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适合问学生的问题,百度知道怎么自问自答答的编写

应用文写作试题和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应用文写作试题和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课堂提问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 (发表于2009年12月《教师月刊》)
&&《教师月刊》2009年12月目录
关注?年度中国教育:2009
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三大计划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温家宝总理五问中国教育
中小学教科书
走访苏教版语文教材编写组组长洪宗礼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孙云晓&&郑渊洁&&于丹&等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要相信孩子》
《周国平论教育》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
教育纪录片2009年回顾
《两个季节》:我眼中的教育/赵
和解的可能――《两个季节》观后/胡文
从北京三十五中到北川中学/高燕萍
措手不及当上校长/陈铭婉
这一年,这个人/李俊兴
2009:一个人的受活/许丽芬
海原师生的厦门之旅/黄敬礼
漫步2009/王怡文
化学版“青花瓷”教师
需要尊敬的“80后”教师
转行免费师范生的40岁公务员
长着皱纹的“80后”女校长
打着吊针给学生上课的教师
教师也要考试
亲师冲突再现暴力,做教师真难
招生引发“肉搏”,做教师真
尚未领薪先行捐资,做教师真背
这一年的夏天
博客和论文不可齐飞?
“特殊”园丁对荣誉有更高的渴望
“只希望自己走了孩子还能有人来教”
名家&&素质教育,教育局长能干什么――专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教授
专题&&追随苏霍姆林斯基
要教会孩子知道哭,知道同情,知道高兴……/苏霍姆林斯卡娅
苏霍姆林斯基之爱/王长纯
寻找好教师(四)&&保持心灵的丰富与活跃――对话刘铁芳教授
有效教学的实现/凌龙华
课堂提问中的几个突出问题/徐洁
钟启泉专栏&&保卫母语,保卫母语教育
孔庆东专栏&&“妹子”的“麦”
吴&&非专栏&&要想到他们走上社会时的样子
李希贵专栏&&图片里的学校管理:接力棒计划
课堂提问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发表于2009年12月《教师月刊》,略有改动)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对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工作的关系,笔者经常在学校听课,深感“课堂提问”存在着不少问题,大体上有以下比较突出的九个方面。
提问过于频繁,碎问碎答
教师在备课时,常常预设好所有的问题,致使课堂教学拘泥于预设,缺乏生成。学生则忙于应付,无暇深思。有的教师试图挖掘文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肢解课文,问题无论大小,均面面俱到详细阐述。这不仅破坏了作品的整体美,还使学生淹没在问题中。学生看似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实质上还是老师讲授,学生只是在揣摩老师的意思。问题都是老师提出的,不是学生自主思考的,难以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如果问题难度过小,学生不思而果,容易造成思维惰性。这样,虽然很多时候也热热闹闹,但课堂浅尝辄止,缺乏生成与灵气。有时,教师只是为了追求课堂热烈气氛而提问,在一定程度上是做给听课者看的。
一位教师执教《散步》这节课,在一个教学环节设计了如下七个问题:
(1)散步的有哪些人?
(2)我们为什么要去散步?
(3)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5)“我”为什么要委屈儿子,“我”处事的原则是什么?
(6)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什么感情?
(7)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家庭?
这些问题把课文肢解得过于细碎,一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过多,会造成学生没有思维深度,只仓促回答,自主活动时间不够,最终变成教师自问自答。其实上面的七个问题可以简化成两个: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提问一点即过,学生思考时间短
在关于“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的网络调查中,55%的教师认为“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是常见问题之一。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少,改变话题快,无形中舍弃了问题本身应挖掘的、值得探讨的东西,提问如蜻蜓点水,毫无实际意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如讲散文《背影》时,有的老师问:“文中所写的父亲对子女的殷殷疼爱之情,你感觉熟悉还是陌生?”学生答道:“熟悉。”老师觉得对,就此结束。提问暗淡无光、索然无味。若教师再问学生:“为什么熟悉?自己的父亲是怎样爱自己的?你是否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应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等,便会有实际教育意义。通过与教师座谈,我了解到教师之所以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少,大多是考虑到教学时间紧张,不敢耽误太多。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顾虑应该是事出有因,即教师在备课环节做得不到位,缺乏对课堂整体有效的设计。像上文提到的《散步》这个教学片断,如果教师把所提的问题精简成两个主导性的问题,而不是碎问碎答,学生还会没有思考的时间吗?可见,教师对课堂预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提问的效益。
提问随意性大,过于概括或模糊不清
有的教师没有精心钻研教材重难点,课堂提问粗制滥造,或不够简洁,或空泛、抽象,随意性大,东拉西扯,偏离主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也就无法回答。
如讲《紫藤萝瀑布》一课,教师开始就问:“同学们,你们从文章中感悟出什么样的生命真谛?”这个问题过于空泛、笼统,学生不知所措,无法给出贴切答案。由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甚至助长了学生不动脑。
这是一节小学数学课,内容是学习求平均数,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蓝球比赛中,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统计表如下:
师:8号运动员得分的平均数与每一场的得分有什么关系?
全班同学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会回答。老师面带焦急之色,很快地,教师开始了点拨。
师:我提示一下,平均分比最低分怎么样?
师:比最高分怎么样?
师:也就是说,平均数是小于最大数,大于最小数的。
说完,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出最大数、最小数、平均数三者之间的不等式。有的学生还是满脸困惑时,教师就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过于笼统,学生根本摸不着头脑。教师不得不一再提示,才逐渐逼进问题的实质,接下来教师提的两个问题直白简单,且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小,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己得出了结论,这样的提问与灌输又有何异呢?
提问没有层次性,对较难问题没能铺设好台阶
问题设置梯度不够,提问超前,复杂,学生不能理解或只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出现冷场现象。如果教师“一语道破天机”,则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例如教《孔乙己》时,学生刚初读课文,老师就提出“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学生不知从何入手。难度过高的问题,容易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这是一节《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和谐相处》的思想品德课,在讲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教师展示了中国舞蹈和俄罗斯芭蕾舞中的舞蹈片段,然后问学生二者有何不同?学生不是舞蹈专业,无言以对,教学活动立即卡壳。
课堂提问要围绕主题,设计出层次,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拾级而上,通过回答问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无理数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探究一下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a是多少?a介于哪两个相邻整数之间?a是1点几呢? a 的十分位是几?百分位、千分位呢?还能往下算吗?边长a会不会算到某位时,它的平方恰好等于2呢?由易到难,鼓励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循序渐进,最终得出a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无理数。
教师控制问题的答案
教师表面上是在提问学生,其实是自己牢牢地掌控着问题的答案。要么有意无意地向预设的答案引导,要么直接用自己的答案控制课堂。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教师的霸权倾向时时表现出来,而教师本人常常浑然不觉。
有一位老师,执教《星星变奏曲》一课,课堂上的一个教学环节是谈谈“自己读诗的初步感觉”:
师:刚才大家听读和跟读了这首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读诗的初步感觉,请说说这是一首______的诗。(板书)
生(男):这是一首立志的诗。
生(女):这是一首抒情咏物的诗。
生(女):这是一首说星星的诗。
生(男):这是一首追求幸福的诗。
师:我同意最后一位同学的意见。那么,你们知道诗人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幸福,这种幸福与我们坐在教室里所体会的幸福有什么不同?
生:(满脸茫然,摇头。)
教师提出的问题本身就缺乏科学性,更重要的是,教师为什么要“同意最后一位同学的意见”呢?其他同学的意见难道就没有道理吗?
问题的开放性不够
教师或许是怕学生的回答与自已想要的答案相去甚远,就把问题简化,只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同意吗”等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表面上,教与学双边活动热闹非凡,实际上问题多而滥,线索不清,重点不突出。表面上是提问,实际上是灌输,提问和思维的质量极低。这既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了。
要想问题具有开放性,在预设环节就应该尽量考虑周全。通过设计开放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思维发展的平台,开掘学生思维潜力。郑桂华老师在讨论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炼字艺术时,郑教师了解到:学生对该诗句很熟悉,似乎没有多大的学习兴趣。于是,她让学生以平等审视的眼光去看这句诗,体会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心境、遭遇,不同的语境下,是不是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如果作者是一个顽皮的小姑娘,用“戏”就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有的同学说,如果是一对恋人隔江相望,用“吻”则更能刻画人物的心情;如果是一个思乡心切的游子,用“去”则更能体现主人的心态。短短几分钟时间,学生一下子想出了十几个词语,而且都言之成理。以往,人们都把“又绿江南岸”作为炼字成功的楷模来学习。带着崇拜的心理去学,自然觉得“绿”是最恰当、最高境界的选择。而郑教师在预设时就考虑到问题设计的开放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考更活跃了。(案例来源: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不当
教师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不做评价或评价不合理。有时,教师陶醉于学生能答出正确答案,不能灵活应变,追问扩大战果。有时,教师只听学生回答的对与错而不作具体分析,甚至消极反馈,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热情,挫伤了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有这样一段师生对话:
Teacher:Li Hua!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is the man doing?
Li Hua: (after a pause) He is walking.
Teacher: Yes, quite right. He is walking. What else?
Li Hua: (doubtfully) He has a hat.
Teacher: No, no! Sit down! Zhang Hua! You tell me.&&&
教师否定学生回答的现象是普遍的。即使学生说的真不对,教师也不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轻易说出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思考积极性的话。况且,有些时候是由于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判缺乏周密考虑,往往只从教学流程或自己所预设的角度来评定学生的回答。这影响了课堂提问的效果。
忽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有的教师重视自己的提问,却忽视了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教师根本就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或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这容易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退。即使学生提问了,如果教师引导不当,也常常谈不上好效果。如在小学数学“倍数关系”的练习中,一开始执教者播放了一组镜头:熊猫婶婶在文具店里热情地说:“欢迎小朋友来到我的文具店。”走来一只小松鼠,说:“阿姨,我买3支铅笔。”接着,熊猫婶婶拿出6支铅笔放在柜台上。镜头又展示了柜台上摆着的2个书包、6个铅笔盒、12支钢笔、18个橡皮擦。
师:看了刚才的动画片,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小松鼠买铅笔干什么用?
生2:小松鼠为什么喜欢到熊猫婶婶开的店里买文具?
生3:为什么是熊猫婶婶开文具店而不是猴子婶婶? (全班哄堂大笑)
生4:文具店里的铅笔是什么样的?
生5:为什么小松鼠只买铅笔,而不买铅笔盒呢?
生6:铅笔上的图有熊猫婶婶模样的吗?(又是一阵笑声)
十分钟过去了,课堂很活跃,但是,学生们仍没能提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教师有点着急,引导说“请小组讨论一下,注意要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把“数学问题”四个字加了重音强调。的确,教师应引领学生从数学的本质去思考,要让学生明白数学问题与其他问题的区别,数学课就要提数学问题。学生们热烈讨论,结果提出了七八个数学问题,还列出了算式。
生7:6个铅笔盒,3支铅笔,铅笔盒比铅笔多多少?
生8:2个书包,6个铅笔盒,书包与铅笔盒一共有多少个?
生9:18个橡皮擦,小松鼠要买3支铅笔,橡皮擦比铅笔多多少?
生10:12支钢笔,6个铅笔盒,钢笔比铅笔盒多出多少?
生11:2个书包,6个铅笔盒,加起来是多少?
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固然是好事,但是,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要与学习内容相吻合。其实,教师的提问可以更明确一些,直接要求学生从倍数关系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如果学生仍答不上来,教师可以举例:熊猫婶婶拿出的6 支铅笔是小松鼠要买的3支铅笔的多少倍?经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自然就学会提问了。长期训练,学生的提问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
不能正确把握学生心理
要想提问效果好,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有教师喜欢让学生一起回答,如:一位数学教师意在通过提问,引出单项式的概念,就列出几个式子提问学生。
师:这几个式子都是整式吗?
生(全体):是。
师:这几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生(全体):有,都有字母。不同是所包含的字母不一样。
师:这几个子式有什么运算?
生(七嘴八舌):有乘法运算,相反数运算,乘方运算……
不难发现,上述提问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学生一起回答,表面气氛活跃,但可能有的学生滥竽充数,既不能真实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有的教师先点名后提问,被提问者很紧张,没被点名者则放松或放弃思考,等待观望。这对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还是先提问后点名效果好。
有的教师只提问那些自愿举手者,而忽视了其他学生。教师一堂课只提问少数学生,提问比较固定,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用优生的思维代替了全班学生的思维。
&有的教师喜欢“排火车”提问,即让学生按座次站起一个接一个地回答问题,表面上节省了提问时间,但问题的设置与学生的学情不匹配,效果不佳。
有的教师假借提问惩罚学生。当学生听课不专心时,教师立刻提问该生,使学生非常反感。同样,教师可以问基础差的学生没有什么难度的问题,但不可多问,否则,学生会觉得教师看不起他们。&&& 大学九问
关键字:&&nbsp
  大学舞台已经变得光怪陆离。  
  有人在这里成名成家,有人在这里身败名裂,有人在这里学得绝技,有人在这里青春尽毁,有人在这里高声呼吁,有人在这里在百般隐忍&&  
  大学改革正在变得复杂无比。  
  中国高校教育改革已迟滞太久,久得几代有志之士已额前覆雪;中国大学新一轮向体制宣战又来得太快,快得人们依然在为应该拥有怎样的心理准备而争论不休。  
  大学未来应该变得愈加清晰。  
  应该承认的是,&去行政化&大旗的祭起无异于开启了大学改革的新时代,尽管怎么&去&、 &去&的方式是否得当,等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仍在摸索之中。 
  2010年6月22日前后,辽宁首次公选5所大学校长一事出现在全国媒体的显著位置,又一轮高校去行政化冲击波就此一日千里。一时间,善意的追问平地而起:去行政化,能否令大学寻回失落的世界?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学?
  大学为什么公选校长?
  2010年7月7日上午,辽宁省委宣传部新闻处相关人士向《时代商报》表示,辽宁省公选5年高校校长报名工作已于5日结束,后续工作正在协调展开,不日,将向社会公开相关工作进展情况。而此前一周,负责此次公选报名统计工作的辽宁省公选办工作人员则称:&报名的人不多也不少&。  
  此前,辽宁省委组织部发布的消息称:中共辽宁省委决定面向全国公开选拔部分省属本科高校校长;公选职位包括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辽宁师范大学校长、东北财经大学校长、大连工业大学校长、渤海大学校长(报名具体条件已由人民日报、辽宁日报刊出,不做赘述)。  
  《时代商报》第一时间联系上述5所高校后,仅渤海大学和辽宁中医药大学以寥寥数语接受了采访:前者告之相关工作正在展开,不便多谈,不想此时出风头;而后者则表示更多工作尚未没有全面展开,正在等待上级具体指示,待时机成熟自会向媒体通报。但5所高校一致的表态则是&这是历史的进步,完全拥护上级决定。& 
  事实上,公选大学高层领导并非没有先例。近年来,大学公选校领导已在江苏、江西、云南等省开始推行,只是还没有一个省份从&副校长&级别跃升至&校长&级别,&一把校长&依然尽出行政主管部门。  
  &任命校长是最大的行政权力,是行政干预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作为我国首位通过国际猎头公司全球选聘的大学校长,从2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遴选委员会全票通过成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针对辽宁此举,曾向媒体表示:&公选校长是教育界的一大进步。从过去,校长由上级任命,到今天面向全国公选校长。这一进步说明,我们已经走在高校去行政化的路上,并且已经开始取得成果。&  
  而综观辽宁省委组织部已经公布的所有消息,&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或许才是推动此次5所高校公选校长的真正动因。  
  无法否认的是,在高校与政府部门就政策和资金进行沟通时,管理体制的行政化还是起到了不小作用。不久前,北京某高校校长就在一次会议上公开&诉苦&,如果一下子去除行政化,很多本来就步态艰难的大学极有可能更难获得来自行政管理层面的&支持&。出于缓冲和过渡的考虑,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薛光也向《时代商报》表示,或许大学的行政化可以先淡化,后取消。只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看空&这种温和的做法。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命运?
  不知是否还有人记得电视剧《新结婚时代》中的一个经典情节:一对寒门兄弟都考上了大学,无奈的老父亲只能让两个儿子抓阄决定唯一一个走出大山上大学的机会,聪明的弟弟抢着写完抓阄的纸条并让哥哥先抓,因为他心清楚,两个纸条上写着的都是&不上&。展开纸条后,没等弟弟再抓,哥哥便二话没说含泪下地干活,而已经无需再抓的弟弟则直到大学毕业工作多年之后仍然心怀忐忑与愧疚。  
  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前说&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也不见命运有何改变。&然而,这还不是中国人意识中&上大学能改变命运&的最讽刺注解&&2010年,耶鲁大学的中国毕业生张磊向该校捐款近900万美元,而不是中国的任何一所大学。  
  &现在看来,考不上大学不一定是件坏事。&7月1日中午,沈阳浑南新区的一个大型工地,来自凌原市河坎子乡树杖子村大台子组的农民工陈志金虽然顶着烈日依然干劲实足,5年前,他与表弟一同走出大山来到沈阳,所不同的是,表弟是为了读大学,他是为了打零工。而5年后的今天,命运似乎与兄弟二人开了个玩笑,&表弟学费花了不老少,可工作却一直没找到,还向我借过钱交手机费;而我已经是小组长,手下管五六个人,每月平均收入接近3000元。&  
  可供人们谈论的坊间话题仍在不断叠加:2009年,重庆上万农村高三应届考生拒绝高考;湖北2.6万学生放弃高考;2010年,中国高考报名总人数较2009年减少65万。事实上,&新读书无用论&和&新脑体倒挂&已经存在,早在2008年初,《时代商报》就曾对此进行过深入剖析和解读,许多观点和事实还被全国政协委员带上了当年的全国&两会&。  
  《201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法学、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系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转眼间,几年前曾经的&热门专业&悉数沦为&失业专业&。&不是我们变了,而是大学变了。&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沈阳市人民政府参事王广林认为,层层重压之下,大学不得不以满足短期需求为己任。  
  蹉跎中,大学自身的命运和形象也被改变。2009年世界百所名校清华、北大落选;而在已经公布的亚洲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蝉联排行榜第一,香港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别夺得&榜眼&和&探花&,北大和清华仅分列第12位和第16位。斯坦福大学校长甚至断言: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还需20年。
  大学是什么?
  调查采访期间,《时代商报》曾对沈阳、大连、长春等地近百名在校大学生或已毕业大学生进行过随机访问,其中,近三成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而五成左右的已毕业大学生则认为大学所学不是很有用。大学究竟已经成为和正在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大学是间大办公室。大连某副部级高校教师胡伟说,长久以来,国家将部属高校教师划分为10多个等级,由于评选过程中资历、头衔、工龄等指标占去较大比重,论资排辈成为标准中的&标准&,官位和学问的关系渐成正比,而最可怕的正是这种&学术行政化&。  
  大学是所不合格的公司。已毕业10年的沈阳籍大学生高伟明说,改革开放以来,从国际贸易到法学,从计算机到IT,从影视艺术到播音主持,中国大学似乎很有能力一次次地让一个个&热门专业&在几年之后迅速枯萎。在开拓新市场方面,中国大学就像一个无比勤奋的公司,但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以及股东和社会责任方面,它却又是一个不甚合格的坏公司。  
  大学是位永远也死不了的神仙。虽然早在2009年8月,上海经贸学院因宣布学校不再续办而成为中国第一所&倒闭&的高校,但吉林大学研究生李辉还是说,身负巨债的大学已不少见,燕山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吉林大学先后都曾欠下几亿、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巨债,据媒体报道,中国高校负债实际可能高达4000亿至5000亿之间,但在&扩招负债,卖地偿还&的&仙策&下,神奇的大学仍然可以优哉游哉。&
  大学是个掩耳盗铃的人。渤海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佳琪说,由于行政体制沿袭,高校在管理上也主要采用行政式管理方式,即量化绩效考核+物质激励。但高校工作者主要从事的是知识创新性工作,这一类成果是很难被量化的。比如,袁隆平与杨振宁所做的成果应该依何标准去量化,又怎样去一分高下?而现行的管理体制又非要把这些成果量化,然后再根据得分来排队,这种考核手段又会对高校工作者产生负面激励效应,即他们更愿做周期短、见效快,并且还能给考核加分的工作,这就将高校工作者引向了急功近利之路,促使高校出了很多一般性成果,重大学术成果却很少见。
  大学教授怎么了?
  在大学漫长的病程中,师道不古往往被人们屡屡从新闻堆中拎出,虽然钱学森老先生临终前的抱憾发问在今时今日想来依然是那么的振聋发聩。那些行政体制的受益者兼受害者,他们怎么了?&
  &剽窃成风、手法日新;学历造假、羞为师表;本末倒置、副业生金;潜规频现、欲望不掩;名利为大、科研变味;招生贪腐、惑乱公平;视徒为敌、挥拳相向。&6月30日,在接受《时代商报》专访时,年近八旬的冯玉忠,这位辽宁大学历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前校长,面对社会上为大学教授总结的&七大怪&深感不安。  
  &二三十年前,中国大学思想最为活跃、改革呼声最为高涨时,都没有出现这些情况;100多年前,大学教育模式传入中国时,西方也没有这些污七八糟的东西。&素来以说话直率著称中国教育界的冯玉忠坦陈,阳光下曾经最为高尚的人和最为光荣的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接受采访的近两个小时时间里,尽管室内温度接近29℃,可77岁的冯玉忠的衬衫扣子依然系在最上面一个,这是一个他60年为人师表却始终不敢擅解的&结&和&节&。  
  &学术腐败现象与学校行政考核机制有关。教师为完成任务、为评职称,需要快出成果、多出成果,所以不惜铤而走险。&渤海大学一位资深教授在电子邮件中向《时代商报》记者表示,师道堪危、高校蒙尘,个人固然难辞其咎,但由来已久的行政化积弊亦脱不了干系。
  装在&套子&里的还有谁?
  &世上本没有大学,上当和渴望上当的人多了便有了大学。&如此网络微博虽过于偏激却也令人长思不已。长久以来,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大学的确多少像一个&套&,而陷于其中乐此不疲的,绝不仅仅是那些立于三尺讲台之上的人。  
  显然,大学生们是被&装在套子里的人&,不久前的《南方周末》选取了高考状元作为典型代表。  
  其文章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高考状元成为各高校和名牌大学的&抢手货&和&硬通货&,据中国校友会网统计,1998年至2004年,北大、清华录取的状元比例高达93%;然而进入社会后,很多高考状元却发现社会评价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4年前的万众敬仰并不影响他们在4年后与当年的&垫背者&们一同沦为为面试和薪水黯然神伤的技术工人;以至为数不少的高考状元在毕业多年后,仍无法走出&大学把天才变成了庸才&的&心魔&, 湖南省一位1996年的高考状元毕业后竟然&3年换了5个工作&。  
  家长更是入&套&的&陪绑者&。有分析指出,2010年至少有10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面临过或正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而对于理论上为数两倍于此的广大家长而言&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沈阳退休工人代丽艳向《时代商报》提供的情况是,1999年,她的儿子大学自费专科毕业,3年的花费是2万多元,而2009年时,她一位好友的女儿考上了一所二本高校,第一年入学时计算出的当年所需费用就是1万多元。  
  数月前,《时代商报》采访&对毕业未就业大学生实行专业转换培训&一事过程中,一名在东软实训基地接受IT专业培训的沈阳籍文史专业毕业生无意中发问:&中国父母被看作是教育产业链上最盲目的投资者,谁之过?&一时间,在场的培训方和记者皆相向无语。
  为什么大学&大&而不&强&?
  即便如此,中国大学还是在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本应该用在学术和育人上的心思则悄然旁落。2009年,追踪采访当年新生入学的《时代商报》记者眼见一位农村母亲送自己的孩子来到沈阳师范大学,下车后的第一句话便是&大学真大!&而事实上,这位平生第一次走出大山的母亲指的是沈北大学城。  
  上文已经提及,2009年世界百所名校清华、北大落选;已经公布的亚洲大学排名,北大和清华仅分列第12位和第16位。中国大学不&强&,但这似乎却并不妨碍它们一路做&大&。  
  冯玉忠指出,过去30年中,中国大学教育经历了市场化&&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扩招和建大学城三个高潮。三笔过后写出了一个&大&字。1999年之后,全国规划和建设的大学城达50多座,涉及21个省、市。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曾不无担忧地谈到,从1998年到2005年,中国高校新建、改建的学生宿舍和食堂面积超过了过去50年的总和。&
  在这项不靠行政推进与协调便不可能完成的浩大工程里,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受益者。《新周刊》撰文称,由于大学扩招推动GDP、大学城建设拉动房地产,我们与大学间彼此早已成为&交易关系&。  
  而提到大学城,学界周知德国海德堡。与欧洲许多古老的大学城一样,那里没有校园,也没有校门,却先后有10人获得诺贝尔奖,人称&欧洲硅谷&;全城15万人口中,有10万人口不是学生就是为大学服务的相关人员,城市与大学合而为一。更为重要的则是,海德堡大学城系600余年不断发展、积淀而成,以从容、理性的心态步至今时今日。  
  &来自大学外部的行政化强势往往可能造成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偏差,使原本担负职业化、市场化教育重任的民办高职院校处境尴尬,从而加重人们对大学教育的种种诟病。&全国唯一一所独立广告专科大学&&辽宁广告职业学院院长、博导、国务院专家津贴获得者高凯征说。
  为什么大学的&思路&动来荡去?
  有些事情源于历史却困扰着现代,比如大学的办学和管理思路。  
  20世纪初,西方大学教育模式被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民主与科学渐渐大行其道; 
  1952年前后,中国大学转而师从前苏联模式,即把大学&拆散&由各行政部门代管、代办大学,如卫生部办医学院、农业部办农学院、林业部办林学院,冶金部办冶金学院,直到1976年,所有实际上由各级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大学几乎停办;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84年至1989年,实行校长负责制,大学内的民主与科学再度生长;  
  20世纪90年代初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大学虽然脱离各主管、主办部委,但却重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至今。  
  翻阅历史,中国大学的每一次&思路&转换无不与当时的政治和行政需求神、形合一。  
  此次,国家又在有关教育的中长期发展纲要中传递信息,通过改革大学人事机制的摸索与尝试,逐步推进高校去行政化进程。对此,包括冯玉忠在内的主流解读是:大学精神应该就是国家精神,但行政意志却不应过多干预教育圣地。
  为什么它们会成功?
  调查采访期间,《时代商报》曾一度试图联系&根叔&&&李培根校长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对方婉拒采访的话语令记者失望之余却倍感真诚,&与哈佛、牛津相比,我们对外界投来的赞许受之有愧。&  
  哈佛大学,美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拥有将近300年的办学历史,被誉为美国政府的思想库,先后诞生过8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位普利策奖得主。哈佛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哈佛大学由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两个部分组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学校内部董事会及校长对校外管理有高度的自治管理权限,学校外部由校友会组成的监督委员会代表社会监督学校工作,并支持学校的重大活动;哈佛历任校长坚持3A原则,即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学术中立;哈佛有良好的社会声望,哈佛大学的历史比美国的历史更长,素有&先有哈佛,后有美国&的说法,美国甚至世界各界对哈佛大学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充分的尊重。  
  牛津大学则更为不俗。先后出现过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历史上的41位首相中,有30位毕业于牛津大学,此外,哈罗德&麦克米伦、威尔逊、希思以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已故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也都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  
  而牛津大学的管理体制则更可以说是学术管理的典范。大学的主要行政人员,均选自牛津大学的教授和研究员。大学的实际行政工作由院长主持,校长由各学院轮流选举产生,任期四年。由所有的牛津毕业生组成的大学评议会负责选出每任校长,而实际的行政监督和工作建议则由教员大会负责。教员大会选出18名执行委员,会同校内行政人员,每周举行一次会议,决定大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一次,为了一个学生被录取,从议会到首相数人前往牛津说话讲情,后来,不但此事未成,&作风硬朗&的牛津还对政府行政干预学校事务的作法以&严重事件&名议提出了公开抗议。  
  无独有偶。在瑞士,高中毕业考核会根据全部学年的综合成绩进行计算,成绩合格并拿到高中毕业证书后,学生无需考试,国内任何一所大学、任何一个专业都可以申请就读;只是大学考核是真正的&宽进严出&,学生第一年的淘汰率基本在50%左右,接下来每年还要淘汰20%至30%;如被淘汰,学生可以换到其他专业;此外,如专业读到一半不再喜欢,也可换专业;而且,拥有初、高中学历的适龄人群在参加工作后如果愿意,只要通过考试,也可以再进入大学&&与中国的单向公交车票相比,在瑞士,教育的车票更像是一张更为便捷、可以在同一线路上双向反复乘坐的地铁票。  
  &为什么被教育体制证明是最优秀的人,却会很容易失去选择自己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前不久,一位已经定居瑞士的1998年中国文科状元向国内媒体吐露心声,问题出在哪儿?
  什么是大学?
  问题出在哪?是否在于什么是真正的大学?  
  &北大前校长许智宏说,中国没有世界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的校长说,中国出现世界一流大学最快需要20年;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说,10年内建若干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在哪里?&5月初,先前毕业于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凤凰卫视主持人曾子墨的这条微博讨论一出,迅速得到响应,转贴达到1600多条。  
  没有独立思考的大学不是一流的大学,甚至都难以称其为&大学&。1983年7月至1995年9月任辽宁大学校长长达12年之久的冯玉忠认为,作为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源地,大学需要独立的思维方式,而缺少独立的东西正是行政化的最严后果。  
  而去行政化、去衙门化,正是改变&中国只有一所大学&&&教育部大学&&的坊间过激说法的苦口良药。今年&两会&,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导张鸣终于发现&高校去行政化&被提上国家议程,格外兴奋。而他一直以来所主张的&让学校归学校、政府归政府&观点,则与冯玉忠的&让大学回归真正的、民主的、科学的&大学&&理念如出一辙。  
  显然,努力使大学回归本质并非易事,需要&内&、&外&兼修。  
  高凯征就在反复琢磨&从大学公选校长的操作流程上看,依然有用外部行政化手段去除内部行政化之嫌&的社会议论。对此,陈佳琪倒不是十分担心,&大学行政化是一套已经很完整的体系,短期内不太可能被一个公选机制所代替。所以,去行政化就要有另外一套内、外兼顾的管理体系来替代之,这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尽管如此,公选校长也仍然可以被看作是高校向去行政化迈出的尝试性重要一步,至于最终能走多远,还需看后续改革如何发展。&  
  2010年,刚刚结束高考的沈阳考生李文静有望考取大连工业大学,正是去行政化、公选校长的5所辽宁高校之一。她向《时代商报》似懂非地捧出想象:我的大学应该是活跃但并不放纵、严格但并不僵化、学术但并不学究、敬上但并不唯上&&同样是2010年,中国有957万考生参加高考,有657万人有机会暂时成为人中龙凤。中国的大学,将如何面对他们?或许,太多的问题,有待大学在今后的岁月里自问自答。
-------------------------------------------------
-----------------------------------------------
正在读取...
于江涛 的近期作品[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最新资讯
2000年入新闻行业,父母均为工人,周围人的评价是有很强的正义感,但做人不婉转,因此也得罪过人,但也因此交下一批同样的朋友。
对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遇到好的新闻线索,就像找到了良师益友。
迄今为止…
于江涛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度自问自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