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主的《乐话》和《音乐美学通论通论》是两部什么样的著作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2)
21、概述五四时期中国歌曲的创作。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型音乐创作的发展也已正式开始起步,各类歌曲体裁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尽管以“选曲填词”方式为主的“学堂乐歌”已经被广泛采用,但人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创作方式,音乐界开始有人对新的音乐创作方式表现出关注和兴趣。最先在音乐创作上做出认真努力和广泛试探的代表性作曲家是萧友梅和赵元任。在他们的影响下,涌现出一批主要从事歌曲创作的作曲家,如吴梦非、邱望湘等。这时期的歌曲创作体裁,数量最多的仍是供中小学音乐课所需要的各种学校歌曲。其次,现代艺术歌曲和抒情性的独唱歌曲也受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者,最早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的是青主。
随着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小学歌咏活动的逐步开展,在学校歌曲的领域,合唱作品所占的比例日渐增高,带钢琴伴奏的作品也占有一定分量。这时期歌曲创作的题材和内容,大多是从不同的角度宣扬“五四”反帝爱国的思想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此外,“美育”则是这时期学校歌曲的中心题材。
22、萧友梅的生平和他的音乐贡献。
()早年曾留学日本学习教育学和音乐,后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他再度留学赴德国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及哲学和教育学。1916年他以《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一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他回国,立志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他曾参加组建了我国早期的几所音乐教育机构,如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等。他除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和负责大量的行政事务外,还组织演出、编写讲义、进行创作。1927年他又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在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此后的十几年他把所有的经历全部放在办好学校上。
萧友梅所做的一切,使国立音专成为了当时具有相当规模与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萧友梅本人也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作为作曲家,萧友梅曾创作了许多各种体裁的作品。主要有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合唱曲《春江花月夜》;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等,1920年创作的《卿云歌》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23、赵元任的生平和他的音乐贡献。 ★ 《海韵》
()早年曾留学美国,以语言学著名,兼学音乐。曾获物理学、哲学、文学、法学、人文学等博士学位。由于他酷爱音乐,在留学期间就已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1915年发表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发表最早的中国钢琴曲。此外,他在二三十年代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声乐作品,如歌曲《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等,及著名合唱曲《海韵》。
赵元任作品大多选用“五四”时期胡适、刘半农等人的新诗,带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民主爱国精神,形象鲜明,风格新颖,曲调优美流畅,富于浪漫气息。由于他在从事语言学研究时曾到中国各地去调查方言,接触过不少民间音乐。因此,在其音乐创作中对和声的民族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另外,作为语言学家他在创作中十分注意歌词声调、语言音韵的特点,并注意吸收民间音乐语言,使作品很口语化,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一首大型的艺术性合唱曲,其中分别用合唱、女高音独唱和钢琴伴奏音乐,代表作为旁观者的诗翁、主人公的女郎和背影大海。音乐生动地表现了渴望自由的少女不愿回家,在海滩上徘徊、歌舞,最后被波涛吞没的情景。
24、黎锦晖的生平和他的音乐贡献。
()他自幼酷爱民间音乐,并在中学学习西洋音乐理论和许多学堂乐歌。“五四”运动前后他曾做过报刊编辑、教师,开始研习“国语”。1920年后他被聘为中华书局编辑所国语文学部部长,并兼任教育部所办的“国语专修学校”校长和著名儿童文化周刊《小朋友》的主编。
20年代后期及30年代他在进步人士的支持下,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是当时歌舞界、电影界红极一时的歌舞团体,为我国歌舞音乐事业的发展以及早期歌舞演员的培养做出了贡献。黎锦晖因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为改革学校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而热心从事儿童歌舞创作。20年代他共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部儿童歌舞表演曲,以及数量众多的歌曲、舞曲等。特别是他的儿童歌舞音乐,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可怜的秋香》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其后的数十年一直在全国广泛地流传着。
25、刘天华的生平和他的音乐贡献。
()他自幼喜好音乐,后随其兄著名文学家刘半农赴上海进一步学习音乐。1915年他在母校常州中学任教时,对民间音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便遍访名师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同时开始民族器乐曲的创作。1922年他被聘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国乐导师。
1、在音乐创作方面,刘天华一生写了10首二胡曲、3首琵琶曲、2首丝竹合奏曲都是在这时创作或改编定稿发表的的。他开拓了二胡独奏音乐之新天地,并使之成为极富表现力的音乐。
①在演奏方面,他不拘一格的借鉴吸收其他中西乐器的演奏技术,如类似古琴演奏的泛音(如《良宵》),小提琴的某些功法(如《光明行》)等,大大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技巧。
②在乐曲组织结构与音乐发展方面,既采用了散板(如《悲歌》)和带引子、尾声的自由多段体结构(如《空山鸟语》)等中国传统器乐因素,又成功地吸收了西洋音乐常用的“和弦琶音”和近关系转调(如《光明行》)等因素。
③刘天华在表达思想、感情等方面给二胡音乐注入时代精神,在他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反映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不满现实而又看不到光明前景的彷徨、苦闷心情。《病中吟》《悲歌》等都属此类。
2、他对民族器乐教学,尤其是二胡教学,有重要贡献。首先是通过他的二胡教学实践,为二胡在高等艺术教育中争得了合法地位。他参考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的教学经验,编写了包括47首练习曲的《南胡练习曲》和一套琵琶练习曲,改变了二胡、琵琶口传心授的旧教学方式,培养了将风之、储师竹等二胡名家,形成了独具风格、影响深远的第一个二胡学派。
3、他对二胡音乐的其他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改进。如改制二胡,从而改良其音乐、音质;创造了二胡弓法、指法及其他演奏符号,使二胡音乐的记谱法规范化;采用小提琴固定音高定弦法等。
4、刘天华还参照西洋记谱法改进了传统的工尺谱,使用五线谱和工尺谱根据实际演唱记录了京剧唱腔——《梅兰芳歌曲谱》等,这些工作是近代中国科学的记录、整理存活的传统音乐的良好开端。
5、他还参与发起、实际主持了国乐改进社刊物《音乐杂志》的工作,对中国器乐发展进行理论性的研讨。
①在演奏方面,他不拘一格的借鉴吸收其他中西乐器的演奏技术,如类似古琴演奏的泛音(如《良宵》),小提琴的某些功法(如《光明行》)等,大大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技巧。
②在乐曲组织结构与音乐发展方面,既采用了散板(如《悲歌》)和带引子、尾声的自由多段体结构(如《空山鸟语》)等中国传统器乐因素,又成功地吸收了西洋音乐常用的“和弦琶音”和近关系转调(如《光明行》)等因素。
③刘天华在表达思想、感情等方面给二胡音乐注入时代精神,在他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反映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不满现实而又看不到光明前景的彷徨、苦闷心情。《病中吟》《悲歌》等都属此类。
&革命根据地音乐,①一方面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民歌、学堂乐歌,以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革命歌曲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②另一方面与苏联等外国革命歌曲也有着密切的关系。③虽然他们在艺术形式上还比较简朴,但正是这些歌曲全面、真实地概括了当时根据地的战斗生活和革命群众的新的精神面貌,体现了革命音乐的优秀传统和正确方向。④因此,根据地的革命音乐不仅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并且对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音乐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1912年留学德国,学习法律,兼习钢琴及作曲理论。1922年回国参加国民革命,1929年起担任国立音专乐艺社刊物《乐艺》季刊及校刊主编,他的大部分音乐美学著作大部分音乐美学著作均成于此时。
青主的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批评工作主要集中于他在上海工作的时期,特别是他在国立音专工作的时期,他的代表性论著有美学性著作《乐话》和《音乐通论》,以及他为《音》《乐艺》《音乐教育》等刊物所写的几十篇评论文章。他的《乐话》《音乐通论》是我国近代集中探讨音乐美学问题的第一批代表性著作。&&
青主在这两部著作中的核心思想是所谓“音乐是上界的语言”这个命题,青主很重视音乐不同与其他具体艺术的特殊性,他强调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是反映人类灵魂的形象艺术,是反映人类复杂的情感的艺术,并且是时间的艺术。
青主还发表饿对我国现实音乐生活问题的文章,其中如《音乐的时尚》《亦乐话,亦诗话》等。在这些文章中他没再过多阐述他在较多论述音乐的国际性和音乐作为自由的艺术等观点。同时,在这些文章中还阐发了他对音乐“中西关系”方面稍带偏颇的看法,即他具有明显“全面西化”的倾向。可以看出,尽管青主在基本哲学观点上存在“二元论”的问题,但他在音乐上是一位敢于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音乐学家。
()是李叔同最亲近的学生之一。曾短期留学日本,归国后即在上海、浙江等地教授美术、音乐。他的翻译、编著工作始于20年代。最早的一部通俗性理论读物《音乐的常识》在1925年出版。1926年又出版了《音乐入门》一书。此后的译著还有《孩子们的音乐》《生活与音乐》。丰子恺的译著成果涉及到乐理、和声、曲式、乐器、乐队,音乐体裁、音乐美学、西洋音乐史、音乐家及气代表作等广阔的领域。这些著作文笔浅显生动,对普及现代音乐知识,特别是像中小学生介绍西方音乐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青年时期赴美留学,曾获文学士学位和音乐学士学位。他在没毕业时创作的管弦乐作品《怀旧》是我国作曲家创作的、较早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1929年他回国后一直在上海国立音专担任理论作曲教授和教务主任。
①作为音乐教育家,他当时任教全部音乐理论和作曲理论课程,包括音乐史、和声学、高级和声学、键盘和声、对位法、赋格学、曲体学、乐器法、配器法及自由作曲等,有许多课程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开设。他先后教导和培养出我国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如贺绿汀、刘雪庵、丁善德、江定仙、陈田鹤、谭小麟等。
②他作为作曲家还创作了许多高水平的音乐作品,如爱国歌曲《抗敌歌》《旗正飘飘》;艺术歌曲《点绛唇》《花非花》《玫瑰三愿》《思乡》《春思曲》,以及《西风的话》《天伦歌》等学生歌曲和电影歌曲。另外,他还根据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同名长诗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这是他唯一的一部大型声乐曲。
③作为音乐理论家,黄自在音乐史、音乐欣赏与和声学方面,均有相当数量的理论著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乐话音乐通论/青主/8
好书。物流快。
全新正版,纸张好,《佛的足迹》配套书,很高兴。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浅析中国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钢琴伴奏_教育学习-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浅析中国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钢琴伴奏浅析中国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钢琴伴奏(原作者:黄 婧)摘要: 本文从歌曲与歌词的结合、整体的音乐布局、和声手法、歌曲的多方面立体思维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钢琴伴奏,并指出了这些分析对钢琴伴奏学习的影响。关键词: 青主 中国艺术歌曲《大江东去》 钢琴伴奏1.青主与中国艺术歌曲及其意义1.1青主青主(),原名廖尚果,又名黎青主,重要作品是《音乐通论》和《乐话》。其主要观点是“音乐是上界的语言”。他的声乐创作几乎全是抒情独唱曲,代表作有《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等,分别收集在《音境》和《情歌》两本歌集中。1.2中国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属于创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人们已赋予它特定的涵义:一是歌词思想深邃,表情细腻,意韵内敛,诗意盎然。通常取自著名诗篇,文学性很强。二是旋律写作着力于揭示歌词的诗情画意,委婉起伏,刻画入微,强调作者内心世界的表现,声调、旋律力求体现诗歌的美感,词曲结合贴切,结构严谨而不单调。三是伴奏写法精细,关键是节奏、和声、织体等方面都起着展现环境、渲染气氛、补充形象、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动作用,是歌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四是演唱很注重科学性,一般都用美声唱法,要求演唱者需有良好的演唱技巧与艺术修养。1.3《大江东去》的简介《大江东去》是一首气势恢弘的抒情艺术歌曲。词作者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词人,其文学创作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词的内容主要以三国时期为背景,重点刻画了周瑜这个历史人物。这首歌曲于1920年创作于德国。当时作者寄寓友人家中,月明之夜生发出对故国的思念,遂谱此歌。青主运用欧洲近代专业作曲技巧,鲜明地表现了这首古诗词所提供的意境,并富有创造性。此歌共分两段:第一段运用了宣叙调的写法,使这首古诗词豪放的气质得到了恰当的表现;在“大江东去”、“三国周郎赤壁”、“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几个关键性的地方,作曲家在有意识地表现那种豪放性的同时,也兼顾了曲调的歌唱性。第二段则运用了咏叹调的手法,曲调舒展、潇洒,富有幻想性和浪漫气息,表现周瑜“英姿勃发”的形象及使曹军“樯橹灰飞烟灭”的气概,十分动人。2.关于《大江东去》钢琴伴奏谱的分析2.1词曲结合本首歌曲结合古诗词吟诵的特点,e小调旋律开阔雄健,基本上一字一音,作者自称“用来表现出苏东坡的追想中所见的种种景象和威势”。起伏跌宕的钢琴间奏,贴切地体现了原词豪放气质的情调。从“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开始进入下阕,转入同主音的E大调,咏叹调式的旋律富有歌唱性,并带有幻想色彩,表达了苏东坡怀念古代英雄人物的畅想。最后两句又回到了e小调,“人生如梦”,音乐通过长时间停顿的处理,具有一种沉浸在追思中迷惘的气氛。末了突然唱出“一樽还酹江月”,戏剧性地将情绪又拉回到现实中,恢复了主人公豪情勃发的本色。2.2整体的音乐布局创作一首歌曲伴奏,在布局和发展上要根据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及曲式结构等几个方面来考虑。这是写作伴奏构思时的重要依据。伴奏织体的发展变化服从于内容的需要,杂乱无章地改换织体形式,会破坏音乐的完整和统一;自始至终没有发展变化,又必然枯燥、单调。本首歌曲的曲式结构原则可归纳成这样的逻辑规律,即陈述―发展―再现。陈述,就是把中心内容先揭示出来;发展,则是把中心内容从不同的侧面加以展开;再现,便是把开始陈述的内容重现一次,但并非狭义地指三部曲式中的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而言。其结构图示结构如下:2.3和声手法本首作品的和声方法基本之点在于:2.3.1和弦结构采用三度叠置的形式。2.3.2依据各音在调式音列中的相互关系,将和弦划分为“主导―稳定”功能和“从属―不稳定”功能(其中又分别以调式主音上下纯五度为代表组成“属功能”与“下属功能”),主导功能对从属功能的支配作用(或从属功能对主导功能的向心运动)构成了和声序进的原则。2.4歌曲的多方面立体思维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两句词的语言音乐性已经很强,人情、事物、世情,在超越时空,它的画像及抽象立体意念十分浓厚突出。青主谱写的《大江东去》的旋律与伴奏,与苏轼的词互相碰击、互相辉映。乐章没有前奏,左右手和弦衬托一拍的旋律弹出。词与音乐的结合,很有国画中的浓墨气派,一段音乐过门,左手低音转成高音与右手的高音,忽高忽低、忽强忽弱,快速而凝重,转到弱声,再以很强的节奏结束第二段。“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音乐织体很有德奥音乐的内聚力与张力,但又有戏曲之神韵。中段时,仿佛展开了一幅历史的画卷,左手伴奏也转为很抒情的上下行的分解和弦,整段音乐的线条极为流畅。进入尾声时,伴奏又变成干枯的音型,表现出一片悲凉的景象。结束句突然强而有力,就像是对人生发出的一种感叹。中国艺术歌曲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这段乐章,体现得淋漓尽致。3.以上分析对钢琴伴奏的影响研究青主这首音乐,我们明确了歌曲的钢琴伴奏不只是一个技术手法处理的问题,也不只是消极、被动地为歌曲的旋律上和声的问题,而是要从作品的内容出发,从作品的整体结构出发,经过精心的艺术构思才能创作出来的。我们在为歌曲配伴奏时应注意从词曲结合、音乐的整体布局、和声手法、多声部的立体思维等方面入手。结语分析歌曲的钢琴伴奏在音乐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分析作品,有助于我们提高欣赏歌曲的能力,促进我们从多方面提高写作钢琴伴奏谱的技能。参考文献:[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4.[2]王安国.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于苏贤.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3.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教育学习好评教育学习您现在的位置:音乐通论·乐话
音乐通论·乐话
特价书是出版商库存积压、书店下架返库图书……
在线支付满48免快递费
作 者: 著
ISBN:8出版时间:页数:153
包装:平装开本:16开字数:
我要买:件
淘书推荐图书套餐
2种图书组合购买
总定价:¥48.80
总淘书价:¥23.90
《音乐通论·乐话》简介:  本书为中国现代音乐学家青主所著,他1912年入柏林大学法学系学习军事、法律、兼学钢琴及理论作曲。1920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主编校刊以及音乐杂志《乐艺》。 本书包括《乐话》及《音乐通论》两部著作。系统地论述了对于音乐的本质、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等问题的看法。
《音乐通论·乐话》作者简介:  青主,,原名廖尚果,广东惠阳人。中国现代音乐学家。1912年入柏林大学法学系学习军事、法律、兼学钢琴及理论作曲。1920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主编校刊以及音乐杂志《乐艺》。著有《乐话》及《音乐通论》等书,系统地论述了对于音乐的本质、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等问题的看法。其他还有音乐论文、小品、随感等六十余篇,声乐创作若干,均搜集于《音境》即《清歌集》两册歌集之中,《我住长江头》为其代表性作品之一。建国后,在复旦大学及南京大学从事翻译工作。
《音乐通论·乐话》目录:乐话 萧序 话引 前话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后话音乐通论 撰述主旨 第一章
什么是音乐 第二章
音乐的艺术 第三章
音乐的元素 第四章
音乐的分类 第五章
音乐的艺人 第六章
音乐的功能 第七章
音乐的教育人名附注
商品问答(0条)
暂时没有问答
本期限时抢购
抢购价:?3.601.0折
同类图书热卖榜
&20.3070折
&18.6049折
&17.7052折
&34.0076折
&134.4056折
&28.4049折
&11.7073折
&13.3070折
淘书推荐特价好书
&11.2040折
&10.8049折
&22.0049折
&22.0049折
&23.5049折
&19.6049折音乐鉴赏答案 周海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音乐鉴赏答案 周海宏
网​络​选​修​ ​音​乐​鉴​赏​答​案​ ​周​海​宏​ ​超​星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音乐著作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