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浅相依相依为命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中顾法律网错误提示页
如果您有法律问题需要咨询您可以选择以下方式:
1、在线免费发布法律咨询,万名律师为您解答,点击
2、拨打免费法律咨询热线400-000-9164
( *本站拥有专业的客服队伍在线坐席为您推荐律师解答您的法律问题 )看了七的日志,想打电话说些什么,却哑然。不知道从何说起。
已经记不起上一次给她打电话是什么时候了,甚至连QQ上说话也不知道上一次是何时。
和欣上一次通话我还在重庆,是欣打来了,具体是几月我都忘记了。
妞,更别提了,完全忘记我回重庆后有没有和她联系过。还不知道有没有因为我换QQ把她们全删了而生气呢。
现在QQ里还没有妞的QQ呢,甚至不知道妞现在在何处。
偶尔打开空间默默看着欣家小捣照片,一天天的长大了,会爬会自己吃东西了会走路了。
欣的日志,说说字里行间简简单单透露着各种幸福,甚至连空间音乐我都觉得带着小小的幸福感。
070809年伤心了难过了,第一个想到欣,在宿舍楼梯口对着她哭,凌晨四五点也会打电话给她哭,现在想想,真的不是我照顾她多,而是她照顾我多。曾经的心灵依靠,现在已为人妻,已为人母,已经有自己的家庭孩子丈夫需要照顾。
七,偶尔会看到你的说说更新,生活琐事,字里行间不痛不痒,隐隐诉说着自己很好。
偶然在群里看到一张七手指夹支烟,眼里淡淡落寞的照片。
七,我很久都没抽烟了,但还是记得七第一次和我下课偷偷跑
爸爸又住院了
昨晚打电话给他问他在医院妈妈有没有给他送饭
爸爸还乐呵乐呵的说刚他回家吃了饭再回医院的
这几天自己也病了,不停的咳嗽
打电话的时候咳了两声,爸爸就急忙问,你怎么了,凉着了啊
和他说没事,就是小感冒,让他注意身体,天气变化快,叫他随时多穿点衣服
急匆匆挂完电话,忍不住& 很难过
爸爸自己住院了还反过来关心我
而他们渐渐老了 我却没在身边照顾着 孝顺着
想着想着就会哭
爸爸请假送我去南昌
在火车上没吃好 到了学校又吃不惯
报了名交了钱在外面宾馆住了一晚又急匆匆的坐火车回去
只买到站票& 二十四个小时
晚上军训完躲在篮球场角落里打电话回家哭
爸爸妈妈轮流在电话里各种担心
爸爸说 让你就在重庆读吧 非要跑那么远去
大学快念完了
爸爸有一次和我说我去南昌念书前两个月
每晚都担心得睡不好
爸爸抱怨妈妈我考试的时候不陪我去
说别的家长都陪着孩子考
看欣的日志
一篇接一篇
不管以前看过多少遍
突然有股冲动
----立马奔去九江看欣
看到欣日志里她和她爸爸妈妈的照片
想起三年前的五一她爸爸做的菜 买的烤鸭&
去了不过三四天,花一天时间爬庐山,一天时间逛街,其次她就带我去她婆婆家,姑姑家吃饭
做了什么菜我是不记得了,只记得都好好吃
记忆里一两年后好象某次还问过欣她姑姑家的保姆有没有换
我去的那次那个保姆做了一道菜我特别喜欢吃,但记不起来是什么了
辗转到欣的相册,还是喜欢欣直直的长发,齐齐的刘海
07年欣的日志
还记得军训的时候吗?我们站在一起,被教官整,我们一起骂他一起嬉笑。或许我们的缘分就是从那刻开始的。真的很感谢你,心里对你充满了感激!~那是外人无法了解的。在我所有的朋友当中你是唯一一个把我的事情看的比你自己还重的人,真的!你的一切东西你都可以给我,,,这真的另我很感动!~~每次看我难过,不开心,你比我还难过,什么事情你都是站在我角度考虑的,,你很袒护我!~~哪怕有时候错的是我。。。可是你就是这样,永远都替我考虑的。。。今天我走的时候,你没来的及送我,,在电话里听到你哭的声音,我也只能忍住自己的眼泪来安慰你
这个博客从2005年12月初开始存在,至今天日,大概算一下已有三年半.
遗憾的是自己有一年半多时间将它闲置封存,曾经辛苦细致记录的三百多个日子的记忆
由于自己的一时气愤难奈导致它们“尸骨无存”...
那就从今天开始,让它再次存活吧。
最近过得很累,身心疲惫。
前几天妞从义乌回来,和她第一次通电话。电话里她不断大声哭泣,断断续续诉说着胡因另一个女人的种种,然后大声告诉我她不爱了,他不爱了...多好!都不爱了,我想。
下午我走在回家路上,想着妞说的话,突然觉得自己也不爱了,可是自己仍是安安的待在这个一无所有的男人身边。你是个大傻瓜!我对自己说。
第二次与妞通电话,在电话里兴高采烈的相约五一去九江游玩的计划。言语里,好似她那趟义乌之行从未发生过,那个男人从未在她生命里出现过...我曾责怪她在该珍惜的时候未珍惜,今天这个结局,也是她一手造成,心里暗恨她的活该·
今天,上午10:21,第三次通话,告诉我,她工作好忙,买了很金丹妙诀·心息相依.无形道人李秋庚
  金丹妙诀·心息相依前言(一)既明“身外虚空”之旨,乃可下手薰修。工夫原是心息相依,神气合一,放在外面。但依法有直接、间接之别。间接空灵寂妙,不易着相,初学较宜,即用耳去听出入息,呼吸出入往来于外面虚空之中(鼻孔外虚空也)。我能听到,知而不着色身,即是工夫。是盖寄心于耳,寄耳于息,反闻闻自息,使心与息相依也。学者须先下一月静功,俟心宁静,然后反闻,不着色身,自然入妙。直接者,径以神放在外面虚空之中(鼻外虚空),则息之出入自然知也。丹书谓之“安神祖窍”,又云:“凝神入气穴”(亦指鼻孔外方寸地言也)。神入气穴,息自然与之相合。《参同契》曰:“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即示“直接相依”之法也。《庄子》曰:“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即是“反闻闻自息”。心与息相和融,一出一入,我于寂静中,自然能听到,谓之“闻和”,乃示“间接相依”之法也。又《西游记》,孙悟空之金箍棒,不藏别处,独放在耳内,用即取出,亦示“反闻闻自息”之妙谛,间接相依之法也。金箍棒,喻出入息之动机也。以耳根圆照于自息,使心与息相谐合,神与气相融合,以达“复命归根”之境,即是悟空体用合一○丨。故藏在耳内,密示调息之旨,取耳根为用也。按,《楞严经》,观音如幻闻薰三昧,乃“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玄宗修证,乃“反闻闻自息”,息念双销为入手之门,由是而得正定,因定发慧,因慧伏惑,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也。《庄子》“闻和”之说,《西游》“藏棒”之象,非得“心息相依”之妙诀焉?知“反闻闻自息”之工夫耶?玄宗修证之法,即将我之心息,放到外面虚空中去归并。虚空,乃大天地,先天乾坤之象也。心息,乃小天地,后天坎离之象也。将心息安放在虚空之中,而使相依,乃合“二重天地,四个阴阳”,所谓“天人合发”是也。吕祖云:“两重天地谁能配,四个阴阳我会排”。《参同契》云:“牝牡四卦,以为橐籥,覆冒阴阳之道”,即是此段工夫。由相依而渐销渐化,卒乎返空。老氏谓之“归根复命,致虚守静”。《庄子》谓之“学混沌”,又曰:“心斋。”圣圣相承,莫不以此为要着也。此“心息相依”之法,古称“日月交并法”。盖丹字,即日月合壁之象也。《海山奇遇记》中,钟离真人受苦竹真君悬记曰:“此后有二口者,为汝弟子(按:即吕祖也)。若得此人,以吾日月交并法传之。”又古歌曰:“太阳移在月明中,此是神仙下手功。”钟离翁歌曰:“南辰移入北辰位,金乌飞入玉蟾宫。”至近代方曰:“凝神入气穴。”又曰:“安神祖窍。”然皆隐约其辞,不遇明师,从何下手?故紫阳《悟真篇》云:“只为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古德谓:“道士倒骑牛。”亦喻心息相依,反息循空之象也。陈虚白《规中指南》,以“心息相依”四字,摄贯到底,殊为神妙。“反闻闻自息”,为最初入道之妙方便,因息自心起,原为心之风相。反闻自息,神定而息亦随定,息空而心亦随空,向之动者,摄归不动矣。不动而动,一阳来复,正是无中生有,时至神知时也。学道应空尘境,无累于外物,方得受用。欲空尘境,应先空心境。心息相依,即是空心境之妙法,把心放到外边来,与息相随,不空而自空矣。子晋之吹玉笙,箫史之吹箫,皆是“心息相依”之象。李道纯之《慧剑歌》,吕祖之道剑,三丰真人之锋鋩剑,亦是心息相依之象也。反闻闻自息,闻止于息,不缘外五尘境,即是“妙止”。息之出入,心自得知,知而常寂,即是“妙观”。神为妙空,息为妙有,神息相和,凝成一片,即是“妙中”。是故“反闻闻自息”,三观俱足,惺寂相融,止观双运,以此入道,最为简妙。“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谷与神,玄与牝,皆有无对举,阴阳并提,即示“心息相依”之密旨也。“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乃是依法,即勿忘勿助,阖辟自然,均均匀匀,悠悠细细,打成一片之功夫也。《参同契》曰:“和则随从。”此四字,曲尽“心息相依”之妙。“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乃黄帝之调息法也;“专气致柔,抱一无离。”乃老氏之调息法也;“无声闻和,真息以踵。”乃庄子之调息法也;“乘风(息也)履虚,心凝形释(入正定也),骨肉融和。”乃列子之调息法也;“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乃亢仓子(老子弟子)之调息法也。古代玄宗修证,从调息入手,可以信焉。心息相依,乃玄宗不二法门,由此以达到身心一如,寤寐一如之境焉。以神放在外面,随息自在,我只用观照,微微照着,即是玄宗之观自在。以神放在外面,随息出入,一往一来,自然合体,即是玄宗之如来藏。依久,心息二忘,翛然入定,定久湛寂,即是玄宗之寂灭海。摄耳谛闻自息之出入,旋闻合息,旋息归无,乃是玄宗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之工夫。入真定者,息自无出入。若有微息存在,非真定也。入真定者,念自无起灭。若有丝毫起灭,非真定也。心息相依在虚空中,寂而非无,动而非有,斯即真如之妙用。又,心息相依在虚空中,寂照不离,恬智交养,斯即定慧之等学。心息相依,是一卷无字真经,一个极妙话头。心息相依,是水月道场,是偶谐三昧,是幻住解脱。心息相依, 是一座无缝塔, 一所空王殿, 一株无根树。心息相依,是玄宗的柱杖子,是玄宗的金刚王宝剑。韩清夫诗曰:“静抱没弦琴,细吹无孔笛。一弹天地清,一吹天地阔。一吹复一弹,尽是神仙曲。”此示“心息相依”之象也。三丰翁诗曰:“乾坤浩荡琴三弄,气息调和笛一枝。欲向阴阳修出世,须从阴阳外修之。”此四句中,初二句示“心息相依”,次二句示“身外虚空”一着。凝神于虚而获定,是谓“打坐神室之内”,玄宗坐禅之妙旨也。又,凝神于虚,不着色身,即是玄宗不怀世相之出家。丹家以“心息妙合”为炉鼎。其妙合之处,即外面虚空一着,谓之“玄窍”。《性命圭旨》云:“空洞无涯是玄窍,知而不守是工夫。”可以证焉。周子《太极图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妙合,即丹道也。“妙合而凝”者,李道纯所谓:“心息相依结圣胎”也。由心息妙合而凝,内外气机悉平,斯即壶子“衡气机”之妙旨也。以此入大定,即庄子“休乎大均”之工夫。《楞严》揭“地水风火空识”之六大,周遍含容。玄宗修证,心合于息,是以“识大”会“风大”也。息合于虚,是以“风大”归“空大”也。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识化为智,证无生忍。白玉蟾云:“一言半语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钟祖云:“片言半语无多字,万卷丹经一语通。”又云:“一诀便知天外事,扫尽旁门不见踪。”皆指心息相依之口诀也。紫阳真人云:“故知大丹之法,至简至易,虽愚昧小人,得而行之,则立超圣地。”潜虚翁云:“古仙丹法,无下千帙,读之则愈烦愈难,悟之则惟简惟易。”三丰翁云:“还丹工夫,至简至易。”陈翠虚云:“都缘简易妙天机,散在丹书不肯泄。”所谓简易,即是反闻自息,心息相依。上智下愚,都有此心,皆有此息,皆可反闻,皆能取证。故孔子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最为普遍易修之法门。予昔以因缘, 得遇汪师, 指示此心息相依法门, 方知玄宗确有真传。今此玄谈, 直揭相传口诀, 公开四千年来不传之秘,盖不忍斯道之湮没无闻, 愿与好道之士, 同修同证, 得身心安乐之益, 延年盖寿之效焉!心息相依(二)玄宗以心息相依而返归无极,尚矣。顾佛氏如何?答曰:佛氏之《安般经》、《禅秘要法经》、《达摩多罗禅经》,皆示调息之旨。梵语“安那般那”,此云“出入息”,即是“数息观”。此与玄宗调息法门,微有不同,以玄宗心息相依,不用数也。天台宗《六妙门》,亦示调息入手。所谓六妙门者,一、数息;二、随息;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心随于息,即是相依,依极入定是止。定中慧觉,寂照不离,即是观。金来归性,返本还元,即是还。六根清净,境智妙空,即是净。亦可与玄宗会通,但玄宗修证,与《楞严》“反息循空,销息发明”之旨,最为相契。《楞严经》周梨槃特迦云:“佛悯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自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孙陀罗难陀云:“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静,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息销,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按:玄宗从有息反至无息,入于泰定,正契反息、销息之旨。泰定之后,工夫深入,心光宣发,即是发明之象。入手既同,一切效验,自无不同矣。又约儒宗而言,《易经》随卦象辞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乃孔子之调息法也。《中庸》云:“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乃子思之调息法也。“必有事焉,而勿忘,正心勿忘,勿助长焉。”乃孟子之调息法也。曰踵息, 曰宴息, 曰反息, 曰神息, 曰胎息, 曰不息, 皆“心息相依”之旨也。闻合于耳,谓之闻和。息之出入,至柔至和,独我能闻到。邵子谓之“天听”。吕祖云:“静听无弦曲,潜通造化机。”邱长春《青天歌》云:“闲唱壶中白雪歌,静调世外阳春曲。吾家此曲皆自然,管无孔兮琴无弦。得来惊觉浮生梦,昼夜清音满洞天。”斯皆示“闻和”之妙,“天听”之机,调息入神之密用也。《庄子》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扰,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此即心息相依之验证。深深者,息长而微,不似凡息之短而粗。踵非足跟之谓,乃心与息相随,如前后步之不离,后步踵前步,前步又踵后步,相随不舍,打成一片,正心息相依,绵绵密密之象也。潜虚翁曰:“以踵者,心息相依,归乎其根也。”陈虚白曰:“氤氲开阖,其妙无穷。如此少时,便须忘气合神, 一归混沌,致虚之极,守静之笃,心不动念,无来无去, 不出不入,湛然常住,是谓真人之息以踵。”汪师尝说:“须一定二三小时,方是真人之息以踵。”解释各有深浅,要其所归,不外依久而后得泰定耳(陈按:师伯及诸前辈对”真人之息以踵“之解,亦都有道理。但我从实践证明,息到极深极细之际,确实能下达尾闾阴蹻以至于涌泉与踵及趾。特别在站桩练时或结合太极拳等动静兼炼时,尤其明显,一松气便沉到会阴以致于足底,一吸气便上升之顶门。在深入大定时也是如此,上至顶而下至踵与趾,混身麻木,无不被真气缠绕渗透,虽然已是不息之息,实有息息至踵之验,故我认为,真人之息以踵之说,确是实地功夫,非虚语也。)《庄子》论“心息相依”,计有数处。《人间世篇》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古本作“听止以耳”,误也),心止于符(与息符合也)。”《大宗师篇》云:“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在宥篇》云:“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天地篇》云:“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山木篇》云:“一龙一蛇,与时俱化,一上一下,以和为量。”《庚桑楚篇》云:“欲静则气平。”《田子方篇》云:“今视子之鼻间,栩栩然。子之用心,独奈何?”以“栩栩”二字形容其息之和而细,动而微,有优游自适、恬愉自安之状,真妙无以加矣。心息相依——金丹妙诀(三)一、收视返听济阳子曰:“收视者乃将眼光从外收入玄关之中,停息静定,化成甘露,吞下于丹田,用意送归炁穴之内。眼光下视炁穴,神现静定,即观自在菩萨。所谓返观内照常心静,性命双修出苦轮也。书云:'下手先制两眼。'两眼乃藏神之所,须要内观,不可外视。余曰不观近,不观远,常观无为一窍,此窍乃玄观窍也。道祖云:'常有欲以观其窍,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者窍中之妙,能观窍妙,谓之定慧。昔黄帝得《彩风书》云:'饮喙不止身不轻,思虑不止神不清,声色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则神不灵,神不灵则道不成。'其要妙也,不在瞻星礼斗、苦己劳形;负在湛然方寸,无所营营。神仙之道,乃可长生。所谓心空一分,性见一分;心空十分,性见十分。豁然贯通,谓之曰明心见性。故元神外出,急速回光,收入于腔子里。虽一刻功夫,自然身心两静,百邪俱散,杲日当空矣。起念神即出,止念神即回。故禅家以止念为要,懦教以克已为功,道门以炼己为最也。返听者,返听丹田之妙也。人若耳相不觉逐声,急切凝韵,收回入于炁穴,返听丹田之妙。自然禅机静默,湛然常寂。日久纯熟,如如不动,自然冲和大定。故曰:'目虽见色,吾则回光而内不受纳;耳虽听声,吾则返韵而内不受音;神虽应物,吾则静定而内不起思;元阳发动见物,吾则内醒而不迷,速用风火烹炼。’凡无念之间,泄精之位作动,以及男子外肾举、坤人月信行,此是关元动,名为活于时。见而不迷邪念,立定志气,收敛微细之元神,入于动炁之中。念兹在兹,息息归根,绵锦若存,无少间断。守到精血化而成炁,即将此炁逆归炁穴,定心封固。拨浊气于涌泉,另将元神守炁穴,微微吹嘘,炁足自然往后旋升。过三关,上泥丸,进玄窍。玄窍呼吸,法轮流转。停息静定,化甘露降下丹田炁穴,归根复命。虽一刻之功,不觉神炁混合。形神俱妙,身心快乐矣。此修仙之妙法也。夫人之神在心,心之机在目,目视十里之遥,心神随去十里之远。目不远物,从外返内,心神随之在内。不但在内,而且定矣。心则大定,肾水升上于泥丸,心火降下于丹田,口饮甘津,周身快乐。故云:时刻回光返照便易学,心无妄想便是道。昔黄帝得神芝图,求指于太乙皇人。曰:'此乃三一之道也。'人能常守三一,定成真仙。三者何?精、气、神也。先天本归一,后天分为三。眼不视而凝神,耳不听而保精,口不言而养炁。眼、耳、口三关紧闭,则保精、养气、存神之道得矣。所谓外三宝不漏,内三宝不泄。炼三归一,名曰三花聚顶。顶者,即玄关窍也。此窍乃天地之根、三才之源、法藏眼、总持门、上天梯、南天路,曰玄牝、曰戊己、曰刀圭、曰真一.无非金木合并之处,婴姹相会之乡。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也。孔圣曰:'吾道一以贯之。'达摩曰:'得了一,万事毕。'噫!名色多端,不外玄关一窍而已!古仙云:'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要得此窍,非明师莫识。故云:'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只为金丹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人若得此一窍,常将耳、目、口归于窍内,谓之三花聚顶。再将调息绵绵,是谓四相归戊己。戊土在丹田,己土寄玄关。能克己,自然复礼,即凝神入丹田,真炁复归玄关之中。是所谓取坎填离者,此也。”二、凝神入炁穴济阳子曰:“人之神,日则散乱无依,夜则梦匀多端。若不凝归入定,则形神岂能俱妙乎?法在时刻回光返照,将元神凝归祖窍、玄关之中,静定化成甘露吞下,从中膻送归脐轮炁穴。此穴即在腰前、脐后,其中稍下,有一虚无圈于是也,名曰太极。乃吾人受生之韧,所结而成此缕。吾心止于此,而内观之。即将向来所凝之神,尽归入此穴之中,似猫捕鼠、如龙养珠,真气自然内运,暖热阳生。夫吾人自剪落脐带之后,此穴中之真炁,不能与玄关相通。水火不济,任督塞闭,有死之机也。自得诀归来,凝神存想玄关,久久静定。则呼吸之气,从甘露深入炁穴,息息归根,绵绵若存。静定之时,则炁穴元气,往后而升上玄关。停息化甘露,从玄关再下炁穴,子母相会,破镜重圆。一升一降,水火既济。渐渐凝住,丹基坚固。《圭旨》云:'涵养本源,救护命宝。'玉蟾祖师云:'早通明师传口诀,只要凝神入炁穴。'杏林师曰:'万物皆有死,元神死复生。以神入炁穴,丹道自然成'也。”三、调息绵绵济阳子曰:前文神凝气聚,灵根充实,丹基巩固。然不调定真息,又恐火冷丹迟,灵药不生。夫调息之法难言,常得冲和大定,真息调矣。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这个真息之息与那个不神之神,他两个才是真龙虎、真阴阳、真水火、真夫妇、真胎息、真玄牝、真橐籥。噫!玄牝一呼一吸,橐籥一阖一开,互相往来。天然火候,岂在口鼻乱施为乎?然有兼用之法。故先圣云:'调息须随息,知心不用心。巍巍常不动,顷刻产真金。'妙哉?金也!绵绵者,即十二时中,时时刻刻,不可间断之旨也。夫人之真息,如天之日月。天之日月,昼夜轮转,往来无停;人之真息,后升前降,岂有停乎?而岂可间断乎?要须上至玄关,下至炁穴,静定炁穴,息息归根,绵绵不绝。锻炼纯熟,自然常升常降。钟离祖云:'但能息息皆相顾,换尽形骸玉液流。'若夫行之一时,而歇一时,行之一日,而歇一日,岂成金丹之道哉?”孔子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不思乎?”四、心息相依济阳子曰:“心者,非肉团、日用之心,乃本性、真如之天心也。儒云:'人欲净尽,天理流行。'正能见此天心。《西游记》一书,全凭悟空。悟空本性,见真如,故曰见如来。如理而去,如理而来。能空凡心,即能见天心。见天心,即见如来。要见如来,须持时。邵夫子云:'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心经》曰'阶,此时即天心之时、阳气发生之时,一元复始之时。时至神知,天心在焉、如来见矣。丹田暖暖热,万物皆逢春。妙哉!妙哉!夫息者,非口鼻有形之息也,乃是炁穴内中之真息。要见此息,须除杂念,致虚极,守静笃。心空,性见,口鼻无气。凡息停而真息动。恍惚杳冥,炁穴现出一窍,浑浑沦沦,名曰窍中窍,即上文时至神知。人当至静,在于夜间睡醒时,清静之极,药产神知。不知者,是当面错过矣。须要凝神入炁穴,息息归根。若忘若存,猛烹极炼。炼精化炁,逆收入炁穴。候阳炁暖热,运行局天。心息相依,神照不可须臾离,离则属于枯偏矣。古云:'神行,炁行,神住,炁住。'相依不离,正诚坚志。采取烹炼,呼吸升降。动静往来,进退均宜,冲和大定。天然真火候有无穷之妙用矣。金丹从始至终,不离此法才能成就。大矣哉!心息之妙旨也。若夫行、住、坐、卧,口鼻之息,宜要调。不调,不能见真息。其法在于凝神入炁穴,心守炁穴,意随往来。呼接天根玄关,吸接地根炁穴。所谓内交真炁存呼吸,自然造化返童颜。陈致虚曰:'一条大路少人寻,风虎云龙自啸吟。坐定要知行气主,真人之息自深深。《圭旨》云:'不是玄门消息深,高山流水少知音。若能寻着来时路,赤子依然混沌心。'若问来时路,即是炁穴一窍。凝结成丹,超上玄关,乳哺还虔,而升天门是也。赤肚子云:'炁穴之间、昔人名之曰生门、死户,又渭之天地之根。凝神于此,元炁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康健、颜色如桃,去仙不远矣。”迄乎万境皆寂,一念不生,人法两空,见性入道,且自有一阳来复後,天地尽皆春之境界,是时浑然大定,静修之时,人之心先与凡息相依,继以胎息相依,再以真息相依,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手托莲花,混元圆满、混元一体、混元不散、混元充实,心息相依、心肾相交、五气朝元、水火既济,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六根清净,不犯香、色、味、声、触、法等。临济禅师云:真佛无形,真性无体,真法无相。举世之人皆认此色身为真宝,而遂爱之惜之。欲厚其生,恋恋不舍。图贵显以荣此身,积财货以养此身,噉肉饮酒以肥此身,华衣美食以饰此身。日夜谋虑,时刻打算,费尽心血,耗散精神,与鬼为邻。虽曰厚生,实是伤生。修炼心息相依之法,对于外面的一切就很容易做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之法了,就很容易入境了,很容易进入忘境了。忘人忘物王时间了。心息相依·理法浅谈(四)一、神炁合一既是丹道修持的基本原理,又是丹道修持的根本大法。按功境划分,“神炁合一”可分为“随息”阶段、“心息相依”阶段和“凝神入炁穴” 阶段。在初下手的“随息”阶段,“神”为意识,即平时的表面意识状态(处于有知有觉,杂念纷飞状态的意识),也称为“后天意识”;“气”为呼吸,即平时的口鼻呼吸,也称为“后天呼吸”。& 在这个阶段,所谓的“神气合一”,就是用“心神”去“追踪、觉察”“ 呼气”。在平常情况,人无法控制念头的起落,只能任其生灭。丹道修持通过意识对呼吸的刻意觉察,以此平熄念头的起落生灭;并同时使得呼吸进入规律、高效的状态。后天的“神”与“气”,这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个体,经由丹道的修持,可以恢复为先天的“一”——即“神炁合一”的状态。而是否证得“神炁合一”,是判断丹道修持是否入门的标准。真正的、高深的丹道修持,只有在“神炁合一”的状态中才能进行。二、随息初下手时,用“后天意识”刻意去觉察“后天呼吸”的存在。久而久之,“后天意识”会净化,“后天呼吸”也会较规律。此阶段的修持目的就是——让经过净化的“后天意识”与经过调整的“后天呼吸”,处于一种互相感知、互相配合、互相关心、互相携手、同进同出、相依相偎、相亲相爱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神炁合一”的初阶功夫,就是丹道修持的入门心法。“随息”阶段的修持要领在平时,心神不断的在接受着“六根”传来的讯息,不断的分析响应,相当的忙碌。修持时,要让心神直接进入一种“念无生灭”的状态,几乎不可能。唯一而且有效的方法就是,设法“中止”心神接受“六根”的讯息,就算不小心接收到了,也不予响应,专“心”的去注意呼吸的存在,看着它、守着它,轻轻松松的感知它的存在,但不干涉它(的自由)。它愈自由,“心”愈自在,一心一息,不即不离,勿忘勿助。“随息”阶段的火候真传此阶段由于后天意识依然存在,呼吸也还不稳定。如果杂念纷飞,就要打起精神,刻意的去专注呼气时身体内的感受,从而让杂念减少。杂念减少后,呼吸就会规律而渐趋平稳;如果已经达到“一息一念”,则要放松意念。虽然意念放松,但心神依然警醒(不得迷糊),依然觉照着呼气,只不过“注意力的紧张度”要轻些而已。虽然依旧觉照呼气,但又不能干涉呼吸,要让它自己作主。如果杂念再来,就要重起炉灶,再次刻意的去专注呼气。直至重新修到“一息一念”后,又再放松意念……“随息” 阶段的功境在此阶段,心神由于专注,“六根”所传导过来的讯息被逐渐“淡化”,但还没有被完全“遗忘”,所以,心神会呈现半有知、半无知的状态,还会意识到身体的存在。至于呼吸,次数虽会慢慢减少,但由于意念一直在旁关心它、照顾它,“呼吸”也似乎发现了“意念”的存在,“自动”的跟随在“意念”的旁边。虽然“郎有情、妾有意”,但它们真要靠近却又觉得害羞,于是,“神”与“气” 就只好处于既期待、又害怕,若即若离的“前戏”状态中了。三、“心息相依”的功境在此阶段,“神”与“炁”真正进入热恋的状态,在此状态中,肉体被“忘掉”了,意识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呼吸的次数明显减少,似有似无;至于知觉,则不知不觉,如梦似幻 ,进入一种朦朦胧胧、恍恍惚惚的境界,还是可以感觉到呼吸的存在,但存在那里不知道。这就是““心息相依””的境界(此时,心为先天元神、息为命蒂真息)。四、“凝神入炁穴”的功境“神”与“炁”长时间的深情相恋,总有一天会产生结果。在一种无法描述的情况下,“神”与“炁”终于像二块逐渐接近的磁铁,自然感应,自然吸附,真正凝结合一。“凝神入炁穴” 即是“神入炁中,如潜深穴”之义。这时,“先天元神”与“命蒂真息”打成一片,纽成一团,亦即真正的“神炁合一”。神与炁一旦“合一”,后天意识就会完全泯灭,后天呼吸也会完全停止,从而进入无知无觉的“先天状态”。这种状态,人体的基础代谢率趋近于零,真有点类似于龟蛇的冬眠、昆虫的蛰伏。在这种“先天状态”中,身与心都会得到充分的休息、充分的补养。若是人们能长时期的修炼这种功法,又可以每次都能长时间的处于这种“神炁合一”的静定状态中,那么,人体中的所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生物能量就会增加、提升。功夫至此,仙道可望!!!那么,怎样才能心静气纯呢?《吕祖师先天虚无太一金华宗旨》曰:“(将心)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粗,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这便是调息法中强调的“不使耳闻”的功理所在。虽然“心用在息上”是克制昏沉的诀窍,但在具体应用时,要以两眼微微内照而不外视,两耳内听而不外闻;视者视之无形,听者听其无声。这种既不外肆又不内驰而“中”的心息法,就是“蛰眠法”修炼之精髓,古称“日月交精交光法”。心息相依的理和法(五)一、理和法说到工夫,只是在身外心息相依,而得大定耳。诀曰:“玄宗初功,凝神于虚,即是虚心之要旨。息与心谐合,乃静气之真诀。息调心凝,乃至大定,身心湛寂,如如不动,浑如太虚,则致虚守静之旨得矣。”1、姿势本功法名为心息相依,重在神气合一之妙,神气于卦象为离()坎()。是人身的姹女婴儿,婴姹配合,捐恋于中央戊己之宫,戊己即中黄土釜。坐字上二人字下一土字,心息依虚,即二人坐一土之妙。二人者,即一神一气也,土即虚空之土釜也。所以真正坐功,在于神气是否真正的在中央土釜中结合了,不在坐的姿势上过分讲究。故本工法只要能心息相依,同定于虚,不管行住坐卧,都为真坐,若终日死坐,心息不依,神驰气乱,就不足以言坐也。又心即是火,息即是药,故心息相依之法,即是火药同用之功,故白玉蟾称谓“以火炼药而成丹,即以神御气而成道”也。然本工法虽不强调某一特定姿势。但因本功法最大特点,着重一定字。从工夫的起手起,到工夫的了手止,无不以定字为主体。无论调身、调心、调息、调药,采、封、固、闭、温养、沐浴,无不在此定中完成。故炼功伊始,便强调要做到三定。三定者,身不动,心不动,意不动也。三定之极而息住念止之四定可冀。故又不能没有一个固定的姿势。不过这个姿势,无须人人强求一致,尽可根据各人自己的体质、功力、能量采取比较适合于本人可以久坐的,自感比较舒适的一个姿势。是则年老体弱、有病之人,斜靠仰卧均无不可,青壮年体强力壮,为了适应环境,与多吸收大自然的先天元气,亦可采取站桩功,或于幽野僻静处打坐之,其功效更为显著。此故古人有选灵地,结道庵之说也。但总的要求,仍以坐式为主,因为坐式可以做到四平八稳,久坐不倦,到睡到定,都可以做到兀坐不动,无倾斜倒跌之患,至少不会有过多的危险产生。站式卧式则不无偏颇。坐的姿势仍不外于平坐,自由盘坐、单盘、双盘,女子最佳坐势为跨鹤坐。古人云:“男人跌足双跏趺,女人合膝闭前扉。”是男女最佳之坐功姿势也。其特点是易于保精(经)荡气,久坐不损不倦也,总的来说,只能根据各人之体质功力任择之,不能颠倒神气同坐与外形坐式之主次也。还有手的姿势,亦有固定一下的必要。平坐时可平放或仰放于二膝盖之上,盘坐时可两手掌重叠上仰,或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平放于两胯之中或小腹前,也可两手合十,竖立胸前,这样做,不但把手固定下来,还能加强气源,加速气旋,以致气包全身的效应。仰卧时可把掌或仰或覆,两臂从左右两侧平放伸直,平贴椅桥二侧或席上,亦可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轻放于小腹之上。站桩可采取三圆式或抱球式,也可两手合十如拜佛式,竖于胸前。略举数例,聊供参考。2、功法既明玄关一窍,即是身外虚空一着,又明舍身虚静之要,便可下手薰修。工夫原是心息相依,神气合一,放在外面,但依法可分全摄相依法,直接相依法和间接相依法三种。实际上三法都互相贯摄。而又以全摄相依法为优。若依炼功次序来说,初学以间接相依为宜。间接相依以听息为主,听息纯熟,以不执不滞,悠悠扬扬,浮游于鼻孔之外,便可转入直接相依。直接相依者,神息相注,同定于虚无之地也。神息依虚,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肝肾肺心脾之五行,魂精魄神意之五德,自然不召而自归,不思而自得。反之眼耳鼻舌身意归中以后,神气以及其它一切,亦必自然相聚,不复有飞驰走失之患矣。此相辅相成之道,故必有互相倚伏之理也。工夫纯熟,万缘一放便依,一依万缘更放,无内无外,无人无我,无天无地,更何直接间接之分哉!我人把神放在外面虚空中随息出入,一往一来,不即不离,自然合体。间接相依法,便是先从耳根悟入,取一根先返本之义。所谓寄心于耳,寄耳于息,谓之返闻闻自息。听息之前先可注视外物几分钟。如注视一杯水,一棵树一方绢或面对墙壁平视肖下处画一个圆圈,余如在面前放一盏放灯,一枝香等均无不可。外物与眼睛之距离约在一公尺左右,注视时,耳根亦随听之。等到心略澄静,已有收摄之把握了,然后把注意力逐渐移近,最后把视听移放在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注意,不可着于鼻口,也不可着于人中。一定要在人中外,约一根筷子长短范围内来去游荡,心不离息,息不离心,依久心息归于一点,固定于鼻孔外径寸之地,心之与息,自然融洽相注在一起矣。《胎息经》云“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去无来。不出不入,自然常往。”就是说明这步工夫的实践与效验。诀窍和功法也都彻底讲明了。实践证明,虚无是心息的系马桩,是制伏心猿的金箍圈。在空王面前,还能有制不伏的妖精吗(实际上世上本无妖精,无非心念纷扰之幻觉)?心念一停,什么都没有了。四面空荡荡的,眼前一片虚白,那里还有什么妖精鬼怪呢?所以神必随气而行,气必依神而住,心息相依,神气便灌注在一起,还能不长生吗?气神即水火也,水火既捏成一团,若水乳之交融,还能不既济吗?到于心不动念,自然呼吸绝断,入于胎息的定境,就能长生住世了。所以心息相依,是伏气的真手段,是结胎的真道路,所谓“胎在伏气中结,气在有胎中息”也。心既依息,舌尖轻轻上舐,针对虚空(鼻孔为人身上≡≡(坤)下乾(≡)法象,故谓天地之心),使血肉之心(舌为心苗,舌之根与心相接)与天地之心相接,从而构通天心人意,所以舌之鹊桥,不但能够构通任督二脉,也是天人通道的一个主要途径。间接相依,空灵寂妙,初学为宜,其依法就是先用耳去听息.呼吸出入,往来于鼻孔外虚空之中,我能听到,知而不着色身,即是工夫.&&庄子&&曰:"无声之中,独闻和焉."视乎冥冥,则见如不见;听乎无声,则闻如未闻.不见不闻,乃能真知灼见,自闻和气之音。仲尼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庄子.人间世&&."庄子借仲尼(孔子)之言,详明了心息依的功法步骤.先是专心一志,以耳去听息,即从耳之一根先悟入,从间接入手.接着就转入直接,听如未听,而心自系之,而进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矣.心息依久,至于心息两定而相忘,神气巳自然混在一起,只有一气氤氲,悠悠扬扬,自消自息,此时既已不知为耳听,也已不知为心听,但又确若有能知,能听者在,即听之以气之妙也,耳既停止了听,心和气也合在一起了。心听既不存在,气听亦了无知见,惟余一灵独露而已。拆穿了说,无非阴阳合体,先天一气之一物,即是虚无本体的本来面目。故孔子接下去又说:“气也着,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故此气也者之气,已不是前听息之气,为神气之合体。神气既混合在一起,虚无自然,玄牝门开,玄关成象,则天地真阳之气不召而自归,鼎炉、药物、火候,便这样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故而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实承上文心止于符而来,从而也点穿虚无一窍的重要。《易系》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故道即气也,虚亦气也,真气总是在虚无中结合的,集虚之虚即虚无之简称,气既在这里结集,心又在这里依住,故虚无实为心王居住之所。神气穴之名命盖亦本此义而来也。古人说话,句句有着落,岂是泛泛浮文。并又再次点明,“虚者心斋也”。“斋即幽静的小房,故古人读书的小房叫书斋,住心的小房叫心斋,虚无为心居住的房子,岂有错哉!庄子为了说明心斋的重要,耳目的作用。又说:"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舜禹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人间世》!"假使能耳返听而目回视,则向内通达而排除机心,鬼神也会来依附的,何况于人呢?万物局限性都可得到感化。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均可于此中见之。十六心传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原是伏羲皇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圣圣相传之心传枢纽,何况一般做丹道功夫的人呢?进一步言明间接相依,从耳根悟入的重要。此心息相依法,古称日月兼并法,盖心息即日月也。一呼一吸谓之出日入月,《黄庭经》云:“出日入月呼吸存。”故呼吸即日月之象也。《海山奇遇记》中,钟离权受苦竹真君授记说:“此后有二口者(按指吕祖)为汝弟子。若得此人,以吾日月交并法传之。可见心息相依之道,实为钟吕门下之嫡传也。心息相依法虽分为三,而神气合一理本一致,无非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已。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也。古德谓道士倒骑牛,亦喻心息相依,反息循空之象也。陈虚白之《规中指南》,以心息相依四字贯摄到底,殊为神妙,反闻闻自息,为最初入道之妙方便门。因息自心起,原为心之风箱,反闻闻自息,神定而息亦随定,息空而心亦随空,向之动着,摄归即不动矣。不动而动,一阳来复,正是无中生有,时至神知之时也。学道须空尘境,无累於外物,才得受用,欲空尘境,应先空心境,心息相依,即是空心境之妙法。把心放到外边去,与息相随,则心不空而自空矣。二、比象与实理子晋之吹笙,箫史之吹箫,皆心息相依之比象。盖子晋箫史皆人名,以喻人之心或神,笙与笛之管皆中空,喻虚无空洞之地,是呼吸出入息往来之通路。晋史之吹笙笛,非即以神驭气之实象吗!又如吕祖之道剑,三丰之锋亡剑,亦是此义,假二祖之名,以喻心和神,假祖师之剑,以喻息与气,佩剑在身时刻不离,非即心息相依之妙喻吗?况剑之为物,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心息一依,心境两忘,色念双抛,断生死流,如利剑之立断。张祖所谓:“提起青龙真宝剑,摘尽墙头朵朵鲜。”即此义也。反闻闻自息,闻止于息,不缘外五尘境,使喜怒哀乐悲恐惊不再扰心,即是妙止,息之出入,心自得知,知而不动,常寂常惺,即是妙观,神为妙空,息为妙有,神息相依,空有双融,即《心印经》之“存无守有,顷刻而成”之实践。迥风混合,凝成一片,打成一团,即是妙中。是故反闻闻自息,能三观俱足,惺寂相融,止观双运,无微不显,以结还丹,以此入道,最为简易,故可称简易之道也。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皆有无对举,阴阳并提,即示心息相依之密旨也。“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乃是火候,亦是依法,合尹真人“知而不守是工夫”之本义。实即勿忘勿助,阖辟自然,均均匀匀,悠悠细细,打成一片之功也。《参同契》说:“和则随从,路平不邪”,前四字即心息相依之妙,后四字即心息相依之效。盖心息一依,气机自和,气机一和,则心自恋息,息自恋心,互相依恋而不可解。《女丹》有诗云:“神是夫兮息是妻,休教异路隔云泥,两相匹配归根处,便与同登步月梯。”非“和则随从”之实象吗?和则随从,便可路平不邪,能不“便与同登步月梯”吗!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黄帝之调息法也。专气致柔,抱一无离,乃老子之调息法也。无声闻和,真息以踵,乃庄子之调息法也。乘风履虚(即心依于息,息定于虚),心凝形释(即臻念住形忘之正定),骨肉容和(周身酥软),乃列子之调息法也。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乃亢仓子之调息法也。究到实处,无非心息两静,同定于虚而已。无非即“和则随从”之翻版也。摄耳谛听自息之出入,听久自然息念双销,若有微息存在,非真定矣。若有微念起灭,非真定矣。真定之时,六脉不动,心息全无,无天无地,真像活死人一样,白玉蟾所谓“无影树子连根拔,粉碎虚空秋毫末,旧时窠臼泼生涯,方今净尽都掉脱”是也。心息相依在虚空中,寂而非无,动而非有,斯即真如之妙用。寂照不离,恬智交养,斯即定慧之学问。韩清夫诗曰:“静抱没弦琴,细吹无孔笛。一弹天地清,一吹天地阔,一吹复一弹,尽是神仙曲。”此示心息相依之象也。张三丰诗曰:“乾坤浩荡琴三弄,气息调和笛一枝。欲向阴阳修出世,须从阴阳外修之。一二两句示心息相依,三四两句示身外虚空一着。虚空在于阴阳之外,而又包裹阴阳也。丹法以心息相依妙合为炉鼎,其妙合处,即外面虚空一着,是谓外玄关,是谓玄窍。《性命圭旨》云:”空洞无涯是玄窍,知而不守是工夫。”炉鼎火候均直指矣。周子《太极图》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妙合即相依即丹道也。李道纯所谓“心息相依结聖胎也。白玉蟾云:“片言半语便通玄,何用丹经千万篇。”锺离祖云:“片言半语无多字,万卷丹经一语通。”又云:“一诀便知天外事,扫尽旁门不见踪。”皆指心息相依之口诀也。紫阳真人云:“故知大丹之法,至简至易,虽愚昧小人,得而行之,则立超圣地。”潜虚翁云:“古仙丹法,无下千帙,读之则愈烦愈难,悟之则惟简惟易。”三丰翁云:“还丹工夫,至简至易。”陈翠虚云:“都缘简易妙天机,散在丹书不肯泄。”所谓简易,即是反闻闻自息。心息相依,上智下愚,都有此心,皆有此息,皆可反闻,皆能取证。故孔子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最为普遍易修之法门。玄静曰:予昔以因缘,得遇汪师,指示此心息相依法门,方知玄宗确有真传。今此玄谈,直揭相传口诀,公开四千年来不传之秘。盖不忍斯道之湮没无闻,愿与热爱丹道者,同炼同证,得身心安乐之益,获延年益寿之效焉。三、心息相依的目的作者按:心息相依在仙道各宗中,其涵义稍有不同,本文所述,以隐逸神仙学派所传心法為主。「心息相依」是仙道功夫中,相当高明的修炼手段。「心」即意识,「息」即呼吸。「心」是平时的表面意识状态(有知有觉,有各种杂念纷飞状态的意识),称为「后天意识」,「息」是平时的口鼻呼吸,称为「后天呼吸」。初下手时,用后天意识刻意去觉察后天呼吸的存在。久而久之,后天意识会净化,后天呼吸也会较规律。「心息相依」就是要让经过净化的后天意识,与经过调整的后天呼吸,相依相靠在一起。当心与息相靠在一起,身心会处于相当有效率的休息状态,更进一步,会逐渐累积高质量的能量,达到修炼的目的。「心息相依」是仙道修炼的主要功法。一般而言,人知道要呼吸,却不太会去注意呼吸的存在,虽然它一直不断的在运作,但意识上对呼吸几乎是没有感觉的,也不会去关心它,除非呼吸有不顺畅、受到阻滞,透过器官神经的传导,才会意识到「呼吸困难」。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呼吸是否规律、顺畅,并不在意。经由生理学的研究了解,人的呼吸量会影响到血液循环,也影响血液中的含氧量,进而影响到(人体)代谢机能。呼吸量对人体各部份器官功能都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在平常的情况下,需要大量体力付出的活动,就需要较大的肺活量,以加强体内的代谢作用。一般的体能运动都会要求各种方式的呼吸训练(例如腹部呼吸),那只是「深吸呼」的训练,目的在加强「肺活量」。仙道的呼吸训练,与一般体能运动的呼吸训练方式不尽相同,目的也不只是在加强肺活量。仙道功夫锻练的目地,在追求「健康长寿」。一般所知道的,要身体健康乃至长寿,正常的生活作息,足够的食物营养,加上适当运动等等都是必要的。但那些都是比较消极、被动的。仙道锻练有比较积极的主张,就是用特定的方法,进行能量的转换、累积。利用人体粗糙的后天能量,转化为高质量的先天能量。这种能量转换为何能办得到?它的机转目前尚无法完全用现代生理学的理论来诠释、理解,但透过一定的修炼方法,的确可以办到,那个方法就是「心息相依」──唯一的方法。「心息相依」的修炼,就是用「心」去配合「息」。其目的是要让「心」与「息」进入某种「规律」的状态,「心」与「息」在这种规律旳状态中,粗糙的后天能量会慢慢转化为高质量的先天能量。高质量的先天能量会更有效的滋润、活化身体各部份的细胞,直接提高身体的各部份机能,对疾病更有扺抗力,积极的达到健康长寿的目地。呼吸与意识在人体上是两个独立运作的生理系统,表面上看来,各自为政,但仔细探讨,也不是全然无关。「意识」就是脑波的运动,而脑波的运动又与脑神经机能有关,而脑神经机能的情况又与生理上各部份机能是否能正常运作有关。当然,生理上各部份的机能又与代谢是否正常有关,而代谢是否能正常进行,呼吸是关键。在平常情况,人无法控制脑波的运作,只能任其奔驰(人的念头就是脑波的产物,它没有一刻停止)。仙道功夫主要是透过对呼吸的调整,来平稳脑波(念头),而呼吸是否规律,也可以透过意识去调整它。后天的「心」与「息」,这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个体,经由仙道功夫的锻练,可以恢复为先天的「一」──神气合一的状态。「神气合一」状态是仙道神秘境界的入门处。1、心息相依入门下手阶段。此阶段的锻练,主要目的在调整「心」与「息」的规律性,让心与息两者处于一种规律且互相感知、互相搭配的状态中运作。由于意识(脑波)平常是处于没有规律、不受控制的状态,没有规律、不受控制的脑波其实是不断在消耗能量。而没有规律、不受意识所关心的呼吸,其实是没有效率的呼吸。仙道锻练的目地是能量转换,初步所要利用的,正是后天(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无意识状态下所消耗掉的能量& 。让脑波透过对呼吸的调整,处于一种规律、平稳的状态,让调整过的呼吸与脑波同步,脑波与呼吸,处于互相关心、互相携手,同进同出、相亲相爱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静坐真正的目的,心息相依的初阶功夫,仙道功夫的入门心法。此阶段锻练的要领:由于人体的脑波不断的在接受各种感官传来的讯息,分析后响应,相当忙碌,直接要让脑波进入一种规律状态,几乎不可能。唯一而且有效的方法就是,设法「中止」脑波接受所有感官的讯息,就算不小心接收到了,也不予响应,专「心」去注意呼吸的存在,看着它、守着它,轻轻松松的感知它的存在,但不干涉它(的自由)。它愈自由,「心」愈自在,一心一息,不即不离,勿忘勿助。在这种状态下,身体会得到充份的休息,后天中的能量会净化、萃取。2、初阶的心息相依在此阶段,脑波由于专注,(神经细胞化学传导物平衡) 也由于能量转化所产生的稳定作用影响,透过感官所传导过来的讯息逐渐「淡化」,但还没有完全「遗忘」,所以知觉会呈现半有知半无知的状态,还会意识到身体的存在。至于呼吸次数会慢慢减少,但由于意念一直在关心它、照顾它,&它&也似乎发现「意念」的存在,「自动」会跟随在「意念」的旁边(神入气中,气包神外),但真要靠近又觉得害羞,于是心与息虽处于郎有情、妾有意,却是既期待,又怕伤害,若即若离的状态中。此阶段的要领:由于后天意识仍然存在,呼吸也还不稳定。如果杂念纷飞,就要打起精神,专注呼吸的动作,甚至做一下分段式呼吸,好让杂念减少,杂念减少呼吸就会规律而渐趋平稳;如果已经达到「一息一念」,千万不要再以任何意念去调整呼吸,继续让意念保持放松,看住呼吸,但让它自己作主,悠悠荡荡。如果杂念再来,就要重起炉灶,再做专注呼吸或分段呼吸,直至「一息一念」。3、进阶的心息相依在此阶段,「心」与「息」真正进入热恋的状态,在此状态中,肉体被「忘掉」了,意识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呼吸的次数明显减少,似有似无;至于知觉,则不知不觉,如梦似幻 ,进入一种朦朦胧胧、恍恍惚惚的情境,还是可以感觉到呼吸的存在,但存在那里不知道。这是「真心真息相依」的境界。4、神气合一的心息相依深情的相恋,总会有结果的。在一种无法描述的情况下,「心」与「息」终于像二块碰巧接触的磁铁,自然感应、自然吸附而真正凝结合一。「心息合一」,亦即「神气合一」,意识与呼吸打成一片,纽成一团。「神气合一」的状态,是锻练「心息相依」的主要目的,仙道功夫的锻练,只有在「神气合一」的状态中,才是真正在做功夫。神气一旦合一,后天意识完全泯灭,呼吸也几近于停止,进入无知无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身体处于完全松弛,意识进入深沉的下潜意识中,身心得到充份休息与宁静。生理上的基础代谢率趋近于零,类似冬眠动物的冬眠状态,人体生物能量耗损率相对降低,后天能量会自动快速的转变成高质量的先天能量。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自动调整、平衡、稳定于先天能量的滋养中。人体所罹患疾病的自愈率及健康质量也因而相对提高且获得更确切的保障。若是长时期修炼这种功法,又每次均能长时间处于这种静定状态,那么身体中所有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生物能量会增加,生命力会增强、提升。功夫至此,抗老、耐老乃至不老的境界,是可以理解与期待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四、心息相依的心法与口诀筑基功成,则需进行此步之功修,此乃炼精化炁之初步,心者,平和安静这后天神识;息者,一往一来,一升一降,一开一合,之精微运化也。此一步之目的乃是,不使通体内外无形之精炁(勉强可称为无形之原始生命能量,此乃吾人身之元精)化为后天阴气和后天津精。进一步可使此无形之精化为先天阳炁(此处指吾人身先天阳炁),再而神炁混合入归虚无,产生真阳之炁(丹道中结丹,还丹之元精,乃吾之先天祖)我顺之自然行法采此真阳之药归入丹田。心法口诀:“调息凝神,凝神调息。神安注腹,初炁伏田。旋而为一,自生造化,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心法具体解析如下:第一句口诀在于保我通体内外无形之元精,不使化为后天。故能时时做到心神的平静悠闲无执,炁息能深长细柔无滞。如此,则可以时时是化精,保精。一度不泄,即一次添油矣。第二句进一步顺之自然微微用意之具体方法和真机。神者,我清静之神也,注者,神之妙用意也,而意之所发为耳光和眼光。观之于无,听之于无,不执形色音气,腹为下腹内腔,一般指下丹田,经过凝神调息之修炼后,我神悠闲地安放入腹中,下腹化为一片虚空境界,此时切不可起明察之心,自然我之身内初步之生炁运化归于命蒂。外呼吸若有若无,神入炁中,蛰藏于炁之深井中,其形身遂归虚无,久之,升降开合之精微形相运化连成一体而无形无象无开合升降矣。自然入于混沌,故曰“初炁伏田”。神炁初步合一,“旋而为一 ”入于虚无。我中忽然神炁皆动,真阳之药自生矣,故曰: “自生造化。”接后,行“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而采药。凝神者,进火也,调息者,采药也,凝神者,此时之神乃初步之元神。元神返照于阴跷一穴乃为凝神。调息者,乃是自然而调,自然而息,微意观照而已。顺之自然升降开合,我神安放入阴跷,再向阴跷摄入丹田。总之,必忘形忘身,方得其大旨,以上所述为后天工法,属于炼精化炁之初步。后天神气有分别,故进火是进火,采药是采药,不可混为一谈,但虽是后天工法,实含有自然无为妙旨。下手之时有一个“有为”,中间全为“顺之自然,顺水推舟”也。此属“心法”范畴,筑基完成后,方可以行持,如此才可明了心法之妙处,才能悟到心法中不容言传之内涵,千万不可躐等而进,否则,一定落入后天意识为之的下乘功夫,与真正的此步工夫相关甚远也。至于火即药,药即火,“但安神息任天然”之无为火候和不采而采,药自采,自归炉等法乃是后来之事,已入先天层次也,后面将论述到此。此节工夫使行者达到“心息相融 ”之境地,进而后天神初步结合,产生后天真阴真阳。其中“内景”因人而异,但论及层次实质则为一样。此步反复行之不久,自然从后天初步返入先天,初识内胎息之妙处,但非真胎息,此时,后天真阴阳进一步运化全身毛窍肌肉和内脏。“心息相依”四字说来容易,真正做到甚难。如果要求学者将注意力全集中到呼吸上,心无一丝杂念地记住自己的每一次呼吸,多数人连三分钟都难以坚持.因之丹家又以数息法、听息法等权法导人人静,从而排除掉人的常意识(识神)而使元意识(元神)呈现。元神乃是人的本性,当虚极静笃时,元神显露,即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可以开发出心灵潜能。丹家性住之后以不动之“宗祖”真常应物,为最关键一着,但此后尚有大事做,如同见米再做饭。气公息相依”四字真正做到了,以一线神光护住一缕真炁,不到半个小时即可见到“玄关一窍”,炼精化炁的内丹仙术便可拾级而登。“随息”阶段初下手时,用“后天意识”刻意去觉察“后天呼吸”的存在。久而久之,“后天意识”会净化,“后天呼吸”也会较规律。此阶段的修持目的就是——让经过净化的“后天意识”与经过调整的“后天呼吸”,处于一种互相感知、互相配合、互相关心、互相携手、同进同出、相依相偎、相亲相爱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神炁合一”的初阶功夫,就是丹道修持的入门心法。“随息”阶段的修持要领在平时,心神不断的在接受着“六根”传来的讯息,不断的分析响应,相当的忙碌。修持时,要让心神直接进入一种“念无生灭”的状态,几乎不可能。唯一而且有效的方法就是,设法“中止”心神接受“六根”的讯息,就算不小心接收到了,也不予响应,专“心”的去注意呼吸的存在,看着它、守着它,轻轻松松的感知它的存在,但不干涉它(的自由)。它愈自由,“心”愈自在,一心一息,不即不离,勿忘勿助。“随息”阶段的火候真传此阶段由于后天意识依然存在,呼吸也还不稳定。如果杂念纷飞,就要打起精神,刻意的去专注呼气时身体内的感受,从而让杂念减少。杂念减少后,呼吸就会规律而渐趋平稳;如果已经达到“一息一念”,则要放松意念。虽然意念放松,但心神依然警醒(不得迷糊),依然觉照着呼气,只不过“注意力的紧张度”要轻些而已。虽然依旧觉照呼气,但又不能干涉呼吸,要让它自己作主。如果杂念再来,就要重起炉灶,再次刻意的去专注呼气。直至重新修到“一息一念”后,又再放松意念……“随息” 阶段的功境在此阶段,心神由于专注,“六根”所传导过来的讯息被逐渐“淡化”,但还没有被完全“遗忘”,所以,心神会呈现半有知、半无知的状态,还会意识到身体的存在。至于呼吸,次数虽会慢慢减少,但由于意念一直在旁关心它、照顾它,“呼吸”也似乎发现了“意念”的存在,“自动”的跟随在“意念”的旁边。虽然“郎有情、妾有意”,但它们真要靠近却又觉得害羞,于是,“神”与“气” 就只好处于既期待、又害怕,若即若离的“前戏”状态中了。“心息相依”的功境在此阶段,“神”与“炁”真正进入热恋的状态,在此状态中,肉体被“忘掉”了,意识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呼吸的次数明显减少,似有似无;至于知觉,则不知不觉,如梦似幻 ,进入一种朦朦胧胧、恍恍惚惚的境界,还是可以感觉到呼吸的存在,但存在那里不知道。这就是““心息相依””的境界(此时,心为先天元神、息为命蒂真息)。“凝神入炁穴”的功境“神”与“炁”长时间的深情相恋,总有一天会产生结果。在一种无法描述的情况下,“神”与“炁”终于像二块逐渐接近的磁铁,自然感应,自然吸附,真正凝结合一。“凝神入炁穴” 即是“神入炁中,如潜深穴”之义。这时,“先天元神”与“命蒂真息”打成一片,纽成一团,亦即真正的“神炁合一”。神与炁一旦“合一”,后天意识就会完全泯灭,后天呼吸也会完全停止,从而进入无知无觉的“先天状态”。这种状态,人体的基础代谢率趋近于零,真有点类似于龟蛇的冬眠、昆虫的蛰伏。在这种“先天状态”中,身与心都会得到充分的休息、充分的补养。若是人们能长时期的修炼这种功法,又可以每次都能长时间的处于这种“神炁合一”的静定状态中,那么,人体中的所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生物能量就会增加、提升。功夫至此,仙道可望!!!五、心息相依法的修炼与说明(道家静坐心法 排除杂念入静法)首先要调整呼吸,使呼吸均匀、细长、慢绵…一个字呼吸要慢要稳,不要急促,要做到心息相依,混元一气流行上下,返还不已。1、开始时刚入坐练功,心情还没有全部平静,呼吸还没有完全均匀,这时的呼吸还有点急促,还是属于一般人的呼吸即心息相依之凡息阶段。此时做功,人的意念稍强些,使心念紧紧地跟随说呼吸,使息行心行,息住心住,息往上心亦跟随而上,息往下心亦跟随而下,息运心运,息止心息,用泯心止念法,以内息其心。则心息相合,心息一体。这一阶段的呼吸还是属于后天呼吸、胸式呼吸阶段。心息相依中,心乃为有念之心,为后天之神,息乃为口鼻呼吸之外息,后天之气,所谓心息相依就是将自己的意念和呼吸合在一起,吸气呼气意念皆随入随入,属有为之法,对静禅修炼功法来说,仍旧不过一个“心息相依”,功夫起首,便当洗心涤虑,放松肢体,把心息依于鼻孔外方寸之中,渐依渐和,浸至于心息相忘,泰然大定,虚极静笃之境。2、接下来,进入心息相依之胎息之阶段:这时的呼吸已经慢慢的静下来,平稳下来,比较均匀、细长、慢绵、静稳。此时做工,心息相依之意念渐渐淡薄,这一阶段的呼吸已经悄悄的进入了腹式呼吸、先天呼吸阶段了。心息相依之意念,已经很淡,只是微微而有,随着呼吸时腹部的上下起伏而心依之随之一起一伏的运动默随之。3、再进一步是进入心息相依之真息境界阶段:这时的呼吸极慢极绵,已经进入了先天呼吸阶段和先天修真境界,其实这时的呼吸已经无声无息了,他人包括自己都听不到任何的呼吸之声,甚至也感觉不到呼吸之意,这时的呼吸已经达到了微弱、幽静、寂灭之阶段。进入这一修炼阶段时,似有息而实无息,似无息而实有息,并使此息与天地之息合,而人心亦自与天地之心合矣。真息乃先天息法,行此法切不可用心去依,而以“似在相依似不依,似不依时又似依”为诀窍。所以这时就要用“住息法,止息法,住心法,止心法”了。寂其心,死其心,使一心不动,万念俱止,心寂则念自止,念止则心自寂。心静为心,动则为念;寂心之法,一者寂其心体,二者寂其心机。心体寂则机自不生,心机寂则念自不起。古真又谓“心杀境则仙,境杀心则凡。”此即是教人、心不为境转,心不为物迁,心不为欲动,心不为理驰;人心本静,感於物而动,今如泯物泯境,灭其惑因,则自仍寂然无动於中,而复其本体矣。大易曰:“洗心退藏於密。”即此意也。“调息须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炼气须炼玄元气,炼精须炼未然精,炼心最重真心心,炼性最重无性性。呼吸要绵绵密密、悠悠微微、惺惺默默、清清静静、幽幽寂寂、虚无兮似昏昏默默,湛然兮如杳杳冥冥,空洞兮如正大光明,一片神光普照、舒适自然之意。息到那里心就跟到那里,这就是心息相依,心息合一。息者,一呼一吸之谓也。也就是说呼气到那里,心也及时跟到那里,吸气到那里,欣爷及时跟到那里。吸气为采药,乃气之往上,为炼精化气,还精补脑之法。呼气为烹炼,乃气之往下,为气沉丹田,还丹炼丹之法。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真橐龠,真鼎炉,无中有,有中无。产在坤,种在乾,但至诚,法自然。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汞不老。一日内,十二辰,意所到,皆可为。采药时,调火功,密密行,句句应。总之,静禅修炼之时,采用心息相依排除杂念入静真修,要轻轻的依,慢慢的忘,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深度入静,自己可用微微之意,检查自己此时此刻静禅修炼的之心意,是否及时随呼吸的起伏而起伏,呼气时,气往下沉入丹田,而心也随之下沉丹田。吸气时,气随之而上升,而心也随之上升,心与气紧紧相随,丝毫、片刻、半秒也不间断,不散失。其要求身体安定、气息平稳、呼吸均匀、缓慢、柔和、绵长、细微、柔软、静默、孱弱、潜藏、无声、无息、禅定。六、心息相依·真空大定即做功夫时,心不易制服,亦不易系住,欲其息诸乱想杂念,入於静定境中,了不可得。於是而可采行此一工法,使心相依於息。相守於息。息行心行,息住心住,息运心运,息止心息。心息相合,则心息一体。玄门有住息法,止息法,住心法,止心法;乃呼吸控制、气脉控制、心理控制、精神控制之要道。迄乎万境皆寂,一念不生,人法两空,能所双泯时,使得见性入道,且自有一阳来复後,天地尽皆春之境界。此法初入手时,可与凡息相依,进乎中乘,可与胎息相依,迄乎上乘,可与真息相依。真息乃先天息法,似有息而实无息,似无息而实有息,并使此息与天地之息合,而人心亦自与天地之心合矣。行此法切不可用心去依,而以“似在相依似不依,似不依时又似依”为诀窍。修行人,开始亦可由通行之数息法与听息法入门,久久纯熟,再求次第深入。妄念难以降服,究竟有何妙法?神气合一妄念自然消灭,妄念消灭神气方能渐渐合一、心息相依,这是初学者降服杂念的好方法。盖人一日有若干息,即有若干念,息不住念也难停,然息者出入由心,息息不离此心,待心寂空静,杂念化为真意,心自化为真心,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至于眼要观息,耳要听息,观者观其无色,听者听其无声,纳万有于一息,息平心静,气自充实,妄念冰消,行立坐卧皆可也。下手采取精气,必要心息相依,神气不违,真阳真药即从此发生出来。行工至此,又要知以定为水,以慧为火,日夜修持,随动随静,总要心性空明,定而不乱,然后此个元气真阳才畅发得起来。若慧觉花开,此是真慧,不可无也。今之思虑不息,智谋日多,此是知觉之心,在人谓之智慧,而吾道家则目为邪火。何也?有思虑灵巧,即有营营逐逐之私心,有此私心,得之则喜,失之则怒,怒为邪火,为身心之害者大矣。故曰:“嗔恚之火一燃,胎息去如奔马,直待火灭烟消,方才归于庐舍。”所以修行人最忌者,莫如嗔恚之火。而去嗔恚之火,莫如守拙守愚,那聪明才智半点不用,不唯不用,且必忘焉,然后真气始育。古来得道之土, 所以多愚朴也。心息相依法是丹决中最上乘最高级的自然生阳法,是炼大丹的基础。心依于息,虚极静笃,至于相忘,达到超觉程度,忽然情动,一阳潜生,才是最纯粹的先天真精,叫做元精。这种真种之精,阳萎精竭之人,是很难培植的。心肾相交是一种什么感觉?意念在心肾间转来转去,慢慢地,思想里变得恍恍惚惚的了,分不清哪是心哪是肾,有的心在下,有时肾在上,慢慢觉得心肾距离变短,最后合在一起了,这时全身会涌出一种说不出来的快感,说痒不痒,说麻不麻,说酥不酥,似醉非醉,很难用语言表达,过去佛家功称此境界为“欢喜地”。这种快感比常人性生活最高潮时还要舒服,还要快乐。所以道家功把心肾相交比喻作夫妻交,是非常有道理的。为什么说:“身中自有真夫妻”,“身中真自有阴阳”,“不假外求”。大家心肾交了以后,就有切身体会。确实很快意,过去也叫心花怒放,但快意不能太贪着,要及时转换,具体方法三部功有传授。这期间会出现多种现象,象龙吟、虎啸,也就是耳边能听到体内发出两种声音,一种高亢是龙吟,一种低沉是虎啸,眼前有时会出现各种亮点,有明有暗,或者胸腹之间突然大放光明,通亮透彻,或者在小腹,或者在胸口现出花瓣(心花怒放),或者出现内视,透视等功能,这些都是功态中正常夜应,要泰然处之,不追求,任其自然。心息相依法:即做功夫时,心不易制服,亦不易系住,欲其息诸乱想杂念,入於静定境中,了不可得。於是而可采行此一工法,使心相依於息。相守於息。息行心行,息住心住,息运心运,息止心息。心息相合,则心息一体。玄门有住息法,止息法,住心法,止心法;乃呼吸控制、气脉控制、心理控制、精神控制之要道。迄乎万境皆寂,一念不生,人法两空,能所双泯时,使得见性入道,且自有一阳来复後,天地尽皆春之境界。此法初入手时,可与凡息相依,进乎中乘,可与胎息相依,迄乎上乘,可与真息相依。真息乃先天息法,似有息而实无息,似无息而实有息,并使此息与天地之息合,而人心亦自与天地之心合矣。行此法切不可用心去依,而以“似在相依似不依,似不依时又似依”为诀窍。修行人,开始亦可由通行之数息法与听息法入门,久久纯熟,再求次第深入。心息相依,大定真空:西派清修丹法的总诀是“心息相依,大定真空”。道家学者陈撄宁先生认为希夷派的要旨在“守中抱一,心息相依”八个字,确属真知灼见。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云:“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西派始祖李涵虚在《道窍谈》中也说:“调息之法自调心始,凝神之法自调息始。此圣贤仙佛之梯航,吾人入德之路也。”西派高杰玄静居士徐海印(颂尧)在《天乐集》中也讲:“昔以因缘,得遇汪师(体真山人汪东亭),指示心息相依法门,方知玄宗确有真传”。因此,西派丹功总诀名曰“心息相依”。心息相依,就是将调心和调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心调息,以息摄心,心息相依交抱,性命自能相融矣。元·李道纯《中和集》云:“气神和合生灵质,心息相依结圣胎。透得里头消息子,三关九窍一齐开”。徐海印《天乐集》中又讲;“蒙师一再传授,知西派相承要旨,乃在大定真空,其余返还口诀、火候细微,皆大定真空之绪余也。……惟大定,然后能真空地位。到得真空,然后能契妙有,空有圆融,形神俱妙。故大定真空之妙旨,乃文(文始)、华(东华)二派之肯綮,九还七返之玄要也”。宋·张紫阳《青华秘文》中云:“静中行火候,定里结还丹’。宋·白玉蟾《玄关显秘论》云:“采精神以为药,取静定以为火。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中和集》云:“药物只于无里取,大丹全在定中烧”。《体真山人丹诀语录》也讲:“丹法摄归一定字,所谓至简至易之道也”。因此,炼丹的枢机只是一“定”功,能“定”则金丹不求而可致也。《老子》中说:“致虚极,守静笃,吾以观其复,万物并作”。“致虚极,守静笃”,正是“大定真空”之功;“以观其复,万物并作”,正是“阳生药产”之时。因此,“大定真空”即是药生之川源,产药之活水源头。《悟真篇》中说:“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西南之乡,是坤卦之位。坤卦六交中空,洞然无极,难道不是“大定真空”之示象吗!坤变为复,重阴之下,一阳来复,即是“阳生药产”。《龙虎经》谓:“坤静合阳气”,“阳气发(于)坤”,正此之时。“大定真空”既是“阳生药产”之源头,而“真空”之境又如何得证?乃用“心息相依”之功。《天乐集》中说:“复命之学,须返我于虚寂,唯虚能感。学者由心息相依,直造大定之境”。汪东亭说:“下功时有杂念来不要紧,你要知道,杂念如落叶,心息相依是把铁扫帚,转落转扫,总有个扫得干干净净的一日”(《体真山人丹诀语录》)。由“心息相依”而静,由“心息相忘”而空,自能证入“大定真空”之虚境。汪氏又说:“心息相依之功夫纯熟,必转入心息相忘,方能人定。倘不能心息相忘,即不能人定,故此忘字最重要”(《体真山人丹诀语录》)。《玄关显秘论》云:“只此忘之一字,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道言浅近说》中也云:“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有修炼静功多年者,尚不能“阳生药产”,均以不能深契此中道理耳!然此“忘”字功诀又岂西派独家枢机,实为丹道各家功诀共由之通途,《龙虎经》谓之“先存后忘”。祈望实践功友,切于此等微妙处细细研究,才能得证丹道真实效验。李涵虚自云:“昔我在洞天中学钻杳冥七八年,然后稍有把柄”。由此可见,古人证悟之不易,我辈能得闻个中玄妙,岂能轻易放过而不亲身实践吗?李氏又说:“必有此等真功夫,然后有真效验。彼无功而妄想效验者亦终为不得效验之人也,反唇相诋,何足病之!”能由“心息相依”而至“心息相忘”,进人“大定真空”之境,自能会有真效验发生。清·黄元吉《乐育堂语录》中说:“神炁混合,心息相依,其身体内外,泰然融然,有酥软如绵之意,此即炁生之兆也。但此气生时,即玄窍开时……泄泄融融,其妙有不可得而拟议者”。《天乐集》云:“工夫不外心息相依,一到大定真空之境,内外二药俱通。外则九还,先天一炁自来;内则七返,五行四象自合。三家自然相见,水火自然既济,一切法验,不召而自来,不求而自至,有水到渠成之妙”。《乐育堂语录》中也说;“内药,吾身之元气也;外药,即太虚中之元气也。……此殆内外合一,盗得天地灵阳,归还于我形身之内,久之则炼形而化气”。既得“阳生药产”,即可应时而起药火采炼之功。采炼火候,不外“静动静”三个字。《乐育堂语录》云:“炼时谓之为火,火中自有药在也,然只是一个动静而已。动而有形,喻之为药;静而无象,拟之为火”。白玉蟾也说:“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玄关显秘论》)。心息相依而心息相忘,是为前静之功。静极而生动,此“动”之机,正是“阳生药产”之时。采药之功,虽名“不采而采”,实为只是一个“以静制动”之功,师曰:“定续定”也。动而阳生,静而采炼,一动一静,一生一采,是为采炼火候之次序。吕祖谓:“动即施功静即眠”也。《天乐集》中云:“定久寂然,是谓归根。归根则有动,而返乎静矣。静极复动,先天一炁,有感必应,我即以动应之,在外心息相依,神气合一,使同定而不妄驰,是即水府求玄,起巽风而运坤火也。再由心息相依,渐渐由武火转为文火,神息两忘,又入大定。则先后二天,各得其所,内外和融,身心恬愉,所得真乙之炁,送归土釜牢封固矣,方可一度罢功。是故复命之学,须经'三反’。即由动而静,静极复动,动而又静是也。汪师语予云:'阳生前一定,阳生后一定。前定所以候药产,感真阳;后定所以沐浴温养,封固密藏’。《阴符经》三反昼夜之说,当即指此部工夫。此玄宗复命之秘奥,必经'三反’而藏事也”。心息相依中,心乃为有念之心,为后天之神,息乃为口鼻呼吸之外息,后天之气,所谓心息相依就是将自己的意念和呼吸合在一起,吸气呼气意念皆随入随入,属有为之法,对静禅修炼功法来说,仍旧不过一个“心息相依”,功夫起首,便当洗心涤虑,放松肢体,把心息依于鼻孔外方寸之中,渐依渐和,浸至于心息相忘,泰然大定,虚极静笃之际,恍惚杳冥之时,一点真阳之气,从海底水府龙宫,生出动象,一时间阳关禁闭,元窍门开,惊觉元神,心息复起。离宫有神光闪烁,坎府有真水上涌,此正有情下种之时,即玄关发现之景也。此时正是出死入生的危险关头。便当急速重依心息,神入太空,止息灭念,不可有丝毫转动(若一转念,便生情欲,有泄精之虞)。侯神气同动之机,方可驾起自然之河车,驱动自然之法轮,合辟呼吸,循环任督,旋转于有意无意之间,则来复真阳,尽都化为虚无之气而归并于神府,为我之所有矣!如此虚心实腹,渐生渐采,抽坎添汞,朝屯暮蒙,以应神机。久而久之,便可凡息断绝,马阴藏相,以至于阴尽阳纯,虚空粉碎,与道合真矣!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鸥水相依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