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德军19851985年高考分数线

392012甘肃高考试卷语文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392012甘肃高考试卷语文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试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试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颀长(qí)
悚然(sù)
彰善瘅恶(dàn) 韬光养晦(huì) ....B. 人寰(huán) 攫取(jué) 寻瑕伺隙(xì) 啮臂为盟(niè) ....C.抵牾(wǔ) 横亘(gèn) 造福桑梓(zǐ) 筋疲力尽(jīn) ....D.鞭挞(tà) 骨骼(gé)
辗转反侧(niǎn) 蜚声中外(fē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亲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C、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个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出了贡献。D、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作“茶”字的写法。① 民间的书写着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② 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茶”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③ “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④ 在中庸之前“荼”字写作“茶”,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⑤ 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⑥ “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A、④⑥⑤②①③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式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候《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于汇六十里,州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贪》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犹豫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迁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犹豫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
(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背诵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D.扬子县谓语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B.齐浣迁官润州之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C.从礼拜《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D.文中所引礼拜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郭浩宇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 ,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失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 .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适与吴U往援,斩获万计。迁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d大破之。迁彰武军承宣使。d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节选自《宋史 郭浩传》)8.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
己: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 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④浩适与吴U往援,斩获万计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⑥浩与吴d大破之A.①②③
D.③④⑥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C 郭浩、吴介共同破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间,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收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第Ⅱ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然后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2. 第Ⅱ卷共4页,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个体的答题区域内做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 第Ⅱ卷共11小题,共120分。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译文(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译文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落 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注]修睦:晚唐诗人。(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时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答: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1)
,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纷纷暮雪下辕门,
。轮台东门送君去,
。(岑参《白雪歌送武门判官归京》)(2)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五、(2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听朗诵
孙犁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的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应此九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今时寿命还长。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答: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生活休闲娱乐、应用写作文书、高等教育、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392012甘肃高考试卷语文
英语等内容。 
 2012甘肃高考语文试题及其答案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一、 (12 分...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  甘肃2012年高考英语试卷_英语考试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绝密 启用前 2012 年普通...2011年甘肃高考语文试卷... 7页 免费 2012年高考英语(天津卷)... 10页 1下载...  2012 高考全国卷理工类(语文、数学、英语、理综)试卷真题及参考答案(适用贵州 甘肃 青海 西藏 广西)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  2012 高考全国卷文史类、理工类(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理综)试卷真 题及参考答案汇总(适用贵州 甘肃 青海 西藏 广西)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2012高考全国卷(语文、数学、英语、理综)试卷真题及参考答案汇总适用于贵州、甘肃、青海、西藏、广西)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2高考全国卷(语文、数学、英语、...  2012对口高考语文英语试卷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2012对口高考语文英语试卷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河南...  2014甘肃省语文高考试卷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语文高考试卷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英文个人简历模板 创意简历模板汇集 推理型题分析与总结文档贡献者 倾城之泪雨如...  2012 甘肃高考语文答案 1.答案 B 解析:A、悚然 C、牾 D、辗。注意错误均...且这组关联词一般表递进关系,而本例 中还后面的内容与“他在英语国家工作”无...  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英语文综语文试卷(含答案)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012 年高考全国卷文综试题及答案 第I卷 本卷共 35...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1-3)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0.4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1-3)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欢迎来到作文网!
& 2012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已发布)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2012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已发布)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试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颀长(q&)悚然(s&) 彰善瘅恶(d&n)韬光养晦(hu&)
  b.人寰(hu&n)攫取(ju&)寻瑕伺隙(x&) 啮臂为盟(ni&)
  C.抵牾(yǔ)横亘(g&n) 造福桑梓(zǐ) 筋疲力尽(jīn)
  D.鞭挞(t&)骨骼(g&) 辗转反侧(niǎn) 蜚声中外(fē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C、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个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出了贡献。
  D、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①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D、⑥④⑤②③①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礼拜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
  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U往援,斩获万计。迁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d大破之。d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8.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己: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乞: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时:等候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适与吴U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浩与吴d大破之
  A.①②③B.①⑤⑥
  C.②④⑤D.③④⑥
  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然后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第Ⅱ卷共4页,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个体的答题区域内做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Ⅱ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时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非能水也,。君子生非异也,。(《荀子.劝学》)
  纷纷暮雪下辕门,。轮台东门送君去,。(岑参《白雪歌送武门判官归京》)
  (2)月出于东山之上,。白露横江,。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五、(2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听朗诵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日晨改抄讫(有删改)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六、(15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8.从整个文段来看,下面划线的三个句子在语言表达上都有问题,请予修改。要求语意连贯,衔接自然,语句通顺,不改变原意。修改后的句子每句都不得超过15个字。(6分)
  我的朋友老王,人称&戏痴&,自号&梨园客&。○1由于用&客&来称呼,可见不是戏曲界的专业人士。但是,凡说起他,②他在戏曲界人人都知道。他特别爱听戏、爱唱戏,后来还成了有名的票友。他退休后又热衷于戏曲资料的收藏;买剧本,集唱片,淘剧照等,忙的不亦乐乎。③还有700余份戏单是他搜集的,而且都是上个世纪的。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在下面划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使它与后面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段。不得超过220个字。(3分)
  ____________。音乐作品的&深度&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比较重要的形态通常有两种:
  一是:&深刻&,而是&深邃&。大致说来,&深刻&是就作品的主题而言;&深邃&是就作品的意蕴而言。&深刻&诉之于意义,比较理性;&深邃&诉之于体验,比较感性。&深刻&如同在二维平面上的篆刻,是静态的;&深邃&却似三维空间中的景致,是动态的。西方音乐以&深刻&见长;中国音乐则以&深邃&著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无论怎么坚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无论怎么用心,都只是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摸索;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是看不到希望的徒劳跋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6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有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推荐:
     
  更多高考作文信息请点击:
  您可以添加2012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汇总到,更多敬请期待!
不够精彩?
我要点评:2012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已发布)
的其他文章
写作达人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地高考分数线公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