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和江西师大软件工程关系

[23日][23日][23日][23日][23日][23日][23日][23日][23日]江西师范大学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江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共建高校和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于一体,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学校位于江西省省会南昌,截止2013年11月,有瑶湖、青山湖和共青城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5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304余万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瑶湖校区不设围墙,四周以一条7公里长的瑶河环抱,具有突出的生态人文特色。学校缘起于庐山白鹿洞书院,肇基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1953年改为江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截止2013年11月,设有23个专业学院,1个独立学院(科技学院),有79个本科专业。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均达90%左右,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茅。2011年,学校就业工作成功跻身50强。
主要院系 教育学院,文学院,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心理学院
简称 江西师大(JXNU)
校训 静思笃行、持中秉正
硕士点 20个
创办时间 1940年
类别 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类型 师范
主管部门 江西省教育厅
学校属性 小211工程
现任校长 梅国平
知名校友 雷洁琼、万绍芬等
中文名 江师范大学
外文名 JiangxiNormalUniversity
目标定位 全国有影响力的师范大学
江西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于一体,位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江西省省会南昌,对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现有瑶湖、青山湖和共青城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5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304余万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瑶湖校区不设围墙,四周以一条7公里长的瑶河环抱,具有突出的生态人文特色。学校缘起于庐山白鹿洞书院,肇基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国立中正大学是江西办学史上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创建之初便设有文、法、经、理、工、农等学科。1949年更名后,学校仍为国立综合性大学,直属中南教育部领导。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国立大部分学科、专业调整至中南区的、中山大学、华中工学院等14所高校,保留了师范部的中文、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和艺术7科,学校改为江西师范学院,性质由综合性大学改变为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与此同时,在江西,以国立南昌大学农学院为基础,单独组建了江西农学院(现);1962年,江西师范学院生物系又被调至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上世纪50-70年代,江西师范学院还积极支持省内各地市兴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江西师范学院分院,这些学校今天都已发展成为本科院校。由此,学校不但支援了国内许多的建设,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省内一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一代又一代江西师范大学学人薪火相传,学校砥砺出"静思笃行、持中秉正"的校训,孕育了"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形成了"以人为本、面向社会"的办学思想和"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现已发展成为一所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对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被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4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填补了我省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学位点的空白)、8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52个本科专业;有17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高校软件科学技术中心,1个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设有20个全日制本科学院以及成人,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近1.8万人,博士、硕士1100余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5000余人。现有在编教职工2247人,其中专任教师128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9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68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07%。在编教师中,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7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0人;江西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4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3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江西省教学名师等23人。此外,学校聘请了王梓坤、杨叔子、刘应明等10名院士和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校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九五"以来,学校持续加大投入,加快改革步伐,推动教学工作不断进步。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学校努力突破办学空间狭小、实验仪器设备不足等教学条件落后的瓶颈,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建设了一个占地2680亩、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的瑶湖新校区,教学行政用房、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办学基本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与此同时,学校加大了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学校现有省级本科品牌专业25个,省级优质课程17门,2门课程今年被推荐参加评选。近三年,学校承担了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扩展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项、省级教学研究课题164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3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优秀成果奖11项,1个课件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2个课件在教育部"第四届全国大赛"现场决赛中荣获大学组优秀奖,23个课件获省级多媒体课件大赛奖。 学校从1999年开始实施学分制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为三大平台,以"学分制管理、模块化课程、菜单式培养、开放型教学"为四大运行机制,以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学校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探索和实施了"3.5+0.5"、"3+0.5+0.5"、"3+1"、"4+1+2"、"4+2"等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开展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学生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课余活动。近年来,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校生源质量、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等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在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体育竞赛、专业竞赛、科技活动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杨文军同学参加第28届雅典奥运会获得金牌1枚;欧阳鲲鹏同学参加第22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获2项冠军并打破纪录;学校健美操队代表国家参加第八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实现了中国健美操国际大赛中奖牌零的突破;艾黎莎同学参加2004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获得第一名;李凡同学参加2003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铜奖;周黎同学获2004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才能奖";"蓝天"环保社团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和江西省高校大学生示范社团,在"中国湿地使者行"活动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家林业总局等单位的表彰,并在200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的"湿地使者行动"竞标中获得第一名。 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以科研促教学,取得了可喜成绩。2002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973"前期预研项目3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项,省社科规划重大招标课题1项;科研总经费从2002年的1125万元大幅增加到2005年的3500万元;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9项;出版著作4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其中25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俄、美、加、澳、日、韩、英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的3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近三年,学校先后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英国蒂赛德大学、日本冈山商科大学、香川大学、韩国等签订硕士培养项目,实行学分互认,学生交换;同时聘请一批外籍教师来校授课,其中外籍教师ConstanceGibson荣获国家"友谊奖"。学校先后招收日、澳、韩、美、印尼等国留学生及港、台学生来校学习。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65年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逾10万人,为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教师近7万人。毕业生遍布江西及全国各地的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一大批已成为所在行业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2004年我校有14名校友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有3名校友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有20名校友荣获"江西省模范教师"、"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5年江西省新增90名中小学特级教师,我校毕业生有42人,占46.7%。历年毕业生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如院士黄克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庆元;重点大学校长解沛基、刘振群、林增平、尹长民、贝效良等;著名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江作昭、陈嘉翔、刘大椿、邱菀华等;著名诗人公刘等。此外,还有一部分优秀校友走上了省部级领导岗位,如原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王太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上洋,中共江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舒晓琴等。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高校、全国心理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16次)、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1999年,学校教务处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2004年,学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荣誉称号,是全国师范院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2012年,江西师范大学顺利入选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又称中西部100所),继985、211后国家第三阶梯大学行列。将得到国家财政和教育资源的全面大力支持与优先配给)[2],日,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江西师范大学,根据共建协议,将学校的发展纳入教育部整体规划,并给予直属高校同等待遇,支持部属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江西师范大学,成为推动海峡两岸文化认同的桥梁和重要纽带,江西省也积极推动江西师范大学开展免费教育。[3]近日,江西师范大学成为继后全国第二所师范院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也是继南昌大学后江西第二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009年,江西师大被教育部批准为承担“国培计划――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任务的高校。这是江西师大首次获批承担国家级培训任务,也是江西省唯一一所被正式批准承担“国培计划”任务的高校。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 所在地: 江西南昌性质类别:师范类、省部共建高校、小通讯地址: 南昌市北京西路437号(青山湖校区)南昌市紫阳大道99号(瑶湖校区)邮政编码: 330027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学校网址:http://www.
江西师范大学教学资源丰富,本部现有本科专业70个,全日制本专科生4万余人,各类研究生近4500人。拥有省级重点学科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3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化学),2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硕士学位授予点13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11个,现已形成了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和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且研究生教育覆盖所有学科。拥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汉语言文学、英语、化学、应用化学、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万种新教材5种,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精品课程30门,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省重中之重”学科3个,省高校高水平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18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2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对江西省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被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专业介绍 专业类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生物工程类
电气信息类
汉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新闻传播学类
外国语言文学类
思想政治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地理信息系统
信息与计算科学
地理科学类
生物科学类
材料科学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公共事业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管理类
工商管理类
房地产经营与估计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民经济管理
校名石(正大门)正大门位于学校南面,紫阳大道北侧。该校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围墙(长达7公里的瑶河围绕校园),而且不做高大的校门,正大门也是如此。简单的花丛环绕八块巨大的石块,上刻“江西师范大学”字样,两旁进出车道、校门和值班室,简单明了。正大坊正大坊是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的标志性建筑,近20米高,矗立在正门入口的正大广场。正大坊建在一块四方水池底座上,四根大柱环抱中央一块碑石组成。碑石正面刻有“正大坊”朱砂大字,背面刻有简单介绍。正大坊形似一方井,其实不然。整个设计的造型取材于“中”、“正”二字,从侧面看,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字形,而将横竖石柱加以想象,便能看到“正”字的影像。据说蒋介石在庐山美庐建筑时,自己曾用“中正”二字联接设计了美庐走廊上的扶手碑廊,可谓有才!校史纪念碑校史纪念碑又称校史柱,坐落在学校正门入口的中正广场中央,由八根巨大石柱组成。每根石柱下有大理石雕刻的校史图文围绕四周基座。八根石柱雕刻的是江西师范大学历史上的八段历程,它们分别是:壮丽历程、白鹿开先、杏岭肇基、南赣砺志、望城凯旋、青蓝更始、拿山行返、瑶湖弦歌。校史柱是江西师范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与校门入口处的正大坊遥相呼应,背面傍着美丽的静湖和宏伟的图文信息中心,形成磅礴大气的整体,壮观瑰丽,鼓舞人心。静湖静湖静湖是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最大的人工湖。静湖处于校园的中心位置,傍着庞大的图文信息中心,静湖周围有一圈小路,路旁有许多石凳,湖中养有很多天鹅,不失为一道靓丽的景观,这里每天清晨都有许多读书人的身影。图文信息中心(图书馆)图文信息中心是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最宏伟的建筑之一,也是亚洲面积最大的图书馆。高大宽广的特点令所有来访者记忆深刻。也正因为此楼巨大,因此楼内单位较多、路线较复杂,不同的入口和阶梯通向的单位不一样,而且除了一楼之外,基本上其他楼层的部分单位之间互不相通。名达楼名达楼,取名自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名人姚明达(字达人,号显微,梁启超的学生,原国立中正大学历史学教授),因此该楼群主要是文科院系的办公教学楼。名达楼由五座楼连结而成,每一座楼相对独立为一个区,因此名达楼有五个区,分别有新闻传播学院、财政金融学院、政法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学院在此。方荫楼方荫楼,取名自江西师范大学图文信息中心历史名人蔡方荫(力学专家、教育家、土木建筑结构转接,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国立中正大学教授),因此此楼主要是理工科学院的办公教学楼。方荫楼由五幢五层大楼组成,分为五个区,各为一个单位的办公楼。五个单位分别是: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理化测试中心。由于在方荫楼的单位基本都属于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方荫楼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实验室必备的水、电、气等特殊要求。先骕楼先骕楼结构是学校教学办公楼中最复杂的,楼内走道是不规则回形,路线图形似婴儿脖子上挂的如意锁。因此,许多对先骕楼不熟悉的同学来过之后会有“迷路”的感慨。数信学院,理电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坐落在此。惟义楼惟义楼,取名自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名人杨惟义(昆虫学家,原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教授),该楼是江西师范大学主要教学楼。惟义楼是由四栋大楼构成大楼群,分为七个区。除了部分教室和圆形附楼作为教务处等单位办公外,其余均为教室。惟义楼的字母代码为“W”,一般教室的门牌号由字母代码加上四位数字组成。如“W3201”是指“W-惟义楼,3-区,2-楼,01-教室”。学校其他楼栋的标号也是如此规律。惟义楼也是同学们自习的主要去处,晚上10:30熄灯,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音乐大楼这是该校音乐学院在瑶湖校区的教学办公楼,大楼由两部分组成:圆形的2层裙楼和6层的主楼。裙楼设计新颖,呈开口圆形,上下两层均为琴房,有趣的是,如果你站在圆形广场的中心说话,你会立即听见自己的“环绕立体声”不禁令人畅想起故宫的回音壁来。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学院师生承担了校内外许多大型文艺演出,他们的表演相当精彩,师大学生不能目睹一场的话,可谓四年一憾。美术大楼美术专业是师大的传统强项专业,师大的师资力量也相当雄厚,美术学院的教室经常会在校内开画展、艺术品展,有不少高产的同学也会经常在公共场所展览自己的大作,新生们在大学四年一定有机会亲眼目睹的。实验大楼实验大楼由南北两幢五层建筑连接而成。现今的实验大楼已经划为学院行政办公楼,楼内有三个学院:南楼属于国际教育学院,大门设在南楼南侧;北楼1-3楼属于心理学院,4-5楼属于教育学院,大门设在北楼的东侧。小杏岭小杏岭小杏岭公园,位于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西北角,紧邻护校河,是学校唯一一个完整的公园。园内有亭台、楼阁、假山、湖水,绿树成荫、芳草萋萋。湖水和护校河连成一脉,遇到雨水多的季节,水位见涨,偶见涟漪,映衬湖上九曲桥、石拱桥,景色别致。清晨,这里是读书的好场所,勤奋的同学在这里洒下了汗水。汤显祖大剧院(音乐艺术广场)日,新版赣剧《牡丹亭》在江西艺术剧院举行首轮公演,并连演三天。饰演杜丽娘的赣剧传人童丹以其韵味十足的表演和回肠荡气的海盐腔唱腔,倾倒了台下无数观众。大学生是《牡丹亭》的观赏者,也是这出戏的参与者。通过把“临川四梦”请进校园,真正实现师大与赣剧的联姻。校方决定,在校园内盖起“梦剧场”,组建戏剧学院,让“四梦”成为师大的“品牌产品”,常年上演,参与演出的戏剧学院学生同时可以获得学分。汤显祖大剧院又称“梦剧场”。“梦剧场”用地总面积达51012平方米,投资8千万,同时拥有剧场、音乐厅、电影厅等多方面功能。
江西师范大学办学条件优越,现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立项建设项目(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科技园,3个江西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级软件科学(高校工程、实验示范)技术中心。
重点实验室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重点实验室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重点实验室是经教育部批准,按照省部共建形式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开始筹建并对外开放,2007年通过教育部验收。实验室筹建期间的名称为“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科特色,2008年2月,实验室更名为“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依托,以江西省鄱阳湖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亚热带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绿色化学重点实验室和江西师范大学理化测试中心等研究机构为主要支撑,以“开放、流动、联合、竞争”为建设方针,围绕鄱阳湖湿地与流域,开展环境变化与湖泊响应、湿地生态与资源利用、流域健康与综合管理等方向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努力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开放性、多学科、综合性的鄱阳湖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教学楼围绕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实验室已与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美国密西根大学等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选派学术骨干赴国外学习深造和交流访问。功能有机小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接教育部《关于2010年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的通知》(教技函【2010】52号文),由该校申报的“功能有机小分子”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获批立项建设。这是继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后,该校获建的又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使该校拥有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增加到两个,标志着该校科研平台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该校七十周年校庆献上了一份大礼。
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日,科技部正式下文批准对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依托单位的“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项建设,标志着该校第一个、全国师范院校第二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诞生,实现了该校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这也是我省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以来在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工作上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学校共有在编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60余人,博士(含在读)577人。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39.2%;拥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49.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77.4%。有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全国高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14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0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0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8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31人,江西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0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25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教师5人
学校强调教师教育办学传统和特色,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融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统一,探索实施基于大学-中学合作、培养培训一体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终身学习体系,在全国率先实施“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被确定为全国实施“农村师资支持计划”试点高校,现已成为江西基础教育教师人才的摇篮、教师骨干人才培训的基地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引擎,累计为省内外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和输送了10万余名教师,一大批已成为各地中小学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中坚骨干力量。2010年以来,学校承担教育部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等多个国家和省级培训项目,培训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培训质量深受社会好评。2011年,学校获批“开展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基地,探索‘校县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改革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3项江西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承担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规模全国第一 。
免费师范生教育
从2013年秋季开始,江西师范大学每年招收免费师范生人数为1000人,招录采取高考录取和中途选拔两种模式,其中高考录取约500人。学校建立动态进出机制,通过高考录取的免费师范生如果认为自己不适合当老师,可以退除免费师范生计划;同时,如在校学生将来打算从事教师工作,经考核后可转为免费师范生。 免费师范生须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到县(区)及其以下学校从事基础教育十年以上,双向选择政策性安排就业,原则上回生源所在的县、区就业,确保有编有岗。学生毕业到岗就业后可获得学费补偿,由省财政厅报销其在校四年所交的学费和住宿费。 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的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但可按国家有关政策攻读在职专业学位和与教学相关的学位,任教学校和所在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支持。
江西师范大学把本科教学作为中心工作,从1999年开始实施学分制改革,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为平台,以“学分制管理、模块化课程、菜单式培养、开放型教学”为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现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鄱阳湖湿地与流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有机小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省“2011 协同创新中心”, 3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立项建设项目(1个实验室和2个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 3个江西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级软件科学(高校工程、实验示范)技术中心。201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1项、重大专项课题1项,973计划前期预研项目1项,国家国际合作重大专项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2项,国家软科学项目3项,江西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2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落地计划项目2项。其中,“863”计划重点项目(以高校为牵头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专项经费超过500万元的国家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均是全省高校“零”的突破。2011年,学校成功获批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标志着我校第一个、全国师范院校第二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诞生,实现了我校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学校科研项目立项总经费突破1亿元(含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中心立项经费)。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21项,在全国师范院校排名第5位,全国高校排名第29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58项,在全国师范院校排名第8位。
学校设有23个专业学院,1个独立学院(科技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3.5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500余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万余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万种新教材5种;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1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精品课程30门,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从1999年开始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以培养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分制管理、模块化课程、菜单式培养、开放型教学”为机制,着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厚专业基础、宽学科口径、高品德素质、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从2008年起,学校在省内开始按一本线招生;学校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均达90%左右,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茅。2011年,学校就业工作成功跻身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50强。2012年,学校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学校注重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是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高校,校团委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唯一获得团中央授予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荣誉称号。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等均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在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体育竞赛、专业竞赛、科技活动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蓝天”环保社团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获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为全国高校唯一获奖学生社团;杨文军同学成为历史上首次蝉联皮划艇项目奥运冠军的运动员,金紫薇同学和她的队友们实现了中国赛艇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并在第16届亚运会上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劳义同学勇夺亚运会男子100 米决赛冠军,成为我国在亚运会历史上第一个男子百米冠军;李凡同学参加2003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铜奖,艾黎莎同学参加2004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获得第一名。2011年,寿旻超同学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斩获三枚金牌,创下江西省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2012年,学校在第八届“挑战杯”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斩获1金2铜,刷新江西高校参加该项竞赛的历史最好成绩。
学校先后七次迁址,六易其名,四度调整,砥砺出“静思笃行、持中秉正”的校训,孕育了“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形成了“以人为本、面向社会”的办学思想,“以生为本、以德为先”的育人思想,“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办学传统,“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创新强校、文化铸校、和谐荣校”的办学理念和“爱国荣校、民主和谐、求真务实、开放创新”的师大精神。学校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与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22所高校实施学分互认、师生交流等项目,招收14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校学习,与10余个海内外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了一批重点实验室,与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共建了该国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并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学校长期聘请一批外籍教师来校授课,其中外籍教师Constance Gibson荣获国家“友谊奖”。2011年,学校获批成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获批与英国合作培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2012年,学校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共建第二所孔子学院。“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部省共建为契机,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按照学校《“十二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规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要求,朝着建设一所地方一流、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发展定位而奋斗,努力在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伟大实践中再谱新篇。(数据截止2012年11月)
学校的前身——国立中正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创建于江西抗战后方泰中正大学奠基石和县杏岭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40年教育部拨款法币一百万元给江西省政府,在泰和杏岭成立国立中正大学,校名取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取领袖蒋中正之名而名之(见熊式辉题写的中正大学奠基石图片,石中的“民族领袖”即指代蒋中正)。首任校长1940年9月,国际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原中央研究院院士,有着中国植物学之父美誉的赣籍学者胡先骕博士被任命为校长。胡先骕(1894——1968),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享有世界声誉的植物学家,创立了中国大学第一个生物系及第一个生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分类学之父和中国植物学会第一任会长,1948年与郑万钧联合发布“活化石”水杉新种,轰动了国际学术界,毛泽东称他为“中国生物学科的老祖宗”,中央研究院院士。文学艺术上,与胡适齐名,有"南北二胡"之称,与梅光迪、吴宓等人发起成立综合性人文学术刊物《学衡》, 是“学衡派”的主干成员,与提倡白话文运动的胡适、陈独秀大开笔战,“二胡”之争成为20世纪文化史上一场重要论战,钱钟书以“后学”身份为他编订《忏庵诗稿》,并在跋语中称赞他“挽弓力大,琢玉功深”。1940年创建并出任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
创建之初,正大设政治、文学艺术、理、工、农五学院。学校的创建和胡校长的知人善用,在“名人名校”的构想下,他招纳才贤,许多一流学者到校任教,其中更是有众多江西籍学者,在爱乡爱国的热忱之下,纷纷放弃原有优越的工作条件报效乡梓来正大任教。中正大学名家汇集,成为一时之盛。到1944年4月胡先骕辞职离任时,校本部已拥有专职教师203人,其中教授71人,副教授39人。他们中有从本省“法专”、“工专”等校调进的雷洁琼、王修采、王易等教授,有从沦陷区来的俞调梅、姚明达等教授,有放弃较为安全环境从西南大后方来的蔡方荫、戴良谟、周拾禄等教授,有舍弃在美国罗杰斯大学优厚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辗转万里来校执教的双博士黄野萝教授。他们造福桑梓、报效祖国,在距抗日火线仅一百多公里的大学辛勤耕耘,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和难忘的回忆。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立中正大学随即迁往南昌望城岗。从立校之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该时期的国立中正大学,前有抗战艰辛后有内战纷乱,在不平静的时代大背景里,正大师生的勤勉奋进,使正大成功跻身民国一流学府的行列,为全国19所国立大学之一,并被誉为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国立大学,诸多学科均为民国时期学界之翘楚。
正大解放后
1949年9月,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设政治学院、文学、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16个系。1949年更名后,学校仍为国立综合性大学,直属中南局领导。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国立南昌大学大部分学科专业调整至中南区的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工学院等14所高校,保留了中文、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和艺术7科的部分专业及老师,学校改名为江西师范学院。现在的江西师范大学继承了国立南昌大学全部校舍场地,大部分图书资料及一部分设备。国立南昌大学给江西师范学院留下了三分之一的教师,大部分职员和全部工人。根据国立南昌大学1952年12月教职工录,师范部9个科除艺术科独立设置外,8个科(含中文、史地、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的科主任都是文法学院、理学院和体育专修科各有关系科的系科主任兼的,也就是说它们是挂靠在有关系科的。国立南昌大学留给江西师范学院教师75人,79%是文法学院和理学院教师,师范部教师只16人,其中艺术科教师就有6人,占38%。国立南昌大学给江西师范学院留下了理学院院长郭庆棻、副教务长谷霁光、副总务长熊化奇、数学系主任彭先荫、文史系代主任欧阳琛、艺术科主任刘天浪、还有校务委员吴士栋,而师范部主任任却没有留下,调到华南师范学院去了。由此可以认为,江西师范大学是国立南昌大学的直接继承者,国立南昌大学为江西师范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西师范大学具有优良的学风与深厚的学术传统。迄今为止,学校经历了国立中正大学、国立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等四个历史时期,校址亦有杏岭、龙岭、长胜、望城岗、青山湖、拿山、瑶湖等处之变迁。校址变迁反映了学校发展的壮丽历程;学校肇基于抗战烽火中的杏岭,壮大于共和国成立后的青山湖畔,又将在瑶湖之滨实现新世纪腾飞。在瑶湖校区正大广场中央建立江西师范大学校址纪念碑,既以纪念历届办学地点之变迁,更以此变迁勾勒学校发展壮大之轨迹。校址每一次变迁,都与民族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都凝聚着每一代学人为之付出的辛劳。
20世纪初年以来,赣籍学人屡有在江西举办综合性大学之呼吁。1934年夏,蒋介石(中正)在白鹿洞书院主持庐山军官训练团时,偶见山南秀峰寺(开先寺)一带景色幽美,遂有该处最宜办学之感慨,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乘机提议在此举办大学,获其首肯。1936年,国民政府拨款100万元作为创办大学基金,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创办计划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暂被搁置。1939年日寇犯赣,江西省政府迁往泰和,众多省内外学子云集,创办大学计划再度提出。国民政府审阅计划后增拨基金100万元,江西省政府邀集省内外知名学者组织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会下设校舍设备、图书仪器和教育计划三个专门委员会,校名初定为江西省立中正大学。1940年4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决议,定校名为国立中正大学,直属教育部领导。10月,国立中正大学在泰和县杏岭开学,是为该校前身创校之缘起。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正大学曾有以庐山海会寺一带为永久校址的宏大规划,当时的校长萧蘧曾前往踏勘,并征得第一期土地1000亩,后因时局变化而未果。
日,中正大学筹委会在泰和城郊杏岭正式成立并办公。筹委会工作期间,国民政府任命著名植物学家、美国哈佛大学博士胡先骕(步曾)为中正大学首任校长。胡先骕于日到职,在就职典礼上提出要将学校办成“国内一个最好的大学”。10月4日,首届新生300余人来杏岭报到。10月31日,中正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是日成为该校校庆日。杏岭期间,虽然设备简陋,生活艰苦,仍有一批知名学者来校任教。创办之初学校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9人;至胡先骕1944年离任时,学校专任教师已增至203人,其中教授71人,副教授39人,在校学生达1386人。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中正大学师生一方面为匡时救国而勤教苦学,另一方面也以各种形式组织抗敌救亡活动。日,中正大学抗日战地服务团在新干县石口村遭遇日寇骑兵包围,团长姚名达(显微)教授和团员吴昌达同学赤手空拳与敌搏斗,毙敌一人后壮烈牺牲。抗日战争时期大学教授上阵杀敌以身殉国,整个中华民族仅此一人,中正大学师生的英雄事迹传颂神州。1945年1月,江西省政府自泰和向宁都迁移,中正大学随之撤离。学校在杏岭办学4年,开创了江西举办综合性大学的历史。
1942年,因赣南行署专员蒋经国要求中正大名达楼远眺学迁往赣南,学校遂于8月在赣县龙岭设立分校。除农学院外,中正大学新生(包括师范专修科的新生)均在龙岭分校报到注册,本科生在分校完成一年级课程后转入杏岭校本部学习。至此,中正大学形成了一校二地三个学院(文法学院、工学院与农学院)四个专修科(三年制师范专修科、两年制行政管理、税务与土木工程专修科)的办学格局,还创办了附属实验学校和附属中学。1945年1月,龙岭分校撤销,随校本部迁往宁都长胜墟。1945年1月,中正大学随省政府各机关团体迁往宁都。学校大批师生历经磨难,从泰和经老营盘到兴国,辗转跋涉至宁都长胜墟。龙岭分校此时也迁来长胜,与校本部合并。在迁徙过程中,由于日寇袭击,学校的机器、仪器、标本和图书资料等损失惨重,导致后来的实践环节课程全部无法开设。在此最艰难时期,中正大学师生仍然勉力维持教学活动。学校于4月在长胜复课,校舍全部借用民房,并于6月毕业了第二届学生292人。为弥补迁徙时的缺课,学校当年未放暑假。8月日本投降,11月至12月,中正大学北迁南昌城郊望城岗。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美术学院10月,中正大学决定暂迁省会南昌,以北郊望城岗原军政部营房为临时校址,并函电教育部和军政部备案。11月初搬迁开始,长胜、杏岭等地的校产从水陆两路运往南昌,12月底迁校工作基本完成。日,学校正式复课。6月底,第三届学生314人毕业。望城岗阶段学校规模有所扩大,学校设备渐趋齐全,学术风气臻于浓厚,总体办学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内战期间物价飞涨生活艰难,广大师生于饥寒交迫之际仍坚持工作与学习,但教学秩序常被各种原因打乱。随着民主思想传入校园,校内一批进步社团相继成立,中正大学学生积极投身于国统区反内战、反独裁、反饥饿的学生运动。日,近千名学生在进城请愿路上遭到2000余名军警阻拌,数十名学生被打伤。“五·二一”血案发生后,中正大学学生的行动得到全国声援,新华社在5月23日的评论员文章中给予了高度评价。1948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南昌城市工作部在中正大学建立了地下党组织;1949年2月,中共中正大学支部正式成立。5月26日,中正大学学生载歌载舞将解放军迎入校园,学校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1949年6月,南昌市军管会全面接管中正大学。8月1日,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1950年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城东青山湖畔的老飞机修配厂东面近千亩土地作为南昌大学永久校址。11月,南昌大学校部迁往新址,即今位于北京西路与文教路之交的青山湖校区(校内有湖名青蓝)。1952年全国大规模院系调整开始,南昌大学部分学院、系科陆续被调整到省内外其他高校。1953年10月,以调整后的南昌大学为基础成立江西师范学院,南昌大学撤销。江西师范学院继承了南昌大学全部校舍、大部分图书资料以及一部分仪器设备,师资队伍保留下来的约占三分之一。1954年师院附中开始招生。1965年成立靖安分院,次年靖安分院师生全部回到校本部参加“文革”。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恢复,青山湖校区迎来“文革”后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1983年10月,江西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日,学校在青山湖校区举行建校60周年校庆。2003年4月,江西省金融职工大学成建制并入学校,原址改称江西师范大学青云谱校区。除“文革”中一度迁往拿山之外,学校在青山湖校区办学历时半个世纪,在此实现了由普通高师院校向省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历史跨越。
1969年1月,受“文革”极左思潮影响,江西师范学院被撤销,以师院为主体成立,江西大学(文科各系)和同时并入。井冈山大学校址设于井冈山下沟边的拿山,原为共大拿山分校所在地。广大教职员工对此次迁校持有异议,但批评意见未能为当时的省革委会采纳。9月至10月,学校迁往拿山。为加速搬迁减轻运输压力,井冈山大学革委会提出“轻装上阵”,要求只带少量急需之物,其他物品则不妨丢弃,此项破坏性措施因群众同声反对而未被执行。搬迁过程中校产遭受巨大损失,但也有许多珍贵的图书资料被教职工自发保存下来。1970年4月,井冈山大学招收了第一批学生,分为学员班与干部轮训班。1971年4月,井冈山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2年10月,井冈山大学撤销,江西师范学院复校并迁回南昌原址。复校前学校作出决定,所有下放和外调的教师干部统统与学校“复钩”,此举使学校在短时期内收回了原有的师资队伍。复校时青山湖校区已面目全非:校舍被66家外单位瓜分占用,教学楼改成生产车间,田径场变为水稻田,图书馆被当作仓库。复校后经过长达数年的艰苦努力,占用校舍的外单位方逐渐从学校退出。
学校从1999年起开始扩大招生规模,新世纪伊始,学校跨入万人大学行列。经过一年多时间对南昌周边考察,学校于2002年决定在瑶湖西岸建设新校区。日举行新校区奠基仪式,2003年10月一期工程竣工,8000名新生入住。10月18日,学校在瑶湖校区举行新生开学典礼暨新校区二期工程开工仪式。瑶湖校区占地3000余亩,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3万余人。校区按“国际一流,国内先进”的要求规划设计,分为学生生活区、教育辅助区、教学中心区、体育运动区、文化艺术区和国际合作区等六大功能区,并有水面200余亩。瑶湖校区是一座生态气息浓郁、人文底蕴深厚的现代化开放校园,其最具特色之处是不设围墙,仅用一条7公里长的护校河将校园与外界隔开。护校河上有桥(门)七座。分别以往届校址所在之处命名,道路与广场之名亦多与校史相关。学校于2003年6月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瑶湖校区的成功建设,进一步振奋了人心,为学校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力争用20年时间把江西师范大学建成一所综合性、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汇集在英雄城像桃李盛开青山湖滨
美丽的校园教师的摇篮
哺育着未来的园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献身教育治学严谨
坚持求实精神勇于探索和创新
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放眼世界面向未来
朝着四个现代化高歌猛进
瑶湖校区:江西省南昌市紫阳大道99号,邮编330022青山湖校区:江西省南昌市北京西路437号,邮编:330027公交路线青山湖校区:202路——转(4路,13路,28路,旅游1线)、230路空调——转(13路,215路空调,216路,231路内环,旅游1线)。瑶湖校区:八一广场 (208内,208外,220,701(周一至周五:7:00—9:30 16:30—21:30 双休日、节假日:8:30—11:00,16:00—22:30),308(夜间8:30—23:30)
软件工程每年10000元艺术设计每年13800元文科外语类每年12000元其他专业每年元。(仅供参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