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六月十二星期五奔跑吧2015跨年演唱会兄弟都有哪些明星

1月2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三季强势归来,之前一直走在星期五综艺前列的《奔跑吧兄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星期五来了,《我是歌手》也来了,那么观众们会选择哪一档节目来观看呢?
《奔跑吧兄弟》海报
《我是歌手》第三季海报
《奔跑吧兄弟》已经在星期五同时段收视领跑了很多期,在第十三期的时候遭遇了最强对手《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一共十五期,这个星期五将会播出第十三期,可以说是黄金期,因为跑男团的兄弟们经过十几期的磨合已经是相当默契,经过一期又一期的精彩呈现,跑男的口碑也是越来越好,有了自己固定的收视群体。
《奔跑吧兄弟》中的游戏环节从韩国移植到内地,引起了全民参与的热潮,比如最经典的跑男游戏撕名牌,已经成为了大众参与的一项游戏。跑男兄弟邓超还曾经发表过微博,校园里的学生们都在玩撕名牌的游戏。
跑男兄弟们个个走红,包括王祖蓝和王宝强的&宝蓝组合&,郑恺和陈赫的&阑尾兄弟&等等。逗比的队长邓超已经可以游刃有余的调节节目的气氛和照顾嘉宾,Angelababy也通过这个节目成功吸粉无数,明星红了节目也更加红火。
在第四期开始,观众们对跑男的差评已经逐渐减少,跑男兄弟们的表现越来越好,节目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因为临近结束,所以观众的热情空前高涨,节目组对本期的收视也是非常看好。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综艺大电影《奔跑吧 兄弟》是与非!_电影研究院_电影界
综艺大电影《奔跑吧 兄弟》是与非!
大电影《奔跑吧 兄弟》上映一周,票房破3.3亿元。继去年春节档《爸爸去哪儿》之后,再度引发争议话题:真人秀是不是电影?做这个是不是捞钱?
大导演冯小刚也公开表示:这种项目让投资人心都乱了,这是电影的慢性自杀。在这种硝烟滚滚的舆论态势下,影视独舌约请《奔跑》制片人李亚平写了这篇文章。她无意于卷入口水战,但很想建立正常的对话通道。她说得诚恳、平和、有料,也直面了前面提到的两大问题。
早起看到凡影最新一期数据,二月份即将上映的十余部影片里,《爸爸去哪儿2》,无论从总体认知、兴趣度、首选意向上来看,指数之高令人咂舌,细想却也情理之中。虽然凡影一再强调自己的数据只代表观影意向,与票房没有任何直接关联,但是可以想象,一部有强烈观影意向打底的影片,假使制作有保障,发行营销得当,且能够如期与观众见面,那么复制《爸爸1》的神话,延续《奔跑吧兄弟》的热度,恐怕没有太多悬念吧。
作为电影《奔跑吧兄弟》的制片人与参与者,也只有此刻,才又一次意识到,任何热闹现象背后,都有值得探究的冷静规律。与此同时,我也听到了一些措辞强烈的对&综艺牌&电影的批评。所有这些促使我决定把自己这些年的实践和摔打整理一下,与大家分享。
(1)《奔跑吧兄弟》的缘起
刚刚接触时候我觉得它不是电影。至少不是常规意义的电影。
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实践的选题。这几年现象级综艺节目的火爆,网络收视习惯的养成,电影银幕数的增长,观众的年轻化,这些变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整个娱乐产业的发展。我们爱美影视是新公司,同时开发几十个电影选题,有根据社会新闻改编的,有购买国外影片翻拍的,有年轻编剧脑洞大开写外星人的,从创意到拍摄是一个不断论证和自我否定的过程。我们判断一个题材是否成立,只有一个标准:为什么要在今天的中国拍摄一部这样的电影?这句话很空洞,但是很多故事和角度,都因为这句话被毙掉了。没有当下性,电影就没有共鸣,没有共鸣,就没有观众,没有观众,电影存在的意义完整吗?
电影开发是广种薄收的事情,莫言有句话,电影就是把没影的事儿变成有影儿。你得有在暗夜潜行的勇气和耐心,还得有宽广的心胸和高远的视野,在我看来,除了三观不正影响下一代成长发育的故事或者题材,基本上没有不能做的。前提是得看怎么做,能不能做好看了。
在做《奔跑吧兄弟》之前,我们在研究如何把浙江卫视一部动画片搬上大银幕。基于与卫视节目中心的良好沟通,我们互相讨论过把《爸爸回来了》、《十二道锋味》改编成电影的可能。最终确认《奔跑吧兄弟》无论从创作、制作、投资、发行、营销乃至对观众的诉求和口味上讲,特别是时间节点和可操作性上,都是值得去尝试。
不是所有的综艺都可以改编成电影,《奔跑吧兄弟》有足够的人气,青春积极正能量,演员们更偏向电影受众人群。项目启动之初,除了浙江卫视以外,华谊兄弟、万达影视、五洲发行等业内一线的公司都是投资方。大家一上来就按电影产品的理念去设计。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在节目第一季结束后,无缝衔接,让观众在电影院里看到&剧场版&,既是回味,也是全新体验。
当时卫视给我们的要求是:1)要延续节目的气质和精髓;2)要按时交片,保证如期上映;3)不能让投资人赔钱;3)不能给节目抹黑,节目做成这样不容易,还要做第二季第三季;4)不能给演员抹黑。这四条完成得如何,只能由观众来打分了。我自己不是特别满意。如果有第二次机会,我知道哪些地方是可以提升的。
(2)拍剧情片的努力是一段弯路
从2014年六月份随同节目组去SBS考察,到十一月底电影开拍,关于&是不是电影&的问题,对团队造成巨大困扰。
从项目开发的角度,强热IP,电影咖,年轻态和正能量,都是符合电影形态的基本要素,但怎么讲故事呢?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一个好故事的拍摄?我们前期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试图构建一个好故事。我们给奔跑团成员每个人都设置了虚拟身份,设定了戏剧动作和终极任务。同时我们非常固执地组建了一个电影摄制班底,动用了十二台爱丽莎,请到了《一代宗师》的录音指导,《寻龙诀》的置景师,徐静蕾的御用剪辑剪辑指导。当然最后这一切让我们离《奔跑吧兄弟》越来越远,也让拍摄一度陷入困顿。我们试图用电影的手法来拍摄一期真人秀,让观众获得从故事悬念到试听观感与电视综艺不同的体验和满足。
但是在片场,电影摄影机和真人秀遭遇了冲突,变成了&强对抗关系&,爱丽莎摄影机无法找到&奔跑的兄弟&,导演频繁喊CUT,演员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本人还是角色,无所适从。在片场,十一个演员围在监视器前,说真人秀不是这么拍的。那一刻真是崩溃啊!
从内容表达和娱乐心理来说,综艺和电影是没有本质差别的,都可以被定义为娱乐产品。但是从摄制工艺上来说,的确有很大的不同。在前期开发和筹备过程中,甚至在替身演员试拍过程中,你&刻意电影化&的努力,都失败了。在片场,在有限的倒计时规划里,幕后主创和十一位演员进行了一次深刻严肃的对谈。已经拍摄完成十五期节目的奔跑团成员,个个都是真人秀节目专家,而且在这个节目中建立了各自的成员个性,浸透了真挚的感情。
也正是在现场停工对谈的瞬间,我领悟了&跑男精神&是什么。那就是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去解决困境,并发挥团队的作用力。在我有限的拍片经验里,这么多演员们停下来,半夜三更和主创讨论明天拍什么,怎么拍,这是要命的事情。后来经纪人也发短信给我,他非常担心拍摄效果不好,会给演员们带来负面影响,我当时回复说,我们会在有限的时间内齐心协力去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努力到最后,如果剪辑成片效果不好的话,我会说服其他投资人,放弃上映。
现在回头看,我们当初还是对综艺节目搬上大银幕这件事有成见的,偏执地要强调其中的电影感。而忽略了这个综艺节目在韩国火爆四年的原因,以及落地中国后焕发的新的生命力。实际观众喜欢《奔跑吧兄弟》,是喜欢演员们真实的眼泪和欢笑,喜欢他们的认真和投入,喜欢节目带给大家的欢乐气氛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我们绕了一个大弯儿。后来我们自己开玩笑,幸好现在胶片不好买了,否则我们当初为了强调&电影&,用胶片拍,就更崩溃了。
最终,在与演员们的支持下,在卫视节目团队的合力下,大家将重心放在欢乐气氛的营造和节目气质的延续上,在后期剪辑中,忍痛将剧情设计性质的部分删除。最终保证悬疑气氛的完整,并强化喜剧色彩。剪辑指导一直纠结的花字也被用到了。因为事实证明,这些既是《奔跑吧兄弟》的语法,是与观众互动的通路,也是跑男内容气质的组成部分。
对《奔跑吧兄弟》这样一部奔跑着完成的电影,作为制片人,我的最低预期是如期上映,不要给节目和艺人抹黑。但作为投资人和营运者,影片审查并获得放映许可,只是完成了一半。卫视倾整个集团之力,全程跟进支持,并提供强大宣传平台。而从《北爱》就有过默契合作的万达,以及在拍摄过程中贴心辅导的华谊,则在全程营销和发行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真的是工业化的产物,从创意到上映,乃至后产品和全产业链拓展,拼的是整个行业的综合实力,以及单个项目的资源整合能力。《奔跑》片尾字幕特别长,每个名字都是一份沉默的力量。
(3)实践告诉我:市场就是共鸣
在热气腾腾的中国电影市场里,不怕多争论,而怕少实践。实践是电影人与观众唯一对话的窗口。每一部电影的面世,无论幕后初衷如何,都只有等到观众走进影院的一瞬,才能获得与观众握手交流的机会,听到他们的欢喜或者谩骂。这种交流越充分,电影市场才越活跃,电影创作的土壤才会越肥沃。韩国五千万人口,年人均观影次数四次,动辄一部电影会引发全国三分之一强的人口去电影院观看。假使有一天中国诞生了那样一部影片,哪怕有十分之一的人自发买票去看了,可以展望一下,当时的国产影片阵列,该是怎样一番胜景。相信到了那一天,中国人会有自己的诺兰、奉俊昊、科恩兄弟,自己的漫威,或者游乐园。
五年前我做过一部儿童片《小建的合唱团》,我当时以为自己在做中国版的《放牛班的春天》和《阳光小美女》。那部电影拿了龙标,但是今天还在我们家的抽屉里睡觉。我爹妈闲来无事会拿出来看看,啧啧不已,心想生个姑娘有多败家。我很喜欢那个故事,但是我意识到不仅仅是我个人,而是在一段时间内,我和我的伙伴们都很难做出《放牛班的春天》,无论是制作标准,还是行业体系,乃至市场的发展阶段,我们都没做好准备。电影的精神气质和相貌是关乎民族信仰的,当我们都还在迷惑和触碰信仰在哪里时,很多故事是讲不透的。当主人公堕入无底深渊,除了人物内心的信仰,还有什么引领他产生向善和无畏的勇气,给影片剧情带来真正意义的翻转,到达高潮,让观众热情澎湃,情绪彻底宣泄?
那次实践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瞬间,第一是看完粗剪,我问合伙人,咱们能重拍一遍吗?第二是组织试映时,有一位发行人说,你们邀请我来的时候,我以为是《小贱的合唱团》,早知道是这个&建&,我就不来了。
这两个瞬间调动了我很多思考。第一,活儿不行。第二,市场和我想得不一样,但是它又是那么强大而生动的存在着。市场就是一只大白鲨,我就像故事里的小人物,要么大白鲨把我吃了,要么我学会掌握它的性情,去驾驭它,和它去更远的海域,见识更辽阔的世界。
在那个前后,我还试着去做一部以诗人顾城为原型的话剧《CASTLE》。我带着剧本去找先锋剧场的总经理傅维伯。傅老师带我站在剧场里,他说你要做话剧,你告诉我什么叫市场。我脑子一片空白赶紧低头去百度。他说市场就是共鸣。你在舞台上或哭或笑,底下没几个观众,和黑压压一片,都是期待和入戏的眼神,你的创作感受是不一样的。
等到做电影《北京爱情故事》,我们在策划里写,&看似是写男人和女人,其实是写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城市的关系。是写爱情,更是写人性。&陈思诚是一位天赋与勤奋兼具的创作者,对电影有自己坚定的态度,他的剧本一稿出来就把前期策划的初衷形象诠释了。他说,观众会在电影里找到自己。影片首日上映票房破亿,既有品牌的力量,营销和发行的铺垫,也是对创作意图的印证。
《北爱》和《奔跑》上映时,我都在电影院里偷偷去观察过观众,看他们的表情,窃听他们的笑点和槽点。影片结束,跟在观众的身后,那一刻,欢喜或者诟病,都是真切直接的。还有什么比这些反应对创作者更有价值呢?
(4)《奔跑》的高票房不是原罪
写这篇作业时,恰逢《奔跑》上画一周。上一个星期五,《奔跑》的票房把所有人吓一跳。一位前辈说,看电影这件事,是观众说了算,票房好与坏,意料之中或者出人意表,都值得从业者去研究里面的门道。这一周,伴随票房的高热,我也收到很多良师益友的批评,好好一孩子怎么去做这么个电影,是电影吗?
我很感谢有人这么拿我当回事儿,感谢有人关注《奔跑》。认识的,不认识的,花钱看了,还点评点赞或者批评。我记得小时候有本期刊叫《作品与争鸣》。现在看不到了,不知道还健在不。听真话是福气。
昨天后半夜从杭州回到北京。我想起第一次在杭州审片被毙,直接从机场拉着箱子去机房的情景,以及为了这个电影,浙江卫视、华谊、万达、爱美的领导和小伙伴们疲倦焦虑的容颜。还有大半夜泡在水池里的奔跑团成员们。拍泳池那一段,一台摄影机从十米的摇臂上掉了下来。那是凌晨一两点钟。奔跑团成员们上岸喝了杯姜茶,互相打打气,又回到水里。拍完是凌晨三点。天色微白。一晃都是两月前的事情了。
最后我想正面回应一下两个问题,也算是直面吧!
一,《奔跑》是电影吗?如前所述,在刚刚接触这个项目时,我抱着很大的成见,其根基就是不认为是电影,至少不是常规意义的电影。但是从广义而言,它的娱乐功能,技术指标,收看和传播路径,又已经成为一个电影产品。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学术和流派问题,而是一个电影发展阶段和实践的问题。既然在好莱坞有那么多类型片,我们把真人秀搬上银幕又有何不可呢?而且,每年有那么多综艺节目,也不是每个搬进影院就会赚钱。从比例上说,赚钱的倒是少数。理性的投资者和制片人不会一窝蜂去做这件事,谈不到对行业的风向影响。
二,《奔跑》是捞钱吗?相对经典商业类型片,任何新的尝试其实都意味着更大的投资风险。近年来综艺改编电影的,赔钱的多,赚钱的少。事实上电影《奔跑》和《爸爸》系列的投资规模,在国产片投资规模中属于中等略低。并非像外界传言几百万拍几天狂圈钱。与其说赚钱是首要目的或者唯一目的,不如说是理性判断前提下的跨界协作和产业链探索。从这一点来说,不是做多了,而是还不够,还可以更明确,更从容,更专业,更完整。
今天看了《爸爸2》的观影意向,我在朋友圈说,有一只电鳗,让一池子的鱼都忘了死。现在全世界都在看中国电影市场这块蛋糕。总有一天这个市场里会有多样化的影片类型,我们中国人会用国际化语言讲中国故事。会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剧情片,会有天才的小成本,会有国际级的大制作,以及活跃在奥斯卡和欧洲电影节的导演。每个身在其中的年轻从业者,都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并找到自己的定位。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责任编辑:枯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奔跑吧2015公益活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