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的养女有脸书吗?

大银幕上永远的小老头儿——伍迪·艾伦
9:49:39&&来源:&&作者:Videohead&&
  多年以来,影迷们最为熟悉的,其银幕形象,是一个喋喋不休(有时甚至呶呶不止)、雄辩滔滔(有时不无歪理或谬论)、碎嘴的小老头儿。这个神经质的小老头,始终一边碎碎念,一边局促不安地搓绞着双手、扳弄着手指、神经质地啃咬指甲─像是苦于语言之根本匮乏似地,打着虚弱的手势。对伍迪艾伦而言,说得愈多,就愈是感到语言本身的欠缺与限制、愈益发现辞不达意、愈加感到不是我在操使语言而是我被语言摆布,于是,伍迪艾伦就必须说得更多,一边嗫嚅着,像是自辩又像是反驳─然而,这正是伍迪艾伦向上帝、向世界、甚至向自己回嘴的方式。
  或许这是因为伍迪艾伦是整个电影史上,最鲜明最典型的处女座导演:啰唆唠叨,内心纠结,爱恨不轻易说出口(一旦说出口了又立即懊恼反悔),脑内小剧场跑马灯似一出接着一出、永无落幕之日…我总觉得,伍迪艾伦只不过把这些小剧场投影在电影院大银幕上而已。
怀疑主义者的自问自答
  时至今日,伍迪艾伦年逾古稀却仍然保有一颗童稚之心,好似刚刚降生于这个世界,一切都还没有名字,羞于或怯于时时拿手指去戳去点、但黑框眼镜后面的眼睛自幼就流露出他的处处存疑,时不时丢出「大哉问」或「天问」。
  这个怀疑主义者啊,再怎么老、都还是个小男孩──自传式电影(Radio Days, 1987)是个铁证。这些质疑,大至追问神的存在与否?存在本身意味着什么(海德格式的追问)?以及,生而为人,除了我很抱歉之外,究竟还有什么意义(比太宰治还要令人发指)?……小至性爱挫败而来的、自虐式的自我质疑:为何我不够粗不够久呢?我到底有没有魅力呢?为何她不爱我呢?我爱她吗?爱和性之间的关系是甚么呢?爱和文学、恋与诗又是怎样相互启迪彼此缠绕呢?最后,究竟甚么是爱呢?……无论出于「孩童是最纯正的哲学家」,还是出于成年礼睡过了头导致中二病间歇发作一生,或者出于死去活来、死了又活了的少年维特,又或者出于彼得潘式中年男人的一直有点烦……这些质问,哪怕追根究柢也势必没有确凿稳固的回答。
  面对这些不由自主的质疑、以及必然尾随而来的无解挫折,伍迪艾伦只能藉由自我解嘲,或者以谐音字或岔出去的梗来转移焦点、声东击西加以遮掩,又或者抛甩出一则又一则笑话、顺势Pass过去。或许,伍迪艾伦职业生涯之初那脍炙人口的 talk show,其实根本是他自己的 talking cure。在座椅上如同在躺椅上的我们这些观众,像极了病态心理医生,既忍受又享受他的絮絮叨叨、自言自语,却也不知不觉疗愈了自己。同时,脱口秀(talk show)也预示了他日后的电影风格:妙语如珠,吉光片羽,洋溢着爵士乐的即兴风格(伍迪艾伦恰好本身也是一名爵士乐手),包括其作品里的毫无凿痕的日常剧场感、以及伍迪艾伦在拍片现场的导戏风格。
犹太知识分子的爱与死、罪与愆
  这种上至神明下至身体的上下求索,很大部分源于伍迪艾伦所属的族裔传统。出身纽约布鲁克林的犹太移民家族,伍迪艾伦一直充满了典型犹太知识分子的思虑与焦虑。不知为何,比起清教徒那种天真的禁欲主义与荣耀上帝的工作伦理,天主教或犹太教对于神、对于欲望,总是世故揪心得多--前者趋于黑白分明,后者灰阶暧昧、影影绰绰、有时甚至巴洛克奇观(比如西班牙导演布纽尔);若说前者适宜白底黑字,那么后者或许更适合于电影的声光。犹太知识分子的罪与愆,朝向上帝的小圆帽以及我总怀疑夹沾了盐粒的长胡须,是伍迪艾伦一生苦恼的平均律。
  伍迪艾伦的犹太文人神经质,除了这里那里、琐琐碎碎地表现出对犹太歧视往往过度的敏感、不放弃任何机会夹缝以机智语言嘲刺纳粹诅咒希特勒,也表现在一以贯之对于北欧导演博格曼的孺慕崇拜上──哪怕信仰不同宗,二人都同时是最异端的虔信者、也是最虔诚的异教徒。
  博格曼的沉郁、冷肃、压抑与激烈,绝非只是北国冰雪的长年浸染,而是与风格迥异的伍迪艾伦一样,殊途同归地、同样纤弱敏感以至歇斯底里地诘问着神的仁与不仁(详见乔布记)、被造物如麦子落地之后怎样长出意义或长歪了变成芦苇只好思索人生的意义或有无意义、对上帝的爱怎样在撒旦的干涉中和对女人的爱相互抵触、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进入卧室时蛇怎样从地上直立了起来…救赎为何?我能否得救?但我动辄得咎;爱是什么?我能被爱与爱人吗?但我总是爱出了恨。
  多数时候,伍迪艾伦以电影人物的彷徨、交谈、以及到纽约艺术电影院所看的电影,呈现了博格曼的影响;但也曾经为了正面严肃回应博格曼,伍迪艾伦垂手敛容、正襟危坐,命题作文般以(Love and Death, 1975)、《罪与愆》(Crimes and Misdemeanors, 1989)作为致敬,也以(Interiors, 1978)、《汉纳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 1986)来平行呼应博格曼同样由顶尖女演员彼此周旋角力的(Persona, 1966)以及(Cries and Whispers, 1972)─它们都可以列入女性电影的极致、刻画女性心理皱褶与爱恨情谊几乎到了底。
  正如博格曼和丽芙邬曼的银幕内外纠结,伍迪艾伦的婚姻,从黛安基顿、米亚法萝、直到备受非议的养父养女之恋,这一连串的情感波折,几乎也平行对应一般地呈现在《安妮霍尔》(Annie Hall, 1977)到(Husbands and Wives, 1992),无疑搬演了博格曼近乎密室杀人事件一般、「伤我最深的皆我最爱者」的《婚姻场景》(Scenes from a Marriage)。
  不过,虽然博格曼在宗教气氛最为浓厚的(The Seventh Seal, 1957)里让死神与骑士对奕,但伍迪艾伦却先后在《爱与死》和《塔罗牌杀人事件》(Scoop, 2006),把黑袍镰刀死神包裹在喜剧的彩衣里,这是费里尼──费里尼那种马戏团式、终至狂欢节般的梦幻,或许启发了伍迪艾伦早期的笑闹剧(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But Were Afraid to Ask, 1972)与(Sleeper, 1973),直到中晚期益臻圆熟的(A Midsummer Night's Sex Comedy, 1982) 与(Everyone Says I Love You, 1996)。
  至于费里尼(8 ? ,1963) 藉由后设电影之框架体裁,摸索创作的瓶颈与突破,分梳戏剧与人生、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线与互渗,整理情感与人际的线团与包袱─私自猜想,这部片必然是伍迪艾伦的孤岛片单之一,否则就不会有(The Purple Rose of Cairo, 1985)、《百老汇上空子弹》(Bullets Over Broadway, 1994)、《玉蝎子的魔咒》(The Curse of the Jade Scorpion, 2001)、以及《好莱坞大结局》(Hollywood Ending, 2002)这些有趣的后设电影──毕竟,许多后设电影都太学究、太无趣了。
  话说回来,若非伍迪艾伦的神经质,念兹在兹于绝对实存vs.相对虚无的「本体论苦恼」、存在主义式的苦恼,那么伍迪艾伦或许不会热衷于后设电影,以电影探究与实验电影本身──难道这些苦恼不正好贴合了电影这种媒体和装置的独一特质么?电影的声光明暗、sight 和 sound,几乎有如魑魅魍魉、幽魂吶吶,到底是本体、还是本体的投影或残影呢?也难怪,伍迪艾伦的后设喜剧片,总也带有忧郁的暗影。
斜背包袱的文艺中年,一点都不灵光的都市漫游者
  时下的文青还看不看伍迪艾伦的电影呢?(Midnight in Paris, 2011)之后,当代文青会逆反脸书的时序回头找伍迪艾伦的前作旧片来补课吗?
  伍迪艾伦终归是一个「真文青」。真文青首先必须是「老文青」,年纪上的老、以及风格上的老派──愿意(或不知不觉)耗费了迄今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在知识焦虑中不止歇地啃读经典,否则,他的笑料无法那么像是翻开百科全书随手捻来,也难以包含那么多典故、而且引用出处,总是来自那些大部头砖块书(比如杜斯妥也夫斯基与托尔斯泰、希腊悲剧或莎翁喜剧)。或许,只有被那么重的书压过、掉入那么深的渊里,才能如此举重若轻──这是卡尔维诺所说的「轻盈」。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伍迪艾伦的电影,始终都是引人思索的喜剧,尤其是那些善于挖苦和尖酸、嘴贱又泼刺的知识分子或读书人。
  然而,伍迪艾伦的电影,虽然属于「知识分子拍的电影」,但不见得是「知识分子式电影」──后者需要一整套电影史或者电影理论的教养,往往要像苏珊宋妲那样,不只书房内读书伏案写作、也要钟情银幕勤跑戏院的知识分子,才看得懂。正如左派份子拍的电影(比如高达),不完全等于左翼电影(比如华依达);而伍迪艾伦是个典型美国东岸的自由派。
  伍迪艾伦是个彻头彻尾的都市人。每部电影的背景,几乎皆是他自幼生长(布鲁克林)、启蒙发迹、看来势必终老于此的纽约市。东岸知识分子气味(或者学究气)浓厚,恰好对立于千禧年前后、混合了世纪末颓废与世纪初雀跃(二者都表现在狂欢般的炫耀式消费上)、四个都会摩登女郎的。在哪几年,后者比前者更能替纽约代言。
  如果说,伍迪艾伦是「都市漫游者」,似乎有点煞风景,因为他一丝一毫没有撒旦诗人波特莱尔那种黑暗浪荡子的魅力(或许,当今只有克里斯多福诺兰的蝙蝠侠或者卜洛克笔下的马修史卡德,才具备了这种风靡世人的魅力)。说起来,伍迪艾伦或许比较接近于「灵光消逝殆尽之后的本雅明」。伍迪艾伦和本雅明都是典型犹太裔知识分子,既知性又诗意、同时是博学的学究和伤感的诗人。这么说来,在都市漫游者的系谱上,伍迪艾伦虽以黑色喜剧代替了波特莱尔的恶之华诗歌,但终究实现了本雅明生前那个「全部以引述而来的格言锦句所写就一本书」的未竟梦想──他的电影,似乎都是由金言佳句编缀而成,让观众忍不住画圈或抄录下来。
  奇怪的是,伍迪艾伦虽然是个老纽约客,照理说应该在纽约这座国际大都会里熟门熟路、悠游自如,但不知怎么回事,银幕上的他,置身于纽约,却又似乎总是左右支绌、格格不入─他始终神经质地搔首跺脚、时常踢到铁板而歇斯底里起来;、《安妮霍尔》、(Manhattan, 1979)、《曼克顿神秘谋杀案》(Manhattan Murder Mystery, 1993),都是害羞的伍迪艾伦写给纽约的情书。
  千禧年之后,伍迪艾伦终于鼓起了勇气、搭上了飞机,横越大西洋,空降于他未曾亲临造访、但铁定透过文学经典或老艺术片而好像早已熟稔了的欧陆城市。有人会说伍迪艾伦「临老入花丛」(比如巴黎就是一座花都──伦敦或巴塞隆纳不也是吗?);但我认为,克服了飞行恐惧的伍迪艾伦,装上了可能会融化的翅膀,在晚期风格到来以前、或者根本是为了创造晚期风格,试图跳脱了他此前熟悉以至于可能习焉不察的片厂(整座纽约城市就是他的片厂)、已然显露局限性的格局,希望在异域城市与外邦人推搡碰撞、擦出火花。
  于是,老影迷们有了耳目一新的伦敦三部曲:(Match Point, 2005)、《塔罗牌杀人事件》(2006)、(Cassandra's Dream, 2007),继之西班牙取景的(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2008),以迄似乎让一整个新生代影迷认识了(或发现了)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这部片已经不只是写给城市的情书了,更是写给电影史和艺术史的情书。不知为何,虽然伍迪艾伦始终给予我一种「小老头儿」的银幕形象,但是直到了这部《午夜巴黎》,我才感觉:伍迪艾伦好像真的老了。
永远的小老头儿伍迪艾伦
  或许很令人讶异,但是对我而言,纽约的伍迪艾伦其实和台北的蔡明亮很像。纵然前者絮絮叨叨啰唆死了、而后者静默喑哑沉闷得要命;一方依随古典好莱坞三幕剧叙事结构、另一方长年实验电影语言打磨前卫形式。然而,二者都是那种拍了愈多电影、就愈加证明自己是「此生只拍一种电影」的导演。
  这类导演的「作者印记」或「签名风格」显著而深刻,每逢新作面市上映,总召唤我这一类漂泊老影迷(或许已经四年半没有进戏院看电影了),彷佛返乡游子一般匆匆往赴,进入戏院时却不免有点踌躇起来,有点近乡情怯,但在座椅上落坐不久却立即感到了一种怀旧的美好,恍若重新落入最好的时光:面向银幕,忍不住由衷地长吁短叹起来,「啊时移事往,人事全非,一切都变了,只有你这位老友始终没有变哪。」─李康生依旧安静喝水、沉默抽烟,缓慢行走在都更推土机来回辗压因而地貌急剧变化的台北;而伍迪艾伦这个永远的小老头儿,仍然走在风景恒久流动变幻的纽约街头上(这么多年了,我始终没能因为看伍迪艾伦的电影而熟悉、而能够指认出纽约的街区与地标),仍然在那儿神经质地啰唆念叨、皱着眉头说着机智的笑话和讽刺─然后,以苦笑来结束一个镜头、或者一部电影。
(编辑:玄)
放映周报的其他评论
其他媒体的精彩评论
来源:《》&
来源:《》&
来源:《》&
来源:《》&
热门影评排行
特约影评人专栏
《美食大冒险》:舌尖上的“郑和下西洋”
《等风来》:幸福在哪里?
《11时》:勇敢踏足命运的怪圈
《白宫管家》:政治的影像与影像的政治
2013韩国电影的再次飞跃《破产姐妹》算得上是一部好美剧吗?
该剧凭借主角性格特征以及无下限的吐槽类笑点赢得了大规模的粉丝追捧,但是在年度佳剧的评选和奖项的提名上,该剧基本无缘,甚至获选最差剧集之一(内容低俗遭评论家诟病)。那么,大家追捧并热烈讨论的这部情景喜剧,到底算不算得上好呢?
按投票排序
提到大胸女,很多人脑中的第一反应——胸大无脑。   第一眼看到大胸貌美的Max,以为不过是剧中充当花瓶的肉弹角色。   看了几集,发现这妞不但波大,脑容量也挺大的。   貌美腹黑,还有着犀利无比的毒舌,善于吐槽且每次都能吐到点子上,槽点找的比G点还准。   可以面带微笑的反驳顾客的无理点菜,连续拒绝餐馆老板的facebook好友申请。   而吐槽时掺杂的黄段子,一语双关到让人忍俊不禁。   如果仅仅是一个刻薄且善于吐槽的大波妹,不过是美国大胸版的鉴婊达人雪姨,那么大家不会爱的这么厉害,   可剧中的Max没有这么苍白单薄,她表面尖酸刻薄,实则却善良热心。   角色丰满的如同她的身材,对于这种女人,民间有句老话形容的好:刀子嘴,豆腐心。   一边吐槽着破产富家女Caroline不过是金发芭比,什么事情都不懂的大小姐。   一边明明自己过的也很艰难,却收留无家可归的Caroline,两人相依为命。   一边抱怨Caroline的马在院里随地大便,可给马铲掉大便,出门遛马的也是她。   脑海中不禁出现一句形容Max的话:“胸脯不止四两,情义远超千金。”   本剧也像Max一样丰满到极具立体感,表面三俗的很,对白中黄段子层出不穷,剧中配角也很出彩:   貌似蠢萌天然呆,实则为人很善良的老板阿Han,   及其自恋老是言语骚扰二女的搞笑咸湿厨师Oleg,   温暖温柔的黑人大叔Earl,   治愈系热心大婶Sophie。   剧情却让人感动无比,看完后感慨不已。有这么一幕:Caroline和Max吵架后,赌气搬出Max的家,独自去酒吧买醉。喝醉后,没有钱,没有朋友,没有地方可去,最后还是回到了Max家。Caroline对Max说:“我现在没有钱,没有朋友,没有地方可去,我一无所有,太需要开那个面包店,我知道你害怕成功,但我相信你的梦想,求求你了,我们一起合作,我们会成功的。”   哪怕生活再苦逼,两人却始终不放弃梦想。爱吐槽的人儿运气往往不会太差,为梦想奋斗的两人更具魅力。喜欢这种生活气息十足的美剧, 主角们满口荤段子,各种无节操无下限 。明明自己过的很苦逼,却从不轻易放弃, 在毒舌中散发出来的温暖,远比单纯的说教有意思的多。   胸脯不止四两,情义远超千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步发于我的微信订阅号:cmf2015,写一些文字,欢迎来聊电影。
<破产姐妹>笑点非常不自然,可是笑话还不错,无聊时候打发时间还是可以的,但是我不认为它可以继续火很久。
非常爱看情景喜剧,也看过不少。同意大家的观点,《2 Broke Girls》只能算一部还可以的情景喜剧,7分吧。受启发,想到用一点简单的数字来解释。情景喜剧比起正剧来一般场景更单一(要不怎么叫 ‘sit’com 呢),人物更容易扁平化,还要穿插集中很多笑点,所以剧情发展通常会简化处理。换句话说,想要营造出经典,就要花更长的集数,这在美剧的体系里就意味着更长的播放年头。在这漫长播出过程中,想要不被砍掉,主角之间的互动和喜剧冲突的丰富程度就十分重要(以及逐渐培养出的观众对角色们的依赖,后面还会讨论)。一集20分钟情景喜剧的典型模式是双线或者三线,各自占5-8分钟的剧情(有时候有交叉),最后3-4分钟点题,然后可能留出一分钟做最后的梗或呼应开头的梗。而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不同线主要角色之间的排列组合的可能性就基本决定了整部剧集的丰富度,而这种排列组合的可能,是随着主角人数的增加而呈现指数级增长的:殿堂级的《Friends》,10季 全世界都知道有6个主角。虽然往往一提起来是 Ross 搭 Rachael,Chandler搭 Monica等等,但放在整个10年237集的维度看,编剧根据根据不同组合来设置剧情是很平均的。双线的话:可以男人帮 vs 女人帮并进(好多经典集);三线的话可以随便两两组合:官配不说,很多 Phoebe 和 Joey 组合(两个各种搞不清状况的);Ross 和 Phoebe(严谨书呆 vs 跳脱大姐)的集都很好玩。哪怕到了后期,大家该婚的婚该有孩子的有孩子,相互之间的各种组合也一直存在。当然,这方面的最佳例证是,《Gossip Girl》......国内正红的《生活大爆炸》,正播第7季 TBBT 共有4+1共5个主角,排列组合可能性同样很多。Sheldon+Leonard常规, Howard+Raj官配,三人团+Leonard&Penny 小两口,Raj+Sheldon 有抢办公室那集,Howard和Leonard一起争过姑娘,各种组合戏份都不少。编剧到后来还扩充了Bernadette和Amy两个角色,两人现在也已签了长约,被当成主角对待。这样大家喜闻乐见的男生小团体 vs 女生小团体戏份就可以上演了,以前 Penny 一人独木难支。创造过史上收视率最高之一《好汉两个半》 ,8季(不算 Charlie Sheen 被踢走之后) 个人很喜欢的剧。主角一共3个人,但管家 Berta和可爱的跟踪狂Rose 以及Charlie 老妈形成了异常强大的配角团,三人哪怕各算0.5,主角也有4.5人。同时此剧的一大占便宜之处是由于主角Charlie 的人物个性(其实也是演员本人个性…),2.5men有走马灯一样的 hot girls 来客串(Megan Fox 当年来的时候嫩得就像个高中生,我是说长相而不是身材…),这种排列组合的冲击感也足够支撑剧情丰富度和维持观众的新鲜感。 今年大热艾美拿奖到手软的《摩登家庭》,正播第5季(再签3季问题不大) 这部就更别说了,三个家庭,9个主要角色。互动方式很丰富,人物性格扩充度非常高,人物多使得编剧素材一抓一大把。 另一部长寿剧,在剧情结构设置上非常创新的《老爸老妈的浪漫史》,正播第9季最终季。铁打的5个主演。 国内的殿堂级神作不用说了,《我爱我家》,一大家子全是人。 近两年很热的《武林外传》基本就是复制了《Friends》的模式,宁财神在剧里也写了,六人行必有我师。最后说《2 Broke Girls》。 说2BG,可以拿它和我的个人挚爱《Will&Grace》(共八季)来比较一下。如果说评选「毒舌」类剧集,《Will&Grace》可以算是史上的高峰之一。W&G也有这类剧集的那些通病——剧情相对薄弱,人物性格更极端(Sheldon在我看来逾越不了Jack),各种典故、暗语、彩蛋不一而足导致观看门槛略高,甚至很多时候为了吐槽而吐槽,剧情都要让步。然而其四位主角毒舌能力之叹为观止,很好地弥补了这些缺点。同时,4个主角线索的线索经常互相穿插,保证了剧情的基本素质,同时4人又能带领各自的配角扩充剧情,于是整个剧集在保证基本水准的情况下又个性十足,于是,不喜欢的人会不甚感冒,但喜欢的人就会是极忠实拥趸。 反观《2 Broke Girls》,真正主角只有两人, Max 和 Caroline. Han、Oleg、Sophie 和Earl 的角色脸谱化都过于严重,只有围绕主角展开剧情的能力而没有自己扩充剧情的能力。Max 吐槽虽然有趣,但还撑不起来一整部剧(虽然两个主角以不同方式养眼)。二人的主线开Cupcakes店越走越弱(本来结尾资金累积的设定有那么多文章可做,可惜了),所以剧情常常处于找不着北的阶段,没有什么明显的推进。情景喜剧由于剧情不会很复杂,所以其实比正剧更依赖「观众对角色本身的喜欢」,想想看到后来的《Friends》,大家对六个人已经产生了像家人一样的感情,而且每个人的个性都更加鲜明,所以经常 Joey 刚一开始犯傻大家就笑得不行了;或者看看 TBBT 第一季里的 Sheldon,远没有现在这么极端,但是观众喜欢,就按那个方向写了。后期的很多笑点也自然随之而来,不用费力。但使观众爱上角色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剧情里展现TA的性格和命运:欢喜、悲伤、脆弱、无助,人们永远不会因为一句吐槽本身内容的精彩爱上一个角色的。正如我们从来不是因为那些华服仙履而爱Carrie 和 Samantha 一样。 p.s.最后推荐几部(在国内)不那么红但有意思的情景喜剧,非普适大众的那种口味,但各有特点,也是很好的了解美国社会不同阶层生活的途径。不过有的已经被砍了,观看需谨慎:《The Middle》《Outsourced》《Suburgatory》《Everybody hates Chris》《Community》《30 Rock》《My name is Earl》《Arrested Development》
只能算是一部将就的美式喜剧。肥皂喜剧有个重要特点就是:人物都有独特的“缺陷”,或性格,或职业等等。以殿堂级的《Friends》为例,六个人各个都有明显的缺陷:Ross的工作、Rachel的出身、Joey脑袋大条、Monica的好强和强迫症、Phoebo的神经质、Chandler的工作和家庭。当然,这只是这六个人的一部分“缺陷”。再看《TBBT》,四个极客男,三个有典型的性格“缺陷”,一个看似正常的Leonard,个头又很矮,又偏偏和大胸无脑美女扯到了一起。以上两个经典肥皂喜剧,就这些人物的“缺陷”可以抖的包袱太多了。但相比之下,《2 Broke Girls》就差很多。两个女主角一个大胸嘴毒心善,一个落魄富家女。很难就这些“缺陷”不停地连续地变着花样地抖包袱。《2 Broke Girls》在人物设置上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配角不给力。甚至可以用暗淡无光来形容:好色的厨师,只会一个劲地勾搭两个女主角,除此之外不干其他;他的姘头大胸女Sophie,除了一口让人不知该笑该哭的口音之外,也是别无他处。唯一有点看头的就是饭馆老板Han,长得一副婴儿模样,光这个形象就可以挖掘出很多的笑料。再来看看《TBBT》和《Friends》里的配角。《TBBT》最精彩的配角当属Howard的母亲,从头到尾不见人,每次出现都笑料十足。至于《Friends》,里面的精彩的配角,一抓一大把,已是肥皂喜剧教科书了。所以,从主角和配角的形象来看,《2 Broke Girls》难以有什么大的作为。但,这仅仅是基础不良的问题,而《2 Broke Girls》最本质的问题则是:堆积了大量庸俗段子,甚至这些庸俗段子成了剧情前进的动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这几年口碑收视双赢的《Modern family》,连续获得了第62届和第63届艾美奖喜剧类最佳剧集。《Modern family》根据三个相互之间亲戚关系的家庭来展开故事,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一个同性恋家庭、一个老少配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烦恼,每个人也都有明显的“缺陷”,同时“伪纪录片”的形式极为新颖。这种以家庭温情为基础的调调才是符合大众口味的。《2 Broke Girls》虽然核心也是姐妹情谊,但大量器官以及相关事物的暴露,让整个剧集显得空洞无比。它能够一时之间,引起大众的好奇,但很难长时间保持大众对它的兴趣。
如何定义“好美剧”?如果按收视率、观众群或者寿命来说,2 broke girls完全可以算好。它在这些方面虽然比不上cbs台柱tbbt和曾经的nbc台柱friends,但就目前状况来说,播到5季以上完全没问题。但如果从艺术价值来说,它还不能算合格,至少在我看来如此。首先公共台都是要看收视的,所以不得不为迎合观众做一些违反编剧初衷设定的改动。当然如果不是迎合观众,其编剧也很成问题:故事主线模糊,人物塑造死板没进阶,笑料固然好笑却很生硬。真正好的美剧都在有线台,不靠收视率广告生存,所以够硬气能拍自己想拍的东西。近两年HBO的girls和FX的louie都是很高水准的喜剧,甩破产姐妹几条街。
回头再看这个问题,发现竟然有人能把一部美剧吹成这样。尽量试着从正反两面分析2BG。正面:题材和类型让人眼前一亮,说实话,美剧观众们之前看到这么mean的主角,还都是在各种真人秀里吧。而且mean得这么有水平,还没人能比得过。吐槽无罪,重口无罪。这部剧本来就是TV14的分级。不要随便用低俗来否定别人。这部剧满满的正能量还是感受得到的。人物塑造方面,max是个十分成功的角色。这部剧的制片人也制作过欲望都市,很会塑造特别受都市尤其是单身女性欢迎的主角。尽管这些观众和该主角相距甚远,但她们还是会感觉到自己似乎有点Max。"我虽然会喝酒,说脏话,但我是个好姑娘",这是种很强的认同感。反面:即使是结构不能更简单的sitcom,而且只有一条线,故事流畅性还是太低了,导演和编剧在这方面都有责任,这是个硬伤。越往后越多的吐槽和性,药,酗酒有关,能源自生活的吐槽越来越少,整体水平下滑严重,观众也在用遥控器投票,收视大幅下滑就是最好的证据。吐槽的确是百无禁忌,但是既然你的主角是在追梦,第二季那集Max对那个木偶艺人的所作所为就很过分,那哥们儿虽然娘炮还用木偶碰瓷,但其是不是特别可恨,而且已经是整部剧里和两个主角最像的追梦者了(梦想奇怪人有些疯癫)。两个女孩最后对木偶的所作所为,让我看的有些价值观混乱。
情景喜剧里面从不会缺少关于种族和性的梗。但是这些梗的质量缔造出了will&grace和2BG这样的区别之作。2BG两季观感下来,人物没有成长,角色停滞不前,可挖掘之处越来越少。同时故事主线--两人的cupcake business--到了第二季简直不知道跑偏到哪儿去了。这部剧完全本可以拍成一个可爱的积极的正能量故事,现在却变成了没有黄段子就拍不出来的片子,实在是编剧的失误。配角也不给力。这部剧给人一股粗制滥造的感觉。抱歉。 无论从编剧还是演员,都要下下功夫了。
作为一个普通剧迷,何必纠结一部剧能不能上the best list,剧评家在评选最佳剧集的时候,应该是结合了它的娱乐性和艺术性的,无论是对一个艺术作品还是生活消遣,评价的标准都是十分主观的,所以你只需要关心你是不是喜欢。我的答案是,2 broke girls作为一个给工作了一天,在晚上八点半/九点/九点半坐在电视机前为了图一乐的观众来说,它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这一点可以从其在大批电视剧本中脱颖而出登上屏幕,已经上演了三季且取得过较好的收视成绩就可以看出,反正我看的时候是笑了。但是,2 broke girls还真算不上是一部好剧,倒不是说它内容低俗,sex jokes可以很有意思,但这部剧的问题是它经常为了讲荤段子而讲荤段子,而且有的段子如果第一次讲还能勉强笑的出来,再讲好几遍真的是没什么意思,而且荤段子的笑点往往在于讲的隐晦,而2 broke girls的编剧好像时间很紧一直在赶工,笑料基本上没什么设计。2 broke grils的另一卖点应该是对当代文化的提及,但它和gilmore girls这样的佳作相比真的是弱爆了。而且2 broke girls的笑料质量逐渐下降,收视率也大不如前了。最后,喜剧本来就很难上the best list,能上榜的喜剧又多是黑色幽默居多。
我衡量美剧的标准是长度,8季为界,以上肯定是神剧,以下各有各的情况,比如别对我说谎,大器晚成都是中途夭折,越狱和绝命毒师因为情节构架 不可能 拍成长剧,其实他们都有成为神剧的潜质(恐怕毒已经是 神剧了)。破产姐妹开局不错,矛盾冲突简单明了,人物关系也不复杂,稳定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构架是延长播出时间的必要条件,(比如越狱,情节决定了不能拍8季)。而且破产姐妹笑点辛辣,在美剧中独树一帜,稳定的人物情节,鲜明的特点是破产姐妹成为神剧的两块基石 ,同样这也是生活大爆炸的制胜法宝。有潜质夭折的美剧不在少数,破产姐妹也有很多问题,前面有作者说配角脸谱化,不出彩,这的确是大问题,想一想生活大爆炸中的两位母亲,乌克兰富婆和买糖果的帅哥提供的笑点太少了,而且没有推动情节,编剧借他们的口把想说的话告诉观众而已。不过美国的电视工业有强大的自我修复机制,后面的剧情会在相当程度上参考反馈意见,很多长剧开始也存在类似问题,几季之后角色功能才分化,各自完成自己的笑点。对此我有相当的期待。破产姐妹还有一个大问题,第二季提到了故事结局,吉普赛人 预测Caroline会商业上成功感情上失败,Max会有家庭有孩子。这在以后的情节设计上会有一些麻烦,Caroline和新男友(亦或是糖果男)的对手戏观众会先入为主,如果 带着这样的预期观看这部剧,即使能够把情节处理好也不容易和前面两季风格统一,一旦风格转变了,破产姐妹变成荤口的老爸老妈浪漫史,该剧就彻底失败了。另外Max真命天子出现时机也比较关键,编剧要么把这个人早点推出来 ,让他成为推动人物的第三极,类似于生活大爆炸中的女博士,要么干脆不出现,或者 与 Max邮件脸书联系,出声不露面 ,否则出现太晚会打乱整个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解决 这两个 问题,如果收视率有保证的话,制作方会下功夫精耕细作的,至于段子的质量,我认为 只要制作方肯重视,以后的段子质量会保持住的。总之,破产姐妹有成为8季神剧的资质,但目前比生活大爆炸还差少许(生活大爆炸主角配角的性格塑造已经完成且比较成功,Howard 老娘是亮点,而且主要演员的性格塑造完成,基本进入稳定发展甚至收尾阶段)但同样值得期待。
作为一个sitcom控,我来谈谈我的观点。一般来说欧美情景喜剧的两个重点一个是剧情,一个是人物。剧情包括了背景、设定、事件、主线等等。人物包括了性格、人物背景、口头禅等等。只有这两点都出色才能造就一部成功甚至伟大的剧。但是由于编剧水平、喜好或是演员导演等各方面因素,这两点往往是很难平衡的。就我个人看喜剧这么多年的体验,我来列一下几部喜剧的剧情人物的平衡情况。剧情与人物都很出色的:《老友记》、《摩登家族》、《成长的烦恼》剧情强过人物的:《老爸老妈浪漫史》、《IT狂人》、《冤家成双对》(一部比较小众的英剧,号称英版老友记)人物强过剧情的:《生活大爆炸》、《破产姐妹》说到《破产姐妹》,我觉得是这几部剧中平衡性做得最差的一部,第一季开始几集的剧情还是比较吸引人的,两个女主身份的差异产生了不少笑料,结尾攒钱的设定让人眼前一亮。可以说刚开播的2BG有着成为高质量热剧的底子和前景。然后编剧就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药,剧情越写越无力,本来的几个矛盾冲突引发的笑点越来越少,Max的毒舌吐槽则变成了笑料的主要来源。几个配角则脸谱化相当严重,如果说第一季里几位配角用十分脸谱化的设定来进行角色定位,那到后几季中配角设定依然保持脸谱化就是编剧的问题了。电视剧中人物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寻妈记中的Barney、TBBT中的Howard,都随着剧情的发展有了比较明显的成长,从而收获了大量的人气。而从2BG中的几位配角身上,我们完全看不到他们的成长,他们的作用更像是道具,镜头切到他们的时候说几句符合自身性格的台词,将自己的奇葩设定展现出来,就算完成任务了。虽然说Max的毒舌还是能够吸引到很多人,但毒舌内容的单一化和低俗化却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基本Max在别人说完话后一个停顿,大家就知道她要吐槽了,而吐槽的内容不外乎黄屎尿屁和人身攻击,语气都不带变化的。看多了难免腻味。另外主观地说一句,几位演员的表演也令人难以恭维,M的习惯性笑场,C的浮夸演技,还有几位配角可能是受限于人物设定和台词,呈现出来的表演都十分刻意。总之在我看来,这是一部质量远远比不上它的人气的剧。
算啊不能拿这部剧和老友记以及摩登家庭去比,剧名摆在那里,破产姐妹,就两人,剧情怎么编排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它又不是讲一大波破产姐妹们。所以它就只能靠人物的特点来弥补。Max,负责黄色笑话,胸怀和胸一样大,本身就很有看点,再加上犀利的吐槽,成为这部剧的一大特色。凯洛林呢,很有头脑,不像Max一样安于现状,她偶尔也负责吐槽但主要任务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没有她,小蛋糕的梦想是岌岌可危的,有多少次,是她拉回了Max放弃开店的念头。剧中的两位角色设置很好,生活背景的差异造就了两人的种种冲突,凯洛林自认为很平常的购物在Max看来就很奢侈,凯洛林的生活环境在Max看来简直做梦一般,参考前几集Max去凯洛林家时的行为。所以即使是平常的相处,两人之间也戏份十足,这不得不说是人物设置的功劳。是凯洛林唤起了Max的斗志,是Max教会了凯洛林如何做一个快乐的穷人。这部没有大波人物的情景剧魅力在于设置了一个强劲的目标,开蛋糕店,而且每一集都在围绕这个目标走,剧尾跳动的数字也是在强化这一线索。这一线索也是观众非常关注并且感兴趣的。两个很有看点,冲突不断,怎么看也看不腻的妹纸,加上一个开店梦,还有有趣的周边人物,造就了一部好看的剧。缺点也是有的。这部剧本来可以更有看点的。剧情大都在饭店开展,是Max熟悉的生活环境,而对凯洛林的生活环境就涉入过少。Max熟悉的环境对凯洛林是不熟悉的,所以造成了种种矛盾和不适应,进而挖掘出凯洛林的性格。但是Max很少离开她熟悉的生活环境,就显得对她的背景挖掘不够深。我们知道很多凯洛林以前的事,但是对发生在Max身上的事却仅限于Max夹杂着吐槽的口述。是的,人物有点浮于表面。剧情发展过慢可以理解为编剧在挖一个很深的坑。这部人物很少的剧对蛋糕店梦想依赖性很强,进展越快意味着越早结束。所以,你懂的
吐槽很给力,但剧情太单一,每集都是无休止的吐槽吐槽和吐槽。配角每次出场的情节差不多,跟冯巩的“观众朋友我想死你们了”似的,看个两三次还行,多了就烦了。另外断断续续的看了两季之后,发现很大的一个槽点在于,主角Max每次出现给人的背台词感过于强烈,那大嗓门加上奇怪的语速,特别的不自然,让人很容易出戏觉得像是在背台词。。。所以后来慢慢也就不太看了。。
《破产姐妹》当然是一部好美剧,但是为什么好呢,以下内容会谈到很多《破产姐妹》发散出去的东西,请保持耐心谈《破产姐妹》不可能不谈的两个关键点:《破产姐妹》的制作人Michael Patrick King,以及Michael King最被称道的作品:《欲望都市》大家还记得《欲望都市》里的那对人气爆棚的欢喜冤家吗:Carrie姐和他那位分分合合,让人又爱又恨的Mr. Big:Mr. Big 和 CarrieMr. Big 和 Carrie不过Mr. Big这个外号实在太出名了,以至于大家可能都已经忘记了他的本名,他的本名叫什么呢:John PrestonJohn Preston,在这部女人戏为主的电视剧里,除了四位女主角之外,Mr. Big是King最用心塑造的男一号,这个名字不是随便起的,事实上,John Preston是Michael King在向自己最敬仰的老前辈致敬,美国喜剧电影大师,Preston SturgesPreston SturgesPreston SturgesPreston Sturges是纽约戏剧史上的关键人物,他在纯艺术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贡献,但是对美国电影工业贡献巨大,是工业界的奠基人之一,对于Michael King他们这一代的纽约电视电影人,尤其是喜剧工作者来说,Preston Sturges基本算是他们最重要的精神导师,Preston Sturges对美国喜剧工业最大的贡献是他规范了喜剧的基本人物设定,同时将喜剧语言的运用提炼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Preston Sturges的喜剧代表作《淑女伊芙》(The lady Eve):一个女骗子设局骗一个钻石王老五的钱Preston Sturges的喜剧代表作《淑女伊芙》(The lady Eve):一个女骗子设局骗一个钻石王老五的钱《淑女伊芙》的经典台词:"我需要你就像斧头需要火鸡一样"(I need you like the axe needs the turkey),怎么样,有没有想起“就像老鼠爱大米”,这种完全出人意料,但同时又无比贴切的吐槽方式,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又兼具拍案叫绝的冲动除了这种让每一代美国喜剧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精致喜剧语言外,这种来自两个世界的人物设定也基本定型,另外一部同期的著名喜剧《追星梦难寻》(Stage door)《追星梦难寻》:一对来自两个世界且性格迥异得室友:凯瑟琳赫本(Katherine Hepburn)扮演一个天然呆的富豪家千金Terry,隐姓埋名跑到纽约,目标坚定得想当一名戏剧演员;金吉儿罗杰斯(Ginger Rogers)扮演一个大咧咧的舞蹈演员Jean,每天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两位女孩儿经过了一开始得互不理解后最终成为好闺密《追星梦难寻》:一对来自两个世界且性格迥异得室友:凯瑟琳赫本(Katherine Hepburn)扮演一个天然呆的富豪家千金Terry,隐姓埋名跑到纽约,目标坚定得想当一名戏剧演员;金吉儿罗杰斯(Ginger Rogers)扮演一个大咧咧的舞蹈演员Jean,每天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两位女孩儿经过了一开始得互不理解后最终成为好闺密《追星梦难寻》在播出后引起轰动,尤其是金吉儿扮演得这个毒舌吐槽女,大获成功,火得一塌糊涂,把赫本的风头抢得干干净净,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她犀利得吐槽:朋友Kay工作面试碰壁,Jean安慰她说:没事,姐把肩膀借给你哭,我顺便也洗个澡了朋友Kay工作面试碰壁,Jean安慰她说:没事,姐把肩膀借给你哭,我顺便也洗个澡了一心想约炮的猥琐男和Jean握手,Jean不耐烦地甩开他的手:哥们儿,你们那儿管砍树叫握手吗?一心想约炮的猥琐男和Jean握手,Jean不耐烦地甩开他的手:哥们儿,你们那儿管砍树叫握手吗?戏剧大亨和在夜店走穴的Jean套近乎,Jean说你不是带了女伴了吗,还来找姐干嘛,大亨解释说那是他朋友的妈妈,Jean吐槽到:“你朋友挑妈妈口味也太重了吧”戏剧大亨和在夜店走穴的Jean套近乎,Jean说你不是带了女伴了吗,还来找姐干嘛,大亨解释说那是他朋友的妈妈,Jean吐槽到:“你朋友挑妈妈口味也太重了吧”Michael King来自于宾州的一个爱尔兰后裔的家庭,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儿,还有三个姐妹,在家乡的戏剧学院读到大三之后,他毅然辍学,单身一人去了纽约,除了要挣钱之外,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他是一个同性恋,这对于信仰罗马天主教的爱尔兰家庭来说简直就是灾难,King在纽约没有朋友,他能做的就是不断的跑机会,经过了无数轮的碰壁后,他在一家comedy club找到了工作,做喜剧演员,比如扮演。。。一根玉米,但不管怎么说,他成为了一个纽飘,留在纽约了,在club的同一期培训班里还有Jon Stewart, 对,你没看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政治喜剧脱口秀节目The Daily Show的主持人多年以后,两位老友在Jon Stewart的节目里重逢多年以后,两位老友在Jon Stewart的节目里重逢四年之后,King得到了他在电视界的第一份工作,但是其实也说不上是正式的工作,为喜剧脱口秀《卡罗琳的喜剧时间》(Caroline's Comedy Hour)写草稿,但是节目的经费有限,甚至招不到演员,King和Stewart又免费充当幕后演员,用活鱼表演木偶剧,在紧张的表演之余,King开始自己尝试着写剧本,他加入了一个当地的喜剧剧本小组The Broadway Local,他开始不断地吸收纽约喜剧的精髓,并开始渐渐地发现了自己的天赋:他特别善于描写女性细腻的心理,当你的身份被关上一扇门之后,总会在才华的那一面再为你开一扇窗有一天,King接到了洛杉矶的朋友Cindy Stevenson的电话,Cindy是场景喜剧秀节目My Talk Show的女演员,她有了一个机会主持二线节目A Woman from Ohio,Cindy想请King为她做编剧,King当时租的公寓很小,房间里放了一台老式的苹果电脑(Macs),就是那个键盘比较硬,打起字来啪啪啪响的那种,King就每天用这台老式的Macs兼职为Cindy写剧本,Cindy鼓励King到加州去,她告诉他你要puedo,puedo(我行的意思),当时King已经38岁了,他也在犹豫要不要再放弃纽约的一切再到加州去,他的朋友告诉他“在好莱坞,没有人会认真对待一个40岁的剧作者”,King去向自己剧院的经理Barry询问意见,Barry是一位老派的纽约人,他告诉King:“我想在玩儿musical chairs的时候,总还是有人能抢到椅子的” (类似于国内抢椅子的游戏)King终于下定了决心,他也特别感谢当时的房东(God-loved landlord),他还欠着房东6个月房租,但房东很善良,一直都没有追讨,King离开了这所“永远不用付房租”的公寓和那台陪伴他多年的Macs去了好莱坞,多年以后,King把那个musical chairs的典故写进了自己的《欲望都市》,而当King开始为《破产姐妹》写pilot的时候,他写下了这间不用付房租的公寓,和公寓里的Macs,以及自己在纽约的第一份电视工作Caroline《欲望都市》片场:Michael Patrick King和Sarah Parker(Carrie的扮演者)《欲望都市》片场:Michael Patrick King和Sarah Parker(Carrie的扮演者)King在创作《欲望都市》的习惯,每一季的首尾两集务必要亲自操刀,亮相和离场,这是故事里最重要的两环,这个习惯也在《破产姐妹》中延续,King在《欲望都市》中最喜欢的就是Carrie,因为Carrie也是一个作家,而且她是故事的灵魂,同样可以移植到《破产姐妹当中》,把Carrie拆开分成两半,一半是Max,另一半就是Caroline,King说自己和Carrie很像,“她们”都能细腻得把生活中的小故事一点一滴串联起来,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小故事必须要合乎情理(make sense),在《破产姐妹》中同样如此,King把关的首尾控制得非常精准:就像伍迪艾伦(Woody Allen)无数次反复强调的一样,如果没有实质的付出,不管Max和Caroline怎么折腾,她们的蛋糕店资金是没有什么涨幅的,而且即便天降馅儿饼,她们的蛋糕店也很快倒闭,King认为一个剧作家最重要的品质是诚实,不仅是对待人生,也是对待自己的作品,这是纽约喜剧的精髓所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幽默,不要欺骗你的生活《破产姐妹》和《欲望都市》一样,充满了各种密码,当然在风格上也控制的同样精准:《欲望都市》是高大上的曼哈顿,密码偏重于Carrie的作家文艺气质,《破产姐妹》是脏乱差的布鲁克林,密码偏重于Max的吐槽混搭风气质《欲望都市》的:著名夜店,Bungalow 8著名夜店,Bungalow 8纽约70年代迪斯科文化的中心:Studio 54纽约70年代迪斯科文化的中心:Studio 54Carrie姐引用的诗人:Ernest ThayerCarrie姐引用的诗人:Ernest Thayer1991年在纽约百老汇首演的《西贡小姐》1991年在纽约百老汇首演的《西贡小姐》经典神经喜剧《拙劣的真相》(The awful truth)经典神经喜剧《拙劣的真相》(The awful truth)著名同性恋女性主义者:Camille Paglia著名同性恋女性主义者:Camille Paglia经典歌舞喜剧《起锚》(Anchors aweigh)经典歌舞喜剧《起锚》(Anchors aweigh)经典神经喜剧《热情似火》(Some like it hot)经典神经喜剧《热情似火》(Some like it hot)等等等等《破产姐妹》的:纽约LDS教堂纽约LDS教堂经典轻喜剧《漂亮女人》(Pretty woman)经典轻喜剧《漂亮女人》(Pretty woman)经典科幻片《地球战记》(Battlefield earth)经典科幻片《地球战记》(Battlefield earth)Max吐槽的rapper:Flava FlavMax吐槽的rapper:Flava FlavMax吐槽的混血歌星Mariah CareyMax吐槽的混血歌星Mariah CareyDarius引用的偶像:Cedric the EntertainerDarius引用的偶像:Cedric the EntertainerHan引用的功夫巨星李小龙Han引用的功夫巨星李小龙等等等等和《欲望都市》中合作的60后Cindy Chupack,Allen Heinberg相比,King在《破产姐妹》中的写作团队更加年轻,很多都是70后,80后的后起之秀,King并不介意和更年轻的一代合作,他说自己也很愿意去了解年轻的女孩儿,但很明显,只有年轻人更加懂得自己的主人公:都是20岁出头的Max和Caroline;Jhoni Marchinko是King在《威儿和格蕾丝》和《墨菲布朗》中合作过的老朋友,《破产姐妹》中的Sophie是向《威儿和格蕾丝》中经典的下半身思考的可爱富婆凯伦致敬;Liz Feldman是Ellen Show的剧作家,去年刚获得艾美奖;Morgan Murphy是著名得午夜档节目Late night with Jimmy Fallon得剧作家;她们的加入让《破产姐妹》的故事更加多元化,不过客观得讲,在喜剧效果上《破产姐妹》值得回味得地方比起《欲望都市》要少得多,写作这东西很多时候还是需要时间堆砌得《欲望都市》中ladies吃cupcake的蛋糕店:Magnolia bakery,纽约的故事会从一代人再传到下一代人的身上,再往前推二十年,Carrie姐也是今天的Caroline和Max,反之亦然《欲望都市》中ladies吃cupcake的蛋糕店:Magnolia bakery,纽约的故事会从一代人再传到下一代人的身上,再往前推二十年,Carrie姐也是今天的Caroline和Max,反之亦然King讲到自己笔下的纽约女孩儿们:King讲到自己笔下的纽约女孩儿们:“事实上我总是让我的女孩儿们从自己的错误中去成长,她们总是会显出自己的弱点和内心脆弱的一面,她们总是在犯错,但是她们最终总是会继续向前,这才是最重要的,对于观众来说也是如此”我想《破产姐妹》做到了这一点
我对这剧特有情结,源于我最心烦郁闷的时候,此剧给我补了一气正能量,总结起来两句话 we r gonna be fine,和 we can make it。
没有过不想得到可能dead inside,没得到想得到很正常,但是得到过失去了还可以很乐观地振作着、不灭再拥有的心,啧,三观好正好感动。
当然此剧low的点也是真的有,只是没障碍就能被原谅。
破产姐妹其实 是悲剧 彻彻底底的悲剧 是周星处似的小人物的悲剧 拿卡洛林来说 生活环境一落千丈 从曼哈顿到布鲁克林 本来住的是拥有中央公园视野的豪宅 到和同事合租且只能睡折叠床 接触的人从名媛贵妇演员医生一下子变成二等残疾的亚裔餐馆老板 进过监狱的黑人老头 猥琐的东欧屌丝 和高中没毕业单亲家庭的滥交女 全是社会边缘人物 弱势群体 更可怕的还不是物质上 是舆论的压力 作为纽约城头号大骗子的女儿 几乎是每一个人的公敌 感情上 卡洛林交往过华尔街隐退下来的文艺青年 和有妇之夫的法国大厨 都不算成功 前者无疾而终 后者干脆是以第三者身份进入的 被周围人鄙视 事业上 沃顿商学院毕业的头衔好像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的成功 蛋糕店倒闭 欠下了十几万的债务 亲情方面 唯一的亲人在监狱里 从极端的富有到极端的贫穷 失去亲人 朋友 工作 尊严 面对自己曾经百般看不上的小小富二代前男友的回马枪似的嘲笑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些更让人绝望的再说Max 更是悲剧中的悲剧 从小父亲早亡 跟着一半神经不正常的母亲生活 可见童年的不幸 每天工作超过14小时 初期养着小白脸儿男友 被经常性的劈腿 后来遇见看似各方面和自己合适的男人 迪克 由于发现了其富二代的身份 陷入了深深的自卑 即使是喜剧 编剧们也残忍的告诉我们 不同阶级没有真爱 让灰姑娘见鬼去吧的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 迪克和法国大厨几乎是同时期 在剧中出现的 出身名门的卡洛林选择了象征着 浪漫 情调 古典 高雅的法国大厨 而屌丝女Max 只能和住在垃圾桶里的同样的屌丝在一起 当女屌丝Max 发现了迪克富二代的身份时 作为观众的我们 着实的为她高兴了一把 潜意识里 我们觉得 也是希望 好心善良的妹子都能有完美的爱情 但是 此时 Max 陷入了深深的自卑 一段感情就此终结 有人说 Max从小出身贫穷 对生活要求不高 她活得很快乐 你错了 几乎每天依靠酒精 大麻 来麻痹自己的人 怎么会活得快乐 她是在逃避 从小的不幸 早就让她对生活失去了期盼 甚至连开一家蛋糕店都不敢想像 一个妹子 从小几乎没有父母 没有朋友 整日工作 闲下来的时候就是酗酒和大麻 你还觉得破产姐妹真的是喜剧么?
评论不了好坏 但是确实是我都看完的美剧之一 这部片子一开始我是有抵触情绪的 原因是这样的 那会中午休息同事带着耳机再看这片我只是看画面感觉挺一般的 场景 打扮 演员等等方面吧然后实在没得看了 就把这剧拿来打发打发时间拿它打发时间的原因是这片是情景剧 短小精悍 我不喜欢看每集太长且剧情关联太大的剧看开以后感觉 虽说不算特别吸引人 但也不让人讨厌这片虽说叫 2 Broke Girls 我看每集都是在期待 大厨 收银老黑 Han 索菲这几个人的出场在我眼里他们成了主角 俩闺女沦落成了配角
明显不算吧,看了之后就感觉各种无聊的性笑点,可是明显笑不出来啊,不自然的感觉,有种刻意的感觉。老友记里边也很多这种笑点,可是上下衔接十分自然,频繁这种吐槽让人感觉有点厌倦,生活大爆炸里边也偶尔有此类的笑点,也很好笑的好不。
笑点非常不自然,女主角动作,表情十分夸张做作。反而是另外几个外国人的口音和窘态提供了笑点,而且还不是自然流露的。当然,说到这部剧最大的亮点还是各种性知识,但当一部剧将女主疑似感染疱疹作为一整集的剧情,我不知道是美国人已经开放到了一定的程度或是编剧已经没有什么可写的了。
我对这剧的评价是:学会正确的吐槽和dirty talk博览会。作为情景喜剧,人物塑造的比较鲜明有趣,还是比较值得一看的
尽管没看过多少,但是它让我知道了很多双关语 比如She is comin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伍迪艾伦的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