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春季里来百花香念都灰烬翻译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毛泽东写给女性的诗词(图)
&&&&&&&&&&&毛泽东写给女性的诗词(图)
&&&&&&&&&&&&&&&&&&
&&&&毛泽东一生雄才大略,浪漫风流,尤擅马背上作诗。其诗确有风格有气魄,起码高层无二。&&
毛泽东喜欢三李的诗歌,李白、李贺、李商隐。三李诗歌的主导风格分别为:豪放,奇崛,哀艳。我们以前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只看到豪放、奇崛,现在随着更多毛泽东诗词的面世,我们终于也看到了李商隐爱情诗歌的风格:哀艳。
&&&毛诗词不多,涉猎“个人生活”的更不多。其中涉及几个女人:杨开慧、丁玲、吴莉莉、江青等。
&&&&&&&&&&&&&&&&&&&&
下图:杨开慧
开慧系毛恩人老师之女,是毛三个儿子的母亲。毛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有“我失骄杨君失柳”句,都是毛写给开慧的文字,最有人情味儿的还不是这句,而是1923年的那首《贺新郎》。
天纵诗才的毛泽东一生当中写过大量的浪漫主义诗篇,其中有七首诗词目前可以判断是写给女性的。
第一首是《虞美人·枕上》,是1921年写给夫人杨开慧的。杨开慧1901年生,湖南长沙人,1920年冬,同毛泽东在长沙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1930年11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1921年夏,毛泽东告别新婚不久的夫人杨开慧,与何叔衡悄然登船,东下上海。途中,夜间无法入睡,思念远方的爱人,写下了这首词。词曰: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日《人民日报》。
  第二首是《贺新郎·别友》,写于1923年,也是写给夫人杨开慧的。1923年冬,在中共三大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的毛泽东受党委派,离长沙赴沪转穗,去参加国民党一大。辞别夫人兼战友杨开慧时,他写下了这首词。词曰: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日《人民日报》。尽管这里的“人有病,天知否”为后改,但其词人情味儿浓浓。有人评价,这首词是毛用笔杆子写的;而毛的另一些作品,则大多是用枪杆子写的。细思,不无道理。“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算人间知己吾与汝。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这些句子,同人们熟知的毛诗词大相径庭,判若两人,它是毛诗词里少有的非政治化婉约作品。
呵呵,当年造反的书生,不仅豪气干云,而且柔肠千转啊!
毛泽东自己说:“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岂止“不废”,其实毛还颇为得意他的婉约之作,据我看来,他的几首婉约之作都是上品。就说写给杨开慧的几首词吧,《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蝶恋花·答李淑一》。前面我们说了豪放,这一节我们就单说婉约,而且这几首婉约派,都很好地体现了毛泽东浪漫的想象力。下面逐一解析:
《虞美人·枕上》是毛泽东的第一首词,写于25岁那一年,也是他的第一首情诗,这是毛泽东毕生创作中表达个人情感最为纯粹的作品。是写给新婚妻子杨开慧的,新婚不久骤然别离,长夜难眠,辗转反侧,毛泽东的炽热、深情、真挚、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开篇两句就起手不凡——“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所谓愁是一种心境,一种情绪,莫可名状,最难形容,古人的妙句无非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言其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言其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言其长;而毛词是言其形,形象清新,想象别致,自出机杼,俨然又一婉约名句。
时隔5年,毛泽东正值而立,在国共两党中,或身居要职,或崭露头角,正是一代才俊,任重而道远,但为了大业,他不得不抛妻别子,出门远游,一方面是娇妻稚子的温馨小家,一方面是凶险莫测的茫茫征程,毛泽东选择后者,但离别之痛、后顾之忧却油然而生,千言万语汇成了一首《贺新郎》。毛泽东一生为杨开慧写了好几首词,这是其中的第二首,也许是这首词暗示出的命运的神秘性使毛泽东终生对其另眼相看,前后珍藏、修改了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回首赏析这首词,确实能嗅到一丝不祥之音,“挥手从兹去。更哪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临别之际杨开慧那幽怨的神情深深地铭刻在毛泽东心中,或许杨开慧也有预感,一次普通分手,可能变成永诀。“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真是一语成谶,终身追悔莫及。“人有病,天知否?”有点天人感应的意思,这种超越天人之隔的心灵感应和神奇想象,使毛泽东为婉约派又贡献了一首杰作。
&&&&第四首是《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日写给李淑一的。李淑一当时是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师,杨开慧的好友。一九五七年春节,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谈她读了毛诗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1933年听到丈夫柳直荀(曾任中共鄂西特委书记)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惊梦》。毛泽东五月十一日回信,并赋此词。词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词中的“杨柳”指的是杨开慧和柳直荀。毛泽东在此词中以浪漫主义手法歌颂了为国赴死的先烈,与李淑一共同缅怀了自己的伴侣。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日湖南师范学院院刊《湖南师院》。
毛、杨之间的这种深厚感情和神奇感应,经过30多年的酝酿和发酵,终于又诞生出了一首大家所熟知的游仙诗,&&&
这时的毛泽东早已从儿女情长、生离死别中超脱出来了,他把一杯人间的苦酒酿成了一场漫天花雨。“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字前面加一“骄”字,毛的骄矜心态,跃然纸上,章士钊曾问毛泽东“骄杨”二字何解,毛泽东答曰:“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沉重的历史已成往事,革命的英烈却羽化登仙,成为了寻访月宫的客人,“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为什么是桂花酒而不是别的酒?咱们后面再细说。酒过三巡,神奇的场面出现了,“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这是何等壮丽、壮阔的景象!以万里蓝天为背景,以千朵祥云为舞台,寂寞嫦娥长袖善舞,以慰忠魂,这种想象的浪漫不羁,豪迈无涯。然而真正的高潮还在最后,“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其情绪、意境陡然间由凄清、凄美转向了热烈、放纵,一腔深情化做豪雨,告慰天下。可以说,这首词出于婉约而又超越婉约,前婉约而后豪放,集婉约和豪放于一身,是千年婉约派中的一声别调。
另外还有一首《七律,答友人》其实也是怀念杨开慧的。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毛泽东一九六一年写的《七律·答友人》一诗,形象绚丽壮美,境界深远宏阔,想象奇特,感情浓挚。令人有味之无极、百读不厌之感。这首诗发表后,一些诗人、学者,热情为之撰文,或论析,或评赏,或诠释。其中固不少精采的议论,但是,也有些评释,现在看来,似乎还可以进一步切磋。本文试从诗的前四句“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的品析说起吧。著名老诗人赵朴初说:“第三、第四句字面上还是讲二妃。‘斑竹’句是说她们手里的竹枝染有千滴泪痕的‘斑’。
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中的“友人”是谁,人们一度众说纷纭。但根据后来陆续披露的一些史料,可以肯定地说,“友人”就是周世钊。毛泽东此诗初稿写于1961年。当时他的秘书林克曾对毛泽东的一些诗词进行抄写。1964年1月,毛泽东应《毛主席诗词》英译者的请求就自己诗词中的一些词句作口头解释。其中关于《七律·答友人》的“友人”指谁的问题,毛泽东回答说:“友人是周世钊。”日,毛泽东到韶山时,写了《七律·到韶山》,6月27日在长沙会见了周世钊。周世钊1964年写过一篇文章,说看到早几年传抄出来的这首诗的末句是“人物风流胜昔年”。因此,周世钊在与毛泽东相见时可能看到了《到韶山》的原件或抄件。日,周世钊到韶山,写下了一首词《江城子·国庆日到韶山》:
  良辰佳庆到韶山,赤旗边,彩灯悬,万朵红霞荡漾碧波前。似水人流流不尽,腾语笑,久留连。
  夜来场上响丝弦,鼓填填,舞翩翩。革命斗争唱出好诗篇。唱到牺牲多壮志,人感奋,月婵娟。
  从内容上看,周世钊这首词,明显受到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的影响。周词标题显然也受到毛诗标题“到韶山”之影响。而周的“唱到牺牲多壮志”句,当转化自毛泽东的“为有牺牲多壮志”句。
郭沫若认为是“写湖南的大跃进或者大跃进中的湖南的”;赵朴初认为是写国际风云的,都不对。少年时期,我凭直觉,判断是写杨开慧,并且发之为文章《热泪千滴怀骄杨》。当时权威们都否定。结果毛泽东晚年的一位文学讲师的回忆证实了我的判断。毛泽东亲口向她说:《答友人》是怀念杨开慧。
其中,“帝子”、“红霞”都是指杨开慧,杨开慧小名“霞姑”。
“斑竹”,即“湘妃竹”,亦称“泪竹”,竿部生黑色斑点。这种竹子生长在湖南九嶷山中。《阵物志》:“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挥,竹尽斑。”《群芳谱》:“斑竹即吴地称‘湘妃竹’者”。在毛泽东心中,杨开慧不就是他的“湘妃”吗?
第六首是《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是1961年2月写给已参加民兵的女机要员小李的。这位女机要员是湖南人,毛的同乡,在中南海跳舞认识的。
1960年的一天,毛泽东的女机要员小李送文件到菊香书屋。这时,正站在窗前沉思的毛泽东忽然问她:“小李,你参加民兵了吗?”“参加啦。”小李回答。“你为什么要参加民兵?”毛泽东又问。“这……”小李想了想答:“响应主席的号召,全民皆兵呗。”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女机要员为了证明自己确实参加过民兵,从笔记本里拿出一张训练余暇时拍的照片给毛泽东看。照片上,小李剪着短发,白衬衣束进蓝色长裤里,右手扶着步枪,昂首站在一棵树旁,背景是明净的蓝天和远山。“好英武的模样哟!”毛泽东称赞道。
一会儿,毛泽东把手里的烟灰弹了一弹,对小李说:“给我拿支笔来。”他接过铅笔,顺手拿过一本看过的地质常识书,翻到有半页空白的地方,便在书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了《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毛泽东放下笔,笑着对小李说:“小鬼,我把这首诗送给你,好不好?”小李又惊又喜:“主席,您太夸奖我了,我哪配得上……”“哎,你们年轻人就是要有志气,不要学林黛玉,要学花木兰、穆桂英!”说完,爽朗地笑起来。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
&&&&&&&&&&&&&&&&&&&&&&&下图&:丁玲
&&&&这一年的年底,丁玲收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就是毛泽东的《临江仙》词,用军队电报拍发给前方的丁玲。词中表达了对于丁玲的高度赞许。词曰: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在毛泽东诗词中,题赠现代作家的只此一首。
这首《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是1936年12月写给女作家丁玲的。曾与杨开慧在岳云中学是同学的丁玲,1936年11月辗转到达陕西保安(当时党中央所在地)。
其时,史沫特莱没来,当然吴莉莉也没来呢。有人爆过毛、丁一些故事,翻阅其它数据及回忆,丁自己也曾经向多人讲过。丁玲跟人讲这段当“贵妃”的故事,绝不仅仅是一次。不论真实情况如何,但毛的这首赞美词是有的、窑洞内设宴是有的、打成右派是有的、文革后丁玲仍怀念毛是有的、反击“自由化”异常活跃是有的。还有什么,别人不好乱说。
  11月22日,在保安,成立了第一个文艺协会组织,开始叫“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毛泽东建议改为“中国文艺协会”。丁玲被推选为中国文协主任。毛泽东问丁玲,还想做什么?丁玲说:“我想当红军,上前线去,看看打仗。”毛泽东思索了一下说:“还来得及,还赶得上最后一个仗。明天有队伍上前线去,你就跟着杨尚昆主任他们走吧!”就这样,丁玲跟着工农红军前方总政治部出发上了前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37年初,丁玲来到延安,又当面请毛主席亲笔抄录了这首词,写在两张16开大小的浅黄色毛边纸上。抗日战争开始后,丁玲为防丢失,于1939年初夏把毛主席的手书寄给远在大后方重庆的胡风,请他代为保管。胡风虽然历尽沧桑,几度风雨飘摇,但始终妥善保存着这件珍贵文物。1982年,胡风从四川回到北京后,终于将它归还给了丁玲。以毛泽东的个性,跟丁玲开这样的“玩笑”,倒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其时丁玲才三十出头,容貌端丽性格浪漫又善解风情,在投奔延安之前,就已经是饶有名气的女作家。毛泽东跟她同操湖南口音,谈了三天三晚,都是严肃的话题,如“国防文学”和“革命大众文学”的争论呀,鲁迅和“左联”呀等等。之后来一点“意淫”,轻松轻松气氛,也是人之常情。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新观察》1980年第七期。
&&&&&&&&&&&&
下图:吴莉莉&
美女翻译,不懂政治;天不作美,地不成全。关于这个女人的故事不少,据说还是毛、贺动手的根源,不多说。
“毛对吴莉莉是一往情深,可能吴是他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就是在吴到了西安之后,他还不断派专人去西安,前后送来四十多封书信给吴。其中不乏缠绵悱恻的诗词和一套毛最爱读的线装书《聊斋志异》,封面上亲笔题词:‘润之赠吴莉莉’。据说,吴莉莉离开延安后,毛十分痛苦,有很长一段时期,心情不好,郁郁寡欢。直到康生又给毛介绍江青取代了吴莉莉,毛的情绪才恢复正常。”这是某回忆文章中提到的,但肯定不是从别的什么人的书中拿来的。
我觉得毛对莉莉的情感很正常,别说几十封、几百封都正常。即然孙中山对女秘书对挚友的女儿有情感正常、蒋介石左一个右一个正常、刘少奇六七个正常,毛有何不正常?食色,性也。&
遗憾的是,毛于莉莉缠绵悱恻的诗词没能留下来!假如真有。
&&&&&&&&&&&&&&&&&&
下图:江 青
这个女人不多说了,“工作”没少干、骂没少挨。挨毛骂、挨从前的同事骂、挨后来的同志骂、挨老百姓骂,末了还吊死了。细思:亦是悲剧女人!江青结局,性格原因、政治原因都有。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
这首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写于日,是写给江青的。如果没有李进两字,你分析几辈子也分析不出这是写给妻子的。据说江青见了《题照》,不依不饶,一定也要毛泽东为她同样题诗一首。于是就有了另一首《七绝.为李进同志所摄庐山仙人洞题照》。
它同当年延安窑洞里赠文小姐的《临江仙》相比,更少男女情感色彩,有的只是政治;但这己很不容易了,据说还是江青闹来的。江哭闹到:你想杨开慧,我想唐纳。大意是这样,记得是李银桥回忆中说的。
强迫丈夫为其写东西,情感上无任何意义,但政治上可能有一定现实意义。
这年的十二月,毛泽东诗性大发,又作了一首词《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词前有一则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据说陆游的这首词,是毛泽东曾经的一位女友抄来给他看的,以表达排遣心中的失意与不平:“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这才有毛对她的劝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题仙人洞照》和《咏梅》,后来都被称为反苏修的光辉诗篇,表现了领袖的“反潮流”精神,其实可能比较牵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北方新报数字报刊平台-北方新闻网-内蒙古人的新闻主页-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第13版:读书
&&标题导航
&&按期查询: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读《独领风骚》
感知毛泽东的事业和追求
  文/祝和军  陈晋著的《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书,以诗带史,带领我们重温那段艰苦而又豪迈的革命和建设史,再次感知毛泽东的事业和追求。  毛泽东的诗词是服从于他的革命理想的。革命理想高于天。个人有限的存在一旦融入无限的革命事业中,个体的生命也就实现了升华和超越,成为了“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毛泽东就是如此选择个人的事业的。在他那里,孤立个体的得失荣辱、肉体层面的艰难困苦似乎都已为这种更高的追求和理想所消融,从而能够在苦难中书写辉煌、在困顿中追求卓越。书中提及,年轻时的毛泽东与杨开慧坠入爱河后,也曾有过“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的相思凄苦。但经过了革命的洗礼,他已不再“为昵昵儿女语”,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为这片土地上的万千工农去挥洒青春与热血。到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我失骄杨君失柳”“寡情未必真豪杰”的儿女情长已为革命事业所升华,化作了上天入地的大境界、感天动地的大精神和“环球同此凉热”的大理想。  在毛泽东的诗词里,人民是始终不移的历史坐标。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安泰,由于始终不离开大地母亲,才拥有了无穷的力量。毛泽东正是大地之子,对此有着深深地领悟,并不时在字里行间挥洒他的这种人民史观。正是有了这一视野和高度,毛泽东才敢于藐视维护一家一姓之私业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把目光转向了广大劳动人民,并大胆宣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这一唯物史观出发,毛泽东还将作为方法论的群众路线发挥得淋漓尽致。“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能够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学会组织群众和发动群众,也就掌握了克敌制胜的看家本领和不二法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毛泽东的诗词显露的是一种力量,一种能让物质充满灵性、能让历史进程加快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一旦服从于理想、扎根于人民、结合于实践,就会以天河倒泻之势,转化为他和战友们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伟大奋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的诗词才能独领风骚,成为他心路历程的写照。
请您选择其他数字报纸 内蒙古日报(汉文) 内蒙古日报(蒙文) 北方新报 北方经济报 北方周末报情为何物——关于杨开慧
毛泽东有四次婚姻,他比杨开慧大8岁,在四次婚姻中,毛泽东最珍爱的首推杨开慧,他称杨开慧为“骄杨”、“我亲爱的夫人”,也是毛泽东忠诚的伴侣、革命征途中的贤内助。
  开慧思念毛泽东
  杨开慧比毛泽东小八岁,毛泽东是她父亲杨怀中(昌济)教授在湖南第一师范的高足。杨怀中教授去世前曾致信湖南名流章士钊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指毛泽东、蔡和森)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后来,毛泽东去北京,投靠这位恩师,并寓居杨宅,1920年冬跟开慧结成秦晋之好。
自那以后,杨开慧结婚七年,连生了三个儿子。她跟随毛泽东去上海、广州、韶山、武汉、长沙,过着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几乎没有过一天安顿的好日子。
  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夫妻生涯是在毛泽东秘密工作中度过的;杨开慧对毛泽东的忠诚与爱,更是难以言喻。开慧知道,与毛泽东再次见面,难于上青天。所以,她把她的爱,倾诉在字里行间,藏在墙缝屋角。她想,这感情的记载,终会传到毛泽东手里,那就死而无憾了。实则上,这是用血泪写成的七篇散记。最后一篇是1990年再度修缮她的卧室时,在室外屋檐下霍然露出,那是日写的,她去世前十个月的手迹,看来字字皆是血:
几天睡不着,我简直要疯了,许多天没有信,天天等。
  我不要这样悲痛,孩子也跟着我难过,母亲也跟着难过。
  即使他死了,我的眼泪也要缠住他的尸体。
  一个月一个月半年一年以至三年。
  他丢弃我了,一幕一幕地,他一定是丢弃我了。
  他是很幸运的,能得到我的爱,我真是非常爱他的哟。
  不至于丢弃我,他不来信一定有他的道理!
  父爱是一个谜,他难道不思念他的孩子吗?我搞不懂他。
  我要吻他一百遍,他的眼睛,他的嘴,他的脸颊,他的额,他的头,他是我的人,他是属于我的,只有母爱是靠得住的。
开慧对于毛泽东的爱是伟大真挚的,她渴望有个男人守望在身旁,然而,她心无旁骛,只爱毛泽东。她写道:
  人的感情真是奇怪,王春和那样爱我,我连理也不想理他。我真爱他呀,天哪,给我一个完美的答案吧!  在开慧思念毛泽东几乎疯狂之际,毛泽东正在“走麦城”,而且,这二打长沙,成了何键捕捉杨开慧的直接导火索,这是毛都想像不到的惨剧。
  所以,杨开慧发自肺腑、无奈之极地说:
  只要每月能够赚到六十元,我就可以叫回他,不要他做事了,那样随他的势,他的聪敏或许还会给他一个不朽的成功呢!
  杨开慧就义解密
  1920年冬天,毛泽东与杨开慧在南门妙高峰下的一座小楼结婚。船山学社毛泽东的卧室便是他们的新房。
  1921年春夏之交,毛泽东到洞庭湖滨岳阳等地考察学校教育,进行社会调查。而新婚后的洞庭考察,正当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夕,意义更加重大。但是,毛泽东是个性情中人,对于新婚燕尔的娇妻,日夜思念,有时彻夜难眠。
情思难禁,诗兴勃发,毛泽东挥笔写下《虞美人·枕上》词: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是青年革命家毛泽东的离愁别绪,兼写身世的凄凉与哀怨,充满了阴柔之美、阳刚之气。
1923年4月,湖南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他只身去上海,那时杨开慧已怀了第二个孩子岸青,不能随行。毛泽东12月底又从上海去广州,取道长沙。惜别爱妻,在南去列车上用铅笔写下《贺新郎》一词向杨开慧倾诉: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1924年夏天,杨开慧和母亲一起,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上海毛泽东身边,住了半年多,因毛泽东身体不好,带着全家人回到韶山冲老家养病,毛泽东在家乡一边养病一边组织雪耻会,成立了中共韶山党支部。毛泽东去广州不久,开慧又带着孩子到了丈夫身边,在那儿住了一年多,湖南农民运动高潮中,全家又回到长沙,住进了望麓园的一所房子里。
  毛泽东参加中央“八·七”会议后,作为党中央特派员,回湘改组湖南省委。
  结婚八年来,一家颠沛流连。吃百家饭,走万里路。
1927年9月,毛泽东去浏阳文家市领导秋收起义,带着工农革命军上井,杨开慧及三个孩子,只好寄居在板仓娘家,他们没有真正的家啊!
  从此,天各一方,苏区与白区,俨然阴阳两界。开慧只好把她对丈夫的热爱,用笔录下来。
  开始,毛泽东还通过地下渠道,鸿雁传书,给开慧带去无限的慰藉,井上“才到初秋霜已降,每逢春尽雪方消”,毛泽东在信中说,山上气温低,可战士们还穿着秋收起义时的单薄装束,毛泽东穿着草鞋行军,脚被磨破溃烂了……
  开慧接到这封信,便在一张毛边纸上写了《偶感》一诗: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翔,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已无时。
日,是毛泽东的36岁生日,开慧下了面条,遥祝夫婿平安健康。待孩子睡下,她在桐油灯下铺上毛边纸,继续写她的散记。
  天哪,我总不放心他。只需他是好好地,属我不属我都在其次,天保佑他罢。  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他,我暗中□□□□(笔者注:原件字迹不清)家人烧了一点菜,晚上又下了几碗面,妈妈也记着这个日子。晚上睡在被里又伤感了一回。听说他病了,并且是积劳的缘故,这真不是一个小问题,没有我在旁边他不会注意的,一定□死方休。他的身体实在不能做事,太肯操心,天保佑我罢,我要努一把力,只要每月能够赚到六十元,我就可以叫回他,不要他做事了,那样随他的势,他的聪明或许还会给他一个不朽的成功呢!
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
  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
  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
  我要哭了,我真要哭了,我总不能不爱他……
  开慧在散记中还记下了一个秘密:板仓有两个男子,给她献殷勤,拼命地追求她。当时她二十七八岁,是个成熟的少妇。但她心无旁骛,只爱毛泽东一个人。
  开慧的处境是十分危险的,板仓离长沙也仅百十公里。自从1927年马日事变以来,板仓被杀害的革命群众就有460多人。所以,她好似生活在虎口和魔掌之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要革命就会有牺牲,对于这一点,开慧是有思想准备的。
朱德妻伍若兰在长沙司门口枭首示众,正好让开慧目睹惨状,回到板仓,她用毛边纸写下了愤怒而娟秀的文字:
  或许是我太不合时宜的缘故罢!为什么人家欣喜的事,我却要悲伤呢?想不到前清时候罪诛九族的故事,现在还给我瞧到(杀朱德妻虽然未及九族,根本是一回事)!我以前根据我的时代眼光,对于杀人的事实,常常是这样说:杀人是出于不得已的啊!虽然事实常常不是这样的……可是啊,这一次杀朱德妻的事,才把我提醒过来!原来我们还没有脱掉前清时候的文明风气,罪诛九族的道理,还在人们心里波动!……
  偶然在长沙城碰见伍若兰杀头示众的事,对开慧可是个不祥的预兆,她更作好自我牺牲的心理准备,只是,舍不得三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啊!岸英八岁、岸青七岁,岸龙才三岁,万一自己遭遇不幸,可孩子怎么办?母亲年纪大了,丈夫远在江西打仗,且行踪不定,生死未卜,自己死不足惜,孩子托付给谁?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给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托孤的信:
一弟:我好像看见了死神———唉!它那冷酷严肃的面孔!说到死,本来而(于)我并不惧怕,且可以说是我喜欢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个情绪缠绕得我非常厉害———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的闹了一晚。我决定把他们———我的孩子们托付你们,经济上只要他们的叔父长存,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且他们的叔父是有很深的爱对于他们的。但是倘若真正失掉一个母亲,或更加一个父亲,那不是一个叔叔的爱抵得住的,必须得到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温暖的春天里自然生长,而不至于受那狂风骤雨的侵袭!
  开慧写信时,泪珠儿不断,心肝俱裂,她作了最坏最坏的估计———她和毛泽东都不在世了,孩子会怎样的凄苦,她提到孩子的叔父“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果然,开慧牺牲后,按照地下党的安排,三个孩子由舅母李崇德护送到上海中共地下党机关,送进大同幼稚园后,毛泽民、钱希均夫妇热情地呵护他们,常去看望孩子。
  日,开慧被捕的第二十天,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板仓乡下一群老乡,冒着危险,偷偷地赶到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找到开慧僵硬的尸体,用一块白布裹着,用滑杆悄悄地抬回板仓。按照开慧生前的嘱咐,“不作俗人之举”,没有摆流水席,没有请道士和尚念经做道场,只买了一副薄皮杉木棺材,将开慧收殓后,掩埋在棉花山。后来立了一块石刻墓碑。
  毛泽东惊悉开慧牺牲的噩耗时,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八个字,表达心中的悼念及悲愤,化悲痛为力量!
杨开慧就义实录
自从在长沙八角亭司门口,看到朱德妻伍若兰斩首示众后,杨开慧就预料这一天迟早会到来。据杨开慧的同狱难友杨经武于日回忆:
  日夜(阴历),我被捕后即监禁于本市司禁湾陆军监狱署。狱室内拘禁的人很多,不分男女,同囚一室,大家只好席地而坐。
  一天下晚将暮时,忽然来一人,同室一个《晚晚报》的工人告诉我,这个人是《晚晚报》的采访员(记者)。这个采访员跨进室内即喊杨开慧的名字。随即有人答应。
  我心里一动,随声看去,看到杨开慧着一件浅蓝色竹布单长衫,穿一双青布鞋,面部表情镇静而严肃。
  采访员先问了烈士的年龄、籍贯、住址、个人出身及家庭状况后,对杨说:
  “你为何要做共产党?你犯了法晓得么?”
  杨开慧回道:“我没有犯法,是何键犯了法。”
  采访员又说:“现在你能悔过自新就无生命危险了。”杨开慧说:“我誓不屈服。关于政治,各有己是,我的生命早不计较,不成功便成仁。”
  采访者再问:“还有什么话要说没有?”
  杨开慧讲完最后一句后,绝不再言:“我的话说完了。”
  何键听了叛徒中共湖南省委书记任卓宣的建议:“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只要杨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自由。但她坚贞不屈,何键对她没有一点办法。
  开慧视死如归,对探监的亲戚平静地说:“屋里有块青布料子,给我做一套衣服,上路时穿的,年少时,家父有训戒:我杨家死了人,不作俗人之举!”
  “曲曲———曲曲———”凄厉的哨声在四连兵舍里吹起,恐怖笼罩兵舍。“今天办人,办的是共犯要人,大家要特别注意警戒!”
  士兵们紧张地背上驳壳枪和子弹带,走到亭子里集合。四五十人站成二列横队。由值星班长清查了人数,便喊“向右转,开步走!”把队伍带到清乡司令部的“法堂”里,分两路,面对面的站立着,形成了两三尺宽的一条人巷。
  “人巷”的尽头,大堂中央摆了一张黑漆长方条桌,桌上有一箭形的“标子”,白纸上已写好了粗黑的字,上书“枪决女共犯杨开慧一名”,标子旁边有一个大砚台,里边有一汪血红的墨水……
  大厅内外鸦雀无声,士兵们屏住呼吸。等了十来分钟,只见罗国林、姚楚忠、黄正榜等四五人,从司禁湾监狱署押来杨开慧。
李琼拿着一张状纸,向杨开慧大声宣读,然后,从桌上提起一支粗大的毛笔,在血红的砚台里蘸饱,对着白纸黑字标子上的“杨开慧”,从上至下一笔勾下,然后朝上,一带,丢掉笔,把滴着红墨汁的箭式标子,扔在地上,阎王判官的使命完成了。
  罗国林和姚楚忠又用麻绳重将开慧绑紧,站在一旁的黄正榜连忙弯腰,将标子从地上捡起,插在杨开慧后颈衣服里。整个宣判过程,不到五分钟。
  杨开慧自始至终以沉默表示着心中的仇恨与愤怒,不吭一声。
  行刑的队伍开出教育坪清乡司令部,从北正街到南正街,然后,在学院街口的马路上,停了片刻。搞了一部黄包车,让开慧坐在车上,爬上天心阁,绕到浏阳门外,向识字岭刑场走去。
  监斩官一声令下,号兵吹起了冲锋号,引得满街市民,都峰拥到马路两边,向开慧告别,人群中不时发出叹息与唏嘘之声。
  开慧早在给“一弟”的托孤信中,便坦言:“我好像看见了死神……说到死,我并不惧怕,且可以说是我喜欢的事。”所以,从城北到城南十里长街的游街示众,她始终坦然,视死如归。
进入刑场后,杨开慧打眼一望,走向一较高的坟茔,心想,这就是她的归宿之处了。匪徒朝开慧连开二枪。中午,匪兵们吃完饭,特务四连的卫兵汤家兴,向值日官晏国务报告:“上边来了通知,上午打的这个女人,没死!”姚楚忠又带了两个士兵,提着驳壳枪,来到识字岭刑场,姚楚忠举起驳壳枪,结束了杨开慧那二十九岁的年轻生命!“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那是毛泽东当时的悲怆心境啊!
  本文摘自《毛泽东VS蒋介石》(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作者:金振林)。
相关链接——武若兰
&&& ()政治部宣传队长,革命烈士.县(今耒阳市)人,女,3月出生于耒阳县城南九眼一户农民家庭。8岁入私塾,12岁入县女子职业学校。192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同堂妹毛泽建同班读书,结为挚友
日凌晨,敌人偷袭红军根据部所在地,伍若兰从睡梦中惊醒,她冲出屋子,手持双枪,左右开弓向敌人射击,和警卫一连的战士一道,拼死掩护领导同志。天亮后,、、等领导同志冲出了包围圈,安全脱险,伍若兰却身负重伤,伍若兰被俘后,被解押到,经严刑折磨,威武不屈。敌人无法,于日将她杀害,并将她的人头悬挂在城门上。
相关链接——杨开慧知道贺子珍
日,毛泽东带着队伍走在赣南的一个小镇上,他从敌人的一张报纸上得知“共产党匪首毛泽东之妻杨开慧在长沙被处决”。
毛泽东顿感天旋地转,大脑一片空白,脸苍白得好像得了一场大病,吓得身边的警卫员赶紧扶住他,另一个警卫员跑去通知红军总司令朱德。
朱德赶到毛泽东跟前,接过报纸一看才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朱德也在战争中失去了妻子,两人的妻子都是被国民党杀害的,此时,他能理解毛泽东的心情。他什么话也没说,重重地拍了拍毛泽东的肩。
可毛泽东的内心却比朱德要多一层自责与内疚。因为杨开慧跟他生有孩子,而且就等于是他的发妻,再加上这三年里他除了写过一封信外,再没有和杨开慧取得过联系。虽然在重返红四军后他曾急切地想找到杨开慧母子,曾给在上海的李立三写过信,想找到上海的毛泽民,再通过他联络上杨开慧。
但这一切现在看来为时已晚。毛泽东万万没有想到,他和贺子珍结婚时,杨开慧还在人世,而且是在他们生活在一起两年后,杨开慧才壮烈牺牲的。
这一事实一直折磨着毛泽东。特别是当他证实了杨开慧的死讯后,他常常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杨开慧是为他而死的,从知道杨开慧死去的这一天起,毛泽东内心里又多了一份痛苦,多了一份无法释怀的怀念,正如古人所说,失去方知珍贵。
&相关链接——杨开慧的痴情与贺子珍的悲情
1914年秋,21岁的毛泽东结束了在湖南省图书馆的自学生涯,考入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对新思潮的执著和狂热,引起了曾在日本和英国留学十年之久北大教授杨昌济的关注,毛因此认识了杨昌济13岁的女儿杨开慧。
当时的杨开慧与毛有很多相似的性格,如反传统、过激等。她在长沙读中学时,是全校唯一剪短发的女生。校方认为这是“过激行为”,杨开慧反驳,这是女人的自由,关别人什么事!
1918年夏,杨昌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杨举家迁往北京。同年9月毛泽东也到了北京,他再次遇到了已婷婷玉立的杨开慧。她在冬天每天坚持进行“冷水浴”和体操锻炼,以磨炼意志和体魄,令毛十分佩服。加上毛很想高攀这位北大教授的千金,于是毛对杨大献慇勤。
两年后,在杨昌济病重时,毛对杨昌济关怀备至,多次陪杨开慧到医院照料,以至于杨昌济临终前致信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的好友章士钊,向他推荐毛。在料理杨昌济后事时,毛有机会结识了当时大批社会名流,为其发展打下了基础。
杨开慧丧父后随母回长沙,毛给她写了一首词〈虞美人〉:“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夜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句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在毛几年慇勤的追求后,两人最终在1920年底结婚,当时毛泽东27岁,杨开慧19岁。一年后,长子毛岸英出世;第二年生了二子毛岸青;1927年4月,三子毛岸龙出生。
1924年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在长沙。(维基百科)
尽管杨开慧深爱毛泽东,毛也声称一直深爱着杨,但毛在新婚第二年就已经表现出对杨的嫌弃。1922年,毛泽东抄写唐朝诗人元稹的诗歌〈菟丝〉给杨开慧,“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菟丝蔓,依倚榛和荆。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樵童砍将去,柔蔓与之并。”暗喻杨就像菟丝一样黏他,杨随即恼怒说:“你在做事,我做的不是事呀?”杨认为自己既要支持毛的革命工作,又要做贤妻良母,怎会成了“菟丝缠人”呢?
毛泽东在社会上春风得意,杨开慧在家里照顾母亲和孩子,婚前的浪漫和豪情被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所消耗,而毛想要的是一个随时相伴的妻子,但又不能没有人照顾幼子。杨无法满足毛的双重需求,当时毛曾以一首〈贺新郎〉来表达这个想法。诗中他一方面把与杨开慧吵架当作误会,称杨为其人间知已,要杨忠心耿耿、无怨无恨地为他牺牲,另一方面则隐约地表达了自己“从此天涯孤旅”,要像“昆仑崩绝壁”和“台风扫寰宇”一样与杨“割断愁丝恨缕”的决心。从中不难看出毛是个骗人高手,且无情无义。
杨开慧的同学李淑一读懂了毛的这颗心,可怜被情所迷的杨开慧,只记住毛称自己为人间知己,而对另一层意思却不去深思,依然天真地祈盼着与毛比翼齐飞。
毛借刀杀人 杨开慧痴情惨死
1927年,毛泽东准备组织秋收起义后上井,杨开慧带着儿子回长沙板仓乡下老家躲避。在井,34岁的毛结识了只有17岁的“永新一枝花”贺子珍。
虽然此时,毛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年长贺17岁,但两人很快就同居,全然忘记了杨开慧。1928年5月初,认识不到七个月的毛贺正式结为夫妻,距毛从1927年9月跨出杨开慧的家门不足八个月。
杨开慧与毛结婚七年,为其生了三个儿子。跟随毛去上海、广州、长沙等,过着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没有过一天好日子,可换来的却是无情的抛弃。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的部下逮捕;最终11月14日被枪决。毛得知后,假惺惺地寄信给杨家:“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其实毛是故意想让杨开慧死的,因为他至少有三次机会可以把杨解救出来,但却拒绝这样做。
1930年5月,国民党的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形势对共产党极为有利,当时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攻湖南省会长沙,出发前彭德怀这个老乡特地前来与毛泽东讨教军事问题,两人观点相近,合作很好。
在毛送彭出门的路上,彭问毛,如果红军到了长沙,有无私事需要帮忙。
毛泽东也是聪明人,知道彭是在暗示杨开慧和他的几个孩子。毛站在路旁,深深地吸了一口烟,不置可否地望着那消失在空中的烟圈,陷入了沉思。然后冒出一句话:“听说泽民(毛的弟弟)的堂客(妻子)王淑兰关在长沙,你看找不找得到她。”看到毛答非所问,彭看懂了毛的心思:他不想要杨开慧了。彭德怀心里一沉,头也不回地走了。
两个月后,红三军团攻占了长沙,并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彭德怀在长沙打开牢门,释放了所有的政治犯,毛泽东的弟媳王淑兰也在其中。王没在牢里关多久,她对杨开慧的情况一清二楚,杨开慧住的板桥离长沙只有一天步行的距离,当时毛泽东最小的儿子毛岸龙都已经三岁了,外界猜测彭德怀可能去看过杨开慧,但至于他们谈过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日,以毛泽东为政委和朱德为司令的红一军团四万余人,汇合红三军团,一起再度进攻长沙。这次虽然没有攻入城里,但围城一个月。当时由于毛攻击长沙,杨开慧的处境非常危险,假如此时毛泽东能有一点人性,即使不念一日夫妻百日恩,也该念及自己的三个儿子,把杨开慧母子转移出长沙,到一个安全地方。毛完全可以在撤退的前一天,派三、五个人去长沙郊外把母子接出来。
不过,无情无义的毛没有这样做,再次放弃了给杨开慧一条生路。
毛的军队撤退两周后,杨开慧被长沙守军抓捕。在牢里,杨开慧被用刑,但她拒绝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关系。1982年,中共湖南省文物保护委员会修葺杨家故居,从旧墙夹缝中拆出杨开慧当年留下的遗稿,其中有五言长诗〈偶感〉,分为五章。
第一章:“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第二章:“风云诚莫测,人情亦复如。追索伤我怀,五内相煎熬,愿将金石意,感尔故人情。朋情至可贵,无可相比伦。”
第三章:“沪有一纯姊,思伊伤我怀。能识我衷肠,能识我贤愚。”第四章:“城中有友妹,不知伊处居。爱我尚无变,情怀相永依。”第五章:“良朋尽如此,数亦何卿卿。念我远方人,复乃数良朋。心怀长郁郁,何日复重逢。”
这些诗歌,处处都显出杨开慧对毛的思念,可怜的她至死都没明白,自己已经被抛弃了,她记住的只是毛泽东当年曾经对她说的:“算人间知已吾与汝”。
不过,长时间没有毛泽东的来信,而毛就在那里攻打长沙城,她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于是这个多情女子写道:“即使他死了,我的眼泪也要缠住他的尸体。他丢弃我了,一幕一幕地,他一定是丢弃我了。”“他是很幸运的,能得到我的爱,我真是非常爱他的哟。不至于丢弃我,他不来信一定有他的道理!父爱是一个谜,他难道不思念他的孩子吗?我搞不懂他。”
日,杨开慧被国民党枪毙,年仅29岁。她至死都不知道,她的“知己”已于1928年与小毛17岁的贺子珍结婚了,为了不坏他与贺的好事,就这样故意让杨开慧死在了监狱,自己三个年幼的儿子也就这样失去了母亲。
对于杨开慧之死,人们评价说,毛泽东是借刀杀人,故意让杨死去。杨的忠贞壮烈,既解决了毛因重婚而陷入的尴尬处境,又使毛获得了满门忠烈的名声,这结果无疑是毛最希望得到的。
杨死后,毛岸英和两个弟弟由地下党接到上海,后来流落街头。1936年被送到苏联读书。1950年夏,毛岸英以俄语翻译的身份跟随彭德怀到了朝鲜战场。
由于他想吃蛋炒饭,做饭的炊烟引来美国轰炸机的袭击,而不懂战地安全的毛岸英,当飞机来袭时,不是往屋外跑,而是赶紧钻到床底下,结果被炸死了。
贺子珍:十年怀十胎的苦命女人
毛泽东为了贺子珍抛弃杨开慧,但毛泽东带给贺子珍的,除了南征北战的苦难,就是十年怀胎十次,被当成泄欲工具后孤独死去。
孔东梅是毛与贺子珍女儿李敏的女儿,在公开谈到自己的外婆时,这个嘴角也长着一颗痣的毛家第三代说:“外婆一生怀过十胎,生育六次,最艰辛的莫过于长征中在川黔两省交界处那次了。……外婆在行军路上突然生产,几个女战士把外婆抬到山坡上,孩子刚生下来就送走了。”
据中共党史介绍,贺子珍,江西省永新县云山人,人称“永新一枝花”。17岁加入共产党,18岁组织永新农民暴动后上井,不久与34岁的毛泽东同居。1928年19岁的贺子珍与毛结婚。两年后的1930年,毛的第二任妻子杨开慧在长沙遇难,毛的三个儿子成了流浪儿。
从1928年到1937年九年间,贺子珍作为毛的妻子兼秘书,曾为毛怀了十个孩子,共生下三子三女,最后唯一留在毛身边的只有李敏。其他子女,算上杨开慧所生三子排序,贺子珍为毛生的六个孩子分别如下:
长女毛金花,1929年3月出生于福建,送人后失去联系。四子1930年出生在江西,出生后夭折。1932年11月五子毛岸红,乳名“毛毛”,生于福建,长征后下落不明。1935年2月次女生于贵州,生下即送人。1936年三女李敏(小名“姣姣”)出生于陕北。1938年10月六子生于莫斯科,十个月后夭折。
1935年在云贵交界处,贺子珍因飞机炸弹曾受重伤,其头上、胸脯上、臂膀上共17处负伤,险些丧命。后来人活了下来,但这些弹片一直留在体中。
据史海沉钩介绍,尽管在枪林弹雨生死未卜的日子里,贺子珍尽心服侍毛,为毛生下六个孩子,但毛依然拈花惹草。
1937年,28岁的贺子珍经常撞到毛与其漂亮的女翻译吴莉莉(吴广惠)幽会,贺接受不了,终日与毛吵架。
不久,中共以“精神病”为由,将贺子珍送到莫斯科就医,吴莉莉亦被逐出延安。江青就是这个时候乘虚而入的。
1947年贺子珍回国,由于毛已与江青结婚,贺子珍无法回到北京,后担任浙江省杭州市妇联主任,1984年在上海孤独地死去。
贺子珍回国后,曾与毛泽东在庐山会议前见过一面,但毛还是说她精神有问题,第二天,江青马上飞到庐山,跟毛大吵了一场,于是,原本要与毛见第二次面的贺子珍被赶出了庐山。
等贺子珍再次看见毛时,那是在毛死后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当时全中国人都在电视上看见告别人群中,有个头发全白的老太太,哭得最伤心,她就是贺子珍。
可怜“永新一枝花”就这样插在了烂泥巴里,一生备受摧残而至死不悟。
相关链接——毛泽东与贺子珍结合后曾收到杨开慧为其制作的布鞋
本文摘自《贺子珍》,作者:陈冠任,出版:人民日报出版社&
&&& 、等人都住在永新县城。他们都住在城镇的南端,傍着清澈的禾水河那一幢商会的二层楼房子就是他们的住处。
日,在这幢楼房的二楼中厅主持召开了湘赣边界特委、红四军军委和永新县委联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朱德、陈毅、宛希先、王尔琢、何挺颖、朱云卿、谭震林、陈正人等,以及永新县委的刘真、刘作述、刘家贤、王怀、贺敏学。湖南省委两位巡视员湘东特委委员袁德生和醴陵县委书记杜修经也参加了会议。会议开了一天一夜。白天研究分兵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扩大地方武装等项工作。晚上专门讨论了湖南省委的来信。
湖南省委来信就是由杜修经和杨开明带来的。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此时还在茅坪。
会上,首先由杜修经传达了湖南省委的决定。这时,因为秋收起义前委是由中共湖南省委领导,因此红四军前委一直隶属于湖南省委。在此次信中,中共湖南省委改变先前同意毛泽东以宁冈为大本营的思想,指令红四军“留下200条枪”,主力立即离开大本营,“杀出一条血路”,“向湘南发展”,“泽东须随军出发,派杨开明同志为特委书记”,组织前敌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书记,指挥红四军及湘南党务及群众工作,并“希望毫不犹豫地立即执行”。杜修经传达湖南省委的指示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们必须坚决执行省委的决定!”
毛泽东听了,脸色顿时沉重。
因为这纯粹是不切实际的盲动冒险!红四军离开井向敌人严密布防的湖南进军,势必冲个鱼死网破,得不偿失。经过一番思考,毛泽东分析当前政治形势,发表了和省委“盲动、冒险”的指令不同的意见。宛希先对省委的意见也力持异议,马上附和毛泽东的看法,朱、陈前阵子在湘南吃尽了苦头,深知湘敌的厉害,也同意毛泽东的意见。最后,会议讨论决定:
“四军仍应继续在湘赣边界各县作深入的群众工作,建设巩固的根据地。有此根据地,再向湘赣推进,则红军所到之处其割据地方巩固,不易被敌人消灭。”
由于多数同志坚持这种意见,杜修经、袁德生最后也只好表示同意。
&&&&&不执行上级的指示,这在毛泽东看来,也是一件十分慎重的大事。7月4日,他根据联席会议的精神,以湘赣特委和红四军军委的名义,向湖南省委报告了不去湘南的六条具体理由。
会后,杨开明从宁冈来到永新,毛泽东将特委书记之职转让给了他。
这次杨开明来到井,不仅带来了湖南省委的不切实的指令,也带来了杨开慧的消息:她带着三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与陈玉英等仍住在板仓。她还活着!并且,杨开慧还给毛泽东捎来了两双布鞋。
这一段时间,贺子珍用女性的细心与温情悉心地照料的生活,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生活上,都给了毛泽东很多的慰藉。毛泽东对贺子珍的感情在这艰难的环境中也日益加深。此时,贺子珍已经怀孕在身,他们深深地陷入了痛苦之中。
不久,贺子珍同毛泽东双双从禾川镇返回井。在茅坪攀龙书院的八角楼里,贺子珍一想起自己的尴尬地位,不舍与毛泽东的分离,经常掉泪,眼睛哭得红红的。毛泽东不得不为此事经常劝慰她:“不要想得太多,你现在还怀着一个小毛毛呢!”
但是,依着贺子珍的性格,她认为对的事,会一直这么走下去的。为了能让自己在杨开慧来的那天走得自自然然,她平时就留意着,尽量把她自己的衣物与毛泽东的分开,放在另一个包袱里另一个地方。
毛泽东是个细心人,终于一天,他发现了贺子珍的这个秘密。他故意指着她的包袱问:“子珍,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我的行李呀。”贺子珍随口回答着。她正在剪报,头也没抬,毛泽东就走过去,把包袱打开,他看到里面除了贺子珍的一身换洗衣服、一双草鞋、一双布鞋、一把刀子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在那个极其艰苦的年月,这就是贺子珍的全部行装!毛泽东看到这些东西,心头一热,他看着低头正在剪报的贺子珍那微低着头的清秀的脸,忍不住又问:
&& “你准备你的行装干嘛?”
“准备走呀。你什么时候把开慧姐接来,我什么时候离开你。她带着三个孩子,多不容易,我还年轻,到哪里都可以工作生活。”
贺子珍把剪好的报纸摆好放在桌子上,她扬起白皙的秀美的脸,冲毛泽东一笑。这笑,是纯真的,也是苦涩的。贺子珍的宽宏和大度让毛泽东又爱又怜,忍不住眼角湿润起来。
毛泽东好半天没有说话,眼前的贺子珍虽然年少,然而,她的胸怀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却是罕有的,他能说什么呢
然而,在这烽火连天的年代,敌情容不得太多的儿女私情的纠葛,他们来不及理清自己情感上的困惑,很快形势骤然严峻起来!井又陷入了湘赣两省大军的“围剿”之中。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虎来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