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罗织经txt下载》制定律令的王朝,叫什么王朝?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罗织经》原文,及阅读提示
&阅人卷第一
&事上卷第二
&治下卷第三
&控权卷第四
&制敌卷第五
&固荣卷第六
&保身卷第七
&察奸卷第八
&谋划卷第九
&问罪卷第十
&刑罚卷第十一
&瓜蔓卷第十二
阅人卷第一
& &人之情多矫,世之俗多伪,岂可信乎?子日:“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耻其匿怨而友人也。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败事委其过,且圣人弗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多欲则贪,尚私则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惩,吏之惧祸,或以敛行;但有机变,孰难料也。为害常因不察,致祸归于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家衰;夫差存越,终丧其吴。亲无过父子,然广逆恒有;恩莫逾君臣,则莽奸弗绝。是以人心多诈,不可视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终无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为智者乎?
事上卷第二
& &为上者疑,为下者惧。上下背德,祸必兴焉。上者骄,安其心以顺。上者忧,去其患以忠。顺不避媚,忠不忌曲,虽为人诟亦不可少为也。上所予,自可取,生死于人,安能逆乎?是以智者善窥上意,愚者固持己见,福祸相异,咸于此耳。人主莫喜强臣,臣下戒怀妄念。臣强则死,念妄则亡。周公尚畏焉,况他人乎?上无不智,臣无至贤。功归上,罪归己。戒惕弗弃,智勇勿显。虽至亲亦忍绝,纵为恶亦不让。诚如是也,非徒上宠,而又宠无衰矣。
治下卷第三
& 甘居人下者鲜。御之失谋,非犯,则篡耳。上无威,下生乱。威成于礼,恃以刑,失之纵。私勿与人,谋必辟。幸非一人,专固害。机心信隐,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下有所求,其心必进,迁之宜缓,速则满矣。上有所欲,其神若亲,礼下勿辞,拒者无助矣。人有所好,以好诱之无不取;人有所惧,以惧迫之无不纳。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隐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诛。赏勿吝,以坠其志。罚适时,以警其心。恩威同施,才德相较,苟无功,得无天耶?
控权卷第四
& 权者,人莫离也。取之非易,守之尤艰;智不足弗得,谋有失竟患,死生事也。假天用事,名之顺也。自绝于天,敌之罪也。民有其愚,权有其智。德之不昭,人所难附焉。乱世用能,平则去患。盛世惟忠,庸则自从。名可易,实必争;名实悖之,权之丧矣。嗜权逾命者,莫敢不为;权之弗让也,其术乃极。机为要,无机自毁;事可绝,人伦亦灭。利禄为羁,去其实害;赏以虚名,收其本心。若此为之,权无不得,亦无失也。
制敌卷第五
&人皆有敌也。敌者,利害相冲,死生弗容;未察之无以辨友,非制之无以成业。此大害也,必绝之。君子敌小人,亦小人也。小人友君子,亦君子也。名为虚,智者不计毁誉;利为上,愚者惟求良善。众之敌,未可谓吾敌;上之敌,虽吾友亦敌也。亲之故,不可道吾亲;刑之故,向吾亲亦弃也。惑敌于不觉,待时也。制敌于未动,先机也。构敌于为乱,不赦也。害敌于淫邪,不耻也。敌之大,无过不知;祸之烈,友敌为甚。使视人若寇,待亲如疏,接友逾仇,纵人之恶余,而避其害,何损焉?
固荣卷第六
荣宠有初,鲜有终者;吉凶无常,智者少祸。荣宠非命,谋之而后善;吉凶择人,慎之方消愆。君命无违,荣之本也,智者舍身亦存续。后不乏人,荣之方久,贤者自苦亦惠嗣。官无定主,百变以悦其君。君有幸臣,无由亦须结纳。人孰无亲,罪人慎察其宗。人有贤愚,任人勿求过己。荣所众羡,亦引众怨。示上以足,示下以惠,怨自削减。大仇必去,小人勿轻,祸不可伏。喜怒无踪,慎思及远,人所难图焉。
保身卷第七
世之道,人不自害而人害也;人之道,人不恕己而自恕也。君子惜名,小人爱身。好名羁行,重利无亏。名德不昭,毁谤无损其身;义仁莫名,奸邪不以为患。阳以赞人,置其难堪而不觉;阴以行私,攻其讳处而自存。庶人莫与官争,贵人不结人怨。弱则保命,不可作强;强则敛翼,休求尽善。罪己宜苛,人怜不致大害;责人勿厉,小惠或有大得。恶无定议,莫以恶为恶者显;善无定评,勿以善为善者安。自怜人怜,自弃人弃。心无滞碍,害不侵矣!
察奸卷第八
奸不自招,忠不自辨。奸者祸国,忠者祸身。无智无以成奸,其智阴也。有善无以为奸,其知存也。智不逾奸,伐之莫胜;知不至大,奸者难拒。忠奸堪易也。上所用者,奸亦为忠;上所弃者,忠亦为奸。势变而人非,时迁而奸异。其名难恃,惟上堪恃耳!好恶生奸也。人之敌,非奸亦奸;人之友,其奸亦忠。道同方获其利,道异惟受其害。奸有益,人皆可为奸;忠致祸,人难以为忠。奸众而忠寡,世之实也;言忠而恶奸,世之表也。惟上惟己,去表求实,奸者自见矣。
谋划卷第九
上不谋臣,下或不治;下不谋上,其身难晋;臣不谋僚,敌者勿去。官无恒友,祸存斯须,势之所然,智者弗怠焉。料敌以远,须谋于今;去贼以尽,其谋无忌。欺君为大,加诸罪无可免;枉法不容,纵其为祸方惩。上谋臣以势,势不济者以术。下谋上以术,术有穷者以力。臣谋以智,智无及者以害。事贵密焉,不密祸己;行贵速焉,缓则人先。其功反罪,弥消其根;其言设谬,益增人厌。行之不辍,不亦无敌乎?
问罪卷第十
& &法之善恶,莫以文也,乃其行焉;刑之本哉,非罚罪也,乃明罪焉。人皆可罪,罪人须定其人。罪不自昭,密而举之则显。上不容罪,无谕则待,有谕则逮。人辩乃常,审之勿悯,刑之非轻,无不招也。或以拒死,畏罪释耳。人无不党,罪一人可举其众。供必无缺,善修之毋违其真。事至此也,罪可成矣。人异而心异,择其弱者以攻之,其神必溃。身同而惧同,以其至畏而刑之,其人固屈。怜不可存,怜人者无证其忠。友宜重惩,援友者惟招其害。罪人或免人,罪难为亦为也!
刑罚卷第十一
& 致人于死,莫逾构其反也;诱人以服,非刑之无得焉。刑有术,罚尚变,无所不施,人皆授首矣。智者畏祸,愚者惧刑;言以诛人,刑之极也。明者识时,顽者辩理;势以待人,罚之肇也。死之能受,痛之难忍,刑人取其不堪。士不耐辱,人患株亲,罚人伐其不甘。人不言罪,加其罪逾彼;证不可得,伪其证率真。刑有不及,陷无不至;不患罪无名,患上不疑也。人刑者非人也,罚人者非罚也。非人乃贱,非罚乃贵。贱则鱼肉,贵则生死。人之取舍,无乃得此乎?
瓜蔓卷第十二
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显。上以求安,下以邀宠,其冤固有,未可免也。荣以荣人者荣,祸以祸人者祸。荣非己莫恃,祸惟他勿纵。罪无实者,他罪可代;恶无彰者,人恶以附。心之患者,置敌一党;情之怨者,陷其奸邪。官之友,民之敌;亲之友,仇之敌。敌者,无常也。荣之友,败之敌;贱之友,贵之敌。友者,有时也。是以权不可废,废则失本;情不可滥,滥则人忌;人不可密,密则疑生;心不可托,托则祸伏。智者不招己害,能者寻隙求功。饵之以逮,事无悖矣。
阅读提示:
&《罗织经》,乃历史上最著名的酷吏,请君入瓮的发明者来俊臣所著;是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孽生出来的集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是一部酷吏赤裸裸施酷行恶的内情告白。
整人专家酷吏周兴临死之际,看过《罗织经》,自叹弗如,竟甘愿受死;一代人杰大周宰相狄仁杰阅罢《罗织经》,冷汗迭出,却不敢喊冤;雄才女皇武则天面对《罗织经》,叹道:“如此机心,朕未必过也。”杀机遂生······
知人论世:
《罗织经》是一部专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的书籍,是由武则天时唐朝酷吏来俊臣,万国俊所著,实际上就是“整人经”,“害人经”,交他们的门徒如何编造罪状,安排情节,描绘细节,陷害无辜的人。他们还争相发明了刑讯办法,名目繁多,可谓整人有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它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其一,它是人类有始以来,第一部制造冤狱的经典。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写,赤裸裸的施恶告白。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为何比忠臣过得更好的奥秘:权谋厚黑。
武则天称帝以后,仍然保持着强烈的防范心理,酷吏政治在武周初期以更大规模迅速发展,甚至到了不可控制的程度。
中宗复位后,在神龙元年(705年)三月八日的诏书中,开列了一张二十七人的酷吏名单。其中大部分人作为酷吏的主要活动,都是在武则天称帝之后进行的。在武则天恐怖政策的指导下,迎来了酷吏政治的高潮,相应的刑罚手段也达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来俊臣的发家在天授年间(690-692年),并很快成为酷吏集团的首领。天授元年,他因告密累迁侍御史,加朝散大夫,二年擢拜左台御史中丞。来俊臣身上集中体现了酷吏的两大特点,一是善于告密与罗织罪状,二是极端残忍。
来俊臣罗织罪状的方法其实并不高明。具体做法是,招集无赖数百人,让他们共同罗织,千里响应。欲诬陷一人,即在各地同时告发,造成证据互补,欺上瞒下。他还与同党一起对告密深入研究,编撰出一本《告密罗织经》,从原理到技术都有详细的介绍。采用他们介绍的方法,诬告的成功率极高。一旦遇有无法落实的案件,人们都说:“只要交给来俊臣推勘,一定能查获实情。”
武则天在洛阳皇城西面的丽景门内设立推事院,专门交由来俊臣等负责审判大案,号为“新开门”。只要被送往新开门受审,没有人能够清白出来。所以来俊臣的同党侍御史王弘义得意地将丽景门戏称为“例竟门”,言下之意是,入此门者必死无疑。
来俊臣等还发明了许多拷讯囚徒的严刑酷法。或以醋灌鼻,关押到地牢中;或将人放到瓮中,在瓮的四周烧火烤炙,并绝其粮饰,致使有的人被迫抽衣絮而食之;或者将人投到粪秽之中,备受荼毒。他还同索元礼等创造了十号大枷,冠以叫人听而生畏的名字:一曰定百脉,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胆,六曰实同反,七曰反是实,八曰死猪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还有一种用铁笼头连着枷锁的刑具,轮转于地,囚犯转眼间即闷绝身亡。还有许多的刑罚,都是将人折磨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唐朝酷吏发明的酷刑
&武则天称帝以后的滥刑维持了七年时间,到万岁通天二年(697)六月,来俊臣被处以极刑,酷吏政治才告结束。
这一时期内酷吏经办的政治案件,主要的有二十多宗,被整肃的主要对象是反对派官僚,包括一大批宰相。他们被整肃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纯属诬陷,有的则因贪脏枉法,有的因为与来俊臣等有私怨,有的则牵连于皇位继承问题。
这一时期滥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酷吏自身也不断受惩处。表明武则天既利用酷吏,又不允许他们走得太远。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御史中丞代理御史台长官的李嗣真上疏请求抑制酷吏、恤狱慎刑。武则天虽未能完全听得进去,但在稍后的一、二月间,同时处决了恶贯满盈的大酷吏丘神勣、周兴、索元礼。
丘神勣在垂拱四年镇压琅琊王李冲起兵后,挥刀尽杀博州官吏,破千余家,后来又参与审讯制狱;周兴是武则天称帝以前以宗室为主要整肃对象的恐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屡受制狱,被其陷害者数千人;索元礼是许多残酷刑罚的发明人,扬州起兵后在洛州牧院首按制狱,心性残忍,甚于虎狼,欠下了累累血债。丘神勣下狱后伏诛,索元礼是武则天为了安慰人心而杀的,周兴之罪按律当死,武则天念其前功,改流岭外,在路上被仇家所杀。同时处置这三名酷吏,标志着武则天在控制监刑的问题上走出了艰难的第一岁。
&天授三年一月,来俊臣等与武承嗣合谋,罗告宰相狄仁杰、任知古、裴行本以及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七人,以谋反罪将他们批捕下狱。由于狄仁杰首先承认“反是实”而未及时行刑,赢得了机会,并拆下被头帛巾书写冤状,经狱吏转呈家人后由其子拆出,向武则天诉冤。后来,三个月前被处死的宰相乐思晦的不满十岁的儿子求见,武则天深受触动,召问狄仁杰。七人于是幸免一死,被免官或流放。在此案的处理过程中,酷吏们的种种劣迹多有败露,武则天不得不对滥刑的做法重加考虑。狄仁杰等人的被免死,毕竟又在控制滥刑问题上前进了一步。
&同年(天授三,如意元,长寿元,692年)夏秋间,朝中抑制酷吏的呼声四起。万年县主簿徐坚上疏请退酷吏任宽平;右补阙朱敬则上疏以为革命之后众心已定,请省刑尚宽;侍御史周矩上疏揭露酷吏的残暴行径,请缓刑用仁。武则天一改过去对此类奏疏不予理睬的态度,加以肯定并有所采纳。对酷吏政治持反对态度的李昭德被拜为宰相,还指派监察御史严善思去按问一些有疑的在押犯人,查出被迫假伏罪的八百五十余人。
一时间,罗织之党为之不振,制狱稍衰。这一年正是武则天在七十余岁高龄身体好转、心情愉快的时候。为了纪念牙齿再生,改元长寿。
当年,被赐名为武家臣的酷吏来子珣被流放爱州(今越南靖化)而死。
长寿二年(693年)正月,侍御史徐有功因为担保皇嗣德妃窦氏之母无罪,被诬告为党同恶逆,酷吏们为其定罪绞刑。徐有功处之泰然,并乘武则天召问之机,再次声明“好生,圣人之大德”的道理。武则大因此免除了窦母庞氏及其诸子的死罪。徐有功也幸免于难,当时被除名之后,不久又起用为左司郎中,后来官至司刑少卿,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了许多无辜之人,为抑制酷吏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年二月,酷吏侍御史侯思止以违反民间蓄锦的规定,被宰相李昭德收审,杖杀于朝堂。
在此前后,酷吏们迫于受抑制、打击的不利形势,再次制造事端,利用武则天对此前受到整肃的宗室、大臣及家属们的防范心理,上告被安置于岭南的流人阴谋造反。两年前傅游艺就曾建议武则天尽杀岭南流人,以绝后患。既然收到了他们谋反的报告,武则天决定派遣司刑(大理寺,评事万国俊摄监察御史,前往按问。万国俊是洛阳人,是以来俊臣为首的酷吏集团中的骨干分子,曾参与编造《告密罗织经》,与来俊臣同按制狱。他来到广州以后,把附近流人召到一起,假传制命逼令自尽。流人号呼,称冤不服。万国俊将三百余人驱赶到一处河湾一次全部杀死。然后捏造他们造反的证据,回京复命之时,乘机煽风点火说:“诸道流人咸有怨望,若不及早采取措施,恐怕后果严重。”
分布在剑南、黔中、安南等地的流人,是流放各地的犯人,本来已经丧失了反抗能力。武则天没有冷静下来作仔细研究,再次表现出一个封建帝王的权力欲和残忍的本性。在万国俊的煽动下,武则天派出一批使巨,分赴各地处理流人谋反事件。这些人看到万国俊因为杀人多而得到提拔,争相仿效,展开了一场屠杀竞赛。结果,最多的杀了九百人,有的杀了七百人,最少的也达到五百人。甚至有的流人是早年被放、而不是在武则天革命前后因罪流放的,也在这场杀人比赛中无辜毙命。武则天后来有所醒悟,制止了这种滥杀,下制规定:“被六道便所杀之家口未归者,并递还本管。”万国俊、刘光业等出使六人后来也都不得善终,不久相继惨死。
武则天逝世以后流行一种说法,认为遣使杀流人是她一种有意的安排,并乘机收拾外派的酷吏,达到灭绝流人和清除酷吏一箭双雕的目的。《资治通鉴考异》引唐人潘远《纪闻》载录了旨在说明武则天此种用意的这个故事。不过,其中穿凿的痕迹很明显,是在否定武则天的政治气氛下,利用了民间的一种传闻。杀流人事件,主要还是酷吏集团为了制造不稳定的气氛,以摆脱有可能被抛弃受整肃的被动局面而制造的。这是一场真正的阴谋。当然,武则天也要对此负主要责任。
但是,结束恐怖政治的步伐并末因此停止。第二年(长寿三,延载元,694年),来俊臣因贪污罪下狱,由御史中丞贬为殿中丞,九月再贬为同州参军。同时,酷吏王弘义也被流放琼州,紧接着被杖杀。
自来俊臣外贬之后,酷吏沉寂了几年。后来由于一桩谋反案,使酷吏复又猖撅了大约半年时间。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正月,箕州刺史刘思礼与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谋反的事件被明堂县尉吉顼得知。吉顼写状告诉了已调任合宫县尉的来俊臣,便其上疏告变。来俊臣重新受到重用。
刘思礼是太原元谋功臣刘世龙之侄。术士张憬藏看其相曰,当历箕州而位至太师。若先当上箕州刺史,然后太师之位亦可求得。于是刘思礼怂恿綦连耀阴结朝士图谋不轨,并暗定君臣之契。当时王勃之兄王勒任凤阁舍人兼知天官(吏部)侍郎事,负责官员选任,安排刘思礼做了箕州刺史。王之弟监察御史王助将此事告诉了吉顼,不料被揭发。
武则天让河内王武懿宗负责审查。武懿宗实际上也是一个未列入酷吏名单的大酷吏,自天授年间以来,多次审理大狱,喜诬陷人,时人以为仅次于周兴、来俊臣。他答应刘思礼,只要把朝中与自已不和的那些人都牵连进去,就可免死。结果刘思礼广引包括宰相李元素、孙元亨在内的海内名士三十六家,都被武懿宗屈打成招,全部族诛,亲党连坐被流放者达千余人。来俊臣因此得到了提升。
在此前后,来俊臣也迎来了他的末日。他与秋官侍郎皇甫丈备诬告宰相李昭德谋反,昭德下狱。但他起用之后变本加厉,又进一步诬告武氏诸王、太平公主以及皇嗣李旦和庐陵王李哲,完全摆出了鱼死网破的拼命架势。
河东人卫逐忠首先揭发来俊臣的诬妄,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也乘机揭发其罪。在宰相王及善及新受信用的吉顼等人的劝说下,武则天批准了法司的判决,将来俊臣与李昭德同时弃市。李昭德之死当另有原因,而来俊臣被处决确实大快人心,仇家争啃俊臣之肉,斯须而尽,抉眼剥面,披腹出心,腾踏成泥。武则天迫于公众舆论,下制公布其罪恶,并决定剥夺其政治权力终身,全家抄没。来俊臣问斩之后,党徒也都配流岭南,标志着酷吏政治的结束。
唐朝酷吏来俊臣所撰的《罗织经》,是一部专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的书籍。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它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次必然的孽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
其一,它是人类有始以来,第一部制造冤狱的经典。
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写,赤裸裸的施恶告白。
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集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
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过得更好的奥秘——权谋厚黑。
&“罗织经”中国权谋经典。为什么老毛能把中国人玩的团团转,就是深得古人的权谋之术。确实千古奇才啊,集合中国五千的年的权谋大成者。只是现代人不学无术,整天沉迷于一些其他的东西当中没有关注而已。懂国人的心理必须要看古书啊,古人早已经总结好了世代不变的道理。据史载,整人专家周兴临死之际,看过《罗织经》自叹弗如,甘愿受死;一代人杰宰相狄仁杰阅罢《罗织经》,冷汗迭出,却不敢喊冤;雄才女皇武则天面对《罗织经》,叹道:“如此机心,朕未必过也。”遂生杀机。难怪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颇具讽刺意味地写道:“南周王朝在历史上出现短短十六年,对人类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一部《罗织经》。”来俊臣、万国俊之流早已丧命,但不可否认,他们的害人哲学和封建遗毒并未彻底消亡。本着让世人认清奸人面目,识破恶人伎俩,存留历史真实,从反面认知人性的目的,我们在保留本书原貌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对全书作了逐段逐句的解释评议。为了让读者更深入、更形象地了解和识别恶人的手段,吸取教训,我们在每一释评之后,又根据史实,编写了相关的事典。这样使读者可以从反面汲取有益的东西,在纷繁复杂的世象中,能防诬反骗,识破伎俩,勿受其害,此为本书出版之目的。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奸人的“智慧”不可忽视。他们害人无数,一方面源于他们心狠手辣、无耻之极;另一方面,奸人的心机和手段实不乏“高明”。正直善良的人们如果小看了他们,难免会吃亏上当、遭其暗算。从这个意义上说,揭穿奸人的害人把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人们洞悉其奸,勿受其害。正所谓,防天花需种牛痘;只有了解邪恶,才能战胜邪恶。
从另一个角度看,《罗织经》是中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酷吏自己总结的书,对我们今天了解酷吏政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阅读这些文字能够使我们更感性的认识酷吏政治,从而更进一步的了解则天一朝的历史原貌。因此,不可否认,这部书还是有相当的史学价值的。
也许,真的像有人所说的,中国文化是一种谋略型的文化。但是,当下谋略类书籍的流行,却似乎与所谓的“谋略型中国文化”并无太大的关系,起码没有本质的联系。因为文化的深处未必是谋略,而“谋略”的深处一定是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儒、道、兵、法、墨、纵横、阴阳等许多学派。这些主要的学派不仅都非常关心政治,还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治人”;而治人就必须讲究方法,讲究方法就是智谋,就是谋略,就是权术。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形是智谋被提升为一种牢不可破的社会制度性的规范和原则,各种学派和文化都在智谋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纳入了谋略的范畴,成为智谋的不同组成部分。这样以来,中国的智谋型文化就形成了。
在历史上,对中国的智慧、谋略、政治有影响的学派虽有十几家,但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儒、道、法三家。中国的智慧和政治虽然常常呈现出纷纭复杂的状态,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这三家的思想精核,也就把握住了中国的谋略和智慧。
儒家的智慧是极为深刻的。它是一种非智谋的大智谋,其运谋的方法不是谋智,不是像法家或兵家那样直接以智慧迫使对方服从;而是谋圣,即从征服人心着手,让人们自觉自愿地为王道理想献身。用今天的话讲,就是非常注重做“政治思想工作”,首先为人们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并百折不挠地到处宣传这种理想,直到人们心悦诚服。其实,这已经不是儒家谋略的高明,更不是儒家谋略比别的学派的谋略狡诈,在这里,它已经上升到了人性、人道的范畴。这就是儒家智谋的合理性之所在,也是其成为真正的大智谋的根本原因。
法家的智慧很特殊。法家之法作为君主统治天下的手段,是建立在非道德的基础上的。法家之法的根源在于封建集权制,因此,它就特别强调“势”。“势”就是绝对的权威,是不必经过任何询问和论证就必须承认和服从的绝对的权威。有“法”无“势”,“法”不得行;有“势”无“法”,君主不安。但如何才能保证“势”的绝对性呢?这就需要“术”。“术”就是统治、防备、监督和刺探臣下以及百姓的隐秘的具体权术和方法。中国的“法制”最发达的地方就在于“法”与“术”联手创造的御臣、牧民的法术系统。“法”的实质是强力控制,“势”的实质是强权威慑,“术”的实质则是权术阴谋。这些都是直接为维护封建王权服务的。
道家的智慧是极为聪明的。黄老的有关著作处处流露出智慧的优越感,处处显示出对别的学派的鄙夷和不屑。黄老道术自以为是最聪明的学说,它认为天地万物都受道的支配。道是绝对的,永恒的,是永远不可改变和亵渎的;世间的人是有限的,对于道只可以体味、尊重和顺应。那么,如何体味和遵循道呢?黄老哲学认为,那就是要顺应自然,要无为,然后才能无不为。所谓“圣人无心,以天地之心为心”,说的就是圣人没有自己的主张,万物的自然运行就是圣人的主张。人如果不能体察道,就不能“知常”,不能顺应自然,在现实中就容易招致祸害。
当然,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这三家的智慧从来没有单独存在过,总是相互融合,甚至进而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各个学派的思想相互消长而已。
&智谋型文化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民族的性格特征。当然,这里不仅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人的学问往往被理解成谋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很有代表性的话。有许多中国人把自己的一生都花在谋划、算计别人上,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内耗。遗憾的是,谋划和算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有用,而且早已上升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为人们所称许的处世态度。它已经不是一种“术”,而是人生的“道”,已成为中国人难以改变的文化精神。一般所说的中国人善于“窝里斗”,就由此而来。
&然而,中国的智慧首先是道而不是术,也就是说,术只是道的表现形式,道则是术的根本,是术的决定因素。只要掌握了道,术就会无师自通,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兵家,他们都是正大光明的“阳谋”学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要求首先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是智慧谋略。如果颠倒了这一关系,那就无论如何也弄不懂中国的智慧。
所以鲁迅先生说: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成大事者,古今未有。
因为,权谋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中国权智在本质上是一种至为深刻的文化,只有人的身心内外都渗透了这种文化,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内谋谋圣、外谋谋智的境界,才能成为真正的圣、智兼备的谋略家。
来俊臣(651~697),是唐朝武则天武周时期的一名著名酷吏。来俊臣出生于公元651年,于公元697年逝世。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历任侍御史、左御史中丞。少时凶险,不事生产,他因告密得武则天信任。他和羽党共撰《罗织经》,作为告密的典范,罗织人罪,陷害无辜。他们实行广泛的秘密侦查,集整人之大成,是请君入瓮的发明者。历史上最著名的酷吏,请君入瓮的发明者来俊臣所著;乃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孽生出来的集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是一部酷吏赤裸裸施酷行恶的告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赵丹阳:来俊臣如何利用罗织经霸控朝野?
  一,恶魔来俊臣赖以谋生的法宝是什么?
  来俊臣的发家在天授年间(690-692年),并很快成为酷吏集团的首领。天授元年,他因告密累迁侍御史,加朝散大夫,二年擢拜左台御史中丞。来俊臣身上集中体现了酷吏的两大特点,一是善于告密与罗织罪状,二是极端残忍。
  来俊臣以逼供为趣,以施暴为勇,以杀人为乐,以作恶为荣,已经没有人性可言,对于这样的人,谁都是有理说不清的,落到他们手里,就算倒霉了。
  来俊臣与司刑评事万国俊,共同撰写了《罗织经》,实际上就是&整人经&、&害人经&,罗织经教他们的门徒如何编造罪状、安排情节、描绘琐碎,残害无辜。书内还记载了来俊臣、周兴之流拷讯囚徒的许多严刑酷法。或以醋灌鼻,关押到地牢中;或将人放到瓮中,在瓮的四周烧火烤炙,并绝其粮饰,致使有的人被迫抽衣絮而食之;或者将人投到粪秽之中,备受荼毒。他还同索元礼等创造了十号大枷,冠以叫人听而生畏的名字:一曰定百脉,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胆,六曰实同反,七曰反是实,八曰死猪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还有一种用铁笼头连着枷锁的刑具,轮转于地,囚犯转眼间即闷绝身亡。还有许多的刑罚,都是将人折磨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观之至此,仁人志士不免要发出浩叹:&在以排斥异己、打击政敌为官场痼疾的封建社会中,罗织经真是一本高深的厚黑宝典!&
  事实上,罗织经确为厚黑之术不假,但其谋身固宠、虐害他人的理论水平相当低劣,比之于申商之术固然有所不及,即令与《仕经》、《荣枯鉴》、《止学》、《菜根谭》较技,那也是小巫见大巫。这本堪称当世不传之秘的书籍,其内除了充斥邪恶、黑暗、霸道之外,并未有一丝一毫所谓&权谋家&的高明可言。来俊臣之所以诬告的成功率极高,一是顺应了统治阶级抑制豪强的需要,二是摸透了上位者善于猜忌的心理。
  来俊臣在罗织经中明文写道:&刑有不及,陷无不至;不患罪无名,患上不疑也。&
  意思就是:刑罚有做不到的地方,诬陷却什N都可以做到;不要担心给人加罪没有名义,只担心君主没有猜疑之心。
  等于就是明摆着告诉世人:我本人没有多高的智商,但就是要凭着&贪、蠢、霸、恶、毒&这五个字搞死你!
  二,把天下人都看成强盗是《罗织经》的核心观点
  来俊臣在《罗织经&制敌》这一篇中讲道:&人都有敌人的。敌人,是与他有利害冲突,生死不能相容的人。不能认清敌人就无法分辨朋友,不能制伏敌人就不能成就事业,这是最大的祸害,一定要根除它。
  君子和小人为敌,也就变成小人了。小人和君子友善,也就变成君子了。名声是虚的,有智慧的人不会计较别人的毁谤和称赞;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愚蠢的人才只是求取好的善名。
  人们共同的敌人,不能说一定是我的敌人;上司的敌人,虽然是我的朋友也要与他为敌。亲戚的缘故,不能说就是我该亲近的人;刑罚的缘故,如果是我的亲人也要舍弃。在不知不觉中迷惑敌人,以等待时机。在敌人没有行动的时候制伏他,这就是抢先占有有利时机。最深的祸害,以和敌人友善最为严重。假如把天下人看得像强盗一样,对待亲人像陌生人一样,交接朋友超过了对仇人的态度,纵然人们厌恶我,却能躲避祸害,以有什N损失呢?
  在魏征、虞世基等人编纂的《群书治要》中,曾记载着六种邪臣:一、安官贪禄,不务公事,此为「具臣」;二、溜须拍马,曲意逢迎,此为「谀臣」;三、巧言令色,嫉贤妒能,此为「奸臣」;四、巧舌如簧,挑拨离间,此为「谗臣」;五、专权擅势,结党营私,此为「贼臣」;六、幕后指挥,兴风作浪,此为「亡国之臣」。来俊臣可谓集六者之大成了!
  三,篾人谋反、诬人淫邪与上纲上线堪称《罗织经》内的三大主要手段。
  万国俊曾经对来俊臣说:&把人抓起来容易,让他身死名败却很困难!&
  来俊臣回答道:&构敌於为乱,不赦也。害敌於淫邪,不耻也。&
  意思是:在犯上作乱上构陷敌人,这是不能赦免的罪名。在淫秽邪恶之事上加害敌人,这最能让人鄙视他。
  的确,在&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时代,&谋反&一词的司法定性最为模糊,杀伤力也最大,适用范围也最广。&它&既能扣给赳赳武夫,也能扔给文弱书生,甚至于政界之外的鳏寡老幼,也能套陷其中。
  同样,在以外儒内法为核心的教条主义政府内,渎乱人伦这种栽赃通常是越抹越黑!
  有一个令我们耳熟能详的笑话,就反映了这一点&&赵某问徐某:&你跟张姐离婚了?&
  徐某:&没离婚!&
  赵某:&哦,那就好好过!&
  徐某:&我们俩没关系!&
  赵某:&哦,还是离婚了!&
  当然,篾人谋反、诬人淫邪虽然恶毒,跟罗织经中的&瓜蔓&之术,还是难以相提并论。
  来俊臣在书中这样自述成功的心得:&事情不是很大,就不能让人震惊。案件不是牵扯人多,功劳就不能显现。君主用它来求取安定,臣子用它来邀功取宠,这里的冤情一定会有,却是不可能避免的。
  真正显达是能让他人也显达的显达,真正的祸患是能使他人也致祸的祸患。不是自己挣来的显达不要倚仗,只要是他人的祸患就不要放过。罪名没有实证,用其它的罪名来替代;恶行没有显露,用他人的恶行来依附。心腹的祸害,把他诬指为是敌人的同伙;情感上怨恨的人,陷害他是奸诈邪恶的小人。
  官吏的朋友,在以官吏为敌的百姓眼里便是帮凶;亲人的朋友,在和亲人有仇的仇人眼中也成了敌人,所以说敌人是变化不定的。显达时的朋友,败落时就是敌人;贫贱时的朋友,富贵时就是敌人,所以说朋友是暂时的。因此说权力是不可废弃的,废弃了就失掉了根本;同情心是不能随便施予的,太随便了就会招人忌恨;与人交往不能过於亲密,太亲密就会产生疑虑;心里话不能说出来,毫无保留就潜藏著祸患。&
  四,近代的商人政客如何变相使用《罗织经》,以达到&威福由己&的目的?
  在《罗织经&问罪》这一卷中,来俊臣开门见山,亮出了一个观点:&人皆可罪,罪人须定其人。人异而心异,择其弱者以攻之,其神必溃。&译为:人都是可以定罪的,加罪於人必须先确定对象。人不同他们的思想、性格就有差异,选择他们的薄弱之处加以攻击,他们的精神就会崩溃。
  这套根据人的性格加罪于人(或者说打击于人)的本事,被晚清某些洋务派实业家们精心改编,玩的得心应手。只不过他们仅仅以此作为御下之术,杀伤力颇为有限罢了。中招者无非是被利益边缘化,得不到升迁晋用而已,不用赔上性命。但笔者认为饶是如此,其力量仍不可小觑。
  我们来细察以下这则寓言,就不难发现企业家和政客们是如何利用升级版&罗织经&以达到&威福由己&、&任人唯亲&的愿望了。
  上司道:&下属们总是提出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而我又不想给予他们,怎么办才好呢?&
  秘书道:&不如用&辱民&这种权术来使他们自惭形秽,耻于言利。&
  上司道:&直接用污言秽语辱骂员工,搞不好会被他们打死。&
  秘书道:&&辱民&的技巧,在于有的放矢,并将否定、侮辱他们的言语以理论化的标准,上纲上线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蕴含一定的文化内涵,决不是泼妇骂街。&
  上司道:&具体怎么操作呢?&
  秘书道:&人才的品类大约分为十二种:1.严厉正直、刚正不阿之人;2.温柔随和、安静宽恕之人;3.英雄骠悍、精力健旺的人;4.精明能干、慎密畏怯的人;5.坚强猷劲、干劲冲天的人;6.论证辩驳、推理分析的人;7.好善乐施、普济博爱的人;8.清高耿介、廉洁奉公的人;9.注重行动、才能卓越的人;10.冷静老练、机敏周密的人;11.质朴坦率、一览无余的人;12.足智多谋、胸怀韬略的人。
  应对方案:
  一,对于&严厉正直、刚正不阿&的下属,如果您想赏赐提拔他,就夸赞他在纠正失误、不畏权贵、整顿治理这方面独有建树,值得嘉许,足以主持立法工作。如果您不想赏赐提拔他,就从他容易犯偏激过火、攻击别人的短处、揭发别人的阴私之类的错误这方面否定他,责备其凶狠强硬,很难与人和睦相处,在为人处事上,不是克服自己由于太刚强而言谈举止冒失莽撞的不足,反而认为柔顺就是屈从,变本加厉地加强过火行为。并用上纲上线的言语夸大其不足,隐藏其优点,令他深以为耻,从而不敢提出升职加薪之类的请求;
  二,同理,对于&温柔随和、安静宽恕&的下属,如果您想赏赐提拔他,就从宽容大方、气度娴雅这方面肯定他,赞美他平易近人,胸襟开阔,可以总揽循规蹈矩的日常工作。如果您不想赏赐提拔他,就斥责他遇事总是犹豫不决,处理问题抹不开面子,不是克服自己拿不起放不下的缺点,反而认为意气奋发太伤人,对自己的不紧不慢心安理得,没法裁决大事,故此难当大任。使其自觉羞愧,不敢再谈什么自身发展或五险一金之类的琐事。
  三,对于&英雄骠悍、精力健旺&的下属,您如果想赏赐提拔他,就从其意气奋发,敢做敢当,肝胆照人,性情刚烈这方面赞许他,说他足可去办充满艰难险阻的事。反之,则斥责其不太顾忌别人的情面或事情的后果,不警惕自己勇往直前的做法会使自己遭受挫折甚至毁灭,反而把恭顺有礼当做胆小怕事,做什么事总要把自己的精力使尽才罢休。并讽刺其很难在情况恶劣的环境下,完成忍辱负重的任务,因此不堪嘉惠。
  四,对于&精明能干、慎密畏怯&的下属,您如果想赏赐提拔他,就从其&善于恭恭敬敬、兢兢业业地完成所负的使命&这方面充分肯定他,说他很适合做继业守成的工作。反之,则怒斥其瞻前顾后,顾忌重重,不是克服自己不敢见义勇为的弱点,反而认为敢想敢干是胡闹,并讽刺其无法开创局面,树立榜样。
  五,对于&坚强猷劲、干劲冲天&的下属,您如果想赏赐提拔他,就从其&百折不挠,意志坚定,能起骨干作用&这方面溢美他,说他可以承担起已经确立无误的执法工作。反之,羞辱其顽固自信,刚愎自用。责骂他不克服自己固执己见、用情执着的缺点,反而认为明辩是非是虚无空洞的作法,结果使他变得越来越一往无前,不改初衷,难以团结大众。
  六,对于&论证辩驳、推理分析&的下属,您如果想赏赐提拔他,就从其&解惑说理、化解矛盾、博学多才、条理清晰&这方面夸奖他。说他可以胜任学术研究或教学工作。反之,则批评他夸夸其谈,不着边际,不懂得克服自己滔滔不绝的演说很容易浮华不实、泛滥成灾的习惯,反而认为梗直是束缚人的枷锁,结果使自己放任自流。
  七,对于&好善乐施、普济博爱&的下属,您如果想赏赐提拔他,就夸赞他造福大众,急公好义,襟怀坦白,交际广泛,令所有的人都宽裕融洽,可以胜任联系群众、调理阴阳的工作。如若不然,讽刺其良莠不分,当滥好人,不戒备结交的人三教九流,鱼龙混杂,反而认为性格坚贞是脾气倔强,从而越来越扩大他胡里胡涂与人来往的范围。并言明很难让他去纠正、处置不良的社会风气。
  八,对于&清高耿介、廉洁奉公&的下属,您如果想赏赐提拔他,就夸饰其艰苦节约、不为贫贱所移,且嫉恶如仇,不愿随波逐流,完全可以承担无损人格、气节的任务。反之,诋毁其狭隘偏激、固步自封,认为广交朋友有辱清名,结果使自己变的越来越孤僻、拘谨。很难让他去做灵活变通的工作。
  九,对于&注重行动、才能卓越&的下属,您如果想满足他的利益诉求,就盛赞其攀登高峰,超越同行,进取不懈。可以胜任开拓进取的&先锋官&类职务。如果不想满足,就说他好高骛远,根基不稳,不警惕自己做事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的毛病,反而认为沉静就是停滞不前,一味的鼓舞自己的锐气,锋芒毕露,盛名招忌。根本不适于从事单位初期打基础、当后援的工作。
  十,对于&冷静老练、机敏周密&的下属,您如果想满足他的利益诉求,就盛赞其对于细微奥秘的事情很精通,且善于深思熟虑,可以胜任需要多动脑子的类似参谋的工作。不然,则怒斥其遇事迟缓怯懦,不克服自己由于冷静沉着造成的贻误良机,反而认为注重行动的人粗心大意,把自己的畏头畏尾说成是优点。很难交给他雷厉风行、捷足先登的任务。
  十一,对于&质朴坦率、一览无余&的下属,想利用他时就赞誉他具有忠诚老实的品质,纯朴坦白,可以去完成讲求信义的任务。否则,则辱骂其没有城府,容易泄密,不克服自己由于性格朴实而形成的粗旷直露的缺点,反而认为讲究谋略是一种荒诞的作法,为人处事一味坦诚相见。怎么能保守单位机密呢?!
  十二,对于&足智多谋、胸怀韬略&的下属,用得着他时就赞美他做事老谋深算,智计百出,可以去做扬善积德的事业。否则,羞辱其老奸巨滑,模棱两可,凡事都要审时度势,把事情做得让人人满意,他不警戒所使用的计谋是否正当,反而认为坦诚是愚蠢的表现,只推崇自己的玄妙高明。怎么查处违法乱纪的工作呢?
  此外,人心大概都是公义与私心并存,对于我们用不着或不想着力提拔的人,我们再动用&显隐&之术屏蔽其公心,放大其私行,让他觉得自己很卑微,又有什么脸面再跟您提出利益诉求呢?&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此之谓也!
  五,如何有效防止&罗织经&式权谋霸据官场?
  对于来俊臣、万国俊、周兴这类所谓的&酷吏&,桓范曾经这样评价:&商、申、韩这些人,看重人的狡诈智谋,因而推行法制特别苛刻。废除礼义的教化,用刑名律法统治天下,不师法古人的仁政,致使全国普遍的伤风败俗。因此说,他们是伊尹、周公的罪人。然而他们在信守法度,坚持法制,富国强兵这些方面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到了汉朝,又有宁成、郅都之类的酷吏,效仿商、韩,专门以残暴的杀戳、惩罚为能事,迎合人君的旨意,趋势赴炎,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肆无忌惮地干尽了败坏朝纲、祸害百姓的事情,这又是商、韩的罪人了。然而酷吏在抑制豪强望族,抚慰孤独贫弱,自身清正廉洁,使各级官吏出于畏惧奉公守法、一心为公方面,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到了后来世人所谓的能人,就都是一些执法犯法,仰仗权势,不为老百姓办事,只想徇私舞弊,临到处理日常事务的时候,又敷衍了事,玩忽职守,做官不必担心受遣责处罚,根本不体察同情老百姓的冤枉,这就又是申、韩、宁、郅的罪人了。&
  由是观之,近代之所谓&奉法不渝&、&明察烛照&者,未尝不是来俊臣、周兴的罪人。
  诚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医疗设备高度发达的近代,异议人士、热血青年已经看不到&来俊臣、周兴&之流所发明的十种刑枷:&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著即承&,&失魂胆&,&实同反&,&反是实&,&死猪愁&,&求即死&,&求破家&。取而代之的是镇定剂、致幻散、酸伪麻黄碱、氢溴酸美沙、马来酸氯苯&&&大逆不道&、&图谋造反&、&妖言惑众&等词语更是销声匿迹,渐而化为&反人民&、&危害国家安全&、&抑郁型狂躁症&、&极端存在感型心理疾病&。
  浩泱冗长的大唐史早已明鉴:帝王小智,伪诈权谲,何益于治哉?&&利用周兴谋害黑齿常之、启用牛僧孺打击李德裕、设置北司以戮贼忠良,不仅没有换来当时号称&明君贤相&所谓的&万世太平&,反而造成&天下离乱,五朝更迭,十国并起,百姓在战火中把和平期盼&的不堪局面。
  然而即便如此,历代的擅权者依旧乐此不疲的排斥异己、张大己力、罔顾民生,以此维护一家一姓之气运及消除他们心中那份潜在的危机感与恐惧感。尤为可悲的是,历代为政者总希冀百姓与下属对自己竭尽忠诚,放下厚黑与私欲,一心一意扑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而自己却依旧不抛弃愚化苍生、算计下属的帝王之术。这就好比一个拿着冲锋枪的强盗,警告他面前的警察放下防爆盾一样。
  谚曰:&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既然明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大道理,那么只要不贪权恋势,转而对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潜在的危机感和恐惧感也就随之消除殆尽。《反经》曰:&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悉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说。贵清净者,以席上为腐议;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或推前王之风,可行于当年,有引救弊之规,宜流于长世。稽之笃论,将为弊矣。由此言之,故知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不失其时,其道光明。非至精者,孰能通于变哉?故善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是故审法度而布教令,则天下治矣。&
  诸子百家的学说,论述的都是当世政治的功过得失,我们已经都认真详细地加以研究过了。然而世人对为政之道大多存在误解,只偏好于某一种学说。尊崇清净无为学说的道家,视懦家学说为迂腐;拘泥名实的名家,却认为道家学说荒诞;有的人推崇古代的王者之风,认为现在依然可以实行;有的人征引切时救弊的成规,认为应当流传于后世。其实如果认真考究,这些认识都各有各的弊病。由此可见,有法与无法,应当根据时代的不同加以讨论,时代结束了,实用于那个时代的政治方针也就失去了效用;时代向前发展了,政治制度也要随时代而发展。只要行动不错过时机,前途必然光明。又何必因为害怕治乱周期而枉造杀孽,蔑人谋反?
  事实上,&谋反&这顶帽子,只适合扣在开基立业之人与及在世道昌平之后,犹欲祸乱天下,趁机称孤道霸、威福由己的人头上,道理很简单,如果当初不是开基立业之人自己打着&解万民于倒悬,救天下于水火&的旗号,从而&首倡义兵&,推翻前朝,革故鼎新,他们的子孙后代又何以会在今天达到俯拾辄尊、颐指气使的地位?故而&谋反&这一力贯千钧的称号,送之于历朝历代的开国者最为合适不过,倘若加于市侩小民、草根学者,实是无法承受之重。
  众所周知,债少容易偿还,任务轻松容易完成,任务不重容易上进。最高统治者把握住简明扼要的国策,臣民就容易建立功业。这样一来,为君为臣就永远不会互相讨嫌。社会到了末世,其法律的特点是繁杂而苛刻,然而真正犯罪的人却捉不住,可是动不动还要严惩重罚,于是罚不胜罚,严重危害社会的却不敢杀。人民大众为这三种重负所困扰,就变着法子来欺骗上级,虽然采用严酷的刑法,也不能禁止奸诈与邪恶。治理国家有其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以有利于人民为出发点,政治与教化有其最基本的规律,那就是以令行禁止为最高原则。
  &高为量而罪不及,重为任而罚不胜,危为难而诛不敢,匿为物而愚不识,远其涂而毁不至&正乃政治改革中的大忌,须知&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如果当途者依旧要&口衔天宪,独霸坤纲&,致使&忠臣危死不以其罪,奸臣进用不以其功,明谏者遭显诛,腹议者受隐戮&,那么即便极少部分的犬儒、市侩、禄蠢、顺民可以忍受,恐怕大多数信奉&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平民百姓与知识分子却是不能忍受。
| 来源日期: | 责任编辑:张白烨
关注共识网微信和微博
关注共识网微信,我们一起来看历史教科书的背面,一起来听主流媒体上沉没的声音,一起来思考至今没有答案的问题:“中国往何处去?”欢迎扫描二维码来加入我们。
微信号码:igongshi
对本文发表看法,请电邮:,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来信栏目并获赠图书一套。
凡本站转发文章,如刊发媒体不同意的,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凡注明来源“共识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
把文章分享到:
------分隔线----------------------------
一切有价值的历史研究,总是在观照现实生活中获得当下意义。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本文所说的中国古代王朝,不只是指大的朝代,也包括大的朝代中的小王朝。所说的动乱,...
在考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问题时,元朝灭亡后的那几十年中人们对元朝的态...
暹罗就是现在的泰国,日本人打朝鲜,你让泰国不远万里派兵去支援,这不神经病吗? 明...
今年是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发表70周年。70年过去,我们国家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织经 一本千古奇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