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朗读从高处落下来,重的速度快,一定先着地.对吗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导学案_四年级语文教案_梦幻网络
您的位置:&>>&&>>&&>>&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导学案
温馨寄语:只要认准目标,并朝着目标不懈努力,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拖着、宣布、固执、比萨城、胆大妄为&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真理的精神。(重点)4、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难点)学法指导: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生字新词。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完成自主练习。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问号,在小组内讨论。知识链接: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家和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学、学、学、心理学、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学》、《伦理学》、《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洲,他得思想改变了几乎全西方的哲学家。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一、自主学习:1、通过,我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我会写:jiā l& lu&&& bi&n l&n&& x&n& f&ng&& w&i& b&i&& y&& b&ng&& shuān& zh&(&&&&&&&& )(&&&&&&& )(&&&&&&&& )(&&&&&&& )(&&&&&&& )(&&&&&&&&& )tuō& zhe&& xuān& b&&& g&& zhi&& bǐ& s&& ch&ng&& dǎn& d&& w&ng& w&i(&&&&&& )(&&&&&&& )(&&&&&& )(&&&&&&&&&&&& )(&&&&&&&&&&&&&&&&& )2、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我理解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它们是:共2页,当前第1页12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导学案 相关文章:《文成公主进藏》教学实录《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彩那天》题西林壁支玉恒教学实录——《夜莺的歌声》《种一片太阳花》赏析《太阳的话》《飞向蓝天的恐龙》《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查看更多>> 四年级
相关信息: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在探索活动中,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2、能够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类推出其他相关倍数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教师活...()
一、谈话导入1.名言引入。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1.屏幕出示句子:&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2.简介&亚里士多德&。[板书]3.屏幕出...()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2、使学生掌握利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例3、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1第4—6题教学目标:⑴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⑵ 学生在观察、分析、抽...()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2、使学生掌握利...()
关键字含有“同时”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两个”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学习”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古代”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知识”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教学”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通过”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亚里士多德”的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中两个相反的结论指的是什么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中两个相反的结论指的是什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中两个相反的结论指的是什么
据说,1590年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俐略,曾在斜塔上做过著名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他使两个重量不等的铁球从塔顶垂直自由落下,结果同时着地,从而一举推翻了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关于重量不同的物体,其下落的速度也不同的定理.由此,比萨斜塔更加名噪全球.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要快.这符合人们的常识,如玻璃弹子就比羽毛落得快.伽俐略认为:下落速度与重量无关,所有物体下落速度都相同.很多人反对这个观点,为了让人们相信,伽俐略跑到比萨斜塔上扔下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结果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于是伽俐略胜利了.这个故事很可能是没有根据的.首先,当时没有理想的计时工具,伽俐略发现摆的等时性时是用自己的脉搏记时的,可见当时科学仪器的缺乏.如果做这个实验,很难做到让两个球同时抛出,即使做到了同时抛出,落地时间也无法准确判断;其次,空气阻力会对球的下落产生影响,玻璃弹子比羽毛下落得快就是因为空气阻力对羽毛下落的影响较大.两个铁球受空气阻力影响,落地时间很可能不一样,实验结果对伽俐略不利.所以,在伽俐略本人留下的记录中,没有任何地方提到比萨斜塔实验.实际上,伽俐略批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从逻辑推理开始的.他设想一个重物(如铁球)与一个轻物(如木球)同时下落,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当然是铁球落得快,木球落得慢.现在,试想把铁球与木球绑在一起,同时抛出,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一方面,铁球和木球组成了一个比铁球更重的物体,应当下落的比铁球更快;另一方面,铁球下落被木球拖住,其速度应该介于铁球与木球之间.这样,从同一个理论推出了互相矛盾的两个结论,所以,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值得怀疑的.正确结论应当是:下落速度与重量无关.伽俐略这位真正的近代实验之父,近代实验科学的创造者,并不满足于逻辑推理,他要用实验来验证他的设想.但不是跑到比萨斜塔抛下两个铁球,而是在室内用精心设计的斜面做实验.他做了很多不同坡度的斜面,斜面尽可能光滑.然后在不同斜面上滚下各种重量的铜球,他发现,物体从斜面上滚下,作加速度运动.但只要斜面坡度不变,无论什么重量的铜球滚下,加速度都一样;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但与坡度有关,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完全水平,加速度为零,物体若不受外力,他就应该永远沿直线作匀速运动,这实际上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如果斜面完全垂直,就相当于自由落体,这时加速度最大,但对无论什么重量的物体,加速度都一样.伽俐略做比萨斜塔实验这一传闻来自伽俐略晚年的学生维维安尼,他在写伽俐略的传记中提到伽俐略曾做此实验.但历史学家考证,没有任何理由表明伽俐略做过这一实验.值得一提的是,1586年荷兰物理学家斯台文用两个大小不同重量比为1:10的铅球,让它们从高30英尺的高度落下,结果两者几乎同时落在地面的木板上,围观者可以听到两个铅球撞击木板时发出的声音.1612年,一位亚里士多德派的物理学家为了反驳伽俐略,真的在比萨斜塔做了一个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的材料但重量不同的物体并不是在同一时刻到达地面.伽俐略在《两门新科学》中对此有一个辩护,意思是说,重量1:10的两个物体下落时只差一个很小的距离,可亚里士多德却说相差10倍.为什么忽视亚里士多德如此重大的失误却盯住我小小的误差不放呢?这也表明伽俐略没有做那个实验.
1.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十倍。2.把他们看做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得快。求采纳 纯手打 勿抄袭匡庐飞瀑--干正健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上传: 施慧君 &&&&更新时间: 10:31:17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九江市湖滨小学& 施慧君
①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拖着、宣布、固执、比萨城、胆大妄为&等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④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①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②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句,再讨论概括自然段段意。
  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五、总结: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一、复习导入,检查字词。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
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
注意正音:着地违背的确固执
(课件展示字词)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玩具球,一大一小。我们用它们来代表10磅重的铁球和1磅重的铁球。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样?(教师做两个玩具球同时下落的试验,两个球同时落在讲桌桌面上。)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物理现象。可是,就在1590年,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个现象,因为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他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课件出示亚里士多德的简介)
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了信奉的程度。亚里士多德的话被人们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如果有人怀疑他的观点,就会受到人们的责备。
  师:一个人怀疑,许多人责备。什么是&责备&?
  生:是斥责,是批评,是指责。
  (指导学生读人们指责的话:&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师: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亚里士多德的话就被人们奉若神明。那么关于这两个铁球怎样落地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生:(读)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师:这段话强调了什么?
  生:强调了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
  师:要是按照这样的说法,这两个铁球应该怎样从空中落下来?谁来演示一下?
  (一名学生走到讲台前手持玩具球演示下落的过程。)
  师:当时人们对这样的说法毫不怀疑。可是有一位年近25岁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读了这句话,他不是轻易地相信,而是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生:他先去思考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不对,然后又做了许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
  师:我们来品读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试验的。先看看他思考的过程。(出示课件)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①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②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学生读这段话。)
  师:一个事实得出两个结论,自然要引起伽利略的怀疑。这里说的&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结论&指的是什么?
  生:(经过仔细的研读和思考)&一个事实&指的是伽利略设想的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跟10磅重的铁球下落来比较;这&两个结论&呢,一个说它会比10磅重的铁球落得慢,一个说它比10磅重的铁球落得快。
  师:伽利略是怎么推导出这两个结论的呢?请一位同学来模拟推导一下,怎么得出的第一个结论,一边说一边演示。
  生1:(手持铁球边说边讲)这是两个铁球,一个是10磅重,它下落的速度快;一个是1磅重,它下落的速度慢。把它们拴在一起的时候,因为1磅重的铁球下落的速度慢,它就会拖住10磅重的铁球,就像这样,从而使这个整体在下落的时候速度变得慢了一些。
  师:你为什么说10磅重的铁球下落的速度快而1磅重的铁球下落的速度慢?
  生1:因为亚里士多德说,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
  (教师指导学生读&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这句话。)
  师:这是第一个结论。第二个结论是它下落的速度要比10磅重的铁球快。谁来推导?
 生2:(手持铁球边说边讲)这是两个铁球,一个是10磅重,一个是1磅重,把它们拴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是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因为亚里土多德说重的铁球比轻的铁球下落的速度快,那么这个11磅重的整体就会比10磅重的铁球下落快。
  (教师指导学生读&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句话。)
  师:一个事实中得出两个结论,这不合乎情理。这两个结论的推导过程中都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导过程是清晰准确的,自然要怀疑引用的观点。你再看,伽利略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导出这两个结论的时候,他确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正确的了吗?
  生:不确信。因为伽利略想:&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这可以证明。
  师:这是他思考之后产生的怀疑。他在思考的过程中,他相信吗?
  生:他在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时先说了&如果&,&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说明他还不能确信这个说法,说明他很谨慎、很小心。
  师:&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是一种假设,至于到底是不是正确,那要看你的说法是不是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推敲,我就相信,否则我就怀疑。在我得出判断之前,我不确信你的说法是正确的。我们把这段话完整地读一下,读出你在思考,读出你很谨慎,读出你的思考一步一步很严谨。
  (学生读伽利略思考的语段。)
  师: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体验一下怎样严谨地思考问题。
  (学生练习两分钟,同桌互相说,指名练习说。)
  师:伽利略不但通过思考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他还用试验来验证自己的怀疑。课文写伽利略做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一句话。
  生:(读)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师:一边读一边去品味,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生:(读后)他做了&许多次&试验。
  生:他是&反复&做试验。
  生:他是带着疑问去做试验。
  师:&反复&和&许多次&一样吗?
  生:&许多次&强调了次数多,&反复&就是说他是反反复复地做。
  生:&反复&就是说他重复地做了许多次试验。
  师:如果说&反复&做就是重复地做试验,那么我们把&反复&改为&重复&,行不行?
  生:(又读了一遍后)不行。
  师:为什么?&反复&是不是&重复&呢?
  生:&重复&就是说这个实验原原本本地再做一次,跟上一次做的没有什么不同;&反复&是说他还是在做这个试验,但是跟上一次做的可能会不一样。
  师:请你说一说有哪些不一样?
  生:可能他使用的球不一定都是铁的,可能用铜球,还可以换铝球来试。
  生:球的重量可能不一样。他可能用10磅重的和1磅重的两个铁球做试验,然后用20磅重的和1磅重的铁球来试验。他会更换不同重量的铁球来做试验。
  生:还有铁球下落的高度不一样,他可能让两个球同时从5米处下落,还可能从50米处下落。
  师:也就是说伽利略想了各种各样的情况去反复地做试验。他为什么要这样?
  生:这样的试验结果才可靠。
  (指导学生再读伽利略做试验的句子。)
  师:于是他就得出了结论&&(生读)&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师:他已经证明了亚里土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后来他又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这样做的目的就不仅是为了探求这个事实的真相,而且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
  (指名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许多人来到比萨斜塔周围,等着看伽利略的笑话。
  师:作者写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
  (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师: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就是说,再伟大的人,他说的话也可能出现错误。我们不能迷信伟人。
  师:这是第一层意思。&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再体会。
  生:就是说,伟人说的话,有的对,有的不对。
  师:这是第二层意思。再体会,是不是错了很多呢?
  生:不是,对的还是占多数,错的只占一小部分。
  师:对。这又是一层意思。所以读课文的时候要善于细细地品味,把课文里的意思准确地领悟到。
  (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师:对于权威的话,我们要学习,但不能迷信。而且,善于学习才能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伽利略能严谨地思考问题是因为他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他用试验的方法去研究科学,是向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学者阿基米德学习的结果。
  师:你们学习教材的时候,是不是不加思考就相信呢?
  (出示课件: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师:请看这句话是书上的原文。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10磅重的铁球的速度就是1磅重的铁球的10倍,那么按照课文的这种说法,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吗?有没有其他情况?请你审视这句话的说法是不是很严谨。
  生:(仔细阅读之后)课文只说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没有说从同一高处落下来。这样的话,有可能10磅重的不先着地。
  师:什么情况下10磅重的不先着地?
  生:比如说,10磅重的铁球离地10米,1磅重的铁球离地1米,这时,两个铁球就同时着地。
  生:再比如,10磅重的铁球离地10米,1磅重的铁球离地不到1米,这时,1磅重的铁球就先着地。
  师:课文的表述有漏洞,怎么修改就严谨了?
  生:把课文中的&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一句话改为&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
  (指导学生修改课文。)
  师:像伽利略那样理性地对待问题,严谨地思考问题,你才能发现真理。不论是哪一种源于祖传的思想和行为,在你没有验证之前,都不可轻信。不论对方是挚友,是老师,是市长甚至拥有更大权力的人物,他们的话都需要经过思考验证之后,才能被你认可。
  生:李老师,我忽然想起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师:对,不尊重真理,其实更是对师长多年培育的亵渎。
  师:我们再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一下课文。课文一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伽利略在上学期间就喜欢思考,第三、四、六自然段写他的怀疑和试验。那么课文的第二、五自然段不是写伽利略的事情,能不能去掉?
  生:不行。因为这两个自然段写出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写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谁都不思考,还对有思想的人进行责备、嘲讽,这就更加显出了伽利略的了不起。
  师:所以,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每一部分都在发挥特定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伽利略的思想和精神也因为有了这两个自然段的烘托,而显出对人类思想进步的巨大价值。先学到这里,下课。
①(出示插图幻灯片)这就是意大利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要在这里做试验,楼下是想看他出丑和围观议论的人们,当然也有记者。在这个名垂千古的试验中,你是想扮演做试验的伽利略还是做见证现场的记者?(学生自由选择)
②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记者,应向伽利略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伽利略,有可能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在文中勾画重点语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③同一组中扮演相同身份的同学互相交流: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回答才更加严密。
●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推选代表进行采访,同样身份的同学可以补充)
①您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话有错误的?
我先假设他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觉得无法解释,所以产生了怀疑,又经过反复的试验证明他确实错了。
你能不能更简单明白地说一说&一个事实,两个相反结论&的意思?
(引导学生共同研读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图示法、描述法等进行说明,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您的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要到比萨斜塔上来做公开试验呢?
因为人们过于崇拜和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话的确有错误。而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要通过公开试验来让人们改变观念,那就是不要盲从,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教师指导:当时人们是如何信奉亚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讥讽伽利略的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
④通过采访,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认识?(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等)
●受到启示,延伸课外
①到底实验结果怎样呢?(演示课件,范读最后一段,并出示最后一句话)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指名朗读这句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读出来。
(突出&才&字,人们原来一直信奉亚里士多德,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仍在说他&胆大妄为&,直到看试验后才恍然大悟;
突出&大&和&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更何况常人。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应该追求的是真理)
②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
③现在,如果老师把课文题目改成《两个球同时着地》,你认为可以吗?请课下仔细研究,并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