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当当滴滴当,纯音乐排行榜的听起来有点江湖的味道

纪实文学——转星董孝芳
十一 二人转的“九腔十八调”
(一)唱腔的基本功
打好基本功非常重要。
所以,要从文咳咳、武咳咳、四平调、大鼓、靠山调、红柳子、五字紧、大悲调、报板腔等曲调入手,进行练习,在配上唢呐、长笛、扬琴、板胡、二胡以及打击乐器,载歌载舞,欢天喜地,稳当叙述,进入人物,压住场合,镇静舞台,才能体现二人转的红火、欢快、豪放、泼辣的本质和特色,才是东北的我们自己的土生土长的原汁原味的二人转。
所谓文咳咳,就是旦角唱上句,丑角接下句。
比如,《西厢》里《观花》的一段:
旦角唱:“崔莺莺一进花园啊”,
丑角接唱,“抬头观看,”
旦角唱:“满院的花的溜溜草哇”,
丑角接唱,“开的分外香。”
所谓武咳咳,体现二人转的叙述特点,表现“清”的音色。
尤其是顿句武咳咳,仅次于红柳子的抒情味道,但在力度上胜过红柳子,在柔情上少于红柳子。
它在表现感情可以达到多种方面和多个档次。
比如,《武龙堂》里武松一段唱:
武松赶紧往前走,大步赶奔赵家庄;一进庄村抬头看,见位老者泪汪汪;走上近前握拳施礼,口尊老者听衷肠:或是缺儿或是缺女,是不是缺少五谷粮。
现在有的演员对这段武咳咳调给“偷工减料”了,上台就是唱说成二人转不二人转、评剧不评剧的味儿了,我叫它“阴阳调”,虽然它通俗、卖字,但是它降低了它自身原有的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二人转的难度,这种偷工减料似的“改革”要不得。
所谓四平调,也就是三节板,类似大鼓。
所谓大鼓,表示二人转里面人物的“思情”。
和文咳咳一样,都是旦角唱上半句,丑角接下半句。
比如,《马寡妇开店》里的一段:
旦角唱:“小佳人回至到”,
丑角接唱,“后店屋内,”
旦角:“关上门,闭上户”,
丑角接唱,“点上蜡烛;”
旦角:“拿起来笤帚”,
丑角接唱,“懒得掸扫炕;”
旦角唱:“手拿起红绫被”,
丑角接唱,“我也懒得铺。”
所谓靠山调,又称“穷棒子调”,表示硬邦邦地抒发感情,多为丑角所唱。
所谓红柳子,旦角专用来抒情的柔绵绵的调。
演唱时,里面有散板、顿板、叼板,用以表达感情的多种变化。
所谓五字紧,就是五个字一句唱。
比如,〈水漫蓝桥〉里面的唱段:
搁这往前走,往北拐道弯;门前大柳树,柳树三道弯;鸟笼上面挂,毛驴树下拴;我家在路北,瓦房整三间。
所谓大悲调,就是“扎心调”,唱起来悲悲切切,逼人落泪。
〈井台认母〉里,李三娘写血书一段是大悲调的典型之作。
李三娘唱:
叫声孟儿你把干娘等,等我写书孟儿你捎。说罢中指银牙咬,鲜血滴滴当墨描;八幅罗裙扯半幅,上写丈夫叫刘高;你在凉州坐王位,为妻我须沛小县把罪遭;白天担水十数担,夜晚研磨五更敲;平斗麸子尖斗面,上下不差半分毫;上下要把分毫差,嫂嫂定打不能饶。丈夫要有恋妻意,你把为妻接回朝。有心接连往下写,眼看夕阳落山了;刷刷点点写完毕,叠又叠来包又包;书皮上面写小字,孟母写信孟儿捎。说罢血书递过去,咬脐接书头顶着。
丑角可以托着唱,也可以帮着唱,以增加悲剧气氛。
所谓报板腔,练演员唇齿鼻舌功夫,其唱法是旦角唱一段,丑角唱一段,唱腔上两个人几乎平分秋色。
〈西厢听琴〉的后一段是典型的唱段:
(旦角):崔莺莺忙把红娘叫,叫住红娘听衷肠;来吧来吧快来吧,大姑有事与你相商。
(丑角):小红娘闻听大姑叫,咯噔噔咯噔噔跑上楼房;见着大姑单腿跪,口尊大姑听衷肠。大姑啊,这两天或是病好,或是病歹;或是病倒,或是病强。要吃干的奴卑打饼,要吃稀的奴卑做汤;要吃酸的奴卑加醋,要吃辣的奴卑切姜;要吃香的奴卑切点肉,要吃甜的奴卑放点白糖。小红娘问的本是知心好话,
(旦角)接:惹得莺莺烦的慌。不吃干的别打饼,不吃稀的别做汤;不吃酸的别加醋,不吃辣的别切姜。唤你不为别的事,西厢。
(二)二人转的乡土情
二人转是我的真爱,也是我的最爱。
我不会处理人事关系,可我会处理二人转里的人物关系。
我不会砍柴、挑担,可我在二人转里砍柴、挑担样样做的像样,而且很美。
我不会做女红,但是我在《梁赛金擀面》中,用梁子玉的嗓音唱出来:
“咱的父进城去把集赶,买回来三尺缎子五尺绫,将绫缎放到母亲床上,母亲裁剪小妹缝,缝上七趟反来八趟正,反缝正缝把罗裙作成,钉上八条飘带十六个穗儿,穗头之下钉上响铃,母亲穿上不合体,小妹穿上正相应。宗宗样样对不对?……”
二人转磨蚀掉我五十年的美好时光,也浸泡了我五十年的生命,使之绽放花蕊,散发芳香,提升人生的品位和价值呀!
我能够具有今天以及明天和今天以及明天一大群的迷友,仰仗的就是二人转和二人转的无穷无尽的魅力和魔力。
二人转之所以具有这么大的诱惑力,是因为二人转内涵有强烈文学色彩的地方特色。
那么什么是地方特色呢?
地方特色也叫地方色彩、乡土风味、地方韵味或乡土色彩。
它是指某一地区的某一事物所表现或内涵的独特的地方,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韵味或独特的风格。
有俗语说得形象: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一方百姓哺育一方文艺”。
二人转的地方特色是在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间艺术各个方面的历史条件下,在老艺人的常年实践和长期广泛的流传过程中,受到老百姓特别是农民兄弟的培植哺育逐渐形成的。
因此,二人转才博得东北老百姓的喜爱。
二人转专家张连俊对此有深刻的分析:
“二人转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部分,带着浓厚的东北地方特色。它塑造人物性格的语言、手段和所反映的人情、风俗、习惯,大都带有东北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特点。不管是山东的秦叔宝、山西的关云长、或是河北的张翼德、河南的崔莺莺、山西的佘太君,统统东北地方化了,带有东北人民刚直、爽朗、明快的性格。音乐、唱腔、表演、舞蹈等也带有为东北人民所喜欢的高昂刚健、爽朗欢快、火爆粗犷、委婉抒情的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最适合农民口味,最适于农村演出。”
所以,我认为,保持和发扬二人转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地方的民间艺术形式形成自己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一条必由之路。
如何突出二人转的地方特色?
首先,要在题材选择上注意它的地方色彩。
不管是历史题材,还是移植改编的传奇题材,传统二人转老艺人都借助于反映古代人民生活的同时,想法设法去表现东北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使之地方化。
比如《西厢》《蓝桥》《回杯记》《铡包勉》《铡陈士美》《红月娥做梦》等别的地方的题材,尽量叫它东北地方化。
解放以来,从全国大事里选择题材,如《解放
台湾》;从拥军拥属里选择题材,如《送年画》;从改革开放中选择题材,如《南郭学艺》;从当前人们经商过程里选择题材,如《倒牵牛》等等,拓宽了题材的选择视野和渠道,他们既是全国的,也是地方的;因为编辑是地方的人;唱腔也是当地的曲调。
其次,塑造乡土人物形象。
对传统二人转里面的人物如蓝瑞莲、红娘、崔莺莺、佘太君、包文正、王兰英、红月娥以及马寡妇等,都被二人转给地方化了,都被赋予了东北老百姓的特征了。
这些人物越是地方化,就越受东北老百姓欢迎。
与此相同,东北老百姓越是欢迎的人物,他们地方化的韵味就越浓;二人转也就越有生命力,也就越来越招东北老百姓观看了。
要从东北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心里特征、审美情趣、民俗习惯、地方语言等多方面因素来形成地方特色。
所以,单单塑造东北人的粗犷、淳朴、豪爽、热忱、直率和憨厚还不够,还要塑造出每一个东北人的生活习惯、体态风度、声音笑貌、言谈举止、性格气质、生活条件、经历教养、生理素质、思想感情、兴趣爱好等等个性,在现代二人转的创作中也继承这个特点,并塑造出一批具有乡土气息的二人转新人物,从而突出二人转的乡土韵味。
十二& 苦学获益
逼出来的好学
好学,是我五十年来从事二人转的表演和讲课过程中坚持始终的一种精神。
首先,好学是逼出来的。
1956年,从沈阳来个女演员叫赵玉琴,会的段子很多。
县剧团也认为我的“肚囊宽”,就让我接她的戏。
过去二人转演员上场唱二人转随意性强(现在有的剧团也是这样,但很少),也就是旦角唱什么,丑角跟着唱什么;旦角开什么口,丑角就得跟什么口;旦角唱一段,丑角就要重复地唱一段。
她唱上一段“十三咳咳”,我蒙了!
我不会呀。
再说,我唱的是东北北方二人转,北方的二人转没有“十三咳咳”。
她笑了,那是一种胜利者的笑容啊!
我说:“我唱段别的吧?”
她微笑地晃晃脑袋。
我杵住了。
这时,台下吹唢呐的唐青山大声冲我喊:
“爷们!下来我教你!咱们不能叫她拿住。”
于是,第二天,我再上场时,什么“十三咳咳”,什么“顶嘴儿”,什么“褶子二黄”什么的凡是南方东北二人转的曲牌我全会了。
她开什么口子,我就接什么曲子,最后,她的“牌子”都没了,我这还有呢。
她服气地走了。
原来,唐青山当夜教我到次日的临晨。
那时,我年轻,记忆力特别好,还会识谱,手嗓脑并用,唐青山唱上一遍我就会了。
文革前,县文化馆有个叫木井西的下放干部,他弹了一手好“单弦”,尤其是那句“旮旯里冷不丁地冒出个公鸭嗓,他哼哼叽叽开了腔”,味道里有点“坠子”,还有点“大鼓”,特好听。
所以我就向他学了单弦,后来被我用进《神调》里面一点。
1972年以后,我落实政策回到剧团,和李丹排演吕剧《半边天》,我演男队长,她演女队长。
表演的是插秧的场面,道具——绿色的秧苗被美工张千做得维妙维巧,像毽子似的一扔就站在台上,绿汪汪的;唱词很好听。
男队长唱:“齐大伙子嗷嗷叫,争着下水插秧苗;不听说,不听道,按下葫芦起来瓢;七嘴八舌开了炮,把我当成目标。”
“妇女们好心挑重担,她哪里知道插秧难;我闭眼插来知深浅,紧紧手也够她们撵半天。”
也学妇女队长唱段:“妇救会曾用它担过军粮,送过子弹,穿过了枪林弹雨战火硝烟。”
这是吕剧里面抒情的最好的段子,平时没事时就把它们挂在嘴边上。
所以,后来我的戏路子宽了,兄弟姐妹艺术我借鉴的很多,溶进的也不少。
好学,也是憋出来的。
1984年,只有小学文化的我被调入吉林省戏曲学校任教。
写教案,不会。
可是,不会能解决问题吗?
于是,我就借来高茹科长的教案看。
写我教的“说、唱、舞、扮、绝”。
做行,写就不行了。
还有个问题,“字”怎么写?
买来字典就学。
从查字典开始学写教案,实在写不准的字就用符号代替。
还有,我既然当老师了,也不能像当年我师父教我时那样都口授呀,也得讲讲理论什么的呀,况且,我得总结我台上的经验带到讲台上教给学生呀。
两下结合,我一面翻一些二人转专家的著作,一面整理自己的表演体会,在学习和整理过程中,我竟然能够创编一些二人转理论了;竟然自己编出概念来给它命名。
比如:摇扇、拎扇、握扇、啃扇、撤扇、掖扇的关于单手扇子的几种握法和摇法。
再比如双扇的几种叫法:双五花扇、双翻扇、双滚扇、双圆扇、双错扇、双抖扇、双顶扇等等。
以及“吐字清晰,板头磁实,声音圆润,乡土味浓”的唱腔功夫,“喜怒悲哀思惊恐”的七大感情和唱腔里面的“十大主调、十大副调”。
好学,也好整理,使我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我教“唱功、剧目、说口、绝活”四门课程,每周十六节,除了地方戏科外,还教吉剧科和曲艺科的课。
我就是给自己压担子,当年就被评上先进工作者并获得二人转突出成就奖。
(二)天性里的好动
好动,是我一生的性格。
在县剧团,每次外出演出,一到目的地,我这个人基本就不见了。
在沈阳,我游故宫;在本溪,我游本溪湖;在鞍山,我游千山,钻夹扁洞;在北京,我游的地方太多了:故宫、北海、八达岭长城和天安门广场。
每到一处,我必游一次,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是我当丑角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我毫不影响演出。
文革前,我们去本溪演出,马上要开演了,我的“搭档”高春艳都化好妆等的她坐立不安的时候,我回来了。
她气愤地一边骂我,一边帮我化妆。
没骂够,演出结束后,她又接着骂。
她骂我“没正流”,骂得人眼蓝,也骂得人心甜啊!
县剧团有个好传统,下乡演出行李大车拉,演员一律走着,不管是三十里五十里,还是一百里二百里。
我落实政策回剧团后,我和李丹走在排头处,一会儿她第一,一会儿我第一,她又胖,常常汗流浃背的不负气。
我当上副团长后,只要不影响演出,每到一地,撂下行李就张罗打球。
沈济良、郑石侠、刘春福、许振江和我,就和当地大打篮球,常常打得他们落花流水。
我是右前锋,一投一个准。
我还会打乒乓球,发下手旋转球到对方案子上后,突然改变方向,有时向左有时向右的案子下面跑掉了,常常三二拍就结束战斗。
有的时候,我去气枪房,几分钱一发气枪子弹,买上十发二十几发,描上就打,弹无虚发。得劲得很呀!
发明八角手绢和“风还巢”的那段日子里,我拆了装,装了拆,折腾够呛。
那是一场大动干戈的事情呀,连自行车和推车的滚珠子都弄上了。
动了手,也费了脑呀。
但终于成功了,我的心血没有付诸东流啊。
好动,我认识许多人。
晨练时,我结识了相声演员出身的主持人丁冬,指导他练嘴皮子功:
“八百标兵奔北坡”。
相声演员王明明,指导他练嘴皮子功:
“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相声演员马敬伯(马三立的侄子)和单弦演员阚得良。
同时,我还一边教学一边外出演出。
演出中又结识了电影表演艺术家李秀文、电影表演艺术家梁音、影星迟志强、影视明星侯天来。
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与作曲家金士贵的关系。
过去,他也认识我,叫我“董哥”。
后来,他向我请教两个段子。
一个是《小钝楼》:
“五更里又到天明,忽听金鸡报叫一声鸣;好个畜生报叫一声鸣,惊醒奴家南歌梦……”
一个是佛调《小天坛》:
“三炷皇香拿在手,小丫鬟接香就往香炉载;有林英一搂罗裙慌忙跪倒,在一旁跪下丫鬟小秋白….”
我都认认真真地给他答上了,从此他就叫我“董老师”了。
还有一个人也值得说一说,他叫王桔,著名二人转作家王肯的儿子。
在录制我的《神调大全一》时,还差八分钟不足时间。
他双手打拱求我再唱八分钟。
于是,我二话没说就自唱自编了一段神调。
我一甩蛾子,乐队走挎,一气合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年龄也越来越大了,人世间的苦辣酸甜、风霜雪雨我都尝过路过;我经历了旧社会、新中国、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变革。
因此,我越来越感到共产党亲,毛主席亲,尽管我没有写过一封《入党申请书》,其实我早就在行动里面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过去我想过,像我这样出身的人要入党,党肯定不会接纳的。
所以,我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回归到党组织里面来!
办学府,我面临的不是需要提高艺术的学生,而是一块一块需要重新打造的新“坯子”,需要从最基础上打造的慕名而来的小孩子呀!
他们嗷嗷待哺啊!
我拿出来我学徒时的经验,从唱腔上开发他们的潜能和天分,从小帽小调教唱,配以乐器伴奏,拌以手持道具和身段练习。
同时,还要教他们如何做人。
从小就叫他们掌握绿色二人转,坚持不说脏口,不谈恋爱,不撒谎,懂得严格练功,不虚过年华。
到目前为止,我先后教出二百多名学生了。
他们来自内蒙古、山东、河北、四川、重庆以及东北三省。
他们相继被武警部队文工团、北京市蒙古族度假村“早上飞”歌舞团、天津演出公司、长春和平大剧院、伊通剧团、梨树剧团等专业团体选走。
2006年七月,在由吉林市文化局、吉林市电视台主办的“江城剧场”杯电视名角新秀大赛上,我的弟子张乃川、韩淑英表演的二人转《西厢记》获得银奖。
他们回来后,张乃川的父母以及他本人提出要拜我为师。
我正有此意:
小伙子学会了我的唱腔、板式、气口和大板、手玉子、扇子、手绢的绝活,很有发展。
特别是他人品好,实在。
于是,在“学府”当院,我们搞了一个简单而朴素的拜师仪式。
这是我一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收徒。
他是我唯一的关门弟子。
他母亲给我买来四盒礼品摆在桌面上。
我上坐桌后,他跪在地下,给我磕了三个响头。
我们师徒两人都流泪了。
我激动地说了几句话:
“过去我当戏校老师时,我没有徒弟,都是学生。现在我收了你。你是我唯一的,也就是最后一个关门弟子了。希望你在完完全全继承我的艺德和艺术的基础上,把二人转发扬光大。”
八月,我的学生宋明月、应宇航在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央电视台少儿部举办的“金博士杯”全国少儿曲艺大赛活动颁奖仪式上表演的传统二人转小帽《小拜年》和绝活儿扇子、手绢、大板等,博得现场专家的高度赞誉。
10月,我的学生赵丽艳、张乃川在吉林省首届二人转大赛上,力压群芳,成为梨树赛区的五强。
2006年七月份,我带领三十名学生受赵本山之邀,去沈阳本山影视基地表演,得到赵本山本人和一些二人转专家的称赞。
演出结束后,赵本山走上台来对我的弟子们说:
“董孝芳是我一生中最崇拜的老师,他是我们东北二人转的祖师爷!想当年,我是骑着自行车撵着看他的《大观灯》的。今天你们能在董老师身边学习二人转,真是太幸福了。”
目前,这三十个孩子只有两人还在学府学习,其他人都被选走了。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六十二岁的老大娘退休在家开药店,喜欢二人转,专程从十家堡来到学府学唱了三个月的二人转,自己还买了一把二胡。
她不是为了出去挣钱,而是自娱自乐,自我找乐。
十三 由舞台走上讲台
1984年三月,我借调到吉林省戏曲学校任教。
从舞台到讲台,从实践到理论,这真是个脱胎换骨的蜕化过程啊。
面对成千上万个观众我从容不迫,面对五六十个学员我有点儿肝颤。
因为我文化底子薄啊!
于是,我也找来王肯的书、于永江的书、那炳晨的书、张震的书、田子馥的书、王兆一的书看,来充实我的教案。
看过他们的书后,我觉得我过去的舞台生涯就像是在割高粱似的,割一把撂一把,割到头后,回头一看,一堆一把的,也没有个整体或条理。
看了这些文化人写的书籍,我真真切切感觉到应该把我“割”下来的这些“高粱”打成捆,竖起来,搭成架,等待晒米收成了。
上课的第一天,评剧艺术家、副校长张桂秋先生向学生们介绍我,说: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老师,他就是久负盛名的拉场戏《梁赛金擀面》的原版,二人转《倒牵牛》的原装,《瞎子观灯》里瞎子第一人董孝芳先生!”
课堂里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底下还伴随着窃窃私语。
“妈呀,他就是那个梁子玉呀。”
“那个瞎子装得太像了。看他一点也不瞎呀!”
“《倒牵牛》我看到了。你看不看见?”
“听说八角手绢就是他发明的。”
听到掌声和私语声,我恍惚又回到了舞台上了:
我仍然是受欢迎的。
2000年,我离开了省戏校,退休在家了。
虽说我当了大半辈子的演员,过惯了那种颠迫流离的日子,也过够了那个吃不好喝不好的生活;但是长春不是我落叶归根的地方啊。
回到梨树后,县文体局的柳子德局长找到我,说:
“你老人家的人退休了。你的艺术不应该退休吧?”
一句话问得我面红耳赤。
接着她又说,
“你要把你五十年的演出经验留给后人。你要办个学校。我全力支持你。”
于是,日,在我六十四生日这天,“北方二人转董孝芳学府”就挂牌了。
离开吉林戏校四年后,我又重返讲台。
十四 “寻找董孝芳”的日子
2003年七月的一天,我省戏剧评论家田子馥找到了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艺术总监尹兴军。
不久后的一天,有一位叫张丽娜的女子找到我家。
她说她是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演员,要拜我为师。
我说:“我还没到收徒的时候。但是,你要学什么我可以教你。”
她说她想学学手绢什么的。
于是,我就教她“风还巢”和“双扇舞”、“飞大板”、掐手玉子等等。
这时,主持人石溧萍走了出来。
她微笑地说:“董老师,我们是乡村频道的。给你做一个节目,叫《寻找董孝芳》。看你的绝活还这么好,咱们再找个宽超地儿你好好表演。”
在铁道俱乐部前的广场上,在俱乐部乐队的《句句双八匹马》的拌奏音乐里,我用了将近十分钟的时间,把我的所有“发明”演练了一番。
片子最后,田子馥在书房讲:“像董孝芳这样优秀的男演员没有几个。可以这样讲,他是掌握全面的第一人。”
在化妆间,阎学晶说:“董老师教学很认真,对我指点得也最多。”
在戏校大门口,白晶说:“董老师没架子。我们在一块演出时,他对我帮助最大。”
十五 独创《一百个世界名城》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北二人转呈抬头趋势。
赵本山开始把东北二人转推向艺术最高殿堂——北京中国春节联欢晚会和中国大部分地区,狠狠地火了起来。
大街小巷、广播电视,整日整夜地播放二人转。
也有一些演员出于经济目的,胡唱乱唱着甚至糟蹋着二人转。
“一朝鲜,吃遍天”的说法开始失灵了。
于是,我出于与之抗衡的目的,根据神调曲牌,又创作一出神调《一百个世界名城》的曲目,在长春等地的一些现场进行即兴演出,引发不少的轰动。
有人说:“董孝芳才是真正的神调大王啊!”
边打神鼓笑呵呵,听我把世界名城对着观众朋友说一说:
打曼谷,敲开罗,哈瓦那蹬上仙台唱起芝加哥;
马德里设卡宴,比绍德黑兰偷的情人叫乌哥;
双双立马新加坡,一头扎进了撒拉热窝;
醒来汉城仰光下涵管,敞开瓦杜丝咱们吃又喝;
来到费城买廷布,本是金边里伦布拉格;
见到了达累斯萨拉姆,参拜了他那那里佛;
直觉得浑身耶路撒冷,伦敦纽约那沙那沙跳起了莫斯科。
老仙家你骑罗马、坐班吉,柏林在吉隆坡上高举咱乌鲁木齐;
亚丁参加雅典穿上不丹尼,哈尔滨挎着洛美吃巴黎;
气坏波恩小兄弟,奥鲁吹响布隆迪;
贝鲁特一见着了急,跑到上海和悉尼;
喊起了高雄吉加里,安道尔里加热内卢;
占姆斯顿洛杉矶,闹了个赫尔辛基吉布提;
多哈借助奥地利前去告密,吓得那苏瓦飞出北京到长崎。
老仙家你睡、盖阿曼,多加哥蹬上福冈旧金山;
越过了澳门、九州、华盛顿,一刹那出了重庆到西安;
苏州杭州亲哥俩,合肥盗走了阿姆斯特丹;
裹着一条巴勒斯坦,藏在了万隆吉伦坡上山海关;
触犯了维也纳瓦第啊勒发,惠灵顿平壤直下到大连;
彼得堡中拜会了胜胡安,接着参见波斯男;
挖开唐山的喀什木,经历了哈德满都躲进大马士革咱的五台山。
老仙家你穿危拉、披华沙,亚历山大买了个马那瓜;
巴塞罗那张开旅顺口,不料吞下石家庄上日内瓦;
喀姆登瓦硌了西班牙,变成堪培拉的葡萄牙;
乔圣顿跑到广岛高声骂,米兰厄瓜多尔巴格达;
九州打个哈拉雷,科隆一声惊跑了地拉那;
震聋一双卡布耳,吓出一身加尔各答。
世界名城一百个,老仙你还想往哪溜达。
十六《南郭学艺》获大奖
1984年12月,应全国政协邀请,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在首都人民大会堂三楼礼堂演出了《西厢观画》《包公断后》《南郭学艺》《回杯记》从而使二人转艺术登上中国最高层次的大雅之堂。
我随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一块进了北京,参加了《南郭学艺》的表演,受到了全国政协领导的接见。
十二月一日晚上,我表演单出头《南郭学艺》,为了表现南郭先生吹芋失败,我运用了“双晃扇”“双悠扇”“双合扇”;表现南郭先生吹芋成功,我运用“双摇扇”“双拎扇”“双飞扇”。
当我在舞台追光中手持双扇全遮脸部时,全场霎时肃静,我听到我自己的心在“扑噔菩噔”的跳动。
这是我第一次蹬上中国最高层大雅之堂呀:
我一定能够演好!
当“报幕员”走上台来说:
“各位观众,您认识这位是谁吗?他就是古代寓言中大名鼎鼎、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大概是因为从前不懂装懂混饭吃被人们所嘲笑,不然,你看,他的脸怎么会深深地埋在扇子里呢!南郭先生您不要不好意思了,你不是有一肚子话要和大伙说吗?那就请吧!”
音乐起,我慢慢随节奏从瓷俑状态恢复,做牵驴、骑驴舞蹈身段。
这时全场响起“哗哗”的掌声。
最后,我和乐队配合,边舞边吹,达到高潮:
(加伴唱):“哎——彩风高飞来报喜,我考第一中首席。吹打弹拉我全会,恩师送我这头驴。告别恩师上任去,旧地重游今胜昔。求大伙为我南郭写后记,我不再滥芋充数装吹芋。驾!”
唱到“彩风高飞来报喜”一句时,我“唰”一下,拿出了我练了二十多年的手绢绝活——风还巢。
只见旋转的手绢离开我的手掌后,向观众头顶上方十几米的高点攀登,然后,又回到我的手里边。
全场掌声雷动,掀起一片掠云抢雨搬的狂潮!
过后,首都各大媒体对我的“风还巢”进行了纷纷报道。
我不负众望,荣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曲艺家协会颁发的表演二等奖。
逢巧赶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云诞辰八十二周年,老人家欣然提笔写下“出人、出书,走正路”的条幅赠送给我们获奖人。
。十七 我获“二人转突出成就奖”
1994年八月八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艺术研究室、中国文化艺术家名人大辞典编委会授予我“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称号。
证书上面还有江泽民七月二十日的题词:
“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和李鹏1993年三月的题词:
“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1998年三月一日,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委员会、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辞书编辑部、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评审委员会颁发给我“参加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系列大展”的《获赏证书》。
我这次参展的作品很多,有单出头《南郭学艺》,二人转《倒牵牛》《两路分兵》《包公断后》,拉场戏《梁赛金擀面》《回杯记》《大观灯》等等曲目,还反串了《打鱼杀家》里面的萧桂英。
1998年五月,吉林省文化厅、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吉林省二人转协会授予我“二人转艺术突出成绩大奖”证书,以表彰我“根植民间沃野,汲承历代精华,熔炼名派真髓,勋绩卓著,同行楷模”。
授奖大会在吉林省戏曲学校隆重举行。
我和被授奖者们胸戴大红花,身披写有“二人转突出成就奖”的红色绶带,喜气洋洋地排成两行,走进五楼大圆厅会场。
省文化厅厅长邢智授奖时握着我的手说:
“董老师啊,祝贺你呀!你为二人转辛苦了!”
我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只有新社会,我们这些二人转的艺人们才会受到政府和老百姓的尊重和喜爱呀!
十八 又拜师吴少先
1957年,吴少先到县剧团。
他见我嗓音条件很好,人也长得帅气,就要收我为徒。
我说:“我都有师父了。”
他说:“你今后要学的东西多着呢,一个师父就够了吗?”
后来,我请示了我师父李财,经我师父李财的同意,就又成了吴少先的弟子了。
他人长的特英俊,身高足有1.80米以上。
由于他评剧出身,又演二人转,所以他的架子戏特棒,穿蟒袍,端玉带的官戏,特别是包公的戏,几乎全是他教的。
尤其是他的嗓音特好,说话动静“嗡嗡”的,我叫它“闷音”,发出来后感觉它憨、厚、实。尤其特别的是,我跟他学会了假音,所以演唱起来高低不挡。
二人转演员,尤其是二人转的丑角演员,必须会假音。
在当今的男演员里,不会假音的大有人在,因此他就当不了好的丑角;他在分包赶角中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就只能演一两个角色,而且嗓音不能太高了。
另外,我跟吴少先师父还学会了“抢板夺字”的“白板口”功夫和红柳子、靠山调的演唱技巧。
十九 灌制《梁赛金擀面》唱片的前前后后
1983年的八月,我和陈淑新、张墨田的二人转拉场戏《梁赛金擀面》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向全国发行了。
这个事情来得好突然。
当时,我们在辽宁省演出,台下放着两太摄像机,台上的麦克风效果也特别的好。
我们演唱的时候特别卖力气,那真是字正腔圆、吐字清晰、乡土味浓。
尤其是我(梁子玉)和陈淑新(梁赛金)盘家乡的唱段真是酣畅淋漓:
梁赛金:大人听了!
(唱)梁赛金未从说话泪汪汪,
口尊声巡按大人听端详。
想当年家住什么府?
随后搬到什么庄?
什么庄上修宅院?
修的是什么门楼什么院的墙?
哪楼修的高高过日月?
哪楼修的矮晃太阳?
哪楼盖在射盘地?
哪楼盖在卧龙岗上?
哪楼底下安碾磨?
哪楼底下做粮仓?
哪楼哪头搁蔬菜?
哪楼哪头做厨房?
宗宗件件你要答得对,
我认你子玉大哥转回家乡中,
咱俩是一个娘!
梁子玉(唱)梁子玉我不急不忙,
同胞小妹你听衷肠。
咱们家当初住在卫辉府,
然后搬到梁家庄。
梁家庄上修宅院,
修的是高打门楼鹰不落的墙。
东楼修的高高过日月,
西楼修的矮晃太阳,
南楼盖在蛇盘地,
北楼盖在卧龙岗上。
前楼底下安碾磨,
后楼底下做粮仓,
左楼前房放蔬菜,
右楼后屋做厨房。
这一宗这一件我答的对不对?
小妹妹呀,你怎不认子玉大哥转回家乡,
咱俩是一个娘啊……
经过八问八答,兄妹终于得以相任。
陈淑新唱的是热泪盈眶,我唱的也是眼含泪花,而台下的观众更是热情澎湃,掌声不断,赞叹不已。
演出结束后,一个带眼镜的小伙子对我说:
“懂老师,你们演的太棒了!”
我冲他笑一笑,我并不认识他。
不久,小伙子到县剧团来找我送唱片,说我和陈淑新等人演唱的《梁赛金擀面》录音被中国唱片公司灌了唱片了。
这小伙子就是执机录象的那个眼镜。
他从衣兜里掏出一打钱给我,说是“报酬”。
后来,《梁赛金擀面》的录音在广州交易会上向各国商人播放了。
二十 二百年前艺人活动在梨树
先从我师父李财的一条师承关系来看可见一斑。
1907年,我师父李财12岁拜师耿君(艺名耿扣子)(1881——约1940)。
耿君出生于梨树县大房身乡梨树贝屯,病逝于通辽。
会戏一百五十多出,经常演出而又受观众欢迎的剧目是《寒江关》《高成借嫂》《小天台》《西厢》等等。
他嗓音洪亮,表演活泼,扮相出众,口中有哏。
能够把戏曲里面的刀枪把子、马戏团里的杂耍根据剧情揉进戏里,增添场上演出气氛。
他演唱《寒江关》走的矮子步比别人低,看上去就像膝盖挨地;走得快,像“野鸡溜子”;走得稳,头顶上放一碗水围着上装转圈,水也不洒一滴;有时,他边走矮子边卖丑相,把蜡烛放在嘴唇上,两腮往里面裹。
他的彩棒也出众,在演唱《双锁山》时,以棒代枪,刺杀、轮旋、有迎、有挡,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将彩棒磕得哗哗山响,耍得溜圆。
他表演《白蛇传》进入法海角色时候,耍起“脖套子”,将套子既当佛珠,又当流星,摇身摆头,耍得风声“飕飕”惯耳。
据他徒孙孙国恩讲,有一次把系镲用的麻绳抡断了,镲飞到门槛
子上将门槛砍出一道豁口。
他扭秧歌打头,进村口叼单刀,表演“蝎子倒爬城”。
他是有艺的丑,唱的灵活,唱时调、窑调、悠调等曲调慢中出巧,又会武功。
1898年,耿君14岁拜师周兴(约1830——?)。
周兴,艺名周短子,满徒时,他师父因其身材矮小起此艺名,年老时尊称“周大爷”,辽宁省昌图县人。
他聪明好学,记忆超人,嗓门洪亮,师父把所有的戏一手没留地全部传给了他。
他还把东西各“边道”的戏基本“吃透”。
他对大板、甩子(碎嘴子)、玉子板的运用技巧,在师父双菊花的基础上总结提高。
他的“场片儿”(舞蹈),美、浪、俏、漂!有“地出溜”之称。
他表演《小两口串门》,能把只有十三句唱词的戏,表演两袋烟的时间,而观众丝毫没有沉长之感。
他一生会戏多少无从可考,但是他所收的耿扣子和冯珠子被东北三省称为二人转帮伙的“泰斗”,颇有名气。
周兴又拜师双菊花(约1790——1800)。
双菊花出生于梨树县林海镇,姓刘,因唱上装,化妆头饰经常梳有两条辫子,故称其“双辫儿”。
他同父亲唱的《包公赔情》最打人,到后期,拿手戏是《蓝桥会》。
他自编自演《小两口串门》,整出戏分两段,共有十三句唱词,以大秧歌套路(舞蹈)为主,用舞蹈语汇表演一对青年夫妇怀抱一对儿女去串门,从女的梳洗打扮开始到串门回来看见自己家门结束,整整用去两袋烟的时间。
这出戏就是有名的“三场舞”或者“浪三场”的最早原形。
双菊花又拜师父亲刘某某(约1770——1830)。
刘某某,今梨树县林海镇人。
刘某某按梨树县二人转艺人枝派——齐家蔓师承,应该属梨树县第二代二人转艺人。
会唱梆子腔,小曲小调,子弟书段子,有武功,艺传其子双菊花。
刘某某早年拜师齐某某。
齐某某是第一代二人转的艺人。
从他们的生卒年限上看,或者从第二代艺人的生活时间上看,二人转在梨树县最晚也出现在1830年以前呀。
那时,已经是山东、河北流民定居的第十七年了。
而在这个年龄段里,刘某某早已经拜师齐某某了。
另外,梨树县二人转的师承谱,从韩荣(艺名韩庄子,1916年生)往前追溯,其师傅刘启红(艺名豁牙子)1891年生于梨树县榆树台。
刘启红先后拜师耿君和冯球子(约1880年生于团结乡)学唱二人转。
耿君和“冯球子”是一师之徒,他们少年时代投师周兴。
周兴十五六岁来梨树投名师“双菊花“。
“双菊花”少年时期跟随父亲学唱蹦蹦,曾创作曲目《小两口串门》。
“双菊花”的父亲刘某是北荒(现在林海乡)人,约生于1770年以前(列乾隆三十五年以前),能喊梆子腔,会唱许多小曲,还会不少八旗子弟书曲,大秧歌跑得贼好,常在集市打场唱唱或结伙串屯演出。
据说民国时期的“傅家班”的老《兰桥》和“毕家班”的拿手戏《狠毒记》就是他传下来的。
刘某拜梨树二人转第一代艺人(其他派系或早或晚不在此内)姓齐的为师。
按此追溯,可往前推算到七代。
也就是说,如果再往回推,韩荣可算梨树县第七代二人转艺人。
据韩荣说:
“我十六岁跟师傅学艺,二十二岁满徒,下山前师傅对我说,你跟我学唱六年,会了几十块戏,可以下山了,今后就靠自己在江湖中闯了。有一件事你要记住,见了我们同行,你先给人家倒碗水,就说‘小小茶碗手中托,师弟斟水师兄喝,师兄喝了这碗水,你把水的来源说一说’。对方如果回答说‘脚
东海岸,手拎圣人壶,师弟斟碗水,我敬老师傅’,这就是咱‘齐家蔓’上的。他若是第六代,你就叫他师叔,若是第七代,你就叫他师兄。”
由此可见,韩荣是梨树县第七代艺人。
刘某某即是第二代艺人。
所谓“齐家蔓”即说明齐则是刘的师傅无疑。
而齐某某最迟也该在1780年以前就在梨树演出初期的蹦蹦了。
另据刘启红的另一个徒弟赵青山说:
“听我师傅说,他的师爷(周短子)说过,收徒弟必须单传,这是师爷(“双菊花”的父亲)传下来的规矩。可他没办法,只好破规矩,收下两个徒弟,就是耿君和冯球子。”
这样看来,双菊花的师傅(其父亲)如果从20岁开始学艺,应该是1790年前后。
而他的师傅齐某某,最晚也应该在1780年前在梨树就演出初期的二人转。
由此可见,梨树县当在1780年前就已有二人转了。
另外,刘某某的儿子“双菊花”在演唱实践中,能创作出《小两口串门》这个简单的唱舞兼并的剧目,也可想象二人转当时在梨树的影响。
夫妻双双去探亲
用手打开青丝发
象牙木梳拿在手心。
左梳左挽水摸鱼。
南来官粉净了面,
苏州胭脂一点朱唇。
夫妻双双回家转,
远远望见自家门。
夫妻二人喜在心,
丈夫他小男孩抱在手,
媳妇她小女孩抱在怀心,
贴个脸来亲又亲。
十三句词,他能够演唱两个小时,载歌载舞。
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演员是很难能自编自演的。
二十一 我和赵本山
(一),“东北第一瞎”
1957年,我们在长春四马路新民胡同小剧场演出时,家在附近住的二人转老艺人,六十高龄的李青山老先生场场不落地去看。
我们请他在会宾饭店吃了一顿饭,他就给我们说《大观灯》这出戏。
他说的时候,我们就用笔记,就排练。
由宣义和表演盲人白莲灯(后来由我表演),李海龙表演瘸子,一直演到文化大革命前。
1962年,我们去长春演出,接到省文化局的通知:
西藏来个大喇嘛,要看拉场戏《大观灯》。
省里要求:为了尊重民族政策,你们要在台词里去掉“和尚”字样。
我和扮演和尚的李海龙一研究,将“和尚”换成了“马二乐子”。
没经过对词或彩排,我们就上场演出了,结果没出现一次错词,将“和尚”完美地换成了“马二乐子”。
二人转开始解冻的1974年,县剧团又排演了由李老先生编导过的拉场戏
〈大观灯〉(又名《瞎子观灯》),我还是扮演盲人白莲灯,瘸子由剧团团长李海龙扮演了。
这是我们剧团经历文化大革命后重新排演一台大戏的压轴戏。
然后,我们就拉出去到老城、昌图、法库、开原、鞍山、铁岭、抚顺等地演出。
每到一地,场场爆满。
在“全国比较大的城市”铁岭的人民影剧院连续演出二十场,观众场场满员,座无虚席。
由于我扮演的白莲灯维妙维巧,当地人称我是“东北三省第一瞎”。
(二)赵本山很鬼
那年夏天,我正在家休息,听剧团的人说:
“赵本山来剧团了。”
我赶到剧团,见到一位20岁上下的年轻人。
我县剧团女演员裴丽娟介绍说,他是她的朋友,开原县剧团的,叫赵本山,是来看她来的。
又介绍我说我是我们团里董孝芳老师,台柱子。
赵本山说:
“我认识董老师,前些日子在铁岭演出时,我骑着自行车撵着看董老师的《大观灯》呢。场场看。”
“你喜欢演瞎子?”
他点点头。
所以,在我和小裴送他去车站的路上,我把扮演瞎子的诀窍告诉了他:
“瞎子不能故意去装。要先把眼睛轻轻闭上,眼皮向上翻,脑袋摆动一下,摇一摇。不要往地上瞅,这是一。二呢,耳朵朝棍子方向去听。脸不要朝棍子方向去,要扬着脸、旁着脸、听着棍走路。”
1979年的一天,我在辽宁电视里面,突然看到了拉场戏《大观灯》的录像。
里边的白莲灯和瘸拐李两个人物形象,整个是活脱脱的董孝芳和李海龙。
我禁不住喊了起来:
“这不是我和李海龙嘛!你听呀,一个字也不差;你看哪,他拉走我屁股下面的凳子,叫我摔个前趴呢!”
可是,我和李海龙表演的《大观灯》里光有秧歌没有舞蹈,而这场《大观灯》里全是舞蹈。
再仔细一看,原来装瘸拐李的演员不是李海龙,而是铁岭剧团的潘长江,扮演白莲灯不是我,而是赵本山啊。
原来,我们在铁岭演出20场时,不知什么时候被他们二位录走了像,偷走了艺了。
(三)“我的瞎子是跟他学的”
1986年,我已经调到了吉林省戏曲学校任教。
有一天中午,我去红旗街亚细亚附近的“羊汤馅饼店”去吃馅饼,又看见了赵本山,他也去吃馅饼。
他说他来长影拍个电影《雪野》。
那时,赵本山的《摔三弦》和《大观灯》已经很有名气了。
吃馅饼过程中,我们俩又探讨了扮演瞎子的事情。
1990年,我听说赵本山来长春演出,我去东方大酒店演出地去看他。
当时他的出场费是六万元人民币。
和赵本山见面也不易。
守门人得先看看我的身份证,再用电话向里面通报,得到里面同意后,才可以进去。
当时,赵本山正在化妆,很热情地把我向所有的人介绍说:
“我的瞎子就是跟他学的。那时董老师去铁岭演出,我是骑着自行车撵着去看呀!”
1999年,瓦房店抚州城庙会上,我受主办方邀请,
与迟志强、毛孩(于振环)、潘长江以及蒋介石的扮演者、大连歌舞团等九家演出团体同台表演。
我和潘长江同台演出,演出结束后,合影留念。
(四).初观灯,白莲灯亮遍莲花镇
一次,邻界的吉林省梨树县剧团主演董孝芳来西丰演传统戏《瞎子观灯》。赵本山乍眼一看,心里很不舒服:演员拿瞎子开心,真不带劲!他索性不再看了。然而,董孝芳有滋有味的唱腔吸引了他。他耐着性子看下去,觉得很有意思。董孝芳演瞎子很像,也不是取笑盲人。哎,这个戏我也会!赵本山想起平常自己模仿盲二叔的动作,开始学董孝芳演的《瞎子观灯》。这一学不要紧,赵本山比人家演得还好,他把戏中人物白莲灯演活了。
接着赵本山主动提出排演传统拉场戏《瞎子观灯》。他饰白莲灯,徐凤林饰二和尚,张明德饰秧歌头。
“我点《送情郎》,要北派的!”赵本山的音调特殊,排练中他逗得张明德笑得都不能正常排戏。全体演员都说他“整”得好。
在排练场上,他都能把熟悉这出戏的本团演员“整”乐,何况对观众?
正式演出,登上舞台,赵本山装盲人极像,点戏灵活,除与徐凤林紧密配合外,与每副架都能融洽,果真演出成功!观众买账。
两个月后,县城里多数人都知道了剧团里来了个“瞎小子”,看了他演的《瞎子观》,知道他是莲花的,便也自然与他演的人物白莲灯联系在一起。说他是莲花村的一盏透亮灯。
赵本山没心思听那些夸奖的话,心里想能挣得比莲花、威远多几个钱就行了。他忘不了自己是拉家带口的人,挣钱养家是天经地义的事。
(五)来自慕尼黑的电话
2006年七月二十六日中午,我正在休息。
我脑袋里面寻思着下午向学员教授唱词的事情。
孩子们都刚刚十岁左右,正是“开坯子”年龄。
我拿什么唱段给他们开这个坯子呢?
拿我师父李财给我开坯子的唱段来?
拿现行的唱段来?
我正犹豫过程中间,办公桌上面的电话铃声“叮呤呤”响了起来。
要是每次,都是李玉琴接起电话。
一是她怕影响我中午休息,二是因为她离电话近。
但是,今天李玉琴睡着了;同时,她还睡在里面,离电话远了。
我接过电话:
“喂?你是哪一位?”
电话里面的声音:
“哈哈!董老师啊,怎么你连我的声音也听不出来呀?”
我心里猛然一急:
“你、你你你是——”
电话里面的声音:
“对。我是赵本山。哈哈,董老师,你可好哇!”
我的脑袋有些发涨:
“啊,啊。我好,我好。”
赵本山在电话里面说:
“听说你搞个二人转学府?”
“啊。啊!”
赵本山说:
“搞几年了?”
“三四年了。”
赵本山说:
“学源挺好吧?”
“刚刚会唱,不行不行。”
“哈哈哈!”
赵本山笑着说,“我是说你的学生来源怎么样?不是问你学生情况。”
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赵本山接着说:
“你的学员一定也不错的呀。连我这样的没手把手教的学生都不错了。况且你还手把手教授出来的学员呢。哈哈哈!”
“本山,你都是大腕级别的人物了,还这么谦虚。”
赵本山说:
“我一直想去梨树看看你,可是我现在的事情脱不开身。”
“我差不多是个闲人了。我去看你。”
赵本山说:
“哎呀,那太好了,董老师!你就本月的二十八号来吧。到时,我一定好好招待你!对了,你把你们学府所有的学员都带来让我看看。”
“好吧。就二十八号了。不见不散!”
赵本山在电话里面“哈哈”地笑了,然后说:
“董老师,你猜我在哪里给你打电话呢?”
“你在哪里?不是北京吗?”
我觉着他应该在北京似的。
赵本山说:
“我在慕尼黑看足球呢。明天回去。”
慕尼黑在德国呢。
哎呀妈呀!
赵本山在打国际长途呢。
我急忙撂下了电话。
我捅咕醒李玉琴:
“哎,李老师。”
李玉琴醒来:
“怎么了,老董?”
她以为我又犯高血压了,赶忙坐起来。
“赶快给董桂茹打电话,叫她领学员回来。”
董桂茹领着学员正在吉林市参加 “江城剧场”杯电视名角新秀大奖赛呢。
李玉琴说:
“你急忙急促地叫他们回来,要干啥呀?”
我就把刚才赵本山打电话的事情和她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
她“哈哈“大笑,说:
“我也知道那个摸泥黑啥的地方,离中国可老远了。咱们去了,他也回不来呀。”
“可也是啊。”
李玉琴说:
“赵本山可是东北的‘忽悠’大王啊。呵呵!”
我生气了说:
“他‘忽悠’范伟可以,他还能‘忽悠’我?哼!”
李玉琴一拍大腿说:
“对呀!现在有飞机呀。赵本山可以坐飞机回来呀。这扯不扯的,我把这茬儿给忘了。呵呵呵呵!”
“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呀。”
李玉琴操起电话就要打。
“别的。那可是国际长途啊。”
她拨开我的手,说:
“什么国际国内的。我给桂茹打电话,叫他们无论如何明天必须给我回来!”
“你态度好点不行吗?”
“再好,就错过机会了。”
说着,她开始“啪啪”地按电话键子,听那动静好像要把电话按零碎似的。
(六)我们来到本山基地
七月二十八日凌晨四点,一台轿车、一台面包车和一台大客车悄然驶出梨树。
车队一直向南越上高速路又向南奔驰。
我们终于成行了。
我们以我为首的董家成员有妻子李玉琴,儿子董连鹏、儿媳会丽娟,大女儿董桂茹、女婿王德林,小女儿董桂红以及我的琴师付老师都去了。
还有二十四名“学府”学员。
车辆以高速的速度在高速路上高速行进着。
我的心早已飞到了位于沈阳郊区的赵本山影视培训基地。
本山影视基地位于沈阳市南郊,距离沈阳市区有14公里,它坐落在沈丹高速公路桃仙段的出口处,距离桃仙机场2.2公里,北依绿岛森林公园,南傍浑南经济技术开发区。
本山影视基地里的所有建筑都不取华丽气派的风格,每一栋楼都是方方正正的造型、敦敦实实的结构。
整个基地里并没有高层建筑的身影、三层或四层的联体楼成为领衔主流。
不过,若是走进其中的任何一幢楼,你都会立刻被内部考究精美的装璜所深深折倒,一切都让人感到如处五星级酒店。
从二号大门进入基地,就会立刻仿佛走进了一处天然森林公园。
一座占地近百亩的小山令整个基地顿时显得气势磅礴起来,一株株参天大树仿佛是原始森林。
与这座小山相对应的是一个大型的湖泊,与多数住宅小区里婉约细致、清和瑰丽的人工湖所不同的是这座湖的很多个部位看起来都像是地地道道的大河,在整条“河湖”的黄金分割点处,还飞架着一座木桥。
影视基地的主体“内景影视棚”和“多功能练功房”成了本山钦点的两大重轴区域。
摄影棚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比长影、北影的摄影棚面积都大,目前已经排到了“全国第一”的位置。练功房占地面积与摄影棚几乎完全相同,又是一个“全国第一”。
车辆行驶到十一点的时候,前面出现了车祸,整个车队停止前进。
整个高速路面上面,全都是车辆,哩哩拉拉造出好几十里来。
六十分钟后,高速路变成了停车路了。
我们整整停车一个多小时。
这时,本山基地的田书记打过来多次电话询问:
“董老师,现在情况怎么样?”
田书记是本山指派专程陪同我们的领导,他就在三里地外的高速路出口焦急的等待着呢。
将近十二点,车辆才开始放行。
很快,我们就和田书记会合了。
我们的车辆跟随田书记的车辆很快就到了本山基地的宾馆了。
饭菜早就准备好了。
我们刚端起了饭碗,猛一抬头:
赵本山来了!
“赵老师你好!”
学员们纷纷惊呼。
赵本山微笑着边朝我们这桌走来,边朝学员们打招呼。
赵本山一把拉住我的手说:
“董老师,一路辛苦了!”
“本山,你就坐这吃吧。”
“不了,我那面还有客人。”
李玉琴说:
“请赵老师给大家讲几句话!”
学员们鼓掌。
赵本山高声说:
“同学们啊,我这里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的呀。哈哈!你们能够当董孝芳老师的学生,你们很幸福啊!相当年我是骑着自行车撵着学的董老师的《大观灯》的。一会儿我再来。晚上咱们一块看我们刘老根大舞台的节目。”
在学员们的掌声里,赵本山和他的客人们走了。
午饭后,赵本山又来到我们的驻地,并且和学员们合影留念了。
(七)赵本山和他的《墙里墙外》
晚上五点,我们吃饭。
席间,充满了喜庆和热闹。
我破例喝了点酒。
吃完饭后,我回总统套间休息。
我和李玉琴一个总统套间,董连鹏和他妻子在另一个总统套间。
全宾馆就两个总统套间。
总统套间要什么有什么。
其余的人都住普通房间了。
晚上七点,田书记来接我去刘老根大舞台去看节目。
节目是七点四十分开演。
本山早早等在剧场,我们两人握手落座。
他坐一排三号,我坐一排一号。
“本山,我到你这来的。你应该坐一号。”
他笑着说:
“无论到哪里,你永远是我的老师啊!是老师,就得坐头号位。哈哈!”
首先是王小虎和张可一对搭档上场。
王小虎说:
“今天,我们小哥俩给董孝芳老师来上一段我们俩个最得意的段子。希望董老师批评指正。”
接下来上场的是我的学生阎光明和他的搭档赵海燕。
阎光明说:
“董老师是我的亲老师,他还是我的四平老乡,还是我老爷的半个学生呢。我应该叫他叔叔姥爷。”
赵海燕说:
“我就是梨树人,也是梨树剧团出来的。可是,我到剧团的时候,董老师已经去当大学老师去了。董老师一直是我最崇拜的老师。”
他们的讲话,受到了学员们的热烈欢迎。
他俩表演了二人转《猪八戒背媳妇》,还背到台下逛一圈。
第三码出场的是电视剧《刘老根》里面二柱子的扮演者张小飞和他的搭档贺美玲。
最后,赵本山出场了。
他一共表演了两个节目。
首先,他和赵海燕表演了二人转《墙里墙外》。
他扮演大乏,赵海燕扮演二嫂。
二嫂 (唱)繁星眨眼月牙弯儿,
大乏 (唱)夜风轻拂柳树尖儿。
二嫂 (唱)我贪黑巴火来到墙跟前,
(唱)蹑悄的手扒墙头往过卖呆儿。
二嫂 (唱)二嫂我自打守寡一直没找伴儿,
大乏 (唱)大乏我四十多岁没有老婆孩儿。
二嫂 (唱)好政策打开我心中的门两扇儿,
大乏 (唱)多年的干巴树又冒出小芽尖儿。
二嫂 (唱)一看见光棍大乏我心里就打闪儿。
大乏 (唱)一瞅着寡妇二嫂我心里就撒吹儿。
二嫂 (唱)怕只怕惹出是非两下都不够脸儿。
大乏 (唱)传东邻扬西舍整不好得可碜一圈儿。
全场掌声不断,都为赵本山的精彩表演所打动。
而后,赵本山又表演了他最拿手的二胡演奏《二泉映月》。
他那娴熟的弓法、悲愤的胡音和凝重的表情,把我们领进了阿丙年代,把演出推向了高潮。
(八)我和我的《小鹰展翅》
晚上十点,赵本山他们的演出才结束。
随后,我们回到宾馆。
赵本山他们也随我们去宾馆礼堂。
我们的学员开始化妆演出。
九百多个坐席,被我们和他们的演员占据着。
董桂茹主持节目。
这回轮到我们出节目了。
我仍坐在一排的一号位置,赵本山坐三号位置。
只不过剧场不同了。
赵本山说:
“主持人!是不是叫董老师给大家先唱一段啊?”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董桂茹于是说:
“下面我们欢迎董孝芳给大家唱一段啊!”
在又一次的掌声中,我走上台去,给本山和全体观众唱了一段三十年前的《小鹰展翅》。
它是二人转作曲家那炳晨老师创作的“特调”,借用靠山、红柳子和武咳咳的曲调,杂糅而成的。
唱起来特别赶劲,听起来也特别悲愤:
提起这双眼,
旧社会的苦难怎能说的完。
那一年我给地主扛活,
在这柳江湾。
我劳累成病上工难。
那天地主来逼债,
抢走女儿顶债钱。
我儿声声把爹喊,
我娘拼命扑上前。
地主比那豺狼狠,
把我娘踢死在门外边。
唤娘娘不应,
叫儿儿不见。
吃人的旧社会逼瞎了我这双眼,
胸中燃起火一团。
全场响起“哗哗”的掌声。
随后,由我的弟子们跳起了舞蹈《好日子》,又有我的弟子张乃川、韩淑英表演二人转《西厢记》,宋明月、应宇航表演传统二人转小帽《小拜年》间杂扇子、手绢、大板的绝活儿。
演出结束后,赵本山兴致勃勃地蹬上舞台,手执麦克,对我的弟子们讲:
“同学们,你们今天能够在董老师身旁学戏,真是太幸福了……”
演出到了次日凌晨一点。
次日,我们就打道回府了。
还是田书记送我们到了来时的高速路口。
赵本山详细地问了我们这次的费用,当即给我们报销了三千五百元钱。
二十二& 中国曲艺
(一)摘自《中国影视曲艺网》上的报道
刚刚结束的“金博士”杯全国少儿曲艺大赛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历时两个多月,参赛节目从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曲协选送的144个节目中精挑细选,涵盖50多个曲种。
中国曲协主席、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说:
这次比赛的节目质量很高,节目很精彩。
论及小选手们的表现,相声演员常贵田更是脱口而出:
“喜出望外”。
“金博士”杯全国少儿曲艺大赛是中国曲艺家协会继2004年举办“侯宝林奖”中华青少年曲艺大赛之后,为了培养曲艺后备人才,为少年儿童展示艺术才华举行的又一次全国范围的重大赛事活动。
不论是谁,看了本届大赛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印像:
花团锦簇。
本次大赛要求选手年龄为3-15岁,分为少儿组(3-9岁)、少年组(10-15岁)进行。
参赛选手中,最小的只有5岁。
但他们的表演水平之高令人惊讶。
评弹名家程桂兰说,
作这个比赛的评委很难,因为很多节目大人演都很难,要评价小选手,惟一的感觉就是“太难选择了,太不忍心了”。
相声演员李金斗用相声语言作出了如此评价:
“活儿不错,比我小时候强多了。将来他们长大了肯定比我强,比王谦祥老师都强。”
很多观众认为,此言不虚。
来自天津的张童只有9岁,一段京韵大鼓《十大名山》如新莺出谷,技惊四座;演唱河南坠子的芦瑶沉稳扎实,眼神、表情俱佳;来自浙江的六位小朋友带来了他们的拿手节目群口道情《哇噻,滑板车》。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
宋代后吸收词、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
中央电视台导演汪文华说,
这个曲种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现代人对它了解得很少。有这样一个比赛,我们就能更多更深的了解曲艺,对传统曲艺的传承也是件功不可没的大好事。
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相声演员姜昆,十分兴奋地说,
本次大赛的特点可用三个字来概括:“新、精、灵”。
“新”是指大赛的面貌新。
不少节目令人耳目一新,堪称“古曲新风”。
一些节目在传统曲艺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其他元素,使节目的节奏加快、样式翻新,吸引了青少年的目光;
“精”是指节目的创作精。
每个参赛作品都经过了创作者和曲艺专家的反复研究,严格要求,使作品构思精巧,思想性强,贴近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体现了曲艺“轻骑兵”的优势;
“灵”是说孩子们的表演灵。
他们就像一群小精灵,给中国的曲艺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在全国的少年儿童心里播下了曲艺的种子。
作为本次大赛的监审,姜昆表示:
“通过这几场的比赛不难看出,小演员们平时总是在演,总是在练,看得出他们很熟练,也很下功夫。他们对曲艺发自真心的喜欢。我们真的很欣慰!”
据介绍,不少小选手们对曲艺的热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表演对口快板《今儿个真高兴》的两位湖北小朋友,个子虽小,但穿上红色喜庆的传统长褂,模样非常的可爱。
直到演出后,人们才得知,他们是带病上场。
5岁小朋友邢泽文演唱的西河大鼓难度很大,表现得也比较到位,赢得了观众及评委的阵阵掌声,比赛结束后,姜昆一把抱起了小泽文。
北京的李欣小朋友表演的是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的拿手曲目《长寿村》。
小李欣的声音洪亮高亢,有疾有缓,后半句拖腔唱得很有韵味。
想必,现在躺在病床上的关学增听到这样的声音,一定也会感到欣慰吧。
专家认为,曲艺节目应符合孩子的年龄要求和文化趣味,要避免“小大人”式的表演。
作品内容应该呈现孩子们熟悉的生活,要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行动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他们而不是成人对生活的理解。
童真童趣才是少儿曲艺最可贵之处。
本次大赛获得创作奖的节目都是儿童题材的,这种方向值得肯定。
中国曲协组联部副主任黄箭也认为,
少儿曲艺的培养方式与传统“师带徒”的方式不同,一些传统的曲艺节目只要让孩子们了解就行,不需要在专业技巧和艺术流派上过分计较。
发展少儿曲艺的目的更多的是活跃少儿的文化生活,让曲艺成为孩子们的一种文化修养、文化记忆,让传统的曲艺艺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曲艺后继乏人的说法被彻底打破,这些孩子不仅能继承传统的曲艺,还能有很多创新的地方,有些孩子还掌握了难度很高的曲艺技巧,令人惊叹!”
看了小选手们的表现,常贵田显得颇为激动:
“谁说曲艺现在走下坡路?我对曲艺的现状就觉得很乐观,有这么多优秀的曲艺新秀,曲艺必定能兴盛。”
正是由于广大曲艺工作者“从娃娃抓起”的艰苦努力,曲艺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才焕发出新的生命。为鼓励创作和新人,本次比赛特别设立了作品奖和新苗奖。
对于为大赛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指导教师,设立了组织奖和园丁奖。
“这次曲艺大赛之所以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是曲艺界人士多年辛勤工作、长期积累的结果。”
曲艺理论家常祥霖这样说。
几十年前,曲艺界的老前辈就提出了“曲艺要走近青年”的想法,这个想法也得到了曲艺人的广泛认同。
几十年来,他们无论是在节目的创作上还是在节目的表演上都在向这个目标前进。
除此之外,各地方曲艺工作者也在曲艺艺术的传承、培养曲艺幼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比如河北省著名的快板演员常志,在20年前就开始致力于少儿曲艺培养工作。
河北省有一批这样的创作者、组织者,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习曲艺艺术。
近十年来,河北曲协主席团成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带孩子。
这些领导在工作之余都辅导着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爱好曲艺表演的孩子。
每年暑假,河北曲协还要举行少儿曲艺比赛,以此推动和激励新节目和新人的出现。
每年十几次的曲艺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已成为常规。
全省形成了一种少儿曲艺发展的氛围。
本次大赛上获奖的作品、相声《你爷爷、我爷爷》就是从这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
看着两位小朋友一逗一捧颇为默契的表演,不难想象他们的辅导老师付出了多少心血。
本次少儿曲艺大赛中,河北成绩斐然,将6个金奖中的3个收入囊中。
湖北省的何忠华是一位优秀的曲艺演员,这些年来,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湖北艺校的教学中。
如今在正规的曲艺团中已经看不到了的稀有曲种,像湖北渔鼓、湖北小曲、三棒鼓,在湖北艺校中都有传授。
广东地区由于临近港台,孩子们受港台文化的影响较深,这就使传统曲艺的传承工作更显重要。
一些民间乐社,经常是一家几代人在同一个舞台上唱粤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们对曲艺艺术的兴趣,所以在广东唱粤曲的人非常多,基础很好。
姜昆表示,
曲艺要发展,团体要生存,演员要市场,创作要成果,曲艺事业要求我们做的工作太多。
曲艺要发展,根子在是否牢牢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曲艺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在曲艺行当的一切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怎样用新的视野看待曲艺的地位、职能、作用和发展途径?
姜昆特别强调了要“着眼于曲艺人的全面发展,着力于曲艺自身的事业发展与产业壮大。”
他说,只有以人为本,通过发展自身来更好地提高曲艺人的政治、艺术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形成曲艺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有了这样服务于发展的主体,就能使曲艺事业长期地、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曲艺艺术并不像一些人所认识的那样,是一种古老的、保守的,程式和界约非常鲜明的艺术形式,它的本质应该是创新的,变革的,进取的。”
(二)“中国少儿曲艺大赛颁奖委员会”的召唤
2006年八月二十二日晚上八点四十分,我们一行八人乘上了长春直通北京的60号列车。
次日早晨六点整,我们到达北京。
接站的是董桂茹的姓郑的朋友。
我紧忙告诉中央电视台少儿部,不叫他们派车来了。
小郑把我们直接送到中国铁道大厦。
接待我们的是位姓董的老太太。
我以为她年纪不过五十呢。
一唠,她五十开外了。
京城的人抗老哇!
我们住到了中国铁道宾馆,开了两个房间。
“董卿是你什么人啊?”
她愣了一下,说:
“啊,董卿她叫我阿姨。”
董卿是我国当前人气最旺的央视节目女主持人。
老董太太说:
“我受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委托来接你们。有招待不对的地方,请你们批评指正。”
“挺好挺好。谢谢你了。”
“本来姜昆要来看你们,但是‘金博士杯’全国少儿曲艺大赛现在正进行决赛阶段。他作为主要评委脱不开身子,就委托我给你们捎个话儿:过几天他请你们吃饭。”
“那就谢谢他了。”
老董太太说:
“你是董孝芳老师吧?”
“我是董孝芳。”
“1986年你来北京演《南郭学艺》时,满场子的载歌载舞,像个小伙子。”
“那时候都四十六了。”
“1985年,姜昆请你来给中国曲艺说唱团教手绢。教成了没有哇?”
我有点脸红,说:
“张德富那小子太笨。”
她哈哈一笑说:
“后来也学会了。就是飞的距离短点。”
“那次,姜昆他们去法国了吗?”
“去了,还引起轰动了。
我有些内疚地说:
“当时我把张德富看低了。”
“他没去上,你的手绢没学成,就没去。没个十年八年功夫能学会吗?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儿不行。”
我沉默了。
老姜太太说:
“董老师,你现在显得一点也不老。”
我乐了,却说:
“都六十七六了,周岁。”
她没有往下说,而是转正了话题:
“你们先休息休息,坐一晚上车了。下午我找导演过来。”
她说完,就走了。
董桂茹过来说:
“董老师,咱们还练不练?”
“继续练呀。怎么不练呀?”
董桂茹说:
“导演来辅导的话,咱们不就白练了吗?纠正动作更麻烦。”
“导演也得尊重咱们的意见。”
董桂茹于是叫来了我的两个小弟子宋明月、应宇航,让他们组成“一副架儿”,唱传统二人转小帽《小拜年》。
这是来之前,我和姜昆通电话时“定下来”的节目。
“你们一定要把你们学到的手绢、扇子、大板绝活里面最精致的方面展示给评委以及全国的观众看。虽然这次全国少儿曲艺大赛把咱们东北的二人转给落下了——不然的话,你们就成为正式的比赛选手了——但是,让他们看看我们的绝活到底怎么样?二人转和它们所有的姊妹艺术比较一把输赢,看谁最有生命力?我们以助威的方式,赢得选手的荣誉!你们有信心吗?”
两个孩子异口同声、一起呐喊:
声音斩钉截铁,久久地回荡在中国铁道宾馆的房间和走廊里面。
我的眼眶被我的泪水给湿润了。
我抑制着。
第二天,鞠萍姐姐来审节目。
她穿着一件浅色带白道儿的上衣,下身是裙子。
看上去,挺文雅大方的。
我叫过来我的弟子宋明月和应宇航,让他们表演。
鞠萍姐姐一边看,一边微笑。
然后,她说:
“演得很好。回去我跟昆哥学学。你们做准备吧!”
然后,鞠萍姐姐就回中国电视台去主持全国少儿曲艺大赛决赛了。
(三)“学府”荣获“颁奖仪式表演奖”
二十四日,大会导演组打来电话:
“董老师啊,你们来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开始排练了。”
于是,我们就去了演播大厅。
我直接进了导演组。
导演组共两个人。
一名杨导演,他是广州歌舞团的导演。
另一名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中联部的黄健部长。
两名导演热情地接待了我。
杨导演说:
“董老师啊,原来打算让你们上一出戏了。可是,整个颁奖演出就得超时啊。”
“那咋整啊?”
黄健部长说:
“正好,辽宁也有一副架。你们砍掉一个节目,合成一个节目。你看咋样?”
“那好吧。”
央视也够抠搜的,连这几分钟都喝不出来。
杨导演接着说:
“能有你们的节目上,还现场给全国直播,已经很不错了。”
“怎么个合并法?”
杨导演说:
“和你商量一下。四个小孩子两副架,用你们的传统二人转小帽《小拜年》的原腔原调先唱旧词,再用原腔原调唱新词。”
“我的学员还没有现想现唱的水平呢。”
杨导演“哈哈”大笑,说:
“新词由我们想办法。你的学员把现有的绝活儿展示出来就行了。不过,绝活再减点吧?”
“不能减了。本来我们还想增加一些绝活儿呢,愣叫你们给砍去不少。所以,我认为,绝活一个都不能少,我在动作方面给进一步再加工一下。”
两位导演当即表示同意。
二十八日下午四点五十四分,中央电视台少儿曲艺大赛决赛的现场直播开始了。
少儿频道主持人鞠萍姐姐和陈隆赫、陈云哲两位小笑星共同主持这台直播节目。
第一个节目是笑星梁天跟一个小朋友和说的一段快板。
第二个节目就是我的弟子宋明月、应宇航和辽宁那一副架的小演员合演的二人转小帽《小曲艺精英来北京》。
当鞠萍姐姐说:
我们这次由中央电视台少儿部和中国曲艺家协会举办的“金博士杯”全国少儿曲艺大赛因为把二人转给落掉了,现在我们就请少儿二人转的二副架儿给各位评委和全国的观众表演二人转小帽。
观众热烈鼓掌。
腔调还是《小拜年》的腔调,上部分是原词,而下部分就是《小曲艺精英来北京》的新词了。
唱原词的时候,我的两个弟子边唱边舞,不时地来个飞大板和手绢的绝活儿;唱新词时,弟子两人进行了双扇舞、下腰旋转手绢、下腰行走口叼手绢和飞接手绢等绝活儿的表演。
在短短的几分钟里面,弟子二人向评委们和全国观众展示了二人转绝活儿的多种动作,博得了全场阵阵开心称颂的掌声!
演出结束后,大会主办单位向我们“北方二人转董孝芳学府”颁发了“颁奖仪式表演奖”。
姜昆在演播大厅看望我们,发表了一段热情洋溢的讲话:
同学们,你们的演出成功啦!我代表中国曲艺家协会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你们现在有多么好的学习环境,还有像董老师这样的表演艺术家给你们上课,你们很幸福啊!中国的二人转多么漂亮啊,希望你们要好好地去学习它呀。
姜昆讲完话后,弟子们爆以热烈的掌声。
(四)我和一大群名人的合影
姜昆的讲话,我很受鼓舞。
我拉着他的手,走到镜头前面。
姜昆是中国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在演播大厅前面,我拜访了评书名家、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
她微笑地握着我的手说:
“董老师,你好!”
“你好,刘主席!你爱人挺好的?”
“他挺好的。”
这时,摄像师拍下了我们俩人的照片。
唐杰忠是本届评委之一,还是乐哈哈的摸样。
“你好啊,老董!一晃二十多年没见面了。哈哈!”
在演播大厅门外,我们两位老朋友又见面了。
摄像师拍下了我们的合影。
在演播大厅,我还见到了评书演员田连元和相声演员李金斗二位。
他们是作为嘉宾来参加颁奖会的。
两个人都对我不太熟悉。
“我是姜昆的朋友,我叫董孝芳,吉林省唱二人转的。”
他们表现出来极大的热情地和我握手。
摄像师没有放弃这两组照片的拍照。
和董桂茹、董连鹏他们合影的还有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鞠萍、张绍刚、马东、阿丘、朱迅,歌星蔡国庆,滑稽小品演员刘全和、刘全利等等。(全书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滴滴滴滴的纯音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