难度与学生负担直接等同起来,却忘记了,高考本身的性质与功能。  在这些强大的舆论压迫下,高考不得不屈服,不断压缩难度,还出了一份《考试说明》,也就是高考的红宝书,明白告诉家长老师考生,我要考什么。结果是不幸的,分数的区别度越来越低,高分考生遍地都是。1998年,北京有12万左右的考生,理科上600分的752人,但到了2013年,北京考生只有不到7万人,理科600分以上考生却多达9367人,占考生比例为36.42%。2014年,北京理科上600分的考生比例更高达40.59%。  上世纪80年代,很多省市高考1分的区别度是几个人,但到现在,则是1分区别几百上千人。去年媒体报道,在河北省一些分数段,1分要区分出2000人。  高分考生遍地都是,人人一朵大红花,分数的区分度越来越低,最后陷入分分计较的尴尬境地,反而强化了以刷题为核心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宝贵时间浪费在反复做题上,高校也难以从中区分选拔出优秀学生。但实际上,600分的学生真的就比599分的更优秀?  因此,在以分数作为基本的评价尺子的前提无法改变的背景下,高考亟须改变的是提高分数的区分度。  取消《考试说明》,让考试没有样本模式可训练,可追求,加强考试研究与水平,加大考试的难度,加大分数的区别度,对遏制应试教育可能有实质效果,同时,也可以在仍以分数选拔人的大背景下,获得最大的科学性。  出国留学(微博)方案评估系统 (稍后将反馈给您留学方案)  *姓 名
年级   *目的国
雅思  托福   *为必填项
  这不是最好的方案,但可能是最现实的。  教育政策不能被舆论牵着鼻子打摆子  高考(微博)的改革一直在公平与科学之间做艰难的平衡,向公平多走一步,就损害衡量人的尺子的科学性,向科学走一步,就触及公平问题。最后只能是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找到一个折中办法。  同时,任何一个政策、措施,都会有其有利的一面,也会有其不利的一面,家长、考生需要理性面对,媒体也需要理性客观对待,我们需要解决什么核心问题,达到什么目的,不能一边倒地肆意批判其存在的不足,而罔顾有利的一面。如果长期这样下去,教育与教育政策就会被社会舆论牵着鼻子一会东一会西地打摆子。这10多年在高考改革上,应该说是变化最多最频繁的一个阶段,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防止改革变化过于频繁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每一次的改革变动,都是有巨大成本的,在一定程度上,如果频繁改革,实际上也是在折腾家长,折腾考生,折腾学校。  现在所有考试中,教育部门举办的考试是最严肃的,口碑最好的,就在于此。其他一些行业部门举办的考试与考证,直接变成公开收费的屡见不鲜,就是一个明证与铁证。中国如果搞考试社会化,那几乎就是放弃公平。  亚洲其他国家的先例也早已告诉我们,哪一个走这条路能走通?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新高考将变成“3+3” 高考科目成绩分5个等级|等级|高考改革_凤凰教育
新高考将变成“3+3” 高考科目成绩分5个等级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教育部昨日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项政策,这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重要配套政策。
教育部昨日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项政策,这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重要配套政策。政策明确提出,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未来高考将实行&3+3&模式,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高考也将从&标配&时代进入了一定意义上的&自选&时代。 北京市教委表示,北京市一直以来高度关注国务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出台的系列重要配套政策,并将其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政策依据。北京市将按照教育部出台的这两项政策,抓紧制定相关政策,出台相关实施细则。 学业水平考试将覆盖全部13科 考试科目方面,《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指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考试,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要求,确定具体组织方式。 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 高考科目成绩分5个等级 政策规定,学校要均衡安排每学年的授课科目,统筹确定每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数量,原则上高一年级2个科目左右,高二年级6个科目左右,高三年级6个科目左右。 各省(区、市)每年组织安排的考试要覆盖所有科目,满足不同学生选考的需要,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各省(区、市)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以及更换已选考的科目提供机会。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等级&或&合格、不合格&方式呈现。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以等级呈现成绩的一般分为五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 改革之后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除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科外,其他学科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合格即可。不参加高考的学生,不需要和其他学生学习、备考一样难度的教学内容。 改革后,计入高校招生录取的3科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是可选的,可以扬长避短,学习有兴趣和擅长的东西。 此外,现行高考是将高一、高二学习的内容一直带到高三&算总账&,三年中各门考试科目一直处于备考过程,并且毕业时集中考6门,学生考试的门数多,强度大。改革后实现每门课程学完即考,可以分散备考的门数,缩短备考的持续时间,减轻心理压力。 实行高考综合改革后,给高中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一些变化,主要是原来学生只能选择文综、理综,多数学校按文科班和理科班教学,现在学生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选择权进一步加大,学校按学生的选择实行走班教学。 ■专家观点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柯政: 有利于淡化&分分计较& 在&两依据一参考&的制度框架下,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呈现方式直接体现着本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并将直接关系到考生的重大现实利益,社会各界对此非常关注。 首先,有利于淡化&分分计较&。虽然严格考究起来,考试是不是就应该分分计较,目前还有些争议,但在广大学生(家长)和公众的眼里,硬要把91和92分的学生区别开来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其次,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意见》对等级呈现成绩提出了原则意见,即一般分A、B、C、D、E五个等级,并规定了各等级的人群比例。这明显增加了区分度。操作过程中,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在五个等级中再细分档次,方便评价和招生录取使用。比如,上海市就通过B+、B-等方式,再细分为11个等级,满足更高区分度的要求。 最后,有利于推动高校从以往简单地&招分&走向科学地&招人&。目前,由于多方面因素,绝大多数高校招生,完全依据分数来进行,谁考分高,就录取谁。很多人称之为&招分&,而不是&招人&。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 建议用信息化手段形成原始档案 在把握好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内容模块的选择之后,我们面临的又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形成最终的综合素质档案。我们建议尽可能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形成完整的原始档案。为便于高校参考,我们可以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分类,按照不同模块、类型、维度进行编码,并建立自动生成统计报表的功能,以方便高校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检索、统计、分析、比较和参考使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综合素质评价记录应尽量采取电子档案的方式,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书面记录的方式。 我们应该提供一种便于使用的记录方式,让高校可以选择,也充分照顾到高校的关注点、选择性、个性化的需求。我们应该全面地展示学生,不应该替他们做选择。因此科学分类、合理分级,建立一种带有标识或索引,便于高校进行查询或者参考的综合素质评价记录才更有意义。在记录方式上,信息化时代可以实现电子档案的记录,便于高校调阅和参考。 &
[责任编辑:宋荣荣]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教育官方微信
播放数:3288195
播放数:1723562
播放数:1862470
播放数:1163357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人高考考什么科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