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利藏文此致敬礼的格式怎么写写

装订:其它
开本:其它
装订:其它
开本:其它
装订:其它
开本:其它
装订:平装
开本:大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其它
开本:16开
装订:其它
装订:其它
装订:平装
装订:其它
装订:其它
装订:其它
装订:平装
装订:硬精装
开本:16开
刻印方式:
装订:其它
装订:其它
装订:其它
装订:其它
装订:其它
装订:其它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其它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装订:硬精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大16开
装订:其它
装订:其它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大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硬精装
开本:16开
装订:硬精装
开本:大16开
装订:硬精装
开本:16开
装订:硬精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大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开本:16开
装订:硬精装
开本:16开
装订:硬精装
开本:16开
装订:硬精装
开本:16开
装订:硬精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大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硬精装
开本:16开
价格(元)
孔夫子旧书网是全球图书网站中最大的中文古旧书网站,汇集了全国各地的7680家网上书店与89289个网上书摊,展示多达5400万种图书书籍,为广大书友提供2009年1月出版的图书书籍数据查询,以及珍本拍卖、古籍信札拍卖、艺术品拍卖等功能。您可以在这里买书或卖书,进行网上二手图书交易,1元起价,100%交易安全。网上买书、开网上书店卖书、收藏品交易,首选孔夫子旧书网。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不能使用此页面的全部功能。
请换用其他浏览器或者开启对javascript的支持。
《西北史地》总目录()
整理者:梦饮千樽月注:①《西北史地》由兰州大学历史系主办,其内容以西北地区之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为主,涉及西北地区政治史、西北地区考古、西北地区出土文物、中外关系史、民族史、宗教史、西北地区城市史、西北地区边疆史、西北地区历史地理、西北历史人物、近现代西北地区革命史、西北交通史、西域学、简帛学、敦煌学、吐鲁番学、藏学、维吾尔学、东西方汉学、历史语言学、古代音乐、古代美术、长城学、西北城市研究、西北地区学术动态、当代西北地区政策研究等诸多大小领域。该刊物未被各大数据库收录,其目录似亦尚不见于网络,故整理之,以备研习以上领域者参阅。另,该刊物之电子版亦未曾见,查阅具体文章请赴图书馆。②对于专业名词可能存在的错误,本目录整理者不敢妄加修改,只在条目后以“&&”注出;③对于同一名词的不同翻译或写法,本目录整理者未作修改,如“祈连山”、“策妄阿喇布坦”等;④对于原书中出现过的某些作者名字的不同写法,如“翟宛华”与“翟婉华”、“霍昇平”与“霍升平”、“王秉诚”与“王秉城”等,整理者亦予以保留;⑤每个条目逗号后的数字为原书页码;⑥因本目录整理者未找到1983年的四期《西北史地》原书,只能依据1984年第1期的“1983年总目”予以整理,故该4期没有页码。《西北史地》1980年第1期(创刊号)(总第1期)目录辛安亭:在西北地区中俄关系史科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3西北地区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章程,5西北地区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理事会名单,8西北地区中俄关系史讨论会情况简介,6陈华:登泰山有感(诗一首),8薛文波:西北民族史料散介,9李之勤:关于清代边疆某些河流、湖泊、山脉和卡伦的定位问题,22刘次涵:评述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对沙俄及其侵华史的研究,30杨建新:清代的西北边防政策和沙俄的侵略,34安应民:藏族族源之探讨,42卢苇、潘淑玉选:岑参边塞诗选,49【外国史料选译】崔志筠译、马曼丽校:《西蒙古与乌梁海边区》选译,58【动态与争论】兰州大学历史系中俄关系史研究室研究动态,66【动态与争论】“美人计”还是“汉匈团结”?,66【动态与争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还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66《西北史地》1981年第1期(总第2期)目录薛文波:西北民族史料散介(续),1张令瑄:甘肃张鸿汀先生遗书提要(一),9杨建新:丝绸之路东段述略,19卢苇:丝绸之路的出现和开通,26艾尚连:试论摩尼教与回鹘的关系及其在唐朝的发展,34李蔚:略论曲端,41郭蕴华:从阿睦尔撒纳的叛乱看沙俄对准噶尔部的侵略,46【兰州史话】朱允兴:义和团大闹京畿首邑
替罪羊毓贤兰州挨斩,54樊保良:蒙古史要籍简介,58潘淑钰:唐诗中的西域诗篇选(上),61戍夫:阔涟海怀古(诗),18【外国史料选译】(瑞典)斯文海定著、王冀青译、马曼丽校:《中亚战迹》(选译),72【外国史料选译】(日)野泽俊敬著、赵汝青译:《关于岑参边塞诗的记录》(选译),77《西北史地》1981年第2期(总第3期)目录薛文波:西北民族史料散介(续完),1张令瑄:甘肃张鸿汀先生遗书提要(完),8&应为“续”而非“完”—— ——整理者注&张大可:西汉杰出的军事家赵充国,22马大正:噶尔丹与沙俄,28马曼丽:浅议《蒙古1卫拉特法典》的性质与宗旨——兼评苏联柯津院士的有关观点,39樊保良:蒙古族族源述略,45芈一之:从李土司族谱谈到吐谷浑与土族的关系——及土族族源问题,52达应庾:漫谈东干人与回回人,65孙修身:于阗媲摩城、坎城两地考,67汪受宽:拔延山考,73【兰州史话】朱允兴:偏安西北逞疯狂,秦州独立扭狂澜,77【外国史料选译】(日)松田寿男著、周伟洲译:吐谷浑遣使考,81【外国史料选译】(瑞)斯文海定著、王冀青译:中亚战迹(续完),95【外国史料选译】(美)宽登著、刘建丽译:北宋的吐蕃盟友——唃厮啰,100《西北史地》1981年第3期(总第4期)目录马霄石:回族居住区域的历史沿革,1杨建新:东乡族与伊斯兰教,8胡振华、黄间华:明代高昌馆来文及其历史价值初探,14李蔚:张浚与陕西富平之战,21郭蕴华:国家统一的历史见证——勒铭格登山纪功碑,28赵云田:清朝理藩院和中俄关系,32齐清顺:西域、新疆与新疆省,3978级学生张建昌:《史记o西南夷列传》所言“氐”范围考,47张令瑄:甘肃张鸿汀先生遗书提要(续完),53【甘肃人物】张大可:铁汉御史安维峻——读《谏垣存稿》,64【兰州史话】朱允兴:谭嗣同陇上成长,变法“嫌疑犯”戴罪来兰,68【外国史料选译】科诺林格著,赵瑾、王文译:米o德o斯科别列夫将军在土耳其斯坦(上),71【外国史料选译】(日)松田寿男著,周伟洲译:吐谷浑遣使考(续完),87【外国史料选译】(瑞典)斯文赫定著、安应民译、胡清华校,99【外国史料选译】(俄)奥布鲁切夫著、王希隆译:中亚研究者戈o尼o波塔宁的成就,105【争鸣】屈振华、秦江:浩罕属于古代中国,109《西北史地》1982年第1期(总第5期)目录冯绳武:祈连山及其周围地理历史气候资料的整理,1&“祈”应为“祁”——整理者注&何马:苏霸最近在帕米尔的行动说明了什么,19陈国干:清朝利用喇嘛教统治蒙古的的政策,25包寿南:石堡城疑辨,38马曼丽:俄国派往帕米尔的“侦察队”,43饶以诚:沙俄对辛亥革命的破坏,49关连吉、王劲:华氏门宦的兴衰,56【调查访问】朱解綝:雅隆访古,63【调查访问】王俊英执笔:卓尼县康多公社土族情况的调查报告,69【外国史料选译】(苏)科诺林格著,赵瑾、王文译:米o德o斯科别列夫将军在土耳其斯坦(续完),74【外国史料选译】(瑞典)斯文海定著、赵世玲译:土尔扈特人的逃亡,86【外国史料选译】(苏)奥勃鲁切夫著、王兆平译:古城喀喇和卓遗址中的宝藏,99【动态报导】陈华:西北地区中俄关系研究会与新疆史学会联合学术讨论会开幕词与闭幕词,105【动态报导】本刊编辑部:动态二则,107兰大七九级学生 吴景山:丝绸之路上的探索,109戍夫:吉木萨尔(诗一首),107《西北史地》1982年第2期(总第6期)目录林幹:如何正确处理古代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关系,1苏北海:西域地名考四则(新疆东部门户——哈密名称考、高昌高车名称辨、西域阴山考、中亚名城塔拉斯——江布尔名称考),8芈一之:喇嘛教与蒙古族的关系,22杨建新:关于东乡族的族源和形成,30李蔚:张元、吴昊事迹考略,38赵春晨:评中俄伊犁交涉中的左宗棠,47蔡志纯:成吉思汗病殂日期与地点小议,67张廷选:周宣王料民的太原,不是今山西太原,71安应民:“窜三苗于三危”之“三危”考,73徐日辉:甘肃古县望垣当为望豲辨,77【甘肃人物】张大可:东汉时期的安羌名将——凉州三明,79【外国名著选译】(日)松田寿男著、樊圃译:突厥勃兴史论(上),86【外国名著选译】(日)佐藤长著、王丰才编译、芈一之校订:吐谷浑的诸根据地,96【外国名著选译】(蒙)策哪顺巴勒扎尔著、胡斯振译、特图克校,108《西北史地》1982年第3期(总第7期)目录阴法鲁:敦煌唐末佚诗所反映的当地状况,1冯绳武:甘肃的历史文化遗迹,8王尧、陈践践:《于阗教法史》——敦煌古藏文写卷P.T.960译解,18李蔚:《番汉合时掌中珠》初探,26樊保良:略述元朝大统一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大发展,32王起雷:反科学的《外因论》——驳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上的谬论,40马明达、王继光:试论杨增新督新的伊斯兰教政策,45汤开建:西夏监军司驻地辨析,57热海默德:关于苏非派及其与嘎得忍耶门唤的关系,65&“门唤”应为“门宦”——整理者注&黄鸿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人在我国西北边疆的“考察”活动,72张维鸿汀遗稿、张令瑄辑订:甘肃丛书目录,78周轩:土尔扈特蒙古部落调查记,86【甘肃历史人物】张大可:西汉狄道辛氏,91【甘肃历史人物】罗楚南:滚滚源流万斛才——简介乾嘉国学大师邢澍,93【兰州史语】朱允兴:张大帅独霸陇坛
黄龙旗阴魂不散【来信和呼吁】永登县文化馆 杨培鑫:永登古建筑告急,99【来信和呼吁】吴丰培先生信札一则,71【外国名著选译】(日)松田寿男著、樊圃译:突厥勃兴史论(下),104【外国名著选译】(日)佐藤长著、王丰才编译、芈一之校订:汉代羌族的活动,112【外国名著选译】(日)佐藤长著、梁今知译、张茞校:赵充国及冯奉世的对羌作战,126【补白】杨建新:中国历史大辞典辞目释文(讨论稿)三则《西北史地》1983年第1期(总第8期)目录苏北海:从车师族到高昌回鹘杨建新:斯坦因和我国西北史地研究薛方昱:汉代令居塞地理位置考马曼丽:科兹洛夫与哈拉浩特文化高自厚:甘州回鹘世系考苗棣:清前期的西套难民问题和阿拉善旗的设置温玉成:龙门所见中外交通史料初探黎尚诚:羌族名将姜维与诸葛亮的“和戎政策”卢明辉:清代内蒙地区的“独贵龙”运动(日)前田正名著,张鉴衡、陈宗祥译:西夏时代河西南北的交通路线(日)西天龙雄著、潘守民译、黄润华修订:关于西夏佛经(美)路克o关顿著、赵结译:突厥以后、蒙古以前——过渡时期的中亚诸汗国——《草原帝国史》选译《西北史地》1983年第2期(总第9期)目录吴丰培:《西陲今略》考林幹:古突厥文碑铭札记王尧、陈践:敦煌古藏文《礼仪问答写卷》译解王宗维:《汉书o赵充国传》中的鲜水王世平:关于明固原城的两点考论——兼为《固原出土明代砖刻》一文补正樊保良:清政府经营乌梁海始末陈明猷:乾隆三年的宁夏大地震杨建新:月氏徐日辉:新版《辞海》中“西垂”、“西犬丘”释文疏证陈庆英、祝启源:《青史》中有关萨迦派记述的译注朱捷元:陕西省博物馆所藏张澍遗稿(上、下)&上篇刊于1983年第1期——整理者注&曾毅、温彬、永吉:关于唐石堡城的地理位置孙显宗:也谈唐石堡城遗址李蔚:刘锜与顺昌之战张天:塞外江南——宁夏(日)森安孝夫著、陈俊谋译:敦煌藏语史料中出现的北方民族(苏)雅o马尔戈林著、郑德林译:彼甫佐夫传《西北史地》1983年第3期(总第10期)目录陈连庆:《魏书》本纪中地望不详西域诸国考略周伟洲:关于吐谷浑的来源、迁徙和名称诸问题刘满:大震关考辨侯灿:汉晋时期的西域戊己校尉鲁深:关于李暹及其西行孙修身:敦煌李姓世系考李萍:关于甘州回鹘史中的几个问题蔡家艺:土尔扈特东返经由何路进入沙喇伯勒藩旭澜:蒋胡军进犯陕北及其溃败的一些情况薛英群:汉代符信考述(上下)——居延汉简研究&下篇刊于1983年第4期——整理者注&解放:激流勇进向光明——记我国第一个为解除大学女禁而奋斗的甘肃女青年邓春兰张大可:凉州智士贾诩述论王希隆:回族爱国将领——马福禄()(俄)巴托尔德著、米诺尔斯基英译、赵俪生汉译:蒙古察合台汗国简史——《七河史》之一章施瓦茨著、钟美珠译:新疆的和卓(节选)(日)榎一雄著、袁林译:《汉书o西域传》的研究——以呼尔威斯和岑仲勉两人最近成果为中心《西北史地》1983年第4期(总第11期)目录赵俪生:西北学的拓荒者之一——钱穆吴丰培:顾颉刚先生和所著西北考察日记程溯洛:高昌回鹘亦都护谱系考刘伉:中亚地名考略马汝珩、成崇德:论准噶尔民族政权奠基人——巴图尔浑台吉赵春晨:清季关于新疆问题的争论关连吉、刘次涵:1895年河湟事变初探于逢春:周平王东迁非避戎乃投戎辨李古寅:汉代河西军屯管理机构探讨张笃勤:秦州独立述评陈炳应:敦煌所出宋开宝八年“郑丑挞卖地舍契”订误马寿千:回族彭兴:一代甘肃学者皇甫谧马国荣:天池蔡志纯:释卡尔梅克(俄)巴托尔德著、王小甫译:加尔迪齐著《记述的装饰》摘要(日)若松宽著、包寰译:西宁东科尔呼图克图的事迹《西北史地》1984年第1期(总第12期)目录谷苞:论民族与宗教,1黄盛璋:关于“汉匈奴为鞮台耆且渠”印的若干问题,9林幹:沮渠北凉略论,14杨建新:论戎族,22钱伯泉:论西域的羌族,34吕一燃: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图巴族人说质疑,41马曼丽:明代瓦剌与西域,44郭蕴华:十八世纪中叶新疆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53侯灿:新发现的高昌王阚首归和麴嘉年号考,59吴光耀:西夏赵德明卒年小考洛桑群觉、陈庆英: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的驿站,66王建民:清乾嘉时期新疆屯田分布初探张思温:鸦片战争中的甘军,85【中俄关系】吴廷桢、刘进宝:略论林则徐对西北边患的预见,89【西北历史人物】艾尚连:关于李白的生地,95【西北历史人物】胡斯振:合撒儿的生平,97【书评】樊明方:两部关于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的力作,100【外国名著选译】(日)森安孝夫著、高然译:回鹘与敦煌,107【外国名著选译】(苏)皮科夫著、冯继钦译、龙体聪校:哈剌契丹的军事组织,122张凤英整理:本刊期目录殷景耀:《唐书》中关于弩失毕占有吐火罗之地的记载正确吗?[补白],128《西北史地》1984年第2期(总第13期)目录陈慧生: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疆民族历史研究,1顾颉刚遗稿:考察西北后的感想——关于中央政治学校附属蒙藏学校(1938年10月),12赵俪生:清康熙朝甘肃提督、靖逆将军、靖逆侯张勇事迹考略,17杨剑虹:从居延汉简看西汉在西北的屯田,22卢苇:论岑参的“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诗,34魏良弢:喀喇汗王朝的疆域及其境内民族,40史金波:凉州感应塔碑西夏文校释补正,47汪一鸣、钟侃:西夏都城兴庆府初探,52樊保良:成吉思汗与塔塔统阿,62王希隆:蔡大愚其人和甘肃护法运动,66【西北社会历史调查】【访古】李天祜:吐鲁番访古,73【西北社会历史调查】【丝路行】王炳华:“丝绸之路”南道中我国境内帕米尔路段调查,78【西北社会历史调查】【长城考察】陈守忠:甘肃境内秦长城遗迹调查及考证,88【西北社会历史调查】【长城考察】巩如旭:秦始皇万里长城首起处遗迹求索,97【西北士林】马序、施培新:段坚和他的哲学思想评价,104【译文】(日)石见清裕著、周伟洲译:唐之建国与匈奴的费也头,107【译文】(苏)达维多维奇著、徐均平译:两个喀喇汗朝,117【补白】王守业、窦步青:嘉峪关外新发现之汉代长城遗迹,16《西北史地》1984年第3期(总第14期)目录史念海:函谷关和新函谷关,1黄盛璋:回鹘译本《玄奘考》残卷五玄奘回程之地望与对音研究,9秦明智:北魏泾州二碑考,33黎尚诚:前凉史事述论,40魏光:何文哲墓志考略,47刘满:杜甫秦州诗地名考证,55唐景绅:简论清初甘肃回民起义,61李佩娟:米勒与《米勒卷袋》略述,68关武:孙中山开发西北的设想和计划,74张嘉选:红二方面军属部长征经过青海初探,78【敦煌学研究】贺世哲:从一条新资料谈藏经洞的封闭,83【敦煌学研究】孙修身:斯坦因《千佛图录》图版十三的内容考释【中外关系】杨建新:评所谓“继承浩罕遗产论”,95【文物古迹考论】王继光:《明会川伯赵安铁券》跋,100【西北士林】穆纪光:傅玄及其哲学思想,104【译文】(日)长泽和俊著、陈俊谋译:关于庭州的位置【译文】(日)长泽和俊著、张英莉译: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西北史地》1984年第4期(总第15期)目录程溯洛:高昌回鹘王国政治经济文化史略,1林悟殊:从考古发现看摩尼教在高昌回鹘的封建化,9杨建新:西突厥的形成、属部及其它诸问题,17冯永轩遗稿:“特勒”非误辨,24马曼丽:叶尼塞吉尔吉斯的西迁与中亚吉尔吉斯民族的形成,28安应民:藏族远古社会的发展,33纪宗安:试论耶律大石西迁的原因,41莫任南:从《穆天子传》和希罗多德《历史》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中西交通,50张大可:论诸葛亮出师,59钮仲勋:六胡州初探,69【吐鲁番学研究】田卫疆:明“高昌舘课”诸函文年代考释,73【史地考证】鲁人勇:新秦中地望考,82【史地考证】刘伉:中亚地名考略三则,84【人物述评】张克非、杜经国:论徐学功及其民团,91【人物述评】朱允兴:从兰州织呢局的创建看左宗棠的洋务思想,98【译文】(日)护雅夫著、陈翰译:关于粟特人向东方发展的一个考古资料,103【译文】弗雷德里克oJo梯加特著、丘进译:罗马与中国——历史事件之关系研究,109【译文】(日)上山大峻著、关学新译、学君校:敦煌资料与初期西藏佛教研究,113【名胜古迹】曾捷:吐鲁番的苏公塔,121《西北史地》1985年第1期(总第16期)目录金宝祥:吐蕃的形成、发展及其与唐的关系(上),1赵俪生:西北学的拓荒者之一——徐松,9李开元:论汉伐大宛和汉朝的西方政策,13周振鹏:西汉河西四郡设置年代考,19王宗维:汉代卢水胡的族名与居地问题,25齐陈骏、郭锋:氐人吕光和他的后凉政权,35梁新民:元代永昌路与明代永昌卫、清代永昌县的关系问题,43赵春晨:如何评价曾纪泽在伊犁交涉中的作用,48潘志平:张格尔入侵前后的清与浩罕之关系,58【敦煌学居延汉简研究】赵吕甫:读金毓黼《敦煌写本唐天宝官品令考释》书后,67【敦煌学居延汉简研究】杨剑虹:居延汉简所见的“佐史”,71【西北人物】蔡锦松:纪念维吾尔族忠诚的爱国主义者阿不都克里木o阿巴索夫,76【史地考述】肖之兴:葱岭,81【社会调查】芈一之:青海同仁县土族调查报告,84【问题讨论】王叔凯:古代北方民族何以经常南下和西迁,91【译文】(日)榎一雄著、徐秀灵译、陈国灿校:汉魏时期的敦煌,94【译文】苏联科学院著、蔡曼华译:阿玉奇统治时期的卡尔梅克汗国,103【译文】(澳)罗亦果著、刘建丽译:脱列哥那一二四〇年懿旨考述,113【书评】刘健:一本填补空白的书,118《西北史地》1985年第2期(总第17期)目录金宝祥:吐蕃的形成、发展及其和唐的关系(下),1萧兵:“昆仑”祁连说补证,9陈戈:焉耆尉犁危须都城考,22樊保良:维吾尔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32李蔚:西夏蕃官刍议,40唐景福:略论喇嘛教噶举派的历史作用,45杨定名:甘肃皋兰人朱克敬的洋务思想,52左书谔:从平准战争看乾隆对准部政策的转变,58【敦煌吐鲁番文书】郑炳林:高昌王国行政地理区划初探,64【敦煌吐鲁番文书】高自厚:从两件敦煌文书看河西回鹘,73【西北文物】张德明:打开又一个研究领域——谈敦煌遗画研究,80【西北文物】陈炳应:北元“中书左司都事厅印”考略,82【问题讨论】牛龙菲:若非“天马”,又何以称其名?——兼答伍德煦、陈守忠二先生,85【问题讨论】李振翼:唐石堡城方位之我见,89【问题讨论】吴永江:陇山古道考,93【西北开发】马启成:宁夏黄河水利开发述略,97【西北开发】王劲、王问:甘肃近代工业的开拓者——赖长,104【译文】(美)尼姆o韦尔斯著、熊建华译:与彭德怀的谈话,110【译文】(日)薮内清著、朴宽哲译:研讨推定斯坦因收集的敦煌遗书中的历书年代的方法,115【补白】《厄鲁特蒙古史论集》出版,96《西北史地》1985年第3期(总第18期)目录苏北海:嚈哒国在中亚的统治,1《突厥语大词典》筹备组:麻赫默德o喀什噶里和他的《突厥语大词典》,10段连勤:汉魏丁零同商周鬼方的关系,20王北辰:《大唐西域记》中的覩货逻、折摩驮那、纳缚波故国考,26芮传明:六世纪下半叶突厥与中原王朝的战争原因探讨,39阿合买提江o艾海提:回鹘西迁路线新探,46成振国:元阿力麻里古城地望再考,52蔡志纯:明朝前期对蒙古的民族政策,57【西北人物】蒙林:论成吉思汗知人善任,63【西北人物】玛o乌尼乌兰:六世达赖仓洋扎木苏的后半生,70【宗教研究】杨圣敏:试论回鹘宗教思想的演变与改宗摩尼教,73【宗教研究】马通:华哲o阿布都o董拉希与祁o马o鲜三门,80【西北名胜】徐日辉:麦积山石窟历史散记,88【问题讨论】董汉河:马仲英与河州事变,94【译文】(英)波伊勒著、黄时鉴译:亚力山大传说在中亚,103【译文】(苏)哈萨诺夫著、牛汝辰译:有价值的中亚地名文献,111【补白】甘肃省丝绸之路研究会筹委会成立,102学术信息数则,封二、封三、封底《西北史地》1985年第4期(总第19期)目录林幹:略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奴隶制的特点——兼论后突厥和西突厥社会的性质,1杨建新:批判地继承历史上的爱国主义,9武守志:五凉时期的河西经济——兼论汉代河西开发的历史趋势,13张大可:试论董卓及其凉州兵团,21翟宛华:论西汉与乌孙的和亲,29陈小平:“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浅释,36余太山:关于嚈哒的覆亡,38冯汉镛:东女国疆域考,44胡小鹏:吐谷浑与唐、吐蕃的关系,47赵荣:青海古道探微,56王希隆:清代实边新疆述略,62【史地考证】刘伉:铁门关考,72【史地考证】陈戈:铁门关、铁门谷和遮留谷,77【敦煌学】孙修身:敦煌遗书P2992号卷《沙州上甘州回鹘可汗状》有关问题考,80【城镇沿革】梁新民:武威地区建制沿革述略,86【新书评介】索文清:介绍日本最近出版的《拉萨地图》,97【译文】(美)费耐生著、赵俪生译:伊朗的宗教与文化,100【译文】(苏)克恰诺夫著姬增录译:十二世纪西夏法典,110【学术动态】甘肃丝绸之路研究会成立,118【学术动态】《中国古代旅行家西行足迹》即将出版,封二《西北史地》1986年第1期(总第20期)目录谷苞:河西四郡新农业区的开辟是丝绸之路畅通的关键,1戴禾、张英莉:中国丝绢的输出与西方的“野蚕丝”,7李淼:对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成因的几点认识,21崔明德:唐与回纥经济往来述论,25李仲立:范仲淹在庆州,30胡逢祥:《元经世大典地图》探源,35吴天墀:论党项拓跋氏族属及西夏国名,38马寿千:清朝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自卫抗清斗争述略,48赵俪生:丝绸之路上的两大国——伊朗和中国历史的比较,60【文献考释】王冀青:斯坦因所获粟特文《二号信札》译注,66【文献考释】陈庆英、祝启源:读八思巴的一件法旨,73【文献考释】张令瑄:《甘肃新通志稿》校读记,77【地区考证】陈守忠:李宪取兰会及相关城寨遗址考,86【人物评述】黎尚诚:唐代中兴名将浑瑊述略,91【译文】(日)若松宽著、袁林译、马曼丽校:明末内蒙古土默特人之进入青海——火落赤诺颜的事迹,95【译文】(日)大庭修著,赵晓柯、曹海科译:居延新出土的“候粟君所责寇恩事”简册——爰书考补,102&“候粟君”应为“侯粟君”——整理者注&《西北史地》1986年第2期(总第21期)目录鲜肖威、陈莉君: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环境演变,1聂新民:秦霸西戎地域考——秦国势力在黄土高原的扩展过程,9杨建新:吐火罗论,18段连勤:关于高车副伏罗路起义西迁的背景与时间问题,32余士雄:马可波罗记叙的元初两起叛乱考释,37(香港)许振兴:论明成祖对北边蒙古民族的备御政策,44王致中:清代甘宁青市场地理考,54【地理考证】鲁人勇:唐威州(安乐州)地理考,63【居延汉简吐鲁番文书研究】杨剑虹:从居延汉简《建武三年侯粟君所责寇恩事》看东汉的雇佣劳动,66【居延汉简吐鲁番文书研究】程喜霖:唐付宋赟等物帐跋,71【人物述评】汪受宽:马援的功业和精神,81【人物述评】高越、韩恩明:贾拓夫在陕北的早期革命活动,87【国外消息】(美)迪瓦:居美之卡尔梅克人,90【译文】(日)佐藤长著、邓锐龄译:西藏史研究入门,93【译文】(日)长泽和俊著、李步嘉译:拘弥国考,106【译文】(法)韩百诗著、耿昇译:叶尼塞河上游三部族考,115《西北史地》1986年第3期(总第22期)目录冯绳武、吴景山:民勤绿洲区划与几个历史地理问题,1刘锡淦:论突厥汗国的分裂,7安应民:吐蕃初期建制考释,11赵俪生、温玉成:一通与唐史、中亚史有关的新出土墓志,19王冀青:斯坦因对东方学研究的贡献——他关于中亚、南亚和西亚地区的研究论著与考察报告详目,21马德璞:清朝平定大小和卓的战争与香妃事迹,30樊保良:拉卜楞寺的历史作用,42穆德全:清代回族诗人蒋湘南及其在西北的诗作,47朱允兴:革新与守旧的一场搏斗,51【调查与回忆】辛安亭:陕甘宁边区对教材的改革,54【调查与回忆】王琦:拉卜楞上下塔哇解放前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状况,63【史地考证】徐鸿修:高阙新说商榷,76【史地考证】鲁才全:关于唐代庭州的几个问题,80【问题讨论】王宗维:汉代河西四郡始设年代问题,88【书评】白滨、史金波:《西夏文物研究》评介【译文】(日)榎一雄著、刘永增译:嚈哒民族的起源,103【译文】(日)片山章雄著、章莹译、吴大山校:关于Toquz Oγuz与“九姓”的几个问题,110《西北史地》1986年第4期(总第23期)目录黄盛璋:杂胡官印考,1陈可畏:古焉耆、尉犁国都及四十里城东旧城考,11朱士光:评毛乌素沙地形成与变迁问题的学术讨论,17张平:龟兹五铢铸币的考古发现及其有关问题,28马曼丽:成吉思汗暮年思想探幽,36赵永复:关于卢水胡的族源及迁移,43卢明辉:试论我国古代北方诸游牧民族之间及其与中原汉族的关系,54耿昇:法国对中国西域的研究,64江波:论策妄阿拉布坦时期准噶尔的兴衰,75赵颂尧:甘肃举人与公车上书,82刘同起:新疆东乡族人口结构状况,88【史地考证】李玉寿:猪野泽小考,95【史地考证】李志敏:支那名号原音证,99【译文】(匈)乌瑞著、荣新江译:KHROM(军镇):公元七至九世纪吐蕃帝国的行政单位,106【学术信息】丝绸之路暨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丝绸之路暨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纪要、谭其骧教授致大会的信、陈桥驿教授的开幕词)《西北史地》1987年第1期(总第24期)目录李之勤:元代陕西行省的驿道和驿站,1林悟殊:唐代长安火祆大秦寺考辨,8杨建新:唐代吐蕃在新疆地区的扩张,13赵荣:《水经注》渭河水系记述的虚实特征,22陈炳应:西夏军队的征选、廪给制度,32张克非:清代西北回族经济结构初探,39蒿峰:清初关西地区的开发,46【西北民族考】王小甫:先秦我国西北的塞种,57【西北民族考】魏良弢:高车和高车国,65【中外文化交流】陆庆夫:五凉政权与中西交通,71【史地考证】芈一之、姚聪喆:婼羌国址考,79【史地考证】罗丰:汉代萧关地理位置的初步研究,86【史地考证】霍昇平、胡迅雷:西夏离宫主殿位置小考,95【西北考古】牛龙菲:有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细腰鼓资料,99【译文】(英)胡特生著、莫任南译:丝绸贸易,102【译文】(美)陈觀胜著、王作全编译:印度佛教的中国化,117【译文】(美)休梅克著、熊建华译: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在延安,122《西北史地》1987年第2期(总第25期)目录武守志:五凉时期的河西儒学,1王开:“秦直道”新探,11耿昇:古代希腊罗马人笔下的赛里斯人,22赵蕴:北魏麟趾格辨,29杨铭:吐蕃时期敦煌部落设置考——兼及部落的内部组织,34牛汝辰、牛汝极:《突厥语大词典》第一卷中亚地名研究,41巴赫:察哈尔蒙古的西迁,51羽离子:元代拂林及爱薛生地地望辨正,56【敦煌学】王尧、陈践:归义军曹氏与于阗之关系补证——P、T、1284号吐蕃文书译释,60【敦煌学】李正宇:关于金山国和燉煌国建国的几个问题,63【西北开发与经济】王秉诚:试论元代在别什八里的屯田性质、目的、作用及其效果,76【西北开发与经济】左书谔:明代甘肃屯田述略,81【西北考古】尹德生:甘肃出土的几件原始社会打击乐器——陶铃试析,91【西北人物】张笃勤:赤诚爱国贯平生——于右任传略,96【译文】(苏)陆伯o列斯尼钦科著、贺兴平译:伟大的丝绸之路,103【译文】(日)吉村怜著、贺小平译:南朝天人图像向北朝以及周边诸国的传播,114《西北史地》1987年第3期(总第26期)目录臧知非:论亲汉时期河套地区的开发及其意义,1王炳华:唐安西柘厥关故址并有关问题研究,10郑炳林:十六国时期姑臧建都的自然和人口条件,21陈青荣:《汉书o赵充国传》中的西部都尉府治辨析,30李天石:宋夏争夺河西控制权述评,38苏北海:哈萨克族的天文与历法,52潘志平:中亚浩罕明格朝前史初探,61王善中:太平军远征西北述评,69柴玉英:八路军驻兰办事处与抗日救亡运动,74【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吕一燃、马大正: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几个问题,79【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周伟洲:唐代的安乐州和长乐州——兼论西夏时的威州和韦州,83【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樊明方:中俄乌里雅苏台设领交涉始末,87【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吕一燃:沙俄与一九一一年外蒙古“独立”,94【西北考古】张玉忠:天山阿拉沟考古考察与研究,106【译文】(日)森安孝夫著、陈俊谋译:敦煌与西回鹘王国——寄自吐鲁番的书信及礼物,117【编者作者读者论坛】杨建新、马曼丽:编余杂谈《西北史地》1987年第4期(总第27期)目录王育民:汉代丝路南北道疏勒会合论辨正,1段连勤:高车的经济、社会制度与风俗习惯,6陈良伟:试论北亚诸文化圈与晚古草原丝道——兼论草原丝道上的铜、金、陶贸易,12翟宛华:试论赵充国在河湟的屯田,19刘汉东:略论汉隋河西走廊的货币,24梁新民:前凉张氏增筑后的姑臧城的变迁,31江波:噶尔丹策零时期准噶尔的危机及其解决,39何玉畴、邓辉:试论左宗棠镇压甘肃回民起义的剿抚政策,44【敦煌吐鲁番研究】荣新江:吐鲁番文书《唐某人自书历官状》所记西域史事钩沉,53【宗教研究】李松茂:中国伊斯兰教史分期粗议,56【西北城市研究】武文军:兰州景观的综合分析,65【西北城市研究】谢鹏:银川市经济开发的基础及开发对策,77【西北城市研究】邓海弟:略论平凉旅游资源的开发,82【西北城市研究】张德强:有色冶金的开发和白银市的兴起,87【译文】(苏)ТoИo斯列萨尔丘克著、陈弘法译:关于固始汗的俄文档案材料,92【译文】(日)峰巍著、姚义田译:出土中国镜的列别节夫卡古坟,98【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罗贤佑:论元末麓川思氏的兴起,104【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马汝珩、马大正:伏尔加河畔土尔扈特汗国的建立及其与俄国的关系,110【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华立:乾隆年间移民出关与清前期天山北路农业的发展,119【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华立:《清代边疆政策研究》暨《清代边疆开发研究》编写工作会议纪述,132【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刘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编写工作会议在京召开,133《西北史地》1988年第1期(总第28期)目录任乃强、任新建:三苗、三危、赐支考辨,1程溯洛:甘州回鹘始末与撒里畏兀儿的迁徙及其下落,6郝苏民:蒙古学中一门综合性分支学科“卫拉特学”——以Folklore为中心,15王吉怀:论西北地区彩陶图案的发展与演变,25余太山:乌孙考,30王迎喜:简谈清代甘肃的书院,38【西北城市研究】武文军:西北城镇衰落的原因及历史教训,45【西北城市研究】赵昌:兰州的科技现状与开发对策,52【西北城市研究】马连玉:兰州发展战略问题,60【甘肃交通史研究】伊国清:编写甘肃公路交通史有关问题的探讨,71【甘肃交通史研究】吴景山:甘肃交通史研究述议,65【甘肃交通史研究】徐学力:古道纵横演兴衰【甘肃交通史研究】张国藩:左宗棠西征军对定西境内道路的整修及利用,87【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吕一燃:谢彬及其边疆史地著作,90【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蔡家艺:蒙古进藏熬茶浅议,99【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钱伯泉:岑参诗《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史地考释,107【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王希隆:清前期新疆的安插户,114【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潘志平:张格尔之乱的“英国背景”说质疑,117《西北史地》1988年第2期(总第29期)目录魏晋贤、陈守忠、王宗元:漓水水系及汉白石枹罕古城址考,1王北辰:甘肃锁阳城的历史演变,6艾尚连:薛延陀汗国与唐朝的关系及其兴亡,12羽离子:元朝广惠司提举爱薛出使罗马教廷及有关的中文史料,20李正宇:敦煌古城谈往,23王进玉:青金石的早期应用与中西交流,27牛龙菲:说“胡人半解弹琵琶”,33【西北城市研究】康柳硕:从兰州的历史看兰州的文化开发,39【西北城市研究】魏丽英:清季西北城市近代化的初步尝试,47【甘肃交通史研究】丝绸之路张掖古道考察队:丝绸之路张掖古道考察报告,56【甘肃交通史研究】贺青海、王开:毛乌素沙漠中亲汉“直道”遗迹探寻,73【甘肃交通史研究】陇南地区编史办:从栈道到公路,77【甘肃交通史研究】杨巨盛:古代交通史资治功能的探讨,88【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潘向明:略论清政府在南疆地区的宗教政策,93【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宋嗣喜: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与彼得一世往来书信研究,102【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刘蜀永:九龙半岛、九龙巡检司、九龙城史事考略,11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赵云田:关于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122《西北史地》1988年第3期(总第30期)目录莫任南:裴矩所记“丝路”考略,1陈育宁:近代内蒙古地区的“移民实边”及其影响,6何双全:窦融在河西,12孙振玉:从古文书看高昌回鹘摩尼教——对《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再研究,21【考古专栏】赵建龙:试论黄河流域的洞室墓,29【考古专栏】郎树德:大地湾考古与中国文明起源的线索,36【考古专栏】戴春阳:试论马家窑文化的渊源及有关问题,42【考古专栏】阎渭清:略论大地湾遗址的发掘意义,53【西北城市研究】葛生华:试论城市土地有偿使用,61【西北城市研究】刘清廉:兰州城市个体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开发,69【西北城市研究】谢鹏:交通运输与黄河上游城镇的开发,74【甘肃交通史研究】王友邦:中波友谊篇章,83【甘肃交通史研究】徐学力:兰州地理与道路开发,86【甘肃交通史研究】史鹏:前秦政权最后灭亡辨误,91【甘肃交通史研究】王乙:甘肃水运小史,93【甘肃交通史研究】杨志晓:甘肃境内黄河桥梁史略,96【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刘存宽:英国租借九龙新界始末,100【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石楠:辛亥革命前沙俄对蒙古地区的经济扩张,109【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乌云毕力格:略论和硕特汗廷对西藏的统治,115【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刘洪波:试论汉宣帝对匈奴政策的转变,124《西北史地》1988年第4期(总第31期)目录李仲立、郑子文:陇东分区政权改革刍议,1安应民:试论吐蕃墀松德赞时期的教派斗争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矛盾,8钮海燕:新疆坎儿井的若干问题及探讨,14姚继荣:杨一清与西北马政,19张云:五代时期的散居党项,25高永久:卓尼土司制度,31张学正:略论陕甘青地区几种主要文化的源流(提要),38【考古专栏】戴春阳:“巫”、“舞”、“万舞”考略,42【考古专栏】张俊民:“部”与“候长”论略,47【考古专栏】王辉:论郑州南外期——有关夏商文化的几个问题,53【考古专栏】赵建龙:我对敦煌阳关及汉道的一点认识,58【西北城市研究】武文军:甘肃城镇开发中的资源危机,67【西北城市研究】赵建利:黄河上游的城镇与人口,71【西北城市研究】翟宛华:古代兰州史民族矛盾斗争的焦点,78【甘肃交通史研究】庆阳地区编史办:隋、唐、宋时期庆阳地区道路的发展,83【甘肃交通史研究】吴景山:甘肃古代的渡口及水运工具,9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段连勤:公元五世纪上半叶高昌历史发微,97【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马力:宋哲宗亲政时西北边费增加对财政经济的影响,105【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蔡志纯:试述清末蒙古地区的移民实边政策,11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吕一燃:辛亥革命时期俄国对新疆的侵略,118《西北史地》1989年第1期(总第32期)目录黄盛璋:敦煌于阗文书与汉文书中关于甘州回鹘史实异同及回鹘进占甘州的年代问题,1王树人:清代记述河源的一篇重要文献——通智的《河源记》,9何俊芳: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向甘肃的迁徙,15【考古专栏】薛英群:汉代西北屯田组织试探,21【考古专栏】马建华:从河西汉简“廪给簿”试谈边塞吏卒生活,30【考古专栏】戴春阳:古瓜州考辨,40【考古专栏】王辉:试论老关台文化及相关诸问题,52【西北城市研究】武文军:略论西北城市的分类及类变异,59【西北城市研究】王宏、李新娟:兰州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63【西北城市研究】张德强:须待开发的民族商城临夏市,72【西北城市研究】葛生华:兰州史丝绸之路的要道,76【甘肃交通史研究】定西地区公路交通史志编写办公室:远古至秦沿洮渭河谷古道路的开拓,79【甘肃交通史研究】庆阳地区公路交通史志编写办公室:庆阳地区公路交通史概述,82【甘肃交通史研究】天水市公路交通史志编写办公室:元明清时期天水境内道路建设与运输,88【甘肃交通史研究】祝世林:平凉主要古道考略,92【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吕一燃:发扬优良传统,开创边疆史地研究的新局面,94【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潘志平、蒋莉莉:1832年清与浩罕议和考,100【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沈传经:评白彦虎在新疆,110【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奥奇:《清代边疆史地论著索引》简介,1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张书田:“中国边疆史地学术讨论会”纪要,122《西北史地》1989年第2期(总第33期)目录贾敬颜:《陕西四镇图说》所记之甘青蒙古部落,1王吉怀:甘肃史前文化及其研究,5周忠瑜:对红军西路军失败原因的再认识,13【考古专栏】阎渭清:泾、渭地区前仰韶文化再检讨,17【考古专栏】张俊民、李永平:汉代边境巡逻制度浅析,31【考古专栏】何双全:汉代戍边士兵籍贯考述,31【考古专栏】李永良:敦煌汉简概述,39【城市研究】魏子衡:充分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是搞好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关键,48【城市研究】牛铮超:兰州投资环境的分析及对策,52【城市研究】张德强:西安市在西北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功能,56【甘肃交通史研究】张国藩:历代黄河桥梁的修建及其构造形式——甘肃、青海境内古黄河桥梁考,64【甘肃交通史研究】吴景山:猪野泽地望考,68【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何本方:长城的兴废与历代边政,82【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乌云毕力格:拉藏汗与和硕特汗廷的命运,95【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苏治光:清朝与浩罕的宗主外藩关系,104【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邢玉林:《西域史地论文资料索引》评介,112【补白】《读史基础》出版,113《西北史地》1989年第3期(总第34期)目录杨建新:论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1【日本专栏】白须净真:唐代の西州の武城城の前城主と沙州寿昌城主——唐代西州の城及びその城主に(附陈俊谋译汉文译文),11徐庄:一段鲜为人知的丝路——评鲁人勇《塞上丝路》,43刘松柏:安西大都护府历任大都护考略,46王野蘋:罗布人的来踪去迹,63【考古专栏】张珑、王自刚:山丹明-代烽燧的调查与研究,65【考古专栏】戴春阳:从、半山、马厂类型看马家窑文化的社会性质及演进,75【考古专栏】任步云:放马滩出土竹简日书刍议,82【西北城市研究】武文军:略论甘肃城镇文化资源的开发,89【西北城市研究】董寿文:西安、宝鸡、铜川三城市产业结构及其发展前景,93【甘肃交通史研究】驼铃叮咚动地来——兰州民间运输史略,99【甘肃交通史研究】窦彦平:以改革总揽全局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甘肃省交通十年改革概况,105【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房建昌:西藏邮政史述要,110【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李大龙:西汉西域屯田与使者校尉考辨,119【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白翠琴:曹魏的周边问题及民族政策——魏晋南北朝民族政策探究之一,123【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刘毅政:清代呼伦贝尔边防与俄人越界交涉,131欢迎海内外学者参加丝绸之路学术讨论会和丝绸之路考察的通告,138《西北史地》1989年第4期(总第35期)目录【考古专栏】蒲朝紱:试论沙井文化,1【考古专栏】郎树德:甘肃史前考古十年,13【考古专栏】水涛:关于寺洼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20翟婉华:西汉时期匈奴、乌孙的收继婚,24张金龙:北魏前期的北方边务及其与柔然的征战关系,30周宏伟:明清民国时期湟水流域城镇的盛衰变化浅论,38【城市研究专栏】张德强:西北城郊经济,45【城市研究专栏】魏允佩:浅议兰州在我国向西开放发展对外贸易总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50【城市研究专栏】徐学力:兰州“非交通枢纽”吗?,56【甘肃交通专栏】林启东:古代陇南山区道路建设,58【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陈可畏:乌孙、大月氏原居地及其迁徙考,6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张世明:年西藏地区与祖国内地和国外之间的区域贸易初探,67【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朱成国:试论《恰克图条约》对中俄贸易的影响,76【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王大刚:国内新疆现代史研究简况,82【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吕一燃、马大正:前进中的回顾,91《西北史地》1990年第1期(总第36期)目录程溯洛:《宋史o于阗传》中几个问题补证,1(日)白井千彰:关于《明史》八答黑商传——也论《明史》西域传与《西域番国志》之间的关系,18孙振玉:试论10世纪高昌回鹘王国在中亚历史中的地位,22萌萌:关于藏经洞封闭的原因,34刘学清:向西开放的先遣队——新疆对苏贸易考察观感,41【考古栏】戴春阳:齐家文化社会形态浅析,46【考古栏】周广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墓土标志初探,52【考古栏】张俊民:居延汉简贳卖衣物刍议简札记之一,58【考古栏】蒲朝紱:武威汉墓的分期与年代,62【西北城市研究】邓海弟:兰州的教育与兰州的振兴,74【西北城市研究】赵建利:兰州的出路在于科技兴市,80【西北城市研究】刘清廉:发展中的兰州当代社会科学事业,86《西北史地》1990年第2期(总第37期)目录武守志:丝路佛教文化论纲,1马曼丽:关于乌孙西徙葱岭的几个争论问题,9王秉诚:关于金满县残碑若干问题之管见,15【日本专栏】荒川正晴:スタイン将来「蒲昌群文书」の検討——Ast.III.3.07,08,037号文書の分析を中心にして-(附译文,谷祖纲、李桂兰译),23王北辰:甘肃黑水国古城考,45钱伯泉:中国“丝绸之路”血红蛋白病研究与西北史地,51刘美菘:也谈唐代民族政策中的几个问题,54【考古专栏】蒲朝紱:酒泉汉代墓葬,63【考古专栏】张宝玺:仙姑灵迹图,73【考古专栏】吴礽骧:战国秦长城与秦始皇,77【考古专栏】赵建龙执笔:张川大阳阎家村遗址调查记,82【考古专栏】何双全:两汉时期西北邮政蠡测,85牛汝辰、牛汝极:《突厥语大词典》第三卷地名译释,96张永江:关于瑞洵的几个问题,98【西北城市研究】张德强:兰州市发展外贸生产的困境与出路,104【西北城市研究】王宏:西北地区城市工业发展问题研究,107【西北城市研究】马波:兰州与甘肃中小城市在发展中的关系,113【西北城市研究】刘丽华:兰州市人门素质分析,115【补白】罗新本:突厥活动初见于史籍在大统六年考,114【补白】杨力:《汉唐和亲研究》已出版,122《西北史地》1990年第3期(总第38期)目录席臻贯:戏曲音乐历史渊源中的陇右、河西地位——为《中国戏曲志o甘肃卷》“概说”而撰,1(台湾)毕庆昌:论丝路为亚洲大地构造格局中的天然孔道,16张久和:达怛述论,20李吟屏:古代于阗国都再研究,28赵沛:从居延汉简看西汉时期西北边塞的粮食配给,37马曼丽:蒙古族的西进及其与西北各族的关系,43【考古专栏】薛英群:彭泽墓志释述,50【考古专栏】郎树德:论甘肃古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57【考古专栏】赵建龙:从高寺头大房基看大地湾大型房基的含意,64【考古专栏】张珑:从考古发现看《诗o大雅o公刘》的真实性——兼谈先周族的迁豳路线,69陈启生:陇南氐、羌探踪,76罗万寿、吴万善:论清代同治年间西北回族的变迁,76钟兴麒:库车与曲先考辨,87赵以武:试论十六国时代河西文化的成就,91李志敏:高梧关地理位置探讨,99【西北城市专栏】张德强、葛生华:向西开放,建立我国对外开放的完整格局,104【西北城市专栏】武文军:甘肃精神文明环境的再认识,109【西北城市专栏】赵建利:城市人口控制的几点思考,116《西北史地》1990年第4期(总第39期)目录苏北海:新疆伊犁地区岩画中的生殖祟拜及猎牧文化,1王吉怀:齐家文化概貌及社会性质的研究,12周星:黄河上游史前遗存及其族属推定,21张行:甘肃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29方步和:五凉文化对莫高窟艺术的催生和哺育,37【考古栏】赵建龙:关于敦煌古效谷县与宜禾的地理位置,45【考古栏】王辉: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合葬墓,51【考古栏】张俊民:史讳补例,61鲜明:《水经注》苑川考,66钱伯泉:新疆坎儿井的历史及其渊源,70王宝元:武威的鲜卑地名考,79刘进宝:鄂登堡与敦煌遗书,81高永久:丝绸之路上的于阗国,89翟婉华:西汉在西北的屯田及其经济效益,97【城市栏】王宏:论兰州实施“科技兴市”战略的条件、重点与对策,104【城市栏】刘清廉:试论兰州在黄河上游经济区中的主要作用,108【译文】费耐生著、赵红译:伊朗文化的分期,115《西北史地》1991年第1期(总第40期)目录【考古专栏】吴礽骧:新获敦煌马圈湾汉简中的西域资料,1【考古专栏】戴春阳:月氏文化族属、族源刍议,12【考古专栏】阎渭清:试论“概率分析”在考古学中的运用,21【考古专栏】张珑、王自刚:山丹仙堤故城的调查与研究吴斌祥:试论交河城衰废的必然性,34霍升平、胡迅雷:试论东汉乌氏梁氏家族的历史地位,39卢建一、王犹生:从居延汉简看汉代户籍制度一一居延汉简学习札记,44程民生:宋代西北地区特殊的商业形态,57杜常顺:西藏帕木竹巴地方政权兴衰述略,62【城市专栏】葛生华:试论先秦及秦汉时期兰州农业经济的发展,71【城市专栏】武文军:西北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77【城市专栏】谢鹏:对兰州经济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83黄建华:清朝以来吐番郡王家族的社会经济,88马永山:略论清末哲盟地区的蒙地开发,93齐清顺:清代新疆官员的更换制度,101沈传经:论近代西北地区的哥老会,1101990年西北史地总目录,121纪念本刊创刊十周年敬致作者、读者,124《西北史地》1991年第2期(总第41期)目录王北辰:甘肃河西古城骆驼城考,1余太山:关于鄯善国王治的位置,9赵沛:居延汉简见西汉时期西北边塞日常勤务制度,17尤明智:东汉初期的陇右割据与丝路复通,25吴承义:历代王朝经略青海各民族政策史要,34贺继宏:维吾尔族源研究,42彭清深:对近现代西北民族贸易之历史考察,48魏启宇:评《兰州市公路交通史》,58苏北海:新疆富蕴县的洞窟彩绘岩画及其猎牧文化,60【西北考古】许永杰、赵建龙:也谈唐汪式陶器的文化属性,76【西北考古】张俊民:《劳边使者过境中费》册折,82【西北考古】戴春阳:秦人o秦文化浅议,87【西北考古】马建华:甘肃与青海东部地区史前文化试探,96【城市研究】翟婉华:试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紧迫性,104【城市研究】王宏:兰州现代人口的地理分布与发展趋势,110【城市研究】刘清廉:兰州市人口文化素质分析,113【译文】(日)岩崎力著、李大龙译:西凉府政权的灭亡与宗哥族的发展,119《西北史地》1991年第3期(总第42期)目录【西北考古】阎渭清:汉字起源的考古学考察——从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谈起,1【西北考古】赵雪野:析齐家文化发达的手工制造业及相关诸问题,7【西北考古】蒲朝紱:中国货币的起源及历代主要货币,16【西北考古】唐晓军:居延汉简所见礼俗考,25蔡锋:论秦统一根据地的建立与扩大,32莫任南:五代宋辽金时期的中西陆路交通,43羽离子:西辽官方所行用的几种文字,51羊毅勇:关于巴里坤境内清代的几条交通路线,57赵信:甘肃天水师赵村史前文化遗址发掘与研究,64李并成:西汉酒泉郡若干县城的调查与考证,71张庆有:赛仓o罗桑札西绕杰与布里亚特蒙古汗王施供关系述略,77梁新民:姑臧城的若干问题及其他——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小辞典》“武威”条的五点质疑,79王锷、漆子扬:邢澍著述考 ,85【城市研究】张德强:兰州城市经济发展再议,91【城市研究】方创林、王宏:兰州城市空间结构与国图经济开发,97【译著】(日)江上波夫著、王子今译:匈奴的住所,103《西北史地》1991年第4期(总第43期)目录马曼丽: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民族关系的特点,1杨建新:关于回族族源和形成问题,10王秉城:关于北庭回鹘历史若干问题的探讨,17续西发:新疆阿勒泰地区图瓦人的生活习俗,28许成、汪一鸣:论西夏京畿的皇家寺院,32杨东晨:商周至春秋时期今陕西方国的形成及特征,40王希恩:游牧与氏族——匈奴社会组织演变纵论,49杨剑虹:论唐太宗与佛教,57党养性、谢继忠:“关西出将”原因探析,68朱莉:兰州市劳动适龄人口初析,73张荣芳:研究成果的结晶
学者入门之津梁——《居延汉简通论》读后,78张书城、张亚娃:忠臣烈士
千古同联,81【西北考古】唐晓军:甘肃岩画初探,83【西北考古】张俊民:《居延新简》释文例补,93【西北考古】马晓东:明清时期甘肃清真寺建筑,100【城市研究】武文军:一项重大的成功的示范工程,102【城市研究】葛生华:兰州近代工业发展述论,107【译文选登】(苏)JoHoA基斯利亚科夫著、何俊芳译、马曼丽校:中亚塔吉克的大父权制家庭,116《西北史地》1992年第1期(总第44期)目录高永久、王国华:藏族原始文化的核心——本教探究,1李学江:大夏国都统万城兴起的地理基础,9钟进文:甘州回鹘和摩尼教的关系——兼述东西贸易中的宗教因素,13杨建新:蒙、元时期甘肃的少数民族,16黄建华:额敏和卓家族统治吐鲁番盆地时的维吾尔族部落及人口,25曲英杰:秦都栎阳城考辨,33戴良佐:唐代庭州守捉城今地考,37石蓥:明代西北茶禁与茶商的活动,43王迎喜:简谈清代西宁府的教育,51穆长青:慕少堂先生之生平与著述,58张世华、索南: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左纵队全部经过了青海班玛地区,62【西北考古】赵建龙:关于月氏族文化的初探,67【西北考古】唐晓军:居延汉简所见“竞走”形式考略,75【西北考古】赵雪野、司有为:甘肃白龙江流域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79【书评】伊国清:关于《甘肃公路交通史》编写中有关问题的探讨,85【城市研究】祁国玺、王宏:兰州城郊城镇体系建设初探,92【城市研究】翟婉华:试论封建农奴制下的西藏藏族婚姻制度,96【城市研究】邓海弟:困境与出路——谈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农村的小康之路,104【译文】(日)岩崎力著,秦永章、李丽译校:宋代河西藏族与佛教,110《西北史地》1992年第2期(总第45期)目录【考古学】郎树德:甘肃史前史研究与展望,1【考古学】蒲朝紱:兰州汉代墓葬,9【考古学】薛英群:说驰刑简,17高荣:秦汉时期西北疆域的变迁,24杜斗成:隋文帝分舍利建塔的意义及其有关问题,30祝世林:唐代的陇右牧o八马坊,36张伯元:西夏o佛教o皇权,43周伟权:略论兴庆府在西夏建国史上的历史地位,50陈玮:明清时期青海蒙古部落兴衰史述略,55张体先:卫拉特蒙古在国外的分布,63马文华:清代新疆教育述略,65王国华、霍青满:甘南临夏地区宗教状况调查,73杨琰:兰州市人口分布与城镇发展,83【社会经济城市】武文军:贫穷而又富饶的黄金带——欧亚大陆二桥地带开发试析,87【社会经济城市】葛生华:我国西周时期的官吏侧度,93【社会经济城市】剡永生:略论古代君主文绩与政绩参差的原因,98《西北史地》1992年第3期(总第46期)目录杨东晨:论西北地区民族的迁徙及贡献,1王秉诚:再探“务涂谷”与“金满城”地理位置,12赵沛:居延边塞吏员课考制度,21陈永中:神泉障障址四议,29王素:高昌得名新探,33谭吴铁:于阗故都新探,40钱伯泉:从《高昌内藏奏得称价钱帐》看麴氏王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商人和商品,48羊毅勇:佛教在新疆南部传播路线之管见,57阮大荣:关于民族学的几个问题,64程溯洛:回纥汗国兴起前后与唐朝的关系,71乔益洁、王定邦:简述辛亥革命时期陕西起义及其影响,82【城市o社会o经济】张德强: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特征与面临的危机,88【城市o社会o经济】赵朋柱:连城古城再考,93【城市o社会o经济】刘萍:产权市场与企业兼并,96《西北史地》1992年第4期(总第47期)目录王子今:说“周”“舟”通义兼论周经营的早期航运,1刘汉东:鲜卑河西陇西“诸部”考,7裴卷举、王俊英:宕昌国王城地望辩析,14&“辩析”应为“辨析”——整理者注&张国藩、陈琦:敦煌交通地理文书考释——兼谈唐代敦煌通西域道之情形,24张乃翥:武周政权与中古胡化现象关系之探索,31杨富学、牛汝极: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释文的几处商榷,40夏雷鸣:《福乐智慧》与古代维吾尔医学,47尹伟先:试论明朝对甘青藏族地区的管理政策,58梁新民:天梯石窟的变迁,65邵如林:甘肃明肃王初探,68张承宗:简论鸦片战争前夜的边疆史地研究,70熊国尧:徽县《新修白水路记》摩崖刻石考略,76王国华:’92兰州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80【社会经济城市】杨永铭:抓好乡镇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几点思考,82【社会经济城市】陈守陆:市场经济对政法机关领导班子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86【社会经济城市】翟宛华:论中国古代虐杀女婴的恶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89《西北史地》1993年第1期(总第48期)目录【丝绸之路研究】陈炳应:中国蚕桑丝织的起源初探,1【丝绸之路研究】武文军:略论“新丝绸之路”经济走廊的开发【丝绸之路研究】李并成:居延汉简里程简地理调查与考释(一),15【丝绸之路研究】李万禄:穿越腾格里沙漠的丝绸之路,22【丝绸之路研究】易学言:展望亚欧第二大陆桥,26【丝绸之路研究】方步和:古丝路上的“密宗裸体艺术”,32【西北历史o地理】梁新民:姑臧是魏晋至隋唐间西域同中国内地贸易的枢纽,39【西北历史o地理】李华瑞:论宋初的西部边疆政策,44【西北历史o地理】邵如林:元亦都护高昌王纽林的斤葬地考,52【西北历史o地理】孙振玉、陈燕玲:清代浩罕国商业移民与中国的乌兹别克族,59【西北历史o地理】刘进宝: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及其成就,67【藏族研究】陈玮: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社会结构及政治制度浅析,79《西北史地》1993年第2期(总第49期)目录杨建新: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凝聚力,1马曼丽:论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与开发利用,9杨东晨:论西戎的变迁和民族融合,15陈琦、张国藩:论河西走廊交通的历史地位与作用,23姚继荣:明代西北马政机构置废考,36张金龙:《魏书》札记三则:关于北魏河西士人家族,43武守志:西行求法僧文化人格片论,48罗绍文:杨增新时期的新疆教育,57梁志胜:八十年代以来西北古代区域经济史研究综述,71张乃翥:论洛阳与中外文化交流史相关的若干考古学资料,89江波、钟福国:论现代裕固人的社会参与——观念与行为的调查研究报告,97阮大荣:原苏联民族问题初探,108《西北史地》1993年第3期(总第50期)目录王劲:大革命时期邓小平通志在西北地区的活动,1穆长青:轩辕黄帝本事暨黄帝陵新考,7赵沛、王宝萍:西汉居延边塞休吏制度,15唐晓军:汉代居延地区的政权组织,21克里木:柯尔克孜族名称来源考,32韩茂莉:宋代陕西沿边地带的兵屯与土地开垦,34陈育宁:元代对宁夏地区的经略,39高永久:萨毗考,46羽离子:《元史》等六史一碑爱薛传甄误,53王宝元:民族巨雄,爱国先躯:纪念阔端萨班凉州会商746年,58周云:岳钟琪西征准噶尔述论,60王钺、吴来山、张树青:俄国统治对哈萨克社会的影响,67朱允兴、王夏刚:杨增新治新十七年内政简述,72满达人、贾国芳编译:西藏文献综述,79尚衍斌:从茶、棉、葡萄酒、胡食的传播看古代西域与祖国内地的关系,86《西北史地》1993年第4期(总第51期)目录张崇琛:屈原神游西北的地理问题,1张华、张益明:伏羲o成纪o大地湾,5木易:齐家文化所发现卜骨的民族考古学研究,10王野苹:“龙城”新考,15刘文锁:佉卢文遗物在新疆的考古发现,18吴景山:东突厥汗国社会性质评述,27李志敏:“纳职”名称考述——兼谈粟特人在伊吾活动的有关问题,34孟楠:回纥别称“花门”考,39郑炳林:读敦煌文书P3859《后唐清泰三年六月沙州{亻+亲}司教授福集等状》札记,44闫天灵:《西域行程记》“马哈木王”考,51陶广峰:海上丝绸之路与西方法律法学的东渐及其影响,56钱伯泉、吐娜:罕东左卫蒙古人的迁徙及其融入撒里畏兀儿的经过,63加o奥其尔巴特:从《卫拉特法典》追溯古代蒙古人的刑法思想,68何步兰: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民族政策与甘肃西海固回民起义述评,72阮大荣:关于民族本质属性的探索,80王钺、张树青:苏联时期中亚各民族的文字改革和语言的变化,84杨铭:藏文史料中关于萨毗的记载,89【书评】王应国:民族地区地方史志的力作,94【书评】魏启宇:一部有民族特色的交通史,96【补白】介绍《西夏谚语》,93【书讯】中国墓葬研究系列图书,95《西北史地》1994年第1期(总第52期)目录张耀民:皇帝冢原址考,1申珝:从秦陵俑坑中的胡人形象谈起,6【争鸣】莫任南:再谈汉代有罗马人迁来河西吗石磊:雪海、走马川、渠犁地望初探,13吴松弟:唐代铁勒诸部的内迁,16梁新民:五凉文化渊源探微,25郑炳林、高伟:唐五代敦煌酿酒业初探,29陈国生:论汉都长安并非最善之地,37王雅红:试论兴庆府的城市建设与社会生活,40胡祥庆:成县古道钩沉,45王冀青:德国特林克勒尔中央亚细亚考察队的学术成就,48徐象平:抗战时期诞生在西北地区的地学刊物,52康民:冯玉祥与西北诸马结盟始末,57高永久:二十一世纪中国西北地区民族社会发展展望,62陈永中:《宣德宁夏志》名称考辨——兼说宣德《宁夏志》之重要价值及古灵州州址,67汪受宽:以救国自任的顾颉刚甘肃之行,71王劲、杨荣:于右任与陕西靖国军,77刘喜堂:青海建省述评,84杜思平、李永中:考古所见河西走廊西部的农业发展,91《西北史地》1994年第2期(总第53期)目录杨剑虹:居延汉简三类会计簿书窥则,1王三义:河西五凉文化与拜占庭文化比较,21雍际春:绵诸道城址考辩,28吴正科:汉张掖郡故城址及迁建时代考,33杨小敏:赵壹及其《刺世疾邪赋》,41张乃翥:武周万国天枢与西域文明,44夏雷鸣:古代维吾尔族时间医学的文化透视,47党宝海:论阿尔泰兵变,52钟长发:略谈凉州西夏碑与西夏文创始,57杨永平:格登山碑文考证译释,59石敬仁:左宗棠在西北植树种桑考,63王夏刚:杨增新在甘肃,70冯岁平:论《新修白水路记》的几个问题,75黄建华:新丰纺织公司的筹建与夭折,79王君:试论西部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81徐象平:西汉龙首渠的历史地理及其有关问题,86喇海青:回族在河西走廊之历史活动及其变迁,93《西北史地》1994年第3期(总第54期)目录余太山:西凉、北凉与西域关系述考,1苏北海:西突厥初期的王庭位置考,6李并成:河西走廊东部汉长城遗迹考,14沈颂全:汉代医学简的价值及其研究,21罗绍文:尘沆考,24&“尘”字为手写后印刷,似为“尘”之繁体,不能确定——整理者注&杨永平:李白《天马歌》赏析,28(日)土肥祐子:宋代的漳州商人,33陈玮:试论仰华寺与青海蒙藏关系,36周云:清代新疆土地制度研究状况概述,43张树青:国际法中的两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法律地位和民族自决权,59高永久:西域景教考述,64江波、钟福国:论主观社会指标调查在民族学研究中的意义,71吴恒祥:辛亥革命烈士——焦桐琴,76王希隆译、吴吉康校:从西宁到库库淖尔,80唐晓军:汉简所见“关传”与“过所”的关系,87吴承义:青海汉族溯源,91《西北史地》1994年第4期(总第55期)目录祝世林:陇山以东平凉地区南部古代地理地名探索,1李惠兴:西域“丝路”上的邮驿,8漆子扬:古代甘肃书院考,12赵长林:西北图书馆追记,17【汉简研究】赵沛:居延汉简所见《兵簿》《被兵簿》——兼论居延边塞兵器配给,20张金龙:十六国“地方”护军制度补正,30申茂盛、许卫东:浅论秦人贞洁观的强化与秦文化内容的发展,39郑炳林、冯培红:读《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札记,44【西北考古】陈海涛、刘惠琴:炳灵寺石窟及其三个重要阶段,50包随义:乱中求治,坚持统一的窦融,54张华:葫芦河文化与中华文明,59黄建华:国民党政府的新疆政策述论,64李崇新:《穆天子传》成书时代考,73张令瑄:三陇方志见知录(上),80《西北史地》1995年第1期(总第56期)目录【丝绸之路研究】陈育宁: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对宁夏地区的影响,1【史地考证】戴良佐:唐渠犁今地考,11【史地考证】范三畏:“甘谷”县名的深层文化意蕴,13【中亚研究】王钺:略论清代中期哈萨克斯坦的国际贸易,18【中亚研究】王平先:韩国藏大谷光瑞中亚文物收集品的种类及变迁,23【调查研究】闫天灵、张树青: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藏传佛教状况的比较研究,28刘建丽:北宋的秦川蕃部与堡寨,35夏雷鸣:巫术与维吾尔族民间医学,42王希隆:清前期昌吉遣犯起事述考,49王宝元:武威高沟堡古城考察记,54王红蕾:试论成吉思汗的法律思想,60彭建英:关于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战争,65张令瑄:三陇方志见知录(下),71《西北史地》1995年第2期(总第57期)目录杨建新:论丝绸之路的产生、发展及运行机制,1马曼丽:论跨国民族的特征及发展趋势,12王北辰:桥山黄帝陵地理考,17张华:伏羲传说之史影,32李崇新:《穆天子传》西行路线研究,41彭文:从蜀墓腰坑的设置看巴蜀文化与关中文化的交流,53马建军、杨明:从考古资料看古代戎族的社会发展状况,61曾礼:武都道初建地略考,69邵如林:“河西文化”论,73帅婷:简论隗嚣,91【补白】费雅君:青海巴藏沟鲜门门宦的形成与演变,90《西北史地》1995年第3期(总第58期)目录陈守忠、陈秀实:两河西、两云中、双龟兹+历史地理考证,1李并成:西汉酒泉郡池头、绥弥、乾齐三县城址考,7贺继宏:民族大迁徙为西域带来的发展和繁荣,12高永久:论犍陀罗佛教艺术,19徐黎丽:忽必烈官制之探析,23徐实:超勇亲王策棱述论,31费雅君:折冲樽俎
虎口索食——曾纪泽与《中俄伊犁条约》,35管守新:陶模抚新刍议,42周云:清代南疆的瓦哈甫土地制度,50张秋霞:金树仁与哈密事变,53戴良佐:抗日期间昌吉地区捐献运动,64侯伟丽:新疆锡伯族人口发展及状况评析,69江波、费翔:临夏伊斯兰“女学”研究,75杨伟:弘扬塞外文化
振兴宁夏经济——评《移民与宁夏区域文化》,85柯孜洛夫著、王希隆译:库库淖尔考察记,91《西北史地》1995年第4期(总第59期)目录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的绿洲大国称霸现象,1范三畏:汉代天水郡郡治考,8李万禄:古代沙陀部的兴衰演变与汉姓李姓,15石磊、齐正奎:炳灵寺扎地山石刻考释,19【丝路文化】徐百成、程鸿运:浅论唐代丝绸之路过天山路径,26【丝路文化】李弈萱:岑参西域诗中的火山、赤亭、走马川考,43【丝路文化】董念清:华尔纳与两次福格中国考察述论,49【近代风云】王劲、杨荣:于右任与国民军,55【近代风云】黄建华:浅议《新疆省工业五年计划》,61【近代风云】罗绍文:杨增新、冯玉祥之间的矛盾和新疆“三七”政变,67闫丽娟、江波:民族政策的核心及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84刘兰:略论地方志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86王钺:战后中亚各民族人口问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88【名著选译】(俄)彼o库o柯孜洛夫著、王希隆译:库库淖尔考察记,92《西北史地》1996年第1期(总第60期)目录杨建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1【古代民族】郭殿忱:秦灭义渠及其地望考,6【古代民族】张耀民:义渠都城考证琐记——义渠国都在今宁夏焦村乡西沟村,10【古代民族】黄布凡:象雄历史地理考略——兼述象雄文明对吐蕃文化的影响,13【丝路文化】王彦俊:丝路天水段古镇考略,20【丝路文化】杨巨盛:试论陕西古代交通的演变与启迪——学习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的体会,27【丝路文化】刘铭恕:龟兹库木吐拉发现的鬼子母壁画,37戴良佐:吉木萨尔和阜康的道教探讨, 39【民族关系】刘仲华:试论羁縻政策的思想基础,42【民族关系】张岩:新疆近现代政府对哈萨克族的统治,47【民族关系】姚军:西夏何时陷金之会州,57陈显远:安公生祠碑考,59杨荣:民国时期甘肃民族教育述略,63黄建华:迪化和谈前有关新疆问题的中苏交涉,68张稳刚、平凡:新亚欧大陆桥与甘肃经济发展,74王建红:亚欧内陆经济区构想,80《西北史地》1996年第2期(总第61期)目录苏北海:唐代四镇、伊西节度使考,1王献军:西藏早期的家族式政教合一制,18【西北考古】汪国富:大地湾遗址的文化内涵与开发前景,25【西北考古】陈显远、王云林: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30王雅红:西汉的市场与经济区,33贺继红:西域文化东传繁荣了中原文化,39【史地考证】王耀民:东汉北地郡治富平城考,48【史地考证】戴良佐:蒲类和木垒,50【史地考证】崔永红:金、夏积石州考,52杨永俊:试比较“凉州三明”的治羌政策,52彭建英:元代民族政策的类型特点及其主要指导思想,82王平先:斯坦因第一次中亚探险的动机,60【中共党史】李新市、马雪芹:王若飞被捕前后,64【中共党史】闫丽娟:红军长征对西北回民的工作——兼论回族人民对红军长征的贡献,67【书评】王锺翰:《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与文物》评介,66【译文】杜平译:萨珊王朝后期伊朗与突厥的关系,89《西北史地》1996年第3期(总第62期)目录薛仰敬:彭泽年谱,1【西北考古】裴卷举:浅述白龙江流域史前文化发展的内涵,18【西北考古】王彦俊:论伏羲氏族文化的内涵,26【边疆开发】杨昌泰:谢彬与左宗棠开发新疆之比较,37【边疆开发】王红蕾:近代中国西部边疆变迁的原因,44李万禄:浅议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52【汉简研究】刘文锁:新疆出土简犊的考古学研究,58【汉简研究】张俊民:汉代居延屯田小考——以甲渠候官出土文书为中心,66【民族关系研究】张兴胜:论唐朝与西突厥的关系,73【民族关系研究】邵文实:开元后期唐蕃关系探谜,80【民族关系研究】徐晓萍:论清初阿拉善和硕特部与清政府的关系,84【民族关系研究】高士荣:明代西北推行土司制度原因刍议,90张树青:关于当前民族主义现象特征及原因的思考,94《西北史地》1996年第4期(总第63期)目录【丝路研究】苏北海:楼兰古道对汉朝统一西域及丝路的重大贡献,1【丝路研究】朱普选:丝绸之路上的伊斯兰教,19【丝路研究】姚继荣:明代西北官牧制度中的“马价”问题,24【史地考证】李并成:东汉酒泉郡延寿县城考,30【史地考证】王国华、徐万和:浑邪王归汉年代辩正,33【史地考证】石磊:炳灵寺附近城关考,39【民族研究】何俊芳:卡尔梅克族:历史与现实,47【民族研究】苏依拉:东乡族妇女教育与社会发展问题思考,54【民族研究】汤代佳:努尔哈赤时期科尔沁部与满州的关系,59【民族研究】邓浩:从《突厥语词典》看喀喇汗王朝的物质文化,64刘正寅:西域伊斯兰教派和卓势力的膨胀与叶尔羌汗国的衰落,71李惠兴:隋朝内地与西域关系述略,81王劲、黄明:北洋军阀统治甘宁青历史概述,85彭文:秦人o齐人o尚武精神,93《西北史地》1997年第1期(总第64期)目录苏北海:阿力麻里古城的位置及其历史发展,1王治来:历史上汉族人向西北边疆的迁徙,14陈新海:历代移民屯田政策对青海社会的影响,21申珝:试论地理环境与秦霸业,26高荣:汉代河西的行政区划、职官建置及其特点,33李万禄:丝绸之路上的一块丰碑——对东汉《曹全碑》历史与书法之讨论,40张耀民:“北萧关”考,43田俊迁:成吉思汗的经济措施和其指导思想,49党宝海:扩廓帖木儿的族源、本名与汉姓,59易雪梅、李淑芬:西北地区地方志概述,62陈海涛:德国皇家吐鲁番考察队综述,67王君:朱元璋的廉政思想及其惩贪治腐举措,75郑炳起、李新市:略论西北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81(俄)彼o库o柯孜洛夫著、杨自福译:定远营考察,87《西北史地》1997年第2期(总第65期)目录【西北民族史研究】钟进文:裕固语地名“西至哈至”考释,1【西北民族史研究】尹伟先:关于突厥——维吾尔文献中的“吐蕃”名称问题,6【西北民族史研究】张久和:河西地区的达怛,20【西北民族史研究】王青:也论卢水胡以及月氏胡的居处和族源,25【民族社会学】张敦福:内蒙古牧区公共资源的困境——一个社会史的回顾,31【民族社会学】江波、赵利生: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结构分化的社会学研究——宁夏吴忠上桥乡解放村的考察,36【史地考证】裴卷举、王俊英:沓中考,45【史地考证】张耀民:豳国辨,53彭建英:试论清朝的治藏方略,56廖杨:论清代西北地区的民族立法,67刘仲华:清代新疆的封建教育和科举,76耿淑艳:甘南古洮州地区藏族妇女服饰文化初探,79徐实:关于甘肃省图书馆藏乾隆抄本《乌鲁木齐政略》,83李文:十年内战时期的甘肃新闻事业,86杨自福译:从哈喇浩特到定远营的考察,91【补白】民族出版社出版《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卷》,94《西北史地》1997年第3期(总第66期)目录苏北海:唐朝在吐鲁番盆地的国防设施,1郭睿姬:《周易》与秦陵及秦兵马俑关系初探,27【史地考证】王茂福:汉末北地、安定郡内徙新考,32【史地考证】张耀民:战国魏长城暨在庆阳遗址的考察,39【近代西北】张文琳:抗战期间陕西(国统区)公路建设的发展及其功用,46【近代西北】杨晨:保安会谈的历史意义,53【近代西北】徐晓萍: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与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的比较研究,58黄明:试论北洋军阀统治对甘宁青近代化的影响,63张力华:丝路诗词中的河西物产考释,68黄正林:北宋时期怀庆路的蕃族,71赵珍:民国西宁道尹黎丹,77王平先:大谷光瑞o中亚探险o佛学研究,82高士荣:略论蒙元政府与西北各族首领的友好关系,87王济宪:清政府在新疆的防腐败措施,92《西北史地》1997年第4期(总第67期)目录李仲立:秦直道新论,1王乃昂、蔡为民:凉都姑臧城址及城区变迁初探,7薛仰敬:甘肃县市释名,13陈新海:论丝路地区的尚武精神与民族体育,34【争鸣】赵鹏翥:令居何在之我见,39【史地考证】胡小鹏:元甘肃行省诸驿道考,40【史地考证】戴良佐:务涂谷今地考,47【史地考证】裴文:汉武威城址的初步考证,51【史地考证】施连山:明肃王墓考略,53(台湾)林恩显:台湾研究内蒙古、西藏、新疆、的回顾与展望,59闫天灵:略论中国古代宗教的世俗化发展,71孙功达:甘陇硕儒——刘尔炘,76郭伟:揭开《帝王世纪》一书二说之谜,83闫庆生、黄正林:八十年代以来庆阳古代史研究进展综述,91刘瑛:《西北边荒布道记》及其史料价值,97【补白】邓沛:淝水之战秦军人数小考,100《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总第68期)目录【民族研究】杨建新:评忽必烈的三位理财大臣,1【民族研究】徐黎丽:忽必烈的人才观,9【民族研究】闫丽娟、钟福国:裕固族心理素质透视,15高永久、马方: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18【文化西北】张耀民:试论长城文化对甘肃的影响,24【文化西北】彭海:汉语佛经中华夏国称的两大关系——“震旦”与“脂那”,35【文化西北】顾柄枢:泾川回山与西王母,43【史地考证】薛方昱:中国最早设置的邽、冀二县考,49【史地考证】徐万和、王国华:“沙阴池”、“盐泽”、“穷水塞”考述,55王希隆:清代新疆分封制的失败及其原因,58辛玉璞:《汉书o五行志》所记十二“大人”为何物?,66张志纯、陈全仁:明清时期甘州丝绸古道上的驿递塘铺和防御措施,68李明珠:永葆及其《乌鲁木齐事宜》,74乔益洁:民国初期甘青宁地区文化滞后及其原因,76【译文】杜平:伊朗和中国,83【书评】贾羽、胡玉冰:一部充满活力的史书——读冯福宽先生的《陕西回族史》,92【补白】蒙特科尔维诺;鄂多立克《西北史地》1998年第2期(中亚研究专辑)(总第69期)目录杨恕:俄语“中亚”一词含义的变化,1【中亚发展问题】章莹:希望与困难并存的中亚市场,4【中亚发展问题】郭宝珠、任俊卿、张莹:中亚政治经济环境与我国向西开放,10【中亚发展问题】胡红萍:中亚的石油:大国和地区力量争夺的新焦点,15陈香苓、魏长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亚华侨研究,23【中亚伊斯兰问题】杨建新、高永久:论中亚伊斯兰教的复兴问题,32【中亚伊斯兰问题】孟楠:沙俄征服中亚后对伊斯兰教的政策,40【中亚伊斯兰问题】潘志平:中亚伊斯兰复兴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47廖杨:试论中亚、突厥斯坦和土耳其斯坦的含义,53张岩:浅析维吾尔族近代之封建剥削,58石沧金:试述葛逻禄的衰落,65马建春:元代东传之回回地理学——兼论札马剌丁对中国地理学的历史贡献,69奇格:《卫拉特法典》体系的产生及其主要特点,75李琪:中亚史前文化的开端——旧石器时代文化,81【书评】马志良:分门别类
理清线索——也谈古代西域历史研究的方法,95《西北史地》1998年第3期(总第70期)目录【民族史】路笛:试解周人先祖的历史存疑,1【民族史】杨永俊:论西汉时期羌汉战争中的“羌中之利”,6【民族史】久玉林:论西汉时期汉匈民族的人群流动与双向同化,12【民族史】贺卫光:试论古代东亚游牧民族的西向运动,18【民族史】安俭:蒙古部落制管理形式初探,24【民族史】申艳红: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刑法制度初探,30【西北开发】张军、罗惠翾:也论赵充国河湟屯田的成效——兼论《屯田奏》的理论意义,34【西北开发】王文峰:略论《甘青宁史略》一书中的甘肃移民问题,40【西北开发】刘金萍:左宗棠开发西北的思想及实践,46【地方史】苏金花:丝路古国——阿兰考略,51【地方史】彭建英:明朝治藏方略的内容及特点,56【地方史】贾建飞:评马继业与英国驻喀什噶尔领事馆的建立,62【西北经济史】高荣、史秀花:先秦时期的河西农业,68【西北经济史】吐娜:清代伊犁牧厂经营始末,73【西北经济史】汤代佳:刘锦棠新疆屯田述略,77【西北经济史】王冰:明朝初期汉藏茶马互市的几个问题,82于素兰、瓦莲西娜: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85陈永中:《明史o张翀传》史实指误一则,88王云: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组成,89王伟:符秦兴衰的“晴雨表”——符秦谣谚纵览,94&“符”应为“苻”——整理者注&《西北史地》1998年第4期(总第71期)目录【西北历史】徐卫民:秦立国关中的历史地理考察,1【西北历史】苏裕民:汉代令居故址蠡测,10【西北历史】黄正林:南宋初年主战派经营陕西述论,18【西北开发】耿占军:试论清代陕西的经济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6【西北开发】刘志荣、刘鹏:论述秦半两,31【西北开发】胡政平:试论秦安古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地位,37【西北开发】文静:对清末民初两次人口调查的分析——以当时新疆人口为中心,43【西北民族】刘金萍: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新疆与俄国的贸易,47【西北民族】连菊霞、刘建丽:西北吐蕃对北宋的军事影响,52【西北民族】李行力:清朝统一新疆后推行的各项政策,58【民族宗教】杨文炯:关于伊斯兰教入华“标志”问题的再探讨,63【民族宗教】高永久、李林凤: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宗教自身发展中的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72【民族政法制度】王献军:西藏摄政制度述论,76【民族政法制度】申艳红:哈萨克汗国时期的法律初探,82张嵘:关于当前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历史透视——以二十世纪初期新道德普世运动为视点,89贾国芳、琛玉、满达人:国外人士研究中国西部文献史料析述,95尹显芳:试论苏维埃俄国对波兰的政策(年),99《西北史地》1999年第1期(总第72期)目录马曼丽、安俭:从成吉思汗的成功谈蒙古族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1杨永俊:对东汉“羌祸”的重新审视,8朱世广、张亚萍、王立新、杨贵宝:陇东彭原古城调查报告,14【东西文化交流】刘加林、王爱民、张德利:“古典时代”东西方人地观及差异探讨,19【东西文化交流】张文琳:外籍医务人员西北行述略(),24【社会与环境】宋保平:论历史时期黄河中游壶口瀑布的逆源侵蚀间题,32【社会与环境】葛庆华:试论清初中期川陕交界地区的开发与环境问题,37刘戈:回鹘文买卖文书的格式套语与断代问题,42王晓晖、李艳:凉州土豪折逋氏考,52曹希舜:李陵投降管见,59韩中义:略论新疆黑山派早期的发展史(16-18世纪),66闫天灵:试论藏传佛教文化区域特征形成中的文化接触因素——以肃南藏传佛教文化区为例,75张书城:再论李白“一房被窜于”哈密碎叶,81葛桂莲、姚兆余:蓄之既久
其发必厚——评《简明西夏史》,86《西北史地》1999年第2期(总第73期)目录杨建新:论西夏文化,1陈鸿钧:从古文学形上看上古“华夏”与“四夷”的关系,28王昭义:居延汉简中的“茭”,32【东西文化交流】李林凤:浅谈贵霜王国与中国,37【东西文化交流】杨永俊: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41【东西文化交流】杜平、孙家煌:古代欧亚大陆游牧民族社会组织与制度同象论,49【社会与环境】刘加林、王爱民、缪磊、刘宇:人地关系的历史探源,54【社会与环境】张中式:西汉张掖郡历史地理辨正——读徐万和《沙阴地、盐泽穷力塞考述》一文,59黄正林、窦向军:论唐代以前活动在陇东的少数民族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66(香港)周莲弟:富弼与北宋的御夏政策,75彭建英:元朝治藏方略,84张得祖:黄河探源综述,91聂红萍:第一次平准兵力考,93《西北史地》1999年第3期(总第74期)目录★城市形象与城建法制专题研究★【前言】【综合理论篇】叶骁军:关于建立地方学若干问题的探讨,1董晓峰:城市形象研究的兴起,5张生祥:兰州城市形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张彩梅:法制建设与兰州城市形象研究,13【城市建设法制篇】曹志兴、董晓峰:我国城建法制建设现状分析,20曹志兴:兰州市城建立法浅议,26曹志兴、曹琛晖:建设行政执法初探,30王雅红:兰州市城建法制建设的缺陷与不足,38【城市文化形象篇】周文魁:兰州城市文化形象研究,43董晓峰、牛慧恩:城市可持续发展基本途径,62【城市旅游形象篇】赵虹:天下黄河第一路与兰州旅游,66叶骁军:关于建设兰州标志性景观——中华国心塔,70张彩梅:以兰州为中心,加速发展甘肃旅游业,71任震英、董晓峰:兰州市山水特色与旅游开发研究,76★专题研究★曹志兴、薛陇平、郝磊:兰州城市建设法规体系和规划方案研究,81杨建新、曹志兴、廖杨、申艳红:兰州市城市建设中的民族宗教问题及其法制建设研究,90★其它★张佺仁、曾明浩:试论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人民民主法制的特点和经验,98雍秉乾:满族名将兆惠述略,104《西北史地》1999年第4期(总第75期)目录《西北史地》编辑部:告别读者王爱民、缪磊磊:历史时期兰州、临夏地区人地关系的转型探讨,1张兴胜:唐朝与突骑施攻战原因探微,9范学勇:《八棱碑》考述,16阎静生:新疆西突厥人与土耳其的源渊,21吕春华:试论宁夏青铜文化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25刘志荣、刘燕、白生君:试析西汉古镜的“透光”之谜,32王宇兵、王浩、朱世广、张亚萍:北宋大顺古城调查报告,37马占彪:浅谈青海玉树地区嘉纳文化,43张力仁:河西走廊民风的区域差异,46【民族现状调查研究】杨文炯:兰州市回族社区JAMAAT地缘变迁研究,52【民族现状调查研究】马玉倩:保安族社区文化现状调查,57【西北边疆研究】黄建华:北洋政府的新疆对苏政策,63【西北边疆研究】牛海桢: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68【西北边疆研究】丁淑琴:格鲁姆o格尔日麦洛及其《中国西部旅行记》,75【西北边疆研究】王储:论九十年代新疆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关系,78刘晖:打特字招牌,借丝路东风——论肃南旅游业的发展,84张文琳:外籍艺术与科教人员在西北——抗战、解放战争时期,89闫天灵:试论精致化人为宗教形成后的全民信教特征,95岳廷俊:尼雅遗址浅析,99张永平、龙杰:关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改革模式的几点思考,10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扎西德勒藏文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