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观察身边国情,增强政治天涯明月刀定力是什么的论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大旗,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习近平同志多次就"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思考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大旗,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习近平同志多次就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他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特别是要做到“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他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坚持全面改革、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坚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在湖北主持召开的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他强调,要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讲话,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改革是过去35年浙江发展的最强音,也是今后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破冰铺路的最利器。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联系浙江改革发展的实际,启迪我们必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的高度深化对改革的认识,科学解答“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基本问题。 中国论文网 /1/view-4514107.htm  一、坚持对立统一,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使原来由它所建立并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变得越来越不能适应,以至不能继续保持其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就不得不进行变革,以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原来的、业已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生产关系。同样,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交互作用中,直接受生产力所推动的经济基础相对来说是易变的,上层建筑是比较稳定的,往往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变更。当生产关系变成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要求变革的客观趋势之间就会发生尖锐矛盾,这就需要推进社会变革,以符合经济基础及其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不能长期存在下去。这个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改革是一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伟大变革。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这是客观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深刻理解过去,我们才能知晓自己从何而来。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实现了由农业省份向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由温饱向小康、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到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郾7%,由124亿元增加到34606亿元,GDP总量位次由省区市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年均增长11?郾4%,由331元增加到63266元(约合10022美元),由第16位上升到第6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郾1%,由332元增加到34550元,由第9位上升到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郾5%,由165元增加到14552元,由第8位上升到第3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已分别连续12年和28年居各省区首位。现在,浙江以约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和4%的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7%的生产总值、7%的工业增加值、6%的财政收入和11%的出口额,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浙江一无矿产资源,二无特殊政策,何以迅速发展起来?沿着浙江发展的脉络,追寻改革开放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35年的伟大历程,正是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不断完善以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结果。一旦冲破思想的藩蓠、融化体制的坚冰,没有机遇可以创造机遇,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地理上的末端可以变成经济上的源头,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浙江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深刻认识现实,我们才会知道要走向何处。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总体上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但必须清醒看到,随着形势发展变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涌现出来,旧的体制弊端革除了,新的体制弊端又产生出来。比如,在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加大;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积极性的同时,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日益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在部分地区实现率先发展的同时,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日益凸显,有的地方发展后劲不足、困难加大;在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矛盾纠纷多发频发的问题日益加剧,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因素不断增加。又如,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现象基本消除了,但又暴露出行业垄断经营和利润过高、薪酬过高的问题;民营投资允许范围和准入门槛放宽了,但又暴露出“玻璃门”、“弹簧门”、“铁丝网”的问题;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打破了,但又暴露出新的利益格局板结固化的问题,当年的改革“铺路石”有的甚至变成了现在的改革“绊脚石”。改革开创了今日浙江发展的大好局面,而明天浙江的光明前景则取决于我们现在深化改革的决心与意志。   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的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变革,变革后才会通达,通达就能长久。透过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世界上的许多大党大国,有因为革故鼎新而迅速崛起、彪炳史册的,没有因为封闭僵化而不最终走向穷途末路、亡党亡国的。面对原有体制机制所能容纳的生产力空间逐步缩小的现实,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来使生产力摆脱桎梏,通过完善上层建筑来更好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努力形成新的制度红利,使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勃勃生机,显现出更大的优越性。
  二、坚持实事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制度设计有机统一起来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活的哲学,也是我们党一贯遵循的思想路线。“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过去35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牢牢抓住实事求是这个活的灵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和固有的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从新中国建立至今,我们才刚跑完前半程,前面还有很长的路。在任何情况下、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切实把握好时机、力度和节奏,做到既不落后于时代发展、也不超越现实阶段。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时特别强调:“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制度设计有机统一起来,把加强微观探索与宏观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进而更好地涉水渡河。   摸着石头过河,摸的是规律。同全国一样,当前浙江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频发时期,经济模式深刻转型、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条件下,不改革不行,因改革而出现大的震动也不行。可行的办法就是采取试点先行、投石问路,摸清了规律,找准了方向,再逐步推开。近年来,我省开展了不少改革试点,有国家层面的“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有与国家相关部委合作开展的30多项单项改革试点,也有我省自己开展的“1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对这些改革试点情况进行系统梳理,认真总结经验,做好深化推广文章。比如,国土资源部在金华、衢州、丽水开展的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为保护耕地、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土地保障能力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人民银行在丽水开展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初步形成了金融支农惠农的“丽水模式”,许多做法可以推广;中央综治委在宁波和诸暨两地开展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坚持和发展了新时期“枫桥经验”,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等等。摸到了这些“石头”,过河心里才能有底;掌握了客观规律,改革才能稳步推进。   加强制度设计,谋的是全局。改革从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入手,最终目的是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制度。我们要善于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出抽象的结论,从点上的经验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把经实践检验确实行之有效、能够推而广之的做法上升到制度层面,转化为普遍遵循的政策和法律。比如,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基础上,全面开展“平安浙江”建设,作出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确保治安状况良好、确保经济运行稳健、确保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确保社会公共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六个确保”的工作部署,使浙江成为全国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为建设平安中国提供了具体的实践经验。又如,我省在绍兴县开展的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试点,通过深化完善“并联审批”、“多证联办”模式,将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从344天缩短到100天以内。可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放审批权限,创新审批方式,优化审批流程,努力实现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时间“四减少”,把浙江打造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省份之一。只有在制度层面巩固和发展实践成果,改革才能全面有序推进,变“盆景”为“风景”。   三、坚持总体受益,正确处理讲求效率与注重公平的基本关系,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得到实惠   总体受益是全局和局部辩证关系的正确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改革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受益或所有的人都同等程度受益,但从总体上讲,任何一项改革措施出台,都必须使多数人受益,不能让多数人吃亏。否则,就违背了改革的初衷,改革也无法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初期,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因为改革主要是“增量改革”,在“体制外”建立起市场,这个过程是一种绝大多数人受益的“帕累托改进”。而步入“深水区”后的改革,更多的是“存量改革”,对现有利益格局进行重组再分配,这个过程将是一种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损的“非帕累托改进”状态。因此,在现实中出现了改革压力增大、阻力增大,承受力减弱、执行力减弱的“两增大、两减弱”现象。能否让多数人受益,关键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两大价值取向,两者并非“非此即彼”、“零和博弈”,而是紧紧扭结在一起,相互影响,不可偏废,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效率属于生产力范畴,体现的是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主要靠市场机制调节,以鼓励先富。公平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体现的是分配的相对均衡,主要靠政府调控,以促进共富。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肯定会有一部分人暂时利益受损,但从长远看是有利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我们所要追求的改革目标,就是要推动发展更有效率、促进社会更加公平、实现生态环境更可持续。   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实现的条件和源泉。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落后基础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级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谁拥有效率,谁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公平;谁损害了效率,谁就必然会伤害公平。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效率,不讲效率就是不讲公平。从浙江发展的实际看,提高效率最紧要的任务就是深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切实解决好“乱配、错配、低效配、无序配”的问题。比如,在土地方面,可探索开展工业用地弹性制度改革,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永久制改革,探索开展农村宅基地统一收储、有偿使用的改革,以市场方式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在资金方面,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民间资本发起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试点,努力解决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的“两多两难”问题。在水资源方面,可探索开展用水总量控制和水权交易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水质监测奖惩制度,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在环境容量方面,可探索建立用能指标交易机制,探索建立二氧化硫节余指标市场交易与财政补助挂钩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碳排放权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使有限的环境容量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
  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提高效率的直接诱因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人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同样,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从而就越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一旦显失公平,市场必然丧失活力,社会必然动荡不安,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公平,当前尤其需要更加注重公平。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要把追求社会公平作为奋斗目标,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要从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在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创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确保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都能够依靠劳动创造财富,都能够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和社会生活,都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四、坚持群众路线,强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这彻底颠覆了以往阶级社会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底层、压榨对象的谬论;有力驳斥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既主张“天赋人权”、又认为人民群众缺乏理性、不能正确行使权力,需要通过契约把权力让渡给社会精英阶层的怪论,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学说的新境界。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区别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哲学基础。人民群众是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主体,也是推动各项改革的主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最高追求,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做到正确对待群众、永远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改革、共享改革成果。   改革要站稳群众立场、回应群众关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改革的根本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同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把自己摆进去,把群众当亲人,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服务群众,勇于自我革命、让利于民。为了解掌握广大群众对改革的所思所盼,最近浙江省委政研室分基层党委政府、企业和群众三个层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回收500多份问卷。据调查问卷分析:基层党委政府的同志认为,经济体制改革中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分别占57?郾3%、17?郾1%和17?郾1%;社会体制改革中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分别占51?郾2%、17?郾1%和12?郾2%;行政体制改革中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调整、完善不同层级政府间权力划分与配置、政绩考核机制改革,分别占40?郾2%、25?郾6%和15?郾9%。企业调查认为,改革的重点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企业扶持政策、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分别占27?郾7%、23?郾2%和19?郾6%;政府服务管理环节最需要改善的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审批制度、税费征缴、技术创新服务,分别占41?郾1%、17?郾9%和17?郾9%。群众调查反映,最迫切需要改善的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食品安全、收入水平、生态环境,分别占44?郾1%、31?郾4%、30?郾4%;教育方面最需要改善的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上完大学后不好找工作、教学质量低、中小学校择校困难,分别占41?郾2%、32?郾4%和28?郾4%;医疗方面最需要改善的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看病费用高、看病难、医保报销比例低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差,分别占56?郾9%、37?郾3%和28?郾4%;住房方面最需要改善的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房价太高买不起、房子面积太小、小区环境差,分别占40?郾2%、21?郾6%和19?郾6%;社会保障方面最需要改善的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养老金水平低、缺乏社会化养老服务、与机关单位相比差距太大,分别占50%、42?郾2%和35?郾3%。这次问卷调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群众的愿望和诉求,是我们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据。   改革要尊重群众创造、总结群众经验。群众中蕴藏着推动改革发展的丰富智慧和巨大力量。过去35年,浙江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说到底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无论是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专业市场、块状经济,还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等,每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改革中的每一次重要进展,都是人民群众自发推进到制度自觉的结果。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作出的实施“八八战略”、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和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无不闪耀着群众路线的光辉。浙江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对于全国,我们会更早遇到一些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在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人口红利渐失、生产成本上升的新形势下,各种矛盾更加集中,多方利益更加纠结,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切实尊重和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群众的实践作为我们探索规律、发现真理、获取真知的不竭源泉,下更大功夫了解基层和群众在改革方面做的有益探索,及时总结基层和群众在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思路、办法和举措。   改革要凝聚群众共识、团结群众奋斗。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是能不能有效地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团结起来。抽象地谈改革,几乎所有人都赞成,但具体到改什么、怎么改,往往是各执一端。不同地方、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面对现实的或预期的利益消长,要做到思想认识完全一致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在深化改革问题上形成聚焦。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通过民主听证、民主恳谈、民主讨论等方式凝聚共识、巩固共识、发展共识,切实消除群体隔膜,清除沟通障碍,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全省上下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不断聚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五、坚持统筹谋划,把握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基本方法,注重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研究任何过程,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全力去找出主要矛盾。同样,在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即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又会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全面看问题,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整体推进制度体系构建,又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予以突破。没有整体推进,难免会顾此失彼,使改革举步维艰;没有重点突破,也难免会乱了节奏,让改革久推不转。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用弹钢琴比喻干工作,“要十个指头都动作”,同时“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推进改革,也是如此。   整体推进,才能统筹协调,把握改革大局。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的改革历来就是全面改革。虽然在某个时期,在某些领域可能快一点或慢一点,但总体上不存在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没有改。作为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必须全面考量、总体谋划,不能畸轻畸重,也难以单兵突进。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党的领导相关制度,更加注重改革措施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对看准了的改革,要下决心推进,争取早日取得成效。对涉及面广泛的改革,要同时推进配套改革,形成“1+1>2”的叠加效应。   重点突破,才能以点带面,取得改革实效。整体推进不是平均使力、齐头并进,而要注重抓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改革成败,是改革的有力支点。就浙江当前发展而言,改革最有效的突破口就是构建推进转型升级“组合拳”的体制机制。近几年,省委、省政府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出了包括浙商回归、有效投资、淘汰落后产能、“三改一拆”、“四换三名”、“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四边三化”、城市治堵、清洁乡村清洁河道、治水治污等在内的一整套转型升级“组合拳”,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实践表明,这是事关浙江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也是事关浙江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关键一招。转型升级“组合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体现出经济、社会、政府转型升级的有机统一,着眼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制胜未来发展,既有驱动,又有倒逼,招招痛击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疾要害,看似一件件具体事情,实际上件件相关、环环相扣、招招相连、拳拳相接。转型升级“组合拳”也是一个开放的工作体系,具有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特性,既继承“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成功经验,又立足现阶段浙江改革发展实际,既放眼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又契合人民群众期盼,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其内涵必将不断丰富和完善。转型升级“组合拳”更应成为一个严密的制度体系,这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现在迫切需要顺势而为,乘胜追击,以制度形式固化实践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形成长效机制,发挥长效作用,经常性练拳,不间断出拳,积小胜为大胜,持续释放其强大的威力,持续保持不可阻挡之势,实现治标与治标相结合、突破与渐进相促进,做到既化瘀活血、又固本培元,直至取得决定性胜利。   六、坚持底线思维,确立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基本理念,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定力   底线思维是一种后顾性的科学思维方式。《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有备无患、遇事不慌。这是古人对底线思维高度凝练的概括。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底线思维最大的对立统一就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没有“守底”就难达其“顶”,而没有攀高也就无所谓“守底”,此谓“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底线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更在于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凡事做了最坏打算,最终结局经常是最好的收获,有备无患的结果往往是备而无患,置之死地恰恰能够得以后生。当前,一方面改革已经“箭在弦上”,另一方面社会风险“燃点降低”,稍有不慎,极易引发互动共振的“蝴蝶效应”。谋划全面深化改革,要善用底线思维,认真思考、小心求证,想一万、防万一,充分考虑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把各种可能的因素想深,把各种应对的办法想细。   以坚定的信念固守底线。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阶段,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风险和危机,靠的是始终固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从而使人民群众对未来始终充满信心。信心来自信念,信念务必坚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最大的底线。守住了这条底线,就能增强政治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牢牢掌握改革的主动权。   以积极的态度防范风险。出台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首先应该想一想底线在哪里?突破这些底线的后果会怎样?防范这些底线的主体是谁?守住这些底线的措施是什么?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把这四个问号放在心头,摆在案头,捏在手头,善于发现“短板”所在,善于排查潜在风险,善于甄别常态与危机的分水岭,从源头上防范、识别和化解风险。比如,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可能产生利益冲突的重大事项,可实行“五个不出台”,即与民争利、损害多数群众利益的不出台;未经充分酝酿,得不到多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不出台;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强制性规范措施不出台;前期工作没做好,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出台;具体方案不细致、配套措施不连贯,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的不出台。只有做到这“五个不出台”,才能尽量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各种重大决策给社会造成的风险。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略定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