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弦长半径求圆心角切线弧高求圆心

已知圆弧长度及圆弧中点坐标,现有两切线切圆弧于AB两点,两切线长度相等且为已知条件,怎样求切点AB的坐标?高分悬赏!求高手帮忙!圆半径也为已知条件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已知圆弧长度及圆弧中点坐标,现有两切线切圆弧于AB两点,两切线长度相等且为已知条件,怎样求切点AB的坐标?高分悬赏!求高手帮忙!圆半径也为已知条件
已知圆弧长度及圆弧中点坐标,现有两切线切圆弧于AB两点,两切线长度相等且为已知条件,怎样求切点AB的坐标?高分悬赏!求高手帮忙!圆半径也为已知条件
你给的条件很混乱啊.按你的条件,考虑圆的旋转对称性,答案还是不确定的.但两切线交点到圆弧圆心的距离可以确定了.你再看看是不是有什么重要的条件没有提到?比如,A、B两点和圆弧的两端点是什么关系?圆弧的圆心、圆弧的中点、两切线的交点是什么关系?留个q号吧,,加我时注明“百度知道”.
你确定没其他条件了吗
肯定缺少条件,AB之间的关系,要么就是A、B与圆弧的关系.....个人见解当前位置:
>>>如图所示,O为竖直平面内14圆弧轨道的圆心,B点的切线刚好沿水平..
如图所示,O为竖直平面内14圆弧轨道的圆心,B点的切线刚好沿水平方向.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可视为质点)从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最终落到地面上的C点.已知A点离地面的高度为h,圆弧轨道的半径为R,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一切摩擦.求:(1)滑块经B点时的速度大小;(2)滑块经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3)在保证A点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圆弧轨道的半径(总小于h),再让滑块从A点由静止滑下,A点到滑块落地点的水平距离最大是多少?此时圆弧轨道的半径是多大?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滑块从A到B的过程中,由机械能守恒得mgR=12mv2B解得&&&vB=2gR(2)滑块经B点时,由向心力公式有N-mg=mv2BR解得&&&N=3mg&&&&&&&&&&&&&&&&&&&&&&&&&&&&&&&&&&&&&&&&&&&&&&&&&&由牛顿第三定律知,滑块经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3mg,方向竖直向下.(3)设轨道半径为r,滑块从B点开始做平抛运动,需时间t落地,则h-r=12gt2平抛的水平距离&&&xBC=vBt联立解得A、C两点的水平距离为&&&&xAC=r+xBC=r+2r(h-r)令r=hsin2θ,则AC两点的水平距离为xAC=h(sin2θ+2sinθcosθ)=h(1-cos2θ2+sin2θ)=h2(1-cos2θ+2sin2θ)令tanφ=12,则xAC=h2[1+5sin(2θ-φ)],显然当θ=π4+φ2时,xAC有最大值为xm=5+12h此时&&r=hsin2θ=h1-cos(π2+φ)2=1+sinφ2h=5+510h答:(1)滑块经B点时的速度大小为vB=2gR.(2)滑块经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为3mg.(3)A点到滑块落地点的水平距离最大是xm=5+12h,此时圆弧轨道的半径是r=5+510h.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如图所示,O为竖直平面内14圆弧轨道的圆心,B点的切线刚好沿水平..”主要考查你对&&平抛运动,向心力,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平抛运动向心力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平抛运动的定义:
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平抛运动的特性: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初速度V0,竖直向下的方向为y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在该坐标系下,对任一时刻t:①位移分位移(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合位移,(φ为合位移与x轴夹角)。②速度分速度(水平方向),Vy=gt(竖直方向);合速度,(θ为合速度V与x轴夹角)。③平抛运动时间:(取决于竖直下落的高度)。④水平射程:(取决于竖直下落的高度和初速度)。类平抛运动:
&(1)定义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恒定且与初速度垂直时,物体做类平抛运动。&(2)类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 ①常规分解法:将类平抛运动分解为沿初速度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垂直于初速度方向(即沿合力的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两分运动彼此独立,互不影响,且与合运动具有等时性。& ②特殊分解法:对于有些问题,可以过抛出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将加速度分解为,,初速度分解为,然后分别在x、y方向上列方程求解。(3)类平抛运动问题的求解思路根据物体受力特点和运动特点判断该问题属于类平抛运动问题——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根据具体问题选择用常规分解法还是特殊分解法求解。 (4)类抛体运动当物体在巨力作用下运动时,若物体的初速度不为零且与外力不在一条直线上,物体所做的运动就是类抛体运动。在类抛体运动中可采用正交分解法处理问题,基本思路为:&①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外力、初速度沿这两个方向分解。 &②求出这两个方向上的加速度、初速度。&③确定这两个方向上的分运动性质,选择合适的方程求解。向心力的定义:
在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力。。向心力的特性:
1、向心力总是指向圆心,产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大小,方向总是指向圆心(与线速度方向垂直),方向时刻在变化,是一个变力。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2、轻绳模型Ⅰ、轻绳模型的特点:①轻绳的质量和重力不计;②可以任意弯曲,伸长形变不计,只能产生和承受沿绳方向的拉力;③轻绳拉力的变化不需要时间,具有突变性。Ⅱ、轻绳模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小球在绳的拉力作用下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①临界条件:小球通过最高点,绳子对小球刚好没有力的作用,由重力提供向心力:②小球能通过最高点的条件:(当时,绳子对球产生拉力)③不能通过最高点的条件:(实际上小球还没有到最高点时,就脱离了轨道)3、轻杆模型:Ⅰ、轻杆模型的特点:①轻杆的质量和重力不计;②任意方向的形变不计,只能产生和承受各方向的拉力和压力;③轻杆拉力和压力的变化不需要时间,具有突变性。Ⅱ、轻杆模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轻杆的一端连着一个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通过最高点时,轻杆对小球产生弹力的情况:①小球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N为支持力)②当时,有(N为支持力)③当时,有(N=0)④当时,有(N为拉力)知识点拨:向心力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因为它产生指向圆心的加速度,所以称它为向心力。它不是具有确定性质的某种类型的力。相反,任何性质的力都可以作为向心力。实际上它可是某种性质的一个力,或某个力的分力,还可以是几个不同性质的力沿着半径指向圆心的合外力。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是不需要画向心力的,向心力是效果力。知识拓展:对于向心力的理解,同学们可以切身的体会一下。两个同学手拉手,甲同学原地,乙同学绕着甲同学转,甲同学给乙同学的拉力就是向心力,当拉力大于向心力的时候,乙同学向心(甲同学)运动,当拉力小于向心力的时候,乙同学做离心运动。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kma。在国际单位制中,k=1,上式简化为F合=ma。牛顿这个单位就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使质量是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做1N(kg·m/s2=N)。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①模型性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对象只能是质点模型或可看成质点模型的物体。②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物体的加速度是力这一外因和质量这一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③矢量性合外力的方向决定了加速度的方向,合外力方向变,加速度方向变,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其实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形式就是矢量式。④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是瞬时对应关系,它们同生、同灭、同变化。⑤同一性(同体性)中各物理量均指同一个研究对象。因此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首先要处理好的问题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确定。⑥相对性在中,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而不是相对于非惯性系的,即a是相对于没有加速度参照系的。⑦独立性F合产生的加速度a是物体的总加速度,根据矢量的合成与分解,则有物体在x方向的加速度ax;物体在y方向的合外力产生y方向的加速度ay。牛顿第二定律分量式为:。⑧局限性(适用范围)牛顿第二定律只能解决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解决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与微观粒子。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1.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可以以某一个质点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以几个质点组成的质点组作为研究对象。设每个质点的质量为mi,对应的加速度为ai,则有:F合=对这个结论可以这样理解:先分别以质点组中的每个质点为研究对象用牛顿第二定律:,将以上各式等号左、右分别相加,其中左边所有力中,凡属于系统内力的,总是成对出现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矢量和必为零,所以最后得到的是该质点组所受的所有外力之和,即合外力F。。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同时还应该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并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图旁边表示出来。 (3)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解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注意灵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 (4)当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的小同阶段受力情况有变化时,那就必须分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分阶段列方程求解。2.两种分析动力学问题的方法: (1)合成法分析动力学问题若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两个力的合力方向就是加速度方向。特别是两个力互相垂直或相等时,应用力的合成法比较简单。 (2)正交分解法分析动力学问题当物体受到两个以上的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时,常用正交分解法解题。通常是分解力,但在有些情况下分解加速度更简单。 ①分解力:一般将物体受到的各个力沿加速度方向和垂直于加速度方向分解,则:(沿加速度方向),(垂直于加速度方向)。 ②分解加速度:当物体受到的力相互垂直时,沿这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加速度,再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有时更简单。具体问题中要分解力还是分解加速度需要具体分析,要以尽量减少被分解的量,尽量不分解待求的量为原则。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两类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解这类题目,一般是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根据物体的初始条件,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运动的情况,即求出物体在任意时刻的位置、速度及运动轨迹。流程图如下: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物体的受力情况解这类题目,一般是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进而求出物体所受的其他外力。流程图如下:可以看出,在这两类基本问题中,应用到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而它们中间联系的纽带是加速度,所以求解这两类问题必须先求解物体的加速度。知识扩展:1.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称为惯性参考系,简称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的参考系,称为非惯性系。 2.关于a、△v、v与F的关系 (1)a与F有必然的瞬时的关系F为0,则a为0; F不为0,则a不为0,且大小为a=F/m。F改变,则a 立即改变,a和F之间是瞬时的对应关系,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同时改变。 (2)△v(速度的改变量)与F有必然的但不是瞬时的联系 F为0,则△v为0;F不,0,并不能说明△v就一定不为0,因为,F不为0,而t=0,则△v=0,物体受合外力作用要有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使速度改变。 (3)v(瞬时速度)与F无必然的联系 F为0时,物体可做匀速直线运动,v不为0;F不为0时,v可以为0,例如竖直上抛到达最高点时。机械能守恒定律:1、内容: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2、表达式:3.条件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只受重力作用,例如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的各种抛体运动,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2)受其他力,但其他力不做功,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例如物体沿光滑的曲面下滑,受重力、曲面的支持力的作用,但曲面的支持力不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3)其他力做功,但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判定机械能守恒的方法:
&(1)条件分析法:应用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进行分析。分析物体或系统的受力情况(包括内力和外力),明确各力做功的情况,若对物体或系统只有重力 (或弹力)做功,没有其他力做功或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则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2)能量转化分析法: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若只有系统内物体间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系统跟外界没有发生机械能的传递,机械能也没有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如内能),则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3)增减情况分析法:直接从机械能的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增减情况进行分析。若系统的动能与势能均增加或均减少,则系统的机械能不守恒;若系统的动能不变,而势能发生了变化,或系统的势能不变,而动能发生了变化,则系统的机械能不守恒;若系统内各个物体的机械能均增加或均减少,则系统的机械能不守恒。 (4)对一些绳子突然绷紧、物体间非弹性碰撞等,除非题目特别说明,否则机械能必定不守恒。
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与机械能守恒问题的解法:
在自然界中,违背能量守恒的过程肯定是不能够发生的,而不违背能量守恒的过程也不一定能够发生,因为一个过程的进行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能量守恒只是这个过程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如在竖直平面内的变速圆周运动模型中,无支撑物的情况下,物体要到达圆周的最高点,从能量角度来看,要求物体在最低点动能不小于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重力势能差值。但只满足此条件物体并不一定能沿圆弧轨道运动到圆弧最高点。因为在沿圆弧轨道运动时还需满足动力学条件:所需向心力不小于重力,由此可以推知,在物体从圆弧轨道最低点开始运动时,若在动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时所能上升的高度满足时,物体可在轨道上速度减小到零,即动能可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在,物体上升到圆周最高点时的速度)时,物体可做完整的圆周运动;若在时,物体将在与圆心等高的位置与圆周最高点之间某处脱离轨道,之后物体做斜上抛运动,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不为零,动能不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物体实际上升的高度满足。故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能单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考虑。
发现相似题
与“如图所示,O为竖直平面内14圆弧轨道的圆心,B点的切线刚好沿水平..”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09001400919238334172650291397174953解:(1)由于物体无碰撞进入圆弧轨道,即物体落到A点时速度方向沿A点切线方向,则tanα===tan53°------------ 2分又由h=gt2&&&&&&-----------------&& 2分联立以上各式得v0=3 m/s.-----------1分(2)设物体到最低点的速度为v,由机械能守恒,有mv2-mv=mg[h+R(1-cos53°)]------------2分在最低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N-mg=m&&&&&&&&&&&&&&&& -------------1分代入数据解得FN=43 N&&&&&&&& ---------------1分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对轨道的压力为43 N.& -----------1分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物理
(2009?咸宁模拟)如图所示,一条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右端放一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物块,小物块的质量为m=1.0kg,当弹簧处于原长时,小物块静止于O点,现对小物块施加一个外力,使它缓慢移动,压缩弹簧(压缩量为x=0.1m)至A点,在这一过程中,所用外力与压缩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然后释放小物块,让小物块沿桌面运动,已知O点至桌边B点的距离为L=2x.水平桌面的高为h=5.0m,计算时,可用滑动摩擦力近似等于最大静摩擦力.(g取10m/s2)求:(1)在压缩弹簧过程中,弹簧存贮的最大弹性势能;(2)小物块到达桌边B点时速度的大小;(3)小物块落地点与桌边B的水平距离.
科目:高中物理
如图所示,一根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不挂重物时下端位置为C点;在下端挂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可视为质点)后再次保持静止,此时物体位于A点;将物体向下拉至B点后释放,关于物体的运动情况,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体由B到A的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一直在减小B.物体由B到A的运动过程中,物体的速度一直在增大C.物体由B到C的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一直在增大D.物体由B到C的运动过程中,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科目:高中物理
(08年广州三校联考)(16分)如图所示,一条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右端放一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物块,小物块的质量为m=1.0 kg,当弹簧处于原长时,小物块静止于O点,现对小物块施加一个外力,使它缓慢移动,压缩弹簧(压缩量为x=0.1m)至A点,在这一过程中,所用外力与压缩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然后释放小物块,让小物块沿桌面运动,已知O点至桌边B点的距离为L=2x。水平桌面的高为h=5.0m,计算时,可用滑动摩擦力近似等于最大静摩擦力。(g取10m/s2 )。&&& 求:(1)在压缩弹簧过程中,弹簧存贮的最大弹性势能;(2)小物块到达桌边B点时,速度的大小;(3)小物块落地点与桌边B的水平距离。&&&&&&&
科目:高中物理
如图所示,一条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右端放一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物块,小物块的质量为m=1.0 kg,当弹簧处于原长时,小物块静止于O点,现对小物块施加一个外力,使它缓慢移动,压缩弹簧(压缩量为x=0.1 m)至A点,在这一过程中,所用外力与压缩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然后释放小物块,让小物块沿桌面运动,已知O点至桌边B点的距离为L=2x。水平桌面的高为h=5.0 m,计算时,可用滑动摩擦力近似等于最大静摩擦力。(g取10 m/s2)
求:(1)在压缩弹簧过程中,弹簧存贮的最大弹性势能;
(2)小物块到达桌边B点时速度的大小;
(3)小物块落地点与桌边B的水平距离。
科目:高中物理
如图所示,一条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右端放一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物块,小物块的质量为m=1.0 kg,当弹簧处于原长时,小物块静止于O点,现对小物块施加一个外力,使它缓慢移动,压缩弹簧(压缩量为x=0.1 m)至A点,在这一过程中,所用外力与压缩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然后释放小物块,让小物块沿桌面运动,已知O点至桌边B点的距离为L=2x。水平桌面的高为h=5.0 m,计算时,可用滑动摩擦力近似等于最大静摩擦力。(g取10 m/s2)
求:(1)在压缩弹簧过程中,弹簧存贮的最大弹性势能;
(2)小物块到达桌边B点时速度的大小;
&(3)小物块落地点与桌边B的水平距离。(2013o湖南模拟)质量为m=1kg的小物块轻轻放在水平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的P点,随传送带运动到A点后水平抛出,小物块恰好无碰撞的沿圆弧切线从B点进入竖直光滑的圆孤轨道下滑.B、C为圆弧的两端点,其连线水平.已知圆弧半径R=1.0m圆弧对应圆心角θ=106°,轨道最低点为O,A点距水平面的高度h=0.8m,小物块离开C点后恰能无碰撞的沿固定斜面向上运动,0.8s后经过D点,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1/3(g=10m/s2,sin37°=0.6,cos37°=0.8)试求:(1)小物块离开A点时的水平初速度v1.(2)小物块经过O点时对轨道的压力.(3)假设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3,传送带的速度为5m/s,则PA间的距离是多少?(4)斜面上CD间的距离.-乐乐题库
& 动能定理的应用知识点 & “(2013o湖南模拟)质量为m=1kg的...”习题详情
228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2.8%
(2013o湖南模拟)质量为m=1kg的小物块轻轻放在水平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的P点,随传送带运动到A点后水平抛出,小物块恰好无碰撞的沿圆弧切线从B点进入竖直光滑的圆孤轨道下滑.B、C为圆弧的两端点,其连线水平.已知圆弧半径R=1.0m圆弧对应圆心角θ=106°,轨道最低点为O,A点距水平面的高度h=0.8m,小物块离开C点后恰能无碰撞的沿固定斜面向上运动,0.8s后经过D点,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13(g=10m/s2,sin37°=0.6,cos37°=0.8)试求:(1)小物块离开A点时的水平初速度v1.(2)小物块经过O点时对轨道的压力.(3)假设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3,传送带的速度为5m/s,则PA间的距离是多少?(4)斜面上CD间的距离.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湖南模拟
分析与解答
习题“(2013o湖南模拟)质量为m=1kg的小物块轻轻放在水平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的P点,随传送带运动到A点后水平抛出,小物块恰好无碰撞的沿圆弧切线从B点进入竖直光滑的圆孤轨道下滑.B、C为圆弧的两端点,其连线水平....”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利用平抛运动规律,在B点对速度进行正交分解,得到水平速度和竖直方向速度的关系,而竖直方向速度Vy=√2gh显然易求,则水平速度V0可解.(2)首先利用动能定理解决物块在最低点的速度问题,然后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在最低点表示出向心力,则滑块受到的弹力可解.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求对轨道的压力.(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4)物块在轨道上上滑属于刹车问题,要求出上滑的加速度、所需的时间;再求出下滑加速度、距离,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公式求出位移差.
解:(1)对小物块,由A到B有vy2=2gh在B点tanθ2=vyv0所以v0=3m/s.(2)对小物块,由B到O由动能定理可得:mgR(1-sin37°)=12mv20-12mv2B其中vB=5m/s在O点N-mg=mv20R所以N=43N由牛顿第三定律知对轨道的压力为N′=43N(3)传送带的速度为5m/s,所以小物块在传送带上一直加速,μ2mg=ma3PA间的距离是SPA=v212a3=1.5m(4)物块沿斜面上滑:mgsin53°+μmgcos53°=ma1所以a1=10m/s2物块沿斜面下滑:mgsin53°-μmgcos53°=ma2 a2=6m/s2由机械能守恒知vc=vB=5m/s小物块由C上升到最高点历时t1=vCa1=0.5s小物块由最高点回到D点历时t2=0.8s-0.5s=0.3s故SCD=vC2t1-12a2t22即SCD=0.98m.答:(1)小物块离开A点的水平初速度为3m/s.&(2)小物块经过O点时对轨道的压力为43N&(3)则PA间的距离是1.5m&(4)斜面上CD间的距离为0.98m
本题是一个单物体多过程的力学综合题,把复杂的过程分解成几个分过程是基本思路.本题关键是分析清楚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根据动能定理、平抛运动知识、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公式列式求解.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2013o湖南模拟)质量为m=1kg的小物块轻轻放在水平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的P点,随传送带运动到A点后水平抛出,小物块恰好无碰撞的沿圆弧切线从B点进入竖直光滑的圆孤轨道下滑.B、C为圆弧的两端点,其...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2013o湖南模拟)质量为m=1kg的小物块轻轻放在水平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的P点,随传送带运动到A点后水平抛出,小物块恰好无碰撞的沿圆弧切线从B点进入竖直光滑的圆孤轨道下滑.B、C为圆弧的两端点,其连线水平....”主要考察你对“动能定理的应用”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动能定理的应用
与“(2013o湖南模拟)质量为m=1kg的小物块轻轻放在水平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的P点,随传送带运动到A点后水平抛出,小物块恰好无碰撞的沿圆弧切线从B点进入竖直光滑的圆孤轨道下滑.B、C为圆弧的两端点,其连线水平....”相似的题目:
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长为s,以速度v始终保持匀速运动,把质量为m的货物放到A点,货物与皮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当货物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摩擦力对货物做的功可能(  )大于12mv2小于12mv2大于μmgs小于μmgs
一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0在足够大的光滑水平面上运动,从零时刻起,对该物体施加一水平恒力F,经过时间t,物体的速度减小到最小值35v0,此后速度不断增大.则(  )水平恒力F大小为2mv05t水平恒力作用2t时间,物体速度大小为v0在t时间内,水平恒力做的功为-825mv20若水平恒力大小为2F,方向不变,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最小速度仍为35v0
图中滑块和小球的质量均为m,滑块可在水平放置的光滑固定导轨上自由滑动,小球与滑块上的悬点O由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轻绳长为l.开始时,轻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小球和滑块均静止.现将小球由静止释放,当小球到达最低点时,滑块刚好被一表面涂有粘住物质的固定挡板粘住,在极短的时间内速度减为零,小球继续向左摆动,当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60°时小球到达最高点.求(1)滑块与挡板刚接触的瞬时,滑块速度的大小(2)小球从释放到第一次到达最低点的过程中,绳的拉力对小球所做的功.
“(2013o湖南模拟)质量为m=1kg的...”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2014o天津二模)质点所受的力F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力的方向始终在一直线上.已知t=0时质点的速度为零.在图中所示的t1、t2、t3和t4各时刻中,哪一时刻质点的动能最大(  )
2(2012o徐汇区一模)电磁轨道炮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待发射弹体可在两平行轨道之间自由移动,并与轨道保持良好接触.电流I从一条轨道流入,通过导电弹体后从另一条轨道流回.轨道电流可形成在弹体处垂直于轨道面得磁场(可视为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与I成正比.通电的弹体在轨道上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而高速射出.现欲使弹体的出射速度增加至原来的2倍,理论上可采用的方法是(  )
3如图甲所示,静止在水平地面的物块A,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F作用,F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设物块与地面的静摩擦力最大值fm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则(  )
该知识点易错题
1(2014o天津二模)质点所受的力F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力的方向始终在一直线上.已知t=0时质点的速度为零.在图中所示的t1、t2、t3和t4各时刻中,哪一时刻质点的动能最大(  )
2下列与能量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3在真空中的光滑水平绝缘面上有一带电小滑块.开始时滑块静止.若在滑块所在空间加一水平匀强电场E1,持续一段时间后立刻换成与E1相反方向的匀强电场E2.当电场E2与电场E1持续时间相同时,滑块恰好回到初始位置,且具有动能Ek.在上述过程中,E1对滑块的电场力做功为W1,冲量大小为I1;E2对滑块的电场力做功为W2,冲量大小为I2.则(  )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2013o湖南模拟)质量为m=1kg的小物块轻轻放在水平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的P点,随传送带运动到A点后水平抛出,小物块恰好无碰撞的沿圆弧切线从B点进入竖直光滑的圆孤轨道下滑.B、C为圆弧的两端点,其连线水平.已知圆弧半径R=1.0m圆弧对应圆心角θ=106°,轨道最低点为O,A点距水平面的高度h=0.8m,小物块离开C点后恰能无碰撞的沿固定斜面向上运动,0.8s后经过D点,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1/3(g=10m/s2,sin37°=0.6,cos37°=0.8)试求:(1)小物块离开A点时的水平初速度v1.(2)小物块经过O点时对轨道的压力.(3)假设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3,传送带的速度为5m/s,则PA间的距离是多少?(4)斜面上CD间的距离.”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2013o湖南模拟)质量为m=1kg的小物块轻轻放在水平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的P点,随传送带运动到A点后水平抛出,小物块恰好无碰撞的沿圆弧切线从B点进入竖直光滑的圆孤轨道下滑.B、C为圆弧的两端点,其连线水平.已知圆弧半径R=1.0m圆弧对应圆心角θ=106°,轨道最低点为O,A点距水平面的高度h=0.8m,小物块离开C点后恰能无碰撞的沿固定斜面向上运动,0.8s后经过D点,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1/3(g=10m/s2,sin37°=0.6,cos37°=0.8)试求:(1)小物块离开A点时的水平初速度v1.(2)小物块经过O点时对轨道的压力.(3)假设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3,传送带的速度为5m/s,则PA间的距离是多少?(4)斜面上CD间的距离.”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已知三点坐标求圆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