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太空实验视频在太空授课,作了哪几个实验

第A06版:太空授课?
神奇!王亚平太空制作美丽水球
五个实验演示失重环境下奇特的物理现象,精彩纷呈令人神往
&&&&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课,昨日上午10时12分许,由烟台姑娘王亚平主讲。在短短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王亚平展示了航天员称体重、太空悬空打坐、弹簧秤实验、小球单摆实验、陀螺实验、水滴试验、水膜实验、水球实验等物理实验。演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科普物理常识。这些内容想想就让人神往,事实上昨天太空授课的内容精彩纷呈,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悬空打坐,王亚平施展“一指神功”  昨日上午10时左右,在全国人民的热切期待中,备受瞩目的“太空授课”进入了倒计时。10时12分左右,航天员熟悉的面孔出现在了电视机面前。通过直播画面,宇航员遨游至“太空讲台”停了下来。“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王亚平在远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实验舱里向大家问好,聂海胜给王亚平做“助理”,而张晓光则在一旁手持摄像机,记录下太空授课的全过程。  失重是太空环境中最独特的现象,失重环境下物体会发生什么神奇的物理现象?王亚平让指令长聂海胜表演了几个“高难度”动作。聂海胜在空中盘起双腿,表演着“悬空打坐”,“我还有‘大力神功’呢!”王亚平用一根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飞了出去。宇航员现场给我们表演了一场武林大片,在太空失重环境下,人人都能成为“身轻如燕”的武林高手。在质量测量仪上,聂海胜的体重显示为74千克,那质量测量仪用的是什么物理原理呢?王亚平自然地引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我们设计了一个‘弹簧―凸轮’机构,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就是刚才把指令长拉回到初始位置的力,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光栅测速系统,能够测出刚才身体运动的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身体的质量了。怎么样,很巧妙吧!”  轻轻一推,小球失重做圆周运动  观众还沉浸在王老师留下的悬念中,下一个太空实验演示已经紧张有序的开始,王亚平把单摆固定在展示平台上,“现在我把小球放到这个位置,同学们想一下,如果此时我松手,小球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观众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把眼光聚集在了小球上,聚精会神地等待王老师松手后小球的反应。小球并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做往复摆动,王亚平把它提高一点,小球仍然没有往复摆动。“因为在太空中小球处于失重状态,没有了回复力,所以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作往复摆动。”王亚平说到。如果推小球一下,小球又会如何运动呢?王亚平手推了一下小球,小球竟然做着圆周运动,她换了个方向演示,结果相同。“王老师”揭秘原因,小球处于失重状态,即使一个很小的初速度,它也能绕摆轴作圆周运动,但是在地面上却需要一个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够实现。  演示结束,王老师不忘调动同学们参与互动,“同学们,你们有什么问题吗?”王亚平问到,话音刚落,神十地面课堂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一位同学表示想知道在太空里还有没有上和下的方位感。王老师并没有先回答同学的问题,而是给大家表演了一个“杂技”。  在聂海胜的帮助下,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做了两个90度旋转,给了同学们直观的感受。她说:“在太空中我们自身的感觉,在方位上无所谓上和下的区别。不过在天宫里,为了便于工作和生活,我们也人为地定义了上和下,并且把朝向地球的一侧作为是下方,并铺设了地板。”  水膜注水变水球,现王亚平倒影  一个彩色“陀螺”的出现意味着第三个实验开始了,但整个太空授课的最高潮出现在最后两个实验中:太空制作水膜和水球。  王亚平拿出一个饮水袋,打开止水夹,奇特的现象发生了,水没有自己流出来。“如果诗人李白在天宫中生活,大概他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了,在失重状态下,根本就不可能会‘飞流直下。”王亚平挤出一个水滴,晶莹剔透的小水滴没有破碎,而是悬浮在空中,王亚平感叹想用它串成一串水晶项链。为了避免它到处乱飞破坏仪器,王亚平张嘴把飘浮在空中的水滴吃了进去,画面让地面上的观众非常惊讶。  一个金属圈,一袋普通饮用水,王亚平能用它们做出什么来呢?观众们好奇心高涨,只见王亚平把水袋打开,把金属圈慢慢地放到水袋里,轻轻地拉出来。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观众眼前出现了一个漂亮的水膜。那这个水膜结实吗?王亚平轻轻地晃动它,加大力度来回地摇晃,水膜仍然没有破裂,而是甩出来一些小水滴。水膜真够结实,王亚平把一个中国结贴到水膜的表面,水膜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接下来还有更神奇的,你们想看吗?”观众的好奇心已经上升到了嗓子眼。王亚平重新做了一个水膜,并一点点往水膜里加水,只见水膜在一点一点地变厚,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水球的中间有很多小气泡。“刚才注水用的饮水袋中本身它就存在着很多小气泡。”王亚平用注射器把小气泡逐个抽了出来。一个明亮如水晶的水球出现在了面前,透过水球,我们看到了王亚平美丽的倒影。  王亚平将气泡注入水球,奇怪的是这两个气泡并没有融合到一起,而是单独地存在着。把气泡抽出来后,王亚平把带颜色的液体注入到水球中,红色的液体在水球中慢慢晕开,透明的水球已经变成了一个红色的水球。水球停留了几秒后,聂海胜用吸水纸把水球吸走,美好的景象消失不见。(YMG记者 汪道霞)王亚平谈授课实验失败可能:面对宇宙都是学生
阴天转小雨 最低20℃ 最高25℃
?????????????
&&&您所在的位置:&->->&&
王亚平谈授课实验失败可能:面对宇宙都是学生
日期: 08:37:20 作者: 来源:京华时报
    王亚平  面对浩瀚宇宙,其实我们都是学生。  ――王亚平  ■人物?王亚平  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共党员,学士学位。1980年1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0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少校军衔。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近三年的航天员训练,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太空梦源自10年前  像很多中国人一样,王亚平的太空梦源自10年前杨利伟飞天那一刻。  那时,23岁的王亚平还是一名加入空军飞行部队刚两年的运输机飞行员。睁大眼睛看直播时,一个念头瞬间击中了她:中国有男飞行员,也有女飞行员;现在中国有了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  她没有想到,10年后的自己会以中国女航天员的身份远征太空;仅仅在战友们面前讲过飞行计划的她更没有想到,10年后的自己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  为了在太空授课中实现最好的实验效果,王亚平和乘组在地面进行了多次演练。  实验不成功怎么办?王亚平答:“实验做出什么样,我们就讲什么现象呗。面对浩瀚宇宙,其实我们都是学生。”说这话时,她的大眼睛忽闪动人。  张晓光说,亚平是个聪明、可爱的小姑娘,她的太空授课一定会带给大家惊喜。聂海胜说,她是个要强的女孩儿,有时候我们想帮她,但基本插不上手。  第一个飞向太空的“80后”  被同伴们称为“小姑娘”“女孩儿”的王亚平,是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80后”。  “生活中他们把我当作小妹妹一样照顾,但是在工作上,我希望自己成为可以和他们并肩作战的战友。”王亚平说,“我想让大家看到,我们‘80后’是敢于迎接挑战的一代。”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王亚平喜欢摄影,爱听音乐。在满是男选手的篮球场上,她还是进球率很高的优秀前锋。  在结束神十飞行之后,这位一心要探寻奇妙太空的漂亮姑娘还有个小小心愿:陪丈夫吃顿饭,逛逛街,看一场电影。  以微弱之差落选神九乘组  一年前的神九乘组选拔,成绩同样优秀的两名女航天员中,最终只有一人能成为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女性。王亚平以微弱之差落选。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记得,王亚平几乎没有停顿即投入到后续训练中,那么平和,那么坚强。  王亚平高中毕业那年赶上空军招收第七批女飞行员,她被飞行员职业深深吸引,一路过关斩将进了军校。  第一次跳伞,8个女同学兴奋不已。而当跳第二次时,机舱里突然间鸦雀无声――第一次的新鲜与好奇褪去后,袭来的是恐惧……那天返回的车上,大家唱起了《真心英雄》,王亚平和战友们一样泪流满面。  通过层层选拔成为航天员  9年驾驶运输机驰骋蓝天,王亚平安全飞行1600小时,出色完成奥运会开幕式消云减雨、汶川抗震救灾、山东抗旱等任务。  2010年5月,王亚平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中的一员。  超重训练最为艰苦。刚加入航天员队伍时,王亚平一直没能突破二级,身体的极限让她难以承受。她急得不行,一面向“老大哥”们讨教,一面加班加点增强心血管和肌肉练习。第二年,超重训练成绩轻松达到一级。  据新华社  (原标题:王亚平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沪ICP备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47大时代,大梦想——从王亚平太空授课谈起
这是航天员王亚平的倒像映在水球中。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新华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杨骏)6月20日,天宫一号飞船,王亚平面带微笑,正为地面的孩子们上一堂有趣的太空实验课,自信和从容洋溢在脸上。这一刻,恬静而美好。而那份微笑,又岂止一个飞天梦所能概括。
曾记否,80年前,航天之父钱学森赴美深造,是怎样一番心情。“现在中国政局混乱,豺狼当道,我到美国去学技术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效力。”临行前,他向同学袒露心声。
寥寥几句话,每个字,掂掂看,包含的心思有多重?
在美国大学,一位美国学生嘲笑中国人只会抽鸦片、裹小脚,愚昧无知,给年轻的钱学森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屈辱记忆。从外国人的嘲笑,到今天王亚平等人淡然的微笑,沧海桑田,中国人体验的情感,一言难尽。
一个人需要有自信,因为它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起点。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自信同样弥足珍贵。钱老等老一辈科学家苦心孤诣、奋发图强,让中国人有了不少可以载入史册的圆梦故事,“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杂交水稻”等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成为了中国人树立科技自信、追逐梦想的坚固“地盘”。
经过60多年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摸石头”阶段,和这10年的自主创新,中国人逐渐沉淀出了那份自信。
嫦娥上天探月,神十飞天,对接天宫,创造中国精度;蛟龙入海,载人深潜突破7000米,创造中国深度;2011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专利申请国……
在如今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科技始终居于龙头地位,可以说是撬动中国梦实现的“杠杆”。
从冒着狂暴的黄沙,顶着火辣的烈日,在人迹罕见的大沙漠中风餐露宿,到在高度现代化的实验室与外国同行合作,中国科技人员所走过的历程,也是整个民族科技发展的缩影。无论环境怎样变,成果怎样推陈出新,这其中的自强不息,报效祖国,坚守梦想,从未改变。
历史的天空,总有一些相似的星光交相闪耀。60多年前钱学森毅然回国的故事,依然在续写。
辞去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的终身职位,放弃500平方米的独栋花园别墅……谈起几年前的回国决定,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说,“那只用了一个晚上”,“很多人认为我错了,认为我疯了……”
施一公回到的祖国,早已不是那个刚从积贫积弱中爬起的国家。从科研环境,到机制和人才建设,都取得长足进展。但施一公与钱学森一样,他们的归国都源自那份对祖国难以割舍的情感。爱国者,欲其国之强也。
千古兴业,关键在人。中国实施“千人计划”以来,像以施一公这样的海外归国专家为核心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正迅速崛起,造就了知名专家集聚、优秀成果频出的科研阵容。据不完全统计,“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已引进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1600多名,青年人才数百名。
施一公的归国举动,再次带动大批一流的海外华人科学家回国工作。这种现象,被媒体称为“施一公效应”。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人才汇聚、专家云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撑起了这个大时代,也撑起了更大的梦想。
人才回国,中外交流正推动中国在某些领域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而树立“干大事”的信心和勇气,敢碰重大科学命题,成为了新时代的大梦想。
就在几个月前,中科院物理所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团队,成功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称为诺贝尔奖级的成果。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中国的“天河”超级计算机,2010年运算速度全球称冠,本月17日,“天河”的运算速度再次登顶世界之巅。
而怀揣着干大事的梦想,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在10年间完成了华丽转身,成为世界最大基因组研发中心,其发起的世界级研究项目中,许多都由三十几岁的年轻人挑大梁。
中国载人航天的脚步仍在继续,蛟龙号探索深海的脚步不会停止。从宇宙到海底的遥不可及,被中国科技工作者用一场梦想的交集化作咫尺。但中国人的梦想不会止步于此,而是向着更深、更远、更高、更广阔的领域迈进。在国际科研合作舞台上,人们将会更多地看到,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洋溢着王亚平脸上一样的灿烂而自信的微笑。
四海贤聚,八方来风。如今,由青年人才组成的创新大军浩浩荡荡,正为中国智慧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当年钱老在国外受到屈辱、思念祖国时,可曾依稀梦见今天之中国科技进展,年轻科学家的活跃,以及中国人自信的微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王亚平太空授课有什么意义?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王亚平太空授课有什么意义?
王亚平太空授课有什么意义?
神十飞天,太空对接,美女航天员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太空科学知识,她铿锵有力的声音透过云层,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也不禁为之震撼.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伸出了橄榄枝.  其实,太空授课并不是我国航天员的首创.早在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就曾经制定了“教师在太空”计划,女教师考利夫被幸运选中.然而,事与愿违,不仅考利夫没能顺利实现太空发声,就连“挑战者”号因意外爆炸,成为了太空实验的牺牲品.时隔21年之后,美国教师芭芭拉·摩根再战太空,并在“奋进”号内讲授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太空第一课”.尽管整个过程只有短短的25分钟,但是,它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人类太空旅程的新篇章.此次,王亚平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亚平太空授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