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电子罗庚下载是往下长的得意门生得意门生的意思是什么!

[转载]著名学者、大书法家、先尊吴玉如先生和他得意门生的书法精品
引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华大地上一南一北,生活着两位能用毛笔写字的大家,自此中国现代书法史上始有“南沈北吴”之说。即上海的沈尹默和天津的吴玉如。玉如先生一生治学严谨,慕名求学者众多,黄寿昌、严六符、李鹤年、单体乾、哈珮、欧阳中石、华非、尹连城、韩嘉祥等都是先生的得意门生。
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大师。字家琭,后以字行。1898年生于南京。原籍安徽泾县茂林村,故早年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博学多才,诗词文赋无一不精,通小学,精研训诂;书法真、行、草、隶、篆诸体皆擅。
吴玉如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与周恩来同班,因娴熟古文,受校长张伯苓赏识。吴玉如后入北京大学预科,又转入朝阳大学,因丁先祖忧而辍学。1916年,曾远赴吉林、哈尔滨一带谋生。
1921年以后历任黑龙江交涉局秘书、中东铁路局监事会秘书、北京烟酒督办公署秘书、南开大学文学院讲师兼经济研究所秘书、重庆国民党参政会秘书等职。
抗战胜利后,吴玉如曾在志达中学、达仁学院、工商学院等校任教,工商学院改为津沽大学后,任中文系主任,直迄天津解放。其间从不涉足政界。1968年文革期间,全部藏书被抄一空。
吴玉如自幼酷嗜书法,5岁时学写字,到十二三岁时,写小楷、行书已具有相当功力。后经几十年博览勤习专研,能熔合诸家风格,取唐、宋、元、清各朝名家之长,而又以二王(羲之、献之)为依归。形成了他端丽秀劲、遒健豪放、空灵飘逸的独特书风。隶、楷、行、草、篆无不精能。其小楷,放大后可作为大字帖临摹,可见功力精湛。他的行书、草书,在四体书法中造诣最高,集历代名家之长。在穿好扇骨的凹凸不平的扇面上悬腕写大草而无一败笔。吴玉如书法作品他在用纸、用笔、用墨方面,都有自己的习惯和见解。早年作字,不用玉版宣,喜用生宣、料半,中年以后只用绵连;他喜用淡墨,恶用墨汁;还善使细管长锋羊毫笔。
吴玉如在古文、诗词、文字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曾多次在国内和日本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会,受到国内外的推重赞赏。并有《吴玉如书法集》、《迂叟魏书千字文》、《迂叟自书诗稿》、《吴玉如行书千字文》等传世。而他最受人崇敬的不仅限于在文学、书法上的成就,主要是由于他那刚直不阿,一辈子不肯随波逐流的品格。他对后学,一生都是循循善诱,门人弟子以至私淑者,遍及南北,远至新疆力境尼克勒县,云南昆明、大理,广东、广西等地。
日吴玉如在津病逝。他生病期间为天津市政协和天津市民革书写的两幅中堂,成为最后遗作。
&(以下为吴玉如先生门生之书法精品,按年龄排序)
&黄寿昌,字眉介,号无求居士,早在少年时代,他就下苦功临习颜书、欧书。后来又专攻甲古文、金文、石鼓文和秦代刻石及汉碑,并辅临行、字贴。黄寿昌多年如一日,精心揣摩古人作品,临池不辍,吸取了各家书体在笔墨、形体、风神方面的艺术特色,为他在书法艺术上自成体势、自辟门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寿昌在潜心钻研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的基础上又专心攻研隋碑《龙藏寺》。加以他又同时努力于书法理论和古文学字,注意溶合南北书流之长,他的书艺因之一变为活,再变为厚,逐渐达到了形神兼备,自成一体,他的楷书潇洒活脱,精劲内敛,严正中富于变化,很有金石味道,草书取二王神韵,稳健而流畅,刚劲中带奇丽之风,篆、隶,书风雄强、峻拔,章法安排灵巧,疏密有素,各有独特风格。1977年吴玉如先生赋诗称赞他的造诣和笔墨的功力:经时不见介眉君,笔墨遥知切琢新。老去我欣逢畏友,精神磨炼后来人。
严六符&&&&&
学名仁统,男,汉族,原籍浙江慈溪,1908年11月生于天津。193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商学院。自细随叔祖父严范孙学书,初临柳公权,后学苏东坡,同时从师刘子久、陈少梅攻习山水画。40年代末从师吴玉如学"二王"及米芾,晚年专攻赵孟睢⑽幕彰鳌K鞣ǘ冉餮锨謇鲂阋荨W髌范啻卧诠谕庹钩黾霸诒⒈恚⑽┪锕荨⒓湍罟菔詹鼗虮槐獭O治旖蚴榉倚崂硎拢泄鸾绦崂硎拢旖蚨揭帐跹г涸撼ぃ旖蛞涤嗍榛г涸撼ぁ&&&&&&&&&&&&&&&
1961年秋当时先生住在进步道一幢意式老楼的二楼。一进门是居家的外间屋,也就是先生授课的地方。房间很宽敞,只是窗户朝北,显得不太明亮。一张老式的写字台靠窗放置,桌面上整齐地摆着笔、墨、砚、洗、碟,抽屉中码满了教学画稿和珂罗版影印的画册。先生每次授课将学生们平时的习作浏览一遍,再把方形的元书纸对折裁开,画上一些简单的树石,让学生们感受一下最基本的笔墨要领,然后人手一份作为第一次课的作业范本。下次课时根据学生临摹的状况找出起步点,安排临摹正式的画稿。对学生的作业纸先生也提出特定的要求,使用皮纸、绵纸、高丽纸或矾宣纸,基本上不用生宣纸,以期尽致地发挥先生所崇尚的笔放墨润、骨健神清的艺术长处。
  因先生弟子较多,故授徒不在一个时间,每次上课有八九个学生,围在先生的画桌旁,看先生逐个批改作业和对照原稿进行点评。在演示和讲解的过程中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加以启发引导。中间也穿插一些他所亲历的画坛轶事,个人学画与教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气氛融洽而活跃。他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切中肯綮,便当即表扬。
  通常情况是每周换一次画稿,并就作业的难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做一些说明和示范。稿子的调换很有针对性,一是立足于巩固已有成绩,再上新台阶;二是克服薄弱环节,扳掉不良积习;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新的东西。他教诲学生要学“真杀实砍”,莫近“马前三刀”。
  记得有一次上课,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观摩严先生画山石,他突然发问:“你们知道我为什么爱用新叶筋笔画画吗?”他停下笔,微笑着在学生的目光间逡巡了一遍接着说:“这是从陈少梅那里受到的启发。你们知道刘子久是我的老师,陈少梅是我的朋友。刘先生习惯用磨去了笔尖的秃笔,陈少梅却喜欢用带尖的硬毫笔。刘先生勾石头中侧锋并用,陈少梅却用中锋勾石头。陈少梅的笔法更适合画比较纯的北宗,行笔时用食指、中指、拇指拈转笔管,既硬朗又出转折顿挫的丰富变化。”严先生的传人,大多保持着这种用笔的特点。
  严六符先生作为津门著名书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多年探索山水画的教学规律,在本市课徒的老画家中最具凝聚力。数十年间从学者几乎无法统计。先生的画路颇适合初学者,传统根基扎实,且画路宽广,便于学生从规律入手,又不囿于一家一派的狭隘圈子,不致将学生引进限制艺术个性的道路。其教学方法也非常灵活,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
  先生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教学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对于一些急功近利和华而不实的方式方法坚决摈弃。反对学生抄小路、走捷径、求脱太早。在教学之余,先生还作了大量的示范画稿,供学生临摹。画稿的类型多种多样,形态各异,各种笔墨形式、不同纸性,以及一招一式的来龙去脉,都在现场示范中一一交代清楚。因此投师门下的学生,大都进步较快。
  身为近代爱国教育家严修的后人,先生谨记“表率生徒”、“勤思职务”的祖训,以一己之力,实践社会性的书画教育并使之进入高层次的意识活动。作为近代大家刘子久的得意门生,先生秉承“湖社”临摹原作的教学观念。他曾藏有众多如陈少梅、刘子久、启功等当时名家的画稿,都将其作为教学资料供学生临摹。可惜的是这些宝贵的资料在“文革”时期失散殆尽。
  日,严六符老师走完了他86岁的人生旅程。
鹤年先生尊师好学,五岁起从先叔祖海楼公受笔法,后师从郑家俊、甘眠羊、孟广慧、陈哲甫、汪德寿、王雪民、王襄、王药雨等先生,特别随侍吴玉如先生近50年。数十年间,取各师之长,刻苦钻研,在古文字学、文学、碑版鉴定、金石考证、古器物鉴别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均被书名所掩,而不被社会尽知。先生异乎寻常的毕生追求,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书法艺术风格,博通五体之际,尤精篆隶,被社会各界,名家、学者所公认。作品多次应邀在全国各地展出,国内各种工程、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纪念场馆多藏有书作,名胜古迹等亦多请题写匾联。还曾数次在香港、日本、芬兰、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展出,均博得一致赞扬,作品亦被收藏。
鹤年先生曾任天津市政协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理事、教育委员会委员、天津书协副主席、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天津市高校书法研究会顾问、文史馆名誉馆员、绍兴兰亭学会名誉会员、日本中国书法学院名誉教授、中国诸遂良文学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于右任书法艺术国际研究会中国总会名誉会长、天津分会会长、中国翰园碑林顾问等各学术团体的多种职务不计其数,还被日本四大书法组织之一“雪心会”聘为中国大陆第一位海外会友。曾用室名有“浪花平安馆”、“雨痴”、“坛海楼”、“归燕草堂”、“承素堂”等,别署“蹇斋”、“謇斋”。
1983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撰写1630周年。为纪念王羲之对我国书法艺术的杰出贡献,中国书协、书协浙江分会、兰亭书会联合发起纪念活动,邀请全国各地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碑版鉴定家共159人在绍兴兰亭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先生做为天津市的唯一代表参加此盛会,并于开幕后与舒同、沙孟海、沈迈士、诸乐三、费新我、钱君匋、祝嘉等共计十五位全国著名书法前辈,在右军祠正厅“尽得风流”匾额下进行书法交流。先生所书篆隶对联各一幅,以及大会结束前应邀表演(共五人)所书的“兰亭序”一通被绍兴有关部门永久珍藏,同时也为天津市书法界赢得了荣誉。
先生曾考证《宋拓九成宫》(故宫本)为宋翻宋拓本,受到著名学者朱鼎镛先生首肯,论文《鲜于璜碑考略》1988年入选中国汉代碑刻学术讨论会;早年考证的宋拓《孔宙碑》为诸位行家题跋。曾撰写论文,多方考证了首先于1898年秋知道、鉴定、收购甲骨的是孟广慧和王襄两位先生,王懿荣先生则是1899年由古董商人手中购其所余部分这一事实。先生一年爱好且富收藏,仅甲骨片就曾于市肆购藏孟广慧先生原有的430片,解放后仍藏其中最精华的30片,文革查抄退还的20片一直珍藏终生。
先生落实政策后的十余年间,编著出版了《书法知识概要》、《李鹤年书法》;编印了《蹇斋文摘》、《书法漫谈》、《甲骨文书法初探》、《金文笔法概述》等;整理编纂了《纪念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1630周年大会材料类纂》,撰写发表了《孟广慧、王襄、王懿荣与甲骨》、《甲骨发现百周年祭——答胡厚宣先生》等论文;编著了《五体书讲话》,并有未尽的甲骨文专著等,把自己的知识尽全力奉献给了人民。诸多论著对书法艺术、书法史与金石碑版的考证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受到书法界的重视。为纪念恩师孟定生先生,终在1957年于困境中完成了《錞于室殷契余珠》书稿,王襄老为此书所作《孟定生殷契序》一文,便是后世所见的一篇详述甲骨发现、购藏、研究等内容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序言的结尾部分写道:“今鹤年欲以未售之殷契,尽数拓墨,付印以广流传,襄喜其书有成,而定老当年收购之艰,终不能埋没不彰也,故乐为序之。“书稿亦曾请陈邦怀先生审阅。惜文革中《余珠》考释底稿、王襄老序言墨本、30片甲骨拓片等尽竭被抄未得退回。鹤年先生过世后,天津市文史馆将先生遗著《五体书讲话》专册印行于世。”
单体乾()名健,以字行。天津人。早年从师杨千顷、胡定九习书法,中年拜吴玉如为师,攻习“二王(羲之、献之)”行草,并对魏碑研习多年,将二王、汉隶、魏碑融于一炉,字体苍劲、朴厚,形成独自风格。生前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撰写并出版了《新草诀》,根据新华字典的全部简化字,写成并出版了《钢笔行草字汇》。另外还编写了《真草章三体急就章》、《老年人学书法》、《今章狂三体草书》等书稿。近年来多次在国内外展览,参加了1981年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览,日本四日市、天津市互展,北国书展,京津汉穗联展,全国五省市联展等,并在《书法》、《书法家》等刊物发表。河南翰园碑林、广州碑林、四川剑门关碑林、江西李白碑林、湖北鄂州市无极碑林及四川青城山等地有其作品勒石成碑,亦有作品被国家、省市级文物单位收藏,并流传日本及东南亚国家。辞条、作品收入《中国书法作品集》、《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日现代美术通鉴》、《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世界当代书画家大辞典》等。
哈&珮(1916、10----2005、2)江苏苏州人。原名砚宾,字雪研,号墨农,别署莲湖,回族。幼年就读北京,从师黄佩华先生学诗文书画。年十四攻国画山水,入北京湖社画会,为刘子久、陈少梅湖社师弟。名画家惠孝同(拓湖)先生自愿收为入室弟子。后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得见周养庵先生所画墨梅,触及所好,自是于清代扬州八家中金冬心、汪近人两家颇为留意,暗香疏影,时一临摹,聊以自娱。诗宗晚唐,格调清新,以性灵为主而又重之以神韵,颇为李蘧庐、张醉丐、厉南溪、寇梦碧诸诗家称许。好游山水喜为苍松写照,藉抒怀抱。篆刻偶一为之。不染时习。中年浪迹天涯,后遂定居津门,列入名书法大家吴玉如先生之门墙,精研书法。举凡金文石鼓、秦砖汉隶、魏志晋帖,以及唐碑宋札、元、明、清代各家咸多涉猎。
生前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员,天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楹联研究所名誉所长,安徽省老子画院特聘顾问,纽约四海诗社基本社友《
689公募国际书艺》日本聘为评员、天津市诗词学会会员,北京艺术交流中心画师天津老年大学、民族文化宫等处聘授书法。曾参加日本四日市书法展、中国现代书画美术展、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国书法展。国内北国书展、天津市十五老书法展,篆刻书展、全国老年书画展、全国回族书画展、国际金鹅奖书画大赛荣获银奖及当代书画艺术名人证书。作品为国内外博物馆影印收藏。传略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辞书。著作有与人合编《中华成语大辞典》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刊行。诗文集有《忆莲吟《怀馨阁吟草》、《半帘花雨茸随笔》《国际现代书画名家教授大辞典》评为“国际书法银奖艺术家“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大展特别金奖,并命名“海峡西岸德艺双馨艺术家”。
中国画学研究会与湖社画会是近代研究中国画的著名社团。现年87岁的书画家哈珮(墨农)先生,曾先后加入两会,从而成为近代北平画坛名家云集、风云际会的见证人。
&回首前尘,上世纪初叶,辛亥革命使中国臣民成为公民,但被剪去辫子的文人们依然无法割舍对传统的依恋。正如陈独秀所说:“谭叫天的京调,王石谷的山水,是北京城里人的两大迷信。”当时的北平画坛摹古复古之风盛行,善于摹古的金城(北楼)便成为当时的北平画坛领袖。1920年他得到前总统徐世昌的支持,用日本庚子赔款的部分资金,创办了中国画学研究会,会址设在中山公园里的来今雨轩,请颇负声望的周肇祥任会长,自任副会长。提出“精研古法,博取新知”的口号,吸引了陈师曾、胡佩衡、贺履之、祁&&、萧&&、马晋等大批文人画家入会,据说鲁迅先生也常去与会员品茗闲谈。画会曾四次举办会员联展(曾赴日展出)影响颇大。1926年金北楼去世后,其子金潜庵(荫湖)组织了“湖社画会”(因金城号藕湖,以示纪念,故名湖社)。会员几乎是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原班人马,只是排除了周肇祥。湖社坚守“谨守古人门径,推广古人之意”宗旨,研习国画,课授生徒,曾在各地建立分社,会员二百余人,出版《湖社月刊》百余期,直至1936年解散。会员多以“湖”字为号,如陈少梅号&&湖、刘子久号饮湖……哈珮14岁时经画友王赞虞(墨浪)介绍加入湖社,号莲湖。梁崎青年时曾与金潜庵通信,成为“通讯会员”号漱湖。
&周肇祥,字嵩灵,号养庵,别号退翁,无畏居士,宝觚楼主,婆罗在树馆主等。早年从政,曾任奉天警务局总办,山东盐运史等职,中年退隐京华,以诗文书画自娱,其在当时北平画坛,可谓位高名重,张大千初入京城,也去拜访他,寻求赏识推介。周养庵主持画学研究会会务,悉为用心,且乐于奖掖青年,他多次为黄均画作题诗题跋。哈珮在画会也多次得到周会长指点,亲自为其修改画作,谓其画风近朱鹤年,嘱其年少用笔,莫求老苍。今天哈老仍清楚地记得周养庵用他浓重的绍兴官话对他们几位“小不点儿”嘱咐道:“千万不要学齐先生,他的画是骗人的!”其实周与齐白石私交甚笃。哈珮即曾数次见到,齐白石坐着人力车到画会,拜晤比他小17岁的周肇祥,二人相晤,谈笑甚欢。当时齐白石在陈师曾的鼓励下,衰年变法,成自家面貌,声誉日隆。周先生关于“齐画骗人”的说法,今日看来,不无过激。但其规劝青年学子,莫逐时风,师古不师今,师心不师迹,仍有积极意义。
&哈珮在湖社有幸观摹萧谦中、祁井西等先生现场挥毫,并与刘凌沧、晏少翔、田世光、钟质夫等画友相互切磋,受益匪浅。一次他见祁井西左手缠着纱布,便问:“祁先生,手怎么伤着了?”“朋友请刻两方印,破石头时不小心弄的。”可知祁&&能篆刻。一些非湖社会员也经常光顾画会,如寿石工、启功先生等。
&&&&上世纪50年代,哈珮定居天津,陈少梅先生闻其同为湖社中人,便托人捎话,欲过府一叙。哈珮敬其为师辈,便婉言辞谢,欲择日去四平道陈寓所求教,俟后因陈赴京猝逝,未能如愿。
欧阳中石,1928年生,山东泰安人。学书先从师武岩法师,后又师从吴玉如。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欧阳中石先生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2002年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特别贡献奖”、其所在的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  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首都师大设立美术学专业(书法方向)博士授权点,他担任我国第一位书法博士生导师;1998年,国家人事部批准首都师大招收书法博士后研究人员,由欧阳先生指导。  欧阳中石先生是一个有着多方面艺术才能的艺术家,他的书法,各体兼通,而汇综到行草书,以东晋书风为宗,博采周金汉石、碑刻法帖的长处,形成自己飘逸而沉稳、刚健而温润、灵动而厚重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代表性作品出版的有(行草)《中石夜读词钞》、《中石钞读清照词》、(小楷)《老子道德经书卷》、(楷书)《朱子治家格言》、《中石书古文辞》等。  欧阳中石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他的主要著作《中国逻辑史》、《中国逻辑思想史》、《书法与中国文化》、《艺术概论》、《中国书法史鉴》、《书法教程》及《参考资料》、《中国的书法》、《章草便检》、《学书津梁丛书》(六册)等,在有关学科领域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华非,是天津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画家和陶瓷艺术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物收藏家、鉴赏家和研究家。他收藏十分广泛,包括书画、印章、陶瓷、古琴、古籍、碑帖、文房用具、虫具、泥模、瓦当等,几乎涉及中国传统收藏的所有领域。他的藏品为海内外瞩目,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等国的媒体多有报道。日,香港《大公报》以彩色整版篇幅介绍了他的收藏成就。
华非搞收藏有三大特点:数量多,质量高,收获大。他收藏明清时期的善本碑帖多达三百多种;收藏郭沫若、茅盾、赵朴初墨迹每家非止一幅,华世奎、邓散木、宁斧成书画作品各有数十幅,吴玉如书法作品有五六十幅,梁崎绘画作品有一百多幅。他收藏的一件宋代古琴是“文革”期间从全家几个月生活费中挤钱买下的,如今价值可观;他收藏的一把清代“曼生壶”代表着紫砂文化的最高品位。他根据藏品所撰《中国古代瓦当》一书,1983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瓦当历史和形制的学术专著;他根据藏品所编《泥模艺术》一书,1986年由杨柳青画社出版,填补了流传于河北新城的泥模图案资料的空白。
为搜集、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华非不遗余力,宁肯自己节衣缩食。他的好友、天津著名收藏家张仲多年前曾撰文回忆道:“大约二十年前,腊尽春回时分,画家华非突过寒舍小坐,只见他携带一捆旧报纸卷。他说,买了几百元的吊钱、窗花,报纸卷的就是这些剪刻纸作品。那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民族文化刚脱下‘四旧’帽子。华氏喜见这些民间工艺品,颇有闻韶之感,于是大大收藏了一批。当时所费也是不少的。”但是,华非并没有将这些珍贵的藏品视为私有财产,他把梁启超书法作品捐给了天津梁启超纪念馆,把与李叔同有关的文物供有关单位公开展示,赢得收藏界的普遍尊敬。
归根结底,华非的收藏是为他的艺术创作服务的。从藏品中,他参悟古人的书画笔墨,借鉴古人的陶瓷造型,推陈出新,打造自我。仅从华非擅长的以鱼为题材的作品,如瓷雕《长宜子孙》,陶艺壁挂鱼瓶,指画《抚八大山人画鱼》,国画《紫绶金章》、《鱼乐升平》、《秋蓉浮锦》以及篆刻中,便可以窥见这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博收广取的胸怀和全面精湛的功力。
&&&&&&《华非艺踪》由三卷组成,即书法国画卷、篆刻陶瓷卷、藏珍艺文卷,该书收入了华非毕生创作的书画、篆刻、陶瓷及其收藏的艺术精品,同时也收入了华非的主要文字著述,装帧精美、图文并茂,适合美术爱好者学习和收藏。
尹连城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师从著名学者、书法家吴玉如先生,几十年来情系翰墨,执毫勤耕,这次捐赠的书法作品是他的心爱之作,一直挂在自家书斋。尹连城告诉记者,这幅作品与他平时书法作品的风格有所不同,是较为特殊的字体尝试,他很是喜欢,因此一直珍藏。听说快报举行“爱心成就梦想·慈善之夜”活动后,尹连城很爽快地将它捐献出来,为自强贫困生们募集更多善款。书法作品上所写的“神定不摄”四个字据尹先生介绍,是他读曾国藩家书时看到的词句,意思是说人只要神思安定,什么威慑都不会惧怕。几个字看着普通,细品之下很有味道。
  尹连城没有拿出写有“淡泊明志”之类常见语句的书法,而是特意拿出这幅作品,因为他觉得“神定不摄”几个字非常切合自强贫困生的成长。人一生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自强贫困生遇到的困难可以说是更多,但只要心神安定、目标明确,任何难题都难不倒他们。让自强贫困生“神定”的自信,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资助,尹连城希望在拍卖筹集善款的同时,以作品中的格言为鉴,为自强贫困生增添一份鼓舞和支持。
&&&&&&&&&&&&&&&&&&&&&&&&&&&&&&&&&&&&
韩嘉祥,别署韩嘉羊,师从著名学者吴玉如先生,是吴派书法艺术的传人,是典型的学者型书法家,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史馆研究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古籍出版社编审,天津师范大学书法教授等职。为人忠厚,笔墨功底深,深受广大读者尊重,是一位典型的文人书家。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著名学者、大书法家、先尊吴玉如先生和他得意门生的书法精品
引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华大地上一南一北,生活着两位能用毛笔写字的大家,自此中国现代书法史上始有“南沈北吴”之说。即上海的沈尹默和天津的吴玉如。玉如先生一生治学严谨,慕名求学者众多,黄寿昌、严六符、李鹤年、单体乾、哈珮、欧阳中石、华非、尹连城、韩嘉祥等都是先生的得意门生。
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大师。字家琭,后以字行。1898年生于南京。原籍安徽泾县茂林村,故早年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博学多才,诗词文赋无一不精,通小学,精研训诂;书法真、行、草、隶、篆诸体皆擅。
吴玉如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与周恩来同班,因娴熟古文,受校长张伯苓赏识。吴玉如后入北京大学预科,又转入朝阳大学,因丁先祖忧而辍学。1916年,曾远赴吉林、哈尔滨一带谋生。
1921年以后历任黑龙江交涉局秘书、中东铁路局监事会秘书、北京烟酒督办公署秘书、南开大学文学院讲师兼经济研究所秘书、重庆国民党参政会秘书等职。
抗战胜利后,吴玉如曾在志达中学、达仁学院、工商学院等校任教,工商学院改为津沽大学后,任中文系主任,直迄天津解放。其间从不涉足政界。1968年文革期间,全部藏书被抄一空。
吴玉如自幼酷嗜书法,5岁时学写字,到十二三岁时,写小楷、行书已具有相当功力。后经几十年博览勤习专研,能熔合诸家风格,取唐、宋、元、清各朝名家之长,而又以二王(羲之、献之)为依归。形成了他端丽秀劲、遒健豪放、空灵飘逸的独特书风。隶、楷、行、草、篆无不精能。其小楷,放大后可作为大字帖临摹,可见功力精湛。他的行书、草书,在四体书法中造诣最高,集历代名家之长。在穿好扇骨的凹凸不平的扇面上悬腕写大草而无一败笔。吴玉如书法作品他在用纸、用笔、用墨方面,都有自己的习惯和见解。早年作字,不用玉版宣,喜用生宣、料半,中年以后只用绵连;他喜用淡墨,恶用墨汁;还善使细管长锋羊毫笔。
吴玉如在古文、诗词、文字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曾多次在国内和日本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会,受到国内外的推重赞赏。并有《吴玉如书法集》、《迂叟魏书千字文》、《迂叟自书诗稿》、《吴玉如行书千字文》等传世。而他最受人崇敬的不仅限于在文学、书法上的成就,主要是由于他那刚直不阿,一辈子不肯随波逐流的品格。他对后学,一生都是循循善诱,门人弟子以至私淑者,遍及南北,远至新疆力境尼克勒县,云南昆明、大理,广东、广西等地。
日吴玉如在津病逝。他生病期间为天津市政协和天津市民革书写的两幅中堂,成为最后遗作。
&(以下为吴玉如先生门生之书法精品,按年龄排序)
&黄寿昌,字眉介,号无求居士,早在少年时代,他就下苦功临习颜书、欧书。后来又专攻甲古文、金文、石鼓文和秦代刻石及汉碑,并辅临行、字贴。黄寿昌多年如一日,精心揣摩古人作品,临池不辍,吸取了各家书体在笔墨、形体、风神方面的艺术特色,为他在书法艺术上自成体势、自辟门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寿昌在潜心钻研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的基础上又专心攻研隋碑《龙藏寺》。加以他又同时努力于书法理论和古文学字,注意溶合南北书流之长,他的书艺因之一变为活,再变为厚,逐渐达到了形神兼备,自成一体,他的楷书潇洒活脱,精劲内敛,严正中富于变化,很有金石味道,草书取二王神韵,稳健而流畅,刚劲中带奇丽之风,篆、隶,书风雄强、峻拔,章法安排灵巧,疏密有素,各有独特风格。1977年吴玉如先生赋诗称赞他的造诣和笔墨的功力:经时不见介眉君,笔墨遥知切琢新。老去我欣逢畏友,精神磨炼后来人。
严六符&&&&&
学名仁统,男,汉族,原籍浙江慈溪,1908年11月生于天津。193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商学院。自细随叔祖父严范孙学书,初临柳公权,后学苏东坡,同时从师刘子久、陈少梅攻习山水画。40年代末从师吴玉如学"二王"及米芾,晚年专攻赵孟睢⑽幕彰鳌K鞣ǘ冉餮锨謇鲂阋荨W髌范啻卧诠谕庹钩黾霸诒⒈恚⑽┪锕荨⒓湍罟菔詹鼗虮槐獭O治旖蚴榉倚崂硎拢泄鸾绦崂硎拢旖蚨揭帐跹г涸撼ぃ旖蛞涤嗍榛г涸撼ぁ&&&&&&&&&&&&&&&
1961年秋当时先生住在进步道一幢意式老楼的二楼。一进门是居家的外间屋,也就是先生授课的地方。房间很宽敞,只是窗户朝北,显得不太明亮。一张老式的写字台靠窗放置,桌面上整齐地摆着笔、墨、砚、洗、碟,抽屉中码满了教学画稿和珂罗版影印的画册。先生每次授课将学生们平时的习作浏览一遍,再把方形的元书纸对折裁开,画上一些简单的树石,让学生们感受一下最基本的笔墨要领,然后人手一份作为第一次课的作业范本。下次课时根据学生临摹的状况找出起步点,安排临摹正式的画稿。对学生的作业纸先生也提出特定的要求,使用皮纸、绵纸、高丽纸或矾宣纸,基本上不用生宣纸,以期尽致地发挥先生所崇尚的笔放墨润、骨健神清的艺术长处。
  因先生弟子较多,故授徒不在一个时间,每次上课有八九个学生,围在先生的画桌旁,看先生逐个批改作业和对照原稿进行点评。在演示和讲解的过程中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加以启发引导。中间也穿插一些他所亲历的画坛轶事,个人学画与教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气氛融洽而活跃。他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切中肯綮,便当即表扬。
  通常情况是每周换一次画稿,并就作业的难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做一些说明和示范。稿子的调换很有针对性,一是立足于巩固已有成绩,再上新台阶;二是克服薄弱环节,扳掉不良积习;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新的东西。他教诲学生要学“真杀实砍”,莫近“马前三刀”。
  记得有一次上课,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观摩严先生画山石,他突然发问:“你们知道我为什么爱用新叶筋笔画画吗?”他停下笔,微笑着在学生的目光间逡巡了一遍接着说:“这是从陈少梅那里受到的启发。你们知道刘子久是我的老师,陈少梅是我的朋友。刘先生习惯用磨去了笔尖的秃笔,陈少梅却喜欢用带尖的硬毫笔。刘先生勾石头中侧锋并用,陈少梅却用中锋勾石头。陈少梅的笔法更适合画比较纯的北宗,行笔时用食指、中指、拇指拈转笔管,既硬朗又出转折顿挫的丰富变化。”严先生的传人,大多保持着这种用笔的特点。
  严六符先生作为津门著名书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多年探索山水画的教学规律,在本市课徒的老画家中最具凝聚力。数十年间从学者几乎无法统计。先生的画路颇适合初学者,传统根基扎实,且画路宽广,便于学生从规律入手,又不囿于一家一派的狭隘圈子,不致将学生引进限制艺术个性的道路。其教学方法也非常灵活,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
  先生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教学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对于一些急功近利和华而不实的方式方法坚决摈弃。反对学生抄小路、走捷径、求脱太早。在教学之余,先生还作了大量的示范画稿,供学生临摹。画稿的类型多种多样,形态各异,各种笔墨形式、不同纸性,以及一招一式的来龙去脉,都在现场示范中一一交代清楚。因此投师门下的学生,大都进步较快。
  身为近代爱国教育家严修的后人,先生谨记“表率生徒”、“勤思职务”的祖训,以一己之力,实践社会性的书画教育并使之进入高层次的意识活动。作为近代大家刘子久的得意门生,先生秉承“湖社”临摹原作的教学观念。他曾藏有众多如陈少梅、刘子久、启功等当时名家的画稿,都将其作为教学资料供学生临摹。可惜的是这些宝贵的资料在“文革”时期失散殆尽。
  日,严六符老师走完了他86岁的人生旅程。
鹤年先生尊师好学,五岁起从先叔祖海楼公受笔法,后师从郑家俊、甘眠羊、孟广慧、陈哲甫、汪德寿、王雪民、王襄、王药雨等先生,特别随侍吴玉如先生近50年。数十年间,取各师之长,刻苦钻研,在古文字学、文学、碑版鉴定、金石考证、古器物鉴别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均被书名所掩,而不被社会尽知。先生异乎寻常的毕生追求,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书法艺术风格,博通五体之际,尤精篆隶,被社会各界,名家、学者所公认。作品多次应邀在全国各地展出,国内各种工程、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纪念场馆多藏有书作,名胜古迹等亦多请题写匾联。还曾数次在香港、日本、芬兰、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展出,均博得一致赞扬,作品亦被收藏。
鹤年先生曾任天津市政协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理事、教育委员会委员、天津书协副主席、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天津市高校书法研究会顾问、文史馆名誉馆员、绍兴兰亭学会名誉会员、日本中国书法学院名誉教授、中国诸遂良文学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于右任书法艺术国际研究会中国总会名誉会长、天津分会会长、中国翰园碑林顾问等各学术团体的多种职务不计其数,还被日本四大书法组织之一“雪心会”聘为中国大陆第一位海外会友。曾用室名有“浪花平安馆”、“雨痴”、“坛海楼”、“归燕草堂”、“承素堂”等,别署“蹇斋”、“謇斋”。
1983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撰写1630周年。为纪念王羲之对我国书法艺术的杰出贡献,中国书协、书协浙江分会、兰亭书会联合发起纪念活动,邀请全国各地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碑版鉴定家共159人在绍兴兰亭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先生做为天津市的唯一代表参加此盛会,并于开幕后与舒同、沙孟海、沈迈士、诸乐三、费新我、钱君匋、祝嘉等共计十五位全国著名书法前辈,在右军祠正厅“尽得风流”匾额下进行书法交流。先生所书篆隶对联各一幅,以及大会结束前应邀表演(共五人)所书的“兰亭序”一通被绍兴有关部门永久珍藏,同时也为天津市书法界赢得了荣誉。
先生曾考证《宋拓九成宫》(故宫本)为宋翻宋拓本,受到著名学者朱鼎镛先生首肯,论文《鲜于璜碑考略》1988年入选中国汉代碑刻学术讨论会;早年考证的宋拓《孔宙碑》为诸位行家题跋。曾撰写论文,多方考证了首先于1898年秋知道、鉴定、收购甲骨的是孟广慧和王襄两位先生,王懿荣先生则是1899年由古董商人手中购其所余部分这一事实。先生一年爱好且富收藏,仅甲骨片就曾于市肆购藏孟广慧先生原有的430片,解放后仍藏其中最精华的30片,文革查抄退还的20片一直珍藏终生。
先生落实政策后的十余年间,编著出版了《书法知识概要》、《李鹤年书法》;编印了《蹇斋文摘》、《书法漫谈》、《甲骨文书法初探》、《金文笔法概述》等;整理编纂了《纪念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1630周年大会材料类纂》,撰写发表了《孟广慧、王襄、王懿荣与甲骨》、《甲骨发现百周年祭——答胡厚宣先生》等论文;编著了《五体书讲话》,并有未尽的甲骨文专著等,把自己的知识尽全力奉献给了人民。诸多论著对书法艺术、书法史与金石碑版的考证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受到书法界的重视。为纪念恩师孟定生先生,终在1957年于困境中完成了《錞于室殷契余珠》书稿,王襄老为此书所作《孟定生殷契序》一文,便是后世所见的一篇详述甲骨发现、购藏、研究等内容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序言的结尾部分写道:“今鹤年欲以未售之殷契,尽数拓墨,付印以广流传,襄喜其书有成,而定老当年收购之艰,终不能埋没不彰也,故乐为序之。“书稿亦曾请陈邦怀先生审阅。惜文革中《余珠》考释底稿、王襄老序言墨本、30片甲骨拓片等尽竭被抄未得退回。鹤年先生过世后,天津市文史馆将先生遗著《五体书讲话》专册印行于世。”
单体乾()名健,以字行。天津人。早年从师杨千顷、胡定九习书法,中年拜吴玉如为师,攻习“二王(羲之、献之)”行草,并对魏碑研习多年,将二王、汉隶、魏碑融于一炉,字体苍劲、朴厚,形成独自风格。生前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撰写并出版了《新草诀》,根据新华字典的全部简化字,写成并出版了《钢笔行草字汇》。另外还编写了《真草章三体急就章》、《老年人学书法》、《今章狂三体草书》等书稿。近年来多次在国内外展览,参加了1981年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览,日本四日市、天津市互展,北国书展,京津汉穗联展,全国五省市联展等,并在《书法》、《书法家》等刊物发表。河南翰园碑林、广州碑林、四川剑门关碑林、江西李白碑林、湖北鄂州市无极碑林及四川青城山等地有其作品勒石成碑,亦有作品被国家、省市级文物单位收藏,并流传日本及东南亚国家。辞条、作品收入《中国书法作品集》、《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日现代美术通鉴》、《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世界当代书画家大辞典》等。
哈&珮(1916、10----2005、2)江苏苏州人。原名砚宾,字雪研,号墨农,别署莲湖,回族。幼年就读北京,从师黄佩华先生学诗文书画。年十四攻国画山水,入北京湖社画会,为刘子久、陈少梅湖社师弟。名画家惠孝同(拓湖)先生自愿收为入室弟子。后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得见周养庵先生所画墨梅,触及所好,自是于清代扬州八家中金冬心、汪近人两家颇为留意,暗香疏影,时一临摹,聊以自娱。诗宗晚唐,格调清新,以性灵为主而又重之以神韵,颇为李蘧庐、张醉丐、厉南溪、寇梦碧诸诗家称许。好游山水喜为苍松写照,藉抒怀抱。篆刻偶一为之。不染时习。中年浪迹天涯,后遂定居津门,列入名书法大家吴玉如先生之门墙,精研书法。举凡金文石鼓、秦砖汉隶、魏志晋帖,以及唐碑宋札、元、明、清代各家咸多涉猎。
生前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员,天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楹联研究所名誉所长,安徽省老子画院特聘顾问,纽约四海诗社基本社友《
689公募国际书艺》日本聘为评员、天津市诗词学会会员,北京艺术交流中心画师天津老年大学、民族文化宫等处聘授书法。曾参加日本四日市书法展、中国现代书画美术展、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国书法展。国内北国书展、天津市十五老书法展,篆刻书展、全国老年书画展、全国回族书画展、国际金鹅奖书画大赛荣获银奖及当代书画艺术名人证书。作品为国内外博物馆影印收藏。传略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辞书。著作有与人合编《中华成语大辞典》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刊行。诗文集有《忆莲吟《怀馨阁吟草》、《半帘花雨茸随笔》《国际现代书画名家教授大辞典》评为“国际书法银奖艺术家“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大展特别金奖,并命名“海峡西岸德艺双馨艺术家”。
中国画学研究会与湖社画会是近代研究中国画的著名社团。现年87岁的书画家哈珮(墨农)先生,曾先后加入两会,从而成为近代北平画坛名家云集、风云际会的见证人。
&回首前尘,上世纪初叶,辛亥革命使中国臣民成为公民,但被剪去辫子的文人们依然无法割舍对传统的依恋。正如陈独秀所说:“谭叫天的京调,王石谷的山水,是北京城里人的两大迷信。”当时的北平画坛摹古复古之风盛行,善于摹古的金城(北楼)便成为当时的北平画坛领袖。1920年他得到前总统徐世昌的支持,用日本庚子赔款的部分资金,创办了中国画学研究会,会址设在中山公园里的来今雨轩,请颇负声望的周肇祥任会长,自任副会长。提出“精研古法,博取新知”的口号,吸引了陈师曾、胡佩衡、贺履之、祁&&、萧&&、马晋等大批文人画家入会,据说鲁迅先生也常去与会员品茗闲谈。画会曾四次举办会员联展(曾赴日展出)影响颇大。1926年金北楼去世后,其子金潜庵(荫湖)组织了“湖社画会”(因金城号藕湖,以示纪念,故名湖社)。会员几乎是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原班人马,只是排除了周肇祥。湖社坚守“谨守古人门径,推广古人之意”宗旨,研习国画,课授生徒,曾在各地建立分社,会员二百余人,出版《湖社月刊》百余期,直至1936年解散。会员多以“湖”字为号,如陈少梅号&&湖、刘子久号饮湖……哈珮14岁时经画友王赞虞(墨浪)介绍加入湖社,号莲湖。梁崎青年时曾与金潜庵通信,成为“通讯会员”号漱湖。
&周肇祥,字嵩灵,号养庵,别号退翁,无畏居士,宝觚楼主,婆罗在树馆主等。早年从政,曾任奉天警务局总办,山东盐运史等职,中年退隐京华,以诗文书画自娱,其在当时北平画坛,可谓位高名重,张大千初入京城,也去拜访他,寻求赏识推介。周养庵主持画学研究会会务,悉为用心,且乐于奖掖青年,他多次为黄均画作题诗题跋。哈珮在画会也多次得到周会长指点,亲自为其修改画作,谓其画风近朱鹤年,嘱其年少用笔,莫求老苍。今天哈老仍清楚地记得周养庵用他浓重的绍兴官话对他们几位“小不点儿”嘱咐道:“千万不要学齐先生,他的画是骗人的!”其实周与齐白石私交甚笃。哈珮即曾数次见到,齐白石坐着人力车到画会,拜晤比他小17岁的周肇祥,二人相晤,谈笑甚欢。当时齐白石在陈师曾的鼓励下,衰年变法,成自家面貌,声誉日隆。周先生关于“齐画骗人”的说法,今日看来,不无过激。但其规劝青年学子,莫逐时风,师古不师今,师心不师迹,仍有积极意义。
&哈珮在湖社有幸观摹萧谦中、祁井西等先生现场挥毫,并与刘凌沧、晏少翔、田世光、钟质夫等画友相互切磋,受益匪浅。一次他见祁井西左手缠着纱布,便问:“祁先生,手怎么伤着了?”“朋友请刻两方印,破石头时不小心弄的。”可知祁&&能篆刻。一些非湖社会员也经常光顾画会,如寿石工、启功先生等。
&&&&上世纪50年代,哈珮定居天津,陈少梅先生闻其同为湖社中人,便托人捎话,欲过府一叙。哈珮敬其为师辈,便婉言辞谢,欲择日去四平道陈寓所求教,俟后因陈赴京猝逝,未能如愿。
欧阳中石,1928年生,山东泰安人。学书先从师武岩法师,后又师从吴玉如。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欧阳中石先生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2002年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特别贡献奖”、其所在的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  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首都师大设立美术学专业(书法方向)博士授权点,他担任我国第一位书法博士生导师;1998年,国家人事部批准首都师大招收书法博士后研究人员,由欧阳先生指导。  欧阳中石先生是一个有着多方面艺术才能的艺术家,他的书法,各体兼通,而汇综到行草书,以东晋书风为宗,博采周金汉石、碑刻法帖的长处,形成自己飘逸而沉稳、刚健而温润、灵动而厚重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代表性作品出版的有(行草)《中石夜读词钞》、《中石钞读清照词》、(小楷)《老子道德经书卷》、(楷书)《朱子治家格言》、《中石书古文辞》等。  欧阳中石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他的主要著作《中国逻辑史》、《中国逻辑思想史》、《书法与中国文化》、《艺术概论》、《中国书法史鉴》、《书法教程》及《参考资料》、《中国的书法》、《章草便检》、《学书津梁丛书》(六册)等,在有关学科领域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华非,是天津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画家和陶瓷艺术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物收藏家、鉴赏家和研究家。他收藏十分广泛,包括书画、印章、陶瓷、古琴、古籍、碑帖、文房用具、虫具、泥模、瓦当等,几乎涉及中国传统收藏的所有领域。他的藏品为海内外瞩目,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等国的媒体多有报道。日,香港《大公报》以彩色整版篇幅介绍了他的收藏成就。
华非搞收藏有三大特点:数量多,质量高,收获大。他收藏明清时期的善本碑帖多达三百多种;收藏郭沫若、茅盾、赵朴初墨迹每家非止一幅,华世奎、邓散木、宁斧成书画作品各有数十幅,吴玉如书法作品有五六十幅,梁崎绘画作品有一百多幅。他收藏的一件宋代古琴是“文革”期间从全家几个月生活费中挤钱买下的,如今价值可观;他收藏的一把清代“曼生壶”代表着紫砂文化的最高品位。他根据藏品所撰《中国古代瓦当》一书,1983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瓦当历史和形制的学术专著;他根据藏品所编《泥模艺术》一书,1986年由杨柳青画社出版,填补了流传于河北新城的泥模图案资料的空白。
为搜集、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华非不遗余力,宁肯自己节衣缩食。他的好友、天津著名收藏家张仲多年前曾撰文回忆道:“大约二十年前,腊尽春回时分,画家华非突过寒舍小坐,只见他携带一捆旧报纸卷。他说,买了几百元的吊钱、窗花,报纸卷的就是这些剪刻纸作品。那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民族文化刚脱下‘四旧’帽子。华氏喜见这些民间工艺品,颇有闻韶之感,于是大大收藏了一批。当时所费也是不少的。”但是,华非并没有将这些珍贵的藏品视为私有财产,他把梁启超书法作品捐给了天津梁启超纪念馆,把与李叔同有关的文物供有关单位公开展示,赢得收藏界的普遍尊敬。
归根结底,华非的收藏是为他的艺术创作服务的。从藏品中,他参悟古人的书画笔墨,借鉴古人的陶瓷造型,推陈出新,打造自我。仅从华非擅长的以鱼为题材的作品,如瓷雕《长宜子孙》,陶艺壁挂鱼瓶,指画《抚八大山人画鱼》,国画《紫绶金章》、《鱼乐升平》、《秋蓉浮锦》以及篆刻中,便可以窥见这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博收广取的胸怀和全面精湛的功力。
&&&&&&《华非艺踪》由三卷组成,即书法国画卷、篆刻陶瓷卷、藏珍艺文卷,该书收入了华非毕生创作的书画、篆刻、陶瓷及其收藏的艺术精品,同时也收入了华非的主要文字著述,装帧精美、图文并茂,适合美术爱好者学习和收藏。
尹连城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师从著名学者、书法家吴玉如先生,几十年来情系翰墨,执毫勤耕,这次捐赠的书法作品是他的心爱之作,一直挂在自家书斋。尹连城告诉记者,这幅作品与他平时书法作品的风格有所不同,是较为特殊的字体尝试,他很是喜欢,因此一直珍藏。听说快报举行“爱心成就梦想·慈善之夜”活动后,尹连城很爽快地将它捐献出来,为自强贫困生们募集更多善款。书法作品上所写的“神定不摄”四个字据尹先生介绍,是他读曾国藩家书时看到的词句,意思是说人只要神思安定,什么威慑都不会惧怕。几个字看着普通,细品之下很有味道。
  尹连城没有拿出写有“淡泊明志”之类常见语句的书法,而是特意拿出这幅作品,因为他觉得“神定不摄”几个字非常切合自强贫困生的成长。人一生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自强贫困生遇到的困难可以说是更多,但只要心神安定、目标明确,任何难题都难不倒他们。让自强贫困生“神定”的自信,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资助,尹连城希望在拍卖筹集善款的同时,以作品中的格言为鉴,为自强贫困生增添一份鼓舞和支持。
&&&&&&&&&&&&&&&&&&&&&&&&&&&&&&&&&&&&
韩嘉祥,别署韩嘉羊,师从著名学者吴玉如先生,是吴派书法艺术的传人,是典型的学者型书法家,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史馆研究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古籍出版社编审,天津师范大学书法教授等职。为人忠厚,笔墨功底深,深受广大读者尊重,是一位典型的文人书家。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子罗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