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图书馆传论文时是扫描还是 吉林大学毕业论文模板

2014吉林大学硕士博士毕业论文要求及模板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14吉林大学硕士博士毕业论文要求及模板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著作权合理使用的价值和必要性_教学论文_教学论文_教育综合
资源分类:
&&&&&&& &&& &&
学科中心:&&&
资源搜索: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著作权合理使用的价值和必要性
-------------------------------------------------------------------------------------------
【内容提要】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修订后的著作权法扩大了著作权人的权利范围,使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时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出于满足广大用户信息需求的目的,在对作品的网络传播上出现了一些侵权行为。这就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合理使用的范围问题,也引发了人们从深层次上来思考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著作权合理使用的价值和必要性问题。【摘&&要&&题】信息法学【关&……       1 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始于1997年国家计委批准立项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稍后,1998年8月文化部提出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前一个项目以国家图书馆为项目组长,在上海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的参与下共同进行,经过长达四年的科研攻关,开发了以六大馆的藏品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对数字资源从采集、加工、存储、管理、调度、发布到服务等全过程进行管理,该项目在2001年5月通过了国家鉴定。后一个项目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电信总公司、中国科学院、航天工业总公司、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联手合作,其目标是要建立起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拥有大规模的、可以智能检索的海量数据库,使之成为我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几年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在我国进展顺利,许多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隐藏在大量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背后的是不容忽视的著作权问题。一方面,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如果被搬上网络,著作权人会依法提起诉讼,要求保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如果过度保护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则会阻碍科学文化知识的网上传播,既不利于作者权利的实现,也不利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2 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著作权管理的现状  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图书馆仅仅将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数字化来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对各种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建设,使得一些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也被数字化,这样对现行《著作权法》所保护的著作权人的权利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首先,图书馆数字化作品的权利对著作权人的复制权产生了冲击。“数字化”作为作品的一种复制方式,是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机构,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的规定,享有对馆藏作品的数字化权。但图书馆的这种数字化复制权只能用于陈列和保存版本的目的,而不能用于阅览和其他目的。这就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目的――把数字化的作品放到网上供在线阅览或下载阅读存在矛盾。  其次,图书馆传统的定题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对著作权人的汇编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产生了冲击。汇编权是将作品或作品的片段通过选择或者编排,汇集成新作品的权利,这是著作权人的一项权利。在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中,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选择或编排而提供的定题服务,是一种合理使用。但在图书馆提供网上服务之后,却不再是合理使用了。从网上可以看到,有的图书馆按一定主题对某些书中的某些文章进行扫描后放到网上形成固定栏目,这些栏目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特定信息需求,因此浏览次数较多,下载量比较可观。从图书馆服务的角度来看,这是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方式;但从著作权的角度来看,栏目成为作品或作品片段的集合,实质上是一个独立的数据库,图书馆的这种行为是汇编行为,由于这种汇编行为往往没有得到著作权人的授权,且在网络上传播,因此与《著作权法》规定的著作权人的汇编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存在矛盾。  第三,视听资料的问题。主要涉及MP3试听和下载以及影片下载等。有些图书馆为了丰富服务内容,在其网站上开设的音乐栏目中收集了有MP3歌曲的网站,有的还可以通过本馆的搜索引擎使用户无偿试听或者下载MP3歌曲。这样的行为与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存在矛盾。此外,还有少数高校图书馆提供一些影视作品,供用户下载欣赏,虽说下载控制在局域网内,传播范围也仅限于本校,但从理论上说只要是校园网的用户都可下载这些影视作品,这就与合理使用中要求的数量上的“少量”存在矛盾。  总之,从对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著作权管理现状的网上调查来看,大部分图书馆都比较注意对著作权的保护,但由于修订后的《著作权法》扩大了著作权人的权利范围,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使得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出于满足广大用户信息需求的目的,在对作品的网络传播上出现了一些侵权行为,这就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合理使用的范围问题,也引发人们从深层次上来思考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著作权合理使用的价值和必要性问题。      3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著作权合理使用的价值和必要性  从目前著作权保护的趋势来看,人们基本上认同了著作权人利益优先的国际保护原则,著作权人的权利随着技术的发展得到了不断的扩张,公众合理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小。但从著作权的立法精神、著作权保护的目的以及著作权保护范围主要针对作品的商业性利用而设定来看,基于个人学习目的、基于公益事业或其他不以赢利为目的而进行的“合理使用”,就仍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3.1 著作权法“平衡”精神的弘扬  著作权制度的核心是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也保护与著作权有关的传播者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在著作权的理论中始终存在一个矛盾,即如何既能保护权利人对著作权的独占以承认其智力劳动价值,又能使作品为社会充分利用,达到繁荣社会文化和科技事业的目的,这一矛盾在现代社会表现得格外突出。  伴随新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著作权法,始终以协调各种可能相互冲突的因素、追求各方利益的平衡为己任。从最早的《安娜法令》规定作品的保护期限,以限制作者的专有权利到合理使用,从判例发展到成文法,都体现了著作权法协调作者个体与使用者个体之间的利益对峙,以解决作者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冲突,追求法律正义的精神。这一精神作为著作权法的精髓,将久存于著作权法之中,并随着著作权法的发展、完善而不断发扬光大。因此,不论技术如何进步,作品的表现形式如何多种多样,使用作品的手段如何先进,著作权法为了实现其促进作品传播、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理想目标,仍要在著作权的限制与反限制的多元选择中作出抉择,以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弘扬其保障作者及其他主体利益、实现社会公平的平衡精神。    3.2 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自1709年英国《安娜法令》实施以来,著作权法一直随着新技术前进的步伐在调整自己的保护范围。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如摄影、影印、广播、录音、录像等,都为使用者使用作品提供便利,使著作权人利益受到损害,对著作权法造成冲击。因此,在原有法律条文难以适应新技术变化的时候,任何国家或国际组织都会对著作权法进行修订。这样的修订,在著作权法发展史上有过很多次。据国家版权局有关人士统计,发达国家近年来频繁修改本国的著作权法,如法国、德国、日本等,而美国近十年来几乎每年都修改著作权法。每一次的修订,都既要强调著作权人的利益,又要在著作权人和使用者之间寻求一种新的平衡。因为法律的精神――平等、公平、合理、公益,是著作权立法的价值目标,利益平衡应该是永恒的立法原则。  从总的趋势来看,随着著作权法的每一次修订,合理使用的范围是越来越小了。比如当复印机作为新的使用作品的技术设备出现时,著作权法尚未修订,也就没有增加著作权人的复印版税权利。当时(1968年)美国发生的Williams&&&&&Wilkins一案,在著作权法没有修订的情况下,原告败诉,被告(图书馆)的复印行为不受影响可以继续进行,因为那时合理使用的范围还没有缩小。但到1985年再发生Texaco一案时,被告――复印者却败诉了,败诉的理由是研究者服务的公司的营利性,实质上是因为此时著作权人的复制权已得到了扩张,美国已修订了著作权法,开始征收复印版税,合理使用的范围已大大缩小了。  现在,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对著作权法提出了全面而严峻的挑战。有学者甚至断言,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合理使用制度将从著作权法中消失。就合理使用制度而言,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前景如何,为著作权界所瞩目。毋庸置疑,在规范著作权作品的使用时,立法者面临着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恪守合理使用的传统领域,著作权人将无法从现代技术带来作品广泛利用的过程中受益;如果取消合理使用制度,社会公众则不能分享现代技术条件下信息广泛传播的利益。”  但是,从现在国际上的立法趋势来看,合理使用的范围虽然越来越小,但合理使用制度仍将作为调整著作权人与使用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而继续存在。如日美国国会通过的《数字千年著作权法》,为了公共利益,在第四部分专门规定了非赢利性图书馆与档案馆的豁免权:“允许制作3份复制品,其中包括可以制作数字复制品,但条件是数字复制品不能向图书馆以外的公众传播。此外,如果作品的原始形式已经过时,阅读作品所使用的机器已不生产或者已无法在商业市场上合理获得,就允许图书馆或档案馆制作该作品的新形式复制品。”同时,WCT、WPPT也都主张应“保持作者的权利与广大公众的利益尤其是教育、研究和获得信息的利益之间的平衡。”日颁布的《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关于协调信息社会版权与相关权特定方面的指令》(2001/29/EC),第二章第5条也规定了“图书馆、教育机构、博物馆或档案馆等公共机构的没有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或商业利益的特别复制行为”的例外或限制。可见,合理使用制度并不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对立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不应导致合理使用制度的消失。考虑到在信息社会里大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小到公民个人的衣食住行都更加依赖于信息,如果一味强调著作权人的权利,不断扩展著作权人的权利范围,将不利于信息的流通,最终将影响著作权人权益的实现。因此,各国著作权法及有关国际公约仍然坚持合理使用是权利所有人的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合理使用的范围虽然越来越小,但它在信息社会里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3.3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合理使用的必要性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图书馆仍然需要合理使用制度。  (1)从图书馆的性质看。图书馆的性质决定了图书馆是否可以享有合理使用的权利。也就是说,如果图书馆仍是公益性的机构,则可以继续享有合理使用的权利;如果图书馆变成商业性机构了,则合理使用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了。当代著作权保护的范围之所以越来越广,水平越来越高,主要是由于它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如果图书馆变成了商业性的机构,对作品进行商业性利用的行为就会受到法律的限制。现在有学者提出要重新审视图书馆的法律地位,认为“如果仍然把数字图书馆列为公益机构,作者的权利岌岌可危。”因为“从网络上阅读、租借作品,作品没有印刷过程,图书馆只需把作品数字化并存储于信息资源处即可。而作品数字化的实现可谓是极其简单的过程。读者可以通过网上购买获得此无形作品的浏览权并可以储存,那么如果数字图书馆仍处于公共信息资源的地位,则读者不需付费或仅需支付低廉的费用便可自由浏览和下载。”这样,数字图书馆可以集出版、销售数字作品的功能于一身,这势必改变现有图书馆的性质。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一方面我国目前对出版单位的设立实行严格的审批登记制度,图书馆不可能成为商业性的出版机构;另一方面,图书馆仍将作为政府或有关单位举办的、通过传递文献信息资料为一定社会读者服务的公益性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而存在。由于图书馆从事的仍将是公益性的服务事业,因而合理使用就有了存在的基础。  (2)从图书馆的服务宗旨看。从传统图书馆的“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到数字图书馆的“共享信息资源”,其服务宗旨都是为了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为发展和繁荣社会文化和科技事业。从六十多年前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S.R.阮冈纳赞在其《图书馆学五定律》一书中提出的要让“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到现在美国学者米切尔?戈曼在他的一部著作――《未来的图书馆:梦想、狂想与现实》中提出的“图书馆服务于人类文化素质”,都充分说明图书馆的存在就是“为个人乃至社会服务”,就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这是图书馆整体意义上的最高理念和基本宗旨。把这一宗旨应用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图书馆即使是数字图书馆首先面向的就是一个个的学者、研究人员、大中小学师生以及普通群众,然后才是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既然各国著作权法认为个人的使用应该是自由的(以营利为目的的除外),那么,图书馆只要把服务定位在非营利地为个人服务这一点上,为读者个人复制也好,为满足读者需要将馆藏资料数字化也罢,应该都在合理使用范围之内。此外,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营利,我们可以列举很多的理由,如为了节省馆舍空间,为了减少政府投资,为了改变图书馆的服务形象,为了满足信息时代读者对电子信息资料的需求等等;而最主要的理由在于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机构,进行数字化建设是为了利用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更好地普及知识、传播文化、传递信息,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学者鉴于技术进步时代使用作品的行为日益复杂,主张以使用人是否获得商业性利益作为唯一标准来判断其使用是否合理,以避免多重标准相互排斥,发生歧义。即“如果使用者获得了商业性利益,即使著作权人没有损失,也是侵权行为;相反,如果使用者没有获得商业性利益,著作权人的损失再大,也属于合理使用。”这一观点虽不无偏颇,但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对判断使用是否合理无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只要图书馆本着为满足读者个人学习、研究的需要,为共享信息资源,为提高公民素质,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进行数字化建设,是可以合理使用有著作权的作品的。  综上所述,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由于网络传输的特有性质,引起了著作权人、图书馆、读者三者之间利益的变动。我们应该重新调整“合理使用”这架天平,适当放宽对数字化作品使用的限制,在新的环境中更好地保持作品创作者与使用者(包括图书馆、读者)之间的利益平衡,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参考文献】  1 方平.美国的版权大辩论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图书馆,1996(3)  2 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页  3 肖燕.美国《数字千年著作权法》的立法背景及其主要内容简介.著作权,2001(1)  4 WIPO版权条约、WIPO表演和唱片条约.著作权,1997(2)  5 曾明等译.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关于协调信息社会版权与相关权特定方面的指令.中国版权,2002(3)  6 徐敏韬.论数字图书馆中的版权利益平衡.知识产权,2000(4)  7 景海燕编译.图书馆学新五律.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3)  8 李贵方.新技术革命与著作权法.吉林大学学报,1985(6)
-------------------------------------------------------------------------------------------
体验――互动”式教学之初探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理念要求下的课堂教学总体框架已逐步定论,即“创设情景(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提“体验式”教学是学生通过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达到自我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体验,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式”教学是在记者 蒋夫尔&&“我们的寒假作业是一份调查报告,几个同学一起做的,内容是调查成人和中小学生谁的环保意识更强。”提起寒假作
All Rights Reserved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吉林大学硕士论文格式参考文献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吉林大学硕士论文格式参考文献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68|
上传日期: 02:26:4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吉林大学硕士论文格式参考文献.DOC
官方公共微信吉林大学文学院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吉林大学文学院
文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中文系和历史系,现文学院是根据吉林大学学科专业调整和院系整合的决定,由原文学院、历史系、考古与博物馆学系、国际交流学院、古籍研究所和其它四个校区的大学语文教研部等单位于2001年5月合并组建的,包含有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和艺术学四大学科门类八个一级学科,设有教育部历史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目前吉林大学学科涵盖面最宽的院级教学与科研单位。创办时间1952年主要奖项吉林大学学科涵盖面最宽的院级教学与科研单位
文学院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著名文学家和语言学家、(废名)、(公木)、、,著名历史学家、、、等都曾在这里执教过文学院现有教职工257人,专任教师219人,其中教授74人(含博士生指导教师60人),副教授52人。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中央和教育部“马工程”首席专家3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6人,教育部跨世纪及新世纪优秀人才9人,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教师中博士和在读博士202人,占教师总数的92%。图书馆文学院包含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和艺术学四大学科门类,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历史学、世界历史学、考古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和戏剧与影视学7个一级学科。历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均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并都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文学院共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本科专业9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4个。现有在校本科生1407人,硕士研究生665人,博士研究生329人,长期留学生482人。领导班子文学院有“教育部历史学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考古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新闻传播与广电艺术”和“考古学”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现代文化传播”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科研成果获得首届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2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2项,其他部级奖104项。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项目55项,省社科基金项目56项,其他科研项目183项。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0余部。
文学院有“紫焰戏剧社”、“新闻学会”、“广告协会”、“播音与主持协会”、“文物爱好与保护者协会”、“吉林大学绿色家园协会”、“鹂声青年志愿者服务社” 等学生文化社团组织。除学校的奖学金外,文学院还设有“城市晚报新闻奖学金”、“金石置业奖学金”、“紫荆助学金”、“系友奖学金”、“文学院教工爱心帮困基金”等,奖励品学兼优或特困学生。学生活动了多种学生报刊:秉承自由与踏实之精神,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踏实钻研、踏实创作的《子衿》、《朔风》,已成为校园发表文学作品的园地文学院创办;创刊于1992年的《古船》以及陆续出版的《青铜火炬》(论文集),是吉林大学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发行的学生学术刊物,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以“办一份学生自己的报纸”为办刊宗旨的《学声》报,坚持专业路线,内容广泛,报道深刻,见解独特,在校内产生很大影响,受到广泛好评。
文学院坚持“鼓励思想个性,保护学术叛逆”的办学理念,以学术空气的自由、开放,学风的踏实、严谨,学生的朴实、刻苦而著称。近60年来,几代教师孜孜以求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求实的学术传统,文学院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已遍布海内外,其中有的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文学与新闻媒体工作者以及部委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将军。如现任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京华时报》社社长、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空军副司令员、武警部队副政委、第二炮兵副政委等。[1]专业类别
专 业 名 称
中国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留学生专业)
国际经贸汉语(留学生专业方向)
( 教育部历史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
新闻传播学
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
广告学(广告设计方向)
播音与主持艺术
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影视编导方向)
中国语言文学与历史学
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省重点学科)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省重点学科)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国家重点学科)
历史文献学(省重点学科)
新闻传播学
广播电视艺术学
课程与教学论(大学语文教育方向)
博士学位授权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省重点学科)
汉语言文字学(省重点学科)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国古代文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国家重点学科)
历史文献学(省重点学科)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 科 名 称
国家重点学科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省重点学科
历史文献学
省重点学科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省重点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
省重点学科
汉语言文字学
  文学院包含文学、历史学和教育学三大学科门类,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和教育学五个一级学科。历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均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历史学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文学院共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本科专业(专业方向)12个。领导出席活动1996年以来,全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7项,教育部规划项目45项,省规划项目47项,其他项目148项。发表学术论文2350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148部,研究成果获得首届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2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教育部普通高校社科研究成果奖12项,其他部省级奖92项,其他获奖138项。2000年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开设体育新闻专业,这也是首次在综合性大学开设体育新闻专业。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
、、、、、、王 剑
吉林省高级专家
吉林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
吉林大学现代传媒与应用技术基础实验中心文学院实验室包括、考古DNA实验室、人类学实验室和文物陈列室,吉林大学现代传媒与应用技术基础实验中心是“吉林省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示范实验中心”,也是吉林省高校唯一一个文科示范实验中心。包括摄影实验室、广播电视新闻实验室、新闻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播音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广告设计实验室、广告制作实验室、文物保护与应用技术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微机室。是吉林大学考古学科多年来重点发展的一个研究方向,在中国边疆地区古代居民的人种学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设有人类学实验室和古人骨标本库,收藏有大量采集学院教师自我国边疆地区各地的各类标本,目前古代人骨标本收藏量已达1500例以上。对古代人类遗骸中提取的DNA进行分析有助于阐明人类起源、演化和群体间的相互关系,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国际学术界认为是21世纪世界考古学科最前沿的研究领域。
实验中心建设总投资为1000多万元,总面积为1620㎡,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9名。实验中心为文学院各专业学生开设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另外,还为学校开设了人文与公关辅修专业选修课和公共摄影选修课,并为的七个栏目制作电视节目。名家讲学文学院资料室始建于1956年,是一个藏书类别比较丰富、学术气氛浓郁的专业图书资料室。拥有使用面积1200平方米,分布在四个楼层,采用封闭型、开架式管理,现有管理人员10人,其中四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馆内设有文学、对外汉语、历史、考古、古籍等书库及阅览室,藏书达7万余册。现订阅的中文刊物有:主要高校学报、综合性学术期刊和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及与文学、史学两个学科相关的人大复印资料400余种。近年又陆续收藏了光盘等新型载体文献。馆内藏书突出学术性、理论性,力求书刊的系统与完整性。为了适应教学科研的需要,已于2004年全部实现自动化管理,为师生借阅和检索文献提供了方便。本着学业“向专业外拓展、向课堂外延”伸的培养原则,文学院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新闻学会”、“广告协会”、“播音与主持协会”、“文物爱好与保护者协会”、“”、“鹂声青年志愿者服务社” 等学生文化社团组织活跃在全校学生中。
文学院学生活动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创刊于1992年《》以及陆续出版的《青铜火炬》(论文集)。除学校的奖学金外,文学院还设有“城市晚报新闻奖学金”、“金石置业奖学金”、“紫荆助学金”、“系友奖学金”、“文学院教工爱心帮困基金”等,奖励品学兼优或特困学生。随着国际化的大趋势和文学院学科专业的特殊性,文学院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著名大学保持着学术交流和师生交换关系。学院设有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育的汉语学院,每年接受来自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院领导学生、海外生数百名,多次聘请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同时选派一批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访问。近年来,文学院的相关教师还承担了多项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
吉林大学国际语言学院,是吉林大学专事各级各类来华留学生教学及教学管理的学院实体。学院设有专门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系(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对外汉语教学部、普通话培训中心、留学生国际贸易系、留学生教学管理办公室等常设机构。学院开会学院专门负责各级各类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专门负责全校各专业学位留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之前的汉语预备教育;专门负责来华留学学位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现代汉语、中国概况等学位课的教学、考试及学分评定工作。
学院现有教师均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90%以上教师持有中国教育部颁发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1978年以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8项,共出版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国文学文化方面的专著和教材10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在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学院现有来自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朝鲜等三十多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500多名。姓名
党委全面工作
东荣大厦1015室
研究生工作
东荣大厦1103室
本科生工作
东荣大厦1003室
东荣大厦1109室
匡亚明楼0209室
东荣大厦1014室
东荣大厦0207室
东荣大厦1107室
东荣大厦1108室
东荣大厦1112室
东荣大厦0521室
姓名职务分工办公地址徐正考院长行政全面工作(重点抓学科建设、外事、财务)东荣大厦1107室赵宾福副院长科研工作、博士后、资料室东荣大厦1014室吕明臣副院长研究生专业学位、成人教育、大学语文教育东荣大厦1108室杨 军副院长研究生教育,协助院长做好学科建设工作
东荣大厦1112室孔朝蓬副院长本科生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东荣大厦1109室岳 辉副院长国际语言学院全面工作、协助院长做好外事工作友谊会馆0201室陈武军副院长行政工作、人事工作、工会工作、离退休等工作,
协助院长做好财务工作
东荣大厦1009室刘 卓副院长学生工作东荣大厦1003室[2]机构名称负责人
办公地址中国语言文学系主 任:沈文凡
副主任:王光全
东荣大厦B302室新闻学系主 任:刘 坚东荣大厦0207室广告学系主 任:黄也平
副主任:鞠惠冰
东荣大厦0205室广播影视艺术系主 任:孔朝蓬东荣大厦0203室历史系主 任:杨 军
副主任:张乃和
东荣大厦B303室考古系主 任:王立新东荣大厦0201室博物馆系主 任:吕 军东荣大厦B301室汉语言文化系
(国际语言学院)
主 任:禹 平友谊会馆201室大学语文教研部负责人:陈珊珊东荣大厦 1101 室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 任:朱 泓
副主任:滕铭予
副主任:刘 艳
匡亚明楼264室
匡亚明楼256室
匡亚明楼272室
吉林大学国际语言学院院 长:岳 辉
友 谊会馆201室
吉林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 任:付景川(兼)
副主任:孙 瑞
东荣大厦 1111 室
吉林大学东北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主 任:张福贵
副主任:李守奎
东荣大厦208室吉林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 任:刘德斌
副主任:张乃和
东荣大厦1113室吉林大学东北历史与疆域研究中心主 任:魏存成匡亚明楼238室吉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 任:赵宾福东荣大厦1014室吉林大学认知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 任:李志宏东荣大厦117室机构名称负责人、工作人员办公地址党委办公室张红蕾(主任)东荣大厦1017室行政办公室田 鹏(主任) 侯绪田 洪莲君东荣大厦1013室教学办公室于 柱(主任)
东荣大厦1011室研究生办公室郑礼丽(主任) 黎 晨东荣大厦1105室研究生专业学位办公室王林强东荣大厦1110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冯子宸(主任) 安俊达
李沐曦东荣大厦1005室科研工作办公室李海帆(主任)东荣大厦1007室留学生工作办公室苏海波(主任) 李 彬 辇雪妮
友谊会馆0202室成人教育办公室谷大川(主任)东荣大厦1012室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办公室张谦谦
冯楠(兼)匡亚明楼268室[3]机构名称
负责人、工作人员
中文系、国际语言学院资料室
郑红光(主任)杨海鹰 富 军
历史系资料室
边疆考古中心资料室
新闻传播与广电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刘 坚(主任)(兼)赵晓辉 王红旭赵 东王 昕
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
王立新(主任)(兼)林雪川姜晓东
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史吉祥(主任)(兼)于润仪宋淑湘
《史学集刊》编辑部
宋 鸥孙久龙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林大学毕业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